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7-25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0篇)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贻成小学 董玉岩 作者简介 董玉岩,天津市小学语文教研中心组成员,多次被评为滨海新区骨干教师、教育学会优秀会员。从教以来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项。多次做市级公开课。在天津市教师素养大赛中,获课堂教学等项目综合成绩一等奖。在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评比中获三等奖。做区级公开课13节,其中10节获一等奖。【教材分析】 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内容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首篇课文《杨氏之子》课后呈现。其要求是发现、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并推荐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在本册书中,它只是课后出现的小综合。其一,发现、积累、学习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其二,回顾了上学期习得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其三,熟练技能,为独立成单元的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作好准备。一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贻成小学 董玉岩 作者简介 董玉岩,天津市小学语文教研中心组成员,多次被评为滨海新区骨干教师、教育学会优秀会员。从教以来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项。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在环境设计体系里面, 植物景观的艺术设计能够呈现非常美丽的视觉效果与动人的魅力感受。要是环境设计中仅仅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设计思想, 所设计的环境景观就不会有太强的感染力, 也就无从谈起更深层次、更广阔的审美体验。新时期的环境设计体系里面, 对于植物景观的设计多采用暗示与含蓄的表现手法, 很少用到直白、解释的形式。人们沉寂在其中, 能够根据个人不同的思想意识与实践经历对植物景观进行自我的解读, 这正和艺术广泛的含义表达相符。所以, 环境设计中利用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设计思想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新时期思想意识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

二、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新时期的环境设计体系里面, 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通过简单、精致的符号或者各种形态等方法进行展现, 并结合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使植物景观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与思想, 从而展示出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蓬勃的生命力。植物景观通过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的共同作为让观赏者形成一定的感知。植物景观中的植物以及其形态代表了其中的物质层次。环境设计体系里面的植物景观让设计者和观赏者的思想、情感、思维活动以及感受结合在一起, 代表其中的精神层次。两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和其他的语言不同, 它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观感受, 同时也是人们的客观体验。设计者们经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颜色、层次、气味等方面进行加工处理, 能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与设计者创造出的拟人化性格, 能够让静止的植物变得活灵活现, 让观赏者更直接而生动的感受到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者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时, 会把自身的思想意识与作品结合起来, 给观赏者建立了与植物景观感情沟通的渠道, 能够让观赏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设计师所融入的意识与情感。

三、环境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一) 通过形态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能够使用的植物种类很多, 可以说对于不同的景观设计来说几乎所有的植物种类都可能被用上。不同的植物类型, 其形态也各具一格。不但可以根据不同植物所属的大类来进行划分, 还可以带有一些特殊生长环境的生态性差异。通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展示, 能够让观赏者体验到非常美的视觉冲击, 把类别各异的植物合理的设计安排, 就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不一样的层次感与韵律, 加上设计者对形态的艺术化设计, 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非常浓厚的艺术意蕴。

(二) 通过视觉质感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具有不同的光滑状况, 同时植物的叶片形状、大小、光泽也不尽相同, 植物枝条的分布与纹理也各异。环境设计中, 植物的视觉质感能够直接的改变植物景观整体的基调、美感以及蕴意。对于植物景观来说, 视觉质感对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有着关键的影响, 符合整体环境已经的观赏质感能够加强植物景观的艺术性, 从心灵深处触动观赏者的情感。将同一视觉质感的植物进行大量的栽培, 可以产生庞大的气势, 让观赏者得到视觉的满足。质感同一的植物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柔和多变的环境, 让人们有一种舒适、柔和的心理体验。采用多样的视觉质感植物, 则可以使环境更加的灵动, 能够更好的显现出主体。

如果采用视觉质感有差异的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必须合理的安排不同质感植物的分布与比例, 不宜采用过多的质感差异的植物。只有合理的设计质感各异的植物分布与比例, 才可以增强植物景观的质感协调性, 改善整体的视觉感受。在对不同质感植物使用的过程中, 还应当注意他们之间的枝条、叶与花的形状、颜色等, 使各个要素都能更好的协调, 共同衬托出整体的艺术效果。

(三) 通过色彩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就如同是对环境进行人工的装饰, 色彩则是通过植物这种载体来展现出来的。大自然中自身就存在者五彩缤纷的颜色, 这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色彩美。对于植物景观设计也是一样的, 植物的色彩能够更好的呈现景观的整体美感。而不同颜色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能够在很大程度左右我们的意识与情绪。对于观赏者来说, 色彩是影响感官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 只有在色彩上打动观赏者, 才能让人们去关注所设计的景观艺术, 才能让人们去体会其中的艺术蕴意。

(四) 通过感官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观赏者在对植物景观惊醒观赏的时候, 其情感体验不仅仅会受到视觉上的影响, 观赏者也会通过其他感官的感受与视觉感受结合, 这些感官感受包括嗅觉、听觉、触觉等, 共同的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 形成不同的观赏情感。对于环境设计来说, 嗅觉的作用基本上是出自于植物自身的所发出的气味。某些植物的芳香气味能偶让观赏者产生更多的美好意象, 从而提升植物景观的审美境界。因此, 我们有必要利用植物的感官功能, 为观赏者设计一个芳香扑鼻、气味宜人的舒适环境, 让人们有更为美好的体验与感受。另外, 设计者们还可以利用潺潺的流水声、淅沥沥的小雨声等声音感官来提升植物景观的意蕴, 更深层次的触动人们的情感。

四、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建议

(一) 设计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人进行观赏, 人观赏植物景观必须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 因此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环境中, 植物景观所展示内容会发生变化, 不同时期的人们, 对植物景观的认知也会变化。因此, 要求设计者设计植物景观时, 要结合当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审美趋势, 让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观赏魅力, 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盛宴。

植物景观的语言艺术应当在以往的经验中不断创新、探索, 形成具有丰富色彩、主题鲜明的景观作品。不能对于以往的优秀设计一味的临摹, 生搬硬套。要设计具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 设计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二) 回归植物景观的本质

要想设计出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 必须认识到植物景观的本质, 那就是植物具有自己的生命活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植物的观赏潜力, 寻找出植物景观设计的创新方式, 避免走植物景观设计的大众路线。设计者需要以植物的形态、色彩、触觉、气味等本质特点为基础, 结合自身的艺术思想与情感, 设计独有的植物景观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唐俊泓, 夏更寿.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表现艺术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 (6) .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一、歌唱教学中要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音乐课中的歌唱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它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所谓体力劳动是指教师与学生都有其各自肢体上的活动,而这里的脑力劳动是指在肢体运动的同时还要通过耳朵的聆听将肢体的活动变为大脑的思考。因此,这就决定了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具有其特殊性和多元性。笔者认为,这里所指的歌唱教学语言的运用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通过音乐旋律手段展示给学生的语言艺术的运用和口语化的非音乐旋律语言艺术的运用。在此,两者的巧妙运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特点。

1音乐旋律语言教学

这里笔者认为,音乐旋律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范唱过程中让学生所接受、获得的节奏感与歌唱性语言。狭义上来讲其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丰富的音乐性和强烈的运动性等特点。高度的准确性是指教师在运用音乐旋律语言(范唱和朗读歌词)当中,无论是对歌唱的咬字、吐字,还是对旋律、节奏、音调的把握以及歌词的朗读都要准确到位,要充分把握歌唱中依字行腔的规律,娴熟地掌握音乐旋律音调色彩中的高低、顿挫、连贯。音乐旋律语言丰富性的运用主要是指教师在范唱和朗读过程中应加入情感审美效果,将音乐旋律中的语气,语势的创造、处理渗入到音乐情感的表达中,使音乐旋律语言打上更多的情感烙印,从而能触动学生的理智,使其入境,使他们在感情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变化,激发他们对旋律的审美情感。因此,教师通过教学中音乐旋律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挖掘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情感因素、激发情感共振,从而启发和锻炼学生对音乐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

2非音乐旋律语言教学

歌唱教学中非音乐旋律语言的运用主要是指旋律语言之外的口语化的教学语言艺术。笔者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语言艺术的运用应是形象与具体相结合

我们知道,歌唱教学当中语言的形象性是由歌唱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这里所述的特殊性是指歌唱教学中学生对歌唱技巧的学习包含了许多抽象性的理论,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指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时,其语言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给教师语言的表达增加了较高的难度。因此,教师语言的运用应做到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用形象比喻恰当的语言,使之具体化和具有确定性,以便让学生和教师双方都能接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运用其亲身感受的具体、简洁的语言使歌唱更加生活化。

(2)指令性语言与引导性语言相结合

歌唱教学中指令性语言艺术与引导性语言艺术相结合正是体现了歌唱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运用的灵活性、综合性。语言艺术的指令性,笔者认为它主要是指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歌唱教学过程中演唱技巧教学语言运用的专业性。语言的规范性是指声乐教学语言要有专业性的语言穿插其中,语言要言简意赅。规范的教学语言的重复能够使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强调的教学重点,如:旋律连贯、打开喉咙等这些规范性用语,能帮助学生缕清思路,使之在课后也能保持良好的歌唱感觉,加深学生的感受和记忆。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有逻辑,它的正确运用可帮助学生建立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引导性语言的运用却体现了歌唱教学中语言艺术运用的灵活性与启发性,从而在某些方面更能体现歌唱教学中所提倡的重点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众所周知,音乐是聆听的艺术,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并从教师的语言当中理解歌唱的原理和歌曲的内涵。歌唱教学语言的规范有时并不都能将教学信息传到与反馈给每个学生。因此,语言艺术的引导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师用歌唱时像“打哈欠”、“哭泣”等非规范性教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乐感较差、理解速度较慢的学生对歌唱中的技能有较快的理解与掌握。此外,音乐语言艺术的引导性同时还体现在教师语言的幽默性运用上。这些幽默的、艺术化的语言,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歌唱,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歌唱的教学语言应礼貌与婉转相结合

文明同样应用于歌唱教学当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贯穿于整个歌唱教学当中,这也体现了当今社会提倡的和谐校园、和谐课堂的建设理念。此外,礼貌婉转的语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益于彼此间的交流,尤其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更要运用礼貌婉转的语言艺术,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使之对教师语言具有可接受性,而不是直接、简单、生硬、盲目地回答他们。

二、歌唱教学中非语言艺术的运用

歌唱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笔者认为,广义上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的方式与手段来传授知识、传达情感、传递信息沟通的艺术。这里所说的非语言艺术的运用,狭义上来讲,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在不同心理状态下所产生动作态势,那么,情感因素是产生这些态势的直接原因。学生、教师的喜、怒、哀、乐等这些情绪直接影响到各自的歌唱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歌唱中的紧张、焦虑程度、智力的活跃程度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因此,要实现歌唱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由情感因素产生的态势等非语言艺术对学生产生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对歌唱始终保持具有积极、良好的情绪反应。在此,笔者认为非语言艺术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面部表情的恰当运用

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如口述讲解、歌唱示范)往往有时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歌唱教学过程中显得无能为力,但是,此时非语言艺术因素之一的面部表情(目光、微笑)等的运用,却能大放光彩,从而也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伴随着教学活动流露出的期待的目光、疑问的目光、深邃的目光、严肃的目光等,学生都可以从中读懂教师对自己演唱的肯定与否定,从而能进一步影响其学习行为。同样,教师显露出来的甜蜜的微笑、温和的微笑、满意的微笑、苦涩的笑等都会对学生的歌唱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2手势的运用

手势的运用在歌唱教学中可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非直观的理论直观化,它的恰当运用对学生的演唱具有极强的表情达意功能,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丰富多彩。教师运用手势可以加强教学力度、渲染歌唱气氛,可以将抽象的声音感觉和看不到的歌唱器官的心态等通过手势直观、生动、形象表现出来。歌唱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歌唱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因此,教师手势这种非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歌唱教学的效率。总之,我们不妨把平淡和生动这两个词作一比较:同样的歌唱教学,单纯用口语进行教学与辅之与以手势进行生动的描述与暗示,两者的效果显然是不同的。

3身体态势的表现

身体态势也是歌唱教学中非语言艺术中的一方面。它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其身体不同姿势的变化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着态势语言。歌唱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教师时而范唱,时而讲解,时而又充当伴奏,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身体态势的不断变化向学生发出信息,提醒学生如何去歌唱。因此,我们说歌唱教学蕴含着更多的教师“身教”的内容,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

歌唱教学的特殊性使得歌唱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和非语言艺术的运用在歌唱教学中同等重要。如何提高歌唱教学的效果,除了以上笔者所陈述的语言与非语言因素之外,如何使两者在歌唱教学中有机地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两者互相依存、达到平衡,达到一种辩证统一,也是多数教师在不断探讨的教学方法。此外,歌唱教学语言与非语言艺术的恰当运用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效果上,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种无形的桥梁——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知识上的,它所产生的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同时,它对于当今从事歌唱教学的音乐教师来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语言艺术,不断提高自身“说话”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不断提高和掌握教学上的非语言沟通艺术,达到声乐教学中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的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专业论文

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与艺术领域的整合

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与艺术领域的整合

摘 要: 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在语言活动我发现时,幼儿说的少,经常会出现不敢说、说的不全面和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但在进行艺术活动时,幼儿却可以放开思路大胆的说,动手绘画的时候也是不停的一边画一边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互相渗透的各领域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艺术活动中同样蕴涵语言教育的价值,“让艺术作品说话”也是培养幼儿语言的重要方式,这也是《纲要》体现的重要先进理念。

关键词: 幼儿园; 语言; 艺术领域;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126-01

作为幼儿老师我们要把握住这一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把语言教学同艺术领域结合,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语言信息,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一、语言与美术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语言的学习与发展

(一)在美术活动中整合语言教育。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渗透语言教学呢?绘画前我有意识地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景象,启发幼儿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有一次在组织大班的绘画活动《我喜欢的高楼大厦》时,先组织幼儿观看视频,欣赏世界各地不同建筑风格的高楼大厦,孩子们领略到不同的建筑美景以后,显得异常激动,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好多高楼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见到过,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楼房设计的竟然是那么的别具一格,就像一件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似的,我便趁热打铁鼓励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给自己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与众不同的楼房,结果全班四十多位小朋友,画出了四十多幅不同的画面,我便让孩子们给自己的画命名,并创编不同的故事情节讲给大家听,我先给孩子讲评了其中一幅画,先启发能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稍弱的孩子进行简单讲述,能力强的孩子都按捺不住了,我便适时增加了难度,要求每人的故事里至少要有两到三个成语或修饰词,孩子们各个乐不此疲竞相讲述,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结束后我把它们装订成册投放在语言区,供孩子们互相分享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实践,既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语言概括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语言活动中整合美术教育。如中班的《蒲公英的旅行》,第一个活动,幼儿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蒲公英飞到了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长的长城、最大的天安门广场;第二个活动,启发幼儿想象蒲公英还会飞到哪里?遇到谁?把它画下来。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我画我讲”中不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活动《青蛙飞上天》,故事讲述了小青蛙想飞上天去看看,可是青蛙没有翅膀,该怎么办呢?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小朋友们真是异想天开,生动有趣。有的说:小鸟飞来了,像飞机一样载着小青蛙,小青蛙看见了美丽的田野;有的说蝴蝶来帮助小青蛙;还有的说小朋友来了,用大气球帮助了小青蛙,小青蛙看见了美丽的花园等等。老师适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好朋友听,再到全班评选故事大王。小朋友个个喜欢画故事、编故事、说故事,大大地激发了他们愿说、想说、会说的愿望,有效促进了幼儿语言连贯性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语言与音乐领域的整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听歌曲创编故事。首先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改变以往看图讲故事的单一,让幼儿将歌词与已有的经验结合,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如大班歌曲《蹦蹦跳跳身体好》,幼儿会唱歌曲后,已经了解和掌握了歌词,我便引导幼儿把歌曲《蹦蹦跳跳身体好》改编为故事《森林运动会》,幼儿兴趣非常浓厚,根据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经验,有的创编了故事《骄傲的小猴》。森林里举行了动物运动会,小猴子参加了爬高比赛,它一边爬一边说:“我是第一名,看我的”,“啪”不小心摔了下来,小猫获得了第一名;有的创编了《快乐的运动会》,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了,它们每个人将自己的本领表演给大家看,小狗赛跑第一,大象举重第一,小鹿跨栏第一;它们快乐地站在领奖台上,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多自豪呀!在幽默、欢快的音乐中幼儿敢于大胆想象、讲述,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构建新的故事内容,并大胆地表达出来。

(二)听音乐感受表演。音乐能激发孩子的表现,除了语言,孩子更喜欢肢体动作的表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还准备了头饰等道具,满足孩子表演的需要。如:大班音乐活动《捉迷藏》,幼儿戴着头饰轮流在时而活泼跳跃,时而沉重缓慢,时而轻柔优美,时而阴森恐怖的音乐中模仿动物动作,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当音乐一停,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以角色的身份讲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贝贝说:“我是大老虎,我躲在大树后面。大班音乐欣赏《狮子王》,先通过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乐曲ABA的结构,“狮子大王要过生日了,听一听,谁会来帮它过生日呢”?使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猜一猜会发生什么事?进一步增加幼儿的想象,使乐曲内容与故事内容匹配,有效地在音乐活动中渗透语言。其次,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乐曲性质创编动作,他们各自用富有个性的动作表现了故事中狮王的高兴、神气、威猛、害怕等词的理解和掌握。更让每个幼儿享受到故事表演的乐趣。

(三)音乐旋律和儿歌、古诗的整合。儿歌与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如果我们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把儿歌与歌曲的内在因素与特点做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儿歌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也有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的变化。优美的音乐旋律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儿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节奏,如果儿歌再加上节奏表演后,就会使儿歌更具生命力。所以我在儿歌和音乐旋律整合的初级阶段,选择的旋律是简单的、幼儿非常熟悉的歌曲旋律。如《小花狗》、《两只老虎》、《蜜蜂做工》等歌曲,根据歌词的的特点配上相应的儿歌或诗歌。先让幼儿节奏朗诵,然后让幼儿配上符合儿歌内容的肢体语言和旋律来引导孩子理解儿歌的含义,最后配乐器伴奏,边唱边打节奏,但先要让幼儿了解乐器的特点,会看图谱。如碰铃、三角铁清脆、柔和,带有延长音;圆舞板木鱼则是结实明亮、清脆而短促的乐器。在儿歌和节奏整合的前期应根据儿歌的特点出示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示乐器的符号,认识了图谱以后,让幼儿根据提示自主来选择乐器来表演,通过尝试我发现在儿歌中加入音乐旋律节奏后不但使儿歌更加形象化、趣味化,而且幼儿对这种形式特别喜欢不但乐学,同时也不易遗忘。

总之,在语言和艺术领域的整合中,还应该给幼儿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幼儿自主的学习。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探索,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一些适合幼儿,更利幼儿发展各种能力的活动。单一的、传统的语言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的孩子,只有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及语言经验,丰富表述内容,提高语言水平,才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宗旨。后来我不断尝试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向多领域延伸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经过一年的尝试与探索,幼儿达到了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兴趣相统一,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我的整合课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优质课向全园老师推广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在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才能使他们主动的想听、愿听、想说、愿说……孩子的语言就像美妙的音乐,需要我们给她插上五彩的翅膀,让那旋律变得更加悠扬。

参考文献: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一、活动目标

1、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2、能够根据故事情节模仿各种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老鼠等胸饰若干;萝卜胸饰若干;《拔萝卜》伴奏音乐

小班语言教案与反思详案《拔萝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萝卜头饰,引出故事主题。

教师:看,这是什么啊?(教师出示萝卜头饰)

教师:这个啊是昨天有一个老公公种的一个萝卜,老公公每天都给它浇水、施肥,萝卜越长越大。后来啊老公公想把萝卜拔出来,可是怎么拔也拔不动,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呢?那好,现在啊,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就是有关这个萝卜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

(二)展开部分

(1)教师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正确回答。

教师:老公公萝卜呀拔不动,我们看看,老公公会用什么办法拔萝卜呢?(老婆婆、小姑娘、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

教师:最后萝卜拔出来了没有啊?那是怎么样拔出来的呢?有谁一起拔的啊?

教师:这么多人,人多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啊?

(2)再次讲故事,请个别小朋友进行角色表演

教师:那好,那我们现在也一起来拔拔这个萝卜好不好?我请小朋友当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还有小老鼠一起来表演这个游戏好不好?

(教师请个别小朋友上来表演,请小朋友试着和老师一起讲,主要掌握“XX来拉,来拉”“‘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这两个句子)

教师小结:恩,人多的力量真是大啊?那小朋友想想再拔一次这个萝卜啊?那好,现在啊,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个萝卜拔出来!(教师引导全部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三)结束部分

教师引导全部幼儿一起表演故事。

教师:这么大的萝卜,小朋友们有没有拔出来啊?萝卜拔出来了小朋友们开不开心啊?

(四)活动延伸

在音乐伴奏《拔萝卜》下结束

教师:那我们现在一起把这个萝卜搬回家吧。

教学反思:

语言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种类也多不胜数,可以说是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幼儿园的语言活动则是教育者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有目的说话的环境,并且鼓励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主动交流、积极合作。

故事《拔萝卜》是一个趣味性与表演性相结合故事,它是将人物和动物串连起来以此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小班孩子最喜欢不仅能表演又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它告诉幼儿一个“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告诉幼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

在《拔萝卜》的教学中,在讲故事时,我注意了语速较慢,吐字清晰,语言生动,并特意加重了“拔、拉、帮”的读音,加上多次地重复,幼儿很快便学会了这三个词,从而达到了本活动目标中丰富词汇这一项目标;复述故事阶段也是一个识记的过程,孩子在复述故事时不仅可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回答问题也锻炼了幼儿语言组织能力。在回答问题时,小朋友们都很积极,回答地也很准确,这说明孩子们能把简短的,重复性强的对话记清楚。在做“拔”的动作时,他们都纷纷主动站起来,模仿老师做着拔萝卜的动作。

让幼儿通过表演故事,使幼儿对故事情节,内容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每幅图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那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我先出现大萝卜和老爷爷,接着便出现了老婆婆、小狗儿、花猫、小耗子的形象。看完后,我便以问题的形式开始问幼儿,“故事中你看到哪些人去帮老公公的啊?”幼儿能把大部分的人物给说出来,“那谁先去的呢?接着又去了谁?还有谁啊?”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幼儿的回忆,并再次完整的欣赏故事,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听故事,以此来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在第二遍的倾听中,幼儿对我提出的问题基本能回答出来了,而且兴趣依然很高涨。

一听说要表演,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他们强烈的反应,充分表现出对表演活动的兴趣及喜爱。表演时我让幼儿自由选择,你喜欢什么角色就去扮演什么角色。游戏玩的比较顺利,孩子们的表演还算不错。通过配上《拔萝卜》的音乐,既有韵律还有歌词提醒孩子,将气氛渲染的更好。表演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幼儿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发展水平来反映故事且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易受挫折。所以,以后的语言活动,我应多加一些表演活动,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表演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通过玩“拔萝卜”故事,让孩子们懂得有些事情光一个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个人不能做成的事情。一个人是要努力锻炼自己的生活本领,像老公公那样,种的萝卜比别人的个儿大,但还要与其他人友好相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像“拔萝卜”那样一个帮一个,劲往一处使,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小班语言教案与反思详案《拔萝卜》含反思这篇文章共6147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太阳和月亮》含反思》:小班教案《太阳和月亮》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诵读,引导幼儿感受诗歌中“静悄悄”与“热闹”的氛围,体验诗歌带来的不同意境,初步学习仿编,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太阳和月亮》含反思教案吧。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理论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学校要转变对于理论教育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于传统设计理论教育的宣传,并且重视理论教育的师资投入,使得教师与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理论的认识有一个新的提升,使他们明白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艺术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观念从根本上有所转变。

由于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都是对于国外艺术理论教育的借鉴,所以形成符合我国艺术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至关重要。国家要加大对于艺术理论知识教材的编写,出版适合我国实际艺术教育情况的教材,这样教材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2]

2.2加强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师队伍建设

理论知识的传播需要传播者的介入,而教师恰恰就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想要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一个好的理解,就必须要加强艺术设计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设计专业中,更多的人员只是熟悉设计技能,而对艺术设计知识没有深入的掌握与了解。因此,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批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还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优秀教师。

3结语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改革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各个群体的不断努力与创新才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最终培养出优秀的设计者。

参考文献:

[1] 肖佩.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杨亚波.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初探[D].山东大学,2012.

★ 信息化与社会文化

★ 论博客与传统日记书写特征之差异

★ 《传统与进步》说课稿

★ 连锁药店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转型论文

★ 浅谈煤炭企业如何转型

★ 论经济转型对会计理论的影响的论文

★ 传统与时尚高中作文

★ 论传媒市场化转型中的新闻权力寻租

★ 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关键词: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现代设计艺术

一、现实背景概括

在当今社会中, 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各种思潮不断涌现, 全球一体化的态势对于经济、生活、文化、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越发强烈。在整个大趋势下, 视觉领域中的设计特征逐渐趋于同一, 区域性和历史性日渐模糊。面对此种情况, 我们在广泛接受层出不穷的国际思潮同时, 还应该回归本土, 认真仔细的揣摩和研究存在了几千年的本国文明和民族传统文化, 这才是解决文化艺术方面中存在的个性不明, 面目含混, 民族区域性特征不突出等问题的生存之道。

陕西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中心地带, 夏、商、周起至今, 都是文物荟萃之地, 这片广阔的黄土地与中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图腾 (totem) 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的文献中, 源于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 解释为“彼之血族”、“种族”、“家庭”或“他的亲族”。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认为图腾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 也有的认为图腾表达的是有关祖先或氏族保护神的某种物象等等。图腾种类繁多, 被奉为图腾者, 多半为动物, 其次是植物, 无生物和自然现象较为少见。其中最早的图腾是动物。动物图腾作为人类文明最古老的一种视觉语言, 对当地人们的实际生活、思维模式、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陕西的动物图腾信仰种类十分繁杂。从生物学角度出发, 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种类 (1) 自然动物:老虎、狮子、鹿、蝙蝠;喜鹊、燕子、仙鹤;蟾蜍、蛇、龟;蟢子; (2) 神话灵兽:龙、凤、麒麟;从文化涵义角度出发, 可分为 (1) 对吉祥、幸福的渴求 (2) 对生命、繁衍的崇拜;从艺术造型角度出发, 可分为 (1) 具象形 (2) 抽象形 (3) 夸张形 (4) 复合形

二、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的艺术特征

⒈功能和实用性

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中,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其功能和实用性。图腾视觉语言起源于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因此, 驱灾辟邪是其重要的功用之一。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面具, 被人视为力量强大的神物, 保佑平安, 驱除妖孽。凤翔泥塑挂虎作为辟邪的工具, 其圆目阔口, 英气勃勃, 极为雄浑而又带有几分热烈。 (见图1) 虎头鞋也是将虎图腾与生活用品相结合的一个很好例子。将虎的图案缝制在儿童的鞋上, 既为了装饰美化, 更有祝福和保佑的作用, 还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延续的祝愿与希望。为了突出虎能够震慑妖邪的功能, 常将尾巴作忽略处理, 四只脚留下短短的脚趾, 只保留头部造型, 强调虎的形象特征, 突出特有的精神威力。 (见图2)

⒉象征和寓意性

在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中, 象征和寓意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其象征性可分为两方面。 (1) 谐音:谐音本是文学中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图腾视觉语言中, 用谐音的方式, 将一组画面表达出特定的象征意义。如蟢子又名壁蟢、是蜘蛛的一种。因学名与“喜”字谐音, 所以被视为瑞祥的象征。在动物图腾的视觉语言应用中, 常画蛛网下坠一蟢子, 曰为“喜从天降”。 (见图3) (2) 喻义:喻义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此手法强调物象的美好意义, 可以更典型的表现出内在的思想感情。在陕西剪纸中, 仙鹤是智慧的象征, 图案中如出现两只鹤向着太阳高飞, 就表示赠予者希望对方“高升”。 (见图4)

⒊完美和概括性

中国传统图形艺术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完美性。作为在中国传统图形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 也同样具备这种和谐和完美性。陕西剪纸中常见艾虎肚子里装饰着几个生动活泼的小老虎, 飞鸟肚子里装饰卧鸟, 或者是蟾蜍中饰有五毒等, 剪纸中的“求全”、“求美”的造型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

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中的完美性不只是表现在剪纸上, 比如在刺绣鞋垫中, 其创作动物形象基本为侧面头部正面双眼的造型, 即使是侧面角度, 也会同时使动物出现四肢。同样, 构图上也讲求其完整性。创作者将画面自然而然的构成一个没有边框的空间。此种构图方式, 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 保证了客体的完整性, 达到内敛、充实的艺术效果。 (见图5)

基于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 相对原生荒蛮的生存状态, 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非常的古老大气。运用概括性的创作手法, 可以充分展现陕西动物图腾完满简洁, 夸张洗练的风格特色。在咸阳茂陵的霍去病墓中, 艺术创作者通过提炼、省略、简化等手法, 塑造出的跃马、卧马、卧虎、石蛙等作品风格气势磅礴, 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图腾视觉语言艺术的生命力量。 (见图6)

三、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 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与现代设计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契合, 其特有的艺术特色符合现代设计理念, 传递着现代设计的信息, 并且符合时代对于设计艺术发展的要求。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超脱浑厚, 充满力量的境界, 那种崇尚自然、与自然融合为一的博大, 那种以小见大、以意造境的效果, 都给予了现代设计艺术重要启发, 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形式的强化与功能的适合

现代设计在表现方式上体现为一种形式的设计, 设计的变化显现为形式的变化。陕西图腾视觉语言在外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 对现代设计的形式感具有重要启发。

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中对自然现象的提炼与概括是其主要特点和风格, 常见化圆为方、变曲为直, 把自然形态用几何的手法规律化、平面化, 使之图案化、装饰化, 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体现。例如现代陕西动物图腾中常见的视觉语言载体——剪纸, 造型一般简洁、明了, 图形着重表现物体的形态, 将物体的重要表现部分巧妙的组织, 归纳到一定的“形”的图案中, 通过“取形”来达到“达意”的艺术境界。 (见图7)

功能是设计区别于一般艺术的重要标志。在设计及其物化产品的众多功能中, 其在精神上具备一种认知功能, 共包括两个方面:识别功能和象征功能。而在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中, 识别和象征这两种功能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

从识别功能的方面来说, 图腾视觉语言作为一种指向性明确的符号, 在现代设计艺术中, 与标志设计关系最为密切。标志可以说是图腾的可视形象和最有意味的形式。除此之外, 现代设计中其它物化产品或传达形式都必须向人们提供足够的信息, 有明确的指示性、说明性和记录性。这些功能在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中具备同等地位的重要性, 其大胆新颖的创意, 大量使用对比手段的形态和色彩, 构图的饱满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都产生了很好的识别功效, 对现代设计中如何提高识别功能非常富有启发。 (见图8和图9)

从象征功能的方面来说, 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从功能到形式, 都蕴涵着深刻的象征功能。无论从形状、色彩还是材料的选择上, 其都对现代设计中的象征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龙作为陕西动物图腾中最典型的视觉形象, 在商周青铜器上便已从装饰主体变换角色具有象征功能意义, 以龙象征帝王的观念得以确立, 并在元、明、清三代成为皇帝独享的象征物。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现代人对龙纹装饰的重视, 只是象征意义已经转化, 成为了中华民族整体精神与形象的代表。

⒉形象的思维与抽象的造型

形象思维在设计艺术中是指, 设计师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存储的基础上, 结合主观的审美判断, 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具备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想象性这四种基本特点。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的表现与传达, 主要是靠表意、示形、假借等标志性意象符号形象, 选择传达对象最本质的特征, 用洗练的艺术语言表达, 利用对自然天地丰富的想象, 以意示形, 以意设形, 形成完整的意象表现系列。这种表形示意的创作思维和造型手段, 在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的发展中, 日益单纯化、意象化、抽象化、解析化、符号化, 与现代设计艺术中形象思维的特征极为相似, 并相互借鉴。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中, 就有原始人类将抽象的装饰图形画在洞穴中表达自己的意图, 进行图腾崇拜活动。这种抽象的造型是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显现的生活美学趣味, 实际上就是图腾视觉语言自身拥有的装饰意志和装饰自律性导致的抽象风格, 同时还包括表达此种审美特征的能力与技巧。如陕西地区至今仍广泛使用的百家衣, 采用各色方形、菱形的碎布拼缝而成, 通过色彩拼接和几何状的组合出现抽象形象, 洋溢出一种喜气。 (见图10)

⒊生态的传达与自然的创作

在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的许多艺术作品里, 都着力表现人与自然各得其所, 相处无碍的情景。这些对于生态设计的现代理解与应用, 都提供了重要的灵感。现代设计要求必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时代历史社会环境中, 才能产生出某种设计的需要和创作内驱力。设计行为所必需的材料、技术、信息, 都来自相应的环境, 体现出环境所达到的水平。英国美学家劳伦斯·高文曾说:“要是我们脱离环境存在, 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设计活动, 也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观念和思想。”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体现出了一种天人合一、与周围环境相谐共处的审美特点。

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中热爱自然、富有生命活力的审美取向与现代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所强调的审美精神可谓共融共通。如翟墨先生所说:“设计的要义是创物—创生—创符—创和, 即创造真的日用产品物品, 善的生态智态环境, 美的视觉传达符号, 以利于人类和谐地悠然共存、悠久共存。”陕西动物图腾其率真质朴的艺术特色, 原始冲动的创作动机, 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相适相谐的形式语言, 都为现代设计的未来趋势与需求提供了重要启示。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陕西动物图腾虽是一种古老和传统的视觉语言, 但并不等于说它不能接受和承载现代文明。中国只有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 迎来一个安全、幸福、和谐的未来。只有保持本民族独特艺术特征的设计, 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自己的位置, 永葆青春。

陕西动物图腾代表了华夏民族特征鲜明的精神追求, 体现了中华文明浓厚的艺术特色。在设计艺术领域中, 设计师的作品在受到国际化风格影响的同时, 必须要传承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髓, 这样得到的成果才是最生动, 最真实和感人的。我们对于陕西动物图腾视觉语言的研究, 可以更具体的体会到中国艺术的独特美学, 更多的了解我国优秀传统艺术, 并且应该结合现代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 探究一条使其继续得以渊源流传, 发扬光大的可行性道路。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著, 《民艺学论纲》,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2].杨先让, 杨阳著, 《黄河十四走》,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关键词:课堂导入;语言艺术: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多种艺术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能借助挂图、演示、电教等教具直观地展现给每个学生,但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却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准确、生动、精练的语言完善教学艺术,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下面我就以课堂教学导人、教学语言两个方面谈几点我亲身的体会;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导入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顺利进行下面的教学铺下良好的路基。课堂导入方法很多,下面我总结了几种方法。

(一)激疑导入法

通过激发学生质疑,使课堂教学进入新的境地。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我在讲《永字八法》这节课时是这样导人的:楷书的书写关键是基本技法。你们想想有没有一个字正好能把楷书基本笔画全部包括呢?带着疑问,我接着说“永”字,从而引出“永”字八法。激起了学生兴趣,抓住了学生的心思,更有利于教学的进一步进行,同时也便于学生及时掌握。

(二)温旧导入法

在复习旧知识过程中,融会贯通。有机地把旧知识引到新的知识上来,即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比如:我在讲《多姿多彩的服饰》中通过复习“衣裳的传说、绚丽的丝绸”而引出“不同地域的服饰”和“服饰的变化”。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服饰的由来,而且也对不同地区穿不同的衣服有了了解,还懂得了服饰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

(三)趣味导入法

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新课的学习是否能吸引学生,关键决定于学生对新课是否感兴趣。比如:我在讲《生命的延续》这节课时,首先告诉同学们“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命的到来使自然界更加生机盎然、丰富多彩”,激发他们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引导的方式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叙述了,长期的积累会使你的讲课更加丰富多彩,也会增加更多的经验。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从始至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一半是来自教师的语言,因此。语言的精练、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适宜,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

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讲究节奏感,做到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驰相宜,抑扬顿挫,亲切悦耳。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快慢适度,声音洪亮,如果太快,像走马灯式一闪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有“梦中获宝,得而复失”的感觉;如果太慢,会使讲课落在学生的思考后边,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浪费宝贵时间。优秀教师的讲课,应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时而“小弦切切如私语”,遇见学生注意力分散则巧妙地停止一下讲课,这一种停顿比敲桌子、拍黑板更有效,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文化知识正处于打基础阶段。所以,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具有趣味性。古人云:“教人未见童趣,必不乐学”,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诙谐幽默,趣味横生,可以利用编口诀、歌谣、顺口溜、歇后语、儿歌、故事等语言形式使学生学中有乐,乐而愿学。当然,不能光为了趣味而趣味,要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中有所思,笑中有所想。

(三)生动含蓄,具有启发性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生动含蓄、充满启发性的语言,才能启发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师在语言表达时要生动形象,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使语言含蓄,耐人寻味,以增强语言的启发性,创设“愤”的情境,发人深省,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说到这一点,不由想起了陈景润的老师沈云启迪学生思维的妙语:“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正是这些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话语,激起了陈景润攀摘皇冠明珠的雄心壮志。

(四)寓意深刻,具有教育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职业性决定的,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更应如此,教师的语言要文雅、纯洁、有分寸;造词造句、举例讲解,都具有教育性。做到不说粗话、脏话、不讲哗众取宠的话,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更不能讽刺、奚落、挖苦学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时,教学语言又具有示范性,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言不可不慎”,应做到“闲话不闲”、“笑语有意”,要在语言上为学生作出精神文明的表率。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设计思路:

现在的幼儿,由于成人的过度宠爱,导致他们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常常为一件玩具或很小的一件事而吵闹。《小白兔和小黑兔》的内容正好体现了好朋友之间分享、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情感,既有利于幼儿的情感培养,又符合正在开展的“好朋友”的主题活动。《小白兔和小黑兔》简单的情节也较适宜小班幼儿阅读理解。

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根据幼儿的同伴交往情况对原教材进行了改编。如在看卡通片的时候,一旦遇到低沉的音乐或者惊险的画面,胆小的幼儿就会立刻跑过来告诉我他害怕。这时候,几个大年龄的幼儿就会说:“不要怕,不要怕,我来保护你。”可见,幼儿已经有了初步关心同伴的意识。因此,我就新增加了小白兔害怕闪电打雷,小黑兔安慰它的情节。

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我在活动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添加了音乐背景,如小兔子一起拔萝卜时候的音乐、小兔子吃萝卜时候的欢快音乐、突然出现的打雷声、太阳升起时的音乐等,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并为幼儿的情感体验提供有利的帮助。

为了让幼儿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在帮助小兔子一起拔萝卜的环节,我设计了两次角色扮演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充分体验故事要表达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能够自己观察小兔子的表情、动作,并尝试想象小兔子的心理活动以及角色之间的对话;

2、体验好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情感;

3、尝试在集体中用响亮的声音讲述画面的内容。

4、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5、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多媒体画面、小兔头饰、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谁来了?小白兔会到哪里去?(请幼儿自由讲述。)

师:走啊走,忽然,小白兔发现了什么?(出示大萝卜)小白兔看见大萝卜会怎么想?小白兔看到萝卜会怎么做呢?(请幼儿自由讲述。)

二、阅读、感受

师:小白兔到底在想什么?(出示云记号,里面有小白兔和小黑兔一起吃萝卜的画面。)

师:可是萝卜还在地里呢,小白兔会怎么做?

师:(出示多媒体)看看,小白兔怎么拔萝卜?(动作体验。)

师:萝卜拔出来了吗?为什么萝卜拔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呢?帮小白兔想想办法吧。

师:小白兔也在想办法,看看它想到什么?(出示云记号,里面有小黑兔形象。)

师:小白兔去找它的好朋友小黑兔了,它会对小黑兔说什么?

师:两个好朋友一起用力拔萝卜,嗨哟,嗨哟,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了。哟哟哟!萝卜有点出来了!再用点力,加油,加油!啊!萝卜终于拔出来了。

师:看看,两个好朋友现在在干什么呀?萝卜的味道好吗?啊呜——啊呜——吃得真开心!

师:(出示闪电以及雷声)哎呀!发生什么事情了?快看,小白兔怎么了?小白兔为什么会哭呢?

师:小白兔哭得真伤心,怎么办?小黑兔看见小白兔哭了,会对小白兔说什么?(幼儿扮演角色进行表演。)

师:太阳公公看见小白兔和小黑兔这么要好,赶紧把乌云、闪电赶走,叫雨不下了。太阳出来了,两个好朋友高高兴兴地回家吃萝卜了。

三、增强体验:完整欣赏故事;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到草地上去玩。

附故事: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只大萝卜。小白兔高兴极了,心想:我要和好朋友小黑兔一起吃。

可是萝卜太大了,小白兔拔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还是没能拔出来。怎么办呢?小白兔想去找小黑兔帮忙。

来到小黑兔的家,小白兔对小黑兔说:“小黑兔,我发现了一只大萝卜,你和我一起去拔萝卜好吗?”小黑兔说:“好的,好的。”

两个好朋友一起用力拔萝卜,“嗨哟——嗨哟——”萝卜终于拔出来了。小白兔和小黑兔高兴地抬起萝卜准备回家。

这时,“轰隆隆——”打雷了。小白兔害怕得哭了起来。小黑兔就对小白兔说:“不要怕,不要怕,我会保护你的。”

小白兔不哭了,它对小黑兔说:“谢谢你,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太阳出来了,两个好朋友高高兴兴地回家吃萝卜了。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语言的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0

吴冠英

2013-2-27 15:42:39 来源:《装饰》2002年03期

【英文标题】“Language” Feature and Aesthetic Value of Animated Cartoon

【作者简介】吴冠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动画是一种大众化艺术形式,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高度的娱乐性就成为它主要的功能。在信息传达越来越趋于图形化、动态化、互动化的现代社会形态中,动画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审美价值被更多的人认知。动画艺术本身是综合性的,它包括各种表现手段,譬如造型、动作、语言、绘画和声音。这些手段以不同的方式决定着动画的艺术风格与表现“语言”特征。而由这一特征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同样是独特的。

图1《可笑表情的滑稽片段》J•斯图亚特•布莱克顿(美国1906年)

图2 跳跃运动与线状(水平)移动的比较,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英国)

《动画的时间掌握》

一、符号化“语言”特征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动画是最具符号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动画造型是构成动画艺术形式的元素中的视觉化部分。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名为《可笑表情的滑稽片断》的第一部动画片中所描绘的形象,运用了漫画的语言对形象进行夸张的刻画。这部由美国人J•斯图亚特(J.Stuart)创造的动画片第一次赋予图画以生命(图1)。为了在运动的图画中更有效地表现并传达出人物的形象与表情特征,作者对描绘的形象与动态进行了夸张的处理,使接受者能迅速地与自己记忆中的表情符号对接,引发情感的共鸣。这种对比现实表征有明显差异的符号化图形语言,便成为动画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默片时代,动画艺术与电影一样,完全依赖强化外形特征或动作特征来区别不同角色及性格。动画由于它的描绘方式,对形象的塑造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再从形象的造型符号化特征延伸至背景设计、声音、动效等构成要素并纳入视、听觉统一的符号系统之中。围绕一个主题,传达出特有的艺术意味。

符号化的语言特征,不单指造型设计,同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的符号化

动画中每一个角色都包含两种结构:一是外形结构,二是动作结构。动画的角色造型必须通过运动来完整地体现,而运动的状态是依设定的动作结构来进行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角色的自然属性和心理属性。因为动画角色并非一定是人,也可能是非人或非生物或是一种幻想的生命体,或是某种特定精神内涵的物化形式。强化造型中的自然属性的质感、量感都是有着“意在形外”的目的。但动态设计同时又是借角色的自然属性的差异来体现整部动画片动态样式的丰富效果的。如我们假设将跳跃运动定性为点状移动,将水平方向运动定性为线状移动,它们各自的运动规律便构成了不同的移动动作符号。现有的动画片风格,基本按写实与漫画化两大类划分。写实风格的动画片中角色的运动规律及时间的掌握都是以角色的自然属性作参照,而漫画风格的动画片在角色的动作设计上有更大的张驰度,几乎可以是随心所欲,而更具有表现主义的风格特征。

图3 动画片《平成狸合战》宫崎骏(日本)、心理暗示的符号化

动画在某些方面与漫画近似,它们都可以将人在潜意识中所憎恨的人或物砸扁、撕碎。在漫画或动画片中可以将这种意识表现到极致。人们在淋漓尽致的夸张形象和表现中获得心理、情绪上的宣泄。动画是连环画的一种延伸,它优于漫画之处是它具有更接近人的变化的动态性思维。动画可以用更为夸张的形态、动态和压缩了的因果演变过程,以更具戏剧化和表现力的形式将人们的潜意识表现得更彻底。这是动画语言突出的优势。如在日本动画艺术家宫崎骏与高薰的代表作《平成狸合战》动画片中,争斗的两群狸猫中一些被打败的狸猫瞬间变成了乖巧滑稽跪地求饶的形态(图3),但一转身又恢复了凶狠的原形。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符号化的表现形式。还有一组描述狸猫谈判的镜头,狐狸与狸猫一会儿变成人,一会儿又变回原形,形象地暗示角色的心理变化,又充满趣味性,是动画语言运用的传神之笔。

3、时间的符号化

时间作为动画的构成要素之一,每一个镜头、动作过程,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动画中夸张的造型、故事内涵、表现形式及动态,同样,离不开夸张的时间与空间形态。在动画中,时间可以表达一种概念,或预示一件事情发展的过程而成为动画视觉语言的有效补充。比如在这样一个镜头画面中,一件重物从画面里的某一处掉下出画,画面在保持暂短的静止状态后再作激烈抖动的处理。在这里所表现的物体掉出画并不意味这一镜头的结束,画外的空间形态是由观者的参与想象来完成的。这时,可以通过时间的控制传达出高度、远近等距离的概念。观众可以在时间的流动中感受和理解镜头表现的视觉以外部分的内涵。

动画家通过时间的量化控制而转化为时空的概念。动画的时间掌握与运用需要充分的想象力与巧妙的表现技巧。如表现用力推动一个沉重的物体,可以通过夸张推物者的动作、表情以及增加时间长度来传达物的沉重的“信息”。这时,时间就成为传达某种意念的无形的符号。在动画中经常有表现某一角色快速出画、入画的镜头,这近似于写意的手法。只要能表达出动作的完整意义,时间是为完成这一意义表达的依托。这与自然生活中时间的概念完全不同。

图4 动画片《风中奇缘》的一个连续动作画面 迪斯尼公司(美国)

二、审美价值的多面性

1、间离效果与人性化价值

间离效果几乎是所有艺术样式存在的价值而且具有审美的意义,即与现实中人们的视感官所感受到的“真实”状态的差异而产生的有“距离”的美感。动画从产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在强调与“现实”情形的间离效果。比如幻想化的造型,随心所欲的动作表现,无论是漫画风格或写实风格的动画,都对取自于自然(现实)或产生于幻想的形象进行了夸张、归纳的主观创造,使其成为艺术家心灵的“意象”。强调的是与观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满足观众“轻松有趣”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这一艺术样式的间离效果还体现在它独特的制作技巧与全部过程。动画与电影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利用了人的视觉残象效应,不同点则是电影为连续拍摄连续播放,动画是逐格拍摄连续播放。传统的动画制作需要在一秒钟的放映画面中完成二十四格的形象动作的绘制。一个动作过程是靠动画家逐一描绘连接起来的,以此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不同创作者的情感与心理轨迹(图4),同时也显现出动画艺术最具人性化价值的一面。这也是近百年来仍然沿袭这种费工费时的创作、制作动画方法的重要原因。动画家在描绘与设计每一个动画形象与动作之时,注入越多的主观意图,其结果必然会更大地拉开与客观现实的距离,而动画本身的创造性价值便由此而生。美国米高梅公司1999 年制作的影片《迷墙》,动画设计创意独特,富有哲理并发人深省。影片表现了现代人的困惑,生活在梦魇与现实之间。动画家吉拉德•斯卡夫的动画设计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和震撼感。其不同寻常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形式,将一个摇滚音乐表演者洛伊德对郁闷、痛苦经历的追忆与潜意识思维,运用动画的特有表现力作了准确的诠释。而经动画家之手描绘的一幅幅画面给观众提供了最直接的人性化与情感化的图形信息。这无疑是构成动画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5 电影《疾走罗拉》中的一组动画镜头 米高梅公司(美国)

图6、7 动画片《Avalon》押井守(日本)

2、感官的愉悦

在动画艺术中,无论是对自然形态的夸张或是创造出虚拟的形象,可爱的、可笑的、幽默的、荒诞神奇的等等,无不对人的视觉感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愉悦感。美国迪斯尼公司1938年制作的动画片《白雪公主》,运用圆润的弧线造型,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给人以温暖与安全感。这一点对所有年龄层次的观众同样具有吸引力。动画中夸张的造型与现实形成比例的落差而产生视感觉的兴奋,不同的动画家在设计创作中都在探索和寻找这种微妙的差异。它就像是变化无穷的“不定式”,重要的是对表现主题的把握与差异度的控制。如著名德国导演卢贝松•汤姆提克威执导的影片《疾走罗拉》中的片头及片中穿插的动画(图5)。那让人过目不忘的造型,与不顾一切的近似于神经质的奔跑动作,恰当地表现了影片人物的所有生命力,甚至于生存意义都只在行动的当时才能爆发出来——不思前顾后,一切做了再说的行为理念。那几段动画给人的视觉刺激是强烈的。影片中还有很多镜头的运用都借鉴了动画的表现语言,如罗拉在吼叫时,将镜子和窗户的玻璃震碎以及疾跑中的节奏处理,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意味。可见动画已不单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已是一种创作思维方式,也就是称之为“动画化”的思维方式。日本动画家押井守在影片《Avalon》中,将爆炸的形态作静止化并分割为片状的镜头处理,以及人被子弹击中时变为碎片等(图6、7),创造了新的动画语言和视觉效果。这一点对动画创作尤为重要。

3、真实的谎言

运用数字化制作技术创作的模拟现实的动画作品,以幻想的造型,真实的视觉效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如美国影片《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及相类似的影片,都将虚幻的时空变得既逼真,又遥远。这种称之为数字动画的形式,其图像效果几可乱真,有切肤之感。它的制作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影视作品之中。如多部集电影《异形》满足了部分人怪诞离奇的心理需求。一部移植于索尼娱乐公司PLAY STATION 游戏平台的全数字化生成的电影《最终幻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代表数字映像技术最高水平的作品。影片中对真人的造型质感及表情的模拟是难度极大的。借用运动捕捉技术,使角色运动状态自然而真实,人物表现变化更是纤毫毕现,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这亦反映出现代人对虚拟现实的渴望。

图8 动画片《游移的光》简•阿隆(加拿大)

图9 动画片《星期一闭馆》威尔•文顿(美国)

图10 电影《天生杀人狂》中的一个动画镜头

4、形式之美

动画是在表现形式上最为多样化的艺术之一。水彩、素描、油画、雕塑等等一切造型艺术手段及任何材料,都可以成为动画的“形式”构成元素,引发动画家的创作灵感。加拿大动画家简•阿隆别出心裁地用碎纸片拍摄的一部动画短片《游移的光》,以其对生命与自然的心灵领悟,运用独特而又最平常的材料,纯净而简练地表达了他对阳光的赞美(图8)。同样,中国的动画代表作品《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都以其特有的装饰风格与水墨写意风格,使人们在感受动画故事乐趣的同时也体味了艺术表现形式之美。由英国阿尔德曼动画公司、美国迪斯尼公司和梦工厂联合出品的动画片《小鸡出逃》,利用橡皮泥偶制作的动画,带有很强的童心稚趣,颇似儿时玩过的泥人,极易引起观众心理上的共鸣。美国动画家威尔•文顿同样用此形式创作的动画短片《星期一闭馆》(图9),人物造型上带有明显的手指捏塑的印迹,动态与表情刻画夸张而细腻,表现了一个醉汉在观看抽象艺术时的非理性化心理状态。这部动画片的形式本身也给观众亲切而熟悉的亲和力。而俄罗斯动画家加里•巴拉丁的作品《钢丝的恶作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用钢丝制作的动画片,使我们惊叹其独到创意的同时,领略了他巧妙驾驭艺术形式及动画语言表现力的才能。80 年代末美国首部动画与真人合成的影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曾经让当时的观众体验了动画的全新表现形式。这种卡通与真人角色的配合表演,使整个影片趣味横生,以至于后来的许多电影运用了这种形式,如《天生杀人狂》(图1 0)(美)、《疾走罗拉》等。计算机数字映像技术的介入,使动画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许多不可思议的视觉效果都可以实现。它必然而且会不断地影响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

上一篇:三毛,从不曾离开散文欣赏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让硬币浮起来》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