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15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共12篇)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1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实施的重点, 任何教学理念都要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得以实现。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 也就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从这个层面上讲, 教师应该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 有责任和义务改进某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

一、以生为本, 减负增效

(1) 巧借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它的出现可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 可以有效刺激大脑神经,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在“元素符号”教学中, 例如, 矿泉水中含有哪些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有何作用?这时可播放科普视频了解血液中钾离子过多, 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变快, 钠离子过多导致心脏跳动变慢;人体缺锌影响智力发育;铝过量使人反应迟钝;缺铁导致的贫血病;缺碘导致的大脖子病, 缺钙导致的佝偻病等等。而这些知识靠教师的讲解, 往往事倍功半, 效果不理想。

(2) 摒弃死记硬背, 进行有意记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避免枯燥无味, 可通过编顺口溜、口诀等方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将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前八位元素“O、Si、Al、Fe、Ca、Na、K、Mg”, 用谐音记忆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又如, “原子是瘦子、分子是胖子、离子扎鞭子、化合价戴帽子”。在诙谐的气氛中, 让学生轻松地记住化学知识。此外, 采用比较记忆法, 寻找化学用语的共性, 比较类似的化学用语的差别, 刺激记忆兴奋点。例如, Ca与Cu、Al与Cl、Na与Ne等元素符号, 形式相似, 教师可以将它们进行对照, 形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记忆更准确, 同时鼓励学生制作一些元素符号卡片, 让学生拼凑。将学生划分为小组, 开展化学用语游戏活动, 进行化学用语比赛等,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强学习的自主性, 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 契合新课改的精神。

(3) 给予学生空间,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长期以来, 教师以讲为主的填鸭式教学, 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转变观念, 课堂上要舍得放手、敢于放手,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为此, 教师的备课方式需要发生改变, 更着重备教学方法。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提倡小组讨论、小组竞赛, 甚至辩论,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并写心得体会。在活动环节中, 学生巩固了知识, 锻炼了表达能力。很多难记住的、易混淆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往往能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认知规律, 有效教学

(1) 分散难点, 循环刺激。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习化学, 所有学习的知识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住并消化, 对学生来说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在元素符号的识记阶段, 让学生提前分散识记, 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 每天都要把前面所学知识巩固一下, 当开始学习常见元素符号时, 学生会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为学化学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每节课中涉及到化学知识尽量使元素符号、化学式反复出现, 让学生多看多写, 形成自然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 学习要勤于复习, 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 遗忘的也越慢。所以从开始学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时, 应在每节课让化学用语以不同的方式多次重现, 不断强化从而加深记忆。

(2)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力, 能力的检验要回归于实践。通过化学的学习, 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化学物质的世界中, 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化学用语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不能要求学生的记忆一步到位, 须在练习中不断巩固, 逐步达到会读、会写、会用。在化学方程式的训练中, 让学生尽可能结合生活中某一化学变化的事实来书写化学方程式。例如, 写出“碳酸饮料中的碳酸是如何形成的”“在煤球炉里煤燃烧时的主要化学反应”“建筑工地上的熟石灰是怎样获得的”等等。这种贴近生活实例的方程式书写练习与纯粹要求学生写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碳在氧气中燃烧、氧化钙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比, 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 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巧借媒体, 有意记忆, 与学生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 将生活中的众多素材引入课堂, 让学生深刻感知化学是一门真实而有用的学科;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行为, 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军.浅谈高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3) .

[2]侯延斌.新课程化学用语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西藏教育, 2012 (06) .

[3]陈金莲.浅谈初中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6) .

[4]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5.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2

高中化学探究模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探究式教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本文就近年来笔者参与课题实验进行的一些有益探索,从问题的.提出、教学实践及实验引发的若干思考等方面作了一些阐述和总结.

作 者:郭检来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第六中学,湖南浏阳,410300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教学模式 研究与实践 启示与思考

开放式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3

一、实行开放式的化学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式的教学观

一个化学教师如果没有开放式的教学观,他就不会想到去实行开放式的化学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例题讲授、习题的选择、课堂的小结、试题的编制等方面要具有开放式,而且还要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引到社会实践。如学到铁的有关知识时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到钢铁厂去参观;学到皂化反应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制皂厂去现场观看制皂过程。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课堂不能囿于教材和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公园、博物馆等都应成为课堂,此外还要延伸到社区、工厂、农村,延伸到图片、画报、电影、电视和多种传媒,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

二、实行开放式的化学教学,必须使“学生实验”开放化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在新教材中尤其突出的就是实验改革--实验的开放。我认为要真正实行开放式的化学教学,必须使“学生实验”开放化。

传统的“学生实验”是按“按处方抓药”这种模式进行的,教学过程缺乏开放式,于是我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革。在进行某一“学生实验”之前,除了按实验内容准备好“必需”的药品和仪器供学生实验外,还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额外”的药品和仪器。并另外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任务。这些“增添”,大多与本实验相关,学生在做完本实验后,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挑选和组合,继而再做相同的类型的实验。这样使“学生实验”开放化后,本实验的意义会更加丰富,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更多。这种开放式的“学生实验”,既满足了课堂教学的一般要求,又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同时也逐渐地将全体学生引到了尝试创新的境地。

三、行开放式的化学教学,必须使化学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化

3.1教学时间的开放性

教学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教学。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学在课内,功在课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剪辑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生命现象、当今科技发展成果有关的综合知识。在信息量获取相对落后的农村职业中学应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如双休日或其他空余时间开放阅览室,开放电脑房,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上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拓宽学生学习时间的界限,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3.2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教学空间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空间。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空间在宏观上有学校教学空间和社会教学空间,宏观上有网络教学空间和多媒体教学空间,微观上有隐性教学空间或无形教学空间。

(1)学校教学空间和社会教学空间:学校或教师应当充分创造条件拓展或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我校请名师来校开设学习讲座;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访问;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如到乙炔厂了解生产工艺;还针对本地区水质差的状况参观了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并结合实际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改善水质的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还参观了位于戴埠的台商投资的农业示范基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农业生态环境,宣传并大力倡導发展农业;暑假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进行社会实践征文比赛。

(2)网络教学空间和多媒体教学空间:学校在大力开发硬件上下了一番工夫,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使得有机会让学生在网海中遨游。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新的知识不断涌入,落后的观念不断更新。这样的教学空间对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知识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多媒体软件开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制作和购买了很多教学软件。针对教材中可挖掘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微观的变成宏观的,把静止的变成运动的,把空洞的变成直观的,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隐性教学空间或无形教学空间:隐性教学空间包含许多内容,如教学情感氛围、想象与思维空间等等。我们迫切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要按“规矩”来,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活动处处受制,这样就很难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我们要允许学生想-----哪怕漫无目的,要允许学生说--哪怕不着边际,要允许学生做(只要不是恶作剧)。教师不要给学生设置框框条条,教师只有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在课堂上毫无压抑、毫无拘谨、非常的自由、非常的温暖、非常的开放。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组织、板书设计等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一个有经验、懂感情、热爱学生、平易近人、笑容可鞠的教师,必将辐射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周围的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必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初中化学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4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 而且要使学生“乐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学幽默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1. 形象的比喻“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快乐学习气氛。

单纯的知识记忆, 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甚至厌烦、且记忆效果也不好, 不能使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平添一些故事或形象的比喻, 这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快乐学习气氛。例如:在讲解“催化剂 (触媒) ”时可以讲讲生活中的媒人的作用:媒人加快双方的认识速度, 但媒人本身的性质和质量没变。这些与实际相联系的例子能使学生豁然开朗, 将知识化难为易,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2. 利用实验游戏化调节课堂的快乐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本质上是体现教与学的整体过程, 如果在一节化学课上, 在适当的教学环节设计一个有趣的或游戏化的实验, 可以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从而调节课堂的快乐学习气氛, 使学生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主动,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大气污染”可以设置二十个联想题, 每题分别给出四个提示语和联想结果的字数, 让学生分组竞赛, 让他们能根据这些提示积极展开联想, 看看谁能先提出正确答案等等。这种游戏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游戏热情, 让他们开动脑筋挖掘已有知识加以应用。

3. 帮助学生优化识记材料, 增强快乐学习的趣味性。

记忆规律表明, 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较慢。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缺乏逻辑联系、难于识记的材料, 如元素符号与名称、化合价等等。教学中可以采用“谐音”“顺口溜”或“口诀”等方法, 赋予那些枯燥的化学材料以人为的或有“逻辑联系”的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变死记为巧记, 实现了由“枯燥式”向“快乐式”的转变。

二、利用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 维持快乐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中, 能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愉快合作的气氛, 这就要求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带进课堂, 热心为每一位学生服务,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 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教态, 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 创造一种师生间沟通、合作和互动的、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气氛, 而教师的主要职责也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 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催化剂”。即在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三乐”:

师生关系和谐之乐、教师的善教之乐、学生的学习之乐;教育活动要凸现“三化”:教育活动的多样化, 教育活动的儿童化, 行为养成自律化;人际关系要体现“三爱”, 即热爱、敬爱、友爱。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 我与学生一起做两个实验去探究反应的“量变”, 然后共同讨论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接着再通过两个实验点出质量守恒的注意事项, 最后通过“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游戏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因。这种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处于愉快、轻松的心境之中, 让学生在良好的心境和生气勃勃的气氛中充满自尊、自信,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乐学、上进。

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探究,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是利用稀硫酸与较活泼的金属来制取, 问题在于选用哪一种金属合适。我在进行这一问题教学时, 先引发疑问,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 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作记录: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大多数学生认为选用金属锌比较合适, 而镁、铁跟酸的反应不是过快就是过慢, 不便收集, 被否定。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以指导者的身分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这样, 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 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自己的猜想, 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学到了探索方法, 既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又体味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总之, 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用愉快环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情思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学会方法, 形成技能和技巧;有利于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心境”“平衡的心态”“师生的情感交融”“需要的满足”中去发现, 去认知, 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修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快乐教育法”[N].湖北日报.2003.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曾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过一个很通俗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利用学科特色,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化学课上要合理、适时地用好实验。例如,在绪言课上可以利用一些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魔棒点灯”、“无中生有”、“变幻无穷”、“烧不坏的手帕”等使学生一接触化学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用手在脸庞边轻轻扇动,学生自己感受轻风拂面的感觉,再告诉学生这其实就是分子在撞击他们的脸,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真实存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化学,只要用心去探究就能领略到化学的无穷奥秘,从而引发了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困难学生会充满热情,信心百倍,会想方设法克服,即使有再大的曲折也不觉得辛苦,学习的有效性会明显得到提高。

二、钻研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备好课是一个关键,通过有效备课,可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制定有效的教学环节,预设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备好课,首先就要钻研课程标准,把握住重点、难点。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该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也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还向教师提出了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在备课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前后联系,合理安排。要备好课,教师还要认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包括很多的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学习理科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等;分析学生包括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等,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于教学。只有了解好班上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水平,才能找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才能确定适合学生的练习,设置各种有效问题,才能预见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这样课堂上才不会出现思维停顿,才能轻松自如地应对出现的各种状况,不出现多余的话语、多余的练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用好课前预备,强化记忆,增强教学效果

学习九年级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 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及其表示的意义、各章节的知识点⋯⋯只有把它们记住了才能轻松高效地学好化学,而大多数学生认为化学是理科,理科只须理解就行了,记忆是文科的事,所以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花时间去记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因此,教师必须要利用好小预备前后的2~3 分钟时间,把上节课或再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认真快速地复习一遍,这不仅使学

1生巩固快要遗忘的知识,而且为新授课做好了知识铺垫,使学生非常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增强教学效果。

四、精心设计流程,适度紧张,激发学习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感能激发人的潜能。课堂上学生有了适度的紧张感,上课时就会认真听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紧张度的方法有很多,适时的提问和当堂检测是两种比较常用的方法。1。注意适时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一节课刚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听课的效率也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不少学生会出现“走神”的现象,所以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该在学生容易走神的时间段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知道在上课时,在自己最容易走神的时候,可能有一个问题在等着他,从而提高上课时的紧张度,激发学习潜能。2。重视当堂检测。课堂检测是检查学习效果、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课堂紧张度的一项措施。通过课堂检测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及时纠正,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它也是学生了解自己的听课效率、学习成果和调整课堂紧张度的一个砝码。在课堂检测中,可采取竞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差距,找到追赶的目标。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有了竞争意识,从而有了危机感、紧张感,在学习中你追我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挂图、演示实验辅助教学的比较多,但这些教学手段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必须靠教师的语言去解释,时间长了会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和厌倦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制作一些课件可以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利用网页课件教学,把图像、声音、动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对知识进行记忆,且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记得快,理解得也快,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在讲灭火的原理时,利用网页课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扑灭森林火灾的全过程,在画面刺激下,引发学生讨论:使用了哪些灭火方法? 为什么能用这些方法扑灭火灾? 从而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的参与度高,对灭火原理的理解也比较深刻,不易遗忘。通过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一定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会在最短的时间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使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

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讲授新课:

分析: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

1)、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提问:二氧化碳具有哪此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

小结:列表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基础提出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假设(假设1)CO能与水化合生成相应的酸。

操作:将CO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

现象:紫色石蕊没变色。

结论:CO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假设 2)CO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展示:多媒体动画[实验6-7]

观察: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原理:2CO +O2

2小结: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性气体,点燃应检验

气体的纯度。

讨论: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如何用化学方法区

别一氧化碳和氢气?

介绍:煤炉里的煤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假设 3)CO也具有还原性。

展示:多媒体[实验6-9]

观察: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原理:CO+CuO2

分析:对比氢气与氧化铜,并分析装置的不同。

(假设 4)CO能与石灰水反应。

操作:将CO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现象:石灰水不变浑浊。

结论:CO不与Ca(OH)2反应。

(假设 5)CO还具有其他化学性质。

现象: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CO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结论:CO有剧毒!人在CO达到总体积0.02%的空气中,持续2 h-3 h 即出现中毒症状。

3讨论题

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CO)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注意哪些事项?

3)一氧化碳的用途

任何物质都必须合理运用。在应用中,物质的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

小结:

4)总结 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作业:课后第9题。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6

【摘要】 创设情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被广泛采用,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创设情境的必要性,并从五种不同的角度列举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探讨化学课堂如何有效进行。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实效性 化学教学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42-01

教师创设恰当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各种知识点形象化地融入其中,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1.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

1.1以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热情。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包含化学。以生活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贴近生活,增强化学的亲近感,又能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最终为生活服务,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例如在 “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情境: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氯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鉴别。

1.2以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无穷乐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某个环节精心设计实验,改变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动有趣。在讲授“化学能与电能”一节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进入课堂后,在讲台上放上一个大苹果,然后在苹果两端分别插进一根铜芯、铝芯电线,再接通音乐卡。学生惊喜地发现音乐卡居然发出美妙的声音了!学生的兴趣大增,眼和心都被这个苹果牢牢抓住。学生在兴奋之余产生疑惑:为什么在苹果上插上导线会产生电流?除了苹果,还有什么水果能产生电流?不同的水果产生的电流一样吗?只能用铜芯和铝芯导线吗?其它材料可以吗?他们产生的电流有多大?这时我引出原电池的概念,指明只要有适当的电极和水果,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造出足以点亮一只手电筒灯泡的“水果电池”。在极大的兴趣鼓动下,学生自发地阅读教材、翻阅资料,寻找制作水果电池的合适材料。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买水果、做果汁、搜寻电极材料,做实验对比电极的位置、电流的大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各小组认为最好的设计方案。教师通过实验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充分体验过程,在观察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考。最后让学生以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装置设计,又将大大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1.3 以问题创设情境,促成学生思维的发散。探究始于问题,问题起于情境,一个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情境能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4 运用化学史实,创设教学情境。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上来。因此,从化学史实入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开展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5 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新材料和新药物及新能源开发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些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1.6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益。

2. 实践后的成效和思考

以上是笔者几年来在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实践的片段,实践后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喜欢学化学了,学生学化学兴趣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使化学教学逐步迈入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1要想上好课,先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以人为本。

2.2把握好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动”的度。传统的讲授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实,教师如果合理运用语言、表情、体态等信息,照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有声有色。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的自主性往往带有盲目性。所以学生的自主性是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完成,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2.3课堂后的“再设计”是教学进步的无穷动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课前的教学设计也只是教学的素材之一,也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构思,随着课堂知识的发展、具体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的提高等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教学的再设计才是真实课堂的写照,它不仅能会给教师带来教学上的促动,还能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前瞻性”,也是教师积累写作火花的源泉,会使我们的教学有日新月异之感。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不同的课堂设计,不同的情境创设,一切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吉林.情境教学与实验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应用意识

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化学学科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因而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而要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教者用PPT呈现《几种化学日用品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的论文,对比清水、洗衣粉液、盐水、电池液等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得出水质直接影响生命质量的结论,从而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又如在《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将一新鲜鸡蛋浸入盛有300m 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电水壶后久后内胆会留下水垢,请设法除去水垢(其成分与蛋壳相似)。

二、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实验现象五光十色,令学生着迷,有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硫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氢气还原氧化铜使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教师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兴趣、提高操作能力。如在《燃烧与灭火》教学中,教者向学生呈现几幅燃烧的画面,介绍有关燃烧与灭火的事例,将学生分为燃烧小组与灭火小组。让燃烧小组通过酒精灯、蘸有酒精的小棉花球、蘸有水的小棉花球、火柴、两支小蜡烛、一支透明的玻璃杯、小木条、一小块煤等进行实验探究燃烧条件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灭火小组通过蜡烛、火柴、空烧杯、沙子、扇子、水槽等探究灭火的方法:清除可燃物,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或氧气。教师还引导学生制作灭火工具,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空旷泉水瓶、空酸奶瓶等制作简易的灭火器,并比较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的优缺点。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智慧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愤”“悱”的状态,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急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的好奇,让他们不断探究,激发自己的思考,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探究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如在《原子的结构》教学中,教者播放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视频,然后结合“朝鲜的氢弹试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教者以生动形成的视频和国际形势入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油然而生。又如在《氧气》教学中,教者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用品?为什么?”教者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引发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走入了氧气性质的世界。引出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讨论:“你能证明氧化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

四、创设习题情境,提高应用意识

化学习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创设习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某实验室的废液中,可能含在硫酸、氯化铁、氯化钠、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多种,某课外活动小组对废液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取废液观察,其为无色溶液;

(2)取废液,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加入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3)取废液,向其中加入铁粉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根据以上实验的现象可以推断,废液中肯定含有哪些?肯定不含有哪些?不能确定的有哪些?教者创设习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前经验”,分析、推算里面含有哪些?不含有哪些?学生在猜想、分析、验证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化学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勤于探究,学生在探究中形成了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教学情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

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化学教学, 培养师范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师范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 如同大多数的高师教学现状, 由于课程学时数减少、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的原因, 教师在进行分析化学教学时往往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教学过程, 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形式单一, 容易“满堂灌”, 缺乏师生互动教学;

(2) 课堂教学理论性太强, 联系和指导实际应用少;

(3) 考核评价形式方法单一, 教师忽视过程教学, 学生忽视平时学习;

(4) 学生局限于教材的学习, 阅读面窄;

(5) 学生学习被动, 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二、理解教学在高师化学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2008年开始尝试至今, 分别以2007、2008、2009化本为实践对象, 具体做法如下:

1. 开设“讨论课”

改变单纯由教师进行理论讲授的教学形式, 采取“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如:结合《绪论》学习, 开设《分析化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讨论课;结合《酸碱滴定法》学习, 开设《分析方案的设计》讨论课等;讨论课占总课时1/6, 每学期2~4次。班级总人数一般在30人~40人, 每组6人左右。实施过程是由教师提供相关的讨论专题, 学生自由组合团队、分工协作;首先向教师提交计划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得到教师的课外指导;查阅文献、组长组织讨论、完成专题讨论文稿 (同时要求个人独立上交文稿, 确保人人参与) , 最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展示结果;同时其他组同学和教师组成评议团向该汇报组提问、答辩并打分。为完成讨论课内容, 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在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 思维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更好地理解了分析化学的内容;团队协作的方式提升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和理解的能力;走上讲台展示讨论结果, 既锻炼了师范技能, 又培养了团队精神。总之, 以理解教学理念指导的讨论课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也让其更加主动地学习分析化学, 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引入“案例分析教学”

分析化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质检、疾控、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理解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人与知识的视域融合, 即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所以在分析化学各章节的实际教学中, 选取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案例, 设置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乳品的“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瑞安的电镀厂“盐”中毒事件等来源于生活的案例, 学生很感兴趣。理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案例分析教学”, 使学生意识到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应用性, 不仅能增强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对今后的中学化学教学也大有裨益。

3. 关注“热点话题”

理解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这包括课堂上的与生活中的沟通。教师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交流, 介绍和分析化学相关的国内外热点新闻、化学科技发展的最新情况、播放小视频等,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这样对话的方式, 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师范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其受益终身。另外, 改革作业的批改方式, 完成质量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划分, 并且在分数之后用激励的语言来概括, 有的学生还会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写进作业本里, 向教师请教, 作业本里的沟通既达到了鼓励的作用, 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4. 改革“评价体系”

理解教学的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教师和学生可以商讨评价的内容, 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以激励其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过程学习考核 (50%) 、期中考试 (15%) 、期末考试 (35%) 。理解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加大了过程学习考核的比重, 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了实际案例分析和文献阅读部分的试题, 强调实验设计, 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综合的考评体系能促使学生加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达到理解教学的目的。

三、对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思考

我们在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了一些思考, 主要集中在对高师教师和对师范生的要求上:

1. 对高师教师的要求

理解教学视野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更是意义的实现者。理解教学对高师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首先, 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即能够正确地认识学生以及对待学生在学习活动和身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包含内容如下: (1) 师范生是完整的人, 既有智力因素方面的需求, 也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师不能只重视其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也要注意其德行的培养。 (2) 师范生是具备主体性的人, 由于他们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 在相同的学习内容下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3)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范生, 他们是具备潜能的人, 所以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 尽可能为其提供展现其才能的机会。 (4) 师范生是正在发展的人, 他们正处于心理逐步趋于成熟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时期, 在认识、能力、道德等水平上都有一定的欠缺, 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用爱心和宽容心来对待他的不足, 给他进步的机会。

其次, 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反思是在教学实践中理性地对待教育问题, 包含内容如下: (1) 立足于教学实际,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面对新的教学问题时, 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提出假说, 并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假说, 直到问题的解决, 此时的教师既是教师, 也是研究者。 (2) 学会学习与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既要“学会学习”, 也要“学会教学”。 (3) 具备高尚的师德。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会比只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更加善于反思, 而且会在反思中成长, 会在理解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最后促使理解教学的目的达成。

2. 对师范生的要求

高师化学理解教学为高师教育提供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 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高级形态的层次, 是后天形成的关于人类各种文化现象方面的素质, 体现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与价值意识, 是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它是师范生整体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较高人文素质基础上实施高师化学理解教学, 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 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高师化学理解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师范生的学结合在一起的双边活动。其中师范生是学习的主体, 师生是在对话与交往中通过理解教学内容、理解自我、理解他人, 进而来领悟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理解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沟通能力是实现师生对话与交往关系的前提, 所以师范生的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对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很大影响。

最后, 自觉性。理解教学留给师范生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大, 这要求其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另外理解教学提倡的是师生间的理解, 这意味着不是教师单方面地为学生考虑, 也需要师范生与之互动, 并有高度的自觉性, 能从教师的立场看问题, 强调相互理解。

四、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意义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摇篮, 高师化学教育离不开理解, 理解教学教给学生的不是死板的知识, 而是如何去体会人生的意义。它注重人性意义的丰富, 关注师范生的精神世界, 而不是仅为了传授化学知识和训练师范技能, 它同“只重认识而不重情感和意志教育, 最终因丧失学生的内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而产生出成批的犹如一个模子铸出来的‘机器人’”的教学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 它允许教学上存在弹性, 能够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为其将来成为名师埋下伏笔。高师化学理解教学中在关注师范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高师教师本身的发展。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在成长中理解并日渐成熟, 师生可以实现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教师作为“教学共同体”的一员, 积极性得到极大地发挥, 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而师范生也因为教师积极的引导, 健康地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摘要:高师化学理解教学, 以理解理论为基础, 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师范生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与对话, 注重引导师范生对化学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对化学教学内涵的领悟。本文以高师分析化学教学为实践对象, 探讨了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具体应用, 最后总结了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高师化学,理解教学,分析化学

参考文献

[1]武国栋.人文科学·人文素质·人文精神[J].辽宁教育研究, 2000 (1) .

[2]殷鼎.理解的命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9

一、创设问题化情境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采用有效提问的方法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使得学生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情境想象、思考, 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更好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之中。

例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深入的对课本内容进行探究, 积极发挥自己的大脑智慧对问题进行探索, 比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氧气?”, 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积极的进行讨论, 有效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有效融入化学教学中, 学生会积极地进行抢答, “平时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医疗急救”、“燃料燃烧”等。通过有效提问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以后, 教师就可以接着向学生讲述氧气的制作,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能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学科化情境教学

所谓学科化的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本内容相契合, 与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 化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 里面包含着多种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采取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方式,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当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酸进行鉴别时,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准备好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材料, 比如准备好盐酸和硫酸, 并让学生对它们的颜色、状态进行观察, 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将每一个步骤都准备好,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这样根据课本内容创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课本内容了解的更为透彻,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让初中化学教学成果显著提升。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目前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不仅可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也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当中的事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创设生活化情景进行化学教学十分有必要。

例如在学习《盐、化肥》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一些自己经常见到的盐, 可能学会回答食用盐、苏打等,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Na CI, 苏打的主要成分是Na2CO3, 通过生活当中的实际事情让学生的记忆力更为深刻, 使得学生可以快速记下这些化学公式。教师也可以多给学生补充一些例子, 比如医疗山的生理盐水、盐湖、盐矿等, 让学生明白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投入到化学教学的课堂之中。

四、创设实验化情景教学

众所周知,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很多化学知识都需要进行实验操作才能让学生对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 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对化学实验的教学, 并创设实验化的情境教学,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还能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了解化学的奥妙, 让学生自觉的对化学知识进行探讨。

例如在进行“燃烧的条件”这个实验操作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棉花分别站上酒精和水, 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观察现象, 然后得出结论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第二个实验将乒乓球和滤纸各剪下同样大小的一块, 放在薄铜片的两侧, 加热铜片中部, 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燃烧条件之一是要达到着火点;最后将烧杯盖在点燃的蜡烛上, 观察形象, 得出结论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详细的了解关于燃烧的知识, 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使得学生将化学知识了解的更为全面, 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创设多种情境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初中化学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周恩芳.化学教学的创新重在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11) .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篇10

1调整内容

首先, 精简内容, 做好课程间配合, 避免重复性。比如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都涉及杂化轨道, 对理解有机物化学性质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改革之后, 时间安排上无机在前有机在后, 内容相互呼应, 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 注重基础性和重点性结合, 尤其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重点讲解。[5]比如食品科学更注重碳水化合物、油脂、氨基酸等天然有机物部分, 为学习生物化学打下基础。化工专业则更注重经典反应及反应机理的学习。弹性的调整内容比例, 因材施教, 合理筛选。

再次, 将学科前沿和传统内容相结合。[6]比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能通过建模, 解析反应机理或进行理论预测, 已在化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将其加入教学内容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开拓视野,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挖掘专业潜力。

2改进方法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讲课效果事半功倍。[7]传统教学方法多以讲授法为主, 简单直接, 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控制授课节奏。但是形式单一, 学生容易走神, 对教师的讲话水平要求也较高。

多媒体教学是讲授法的有效补充, 通过视频、图片、教学模具等多种形式, 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具体。相关软件比如Chem Office的发展, 甚至能够对微观反应机理进行演示。[8]比如在讲解p、π键等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时,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简单直接, 效果明显。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容易产生“走马观花”的效果, 不能过度依赖。二者应该相互协调配合。

除此之外, 还尝试采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成为发言主体, 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我们采用分小组讨论讲解习题, 组内讨论后, 由学生进行讲解, 其他组可以提出异议, 并进行辩论, 教师根据情况总结并进行积分奖励。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 更能多角度思考, 活跃了课堂气氛。

3拓展综合素质

学习的目的在于致用, 不拘泥于课堂, 不受限于课本, 是未来高校的发展趋势。[9]为此, 我们邀请了企业代表和学科带头人进行学术讲座。同时, 学校所在地附近建有化工园区, 我们也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 为学生争取到了在化工企业长时间生产实习的机会。学生在生产实践中, 对学科发展有了一个整体了解, 在学习中调整职业规划, 在规划中主动学习, 效果非常好。

其次, 我们还开展了“师生协同创新”等活动, 由老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中去, 进行学科创新实践。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学术竞赛, 甚至在正规期刊上发表文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为今后的就业或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结语

有机化学是诸多专业深入学习的基础, 面对学科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 我们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 将学生转变为主体, 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参加科研或生产实践,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祖国的发展培养有知识, 有能力, 有创新, 有贡献的新一代人才。

摘要:有机化学是很多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文从实际出发, 解析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及社会发展需要,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水, 徐胜臻, 曹秀芳, 等.农科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6) :2784-2785, 2787.

[2]张晓涛.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管理, 2014 (30) :34.

[3]姜秀娟, 陈江敏, 宗乾收.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 2013 (12) :90, 121.

[4]吴伟娜, 王元, 贾磊.短学时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 2013 (13) :179.

[5]李秀艳, 孙志敏, 秦亚鸾.结合专业特色, 加强有机化学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 2012, 39 (18) :156-157.

[6]史娟, 葛红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改探索[J].广州化工, 2012, 40 (19) :141-142.

[7]牛小玲, 陈卫星, 田敏, 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效果[J].广东化工, 2013, 40 (2) :132-133.

[8]孙林王素玲.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 2015.

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28-001

探究性教学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及对科学探究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对探究性课堂教学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问题性:教学中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思考性的问题,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探究学习注重对过程的探索,强化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增强了科学探究能力。

(3)主体性:探究性教学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和协助者。

现以笔者执教的市级公开课《氯气的性质》为例,将自己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作一介绍。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策略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所激励。我在《氯气的性质》这节课中,先预设情境: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的新闻图片。根据图片设问:①事件发生在三月份,当时本应该是绿油油的农作物,为何全部变成枯黄?②被氯气污染的小河中全是死鱼,这说明了氯气什么性质?③消防队员在向被氯气污染的小河中撒什么药品?④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将采取什么方法自救?……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再点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氯气的性质,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课堂教学——实验探究,亲身经历过程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因此,作为课改的实践者——教师,必须克服惰性思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变选做实验为必做实验。当学生由观看者变为实验者时,他们会变得积极、主动,例如《氯气的性质》这节课中,教材只要求对氯水的成分进行探究,而其它实验均为演示实验,这主要与氯气的毒性有关。笔者设计了针筒实验:先把Cl2收集在集气瓶中,再用带针的橡皮塞塞住瓶口,取用Cl2时只需用针筒在集气瓶中抽取。这样,既考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探究,又考虑到了氯气的毒性,使整个实验尽量绿色化、简易化。如在做Cl2的毒性与漂白性的实验时,笔者先让学生把课前自己准备好的活蚱蜢与小青菜一同放入集气瓶中,而后抽取10ml Cl2注入集气瓶,不一会儿,就见到蚱蜢死去,青菜枯黄。整个实验过程操作简单,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久久不能平息,而这些实验活动正是学生获得各种体验的最基本、最有效的载体。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才可以自我体会,自我领会,才能学得更好。

3.课堂拓展——提出问题,注重“预设”“生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与教材内容不统一的实验现象。例如当做Cl2的漂白性实验时,有些学生带来的花瓣没有褪色,或褪色不明显,是Cl2的量不够吗?当用针筒往盛Cl2的集气瓶中注入NaOH溶液时,发现得到的溶液并非无色,而是黄色的(瓶塞上有钢针),是NaOH溶液中有杂质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此类问题,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4.课堂手段——信息技术,优化探究过程

当前,随着科技报刊、杂志、光盘、网络、电视等媒体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途径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指导。例如在《氯气的性质》这节课中,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查资料,查阅有关Cl2泄漏事件的图文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把它放在教师主页的留言簿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充分释放出来。

5.课堂情感——化学史话,体会探究过程

通过阅读《化学史话》,对舍勒、戴维等的人物介绍,以及氯气漫长的发现史的介绍,学生对化学家舍勒、戴维肃然起敬,并思考:1、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多年。你从这一史实中得到什么启示?2、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仍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遵循科学探索的程序,面临氯气的制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培养学生理解科学探索需要的毅力和勇气。使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诞生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又要具备科学思维的能力,从氯气的发现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又感悟到了思考和探究的方法。

二、几点思考

1.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

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把“学科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关注“学生体验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探究性学习带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决定了起点的高低。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又要源于原有的认知水平。太容易了会使学生缺少成就感,太难了又会使学生产生失败感。

3.探究性教学的归宿点是三维目标的实现

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关键词:学习方法,兴趣,思维培养

面对新课程标准要求,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 面对当前学生学习状况, 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指导学习方法, 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

通过转变预习观念, 可以唤醒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意识, 由“抢占学生时间”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实预习, 要先留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上课时再针对重难点分析, 有的放矢。这样, 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学起来轻松、愉快。具体做法如下:

1.鼓励学生提前预习

培养学生在教师讲课前提前预习课本的习惯, 这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预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 并将问题记录下来, 在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 学习就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理解新知识的时候, 学生要做的就是把新知识与过去学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这样理解起来自然很轻松。另外,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预习活动中去, 了解学生已会什么, 还不会什么, 加强指导, 利用课堂时间, 直攻疑点, 增加学生自学、思考和训练的时间, 使预习由学生单方活动转向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

2.及时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教师应及时地通过对比、整理、归纳, 把分段学习的内容纳入合理的、科学的知识网络中。网络化的知识便于长久记忆, 也便于提取应用。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兴趣, 是提高有效性的动力

在影响学习效果的许许多多的变量中, 学习动机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 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 并且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在实际教学中, 我常常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史、化学家故事、趣味化学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经常用的方法还有: (1) 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 (2) 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3)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坚持做到这些, 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准确把握课堂教法, 是提高有效性的关键

1. 应用多媒体教学,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 它与宏观现象或事实有着质的区别, 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应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 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提高记忆效率。

2. 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开发学生思维创造条件

在化学教学中, 我对学生提出的新方法、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 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 培养学生思维,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归纳等思想方法, 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 引导学生重视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平时我在教学中, 对每一道化学题目, 尤其是推断题, 总是强调发散思维, 训练学生们从多角度看问题, 想解题突破口, 鼓励学生创新, 且让他们自己试一试, 能不能编出一道合理的试题。

3. 突出实验教学, 通过有形的实验设计, 激活学生的思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说过:“如果人云亦云, 就永远不会超越, 只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思想, 多方面看问题, 才能超出前人。”自从读过朱院士的话后, 我就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尤其是通过设计实验这一突破口——在每一节教材安排的实验演示完后, 我都让学生课后自己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去做该实验。学生自制的实验装置, 不管符合还是不符合实验需求, 我都认真分析其原因, 并在班上给予表扬、鼓励。通过实验设计这一突破口, 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素质提高, 是提高有效性的源泉

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本专业知识, 更多地了解其他学科常识, 不断地欣赏优秀课的教学法, 反思自己的教学, 不断地品味专家的教学经验, 撰写自己的教学体会。

上一篇:遵循规律下一篇: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