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精选11篇)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 篇1
对普通话课程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
摘 要: 普通话课程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特点,而且是一种人文教育。中国人运用汉字书写创造了浩若烟海的汉语典籍。在数千年汉语发展的历程中,口语与书面语、共同语与方言、凝练典雅的文学语言与鲜活生动的俗话俚语,相互渗透而彼此相得益彰,汉语本身即代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璀璨文化。普通话课程教学应走出纯工具化误区,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增进其母语文化素养;应加强普通话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精选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的文学经典作为发声训练和朗读教学的文本语料,丰富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充分实现语言教学的文化传播与人文教育功能。
关键词: 普通话课程 技能教学 人文教育 文学经典 文化素质
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在我国的普及教育、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促进信息化和对外开放中彰显出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各级各类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在“推普”工作中发挥着领头示范的作用。加强普通话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运用能力和母语文化素养,是语言学科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从普通话课程教学推动母语文化传播、渗透人文教育的视角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就教于方家。
一、在“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语言教学具有工具性特点,普通话课程必然有一整套知识技能教学体系,如语音教学之声、母、调、音变及声韵配合规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练,如词语教学之词语组合规律等相关理论教学及读词语的发音训练,如朗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及对诵读训练的设计,如即兴谈话、命题谈话、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各种类型的说话教学与实践练习,如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的教学与应试能力培训等,以上内容构成了普通话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普通话课程教学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的实践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在“技能”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在知识传授中传播母语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回归语言教育的本质。
“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任何一种语言的符号系统都是使用它的社会群体“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1]P56。汉语有三、四千年的书面语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运用汉字书写和创造了浩若烟海的文化典籍;在汉语史上,口语与书面语、共同语与方言、凝练典雅的文学语言与鲜活生动的俗话俚语,相互渗透而彼此相得益彰。中国人不仅创造了《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辞章灿烂的经典韵文,而且创造了先秦诸子著作、唐宋八大家散文、《周易》、《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聊斋志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非韵文的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所以,汉语本身即代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璀璨文化。普通话课程首先是一种母语教学,在解析语言的结构规律的同时,应该带领学生走入语言结构深处的历史文化语境;母语教学应该走出纯工具化教学的误区,教者和学者共同怀着虔诚与敬畏的心情进入母语与母语文化学习的神圣殿堂。
语言学家说:“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1]P1“汉语„„是我最后的栖身之处。语言世界是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世界„„我们在语言的存在中比在现实的存在中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可靠性和具体性„„生活在语言中就是生活在更深刻的意义中,就是生活在所能展示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中。”[3]P136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够给语言学习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才能够心怀诚意地确认普通话作为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学习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走入母语的心灵深处,感知祖先赐予的那份温暖和亲情,从母语学习的“切磋琢磨”和“吐字归音”、“咬文嚼字”中,发自内心地升腾出一种对传自世世代代祖先的这种语言的穆然敬意,才能够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刻苦学习。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曾经把母语教学仅当做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培训课,以解析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书覆盖母语教学的课堂,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语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忽略语言内部结构中的词汇、语法及其外部结构所蕴藉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满足于对母语的结构分析,而忽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这种民族语言所携带的厚重历史与精神层面的丰富元素,满足于钻研语言表述的种种技巧,而忽略语言教学的本质即是人文教育,等等。
二、语言素材选择的母语文化取向
语言教学必须通过语言素材分析、典范作品阅读来完成。所以各种普通话教材都提供了声、韵、调、音变及声韵配合规律教学用的字词语料,设计了朗读教学的散文、诗歌、顺口溜、绕口令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说话训练范例等。上文已强调,普通话课程教学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应该努力营造文化氛围,渗透人文教育,所以,在语料选择,特别是朗诵语料选择方面,必须兼顾人文教育取向。
普通话课程教学应该打破语料选择“厚今薄古”、排除古代文化经典的狭隘倾向,摒弃忽略域外文学经典和现当代多样化文体语料的偏颇。普通话课程固然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为己任,但语料选择可以突破时代、地域局限,精选多种文体语料,从那些具有文化经典与文学经典意义的古今、中外作品中,选择适合普通话教学的文本语料。
首先,应该选择优美的古典诗文作为发声训练和朗读教学的语料。某些长期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已经意识到,针对大学生语言规范意识淡薄、表达能力不强的现状,通过经典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强调“经典诵读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质,乃至对大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4]P142。所以,普通话课程的朗读材料可以选取《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意蕴丰富、风格典雅的古典韵文,选取《老子》、《庄子》、《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左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礼记》、《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八大家散文等凝练优美的古代文章的段落,指导学生在理解这些古典作品文化意蕴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让他们不仅感知其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而且感受其中蕴藉的厚重历史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培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
其次,突破当前普通话教材朗读训练材料的体裁局限,不仅经典古诗文,而且现当代作家优美的白话诗歌、戏剧与影视剧台词、小说等,都可以成为普通话朗读教学的文本语料。如郭沫若的诗歌、戏剧,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名篇,以及梁启超、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艾青、贺敬之、郭小川、海子、顾城、舒婷等作家的作品,都可以作为普通话课程教学的语言材料。
再次,改变当前普通话教材朗读训练忽略选择域外经典作品的偏颇,但丁、雨果、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泰戈尔、普希金、惠特曼、济慈等国外著名作家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也应该成为普通话课程教学可供选取的文学经典。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童话、谚语、绕口令等作为朗读练习的文本作品。
我们强调普通话课程教学应该引进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希望通过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平台,打开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古今、中外文化经典的光辉照亮普通话教学的课堂,让这些具有“人类文明核心成果”意义的文化经典进入学生视线,既成为语言学习的文本语料,又成为哺育和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努力实现母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我们应该相信,当普通话课程能够承载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融入浓郁的人文教育情怀,便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学习这种语言的极大兴趣。
语言学是一门领先性的学科,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正是语言学发挥作用的时刻,也是语言学家观察语言变化,从应用中发现语言理论努力方向的大好时机”[5]P1。在新的历史时期,语言学科不仅要推进语言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而且要推进语言教学实践的研究与创新。普通话课程教学应该强化语言教学传播和弘扬母语文化的价值功能,普通话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规范意识、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卷首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晓东.燕园诗踪[J].读书,1999(9).[4]谢华琳.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10(9).[5]许嘉璐.面对新世纪的我国语言学[J].中国语文,1999(5).项目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汉语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2007。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优势,人文素质,教育
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自然科学”, 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和人文教育的契机,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独具的人文教育的优势,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结合化学变化规律,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结合化学教学, 揭示自然界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 如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的真实存在,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唯物主义观点。
原子、分子的运动,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的转移, 离子的迁移, 原子核的裂变以及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生成等, 都充分证明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而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在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 可以联系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内因, 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以及催化剂等则是影响反应的外部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过程与还原过程, 化学平衡体系中的正反应与逆反应, 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从自然科学上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在化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 重视与强化有机渗透和教育, 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认识得更加明确, 理解得更深刻, 掌握得更牢固,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化学的研究方法, 对学生进行良好科学思维的教育
科学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所蕴涵的人文思想是进行人文教育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中, 常常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忽略, 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来研究问题, 即建立理想化模型。这种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就体现了“矛盾论”的思想。此外, 在化学解题方法中, 如隔离法、对称法、转换法等, 都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生活态度非常有益。
三、把握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育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 培养学生以求是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中, 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 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 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 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 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 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 大胆质疑, 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四、充分利用化学科学美,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在化学科学中充满着丰富的美育素材, 如客观物质世界内在的美、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产生色彩美、化学教学模型的结构美、化学实验装置的形态美、微观世界的粒子美等等, 同时化学理论也从本质上体现了自然界的“真” (规律性) , 是真、善、美的统一。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方位和途径来挖掘化学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 并利用这些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例如金属单质的迷人光泽、晶体结构的奇妙对称、焰色反应的绚丽多彩、化学实验的千变万化等等都体现着感性、外在的美;而化学原理与定律却用高度概括的语言, 准确提示了化学世界的本来面目, 体现着理性的、内在的美。化学物质世界的自然美, 给人以美的震撼, 而化学家们所具有的人格美、心灵美更感染人、激励人。无论是拉瓦锡、阿伏加德罗、门捷列夫, 还是诺贝尔、居里夫人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事例, 来激励学生, 塑造完善的人格, 提高人文素质。
这样, 不仅能使学生领悟化学科学美, 提高审美能力, 而且还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美的特征与规律来分析和理解化学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
五、发挥化学发展史的德育功能,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学科中, 爱国主义精神的素材十分丰富, 在化学教学中, 不失时机地把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有的放矢,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 结合我国古代实用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如冶金、陶瓷、火药、造纸、酿
造、青铜器、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等事例,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与伟大贡献, 增长知识, 振奋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结合一些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侯德
榜先生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和化学工业作出的不朽贡献,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的卓越贡献等事例, 不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法国化学家佩丽1939年在锕的衰变产物中, 找到了第87号元素, 将其命名为钫 (Fr) , 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法兰西, 科学家的这种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3. 结合我国解放后的化学技术、化学工业、石油化工等方面取得地巨大
成就, 如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亿吨, 由1949年的世界第26位跃居世界第一位;水泥、化肥、纯碱、硫酸等早于1985年就跃居世界第一位;原子弹、氢弹的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事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使命感, 激发学生奋发学习, 努力拼搏,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针对重大社会问题, 渗透绿色理念, 强化能源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研究
几年前曾看到这样一则信息,山东省一高中语文老师将全高中语文花了不到一半时间教完,然后自选学生可读的文本,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结果所教班级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不仅是学生阅读拿到了高分,而且是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获取的人文素养在诸多方面得以体现,其人文素养在高考试卷上得到比较理想的“宣泄”,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不忍扣去一分一厘。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实践。平时教学中注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拙于笔端的是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仅属一孔之见,诚望抛砖引玉。
一、需要学生充分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谈起钱梦龙老师,应当说是教育家特别中学语文老师都有口皆碑的。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教师心里具有这样的地位,究其原因,很简单,先生忌于浮躁,踏踏实实地从事语文教学。笔者没有直接聆听过先生的课,但拜读过相关教师的撰文,逐步对钱梦龙先生的教学理念产生比较完美的感悟。正如一普通老师所说的那样:“三十多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多年。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文言教学课。”为什么钱梦龙先生的课人们给出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钱先生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比较充分的读上,相当理想的读的基础上产生感知、理解和感悟。钱先生在《愚公移山》教学中让学生读出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如学生读出“年且九十”的“且”,读懂“始龀”中的年龄,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省略句式。就是字词教学、人物关系解读、人物“愚”与“智”的讨论等,都让学生通过读予以解决,在比较充分的读中予以解决,进而实现基于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建构及需求。应当说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其学习开始发生一些惟妙惟肖的变化,但本质意义是相同的,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感悟,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意义上的阅读,甚至某种程度上形成硬读的工夫。
二、挤时间阅读,形成阅读感悟
我们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思考,高中课程的学习时间比较紧,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相对比较大,学生没有多少时间解决读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解决见缝插针之读的问题,从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时间让学生去读。“所读非书”、“无书可读”、“不许读书”、“书读不好”是语文课程教学的诸多怪现象。已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年的今天,我们不能重蹈覆辙。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比较大,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古代优秀文化历史遗产的熏陶感染,二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需求。必须予以重视的是,高中学生学习古诗文,不将古诗文读好,那就是十足意义上的囫囵吞枣。能够产生怎样的阅读感悟?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教材文本之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
在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我们采取的策略是以教材文本之文本为轴心,让学生在轴心的两边进行阅读。如教学时以教材文本之主题为轴心,以壮美行为为轴心,让学生读到更多表现壮美行为的作品。通过阅读学生形成这样的认知:雄壮美历来有之,雄壮美可以带来安静、安全甚至和平;以柔情美为轴心,学生可从《陈情表》回顾到初中时期学过的《木兰诗》,可以联想到许多充满柔情色彩的作品,这柔情色彩可以说是夫妻情,当然也可以是儿女情,更可以是除此以外的一切一切的人间情。又如教学时以共同的体裁样式为轴心,如“表”是一种体裁样式,是臣子奏向皇帝的文本,学生阅读后可以形成如此人文素养。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 篇4
下一页 1 2 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中小学生未来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新事物、新产品,都是从思维的创新开始的。【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本文结合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通过情景设置和化学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哈佛第26任校长NeilL.
Rudenstine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1、设计情景,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问疑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是通往发现和创造的入口。【2】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源于疑问,疑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3]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注重自己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的传统课堂教学习惯,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要精心创设情景,通过实验、挂图、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语言描述等将学生引导到化学趣味的海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形成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化学问题的欲望和兴趣,驱使他们克服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案例1]选修1“维生素”教学,用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在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天,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反而恢复了健康。
上述教学情景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产生内部学习动机,学生迫切想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野果中的什么成分使他们恢复健康?这种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
2、穿插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傅鹰教授曾说过,“化学科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予人的是智慧。”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化学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吸收他人失败和成功的教训和经验,经历他人的研究过程,与学生共同感受化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空气成份的发现,燃素学说的否定过程,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氧气、氢气、氯气、稀有气体、氟、溴等物质的发现过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变化,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铁、铜等)的历史,乌勒合成尿素,苯分子、足球烯分子结构的提出等化学史内容,都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
[案例2] 瑞利对第三位小数的关注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于是找来了自己的朋友拉姆塞一起研究,发现了惰性气体。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对空气的研究早已详尽无遗,但却万万没有想到在大家自以为最熟悉的空气中竟隐藏着一整族的未知元素。
上述化学史可以让学生从创新的过程中,感受到不迷信权威和传统、勇于探索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激发学生敢于置疑,敢于否定,敢于创新的勇气。
二、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指导,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是关键。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助推器。如果我们仍然在课堂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同
一、轻多元,重教法、轻学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难得到发展的。
1、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平等开放、鼓励个性、尊重学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轻装上阵,放下精神包袱,张开自由飞翔的翅膀,展开联想,畅所欲言,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才会得到发展。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维护方法的唯一和知识的不可替代,只能埋没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一言堂,避免教师台上“演戏”,学生台下“看戏”的情况。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教师要具有民主的教学观,不要在学生面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要欢迎学生的挑战;要乐于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要为学生营造“人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宽松氛围;教师对学生各种答案中的合理成分要充分给予肯定,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新颖的答案,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荒谬的,也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2、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创造性的观察,是对科学真谛的进一步挖掘和提高。中学化学教学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实物、模型、图片、以及影音视制品,我们应充分利用,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渠道;同时,我们还应当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的程序,以提高观察的效率。
[案例3] NH3的喷泉实验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 篇5
化学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到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更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
作 者:李勤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帝贤初级中学,河北承德,067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3 关键词:教学 实践 化学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 篇6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发展机遇。然而,目前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中职教育中,语文教学正是承载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中职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市场经济排斥着人文教育,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面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中职学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迫于现实的就业压力,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按照企业的“订单”培养学生,只关注学生对先进设备的熟练使用与对先进工艺的娴熟掌握,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过多地关注职业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和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大大掩盖了人文教育的价值,并深刻左右着中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教学活动,导致人文教育不受重视,导致中职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
爱因斯坦说: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加强中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势在必行。语文作为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应当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申职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全球化进程在加快,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中职学生处于多元化文化环境当中,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部分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这些东西改变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弱化,甚至边缘化。人们需要找回自己的文化身份证,在文化多样性中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增强民族凝聚力。这给中职教育提出了要求,必须开展人文教育,传播中华文明,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才会得以提高。
语文教学正是承担起教育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拓展新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欣赏汉赋骈文的华美,感叹唐诗宋词的丰韵,感受明清小说的魅力,更通过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闻其声,听其言,见其行,感受民族精神,在耳濡目染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另外,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同时通过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放眼世界,激发起责任感,从而担负起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新中华文化的重任。
再者,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学生通过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追寻文章蕴涵的哲理,揣摩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趣,感受其对人生的感悟,这比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感染学生,为学生接受。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形成的职业道德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意识。
(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
人文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人文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生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分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1.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人文教育理念。知识、能力的过分专业化使学生成为片面发展的人。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汲取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养分和西方人文观念,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标。同时,树立文化多元化理念和保护与加强本土文化的理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在教材中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欣赏其他文化。这样,既使学生形成道德判断力,又能传承民族文化,拓展文化内涵,实现“做人”和“做事”的完美统一。
2.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及研究性学习。人文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强调个体认识和内心体验,需要个体自己去体会、理解与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将课文改编成短剧,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如组织学生进行诗朗诵。在“西北望射天狼”里体会苏轼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在舒婷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里感悟爱的真谛。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技能目标,同时学生在实践中陶冶了情操,学会“做人”。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分享、合作与沟通。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理解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思考,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语文教师应大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中职语文老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影响很大。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一片云牵手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呼唤另一颗心的职业。爱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没有爱心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当一个语文老师微笑着欣赏学生的作文,倾听诗朗诵,纠正错字,悉心辅导时,怎能不感动学生也使他有一颗爱人之心呢?亲其人而信其道,语文课自然也会散发出悠远的清香来。除了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外,提高语文专业水平也很重要,文学总是和历史、哲学紧紧相连。文为心声,作者总能使我们走人他的时代,去领略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当时的思潮。语文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将学生领人这一画卷的向导,要带领学生去感受,去判断。进而引导学生“成人”。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 篇7
随着国内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各个高校之间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剧。各个民办高校也都注意到各自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1]。民办高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这些学校的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于自身专业的兴趣点不强, 在自我素养提升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人文素养。因此需要在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育教学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可以覆盖高校的所有专业。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理念,可以实现最为广泛的大学生素养的提升。
二、体育教学融入人文教育的意义和可行性
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一种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生活压无处不在,需要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将某一种体育锻炼方式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爱好,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在这种体育锻炼的习惯中,不断提升自我身体素养,尤其是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是存在一定的思想的,例如在长跑的时候,学生在最后一段路程的时候,需要坚持下来的理念, 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需要将这些体育项目注入不同的人文精神, 实现学生在开展体育锻炼的时候,充满更多的理念和思想。
很多体育锻炼都有着自己的一些人文精神,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项目训练时积累下来的。例如奥运精神就是 “更快、更高、更强”,在竞技体育中,没有最快、最高、最强,这种思想和理念鼓励着后来的竞技者不断鼓起勇气超越前人,实现奥运精神。这种奥运精神就是属于人文精神的一种,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参与体育项目,并且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决心。这些体育精神有着更多的人生哲理,更加可以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树立[2]。另外一些体育项目中需要团队合作,在这些体育项目中,学生需要融入更多的团队精神,拉近人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相关项目中的表现。
三、人文教育融入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建议
( 一) 转变教学理念。一套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实现体育教学的主线和灵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和指导。因此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都十分重要。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中没有涉及更多的人文精神的教学,需要在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中不断注入更多的人文教育的思想,让教师们重视其相关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通过人文精神教育注入体育教学之后,实现其更多的教学效果提升,这是体育教师不断提高对人文教育重视度提升的内在动力。因此需要不断宣传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提升,赋予体育项目更多的灵魂,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有效转变,注入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思想,他们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将这种人文教育融入自己的体育课堂。
( 二) 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想实现人文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首先需要提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3]。因为只有教师具备相关的人文精神素养,才能实现这些精神素养的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语等,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能体现出自己的一些消极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断注入积极向上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这些思想影响学生。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教师人文素养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实现更多全面、多元化的教师人文素养。需要涉及的学习内容有道德思想、古典名著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 三) 引入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升,需要充分挖掘各体育项目所蕴含的人文素材,构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开发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团结、诚实、公平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可以实现在一些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的教学之中。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时,所开发的人文精神教育需要不断突出生活化的气息,只有具备生活化的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才能迸发出更多的活力,实现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提升。
( 四) 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人文精神的教学融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就需要使用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现学生参与这些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例如任务教学法,将一些体育项目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设置一些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自学,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这些人文精神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学习的质量可以实现更加全面的提升。 在学生将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论述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总结性地提升更加全面的相关解释。
四、结语
体育项目中蕴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将其有效提炼出来之后, 加以教育可以解决目前民办大学生思想消极等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可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开发人文教学内容、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国外大学体育教学的经验与启示[A].2013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2013),2013,04:123-124.
[2]胡彩凤,李聃,刘黎明等.三峡库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A].2012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ICEA 2012),2012,12:162-163.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8
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演示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动手偏少
演示实验效果不理想,有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演示实验时距离远的学生不易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主观上,教师准备不够充分。
学生动手少。上课总学时与学生实验总课时差距大,学生实验偏少。
2.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多,探索性的实验少。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多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属于印证性实验。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和探索的实验较少,实验现象、步骤结论都已写明,学生实验按部就班,此种情形,谈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3.重视结论,轻视过程,能力培养不够全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基于各种原因,中学化学教材中学生实验能力,尤其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较薄弱。
二、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和分析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化学教学所要求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势在必行。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已成为广大化学同仁的共识。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反思,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1.加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实验中,学生的主要动手活动就是自己亲手实践。因此,化学实验应是锻炼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事实是,学生实验中试管倒放在水中,水不能进入试管这一事实,有时学生居然不能理解。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原因当然很多,但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分析,与教师过分重视实验操作事故的避免,强调按部就班的实验不无关系,这样怎谈创新。因此,化学实验必须强调其实践性。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明白实验之所以这样安排的道理,允许他们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做到手脑并用,从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把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作为化学实验的重点。化学学科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以实验为手段,进行化学探索,发现新规律或新物质的历史。从问题的提出到设计方案,再到寻找并使用仪器,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以及数据处理,以得出实验结论。按照这一程序模拟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是简单地通过实验验证已有的实验结论,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增加其探索性成分。设计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索。
三、注重让学生设计实验并熟悉一些创造技法
化学实验的设计大致可分成:“硬件”的设计和“软件”的设计两大内容。即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原理、合成路线的设计。二者都有很大的可以设计的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实际上都会不自觉地应用一些创造的技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适当加以引导,就更能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首先设计装置。装置的设计可以从经典装置中缺点的改进出发。例如,启普发生器虽是一种经典的气体发生装置,做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在搞清原理的前提下,请学生列举它的不足。1.体积大。2.形状较为特殊,工艺要求高。3.价格较贵,很难普及。4.不能加热。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学生运用实验室常见的普通仪器,开动脑筋设计出各种简易装置。其次,设计实验过程。课本中实验过程一般采用较典型的程序化的方法进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氧气的制取,只能用氯酸钾(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或高锰酸钾热分解来制取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有其不足。比如需要加热才能制得氧气,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产生固体废物等。考虑到这些原因,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正好克服以上不足。
四、提倡化学实验中同学间的协作,从而为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加实际效果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竞争的社会,但更是一个协作的社会,不会沟通、不懂得沟通的人,他的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合作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学会协作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如何使化学实验中协作精神的培养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呢?首先,必须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的实验小骨干。因为把爱动手、肯动脑的实验骨干发动起来可使实验进行得更为有效,实验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实验中创造的目的性更强,减少了盲目性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其次,更多地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因为探究性、研究性课题的实验,实验装置的改进制作等合作性要求高的实验内容,耗时较多,不可能在课内完成。利用实验兴趣小组,研究性课题组,多开展这类活动,可以增强同学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同时在活动中,任何同学某方面的新举措都可以成为其他人的“创新点”。从而扩大学生认识问题的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化学实验的小骨干。再次,要重视化学实验的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这是学生合作进行实验的成果记录,也是培养良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实验记录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完成实验报告必不可少的第一手材料。要养成做实验记录的良好习惯;也要培养合作分析实验记录,并实行科学处理,共同完成实验报告的能力,真正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只要深入研究,一定可以取得更多的成果。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 篇9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认识的调查与思考 化学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认识的调查(您的意见非常重要,望认真对待,在您认为满意选项前的□里划√)□绿色化学是可以降低对人类健康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化学方法、技术过程□绿色化学是利用化学来防止污染的一门科学 □绿色化学有利于降低化工过程整体成本,是推动化工过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绿色化学是解决世界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方法 □绿色化学使化工过程含有废物处理费用,因而会使整个费用增加□绿色化学是21世纪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绿色化学追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极少副产品,甚至达到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绿色化学是开发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的一门科学□污染防止优于污染形成后处理
□设计合成方法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所用材料转化至最终产品中□设计化学产品时应尽量保持其功效而降低其毒性 □设计合成方法时应最大限度地使用或产生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尽量不用辅助剂,需要使用时应采用无毒物质 □分析方法应能真正实现在线监测,在有害物质形成前加以控制□能量使用应最小,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化工过程物质的选择与使用应使化学事故的隐患最小□化学品应设计成使用后容易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合成方法应在常温、常压下操作□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最大限度地使用可更新原料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 篇10
在我国目前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护士们的人们精神,确保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到“以患者为本”。本篇文章就主要围绕护理教学事业展开分析,探究人文教育在其中应用的意义,以及护理教学的现状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策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机制,真正将人文教育融入护理教学中,从而促进护理教学发展进程。
引言:在护理教学中不仅仅涉及到严谨的、大量的科学理论知识,还包括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我国教育事业长时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学也不例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护理教学中老师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更缺乏对学生人文观念的培养,比如说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等意识。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加速护理教学事业的改革,建立并完善护理教学模式体制,从而提高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护士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一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它最早出现在《易经》中,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个性,这是和野蛮时代的区别所在。人文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将优秀的成果转换为人的内在品质,让人们通过学习获取更滋润的心灵,思想道德观念得以升华。因此说,教育事业应该重视人文教育,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育,促进人们得以身心健康发展。
二、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护理教学一直强调专业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训练,但是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使得很多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比如说很多专业成绩较高的护士生,有着很差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需要在护理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极高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的`提高。总的说来,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护理业的发展进程。
三、人文教育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加强护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用,符合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人文教育来促进护理教学事业的改革进程,从以下几个具体策略做起:
(一)教学理念中充分融入人文精神
长久以来,我国护理教学事业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不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培养应该充分融入护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人文教育,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有着良好专业素养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推动护理业的发展。在实际护理教学课程中,将人文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真正改变传统护理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教学体系,遵从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彰显人文精神。
(二)开设人文课程
人文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促进护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为我国护理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各教学机构应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比如说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交流培训、音乐欣赏、形体锻炼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在人文课程的进展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需要注意的是,人文课程的实际开设中,老师要做好教学总结和教学评价工作,确保评价机制的公平公正。此外,通过人文课程的开设,还能真正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护生在实践过程中即使面对的是模型人,也要体现人文关怀,为将来实际面对患者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通过人文课程的开展,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还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
(三)重视人文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任何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护理教学改革中实施人文教育,也必须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做起。通过定期培训、科研活动的开展等,提高护理教师的职业道德,确保老师爱岗敬业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真正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引领学生树立正确道德品质。
此外,护理教学的改革还能够从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做起,比如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潜移默化地慢慢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确保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对化学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实验演示;演示策略;能力培养
现阶段,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备课不充分,往往重结论过程和对结论的设问;在演示中常出现一些离散的、不规范的现象等等。这在无形中背离了教材和设置这些演示实验的初衷,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演示实验的演示目标、演示策略、演示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用语、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设计,使演示实验教学成为一项系统化、程序化的活动。
一、演示目标的确定
演示目标是演示实验准备、实施的根本依据,演示程序的设计、演示方法的选择都为达到“目标”服务。因此,确定针对性较强的演示目标是为了取得较好演示效果的先决条件。确定好每个实验的演示目标是化学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是准确确定演示目标的基础
确定实验的认知、操作目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正确领会教材中设置这一实验的目的,挖掘实验与知识间的联系以及所蕴含的化学方法,把握要领的形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
2.确定演示实验目标的原则
确定能力、情感、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标,则需要弄清“培养什么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教育”。演示目标的阐明应力求明确、具体,并且便于观察和测量。
二、演示策略的制订
演示策略是达成演示目标而采用的演示程序、方式、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它受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校设备、老师个人经历与特长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情况,最好的演示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体系。
1.要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即做好预习工作
演示前要加强检查,这有利于演示目标的实现,避免把演示实验变为“玩魔术”。
2.教师的演示应严格按程序操作进行,做好示范
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应表现出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如:实验用品整洁干燥,在台面上旋转井然,实验装置合理,操作规范、准确,使学生学到正确的操作技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要求教师要反复试验,不断总结,找出实验失败的关键,准确控制反应的条件和时间,起到示范效果。
3.注意改进演示方式、方法
一些演示实验,照课本中介绍的方法现象不明显或较麻烦,应进行一些改进,以使实验便于操作、直观明显。
4.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索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随着学习程序的提高,其含量可逐渐提高。
5.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
可以打破演示实验“老师做、学生看,教师设计、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演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心理让他们参与实验,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三、教师指导用语的设计
教师指导用语是指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并从观察中引起思考的设问语句。
1.教师指导用语要有启发性
教师指导语要具有启发性、揭示要点,诱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去发现“为什么”,从探求中得到答案。
2.教师指导用语的设问还应有一定的梯度
此梯度设计要与学生学习发展水平相当,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过努力,克服障碍就能达到目标,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发展。
四、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实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实验时,首先向学生讲清本节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从哪些方面观察?指出观察的目标和途径,以及观察的顺序。即:先看什么?后看什么。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际上,在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所有物质都会这样吗?”教师应把握这个时机,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规律,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实验的目的是经过直观的现象,使学生对书本的理论知识产生更深的印象,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实验现象的表达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总结和推论,必须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确切、简练、完整,具有条理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的机会。
总之,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师应更新观念,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实效性的最优实验教学方案,并把它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中去,挖掘演示实验所蕴含的教育教学功能,力争达到认知、技能、能力、素质等全方位的目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俞远光.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
[2]王小炳.两个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J]江苏教育,1982.
【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推荐阅读:
化学教学的思考05-31
药物化学的教学思考07-20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15
突显吴地特色 丰富化学教学的人文性09-23
实验对初中化学教学的06-30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04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05-18
高中化学教学点滴思考论文07-23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06-20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与思考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