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

2024-08-14

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共6篇)

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 篇1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A.有无颜色变化 B.有无新物质生成

C.有无气体生成 D.有无发光、放热现象

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

C.镁条逐渐变短 D.放出大量的热

3.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4.下列生活中的常见变化中,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冰雪融化

C.食物腐烂 D.铁钉生锈

5.下列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观察到的现象,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白酒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少

B.鸡蛋清受热后变成块状

C.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

D.面包发霉

6.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它不同的是( )

A.消化食物 B.焚烧垃圾

C.冰块融化 D.西瓜腐烂

7.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B.气球充气过多爆炸

C.以大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为原料酿酒

D.铜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抹在墙壁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 B.用苛性钠干燥O2、H2

C.石蕊溶液遇到酸溶液变成红色 D.用生石灰制熟石灰

9.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电解水制氢气和氧气

C.汽油挥发 D.海水通过高分子分离膜制淡水

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放烟花 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C.海水晒烟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1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活性炭吸附水中臭味 B.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C.将泥水进行静止沉淀 D.净水时用氯气消毒杀菌

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B.自行车车胎充气过多而炸裂

C.熔化玻璃吹制仪器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1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双氧水制氧气 B.蜡烛燃烧

C.湿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 D.分离空气制氧气

14.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天然气燃烧 B.大米霉变 C.灯泡发光 D.铁钉生锈

15.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将胆矾晶体研碎至细末 B.铜丝在火焰上灼烧至黑色

C.新鲜牛奶久置后变味 D.人体组织消化葡萄糖

16.我们每天都和化学变化打交道,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人吃进的食物逐渐被消化 B.人体的呼吸作用

C.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 D.水在冰箱里结成冰

17.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焰火表演 B.霓虹灯表演

C.音乐喷泉 D.气球升空

18.下列自然现象的过程一定为化学变化的是( )

A.形成酸雨 B.云雾消失

C.冰川融化 D.温室效应

19.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蜡炬成灰 D.木已成舟

20.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叙述中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制作石器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使用火药

21.下列家庭实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B.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酿

C.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 D.用木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22.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与对该变化的判断,不符合的是( )

A.沙里淘金--物理变化 B.滴水穿石--物理变化

C.百炼成钢--化学变化 D.火树银花--化学变化

23.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用海水晒盐 浓硫酸使白纸变黑 B.牛奶变酸 米酿成醋

C.矿石粉碎 食物腐烂 D.蜡烛燃烧 酒精挥发

24.加热某固体变成气体,则该变化(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25.当你站在电视机背后时,常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散发出这种气味的臭氧(O3),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变成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化学变化 B.氧气属于化合物

C.该物质是物理变化 D.臭氧是混合物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应用

26.下列俗语或成语所涉及内容,有一项与化学变化或化学性质有关,它是( )

A.铁杵成针 B.积沙成塔

C.烈火熊熊 D.滴水成冰

27.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就是人类的进步史。下列物品的主要材质当时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取的是 ( )

A.马踏飞燕(青铜器) B.龙泉剑(铁器)

C.金缕衣 D.塑料器具

28.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

A.雨后的彩虹 B.夜晚的霓虹灯

C.节日的礼花 D.彩色的图画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29.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状态 B.熔点、沸点

C.还原性、可燃性 D.密度、硬度

30.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导电性 B.可燃性

C.延展性 D.挥发性

31.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

A.颜色 B.硬度

C.可燃性 D.熔点

3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浓盐酸易挥发

C.白磷在空气中能自燃 D.碳酸钙难溶于水

33.下列描述中,属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是( )

A.铜是紫红色固体 B.汞在常温下呈液态

C.铝能与酸反应 D.钠的质地较软

34.对下列现象的叙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水加热到100℃也不分解

C.高锰酸钾(俗名灰锰氧)被加热后可以放出氧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水

35.下列关于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36.在下面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37.某化工厂发生氯气爆炸事故后,抢险人员在疏散群众的同时,用喷雾水枪对现场喷射稀氢氧化钠溶液,隔日现场已闻不到氯气的气味、看不到氯气的黄绿色了。下列不属于氯气物理性质的是( )

A.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有刺激性气味

C.黄绿色 D.通常状况下是气体

38.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气体

B.着火点为4500℃,易燃

C.沸点为-42.10℃,易液化

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39.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酒精灯做燃料 B.用石墨做电极

C.用天然气做饭 D.用秸秆制沼气

40.家用的不锈钢(铁的合金汤勺,常在手柄上端加一木柄或塑料柄。说明铁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A.铁是电的良导体 B.铁是热的良导体

C.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 D.铁的密度大

4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铁和铝制炊具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铜做导线

4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铝合金用于制造门窗框架 B.氢气用作清洁燃料

C.食醋用于清除水壶中的水垢 D.氮气用于制硝酸和化肥

4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铜丝作导线 B.用石墨作铅笔芯

C.用粮食酿造酒 D.用干冰作制冷剂

44.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镁粉用做烟花和照明弹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丝用做电线

45.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高能燃料

46.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铝作导线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活性炭作净水剂 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

4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盐酸除铁锈 B.用铜抽成丝做电线

C.用铝作导热材料 D.用氦气填充气球

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 篇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C.干冰用作冷冻剂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煤矿矿井里伴生的煤层气发生爆炸 B.铁水铸成锅 C.铜在潮湿空气里生成铜绿 D.酒精燃烧

3.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城遗址时,发现的下列古代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A.在甲骨上刻字 B.用泥土筑城墙 C.磨制玉石饰品 D.铸造青铜器皿

4.下列反应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煤燃烧 B.干电池放电 C.光合作用 D.水电解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可燃性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挥发性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湿衣晾干 B.食物腐烂 C.纸张燃烧 D.钢铁生锈

7.在天气不好时,不能在河道停留,如果看到河水变浑浊,山洪或者泥石流就会在十几秒或几十秒内抵达,根本来不及撤离,在山洪来临前,有些人抬着烧烤架物河道桥下准备烧烤,还有人打着伞在河道嬉戏,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山洪暴发 B.泥石流 C.桥下烧烤 D.打伞嬉戏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作电极 B.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一氧化碳作燃料 D.金刚石刻划玻璃

9.下列实验中,可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木炭吸附 B.闻气味 C.初中化学试卷第1页,共7页 石墨导电性 D.纸花变色

10.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果汁榨取 B.粉笔折断 C.纸张燃烧 D.矿石粉碎

11.实验室里几种药品聚在一起聊天,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粗盐:最近天气真潮,身上湿漉漉的 B.酒精:出来透个气,感觉身子都变轻啦 C.浓硫酸:我要减肥,现在吸口空气都增重 D.生石灰:把我放到水里我就兴奋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 B.氢气作燃料 C.氧化钙用作干燥剂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13.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燃烧 B.冰雪融化 C.白磷自燃 D.食物变质

14.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增加氧气的质量 B.节省双氧水的质量 C.提高氧气的质量 D.使双氧水迅速分解放出氧气

15.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气体 B.易燃 C.沸点为-42.1℃ 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16.下列成语或典故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春风得意 B.百炼成钢 C.如鱼得水 D.草木皆兵

17.下列物质中,其中颜色全部是黑色的一组()

A.Fe3O4、CuO、MnO2 B.Fe3O4、Cu、CuO C.Fe2O3、Fe3O4、Fe粉 D.Fe2O3、CuO、C 18.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能使化学反应的速率加快 B.不使用催化剂物质就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C.使用催化剂可增加生成物的量 D.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19.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 B.白醋挥发 C.饭菜变馊 D.鸡蛋变臭

20.产生下列现象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干冰升华 C.美酒飘香 D.石蜡熔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含答案)

【答案】

1.C

2.B

5.B

6.A

7.C

10.C

11.D

12.D

15.B

16.B

17.A

3.D

4.B

8.C

9.D

13.B

14.D

18.D

19.B

初中化学试卷第2页,共7页

20.A

【解析】

1.解: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误;

B、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是利用硫酸的酸性,酸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误; C、干冰用作冷冻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原理,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不稳定性、酸碱性、金属的活泼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二氧化碳、硫酸、氧气等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解:A、煤矿矿井里伴生的煤层气发生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铁水铸成锅过程中,只是铁的状态、形状等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铜在潮湿的空气里能和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3.解:A、在甲骨上刻字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泥土筑城墙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磨制玉石饰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铸造青铜器皿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4.解:A、煤燃烧,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B、干电池放电,干电池的原理是一层金属锌片和里面的酸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流(碱性电池原理和这也差不多),属于化学变化; C、光合作用,属于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水力发电,属于势能转化为电能; 故选B.

初中化学试卷第3页,共7页 此题考查了物质变化时,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必须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解答本题时一定看清题目要求的是:化学能→电能.

解答此类题的常用方法就是将题中的每一选项进行逐一排除,定能选出正确答案. 5.解:A、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氧气不易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6.解:食物腐败是缓慢氧化,纸张燃烧是燃烧过程,钢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与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上三者均属化学变化,只有湿衣服晾干是水有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故选A 属于物理变化即使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对每个选项利用这一标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此题是对物理变化判断的考查,只要能对物理变化的概念有所认识即可解决此题,此类题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7.解:A、山洪暴发是水量大造成的灾难,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泥石流是由于雨水大造成山体移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桥下烧烤是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打伞嬉戏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8.解: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用作电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一氧化碳作燃料,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D、金刚石刻划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故选:C.

初中化学试卷第4页,共7页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9.解:A、木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纸花变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木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气味属于物理性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纸花变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属于化学性质.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木炭、石墨和气体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解:A、果汁榨取的过程中只是从水果中分离出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粉笔折断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纸张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矿石粉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1.解:A、最近天气真潮,身上湿漉漉的是由于粗盐吸水造成的,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出来透个气,感觉身子都变轻啦,是由酒精具有挥发性,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我要减肥,现在吸口空气都增重,是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氢气作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氧化钙用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和水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初中化学试卷第5页,共7页 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氧气、氢气、氧化钙和干冰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解:A、木柴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白磷自燃过程中有新物质五氧化二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4.解: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只是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不会增加或提高氧气的质量,也不会节省双氧水的质量. 故选:D.

催化剂在反应中表现出改变反应速率的特性,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的特点,与参加反应的双氧水的质量及生成氧气的质量多少无关.

此题主要考查能改变反应速率、化学性质不变、质量不变是催化剂在一个反应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的特征.学生们应熟记催化剂的特征,以便探究其它反应中出现催化剂的题型. 15.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无色气体属于颜色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易燃是通过丙烷燃烧表现出来,丙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所以丙烷易燃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沸点为-42.1℃,属于物质的沸点,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属于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B.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6.解:A、春风得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百炼成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如鱼得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草木皆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初中化学试卷第6页,共7页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7.解:氧化铁、铜是红色的;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氧化铜、碳是黑色的;铁是银白色. 故选A.

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颜色方面的内容.

18.解:A.催化剂能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故错误. B.不加催化剂反应照样进行,故错误.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错误.

D.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可使反应变快或变慢,本身化学性质及质量不会改变,故正确. 故选D.

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判断.催化剂在反应中改变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的物质.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解:A、牛奶变酸有新物质酸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白醋挥发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 C、饭菜变馊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鸡蛋变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0.解:A、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美酒飘香过程中只是酒精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初三上册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 篇3

1.下列事件中,必然事件是

A.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B.任意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C.投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得的点数是奇数

D.抛出的篮球会下落

【考点】随机事件.

【分析】必然事件是指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解答】解:A、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是随机事件,故A错误;

B、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故B错误;

C、投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掷得的点数是奇数,是随机事件,故C错误;

D、抛出的篮球会下落是必然事件.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掌握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2.方程(m﹣2)x|m|+3m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A.m=±2B.m=2C.m=﹣2D.m≠±2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分析】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可知|m|=2,且m﹣2≠0,从而可求得m的值.

【解答】解:∵方程(m﹣2)x|m|+3m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m|=2,且m﹣2≠0.

解得:m=﹣2.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3.把抛物线y=(x+1)2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抛物线是()

A.y=(x+2)2+2B.y=(x+2)2﹣2C.y=x2+2D.y=x2﹣2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

【分析】先写出平移前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然后根据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向右平移横坐标加求出平移后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再利用顶点式解析式写出即可.

【解答】解:抛物线y=(x+1)2的顶点坐标为(﹣1,0),

∵向下平移2个单位,

∴纵坐标变为﹣2,

∵向右平移1个单位,

∴横坐标变为﹣1+1=0,

∴平移后的抛物线顶点坐标为(0,﹣2),

∴所得到的抛物线是y=x2﹣2.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利用顶点的变化确定函数图象的变化求解更加简便,且容易理解.

4.如图,在⊙O中,∠C=30°,AB=2,则弧AB的长为()

A.πB.C.D.

【考点】弧长的计算;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定理.

【分析】根据圆周角定理求出圆心角∠AOB,然后根据弧长公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C=30°,

根据圆周角定理可知:∠AOB=60°,

∴△AOB是等边三角形,

∴OA=OB=AB=2,

∴l==π,

∴劣弧AB的长为π.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弧长的计算,掌握弧长的计算公式l=(弧长为l,圆心角度数为n,圆的半径为r)是解题关键,难度一般.

5.如图,PA和PB是⊙O的切线,点A和点B是切点,AC是⊙O的直径,已知∠P=40°,则∠ACB的大小是()

A.40°B.60°C.70°D.80°

【考点】切线的性质.

【分析】由PA、PB是⊙O的切线,可得∠OAP=∠OBP=90°,根据四边形内角和,求出∠AOB,再根据圆周角定理即可求∠ACB的度数.

【解答】解:连接OB,

∵AC是直径,

∴∠ABC=90°,

∵PA、PB是⊙O的切线,A、B为切点,

∴∠OAP=∠OBP=90°,

∴∠AOB=180°﹣∠P=140°,

由圆周角定理知,∠ACB=∠AOB=70°,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圆周角定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连接OB,利用直径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来解答.

6.如图,将三角尺ABC(其中∠ABC=60°,∠C=90°)绕B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到A1B1C1的位置,使得点A,B,C1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个角度等于()

A.30°B.60°C.90°D.120°

【考点】旋转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利用邻补角的定义可计算出∠CBC1=120°,然后根据性质的性质得到∠CBC1等于旋转角.

【解答】解:∵∠ABC=60°,

∴∠CBC1=180°﹣∠ABC=120°,

∵三角尺ABC绕B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到A1B1C1的位置,

∴∠CBC1等于旋转角,即旋转角为12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7.下列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①三点确定一个圆;

②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③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④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⑤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A.4B.3C.2D.1

【考点】命题与定理.

【分析】分析是否为假命题,可以举出反例;也可以分别分析各题设是否能推出结论,从而利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解答】解:①错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②正确,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③错误,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④错误,如果平分的弦是直径,那么平分弦的直径不垂直于弦;

⑤错误,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故选A.

【点评】主要考查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

8.如图,随机闭合开关S1、S2、S3中的两个,则能让灯泡⊗发光的概率是()

A.B.C.D.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专题】图表型.

【分析】采用列表法列出所有情况,再根据能让灯泡发光的情况利用概率公式进行计算即可求解.

【解答】解:列表如下:

共有6种情况,必须闭合开关S3灯泡才亮,

即能让灯泡发光的概率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列表法与画树状图求概率,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9.△ABC的三边长分别为6、8、10,则其内切圆和外接圆的半径分别是()

A.2,5B.1,5C.4,5D.4,10

【考点】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到△ABC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直角边为a、b,斜边为c的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为计算△ABC的内切圆的半径,利用斜边为外接圆的直径计算△ABC的外接圆的半径.

【解答】解:∵62+82=102,

∴△ABC为直角三角形,

∴△ABC的内切圆的半径==2,

△ABC的外接圆的半径==5.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也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记住直角边为a、b,斜边为c的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为.

10.已知二次函数y=x2+x+m,当x取任意实数时,都有y>0,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B.m>C.m≤D.m<

【考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分析】由题意二次函数y=x2+x+m知,函数图象开口向上,当x取任意实数时,都有y>0,可以推出△<0,从而解出m的范围.

【解答】解: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x+m,

∴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上,

又∵当x取任意实数时,都有y>0,

∴有△<0,

∴△=1﹣4m<0,

∴m>,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当函数图象与x轴无交点时,说明方程无根则△<0,若有交点,说明有根则△≥0,这一类题目比较常见且难度适中.

11.如图,将半径为3的圆形纸片,按下列顺序折叠,若和都经过圆心O,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πB.2πC.3πD.4π

【考点】扇形面积的计算;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作OD⊥AB于点D,连接AO,BO,CO,求出∠OAD=30°,得到∠AOB=2∠AOD=120°,进而求得∠AOC=120°,再利用阴影部分的面积=S扇形AOC求解.

【解答】解;如图,作OD⊥AB于点D,连接AO,BO,CO,

∵OD=AO,

∴∠OAD=30°,

∴∠AOB=2∠AOD=120°,

同理∠BOC=120°,

∴∠AOC=120°,

∴阴影部分的面积=S扇形AOC==3π.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扇形面积的计算,熟记扇形的面积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如图,AB为⊙O的直径,作弦CD⊥AB,∠OCD的平分线交⊙O于点P,当点C在下半圆上移动时,(不与点A、B重合),下列关于点P描述正确的是()

A.到CD的距离保持不变B.到D点距离保持不变

C.等分D.位置不变

【考点】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

【分析】首先连接OP,由∠OCD的平分线交⊙O于点P,易证得CD∥OP,又由弦CD⊥AB,可得OP⊥AB,即可证得点P为的中点不变.

【解答】解:不发生变化.

连接OP,

∵OP=OC,

∴∠P=∠OCP,

∵∠OCP=∠DCP,

∴∠P=∠DCP,

∴CD∥OP,

∵CD⊥AB,

∴OP⊥AB,

∴=,

∴点P为的中点不变.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以及垂径定理,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

13.二次函数y=x2+2x的顶点坐标为(﹣1,﹣1),对称轴是直线x=﹣1.

【考点】二次函数的性质.

【分析】先把该二次函数化为顶点式的形式,再根据其顶点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y=x2+2x=(x+1)2﹣1,

∴二次函数y=x2+4x的顶点坐标是:(﹣1,﹣1),对称轴是直线x=﹣1.

故答案为:(﹣1,﹣1),x=﹣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和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的方法,熟练配方是解题关键.

14.已知正六边形的半径为2cm,那么这个正六边形的边心距为cm.

【考点】正多边形和圆.

【分析】根据正六边形的特点,通过中心作边的垂线,连接半径,结合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

【解答】解:如图,连接OA、OB;过点O作OG⊥AB于点G.

在Rt△AOG中,

∵OA=2cm,∠AOG=30°,

∴OG=OA•cos30°=2×=(cm).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正多边形和圆,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求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5.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B=60°,⊙O的半径为4,则AC的长等于4.

【考点】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

【分析】连接OA,OC,过点O作OD⊥AC于点D,由圆周角定理求出∠AOC的度数,再由垂径定理得出AD=AC,∠AOD=∠AOC,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AD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连接OA,OC,过点O作OD⊥AC于点D,

∵∠B=60°,

∴∠AOC=120°.

∵OD⊥AC,OA=4,

∴AD=AC,∠AOD=∠AOC=60°,

∴AD=OA•sin60°=4×=2,

∴AC=2AD=4.

故答案为:4.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圆周角定理,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利用垂径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如图所示的扇形是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若∠AOB=120°,弧AB的长为12πcm,则该圆锥的侧面积为108πcm2.

【考点】圆锥的计算.

【分析】首先求得扇形的母线长,然后求得扇形的面积即可.

【解答】解:设AO=B0=R,

∵∠AOB=120°,弧AB的长为12πcm,

∴=12π,

解得:R=18,

∴圆锥的侧面积为lR=×12π×18=108π,

故答案为:108π.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锥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牢记圆锥的有关计算公式,难度不大.

17.如图,Rt△OAB的顶点A(﹣2,4)在抛物线y=ax2上,将Rt△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OCD,边CD与该抛物线交于点P,则点P的坐标为(,2).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

【分析】先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然后根据题意求得D(0,2),且DC∥x轴,从而求得P的纵坐标为2,代入求得的解析式即可求得P的坐标.

【解答】解:∵Rt△OAB的顶点A(﹣2,4)在抛物线y=ax2上,

∴4=4a,解得a=1,

∴抛物线为y=x2,

∵点A(﹣2,4),

∴B(﹣2,0),

∴OB=2,

∵将Rt△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OCD,

∴D点在y轴上,且OD=OB=2,

∴D(0,2),

∵DC⊥OD,

∴DC∥x轴,

∴P点的纵坐标为2,

代入y=x2,得2=x2,

解得x=±,

∴P(,2).

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根据题意求得P的纵坐标是解题的关键.

18.如图,P是抛物线y=x2+x+2在第一象限上的点,过点P分别向x轴和y轴引垂线,垂足分别为A,B,则四边形OAPB周长的值为6.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设P(x,y)(2>x>0,y>0),根据矩形的周长公式得到C=﹣2(x﹣1)2+6.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来求最值即可.

【解答】解:∵y=﹣x2+x+2,

∴当y=0时,﹣x2+x+2=0即﹣(x﹣2)(x+1)=0,

解得x=2或x=﹣1

故设P(x,y)(2>x>0,y>0),

∴C=2(x+y)=2(x﹣x2+x+2)=﹣2(x﹣1)2+6.

∴当x=1时,C值=6,.

即四边形OAPB周长的值为6.

故答案是:6.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最值,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求二次函数的(小)值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可由图象直接得出,第二种是配方法,第三种是公式法.本题采用了配方法.

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60分)

19.用适当方法解方程:

(1)x2﹣2x﹣3=0

(2)x2﹣6x+9=(5﹣2x)2.

【考点】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分析】(1)分解因式,即可得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

(2)整理成(x﹣3)2=(5﹣2x)2,然后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即可.

【解答】解:(1)x2﹣2x﹣3=0,

(x﹣3)(x+1)=0

∴x﹣3=0或x+1=0,

∴x1=3x2=﹣1;

(2)x2﹣6x+9=(5﹣2x)2.

(x﹣3)2=(5﹣2x)2

∴x﹣3=±(5﹣2x)

∴x1=2,x2=.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能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

20.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m﹣1=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x1,x2.

(1)求m的取值范围;

(2)若2(x1+x2)+x1x2+10=0,求m的值.

【考点】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

【分析】(1)因为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以△≥0,据此即可求出m的取值范围;

(2)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将x1+x2=﹣3,x1x2=m﹣1代入2(x1+x2)+x1x2+10=0,解关于m的方程即可.

【解答】解:(1)∵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0,

∴9﹣4×1×(m﹣1)≥0,

解得m≤;

(2)∵x1+x2=﹣3,x1x2=m﹣1,

又∵2(x1+x2)+x1x2+10=0,

∴2×(﹣3)+m﹣1+10=0,

∴m=﹣3.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直接将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用m表示出来是解题的关键.

21.如图,沿一条母线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平,得到一个扇形,若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r=2cm,扇形的圆心角θ=120°,求该圆锥的高h的长.

【考点】圆锥的计算.

【分析】根据题意,运用弧长公式求出AB的长度,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如图,由题意得:

,而r=2,

∴AB=6,

∴由勾股定理得:

AO2=AB2﹣OB2,而AB=6,OB=2,

∴AO=4.

即该圆锥的高为4.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圆锥的计算及其应用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定理来分析、判断、推理或解答.

22.为了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某地政府制定了农户投资购买收割机的补贴办法,其中购买Ⅰ、Ⅱ型收割机所投资的金额与政府补贴的额度存在下表所示的函数对应关系:

Ⅰ型收割机Ⅱ型收割机

投资金额x(万元)x5x24

补贴金额x(万元)y1=kx2y2=ax2+bx2.43.2

(1)分别求出y1和y2的函数解析式;

(2)旺叔准备投资10万元购买Ⅰ、Ⅱ两型收割机.请你设计一个能获得补贴金额的方案,并求出按此方案能获得的补贴金额.

【考点】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应用.

【专题】压轴题.

【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直接就可以求出y1与y2的解析式.

(2)设总补贴金额为W万元,购买Ⅰ型收割机a万元,购买Ⅱ型收割机(10﹣a)万元,建立等式就可以求出其值.

【解答】解:(1)设购买Ⅰ型收割机补贴的金额的解析式为:y1=kx,购买Ⅱ型收割机补贴的金额的解析式为y2=ax2+bx,由题意,得

2=5k,或,解得

k=,

∴y1的解析式为:y1=x,y2的函数解析式为:y2=﹣x2+1.6x.

(2)设总补贴金额为W万元,购买Ⅰ型收割机a万元,则购买Ⅱ型收割机(10﹣a)万元,由题意,得

W=a+[﹣(10﹣a)2+1.6(10﹣a)],

=﹣(a﹣7)2+.

∴当a=7时,W有值万元,

∴买Ⅰ型收割机7万元、Ⅱ两型收割机3万元可以获得补贴万元.

【点评】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的运用,抛物线的顶点式的运用.在求解析式中,待定系数法时常用的方法.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顶点式是求最值的常用方法.

23.如图,AC是⊙O的直径,PA切⊙O于点A,点B是⊙O上的一点,且∠BAC=30°,∠APB=60°.

(1)求证:PB是⊙O的切线;

(2)若⊙O的半径为2,求弦AB及PA,PB的长.

【考点】切线的判定.

【专题】几何综合题.

【分析】(1)连接OB,证PB⊥OB.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结合已知条件可得∠OBP=90°得证.

(2)连接OP,根据切线长定理得直角三角形,运用三角函数求解.

【解答】(1)证明:连接OB.

∵OA=OB,

∴∠OBA=∠BAC=30°.

∴∠AOB=180°﹣30°﹣30°=120°.

∵PA切⊙O于点A,

∴OA⊥PA,

∴∠OAP=90°.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OBP=360°﹣90°﹣60°﹣120°=90°.

∴OB⊥PB.

又∵点B是⊙O上的一点,

∴PB是⊙O的切线.

(2)解:连接OP;

∵PA、PB是⊙O的切线,

∴PA=PB,∠OPA=∠OPB=∠APB=30°.

在Rt△OAP中,∠OAP=90°,∠OPA=30°,

∴OP=2OA=2×2=4,

∴PA=.

∵PA=PB,∠APB=60°,

∴PA=PB=AB=2.

(此题解法多样,请评卷老师按解题步骤给分)

【点评】此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切线长定理、三角函数等知识点.要证某线是圆的切线,已知此线过圆上某点,连接圆心与这点(即为半径),再证垂直即可.

24.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A(﹣1,0)、B(3,0)两点,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A、C两点,其中C点的横坐标为2.

(1)求抛物线及直线AC的函数表达式;

(2)点M是线段AC上的点(不与A,C重合),过M作MF∥y轴交抛物线于F,若点M的横坐标为m,请用m的代数式表示MF的长;

(3)在(2)的条件下,连接FA、FC,是否存在m,使△AFC的面积?若存在,求m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把点A和点B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求出b和c的值即可求出抛物线解析式;再把点C的横坐标代入已求出的抛物线解析式可求出其纵坐标,进而可求出直线AC的表达式;

(2)已知点M的横坐标为m,点M又在直线AB上,所以可求出其纵坐标,而点F在抛物线上,所以可求出其纵坐标,进而可用m的代数式表示MF的长;

(3)存在m,使△AFC的面积,设直线MF与x轴交于点H,作CE⊥MF于E,由S△AFC=MF(AH+CE),可得关于m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AFC的值.

【解答】解:(1)把A(﹣1,0)、B(3,0)带入y=x2+bx﹣c得,

解得:,

∴解析式为:y=x2﹣2x﹣3,

把x=2带入y=x2﹣2x﹣3得y=﹣3,

∴C(2,﹣3),

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m,把A(﹣1,0)、C(2,﹣3)带入得

解得:,

∴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1;

(2)∵点M在直线AC上,

∴M的坐标为(m,﹣m﹣1);

∵点F在抛物线y=x2﹣2x﹣3上,

∴F点的坐标为(m,m2﹣2m﹣3),

∴MF=(﹣m﹣1)﹣(m2﹣2m﹣3)=﹣m2+m+2;

(3)存在m,使△AFC的面积,理由如下:

设直线MF与x轴交于点H,作CE⊥MF于E,

S△AFC=MF(AH+CE)=MF(2+1)=MF,

=(﹣m2+m+2),

=﹣(m﹣)2+≤

∴当m=时,△AFC的面积为.

初三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篇4

A.铜 B.镁 C.铝 D.铁

2.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O2 C.KCl D.NaOH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牛奶 C.食盐 D.植物油

4.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质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5.配制5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A.蒸发皿 B.玻璃棒 C.烧杯 D.量筒

6.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B.垃圾分类处理

C.使用节水龙头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7.下列数据是一些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

8.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H2 B. 2H2 C.2H D.2H+

9. 下列医疗用品,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生理盐水 B. 注射用蒸馏水 C. 5%葡萄糖注射液 D. 碘酒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过滤 C.检查气密性 D.熄灭酒精灯

11. 钛有“太空金属”的美誉。在元素周期表中,钛元素的信息如下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22 B.核外电子数为47

C.元素符号为Ti D.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12. 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A.米饭 B.芹菜 C.牛肉 D.苹果

13.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红磷 B.甲烷 C.蜡烛 D. 木炭

14. 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潮汐能 B.太阳能 C.风能 D.石油

15.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大的是

A.碳酸钙 B.氯化钠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

16.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最好用的方法是

A.闻气味 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观察颜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7. X、Y、Z三种金属,只有Z能与稀硫酸反应,把Y放入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Z>Y>X B.Z>X>Y C.Y>Z>X D.X>Y>Z

18.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取等质量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恢复至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a>b=c

C.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D.若继续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c>b

19.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B.丁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C.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20.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时设计

一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结构体系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课时的内容(二)教材的地位和性质

本课上接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使学生明白了化学是学习什么的学科,下接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真实验尊重实验的形式最佳切入点。是很好承上启下课,该节内容在此不仅是为了下一课也是为全书各章节中物质两种变化形式、物质两类性质做提纲契领的知识铺垫起着重要作用,是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这些知识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根据上述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

2、难点:对实验现象以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正确描述,对物质种类是否变化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化学这门课对于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只不过他们对此没有注意思考过,由于学生基础不够,教学开始不宜要求过高。另外,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会紧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进行探究。如何将生活中这些零散的知识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

(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储备: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2、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三)情感与价值观:

1、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树立对待化学实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选择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鉴于九年学生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先通过小魔术引入,激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讨,当学生探讨的兴趣浓时,让学生继续自主探讨下一个实验,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实验的现象,最后每组学派一名学生交流,说出每组归纳的内容。教师要评出最佳发言人,及时鼓励表扬每一位发言人的优点,这为今后学生的勇于发言作出铺垫,也为构建互动型课堂打下基础。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对比归纳小结。这是本节实验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主要依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创造情景导入法,教师的演示实验,启发提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观象的方法,学会描述表达归纳现象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特点,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某些实验的结论进行比较总结规律。最后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归纳、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拨小结,最后达到教学的目标。

五、教学过程

新课标提出: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化学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根据上述理念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选取趣味小魔术作为切入点,构造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其目的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识环境。让学生有目标的进入教学内容。

我设计的小实验是:演示 “火柴梗的折断”与“火柴梗的燃烧”等小实验。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何不同?这样就达到了上述效果,同时又为下一步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在学生纷纷议论、兴趣高昂时,我布置了探究实验一,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为进入第二环节做了自然而然的铺垫。

2、下面进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呢,我有一个问题,你们会观察实验吗?我们该怎样观察实验现象呢?在实验进行中我将引导学生按照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物质,以及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并及记录形成表格。(1)实验探究一:

由于学生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部分物理知识,所以我将首先演示有关物理变化的实验 即实验探究一

[实验]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由于实验相对简单,所以由学生单独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同时学会研钵的使用方法。

[提问] 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回忆实验现象,对比分析表格提出问题“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以上两个实验都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形状发生了改变。进而引出物理变化这一重要概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总结概括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实际,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并将变化归于三类,1形状改变如矿石粉碎2状态改变,如三态变化3能量转变如灯泡发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知识更加简单容易理解。掌握物理变化这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化学变化呢?接下来进行实验探究二,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对于才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具有危险性,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因此,我将示范给他们看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探究二

[演示]实验3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盐酸溶液发生的反应。

认真仔细观察实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实验的现象,最后每组学派一名学生交流,说出每组归纳的内容。同时评出最佳发言人,及时鼓励表扬每一位发言人的优点,这为今后学生的勇于发言作出铺垫,也为构建互动型课堂打下基础。之后我将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进而引出化学变化这一重要概念,然后请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加深理解。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 学习过以上内容之后,两种变化基本掌握了,那么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对于物理变化来说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如冰块融化,矿石粉碎等,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而对于后者,我将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现象,在实验三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实验四中有气体放出,结合之前所提出生活实例,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上述实验现象表现为颜色变化,产生气泡,吸热热放热发光等,那么以上现象足以判断变化类型吗?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这些选项贴近生活,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通过讲解,会发现单晶升华,汽车爆胎,灯泡发光等都发生了物理变化,所以要区别两种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吸热,放热,发光等只能作为参考条件,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会两种变化的区别之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变化,那么蜡烛的燃烧属于什么变化呢,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可能会有两种答案,属于物理变化,因为蜡烛受热变成了烛液,状态变化,也有人会说属于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燃烧发光发热,那么那种说法正确呢,这时我会以讲解法告诉学生,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具体生成什么新的物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了解。通过分析和比较,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通常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则不一定会有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

同学们,我们知道什么是化学吗?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继续抛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用木柴生火取暖,而不用铁块取暖;铁会生锈,为什么木头不会?利用这种提问方式不断的引导学生推出是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从而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一概念。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刚才的实验3,4.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石灰石与盐酸溶液发生的反应有气泡生成。这些物质变现出来的都是化学性质。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我会与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分析和比较会发现物理性质常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进而明白物理性质所包含的内容。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感知已经丰富起来了,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我将会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并请学生判断变化类型。4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巩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精神易疲劳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课堂练习发现不足,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特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实例作为训练题,并进行小组竞答,看看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5归纳小结,总体把握

在本堂课的末尾让一些同学来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收获,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激情。最后我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总结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强调难点。同时我也会提醒同学们在课下多多关注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洋溢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6划分层次,布置作业

学生经过在课堂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应该说已经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为学有佘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充分做到让“好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

五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上一篇:保管年终总结范文学校下一篇:高二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