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学案人教版

2024-07-11

初三化学学案人教版(精选7篇)

初三化学学案人教版 篇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活动实验报告(导学案)

姓名 合作者 班级 日期 探究实验的名称 探究实验的目的:

(1 1)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了解蜡烛的性质,并学会对实验变化中的现象进 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 2)通过探究,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实验用品:

探究内容:1、点燃前:(1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状态、,并闻一闻气味;(2 2)探究蜡烛的硬度、密度、溶解性: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1 1、点燃前:

(1 1)

观察石蜡的制作材料、形 状、颜色、状态,闻气味。

(2 2)

切割石蜡,将一小块石蜡 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1 1)

石蜡能切割说明(2 2)2、燃烧时 :

(1 1)

用打火机点燃蜡烛,探究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及火焰的分层情况。

(2 2)

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分布情况。

取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 1--s 2s 后取出,观察小木条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

(3 3)探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改进实验):

在距火焰上方 1 1 厘米左右处罩一个干冷的漏斗,将漏斗倾斜,观察内壁及管口的现象; ②同时用一只干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管口处。

10— 5 15 秒后,迅速将试管正立(防止试 管内物质倒出),并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向其中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试管内的 现象。

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

(正确操作)

(错误操作)

(错误操作)

A(正确操(错误操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2 2、燃烧时:

(1 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2 2)

用一小木条平放入火焰 中,测试火焰不同层的温度;(3 3)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干 冷的漏斗;②同时用一只干 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 管口处,一会迅速将试管正 立,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1 1)(1 1)(2 2)(2 2)(3 3)(3 3); ②。

②3、熄灭后:

(1 1)探究蜡烛熄灭后的有关情况:吹灭蜡烛,观察现象;迅速用打火机顺着白烟熄灭的方向点 燃白烟,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 3、熄灭后:

(1 1)刚熄灭时的现象,点燃 熄灭时上方白烟(1 1)(1 1)

实验结论:(1 1)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和建议:

测评练习:1、点燃蜡烛时,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三层 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点燃蜡烛时,石蜡先融化后燃烧 D.石蜡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D.无法确定 3 3、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生成物是()

A.二氧化碳 B.水 C.二氧化碳和水 D.无法判断 4 4、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 •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问题和建议: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 1 1、点燃前:

(1 1)

观察石蜡的制作材料、形状、颜色、状态,闻气味,切割石蜡。

(2 2)

将一小块石蜡投入盛 有水的烧杯中。

(1 1)(1 1)石蜡能切割说明 ,(2 2)(2 2)

2、点燃烧蜡烛实验过程(1 1)

点燃蜡烛(2 2)

用一小木条平放入火 焰中,测试火焰不同层的温 度(3 3)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干 净干燥的漏斗;在火焰上方(1 1)(1 1)

(2 2)(2 2)

(3 3)(3 3)罩一小试管,一会迅速将试 管正立,滴入少量澄清石灰 水,振荡。

3、熄火蜡烛时(1 1)刚熄灭时的现象,点 燃熄灭时上方白烟(1 1)(1 1)

结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学案人教版 篇2

1. 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关注环保教育

新教材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新技术之间的联系;内容贴近实际和生活。学生的探究活动明显增多了,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材上的探究活动使教材在使用中变得“活”起来了, 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异常的活跃, 觉得化学就是好学, 有利于初学者的入门和培养优秀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例如, 在初三化学人教版教材中, 提到“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材料”“生活中常见的盐”“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等。其实, 在学生身边可选择的事例十分广泛, 不可能面面俱到, 教材在处理上体现了灵活性,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将一些内容安排在调查和查阅资料上, 上册有调查研究4个, 下册有8个;上册有阅读20个, 下册有阅读18个;上册有查阅资料2个。

2. 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这次教材更改更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专门设立了“活动探究”专题, 在演示实验部分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它与过去的学习方法不同, 学生占主导位置, 自主学习、探讨为主, 学生还可以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个体的自信, 并挖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新教材的第一章中就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 并具体设置了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 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3. 栏目设置推陈出新, 具有弹性和开放性

变更了一些栏目名称, 如:探究、资料卡片、练习与应用和练一练。这几个栏目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主要的知识, 及时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 同时也让教师在复习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能够抓住最基本的知识进行有效复习。

例如, 增加的“提示性边框栏”这个项目, 有方法引导、注意、提示和想一想, 这几个栏目的设计非常人性化, 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很强,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有很大帮助。它可以提供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同时还提醒学生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帮助学生排除一些障碍。“想一想”这个内容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考验, 教师应很好地应用。

二、对初中化学新教材的思考

1.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教材修订从科学发展、学生认知等因素综合考虑, 注意遵循学科的逻辑规律、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以及教师教学的适应性, 增强了科学性、趣味性和教学性, 更加人性化, 通俗易懂, 教师应在研读过程中抓住这些特点。

新教材的编写也是以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依据的, 紧扣当今社会的时代脉搏。由于新教材将各个理论的基点分散在各种实验及社会生活的陈述之中, 使教师有突然失去体系支撑、无从下手、难以归纳重点等感觉。新教材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讲解, 尤其是一些与生活常识相关的知识。可以设计一些专题活动让学生去调查和研究, 再在课堂上与大家讨论和分享。

2.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目前的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机械的训练学习、接受学习、机械训练, 新课程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做探究, 要求摆脱以前古板的化学学习方式, 开始探究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这对于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也是化学实验,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需要创新, 在科学探究的体验中, 可以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另外, 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应具有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掌握新的教学策略、教学基本功, 要作为研究者去开发课程资源, 创设教学情境, 努力拓宽知识面,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例如, 初三化学教材中, 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介绍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取、量、热、装、洗”, 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起了铺垫作用, 而传统教材将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教材结尾, 不利于教学。在实验内容上也作了相应调整, 如实验室制氧气, 传统教材用的是氯酸钾, 考虑到这个反应的环保问题、副反应问题, 新教材改用过氧化氢 (双氧水) , 既经济又环保, 操作简单。另外, 新教材在实验方式上调整很大, 除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 增加了活动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记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推理结论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在这些方面精心构思, 很有特色。

总之, 在新课改的潮流下, 化学这门学科所倡导的内容比较独特, 需要教师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和分析, 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控制者, 而是作为一名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参与到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寻求主动发展, 调整教学行为, 拓宽学术视野。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这门课的特殊性在于它评价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提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在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所以, 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对新课标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进行研读, 探讨其特点及思考。

“水资源”导学案设计(人教版) 篇3

运用“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1951—2010年)图”,分析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联系实际,探究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途径;逐步树立珍惜及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思想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措施;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难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等。

三、学习过程

教师导入: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千百年来,她给予炎黄子孙无尽的力量和营养,被誉为“中国民族的母亲河”。当你阅读完“母亲河的遭遇”后,有何感想?在图1中的这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危机。那么,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水资源。

★自主预习,探索新知

教学提示:①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75~80页,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疑问。②小组内互相检查、提问,疑难问题可放到下个环节进行探究。③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时空分布不均

(1)通常将分布在陆地的 称为水资源。 和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从时间分布看, 季我国降水丰沛,河流水位上涨,流量急增,水资源供应充足,容易造成 灾害; 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下降。

(3)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 。大致以长江流域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 以上,北方不足 。我国北方的 和 ,缺水最为严重。

2.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 。

可以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时间变化。

(2)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为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我国正在实施 工程,该工程分 、 、 三条调水线路,将 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 和 地区。

(3)《 》中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防治 。

(4) 用水, 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设计意图:“自主预习,探索新知”部分,根据教材最基本的知识设计了6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教材图文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其目的是在省时高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提示:①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基础知识,对疑难点展开讨论,再完成探究问题。②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实际能力分配1~2道探究题,先自主探究,不能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解决,最后组长梳理存在的问题,组织讨论。③展示探究成果时先由各小组推选1名代表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并对各组的探究学习情况相互做出评价。④此环节用时15分钟。

活动一:探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1.探究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小组探究】

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图2),完成下列活动。

(1)读图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随季节变化规律。

(2)分析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原因。

(3)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有何规律?

【归纳小结】

从空间分布看, 我国降水丰沛,水资源供应 ;

降水少,水资源供应 。另外,我国降水的 大,有时会出现连续几年丰水或连续几年枯水的情况。

【点石成金】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造成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差异。另外,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容易形成连续几年丰水或连续几年枯水的情况。

2.探究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小组探究】

读“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色笔描出我国800毫米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指出它们分别大致是哪两个水资源分布带的界限?

(2)从图3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3)在我国少水带地区,农业生产适宜发展哪种产业?为什么?

【归纳小结】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 , 和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点石成金】

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丰北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制约着种植业的发展,适宜发展畜牧业。

活动二:探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我突破】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各是什么?

(2)说说水库有哪些主要功能?

(3)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

【小组探究】

读“南水北调示意图”(图4),完成下列活动。

(1)南水北调工程,是将什么流域的水调到什么地区?该工程连接了我国的哪些水系?

(2)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西线方案的路线。你认为哪条路线工程量最小,最易施工?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你所了解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结合“南水北调示意图”,说说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4)联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说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2)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调到 和 地区。该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方案,其中,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是 工程。

【点石成金】

兴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分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三:探究保护水资源

【自我突破】

读漫画“瀑布洗车行”和“就地取‘材”(图5),完成下列活动。

(1)两幅漫画各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针对漫画反映的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小组探究】

读“中国节水标志图”(图6),完成下列活动。

(1)谈谈你对“中国节水标志”含义的理解。

(2)目前,面对我国严峻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作为当代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就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3)请你设计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

【归纳小结】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采取的相应措施为 、 。

【点石成金】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着浪费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节约用水、 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心”,“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对“自主预习,探索新知”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活动分两个层次,一是“自我突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自己探究解决);二是“小组探究”(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来解决)。

★梳理总结,强化目标

教学提示: 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②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③此环节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图7),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有效识记重点知识。

★当堂检测,知能升级

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图8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2.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得出表1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我国正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图9),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4.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兴叹”。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5.河流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读图10,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河流中,属内流河的是 ;③、④河流中,含沙量较大的是 。

(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至少列举2条)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知能升级”通过具体的“实战演练”,检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即检验本节课堂学习是否达到“高效”。

专家点评:该导学案的学习流程清晰流畅、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具体高效,便于操作,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精讲多练,努力打造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情感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是从生活中感知地理。本学案多处凸显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二是从图像中发现地理。学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地图、图片等,通过设计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三是从探究中感悟地理。本学案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栏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通过小组探究、探究结论、点石成金三个流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能够注重学生认知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案在“当堂检测,知能升级”环节设计上,缺乏多样性,建议教师精选试题,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考查学生。(山东省济宁市特级教师、山东省汶上县地理教研员 高艳峰)▲

(4)联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说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2)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调到 和 地区。该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方案,其中,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是 工程。

【点石成金】

兴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分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三:探究保护水资源

【自我突破】

读漫画“瀑布洗车行”和“就地取‘材”(图5),完成下列活动。

(1)两幅漫画各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针对漫画反映的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小组探究】

读“中国节水标志图”(图6),完成下列活动。

(1)谈谈你对“中国节水标志”含义的理解。

(2)目前,面对我国严峻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作为当代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就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3)请你设计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

【归纳小结】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采取的相应措施为 、 。

【点石成金】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着浪费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节约用水、 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心”,“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对“自主预习,探索新知”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活动分两个层次,一是“自我突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自己探究解决);二是“小组探究”(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来解决)。

★梳理总结,强化目标

教学提示: 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②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③此环节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图7),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有效识记重点知识。

★当堂检测,知能升级

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图8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2.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得出表1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我国正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图9),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4.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兴叹”。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5.河流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读图10,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河流中,属内流河的是 ;③、④河流中,含沙量较大的是 。

(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至少列举2条)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知能升级”通过具体的“实战演练”,检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即检验本节课堂学习是否达到“高效”。

专家点评:该导学案的学习流程清晰流畅、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具体高效,便于操作,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精讲多练,努力打造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情感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是从生活中感知地理。本学案多处凸显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二是从图像中发现地理。学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地图、图片等,通过设计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三是从探究中感悟地理。本学案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栏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通过小组探究、探究结论、点石成金三个流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能够注重学生认知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案在“当堂检测,知能升级”环节设计上,缺乏多样性,建议教师精选试题,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考查学生。(山东省济宁市特级教师、山东省汶上县地理教研员 高艳峰)▲

(4)联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说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2)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调到 和 地区。该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方案,其中,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是 工程。

【点石成金】

兴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分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三:探究保护水资源

【自我突破】

读漫画“瀑布洗车行”和“就地取‘材”(图5),完成下列活动。

(1)两幅漫画各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针对漫画反映的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小组探究】

读“中国节水标志图”(图6),完成下列活动。

(1)谈谈你对“中国节水标志”含义的理解。

(2)目前,面对我国严峻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作为当代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就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3)请你设计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

【归纳小结】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采取的相应措施为 、 。

【点石成金】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着浪费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节约用水、 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心”,“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对“自主预习,探索新知”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活动分两个层次,一是“自我突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自己探究解决);二是“小组探究”(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来解决)。

★梳理总结,强化目标

教学提示: 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②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③此环节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图7),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有效识记重点知识。

★当堂检测,知能升级

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图8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2.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得出表1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我国正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图9),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4.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兴叹”。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5.河流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读图10,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河流中,属内流河的是 ;③、④河流中,含沙量较大的是 。

(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至少列举2条)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知能升级”通过具体的“实战演练”,检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即检验本节课堂学习是否达到“高效”。

初三化学知识点人教版 篇4

化学常见物质颜色汇总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注: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注:硫磺:淡黄色。

4、溶液的颜色: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Cl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氨气)、SO2、HCl(皆为无色);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空气、稀有气体注: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即醋);氨水;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6、有毒的:气体:CO。

初中化学必备化学反应方程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点燃=C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3、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4、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5、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6、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7、碳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8、铁和硫酸铜溶液:Fe+CuSO4=Cu+FeSO4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实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过滤操作: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9、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考点1.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符号为“Ar”,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注意: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时,它还能表示“某单质”。)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2H: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①表示铁元素

Fe②表示一个铁原子3Fe:表示3个铁原子

③表示金属铁

考点5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

初三化学学案人教版 篇5

绪 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

⑵打碎玻璃

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

⑸水结冰

⑹镁带燃烧

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⑷镁带具有可燃性

⑸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课堂小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别与应用。

布置作业: 化学书1.2.3.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1-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化合反应的概念。

2.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3.初步让学生接触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用具】木炭、硫、细铁丝、石灰水、3瓶氧气、燃烧匙、火柴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物质?

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沸点、硬度等,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空气中,空气中有近20%的氧气,请学生观察所收集的氧气,回答氧气的物理性质?

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P11页第一、二自然段,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一、氧气(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固态时呈淡蓝色。讨论: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它们不需要氧气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氧气不是完全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在水中只能溶解有少量氧气,水中溶解的氧气可以供鱼类生存。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

1.碳(C)与氧气的反应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

演示:碳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前:木炭是黑色固体,反应中,在空气中点燃可以燃烧,伸入集气瓶中燃烧更旺,发出白色,放出热量。反应后,木炭消失,往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问:如果木炭没有点燃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2.硫(S)与氧气反应 观察燃烧匙在加热过程中,硫状态的变化以及硫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火焰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用飘闻的方法闻气味的方法。

比较两个演示实验的现象,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没有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呈蓝紫色火焰。为什么?

物质燃烧是有的有火焰,有的没有火焰,只有气体或蒸气燃烧才有火焰。

碳是固体燃烧没有火焰,硫在常温下是固体,但在加热时,硫从固体→液体→气体,所以硫燃烧是硫蒸气与氧气反应,呈现火焰。问:木炭、硫、在空气中燃烧,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得比空气中更旺,为什么? 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被其它气体冲淡了,或者说在空气中氧气只占21%,而在纯净的氧气中氧气占100% 所以木炭、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1-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了解氧气的用途。2.初步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重点】氧气性质,氧气的用途 【教学难点】氧气性质

【教学用具】蜡烛、燃烧匙、一瓶氧气、玻璃片、石灰水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碳、硫、磷、铁可以氧气中燃烧,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在氧气反应呢?

演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用干燥的集气器,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这样可观察到瓶壁上的水雾。)

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与在空气中燃烧现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1)反应程度;(2)颜色变化;(3)生成产物;(4)放、吸热量等四个方面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现象:(1)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2)发出白光;(3)瓶壁上有出现水雾,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4)放出热量。4.蜡烛与氧气反应

这个实验说明蜡烛主要成分是含有碳和氢的。问:蜡烛与氧气反应是化合反应吗?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生成物有两种。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说明:氧化反应有的是化合反应,有的不是化合反应。要看具体反应来判断反应类型。

三、氧气的用途

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指导学生阅读P14页课文氧气的用途图示,归纳氧气的用途。【小结】

1.从氧气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掌握氧气的用途。【布置作业】P14-15 3-4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1-3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用具】氯酸钾、二氧化锰、酒精灯、集气瓶、水槽、铁架台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我们在实验室制备氧气时,还可用高锰酸钾来制备,这个实验老师已做过,这里我就不再重复,我只强调一下,实验应该注意的一些地方:

注意事项:①在安装实验仪器时,应遵循的实验步骤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②应该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及如何检查;③固体药品怎样装入试管中;④试管口应该稍向下倾斜(为什么?);⑤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应先移动酒精灯,使整个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固定加热,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⑥用什么方法收集(排水法),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还可用什么方法收集,该在什么时候收集;⑦怎样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并如何验证该气体是否已收集满;⑧实验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开,再熄酒精灯。(为什么?)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略)

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反应的表达式,会发现一个什么问题?

反应物是一种物质,反应后,产物有多种,我们将这类反应统称为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关键字眼:反应物是“一种”,产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

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但在实际生活中,工业生产过程中,需大量的氧气,不可能通过象实验室一样去制备,这们,产生的量既少,又浪费,我们知道大气的组成中,氧气占21%,这是一个很大的氧气仓库,于是人们就想是否可以从空气中取得氧气。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行得通的,人们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将空气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其液化,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低,这们氮气就先蒸发出来,剩余的则主要是液态的氧。

【小结】

这一节主要讲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反应原理,介绍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的操作原理和过程。

【布置作业】P17-18 1-2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布置作业】P21 1-3 复习这一章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课堂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小结】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1,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

(2)原子的大小主要由核外电子运动的空间决定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3)原子核虽小,它还可以再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组成。【小结】

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运动的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布置作业】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2-3 元素、元素符号(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元素的概念

2.掌握元素符号的写法及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以及代表的意义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代表的意义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二氧化碳是由二个氧元素和一个碳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

(3)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二个氧元素和一个碳元素构成(4)二氧化碳分子是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5)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

2.氧气是由_____________组成。氧气分子是由____________构成。

因为元素有一百多种,由元素构成的物质约有一千多万种,若文字表示各元素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将十发麻烦,所以人们就确定了一套来表示各种元素的符号。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有重要作用。

四、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意义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S,表示硫元素,表示一个硫原子。

2.元素符号的写法。

(1)第一个字母用印刷体大写 如碳-C 氢-H 氧-O等等。

(2)有二个字母时,第二个字母应该小写。如铜-Cu 锰-Mn 镁-Mg等等。

(3)元素符号的专用汉字都有一定规律: 气态非金属元素都有“气”字头,如氧、氢等 液态非金属元素有“氵”旁,如溴

固态非金属元素有“石”字旁,如碳、碘等

金属元素都有“钅”字旁(汞除外),如钠、钙等。【小结】

要求记忆常用元素有名称和其元素符号:能区别哪些是金属元素,哪些是非金属元素。

【布置作业】

记忆元素周期表前20位的元素及其元素符号。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3)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写法:根据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行读的后写,后读的先写。如四氧化三铁Fe3O4、五氧化二磷P2O5等

三、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和元素符号前数字的意义。前面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右下角数字表示:原子构成的个数。练习: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O: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依据单质,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规定,能正确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9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第三章水氢

§3-1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及其人类关系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节水和防止水污染 【教学难点】节水和防止水污染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空气对我们来说是生命存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物质,那么,还有什么物质对生命有重要作用,可与空气相比较的呢?那就是水,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关于水的问题。

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哪一类物质,它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状态形式形成。

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属氧化物,它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还有一些以气态形式存在。

一、水的自然界存在

阅读课本P45页“水的存在”。

水占地球表面的3/4,人体中约占体重的2/3,鱼体含水达70-80%,蔬菜含水达90%以上。

水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基本前提,它是构成任何生物体的基本成份,没有水,人和动植物都不能生存。水对工农业生产也有巨大的作用。

二、水对工、农业生产的作用。阅读课本P45-46页“水与工、农业”,讲解水与人类的关系,强调水的重要性。知道了水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就该懂得如何来保护水资源。

三、保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水对人类活动是极其重要的,虽地球上水的含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且分布不均,故需要节约用水。

2、水的污染

污染原因:工业上排放的“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施肥、农药的不合理利用等,都会造成水的污染。3.预防和消除水的污染

由于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故需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和消除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工业“三废”经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合理利用农肥和农药等。

【小结】1.水的重要性2.水的存在3.水的污染、预防和消除污染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3-3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2.理解什么样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3.学习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氢气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和基本操作 2.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教学用具】橡皮塞、酒精灯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水的电解,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如何检验电解时产生的气体?

我们通过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从实验中可知,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因为它是一种最轻的气体,故人们把它命名为“氢”。

用电解水来制取大量的氢气,耗电量大,工业上常用天然气或水煤气等原料来制备氢气。

一、氢气的工业制法

利用天然气或水煤气为原料进行制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氧气的的制法,它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要求不同引起的,工业上要求量多,而实验室则是要求纯度高。同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与工业制法的原理也不同。

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得 2.原料及方法

①原料:金属常用锌或镁或,酸常用稀硫酸或盐酸。②实验方法:

演示:锌粒与稀硫酸反应。

(1)先在试管中放几粒锌粒,再加5亳升稀硫酸。

现象:锌粒逐渐减小,溶液表面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管壁发烫,反应放热。(2)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现象:生成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问:产生淡蓝色火焰可能是什么气体?

(3)把反应完毕,试管里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加热,蒸发液体后冷却 现象:有白色固体生成,是硫酸锌固体。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Zn H2SO4 ZnSO4 H2 阅读课本P50页小字前一段内容,并认真观察图3-

6、图3-7。因为氢气不溶于水(这个性质在电解水时已学过),故氢气可用排水法进行收集,再者由于氢气的密度很小,(说明一种气体密度大小,是通过它与空气的密度进

3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3-4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纯净的氢气和不纯的氢气点燃的不同现象。

2、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方法。重点:

氢气的可燃性。

难点: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方法 【教学用具】橡皮塞、酒精灯、试管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问:

1、实验室里制取氢气用到哪些药品,其反应方程式是怎样的。

2、什么是置换反应。引入新课:

在前一节课我们已经接触过氢氯知道氢气的一些物理性质,现在我们来回忆归纳总结一下氢气的物理性质:

一、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演示:先让学生阅读P53页“氢气的物理性质“这段内容:并演示图3-9实验。现象:摇动导管时,肥皂泡迅速上升,并向上飘去。

结论:氢气是一种无色、无气无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沸点为-252°C熔点为-259°C,并注意与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设问:实验室收集氢气为什么可以用向下排空法? 答:因为氢气比空气轻,并举些生活的实际例子。

2、化学性质。

讲解:氢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a、点燃纯净的氢气。

讲解:回忆做水的电解时,在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可燃烧,并放出淡兰色火焰是氢气,氢气燃烧会生成哪些产物呢?

演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

2、产生淡蓝色火焰。

3、烧杯壁上有水珠成。

4、放出大量的热。结论:

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会怎样呢? b、点燃不纯的氢气。

演示:演示图3-11氢气的燃烧及氢气与氯混合气的爆炸实验。

现象:刚点燃时,氢气安静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的爆炸的声,塑料瓶被气流高高起。

分析:(1)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拿掉小孔上的纸团后,氢气从小孔逸出遇火燃烧。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3-4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氢气的可燃性,掌握氢气的还原性。

2、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了解还原反应。

3、根据氢气的蛋白质了解氢气的主要.用途。重点:氢气的还原性。

难点和关键:氢气的还原性。

教具:试管、导管、酒精灯、火柴、氧化铜、锥形瓶、长颈漏斗、锌粒、硫酸、带橡塞的导管、夹子。教学过程: 问:

1、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1)为什么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到液面下,而不能位于液面上?(2)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3)用排空法收集氢气时为什么瓶口要向下?

2、氢气在常温下较稳定,当点燃时能发生什么反应? 氢气+氧气→水 H2 O2 H2O 氢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与单质氧发生化学反应表现为可燃性,除些之处,氢气还能与一些氧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氢气的还原性。

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

现象:(1)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的铜。(2)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氧化铜+氢气→水+铜 CuO H2 H2O Cu 注意:1)装氧化铜的试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2)先均匀加热,再固体在有药品的地方加热。

3)应先停止加热,让氢气继续通入一段时间,再停止通氢气(为什么?)氢气夺取了氧化铜里的氧,跟它合成水,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光亮红色的铜。在反应里,氧化铜失去氧变成铜,我们说氧化铜被还原。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氧被夺去的反应。

问:氢气还原氧化铜,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反应?为什么?(置换反应)氢气的用途

请学生阅读课文P56-57,氢气的用途部分。

【小结】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利用氢气的性质,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有用途,氢气还可用于生产盐酸,合成氨等。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质发生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失去电子,而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也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根据以下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说明它们各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惰性气体。【小结】在多电子的原子里,原子个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电子的排布规律。

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代表的意义,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判断该原子是金属、非金属或是惰性气体元素。

9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3-6 化合价(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实例来了解化合价的含义

2.掌握化合价,正价、负价等概念,能从物质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认识化合价的本质和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3.掌握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为和零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为和零 【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复习:1.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

2.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离子化合价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其中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如离子化合物:氯化钠、氟化钙;共价化合物:水、氯化氢等,我们对比一下这四个例子,不难看出,这些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比总是一定的,比如氟化钙中钙与氟的原子个数之为2:1,不可能为1:1,也不可能为1:2等其他的一些比例关系,否则的话,就不能使其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的最外层成为稳定结构,就不能形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了。同理,水、氯化氢中各原子的比例也是一定的,否则,构成的原子的最外层不会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会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而且,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所以元素之间相互化合形成某种化合物时,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定的简单的整数比,这种“一定数目”正好反映了元素原子的形成某种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价,我们这节刘术来学习化合价。

一、化合价

1.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是几种原子化合的性质,那它的数值是怎样确定的,这我们要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来讨论,它的数值有正负之分。2.数值的确定 ①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其正负值与离子所带的电荷相同。②共价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它元素共用电子对的对数,正负号决定于共用电子对偏向和偏离,偏向哪一方,则此方就显负价,另一方显正价。3.化合价的书写

元素的化合价是写在该元素的正上方,把正负号写在数字前,如KCl:应注意的是,化合价的书写应与离子带电荷数的书写相区别,不可混淆。我们从化合物中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3-6 化合价(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巩固元素化合价知识,熟记元素化合价

2.能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并能判断所写的 化学式是否正确

3.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教学重点】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教学难点】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化合物里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原则

四、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1.标出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例1:标出下列物质的各元素的化合价。氯化锌金属锌氢氧化钠

1).先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2).标出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2.求化合物中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3.已知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步骤:①先写出组成化合物的元素符号,一般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把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上方。

②求出两种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③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④把原子数标在相应的元素符号右下角。

⑤检验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是否为零,【小结】

根据化合价概念,可以正确书写化学式,也可以判断所书写化学式是否正确。只有确定知道有某种化合物存在,才能根据元素的合化价写出它的化学式,切不可应用化合价任意写出实际上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作业】P65 2、3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问:为什么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相等呢?

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只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成而生成其它物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

问:蜡烛在燃烧时,越烧,蜡烛越短,质量也就越小,说明它不适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蜡烛时,反应物是蜡烛的氧气,而产物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产物都以气体形式散逸到空气中,所以越烧,质量越轻,它还适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问:镁带燃烧后的产物比镁带重,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适合这个反应,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这个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是镁带和氧气,而的物只有一种氧化镁固体,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镁带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这个反应依然适合质量守恒定律。

【课堂小结】总结全节内容,突出理解质量定恒定律。【课后作业】P70.1、2、【板书设计】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既然书写化学方程式有一定原则,那么要怎样进行书写化学方程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只一种,则用“+”把它们接起来,并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

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配平的方法较多,有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法、观察法等,下面我们来学习初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找出左右两边同种元素所含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在化学式前配相应的系数,使其原子个数相等,然后把短线改为“=” 3.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物质状态;

条件一般为点燃、加热(△),催化剂,高温等这些条件,写时一般写在“=”上方,但当其它条件与催化剂同时存在时,则一般将催化剂写在“=”上方,而将另一条件与写在下方。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放出则标上“↑”,但当反应物中也有气体参加时,就不标,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时标“↓”,但当反应物有固体参加时,也不需标上。

【小结】总结全节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课后作业】P73 1、2、3 【板书设计】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湖南永州蓝山一中课题研究小组 雷阳助 E—mail:leiyangzhu@126.com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规范化。3.注意单位的收写要求。

练习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氧气?

练习2:在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若制取10克铜,需氧化铜多少克?至少需氢气多少克? 练习3:实验室用5克锌粒跟5毫升稀硫酸反应,待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克,问可生成多少克氢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克/升)(精确到0.01)

练习4:实验室要制取2瓶,每瓶250毫升的氢气,要多少克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才能制得?(氢气的密度为0.09克/升)【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化学方程式是正确的,经配平的,在解题时,应该注意解题的书写格式要规范。【课后作业】P76 1、2、3 【板书设计】

初三化学学案人教版 篇6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品(如石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相关课件:

★ 九年化学教学计划

★ 化学实验室工作计划

★ 化学实验室规章制度

★ 九年化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教学反思

★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书

★ 做题思路化学实验室答题技巧

★ 初二化学优秀教案参考

★ 化学空气的教案

初三化学学案人教版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微粒,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

1. 引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教版”必修模块化学2要求学生能从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初步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而这必须以学习构成宏观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前提。

2.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

分子内、晶体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依据成键方式的不同,化学键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几种类型。

2.1 离子键

由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其实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通常情况下,活泼的金属元素(包括NH4+)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包括酸根、OH-)之间可以成键。以NaCl的形成为例,Na和Cl2反应的微观解释: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的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分别形成了Na+和Cl-,这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生成了稳定的化合物NaCl。

2.2 共价键

两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其本质是两原子轨道重叠,两核间电子概率密度大吸引原子核而成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按成键元素不同,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一般来说,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都能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而成键。共价键有键能、键长和键角三个参数,键能表示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键长和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共价键的强弱则决定着分子的稳定性和极性等。以HCl的形成为例,H2和Cl2反应的微观解释:当氢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它们易获得1个电子形成最外层8电子(氢原子最外层为2电子)的稳定结构,且二者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当,都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去,这两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1个电子组成1个共用电子对,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在形成的HCl中,由于氯原子对电子的吸引比氢原子稍强一些,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氢原子,形成极性共价键,而在H2和Cl2中共用电子对既不偏离又不偏向,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2.3 配位键

这是一类特殊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是由两个原子中某一个原子单独提供与另一个原子共用,即成键原子一方有孤对电子,另一方有空轨道。可表示为:A:+B→A:B。以NH4+的形成为例,NH4+形成的解释:当H+与NH3相遇时,NH3中氮原子周围还有1对孤对电子,而H+则提供空轨道,二者结合都能达到稳定结构,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共价键———配位键。

2.4 金属键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叫金属键,其本质是金属阳离子和电子间的静电作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决定着金属的光泽、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

3.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分子之间也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这就是分子间作用力。

3.1 分子间作用力

存在于分子之间的非化学键的相互作用称为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德华力。按其实质来说属于静电力,与分子极性有关,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能量比化学键要弱得多,作用范围也小。分子间作用力的来源是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对大多数分子来说,色散力是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影响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以卤素单质熔沸点的变化为例,Cl2、Br2、I2的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相应也越高。

3.2 氢键

与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X(氟、氧、氮等)通过共价键结合的氢,如果与另一吸引电力能力的原子Y(或X)接近,则在原子X与Y之间以氢原子为媒介,生成X-H-…-Y型的键,这种键称为氢键。它的实质是静电作用,能量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范德华力稍强,不同于一般的范德华力,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分为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两大类。氢键的形成对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等都有影响,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往往是相反的。以常见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和冰中的氢键为例,NH3、H2O和HF的沸点一反正常的递变规律,原因在于它们的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使其沸点升高。H2O在液态时,除了以单个分子存在外,还通过氢键形成(H2O) n,在固态冰中水分子间以氢键结合成排列规整的晶体。

4. 结语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方面的发展。“人教版”化学2的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可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探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习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集资建房协议书(项目备案)下一篇:保洁岗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