语言濒危(精选7篇)
语言濒危 篇1
据《北京日报》消息,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不朽的声音”计划旨在记录世界各地的濒危语言。根据参与这项计划的语言学家们发现, 世界上共有8种语言濒于“灭绝”。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会议上, 语言学家大卫·哈里森和格雷戈里·安德森公布了“不朽的声音”计划建立的在线字典。迄今为止, 这个在线字典共收录了超过3.2万个词汇和超过2.4万段说本族语言人的音频资料。哈里森是美国俄勒冈州塞勒姆濒危语言研究所副主席。他在一份声明中说:“正利用数字技术帮助说濒危语言的群体拯救他们的语言, 让全世界人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据语言学家估计, 全世界目前共有近7000种语言, 可能将有超过一半在2100年之前绝迹。
语言濒危 篇2
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对濒危语言保护的启示
语言的消亡是现当代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中关于语言与人的关系、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论述,为遏止语言消亡、切实保护濒危语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依据.
作 者:瞿继勇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7“”(1)分类号:H0-05关键词:濒危语言 语言哲学 存在
有声字典记录世界濒危语言 等 篇3
美國《国家地理杂志》的“不朽的声音”计划旨在记录世界各地的濒危语言。
根据参与这项计划的语言学家的发现,世界上共有8种语言濒于“灭绝”,巴布亚新几内亚的Matukar Panau语,巴拉圭北部的Chamacoco语,印度的Remo语、Sora语和Ho语,俄罗斯和蒙古的Tuvan语以及几种凯尔特语。
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会议上,语言学家大卫·哈里森和格雷戈里·安德森公布了“不朽的声音”计划建立的在线字典。
迄今为止,这个在线字典共收录了超过3.2万个词汇和超过2.4万段说本族语言的人的音频资料。此项计划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帮助说濒危语言的群体以拯救他们的语言,让全世界人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蜗牛发电
石化能源总有用尽的一天,寻找新的替代品越来越迫切。继太阳能、风能等兴起后,生物能源也成为一条出路。
美国克拉森克大学与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学联合研究从活蜗牛身上摘取能源。他们的做法是先把一块生物燃料电池植入蜗牛体内,然后通过其血液中的葡萄糖来进行发电。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此前有其他团队将生物电池植入昆虫身上,但限于它们的生命周期(几周左右),难以达到有实际应用的一天,而蜗牛则可以持续产生能源长达数月。
目前,这种技术的缺陷在于电力摘取开始45分钟后下降约80%,这意味着,研究人员还得找到一种能产生更多生物能源的办法。
光学伪装打造隐形汽车
奔驰工程师借助于光学伪装技术,制造一种幻觉,让最新款零排放F-Cell奔驰消失于无形。
工程师让驾驶者在车一侧覆盖上一层LED“毯子”,同时在另外一侧安装数码SLR摄像机。通过摄像机拍摄下乘员一侧的影像,影像实时呈现在驾驶者一侧,让F-Cell能够被看穿,看到车后景象,进而到达隐形效果。
这项技术最初由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开发,所运用的科学原理与天气预报播报员和好莱坞电影人使用的蓝屏相同。
语言濒危 篇4
第三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无疑是前两届研讨会的延续, 不变的核心词“濒危语言”吸引了国内外50多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保护濒危语言, 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其目的是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成果的交流, 探讨少数民族语言的理论, 方法以及保护云南濒危语言遗产所采取的措施等, 以此推动少数民族语言遗产的保护与维持, 促进语言生态的和谐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组委会的精心准备下, 2010年6月10日8时, 第三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在玉溪师范学院图书馆三楼会议室隆重召开, 来自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国阿卡基金会和缅甸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印书馆、香港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云南省民族语言委员会、四川西昌学院、红河州民族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广播电视台、墨江县民族研究所等国内外高校及相关科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玉溪师范学院副院长任宏志教授主持, 玉溪师范学院院长熊术新教授致开幕词, 代表会议东道主向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博士和云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教授闻讯前来祝贺并在开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白庚寿博士认为保护濒危语言具有应用价值、资源价值和文化价值, 杨福泉教授则从研究人员的角度阐述了研究人员在濒危语言保护中应充当的角色和义务, 表示对濒危语言保护充满了信心, 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大卫.布莱德雷教授以“弹性思维与濒危语言保护”为题做了大会主题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的戴庆厦教授因受邀到台湾进行学术活动未来参会, 特别委托玉溪师范学院的黄龙光博士代他宣读题为“中国的语言国情及民族语文政策”的论文。两位语言学大师的论文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为本次研讨会做了铺垫。接着,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均悉数登场, 对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陈述。计有35篇论文在会上做了交流。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 如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教学、语言政策、语言演变、语言接触、语言比较、语言生态、文献记录、文字改革与创制等方面对语言濒危的结果、影响, 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论文中涉及的语种有哈尼-阿卡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阿昌语、克木语、白语、卡卓语、傣语和彝语等。专家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 分别对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把脉”, 找出语言濒危的原因、濒危程度等, 并开出各自的抢救濒危语言的“药方”。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大卫.布莱德雷教授的主题发言“弹性思维与语言濒危”, 探讨了传统社区语言维持的一种新方法。这一方法鼓励并赋予社区权力, 以某种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来选择维持或复苏社区人民所选择的语言和文化, 让其拥有语言使用自决权, 使许多群体在语言层面, 文化全球化和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管理中重新稳定下来。
玉溪师范学院的唐玲萍副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旅游教学与研究, 陈述了“濒危语言的内生式保护:社会表象理论-兼议旅游与语言的关系”。她说:语言变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 语言濒危是语言变化的极端表现, 旅游有可能引致语言的濒危和消亡, 也有可能唤醒濒危语言使用者对濒危语言的价值意识, 产生保护的内生动力。被应用于旅游研究中的社会表象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濒危语言保护研究, 因为准确了解濒危语言使用者对该濒危语言的认识、定义、描述等知识体系, 对于巩固、引导、修正他们对濒危语言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提交的论文“中国的语言国情及民族语文政策”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 语言文字状况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民族语文的基本国策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因此, 构建语言和谐是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西双版纳州广播电视台的杨忠明等提交的论文“民间国际通用哈尼、阿卡文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和价值”和泰国民间学者阿卡族提交的“对阿卡通用文字和读写能力训练的简要介绍”, 绿春县哈尼文培训中心的白金山先生的“谈谈现行哈尼文存在的几个问题”则阐述了文字的创制和文字的统一对语言保护和传承及其文化传播的意义。
此次会议, 涉及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的文章最多。由玉溪师范学院濒危语言研究团队完成的课题“玉溪市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仅在这次会议中就提文了7篇论文, 即许鲜明教授的“玉溪市红塔区撒都语濒危程度调查”, 石常艳老师的“红塔区洛河乡梅冲村哈尼语言生活个案”, 肖黎老师的“玉溪市灵秀小三家一组语言生活个案”, 陈勰和刘洁老师的“玉溪红塔区灵秀村彝族语言生活个案”, 刘艳老师的“玉溪市红塔区灵秀村委会哨河彝族语言生活个案”, 张雅音博士的“云南蒙古族卡卓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及其白碧波研究员的“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此外,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瑞克.德.布色尔提交的论文“台湾布农语社群方言状况”。泰国清莱皇家大学马卡博士提交的“在教师和工作场合的语言文化和交流:对泰国北部清莱府瑶族、拉祜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个案研究”等论文。
涉及语言生态与保护的有来自香港大学丁思志博士的论文“语言生态和西部发展”。丁博士立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审视中国乃至国外的语言生态变化, 着重强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汉语影响力已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下,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关键是在不破坏少数民族语言生存空间的同时, 在语言生态中去适应汉语, 并通过双语教育来完成。来自云南省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的李怡提交的论文“关于目前云南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思考”也认为维系其生存环境, 才能保护语言的生存。对于小语种, 特殊语种而言, 抢救比保护更具时效性。就全球一体化趋势看来, 保护与抢救远远不够, 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少数民族语言, 才能保持语言的活力。
昆明学院的赵燕老师提交的论文“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语言态度的语言生态学思考”, 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实际。
总之, 从提交的内容看, 论文内容涉及面广, 且多以实证研究为主, 兼有一些理论建设方面的探讨, 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会议紧凑有序、民主, 讨论认真热烈。与会期间, 会务组还见缝插针, 安排代表们到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 玉溪师范学院把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赞扬, 认为应该继续探索并加以推广。此外, 会务组还特意安排了到元江县因远镇进行学术考察。因远镇是元江县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民间传说、故事、歌谣、游戏、传统节日等, 具有相当明显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别是趣味性、娱乐性较浓的民间歌谣、游戏能很快引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 能让幼儿在自由、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完成活动内容, 为幼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 因远镇幼儿园根据当地实际, 在幼儿园的小、中、大班进行白族“乡土文化”教育, 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较快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身体动作的协调发展, 而且还能把本民族文化具体应用于教学中, 让幼儿从小就认识家乡, 了解家乡文化。这种方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此外, 代表们还考察了白族歌舞传承方式, 语言和音乐传承方式, 哈尼语白宏话及语言生活环境等。代表们一致认为此次考察针对性强, 收获颇多, 受益匪浅。
档案文献遗产濒危因素探析 篇5
1. 字迹材料。
首先, 民国之前, 墨汁一直是我国档案书写中最主要的字迹材料。民国后, 油墨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 到19世纪20年代已经超过墨汁成为使用比例最大的字迹材料。与此同时, 蓝黑墨水、圆珠笔、铅笔和复写纸字迹材料的使用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影响字迹耐久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色素成分本身的耐久性及其与纸张的结合方式。各种常见字迹中, 墨汁字迹由于其稳定的化学成分以及较好的结合方式成为最为耐久字迹;其次是碳素墨水字迹和蓝黑墨水。这是两种比较耐久的材料字迹。而圆珠笔、复写纸、纯蓝墨水和红墨水字迹等由于其色素材料不稳定, 容易发生褪色现象;誊写油墨字迹和圆珠笔字迹由于易于油洇而易发生扩散现象;铅笔字迹由于结合方式是黏附, 因而字迹也不耐久。这三种字迹材料不耐久, 容易造成档案文献字迹褪变。
2. 纸张载体。
从造纸原料的质量和造纸过程的影响两方面来看, 手工纸的耐久性基本上要好于机制纸的耐久性;而手工纸中宣纸的耐久性要好于绵纸和竹纸。在历史档案中, 除受水泡或霉蚀等情况外, 手工纸的老化程度一般要低于机制纸。大多机制纸档案有明显的老化现象, 如变黄、酸化、机械强度降低、脆化、表面粗糙、质地腐朽等。另外, 从档案的pH值角度分析, 手工纸的pH值大多在6.5~7.3之间, 而机制纸的pH值一般在5.5~6.5之间。据国家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研究结果显示, 在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中, 民国文献的酸化和老化损毁状况最为严重, 很多文献的pH值已接近4.0, 中度以上老化损坏比例已达90%以上, 尤其是民国初年的文献已老化率已达100%。由此可以类推, 由新闻纸或者印刷纸作为载体的档案文献遗产其酸化情况也不容乐观。
二、环境因素
1. 光照的影响。
在档案文献遗产的保存环境中, 光线照射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档案文献的制成材料中含有较多的C-C键、C-N键和C-O键, 这些化学键具有一定的键能, 当外来能量高于这些化学键的键能时, 就会发生光降解反应, 使化学键断裂, 破坏纤维素长链分子, 降低纸张或其他载体材料的强度。有资料表明, 断裂纤维素分子中的C-C键需要245千焦/摩的能量, 而断裂其他线性饱和键需要的能量小于等于334千焦/摩。也就是说, 波长小于486nm的光线就足以破坏纤维素分子中的C-C键, 而波长小于358nm的紫外线对各种线性饱和键都有破坏作用。由此可见, 紫外线对各种材质的档案文献遗产都有一定的影响, 容易造成纸张、绫绢老化、发黄、变脆。
2. 生物污染的影响。
主要包括档案害虫和霉菌两方面。无论是害虫还是霉菌, 如果不及时控制, 都将给档案文献遗产造成难于挽回的损害。害虫啃食档案、打洞产卵会对档案文献造成物理层面的损伤;霉菌对档案文献的危害则更加严重, 不仅直接作用于档案文献, 促使其降解, 降低其强度, 还会分泌一些有机酸, 增加档案文献的酸性, 促进档案水解, 导致档案文献黏连。同时, 大多数分泌物都是有机色素, 会污染档案, 影响阅读。对于我国广大南方地区, 全年高温高湿时间较长, 如库房环境不加控制, 生物污染将成为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重要原因。
三、时间因素
我国大多档案文献遗产形成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存世时间至少有50多年, 而明清档案距今更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不论保存环境如何, 时间的流逝必将导致档案文献遗产制成材料的变质, 只是因纸张和字迹材料本身质量的不同, 老化变质的速度不同而已。变质的后果就是使档案文献遗产丧失或减弱其传递信息的功能, 甚至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出现断层。任何档案制成材料都有一定的有效使用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制成材料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能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逐渐失去原来的特性, 即档案文献制成材料不可能超越自身的有效使用寿命而长期的保存下去。时间是档案文献遗产老化的主导因素, 是永恒的、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的来说, 档案形成的时间越久远, 其制成材料老化、损坏概率越大, 有效寿命越短。
四、社会因素
1. 形成时主体对档案文献价值判定所造成的影响。
档案文献遗产主要是由各时期旧政府进行政务活动时所产生的文书转变而成的。因此, 政务活动的主体对该政务活动的价值判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档案文献遗产载体的选择和之后的保管条件。在档案最初形成时, 参与政务活动的人根据其对该文书重要程度的判断来选择使用的载体材料, 对于认为较为重要的档案文献就使用耐久性较好的纸张材料并在政务活动之后妥善保管;而对于认为并不重要的档案文献则采用一般甚至不耐久的载体材料并较为随意地保存。然而,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人们对于档案文献遗产信息的认知程度和价值判定在不断改变, 以至某些在形成时被认为不重要的档案文献遗产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 对目前某些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由于其形成时选用的载体较差且保存不善, 出现了此部分档案文献遗产要么保存下来很少, 要么老化损坏严重的现象。
2. 保护意识薄弱造成的影响。
拯救学生濒危的绘画热情 篇6
王安石说:“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是选自王安石作品《伤仲永》, 讲的是古时有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 五岁便可指物作诗, 天生才华出众, 因后天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不接受正式的教育, 最终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我们在叹息仲永可悲、责怪仲永之父无知、愚蠢的同时, 却发现:就在此刻、就在我们身边, 每天都在上演着“伤仲永”的悲剧!
一、发现问题:“伤仲永”的悲剧不断上演
纵观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现状, 不难发现一个极不协调的现象:一些往日浑身散发绘画才气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绘画热情、兴趣和绘画水平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 反而呈下降趋势, 甚至大有退回起点的迹象。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往日浑身散发绘画才气的学生, 头顶的才艺光环渐渐褪色?
二、寻根问底:拨开云雾见天日
为了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源, 我做了大量的观察记录和调查研究, 发现在我们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 大多还是以临摹、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方式为主, 学生常常画他们想到的, 却很少画他们所看到的, 缺乏实实在在的细心观察及生活体验。久而久之, 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低年级学生对绘画兴趣盎然, 他们喜欢幻想, 笔下的东西自然充满了神秘。同时,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外形缺乏细心的观察, 只是有模糊的概念, 因此, 作品往往显得幼稚、笨拙, 但却很可爱, 学生更容易陶醉在充满童真的画面中, 对绘画的热情自然非常高。然而小学中、高年级大部分学生开始对儿童画产生困惑, 他们不再满足于画面上随意表现的视觉空间和稚拙的形象造型, 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学习热情下降或者兴趣转移等现象。于是, “伤仲永”的悲剧便在不经意间上演了, 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美术教学特别是儿童画教学的健康发展。
三、投石问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才能挽救学生濒危的绘画热情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体验式写生画教学能有效地保持儿童的绘画热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动精神, 引领学生自己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嘴去描述、用耳朵去聆听、用手去描绘、用心去感受等多种感官的参与, 实现绘画与生活的教学融合, 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便能更好地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绘画的情感。
1. 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和思考。
“美术课是眼睛的工程”, 这句话简单而透彻。体验式写生画教学, 关键不是取决于老师教会学生多少表现技巧, 而在于学生是否具有一种细致观察、体验生活、研究事物、发挥想象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画水果》一课时, 我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 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 让他们在自主观察中发现水果的外形特点、细节纹理及质感, 等等。同时, 我还切开部分水果让学生细致观察水果的剖面图, 并让他们亲口品尝水果的味道。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画出来的水果更是栩栩如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不仅学会了细致观察的方法, 在不断的体验中还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可谓一举多得。
2. 指导学生学会描述与描绘。
在学会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 我会开始指导学生用语言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写生物品的主要特点以及自己观察的心得或新发现。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 很好地起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在十多年来反复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让学生先“描述”后“描绘”能很好地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画汽车》一课时, 我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停车场对汽车的外形和构造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并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体会, 同学们都能积极踊跃地发言, 气氛非常热烈。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写生方法, 我选择在学生下笔前进行边示范、边讲解的教法, 重点对汽车的外形和细节进行描绘, 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此时, 我发现学生们都聚精会神, 他们的眼球都被我手中的画笔吸引住了。当我完成示范后, 学生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那是一种认可, 也是一位老师得到的最好的嘉奖。此刻也是学生进入写生的最佳状态, 于是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围坐在汽车的周围, 给他们创造近距离的观察条件。十多分钟后, 一张张生动形象的汽车写生画诞生了。
3. 让学生在评价与分享中体现自我价值。
希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心态就是一切。在每一节课结束前, 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互动评价环节, 我把互动评价环节细分为小组互评、自我评价、教师点评三部分。首先我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们结合构图、线条、色彩、创意、完整性等方面开展小组互评和作业推荐, 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写生过程、心理感受和画面效果, 分享自己的快乐。在评价过程中, 我发现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都时刻体现着他们的心态变化,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兴趣和求知欲。
华尔街沉浮——评《鲁莽濒危》 篇7
作者: (美) 格莱金·摩根森、约书亚·罗斯纳著;刘琨译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定价:48.00元
这不是第一本以2008年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描写对象的书, 也不会是最后一本。但我和乔西相信《鲁莽濒危》与其他图书相比, 有两大特点:一是它逐个指认了那些促成这场败局但仍逍遥法外的达官显贵;二是它将此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键事件联系了起来。
我作为《纽约时报》负责商业专题的老记者和专栏作家, 多年来报道了无数既有力度又有趣味的金融丑闻;乔西担任了十几年的金融与政策分析师, 在业内备受认可, 对轮番上演的各种阴谋诡计早已耳熟能详。
但是我们以前遇到的所有丑闻或金融违规操作, 没有一宗像在最近这场经济风暴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那些事件一样, 几乎给人一种惊天动地又扑朔迷离的感觉。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觉得有必要对这场灾难及其推手来一次彻头彻尾的调查、分析和阐释。
四年多前, 金融体系根基的分崩离析终于唤起了人们的注意, 然而直到今天, 大家依然对这场“大衰退”的原因困惑不解, 而且人们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至今仍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还有它令人发指的结果—我们亲眼目睹数以千亿美元计的纳税人的血汗钱被用来挽救某些机构, 而将整个国家送入地狱的罪魁祸首, 正是这几家机构及其同行。
《鲁莽濒危》是一本以整个世界为背景的经济类侦探小说, 只不过作为罪证的并不是一具死尸, 而是全球挥发掉的数万亿美元投资、数百万流离失所的美国公民以及1400万丢掉饭碗的美国工人。这些都是这场特殊犯罪的铁证。
《鲁莽濒危》向大家讲述的故事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当公司执行官和华尔街交易所为了牟取巨额私利而随心所欲地承担风险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当监管者被自己负责监管的机构收买时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当华盛顿异想天开地决定让每一个喘气的活人都居者有其屋时会引发什么样的事件。
我和乔西之所以认为有必要写成这本书, 一方面是由于愤愤不平—美国经济几乎被一群自私自利、有权有势、骄傲自大的人摧毁殆尽, 但这些人至今却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还坚信, 当初曾竭尽全力发出危机预警, 但却被高高在上的对手敷衍了事和不闻不问的人称得上是敢作敢为、忧国忧民, 对他们作出认可十分重要。
我和乔西对华尔街的行事手法相当熟悉, 因此对那些大型投资公司在这场败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以为奇。但让我们担忧的是, 那么多在这场乱局中推波助澜的人至今仍权位稳固, 甚至更上一层楼。危机的罪魁祸首或许再也无法问鼎权力核心, 可他们依然在商业和监管领域备受尊崇。没能强制主谋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件事本身就释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连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的恶人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抽身而退, 那只能说明现有体系不谋其政。
归根结底, 要剖析金融危机及其根源和始作俑者, 就要将参与其中但却不愿被指名道姓的厉害角色挖掘出来, 要认清那些当时看似无关紧要, 但最后却鬼使神差促成这种结局的系列事件, 还要具备坚持不懈调查真相的毅力和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能力。
【语言濒危】推荐阅读:
语言濒危小议08-01
珍稀濒危07-19
濒危档案文献05-27
珍稀濒危植物06-01
濒危的中职英语05-22
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08-24
保护濒危动物的英语07-31
保护濒危动物初中英语作文06-26
濒危植物长蕊木兰的核型06-12
非语言性“语言”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