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共12篇)
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 篇1
药物化学是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科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体内代谢以及寻求新药开发途径与方法。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学科发展快,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目前,高职药学专业在开展药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在校时间短、学生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药物化学这门学科成为药学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在药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总结与反思,对高职药物化学的教学进行了下列的思考和探索。
一、帮助学生构建药物化学学科的知识结构
药物以其化学结构为基础,由此表现一定的理化性质,从而决定药物的药物动力学行为,药物转运至作用部位,药物作为配体以其药效团与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药效。要学好药物化学,首先要以学好有机化学为基础。而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看到复杂的化学结构往往存在畏难心理,对学习药物化学存在一定的排斥情绪。教授药物化学首先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这门课程。在讲解各论之前,教师先不讲解各个药物,而是先让学生回顾有机化学的内容,以检验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做到在以后教学上因材施教。在回顾中,让学生回忆各个官能团的结构及性质,比如-COOR-是酯的结构,酯是如何得到的,酯有哪些化学性质。在以后的各论教学中,学生看到酯的结构就可以初步判断此药物的合成片段及本药物的性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药物化学涉及的药物较多,结构复杂,比其他专业课更抽象难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创造一种愉悦的情景,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因此,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讲解枯燥的结构或抽象的概念时,教师若能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可激发学生联想,启发思维,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比如,在讲解异戊巴比妥的合成路线时,可将巴比妥的六元环看做一只青蛙,将乙基和异戊基看做两只小虫,整个合成路线就像一只青蛙吃掉两只虫子的过程,既有趣,又好记忆。
四、加强学生互动,推动学生求知主动性
基于该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结构多样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知识,课堂教学中常随机穿插提问,分小组让多位学生解答,互相评判,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每次课堂结束留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运用已学知识和文献查阅,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制作课件在下次课堂进行介绍,拓展课堂内容。这种带着问题学习的方法对于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非常有益,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五、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该课程作为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实验教学对于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通过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药品的研究、生产、检验这一基本过程。在选择实验内容上,结合学生基础,选择难易适中的实验课题,比如乙酰水杨酸的合成,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试图自己设计合成路线,教师加以指导,完成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监测反应情况。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药物化学的兴趣。
六、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趣味性
充分调动各种教学科研软件,将多媒体教学进行到底。目前,多媒体课件已在各学校中普及,不仅一改传统的板书教学单调枯燥的缺点,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吸收掌握。除此之外,各类教学科研软件也在不断更新,例如,通过Chemoffice显示三维立体分子结构模型,通过Flash动画显示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原理,通过Hyperchem显示最低能量结构等。通过各种软件的辅助显示药物结构的复杂性、构效关系的特殊性,展示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更直观形象的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总之,药物化学在药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紧跟药学发展的步伐,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于实际教学工作中。
摘要: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学科,涉及的药物繁多,结构复杂、抽象,构效关系难以理解。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对药物化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友文.药物化学知识结构的组织[J].药学教育,2007(23).
[2]李明娟.启发式教学提高药物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J].教育论坛,2010(7).
[3]廖洪利.药物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 篇2
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关键。对于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来讲,一本书一教就是几十年,教材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只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寻找突破,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务实,才能找到自己渐渐地失去的激情。
一、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无论上什么形式的课,都要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我认为,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和343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借鉴。所谓“三转”,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所谓“五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可怕的课堂便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最乏味的课堂便是方法单一的课堂。343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精讲少讲、主动学习、当堂检测”。努力实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将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花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体验、感悟、实践、交流、活动。上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有三多:概念多、符号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多,课本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包括智力、兴趣取向、能力水平、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上课时,任凭老师怎样把概念陈述得多么准确无误,表达得多么清晰,课堂上却总显得死气沉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到云山雾罩。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即可将呆板的知识变得活起来,留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主观印象。通过图片的展映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概念的基本涵义,能够用它们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印象就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还会为今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溶液、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化学计算重在激发兴趣
化学计算类型多,计算量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放弃计算。计算课也是学生最感乏味的课。所以要上好计算课关键在于如何“激趣”,学生只有对所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化学式的计算”时先设置一个情景,判断化肥广告的真假;在讲授“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老师先让学生观看神舟九号火箭升空的视频,在学生心情激动、热血沸腾时,教师趁机提出:假如神舟九号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态氢的话,有50千克的液态氢完全燃烧需要多少千克的液态氧助燃才不至于燃料浪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老师即可帮助指导学生解决疑惑,讲明注意事项并进行训练。最后还要反复检测,在学生掌握了计算内容以后,经常还会出现许多问题,要么是方程式没配平,要么是书写格式不对,要么是粗心大意计算出现错误等。只有经过反复测试,反复练习,这些问题才能纠正。所以只有经过反复检测,才能达到强化巩固知识目标的目的。
四、“常识课”先学后教、作业当堂完成
初中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常识型”课程,如第二章第一节“空气”、第三章第三节“燃烧与灭火”、第四章第一节“我们的水资源”、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第八章第五节“化学肥料”、第九章“现代生活与化学”等,这些内容尽管在大纲中的要求通常是“常识性介绍”,但这部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及与高中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难度不大,要求不高,通俗易懂,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学生自学,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采用自学、检测、当堂完成作业的“一学一教”的方法。
第一步出示目标。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出学习目标或学习提纲,作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指导自学的方法,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要求学生当堂识记。第二步自学。学生在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在书上自己寻找答案,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自学能力。教师要检查学生在课本重要知识点下面有没有画上记号,适时表扬自学得既认真又速度快的学生。第三步检测。采取口答或讨论的方法,教师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
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有效教学;体会;思考
[基金项目]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教研课题(2012J09)。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30-1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是我校本科药学、中药学专业和专科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验课研究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理化分析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三点体会
(一)学会让我们的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的同时,轻松高效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北师大刘儒德教授的讲座,让我们从心理学角度知道了一些教学心理效应及规律,这一现代学习观念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参考。结合我所带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来说,因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决定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每一环节相当于4节课,通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验证、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对各类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提取分离技术和不同仪器的使用方法,为其今后从事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所带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大部分实验由两部分组成,前4节课完成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后4节课完成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并且大都以植物为原材料提取天然活性成分,那么在讲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时,提前准备好天然药物的原材料,几分钟简单介绍该药用植物的特点、科属、产地、上市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主要作用等,引导学生有感官认知到知其有效成分的作用,就明了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意义之所在,一定程度引起了的兴趣,为下面重点讲授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奠定了基础。
在讲述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时,提取的方法是重点,刘儒德教授的讲座给予我一定的启示,化复杂为简单,理清思路。提取的有效成分大都有化学结构式,依据结构--性质—提取方法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轻松高效的掌握提取方法,轻松的在实验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规范的提取操作,为后4节课完成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顺利进行提供准备。当然,这一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充分备好课,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的,还有教师的专业技能操作规范性、普通话及语言表达等,都会对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就是说附加认知负荷降低,生成认知负荷升高,才是高效的课堂,我想我们将自身的功课做足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用自身的严谨务实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二)学会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整体上把握课程。
要从整体上把握天然药化实验的内容,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实验课堂讲授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有机配合,以及贯穿全课程的基本线索,在第一堂课花少量时间将该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课程与前修和后续课程的关系等进行讲述,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与天然药化理论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理论的进展情况,以理论为指导,以使理论更好的指导实验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讲好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最新进展,以提升学生上好实验课,更加认真规范操作的信心。
(三)学会在知己的同时,做到知彼,了解分析任课班级的学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体现在对学习者分析的重要性,只有全面了解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学才有针对性。结合我所带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来说,该实验上学期是针对刚上大二的专科学生开设,下学期教学对象是进入大三下学期的本科学生,因教学对象不完全相同,了解该班学生学习状态,为正式教学做准备。在课堂实验教学中,针对专科,了解理论,重点知道其规范操作,学会仪器的使用;针对本科生,他们的专业操作能力整体较强,可加强深度和宽度,引导他们初步进行实验设计,我想这样知己知彼的实验教学,应该是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
二、三点思考
1.学校开展应用型专本科教学改革大讨论,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主要目的是使我校的学生的专业实验实践技能与社会需要接轨,更有竞争性和核心竞争力。能否尽快让实验教师和专业实验技术人员走出去,到对口企业带薪锻炼及培训提高,这样为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引进与企业接轨的实验设备,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稳定性和队伍建设,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到企业上岗,就能上手,勿需培训。
3.依据企业、社会需要修改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务实,规范的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相互协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梁敬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与指导(第2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与指导(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王立波,杨春娟.教学互动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1,27(1):40-41.
[4]赵芬琴,董磊,韩光.讨论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69-269.
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 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 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 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
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 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 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 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 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 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 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 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 (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 并不是培养化学家, 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 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 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 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 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 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 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 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 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 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 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 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 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 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
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 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 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 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 内容多、渗透性强, 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 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 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 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 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 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 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 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 进行了淡化处理, 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 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 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 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 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 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 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 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 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 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 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 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 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 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 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 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 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 也有利于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 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 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 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
具体实施中, 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 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 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 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 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 受条件制约, 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教学模式, 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 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 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化学是作为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 讲授的内容虽然和中学化学内容有部分重叠, 但更深入全面和复杂, 并且要为后续的各类专业课程, 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工艺基础、晶体学、复合材料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又起着对学生的大学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大学化学作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的从课程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 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在分析现行《大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 针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试图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基础内容、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增设自学性选修内容等手段, 对《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从而对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及实践。
关键词: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非化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徐光宪.21世纪化学的前瞻[J].大学化学, 2001, (16) .
[2]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 .
[3]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 2011, (33) .
[4]裴坚.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9) .
[5]廖桂英, 安黛宗.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摘 要: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关键词:化学概念 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172-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2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冶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一一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 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 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IO3,)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共同点:(1)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 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 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质的变生成新物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 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学习特点,分析他们对概念接受的难以程度,变换教学手段,突破化学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不同的概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四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普遍用到,各有特点,并且有时还可将几种方法一起连用,达到最佳效果。易混的重要的化学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再现与升华。
参文考献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性;思考
化学教学是对前人科学论断的验证,而且化学知识的呈现多数是以实验结果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怎样做好初中化学实验,怎样保证实验效果进而保证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强化教师的演示实验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对于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还是显得弱小了些,因此化学课的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能缺少的。教师的演示实验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实验,以便保证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教师的演示实验还起到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实验操作要规范。《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很多的实验演示内容,这样为化学实验教学筑基,教师应该对化学实验给予充分的认识。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对化学概念的阐释,是对化学原理的说明,对元素化合物的分析等,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比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知识的学习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学生怀着惊奇的心情观看演示,之后我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学生讨论后,我在接着做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在科学家不断地探究中获得发展的。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实施后大力提倡学生的探究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和实验的探究性。学生在探究的意识驱动下进行实验,在实验的开展中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所以,要提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探究的问题,在假设目标后,进行实验的探究。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用赘言,实验效果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素养形成、能力提高。做好化学的实验教学,为学生日后的科学探究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药物化学教学思考与体会 篇7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思考,教学质量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制备方法、体内代谢、构效关系、结构改造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等内容。本课程内容繁杂, 化学结构多, 知识点分散, 学生普遍觉得难学难懂。而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及其在药物合成、制剂、检验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水平。因此, 作为授课教师, 笔者积极思考了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从教师、课堂、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以期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加强“备、教、辅、改、考、研”六大环节
首先是“备”, 是指从备教材、备学生、备课程发展入手,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们选用的教材是郑虎教授主编的《药物化学》, 现已修订到第六版。教师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熟读教材, 吃透教材,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悉授课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进一步熟悉每一章的重点难点, 每一次课的重点难点, 并结合教学内容, 思考解决的方法。
“教”是指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科学分配教学时间, 设计教学过程, 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讲课中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使其终身受益。
“辅”是指辅导答疑, 主要在课间和课外进行。可以一对一和一对多直接交流, 也可以利用互联网, 随时进行网上辅导。辅导答疑应有计划和记录, 可以在每个单元内容完成后集中进行一次。根据答疑的记录, 教师可以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方法和手段。
“改”是指批改作业。作业是使学生的知识转化、内化为能力, 升华为素质的重要途径。布置作业应选择有助于理解和巩固课堂知识, 掌握重点, 形成能力和技巧的习题。同时, 对学生作业应严格要求, 按时收交, 认真批改, 准确评分, 定期讲评。
“考”是指考核。根据我校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考试目的从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记忆转向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 考核的形式也从单一的闭卷考试, 转变为半开半闭、试卷结合小论文、阶段考查结合期终考试等多种方式。这些改变能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研”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研究和研讨。同一本教材, 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不同的。因此, 每一次教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另外, 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交流, 与同一专业担任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老师的沟通, 都能使自己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得到很多的启发和收获。
2课堂:精心组织, 专业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转变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组织教学活动。专业素质教育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 与传统的专业教育有明显差异。为此, 教师宜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 而应避免注入式、满堂灌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动脑、动手。也可采用对比启发, 引导学生从纵向、横向比较不同药物, 归纳总结出典型药物的本质特征、差异及规律性。通过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在主动思维中完成学习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根据《药物化学》的特点, 可采用讨论互动。由教师给出问题, 通过提问、启发、交流, 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3实验:知识转化和内化为素质的根本途径
《药物化学》是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 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实验环节的教学与考核, 在实验室条件保障的情况下, 设置综合型实验, 增加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在我校, 药物化学实验是单独考核的课程, 内容包括实验预习 (10%) , 实验操作与技能 (30%) , 实验讨论 (10%) , 实验结果 (25%) 和实验报告 (25%) 五个部分。教师在实验前以提问方式抽查或在实验过程中抽查预习报告, 了解实验预习情况;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基本操作, 及时指导并纠正, 回答学生提问或与学生讨论有关问题;当实验完成时, 教师要严格检查其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对于因操作不当而失败的学生, 帮助其找出原因, 并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重做一次;同时, 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
此外, 要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知识外, 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之由被动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 由接受式学习变为研究式学习, 才能使教、学相长, 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对化学习题课教学的思考 篇8
一、提前备课,确定讲课内容
习题课的讲课内容,应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习题上所暴露的问题来确定,做到有的放矢。做好这一点,教师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认真批阅试卷,做好题目分析,甚至统计好各题错误的人数分布等;要知道学生关于错题的错误思维方式的;还要找出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和思维方法方式上存在的缺陷等。除此之外,教师最好还要在课前将练习发给学生,简单了解学生对练习的讲评要求,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调查发现,大多数试卷中的多数题目学生都可以自行解决,有的题目甚至在讲课前就已经发现并解决,这时教师如果仍然讲课不分轻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自然会厌烦,觉得浪费时间,从而缺乏学习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当然,“突出重点”并不等于只讲重点,而是说教师应将上课的主要精力和大多数时间放在这些学生存在问题最突出,他们最迫切想解决的重点内容上,进而完成为学生解惑、释疑、引导其探究的教学过程。
二、讲评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类
教师讲评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习题涉及的化学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从而能明显感到对某类问题有进一步的清晰认识,而不仅仅是“知道做某个题目”了,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具体可按三种方式归类:
1. 按知识点归类。
教师在习题讲解时,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把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归纳起来,集中进行分析、讲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该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形成系统的认识。
2. 按解题方法归类。
把运用相同解题技巧、思路的题目进行归纳分析。中学化学经常涉及的解题技巧有:守衡法、整体法、极限法、图像法等。
3. 按错误类型归类。
一般可分为:(1)审题时对题材中的关键词、句的理解有误。(2)化学概念、规律理解甚至记忆错误。(3)数字计算错误。(4)化学变化过程分析错误等。
以上三种归类方法,不能孤立进行,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交叉渗透,开放、发散地进行讲解。通过这种归类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逐渐养成好的思考习惯,从而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三、讲评注重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点拨,以促使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和实践来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讲评课同样要注意这些方面,要让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双重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指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开放,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另一方面,还要求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即教师在讲解题目时,必须透过题中情景的表面现象,抓住化学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性、发散式讲解。例如,“一题多解”是对化学解题思维方式上的发散,“一题多联”则是对化学情景方面开放,另外,教师还可以对同一化学知识进行“一题多变”的讲解,等等。以实现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所收获。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补充设计相应阶段的针对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效果更好。
四、讲评心态平和
试题完成质量的好坏,会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堂情绪产生很大影响———好则喜形于色,差就大发雷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目的产生疑惑。
表扬是老师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我们可以在课前表扬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在讲评过程中对部分学生作业中的优点进行表扬,如思路清晰、解题规范、方法有创造性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使用的独特方法。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也要尽量挖掘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增强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鼓励其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让他们也在赞赏中感受到成功,消除其压抑感。
摘要:习题课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是我们对化学概念、化学性质, 以及化学原理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是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然而, 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习题讲评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仍然延用按题号顺序逐题讲解的方法, 这种评讲方式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上述传统习题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能改变习题课教学的单一性, 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关键词:习题教学,开放性教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1997.
[2]孙元清.中学化学思维方法.2003.
创设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思考 篇9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应该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便于学生构建新的知识. 教学经验表明, 创设的情境问题难度要适中, 既不能太简单, 也不能太难. 太容易了, 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 太难了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了, 学生思考不出来, 不仅不愿意思考了, 甚至会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 因此, 创设情境问题时, 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原理[1]. 如, 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的时候, 可以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上展示两只金手链, 告诉学生, 其中一个不是真正的黄金, 而是铜与锌的合金———黄铜, 请大家思考一下, 采取哪些办法可以鉴别哪个是假的? 哪个手链是真的黄金?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 想出了很多的办法: 有的说用测密度的方法; 有的说放火上烧; 有的说用化学反应等,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分析, 这些方法中, 哪些是采用的是化学方法? 哪些是采用的物理方法?进而顺利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可见, 创设的情境问题, 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 并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 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
学习效率的高低常常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 就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后, 要给学生交流、探知的空间, 学生通过思考、实验操作、阅读等学习手段, 掌握新的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掌握学习的方法. 比如, 在进行“燃料”有关知识的教学时, 可以这样创设问题: 大家知道煤炭与石油都是很重要的能源, 请大家通过教材的阅读, 然后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 将你掌握的知识———形成的原因、组成的元素、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等, 向大家叙述出来.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学生通过这样游戏性质的学习, 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归纳能力, 都得到了锻炼. 创设教学情境, 要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的思考化学问题, 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它是一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那么,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如何创设好教学情境呢?
一、情境创设要有时代性
时代在变化, 知识在更新, 创设的情境问题应该符合时代的潮流, 具有时代气息, 不能停留于过去, 否则, 学生也没有兴趣去思考[2]. 如, 在学习CO2性质的时候, 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大连油库火灾时用泡沫来灭火的视频, 学生看了视频后, 就会思考这个气体泡沫是什么物质? 有哪些性质?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还提高了他们的安全生产的意识.生活不仅离不开化学, 而且也是一个大的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要与时代合拍, 要尽量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 创设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的教学情境, 能让学生产生快乐、积极的情感去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对学习是否积极与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假如教师能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真实的教学情境, 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就在这个情境中, 有很强的探知欲望, 会感觉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自己的使命. 假如能顺利的解决, 内心会产生无比的喜悦, 当然, 解决不出来也会产生沮丧, 这就体现了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精神.
二、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常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关系. 初中学生生性好奇, 假如他们感觉到学习的材料是很有兴趣的, 那么, 他们再苦再累也愿意专研、探究, 他们的学习状态也会呈现出最佳. 在化学教学中, 初中学生常常对实验、故事、比赛、动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教师要运用好学生的心理特征, 尽量采用这些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感兴趣, 从而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 如, 在进行“燃烧的条件”教学的时候, 可以这样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人人都知道水火是不能相容的, 果真是这样吗? 然后将白磷放入盛有热水的试管里, 再用导管向白磷通入O2, 学生立即看见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了! 这个情境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作用很大, 他们看后的表情几乎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了, 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 创设教学情境, 适当的让学生发生认知上的冲突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如, 在进行“分子”知识有关教学的时候,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我们在家洗衣服的时候, 为什么常常将深颜色的衣服与淡颜色的衣服分开洗呢? 有时候到公园里玩, 还没有到达花池边, 就会闻到花的香味了, 为什么呢?
三、情境的创设要有开放性
众所周知, 开放性的问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假如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问题, 只能使学生按照逻辑规律寻找一个唯一的答案, 那么, 他们的思维是收敛的, 缺少创新的. 新课改要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尽管创设教学情境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 但, 也应该服务于整个教学, 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创设教学情境要尽量具有开放性,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 学习氧气知识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 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氧气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它的化学性质可谓比较活泼. 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 所以在工农业生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 也正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在工农业生产中, 根据实际情况, 需要杜绝氧气, 让他们与氧气隔绝.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 举两个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设计开放性的情境问题, 有利于组织学生讨论, 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也利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活动,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学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联系.
总之,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手段, 形式也是多样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拥有的教学资源, 灵活的创设, 但,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 都要紧密的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创设.
参考文献
[1]杨冬丽.例说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J].科学教育, 2009.
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初步成效
1.全国新课程标准已下达, 其在各学校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实施, 普遍加强了教学的研究, 其中包括进行集体备课, 突破了传统的备课思维, 教师不用再为每一次考试准备相应的方案, 每一位教师根据班里面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对备课内容进行各自的调整和补充;通过定期的教学观摩发现问题和规律, 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总结出的好的现象进行专业化的发展;重视教师的校外教育, 不定期组织教师的出外培训, 只有是教师亲身体验到问题, 才能给学生带来最好的传授方式, 并且是教师更加轻松自如地表达出来;定期组织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配套材料。随着科学的发展, 教学的教材也会不断变化, 每一个学校都应该组织教师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学生接受的教学配套材料, 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要及时讨论并做好笔记, 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究。
2.提高了教学的资源意识。新课程实施以后, 新教材的出现使原本就习惯于教学内容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材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 乐于尝试用新的教材, 注意对比新的教材与老教材有什么新增内容, 进行收集应用。我以在化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经历简单说明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留有十分钟的学生自由领悟和问问题的时间, 有一次有个同学拿着高二, 高三的两本教科书来问我, 提出为什么一个化学规律在数字上会出现不同, 之后我做了笔记, 并查看了资料和其他的化学教师探讨了一下, 才发现不同的版本确实存在差别。之后, 我大力表扬了这个同学。这本应该是我们一个教师去发现的问题自己教的一个学生发现, 自己心里很满足, 并且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适合化学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1.为化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
化学新课程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这就要求要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情境, 把教学内容真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对于化学教学, 可以做些演示实验, 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故事, 介绍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科学史实, 提供实物、图片、模型、影像等辅助材料等, 这些都可以对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帮助。
2.介绍化学科学经济方面的应用和与生活中的联系, 扩展学生视野
化学本身就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门课程,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科学物质的认知程度, 增加人们对化学物质的安全防范意识, 还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常识, 生活中存在的化学,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要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常识并结合实际, 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 灵活运用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以实验为教学基础,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一位教师在做化学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 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出发, 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 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其次, 做一些典型的化学实验, 帮助学生认识科学, 估计学生对科学的探究, 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和了解的化学知识, 鼓励学生对自己遇到的和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自己设计实验, 做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工作。
三、创造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确立, 更多的为教学思想添加了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与教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使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 才能加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的发展, 不断的培养出科学人才,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信息力量的提升,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学的工具, 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配备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并且教师也能应用一些软件制作化学教学, 是教师更加简单方便的传授教学课程。另外, 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学生学习化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寻自己需要的化学信息, 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自己细化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来更加方便的沟通遇见的化学问题, 对不了解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视频来清晰直观的学习掌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搜索化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把信息技术灵活应用于问题情境的创造和实施策略, 完成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改变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目标, 以及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应用。
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编制教学方案
新课程实施以后, 学生的学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也加强了, 教师面对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同学, 这些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作出适应全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塑造每一位同学都能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领悟能力和需求, 还要根据课堂标准和教材, 分别设定社和全班同学和个别同学学习的目标。
其实, 对于每个人来说, 看到一个一个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爱好和独特之处, 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讨论小组, 组织讨论活动, 每个人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之处, 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 克服学生对知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化学教育是培养科学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学科。作为化学教师,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加贤, 蒋小钢.“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学情调查与分析.化学教育, 2009, (03) .
[2]杨颖.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3.
[3]徐惠.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5.
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 有效提问 用心引领 提高效益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本文笔者就化学课堂提问的三个基本类型:回忆类型的问题、应用类型的问题和创造类型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回忆类型的问题
回忆类型的问题,是求是性与求索性的问题,它引导学生通过进行定义、陈述或描述等学习行为,来发展思维。例如,教师展示镁条时,可以设置问题“通过观察,你能得出镁条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通过进行观察、思考、描述等,发展了思维能力。
根据问题的内容,又可将回忆类型的问题分为求是性问题与求索性问题。
求是性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比如“是不是”、“对不对”、“可不可以”等类似的问题,学生只要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可以或不可以”等来回答。这一类问题不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封闭了学生的思维,起不到课堂提问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设计此类问题。
求索性问题,强调的是对现象进行思考,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推理等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例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1)通过展示一瓶瓶口向上的氧气,可设计求索性问题:从中可以得出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2)通过演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设计的求索性问题:为什么反应前集气瓶必须是干燥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问题等。(3)可燃物在空气中与氧气中燃烧,哪个更剧烈,为什么?
这一类求索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动脑,深入思考,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所以,在回忆类型问题的设计上,应该多设计一些需要对所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联系、概括的求索性问题。
二、应用类型的问题
应用类型的问题,也称为发展性问题,是指具有发散性、综合性、规律性的问题,它引导学生通过进行比较、鉴别、解释、应用等学习行为来发展思维。
例1:在学习铁的锈蚀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为什么铝制品耐用而铁制品却容易锈蚀?
例2:学习碱的通性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讨论:根据碱的通性,说出Ba(OH)2可能具有什么性质?
例3:在学习实验室制取CO2后,可设计问题:收集气体的方法一般有几种?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考虑气体的什么性质?哪些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要考虑气体的什么性质?哪些气体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例4:在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后,可设计问题: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异同点。
应用类型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普遍现象中发现规律的总结、概念等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学习素材中寻找设计此类问题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立体网状的、更稳定的、认知能力更强的认知结构。
三、创造类型的问题
创造类型的问题,是打破常规定势的束缚,具有独特性,新颖性,预见性,且富有科学意义的问题。
例1:在学习燃料和能源的知识后,可针对新能源知识设计问题: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请你设想理想的制氢方法是什么?
例2:在学习燃烧条件之后,可设计问题: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吗,谈谈你对燃烧有何新的认识。
例3:在学完碳酸盐的检验后,可设计问题:怎样用实验的方法鉴别一包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解答这一类型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教师应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呈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问题的深度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程度来考虑,回忆类型的问题、应用类型的问题,创造类型的问题,应该是从简单到难的三种课堂提问类型。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由浅入深的逐步提出以下问题:(1)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实验装置及收集方法是什么。(2)回忆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并写出其化学方程式。(3)选择并讨论你建议利用什么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4)能否用制取氧气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5)能否用收集氧气相同的方法收集二氧化碳?为什么?(6)请设计一套完整的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并陈述你的理由。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传递与反馈的桥梁和导航,是初中化学课堂成功教学的基础。初中化学教师应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 梁永平. 中学化学教学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志敏. 利用课堂有效提问提高化学学习兴趣[J]. 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 (11).
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 篇12
一、化学“思考题”的形式
1. 实验型思考题。
例1:实验室制备Fe (OH) 2现象不明显, 实验效果不理想。在如图装置中, 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白色的Fe (OH) 2沉淀。
(1) 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
(2) 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
(3) 为了制得白色Fe (OH) 2沉淀, 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 打开止水夹, 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
(4) 这样生成的Fe (OH) 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 其理由是___________。
这一思考题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技能的考查是必要的, 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基础技能, 还要有创新思维能力, 严谨, 求实的学风。对书上实验进行改进是今后高考实验常考的内容, 类似的还有铜和浓硫酸, 铜和稀硝酸等实验改进, 可以结合各地的竞赛题、高考题演化成一定的思考题,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2:必修——《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思考题:【探究实验】在试管中加入1mL NaOH溶液, 滴加2滴酚酞试液, 然后逐滴加入新制氯水并振荡。
(1) 有什么现象?
(2)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简单实验验证你的假设?
这一思考题是对氯水成分的实验探究, 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并提升, 学生通过自主设计方案, 验证方案,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这非常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 调查研究型思考题。
例3:必修——《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思考题:
(1) 查阅资料:环境污染的起因、分类、危害、污染源等。
(2) 按研究性学习小组, 每组选环境污染中的一类调查研究石河子市污染情况, 并写出调查报告。
学生完成这一思考题其实就是进行了一次小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各类书刊及上网查阅并收集资料, 实地调查, 研究取证, 提出整改方案, 不仅增加了课外知识, 了解周边生活环境, 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团队精神, 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例4:选修二《化学与材料的发展》思考题
分小组分别调查教室、厨房、衣服及食品等包含材料的组成和分类。
这一思考题是对《化学与材料的发展》这一章学习的一个考查, 需要学生通过学以致用, 认识周边化学, 同时通过学生的调查反馈, 让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正确使用方法, 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注重饮食安全。
3. 拓展延伸型思考题。
有时化学思考题的设计可以根据某一知识点或整堂课进行拓展, 甚至是把考题中的难点设计成新课的思考题。
例5:必修一《铁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思考题:
(1) 如何检验补血营养品中的Fe2+是否被氧化成Fe3+?
(2) 一瓶未知溶液, 如何检验它的阳离子是否含有Fe2+?
这道思考题拓展了教学内容, Fe3+检验是必须掌握的, 而Fe2+的检验也是近年来常考的考点, 通过Fe3+检验的学习, 就较容易得出Fe2+的检验方法, 通常用 (1) 滴加NaOH溶液, 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立即变为灰绿色, 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 (2) 滴加KSCN溶液不变红, 再向溶液中滴加几滴氯水, 溶液变成红色。通过这道题不仅完备了知识体系, 还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上升到另一高度。
例6:必修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思考题还可以设计为:假如不幸碰上了氯气泄露事故, 请问你该怎么做?如何进行自救?为什么这样做?
通过学习氯气的性质, 布置这一思考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增强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4. 承前启后型思考题。
例7:选修四《弱电质的电离》思考题:
水是弱电质。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H2O葑H++OH-
试分析对水采取如下操作, 平衡如何动? (1) 加热; (2) 通入一定量氯化氢; (3) 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 (4) 加入少量冰醋酸。
这一思考题在掌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影响的基础上, 对水的电离平衡进行分析, 同时为下一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奠定基础。
例8:选修四《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思考题
在N2+3H2葑2NH3反应体系中, 同时存在正逆反应两个过程, 即存在两个过程的速率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 。
试分析分别改变下列条件,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1) 升高温度; (2) 增大压强; (3) 加入催化剂 (铁触媒) ; (4) 减小NH3的浓度。
通过这一思考题外界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奠定了基础。
二、思考题的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1. 思考题设计应注意“精”而忌量多。
“精”主要是针对思考题的质量来说的, 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计出符合学生情况的思考题,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和锻炼为最佳, 切忌量多而把思考题变成了巩固知识的重复练习, 结果会适得其反, 思考题的真正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完成思考题的过程和结果,
忌只求答案而不注重过程分析。过程和结果可以分析出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价值, 对于学生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引导, 遇到的困难要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在过程和分析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创新性。
3. 化学思考题形式应注意多样化,
忌简单单一。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也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整个思考题的解答过程中来。
【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推荐阅读:
药物化学的教学体会11-21
化学教学的思考05-31
药物化学教学研究12-27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体会07-15
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体会论文09-30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15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11-05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07-30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09-03
化学教学思考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