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学

2024-06-02

高一化学教学(精选12篇)

高一化学教学 篇1

许多学生从九年级升到高一后,都抱怨化学太难学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专门对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做了一些探讨。本文仅以教学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点浅陋之见。

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5、16岁之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展并趋于成熟。学生记忆力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以意义记忆为主要特征。思维能力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优势,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抽象思维仍需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持。观察力虽然已有所发展,但观察事物的目的正处于被动盲目观察向主动自觉观察的过渡时期。对自我形象更加关注,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十分突出,自尊心强而敏感,好奇心强,求知欲较高。在刚进高中时,每个学生对自己都有一个比较高的期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做事坚持性不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尤其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放弃对化学的学习。

高中化学对学生的要求

初中化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能力,重视形象思维的形成,强调记忆性和规范性。但高中化学重在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化学知识体系。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等能力,这对于处于转型期的高一新生来说,无疑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有的放矢,课堂教学针对性强,才能减小两极分化,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策略

1.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学习心理尚未最后定型,可塑性很大。具有接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年龄特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验中获得启示,理解知识,展开思维。这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帮助他们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发展。例如:讲“钠与水反应”时,先给学生演示了课本上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放出气体的成分,进而讨论验证该气体的方法。验证之前,先要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这就要求学生预先设计一个实验装置;在讲“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时,要求学生先掌握基本操作程序、仪器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让他们自行实验,学会实验的误差分析。从容量瓶到滴定管,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可以分析出十几种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让学生在做实验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学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机械的接受者。

2. 导好课,注重化学的实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将是最实用的科学,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也将是最讲究实用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化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和形象的应用结合起来,以保持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碳的多样性”时可以以故事导课:1797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测出金刚石的组成,做了一个代价高昂的实验。他将金刚石放在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用纯金制造的箱子里让其燃烧。实验结果使他感到非常意外——箱子里的气体成分竟然变成了二氧化碳。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提示了他们如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讲“氨的合成”时,给学生讲德国化学家哈博在合成氨工业化及合成氨应用上的功与过.另外,还要把教学与发展学生学生思维结合起来,所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如“法医是如何提取指纹的?交警如何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医院里吃钡餐是怎么回事?怎样检查人是否患有糖尿病?人为什么会煤气中毒?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有什么优越性?”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回答的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计化学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各类方法点拨。设计“探究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着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大有裨益。如讲“金属”时,可以设计如下题型:

(1)下表是某种常见金属的一种用途——(表略)

(2)请提出你想要探究的有关该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两个问题:

a.b.

(3)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对你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究(简述步骤、现象及结论)。

a.b.

此类题内涵丰富,思维量大,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这样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勇于探究,结合化学知识进行推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更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成绩,指出学生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尽量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他们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团结友爱,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班级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应在老师面前直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高一化学教学 篇2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几个“衔接” 篇3

一、引导学生做好思想上的衔接

高中与初中有着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随着年级的不断递增,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也会越来越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以为初中的努力,仅是为了考上高中,现在已经在高中,可以松一口气,休息休息,再者高中三年还长着呢?等到高三再去努力,考上大学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高一、高二不玩等到高三就没机会了,抓住机会好好玩一下。在这种消极的精神状态下,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其他学生,如果教师稍不注意,就会使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滑坡,因此一定要警惕此类事情的发生,要对学生进行有关这方面问题的针对性教育和心理辅导,化解学生思想上的误区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特别要重视学生课堂纪律,课堂听课状态,关注学生作业和测试成绩,从中发现一些有苗头性的问题,力争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在上课时要给学生树立起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清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相互逻辑关系,化学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学习明确的意识到学好高一化学对今后几年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做好学生思想上的转变。

二、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高一学生头脑发育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特别敏感,对书本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大为增强,对学习化学以及碰到的难点的理解有着巨大的潜能,但是同时也要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学习心理状态还保持着孩童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等习惯,再加上初中阶段学习上,节奏比较慢,内容比较少,练习的时间比较充足,学生有足够的吸收、消化过程,在学生头脑里会产生“慢慢来”的惯性。因此老师在刚开始要特别重视调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逐渐引导学生学习上由慢而快的转变,转好轨,接收轨。在方法上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四点:(1)要适当的沿用初中教学中常用的一些传统做法,使学生渐渐的适应慢慢的过渡,尽可能地多留点时间给学生阅读课本或让学生课堂提问,教师耐心解答,碰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尽可能多鼓励学生回答,如果答错了也不要批评而从另一方面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告诉学生慢慢来适应了就好了,随时对学习过的一些重點概念,基本公式,难点知识进行考查。(2)重视新老知识的链接,促使学生将初中基础知识容进新的化学知识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化学知识点多,易混淆的知识点多。学生理解新知识时,可以引导他们联系相关的旧知识比较起异同,以认清新知识的特点。(3)老师要及时批阅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普通性的问题,老师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归纳甚至可以和其他老师探讨从中找到最佳得解决方案,对一些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课后和学生交流、谈心,给予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最终圆满的解决问题。(4)教师要经常对学生做些调查研究工作,了解他们对课本的接受能力和消化情况,有何困难和问题,做有针对性的帮助,搞好查缺补漏工作,时不时的加一些课堂小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新奇感和兴趣感,对学习好的学生要鼓励,保护和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上课要多关注,多鼓励,备课时想到他们,讲课时针对他们。一言以蔽之:教师对他们要进行拉、帮、带的教学方法。

三、提高教学方法的衔接:

1.搞好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使学生逐步过渡到高中的学习生活中

高一的化学课,处于初中和高中连接的第一个阶梯上,如果踏稳步子,把基础打扎实了,就能比较顺利地跨过一个阶段,踏上更高的层次,否则就会增加以后学习的难度,会使学习上越来越困难。因此,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不同层次间教学的衔接,也就是说,要利用初中原有化学知识方面的某些优势,将其引导和引用到高一化学的教学上,有意识的将有关知识连接好,衔接好,就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作用。

2.抓住学科特点,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知识既有理科的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又有文科的形象性,广泛性具有高度的文理兼容性。同时又是实验为基础,事实为依据,通过对实现现象的研究。分析从而推断并确立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一门实用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复合型学科。为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化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总结实验结果能力,养成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知识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如在讲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中子等时,这就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语言的表达和知识的传授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还需要借助一些图片和多媒体动画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增加教学效果。总之,老师要依据知识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种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高一化学教学七法 篇4

1. 转变化学教学的目的观

在大多数化学教师看来,化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是进一步学习医学、农学、林学、生化、材料等其他学科或前沿学科的基础。高中学生在高中学段必须具备牢固的全面的高中化学学科知识,完成进入大学深造所必须具有的预备性知识,高中化学必须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用我们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学生”却不会使用灭火器,油锅着火时惊惶失措,无限制地使用塑料袋,发生火灾时不会自救,马路边上的垃圾桶在燃烧时无动于衷……这些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化学教学目的观的深层思考:化学对每一个学生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高中为什么要学化学,学习什么样的化学知识,若干年后,我们所教的完整的化学知识在已经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那里还剩下多少等问题,即化学教学界曾经激烈争论过的关于化学教学是“化学家的化学”还是“大众的化学”等教学观的问题。应该说,新教材的出版和启动明确无误地选择了后者。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应用它理解、解决和决策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化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获得多少深奥的化学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的这些化学知识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和应用性;化学应该成为每一个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使化学学习不仅对高考有意义,而且对学生一生的高质量生活有意义。

2. 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求知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学习的潜能,才可能产生钻研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上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3. 夯实基础,掌握规律

由于初中知识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习惯记忆,缺乏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不能沿用初中死记硬背的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

高一是高中三年化学的基础,其中物质的量是基石,它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纽带,由于概念抽象,公式较多,是个难点,在讲解的时候要多利用一些比喻性的描述和直观的教具,尽量化抽象为形象;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或一摩尔物质的质量等,通过归纳列表的方式突出异同之处,加深记忆。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先通过回忆初中原子结构的知识,再结合碱金属和卤素两族元素的性质特点从中引出各大规律,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 切实研究和把握教学大纲和新教材

教高一的往往是年轻教师,老教师比较少,这就要求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切实加强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切实把握住教学大纲,把握住教学时的重难点,过浅则达不到规定的教学要求,过难则学生学得吃力,势必会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进一步学习。这样在教学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学生吃了不必要的苦头。

5. 课前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由于高一课时非常紧张,因此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新教材,研究重点、难点之外,对学生的基础特别是初中的化学内容,应充分掌握,充分把握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和目前的心理状况。这样上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6. 教师应将传统式教学模式改革为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把自己的教学活动转化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现新知识,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教师就可以将教学过程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将化学学好。

7. 介绍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了解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高一新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应在教授新课前,向学生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一般要求和一般规律,并针对提出的要求和规律,介绍常用的学习方法。我在上新课前一般按以下几点介绍学习方法。

首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课本就是问题的答案”这一结论,让学生体会熟读课文的重要性。

其次,教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我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课文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清楚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一般有:(1)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2)教师演示实验中的仪器、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等内容。(3)课本附有插图而教师未演示的实验仪器、现象、结论。(4)课文中“问题讨论”的内容和结论。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篇5

学生们刚进入高中,学习方式将由“经验记忆型”转向“探索理解型”,因此我们在教学上需要把握时机和尺度,做好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教学,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经过这半学期的教学,我在教学上主要着力在这两点:

一、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解决,哪些在初中出现,但是需要在高中拓展加深。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力,知道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迷思。比如说,还有很多同学不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尽管他们在初中学过可以用质量来表示,但是,对于高一上课学习的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就出现了思维交叉迷思,于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各物质的比的例式上就出现了混淆颠倒。这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们在计算出现错误。而写出这样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及各物质间的比值,是教学重点,是化学的基础知识,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十分简单好理解的,但对于受过初三简单化学教学的孩子们来说,却是十分困难,因此计算时屡屡出错也不奇怪,盲目指责也无济于事,只能换方式利用习题突出强调重点教学。

高一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化学; 教学; 切入点; 实验; 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58-001

高一新生经历了中考后,放松了一个慢长的暑假,怎样才能融入高中化学学习呢?由于高中化学较初中化学在教材知识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新变化,刚进入高一年级,就遇到学习上的不适应,严重的会导致其失去学习兴趣,出现学习成绩滑坡现象,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已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摸清学生对化学的认知水平,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的起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的,是建立在对学生发展可能的预测上的。新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对学生不够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又不熟悉,而且初中化学在中考中的分值占有率较少,老师和学生普遍都不重视,通过了解两个班的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基础差,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知如何学,化学元素符号都用英文发音记,高一化学教师应认真分析,熟悉学生初中知识层次,找准初高中知识的切入点,该复习的就复习,该补充的就补充。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引导,剔除糟粕,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贯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原则,达到授之以渔,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以直观教学呈现为主,而高一化学中,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知识比较抽象,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新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巧妙的课堂引入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首要环节。在授课开始,教师如能巧妙的引入,就能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高度集中,就会使学生迅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精彩的新课引入还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如在讲授物质的分类这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师:我们这最大的商场是哪啊?物品多不多?你要想买一种物品怎么办啊?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就来兴趣了,热烈的讨论着,紧接着追问要是有几千万种物质呢?而且有机化合物每年还以百万种的速度在增长呢。学生惊讶的大叫起来:那么多啊!怎么找啊?趁机引入物质的分类就水到渠成。还让学生感到物质的分类不是很难,就像商场摆放物品一样,降低了学生畏难心理,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又比如在学习物质的分散系时利用播放多媒体图片: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的现象;扫地时可以看到灰尘在飞舞的现象。提出疑问引入新课,这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在此情境下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对问题的思考和遐想,在疑问和兴趣之间产生碰撞,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分析,以激发学生了解问题真谛的情感和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欲望,并逐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優化教法,加强实验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要增强和维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对教学进行创造性设计与组织,按照学科特点与不同课型采用适宜的教学形式。学生对化学知识以认知为主,但初中教学多以实践与直观教学为主,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学生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化学教材内涵丰富,理论性强,注重对逻辑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应用,学生刚升入高中,心理和思维上很不适应,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经验,需要,爱好与学习情境,以学定教,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和方法,要引进各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各种先进的直观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寓教育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有效教学活动不断形成,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仍以经验型的思维占优势,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致力设计新颖的课堂实验,增加学生实验,还要依据内容而定,对于一些难度不大又无危险的实验,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为学生设置台阶,提供思维方向,及时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提高目标的达成度。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做家庭小实验,如制蔗糖晶体,豆浆中加酱油有什么现象等,这很符合中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好动的特点,还能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已学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及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7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通过培训和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的实施水平, 在地区内形成有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课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3课时。

内容安排建议:理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文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1 (化学与生活) 。

从内容上来看, 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 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 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 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 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 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三、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 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 利用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 成了新、老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 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 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2. 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 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 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 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 在教学上, 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 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 (钠与水反应) , 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 时间紧, 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顺序, 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 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 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程中,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 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 知识如何呈现, 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3.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 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尤其是在校学生,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 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 (包括接受式) 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 在“做中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2) 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 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3) 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 跳跃性强, 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 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足,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浅谈高一化学的教学要点 篇8

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怎样听课?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预习时要努力理解,记住疑点。在听 课时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着重突破难点和疑点,顺应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课后仍有疑点的,要主动寻找解决方法。问题必须及早解决,不宜积压。

2.怎样记笔记?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知识特点比较鲜明,系统中夹杂零碎。比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知识”,相同的仪器在不同的实验操作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或者用不同的装置可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因此化学的笔记与其他理科笔记有所不同,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主动学习和思考为主,简要地记知识的特点、难点、疑点、内容提纲,课后再详细整理。整理笔记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复习过程。

3.怎样阅读课本?无论预习还是复习,均要阅读课本。一般预习时,先浏览大概内容,确定重点后 精读重难点;复习时,先浏览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再细读细节和重难点。

4.怎样复习?复习按时 间分为日 复习、周复习、月复习和学期复习。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应用,复习的周期和频率因人而异。复习 时不仅要读课本、笔记,还要读做过的习题,尤其是曾做错的题目,在反思中利用分析、比较、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因此建议学生做好错题集,在总结中提高自己。

5.怎样充分利用好化学参考书?化学参考 书重在精而不在多,一般选择一本适用的就可以了。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参考书这一资源,利用好参考书中的提纲、例题和方法辅导等。一般要和课本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参考书的最大效果。

二、教会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突破化学理论的难点

新课改后,化学知识板块调整比较大,先是“从实验学化学”,然后就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其中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这些理论知识对刚上高中的学生而言是比较深奥和不容易理解的,处理得不好就会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不利于化学学习。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时可采用建立知识网络的方法。例如,学习“物质的量”时,可建立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微粒数目、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为基本点的网络框架,将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三、教会学生研究化学元素的方法

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 合态,研究元素的性质既要研究它的游离态又要研究它的化合态。一百多种元素 不是逐个 研究,而是分类 研究,以点带面。例如,卤族元素的研究是以氯元素为典型代表,氯元素的化合价有 -1、+1、+3、+5、+7,负价态一般研究其氢化物,零价态研究其单质,正价态一般研究其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水化物对应的盐类。氯元素的研究主选了部分与 生活和生 产密切相 关的物质,如Cl2、HCl、HClO、NaCl、AgCl、KClO3等物质,其中以氯 气为主,其余为次。对具体物质的研究又遵循“结构→性质→用途→制备→ 保存”等顺序,最后将这些物质之间的联系找出来,形成网络知识模型,形成学习方法后再迁移至其他元素的学习中。

四、教会学生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

高中化学主要是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的 化学性质,所以对于具体物质而言,要研究它的化学性质首先从化合 价入手。例 如“硫及其 化合物”:H2S———S———SO2———H2SO4,-2价的硫元 素仅表现 还原性,+6价的硫元素仅表现氧化性,0价的硫元素和+4价的硫元素则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自然界中-2价的硫元素比+4价的硫元素稳定,所以,硫单质一般降低为-2价而表现氧化性,+4价的硫元素则易升高为+6价而以还原性为主。彼此间的反应则要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所有这些与初中化学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高一,教师要努力教会学生研究和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掌握方法比记住知识点更重要。

五、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高中的化学学习要求是比较高的,这就使得在高一开始阶段,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充分适应而出现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从而在信心上受到打击。作为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地、勇敢地面对挫折。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数的含金量,客观评价分数的意义。

高一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策略 篇9

1.首先进行有厚度的原子结构教学 。

原子结构在高中化学中内容不多, 很多时候老师都是简单带过, 或者花大力气纠缠于一些计算问题, 我认为都是不妥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看原子结构辐射到的内容。

1.1原 子 结构与化 合 价

学生在初中对化合价的认识很多停留在记忆层面, “两只羊 (氧) ”这些谐音记忆很常见, 不能说记忆不好, 初中刚接触化学, 记忆非常有必要, 但是仅靠记忆就少了构建的根基。我们先分析原子结构, 从到达稳定结构看原子如何选择得失电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结合或失去电子的数目决定了其在化合物中呈现的“电性”, 让学生理解化合价。

1.2质 子 与 电 子 的 关 系

从原子电中性出发, 让学生理性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如果一个原子团带正电就说明质子数多于电子数, 这种关系可以拓展到带电体电子数的计算, 如硫酸根电子数的计算就可以先计算质子数, 然后根据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计算电子数。

1.3质 子 、中 子 与 相 对 原 子 的 质 量

我认为要解决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这些抽象概念的学习, 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绝对是关键点。教材上表述, 在原子核内部, 质子的质量几乎和中子的质量相等, 相对于质子和中子来说, 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 所以质子数加中子数就等于质量数, 这里已经反映了对电子的忽略。学生也能知道所谓“相对”必然有个标准 , 这个标准已经给出 :12C的十二分之一 , 结合12C的原子结构 , 得知标准应该是 (1/2个质子+1/2个中子) , 又因为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几乎相等, 所以标准可以简单看成一个中子或者一个质子。从数学关系上看, 两种原子的绝对质量之比与相对质量之比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那么一个16O与一个12C的质量比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 再结合12克12C为1mol (1mol12C为12克 ) , 我们就可以解决1mol16O的质量 , 后面摩尔质量、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等教学内容就能易化。

1.4原 子 核 、核 外 电 子 对 原 子 半 径 的 影响

结合物理知识,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吸引作用, 那么决定原子半径的因素就有电子层和核内电荷数 (质子数) , 当电子层数相同时, 影响半径的主要因素是核内电荷数, 核内电荷数越大, 半径越小, 原子就越难失去电子, 一旦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阳离子的得电子能力就较强;当电子层数起到决定作用时, 电子层数越多, 半径越大, 核对电子控制力越弱, 原子就越易失去电子, 越容易失去电子, 一旦形成阳离子, 阳离子的氧化性会偏弱。用类推的手法同样可获得半径对得电子能力的影响及得电子后的还原性的规律。同时, 原子核对原子半径的影响在单核离子半径的判断中同样有效, 这些其实已经带领学生走进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实现自然衔接, 降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难度。

2.在学习原子结构后 , 开 展钠单质 、氯单质性质的教学 。

高一教材中, 碱金属、卤族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重点这源于两个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为了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 不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 教材首先出现的是“钠”的教学, 考虑到原子结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得失电子的知识, 我将氯的教学提前, 让学生在熟知原子怎样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稳定结构后, 开展关于钠单质、氯单质性质的教学。有了原子结构的学习铺垫, 加上实验的辅佐, 能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学习这部分学习能让学生明白原子结构相关知识的重要性, 也能让学生学会用理论分析物质 (主要是单质) 的相关性质。对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的孩子们来说, 也可以从侧面告诉学生化学不是单纯靠记忆的学科, 需注重理性分析, 实现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学习的自然过渡。

3.结 合初中概念及钠 、 氯单质的学习开展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初中化学的氧化即得氧, 失氧被还原, 高中从化合价上做出判断, 从得失电子上做本质理解。学生在理解化合价的基础上, 结合得氧、失氧的相关反应, 归纳化合价的变化, 再从化合价变化的度演绎得出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在进行了钠氯单质性质的教学后, 学生有了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事例后, 会较为容易地接受新理论知识, 能在化合价的变化与否上对反应进行区分, 不会因为新的理论教学给学生带来困惑, 并且让学生接触从归纳到演绎的学科学习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4.基于对反应的计算开展物质的量等概念教学 。

物质的量作为一个物理量, 只是化学学习利用的一个工具, 按理说这块内容不会存在太多难点。但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压力较重, 原因是这块知识有很多新名词、新概念, 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而且背景知识的缺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微观和宏观的联系核心在于摩尔质量, 由于我们在教学整合的第一部分原子结构时, 基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已经渗透了每摩尔物质质量的多少如何确定,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建立微观例子个数和宏观物质质量的联系;再从摩尔质量表达的含义 (每摩尔物质的质量) 推导气体摩尔体积 (每摩尔气体的体积) 等概念。虽然这块知识的多数概念比较虚, 但是学生可以找到、找对思考的平台和空间, 找到他们要的“根”, 抽象问题也就具体化了。

5.以 族为单位 , 集中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

理论有了, 供参考的学习案例 (氯、钠) 有了, 这段时期可以集中开展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并且以族为单位, 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 学会对比、分析, 找到同族元素性质的共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累积更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可以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方便演示至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6.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结合原子结构知识 , 开展元素周期律的教学。

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关键是对比找规律或者通过分析找规律, 学生积累的相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后, 对比找规律的平台已经完善, 并且和元素周期律最相关的理论 (氧化还原理论) 也已经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得以深化, 这块知识的教学既可以看成新理论的教学, 又可以当做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这也是渗透教学的一种体现, 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对比找寻规律, 反过来利用规律探寻性质, 从归纳到演绎, 学生完成了一个知识体系自我构建的过程, 达到内化的效果, 其效果自不必多说。

7.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开展原电池的板块教学。

原电池其实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研究, 高中原电池的教学必须结合氧化还原教学,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氧化性、还原性概念的理解及对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对比。一旦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性的对比、离子氧化性的对比, 学生很容易接受为什么负极失电子, 并可以保护正极不被氧化也能明白当电解质溶液中存在多种阳离子时, 到底谁先得电子。而这些都是原电池教学中的重难点, 结合之前学生已有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又在元素周期律中得到深化, 在这种基础与平台上实施原电池教学不但学生更易接受, 某种程度上更是对之前教学的深化与复习,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魅力, 发展学生思维。

以上是基于教学时序, 对高一必修中无机化学内容的整合策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从学生的学习常态和考试情况看, 效果比较突出, 学生知识系统化程度高了很多, 理解也较为深刻。新课改后, 各地教材版本不尽相同, 内容编排也有差异, 但教学不能被教材束缚, 只要我们合理处理, 定能感受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魅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10

一、认真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和目的的差别, 做到教学时心中有数。

教学大纲是进行教学的指导纲要, 通过对教学大纲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和目的有着很大差别。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而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 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 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等。因此, 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比初中更深、更广。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能提出问题, 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在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探究教材, 发现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差别, 做到在教学中循序渐进。

在了解、认清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和目的的不同之后,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中的知识点, 熟悉初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 明确哪些知识点已经在初中学习过了﹔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涉及, 但是在高中教学中应该有所加深的﹔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涉及, 但在高中教学中明确作为重点内容的……做到对知识点了然于心, 同时针对内容的差别采取有效措施, 紧扣教学大纲, 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复习方法, 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工作。在相关知识点的衔接上, 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化学知识, 确定一个恰当的教学起点。

三、做课堂上教学方法的转变, 做好能力培养的衔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 我们都应该紧密联系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改革, 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手段,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如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的重要联系, 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必修2第四章《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 利用演示实验, 模拟海水的淡化过程,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海水淡化的方法, 同时组织学生对海水淡化后得到的残留固体进行分析, 让学生了解到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并可以为人类所利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主要是知识的重现与简单模仿, 这种学习方法已不再适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所以,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 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外学习更多的知识, 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目标具体对待, 如开设学法指导课。在新学期化学课的开始, 就可以介绍知识总量的增加, 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增强, 理论性知识比重的增大等一系列初高中化学的区别。介绍高中化学学习中可采用的正确方法: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及时进行课后的复习, 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独立完成作业, 还要做好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 应用理解的方法记忆各类知识点。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唤起更多化学教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关注, 共同探索, 求得更多、更好的有效方法, 避免在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上造成浪费。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生如何学习, 使学生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复习, 才是“授人以渔”之举。教师应从教学需要出发, 紧扣教学大纲要求, 深刻挖掘教材知识的精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摘要:本文从大纲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辅导几方面分析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区别, 并探讨了搞好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3.

高一化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化学课本知识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不管是教师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知识学习方面都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在新时期,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化学难的问题,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化学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地教学实践中探索化学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课改下的化学知识学习节奏,进而促使学生化学成绩的不断提高。笔者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认为提高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将知识点有效衔接

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知识和初中的化学教材内容知识有着明显的区别,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注重的基础性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重点和难点知识比较分散,知识系统性较差,而高一的化学教材内容同初中教材内容相比,比较抽象化。因此有效地将初高中的化学知识链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学习化学知识的过渡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至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吃力,丧失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对于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导入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不能简单地认为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导入就是所谓的复习,而是在初中教材中筛选一部分和高一化学教材内容有关联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情形下慢慢地融入到高一化学知识的学习中。

二、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知识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而得出的教学模式。犹如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于自然现象的产生科学家都要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实验,不断的计算才能对自然现象做出解释与定论。在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以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制造出“科学研究室”的氛围来。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曾经说过: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的事物的背后空间发生了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作的那些“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以“科研者”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对课本知识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重课堂导入环节,提升学生学习状态

实践证明,课堂导入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关注度。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很难一时间从上节课的思维模式中给释放出来,当面对新一节的课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这样的情形,如果教师直接去讲授知识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对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课堂导入是很有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并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资料或者是做一个有趣的化学小实验,让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快速地从其他思维停留上给收回来,融入到本节课程的学习状态中。然而,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必须要用严肃的态度去认知它,但科学的认知过程又是用积极主动态度去做研究学习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特别的注意所选用的教学素材,对于学生引导要起到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失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课堂导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化学教学中,需注意的是,教师只是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因该意识到,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化学反应后所产生的微妙变化,才能真正地激发其对化学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因该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自己。同时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与教师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特别大。教师应该注意到,对于高一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思维非常活跃的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很正常,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应该批评学生,就算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反而应该鼓励学生这种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行为,多鼓励学生,学生才会喜欢化学,才学主动地融入到化学知识的求知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一化学教学活动,教师要紧密地结合新课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主导方向,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有效地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光辉.《网络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2

[2]曾清勇.《制作实验设化学实验设计复习网络整合案例》[J].《教育信息化》,2005

高一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困惑与对策 篇12

困惑之一:教学内容取舍

“该不该讲, 讲到什么程度?”这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大的困惑。由于在新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 教师不了解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设置, 不知道后面的课程中将会学习什么, 受长期形教学经验的影响, 不少教师在内容处理上经常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不该讲的作为重点讲, 该讲的却一步到位地去讲, 在教学中对各知识点试图一直挖到高考要求为止,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策:认识模块功能, 深度解读教材。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 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地。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 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 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这对矛盾, 关键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 根据教材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状况, 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 讲究螺旋式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

困惑之二:如何实施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尴尬的问题, 一是许多学校实验室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要求, 由于许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班级数的增多, 导致实验室、仪器药品等硬件设备以及实验人员配备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二是教材中有些“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实验不够科学, 教师无法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三是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对新课标理解不到位, 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与讨论, 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 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因此, 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对策:针对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给一线教师如何用教材, 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一般是教师演示为主, 而“活动与探究”栏目一般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 但教师要根据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研发科学探究的形式, 探究活动可以有以实验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以查资料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也可以是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还可以是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等。只有多种探究方式的融合, 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困惑之三:对“教辅”用书的依赖与编写不满意

多年来, 教师在教学中养成了依赖“教辅”的习惯。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们平时教学任务重, 备课时间紧, 没有时间编题, 而现有的“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 因而教师既依赖“教辅”又对现有的“教辅”不满意。学生手中质量低劣、错误百出的教辅资料是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这些教辅资料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内容超纲或超前, 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 内容难、繁、旧、偏等问题。新课程在内容上避免了难繁偏旧的问题, 但在习题中, 仍出现许多与新课程相违背的问题, 如在化学计算题中, 有些教辅资料中仍出现技巧性高、有一定复杂性的试题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气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 混合液pH的综合计算等。

对策:科学选择教辅资料。理科教学中, 解题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 质量低劣的教辅只会导致学生厌学, 助长教师的浮躁之风。学生不研究课本只盲目做题, 是舍本逐末, 只会依赖教辅的教师没本事。教师要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千万不要用教辅伤了学生的胃口。没有教辅, 不搞题海战术, 照样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 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 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 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全面体现教辅的功能与价值。

总之, 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入门, 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要理智地分析和深刻地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摘要:面对新课改, 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 我们经历了不安、困惑, 到积极参与课改的过程。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入门, 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创造性使用教材, 科学选择教辅资料,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上一篇:供应链采购管理研究下一篇:政策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