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人教版 高一)

2024-05-18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人教版 高一)(共10篇)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人教版 高一) 篇1

一、现行《化学》教材不适用于农村学生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具有很多优点, 体现了编写者的很高水准, 可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而言, 起点太高, 不适用于农村学校化学教学。就当前的农村初中办学状况来看, 农村的科技水平还不高, 因此作为科学课的化学教材过高地估计了农村学生的科技认知水平。农村中学生在小学时分散在各个教学点或初级小学, 没有打下较好科技知识基础, 缺乏相应科学认知能力, 加之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简陋, 药品仪器短缺等因素, 出现了教材、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班级生额过多, 教室拥挤无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大多数学生科技基础差, 无法完成需要动手动脑能力的探究实验;三是学生对资源整合能力差, 无法将搜集、调查、了解等探究活动得到的第一手材料转化为“生产力”。所以, 我认为现行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不适于农村学生和贫困落后地区, 没有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课程理念, 要努力体现因材“编”教的原则, 更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化学教学。

二、教材编写不够严谨, 在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

1. 缺乏严谨。

教材第14~16页, 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探究时, 当探究两种气体中的水分不同时, 课文中是这样设计的:“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 对着其中一块呼气, 观察玻璃片上的水蒸气的情况, 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教材作如此设计的本意应该是:在操作中, 会看到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而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则没有, 然后根据这个现象得出“呼出气体中所含水分比吸入的空气中多”的结论。这无疑是一个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一般只能控制一个变量, 可这个对照实验中却出现了两个变量:水分和温度。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主要是因为呼出气体的温度高于玻璃片的温度。空气中也有水分,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 是因为空气与玻璃片之间没有温差。试想:如果被呼气的玻璃片与呼出气体之间没有温差, 还会看到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吗?所以, 根据“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而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这个现象得出“呼出气体中所含水分比吸入的空气中多”的结论是不严谨的。因此, 根据“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而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这个现象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呼出气体的温度高于空气的温度”。

2. 操作困难。

教材第90~91页, 在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这个课题进行探究时, 其中“探究方案一”中, 导管下端与白磷靠得太近, 白磷燃烧产生的火焰或温度很高的气流会使气球破裂, 从而导致实验失败。在多次实验中, 都产生了同样的实验结果。

3. 画蛇添足。

教材第98页, 在描述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时, 在第一步中作了这样一个说明: (在括号内) “或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化学方程式中要用等号, 如果先使用了箭头, 试问:在第三步中把箭头改成等号方便吗?很显然, 这个说明是没必要的, 应该删去。

4. 知识不全。

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改变、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等知识在教材中都没有体现, 可在课后习题中却有相关试题。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学习, 对于知识不全的教科书, 学生们如何去进行自主学习?又如何去完成相关试题?

综上所述,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试用也还不久, 出现的一些瑕疵也是起始阶段不可避免的, 但它却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否则, 我们的新课程教材就会失去其重要的“范例”作用。诚然, 我们对新教材的一些看法, 也许并不成熟, 旨在希望得到教材专家的参考, 以期教材编定更加完善, 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人教版 高一) 篇2

1.知识目标与技能

理解掌握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熟练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相关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应对价格变化的

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对价格变动认识的科学态度,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四、新课引导

枸杞是我们宁夏的特产,在宁夏,很多人靠生产枸杞生活,李大山就是一个代表,李大山有个爱好就是创作打油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大山的打油诗学习价格变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

影响。

五、新课讲授

1.对生产的影响

师:每年夏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作为枸杞生产者,枸杞的价格时刻牵动着大山的心,影响着他的心情,2012年的夏天,大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李大山的喜和忧(一)

种植枸杞已多年,靠它吃来靠它穿,

卖高卖低不由咱,到底由谁说了算?

今年价格又走低,我心犹如血在滴!

枸杞枸杞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师:原来是枸杞的价格让大山苦恼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今年枸杞价格下滑呢?一起看看今年的枸杞行情。(看视频)

师:看来今年的枸杞行情确实不够乐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枸杞价格下滑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需求不足、质量不好。如果你是大山,面对这样的行情,面对外来枸杞的冲击,该怎么办呢?(生:讨论2分钟并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看看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产会有哪些影响!

板书: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会把大家的想法带回去给大山,相信大山的腰包会越来越鼓,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近些年,由于大山吃苦耐劳,再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他的日子已经很红火了。

李大山的喜和忧(二)

感谢国家政策棒,我由温饱奔小康,

前年盖上大瓦房,去年买了电冰箱,

添了电脑连了网,城里农村一个样。

日子年年大变样,犹如心里吃了糖。

师:真为他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此时,我们也发现大山的角色也由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那么,作为消费者会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是的,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对消费者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呢?

2.对生活的影响

板书:1.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成反相关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上黑板画曲线图。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的日子确实好过了,可是物价的不断提高给大山增添了不少烦恼:

李大山的喜和忧(三)

老婆想要金手镯,粮油价涨不停歇,

老婆老婆听我说,生活计划还得做,

镯子咱再拖一拖,看看金价跌不跌。

师:金镯子之类的商品和食品有什么不同吗?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一样吗?(生:……)

板書:2.不同商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不同

学生活动:在同一区间画上对比函数图(对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指导)

师: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哪类商品的价格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生:……)

教师总结: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尤其是食品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物价上涨的速度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就非常不利于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非常重视物价的稳定,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教师: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今年大山又圆了自己一个梦,拥有了一辆汽车,可是,经历了短暂的喜悦,苦恼也随之而来:

李大山的喜与忧(四)

有了汽车真方便,买车容易养车难,

汽油改成天然气,谁知气价又翻倍,

开车成本实在贵,喜忧参半啥滋味?

电动汽车快普及,还是用电最实惠。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有“买车容易、养车难”的体会?养车需要的东西和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互补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学生:……)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油改气,甚至有换电动汽车的想法?油、气、电是什么关系?

学生:替代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补品——反相关,替代品——正相关。(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画曲线图)

3.课堂总结(我们的收获……)

总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条经济规律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若价格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调整,那么,人们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一定会像宁夏的枸杞一样越来越红!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3

精彩回答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

2. 物质的量n(mol)= m/M

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

③ 电泳

④ 布朗运动

3. 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 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 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 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七、氧化还原反应

1.(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2.(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3.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八、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1.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b)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 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

3FeCl2+Cl2=2FeCl3

④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⑤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 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 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九、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 N2+O2放电===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2. 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

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装置:与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 检验方法: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⑤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 NH3•H2O NH4++OH-

5.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 NH3↑+H2O+CO2↑

7.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 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10. 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HCl↑

十、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2. 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3. 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 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

7. 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8.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9. 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10. 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十一、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

2. 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

3. 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

4. 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

5. 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

① 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② 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

③ 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

④ 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

十二、Cl-、Br-、I-离子鉴别:

1. 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2. 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十三、常见物质俗名

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OH)2;④生石灰:CaO;⑤绿矾:FeSO4•7H2O;⑥硫磺:S;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CuSO4•5H2O;⑨石膏:CaSO4•2H2O;⑩明矾:KAl(SO4)2•12H2O

十四、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2. 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 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 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 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6. 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7. 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8.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十五、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

1. 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2. 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

3.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4.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人教版 高一) 篇4

第一课时

时间: 2006-12-1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概括了重要的非金属单质Cl2及其化合物,Cl2、HClO、次氯酸盐等物质是重要而又常见的氧化剂,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离子反应知识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应该按照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制法和检验方法的逻辑进行学习,要注意通过对比、联想、归纳推理等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规律化,提高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简要说课] 本节内容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好本章内容对以后的化学学习至关重要。

1、用理论知识知道本节的学习: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逻辑进行学习,通过对比、联想、归纳、推理等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2、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模式:氯气从结构特点、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和鉴别等几个方面学习

3、将化学实验置于突出的重要位子:在本节氯气中尽可能的将实验带进课堂,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实验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理解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 3: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氯气的实验探究,体会以结构分析化学性质的思维方法,深化和提高运用实验手段探究物质性能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氯气化合物的重要用途及两面性,培养辨证的科学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的思想,培养利用发展的观点诗人化学物质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的结构决定性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集气瓶、酒精灯、试管、滴定管、坩埚钳、火柴、玻璃片

氯气、铜丝、铁丝、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蒸馏水、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氯化亚铁溶液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对于金属的性质我们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金属之外还有另一大类即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视频]:(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元化工厂氯气爆炸抢险片段)

[提问]: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气体泄露之后只要问题就是对处理氯气,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用什么样方法来处理泄露的氯气?

[学生活动]:。。。

[引导]: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关键是看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我们经常说结构决定性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化学性质。就这个短片中的氯气而言。氯具有什么样的原子结构?

[学生板演]:。。。

[教师追问]:在核电荷数为18以内的元素中,哪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氯原子相似?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已发现的元素中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氯、氟相似?

[学生活动]:。。。

[讲解]:由于这些元素核最外层电子只有7个电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表现出很强的氧化性。我们称这一类元素为卤族元素。其中氯是最典型的一中,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氯这种单质所具有的性质。

2、内容组织:从短片中,我们知道看出氯气是有毒气体。那么,对于一种气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闻气体的气味?

[学生思考]:。。。[展示动画]:闻气体的方法。[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根据金属的学习,对于任何一种物质,都有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手里拿的是一瓶氯气,大家看看它具有那些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氯气的物理性质进行的归纳,它也具有它的化学性质。

[讨论]:从我们刚才对氯气的结构分析中,我们能够猜测出氯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讲解]:真理来之于实践。通过我们对氯原子的结构分析,知道它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它很容易和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比如:和钠、铁、铜等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视频演示钠和氯气反应。课堂演示氯气和铁、铜的反应)在做实验时,请同学们观察这些金属单质在氯气中能不能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观察]:Na在CI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Na能够在CI中剧烈燃烧,黄色火焰并有大量的白色晶体生成 2Cu在Cl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Cu能够在Cl中剧烈反应,有大量的黄色的烟生成,加水会生成黄绿色液体,但无火焰 2Fe在Cl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Fe能够在Cl中剧烈反应,拌有棕黄色的烟生成,但无火焰 2。。。

[小结]:从这个几个实验可以看出,不管是活泼金属还是较不活泼金属,都可以和氯气发生激烈反应,这也说明氯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过渡]:氯气除了和金属反应外,还能与其他的物质反应吗?比如:非金属单质、盐、酸、碱等等。

[学生回答]:可以。

[讲解]:氯气不仅能够和金属单质反应,还能够和盐、非金属以及酸、碱等反应。[演示实验]:(演示Cl和FeCl反应)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2[学生观察]:溶液有淡绿色很快的变成了淡黄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这是因为氯气将氯化亚铁氧化成氯化铁的原因。

[小结]:溶液颜色由淡绿色变成淡黄色,这是因为原先溶液中淡绿色的氯化亚铁具有还原性,被氯气氧化成氯化铁的缘故。盐中不仅氯化亚铁能被氯气氧化,其他的很多盐也都能够被氧化。

[引导]:在前面的这些反应中,氯元素都是处于最低价态即-1价。它和非金属反应的话,是不是也与此类似呢?

[学生活动]。。。

[讲解]:首先我们来看看氯气和氢气、单质磷的反应。

[实验演示]:视频演示氯气和单质磷、氢气反应的情况。观察反应现象。[学生活动]。。。

[小结]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氯气和磷反应中,当氯气充足时生成的是五氯化磷,氯气不充足的时候生成的是三氯化磷。氯气和氢气反应中,不论反应条件有没有变化,最终的产物都是氯化氢。氯化氢溶与水就得到了盐酸。

[讨论]:从上面的这些反应可以看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磷和氢气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也能够燃烧,初中提到的燃烧的概念就不在适用了,该如何对燃烧重新定义?氯

-气在反应中都是得到电子的,最终都变成了Cl,氯气是不是在所有的反应中都是得到电子--呢?在溶液中有Cl的生成,又该如何检验Cl的存在呢?

[学生讨论]:。。。

[讲解]: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叫做燃烧,这个是广义上的燃烧。并不是在所有反应中氯都是得到电子的。比如:氯气和碱反应就不是都得到电子。因此,虽然氯元素最

-外层有7个电子,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但是并不是只表现氧化性。Cl检验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检验。

[演示实验]:(请学生演示)取NaCl溶液、NaCO溶液和蒸馏水,分别滴加几滴AgNO

233溶液,观察现象。再分别加少量的稀硝酸。观察现象。

[小结]:我们通过在溶液中滴加AgNO溶液,出现沉淀,再分别加少量的稀硝酸,沉淀

3不溶解就可以判断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3、课堂小结:

1、掌握Cl的化学性质,了解Cl的物理性质; 22-

2、掌握Cl的检验方法,理解燃烧的条件和本质。

4、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预习氯气和水反应 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易失去电子,具有强的还原性

B:钾原子失去1个电子和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其电子层结构是相同 C:氯离子具有还原性,氯原子只有氧化性

-D:氯离子的电子数比质子数多一个,所以氯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2、下列化合物不能有单质直接得到化合制的是(A)A:FeCl B:MgCl C:CuCl D:FeCl2223

3、下列有关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纯净的氢气在氯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的火焰

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里的水蒸气结合,呈白雾 C: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会发生爆炸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人教版 高一) 篇5

一、教材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基因的表达》一章的最后一

部分,是对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

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它既是前面所学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

用,又是后面学习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看,已了解DNA

结构、复制及基因的定义;并已掌握蛋白质结

构功能特性及合成过程。但关于中心法则,基因、蛋白质和性状关系的内容,比较复杂,也

较抽象,若直接由教师讲述,学生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解释中心法则。

(2)

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以及从遗传现象归纳总结出结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

(2)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

中心法则。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自然导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吗?对,因为我们昨天刚见过面。那请问:你们首先是从哪一方面将老师认出来的呢?是不是老师的相貌啊?那遗传学上我们把生物体外貌等这些形态特征叫什么呢?(性状)那为什么我们的性状会不同呢?

说明性状的控制与基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从我们人的形态特征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

(1)、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基因的两大基本功能是复制和表达,这涉及到遗传信息的流动和传递,这在复制和表达过程中有没有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来探究生物体内遗传信

息的流动。

播放动画:DNA

复制、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动画里遗传信息的流动

和传递。画遗传信息的传递方

给学生提供DNA、RNA和蛋白质纸片教具。

提出中心法则。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

想:生物界是否还有其它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

注意观察动画。

动手画图。

一个学生上黑板

用箭头表DNA、RNA

和蛋白质之间遗传

信息的流向。

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自然过渡到遗传信息的流动。

通过动画引导和自主动手画图使学生掌握

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完善中心法则。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运用已有的知识从“资料分析”中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通过教材上三个小资料的分析,指出克里克中心法

则的不尽完善之处,并根

据每个资料的表述找出

新的遗传信息流向。三个资料分析完成之后让学生对传统中心法则的图解进行完善,要求用实线表示已经确定的遗传信息流向,虚线表示尚未确定的遗传信息流向。总结学生讨论情况,并归纳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通过中心法则的学习,生物的遗传信息最终流向到了蛋白质。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归纳中心法则。结合讲解,阅读、讨论,能解释中心法则。

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中心法则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会得到什么启示。

那么,蛋白质与生物性状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阅读、思考,回答。

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自然过渡到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教材P69的资料,如何从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对性状?

提问: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与实例1相类似的例子。

实例2:白化病

(展示白化病患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白化病患者的病因,并以图解简要表述)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进行评价总结。

提问: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都是像上面的例子那样的吗?我们再来看一个

实例。

继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图阅读教材第70

页“囊性纤维

病”实例

3,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

学以致用:

与实例3相类似的例子。

实例4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提问:你能仿照实例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阅读、思考、解释这一对性

学生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基因通

过控制酶的合成来

控制代谢过程,进而

控制生物的性状。学生阅读、思

考、解释白化病现学生思考学生阅读、思

考、讨论并得出这一

问题的答案:

基因还能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的性

学生阅读、思考、解释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现象。

通过具体实例分

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

培养学生自学教材,总结归纳形成答案的能力。

引入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方式。

培养学生自学并总结归

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并总结归

纳问题的能力。

几个实例综合起来

看又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

师进行评价并板书总结:

基因酶或激素

细胞代谢性状

基因结构蛋白

细胞结构性状。

老师结合教材分析说明:

人的身高是由多个基因

决定的,其中每一个基因

对人的身高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人的身高也

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还与后天的营养环境和

体育锻炼等有关,那么我们能说基因与生物的性

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

系吗?基因的改变仅仅

引起生物体单一性状的改变吗?

教师把学生的思维

再次引回到本节的“问题

探讨”上来: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

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

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

体的性状,那么我们怎样

综合理解和评价“基因决

定生物体性状”这一观点

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倾听学生的表述,并

适当地给予提示,对所述

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归纳: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条件

学生思考、分

析,总结出基因、蛋

白质和生物性状之

间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通过控制

蛋白质的合成来控

种,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

学生结合老师的分析介绍,思考后

得出思考题的答案:

在自然界中,不

仅存在一对等位基

因对生物性状的控

制,而且还存在多对

等位基因共同控制

一对相对性状的情

况,而且生物生存的环境也对生物的性

状有影响。

学生结合本节

课所学知识,踊跃发

言,阐述自己的观

点,发表自己的意

问题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

有所提升和拓展。而且

更能全面地理解基因、蛋白质与生物性状间的关系。

开动学生的脑筋,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

状的基本单位,基因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

或间接地控制生物体的现状;生物体的现状受一

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还与其生存的环境

条件有关,因此,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环境

条件共同作用的的综合表现,是内因与外因相互

作用的结果。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整理内容,构建知

识体系。

(3)

课堂练习

技能训练P71

学生思考

巩固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4)

板书设计: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二、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

2.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囊性纤维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3.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控制的。

基因表达为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生物性状;

基因的表达既受其他基因产物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人教版 高一) 篇6

一、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上册教材21页实验1-6, 实验册24页)

用10 ml量筒量取2 ml氢氧化钠溶液, 倒入试管中, 然后用滴管在试剂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再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 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做该实验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 得到的沉淀物不是蓝色而是浅绿色; (2) 加热后没有出现期待的黑色物质; (3) 沉淀物在加热过程中喷射出来, 存在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学生没有按教材的要求, 把硫酸铜溶液滴入到2 mL氢氧化钠溶液中。而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到2 mL硫酸铜溶液中, 顺序颠倒了。当把硫酸铜溶液滴入到2 mL氢氧化钠溶液中, 会发生反应2NaOH+CuSO4=Cu (OH) 2↓+Na2SO4, Cu (OH) 2沉淀在加热后变成黑色的氧化铜。而当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到2 mL硫酸铜溶液中, 特别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较小时, 则会发生反应:6NaOH+4CuSO4=Cu4 (OH) 6SO4↓+3Na2SO4。这个反应中生成的Cu4 (OH) 6SO4是溶解度极小的浅绿色的碱式硫酸铜, 所以这时加热当然不会发生Cu (OH) 2分解的反应, 因此也就观察不到有黑色的氧化铜生成。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要使蓝色沉淀现象明显, 应该在试管中先加氢氧化钠溶液, 再滴加硫酸铜溶液。笔者查阅资料发现:Cu (OH) 2沉淀在pH大于或等于6.3时, 对其加热至沸腾时, 蓝色沉淀变黑色, pH越大, 变黑色的速度越快, 变黑需要的温度就越低。沉淀物在加热过程中喷射出来这种实验事故, 笔者觉得除学生本人操作失误, 教师指引不到位外, 教材里的文字说明也存在一定问题, 教材只是说“滴加硫酸铜溶液”, 没有说明滴加的量是多少, 速度如何, 尤其关键一点是没有强调“振荡”后再加热, 结果沉淀物凝聚在液体的上层, 特别是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 生成的沉淀不易下沉, 这样, 加热过程中热量得不到扩散而使药品喷射出来。

二、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下册教材第11页“探究”, 实验册第7页)

铝与铜盐溶液反应置换出铜, 这是基础化学中的一个常识问题, 这一反应不仅是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断金属活动性的重要实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教科书是这样说的: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过一会儿取出, 有什么现象发生?按编者的意图, 会出现教材图8-13的现象。可是我们实验时并非如此, 不要说等一会儿, 就算等一节课或更长时间也很难看到现象。若把铝换成铁, 用砂纸打磨干净后再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不用一分钟就可以看到铁表面附着的红色固体, 反应现象相当明显。铝是一种较铁活泼的金属, 按理也能否置换出铜盐溶液中的铜, 实验时似乎只要打磨掉铝表面的氧化膜, 将铝放入任何铜盐溶液中都可以获得好的效果, 但在实际的实验中, 无论是将铝片直接放入硫酸铜溶液, 或者先将铝片表面氧化膜用酸除去或用砂纸打磨干净后再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在较短的时间内都很难发现有明显的铜析出的。笔者查阅有关的资料发现, 铝表面的氧化膜是很难除去的, 即使是打磨过, 铝表面在空气中也会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第三版下册叙述到:“铝是亲氧元素……铝一接触空气或氧气, 其表面就立即被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所覆盖, 这层氧化膜可阻止内层的铝被氧化, 它也不溶于水, 所以铝在空气和水中都很稳定。”但如果在硫酸铜溶液加入少量稀盐酸或氯化钠溶液, 发现铜迅速析出并可在几分钟内形成铜树, 只是反应中出现较多的气泡, 而且放热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也查阅了有关资料, 原来这是氯离子作怪, 铝在氯离子存在时, 氯离子很容易被吸附在氧化膜上, 把氧化膜中的氧离子取代出来, 使氧化膜破坏, 这叫“氯离子现象”。这样看来, 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处理, 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实验, 可惜教学参考中并没有向老师介绍。笔者认为, 教材中把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作为探究实验不太合适, 当然, 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反常实验, 如果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或课外探究, 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无疑都是极好的素材。

三、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下册教材第74页实验11-2)

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的石灰水, 观察并分析现象, 化学方程式:Na2CO3+Ca (OH) 2=CaCO3↓+2NaOH。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时, 两种溶液均无色, 但加入顺序不同其现象也有较大差别。我们知道,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常温下Ca (OH) 2的溶解度只有0.15克左右, 其水溶液很稀, 向试管里滴入的澄清石灰水, 里面含有的氢氧化钙就更小, 即使碳酸钠溶液的浓度很大, 反应生成的CaCO3也有限, 故不容易看到有白色沉淀现象。但如果反过来, 向盛有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的试管里滴入碳酸钠溶液, 那效果就不同了, 试管里装的石灰水含Ca (OH) 2的量相对较多, 由于碳酸钠的溶解度较大, 因而滴入碳酸钠溶液后反应生成的沉淀也多, 石灰水饱和时现象会更明显。也就是说, 向浓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稀溶液一般生成难溶物少, 又比较分散, 看到沉淀现象不明显;而向稀溶液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浓溶液, 则生成的难溶液物较多、较集中, 可以看到明显的沉淀现象。氢氧化钙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镁溶液等反应也有类似的现象。按教材所说的操作顺序, 把稀的Ca (OH) 2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时, 开始时沉淀现象是不明显的, 可能老师自己看出有变化, 但如果是老师演示, 要让讲台下学生看出有沉淀, 恐怕不容易, 做了也是白做。

除了以上实验, 笔者觉得教材中还有不少实验值得老师们探讨, 如上册教材第3页图1-11, 在检验生成物水时, 时间太短看不到现象, 太长了烧杯烫手, 检验二氧化碳时, 涂上的石灰水很容易从烧杯中滴下。若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倒扣在蜡烛火焰的上方, 片刻后, 试管内壁会有水雾出现, 时间长还会形成小水珠。迅速翻转试管, 滴加澄清石灰水, 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效果非常明显。第111页实验6-2, 用木炭粉实验不易成功, 改用活性炭粉会好些, 插图也应稍改动, 玻璃导管应用橡皮管连接, 并配止水夹, 否则实验结束时如何操作?第129页实验7-1,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不环保, 污染空气, 现在网上有不少的创意实验, 既环保又安全方便, 值得借鉴。下册教材第54页“探究”中, 生锈的铁钉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快, 现象非常明显, 但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很慢, 很难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要在短时间内看到与稀盐酸相同的现象, 需要对试管微热。

化学实验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 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笔者不知道教材编写人员编写的意图, 但作为一线老师, 讲台下有50多双眼睛在看着你, 老师总不能随便地做一下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实验来应付学生吧。实验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效果如何, 是否安全, 能否短时间内完成, 作为化学老师, 课前真的要好好思考。只有这样, 才能把清楚、完美的实验展示给学生, 发挥化学实验的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真正体现实验的功用。

参考文献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 篇7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暴政之下社会易**)。

[学习延伸]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高一人教版作文指导 篇8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人教版作文指导,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晚,我站在北京的街道上,仰望星空。明天,一项紧迫的任务又将放在我的肩上。我可以退让吗?只有迈出一大步,跨过海洋;我能大喊困难吗?只有直腰,承受千斤重量。心啊,别这么激荡!此刻,是我平静的时候。星空异常宁静。深夜,风停了,雷暴逃到了别的地方。云飞雾散,月藏远方。天空平坦,没有波澜,安静无声。

但是星空是壮丽的,强烈的,清晰的。拱顶又深又宽。神秘的世界里,似乎竖立着层层神秘的殿堂。大气厚重芬芳,在那美妙的海洋里,仿佛有一股美妙的酒浆在流淌。星星,明亮而明亮,在广阔的空间里点亮了一盏不朽的灯。银河,漫长而漫长,是无限宇宙中的一座无尽的桥梁。

哦,星空,只有你能永生!你见过多少次:冰融化,火山爆发!你享受过多少次了:白杨吐绿,刘霜降!在那个遥远的高处,在那个不可思议的地方,你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看到世界的沧桑。时间对你来说就像空间一样——无尽而强大。二

哦,看着星星,我不禁感到忧郁。说什么:宽阔浑厚,充满朝气!怎么能比呢?你的根深蒂固,历史悠久。说什么:爱伟大,心豪放坚强!怎么比呢:你的胸怀宽广,容量无限!

我爱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成长,但和你相比,这个世界远非辉煌。去了千山就不能去宫里了。渡海,越详细越喝不到酒。千火千灯,不如一盏小星光璀璨。成千上万的道路和成千上万的桥梁并不像一个星系那么长。

我走遍了半个世界,从东到西。地球的大小引起了我的惊讶和欣赏。但是谁能知道:宇宙中有多少恒星是地球的姐妹!谁曾知道:天空中有多少土地可以作为人类的`故乡!远处的星星,你能看见地球吗?一片混乱!遥远的土地,你感受到我们的存在吗?你怎么能想象!生命是宝贵的,为了歌颂战斗的生命,我写了一本诗集;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多少机会可以仰望星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见过多少个夜晚星空如此安详!在大宇宙的空间里,生命不过是流星一闪。在无限时间的河流中,生命只是一个微小的波浪。哦,星空,我不禁感到忧郁!于是我带着忧郁的心情走到了北京的中心。三

突然,壮丽的星空突然变了。天渐渐黑了,星星小了,天空看起来暗淡无光;云没有来,风也没有吹,但天空似乎笼罩着一层薄雾。天空很窄,星星很低,星星不再辉煌。黑夜永不结束,月亮永不升起,太阳永不升起。

哦,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觉得很迷茫。我不禁特别惊讶地环顾四周:就在我附近,在天安门广场,一座奇妙的人民大会堂拔地而起;就在会堂里,在宴会厅的杯子里,装满了友谊的芬芳的酒;在我的两边,在长安街上,挂着一长串灯;在那盏灯的照耀下,北京市中心架起了一座银河桥。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在这个世界上!这是天堂里的地球吗?不,人间天堂。现实世界,一点都不真实;简单描述一下,一点都不夸张!谁说的——星空比世界更灿烂?是谁——在星空下感到悲伤?今晚,应该是我平静的时候!

是的,我错了。我当时好激动!这时我才知道,刚才我看的是星星,不是我。我们生活在其中没有生命的宇宙既不生也不死。我们思考但不思考的那个拱顶,总是显出一种呆滞的神色。星空,面对你,我有权利站起来。四

当我骄傲地看着星星时,我的身体充满了非凡的力量。因为我知道,在所有最好的传统之上,我们的团队已经形成,就像浩荡的长江。至于我自己,我早就武装到牙齿,在我们的队伍里当过小兵。但是,我和我的同志们一样,永远不会在红灯和绿酒面前徘徊。我们要在大地和星空之间建造一条走廊,把大地上的塔和亭搬到广阔的天堂。我们要在无限的高空搭起一座桥,把人间的美食送给远方的神灵。

真的,我和我的同志们一样,永远不会只是“扫门前雪”,而是负责“别人的瓦霜”。我们应该把长安街上的灯延长到远处;让万里无云的夜空展现千千成千上万个太阳。我们要把广阔的穹顶变成熙熙攘攘的天门广场;让满天繁星成为人类的故乡。

高一人教版地理复习提纲 篇9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人教版 高一) 篇10

Teaching material: Unit 1 Cultural Relic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part)

Teaching aims:

1、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such as global and detail listening; and the ability to ge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the listening material.

2、To improve students’ organization, creation and speaking ability; and urge them to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in daily life.

Teaching methods:

1、Review before listen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memory and interests ;

2、To do the global, detail and global listening in turns with practices;

3、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discuss which person gave the best evidence,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al section;

4、To let the students to judge the truth or lie in their daily life.

Teaching focus: 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Teaching aids:

1、video

2、diagram

3、pictures

Teaching Procedure

Ⅰ. Listening

1. Presentation

1.1 Lead in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S: Fine, thanks.

T: Look! What’s this?

S: The amber room.

T: Right! It’s the amber room. Last class, we have learnt an article named “in re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do you still remember it?

S: Yes.

T: Good! Today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another story about the amber room. Do you want to know?

S: Yes.

1.2 Guessing

T: Ok! 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there are three WH-words: who, when and what. When we say the three WH-words what can you think about?

S: Some people’s names

T: Yes. What else?

S: Time words and something will happen.

T: Good! Let’s check your guessing. Before listening, you should keep the three WH-words in your mind and write it down when you hear the answer. Ok?

S: Ok.

2. Listening

2.1 Global Listening

T: but, before listening, I will give you some new words to help you. The first one is Czech Republic, it is a country lik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eans捷克共和国. The second one is explode.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it. What’s it.

S: Boom.

T: Yes. It’s boom, but when we fire it, it will bang, explode. Now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it?

S: 爆炸。

T: Yes. Now let’s do our global listening. (Do the global listening)

T: Ok! I think you have got your answer. Who would like to share your answer with us? You please. Who?

S: Jan Hasek

T: Good! Who can tell me when? You please.

S: In April 1945.

T: Excellent. How about the what? You please.

S: He heard something and saw some soldiers.

T: Good. Good!

2.2 Detailed Listening

T: Next, I’d like you to fill in the tables. Let’s look at it. What he heard? Just as what you answer me just now, he must hear something. Right?

S: Right.

T: But what’s it? The second one is what his reflection when he heard something? How about you? Try to guess what you will do when you hear something? Lily?

S: Maybe I’d like to see what it is.

T: Good guessing. Let’s check it latter. The last one is what he saw? Just now you answer me he saw some soldiers. Guess, what the soldiers did? Who would like to share your opinion? You please.

S: Maybe they were doing their commissions.

T: Good guessing. Please keep the three questions in your mind and write down the answers when you hear it. Am I clear?

S: Yes.

(The teacher leads the students do the detail listening and stop in one segment.)

T: Who would like to share your opinion with us? You please the first question.

S: He heard something explode at midnight.

T: Well done! Did you guess correctly? Who’d like to answer the next question? You please.

S: He got up and ran outside.

T: Good job! Who would like to try the last question? You please.

S: They saw some German soldiers were taking wooden boxes from trucks and putting them in the mine.

T: Excellent! Please give her a big hand. You all have really done a very good job.

2.3 Global Listening

T: Now please keep all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in your mind. And we will listen to the whole story again that you can have a general review on it.

Ⅱ. Speaking

2.1 Showing directions for discussion

T: Good morning, class!

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And next, we will do a speaking exercise. What I need you to do first is to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formal section and to discuss in pairs which person gave the best evidence. Are you clear?

S: Yes!

2.2 Showing the useful expressions

T: Before your discussion, I will give you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The first one is “Do/Don’t you think that…?” The second one is “Are you sure that he/she was telling the truth?” The third one is “What are your reasons for saying that?” And now who can give me more expressions about this discussion? Yes, you please!

S: I think someone is telling the truth because…

T: Very good, thank you very much! Now, I need one more useful expression, who would like to try? You please!

S: Sorry, I don’t agree with you.

2.3 Group discussion

T: Excellent, thank you very much! Next, two students a group, you can begin your discussion. Don’t forget to us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here. Five minutes later, I need one of your groups to present your discussion to the class! Clear?

S; yes!

T: Now, ready, go!

(Five minutes later)

2.4 Demonstrating the students’ dialogues

T: OK, the time is up! Who want to show your discussion? Yes, you two please!

S: …

T: Very good! Big hands for them! Next, we have a competition. At the very beginning, I need one of you to tell a short story about yourself. You can tell a lie or tell the truth. And after your story, I need one student to analyze what you have said is a lie or the truth, then to give the reas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record everyone’s right judgments, which will determine who is the winner of this competition. Are you clear?

S: Yes!

T: Now, who want to tell a short story? Very good, you please!

S: I was washing my clothes at five o’clock yesterday.

T: Now who can judge what she said is the truth or a lie! Ok, you please!

S: She has told a lie, because I saw her in the library at five o’clock yesterday!

T: Is her judgment right?

S: Yes!

T: OK, very good! Now, who want to tell another short story? Very good, you please!

S: I wa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t eleven o’clock last night.

T: Now who can judge what she said is the truth or a lie! Ok, you please!

S: She has told a lie, because I saw her doing her homework in her dormitory at eleven o’clock last night!

T: Is her judgment right?

S: Yes!

2.5 Summary

T: OK, very good! Now, the competition is over. We can see that the Lisa’s flowers rank the number one. Certainly, she is the winner of this competition. Now, Lisa, congratulations to you! Let’s give big hands for her. After exercise, who can make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we have learnt today? OK, you please!

S: We have learnt how to discuss and judge who is telling the truth or telling a lie.

T: Very good! You really did a very good job today. I think we must stop here. No homework today. Good-bye!

上一篇:摩尔生活-随笔小记下一篇:感动患者服务细节5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