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城市(精选12篇)
重点城市 篇1
截至2011年6月20日, 各地已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申报工作, 住建部目前已初步确定全国近40座城市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 要求每个城市未来2年完成改造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m2。在这些城市中, 每个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可享受20元/m2财政补贴。
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专委会统计, 目前全国既有建筑面积为430亿m2, 其中公共建筑面积占1/2以上, 节能达标率均不足10%。在住建部此次初步确定的近40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中, 以每座重点城市未来2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面积400万m2来计算, 市场规模可能在4000亿元左右。
多位相关部门人士近日表示, “十二五”期间, 公共建筑被确定为节能降耗主要领域。按照近期公布的《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要求, 国家将启动一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到2015年, 这些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将下降20%以上。其中, 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将下降30%以上。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在建筑领域推行能效强制标准。国家将推进公共建筑特别是重点用能建筑通过节能改造或购买节能量的方式实现能耗降低目标, 将能耗控制在限额内, 从而激发节能改造需求, 培育发展节能服务市场。
重点城市 篇2
V;
土
Gms
s
V土的含水率
s;w
m
wm100%★防护堤断面尺寸防护堤的高
s
度:d
ehbA ★防止渗透破坏的措施:
在堤坝内设置防渗体(如黏土斜墙、心墙),在地基内设置防渗墙、截水墙,以降低渗流坡降;在可能发生管涌的地段设置反滤排水,在可能发生流土的地段设置反滤盖重。★反滤层的要求:被保护的土粒不得随渗水穿越反滤层;允许随渗水被带走的细小颗粒(一般指粒径d
0.1mm的颗粒)能自由通过反滤层,而不致被截留在反滤层内,造成反滤层堵塞;在相邻的两层反滤层
之间,颗粒较小的土颗粒不得穿越颗粒较大一层的空隙;反滤层中各层的颗粒在层内不得产生相互移动;反滤层应保持良好的★反滤层的设计:反滤层的级配选择为了满足上述反滤层的要求,反滤层相邻两层之间的颗粒级配应符合D1
5d485
(保证被保护土的稳定性)5D15
d20(保15
证反滤层的透水性);反滤层的层数一般为2-3层,如被保护土为黏性土,反滤层可采用2层,如被保护土为非黏性土,则反滤层可采用3层;反
滤
盖
重的厚
度
可
按
t
wh(1w)(1n1)t
1(w)(1n)
。★排洪渠的布置:排洪渠的布置应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来进行。★地下水排水措施:一般可分为浅层排水和深层排水两类,浅层排水主要是利用明渠和暗管来进行排水,深层排水则是利用排水井来排水。★河道整治的原则: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以人为本、生态治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水位及设计流量:洪水河槽主要从宣泄洪水的角度来考虑,设计流量根据某一频率的洪峰流量来确定,其频率的大小根据保护区的重要程度而定。相应于设计流量下的水位即为洪水河槽的设计水位;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即为造床流量,相应于造床流量下的水位即为中水河槽的设计水位;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由长系列日平均水位的某一水位的保证率来确定,保证率一般采用90%——95%,采用多年平均枯水位或年历最枯水位作为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其相应的流量为枯水设计流量。★设计断面:洪水河槽断面由于较高的漫滩洪水位作用时间很短,且滩地流速较小,造床作用不显著,洪水的河床的宽、深之间无显著的河相关系。设计洪水河槽断面尺寸主要从宣泄洪水的角度来考虑;中水河槽主要是在造床流量作用下形成的,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及河床地质组成,即服从河相关系。中水河槽的宽、深可采用河相关系计算;枯水河槽设计断面是为满足航运要求,一般只限于过渡段即浅滩的设计。采用浅滩疏浚工程挖出碍航部分的泥沙、河岸突嘴、石嘴,保持和增加航宽和航深。所需透水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治导线:又名整治线,是河道经过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也是整治工程体系临河面的边界连线,一般用两条平行线表示。治导线是布置河道整治建筑物的依据。★丁坝分类:上挑丁坝;正挑丁坝;下挑丁坝;人字坝;月牙坝;雁翅坝;磨盘坝。★水库防洪调节:水库防洪调节就是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来滞蓄洪水,削减洪峰,防止和减轻洪水的灾害,达到保护下游防护区安全度汛的目的。★城市防洪规划的特性: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地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流域防洪规划。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规划具有城市规划和水利规划的双重特性。★渗水险情:汛期高水位历时较长时,在渗压作用下,堤前的水向堤身内渗透,堤身形成上干下湿两部分,干湿部分的分界线,称为浸润线。如果堤防土料选择不当,施工质量不好,渗透到地方内部的水分较多,浸润线也相应抬高,在背水坡出逸点以下,土体湿润或发软,有水渗出的现象称为渗水。渗水也叫散浸或泅水,是堤防常见的险情之一。★抢护原则:以“临水(河)截渗,背水(河)导渗”,减小渗压和出逸流速,抑制土粒被带走,稳定堤身为原则。
★抢护方法:临河截渗(黏土前戗截流、桩柳(土袋)前戗截渗、土工膜截渗);反滤沟导渗的航宽和航深按航运部门的要求而定。
智慧城市建设的3个重点 篇3
就智慧城市而言,我认为有3点最值得关注。第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实施统筹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长效机制,试点先行,分布实施,汇聚力量形成合力协调有序推进,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不断探索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第二是注重整体推进,抓住建设重点。在推进智慧城市的进程中,需要区分轻重缓急,从城市规划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考虑,坚持把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应集中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以需求为牵引,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共享步伐。
第三是注重技术创新,保障信息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注意对创新的支持和对新技术的运用,着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与氛围。网络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加大信息安全投入,切实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本刊记者陈晶采写)
重点城市 篇4
1 专利申请情况比较
1.1 专利申请总体情况
按照专利申请数量的大小,18个重点城市的排名如图1。
2008—2010年,苏州、深圳、无锡、成都、杭州、宁波和广州居18城市前列,位居前6的分别是:
2008年:苏州、深圳、成都、杭州、宁波、广州;
2009年:苏州、深圳、成都、杭州、无锡、宁波;
2010年:苏州、深圳、无锡、成都、杭州、宁波。
近年来,苏州、深圳专利申请量遥遥领先,成都、杭州、宁波差距不大,无锡后来居上,从2008年的第10位到2010年的第3位,上升显著;广州从2008年的第6位下降到2009、2010年的第7位,有被超越的趋势,亟待加快发展步伐。
2008—2010年,专利申请量居18个城市末6位的分别是:
2008年:大连、温州、沈阳、哈尔滨、长春、厦门;
2009年:温州、青岛、沈阳、哈尔滨、厦门、长春;
2010年:温州、青岛、沈阳、哈尔滨、厦门、长春。
数据来源:杭州、宁波、温州来源于浙江省知识产权局;除杭州、宁波以外的13个副省级城市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苏州及无锡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以下同)。
1.2 发明专利申请情况
2008—2010年18个重点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如图2。
2008—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深圳、苏州、杭州、南京、广州、西安、济南居18个城市前列,位居前6的分别是:
2008年:深圳、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济南;
2009年:深圳、苏州、杭州、南京、广州、西安;
2010年:深圳、苏州、杭州、南京、广州、西安。
深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以高于其他城市1倍多的优势遥遥领先,苏州、杭州和南京较为接近,居第3-5位,济南则一路下滑,从2008年的第6位下降到2009、2010年的第9、10位;位于18个城市末6位的是哈尔滨、大连、青岛、长春、厦门、温州。
1.3 专利申请结构比较
2008—2010年,18个重点城市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比重平均水平分别是26.93%、28.4%和29.3%,高于平均水平的城市:2010有哈尔滨、长春、深圳、南京、沈阳、西安、广州、武汉,2009有深圳、哈尔滨、南京、长春、西安、沈阳、广州,2008有深圳、杭州、广州、济南、南京、西安、沈阳、哈尔滨、长春。
统计显示,深圳、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专利申请结构较为合理,发明专利申请所占份额大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或者表现为三种专利申请所占比例为接近;一些科技实力较弱的东北城市,如哈尔滨、长春、西安、沈阳,其三种专利申请量所占份额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明显高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显示,这些城市虽然专利申请总量不大但结构较好。而苏州、无锡、宁波、成都、温州等城市发明专利申请占比徘徊在18城市末5位左右,发明专利申请所占份额远远小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结构明显不合理,尤其是苏州,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位于18个城市最末。如表1。
注:比重=各类型专利申请量/该城市专利申请量
1.4 职务申请/非职务申请结构比较
职务申请量18个城市平均2010年为15179件,2009年为10757件,17个城市平均(无锡数据缺失)2008年为14038件,超过平均值的城市分别是:
2008:苏州、深圳、杭州;
2009:苏州、深圳、杭州、无锡、武汉;
2010:苏州、深圳、杭州、无锡、西安。
职务申请量位于末6名的城市集中在沈阳、济南、哈尔滨、温州、厦门、长春。
职务申请占比18个城市平均2010年为65.8%,2009年为58.8%,17个城市平均(无锡数据缺失)2008年为57.62%,均高于非职务申请。重点城市职务申请占比在前6位的是
2008:苏州、深圳、武汉、青岛、南京、西安;
2009:武汉、西安、深圳、厦门、南京、青岛;
2010:苏州、西安、厦门、深圳、青岛、武汉。
显然,苏州、深圳、武汉等城市职务申请无论绝对量上还是占比均在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同时也反映了厦门等城市基数小、但所占份额靠前的特点。
注:比重=职务专利申请量/该城市专利申请量
2 专利授权情况比较
2.1 专利授权总体情况
按照专利授权量的大小,18个重点城市的排名依次如图4。
2008—2010年,苏州、深圳、杭州、无锡、成都、宁波和广州居18个城市前列,位居前6的分别是:
2008年:苏州、深圳、成都、杭州、宁波、广州;
2009年:苏州、深圳、成都、宁波、杭州、广州;
2010年:苏州、深圳、杭州、无锡、成都、宁波。
和专利申请表现一致,近年来,苏州、深圳专利的授权量亦一路领先,成都、杭州、宁波差距不大,无锡赶超明显,从2008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4位;广州2010年居第7位,比2008、2009年的第6位下降了一位,形势欠佳。
2008—2010年,专利授权量居18个城市末6位的城市:
2008年有青岛、西安、沈阳、哈尔滨、厦门、长春;
2009年有大连、青岛、沈阳、厦门、哈尔滨、长春;
2010年有青岛、大连、沈阳、厦门、哈尔滨、长春。
2.2 发明专利授权状况
2008—2010年18个重点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如图5。
2008—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8城市前6位的均为:深圳、杭州、南京、广州、武汉、成都。
深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亦以高于其他城市1倍多的优势遥遥领先,杭州、南京、广州、武汉、成都居第2-6位;位于18个城市末6位的是无锡、大连、青岛、长春、厦门、温州。显示,专利授权量高,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量高的城市,其专利授权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这和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强弱表现一致。
注:比重=各类型专利授权量/该城市专利授权量
2.3 专利授权结构比较
2008、2009、2010年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重18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分别是14.6%、16.5%和14.67%,高于平均水平的城市有:
2008年:南京、深圳、哈尔滨、长春、西安、沈阳、杭州、武汉;
2009年:哈尔滨、南京、深圳、长春、西安、沈阳、武汉;
2010年:哈尔滨、深圳、南京、长春、西安、沈阳、武汉。
除2008年杭州,2009、2010年高于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专利授权量比重平均水平的城市一致。2009、2010年杭州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重位于第8位和第10位,低于18个城市平均水平,有待提高。分析显示,2008—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深圳、杭州、南京、广州、武汉位于第1—5位,专利授权结构相对较好。值得注意的是,苏州、成都、宁波的授权量排名虽然位于18个城市前6位,但其授权专利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授权的比重排名都在13~18之间,结构明显不合理。尤其是苏州,2008—2010年专利授权量高居首位,但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授权所占的份额均居18城市之末,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比重排名位居第1位,为“外观设计专利大市”。
2.4 职务申请/非职务申请授权专利比较
职务申请专利授权量18个城市平均2010年为9194件,2009年为5827件,(因数据不全2007年不计)。统计显示,2008—2010年职务申请专利授权量苏州、深圳、杭州均居第1—3位。
职务申请专利授权量位于重点城市之末6名的集中在沈阳、济南、大连、哈尔滨、温州、厦门、长春。
职务专利授权量占该城市专利授权量之比18个城市平均2010年为60.5%,2009年为55.2%,17个城市平均(无锡数据缺失)2008年为54.54%,均高于非职务申请。重点城市职务申请专利授权占比在前6位的是:
2008,苏州、南京、西安、深圳、青岛、武汉;
2009,南京、西安、武汉、苏州、深圳、青岛;
2010,西安、南京、厦门、武汉、苏州、深圳。
职务申请专利授权量占比位于重点城市之末6名的城市,集中在济南、大连、广州、哈尔滨、长春、温州。
显示,苏州、深圳、武汉等城市,职务申请专利授权无论绝对量还是占比均在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同时也体现了一些城市因基数小而相对量大的特点,比如厦门,其职务申请专利授权绝对量远在10名之外,但占比却靠前。
注:比重=职务专利授权量/该城市专利授权量 *说明:2008年数据缺失,故不作列表。
2008年职务申请授权占比前6位的城市,其占比分别为:苏州(79.67%)、南京(77.78%)、西安(73.30%)、深圳(68.60%)、青岛(65.72%)、武汉(63.33%),杭州排名第7(58.03%)。
3 评价结论
(1)2008—2010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居前6位的城市均集中在苏州、深圳、无锡、杭州、成都、宁波和广州;末6名的为哈尔滨、沈阳、大连、青岛、长春、厦门、温州。
(2)2008—2010年职务专利申请量及职务申请专利授权量,苏州、深圳、杭州均名列前3。
(3)深圳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体现了其高度的自主创新能力。
(4)苏州、无锡近年来专利发展迅速,跟江苏较好的创新政策有关,但该2城市的专利结构不尽合理,比如苏州,2008—2010年外观设计授权量占比位居18城市之首,但发明授权占比却居末位,亟待改进。
(5)2008—2010年,杭州、南京、广州、武汉、成都发明专利授权量在深圳之后,居18个城市第2—6位,发明专利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数据显示这些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正不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海德.青岛科技大学1985-2007年专利统计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6-120
[2]董文军.专利统计信息分析及其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5):29-30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篇5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3.4.5.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
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16.17.18.19.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29页
21.31也
2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3.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4.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
2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6.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7.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8.“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9.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
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30.近20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31.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2.三个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33.永续城市和和谐城市的关系: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
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人类还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
34.当个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的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了“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相互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
第五章
35.城市发展及其空间规划受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基本要素的共同影响。
36.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其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缺生产者和分解者)
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37.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播。
第六章
38.规模经济、范围经济(103页)
39.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第七章
40.社会要素对城市规划的本质影响,在于城市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
活品质的提高。
41.城市人口的动态统计:一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无时不在增减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者
之和便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值。(119页)
第八章
42.城市文化:广泛的文化指普遍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生产力(经济活动)
-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精神的道德规范(思维活动)-趣味与倾向(大众化价值观)-个人修养(理想和素质)等,几乎囊括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值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时空特点:时代的产物,地区性表现,国家/民族文化,社会制度
43.文化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44.文化的类型: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
第十章
45.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方面。
46.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
47.城市规划的内容(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第十一章
48.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更变得特性)、社会属性(在自然属性以
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的土地特性)。
49.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50.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下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用地。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5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
类。
第十三章
52.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
重点和战略措施等内容。
53.新时期对总体规划的要求: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3,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总体规划工
作的要求。(259页)
54.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
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外部作用于内部功能相统一的整体。
55.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6.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57.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集中和分散两类。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分散式
布局的城市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第十四章
58.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59.容积率的计算:(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混合用地的容积率的计算)A=
60.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61.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
行控制。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腿界距离两种。
62.行为活动的控制作用:(1)在具体地块内进行交通活动控制,可以形成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并减少对外界的干
扰。扩大到整个城市,通过对各个地块的交通活动控制,可以正确引导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影响城市的整体出行结构。(2)通过对城市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控制,可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容量,为人们的优质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3)在控制中通过对行为活动的控制,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城市整体运营成本,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第十五章
6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
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作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各种敷设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64.大部分城市道路的三级划分:(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2)次干道<区干道>(3)支路<街坊道路>。
65.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66.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指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67.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一块板、两块板好三块板。
68.城市客运交通由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以及公共交通几部分组成。
69.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只要交通方式。
70.货物流通中心:是组织、转运、调节和管理物流的场所,是集货物存储、运输、商贸为一体的重要集散点,是为
了加速物资流通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产业。可分为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
第十六章
71.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方案:可以从宏观战略。中观战略和围观战略控制三个层次制定城市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宏观战略首先是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从改变观念、革新技术以及建立相关机构等方面着手,加强清洁生产意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而减少大气环境污染。2,中观管理主要是对本地经济格局、工业布局、景观格局等方面的调整优化,最终建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3,围观控制主要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特别是重点污染工业、企业的末端治理。
72.循环经济理论及思想要求改变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组成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转向“资源-产品-废
弃物-再生资源”组成的循环反馈型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环境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73.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
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74.2002年《城市绿地标准》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
他绿地G5。
75.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6.城市绿化率=(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7.城市绿地系统:根据生态学理论,城市各类绿地组成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第十七章
78.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9.城市交通工程系统承担着保障城市日常生活的内外客运交通、货物运输、居民出行等活动的职能;城市给水排水
系统承担共给城市各类供水、排涝除渍、治污环保的职能;城市能源工程系统承担共给城市高能、高效、卫生可靠、的电力、燃气、集中供热等清洁能源的职能;城市通信工程系统担负着城市各种信息交流、物品传递等职能;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担负着处理污废物、洁净城市环境的职能;城市防灾工程系统担负着防、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安全等职能。
80.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有:散点布局、线性布局、环状布局、放射性布局和网状布局等形式
81.城市给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两大类。
82.选择城市给水水源的原则:1,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的发展需要。2,水源具有良好的水质。3,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4,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的布局。5,选择水源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6,保证安全供水。
83.净水工程设施选址要点: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
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周围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除方便。4,水厂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5,水厂选址应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展留有余地。6,当取水地点与用水地点较近时,水厂一般设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
84.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
85.树枝状管网的管道总长度较短,一旦管道某一处发生故障,供水区容易断水。环状管网恰恰相反,配水管网一般
敷设成环状,在允许间断用水的地方,可敷设树枝状管网。
86.分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完全分流
制和不完全分流制)
87.排水体制的优缺点:447页
88.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要点448页
重点城市 篇6
【关键词】给水管道;工程重点;质量控制
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城市中,人们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今天,出现任何供水不足和断水情况,都让人难以接受。给水管道在城市建设中逐步有了城市血脉的称号。在人们生活中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转就显得格外重要,其中供水管道是供水系统的关键环节,如果管道发生问题,对城市的生活和生产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造成生产生活的混乱现象。因此在管道安装中要加强对管道质量控制,对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要严肃处理,做好相关的防治措施。
1.设计阶段
给水管道工程作为市政工程的主要重点,与人民生活用水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供水管道质量问题决定了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的优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对于各种生活物质需求不断提高,市政工程建设作为人们生活与生产的主要配套设施,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其施工设计更是不容忽视。水作为生命之源,给水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好坏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用水质量和供水需要可否得以满足。因此对于给水工程项目有而言,提高设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1勘察设计工作概述
在当前给水管道设计工作中,现场勘查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对于整个给水工程十分重要,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主要环节。但是由于受到施工条件和技术设备限制,在勘察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多数勘察人员在工作中都是抱着一种例行公事,走马观花的态度去勘察,而不去仔细的分析现场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和缺陷,并且对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勘察的要求执行的不力,造成了日后工程施工中各类隐患的存在。在勘查工作的不详细,容易造成后续工作在施工中出现管线设置不合理,影响其他基础设施的现象。因此为了确保勘察质量问题,一般在设置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要求:
在工作的过程中要能够合理全面的杜绝设计工作中存在的只是以资料为基础的设计现象,在设计中设计工作人员必须亲临现场去勘察,结合现场实际需要来完善设计图纸和设计要求,使得设计工作能够全面的实现因地适宜的原则。并且还要在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清楚的明白各种管线之中存在的不足,对存在疑问的管线一般可以通过人工钻挖和仪器探测的方式来进行钻研,要做到务必使得设计精确。
1.2选择管材
管材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工程设计的重点,也是设计中面临的首要难题,如果管材选择合理,不仅町以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建设周期,节约建设成本,更重要的是合理选择管材可以保证管道的使用寿命,节约后期的维护成本。目前给水管材品种非常繁多,具体的选择方法都有相关的规范,这里不做赘述。
2.施工阶段
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流程主要为: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沟槽支撑→检查验收、基坑开挖→基坑检查→模板安装→浇筑平基砼、检查复测→管道安装、检查复测→接口管、检查验收→砌筑井、检查检查验收→回填土→管道闭水试验。
2.1管道基础施工
进入施工阶段,管道基础的质量是一个重点环节。如果管基做的不好,在工程投入运行后很容易出现管线移动变位和下沉,尤其是长距离的给水管道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要保证管基的质量,就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开挖不同的管沟基槽。①在丘陵、旱地,土壤条件好,无地下水,管道埋深较浅的地段,开挖直槽;②遇到土壤条件差,有轻度滑坡、有少量地下水的地段,管道埋深较深的开挖混合管槽;③在村庄、水田,土壤条件一般,管道埋深较浅,有轻度滑坡的地段,开挖梯形沟槽;④遇到池塘,地下水位高,有轻度滑坡,需要明沟排水的地段开挖合槽管沟;⑤在管道埋深较深,土壤条件差,易于塌方的特殊地段分层开挖组合槽;⑥沟槽开挖宽度应根据开挖深度和管径大小确定。沟槽的宽度应便于管道铺设和安装。应考虑夯实机便于操作和地下水便于排出。
2.2管道连接施工
管道连接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管网的运行效果和使用寿命,因此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常见的管道连接方式有对焊连接、电焊管箍连接、接件连接、承插式套管连接、丝扣连接法、线性伸缩承插管连接、法兰连接法等,不同的管材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和工艺。无论是刚性还是柔性连接,均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下管前,一定要仔细检查管摹中心线尺寸和高程是否符合图纸要求;严格按照管材的对接工艺和要求操作,坚决禁止“野蛮对接”l一定要重视管道对接后的质量检查,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要仔细检查对接的效果,任何细微的质量问题都不能放过,发现问题要及时补救,大口径管道对接后可采用多次检查的方法检验管道对接的质量,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2.3管沟回填施工
由于一般城市地下给水管线工程完成后即进行道路工程施工,所以同填质量是把握工程整体质量的又一个关键,是控制施工质量的重中之重。为了防止管道位移,沟槽塌方,避免引起管道应力集中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管道损坏而产生漏水以及大口径管道产生浮管,应认真做好管沟的回填。
管沟回填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填土前,应清除沟槽内的积水和有机杂物,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腐殖土,泥炭士、牯土、亚粘土、等厚状土上进行回填;回填土的土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回填材料一定要“保质保景”。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后期出现质量问题的给水管道工程都是由于回填土时“偷工减料”造成的。偷换低值回填材料甚至直接回填淤泥或者擅自减少回填材料的数量,这种做法危害很大.很容易造成塌陷等恶性事故,一定要严厉禁止,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0.5m部分的回填土,应同时从管道两侧回填分层夯实,不得损坏管道及防腐层。沟底其余部分回填土,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城市居住区和工矿企业的道路上,亦应分层夯实。在允许回填土自行下沉的旧土内,沟槽管顶0.5m以上部分的回填土廿丁以不用夯实.回填土高度可预加5%的沉陷量;回填土料,每层回填的厚度和压实要求,应按GB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最新《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较之以往对管道回填土的压实度的要求说得比较详细,工程实践中一定要按照规范要求把回填土压实。
3.结语
探索城市改造设计规划中的重点 篇7
关键词:城市改造,设计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聚焦点,也是文化传承的保存者。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空间拥挤和治安混乱等问题接踵而来。所以,城市改造是势在必行的。
1 基础建设的要点
1.1 便捷、安全的目的
通常,人们评价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以交通便利、治安稳定作为衡量标准的,因为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居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居住环境更为安全。
在城市改造规划中,首先要注重道路的设计。
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近十年才有所发展,但是仍然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因此,城市的整体规划要与道路设计相结合,在完善交通主干线的同时,设快、慢分道,多建辅助道路,设置必要的立交桥、高架桥、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等。此外,要完善城市交通工具的建设,比如地铁、轻轨和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可以使居民的出行更加方便。
在城市安全问题上,要先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性、人口分布和事故高发区等情况,对这类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确定比如医院、消防站和政府办公大厅等主要服务性单位的位置,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此外,排水系统对城市的安全影响也很大,需要合理设计,不断完善并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
1.2 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城市改造不能只注重发展城市的建筑设施,配备好齐全的公共设施和基础的市政服务也是城市改造中的一部分。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公共服务。可是,有些城市盲目兴建密集的商住楼宇,造成改建后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严重失调,比如中小学、幼托和医疗卫生等设施过少,人均比例偏低,使居民综合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城市改造中应该树立“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并作出适当的改进;同时,合理确定建筑面积率、人口密度和环境控制三者之间的指标,以此作为改造城市的参考。
城市的公共设施还包括城市公共艺术和景观环境。
城市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大型建筑上,还体现在城市的公共设施上,例如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公共艺术品,把一些类似拉洋车、街头剃头等情景表现出来,激起人们的怀旧情怀,同时增加了城市的艺术性,给城市平添一份魅力。此外,风景优美、设施齐全的公园,街道两旁的绿化和路灯的设置,都是城市的景观环境。建设优美的景观环境,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也能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活力。
2 城市改造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城市改造要杜绝“形象工程”
我国很多地方在城市改造中存在“形象工程”问题,比如盲目地扩大城市规模、修建广场、修宽马路和花重金建造标志性建筑等。这种“形象工程”的建设,严重脱离了城市的实际情况,造成城建资金不足和拖欠大量工程款等问题,给城市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旧城区改造上只重视建设速度,却忽略了原有居民的安置问题,使居民利益受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2.2 城市改造要注重民众的参与问题
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在开阔渠道和筹措资金上倾注全力,却忽视了“社会参与者”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和决策者,城市居民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人。在城市的改造中,例如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住户安置和维护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关系,也与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城市居民参与到城市的改造计划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公众参与对城市改造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以为城市改造提供思路和建议,还可以使城市居民逐渐拥有城市主人翁的意识,为以后的城市管理提供方便。
2.3 城市改造要保护历史文化建特色城市
在生活中,城市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聚焦点,也是文化传承的保存者。
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律铭说过,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此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特色,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其一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也是中国城市的魅力所在。
然而,随着城市改造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文化。
老城墙被拆了、胡同被改造了、小巷消失了,城市中历史的痕迹渐渐被抹去,留给我们的记忆也越来越少了。南京一—六朝古都,十里秦淮,年风雅,可是自1992年开始,以“旧城改造”为名,南京城开始开发房地产项目,大量的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被改建甚至拆除。2002年,历史上真正的乌衣巷被悄无声息地拆除,改建成了高档的住宅小区。杭州城北的良渚,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是一个带有完整古国形态的大遗址,是大量精美玉器的祭坛墓地,可是现在却建起了别墅和排屋,土地被大量占用的良渚却变成了只为游客观光的“文化村”。河南的隋唐洛阳城遗址,1988年就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洛阳城市化的推进,那供后人凭吊追忆的遗址也渐渐被改占。据文物界估计,中国近20年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的100年。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经济发展只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繁荣才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因此,城市改造要保留历史文化,不能让城市变成钢筋混凝土的集合,失去原有的灵魂,要在改建的同时,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把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合理结合,建设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
2.4 城市改造要注重环境保护
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既是当代人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改造工作的基本原则。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和个人的政绩,一味地追求建设速度,只注重形象工程,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甚至破坏环境来改造城市。绿化用地被占用、废弃用料不能及时处理、工场污水不经处理就胡乱排放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给城市的未来带来严重危机。所以,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把城市的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因过分地追求城市的发展而破坏城市的环境。
3 结束语
合理的城市改造规划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改造是一项科学性、区域性、政策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需要能够结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排各项建设,使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为居民的居住、生产、学习、交通、休息和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城市改造的规划要从全方位考虑,并根据城市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才能为城市的美好发展发挥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淇.旧城改造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重点城市 篇8
3月20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介绍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工作进展时指出, 目前全国40个房地产重点监测城市的住房信息已与住建部联网, 设区城市增量房的交易信息, 即谁哪天在哪里买了房, 信息系统中会自动记录下来。对没有信息系统前的存量房纸介合同, 住建部要求各地抓紧录入到信息系统中, 相当多城市已经做完这一工作。
此外, 齐骥表示, 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不是以家庭为单位, 是以个人为单位, 没有和公安部的家庭户籍系统联系起来, 这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规划》当中提到了, 建立以土地登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 这项工作涉及到住房登记问题, 住建部正在同国土部一起推进这项工作。
重点城市 篇9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区域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规划等的实施所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评价, 并在不利情况下提出改进意见或替代方案的过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形成初期就参与其中, 并贯穿始终, 作为政府部门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战略层次上重点论证规划中未来开发活动的布局、结构以及资源配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同时提出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 并从总量控制的角度提出规划中的可行项目和限制项目。
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城市规划专业的结合。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对其组织编制的城市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 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 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编制规划应当注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 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城市规划实践及教学中的现实需求。对城市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在各个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前瞻性地考虑环境影响, 避免或降低不利的环境影响,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也是城市规划实践的现实所趋。虽然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不需要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师, 但是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和知识, 可以增强城市环境教学内容对城市规划实践的指导作用, 有助于提高规划工作者的综合规划能力和规划成果的质量, 以及规划成果的成功审批。
3.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完成, 归根到底, 还是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健康的、有文化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准则的基础上, 能够合理地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两方面着眼, 合理选择适于开展城市建设的自然生态环境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物理环境与植被、动物等生态环境) ;同时, 着力营造城市内部的人工生态环境, 通过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建筑物合理布局、减灾措施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做到对外尽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内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融合, 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乡村关系和城市体系。
二、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重点——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的宏观性、方向性和全局性问题, 比如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等, 并对城市发展中的重点专项或部门性问题提出引导性、控制性的框架, 以指导部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这些内容一般是通过土地利用政策影响供求关系, 对开发活动在整体上起到引导作用。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关系密切,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对规划内容中的 (1)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 并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2) 提出规划区内城市人口公用地发展规模, 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这两方面规划内容的环境影响具有长期性、宏观性和规划性, 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突出强调这两方面不仅应对于整个城市, 而且应对于区域性, 甚至全球性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规划内容中的 (3) 确定主要交通设施的位置, 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走向, 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城市地铁、轻轨走向及车站位置;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位置、容量; (4)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信、燃气、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这两个方面主要涉及城市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 这些规划内容的实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居民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 也是目前城市环境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在教学中, 加强在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和意识, 是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 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也可为下一步开展具体市政工程项目提供有力指导和技术支持。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实施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交通、能源、水务 (供水与排水) 、环卫规划方面。
3.规划内容中的 (5)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总体布局, 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6)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7)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及防治污染措施; (8)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风貌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 提出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专门保护规划。这四个方面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等保护与建设, 是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的有力保证。此方面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规划目标的可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相容性,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公众对此规划目标的支持力度。
4.针对规划内容中的 (9) 确定城市防灾要求、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规划的不确定性及环境风险, 并强调从规划层次采取降低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及环境风险的措施和预案。
5.规划内容中的 (10) 确定旧区改建, 用地调整的原则, 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11) 综合协调市区与郊区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副食品基地, 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这两方面关系到规划区内不同地区之间、规划区内外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机会的公平。在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可能的社会影响方面。
6.规划内容中的 (12)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可看成是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的近期实现, 教学中应突出近期建设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研究, 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三、结语
重点城市 篇10
关于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范围,《方案》提出,2020年底前,在以下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垃圾强制分类。
一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二是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名单中的其他城市,包括:河北省邯郸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铜陵市、江西省宜春市、山东省泰安市、湖北省宜昌市、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德阳市、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陕西省咸阳市。
《方案》提出,对上述实施垃圾强制分类范围内产生生活垃圾的以下主体,应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公共机构。主要包括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组织;车站、机场、公共体育场馆、文艺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4理单位。
———相关企业。主要包括宾馆、饭店、商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用写字楼管理企业以及快递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
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情况,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针对强制对象的垃圾强制分类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要求以及各项活动的责任主体。垃圾强制分类办法中应规定强制对象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同时,根据强制对象的具体情况,可在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特殊行业废弃物等几种分类中,再选择并规定至少1类进行强制分类。分类后剩余的其他垃圾仍按现行环卫垃圾收运体系进行处理。
有害垃圾品种包括:废旧电池(含镍氢、镍镉电池、充电电池、纽扣电池、蓄电池等)、含汞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5灯等)、废旧含汞物品(温度计、血压计等)、过期药品、油漆、农药废物、涂料杀虫剂罐、X光片等感光胶片等。
针对有害垃圾,强制对象应设立专门的场所或容器对各品种进行分类投放、收集、暂存,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有害垃圾标志。列入危险废物管理名录中的品种,应按照有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设置临时贮存场所。收运及处置方面,强制对象可根据产生有害垃圾的品种、数量,合理确定或约定收运频率。
易腐垃圾包括: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的食堂、餐厅以及饭店等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食品加工企业产生的废料、有机废弃物、废食用油脂;商场、超市、食品店等产生的过期食品、残废食品;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壳毛等。
针对易腐垃圾,应设置专门容器单独投放,加强对不利于后续处理杂质的控制。除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可设置敞开式容器外,易腐垃圾原则上应采用密闭容器存放。餐厨垃圾可由专人收拾,避免废餐具、塑料、饮料瓶罐、废纸等混入,并做到日产日清。除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外,其他产生易腐垃圾的强制对象要建立台帐制度,详细记录废弃物的种类、数量(重量或体积)、去向等情况。
易腐垃圾应采用密闭性好的专门车辆运输,送餐厨垃圾处理单位进行处理。运输过程中不得泄露和遗撒,防止臭气排放。其中,餐厨垃圾由相关部门统一对运输、处理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易腐垃圾运输、处理单位须取得政府许可。
可回收物包括:废纸(废纸箱、废报纸、废杂志、信封、打印纸、广告单等),废塑料(食品瓶罐、饮料瓶、塑料碗盆等),废金属(易拉罐、废铁、废钢、废铜、废铝等),废包装物(包装袋、编织袋、胶带、泡沫塑料等)。对于可回收物,强制对象可自行运送,也可采取电话、网络预约的方式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上门收集,进行资源化处理。
重点城市 篇11
2016年上半年甘肃省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达1.12亿元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1至6月中旬,甘肃省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达到1.12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0.32亿元,甘肃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再创历史新高,呈现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甘肃局努力推动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认真贯彻《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积极落实《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办法》,全省已有10多家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面向企业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为全省中小企业开辟了融资渠道,促进了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广州注册商标量继续领跑全国副省级城市
7月11日,广州市工商局通报,截至6月底,广州市有效注册商标达48.8万件,占全省注册总量的30%,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首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5件,广东省著名商标493件,广州市著名商标861件。广州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首先工商部门制定重点培育自主品牌名录,加强对各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的业务指导,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帮助有关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申请注册商标,面向全市大型工业园区、行业协会推广建立商标品牌指导站,进一步扩大工作覆盖面。
黑龙江出台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意见
《黑龙江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近日出台,意见对培育驰名商标、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和推进专利转化实施等方面内容做了阐述。该意见突出黑龙江特色,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的政策措施。加强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专利、地理标志、林产品和农产品商标创造。鼓励引导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绿色食品商标注册,鼓励和指导林产品、农产品行业协会及相关事业单位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合力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增强林产品、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湖北出台《意见》要求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6月24日,湖北省出台的《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意见》要求,全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为湖北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将知识产权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课程,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或学院,力争到2020年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以上。
《山西省专利奖励办法》出台
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1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西省专利奖励办法》。据此,省专利奖由山西省人民政府设立,是对在技术创新与专利实施中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项目给予奖励。
全国商标收藏节在合肥举行
7月10日,全国第四届商标收藏文化节在合肥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藏友云集合肥,进行了火花、酒标、烟标、地契等纸品商标的交流交换。在活动展示期间,各式来自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商标首次与合肥市民见面。
海南启动著名商标认定工作
重点城市 篇12
一、过去向小城市和小城镇倾斜是不成功的政策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政策, 放宽了对城市发展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与改革以前城乡隔绝的政策相比,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改革前时期, 城市化进展缓慢, 1952―1978年城市化率仅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1978―1998年, 城市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达到33.3%, 城市化显著加快。 (1)
但这一政策也有明显缺失。关键在于沿袭了限制大城市发展的传统思路, 想用小城镇发展代替大城市发展。结果, 导致了1978―1998年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 而城市平均规模显著下降, 大城市数量偏少、发展滞后。其中, 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从153个增加到583个, 增加了2.8倍;小城镇从2000多个剧增到18000个, 增加了六七倍;而超过50万人的大城市仅从40座增加到85座, 只增加了1倍。 (2) 实际上, 50万人这个大城市标准还是太低了。本文以下分别按市辖区人口100万人以上、50万~100万人、50万人以下的标准来定义大、中、小城市。
上述变化, 使全部城市的平均规模从40万人下降到30万人。中小城市的发展尽管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城市规模过小, 缺乏规模经济性, 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小城镇发展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尽管这期间小城镇数量大量增加, 但单个镇的平均规模却从4万人下降到不足9000人。这说明镇的数量增加, 主要是撤乡建镇的行政建制改变的结果, 而不是人口自然向小城镇集中的结果。名称变了, 却没有给城市化带来实质性进展, 而且由于许多小城镇缺乏吸引力和自身发展动力, 一些小城镇建设投资也没有得到相应回报, 导致了资金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政策调整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对农民工进城的政策, 也从最初的限制、后来的默许逐渐转为积极鼓励。这期间, 大城市发展加速, 整体城市化速度也进一步加快。过去10年期间 (1998―2008年) , 城市化率上升了12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而之前的20年 (1978―1998年) , 年均只提高0.77个百分点。这说明前一时期向小城市和小城镇倾斜的城市化政策, 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化发展速度。一旦限制政策放开, 人口和资源就自然更多地流向效率更高的大城市。
限制政策导致的城市规模过小、大城市过少,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利的。国际经济学界对此有一致的认识。如, 世界银行专家的一份报告 (吉尔、卡拉斯, 2008) 、著名城市经济学家亨德森及其同事的论文 (2006, 2007) 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罗默等人的一份内部报告, 都认为中国城市平均规模即使在近几年仍然小于正常水平, 因而降低了经济效率。
当前在城市化政策方面, 需要吸取以前政策得失的经验教训, 避免重复过去走过的弯路。
二、小城市和小城镇不能替代大城市发展
城市化是所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 都经历了大城市主导城市化发展的过程, 而且通常各国都会形成一个或几个大都市圈作为经济和人口的核心区。这种情况近年来还在持续。2005年, 美国全国43%的人口、日本48%的人口居住在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而且都比1990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加拿大该比例是44%, 比199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澳大利亚更高达60%。发达国家中, 欧洲国家相对较低, 法国22%, 英国26%。 (3) 而在中国, 2005年只达到了18%。即使未来这一比例提高1倍, 仍然显著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 (4)
人口和经济活动自然向大城市集中, 原因在于城市的规模收益 (或称聚集效应) 。这来自人口和产业集中导致的市场规模扩大、运输成本节约, 土地的更有效利用、产业配套能力的增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 以及技术、知识、信息传递、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而这些效应的形成, 都需要有相当的城市规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这些效应会导致对生产要素的更高回报, 进一步吸引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导致更高的生产率,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 在经济发展中, 大城市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往往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力量和产业聚集中心。
11年前, 我们曾使用我国666个城市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 发现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不同程度的聚集效应和外部成本。处在一个广泛规模区间的绝大部分城市, 其聚集效应能够抵消人口和产业集中带来的交通、居住、环境等外部成本, 具有正的净规模收益 (或净聚集效应) 。其中, 规模在100万~400万人的大城市, 净规模收益最高, 达到城市GDP的17%~19%;在超过这个规模区间后逐渐递减。而规模小于10万人的城市, 无法发现净规模收益。
2006年, 两位美国城市经济学家 (Au and Henderson) 同样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中国数据, 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们发现城市的净聚集效应首先随着城市规模上升而急剧上升, 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他们还发现, 中国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大致在250万~380万人之间。他们也得到了中国城市平均规模过小的结论。Henderson还据此估算出, 如果中国地级市的平均规模提高1倍, 能够使其单位劳动力的实际产出增长20%~35% (亨德森, 2007) 。
上述中外两项研究, 是世界上最早两例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测度城市聚集效应的研究。
小城市和镇在经济中的角色与大城市非常不同。它们通常是周边农村地区的交易、物流、服务、行政中心, 以及地方性企业的聚集中心, 在经济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处在大城市周边或城市群中, 它们还能为大城市提供产业配套和服务, 在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中承担某些专业分工职能。但小城市和镇不能代替大城市在经济中的作用。如果不是处在大城市周边或城市群结构中, 它们的经济效益也完全无法与大城市相比。
我国的经验证明, 凡发展得好的小城镇, 几乎无例外地位于大城市圈或其辐射范围以内。全国的“百强镇”, 90%以上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这两个地区的共同特点, 是都形成了以超大城市为核心, 以几个百万人以上大城市为主干的大都市带。没有这样的条件, 孤立的小城镇很难发展起来, 也难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当代, 一些国家出现了制造业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的现象。但这通常是在大城市充分发展的条件下, 生产要素根据要素价格和要素生产率的变化重新配置的结果, 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间布局条件下, 不同城市之间优化专业分工的结果。如果想人为跳过大城市发展的阶段, 用行政力量向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倾斜配置资源, 结果将事与愿违。
三、政策向小城市和镇倾斜会导致资金和土地资源浪费
远离大城市的小城市和镇效率偏低, 主要在于其自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不足以导致产业集聚, 难以形成产业配套能力和相应的商贸物流、金融、技术等服务及居民服务条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 也往往缺乏对人口聚集的吸引力。即使靠政府投资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 如不具备上述条件, 还是难以导致产业和人口聚集, 基础设施也不容易得到有效利用。这会导致过高的建设成本, 甚至形成空壳城市, 造成资源浪费。
改善中小城市基础设施是有必要的, 但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缜密的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之上, 切不能流于一般性号召。因为这很容易迎合地方政府热衷于大规模投资的心理, 导致不顾成本效益的投资狂潮。据报道, 数年前内蒙古某县政府在上级政府支持下, 以1.6亿元县财政收入的财力, 制定了一个斥资61亿元建设新县城的计划, 结果造成大量烂尾工程、空置楼房和资金浪费。这一教训值得各级政府认真吸取。一旦全国几百个县级市、1500多个县城以及更多的小城镇都大张旗鼓地铺开摊子大搞建设, 可能涉及的投资至少以万亿元计, 可能导致多大的资金浪费, 非常值得担心。
与大中型城市相比, 小城市和镇的人均占地面积大得多。据我国2007年地级市统计数据, 以城市人均建成区面积衡量, 50万人以上大中型城市为人均73平方米, 50万人以下小城市为人均94平方米。另据县、镇统计数据, 县城人均建成区面积为121平方米, 建制镇为183平方米。建制镇的人均占地面积是大中型城市的2.5倍。如果按市辖区面积衡量, 差异更大。100万人以上大城市的人均占地1179平方米, 50万~100万人的中型城市是2298平方米, 而50万人以下小城市为5564平方米 (建制镇无相应数据) , 小城市人均占地是大城市的近5倍。 (5)
假定我国在未来30年中城市化率从现在的46%提高到75%左右, 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国城市人口还将增加5亿人。按现有数据粗略推算, 如果新增城市人口的2/3集中在小城市和镇, 与只有1/3新增人口集中在小城市和镇的情况相比, 将多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2000万亩, 多增加城市市辖区面积数亿亩。
以上数据可能还低估了大城市节约土地的效果。这是因为以上数据是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户籍人口计算的 (未公布全部城市的常住人口数) , 而多数大城市的常住人口远超过户籍人口。深圳市是个特别典型的例子。2009年, 深圳市户籍人口只有241万人, 而常住人口有891万人, 加上暂住人口已超过1400万人。其他大城市差异没有这样大, 但也有大量外来人口。因此, 大城市的实际人口密度更大, 人均占地更小。
很明显, 对中国这样人口密集、土地稀缺的国家, 如果采取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倾斜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对土地的占用量将会大幅度上升, 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难度无疑会大大增加。
四、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福利和保障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城市化过程中, 有一些挑战是必须要面对的。过去的政策实际上把城市居民分成了两类人, 原有的城市居民有资格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 而外来转移人口, 包括那些已经转移到城市多年、长期在城市打工的新城市居民, 则大部分被排除在外。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善, 但远未彻底解决问题。
长期维持新老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待遇, 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它导致社会保障的逆向再分配, 扩大了收入差距, 也不利于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但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人口继续流向大城市, 这些城市是否有能力承受这些“额外”负担?如果通过政策引导, 将农村转移人口引向小城市和镇, 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短期内, 放宽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 比较容易做到, 政策上是可行的。但这不能代替大城市的相关政策改革。实际上, 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有能力承担转移人口的社会福利成本, 因为前者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更高。小城市和镇收入水平较低, 对社会福利和保障的要求也低, 看起来更容易满足, 但其人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通常无法与大城市相比, 在承担这些社会成本方面并不具备大城市的优势。
即便农村人口在政策引导下真的会大量转移到小城市和镇, 但如果这些市镇无力解决他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问题, 又不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那么, 这种倾斜式城镇化政策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只是把矛盾从大城市推到小城市和镇, 而且会带来更多的矛盾。
真正的困难不在于大城市有没有财力负担迁入人口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事实上迁入人口为城市作出的贡献, 完全可以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成本。要解决的问题在于首先把钱花在哪里。这需要重新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而且势必触及现有的既得利益。
目前这种地区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 阻碍了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实现。由于缺乏公共服务和就业不稳定, 他们只得不断在不同城市间流动以寻找工作或较好的收入。而按现行社保制度, 他们离开一个城市时至多能够领回自己过去的社保缴费, 但无法拿到应属于他们的那一份企业缴费。随着农民工流动, 这些缴费就沉淀在他们工作过的城市, 成为政府的额外收入。如, 据报道, 深圳市因此就得到了巨额的社会保障结余。
城市的高房价是阻碍迁入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另一个重要障碍。2009年,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达3.6万亿元之巨, 而各地政府用于廉租房建设的投资尽管大幅增加, 也仅有454亿元, 只相当于房地产投资的1.2%, 未完成当年计划。廉租房供应要满足城市有户籍低收入居民的需求还遥遥无期, 更不用说满足迁入人口的需求了。
因此, 只有下决心推进财税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才能逐步解决城市化中的一系列问题。而绕开大城市, 政策向小城市倾斜, 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五、关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关系问题
在一个均衡的城市化政策下, 大城市会发展较快。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都向现有的大城市或超大城市集中, 使它们越来越大。更主要的, 是需要出现一大批百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假定未来20~30年中, 中国新增加100个这样的大城市, 平均规模200万人, 也只不过多容纳2亿人, 占不到5亿新增城市人口的一半。这些大城市需要从现有的中型城市中产生, 同时也需要有相当一批小城市替补中型城市的空缺。
但这只能从少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中产生, 主要应当是市场机制引导的结果。政府的作用, 是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规划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促进这一趋势。如果不顾条件地大面积铺开, 搞政府主导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结果可能会南辕北辙。
但自发的市场导向也会带来城市规模过大的问题。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 在全国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不容低估;未来10~20年中, 也许在中西部地区也需要形成两三个人口上千万的超大城市, 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但这些超大城市的规模都不宜无限扩大, 否则, 会导致其负面外部性上升, 超过合理的经济规模。
不过, 单纯采用行政手段限制城市规模扩张, 成本很高, 作用有限。对于人口上千万的城市, 制止其无限扩张更好的手段, 可能是规划加疏导, 一方面, 通过城市合理规划限制其“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另一方面, 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 促进其临近地区大城市的发育, 形成由几个大城市和更多中小城市组成的合理的城市群结构, 并以便捷的交通网络 (特别是城际轨道交通) 连接起来, 形成同城效应, 疏散核心城市的压力。
限制超大城市无限扩张的另一个途径, 是消除人为的政策倾斜。如, 此类城市常常由于其行政地位而享有较多的政策优惠, 包括中央给予的财政支持以及城市水价、电价、城市交通价格等优惠。这造成了额外的吸引力, 加强了人口向这些城市聚集的趋势。要改变这一状况, 应该消除人为造成的不同城市之间价格和福利水平的差异。
总之, 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搞好区域布局规划和城市规划, 并消除逆市场的政策倾斜, 是促进城市规模优化主要应考虑的手段。 (编辑:张小玲)
参考文献
[1]Au, C.and V.Henderson, 2006.Are Chinese Cities Too Small[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6, 73 (2) :549-576.
[2]弗.亨德森.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与选择[J].比较, 2007, (31) .
[3]印.吉尔, 霍米.卡拉斯.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8.
[4]王小鲁, 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1999, (9) .
【重点城市】推荐阅读: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重点01-07
项目选址重点城市分析01-08
城市规划法规考试重点05-15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08-28
城市规划法律与法规考试重点总结07-08
城市资产运营公司承担重点项目建设情况07-12
常州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规划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