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修养与语言艺术(共9篇)
语言修养与语言艺术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艺术修养,启迪
一、语言要有理有序,逻辑严密
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 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 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 思路井然有序, 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二、语言要富于启迪,引发思考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使学生不 单纯利用 自己已有 的知识去 解决,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中提问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语言要激发兴趣,妙趣横生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 、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易,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语言储备,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习兴趣,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 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并随心所欲,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四、语言要热情洋溢,声情并茂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富于激情,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语言要抑扬顿挫,张弛结合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枢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 提高教学效果。
六、语言要言之得体,丰富多彩
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 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沉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 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语言修养与语言艺术 篇2
2007年中国赴日旅游的人数为145万人次(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数,包含了非最终目的地在日本的中转游客,日本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为94万人次),而日本入境中国的游客为397万人次,其中从日本来福建旅游的有20万人次,他们中有13万人次来到厦门,其中的增长空间还很大。另据了解,中国游客赴日旅游首选的是东京,其次就是大阪。
毋庸置疑,导游是提供优质服务的窗口,日语导游业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效果。要确保服务质量,日语导游除了具备一般服务员从业人员必备的各种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日语口译能力。这种口译能力的提高不单纯源于语法和词汇的习得和积累,还必须是在洞悉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和潜藏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潜规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提高日语导游人员的业务素质,关键是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沟通能力。
一自我介绍的语言技巧:
导游是靠嘴巴吃饭的,只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才能产生良好的导游效应,激发游客的兴趣。导游从自我介绍开始就应该把握好机会表现良好的自我,拉近与游客的距离并让游客对自己有亲近感。
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若适当地拓展自己名字的含义特色,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往往能够取得吸引游客的效果。
同时,运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自我评价也能制造活泼的气氛,吸引游客。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又善于发挥想象力,才能产生灵感,使自我介绍既有艺术性又有吸引力。
二景点讲解的语言技巧:
中日语言具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不能将二者的关系视为等同。在景点讲解语言表现上,应该用日语思维,力求生动形象地用日语口语表达。
三交谈的语言技巧:旅游日语中的委婉表达
导游过程中,语言的凝练是相当重要的。但是日本人不太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日语导游要尽量避免直接的表达,应用委婉的表达。以下将结合导游服务过程中的具体实例研究导游讲解以及服务过程中的委婉表达。
1.1 导游讲解过程中的委婉表达:
(1)「~のほう」:
当游客怀着期待和不安的心情来到观光地时,导游除了面带微笑地表示热情欢迎之外,语言的凝练也是相当重要的。「~のほう」是一种美化表现的委婉表达。
例如:
①これから車車のほうへご案内いたしますが、お荷物は車まで各自でお持ち下さい。
②今日は暖かいほうです。
「~のほう」是委婉表达的一种,也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句式。如果上述句子中的「~のほう」省略掉的话句子就会变得生硬。这样就违背了日本人的表达习惯,自然使客人难以安心。(2)「受身形式」の文型:
在现代日本语当中,经常会使用「~思われる」、「~される」、「~考えられる」等表达方式,这也是一种委婉表达。把自己的意见一般化的时候采用这一表达方式。例如:
③昔、この辺りは海であったと言われている。④こういう事が十分注目されているではないかと思われる。这种用被动语态来委婉表达的语言特征反映了日本人的一种心理特征:虚的,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说话是留有余地的心理特征。的方式去思考,去讲话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避免了从说话人自身的角度去表达主张产生的冲突。如果导游的过程中使用此表达就会给客人留下谦虚、人的印象。
(3)双重否定的句型:
双重否定的句型也是一种常用的委婉表达,也给对方回旋的余地,避免了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例如:
⑤頼めれば、いか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⑥田中さんが行くなら、私もいかないでもないんですが。用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肯定的内容,在表达的意义上和肯定的句式大体相同,表达效果上给人一种比较委婉的印象,符合日本人的思维习惯。(4)接续助词的使用:
日本人不太喜欢直接的、确定的表达方式,候可以给句末加上「~ けれども」还没有讲完,使句末留有一定的空间的感觉,用缓和的语气达到了表达的目的。⑦田中:おや、ここで子包みも送れるんですね。重さの制限がありませんか。はい、ございます。子包みの扱いは以上的例文最后的「~けれども」、「~が」询建议或说明情况的表达方式,意味深长。
1.2 导游服务过程中的委婉表达
导游过程中要
用一种谦在社会生活中,用这样且尊重他这样的表达不但使语气更加缓和而且
但在避免了给对方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更加因此在导游过程中,不得不使用的时 が」、「~とも」等一些助词,好象句子10キロまでですが。等通过一种委婉的表达暗示对方来征这一部分指社会公认的事实。、「~
(1)与私人问题有关的情况 日本人对私人问题比较地敏感,但是有时候有关客人的私人问题很难避免,因此在涉及到有关问题时最好用比较委婉的方式。
⑨個人できなことで恐縮ですが、山田さんはもう 結婚してしま いますか。
象例句那样牵扯到和结婚等有关的话题时,直接打听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悦,这时加上表示致歉的部分起到了委婉表达的效果。
(2)忠告的场合: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有时并不一定想全部按照导游的安排行动。这时直接地批判或者拒绝客人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例如:
⑩言葉が通じないから、お一人で出かけないでください。如果用这样的口吻对客人讲话就有点生硬,也会很失礼。这时用建议或商量的口吻比较好。例如:
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篇3
一、语言要有理有序,逻辑严密
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工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二、语言要富于启迪,引发思考
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语言要激发兴趣,妙趣横生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四、语言要热情洋溢,声情并茂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富于激情,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语言要抑扬顿挫,张弛结合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六、语言要言之得体,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七、借助体态动作,使语言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言,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浅析电视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 篇4
关键词:电视,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
主持人的语言不仅仅是节目内容的载体, 同时还折射出主持人的文化底蕴, 影响着主持人的艺术美。主持人在节目中通过语言表达, 从各个角度展现出他的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知识根底、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等深层次的内涵。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内容、形式、色彩, 对于一个主持人的艺术美是十分重要的, 主持人的艺术美又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收听率和收视率。主持人语言艺术因此被视为提高节目质量, 优化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新时期, 电视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审美化
主持人是节目的操控者, 是节目创作的主体, 现场观众对主持人角色也抱着强烈的社会期望。主持语言的审美性首先表现为“美声”。漂亮的声音形式是建立良好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的重要因素, 也是美情抒发与美境展现的重要物质媒介。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只停留在声音层面, 与内容无关的声音是无美可言的。接下来的是在综艺节目的进程中, 善于捕捉节目亮点, 创造性地融入精英文化、道德价值、审美体验, 在叙述、抒情和评论中形成笔者所说的“美意”, 它既是指在节目不断变换的语境下言语的简明扼要、得体巧妙, 更意味着主持言语指向主流精英文化而形成的社会美, 后者是与关怀长远未来的先进文化并行不悖的。在“美意”产生的同时, “美情”也始终伴随左右。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主持人自身的真情实感, 二是主持语言的感染力所引起的观众情感走向。没有深厚的表达功力, 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没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是无法引领受众情感的, “美情”的产生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美情”与“美声”、“美意”交融共进, 又派生出相应的“美境”, 观众可从中获得绚烂多姿, 流美无尽的感受。“美境”呈示的是一种境界, 在那儿我们可以感受美的不同形态:雄浑、典雅、含蓄、淡雅、豪放。正如音乐一样, 审美经验的丰富、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有着神奇的教化功能。主持语言还有一美就是“美趣”, 它有相对独立性, 与智力、反应时间、应变能力以及言语风格有关, 是主持人魅力塑造的重要手段。语境瞬息万变, 意外随即而生, “美趣”的出炉, 可遇不可求, 属厚积薄发, 妙悟天成, 健康的情操、旷达的心胸、广博的见识和迅捷的思维是“美趣”生发的驱动器, 它出现于有意无意之间, 单向的苦思是无望步入其领地的。虽不好把玩和锻造, 但仍属主持语言的审美性范畴, 因为留给观众的是独特的审美感受。余音绕梁, 会心一笑之间, 情感得以陶冶。
美声、美意、美情、美境和美趣隐显交替、耦合共生, 构成并彰显着主持语言的审美性, 关联并触动着受众的情感
2. 幽默风趣化
美国心理学家特鲁·赫伯对“幽默”的解释是:“它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在艺术表现手法中, 幽默通常是通过比喻、双关、夸张、象征、影射等多种技法, 运用机智风趣、凝练简洁的语言形式, 让人们在一种“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快乐、得到启迪。节目主持人一旦具备了幽默的意识、掌握了运用幽默的原则、拥有了释放幽默的能力, 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中必然妙语连珠、锦上添花, 给观众带束由衷的快乐。
幽默的特征是本色、自然、真实、平和。幽默运用的原则是以善为本、调侃有度。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的机智很重要, 得体也不可或缺。有些主持人盲目追求幽默风趣, 不注意掌握分寸。有时就会不得体,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在一档水上竞技节目中, 一家三口须在几个水上项目中一显身手, 一位身材矮小的丈夫输给了人高马大的对手。现场气氛紧张起来, 出于“以幽默缓解气氛”的好意, 主持人对他说:“唉, 实在可惜。主要是你个子小了点儿, 不过没关系。下次再来嘛。”这句并不恰当的幽默之语, 使得参赛者顿时尴尬起来, 现场的气氛也受到了破坏。
3. 敏捷化
现在综艺节目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 节目制造样式千姿百态, 娱乐性更强。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节目而言, 综艺节目需要临场发挥的情况特别多, 需要主持人在与现场节目参与者的即时交流中迅速组织好反应的语言, 并流畅地表达出来, 从而顺利推进节目进程。另外, 场上突发的、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 如:话筒突然没有声音、音乐放不出来、灯光爆了、现场嘉宾配合不好或遇繁复艰涩的问题等等。这些意外情况的出现, 主持人绝不能反应迟钝、无语应答,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快速反应, 即兴发挥是主持人必须面对的。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词大多是根据场上情况即兴口语。
例如曹可凡有一次在国际“白玉兰”电视节群英荟萃音乐会上, 当法国著名歌星多罗黛正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时, 音响设备却不知何故“哐”地轰天一响, 场上顿时十分尴尬, 在法国主持过少儿节目的多罗黛以特有的幽默举起双手作了个打枪的手势, 曹可凡灵机一动, 当即发挥道:“多罗黛小姐, 刚才是上海观众对您的到来表示欢迎, 呜礼炮一响。”话音刚落, 全场一片掌声, 一场尴尬轻松化解。
娱乐节目的轻松、愉快、热烈、紧凑的特点, 要求主持人的语言与节目相得益彰, 为节目增添乐趣这就对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提出了要求, 必须在说话时做到思维敏捷、脱口而出。■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语言幽默艺术与赏析 篇5
摘要:幽默是违反正常的逻辑思维,是人产生概念错位或者形成巨大的思维落差的语言表达方式,常常给人带来快乐,愉悦的感觉。美国幽默术专家特诺·赫伯说过:“把幽默当作礼物送给别人,会增强你的吸引力。”社交场合离不开幽默的谈吐。因为幽默的语言,体现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乐观情绪。它会使社交者言谈生辉、光彩照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幽默建立在说话者情趣高尚、涵养深厚、想象丰富、心境乐观、对自我智慧和能力充满自信的基础上。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幽默在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语言幽默,艺术,赏析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往往能成为焦点人物,因为他往往能够通过他的幽默感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去。凭借着他的那份幽默感,他的身上也会显现出一种特殊的气质,因此,幽默感对每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侯它是你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也许仅仅是你的一个笑话,一句令人捧腹大笑的话,让你挤进了一个圈子。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工作或是学习吧。所以,一个幽默的人,无形中会给你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是我们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需要的。
由此可见,语言幽默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由于本人学识浅薄,现只能列举一例,与大家共赏。
·赵本山小品中的语言幽默艺术
赵本山在自己独特的喜剧路上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他成为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喜剧明星,他所代表的幽默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一种喜剧文化的代名词,他的幽默体现在他的肢体上,更体现在他的语言上,他的生活化平民化的表演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不仅在小品上有了一般人难以到达的高度,他在电视剧电影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的幽默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他的喜剧艺术,独备黑土风味、关东风格、绿色幽默、是喜闻乐见的“东方卓别林”艺术。
别林斯基曾经指出:“任何矛盾都是可笑性和喜剧性的源泉。”赵本山正是捕捉到了今天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的各种矛盾,发掘出它们的可笑性和戏剧性,从而为我们抖开一个又一个令人爆笑的包袱。赵本山的许多语言包袱直接来源于二人转的说口和东北民间口头文学。他将许多方言俗语糅合在一起,经过提炼整合,再经过他丑角化、夸张化的表演就独具一种情调、一番风味。他的这种包袱可分为以下几点:
1.调侃开涮:即拿自己或别人的缺陷作笑料。如《昨天今天明天》中,宋:“我年轻的时候那绝对不是吹,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瞅。俺们隔壁那吴老二,瞅我一眼就浑身发抖。”赵:“哼,拉倒吧,吴老二脑血栓,看谁都哆嗦。”又如:《说事儿》中,“过去你那张脸,都哭笑不得的,现在跟紧急集合似的。”再如:《我想有个家》中,“我们俩结婚不到二年,她突然向我提出一个非常严肃而且带有原则性的问题,实在让我难以接受,说我缺乏男子汉气派,越看越象老太太。象吗?象点又有什么呢?这说明我长得超俗脱群,充分证明了那句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么。”这些调侃甚至戏谑式的语言,一经抖出,便会造成全场哗
然。
2.追赶时髦:套用当今流行的时髦话语、歌词等制造笑料。如:《功夫》中,“说来话长啊,记得那是2003年的第一场雪,比2002年来的稍晚了一些”“这是什么造型啊,挺别致啊,非常6+7啊,这当年叱咤风云的大忽悠怎么落到这步田地了,苍天啊大地啊,是哪位天使大姐给我出的这口气啊,猪撞树上了,你撞猪上了吧,追尾了是不是。”又如《说事儿》中,“绯闻,绝对的绯闻.......没有新闻的领导不叫领导,没有绯闻的名人那算不得名人......做人难,做女人难......”“做一个名老女人......难。”再如:《策划》中,“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在小品的语言中,引用大家所熟知的流行歌词、流行广告语,赋予其新鲜含义,一般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还能使观众倍感亲切。
3.脑筋急转:前面说话很正常,后面突然来了一个违反逻辑的使人意想不到的结尾。如《拜年》中,高:“你今天去银行明天跑科委,你真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赵:“还给寡妇挑过水,全乡都知道这事儿。”又如《我想有个家》中赵:“本人正像你在欲寻找的当中所提的那样,经历坎坷、心地善良、身体健康,有一定特长。请看这是证书。”黄:“六级木匠。”赵:“相当于中级知识分子。”再如《卖车》中,赵:“说你家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呢?”范:“因为我家小狗讲卫生。”赵:“错,媳妇告诉他原因。”高:“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赵本山小品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包袱中把观众的好奇心一步步引向高潮,从而带来无限欢乐。
4.移花接木:把本不属于着一时代的语言移用过来,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如《昨天今天明天》中,“这家伙把我们家里男女老少东西两院议员全都找来开会,要弹劾我......后来经过全家人的举手表决。大家一致认为我给人陪礼道歉”。就这样把严肃的政治术语“议员”“弹劾”“举手表决”“陪礼道歉”移用到口语中,在增强幽默感的同时,有产生了亦庄亦谐的效果。
总之,赵本山的小品可以说是把中国的下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那根植于泥土的充满哲理的质朴语言,给全国亿万观众带来了欢笑。在他的小品中凡是能够主题思想的各种语言手段,他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如风行水面自然成文。仔细品味赵本山小品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都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里面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种真谛也许就是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真谛。
结语:幽默是智慧的迸发,是交往的润滑油,是乐观豁达的心态,是我们人生的松弛剂。曾有古书上说:“人有一颗快乐的心胜过藏有一只药囊,可以治疗心理上的病。此外,幽默是一种胸怀,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是一个优秀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莎士比亚说过:“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会接触到不同的幽默形式,比如很受大家欢迎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壹周立波秀”等等。很多人都应该看过“快乐大本营”,这个节目开办至今,一直备受欢迎,收视率一直很高,成为湖南卫视的金牌节目。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新老关众喜欢看质疑节目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带给我们快乐,能让我们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在电视机前待几个小时。节目主持人何炅、维嘉、娜娜等等,他们那种特有的讲话方式常常让我们忍俊不禁。有时候,他们一个可爱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笑话,都让我们捧腹大笑。我们就是被他们的激情带动起来了,所以我们也会跟着他们大笑,学他们的说话方式。但其实,他们的话语中常常带着另一层意思,冷笑话也是他们惯用的。而“壹周立波
秀”这个节目中,主持人周立波往往用一种轻松搞笑的方式来说一些社会新闻。实则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却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因为他经常会用他的幽默笑话来批判一些事情,一些没有社会道德的人。写文章时,我们常常会借物喻人,而那些幽默的人往往喜欢用笑话来赞美或是讽刺一些人一些事。
语言错位与余华的幽默语言艺术 篇6
[关键词] 幽默 语义错位 逻辑错位
余华是最能体现先锋小说的先锋特征的作家之一。余华认为,“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选择”是“与现实建立了幽默的关系。”他认为,“幽默成为了结构,成为了叙述中控制的恰如其分的态度。”也就是说,幽默是“与世界打交道的最好的方式。”“错位表达”,是余华在文本中创造幽默的一种有效手段。余华故意用一些自相矛盾的语言内容或形式来表达,在语言上造成一种不和谐,然后形成一种表达落差来激发幽默。提高表达中的语言落差,可供选择的手段很多,余华在语言运用上,则是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系统内在规律,建立起一个自己的话语系统,组成一个奇异、怪诞、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但又真实幽默的文本世界。余华在文本中所采取的错位表达手段主要有“语义错位”和“逻辑错位”两种表达手段。
一、语义错位——含蓄的幽默
余华认为:“语言要能冲破常识,寻求一种能够同时呈现多种可能,同时呈现几个层面,并且在语法上能够并置、错位、颠倒、不受语法固有序列束缚的表达方式。”语法上的错位必然会带来语义上的多解,实现语义从常用义到临时新奇义的转变,这种语义转变就是导致幽默产生的重要因素。余华正是通过这样的错位、颠倒来表达出一种含蓄的幽默效果:在幽默中表现着阴沉绝望的东西,又让人从中发出笑声。余华作品中的语义错位常采用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本义和转义),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之间产生了双关。
余华在作品中通过语义双关创造幽默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婉述、仿拟、扩喻等。
婉述亦即委婉地叙述,是指在语境的制约和作用下,体现交际者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表达者并不直接说出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很有技巧的“绕弯子”,让读者去体会其中的含义。说话者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在风趣中间接地表达情感与态度,谐谑成趣。
(1)李广头和宋钢不知道他的胳膊被打成脱臼了,他们觉得看上去很奇怪,像是一条假胳膊挂在肩膀上。他们问宋凡平,为什么左胳膊在郎当?宋凡平轻轻晃了晃自己的左胳膊,对两个孩子说:
“它累了,我让它休息几天。”
——《兄弟》
在孩子面前,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勇敢的,宋凡平不想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落魄,则幽默地给孩子说胳膊要休息,在孩子看来,父亲又是神奇的:胳膊可以随时休息。读者通过话语则能由此及彼地体会那个时代作为一位父亲心中包含的辛酸与无奈,话语表达凄婉而幽默。
仿拟主要是指有意地仿照一些人们熟悉的语言材料,通过某种违背正常逻辑的想象和联想,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章,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产生一种新鲜、奇异、生动的感觉。仿拟的关键是对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仿照,内容差距越大越能引起惊讶,越能产生幽默的感觉。
(2)后来,毛主席说话了。毛主席每天都在说话,他说:“要文斗,不要武斗。”于是,人们放下了手里的刀,手里的棍子。毛主席接着说:“要复课闹革命。”于是,一乐、二乐、三乐背上书包上学校了,学校重新开始上课。毛主席又说:“要抓革命促生产。”于是,许三观去丝厂上班,许玉兰每天早晨又去炸油条了,许玉兰的头发也越来越长,终于能够遮住耳朵了。
……
——《许三观卖血记》
字面上是对文革时期,许三观一家人命运的交代,但是透过字面,我们却能体会其中的特殊含义。这里仿拟是《旧约•创世纪》:“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光就出现了;上帝说,水里有生物,空中要有飞鸟,地上要生出活物来,于是这个世界随即万物纷呈,生机勃勃。”这段话运用了仿拟的表现手法,把上帝和毛主席这两位神奇的却毫不相干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作者让我们惊讶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这平淡无奇的语言的神奇功效:话语被赋予了神圣的权利,从而对话语背后的权力进行了强有力的戏谑。
语义双关幽默中的扩喻手法运用得也较为普遍。它是比喻的一种,是在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3)“我不能收你的东西,”李血头拍了一下桌子说,“你要是半年前送来,我还会收下,现在我不会收你的东西了。上次,阿方和根龙给我送了两斤鸡蛋来,我一个都没要。我现在是共产党员了,你知道吗?我现在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许三观卖血记》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就会引发读者的双重联想,因为它本来的意义是指共产党的廉洁奉公,在这里却出自刚入党的贪婪的李血头之口。一正一反,意义不同,既显示出李血头平时的贪婪与冷漠的本性,又具有一种滑稽讽刺的意味。
恰当地使用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有时幽默诙谐,饶有风趣;有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别解
“别解”顾名思义就是另有解释,主要是利用一些语音或词汇、语法的内在规律,临时赋予一个词语或句子本来不曾有的新的含义,让读者去体会这个词本来的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相通之处,从而达到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幽默效果。
如在《活着》中写队长经风水先生看过后,终于决定选中老孙头家的这块风水宝地做为炼钢铁的地点,老孙头不让,队长只有烧房子时,队长这样说:
(4)“他娘的,我就不信人民公社的火还烧不掉这破屋子。”
“火”在这里就被临时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即“人民公社的火”,既交代了时代背景又对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的盲目大干进行了含蓄幽默的讽刺。
余华还擅长通过无知者的眼睛给事物赋予一种别样的含义从而创造一种幽默。如:
(5)地主心想糟了,随即看到飞机下了两颗灰颜色的蛋,地主赶紧将身体往后一坐,整个人跌坐到了粪缸里。
——《一个地主的死》
这里通过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地主的眼睛,把日军飞机的轰炸看成一个不知名的东西“下了两颗灰颜色的蛋”。这是余华笔下典型的闭塞环境中的无知人物,余华通过描摹他们眼中看到的,因他们的生活经历、经验造成的特殊世界的特殊事物,获得了与日常经验迥异的生命体验,从而塑造了一种别样的幽默。
3.大词小用
所谓“大词”是指一般用在大场合的或者比较严肃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词语,这些词语相对来说意义比较“重大”。如果把这样的词语放到同它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件中去使用,就会小题大做,那么所描述的小事物也会“升级”,这样就破坏了平衡,产生了幽默。
(6)最后一把,我压上了平生最大的赌注,用唾沫洗洗手,心想千秋功业全在此一掷了。
——《活着》
这是福贵回忆自己年轻时在赌馆里赌得倾家荡产仍不回头时说的话。“千秋功业”一般都用在一些严肃重大的场合,放在这里来形容纨绔子弟福贵的心理,大大降低了词义的分量和范围,却大大增加了话语的幽默情趣。“用唾沫洗洗手”在这里也破坏了句中的平衡造成了幽默。
二、逻辑错位——失衡的幽默
在余华的作品里有很多颠倒是非式的、风马牛不相及式的、任意夸饰式的等违反逻辑的语言表达。余华认为,“现实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人的精神才是真实的。”“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义。”余华对现实生活经验的颠覆是因为他要揭示一种更深刻的精神的真实。而这正是产生幽默感的必备心态。余华作品中与之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形式为:非理性的对话、粗俗离奇的夸张口语和零度情感的叙述语言。
1.非理性的对话
余华曾宣扬自己是“永远只为内心写作”的作家。在那篇具有宣言性质的写作理论文章《虚伪的作品》中,余华开篇明义:“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余华根据自己的创作体验首先提出了一个挑战性,颠覆性的命题:写作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而要达到真实,必须使用‘虚伪的形式’。”余华“不再忠诚于所描绘事物的形态,而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实世界所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更加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采取的怪异的求婚方式——请素不相识的许玉兰吃饭:
(7)“小笼包子两角4分,馄饨9分钱,话梅1角,糖果买了2次共计2角3分,西瓜半个有3斤4两花了1角7分,总共是8角3分钱……你什么时候嫁给我?”
“啊呀!”许玉兰惊叫起来,“你凭什么要我嫁给你?”
许三观说:“你花掉了我8角3分钱。”
“是你自己请我吃的,”许玉兰打着嗝说,“我还以为是白吃的呢,你又没说吃了你的东西就要嫁给你……”
“嫁给我有什么不好?”许三观说,“你嫁给我以后,我会疼你护你,我会经常让你一个下午就吃掉8角3分钱。”
“啊呀,”许玉兰叫了起来,“要是我嫁给了你,我就不会这么吃了,我嫁给你以后就是吃自己的了,我舍不得……早知道是这样,我就不吃了。”
“你也不用后悔,”许三观安慰她,“你嫁给我就行了。”
这样的求婚方式明显违背了日常生活的逻辑,尤其是许玉兰最后的一段话“……我舍不得……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吃了”的逻辑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作者这样写,是故意向常规挑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怀疑和反叛。作者是在启发读者,现实是不真实的,只有人的精神才是真实的。荒诞派作家尤奈斯库说过:“荒谬就是没有目的……让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为成为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没有用处。”余华正是用一种违反逻辑的对话,生动幽默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
2.粗俗离奇的夸张口语
余华作品中除了通过人物对话显示的非理性来创造幽默以外,他还常在作品中运用一些粗俗离奇的口语,让读者看了忍俊不禁。
(8)许玉兰仍然响亮地说:“从小我爹就对我说过,我爹说身上的血是祖宗传下来的,做人可以卖油条、卖屋子、卖田地……就是不能卖血。就是卖身也不能卖血,卖身就是卖自己,卖血就是卖祖宗,许三观,你把祖宗卖啦。”
——《许三观卖血记》
“卖身”、“卖祖宗”特别符合文中小人物的身份,幽默地显示了当时的时代特点。
如在刚开始实行人民公社时,食堂天天都排队吃肉,队长感叹道:
(9)“这日子过得比二流子还舒坦。”
——《活着》
这些看似粗俗的语言实则幽默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天天都有肉吃的日子是大家共同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可这也预示了即将到来的饥荒年代。
福贵嫌儿子有庆穿鞋坏得快,非常生气就教训他说:
(10)“你这是穿的,还是啃的?”
——《活着》
这样独特的问法恐怕也只能出自农民之口了。
老年的福贵在听到两个女人谈论村里挣钱最多的那个男人时这样说道:
(11)“做人不能忘记4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活着》
这里的俗语反映出福贵经历了一生的坎坷起伏后对人生的认识,虽然通俗却独具哲理意识又使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夸张也是余华文本语言违反逻辑创造幽默的一种独特方式,如:
(12)现在,童铁匠气得脸比铁还要青了,他扬起了他打铁用的大手掌,打铁似的“啪”地一声揍在李光头的脸上,让他一头栽倒在地,让他当场掉了两颗牙,让他眼睛里火星飞溅,让他半个脸呼呼地肿了起来,让他耳朵里的响声嗡嗡地叫了一百八十天。
——《兄弟》
“眼睛里火星飞溅”、“呼呼地肿了起来”、“嗡嗡地叫了一百八十天”这些通俗的夸张都形成了余华作品独特的失衡的幽默。
类似的例子在余华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余华以敏锐的眼光、娴熟的笔法选取了普通人日常口语中特有的一些词语,既符合小人物的身份,又充满了幽默色彩。
3.零度情感的叙述语言
余华还擅长通过冷漠的、不合逻辑的平静语言来创造幽默,因而,余华一度被人称为“零度情感叙述”。他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平静地向读者展示着人类之间自相残杀的血腥的暴力,在恐怖的场景中给我们展示一个非人的世界,让人觉得难以呼吸。余华就是在这种平静的叙述中,用不动声色的冷漠语言制造着黑色幽默。
如在《现实的一种》中写到一群医生共同解剖山岗尸体的场面时,作者似乎是在欣赏医生们的刀法,把解剖写得平静而又优美。“脂肪”在作者的眼里是“炫耀出了金黄的色彩”,并且“均匀地分布着小红点”,“解剖的皮肤”在死者身上“好似从头到脚披着几块布条一样”。作者在写这样的血腥场面的时候,总是那样地不动声色,甚至是生动真实。这样的描写又会带给读者一种冷酷、残忍的感觉,在阴沉绝望中产生一种强烈的黑色幽默感。
(13)那女人的锄头还没有拔出时,铁塔的4个刺已经砍入了我的胸膛,中间的两个铁刺分别砍断了肺动脉和主动脉,动脉里的血“哗”地一片涌出来,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然后,我才倒在地上,我仰脸躺在那里,我的鲜血往四周爬去。我的鲜血很像一颗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我死了。”
——《死亡叙述》
前面,我们说过余华擅长通过无知者的眼睛来描写世界创造幽默,那么,在这里,余华则是通过死者的视角来细致入微地描写一个死亡的过程:死者平静地叙述着自己的死亡。这里施虐者和受虐者对待暴力的这种异常平静的态度和感受,使文章具有一种近乎残酷的变态的幽默感。我们说,这种幽默是变态的,是因为它突破了日常的生活体验而显得有些野蛮和残酷,而这野蛮和残酷又是真实的,只是人们因为禁忌故意回避罢。
余华小说的这种黑色幽默的精神,与他既不满于浪漫主义的过于主观抒情,又不满于现实主义的过分客观于现实有关。柏格森曾经说过:“通常伴随着笑的乃是一种不动情感的心理状态。笑的最大敌人莫过于情感。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笑一个引起我们怜悯甚至爱慕的人,然而当我们笑他们的时候,必须在顷刻间忘却这份爱慕,遏制这份怜悯才行。”余华的小说语言根本就不存在情感,更不用说去扼制这份怜悯了,因此,才有了余华的前期作品是冷漠的“零度情感叙述”之说。
幽默语言是说话者高超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又是说话者明敏睿智的见证,在表达上具有出奇制胜的独特魅力,深受人们喜爱。余华小说用积极的语言实验,娴熟的错位表达,取得了很好的幽默效果。余华利用语义错位故意拉开话语常规意义和文中临时赋予“新义”之间的差距,形成一种表达落差,有助于产生含蓄的幽默效果;利用逻辑错位中的颠倒是非式的、风马牛不相及式的、任意夸饰的等违反逻辑的语言表达,给小说语言表达提供了一种超越性和客观性,这种极端的反差对立所流露出的幽默感,不是常态的幽默,而是一种失衡的幽默。
参考文献:
[1]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102-103.12.
[2]余华.余华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99.
[3]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7.
[4]王清溪,付维洁.先锋作家余华小说语言新变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20.
试论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 篇7
1.1 汉语言文学的理念。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实际上就是对文学的追求, 文学作为没有界限的一种元素, 虽然说, 在形式上有所差别, 但其本质还有主题都是一样的。文学所追求的, 也就是我我们华夏民族文学所追求的。汉语言文学相比其他类别的文学, 在发展上早了很多, 其发展的路程也是非常的漫长。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发展中, 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自己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 但与世界文学所追求的几乎没有差别, 也就是真善美。
1.2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对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不外乎三字真言, 即真善美。而笔者就对真善美的追求做出一定过得论述。追求真, 就是在本质上对文学的追求。将社会还有人们的内心独白本真的反映出来。文学会将人们内心中的一些诉求表现出来, 这就是人们对纯真最强烈的追求。文学中的一些角色, 对与真的追求都非常的强烈,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 多会对求真有所表现, 这种表现就是本真的表现。客观上的真, 就是在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 用客观的生活作为个蓝本, 然后继续写出相应的文章。客观上的真, 不仅仅是对环境进行真实的描述, 更是对人物一些客观上的遭遇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文章中环境的真实是不参杂任何其他元素的。内在的真, 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叙述过程, 对这个过程进行真实的描写, 在文章当中, 对一个人心里的描述是多样化的, 但无论如何变化作者都会进行真实性的写作, 不管在心里是对还是错, 是不是符合逻辑, 这都是一种对真实表达的追求, 文学作品中内心的真实就是内在的真。一篇文学所追求的, 就是真实没有掩盖的真实, 不管追求真的理念是不是符合逻辑, 只要符合作品内部的逻辑还有内在的一些元素就可以, 这就是对真的追求。
善的追求, 是一种长远的追求, 善恶有别, 这是人们在后天养成的品质, 在文学上, 作者会直观的将其表达出来, 无论是哪一种作品, 都会有人物的善恶之分, 对向善的人物加以表颂, 对心底为恶的人加以贬低, 甚至会用恶人去衬托善人的美, 就像《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就充分的利用了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良。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善恶共同存在, 不少书籍当中只存在善不存在恶, 像《边城》这本书当中就没有恶的存在, 虽然最后的结局并不尽人意, 但文中对善的描写确实写到了极致, 但值得注意的是, 所有的书籍当中都不会存在单一的对恶进行描述, 也就是说恶不能独立成文, 只有善才可以。
美的追求, 文学在美的形式上有一定的追求, 但更多的还是在本质上对其追求。大多数的文章形式, 整体也好散落的也罢, 都是对美的追求, 多不会有过多的变化, 即使存在也是在层面上;押韵就是诗歌美的形式, 散乱无序就是散文美的形式, 但这两种形式正在逐渐的相互结合。本质的追求, 就是对美主体的追求, 不管文学主题是喜悦还是悲伤, 都会很美;这也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有完成目标继而死亡, 例如哈姆雷特, 但其主体却非常的美;没得追求, 是文学外在的一种表现, 可以说文学是美, 美也是文学。
2. 汉语言文学和人的修养
修养是一种人们内在的气质, 也是对一个人评判的根本所在, 修养有着高低之分, 同样也存在好与坏, 每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修养都不同。见义勇为与袖手旁观、勤劳肯干和好逸恶劳都是修养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什么样的修养, 都有一个目标, 就是在本质上对真善美的需求与发展, 这也是文学追求的一种外在表现, 从某种角度来看, 文学的追求就是对修养在本质上的追求。
2.1 对人的修养的提高。文学是容纳着真善美的世界, 步入到文学的海洋, 人们会被一切美好的事物保卫。一个人的修养, 从想要进行提高, 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文学也是提高人类修养的根本所在。修养, 可以分开来理解, 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得养。由于人类后天对于模仿非常的热衷, 但却没有对事情的好坏进行区分的能力, 这些都是人们在后天的到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可以说, 修养的好与坏, 和修养给的环境非常有关系。
2.2 对人的修养的纠正。人的修养, 可以说不会出现完全一样的, 其有好的一面, 但不能否认, 还有坏的一面。一篇文章, 好的方面能使得观看的人修养得到提高且加固, 坏的方面就需要读者进行细致的修正。文学存在内在的规律, 究其根本的原因, 就是人们对文学的感染力会使得人们对事情进行思考, 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烦死。情知理的思考话题历史非常的悠远, 在文学中对情知理却有着完美的注释, 在更高的层次上, 人们对于情知理进行合理且合情的概说, 在这个基础上, 对于人们的修养来讲, 不好的一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
2.3 对人的修养的指导。人类的修养是属于后天的修为, 对相关的物质形态都会进行模仿, 所以说文学就可以很好的对人类的模仿进行修正。修养的模仿, 不单单是一种现实的行为方式, 甚至还能是虚拟的行为方式, 现实的行为方式多会包含很多瑕疵, 毕竟人无完人, 而圣人这个形容也只是人们一种理念上的客观形容词语, 这也是对意识形态的表现;以圣人为基础进行模仿, 但避免不了一些偏差的存在。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对人类修养的提高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人们日常的行为还是思想;而汉语言文学更是世界文学的代表,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 不光光是简单的对修养的提高, 更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约束。
摘要:汉语言文学, 使我们华夏民族文明的结晶, 汉语言文学的历史非常的久远, 被称作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表现一点都不言文学的理解, 对其作出一个简单的论述, 以期望可以对人们起到帮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的修养,真善美
参考文献
[1]王蓓.论汉语言文学对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J].语文学刊, 2014.
科学语言的定法与艺术语言的活法 篇8
理性思维运用科学语言载体, 将特定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规律性联系表现在由语言形式来形成的概念、判断、推理中, 达到获得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目的。因此, 科学语言表现出准确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在获得真知的推动下, 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感觉也具有科学性, 要求它反馈给人们的信息符合被感觉物的全部真实, 因此使科学语言排除了个人感情和情绪的因素。
非理性思维运用艺术语言, 不仅将主体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规律性联系通过所形成的表象或表象组合体现出来, 而且在表象中展开艺术想象, 反过来对表象进行再创造。所以艺术语言具有描写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
晨动起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其中三四两句中只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它们所表示的语意内涵都很模糊, 也没有明确的词语标明各个词或词组间的语法或逻辑上的联系, 因而接受者就有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在表达者提供的物象世界中, 依据自己不同的经验和感受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 这个运用了列锦修辞格的艺术语言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 使不同的接受者在头脑中分别勾勒出不同的山中晨景图。
情感的表现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是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 更明确地说就是从事着表现行为的人的自我表现。其二则是指某种情感概念地形象性表达, 即表现者对于某种更为广泛的情感的呈现。 (1) 苏珊·朗格在《哲学新解》中提到:“艺术创造过程中, 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 抽象出的形式便成为情感符号。”她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 “表现着情感经验”。
基于艺术审美思维的艺术语言就是这样一种由情感心理创造的艺术符号。这种艺术符号一方面要宣泄出表达者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另一方面, 即引起接受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使传意达情尽可能的圆满。为了实现以上两点, 必须充分发挥主体内在情感流动性的冲击作用, 冲破固有的、局限的语言规范, 创造出变异性的语言形式, 这种变异性通常是艺术语言“立象而尽意”的具体表现。
明天早上, 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几颗疲乏的花生米, 灌了几壶冷淡的茶, 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
———钱钟书《围城》
在这里, 作者创造了一个移就意象。“花生米”和“茶”本是无感知的事物, 由于赵辛楣和李梅亭二人为取汇款找人担保疲惫不堪、遭受冷遇的强烈情绪感受作用, 两者具有了“疲乏”、“冷淡”的情绪感受, 成为富有人的生命情态的有感知的事物。此时此景下既可以是人的身心麻木到无力去感知疲乏和冷淡, 也可以说是“花生米”和“茶”感受到了这种人的情绪状态。移就意象中的物与我浑然一体, 由此来达到艺术语言接受者和发出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一种人地生疏被人冷淡、求助无门、筋疲力尽的无奈之苦, 一种世态炎凉的人生经验。
琴声恋着红叶,
亲了个永久甜蜜的嘴,
吻得红叶脸红羞怯。
他俩心心相许,
情愿做终生伴侣。
老树枝不肯让红叶
自由地嫁给琴声。
幸亏红叶不守教训,
终于脱离了树枝,
随着琴声的调子
和琴声互相拥抱,
翩跹地乘着秋风,
飘上青天去舞蹈。
——汪静之《恋爱底甜蜜》艺术语言的创造者选取自然
界中常见的“琴声”、“红叶”、“老树枝”三种现象和事物分别赋予它们不同人的动作、心理和情绪, 将物人化, 物与我交融相通, 形成一组比拟意象。“琴声”、“红叶”、“老树枝”分别是执着向往爱情的男子、为爱情专注无悔的女子、阻挠青年人自由恋爱的保守派人物。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用巧妙的方式表现出了三种事物所代表的人物的情感状态, 同时也达到了对自由婚恋的歌颂, 使接受者欣赏到自然景观与自由爱情的和谐、完美统一, 实现创造者与接受者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交流和融通。领略到诗歌这种艺术语言的魅力。
在那夜晚的树林里,
老虎, 老虎, 熠熠燃烧———
——[英]布莱克《老虎》布莱克的这只“老虎”被他
的艺术语言神秘化、神奇化了。首先, 老虎的是生物特征表现之一是在黑暗的丛林中潜行, 而不是“在那夜晚的树林里熠熠燃烧”。其次, “树林”使得除了老虎以外, 这个地点也不真实。常识中一般用“黑暗”、“阴暗”、“幽暗”等形容词来描绘树林“暗”的特点, 但这里却用“夜晚”这个名词来笼罩整个气氛的沉寂。此地此景下, 这只老虎是作为一种创造物而存在的, 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上帝创造的、具有歹毒心肠的、即将获得统治权利的人物。整首诗就是一幅象征性的图画, 传达出的是诗人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
“科学的目的是知识, 审美的目的是满足。” (2) 艺术语言沿着创造者内心情感发展的脉络走向, 打破语法规则常式和句法结构, 创造出移就意象、比拟意象、象征意象等各种不同的意象, 表现创造者内在的主观情感, 实现对创造者情感的物化和流露, 对接受者审美经验的召唤。
艺术语言的“活法”遵循情感的表现, 它表现的情感是创造者体现并表现的特有的心理内容。此外, 艺术语言生成过程中, 这种情感机制与人的其他心理机制是相辅相成的, 共同完善艺术语言的生成、感知、被接受的过程。
以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最普遍的心理机制为例。从生理学观点看, 联想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通感则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各种感官互换该官能的感受领域而使五官感觉在感受中互相移位形成的。想象与联想心理机制稍有不同, 它不仅能使接受者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而且能创造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实际上就是将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信息的过程。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的感知痕迹能在刺激物的作用下产生再度兴奋, 而且还能产生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形象。传统心理学将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关系联想、对比联想, 将想象分为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这些心理机制在比喻意象、比拟意象等的创造过程中, 有帮助接受者实现感知与意象重叠融会的作用, 它们与情感心理机制并不矛盾, 相反地, 为情感机制的有效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心理基础, 使接受者在被唤起的重构的意象中, 融注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或情感体验, 达到艺术语言创造者与接受者在心理上沟通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心理机制同情感共同作用于艺术语言的创造者, 同时也促使语言常法发生变异, 形成从“心”的“活法”。
在科学语言中, 上述心理机制作为人的心理与情感机制是不发生联系的。科学语言的理性逻辑路线决定了它要反映的客观世界在于判断和推理, 不是表情达意, 它是纯理性的或实证的, 因此联想或想象心理机制作用的内容限制在客观、理性的范围内, 加之科学思维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说是排斥主观情感的, 所以, 科学语言的“定法”将情感机制排除在外, 这样科学语言也就无法企及艺术语言从“活法”而蕴藏的丰富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 艺术语言的“活法”是创造者心理机制与情感相融相通的结果, 它实现了普通心理过程与情感共鸣这一特殊心理过程的统一。科学语言的“定法”始终只能在理性、客观的范围内, 它与情感不接缘。作为语言系统的两翼, 科学语言的“定法”与艺术语言的“活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定法”非“死法”, “活法”非“乱法”, 它们有不同的心理生成机制和表现特征。
参考文献
①[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 第12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8月.
②[美]尼尔森·古德曼著《艺术语言》, 第216页,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10月.
①[美]苏珊·朗格.刘大基、傅志强等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与家长沟通的语言艺术 篇9
一、真诚待人,不说“虚伪之话”
家长对班主任的语言,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沟通语言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家长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家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教师真诚的态度时,才愿意回应给教师同样的真诚和接纳。教师对家长的真诚是本身工作的职业道德,也是沟通工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不管面对怎样的家长,教师都应该以诚相待,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只有通过真诚的语言沟通,家长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教师相应的配合。
二、语气委婉,不说“训斥之语”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即使教师的话完全正确,但有些家长却可能会因为碍于情感而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就不太好。试想,假如孩子犯了错误,教师也不管家长是否正在上班干正事,一个电话就通知他马上到学校来,劈头盖脸一通训斥,历数孩子的过失,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既拉远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又对孩子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但当学生犯错误时,假如教师不向家长进“真言”,后果恐怕更不堪设想。
那么,教师如何既说真话,又让家长觉得容易接受呢?“委婉”便可在这时大显身手。如果把话磨去一些“棱角”,变得软化一些,使家长在听话时仍感到自己被尊重,他也许就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这就是委婉的妙用。教师可以先对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肯定,然后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让家长感觉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偏见,只是就事论事,真心地帮助孩子。例如我班上的小捷古道热肠,哪里需要帮忙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但他生性调皮好动,上课时经常招惹其他同学跟他说悄悄话,既耽误了自己学习,也影响了他人听课。我在跟小捷的家长沟通时,先热情地说:“你家孩子呀,可热心了,同学们有困难的时候,他肯定是第一个冲出来帮忙的,可讨人喜欢啦。”等家长笑逐颜开给我讲述孩子自懂事以来就乐于助人的典型事迹后,我便把话锋一转,遗憾地叹息:“这小家伙,假如他能把这股热心用在学习上就好了,可是他上课时常把热心用在别的事情上,他身边的同学都察觉到这一点,向我诉苦呢。” 经过我真诚的表扬和委婉的“投诉”,小捷家长明白了我的用意,心悦诚服地表示一定会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三、动之以情,不说“冷漠之语”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没有哪个家长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如果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设身处地为家长考
虑,在细节当中表现出对学生的疼爱和关心,那么家校沟通的效果就会比较显著。
例如,有一学期,正值寒冬之时,部分孩子由于没带水瓶来学校喝水,嘴唇出现干裂的迹象。我见状马上给家长发去温馨提示:“最近天气干燥,而孩子却不带瓶子来校喝水,以致嘴唇干裂严重,请您记得提醒孩子出门前带水瓶哦。” 天气变冷,个别孩子因着凉生病而请假,我及时给家长发去问候的信息:“孩子好点了吗?请代我问候他。孩子生病,当妈的最操心,您也要多保重,别累着了。” 期末考试临近,我知道很多学生复习得相当用功,同时也会伴有紧张心理,于是给每个家长打去咨询电话,了解孩子的复习情况,同时对孩子进行一番鼓励:“只要以平常心对待,不紧张,不粗心,考试一定没问题,我对他很有信心。”一个温馨的提示,一声短短的问候,一次衷心的鼓励,于教师而言,根本就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却是最动人的话语。家长为教师的“良言”而感动,配合与支持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晓之以理,不说“敷衍之话”
美国的威连·华顿柏认为:“人在团体中所表现的行为可能和个人独处时不一样。班级团体能创造自己的团体动力,强烈地影响同学。” 既然团体动力是影响团体中个人行为的心理力量,那么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一原理,争取家长的力量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我曾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这一观点,并告诉家长:“班级团体的成就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反过来,学生的荣誉感强也能为班级增光添彩。我会与孩子们一起努力创建一个班风良好、积极向上的集体,请大家给予足够的关注,并时时给孩子们打气。”把道理讲清以后,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便特别到位。当孩子们在校运会上获得接力赛第一名时,我给家长们报喜,让家长们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团体成功的喜悦;当整个班级的学习取得进步时,我也会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力图使家长对班级所取得的成绩有所了解,并以此为契机来鼓励孩子在这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中继续努力。时刻向家长汇报班级的团体情况,通过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实际上能间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从而强烈地影响学生个人的行为。这得益于家长会上说明的道理。当家长觉得教师说得有道理,从心理上接受,他们就会时时配合教师的工作,用这些道理来影响孩子的行为,成为孩子的“编外教师”,给家校合作带来许多帮助。
五、因人而异,不说“通用之言”
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校有不同的表现,而同一个学生在校的表现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同类型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更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家长的性格、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特点,把“良言”说得恰到好处,说到家长的心坎上。对于一些容易沟通、文化程度较高、比较配合教师工作的家长,沟通时,应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使家长有力地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古怪、对自己的孩子比较袒护、对其他孩子要求却很高的家长,沟通时,要努力表现出自己对家长的真诚和对孩子的关心,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委婉地提出其不足,同时强调溺爱孩子的不良后果,使家长在心理上能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于一些忙于工作、放任孩子不管的家长,沟通时,应该委婉地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家长明白,孩子没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其一生造成多大的影响,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注程度,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提供一片合适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