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新实践

2024-10-03

化学教学的新实践(精选12篇)

化学教学的新实践 篇1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想提高化学的教学效果, 就要想办法改革教学方法, 让学生乐意接受问题, 勇于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 不断地开启思维的马达, 不断地发现新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多教给学生学习的小方法, 让他们走出死记知识的误区, 不能机械地接受知识, 提高参与意识, 提高发现新信息和及时处理的能力, 要有与同学沟通的能力。

我们知道: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挖掘教材内涵, 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创设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 设计问题要讲究方法, 要有目的, 有中心, 有重点, 有启发性。如在学习化学变化时, 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 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 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 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 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 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 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 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做中学, 玩中学”, 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 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 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 并不急于小结, 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 在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节时, 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这就足够了。教师不要过度指导,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 让学生做决定。让学生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经过探索改革, 我们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与时俱进的, 一定是对传统的不太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给教师留出空间,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信心, 给他们以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 无论对教师或者对学生, 都是希望的信号, 都是成功的号角, 都是收获的象征。

化学教学的新实践 篇2

有机化学教学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

在有机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有机化学、计算机和英语结合,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刘郁 刘连新  作者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40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积极探索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篇3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现代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化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加以创新利用,如生活中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发酵的秘密、啤酒变酸、食物变质,都和化学密切相关,可用化学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学习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时,展示一瓶大家熟悉的碳酸型饮料,打开瓶盖,看到很多气泡逸出,这是这生活中常见的一幕,以此生活常景展开一系列问题:逸出的气体是什么物质?如何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为何打开瓶盖二氧化碳会大量逸出?为何喝下碳酸型饮料容易打饱嗝?对于熟悉的实际生活体验,学生觉得非常亲切,很愿意进行探究,最终对于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了然于胸,成功体验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道理,同时还巩固了对于二氧化碳与碳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都与化学密切联系。因此从社会热点中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

二、展示化学科学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化学教学同样如此,化学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化学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化学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关的熏陶。

在一些人的眼里,化学无非是一些瓶瓶罐罐,反反复复地从事一些琐细的实验。其实,化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学生一旦真正融入化学的天地,就会感受到它迷人的魅力。广西桂林地区溶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形成的风景壮观的景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背后竟是一种简单的化学反应。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从化学的角度看,形象道出了从石灰石到石灰的化学变化过程,反应条件、反应现象,饱含着美的情感。

三、融入人文情怀,激发学生情感

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缺少绿色,将是满眼荒凉。课堂教学如果缺失灵性,神采就难以飞扬。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人格的人,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取决于人文教育,人文的使命是教化天下,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科学教育求真求实,科学理性、科学精神是人们实现思想观念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基础;人文教育求美求善,它解决的是人之为人问题,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科技脑、人文心”,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体现。英国作家乔治·威尔说:“科学教育如果简单地归结为更多的物理,更多的化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化学教学的人文关怀,应体现为热爱生命、关注自然、塑造个性、构建精神的家园。作为教师,对现实生活中的核威胁,生化武器泛滥,不能充耳不闻,对工业、环境污染、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危害不能视而不见。在化学教学中,还要学习化学家独立思考,大胆批判和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的爱国情怀,谦逊宽容,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捕捉闪耀在科学家身上的光环,捕捉金子般的圣洁,美好的品格与心灵,塑造学生内心的崇高的道德法则,探求天地的奥妙与人生的意义,确立永恒的人生追求。

化学教学课堂的新探索 篇4

一、创新导入

指教师设计出具有创新思维价值的实验, 能够使学生在观察后积极思维, 大胆创新, 在创新中完成对新课的学习。

如在学习铝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 让学生自己完成。取一铝制的易拉罐, 使其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然后将适量氢氧化钠倒入瓶中, 迅速拧紧盖子, 振荡, 可观察到易拉罐瘪了下去。过了一会儿, 学生发现瘪了的易拉罐奇迹般地又鼓起来了, 不禁兴趣高涨, 这时教师趁势引入铝的性质进行讲解, 最后发现原因就在于容器本身 (铝)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又生成氢气造成的。这样导入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故事导入

指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 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 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 在“甲烷”这一节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用《东陵大盗》或《瓦斯爆炸》的故事引入新课, 使学生对学习甲烷知识产生足够的重视和浓厚的兴趣, 从而转入新知识的教学。

三、设问导入

指教师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 通过提取、筛选、嫁接、创新等理性思维活动, 把问题答出来, 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呈兴奋状态, 激活他们的思维, 且能通过正确的回答后教师给予的表扬产生愉快的成就心理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例如, 在“钠”的教学中, 教师可直接让学生用小刀切割钠块, 观察新切钠块表面的颜色变化, 把钠块放在滴有酚酞的水中等系列实验。之后就实验现象提出如下问题:“钠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为什么实验室要将钠保存在煤油中?”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进入教学环节。

四、情境导入

指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 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式。

导课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不管运用什么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追求目的性和针对性

目的性就是说导课应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针对性是要针对教材内容, 使设计的导语与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内在联系, 不可游离于教材内容之外。

2. 重视关联性与递进性

运用导课的各种方法时, 要注意各学科教材本身的系统性, 要以旧知识为前提, 以旧拓新, 温故知新, 使导语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 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把旧知识通过新授课加以扩展和深化。

3. 体现直观性和启发性

导语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 引入新知识, 同时要讲究启发性, 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 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其积极思维和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4. 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性

化学教学的新实践 篇5

摘 要:杜威“在做中学”理论强调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做中学”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诸多借鉴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思想意识教学,而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主要来源,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教学方式枯燥,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杜威“在做中学”理论对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教学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启示作用。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源泉、目的、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理论的生命之源,本真之源,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动力。脱离实践或是与实践脱离,理论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和灰色遐想。”[1]

(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传授法为主,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控制者,掌握整个教学的进程,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这种模式必然导致教学走向“填鸭式”或者说是“灌输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一些不容忽视、不可否认的缺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教学也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力。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我们的时代。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2010年,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与感染力,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素养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准确地认识和拓展实践性教学的基本途径。

(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模式来操作,以教师为主体,围绕教师、教材、教室的模式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脱离现实世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在今天变化发展了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参与意识增强、了解社会的愿望增强,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接受力较强,思想变化超前,同时,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对理论性问题的理解有些肤浅或存在偏差。因此,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务必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课堂灌输,轻视实践践行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成为了“闲则有之,忙则少之”的面子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众多学生“必逃”的课程。根本原因是教学方法方式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主,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纯理论灌输,教学过程并没有离开课堂、学校,普遍存在着脱离生活、脱离实践、忽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学生记忆更多的知识,知行分离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是大道理,与现实生活脱节。尽管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开展实践性教学,但是把实践性教学仅仅定位在社会实践上,限制了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局限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同时,教师对实践性教学含义的理解偏颇,误以为实践性教学仅指社会实践。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放羊”的做法,实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

(二)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意识互动的过程,教育者的理论传输要与教育对象的选择、理解、内化知识的过程统。在传统的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操控课堂,教学内容上,教师仍死抠书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是具有时代性,其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静态的被动接受过程,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略了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身心发展被压抑,学生的学习无非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

(三)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果不显著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理论灌输的传统方式,教育方式多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把受教者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主体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不乏一些所谓的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多数流于形式,属于蜻蜓点水式,没有取得实践性教学预期的效果,很多大学生局限于社会调查、支教、团日活动等形式,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对学习参观等新型实践形式不够重视。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面临新的挑战。

三、杜威“在做中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一)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是“在做中学”理论衍生的一基本教育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从学生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做中学”理论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一切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教师不再是权威家、指挥家,而是参与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做中学”理论“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3]这一切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强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动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能动性;二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最宝贵的品质,包括观念的创造和实践的创造;三是自主性,主体具有不依赖外界力量,自由的支配自身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大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调动和激发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强调知与行的关系

杜威强调知识来源于行,知行不能分,知识与经验的获得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杜威讲的“在做中学”是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的,即知识经验是从做(实践)中获得的。

杜威主张的“在做中学”,强调知与行、学与做的关系,尤其是提出了学校教育应该考虑如何做的观点,击中了传统教育中重知不重行、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的要害问题。对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一个严厉的批判。应当肯定杜威:“在做中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即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用中国俗语说,那就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如果没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践行,“内化为知,外化为行”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三)强调反复实践对个体品德形成的重要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而实践又是认识的来源,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反复教育就是根据人们的思想品质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反复抓,抓反复,耐心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毛泽东同志说过,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发展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是如此,其曲折性和反复性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可能一次而蹴,不可能上一次课,经过一次实践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考虑个体原有的思想基础,反复地进行实践,促进个体思想的向前发展。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指导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作为化学教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生本”教育理念。

一、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初中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实施时,初中化学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问题就开始成为了许多化学教育人士不断争执的问题。从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化学的教学受到了诸多限制,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教学评估系统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整体的教学课程安排上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调配系统。不仅如此,化学是一个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目前初中学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的器材和功能都不完善,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化学实验室,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时只能学习枯燥的理论,对于真实的化学反应却一窍不通,极大地延误了学生的化学学习。

二、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困难的原因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由于初三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缺乏化学学科探究事物的思维方法,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将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2、化学概念繁多。初中化学涉及概念种类繁多,包括物质组成和构成概念、化学用语概念、物质分类概念。有些概念既抽象,又相互关联,特别是学习化学概念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形成认知跨度,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记忆困难。

3、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具体表现有: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处理简单化或复杂化;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讲清定义,学生学习只是机械记忆,忽视概念学习对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作用;不能依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对概念教学作出合理定位;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等

三、教学策略

1、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引用生活小常识,或者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为什么食用加碘的食盐,通过相关的学习,学生就会明白:碘是人体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营养元素,如果长期缺碘就会导致碘缺乏症,而消除碘缺乏症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加碘的食盐。加碘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碘酸钾,人体所需要的碘就是碘酸钾提供的。但是碘酸钾不稳定,在受热或光照时容易分解,直接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因此,炒菜时不要过早地放盐,要等到快出锅时再放。又如让学生寻找那些可以用相关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的生活现象,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如何防止钢铁生锈?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等。这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为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搞好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实验在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生动、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的实验过程有序、操作规范、现象明显、成功率高,对学生的学习主要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演示实验,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教师边做实验边讲解,实验数据准确、实验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以形成科学的概念,掌握科学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示范作用。便于学生掌握实验步骤,促进学生科学而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强调实验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程序合理等原则,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做到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步骤合理。教师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不作限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自主选择实验仪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课堂资源。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在教学应用多媒体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可以同时以声音、形状与视听等手段来形象直观地展示,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弥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①突破教学难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概念、原理较多,而且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这些内容抽象难懂,如果只凭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实验又很难将这些抽象的微观的过程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这些微小粒子的变化利用三维图像进行动态模拟,运用多媒体课件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直观化。②扩大知识容量。在课堂教学和练习的过程,往往需要大量板书,甚至要绘制相关的图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堂在黑板上板书,既费时,降低了课堂容量,同时也会出现因教师板书不清学生造成误解的情况。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课前有充足的时间制作课件,可以保证课件内容的准确性与书写的规范性,同时节约了在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大大增强了课堂训练密度,扩大了知识容量。

总之,传统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再彪.刍议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教学[J].新课程.2013(5).

[2] 周玉莲.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3.(4).

刍议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篇7

一、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1. 新课导入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承载着指

引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 而且更应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新旧知识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2. 新课导入要做到精练简洁, 直观形象, 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效果, 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努力探究。

3. 新课导入要能唤起学生极大的注意, 对教师提供的

信息刺激, 要能让学生明显的感知,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使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4. 新课导入要引人入胜,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所思、有所得、, 有所悟。

二、新课导入的常见方法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 新课导入的方法丰富多彩,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择最佳的导入方法。

1. 复习旧知, 提问导入。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尤为常见, 即教师在上课时通过提问与新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以此为铺垫, 自然导入新课。运用这种导入方法要求教师在选择问题时, 能够紧扣新课内容, 逐步引入, 适时引导, 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知, 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例如, 新课“二氧化碳的制法”的引入, 在新课教学之前, 我先请大家一起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针对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怎样验满等。在学生一一回答之后, 自然引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师运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 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 为新知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新知做了准备。

2. 列举事例, 实践导入。

事例导入, 即教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化学现象或生活常识, 将其联系到新课教学中, 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新知学习的认同。例如, 在教学有关“金属”的知识时, 可以讲解近年来淮安考古中发现的锋利的古剑和防锈的故事, 从而将学生引入神秘的化学殿堂。

3. 开门见山, 直接引入。教师在教学新课时抓住重点

和难点, 采取开门见山式直接引入, 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便于知识的提纲挈领, 形成统领全局的认知系统。如在教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时, 我开门见山, 直接呈现主题:“氧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 提到氧气, 我们立即就会联想到医院里抢救病人的场景, 氧气不管是在我们的生活或生产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这样, 教师直接将新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全盘托出, 既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又便于下面教师开展教学, 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4. 设置疑问, 悬念导入。

在新课教学之始, 教师可利用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 设置疑问, 引起学生悬念, 从而引入新课。如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内容抽象枯燥, 学生看不见, 摸不到, 因此学生兴趣普遍低落。新课教学之前, 我结合学生在初二物理中的所学知识, 设置问题引入新课:“组成物质的微粒一直细分下去, 还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我们知道数学上1+1=2, 在化学上1+1也是一定等于2吗?”通过设置这些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5. 讲述故事, 激趣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有一些内容比较平淡,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此时, 利用适当的化学小故事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求知的热情。如在教学“酸、碱、盐”的知识时, 我给学生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及其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从而导入新课;在教学“二氧化碳”的知识前, 给学生讲述意大利那不勒斯著名的屠狗洞的故事。故事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就能步入学习的佳境。

6. 播放视频, 媒体导入。

如在教学“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这节内容时, 我给学生播放电影《东陵大盗》的片段:1928年夏天, 军阀孙殿英将贪婪的目光盯上了豪华富丽的东陵慈禧墓, 经过了数月的挖掘和爆破, 他们进入墓室后,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 旅长韩大宝烟瘾顿发, 摸出火柴就想美美地抽它几口, 可火柴刚刚一划, 墓室顿时一片火光, 官兵被炸得血肉横飞。此时, 教师揭示课题:是什么东西使盗墓贼横遭厄运?原来是一种叫甲烷的有机物创下的奇迹,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有关有机物的知识。这样引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产生了对新知探究的浓厚兴趣。

化学教学的新实践 篇8

一、以实验整合和改进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能力

1.整合简单实验 ,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

在实验复习的起始阶段, 采用横向串联和纵向延伸的方法,把简单实验设计成综合实验、系列实验,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达到前所未有的完整境界。在复习乙烯时,将乙烯的制备、净化,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作用, 乙烯的收集、点燃等组合成一系列实验,从而使学生对乙烯有一个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

2.拓 展课本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

认真阅读分析高中三年的教材后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实验因为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发展,许多实验还“留有余地”。在化学实验总复习时,我对其进行改进、完善、拓展,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使之更贴近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洗气装置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洗气装置的洗气效果。在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判。学生在评价中发现改装后的装置与原有装置在原理和目的上是一样的,即要使被洗气的气体和除杂溶液的接触面积、停留时间尽可能地增大、增多。这就是考试说明中提到的能否“找出解答的关键”,也就是在化学实验复习教学中要培养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所以在复习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实验习题,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必要。在复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的时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测定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混合物中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简述实验步骤及操作。学生提出五种方案:方案一: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 再称量, 根据质量差求得氧化钠的质量,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方案二: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据此求过氧化钠质量,再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方案三: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水充分反应,然后将所得溶液蒸干,称得氢氧化钠的质量,再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方案四: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水充分反应,再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方案五:特称量好的混合物和水充分反应, 再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测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据此求过氧化钠质量,测得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据此求过氧化钠质量。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五种方案,经过讨论和实验,比较优劣,得出结论方案五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

三、规范实验表述,强化语言训练

这几年的实验基本上是主、客观题并存, 多以主观题为主,答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较大,常常需要学生使用较多的文字和图表回答问题,如何把答案表述得言简意赅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某些学生虽然知道答案但不知道怎样表达,往往词不达意,出现“会做但不得分”的现象,因此表达能力是实验中不可忽略的一种能力。

1.加强对基础操作 、基础实验的语言描述能力的训练 。

再大型的装置、再繁琐的实验都是由各个基本实验组合而成的,只有熟练掌握各项实验基本操作才能谈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样需要经过这一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学生熟悉各基础操作的语言描述,抓住要点,并动手训练。如:归纳实验安全常识、仪器的分类及使用、试纸的类别及使用、药品的变质及保存、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提纯、仪器的组装等,归纳描述的注意要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可总结为:“一算、二称、三配、四洗、五定、六装。”在取用药品时,对于块状固体:“固块用镊夹,不能用手抓;平放试管口,倾斜往下滑。”对于固体粉末:“取粉用药勺,用纸叠成槽;轻平往下送,药品管底着。”对于液体倾倒:“取液手不抖,标签对虎门,管斜顺壁流,眼把量来瞅。”等等,把学生的基础打好,学生在描述实验及其操作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常识性、原理性错误。又如物质的鉴别,是高考的常见题,为了解决好这类实验题,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注意答题要领,即先写操作、再叙现象、而后下结论,避免出现“先结论后现象”、“无操作、有现象、无结论”等错误。要求学生把实验的方案步骤、现象和结论等正确记录下来,动手写,写方案、写步骤、写现象、写结论,而后教师加强批改,学生之间相互评议。

2.加强实验原理分析 ,培养严谨思维 。

在解答实验表述题的时候, 学生往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1)用原因代替实验现象;(2)把性质表述成实验现象;(3)把反应条例表述成实验现象;(4)表述不完整。这些错误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本质分析不清楚,导致描述的时候不清不楚,漏东漏西。只有明白了实验本质,才会清楚地如道该在实验表述中体现出什么。因此,加强对实验本质的分析与讨论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如气密性的检验,在中学化学实验及有关实验设计习题中,经常涉及装置的气密性检验问题,学生总是掌握不好。我为学生提供了几种常见装置: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总结出这几种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方法,并描述出回答要点。在课堂上把学生各种典型描述都投影出来,让学生评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最后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让学生分析,虽然这几种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方法不同,但原理是一致的,都是利用气体产生的压强回答问题, 所以一定要有一段被封闭的气体,对气体施压,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在对待气密性的问题上就不怕了,抓住本质,不管装置怎么变都有应对的方法。

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篇9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思维的具体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让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 然后再因势利导导入新课, 这样能让学生在疑问的驱动下认真听课。例如, 在教学“电镀”时, 我在讲台上首先展示漂亮精美的银色手机, 然后导入新课:手机和开水杯, 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有。大家看我手里这款精美手机和开水杯, 银光闪闪色的金属机身, 一看就很有美感;那么大家知道这银光闪闪的机身和开水杯身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吗?要想得到答案, 就需要同 学们认真 学习我们 准备上的 这节新课———电镀。接着, 我展示放在讲台上的手机和开水杯, 简单明了, 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知识和理论大多都是通过实验得到,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教学的开头, 做好演示实验, 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讲到“氨”一节时, 可以在新课前做一个“空瓶生烟”的实验, 即事先收集氨气到集气瓶中, 然后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在微微打开瓶盖的集气瓶上方比划简单的字, 立即看到有白烟形成的“字”出现, 玻璃棒伸入瓶中立刻观察到瓶中出现了大量白烟的现象, 学生不禁会想“白烟”到底是什么呢, 急于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进入氨气的学习,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 教师在后面讲到氨气和酸反应的性质时, 还要呼应一下“空瓶生白烟”实验, 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新课

一首好的流行歌曲, 一幅幽默的漫画会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人难以忘怀。在教学中, 如能运用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导入, 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新颖有趣的感觉, 同时又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如讲“环境和生活”时, 我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机器声音轰轰响, 高耸的烟囱冒出滚滚黑烟, 小鸟四处乱窜, 未经处理的红色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中, 河面上浮起很多死鱼, 沿岸的庄稼枯死, 到处是被酸雨腐蚀的建筑、文物;市区排放的尾气, 路人戴上了口罩……然后提问:同学们, 我们身边是否有环境污染?请列举出来, 应该怎么 解决这些 问题?“一石激起 千层浪”, 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列举自己所看到的环境污染现象, 并用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提出了治理方案。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 通过讨论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污染, 掌握了环保的概念, 环保的重要性已深深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利用生活实例及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生活实例, 选择与新课有关的生活问题并抛给学生, 要求他们用化学知识解释,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入新课。例如, 讲“中和反应”时, 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患胃酸时吃几片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即可治愈, 这是为什么?而胃酸过多且胃穿孔时只能用氢氧化铝, 这又是为什么?夏季不小心被蜂蜇了, 涂些稀氨水可治痛治痒又怎么解释?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的, 但又不能完全回答的生活问题引入新课,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可见, 典型的生活问题能够迅速启发学生思维,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 使其情绪高涨, 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抛置高考考题导入新课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设计科学合理, 更注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的考核。在上新课时, 适时地抛置与新课有关的高考试题, 可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让学生更能认真听课。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解题思路有很大的作用。

化学教学的新实践 篇10

一、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化学探寻新思路的意义

在新课改之前的传统教育方式中, 许多化学老师虽然教育出很多的优秀人才, 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那些都是应试教育, 也就是针对高考来进行教学, 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在于把这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们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已, 很多学生都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的。但是由于新课改的实行, 这种方式不再适应现在的教学体系, 因此这就使得化学老师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改变观念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对高中化学在新课改实行下的探讨, 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新课标以及新的教材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样改后是否对学生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 还可以使教学和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中化学在新课改的帮助下, 要求能为学生带来一些积极促进的作用, 主要包括加强基本技能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强化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 能够更加方便地理解化学这门科学, 对物质世界的了解也能更加透彻。通过对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思路的探索, 我们能够更加容易、更加清楚地了解化学这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缺陷进行改进和完善, 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最终效果, 还可以方便学生, 使他们更加容易、更加快乐地学习化学这门科学。

二、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路

(一) 要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 对新教材有全新的体验

新课改对高中的化学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 主要是关于在内容上设定一些学习标准、教师的教学体系上提出一些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教学的新的方法和思路等等。这些要求和规定也加深了化学这门学科与我们生活的社会、所用的技术之间的联系。传统的教材对现代的人们来说太过时了, 新的教材相对于他们来说更加能体现新时代的气息, 更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在新的教学中, 它提供了一些生动活泼的情景画或者素材, 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们理解和学习, 还有附带一些相关资料的卡片、有关科学视野的探究、思想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全方位地诠释了高中化学方面对学生们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想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也更加全面地使我们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 对新教材有全新的体验。

(二) 可以把教学和情景相结合, 探索出更好、更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法

近些年, 随着化学考试内容越来越简单, 所出的考试题目难度也大大降低, 再加上有些高校不断扩大招收学生人数, 这就使得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不断下降, 因此对高中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老师, 应当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 要时时刻刻先以学生为出发点, 做什么事之前首先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利益, 要尽量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设置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情景, 从而学生的成绩上去了, 老师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实现了双赢。其中, 设置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把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表现出来, 让学生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明确了学生们想要的学习方向, 也定下了学生们的学习目标, 更能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把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的学习。有关学习情境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 但我们对这些提出来的问题也是有要求的, 一般来说首先是这些问题必须要有价值;其次是要具有挑战性, 能够激起学生们的挑战欲;再有就是问题要具有可行性, 不能提太难的, 学生们回答不出来, 也不能太容易, 这样让学生们回答出来没有成就感, 应该要控制在学习最近的发展区域;最后是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形成一个问题链, 一环扣一环, 更能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

(三) 对于实验教学应该更加重视起来

化学这门课的大部分上课内容都是与实验有关, 要想学生学好这门课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做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 只有老师多做实验, 才能帮助学生学好化学这门课。实验室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很重要。所以, 一定要重视化学课堂上的实验部分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 在化学课堂上做好实验演示, 在教师做实验的同时,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 进而让学生自己摸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第二, 在教师讲课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实验,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多做实验, 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了解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简单的仪器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记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结语

化学教学的新实践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思考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师必须遵循改革教学内容这一重要途径,结合初中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创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针对如何在新课改下实现初中化学进行改革,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以稳固与强化,并且提高学生化学成绩,做出如下论述和分析。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整合课堂学习内容的特点,通过实施课堂趣味性教学设置相应的实验操作教学的途径,提升学生探究化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实现化学方法的创新。

一、提供化学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可以说,趣味性教学意义是重大的,趣味性教学符合初中生的身心与个性发展,也满足了新课改下对化学进行创新的要求。进行趣味性教学,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的化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互动,在探讨中解决化学课本的习题,使学生能够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比如说,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进行“化学反应”课程的教学中,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老师可以利用较为有趣,灵活的语言向学生诠释其中的内涵与两者的差别,让学生体会到课程是新颖有趣的,并加深了對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外,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化学符号”的掌握是学习化学的必备基础,在进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如教师可以把“S”比喻成欢快流淌的小溪“硫”,让学生在想象场景的体验下,深刻地对化学元素进行记忆,最终达到正确应用化学方程式,丰富化学知识的目标。

二、设置化学实验教学,在实操中领悟化学的真谛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便是实验教学,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还是学生活学活用的有效渠道。因此化学老师必须明晰,在创新教学中开展实验是必然的,事先拟好实验方案,合理设置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精神,通过实验现象或者化学实验反映得出切实的化学实验结论,深刻了解教材的知识点。

比方说,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进行“空气”这一课题研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方案,要求学生自主测定周围空气含氧量的实验,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让学生检测空气中含氧量的具体数值,并记录在实验报告表格中,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分析和探讨,总结出正确结论。

三、强化学生的切身感受

众所周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探究实验在化学课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师在迎合教育改革的条件下,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善于挖掘问题,乐于探究问题答案的能力。当然,教师设置的实验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应与实际条件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切实体会实验内容,做到完善和强化书本理论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化学成绩的目的。

有这样一个实例教学,在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氧气”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例如与二氧化锰的反应,我们知道反应结束时氧气有了味道,这是什么原因?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闻氧气瓶中的味道,得出了氧气无色无味的实验结论,再将其与二氧化锰混合,生成了黑色的沉淀,且不溶解。通过此实验的展开,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氧气在参与化学反应时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此化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拓展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目的是使初中生有效率地学习知识,为此教师必须不断致力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突破,总结更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以完善教学内容。这个神圣艰巨的任务极富有挑战性,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意识到教学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教师的思维不能拘于一个方向,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去尝试、去创新,去开拓、最终达到突破的层次。我们相信,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会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致提升,使学生面对化学考试得心应手,当然也使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案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邵亚兰.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J].考试周刊,2015(98).

[2]何金火.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

[3]刘花.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5).

[4]樊蓉.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探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0(12).

化学教学的新实践 篇12

一、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提出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 在高等教育中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整体趋势。但当前高等教育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重知识讲授、轻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薄弱, 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是基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现状, 在充分考虑高校教育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对高级人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的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具体说来, 专业实践主修能力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对象从事专业对口的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并不是仅仅指具备的一项专业能力, 而是在所有专业能力都具备的基础上, 所具有的一定专业特长性质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1]渤海大学从2013级学生开始进行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工作, 各个专业结合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方案与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配套实施。专业实践主修能力作为培养方案实践环节之一, 教学培养历时三个学年, 是学生必须参加的系统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这样“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为社会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要求。

二、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法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够系统了解法学知识框架, 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 熟悉我国的主要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 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案件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能够胜任法律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 在高校法学专业教学培养中必须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 注重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 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是实现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常规性和长期性的需要。

在以往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 课内进行的实践环节常常因为教学时数的限制处于被理论教学挤压甚至取代的窘境, 课外进行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诊所教育等常常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而且学生实际参与的范围也比较有限。而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可以作为一个贯穿二到三个学年的实践教学活动长期开展, 通过学生的课外练习和教师的集中指导实现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常规化和长期化。

2. 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性的要求。

如前所述, 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不仅仅是一项能力, 而是由多项基础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它能够涵盖法律职业所要求的多种职业能力, 涵盖法律职业素质的全部内容。在培养与训练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基础能力训练开始, 逐步扩展到核心能力, 最后形成综合能力。因此, 可以说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在对法律职业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分解之后所形成的结构完整、顺序合理、内容全面的培养训练体系, 体现系统培养法律职业能力的要求。

3. 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突出法律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

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 把何种能力确立为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取决于各个院校对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定位。各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内容, 打造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高级法律人才。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个院校的培养优势, 而且也能够为社会提供专长各异、类型丰富的法律人才,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三、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现有的“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专业主修能力的培养处于辅助地位。它是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训练而设置的实践环节, 训练主要采用课外训练的方式, 主旨是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尝试和探索有利于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原有的法学专业综合实训、诊所教育、模拟法庭训练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 能够进一步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 实现专项能力培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的有机结合, 弥补课堂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课外自主训练强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提升法学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特色的凝练与凸显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及专门性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的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确定不同的实践主修能力, 以突出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例如研究型大学可以把法学研究能力作为培养内容, 经管类院校可以把企业法律实务能力作为培养内容, 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培养专长, 突出培养特色, 满足社会对各类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校企 (院、所) 合作的实现, 形成教育培养与就业的顺畅对接。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 各院校可以进行校企 (院、所) 合作培养的尝试, 如与企业或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定制化培养。通过双方研讨确定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 有针对性地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

四、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1. 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原则。

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内容的设置及培养训练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突显特色原则。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作为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尝试, 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特色, 并在主修能力确定、培养与训练等各个环节突出这一特色。 (2) 实践为主原则。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训练, 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 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形成自主、自觉训练的良好习惯。 (3) 职业标准原则。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实践能力的确定、训练和培养必须贯彻法律职业标准, 以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2. 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内容。

由于专业实践主修能力是与职业工作对应的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 在其内容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现实需求、学校的培养条件、学科优势等因素。渤海大学法学专业在制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经过系统分析和充分论证, 认为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职业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应当是以语言表达能力、法条查询与适用能力、案件分析能力为基础的法律文书处理能力。因为初入法律职业的人最先接触到的工作就是法律文书的写作, 同时, 在职业活动中各类法律文书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法律文书处理能力是应用型法律人才要胜任法律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法律文书处理能力是涵盖案件分析与法律文书写作的法学专业的综合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法律查询与适用能力, 即找法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案情, 确定案件法律性质, 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文并加以正确适用的能力。第二, 案件分析能力, 主要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案件、准确适用法律、出具法律意见并对案件中涉及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第三, 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各类民事、刑事、行政等诉讼文书和非诉讼文书的能力。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 结合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分阶段培养。第一学年为基本素养培养阶段, 主要进行法律语言与法律思维训练。第二学年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 将分阶段进行法律查询与适用训练、案件分析训练和法律文书写作训练。第三学年为专业技能提高阶段, 训练内容包括法律文书写作及模拟法庭训练。渤海大学法学专业的实践主修能力培养工作已经在2013级本科生中开展, 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学年的基础素养训练。从训练情况来看, 在学生尚未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情况下, 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训练是合适的。经过系统的训练, 学生口语表达的心理障碍得到排除, 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 目前渤海大学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顺利的, 有成效的。但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评价与考核标准如何细化、如何提高能力训练的“实战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相关下一篇:计算机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