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共16篇)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方程式 篇1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中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都是初三化学重点,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①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只针对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生成物,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有无遗漏;④只针对“质量”守恒,不涉及体积等其它的守恒;⑤催化剂不能视为反应物。
2、质量守恒定律原因:①宏观: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均保持不变
②微观: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宏观:①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种类不变③元素质量不变
微观: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的数目不变③原子的质量不变
一定改变宏观:①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②分子种类一定变
可能改变:①分子总数可能变②化学价可能变③物质的状态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以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准绳
2、书写:
3、含义以2H2+2点燃2H2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个数比个水分子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②通过什么条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方程式 篇2
那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实施创新教学呢?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国家是一辆汽车,那么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就是它的发动机,而国家未来的发展就是靠我们的这些未来的工作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这就是创新教学实施的原因。
二、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一)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打破规矩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禁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坚决服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们只能按照教师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造就了我们很多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试成绩很高,却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想实现创新教学,首先就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向老师提出疑问,敢于挑战权威,只有让学生愿意去思考,敢于去发言,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举例而言: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物质反应前后总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学生可能这个时候就会有疑问“为什么物质都已经发生反应了,已经不是原来的物质了,为什么质量就不会发生变化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明确告诉学生“没有特殊的情况,这是化学家研究出来的,你只要记住就好了”,不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必然也就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发展之路,如果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世界上没有事情是绝对的,但是目前并没有质量不守恒的发现,你可以多做一些化学实验,把你的结果记录先来,指不定会有惊人的发现哦”,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得到开发。
(二)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探索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的习惯就是直接按照答案进行讲解让学生记住解题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起到了相反作用的,学生习惯了把老师给的方法和答案进行记忆,自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懒得去探索了,而是直接等待老师进行讲解。如果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或者是与其他同学成立合作小组进行探索讨论,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就能被开发出来了,学生愿意自己去对知识进行探索,谁能保证学生自己所探讨出来的解题方法不比老师给出的答案更简单呢,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被开发出来了。举例而言:在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很少见的化学反应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教师往往这个时候会直接把题讲一下,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在学生下次遇到新的方程式的时候依旧不会书写,那么,教师在教遇到这类情况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或者与同学一起去探索遇到这一类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解题的方式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多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创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创新不只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变化上,动手能力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的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动手,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最不按套路出牌”的年纪,这个时候教师要放任学生去进行实验,学生可能会不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谁能保证学生自己试验的过程不是对实验步骤的一个创新呢,谁能说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按照教科书进行实验就会失败呢,所以,教师可以经常开展实验教学的形式,既让学生动手探索出了知识的来源,又有可能得到更简便一些的实验操作步骤,对于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都是一件好事。
总述: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被磨灭殆尽,只能按照教师所设定的方向和思路进行发展,导致了学生考试成绩很高而独立思维的能力却很低,那么究竟如何来改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等待老师的讲解。以上的几点仅是个人在教育中所总结的一点经验教训,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时时提醒自己究竟是想要高分的学生还是高能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创新教学才能更有效果。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各科的教学也纷纷开始注重创新的教学,初三化学的教学也是如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呢,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下探讨,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发挥创新精神,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有效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学有可以施展的空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三化学,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奇志.初三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8-8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方程式 篇3
关键词:初三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在初三才会开设,此时的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也能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而初三的化学知识在设置上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将会对学生在化学知识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上大有帮助。
一、初三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指从生活当中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和教学,同时也反馈和指导生活的教学。生活作为一个人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的检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对于初三化学教学依旧如此。初三的化学知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问题,探索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热情,最终让学生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巩固学习初三化学中的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化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探究。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将源自于生活、回归到生活,能够解决生活常识的化学知识进行整理,最终达到提升化学实践能力的一种尝试。学生以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作为起点,在初中化学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运用书本中的化学知识更好的、更全面地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初中化学知识,感受那些时刻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与快乐。这就是初三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所在。
二、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的意义
(一)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是通过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化学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效率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不被学生广泛接受。而生活化教学在初三化学课堂的应用,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运用生活素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到最后解决问题。不仅提高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初三化学教学的效率。
(二)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
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可以有效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化学知识的探究上面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面对化学问题能够积极去思考,主动去质疑和探索,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现出学生在初三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对于初三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传统化学教学下的学生普遍缺乏生活实践,动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极差,使得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严重出现脱节。而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从源头上改变这种欠缺的“务实”能力,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三化学中关于《碳及碳的氧化物》中关于炭的学习。在生活中为了使房屋里的有毒气体含量减少,许多家庭会选用活性炭作环保剂。这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性强,将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吸收过滤,净化空气.同样碳又可以在冶铁时作为原料,它具有还原性,可以将铁离子还原成铁单质;碳如果加在橡胶中做成轮胎,又可以提高其耐磨性,这就是运用碳这种物质很稳定,不易分解。同样是碳,但在生活的运用却不相同。这就是注重初中化学知识生活化后能够解释生活中遇见的化学问题。
三、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既然是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探究和实践,那么就应该在教学中依据生活化的原则与标准。辩证的唯物主义说过,任何的知识以及学问都是源自于生活和经验,所以在初三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汲取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正确指导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和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三化学中学习生石灰加水生成熟石灰这一化学过程时,化学教师先抛出一个生活问题,为什么市场上销售的速食米饭在户外只要加一点凉水就可以让米饭迅速变成热饭?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热情。在实验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对比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在反应中短时间快速放热,最终加热米饭。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提问,让学生在探索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开放、创新原则
任何探究性教学都包含着开放以及创新的特点,所以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實践与探究也不例外。面对生活化教学,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尽情思考和发动大脑进行想象,所以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外加一种创新的引导模式是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最终达到解决生活问题,掌握初三化学知识的目的。
(三)协作原则
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还必须要遵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原则。因为对于许多生活化问题,学生短时间内由于没有接触,所以很容易导致大脑“短路”,如果不能被唤醒,走出思维的误区,那么既费时间,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合作与协作就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思维的唤醒,有一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实现问题高效探究和解决,最终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协同能力,让学生收获更多。
结束语:
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有效掌握,更为关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化学学习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化学学习中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葛庆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1:24-26.
[2]陈丽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26:139.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4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4.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六,实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过滤操作: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9,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10,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1、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七、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八、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0.03%
九.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的取用,滴管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十.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十一,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十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苏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篇5
(1)金属的物理特性:常温下除汞(液体)外都是固体,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合金:①概念: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称为合金。②合金的性质能: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使合金更易适不同的用途,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为合金。③重要的铁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其区别是含碳量不同。④生铁的含铁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反应越剧烈。
3.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作用
:①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a. 一般说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b. 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因为它们有很强的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②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初三化学教学计划(上册) 篇6
吉县三中冯 凯
一、学生分析:
本学期我带初三年级3个班的化学课,这些学生有的学习习惯比较好,但也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对于他们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为了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时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沪教版新教材是按照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顺序及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顺序拟定的。同时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O2、CO2、水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
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三、教学目标
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四、实施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做好“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五、课时按排
第一、二周: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三周:第二章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四周:第二章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五周:复习气体的制备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验满与检验的方法,月考。
第六周:学习第二章第三节《 自然界的水》。
第七周: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化学
元素》。
第八周: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组成》。
第九周:复习第三章。
第十周:月考,讲评
第十一周: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节《化学反应
中的质量关系》。
第十二周:第四章第3节《化学方程式》。
第十三周:复习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第十四周:第五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月考,讲评。
第十五周:第五章第二节《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
第十六周:第五章第三节《金属防护和非金属回收》。
第十七周:复习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应用》。
第十八周:月考,讲评。
第十九周:下册第六章第一、二节。
第二十周:第六章第三节。
第二十一周:复习,期末考试。
初三年级 化学教学计划
冯
凯
如何指导初三学生学好化学 篇7
一、要明确学习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的自然科学, 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没学化学以前, 学生对化学不甚了解, 随着对化学了解的逐步深入, 学生就会发现, 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 教师就要给学生贯穿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 如介绍爱迪生发现钨丝的过程, 若没有上千次的实验做基础, 就没有钨丝的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做化学实验, 加强锻炼, 让学生为今后搞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上课前要预习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是学生对将学的内容进行预先学习的一种自学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与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认真听讲并且有重难点之分;可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当前, 有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没有形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因此,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我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渴求性, 那么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就能够主动地去预习新课程, 并且会长期地坚持下去, 这样下去, 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质的提高。
三、听好每节课
听课是学生掌握新内容的重要过程。上课时, 教师首先要能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才能认真听讲, 才能较快掌握新知识。而兴趣的激发要靠新课的导入, 因此, 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内容。其次, 要让学生都听好每节课, 就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只有有课堂纪律作保障,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记录, 也才能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做好笔记
学习化学, 做好笔记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记是给自己做的,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而不是照抄老师黑板所写的内容。做笔记能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也能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所学内容的重难点, 对以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更便于查找, 因此, 笔记一定要做到层次分明。教师要给学生强调做笔记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形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这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
五、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化学书中有许多化学实验, 包括演示实验, 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 使学生学会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操作方法, 如酒精灯如何熄灭、常见仪器的连接方法等, 目的是使学生以后能较好地独立地完成学生实验。实验课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独立完成的、比较完整的实验教学。实验课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
首先, 课堂上要认真听课, 仔细观察教师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直观的, 实验中的变化现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深学生的记忆, 但学生不能只盲目地看, 而是一边看一边要认真思考, 并强化记忆, 这样才能明白实验原理并掌握相关的内容。所以, 观察实验时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观察时还要做到仔细、全面。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有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和产物的颜色、状态, 找出变化点, 掌握反应的条件等, 同时实验完成后, 学生就会知道硫酸亚铁溶液是黄色的。
其次, 必须让学生在上实验课前进行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在做实验时, 要靠自己, 不能靠别人, 要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精力要高度集中, 不能分心, 也不能马虎大意, 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并按照所做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做实验时要勤于思考, 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要准确如实地记录下来, 以便课后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六、课后及时复习
复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的过程, 复习能加深理解, 复习能巩固知识。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有限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 以前所记的东西会慢慢地遗忘, 因此, 为了加强记忆, 教师应让学生经常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复习也要强调方法, 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或和同学进行交流, 但一定不能往后推, 这样, 就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七、按时完成作业
课后习题作业是对新内容的基础概念的总结和练习, 若能高质量地完成课后练习, 就证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刚学的新内容。因此, 教师要强调做课后作业的重要性。学生做作业时一定要自己做, 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要做到多思多问, 不能留下任何疑点。
八、积极参加化学课外活动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积极参加学校所组织的所有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活动, 如参观附近的自来水厂, 了解一下自来水的净化设备, 观察自来水的净化流程, 询问净水的原理等;观察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 利用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 向学生介绍环保的重要性;收集一些生活垃圾, 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等。通过这些活动, 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渴求, 促使他们努力去学好化学。
小议初三化学总复习策略 篇8
[关键词]:初三化学 复习 重点 关键 习题 实验
总复习是初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复习,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把零散知识系统化。为了帮助初三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工作中,笔者采用以下策略。
一、抓住重点,及时复习突破难点
酸、碱、盐等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该章篇幅不多,但知识点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应用性和规律性很强,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因此,学习后学生不易掌握,如果学习完该部分内容后,立即转入其他知识点复习,则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部分内容遗忘更多、更快。笔者在讲授完该部分内容后,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关键,归纳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实质上是各物质相互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应注意:(1)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化学方程式,应围绕酸、碱、盐的通性来进行。(2)采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例如,开展化学方程式改错竞赛,书写各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比赛等。
三、设计习题,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习题设计立足于一个“精”字,抓住一个“活”字,突出一个“新”字,强调一个“实”字,所选的每一道题都应符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切合初中学生能力要求,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以致用,知识越用越活,只有经过实践应用的知识,才能牢固的活化在自己的头脑里,历久弥新。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实践就是多练、多考,在练中学,在考中学,通过高效率的练与考来查漏补缺,强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四、注重实验,贯穿章节复习和提高实验技能
在章节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节知识点、重点,通过实验——思考——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复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五、强化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部分,其中各部分又分为若干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以概念为基础,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点,并连成知识线,再进行梳理和对比,最后形成知识网络。
六、针对中考,进行题型和专题总结
初三上册鲁教版化学提纲 篇9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化学提分方法
习题训练要突出知识与问题的整合,即做到“以知识引问题”和“以问题带知识”相结合,弄清哪些知识宜用怎样的问题呈现,问题中包含了哪些知识。
要在已经做过的练习中找出命题的意图,考查的知识点和解题的思路以及自己解本题的障碍在哪些地方,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这一步不要求快,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越是遇到不会的题目越要看书、找资料、问老师同学,千万不要让不会的题目堆积起来。
初中化学成绩怎么提高
1.初中化学怎么学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及时复习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捡个大美女,身体细钎轻,统共一百斤”记忆。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查、装、定、点、收、离、熄”可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既有趣味又易记忆。
2.加强对化学公式符号的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内容比较繁杂。所以下课花时间对一些公式和符号进行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一定要熟练掌握相关化学用语。初三阶段会学习到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对于它们特有的化学符号,学生必须要牢记。“元素”这一章所涉及的诸多元素名称、符号也应该熟记于心。
3.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10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 篇11
【关键词】化学概念 理解 区别和联系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加强基本概念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掌握好化学概念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我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提升初三化学课堂质量的对策 篇12
一、在课程学习前做好基础工作
教师在课程讲解前应先给出学生们相应的课题, 让其进行预习, 找寻其中需要研究的目标。例如:在学习“酸和碱”课程时, 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设定一些提纲, 让学生有方向性的进行预习, 通过自行查阅教材、参考书等, 书写预习报告。同时, 教师也需要精心地进行备课准备, 在引导时, 需要为学生创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
二、为学生创建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进行课程学习时, 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还较小, 生活阅历及人生经历较少, 一些时候可能提出的构想同实际生活的差异较大, 所以, 教师应怀有一颗包容的心, 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在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的同时, 应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 大胆提出自身的想法, 并进行尝试。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一个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教师应许可学生依照自己的思路探索, 课堂氛围要欢快、轻松。当学生提出一些教师不是很确定的问题时, 教师应大胆承认, 并组织学生一起探索, 进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促使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和谐、平等、融洽。
三、为学生提供讨论的空间
教师在讲解化学课程知识时, 可以引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讨论的空间, 从而使学生们可以互通有无, 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讲解“燃料及其利用”内容时, 因为包含的内容很多, 又同学生的生活较为接近, 所以, 就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首先, 为学生设计好提纲, 让学生进行预习及准备;然后, 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针对自身预习的内容进行讨论, 教师在其中穿插一些新的知识点讲解。这样, 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记忆相关化学知识, 一举两得。
四、加强实验教学
对于化学教学来讲, 其同化学实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化学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化学药品及设备, 使学生可以自行进行实验研究, 另外, 还应为学生留存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异常现象等。
五、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一些较难的实验只能由教师进行操作, 并且还很难成功, 甚至一些危险性较高的实验只能通过枯燥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但是, 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实验操作的过程, 使学生更清晰的观察到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 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灵活的掌握化学知识。
六、重视课后实践教学
想要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学习过的化学知识, 教师就应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尽可能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实验, 并且也可以选取部分生活用品进行家庭实验的操作。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中进行调查, 例如:调查水环境、空气质量等, 布置一些课后的小作文, 从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本领。
七、擅于总结课程内容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化学知识的难点及重点内容, 增强学生们的化学技能, 教师应擅于总结课程内容, 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施行:其一, 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整理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其二, 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实验现象、原理;其三, 对各个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总结。教师在复习过程中, 应重点分析各个物质间的联系及规律, 探讨酸碱反应生成物的共性, 利用多种形式及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另外, 还可以通过竞赛、考试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记忆化学知识。例如:组织书写化学方程式比赛等, 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地肯定和鼓励,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但是化学知识的启蒙阶段,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学习化学方法的基础,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可以更为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 从而为将来的化学学习及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樊俊根.论如何提高初三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 2011 (09) .
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 篇13
1、金属材料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
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
金
形状记忆金
属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含铬、镍的
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6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
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初三化学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14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①均一:各部分性质、浓度、密度、色泽等相同。
②稳定: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不分层、不沉淀。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
2、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如:碘酒、糖水、生理盐水、高锰酸钾的水溶液、石灰水);
3、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及质量比。
4、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如:肥皂漂洗衣服、洗洁精洗碗筷、牛奶、农药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
饱和溶液转为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① 增加溶剂;②升高温度;
结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现象,叫做结晶。(结晶 和溶解都属于物理变化)。(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三、物质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⑴酸碱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上升;如:硫酸、氢氧化钠等。
初三化学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篇1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其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学好化学的保证。老师利用一些趣味性的化学问题、试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让其能在思考后做题。化学课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解决遇到的化学问题, 但更为实在的是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因此提高学生解答化学试题的能力必然会成为教师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大多学生认为做题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教师如果让学生感受到做题的乐趣, 学生必然会享受到快乐。比如“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 将甲酸 (HCOOH) 和浓硫酸混合加热, 甲酸脱水后会转变成什么?”该题具有一定的脑筋急转弯的性质, 能让学生产生一定乐趣和思想感悟。
老师还可以结合身边的实例、身边的化学教学资源来吸引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比如, 在我们兰州, 就结合当地的石化工业园区, 介绍其对当地经济所起的重要性, 然后再转入其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以及今后我们所学的知识在其中的实用性。并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去参观、做调查等。这样, 不仅让学生去除了以前农村落后的观念,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为创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空, 让他们自己去发展, 教学中适时跟进、检测、反馈、消解, 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能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使大部分学生当堂掌握。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以生为本,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既能学得愉快, 又能学有所成, 而教师既能教得轻松, 又能保证教学质量。
三、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 他们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 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应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征, 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地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这为学生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 做好每一个实验。在学生自己实验时, 教师要因势利导, 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 转为学习的动力。同时, 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 书写实验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既掌握了知识, 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当然, 农村初中为了弥补化学实验设备的不足, 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替代实验中的一些仪器。这样, 不仅可以使农村中学的实验教学得到有效的开展,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自主、自觉学习
农村初中的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很差, 这就给化学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学生虽然在学校的时间较长, 但其花在一门学科上的时间是很短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家要自主地去学习。而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习惯的欠缺, 使得他们很难去主动地学习, 尤其是遇到困难时往往采取放弃的做法, 因此课堂上必须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具体来说, 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培养学生练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大胆回答。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如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思考, 要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总之, 化学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新的教学教法, 转变角色, 改变策略, 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同时对化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课堂自然就会高效了。
摘要: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新课改理念下, 化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生活实际、身边实例、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努力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探讨初三化学有效课堂构建方略 篇16
【关键词】初三化学 有效课堂 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99-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思想,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初三化学有效课堂为核心,对其构建方略作出几点探讨:
一、多元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兴趣广,求知旺的时期,多元素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构建的根本切入点。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化学,才能使学生产生自觉求学的欲望,才能自主探讨学习化学知识的途经。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呢?
1.教师要相信“约翰·杜威”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就要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熟悉的场景及自然现象相联系,立足课本,超越课本,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太抽象,不好把握。如学习“CO2的性质”时,可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消防队员说它是灭火的英雄;建筑师说它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环保工人却抱怨说它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凶手。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用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经验导入激趣相比与直接说“我们这节课学习CO2的性质”要有效得多。
2.善用趣味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课堂是离不开实验的。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实验,尽量举一些新奇有趣的例子,使学生在新奇感中产生愉悦学习情绪。
如教学中“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毛巾”、“水中生火”等实验像魔术一样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每当此时课堂中学生都不自觉地出现了“哗!…哗!…”的惊奇声。我总是趁机告诉学生这其中蕴含着化学知识,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就会懂得化学世界之奥妙,这就很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欲望。趣味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真正的“快乐学习”,是有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方略。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虎头蛇尾,应该贯穿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为有效课堂扎下基础。
二、让“亲其师、信其道”成为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话:“我不喜欢某老师,他的课我懒得听”。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人都是情感的动物,特别是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还有着繁重的学习和成长的压力,更需要理解和关心。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待进生,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增进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创建出有效的教学氛围,对课堂的有效性起到一种超语言功能的作用,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让学生喜欢化学老师,就会喜欢化学科的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我认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是教师的“饭碗”。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保持任何时候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使自己的化学课堂更加饱满。学生会因自己有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而感到欣慰、骄傲,对知识的追求自然是自觉的、强烈的,为有效课堂提供了保证。
三、精心设置有效提问
有效课堂的构建应以课堂有效提问为诱导。有效提问是激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钥匙。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提问具有针对性、计划性、启发性、激趣性。
例如在学习“分子间有间隙”时,先举出“1+1≠2”的例子, 提问:将 100毫升水与 100 毫升酒精混合, 所得的总体积是多少?学生一般会脱口而出:200毫升。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做实验,自己去验证是否正确。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显微镜下物质内部的结构和溶液混合动画过程,通过丰富学生感性认识,让抽象的、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变得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吸引了学生的眼睛,理解了“1+1≠2”的原因,掌握了分子的性质。通过精心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有效提问还应注重“因材施问”。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梯度合理的问题, 选择提问对象, 让每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能在自己已有知识水平上经过努力,答出自己的见解,使每一次回答成为一次进步,一次鞭策,一次体感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组织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广泛的教学模式,也是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善于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去思考、探究、交流、形成共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的运用可以使教师不再居高临下,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空间;有时也可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组织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尽可能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模式,放手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把一些可行的实验机会留给学生。事实证明教师演得再好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更有效。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教材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探究燃烧条件时,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合作完成演示实验;第二个灭火原理由于比较贴近生活,操作简单、安全。可预先给各学习小组准备几根蜡烛、一把扇子、一块湿抹布、一把剪刀、一个烧杯、一小杯水等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用不同方法灭火,再让他们分析说出其灭火原理。让整个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精神也获得充分的释放,并学会互助、赞赏、分享等。课堂的有效性自然会高了。
总之,初三化学有效课堂的建构是以和谐、有效为终极目标。要求教师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任重而道远,我们化学教师在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其人格、价值观的发展和养成。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龙生.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数理化学习.2012(10)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方程式】推荐阅读: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填空解读09-25
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10-13
天津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01-10
初三上册鲁教版化学提纲06-11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10-18
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08-14
初三化学酸碱和盐会考知识点总结09-03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2-02
学好初三化学11-24
初三化学方程式二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