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点(精选11篇)
政策重点 篇1
我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 除了得益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经济建设和城乡居民住房对水泥市场需求拉动外, 还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国家政策对遏制水泥行业无序扩张、促进水泥工业健康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水泥政策分类
经粗略统计, 2009年以来,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国家层面共出台主要水泥政策28项, 涉及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 以下数据以此为基数进行分析。
在这28项政策中, 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标准类, 另一大类是常规类。
其中标准类政策:共4个, 包含2010年11月发布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工原 (2010) 第127号]、2012年11月发布的《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16780-2012) 、2013年12月发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1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GB30485—2013) [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80号]。标准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14.3%。
常规类政策:共24个, 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85.7%。又可分为三小类, 分别是:
(1) 发展类:共17个, 如2009年9月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 (2009) 38号]、2013年5月发布的《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 (2013) 892号]、2013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3) 41号]等等。发展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60.7%;
(2) 环保类:共6个, 如2012年10月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发 (2012) 130号]、2013年8月发布的《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 (2013) 31号]、2013年9月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4年3月《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环办 (2014) 30号]、2014年4月《关于在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过程中加强环保管理的通知》[环发 (2014) 55号]。环保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21.4%;
(3) 安全类:共1个, 如2013年11月国家安监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 (2013) 112号]。安全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3.6%。
2 水泥政策特征分析
2.1 政策的分进性
水泥政策是分步推进的, 决定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十二五”前和初期的2009~2011年, 处于两个五年规划制定的交接时区。因此, 在这一时期, 水泥政策主要是围绕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淘汰落后水泥、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技术展开。
到了“十二五”中期的2012~2014年, “十八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因此, 在这一时期, 水泥政策主要是围绕抑制产能严重过剩、环境保护、提高大气质量展开。
2.2 政策的趋严性
近年来, 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 水泥政策在三个方面明显收紧:一是从抑制产能严重过剩的角度趋严;二是从环保角度趋严;三是从安全监管角度趋严。
从38号文、到892号文、再到41号文, 越来越严格。
2009年产能过剩初露端倪, 出台了38号文, 意在将过剩的苗头及时扼杀住。但是, 各地圈地扩张、盲目建设之风仍然盛行, 38号文并没有得以落实, 全国水泥产能仍然急速扩张, 轻易突破了30亿吨大关;
2013年5月892号文出台, 明令“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国土、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 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进行认真清理, 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 尚未开工建设的, 不准开工, 正在建设的项目, 要停止建设”;
2013年10月41号文出台, 明令“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 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 对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违规项目, 要按全面清理。凡是未开工的违规项目, 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违规项目一律停建;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 在符合布局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要求, 以及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等基础上, 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请报告, 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并抄报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未予认定的在建违规项目一律不得续建, 由地方政府自行妥善处理;对隐瞒不报在建违规项目, 一经查实, 立即停建, 金融机构停止发放贷款, 国土、环保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对涉及失职渎职和权钱交易等问题的予以严肃查处, 对监管不力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013一年内, 上、下半年各发布两道严令 (892号文和41号文) , 可见形势的严峻和紧迫。
环保政策:2014年5月环保部发布的《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异常严格。政策提出“严格落实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凡未开展或未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规划所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批申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据”;“实行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编制的以建材等为主导的国家级产业园区规划, 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进行区域内省际会商”。
安监政策:2013年11月, 国家安监总局出台《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加强水泥制造企业粉尘危害治理, 从安全的角度提出要全面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行业准入等政策, 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且粉尘危害严重的水泥制造企业。这也是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少有的、涉及水泥行业的政策。
2.3 政策的深耕性
加入了对重点区域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方面, 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41号文) 、《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各项政策中都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特殊对待;二是标准方面, 如《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13) , 针对重点区域提出了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限额, 分别比一般地区严格33.3~50%、20%和50%。
以上政策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要求和指标更为严格。
粗略统计, 对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有特殊要求的政策有6个, 全部都是2013年以来出台的, 占2009年至今五年以来水泥政策总数的21.4%;2013年以来共出台水泥政策16个, 对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有特殊要求的政策占37.5%。这是从2013年以来才有的现象, 在之前鲜有出现。可见, 2013年是个分水岭。进入2013年以来, 国家在政策制定的思路上有所调整, 侧重于对重点区域的特殊关注。这些政策全部体现了国家“十八大”的精神和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的要旨。
2.4 政策的重点突出性
这两年, 政策的重点是控制产能严重过剩和环境保护。遏制产能严重过剩体现在892号文和41号文的发布;环境保护体现在2013~2014年密集性出台了多项环保政策, 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
3 政策走势预估
通过分析以上政策可以看出, 今后水泥企业若想再以新建方式来进行产能扩张, 将不会得到政策支持, 违规在建项目也有望得到遏止。水泥工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将是长期的主题。
抑制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 关于淘汰落后的水泥政策在“十三五”期间仍将持续, 甚至更加严厉。
环境保护关乎民生, 也是需要长抓不懈的。因此, “十三五”期间, 环保政策仍是重点。新制定的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氮氧化物限额有了明确规定, 预计水泥环保政策将在脱硝方面有所动作。
为应对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重点更多地将转向可替代原燃料的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污泥, 融入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中, 今后国家对水泥企业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将管理得越来越严, 政策也将围绕这几方面制定和展开。
政策重点 篇2
一、名词解释
1、“国是”
“国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共商国是”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
2、“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简称“九二共识”)
3、大数据(big data mega data)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4、“供给侧改革”
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5、“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 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 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6、写出以下图标的国际组织名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二、问答题
1、“国事”与“国是”有何异同?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但二者同中有异:
(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4)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2、“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要求在哪十大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要求在以下十大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扶贫”。
3、李克强总理表示,2016年重点做好哪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三)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五)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4、需求侧包含几大要素?供给侧包含几大要素?当前供给侧改革有哪五大重点任务?
需求侧包含:投资、消费、出口三大要素,统称为“三驾马车”; 供给侧包含: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当前供给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5、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何谓“两众两创”?
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即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未来将从哪四个方面降低企业显性成本?
未来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降低企业显性成本:一是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二是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降低企业财税成本;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四是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7、简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政策把握的总体思路
宏观经济政策把握的总体思路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按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而不是政府去确定具体项目,或选择把钱投向哪一家企业,具体的投资机会还要由企业家来摸索和把握。实践证明,市场的选择是最有效益的。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放水养鱼”,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一项一项出台、一项一项督导,让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落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的落实。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有充分准备,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8、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
习近平主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9、史无前例的军改将原七大军区改组为哪五大战区?
1、设立北方战区,战区指挥机构在北京。含内蒙、东三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北部、环渤海和部分黄海海域,北方战区空军、北海舰队。负责俄罗斯、朝鲜半岛、渤海、部分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北冰洋方向,协助日本方向。
2、设立东方战区,战区指挥机构在南京。含山东南部、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东部、部分黄海和整个东海海域,东方战区空军、东海舰队。负责东太平洋、日本、台湾方向。
3、设立南方战区,战区指挥机构在广州。含云南、广西、广东西部、海南、南海海域,南方战区空军、南海舰队。负责东南亚半岛、南海、南太平洋方向,协助东太平洋、日本、台湾方向。
4、设立西方战区,战区指挥机构在成都。含新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西藏地域。负责印度、中亚、印度洋方向(后续印度洋方向的海外基地归该战区管理使用),协助东南亚方向、俄罗斯方向。
我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重点诌议 篇3
从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在人均GDP超过了300美元之后,即开始转向保护农业;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基本上完成了政策转换。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不断得以提高的情况下,为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政府财政必须做好从剥夺农业向反哺农业的转换。加入WTO之后,农业直接的价格支持和投入补贴等“黄箱”政策日益受到严格限制,从策略上讲,我们完全可以巧妙地将原来的“黄箱”政策转移到“绿箱”政策的合法名目之下,将资金通过“绿箱”政策合法地注入到农业生产之中。按照这一策略,根据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我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重点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的交通、通讯、能源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这样一方面能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以间接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减缓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另一方面还能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农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方面主要应抓好两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重点发展渠道补砌、管道输水、集雨节灌、喷灌、微灌等工程措施,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生物等措施有机结合,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有机结合,坚持灌区和旱区并重,积极推进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和旱作节水基础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用水效益。
第三,增加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强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只有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才能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最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增强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
第四,充分利用WTO规则的国内支持空间,支持建立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支持价格政策(即规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和最高销售价格)和专项储备制度,以财政全额出资方式,建立国家农产品储备调节基金,实行吞吐调节,平抑市场价格波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经济时局与中短期政策重点 篇4
关键词:经济时局,宏观政策,对辽宁的再认识
美国和欧盟已经历过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历练, 积累了至少比中国要丰富得多的经验, 其经济的复苏韧性和增长质量, 其技术能力和经济基础, 不会脆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如同我们反对“唱衰中国”、“唱空中国”一样, 我们也反对同时也没有必要把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面临的危机抬到不适当的位置。我们现在最需要警惕和关注的倒是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隐藏在经济问题后面的非经济因素影响。现阶段的中国还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解决公平和正义问题的长效机制。所以要增强面对复杂局面不乱阵脚的能力, 敢于担当、同舟共济, 而不是临危怯阵、相互推诿。在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需求中, 地方政府真正还有一些调控余地的, 其实只有投资需求这一块, 不搞投资, 不上项目, 地方经济就发展不起来。
一、不为眼前的世界经济乱局和短期困难悲观
自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进入了动荡不安、乱象丛生时期。先是美国次贷危机, 接着是美债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世界经济曾出现一些复苏迹象, 2011年随着美债、欧债危机的渐次显现, 全球经济又出现了二次衰退的风险。现在各国都在讨论“二次探底”的可能。全球经济会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什么时候出现“二次探底”?应当说现在还没有十分清晰的答案, 但总的看是悲观预想的多, 负面的消息多。美国总统奥巴马讲, 这场金融危机“是几代人时间里经历的最严重的危机”。笔者倒赞同2011年夏季大连达沃斯会议的主题, 即“关注增长质量, 掌控经济格局”。就是说危机来了不过于悲观, 复苏过后也别盲目乐观, 关键是胸中有数、正确应对。美国政府推出了长期削减财政赤字政策和短期经济刺激计划;欧盟先是发行了45亿欧元债券, 主要用于增加爱尔兰、葡萄牙的流动性, 预计欧盟还会出台类似政策和计划。要看到, 美国和欧盟已经历过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历练, 积累了至少比我们中国要丰富得多的经验, 其经济的复苏韧性和增长质量, 其技术能力和经济基础, 不会脆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现阶段, 美国的总体研发费用、大学排名、诺贝尔奖得主、创业指标都远居世界首位。美国的竞争力全球排名第五, 中国仅排名二十六位。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代表未来的高端技术方面, 美国仍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如同我们反对“唱衰中国”、“唱空中国”一样, 我们也反对同时也没有必要把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面临的危机抬到不适当的位置。欧债危机最严重的是希腊, 而希腊的生产总值只占欧盟的2%, 总量很小, 说它危及欧洲经济, 有危言耸听的味道。只要欧盟团结一致, 共施援手, 化解希腊危机并不难。二战以来, 俄罗斯在1998年、阿根廷在2002年都曾出现过债务违约, 但并没因此导致洲际性或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IMF) 预测, 今后五年, 即我国的“十二五”期间, 全球经济在时序结构上呈现出“先抑后扬”的特征, 2011年增速下滑, 随后四年逐年提升, 分别为4.401%、4.513%、4.54%、4.627%和4.667%, 平均增长率为4.55%, 不仅高于上一个五年, 即“十一五”3.598%的年均增速, 也高于过去三十年3.389%的历史平均水平。较快的增速源于危机后金融系统的自我修复、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贸易的恢复和发展、闲置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市场信心的逐步增强。基本结论是, 今后五年全球经济有望步入高质量复苏阶段。
在金融危机面前, 中国的表现无疑是出色的。过去两年在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低速增长、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仍然在高位运行, 2010经济总量越过40万亿大关, 财政收入达到8万亿人民币以上,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 但笔者认为关键性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两条, 一是制度, 相对集权的体制比所谓的民主政体, 在应对危机时可以更有效地调动整合各类资源, “一切行动听指挥”, 政令统一, 这在紧要关头显示了威力。二是市场, 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这是世界发达经济体望尘莫及的, 目前我国的内需已占到经济总量的90%以上。一方面是“人努力”, 另一方面“天帮忙”, 使我们相对从容地渡过了两年的金融危机。
当然, 我国经济目前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 这一点不能否认, 而且我们大家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比如通货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等等, 还有同财政直接相关的土地财政问题, 这里面的哪一个问题都不可掉以轻心, 搞不好都可能“翻车”。但至少从可预见的将来, 我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会保持向好发展的方向, 对此我们要有信心。专家的观点是, 未来两年7%的GDP增速是一个临界点, 就是说低于这个增速, 中国经济恐怕就要出现“硬着陆”的危险, 而下滑到这样的低增速, 目前看基本上没有可能。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是主动选择了紧缩和降速, 真若遇到严重挑战, 我们的政策随时可以调整, 比如以宽松货币政策取代紧缩。我们有20.3万亿被称作高能货币的存款准备金, 还有2011年可达10万亿的财政收入。我们甚至还可以有效地调控人民币升值空间。从特定角度看, 完成初级财富积累的中国已经不再完全依赖国际市场, 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自我调整的空间。所以, 我们大可不必为眼前的世界经济乱局和短期困难而悲观。
我们现在最需要警惕和关注的倒是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隐藏在经济问题后面的非经济因素影响。大家都知道大连的PX事件, 表面上看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问题, 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大连人均GDP已过1万美元, 发展不可谓不快;城市人口三十年扩大了将近20倍, 曾是我国美誉度最高的城市, 不可谓不好;大连的历届领导同志, 忠于职守, 代代传承, 不可谓不敬业。但不少人就是不买账, 你把我从市中心赶到郊区住了, 我丧失了对原有家园的记忆, 他不高兴;人均GDP很高, 但我口袋里的钱, 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尤其是飞涨的房价, 他不满意;同我一起长大的邻居、同学乃至农村里的亲戚, 几年不见成了挥金如土的大款, 他当然有些眼红;贫富差距眼瞅着一年比一年拉大, 他就开始由牢骚转向愤怒, 并从个体行为转向群体意识。笔者觉得这恐怕是大连PX事件的深层原因。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 不是经济因素, 而主要是来自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有一种思想准备, 就是类似大连PX事件或许不再会是一个偶发性事件, 或许能演变为一种“常态”。因为非经济因素一般都涉及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而解决公平和正义问题是一个历史过程, 不论你如何努力, 现阶段的中国还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解决公平和正义问题的长效机制。所以我们要增强面对复杂局面不乱阵脚的能力, 敢于担当, 同舟共济, 而不是临危怯阵、相互推诿。如果我们做得挺差劲时, 反而自我感觉不错, 事业干得挺顺利时, 反而缺少自信和坚持, 这样下去很危险, 很多小事反而会变成大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怕“天灾”, 而怕“人祸”, 怕动乱, 怕折腾。这方面我们有刻骨铭心的前车之鉴。
二、趋于共识的宏观政策取向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复杂的局面, 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难以预见和难以把握的因素, 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年份。金融危机开始时我们为“保增长”发愁, 金融危机还未过去, 我们又为经济过热担忧, 现在又开始为经济增速下滑背负压力。“过山车”式的经济起伏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其实, 在复杂的形势背后, 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已清晰可辨。
(一) 从宏观背景看, 中国经济适当降速并非坏事
“十二五”规划目标GDP年均增长7%, 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降低0.5个百分点, 比“十一五”实际完成目标降低4.2个百分点。不仅是资源、环境约束, 导致我们维持不了持续的高增长, 更主要的是中央主动选择了紧缩和降速。降速可以给我们绷紧的神经腾出时间和空间, 去更多地关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 关注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福利, 关注如何破解改革困局, 特别是完善改革的路线图和改革的顶层设计。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 题目是《一路狂奔的中国, 请等一等你的人民》,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坐上动车的, 并不是好事情。咔嚓一声, 最快的动车, 停止了速度。几十个人提前进站, 再也不会出站。几十个生命提前出局, 再也不会重生。高速的飞奔让生命失衡, 谁还会梦想快速的冲动。”这种发自民间的声音, 与中央政府的主动调速不谋而合。可以设想, 本轮采取的调速政策, 将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动力。
(二) 从出口依赖、投资导向转为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
其中消费是摆在第一位的需求, 是第一拉动力。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是我们拥有13亿人口这个世界最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国只有成为既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也是世界第一的消费市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才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主动权, 才能不受制于人。
(三) 下决心转方式、调结构, 坚定不移地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们的发展方式不转不行, 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0%, 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却占全球的15%, 照此发展下去, 有一天全球能源需求多数将为中国消耗, 因此这是不可能持续的。按照投资效益比较, 干同样的东西, 我们至少要比日本多花费10%的资金, 也就是多浪费10%的资源。转变粗放式的发展方式, 要靠调结构, 靠产业升级, 靠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样是生产1吨钢材, 你用1000元钱, 我用500元钱, 就是要走出这样一条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的路子。走出这样的路子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创新, 靠科技和脑袋赚钱。好的政府和好的社会制度, 要容得下那些异想天开的人, 应该是对企业的服务和创新提供支持, 而不是把赚钱作为最终目标。还要允许那些缺乏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失败, 放手让非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在竞争性领域, 搞“国进民退”或迟或早要出问题。这涉及到体制和制度创新。
(四) 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血脉, 一代人可以完成一次乃至几次大的技术革命, 但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代人修复不了, 要靠几代人来修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前者的价值始终高于后者。生态文明体现的是终极价值, 工业文明只是承载着人类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五) 改革开放不能动摇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注定要付出社会成本的, 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独特意味着风险, 独特环境对失败的忍耐度往往很低。大家都认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好处, 但穷日子能过, 好日子反而过砸了, 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 现在似乎变得正常了。这是中国改革目前面临的困境, 有人比喻是“囚徒困境”。改革动力枯竭或是有意无意地使现有体制框架常态化、模式化, 不仅会停止发展, 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会丢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实现形式。现阶段要继续努力,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 逐步探索和渐进形成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无序的制度框架, 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之恶和资本之恶的叠加。
(六) 发展成果要与百姓共享
如果我们居民收入的增长长期低于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增长, 长期低于人们的心理预期, 就会使更多的人们形成“国富民穷”的心理落差。照此下去, 我们的发展就将失去最主要的动力支持即民心支持, 而缺乏民心支持的发展则是最大的不可持续。如果有一天我国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 跃居世界第一, 但百姓还处于相对贫穷状态, 人均收入与人家相差数倍, 社会福利水平又有很大差距, 这样的超越不是货真价实的超越, 也有愧于“第一大国”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讲, 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 应当首先解决发展成果同百姓共享问题, 也就是人心向背问题。
上述几个宏观政策取向, 用经典语言概括, 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在经济发展中还有一些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 比如对美债的减持还是增持问题、人民币增值问题、物价问题, 乃至土地财政问题等等。笔者的看法是, 美债包括欧债仍是比较安全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 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尤其是美债违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国3万亿美元总不能让它闲置, 总归要给它一个出口。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 长期看是利大于弊, 升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国外热钱流入, 遏制输入型通货膨胀, 也有利于我们降低购买国外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的成本。当前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客观上可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迫使以廉价劳动力为生的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关于物价问题, 2011年以来的物价上涨, 有流动性泛滥, 投机炒作的助推作用, 我国的广义货币供给量已是GDP的173%。但总体而言, 近来的物价上涨是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而做出的自我调整。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 农民还是受益的。目前“金砖五国”普遍通货膨胀, 我国是对物价控制得比较好的国家。随着各项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把物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关于土地财政问题, 实际上我们走过的道路同香港差不多。现行财政体制下, 财政的钱是吃饭的钱, 是保地方政权正常运转的钱。搞建设、保发展还得靠卖地,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也可称为转型时期的过渡办法。与土地财政相关还有一个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如何看地方政府债务, 有一种观点认为, 中央之所以在地方政府债务广受质疑的背景下, 仍然放行地方发行某些建设债券, 说明中央并没有把地方平台债务当成心腹大患。假设地方债损失20%-30%, 中央政府也有能力轻松对待, 而且就一贯的做法来推测, 中央不会让此类债务拖垮银行。何况, 只要国有土地不贬值, 现有的地方债务最终可能不会形成多少烂账。笔者感到, 遏制地方债规模的再度扩张, 最主要的是适应宏观经济紧缩和降速的需要, 当然也不排除对其形成的不良资产的担忧。
三、关于辽宁发展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十一五”的这五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辽宁最好的五年。特别是金融危机这几年, 省委、省政府不为危机所乱, 准确认识时局和自己, 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越”。2009年经济总量超过上海, 2011年预计GDP可达到2万亿元,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进外资规模继续稳居全国前三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辽宁要做的事情很多,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五个统一”, “五个统一”都是事关辽宁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如果再具体些, 笔者诊断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把握, 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 关于“十二五”时期辽宁的阶段性特征
总的概括是三个特征, 一是快速发展期;二是社会转型期;三是矛盾凸显期。快速发展期是指辽宁经济从整体上进入跨越式增长新阶段。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 GDP从1万亿到2万亿大体用时四年, 从2万亿到3万亿用时三年。辽宁2011年达到2万亿元, 从2007年过万亿算起正好用时四年, 再用三年即2014年有可能突破3万亿元 (3万亿元经济规模相当于台湾2008年的水平, 但辽宁比台湾多2000万人口) 。从主要指标判断, 辽宁确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按照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的意向性指标, 到“十二五”末期, 辽宁要确保经济总量33700亿元, 财政收入3380亿元, 居民收入提高一倍。大体上按年均增长11%至15%以上幅度安排。如果继续保持近几年“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即GDP增长13%以上, 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 则辽宁省到“十二五”末期有望达到经济总量37000亿元, 财政收入3800亿元。这一目标如果得以实现, 辽宁就可以跻身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 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十二五”是属于辽宁的五年。
社会转型期是指把辽宁作为一个单个经济体, 辽宁将从中等收入区间迈向高收入区间, 从人均GDP6000美元提升到人均1万美元以上。这期间辽宁的城乡结构、分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乃至社会结构都将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转型期也是过渡期, 由小康到富裕, 由中等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过渡。
社会转型期又是公认的矛盾凸显期。经济学界有个提法叫“中等收入陷阱”, 主要指在人均GDP迈向1.1万美元阶段的过程中, 有可能由于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而导致阶层分化、社会动荡, 而且世界上很少有经济体尤其是大国能够实现稳定跨越。你可以用非常快的速度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但你很难做到再用非常快的速度进入高收入阶段。辽宁省2010年的经济规模已与泰国相当, 如按单个经济体计算, 可列世界三十二位。泰国社会近来频繁动荡, 突发性事件骤然增加, 这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以收入水平衡量, 不实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结构的转变, 我们确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二) 关于如何做大经济总量
对以GDP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很多人提出不同看法, 也有人提出另外一些评价体系, 比如绿色GDP、幸福指数等等。事实上, 就衡量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的指标而言, GDP指标仍是最直观、最核心的指标。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达沃斯会议有一段话:“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 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实现充分就业, 提高人民福祉就是一句空话。”这是意味深长的一段话, 它很好地揭示了在我们这样一个追赶型大国, 经济发展速度与改善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辽宁这几年的速度自己同自己比不可谓不快, 但横向比, 同辽宁省相邻的韩国相比差距就出来了, 韩国2009年名义人均GDP2.34万美元, 相同尺度比较辽宁省也就是韩国的三分之一。按现有速度, 韩国2018年人均GDP就将超过日本。因此, 对做大经济总量, 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我们要有紧迫感, 这对辽宁意义重大。
靠什么做大经济总量, 眼前靠投资, 长远靠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需求中, 地方政府真正还有一些调控余地的, 其实只有投资需求这一块, 不搞投资, 不上项目, 地方经济就发展不起来。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的现实选择。改革开放头三十年即1978年至2007年, 山东累计实现投资7万亿元, 辽宁仅为3万亿元, 山东是辽宁的2-3倍, 而同期山东的GDP也正好是辽宁的2-3倍。最近几年辽宁的投资赶上来了, 山东等发达省份则出现投资增速趋缓的迹象, 此消彼长, 为辽宁追赶沿海发达省份提供了契机。所以, 应当充分理解省委提出的依托增量调结构的方针, 充分理解辽宁省为什么每年派出那么多人到国内外招商引资, 充分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的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 辽宁固定资产投资要确保年均增长15%, 力争20%, 开局的前两年增幅可能更高。
至于长远靠提升产业竞争力, 前面已经有所涉及, 这里从另外的角度强调三个环节:一是金融资本同产业资本的融合。辽宁的企业要做大做强, 非得走同金融资本对接这条路不可。华锐风电的前身是大起大重, 它涉足风电的时间不长, 是名不见经传的老国企, 但现已成为全球第一的风电装备企业, 原因就在于有庞大的金融资本进来了。二是舍得对研发人才的重金投入。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为对人才资源依赖, 特别是要重视对最具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的投入。辽宁这几年花重金引进国外研发团队, 这条路走对了, 走得越远越好。三是大力扶持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迫于生存压力, 具有天然的原始创新冲动, 世界著名的微软、苹果公司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对小企业要先予后取, 不能榨干挤净。
(三) 关于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三大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 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 其中辽西北地区5个城市中, 阜新和铁岭被划入沈阳经济区, 锦州和葫芦岛被划入沿海经济带, 沈阳经济区中的营口, 同时也属于沿海经济带范围。尽管三大区域的14个城市, 有6个城市兼具两个区域的属性, 但这并不影响三大区域的客观存在。从地理特征看, 三大区域仍有其相对独立性。笔者个人意见, 不能简单地把三大空间布局简单地等同于三大发展战略。工业立省、科教兴省、文化强省, 这些可以视为战略, 三大区域本质上还是一种空间布局。三大区域的发展还应寻求具体的战略支撑点, 还要依据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 确定不同的发展战略。近几年, 辽宁省已经在这方面做出很多有益探索。生态修复工程大面积展开, 包括朝阳百万亩荒山退耕还林、凌河及铁岭辽河段治理、新近实施的青山工程等等, 标志着辽西北的发展要以生态修复战略为起点。沈阳经济区则主推新型工业化战略, 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切入点。沿海经济带实行的是以大连为核心的“龙头”带动战略, 重点是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三大区域中, 沈阳和大连两市的发展处于中心位置。要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建设沈阳, 使沈阳成为名符其实的辽宁乃至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沈阳具备这方面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大连有可能成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区域的以航运为基础的贸易中心。大连港要从单纯的港口运营商向综合性的物流集成商转变。大连既要进一步转身向海, 继续发展外向型经济, 同时更要树立服务腹地乃至立足腹地的意识, 把产业链向沈阳经济区及东北腹地延伸。要进一步加强同沈阳的经济联系, 培育和构建沈大经济带、产业带。
(四) 关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辽宁有四大主导产业, 即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和农产品深加工, 这些产业优势不能丢。省政府提出“十二五”要打造几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千亿元产业集群。千亿元产业集群, 目前看只能在四大主导产业中培育。传统产业也出新生产力, 这是金融危机给人们的启示。像美国这样的最发达国家, 现在都开始所谓“再工业化”历程, 而像英国这样的老牌工业国也开始反思“产业空心化”的苦果。所以千万不能丧失实体经济优势。四大主导产业要突出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的战略位置, 以世界级基地为目标, 提升辽宁制造的档次和水平。世界级基地有一个核心指标, 就是产值规模达到2.5万亿元, 2010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为1.2万亿元, 再有五年时间有望达到这个指标。
巩固传统产业优势, 有一个如何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些产能现在看是多了, 但长期看可能不够用, 这是阶段性过剩。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 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宗商品产能和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装备制造产能, 出现阶段性过剩是正常的, 乃至过剩一些也并非坏事。产能过剩是一个动态过程, 正确的选择应当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适当储备战略产能;用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 用市场调节过剩产能。从某种意义说, 没有产能过剩现象的存在, 就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 甚至就没有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至少是现在, 人们还很难找到世界上有哪一个经济体可以准确把握产能平衡问题。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则重在提高服务业比重。就一个省而言, 服务业比重是否超过工业比重就好, 恐怕不能简单化, 但辽宁的服务业水平确有大幅提高的必要。服务业发展有一个趋势值得关注, 就是服务于工业生产的这一块, 也叫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最重视的是知识产权, 文化创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产品开发与制造全过程。大家熟知的苹果电脑, 它的初始团队拥有人类学、艺术、历史甚至是诗歌的教育背景, 正是这样一批人创造了苹果电脑的外观与触觉, 苹果电脑一直设法嫁接艺术及科学, 这是苹果的灵魂, 也是苹果与其他电脑公司的最大区别。
与结构调整相关联的是经济布局, 主要是城乡经济布局调整问题。“十二五”要继续举全省之力把县域经济这块“短板”补齐。事实上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中国未来可形成的财富就在县域, 在农村。辽宁已经有10个全国百强县, 若要跻身全国发达省份行列, 占全国百强县的比重至少要在15%-20%以上, 这是江苏、山东等省提供的经验。“十一五”辽宁县域经济成功实现了“三年倍增计划”, “十二五”开局又实行了第二个“三年倍增计划”。届时, 辽宁县域经济比重将超过城区经济比重。
(五) 关于高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
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省份比, 辽宁的城镇化进程主要落后在“十五”时期。“十五”时期辽宁城镇化率只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上述发达省份提高了6至10个百分点。随着辽宁省100个新城新市镇建设在“十一五”期间陆续启动, 这种局面开始扭转。目前辽宁省的城镇化率在60%左右, 按照有关专家的测算城镇化的最佳状态在78%, 据此标准我们还有很大距离。但也正因如此, 我们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也很大。城镇化这块“短板”, 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 将成为我国有别于发达国家的独特优势。依托城镇化, 我国经济可以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十年。
近年来, 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城镇化经验, 但也确有很多值得汲取的教训。当前的城镇化要特别重视打好三张牌, 一是特色牌;二是生态牌;三是功能牌。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历史文脉、地理特点, 乃至建筑风格和色彩定位。大连的特点是有山有海, 低密度的城市建筑, 错落有致的规划设计, 体现山水相连, 海天一色的城市风格。如果把沈阳的城市建筑理念搬到大连, 大连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再进一步说, 假设我们的一个新市镇, 它的规划区中有一块稻田, 有一片菜地, 是不是一定把它毁掉?海滨浴场中的特定区域有一处自然形成的渔港, 靠泊几条渔船, 是不是一定把它迁走?这些都值得商榷。繁华的都市保留一点农耕文明的印迹, 进而折射出城市的历史文脉, 未尝不可。这几年, 我们的城市马路越来越宽, 楼房越来越高, 有车族越来越多, 但一场大雨让城市变成大海, 一条路堵塞则全城瘫痪, 供水供电供热也跟不上, 新生儿找不到托儿所, 孩子刚长大又苦于没有好学校。这样缺乏基本功能的城市, 只是空有“城”名而已。
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城镇化中的耕地征用。一次性补偿不能作为硬性的制度安排, 应采取弹性的有回旋余地的制度设计。农民工可以在城镇中房无一间, 但不可无地一垄, 金融危机时, 我国几千万农民工返乡务农不闹事, 就是因为他们还有几分土地可以维持生计。要总结类似“土地银行”、“土地入股”、“土地租金”等耕地征用补偿的经验。
(六) 关于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这方面的讨论很多, 认识也趋于一致。“十一五”规划中, 辽宁提出的目标是城镇居民收入提高9%, 农民纯收入提高8%, 这两个指标都达到了, 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目标未能实现, 这是一个遗憾。辽宁有两项全国之最, 离退休职工430万, 领取生活费的下岗职工99.9万人, 分别占全国的8.11%和11.7%。据2009年统计, 辽宁省离退休职工月均收入比全国平均线少90多元, 下岗职工领取的生活费月均仅360元。这两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 摊薄了辽宁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要保持居民收入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实现收入倍增, 除了继续适当提高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以外, 分配政策应主要向在岗职工倾斜。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三项制度:一是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二是劳动者工资稳定增长制度;三是建立劳动者工资协商制度。工会组织要逐步“去行政化”, 使之成为独立于企业和政府的第三方力量, 代表职工参与有关职工工资增长问题的协商或谈判, 形成有利于职工工资增长的“压力集团”。辽宁有近500万在岗职工, 私营和个体经济就业人数420多万, 二者合计近1000万人, 这部分人劳动报酬的增长, 不仅对提高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决定性意义, 而且有助于劳动价值的回归和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在建立“三项制度”的基础上, 致力于“一个提高”, 即创造条件提高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美国居民收入的40%来源于财产性收入。国家已决定将国企收益的10%、上市国有资产股权的10%, 划归社保基金所有, 但这还不够。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大政策, 这方面我们还远未“破题”。
实事求是地说, 在分配问题上, 最重要的是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的变化, 地方调控的空间不是很大。把过高的政府收入比例降下来, 把过高的企业收入比重降下来, 要通过中央财税政策的调整, 实行“让税提薪”。按照现行事权范围, 分配与再分配的调节职能在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主要负责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此外, 要指望用五年时间即在“十二五”期间解决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也不现实。我国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大体还要存在五至十年。在高、中、低三个收入群体上, 重点不是限高, 不是调低, 重点是扩中, 扩大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专家提出可借鉴日本经验, 实行高工资、高物价、高生活质量的所谓“三高”政策, 是否可行, 应当研究。总之, 不适当地限高和调低, 第一可能失去效率, 第二也未必真正体现公平。
健康扶贫政策宣传重点内容 篇5
1.什么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17年,根据国家和省市上统一要求,我县将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就是参加以前的新农合,享受同样的保障待遇。
2.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有什么优惠政策? 经认定的五保户、孤儿、一类低保户、计生两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领证户的个人缴费部分,参保费用180元由政府全额资助。二类低保按每人50元资助、三四类低保和建档立卡户按每人10元资助。
3.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哪些优惠报销政策?
2016年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比其他参保对象提高5各百分点。2017年9月起,建档立卡贫困户报销比例再提高5个百分点。2018年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报销取消起付线,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比普通参保对象提高10%。在合规医疗费用范围内,医院按照等级报销比例为:三级医院报销85%,二级医院报销90%,乡镇卫生院报销100%。
注:合规医疗费用:即按照分级诊疗要求在相应级别的医疗机构诊治,符合城乡居民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等基本医保目录的医保可报销费用。
4.什么是大病保险报销政策?
全县参保城乡居民住院和门诊慢特病经基本医保报销后,个人自负合规医疗费用超过5000元(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群、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降低至3000元)以上的部分,大病保险给予最低50%、最高75%的报销。报销比例为:0-1万元(含1万元)报销50%;1-2万元(含2万元)报销55%;2-5万元(含5万元)报销60%;5万元以上报销65%。在市级以下医疗机构就医的,市、县级在规定报销比例基础上分别提高5%和10%的比例进行报销,报销金额上不封顶。
5.什么是大病保险再报销政策?
从2017年4月1日起,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对城乡居民个人自负合规医疗费用超过3万元以上的部分(不含3万元),大病保险再次给予80%—98%的报销。报销比例为:0—1万元(含1万元)报销80%;1—2万元(含2万元)报销90%;2—5万元(含5万元)报销95%;超过5万元的部分报销98%。报销金额上不封顶。
6.什么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政策?
自2017年9月30日起,在扶贫攻坚阶段,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保险再报销后,个人合规医疗费用年累计超过3000元以上部分,由民政部门通过医疗救助政策全部兜底解决。
对于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实施救助,不得重复救助。
7.什么是分级诊疗?分级诊疗有哪些规定?
分级诊疗制度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我省规定50种小病在乡镇卫生院看,250种常见病在县级医院看,150种常见大病在市级医院看,50种重大疾病到省级医院看。
如果不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城乡居民医保不予报销。住院之前一定要与当地乡镇卫生院或城乡居民医保经办部门联系,弄清楚哪些疾病应该到哪一级医院看,应该怎样办理转诊手续,明白报销政策。
越是基层的医院,看病报销的比例越高。到卫生院看病比县医院报的多,到县医院看病比省市大医院报的多。为了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近年来省卫生计生委出台了多点执业政策,省市级医院专家下沉到县医院服务,县医院专家下沉到乡镇卫生院服务,在基层医院也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服务,同时费用低、报销比例高。
8.50种重大疾病都有哪些?有什么报销优惠政策? 50种重大疾病包括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脑瘫、脑梗死(脑出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重度传导性神经性耳聋(听觉植入,听力重建)、乳腺肿瘤(四级手术)、宫颈肿瘤(四级手术)、重性精神病、血友病、肺肿瘤(四级手术)、食道肿瘤(四级手术)、胃肿瘤(四级手术)、急性心肌梗塞(介入)、结肠肿瘤(四级手术)、直肠肿瘤(四级手术)、肝肿瘤(器官移植除外)(四级手术)、胰腺肿瘤(四级手术)、恶性淋巴瘤、胆囊恶性肿瘤(胆管恶性肿瘤)(四级手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肝硬化(失代偿期)、急性重症胰腺炎、甲状腺肿瘤(四级手术)、卵巢恶性肿瘤(四级手术)、脑肿瘤(四级手术)、前列腺肿瘤(四级手术)、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四级手术)、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四级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成人)(四级手术)、膀胱肿瘤(四级手术)、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单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或合并肺栓塞)(介入)、极低出生体重儿、超极低出生体重儿、重症肺炎、休克、儿童哮喘持续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重度)、产后出血(介入手术)、胎盘植入(完全性前置胎盘)、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肾脏肿瘤(四级手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人工关节置换术(单侧)、病毒性脑炎(重症)、化脓性脑膜炎(重症)、耳鼻
咽喉及头颈部恶性肿瘤(四级手术)、肾上腺肿瘤(四级手术)、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
50种重大疾病参保患者,可在省、市、县级定点救治医院看病。出院时,按照实际发生合规医疗费用的85%进行报销,最高不超过支付限额,同时可以享受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大病保险再报销、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参保患者只缴纳个人自负费用。
9.什么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有什么好处?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项新的医改举措,主要目的是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支撑,通过签约的方式,使家庭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程维护,为签约家庭和个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我县按照省市规定的要求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立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和省市三甲医院“1+1+1+1”组合签约服务模式,为签约对象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绿色双向转诊、专科诊疗服务等。按自愿就近原则,每个居民家庭可以选择一名家庭医生签订服务协议,签约服务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签约家庭可决定是否续约或另选其他家庭医生签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分为基础包、初级包和中级包。其中基础包为免费包,初级包收费50元,中级包收费
100元,收费原则上由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和居民个人按照50%的比例分别承担。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服务包全部免费,其中因病致贫返贫户签订中级包,其他贫困户签订中级包。费用由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资金和国家疾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各承担50%。
10、什么是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跨省就医联网结报?如何办理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手续?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是指参合患者到参合省以外的新农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定点医疗机构(简称跨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住院治疗,出院结算时只需支付自付费用,新农合补偿费用由跨省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甘肃省参保患者经规范转诊至联通医院就医(联通医院范围查询网站),可享受出院窗口即时结报服务。参合患者在办理入院登记时应主动出示:合作医疗证/卡(居民健康卡)、身份证(或户口簿和监护人身份证)、入院通知书(住院证)、转诊单(或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就医结算管理中心的短信通知)。患者出院只需支付个人自付费用,不需再回新农合参合地报销。
11、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有什么好处?
实行新农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改变了参合患者需缴纳全部医疗费用后回到参合地再进行报销的结算方式,患者只需支付个人自费部分即可出院。在哪个医院住院,就在哪个医院报销。当天出院,当时报销,简化流程,缩短报销时间。同时,享受新农
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的参合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可少交部分住院押金,减轻参合患者就医负担。
12、什么是“三户一孤”大病救助保险政策?
“三户一孤”人员包括:全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和城乡孤儿办理大病救助保险全覆盖项目。
“三户一孤”保障范围:为全市精准扶贫“三户一孤”人员全部办理重大疾病提前给付保险、疾病身故保险、意外伤害身故保险、意外伤害残疾保险等四类大病救助保险。参保人员经县区级(含县区级)以上医院确诊,患50种重大疾病(见附件一)之一的,由保险公司提前定额给付1.8万元;发生疾病身故的,给付2000元;发生意外伤害身故的,给付1万元;发生意外伤害导致残疾的,按照伤残程度比例给付最高1万元。参保人员患50种重大疾病之外疾病的,不纳入大病救助保险全覆盖项目范围。五保户、城乡孤儿因意外或疾病身故的,赔付资金由村委会委托专人领取,用于支付丧葬等费用。
13、什么是“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 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实行“一站式”结报。入院时免收押金,不设起付线,出院时经基本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报销、二次报销、医疗救助后,病人只自付最高3000元的合规费用,即可出院。各级医保定点医院应设置基本医保、
政策重点 篇6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丰富了新经济的内涵。简要来讲,新经济是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被广泛接收和应用,诞生的新产业、新消费、新组织形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创业创新浪潮、产业转型升级、就业结构改善、经济提质增效。
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过程,是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新经济与传统经济都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深刻而紧密联系。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不应被扭曲为通过引爆新经济来代偿传统经济熄火。实际上,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互补共生、不可分割的。以新经济、新思维来引爆传统经济,盘活资源存量,才是理解十三五规划的正确姿势。
新经济的重要作用
新经济除了经济拉动作用外,提升人民生活福祉也是主要发力方向。新经济解决就业,信息动能降低连接成本,让更多民众受益于数字红利,带来更多的获得感,从而真实提升人们生活幸福度。
当然,新经济也是当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工具,通过信息动能及时交换供给与需求信息,使得定制化生产、个性化生产成为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新经济最终将信息动能助力到传统企业之中,放大传统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用信息动能驱动传统产业变革,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新经济的发展重点
新经济的基础是底层通用技术的变革,这些变革首先触动经济领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些技术的外溢效应明显,其影响已经不再局限在经济领域,开始广泛影响到公共服务、民生福祉等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克强总理的报告对于这些外溢效应,特别是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外溢效应产生的正面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提出要“推动依法行政和治理方式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更要求“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
2016年,以分享经济为引擎的第三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并由个人闲置资源分享向企业和政府闲置资源分享阶段演进;基于C2M模式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将成为传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重点;消费金融在政策红利驱动下将释放巨大发展动能;另外,农村的“互联网+”值得期待。除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外,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将为加快推进移动医疗、在线教育、数字内容等行业的下沉创造机会。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线下服务线上化、移动化以及集成化,为充分释放双创潜能提供广阔空间。
新经济的政策保障
新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全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可以预见的是,下一步各级政府将投入更多精力支持新经济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并推动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打造能力强劲的新引擎。
实际上,克强总理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新经济发展。例如,“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意见”,出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再如“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扩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信后续会有更多具体的落地措施出台,以保障新经济的蓬勃发展。
政策重点 篇7
一、2015年经济形势回顾
2010年以后,随着“一揽子”计划的撤出,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稳增长”。但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活动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始终较大。2015年,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中国经济增速换档基本完成,经济增长率稳定在6.9%。
二、2016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世界经济呈继续恢复态势
尽管世界银行和IMF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但一致认为2016年美国经济恢复是一个亮点,欧洲经济尽管困难仍然较多,但仍然会保持恢复性增长;新兴经济体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增长水平预计有所降低,分化趋势明显。综合看,2016年世界经济仍呈继续恢复态势。在这一形势下,考虑我国出口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预计出口有望低位企稳。
(二)投资增长将大体趋稳,2016年投资增长率预计为11%左右
首先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态势有望结束。大城市房地产市场销售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将底部回升。
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将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提高。
在市场需求拉动和过剩产能调整的支持下,制造业投资增速稳中趋升。
综合分析,全年投资增长可能在11%左右。
(三)消费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消费实际增长率预计为10.5%左右
近年来保就业的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就业形势比较好。此外房地产和汽车市场调整,有望在2016年趋于平缓,其对消费的负面影响预计会减弱。综合这些情况,预计2016年消费实际增长率为10.5%左右。
综合需求因素分析,预计2016年经济增长率不会低于2015年,CPI涨幅低于2%。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十三五”第一年可以取得平稳开局。
三、政府工作报告对2016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分析了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指出: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我们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所仍然具备的一系列有利因素。主要是: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创新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针对稳增长的政策力度加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三是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
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有许多短板,产业亟需改造升级,有效投资仍有很大空间。今年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电核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油气管网、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5000亿元。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今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化改革,做好加减法。
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深化价格改革,加强价格监管。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
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今明两年,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促进制造业升级。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根据对2016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所做的全面安排和部署,可以认为,2016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可以实现,十三五可以取得良好开局。
政策重点 篇8
1 正确认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 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扩大了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年初以来, 农业部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推动农机补贴政策有效落实, 多次召开会议。中央纪委驻农业部有关领导在农机购置补贴专题座谈调研时指出, 要完善机制, 从制度设计上逐步消除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要加强调研, 积极鼓励探索运行机制创新;要强化考核, 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要加强监管, 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完善机制、强化监管”的总体思路和“稳定、完善、加强”的总体要求, 在总结近些年经验的基础上, 省农机局会同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2012年度江苏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办法。与往年相比, 该办法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扶优扶强, 更加注重阳光操作, 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更加注重发挥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 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自4月5日政策启动实施以来, 全省各级农机部门严格按照2012年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办法, 根据创新试点的新要求, 规范操作, 狠抓落实。截至6月25日, 全省补贴各类机具52 534台, 受益农户29 246户, 完成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5.43亿元, 与2011年同期完成4.35亿元相比, 增长了18%。在平稳过渡的前提下, 创新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 准确把握政策试点的新要求, 突出重点, 推动补贴政策有效落实
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的批复, 江苏省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新试点的核心是简化程序、规范行为、全价购机、县级结算。《201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办法》中详细规定了补贴的操作程序、部门职责、经销商管理、信息公开及传递等方面的要求。在下一阶段的政策操作过程中, 要注意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2.1 着力抓好政策宣传工作, 把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
要把政策宣传贯穿整个政策实施的始终, 县乡农机部门要联动配合, 提高政策知晓率, 通过电视、报纸、乡村公示栏等与农民生活贴近的途径宣传补贴政策、补贴机具品种、购买方式、经销地点等;农民机手在乡镇领取补贴政策告知确认表过程中, 乡镇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将表中列出的购机者的权利义务、职能部门的职责、经销商的资格条件及服务等内容, 向农民机手明示清楚。同时, 要突出抓好每日销售信息和资金进度信息的传递发布工作, 进一步提高政策透明度。
2.2 着力抓好乡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在服务过程中真正体现便民惠农
在2011年乡站受理、县级结算的基础上, 2012年全省大部分乡镇开展了一站式服务, 建湖县、邳州市、盱眙县、宝应县等地设立了乡镇农机补贴便民服务大厅, 不少地区还专门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等电子办公设备。还有不少地区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 组织乡镇进行集中受理、走村入户现场受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有的地区则结合农忙期间的农业农机技术服务, 进行机具现场确认审核, 为农民购机提供便利。这些不同形式的惠民便民举措值得各地借鉴。
2.3 着力抓好第一批资金结算工作, 用农民身边的典型事例宣传补贴政策的效果
做好资金结算工作, 确保农民如期拿到补贴资金是当前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重中之重, 乡镇农机部门要把握好时间节点, 如期确认、审核、公示、报送购机者清册, 县级农机部门要及时出具补贴资金结算审核意见, 提请财政部门按时拨付资金, 并告知农户, 使农户切身感受到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惠。同时, 要善于将第一批资金的结算拨付效果, 以及农民机手与经销商讨价还价等回归市场的行为, 作为今后一个阶段宣传的重要抓手, 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机手在全价购机政策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4 着力发挥就近监管的优势, 把补贴政策的实施及监督管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进一步节约行政成本
政策重点 篇9
一、本轮通货膨胀可以归结为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货膨胀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 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资产价格泡沫严重,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2008年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2009年新增信贷总量9.58万亿, 这使得货币量发行太多, 理论上超过GDP两倍, 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其次, 通货膨胀大多与食品价格上涨有关, 本次也不例外。2009年国内自然灾害多发, 年初的西南地区的大面积、持续干旱, 然后南方很多地方的暴雨以及吉林松花江流域的洪水等, 这些自然灾害导致一些粮食主产区产量受到影响从而引发食品供应紧张;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 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 也导致某些农产品的物价上涨。另外, 部分国家2010年也同样遭遇干旱和洪灾等造成粮食减产,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又推动了国外农产品价格, 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些因素导致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引发了通货膨胀。再次, 一些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会推动通货膨胀。2010年中国相继进行了价格调整, 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 这些燃料、动力等购进价格上涨, 势必会推动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进而加剧了通货膨胀。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又使得国外大宗商品以及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并且传导到中国国内,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国外原油和铁矿石的价格。原油期货布伦特的价格从2010年8月份的每桶不到78美元, 上涨到2011年3月的每桶110多美元, 上涨幅度超过了40%, 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制成品成本影响很大;同时国际铁矿石的价格也大幅上涨, 3月份铁矿石的价格已经接近2008年的最高点, 这不但压低了国内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 实际上2010年国际铁矿石三大出口巨头的利润是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的2.21倍, 也降低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 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 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 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 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 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 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 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加上输入型通货膨胀交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 资产价格泡沫。一个是股市指数;一个是楼市价格。我们知道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的贡献很大, 尽管2010年至今的股市上涨幅度不大, 那是因为发行了400多支股票的结果, 不然的话上证指数到5000点不会成问题。另外一个就是楼市价格, 2009年的9.58万亿的增量信贷大约有70%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这些钱大部分用于房地产开发, 另外2009—2010年各地地王的出现与央企和大量民营资本参与有很大关系。很多企业自己老本行不做了去搞房地产, 可见房地产暴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很大。2010年4月份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央行货币超量发行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防止楼市调控对金融机构流动性带来的冲击。
二本轮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以及政策效果
可见, 尽管本轮通胀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但是其发生和传导路径可以归结如下:2008年的4万亿投资和2009年的巨量增量信贷为2010年初的原料、动力价格上涨埋下了伏笔, 持续火爆的楼市又从实体经济中吸引了大量资本;2010年春、夏季节国内外多发的自然灾害直接推动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央行货币的超量发行使得M2增速过快超过了实际商品流通的需要, 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动了农产品, 特别是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即输入型通货膨胀) 。针对2010年9月份开始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以来, 央行已经了加息三次, 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25%升到3%, 五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19.5%, 这些对控制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效果, 从2011年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份宏观数据看, 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同比上涨4.9%, 和上月涨幅相当, 控制在了5%以内;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 同比上涨7.2%, 为2008年9月以来最高增幅, 当时为上升9.1%。尽管CPI的涨速趋缓, 但是PPI却创新高, PPI对CPI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因此通胀压力还不容忽视。
三、央行政策的重点是谨防PPI对CPI的传导作用, 但要结合经济形势灵活运用
从政策效果看, 央行应对通货膨胀的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政策, 可以有效预防目前卖方市场条件下, 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 (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 上涨进而传导到消费品价格, 即PPI对CPI的传导作用。但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要顺应国内金融机构的预期, 谨防其对金融机构的过度冲击。从近几次的准备金率调整效果看, 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同业存放资金出现明显下降倾向, 说明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明显趋紧, 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还不明显。另外对于加息的程度和频率央行会慎重考虑的。一方面2011年1月份的外汇占款为5016.47亿元, 接近2008年的单月新高, 如果加息势必会加速国际热钱流入国内, 这些热钱不但会加重房地产调控难度, 也会加剧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对外持续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再加息会提高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 实际上2月份的出口形势已经由顺差转为逆差。近几年净出口对我国净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如果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过快, 将会扩大贸易逆差幅度和持续时间, 在加上房地产行业的调整, 可能会严重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就业以及经济增长。
总之, 上个世纪80年代, 日元主动升值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并深层次地伤害了实体经济的教训还是应该警惕的。当前无论加息还是提高准备金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 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减少信贷资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 防止“三高行业”的借新还旧现象, 巩固房地产调控的成果, 引导信贷资金自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张义春.金融市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廖沁.中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 2011 (1) :141-142.
[4]张震.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形势展望[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12) :74.
政策重点 篇10
(二) 在环保方面如沼气建设补助项目上予以优先、重点扶持;
(三)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上予以优先考虑和扶持, 包括养殖、环保和深加工等设施设备的购置等;
(四) 在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良种培育和引进、品种改良项目上予以优先、重点扶持, 包括科技研究应用投入、良种培育和引进、良种工程等;
(五) 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上予以重点扶持。
政策重点 篇11
1.1 探索性起步
建国伊始, 百废待举, 科技亦然。稳定国家政权, 提升科技实力是中国的重要任务。在《建国纲领》中, 中国政府把“努力发展自然科学, 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明和发现, 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组织来保证任务落实, 如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 1956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挂牌, 1964年中国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建制。为响应周恩来“向科学进军”号召, 1956年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确定“重点发展, 迎头赶上”的基本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 要求中国必须独立自主的解决国防科技攻关课题, 中国随之制定《1963年一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 要求“全面安排, 充实基础, 重抓两头”, 其中基础是指基础工业和基础理论, 两头是指农业及有关吃穿用的科技问题。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规划》时强调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 而且必须要打好”。
1.2 挫折后重置
文革十年给中国各项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文革结束后, 中国各项事业逐步进入正轨,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提出“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 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等重要论断。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对文革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布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为新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1983年编制《一九八六至二○○○年中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规划特征鲜明:编制技术政策;强调科技发展同技术改造规划, 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突出重点;开发技术体系重视经济效益和国情;重视人才。1984年制定了“七五期间科技发展计划”, 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1.3 改革中完善
第一, 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 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1]在政策上明晰改革拨款制度、技术成果转化制度、技术引进规程、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和农村科技体制等内容, 更好实现改革目标。为此, 先后实行了“星火计划”、“燎原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和“攀登计划”。“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科技与生产相脱节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扭转。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基本未动, 封闭的体系依然存在”。[2]1997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 科技立法逐步加强。1986年颁布了《科学技术政策指南》, 这是中国第一次发表科技的白皮书。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 在第一条中规定: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科学技术, 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随后, 《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布实施。第三, 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90年代开始, 我国科技政策开始重视创新研究, 为此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1993年实施“211工程”、1996年的“技术创新工程”, 1998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飞跃, 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 还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下发。决定强调“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 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2004年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重要讲话, 提出“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编制;全面推进社会公益类院所的改革;全面实施新的科技评价办法;抓紧十五科技计划重点任务的落实;加快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加强地方科技工作。
2 战略重点
2.1 着眼国防
国无防而不立, 防固则民安、心定。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 这就要求一切核心问题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强固国防成为当时中国的不二选择 。因此在《十年科学规划》中明确指出“抓两头”, 其中一头就是指“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2.2 重视经济
1978年第二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 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实现了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1981年国家科委的《汇报提纲》中提出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同年将汇报提纲以14号文件的形式下发, 并着重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针对面向经济建设,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2.3 科教兴国与科学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着力点主要集中于人才、集中于教育。此时, 环境的日趋恶化给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战略, 对环境以足够的重视。1995年第三次科技大会召开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此战略的重心是依靠科学技术, 发展我国经济的同时, 更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3 存在问题
3.1 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短缺
“人要成长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必须接受社会环境为主的环境影响, 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 成长中的人只能具有生物属性, 而不是具备社会属性”[3]。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就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因素。中国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在于人才, 在于提升劳动者素质, 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惟有如此中国经济才会实现发展。从图一我国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力及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来看, 中国的科技人员在总量上优势明显, 但从与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来看, 中国还远远落后诸多国家。科技人才布局不均, 这也是导致我国区域发展失衡、部门发展失衡、层次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
数据来源: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8/2
3.2 科技产出与成果转化脱节
我国科技产出无论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还是三大检索收录论文的数量, 以及国内科技论文的数量, 每年都以一定速度增长, 科技产出取得了重要成就 (见图二) 。但我国的科技产出与成果转化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以高校为例。“多数专利技术的针对性差、自身转化力弱、对外转化难等实际问题是制约高校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的瓶颈。这是亟待解决的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5]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高校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 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约为1/10,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伴随经济的发展, 企业R&D活动的规模较大、增速较快, 高等学校R&D人员和经费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 2007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 为8.5% (见图三) 。
数据来源:根据科技部公布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科技部网站
3.3 高技术产业化程度有待增强
如从吸收就业人员、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对国家税收和产品销售总额的角度看我国的高技术的确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与发达国家甚至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2000年美国高技术产业的GDP约占全美制造业GDP的45%, 每年出口贸易额的85%是高技术及其产品。比较而言, 中国高技术的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弱。表现在:科技界的封闭体系不利于高技术的发展;高技术科研经费还有待提高;基础研究和基础制造技术相对薄弱难以给高技术的发展做强有力的支撑;缺少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制, 等等。
3.4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在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 科技投入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 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虽有所增加, 但占同期财政支出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可以看出, R&D经费支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所增加, 但R&D经费支出所占GDP的比例始终是1.5%以下, 而多数发达国家都是1.8%以上, 远远高于我国 (参见图五、图六) 。
数据来源:科技部网站
数据来源根据科技部公布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8/2
4 对策探讨
4.1 营造环境, 造就人才
邓小平在198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经济体制, 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 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 我最关心的, 还是人才”。培养人才, 营造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要求各级党政领导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个问题;依靠社会力量作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号召“教育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贡献”;深化改革, 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相信年轻人, 大胆起用年轻人, 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科技人才;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有步骤、有重点的培养一批跨世纪的科技带头人。
4.2 协同共建, 促进成果转化
大力支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的建设。一方面国家要给政策上的引导, 另一方面给以一定的资金资助, 使其能够起步发展。裁并事业型的科研机构, 合理统筹科技资源, 使科技成果转化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的办法是, 政府应建立覆盖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政策支持系统和服务系统, 包括人才、资金、信息、市场开拓等一系列的服务。上海市强化政府对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 成功率高达70%。[6]
4.3 注重结合, 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科技要提高, 一方面要夯实基础。基础是高端的平台, 要重视基础研究,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 要广纳众长。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 重视反求工程, 搭乘国际快车。第三, 开辟渠道, 融合社会资金。高科技企业的商业特征是高风险、高回报, 尽管每个高技术企业股票行情的风险很大, 但在个人合理、智慧的操空下仍能获得高而稳定的回报, 这样企业可以从民间融会发展高科技的启动资金。
4.4 筹措资金, 增加科技投入
健全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增加科技投入, 尤其是与GDP增长同步增加科技投入, 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扶持科研单位进入市场, 向企业转制, 并享受国家给予的科研单位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和金融的投入力度, 建立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多元化投资体系。[7]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科技政策举足轻重。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中国的科技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 中国科技政策的完善空间巨大, 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在科技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跟踪反馈上下功夫, 合理统筹科技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科技产业升级, 提升科技政策的整体效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政策,规划,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R].1985-03-1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R].1987-01-20.
[3][美]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43.
[4]吕耀平, 等.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4) :34-35.
[5]朱瑞娟.高校10%科研成果转化率, 低了吗?[D].科技日报, 2007-06-21.
[6]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三大难点[EB/OL].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2004-7-28.
【政策重点】推荐阅读:
教育政策法规考试重点09-28
市发改委政策法规科2020年工作总结及下步工作重点09-02
重点工作总结和下步重点工作打算07-18
优化重点10-16
护理重点10-21
考查重点05-10
三个重点05-12
考核重点05-18
重点领域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