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2024-06-26

化学教学的语言艺术(通用12篇)

化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 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着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 教师要具备深刻的教学思维还必须有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而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在整个化学教学艺术体系中, 语言艺术是灵魂, 只有在良好的语言艺术的基础上, 其他的教学艺术才能得以实施。它渗透在各项教学活动艺术中,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有人所说:“教师能讲得有趣, 学生才能学得有味。”这是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

一、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的表达首先要准确, 遵守语言的科学性。化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语言要求用词严谨, 因而教学语言应该准确, 符合科学性。例如, 讲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时, 经常遇到NH3 (ān) 和NH4 (ǎn) ;还有奶粉事件三聚氰 (qíng) 胺 (àn) , 三个字音调相同, 但声调不同, 有些老师发音总是一样, 这样学生在写化学式时总是写错, 若发音准确可以避免这种错误。这就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在讲油脂 (zhī) 时, 油脂是油和脂肪, 油是不饱和的酯 (zhǐ) , 脂肪是饱和的酯。再如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和钠与酸反应一样, 是与他们电离出的H+反应, 这时问“同体积的水和酸与等量的钠反应, 与谁更剧烈呢?”答案是与酸反应更剧烈。酸是强电解质, 水是弱电解质, 同体积的酸比水产生的H+多, 若问“与稀盐酸反应, 先与酸反应还是与水反应?”笔者认为这种问法不科学, 钠与盐酸以及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它们电离的H+反应, 只是刚开始溶液中的H+主要是由酸电离出来的, 为了学生好理解, 我们说是先与酸反应。更多问题是在讲元素周期律;氧族元素氧硫硒碲 (dì) 钋 (pō) , 氮族元素氮磷砷锑 (tī) 铋, 若误读容易造成元素书写错误, 同时记错自己的本家是氧族元素还是氮族元素, 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不能准确发音或不科学的描述引起, 可见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化学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教学语言在运用时, 一定要注意科学性第一, 艺术性第二的原则。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语气要抑扬顿挫。避免长时间兴奋或抑制, 使学生感到疲劳, 要让学生有张有弛, 保持最佳学习状态。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应用语言艺术呢?原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 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 使人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就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例如, 在做亚铁盐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 首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要细长, 伸入盐液莫慌张, 缓缓滴入不摇荡, 白色沉淀成絮状, 倘若固执不照办, 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上放慢速度, 给人一种警告的威严, 接着按照常规操作, 在管口上方滴下碱液, 大家看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即刻转绿, 最终变成红褐色, 全都惊叹不已。在去除杂质以提纯物质时, 学生往往使用不当而引入新杂质, 针对这种情况, 可形容为“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再如, 我们讲离子反应时, 学生经常将H+写成H-, 我们可以半开玩笑的说, 它戴的是红花而非绿花, 还有Fe+2H+=Fe2++H2, 生成的是Fe2+, 而非Fe3+, 我们可以说盐酸让铁戴了两元的小发卡, 因为他的氧化能力弱。

三、化学教学语言的时空性

语言的运用要切合时宜、恰到好处。例如, 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 乙醇和浓硫酸制乙烯, 当温度升至100℃时, 这时反应时间较长, 学生总认为温度逐一慢慢上升, 这时老师应指导学生:该反应温度迅速升到170℃, 若停留在140℃, 将生成副产物乙醚, 同时一句“一百七制乙烯”,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温度要迅速升高到170℃。既填补了这段时间空白, 又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温度。

四、化学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利用语言技巧, 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 增强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的比喻打的恰到好处, 可以使学生眉飞色舞, 兴致勃勃, 易于接受新概念, 乐于思考新问题, 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艺术享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增强感染力, 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有些化学概念、原理具有高度抽象性, 而高度抽象的化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事例, 把内容讲得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述, 必然会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轻松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的形象生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联想,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讲到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的关系时, 比喻为“厨师尝汤难道要将汤喝完才能知道味道吗?要是做个满汉全席, 还不得个大胖子厨师十天半个月不吃饭吗?”

当然, 化学教学语言艺术上的创造, 并非一朝一夕, 需要千锤百炼、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 才能进入较高的艺术境界。且教学语言艺术的深度是无止境的, 要想攀登化学教学语言艺术的高峰, 必须付出长期的、巨大的、艰辛的劳动, 才能有所造诣, 有所成就。语言的艺术魅力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的纽带, 是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的催化剂。用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 使可爱聪明的学生更能容易轻松快乐的接受知识, 培养他们热爱化学知识, 并保护环境的精神。

化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2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含义

1.教学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它受到教学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的制约。它有别于哲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的用语,也不同于电影、相声、话剧、音乐等文学艺术语言。它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它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金”,是独白形式与对话形式的紧密配合。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这种独特风格的教学语言,是数千年来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创新的结果。

(2)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学语言具有一般语言的共性,如传递性、节奏性、情感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一是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二是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三是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四是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语言艺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篇3

众所周知,难易适度、新颖而令人感兴趣的教材,激动人心而生动形象的趣事,都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去努力便能轻易记住。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与形象比喻及直观实验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性、形象性,使之带上感情色彩,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时,幽默而妙趣生辉的语言,不但能使学生增强记忆材料的直观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同时,在无意中完成识记。语言的艺术化既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使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我在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开场白——导入的艺术

好的导人语有不可忽视的功能。现代演讲学研究表明,演讲的开头就要吸引观众,这是演讲成功的第一步。导入语要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导入语最好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人手,巧妙设疑,从而可以通过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课前的疑问。一

例如:在教师进教室的前几分钟,通常教室里会出现乱哄哄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教师的做法是先控制好课堂纪律,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的做法不免有些死板。在讲授《空气》这节课题时,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可以走进教室后双掌相击,大声说:“闭上你们的嘴巴……再捏住你们的鼻子!,,学生照做后,教室立刻安静下来l不到一分钟学生便憋不住了,马上松开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引入问题:

师:我们生活离不开什么?

生:空气。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空气,有兴趣吗?

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引到课堂教学中了。

课题的引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把握好课题的引入,能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具有趣味、美感和激情,由此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的幽默艺术——笑声

幽默能自发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幽默,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使人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幽默的语言,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入木三分,使人忍俊不禁,学生在爽朗的笑声中能悟出其真谛。学生无不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应该说幽默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

例如:在做亚铁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我首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更细长,插入盐液莫慌张,屏气缓滴不摇荡,白色沉淀呈絮状;倘若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三个字上放慢速度,给人一种类似警告的威严,接着按照常规操作,在管口上方滴下碱液,学生看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即刻转绿,最终变成红褐色,全都惊讶不已,寻思之余,又为领会“反应就给(你)颜色看”的双重含义而眉开眼笑。在去除杂质以提纯物质时,学生往往因使用不当而引入新杂质,针对这种情况,可形容为“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一语双关,通过这些幽默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随即进入了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再如:在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教师常强调为何不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这一知识点。讲授时,可增设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与教材进行对比,配合实验现象向学生讲述:“同学们看该反应(增设的实验)好景不长,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使稀硫酸望石兴叹,由于硫酸钙是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而生成的,所以它又无法生气。”教师抑扬顿挫的讲授,让学生听后发出一阵爽快的笑声,并领会了其中的真谛。

另外,适当地应用谐音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一些化学知识,如在记忆地壳中元素含量时,氧、硅、铝可以巧妙地运用谐音“养闺女”让学生轻松地记忆。

当然,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浅薄、油嘴滑舌之感,反而会适得其反。

韵律美的艺术——语音和语调的艺术

声音讲究抑扬顿挫,音色讲究优美动听。美妙的音质用于课堂,将会给学生带来享受。在教学中,语气与音调要做一些设计和情境上的处理,不能只靠临场发挥,要知道一个声音、一部乐曲都是要进行一些声调和音色上的处理,这也是同一首歌换一个人唱,常常就是唱不出原味的道理。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教师的语调就要先定个适中的调子定高了会越讲越高,定低了想高也就高不起来。还有就是一开始就要抑扬顿挫,这一点很重要,一开始如果语调平平,很可能整节课都会平淡无味。

教师要做到用声音吸引学生,就必须掌握好语音的运用。掌握口语音量调节,语调、重音、顿连、节奏变化等都能增强教育教学讲述的表达效果。

语气的合理运用

教师用不同语气说的话,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就有很大不同。

比如,教师提问时,若学生没人回答,教师可用较轻的略微上升的语调问学生:“难道真没有同学能回答吗?”“难道同学们一点都不了解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有所回应。但如果教师语气较重的话,教师的亲和力将大打折扣。

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语气,声音呆板、平淡、缺乏变化,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在讲课过程中,随表情达意的需要,不时变换语气,使其有起伏变化,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语调的运用

语调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美国耶鲁大学的卡鲁博士实验多种语调向学生讲授,发现低沉、稳健的语调更能让学生记住知识。我国丁传禄等人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教师运用高亢型语调、抑制型语调、平缓型语调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正确率在59.4%-81.9%左右。而采用变换型语调教学的班级,学生的情绪兴奋,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敏,学习成绩正确率达到98%。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变换自己的语调,才能吸引学生听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语调表现出“火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的敌人”。我认为引入新课时,先用平缓的语调阐述:“在充满神奇变化的物质世界里,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反应之一。”说完后,稍稍提高音调,做以下几个设问:“同学们知道吗?人类利用火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那么什么是燃烧呢?”最后再用稍高亢的语气引入课

题:“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揭开火的神秘面纱。”

这样的处理方式,先让学生领悟到火的神圣,再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从而能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态走进新课的学习中。

重音的运用

重音的运用是教师突出语言意义和感情倾向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领会语义的语音信号。教学中,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目的性重音,即从教学目的出发确定重音。

例如:在讲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引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教师可以用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写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学生书写时,教师应该强调书写化学方程的两大原则,并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遵守质量守恒两个关键词处用重音强调。当学生写出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时,教师再用重音强应调遵守质量守恒,这样便可以巧妙地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发现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相等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学习中。

节奏和顿连的运用

教学语中的节奏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中,其语言快慢、强弱、顿连的变化形成的语流态势。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整体的节奏,不宜过快,但慢中要有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做出语言的调控。比如要突出即将要说的话,可以在开口之前设置停顿,在感情激动处、感情大起大落处加快或放慢语速并设置合适的停顿。

在教学过程中,语气与音调的运用得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只有运用好语气与音调,才能用声音吸引学生。

手势与表情——态式语艺术

一个漂亮的手势,一个善意的微笑,常常带给学生一种美好的感觉。教师的动作语言显示着的情感激励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鼓舞和走向成功的鼓励。手势表情姿势在演讲学上被称为态势语,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它也是一种无声语言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在教学中,信息总效果中面部表情占55%,如果我们不做一番设计那确实是我们教学的失误。其实,课堂教学中的手势,只要做简单的设计就行了,面部表情也不需作太频繁的变换,否则也会使学生疲于应付,而把学知识变成了看表演,这也是错误的,课堂还不同于表演艺术,但可以借鉴于表演艺术。面部表情如能形成一种风格和习惯那是最好的。

例如:当某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妨走到这位学生身旁,身子稍稍前倾,眼光注视这位同学,并配合点头,并用言语如“嗯”“对”等语气词。这样就能达到很好地和学生交流的效果,同样也鼓励了学生。

化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4

一、教学语言准确、精炼

1.精心设计, 教学语言规范、准确

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 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必须是科学的。上课前要精心设计语言, 字斟句酌, 仔细推敲。上课时要清楚地、准确地表达各种概念、理论, 说话不含糊, 条理要清楚, 逻辑性要强。每一节课下来都应该而且必须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语言设计是否科学、规范, 条理是否清晰、严密, 举例是否恰当, 化学用语是否正确, 学生是否听得清楚、明白。

精心设计语言就是要使教师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规范的、准确的。那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语病应该尽量避免。如, 不应该说:“反应按下面热化学方程式进行”, 而应该说:“反应用下面热化学方程式来表示”;不应该说:“在这个反应里, 氢被置换成为金属”, 而应该说:“在这个反应里, 氢被金属所置换”;不应说:“1摩尔水是18克”, 而应该说:“1摩尔水的质量是18克”, 等等。

精心设计语言, 有时也要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加以审查和修订, 如在原高中统编教材上有一习题是:“……比较三个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特征。”在这句话中的量词“个”用得不准确。因为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个集合名词, 是不能用“个”做量词来称谓的。这里的“个”应改为“种”, 不然就影响了知识的科学性。对教材上尚待发展、完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中学阶段尚不能讲透彻的问题也不能讲得过于绝对。如催化作用的催化原理, 目前有不少解释。在向学生介绍中间产物理论和活化中心理论的同时要强调它们均不成熟, 目前也还没有成熟理论, 需要今后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研究、补充、丰富、完善;在介绍阿佛加德罗常数时强调指出它目前是数值是6.02×1023。这样, 不仅能教给学生更为准确的知识, 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是发展的观念,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2.去繁存精, 教学语言言简意赅

课堂上决不能空话连篇, 不着边际。如果教师说话不简练, 就会影响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只能是少、慢、差、费的低效劳动。如果重视提练教学语言, 紧扣内容重点、难点、关键, 做到言简意赅, 就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贯通, 课堂上还能有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活跃思想, 发展智力。

教师要做到用精炼语言阐述清楚概念和化学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如凝胶概念可以说成胶体微粒聚集成颗粒从分散剂里稀出的过程;摩尔溶液配制的六个步骤可以小结为:“计算、称量加溶解、洗、定、摇匀六不缺。”

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 对各种物质的辩证关系进行透彻的了解, 才能做到用精练的语言阐述复杂而深奥的理论, 才能做到语言的准确、精炼。

二、教学语言形象、生动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好动、好奇、缺乏耐性的青少年, 教学内容又多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 作为教师要尽量使语言形象、生动, 还要能深入浅出。

1.善于启发学生想象

在讲自然界溶洞的形成时, 可以用成语“水滴石穿”让学生想象含二氧化碳的水如何滴穿了石灰岩, 把石灰岩从山上搬到山下。在讲“过渡性元素的用途”时, 可以用五光十色的金属和合金世界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生产上、国防上一旦缺少金属时的情景。在讲“炼钢”时, 可以用铁匠锤击炽热的生铁变成闪亮的钢刀让学生想象红热铁中的杂质碳、硫等如何被氧化而除去。

2.巧妙运用生动的比喻

在讲“摩尔”这个国际单位制时, 可以作如下比喻:一张纸不好计量, 但可以用一个数量集体来作为计量单位, 这个数量集体取多大数值呢?如造纸厂把500张作为单位, 名称叫“令”。而国际计量委员会把“12克碳-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即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观粒子的数量集体作为一个特殊单位, 叫“摩尔”。诸如此类的比喻均能收到加深印象、增强理解的效果。

3.形象的语言描述

在讲“有机物”时, 可以如下描述:“碳是有机世界的主角, 它含量不多, 而足迹却遍布全球。仅以教室里含有碳的物质为例吧, 桌子是木材做的, 含碳元素;书包不管是化纤、布、皮、人造皮等材质的都含有碳元素;课本、练习本是用纸做的, 含碳元素;书上的油墨字迹里、黑板上的油漆里、文具盒里的橡皮、签字笔等都含有碳元素;我们穿的衣服不管是什么材质的也都含有碳元素;每个同学身体内部的血红素、脂肪里也含有碳元素……碳与我们的关系真是密切呀!”这样的叙述对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来说可以起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同时对有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当然一味地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而脱离了教学任务的要求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语言是受到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制约。语言枯燥乏味固然不好, 如果脱离教学内容, 单纯追求语言技巧, 油腔滑调, 华而不实, 完不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好了。

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巧妙应用生动比喻及形象描述这三者可以穿插进行、灵活多样。如有时可以像电影、戏剧导演一样,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小结问题, 有时像相声演员一样来一段开场白, 有时像评书演员一样来一段承前启后的结束语, 均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在讲“碳的同素异形体”这节课时, 我先这样引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单质, 一种是世界上最昂贵、最坚硬的光彩夺目的宝石叫金刚石, 一种是世界上最廉价、最软的灰黑色矿物叫石墨, 他们犹如是双胞胎。”这样引入课题自然、生动,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所以师生的双边活动很容易进行。在教室分析金刚石、石墨的结构后, 引导学生根据结构上的异同点对比它们的性质、用途并列成图表, 有意识地让学生综合、整理、小结本课时内容。在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后, 为了能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教师作以下简短结束语:“金刚石、石墨的性质、用途与它们的晶体结构关系密切, 碳的同素异形体还有几种。1915年, 一位科学家在彼得堡的一个实验室里当众表演小型毒气攻袭, 他用裹好的小包紧按面部坐在一个充满氯气等剧毒气体的实验室里不断吸入毒气, 在毒雾中安然无恙, 围观的人群都很奇怪, 最后他打开按住面部的小包, 里面装的只是一块普通的桦木炭。难道这位科学家拥有分解毒气的能力, 肯定不是, 这实际上关系到碳的另几种同素异形体——木炭、活性炭的性能, 我们下次再作讨论。”这样的结束语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三、教学语言感情充沛, 富有激情

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对学生的听课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时, 精神要饱满, 语言的感染力要强, 要使教学语言充满激情, 不要无精打采, 照本宣科, 不能背书式的教学。

如在讲“硝酸盐”时, 如果只讲硝酸钾性质不稳定, 加热易释放出氧气, 能用来制火药, 学生印象不深刻, 听起来没劲。如果配合着木炭在熔化的硝酸钾液面上发红上下跳动的实验, 用饱满的精神、充满激情的语言讲到:“同学们听过评书《岳飞传》没有?如果没有, 我来给大家讲一段‘雷震三山口, 炮炸两狼关’的片段。宋朝女英雄梁红玉与金国大将金兀术大战五、六个回合, 将近关前, 不料霎时间漫天黑雾弥漫, 只听得半空中豁喇喇一声霹雳, 这炮轰震天响, 把两狼关炸开一条大路, 这叫‘雷震三山口, 炮炸两狼关’。因金兵大炮雷轰, 梁红玉失去两狼。那么这种震天雷是怎么做的呢?就是用铁罐装火药做的, 是金人向宋朝的俘虏学的。火药的成分为一硝、二硫、三木炭, 硝酸钾内部含有丰富的、容易释放出的氧, 炭和硫是可燃物, 所以火药内部燃烧条件已经具备。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宋朝火药、火器的制法通过贸易、俘虏等方式传入邻近的金国、阿拉伯、波斯等国, 阿拉伯人把硝石 (即硝酸盐) 叫中国雪, 波斯人把硝石叫中国盐。从发明火药到现在, 一千多年过去了, 它还在被使用着, 如制作鞭炮, 子弹的发射药, 等等。”这样讲述, 学生不仅掌握了硝酸盐的特性、用途, 并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四、教学语言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节奏

教师教学时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轻重、面部的表情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语速太快, 学生思维跟不上, 听课会感到吃力, 知识的掌握会不够牢固;语速太慢, 输送给学生的知识满足不了需求, 学生的智力活动受限, 影响思维的扩展;讲课时声音太大, 学生受太强语言刺激, 会影响注意力的保持;声音太小, 学生听课吃力费神, 引起听觉不必要的紧张。所以教学语言首先要注意语速快慢适中、语调高低适宜。其次应尽量避免单调、平淡, 注意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 以加强语言的启发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验的安排调节语言的速度, 有快有慢, 注意停顿, 停顿的时间可长可短;还要能根据学生的情绪进行巧妙的控制和调节, 善于利用语言的节奏和声调的变化使学生持续的处于积极且活跃的思维状态。当讲到课时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时, 语速可放慢, 语气加重;当讲到疑点时, 教师的声调可以提高, 尾音适当拖长。另外, 还应注意授课时的表情和姿态, 尽力做到以姿态助语言。教学时使用适当的姿势如手势和眼神来辅助语言会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如讲“硫酸工业”, 在需要引入热交换器时, 我就声缓语轻地启发道:“三氧化硫带着不需要的热量离开了接触室, 而二氧化硫和空气等混合物需要经过预热进入接触室, 能否转移一下热能呢?”学生马上可以回答:“能。”我又急速而语重地问道:“用什么设备来转移热能呢?”从而较自然地引出热交换器来。

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水平是可以通过苦练得到提高的。演员练功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演员演戏必须进入角色,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讲台虽不是舞台, 教师也不是演员, 但锤炼语言、练好讲功犹如演员, 只有锤炼出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 才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才能给学生以智慧、以力量、以鼓舞。语言的锤炼可以在“学”和“练”两个字上下工夫。

“学”主要是多读书, 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除读专业书外, 也可以读一些文学作品和历史名著, 这样不仅能扩大知识面, 而且能丰富语言。还可以读一些哲学、语法修辞、逻辑学方面的书籍, 增强语言的逻辑性。除多读外还要多问, 多向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 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练”主要是多练习讲话, 如举办科学讲座或小型学术报告会。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古代诗人“吟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只要教师坚持勤学苦练, 就一定能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从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情感、语气、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分析了化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 提出化学虽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颖有趣的实验无疑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教学工作多数时间仍是依靠语言来进行, 教师需通过“学”“练”两个方面不断锤炼, 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5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说明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他所必备的一种从业素质,即为语言运用的技巧。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作为桥梁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都深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令人向往的,而对于教师而言,语言的要求就更高,尤其是对语文老师的语言的要求就更是考查的方面颇多,那么其中要求最高的应是面对正处于语言形成时期的,具有着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小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了。若学生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被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所吸引,那么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刻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思维与品质的发展,该是对我们多大的褒奖啊!

小学语文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语言学习的关键,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表现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小学语文课堂语言,其教育对象是儿童,故语言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应从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启发性、幽默性、表现性等几个方面,结合课堂中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综合运用, 论述课堂语言在教学中的特点,探讨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现原则,对良好的课堂语言作了归纳和小结。

教学的艺术 语言的魅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艺术;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50-01

由于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概念清晰,关系明确,不容半点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应用必须精确。

一、语言中的“简”

“简”就是指简洁、简便,用不多的话语阐明道理。有的教师唯恐学生不会,授课时语言啰嗦、繁琐,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反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自主能力不利。但语言简洁,并不是消减语言数量,而是依据教学规律、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有的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如上课师生相互问好后,还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像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上课的时间多么宝贵,与教学无关的话能少说就少说,能不说就不说。有些教师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语言比较精炼,没有多余的话。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这节课中,师生相互问好后,接着说:“先拿三根小棒,围一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做?”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没有浪费时间。

二、语言中的“准”

“准”是指语言表意准确。教师在课上表述的语言应科学严谨,一语中的,逻辑性强,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炼,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就必须对概念有透彻的了解。比如 “数”与“数字”、“时间”与“时刻”等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教学中常有诸如此类的说法:“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矛盾了;“大约”、“差不多”、“基本上”等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也不可小视它们的作用。如果语言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就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例如10 ÷ 5 =2这个式子,正确的表述为10除以5等于2。但有的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竟读成10除5等于2,这样就让学生混淆了“除以”和“除”的概念,影响学生的正确理解。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当教师对三角形下定义时,说:“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是不严密的,在教学“平行线的认识”这节课中,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就忽略了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前提条件,使学生对概念认识模糊。所以,教师在数学课上表述的语言应科学、严谨、准确,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

三、语言中的“亲”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也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语言,科学性

在化学教学中,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实验、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学、参观等。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都必须和化学教学语言相结合。化学教学语言不仅要满足语法要求, 符合逻辑顺序, 易于学生接受, 还要能够反映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结合平时的化学教学活动, 我认为运用化学教学语言应做到符合科学性, 具有启发性、逻辑性、思想性、趣味性等。

一、化学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

化学教育语言是化学知识信息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因此, 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 符合科学性。例如, “氯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 不能说成“氯化钠中钠离子显+1价”;气体“逸出”而不是“溢出”;“集气瓶”不能说成“玻璃瓶”;像“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1mol氢”等说法就失去了科学性。又如, 实验操作方面的平视、俯视、仰视等术语, 一字之差其含意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截然不同。再如, 在讲解电解质定义时, 把“或”字说成“和”字, 则会造成概念上的误解;在初中化学中我们讲“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 不可去掉“一般”二字, 否则就会造成科学性上的不严密。所以,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思考, 仔细推敲, 务必用准确、科学的语言阐述化学知识。

二、化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师所务唯在启发诱导。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能适时、巧妙地运用启发性语言,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化学教学语言启发学生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在复习催化剂这个概念时, 提问学生“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以制取氧气时, 二氧化锰是不是催化剂?”学生就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或“不是”;如果提问学生“什么叫催化剂?”学生往往可以照书死背定义;若问“为什么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常加入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此起何作用?”这样, 学生就要开动脑筋才能用自己的言语回答问题;假若再设计一种问法:“试比较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氯气与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 在这两个反应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这样, 学生就必须掌握催化剂和氧化剂的区别, 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回答问题, 引起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 并促进表达能力的训练。

又如, 在讲解练习“写出溴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 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是否具体讲解过溴单质的化学性质?

学生:没有呀!

教师:溴与氯同属于卤族元素, 在第四章卤素的学习中, 我们是以氯气为代表物来学习的, 并没有具体学习过溴单质的化学性质。那么, 溴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否与氯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呢?

学生:嗯?对哦!

教师:通过第五章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的学习, 我们知道“同一主族元素, 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还知道氯气能跟水反应, 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那么……

学生:老师, 我明白了, 溴单质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溴酸和次溴酸。

可见,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思考, 由此及彼, 达到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的效果, 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化学教学语言要具有逻辑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化学教师思维形式和教学思路的反映, 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讲解盐类的水解时, 可以这样来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 逐步分析解决问题。首先问, 酸溶液呈酸性, 碱溶液呈碱性, 那么, 盐溶解于水后, 所形成的水溶液是否呈中性?可通过检验醋酸钠等6种盐溶液酸碱性的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其次问, 由检验醋酸钠等6种盐溶液酸碱性的实验结果分析, 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 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最后问, 为什么氯化铵溶液显酸性?为什么醋酸钠溶液显碱性?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的电离, 综合分析出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进而再引导学生归纳出盐类水解的本质。这样, 随着一个个疑问的提出、讨论、归纳, 一环扣一环, 层层深入, 比较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可见, 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逻辑性。

四、化学教学语言要具有思想性

教学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 能体现教师的思想感情, 与书面语言比较, 有声语言借助语调控制、语气变化及语速调整等一系列现场表现手段, 形成比书面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有质感与张力的特殊表现力。例如, 教师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去讲述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有关化学方面的成就, 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 声情并茂地讲述有关化学家生平事迹, 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钻研的科学求知精神。再如, 当某学生回答问题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教师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发现的。”如此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既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又能激励他们积极上进, 以舒畅的心境紧跟教师的节奏。所以,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绝不可忽视语言、语调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意志倾向对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培养思想情感等所产生的教育作用。

五、化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45分钟, 如何能使学生开动脑筋, 乐于学习, 教师语言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枯燥乏味的语言与风趣幽默的语言在课堂上所造成的效果迥然不同, 前者是催眠剂, 后者则是兴奋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比拟、借代等修辞方法, 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升高温度,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那么如何来理解温度升高, 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呢?在讲解时, 教师用一个班中体育达标的同学为活化分子, 未达标的同学为普通分子, 没有达标的部分同学, 通过辅导训练后也达标了这一事作为借代来说明普通分子获得能量变为活化分子, 而反应物分子总数不变, 所以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这种借代比喻法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内容。又如, 学生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很容易搞错, 因此编了顺口溜为:“氢气早出晚归, 酒精灯迟到早退。”学生一读就记住了。在学习碳酸氢钠、碳酸钠、硫代硫酸钠时, 其俗名分别为:小苏打、苏打、大苏打, 可以冠之以:“三苏”之称, 与历史上的文学家“三苏”遥相呼应, 风趣易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使用趣味性的化学教学语言, 将会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 不断创新, 不断积累, 使我们的教学都成为有效教学。

化学教学语言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很大, 具有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化学教学语言能够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 模糊的概念讲清楚, 枯燥的原理讲生动, 从而保证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果。另外, 还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对学生认知的内驱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不能代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探究 篇8

1 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将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努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不但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而且接受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很关注, 因此,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显得很重要。不少教师常常在学生答不出问题时, 不及时激励学生, 而是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的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这会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 从而情绪低落,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 他们会激动不已, 整堂课都会昂着头, 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师,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对学生来说犹如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课堂中, 教师一句无意的评语,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比如当有学生被提问时, 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可以亲切和蔼地对学生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发现的。”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就会变得很简单。”这时, 那位学生也许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 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踊跃思考。因此,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 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 以激励、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适时表扬, 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这样, 我们就会在教学中看到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

2 教学语言的情感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 每一个表情, 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如果教师向学生发出的教学信息不真诚, 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审美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 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被引发出来。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及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 使学生为之所感, 为之所动, 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只有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 才能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 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 叩开学生的心扉, 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拨动学生微妙的审美情思, 使其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自始至终都能以一腔热忱面对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注重带着感情去教, 满怀深情地讲, 时而慷慨激昂, 时而和风细雨, 真正做到情动于衷且溢于言表, 所教的课, 所讲的道理, 就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教学的共鸣, 而且这样学生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 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

3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艺术

《学论》说:“君子之教, 喻也。”教师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表象, 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 进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能使学生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其景如临其境”的感受, 使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形象起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运用恰当的典故、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诙谐幽默的语言, 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寓教于乐、妙趣横生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上课时情绪高涨, 课后仍回味无穷, 在愉悦中学到知识, 学起来欲罢不能。如用鲁迅曾说过的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 而是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事例, 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理论, 化抽象为生动, 使学生不但容易懂, 而且记得牢。

4 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艺术

俗话说:“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幽默就是一种巧说, 恰当使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教师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以声引人, 以情感人, 既能弥补教材趣味性的不足, 又能传情达意, 调节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 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内化知识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 它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 引发学习兴趣,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 振奋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和开朗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使原本生硬的课堂在宽松的气氛中得到舒展。例如, 一位物理教师在讲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 学生一开始对这深奥的知识难以理解, 教师就做了这样的解释:“如果你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一起一个小时, 你只觉得坐了片刻, 但如果你是坐在一个火炉上, 虽然你只坐了片刻却像坐了一个小时,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意义。”这位教师用了一个形象、生动、幽默的比喻, 把“片刻”一词讲解得非常生动、鲜明, 教室里不时传来笑声,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教学效果非常好。

5 教学语言的启智导学艺术

有人说过,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 好的教师讲解, 优秀的教师示范, 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其教学语言要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的语言要机智灵活、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 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语言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畏缩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师的学问是他头脑中固有的呢, 还是学来的?世上有没有一个一学就会、从来没有在学习中遇到过困难的人呢?”这样一说,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信心鼓励起来了, 也许还会影响他一生。蒉

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形式。从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情感艺术、生动形象艺术、幽默风趣艺术、启智导学艺术5个方面, 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进行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9

1、语文教学要使用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 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 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 绘声绘色, 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意识, 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 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 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 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 学会写作, 从中获得知识。

2、语文教学要使用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言。

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 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 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 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 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 句句紧扣, 层次清楚, 重点突出, 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 论证严密, 立论有据, 不以偏概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 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 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 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 才具有美感效果, 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 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 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语文教学要使用充满情感, 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 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 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 也绝非矫揉造作, 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 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 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 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4、语文教学要使用恰如其分, 氛围营造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0

一般人们侧重将语文教学艺术理解为较实用的技术:1.备课艺术。2.教学过程的艺术。3.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艺术。4.课外辅导的艺术。5.教学非语言的艺术。6.教学的板书艺术。7.教学的语言艺术。现在我重点谈一下语言艺术。

一、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概念与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形式传达语文教学信息, 与学生进行各种交流和沟通的艺术。语言本身就有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之分, 而语言的实际选择与应用更有艺术性, 即使是艺术语言, 如果应用不恰当、不贴切, 也产生不了艺术效果, 相反会弄巧成拙。而语文教学语言更复杂, 因为它往往是用艺术的语言表达科学的内容, 要做到精确、恰当、简洁、明了、易懂, 有趣而不低俗, 需要具备一定的修养。

教学语言的艺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无论教师具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水平, 具有多强的研究能力, 如果没有掌握好这门艺术, 教学也是失败的。教学会变成没有听众的“一言堂”, 又何谈什么教学效果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讲课时神采飞扬、妙语连珠, 逗得学生非常开心,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讲得妙趣横生,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学生觉得听这样老师的课, 简单易懂, 掌握知识既快又牢又有趣。相反有的教师上课, 用学生的话说简直是受罪, 是“催眠曲”在催眠, 本来学生精神百倍, 可是一上课就哈欠连天, 老师讲什么, 根本就不知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关键就在于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如何。有专家指出, 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 只有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 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 把语文教学语言当成艺术来表现和学习, 才会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而不是“受罪”。

好的语言艺术应该表现在教学方面巧妙地运用语言的技能, 对于教学语言能力的掌握和运用。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 他的教学语言富有表现力, 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清楚明白地传授知识, 而且流畅准确、饱含真情、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启智导学、风趣机智, 具有美的素质和美的魅力。他的问与答, 善于巧设机关, 开启智力, 一问一答之间有柳暗花明之巧;他的讲述语言恰如行云流水, 娓娓道来, 一词一句充满了情感和灵性;他的解说能够点石成金, 一语中的, 一言一语恰似春雨润物渗透学生的内心;他的语言声情并茂, 精于变化, 一吟一读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语言的魅力

教学语言的魅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 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 使学生不但注重接受, 乐意接受, 而且热切盼望接受。因此, 语文教学语言的魅力, 就体现在这三方面:可受性、乐受性和迫受性。

1. 可受性。

所谓可受性, 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接受。教学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 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表达、交流来实现, 学生能不能接受教师的教学语言,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具有可受性的教学语言是流畅准确、饱含深情的。要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气氛中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就一定要流畅、准确、生动。

2. 乐受性。

这就是说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求教师具备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生动的能力。无论什么时候, 都要使语言富有表现力, 具有艺术性, 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 快乐主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那么, 这种教学的高效性也就可想而知。

3. 迫受性。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 这个“迫”并不是强迫、逼迫, 而是“迫切”的意思, 即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接受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的语言经常可以表现出一种充满机智风趣的意味, 可以把枯燥乏味变得妙趣横生, 可以把新的教学矛盾、偶发事件、自身失误等弥合得天衣无缝, 让自己的教学真正成为一种艺术的享受, 学生经常迫切地想要欣赏老师精彩绝伦的“表演”, 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源泉。

三、提升语文教学语言魅力的方法

1.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

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有声有色, 就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也就是说要“懂得多”。渊博的知识保证了讲课时需要什么知识点, 就会“信手拈来”, 成为征服学生的“法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相声,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 演员们又如何会有精彩的表演?

2. 多向语言艺术类节目学习, 学会幽默的本领。

电视上、广播里有许多优秀的节目, 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幽默的活教材, 可以从里面学到生活中没有的幽默智慧, 使自己的语言也变得幽默起来, 吸引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的气氛。当然不能照搬文艺节目的语言模式, 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让自己的语言幽默而不失高雅。

3. 加强教学内容熟练程度, 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语文教师在教课之前, 必须对所教授内容成竹在胸, 准确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 合理安排教学节奏, 根据所授内容, 调节自己的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感情色彩。不要废话连篇, 东拉西扯, 与所授内容关联不大或干脆毫无关系。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是教师个人魅力与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 积累经验, 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 改进自己的不足, 才会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这门艺术永远没有止境, “活到老, 学到老”, 还要勇于创新, 不断超越自己, 不断超越别人, 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风格。

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言艺术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全体学生能否从始至终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艺术技能,将每堂课设计成有争论、有趣味、有思想、有训练的丰富天地。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像李燕杰老师说的: “课堂教学必须有小说般的高潮、喜剧般的激情、相声般的幽默。”要达到这理想的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运用语言艺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之中。

一、情感——教学语言的血液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心理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带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将起重要作用。相反在教学语言里,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

表情是无声的情感语言,一个演员靠丰富的表情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表情在三尺“舞台”上,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数学概念,理解和应用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上课了,平静地扫射全场,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然后用关切、柔和的目光给学生以希望,用和蔼微笑的面容给学生以信心。教师流动着炽热情感的表情,会使“台下”一张张稚气的脸露出兴奋和喜悦。

二、生动——教学语言的活力

常言道:“一句話匏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恼。”可见,语言的效应,数学教师的语言,更是举足轻重,充分发挥语言艺术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准确、具体、生动形象,应随教学内容抑扬顿挫。引入新课时要用联想、启发、寻觅性的语调定义和公式的建立,要用轻快喜悦的语调强调重点时,要坚定不移,落地干钧。语言要流利简练,音量要适中,既要注意严谨的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风趣、幽默。

例如:在讲乘法公式(a+b)z时,有些学生总是记不住,强调了多遍,还是有误。后来,我就编成口决“你平方、我平方、你我二人站中央”使用这样的语言效果很好,使学生终身不忘。

再如:讲解对数运算时,教师首先设问:同学们 猜想一下,将一张纸对折50次,会有多高?学生纷纷议论,会有几本书摞起来高?“再想高点”,“难道有几层楼房高?”学生大胆冒然地说,教师自信地,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对数运算,学生哗然,学习兴趣倍增,求知欲更强,教师在一片惊讶、渴求急于得到知识的目光中进入教学。

三、简洁——教学语言的本色

简洁的语言要求用比较少的语句表现比较丰富的内容,而没有多余累赘的部分。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对问题越是理解得透彻、深刻就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一语中的相反抓不住问题的 实质,重点重复罗嗦,名词术语一大堆,但学生就是搞不清主要脉胳。这样容易让次要的东西掩盖主要事实,简洁的教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深度。

四、严谨——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教学过程的数学教学语言应科学严谨 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矗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严谨与科学性,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注意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与逻辑性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

五、教学语言的表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从我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周围教师的教学效果发现,语言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教师对所教授的学科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素养,才有可能去传道授业解惑,一定的知识水平是从事教育的基本条件,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但是,知识渊博的人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简单的说是或不是。

知识渊博对教学是肯定的,它能用深刻的见解充实学生的头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有的教师在专业方面造诣很深,著述很多,但教学效果并不好,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于教学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技能。而教学技能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学语言的技能。教学实践证明,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巧用语言艺术的能力。

总之,我深深的体会到语言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希望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卞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MI.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5).

浅谈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篇12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课堂教学语言的构成要素有语音、音量、语速、语态、节奏等。语音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素,要求读音准确、规范、吐字清晰。音量即语音的强度,教师用音量的大小来表达思想感情,与学生交流。语速即教学语言的快慢,依据教学的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调节。如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可以加快语速,要强调或启发学生的思考时可以减慢语速。语态是伴随教学语言的体态动作,如手势、眼神和表情等,可以辅助教学,反映教师的风度和修养。节奏表现为语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有效传递教学信息,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课堂教学语言是对教学活动的调整,能使课堂教学正常开展,同时也是教学反馈的积极评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课堂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和正确性。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能恰当使用化学用语表述相关的概念,能正确表达原理,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及事实。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能运用科学的原理、思想,解释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语言逻辑严密,符合学科知识脉络,课堂才能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关键。教师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科中的概念、术语、原理使用口头语的不良习惯,防止科学性错误。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科学、简练、准确无误。

三、化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和探究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对教学活动的调整,突出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程度的体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语言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

课堂教学语言的背后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由不知发展到知,由知之不完全、不确切发展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其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认识过程,应努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学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语言的启发、引导、点拨,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智能结构架设知识的桥梁,采用“降价式”的启发引导,使学优生有兴趣,思维活跃,学困生能开动脑筋,使教学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四、用化学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自己具有一定的情感,而且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对周围学生施以情感上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整个教学中的情感活动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依靠教材及实验器材,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业精业,开拓进取,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人格力量去激励影响学生,通过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自然科学本身的美,赋予教材情感,用语言将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爱,传递给学生。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共创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振奋的情绪状态中学习。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监理论文下一篇:管道直饮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