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3篇)
初三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1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级数学教学工作任务,为更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向高中输送合格人才,现将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新学期,根据初三年级分班的实际,首先是先摸清底子,稳住学生,然后根据学生学情分布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对新分班过来的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然后,尽快帮他们找到新的学习榜样和新学伴,帮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以及创新意识,鼓励大家在新学期,获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数学包括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代数三章,几何两章。而且本学期要授完下册第二十七章内容。
四、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目标:
(1)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进度,优化学习方法,激活知识积累。
(2)形成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4)关注学生特长需求,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具体的说,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推荐阅读: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xx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初三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2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一次函数课程内容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4)理解正比例函数;(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1]
(二)本章教学目标分析。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展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在实际背景中感受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体会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
(三)本章学习目标分析。“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函数,从“数”“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并形成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意识,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一)主题图与章前文字。本章主题图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健身跑、弹簧秤等图片,力图让学生认识到章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在直角坐标系中同时展现一次函数的表达图像两种表示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本章与上一章“位置与坐标”的密切联系,另方面也暗示了“数”和“形”是一次函数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研究其他有函数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2]
章前文字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切入,转而思考这些关系的刻画,自然过渡到本章的学习主题。而一连串的疑问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点明了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本章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顾。
(二)例题设计。以第四章第二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为例,例1是在明晰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出现的一个例子。考虑了三个方面的情况:是正比例函数(当然也是一次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当然也就不是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这暗含了某种逻辑关系。对此,不必告诉学生,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例2的文字量较多,三个问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带领学生读题,划去对解决问题无关的文字,明确已知与所求;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评讲。
(三)学生活动。本章教材里的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以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例。
做一做:
1、画出正比例函数y=-3x的图像;2、在所画的图像上任意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3x。[3]
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画图体验,同时也为后续归纳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共性提供材料。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四)阅读材料。"读一读"是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实、现实中的数学应用介绍文章或趣味性小评文,本章的阅读材料是:中国古代漏刻。
漏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次函数的一个创造性应用。介绍这一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挖掘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应用实例,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探寻各种计时方法。
(五)课后习题设置。本章课后习题设置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这三大块。
1、知识技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数学理解:通过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3、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回顾与思考。本章通过一定的探索活动抽象出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并进而研究一次函数的的有关性质和应用。"回顾与思考"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三、对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情境的选取要尽可能符合广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函数概念引入中,所引用的摩天轮对很多没有坐过摩天轮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陌生的生活情境。(二)北师版教材在综合性习题类型的编制方面应有所增加.如增加一次函数在几何中运用的习题,增加求函数自变量范围的问题,增加函数实际应用问题的类型,如运输问题的最优方案问题等。[4](三)北师版教材中例题的数量与题型的种类应有所增加,并且例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堂内容、习题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八年级数学(上册)思想聚焦 篇3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可见数形结合之重要.
在《整式的乘除》中,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与乘法公式的推导,都配有直观的图形来诠释说明,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例1图1所示是一口直径AB为4 m,深BC为2 m的圆柱形养蛙池,小青蛙经常坐在池底中心O观赏月亮,则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是多大?
分析: 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即是∠COD的大小,可根据条件先分别求出∠AOD、∠BOC的大小,再求∠COD的大小,也可直接求∠COD的大小.
解:在Rt△BOC中,OB=AB=×4=2,BC=2.
由勾股定理,得OC2=OB2+BC2=22+22=8.同理可求得OD2=8.
而在△OCD中,因为OC2+OD2=8+8=16,CD2=42=16,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故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为90°.
评注:这里以形助数,数形结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使得答案一目了然.
二、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
在《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常常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求某一线段的长.
例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6,AD=8,将△ADC沿AC翻折到△AEC,AE与BC相交于点G,求GC的长.
分析: 抓住折叠图形互相重合的部分是全等图形,以及全等图形的性质可知CE=CD=AB=6,AE=AD=8,∠E=∠D=90°.又由条件知CG=AG,若设CG=x,则EG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于是,在Rt△CGE中,可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解:由图形的翻折可知AE=AD=8,CE=CD=AB=6.
因为∠DAC=∠EAC=∠ACB,所以CG=AG.
设CG=AG=x,则EG=AE-AG=8-x.
在Rt△CGE中,CG2=CE2+GE2, 所以x2 =62+(8-x)2.
解得x=,即GC= .
评注:本题利用方程思想,将所求的量(线段CG的长)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2=62+(8-x)2,通过解这个方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就意味着转化,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一般”转化为“特殊”,把“高次”转化为“低次”,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
转化思想的应用最典型莫过于“梯形的性质”一节,凡涉及梯形的有关问题,大多是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予以解决的.
例3如图3,梯形ABCD中,AD∥BC,AD=10,BC=21,∠C=70°,∠B=55°,求CD的长.
分析:此题乍看无处着手,仔细观察已知条件与未知的关系知道上、下底之长以及同一底上两角的大小,而求的是一腰长,若过顶点D作DE∥AB,则易知EC、∠1与∠2的大小,进而可知△CDE是等腰三角形,于是,所求问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则∠1=∠B=55°.
因为∠C=70°,所以∠2=180°-∠1-∠C=55°.
所以 CD=CE=BC-BE.
又AD∥BC,DE∥AB ,所以BE=AD=10.
因此CD=21-10=11.
评注:过梯形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是解决梯形问题中最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四、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分类思想.要做到成功分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每次分类要按同一标准进行,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满足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之长,且较大的边长未告知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在求第三边时,就需要用到分类思想求解.
例4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周长.
分析: 这里没有图形,也未告知△ABC的高AD是在△ABC内,还是在△ABC外,因此,应分两种情形解答.
解:(1)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如图4,
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152-122=81,CD2=AC2-AD2=132-122=25.
所以,BD==9,CD==5.
所以,BC=BD+DC=9+5=14.
因此, △ABC的周长为AB+BC+AC=15+14+13=42.
(2)当高AD在△ABC的外部时,如图5.
同前可求得BD=9,CD=5,而此时BC=BD-CD=9-5=4.
△ABC的周长为AB+BC+AC=15+4+13=32.
因此, △ABC的周长为42或32.
评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时,慎解无附图题.
五、整体思想
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做一个整体,通过研究其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例5已知a-b=1,a2+b2=25,求ab的值.
分析: 这是课本第45页B组第15题,这里有两个未知数(a、b),两个条件方程,若试想由条件先求出a、b的值,再代入ab中,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八年级的同学而言,这又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起码得学习了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才能求出a、b的值.但如果我们视所求的问题“ab”为一个整体,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形式,那么此问题就可以得到整体解答.
解: 因为a-b=1,所以(a-b)2=12,即a2-2ab+b2=1.
把a2+b2=25代入上式,得25-2ab=1.
所以2ab=25-1=24,所以ab=12.
评注:通过本例我们不难看出,新的课标实验教材已密切注意到数学思想的适时渗透.
六、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叫代数思想.在《整式的乘除》一章中,幂的四条运算法则的推导大多是从具体的数开始,然后用字母表示数,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6已知P=-,Q=-,R=
-,则P、Q、R的大小顺序是.
分析: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试题,现在同学们若利用计算器,也会很快计算出答案.但若要求你直接用笔算,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我们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来解答,相信同学们定会眼前为之一亮.
解:设a=12 345,那么12 346=a+1,12 344=a-1,于是P=
-=-,Q=-=-,R=-=
-.
因为a=12 345,所以a2+a>a2-1>a2-a.
所以->->-, 即P>Q>R.
评注: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于解决大数字问题,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对称思想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利用对称思想,同学们可较简单地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对称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现象,大到宇宙空间的星体,小到微观世界的原子,精致的艺术珍宝,尖端科学中的基因工程,都可以找到图形对称的素材.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篇4
一、复习内容:
第一章平方根与立方根
第二章整式的乘除
第三章勾股定理
第四章平移与旋转
第五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复习目标:
1、整理本学期学过的知识与方法
2、在自己经历过的解决问题活动中,选择一个最具有挑战问题性的问题,写下解决它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与过程及所获得的体会,并选择这个问题的原因。
3、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学习,让同学总结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复习方法:
1、强化训练
这个学期计算类和证明类的题目较多,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整式的乘除,在复习过程中要分类型练习,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正确选择同时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还有几何证明题,要通过针对性练习力争达到少失分,达到证明简练又严谨的效果。
2、加强管理严格要求
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必须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做题难度。
3、加强证明题的训练
通过近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证明题掌握不牢,不会找合适的分析方法,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准备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项练习证明题,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证明过程。力争让学生把各种类型题做全并抓住其特点。
4、加强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辅导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
四、在复习阶段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1)课内与课外,讲与练的关系。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切忌以讲代学,以练代学,顾高不顾低。课外练习要精心设计、精心造题,以有理于消化所学的知识、方法,要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练习中提高对知识和方法的领会和掌握。练习量要兼顾减轻学生的负担,量要适中。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发现,本班学生兴趣保持的还是比较好,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反复练习。特别上学期,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成绩有较大的进步。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圆满完成了我期初制定的教学任务。优秀率突破了两位数,有12人,达到20%,合格率也上升到55%。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正在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进一步将新课程改革推向更深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实数,掌握实数有关的运算方法;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
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表示数学关系。
态度情感目标:从生活入手认识数学,探索数学规律,并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之中。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20%;合格率:60%。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是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第十二章: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本章重点内容是轴对称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是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实数
本章通过对平方根、立方根的探究引出无限不循环小数,进而导出无理数和实数。本章重点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是平方根及其性质;有理数、无理数的区别。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本章主要学习一次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重点内容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本章重点内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与因式分解。教学难点是对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五、方法措施
1、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生活入手,总结数学规律,立足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发展优等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巩固中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成绩,促进后进生的进步。
3、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六、课时安排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篇6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深知从一名学生转为教师的不容易以及重要性,为适应社会,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教学工作的要求,本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认真钻研新课标理论,遵循课改理念,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工作,现将本学期本人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上、思想上。
开学以来,本人始终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拥护国家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坚持教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发展。热爱教育事业,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和同事关系融洽,积极协调工作中的各个方面。
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1、课前准备。由于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以正式教师身份上课,所以我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怎样教学、怎样管理学生,同时我也向有经验的各位老师讨教经验。此外,除认真研究课标,以及各章各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吃透教材外,我还积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拟定课堂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以及师对生的辅导有针对性。当然我也做好备课,除准备好导学案以外,自己也结合实际认真写好教案,做到不备课不上课,严格要求自己,激发自己上进的心。
2、上课。当真正实践教学,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在网上学习到的东西有些作用,但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以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我本着新课程理念,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新课程改革,同时课堂上采用新型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在教师讲解环节中,我也努力让自己的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加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另外,由于数学本就是特别需要练习的科目,但我也不会采用所谓的题海战术,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人人都有所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发展。
3、课后作业。每一堂新科之后,我会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在设置作业中,我通过阅读教材,搜集网络资源,参考各种辅助资料,然后进行筛选,力求不浪费每一次练习,每一次练习都起到好的效果。除让学生们完成相应的练习册外,我还让学生们注重课本的熟悉,同时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们总结知识点。同时做到每一次作业都及时地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对学生的作业认真分析并记录好所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寻找好的方法进行补救,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每次作业后,针对同学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及时辅导,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辅导。
4、课后辅导。在课后,将学生们进行分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决不“一刀切”,避免不必要的`弊端,同时我注意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三、在生活中。
我做到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虽然自己不是班主任,我也努力从学校各班主任那里学习管理学生的方法,向他们讨教一定的经验。也经常找一些同学进行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
四、进修培训。
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外,我还经常到各班听不同老师上课,总结他们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方法,借鉴经验。另外我也积极参加镇上、县上、市上组织的各类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学成绩有所提高,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所任教的班级成绩不理想,后进生特别多。在看到成绩后,自己感觉很失落,但我也积极总结自己的不足,例如未掌握管理班级的方法,特别是对班级的后进生,缺少一套适合的高效的管理方法,同时极其缺少教学经验,还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上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所以还必需进行加强和训练。
通过以上总结,结合实际,我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后进生辅导力度;加强教学反思,加大在教学中时间及精力的投入。
总结人:xxx
初三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学生主体动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 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有效地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形成综合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英语教材文本,既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又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呢?本文拟建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导、 展、导、演”模式,并阐述模式的结构内涵、实践应用及操作要领。
一、“导”——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兴趣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导”,即“导学”。引导学生学习相关 知识,完成预习任务。这需要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握学习难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有效地导学离不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补充,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兴趣点 是一堂课 各层次学 生主体参 与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 则。在义务教 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Friends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上,我抓住“一个好朋友的品质有哪些?”,启发学生主体参与为我找朋友,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我想交怎 样的好朋 友?”要求学生每人都要说出至少一个句子。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积极为我寻找人文素养高的人作为我的朋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并运用了helpful,honest,polite,interesting等形容词,还理解了You must trust them because they never tell lies.等重要的句子。 在在师师生互动和生生用英语交流中,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展”——课堂文本教学中竞争积累语句提高人文素养
“展”即当堂展示,学生通过自学后展示自己学懂的内容,供其他同学和老师评估。课堂教学中让竞争参与进来,让学生在竞争氛围下积极提高自己。在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Do it yourself第一课时,我设计竞争展示对话的环节,全班两两一组表演大PK。展示时必 须声音洪 亮,有感情,注意语音 语调,学生在表演中 找到语言 表达的技 巧和语言 的内在美,对You’d better get some tools.It says ,“Do it yourself.”When you do DIY,you make,repair or decorate things yourself instead of paying someone to do it.和I enjoy making something new.That’s fun.等句子有更深的理解。学生人人参与,尊重个性差异,又在竞争 中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语言美的认识。
三、“导”——小组活动设计体现互帮互组的活动形式
“导”即“导引”。启发学生探究英语 学习技巧。教师合理安排教 学内容和 步骤,组织多种 形式的课 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设计以4 -6人为一组,在教学中我们主要是给定任务,分组活动完成任务。让他们在自己的活动小组里学有所得,提高兴趣,尽其所能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实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 学习自信 心,并慢慢形 成学习的 迁移,将他们的长项也慢慢向现在的语言发展。在小组活动设计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中要有互帮互组环节,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才能 完成。如在教学义 务教育教 科书 《英语 》八年级上 册Unit 2 School life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第一 课时时,我把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分为探讨Eddie和Hobo谈论学校的样子、英美在学习用品上的不同、身边街区的不同和季节假日等方面的不同。用以上任务让学生分组选择在英美不同国家时进行对话表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小组合作中讨论用词的不同,互相在学习的氛围中得到发展,提高对英美文化差异的认识,在表演中 一言一行 体现人文 素养的提 高。
四、“演”——评价体现分层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演”即表演,学生根据一节课所学内容进 行表演。 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石,评价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这样,学生才能在评价的指引下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中。以义务教 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 册Unit 8第二课时Taiwan Earthquake为例。在启发学生学完课本内容后,教师让小组合作表演采访。以小组长为幸存者Timmy,其他同学对他进行采访。采访设计如下。
1.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小组互相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标准, 引导师生共同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全班欣赏
教师将小组按抽签的顺序排 号,每小组有90秒表演时间。教师再适当点评优缺点,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素养表现是否到位,欣赏小组精彩之处,认识到表演上的不足。
3.课后作业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表演,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进一步表演,将评价和修正过程迁移到课后的时间里。
第1和第2步骤的活动使学生在小组 讨论和展 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生在表演时针对评价标准,既明白了自己的高于别人之处,也看到了别人的不足,他们在不自觉中内化自己小组合作表演标准,不断提高人文素养。第3步骤是对学生表演能力的迁移, 也是学生人文素养与课外文化相结合的延伸,实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初三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8
英语课堂教学中,倡导“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交际教学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学习任务教学,强化了语言实践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新目标英语是一套好教材,然而,再好的教材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接受能力来开展行之有效的任务和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帮助解决教学难题。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视的英语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二、教材分析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section A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以下3点:
1词汇:tall, thin, short, heavy, calm, wild, long hair,short hair, outgoing, quiet, funny, serious, smart, athletic,ect.
2句型
Pedro is funnier than Paul.Tina is taller than Tara.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3语法: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学情分析
学生曾学过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但掌握的程度不够,在使用单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表达时总是出现错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表达人物特点和对人物进行比较。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受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学习效果明显。
四、教学目标
1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指导学生学习人物特点的单词、对人物进行比较的表达及如何正确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交际。
2通过学习本课,加强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3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教学过程
Taskl: Guessing games
Show some riddles such as the following to the stu-dents to guess.
T:I have a friend. She is a girl with long hair in our class. She has a round face. She has two big eyes and a small mouth. She often wears a pair of glasses. She is thin. S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girl. She is the mast hard-working in our class. Who is she?
T:Let's look at some photos of my family.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Please describe them.
S:She is shorter than you. /S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you. /She is thinner than you. /'--(Students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photos.)
T: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 Lead in the class subject.)
(1,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想象空间,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融洽师生感情。3,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巩固学习做好铺垫。)
Task2:Revise th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ople's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ies
1.Divide th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can get as much as possible.Students can write their descriptions on a piece of paper before class. (Students must collect them before class.)
2.Show some photos of famous persons and describe them, using description words, such as short hair/long hair, curly hair/straight hair, tall/short,...etc, on the screen.
(1,复习已学内容,自然延伸到新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开展竞赛活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求知欲,一举多得。)
Task3 : Presentution
1.Learn some new words about personal traits:calm/wild,athletic/weak,using the pictures of 3 pairs of twins in Section A.
T: Who is eaimer, Tom or Sam?
S: Torn is calmer than Sam. Sam is wilder than Tam.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Sam is weaker than Tom.
2.DoSectionA-la.Matcheachwordwith the opposite. Check the answers.
3.Get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 rules of 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词汇教学。2,让学生归纳总结语法知识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
Task4: Listening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1b.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chat in 2a.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chat in 2b.
3.Check the answers.
(听力训练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为下一步的任务输出提供了输人材料。)
TaskS:Pairwork&groupwork
1.Imagine your partner is a famous person, interview him/her.(Show an example on the screen.)
2.Divide the class into 4 groups and then work in groups.
3.Suppose you are a super star in the future, design your future.
(1,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又体现了个性化发展。2_活动主题的难易符合学生实际,操作具有可行性。3,“名人专访”、“公众投票”、“明日之星”这些生动活泼的场面,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Task6: Reading and writing
1.Teach "look the same", "look different", " be as good as","be not as good as","a little",using some pic-tures and comparing some students in class.
2.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and the statements (1-5)about the article. Write "T","F" or "DK".
3.Check the answers. (Ask students to give reasons.)
4.Ask students to write another letter.
T: You are Isabel now. Write a letter to reply Liu Li. Talk about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one of your friends.
5.Choose two or three to share the replies with the whole class.
(1,这一环节是基于听说训练之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课堂内强化目标语言。2,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既有效地控制了难易梯度,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Task7: Consolidation and sum-up
1.Give studentsa chanceto sum up what have learned in this class. (Students can talk about it freely.)Then teacher makes a brief sum-up.
2.Get the students to do some consolidation exercises.Teacher goes around and gives some help to students.
(1,让学生来做课堂小结,抓住了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心理,突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2,强化练习。重点训练听写能力,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六、案例反思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9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八年级5、6班的数学教学,从上学期期末成绩来看,学生数学基础非常差,虽然学生基本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灵活应用上还是很欠缺。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过渡时期,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九年级的学习,进而影响将来是否能升学。根据上学年学生学习的分析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在本学期获得进步,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进一步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图形的全等,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识别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索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初步运用判定方法进行推理,能用尺规作图,了解作图的道理,掌握基本的作图技能。
2.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了解分式和分式方程的概念;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解有关分式方程的应用题。
4.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5.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学会有关证明。
四、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 牢记轴对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性质;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个基本作图;
牢记分式的概念,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与计算;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与方差的计算。
认识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学会运用综合法对三角形内角和、角平分线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定进行推理证明。
五、教学难点:
探索两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方法,准确进行推理
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异同,正确进行作图;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正确处理分式方程的増根问题,会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题
牢记加权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学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辅助线的添加。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知识性错误。
4、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5、加强学生的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七、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章全等三角形11课时
第二章图形的轴对称12课时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初三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1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图象性质》教学反思
“有了函数意义和函数的图象认识,我们有能力开始具体的函数的研究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今天我们研究的函数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从实际问题入手,我们来看以下引力”,接着从四个具体的函数实例进行观察、归纳和总结,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结合定义写出一些正比例函数、进行判断,利用定义给出含字母的函数解析式是正比例函数,求字母的值。
研究函数的方法是结合和利用函数的图象,因此,引导学生画出具体的一些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工比赛,资源共享,合作研究),有学生画出的众多的函数图象进行提升,得出图象的形状特征、位置情况、变化趋势,做到真正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到了图象和性质,性质的叙述必须与图形相联系,这是数形结合的基础。本课的`时间不是太紧的,在知识内容上,老教材中有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的说法,由于训练题中少不了还有类似的应用,因此,我们也一样介绍了这一说法,在后面的应用中,要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和正比例函数的区别联系,在小学里,我们学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大而增大。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y/x=k(一定)。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正比例函数是:“形如y=kx的函数(k为常数,k≠0)”。两者揭示的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实质是一样的,成正比例“比值一定”,则两个变量不能取零,在y=kx中自变量x和函数y的值可以为零。另外,小学里没有学习负数,因此学生的印象是: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则“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而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再有,两个变量成正比例,这两个变量可以是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如y+3与3x-1成正比例,当x=1时,y=3,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此时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初三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11
事例1 1993年8月的一天夜里, 北京隆福大厦里一个报警铃突然响起, 但是值班人员没有认真查找原因, 就把警铃拉回到原来的位置。过了一会儿, 报警铃又一次响起, 这时, 隆福大厦里的大火用灭火器已经无法扑灭。这场大火造成了数千万元的损失。毫无疑问,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值班人员缺乏责任心, 没有认真查找警铃报警的原因。因此, 人们常说“责任重于泰山”的原因就在于此。
懂得责任
事例2一个11岁的美国小男孩在院子里踢足球, 不小心凌空一脚, 把邻居家的一块玻璃踢碎了, 人家要他赔偿12.5美元。小男孩闯祸后, 诚恳地向父亲认了错。没想到, 父亲却让他对自己所犯的过失负责。“我没有钱赔给人家。”小男孩难为情地对父亲说。父亲说:“我可以借给你12.5美元, 一年后你必须如数还给我。”从此, 这个小男孩便利用周末、假日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 他终于挣得了因闯祸向父亲借的钱, 并还给了父亲。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
此例说明, 里根父亲在里根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责任的种子, 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懂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由自己来负责, 任何人都不会替你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
事例3“80后”男孩曹阳飞宇, 2008年考取了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当时他面对病重的父亲, 曾想退学, 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难之间, 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卖掉祖房, 背起身患尿毒症的父亲一起上大学。他在校外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 早上起早为父亲熬汤煎药, 晚上回来为父亲换洗被褥, 中途还要回来一趟看望父亲的病情, 而且还不落下学习课程。他这样做了几年, 从不张扬, 后来才被几个同学知道。他这种孝老爱亲、知恩感恩、自强自立、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 被评为2011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并受到李长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先进事迹, 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高度的责任感, 其所展示的爱心, 是百善之首, 是人性之基, 彰显了炎黄子孙的人性之美, 续写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华章。
做负责任的公民
事例4 2012年5月8日晚, 黑龙江佳木斯市第19中学在晚课放学时, 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 在失控汽车冲向学生时, 她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 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 造成全身多处骨折, 双腿高位截肢。张丽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完美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当车子冲向学生, 在学生生命面临威胁的刹那, 她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 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
事例5家住哈尔滨市宾县经建乡二道河子村朱家屯的4岁女孩孙悦, 本来还处于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 可是因为父母重病, 丧失劳动力, 小小年龄的她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她每天都要伺候生病的父母, 做生火、淘米、煮粥、刷碗等家务。就这样, 生活的压力让她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而这种磨炼也让她学会了从容面对生活。
一个4岁娃娃都懂得自己的责任, 知道担当责任, 那么, 作为一个中学生更应懂得自己的责任。中学生应担当哪些责任呢?首先是作为一个公民, 应承担维护正义, 热爱和平, 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一切的责任;作为父母的子女, 应当承担孝敬父母, 关爱父母, 体贴谅解父母的责任;作为一名学生, 应当承担遵守学校纪律,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所以, 我们中学生肩负着多重责任。
漫漫人生路, 虽然有许多的外力因素无法把握, 但我们必须具备驾驭人生航向的能力, 每个人都得对自己负责。总而言之, 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梁启超曾说过:“人生于天地之间, 各有责任。知责任者, 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 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 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据也。”通过以上众多鲜活的事实, 让我们的学生明白, 我们的成长过程, 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年龄, 处于什么时期, 担任何种职务, 做什么样的工作, 都有着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 而这责任是沉甸甸的, 重于泰山的, 无处不在的!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34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3人。上期末数学考试最高分135分,最低分26分,平均分92.5,120分以上10人.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及格的同学仅83.1%;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基本概念,基本计算,以及基本的空间与图形知识都极其欠缺;数学的思维混乱;不能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低落,多数学生对数学严重丧失信心,谈数学而色变。
二、教材分析:
1、体系结构:
(1)数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景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数学概念,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2)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况和机会,适当编排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材内容的编写,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编入一些选学内容,以适应较高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材内容的叙述、行当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史料等,将背景材料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5)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材中占有适当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自主探索、实践体验。
2、教材体例。
(1)教材的正文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栏目。如“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体验和感受,掌握必要的知识。
(2)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故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
(3)控制习题总量,降低难度,增加探索、开放、实践类型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编制不同水平的练习题,按课时给出随堂练习,每一节设置习题,每章的复习题设程度不一的A、B、C、三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4)增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解决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能力。(5)每一章的开始,设置有展现该章主要内容的导图与导入语,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给学生以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多与学生勾通,多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深入钻研教育教法,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习题降低教学坡度和教学难度,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四、培优、转差措施:
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情况分别给予学生不同教学要求,按学生的不同基础布置不同的作业,因材施教。多与差生交流,与差生交朋友,分析差生差的原因,给差生以信心和关心,尽量给差生降低学生上的坡度;对于优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适当对知识进行拓展,给优生以充分思索的空间,多让优生自主探索,鼓励优生合作交流。
五、本期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期末考试优生率40%以上,合格率785%以上,平均分95分以上。
六、教学目标
第十一章
数的开方
1、让学生经历又一次数系的扩展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发展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际的辩证关系。
2、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认识平方与开平方、立方与开立方间的关系;会用平方、立方 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并用根号表示,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及任意一个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能估计某些无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与估计能力,会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
第十二章
整式的乘除
1、探索并了解正整数幂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探索并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
3、会由整式的乘法推导出乘法公式,了解两个乘法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通过从幂的运算到整式的乘法,再到乘法公式的学习,了解乘法公式来源于整式乘法,又运用于整式乘法的辩证过程,并初步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特殊——一般——特殊”的一般规律。
5、探索并了解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能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6、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从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的辩证思想。
7、会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
8、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一些探索实践过程中去,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
9、通过本章一些生活实例的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
3、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4、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四章
勾股定理
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4、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十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数据的描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
2、更好地理解数据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
3、本单元首先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与表示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
4、进行估计,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还要清晰、有效的进行展示,以尽可能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初三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13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与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单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2、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外角),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3、了解与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边、内角、外角、对角线、正多边形)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4、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养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如:(1)在知识的探索方面:如在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时,用“小虫爬三角形的边”的思考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又如用“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来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用“剪纸及信息技术”来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用“计算的方法”来探索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用“地砖铺地”来探索“镶嵌知识和原理”等。
(2)在知识的推理方面:
在“画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时,引导学生用“同理”的方法;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推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来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用“三角形内角和”来推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用“沿多边形的边走一周的转角刚刚是一个周角”及“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来推出“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
2、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3、重点难点突破措施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展示,题目的设置难易适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四、课时安排
第十一章三角形 共10课时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 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2 课时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 课时
数学活动——镶嵌………………………………………… 1 课时
小结………………………………………………………… 1课时
复习题11…………………………………………………… 2课时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全等形,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节介绍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方法。在第三节,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并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通过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感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在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全等三角形条件以及角平分线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3、体会探索全等的条件,通过合作交流,获取快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以及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2、难点: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并能灵活运用。
四、课时安排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共10课时 12.1与全等三角形………………………………………………2 课时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 课时 12.3 角平分线的性质 …………………………………………2 课时
数学活动——图案设计……………………………………1 课时
小结…………………………………………………………1课时
复习题12 …………………………………………………2课时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于直线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2、会画轴对称图形,理解并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理解与应用。
4、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
5、三线合一的广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图形的轴对称: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轴对称性及其相互关系;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轴对称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3、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想象能力。
2、激情投入,快乐学习,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
1、重点: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2、难点:三线合一的理解和应用,等腰三角形、锐角300,等边三角形、垂直平分线的综合解题
四、课时安排
第十三章 轴对称 共14课时
13.1轴对称 ……………………………………………………2 课时 13.2 画轴对称图形……………………………………………2 课时 13.3.1 等腰三角形……………………………………………2 课时 13.3.3 等边三角形……………………………………………2 课时 13.4 最短路径…………………………………………………2 课时
数学活动——图案设计…………………………………1 课时
小结 ………………………………………………………1课时
复习题13………………………………………………… 2课时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教学内容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一章的主要包括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等知识。整式的乘法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又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这些知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整式的乘除法、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想与技巧。
2、灵活运用乘法公式、添括号进行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练习、观察、类比、交流、归纳、总结、应用,巩固本章所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化归、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精选习题进行变式训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通过通法的讲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初步树立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发展逆向思维,让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难点: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结构与技能,建立数 学模型,深化数学思想。
四、课时安排
本章共安排了3个小节,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供参考): 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1 课时 14.1.2 幂的乘方…………………………………………1 课时 14.1.3 积的乘方…………………………………………1 课时 14.1.4 整式的乘法………………………………………4 课时 14.2.1平方差公式………………………………………1 课时 14.2.2 完全平方公式……………………………………2 课时 14.3.1提取公因式法……………………………………1课时 14.3.2公式法……………………………………………1课时 阅读与思考——十字相乘法……………………………1课时 小结………………………………………………………1课时 复习题14 ………………………………………………2课时
第十五章 分式
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分式方程有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乘除运算法则、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获取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重难点
1、重点:分式的混合运算以及分式方程的应用.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的通分,特别是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通分,另一个是分式方程的“建模”问题
【初三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初三数学上册期中试07-20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八年级上册)01-17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9-27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心得体会06-09
八年级数学上册9月教学反思07-25
初三年级数学备课组小结07-31
初三年级数学模拟试卷11-28
初三数学教学01-20
数学八年级上册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