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泳教学

2024-08-31

自由泳教学(精选12篇)

自由泳教学 篇1

前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一批优秀的游泳运动员, 例如孙杨、叶诗文、刘子歌等在国际赛场的优秀表现, 带动了国民学习游泳的热潮。游泳运动从项群理论分析来看属于体能项目, 游泳运动以有氧代谢为主, 距离越长, 有氧代谢供能占的比重越大。但是, 游泳又属于一项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技能类项目。以自由泳为例, 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水上和水下动作, 抓水、划水、推水等等, 要求掌握打腿技术、呼吸技术, 最后还要将这些技术完美的结合。本文以自由泳训练为例, 探寻直臂移臂技术动作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哈尔滨体育学院游泳馆少儿班选取正在接受自由泳训练的6~12岁男、女各20人, 共计4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中国知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以及期刊等, 丰富论文文献资料的占有量, 巩固本文理论依据。

1.2.2 实验研究法

研究对象为哈尔滨体育学院游泳馆少儿班新入班的40名学员, 在6~10岁之间, 男女各20人, 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系统的、规范的直臂移臂技术练习自由泳, 对照组采用曲臂移臂技术动作。经过2个月的训练, 通过测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的成绩。

1.2.3 专家访谈法

对哈尔滨体育学院的相关专家进行访谈, 了解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在儿童初学者训练中的作用与价值。

1.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比较研究和访问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寻找出自由泳教学中, 直臂移臂技术的训练方法, 并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的运用

游泳界的目光曾集中在一个与菲尔普斯的指尖滑入水中迥然不同的手臂动作, 韩国自由泳高手朴泰桓身上。朴泰桓, 韩国游泳运动员, 他所采用的技术动作叫做“直臂移”, 把朴泰桓与菲尔普斯的技术动作相比较, 可以看出前者手臂伸展的距离很远, 手臂在空中, 肘部伸直扭转, 与传统的高肘提拉不同, 这个强有力的动作, 给手臂以推动力, 使之更快地划水。

2.2 直臂移臂技术在少儿初学者教学中的应用

2.2.1 采用两种不同技术动作训练的结果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都是少儿初级班6~10岁的初学者, 对自由泳的认知程度、接触程度相似, 起始状况相同。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自由泳打腿和呼吸方面运用常规手段训练, 对照组的手臂训练采用传统的曲臂移臂技术动作训练, 实验组手臂的训练采用规范的直臂移臂技术动作。两组训练的场馆、环境和教练的客观因素相同, 尽可能的做到实验严谨。经过2个月的系统训练, 通过测试得到的成绩, 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测试项目为游最大距离和50m, 利用所学技术动作, 采用自由泳泳姿完成比赛。经过2个月的系统训练, 实验组最大距离成绩71-80m:1人;81-90m:8人;91-100m:6人;100m:5人;平均距离为92.95m。50m测试成绩1分11秒-1分20秒:14人;1分21秒-1分30秒:5人;1分30秒以上:1人;平均成绩为1分20秒。

对照组最大距离成绩60m:1人;61-70m:3人;71-80m:7人;81-90m:6人;91-100m:1人;100m:2人;平均距离为80.40m。50m测试成绩1分11秒-1分20秒:4人;1分21秒-1分30秒:10人;1分30秒以上:6人;平均成绩为1分27秒。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 实验组自由泳最大距离的平均成绩为92.95m, 比对照组的80.40m多了12.55m。实验组50m自游泳的平均成绩为1分20秒, 比对照组的1分27秒快了7秒。从结果不难看出, 在相同条件下, 采用直臂移臂技术动作的实验组的成绩优于采用曲臂移臂的对照组。

2.2.2 儿童自由泳训练中直臂移臂技术的练习

儿童初学者在学会自由泳打腿之后, 全身都在水里, 手扶池边, 结合呼吸。手臂动作采用直臂移臂动作, 俗称为“直抡臂”。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学员的反馈总结, 直臂移臂动作比较简单, 没有曲臂动作的高肘提拉过程, 减小了出入水点和提拉角度的困扰。通过尝试, 发现直臂移臂技术动作的训练仅仅采用陆地模仿是不够的, 所以除了陆地部分, 水中模仿也很重要, 可以让学员一手抓住浮板, 保持身体平衡, 另一只手臂做直臂移臂动作练习, 腿部采用自由泳打腿配合。

专门性力量的训练。对于儿童初学者来说, 专门性力量练习的首要目的不是要增长多少力量, 而是要初学者更多的体会肩臂发力的过程并提高动作的主动性。所以要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 可以在手臂上捆绑一定重量的沙袋或者其他类型的负重物。1~5LBS哑铃进行直臂上举、坐姿划船等动作的练习。一般每个动作20~30次, 每个动作练习2~3组, 但是要注意少年儿童的身体特点, 严格控制重量与训练负荷。

专门柔韧、协调性的练习。儿童初学者在练习时经常会出现身体“打晃”的现象, 所以平时需要加强身体核心区域控制能力的训练, 例如仰卧起坐、两头起和平衡球等练习, 为水中动作的流畅完成打下基础。

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上分析, 儿童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强, 模仿能力强, 分析能力差, 他们不会分析移臂技术和划水路线及动作节奏之间有何关系。所以, 在辅助教学上面, 可以借助影像技术, 在训练时进行录像, 训后大家一起观看总结, 或者观看一些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的视频讲解和比赛现场, 从直观上获取知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在自由泳训练中, 直臂移臂技术具有划臂频率快, 转动髋关节的效果好, 充分发挥腰腹力量, 保持划幅等特点, 已经被大众所接受。

3.1.2 在自由泳的教学中, 直臂移臂动作更加适合儿童阶段的初学者。

3.1.3 在儿童初学者的自由泳教学过程中, 专门力量的训练负荷不宜过大, 着重初学者动作发力和动作主动性的训练。

3.1.4 在儿童初学者的自由泳教学过程中, 加强专门性柔韧和平衡的训练, 从柔韧度的角度出发, 直臂移臂技术更适合于女性。

3.2 建议

3.2.1 在少儿初学者自由泳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直臂移臂的技术动作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自由泳技术。

3.2.2 在训练过程中, 遵循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不要加入过大的运动负荷, 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训练过后要及时的进行放松练习。

摘要:直臂技术是自由泳顶尖技术之一, 具有划臂频率快、空中移臂迅速、转髋效果好等特点, 随着直臂移臂技术被更多运动员和教练员所接受, 该技术的运用也更加广泛, 特别是在少儿初学者的训练教学中的应用, 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自由泳,直臂移臂,儿童初学者,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红岩.对少年儿童初学自由泳移臂技术的探讨[J].游泳, 2003.3.

[2]杨树.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研究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5.

[3]单永刚.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在少儿运动员中的教学与应用[J].游泳季刊, 2010.2.

[4]张鹏.直臂移臂技术对男子短距离自由泳的影响[J].少林与太极 (中州体育) , 2010.3.

[5]邓永星.优秀女子短距离自由泳技术分析[J].游泳, 2009.5.

[6]杨树, 杨爱华, 李英.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调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2006.3.

[7]吴河海.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自由泳教学 篇2

内容:十二册第五单元作文:自由作文。

一、学习者分析 激励助导入。(全神贯注,真情参与。)

各位朋友,还记得我们的班歌吗?唱几句。还记得我们的口号吗?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呢?也来说说。(火箭组、尖刀组、飞天组、钻石组都派代表说说。)

好,朋友们,你们可爱极了,我爱你们!时间有脚啊,它轻轻悄悄地挪移着。小学阶段语文课本的学习,一路走来,到了今天,已经是最后一篇习作了。今天这么多领导和老师齐集我们班,就是来检阅我们习作的学习情况的。请我亲爱的同学们展示出一个个优秀的自己,出色的自己!

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今天,就让我们放飞思绪,尽情回想,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人,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教学目标分析(目标出现啦,快来抓住它。)

这次习作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范围,请你自由表达。可以写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可以写想象作文,也可以写自己想写的其他内容。习作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自由读题目,想想这次作文可以写什么内容?有什么要求?提问。)板书: 内容 要求 人

1、内容具体

自由作文 事

2、语句通顺

3、感情真实

景 ……

三、教学过程:

(一)帮你快构思。(脑筋急转弯,思路上高速。)

本次作文内容不限。可写:

1、家庭生活(家人关系、性格特点、矛盾变化等)

2、学校生活(同学动态、师生关系、校园活动等)

3、社会风貌(探亲访友、旅游观光、邻里相处等)

4、国家大事(灾害事件、活动交往、民生热点等)

5、自然现象(动物植物、风景名胜、日月星辰等)

6、奇思妙想(理想憧憬、科幻童话、故事记录等)

7、常见常写(书信建议、读后感受、调查报告等)

总之,本次作文的内容包罗万象,非常广泛。我们的生活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只要处处留意,善取角度,我相信大家写出来的内容必将异彩纷呈,趣味盎然。

(二)温故而知新。(选准角度,写出水平。)

温馨提示:

1、注意文体特色。写人,要写出个性;写事,要写出感受;写景,要写出色彩;写物,要写出细节;写信,要写出情感;写活动,要写出过程;写读后感,要写出体会。

2、精彩的开头,美妙的结尾,承上启下的过渡

3、善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和对比以及前后照应的手法

4、尽量用上四字词、成语、诗句、歌词、对联、俗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

(三)共同享成果。(领悟精彩,助你成功。)投影示例: 写人:

有一次开班干部会议,班主任李老师正聚精会神地听汇报。忽然,一位女班干部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口沫直溅到李老师的脸上。大家顿时惊呆了,都用责怪的目光埋怨那位班干部,并且紧张地望着李老师。只见李老师用手掌轻轻地抹了抹脸,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微笑着说:‚真是雷声大,雨点小啊!‛这话一出,引得大家都笑了。李老师平易近人的作风,幽默风趣的语言,使紧张的场面立马变得轻松和谐了。会议继续顺利往下进行。

写景: 街口的夜景

‚街口的夜景真美啊!‛这是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的画面。实际上,街口的夜景有多美呢?我好奇地想。

一个星期六下午,妈妈带我去小姨家玩。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吃过晚饭后,我们就和小姨一家去爬上风云岭看街口的夜景。

登上风云岭山顶,我放眼四望,只见星和灯像是出来比美似的。远处的灯,一盏盏,一排排,一片片地亮着,就像五彩缤纷的花朵,开满了整个街口城。街道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公路两旁也有灯,它们密密麻麻上下左右排列着。灯海茫茫,就像一串串珍珠纵横交错连在一起,美丽极了!感觉街口的夜景是静寂的,柔和的。抬头望望天空,看到繁星点点。天上的星和地上的灯溶成一片,几乎使人分辨不出哪是星哪是灯了。有些灯时明时暗,就像人在眨眼睛,又像人在追逐,在说话。我想,莫不是天上的街市在人间出现?

再看105、106国道那汽车上的灯,仿佛天上的流星来来往往,组成一朵朵光的浪花,形成一条条光的河流,光的彩带!我的视觉和听觉混合起来,仿佛听到了街口的灯并不是沉默的,它们好像正在那里演奏着一曲曲的交响乐。

差不多九点时,我们走下了风云岭。那盏盏五彩的灯,仍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想,只有太平盛世,人民幸福安康,街口的夜景才会如此的美!

(500字)

写家庭生活:爸爸妈妈的名字 作者:李欣

每个人的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名字,我的父母也不例外。然而,在爸爸眼里妈妈叫‚我说‛,在妈妈眼里爸爸也叫‚我说‛!

‚我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话时前面用的提示语。但在我们这个家庭里,‚我说‛这个词则包含着另外一种意思。

早晨,起床以后,爸爸朝妈妈说:‚‘我说’,你叠被子吧,我该上班了!‛妈妈听后爽快地说了一句‚哎,就来。‛便开始了行动。

傍晚,该做饭了,妈妈朝爸爸说:‚‘我说’,你出去买点菜吧,我正忙着呢!‛于是爸爸也爽快地说了一句‚哎,就去。‛立马就出去了。

一次,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提高嗓门喊了一声‚我说‛!可是没有一个人理我。后来我的声音放低了,放慢了,又喊了一遍‚我说‛,正在一旁给妹妹织毛衣的妈妈不耐烦地说:‚你愿意说就说吧!谁拦着你啦!‛这时我才知道,在我们这个家庭中,‚我说‛这个词不是通用的!

‚我说‛这个词到底是尊称,还是爱称呢?爸爸妈妈他们为什么不叫对方的真名实姓呢?后来我细细想想,用这个词虽然是不太礼貌,但又觉得这并不是一句不好的话。不是吗?爸爸妈妈就是习惯这样说的,可他们又是很开心的。(468字)

(四)博采众之长。(善辟蹊径,内容自定。)

1、想想:你准备写哪一类作文?为什么?

(因为…………让我感动、难忘、后悔、难过、开心、快乐、留恋、长大、觉得有趣、立下志向、逐渐成熟等等)

2、小组交流。

3、指名说说。根据学生发言,适时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

做过的──

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

(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语句通顺,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

感。)

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

写景:抓住特点,融入真情

(五)人人显身手。(习作到我啦,心灵笔生花。)

1、用草稿本写一下现时你最最想写的一、二段话,可以是你习作的开头、结尾、过渡、主要部分的内容等,总之,把你现时捕捉到的灵感用最快的速度写下来。

2、练笔分享。(投影展示,师生评议。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六)作业展风采。(按要求写文,习作得A+。)

亲爱的朋友们,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等等等等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幸福、难忘或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并从我们的指尖流出智慧吧!

请大家调动储备,精心选材,回去写一篇450字左右的习作。注意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自然流露,尽量不写错别字,写完后轻声朗读认真修改。我相信,以你们的智慧,再加上老师的点拨,这次习作一定会有所创新,有所超越!教学反思:

一、鼓励学生、体现自我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二、以学生情感为为主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小学生活动的天地大多是学校和家庭,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或写好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使他们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众多的表象。所以必须在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出一些开放型的作文题目。例如,给出一个范围(不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题目进行写

作。

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诸如文体、材料选择、表达手法运用、表达技巧的借鉴等方面,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地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让学生变换题目写。对于同一事件,学生从不同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如‚登山‛,可按中心、时间、人物、事件、感受等方面进行写作。二是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从多角度认识和表达,如‚校园‛,可写校园的景色宜人、过去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校园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老师的辛勤劳动等。三是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技巧写。可按顺序写,也可用倒序写;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等。四是对课文进行补写、续写等。

四、以自由作文为主

“教学”与“现场”的自由交汇 篇3

《现代汉语词典》对“课堂”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他援引这一解释对“课堂”作了新的界定:“‘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是指特定的时间,‘教室是指特定的空间。简单地说,前者强调‘现在,后者强调‘场所。而‘现在与‘场所”合起来表述,便是‘现场。而作为课堂,自然是有教学任务的现场,所以对课堂最完整却又最简洁的表述,叫‘教学现场”(《课堂上的“情景剧”和“演示剧”》《现代教育报》2014年7月7日)。 在他看来,教学有“现场”的热闹而无“教学”的踏实,乃是花架子;有“教学”的灌输而无“现场”的交流,乃是填鸭式。为此,他提醒人们:课堂既需要“教学”的踏实,也需要“现场”的交流,理想的课堂,就是“教学”的踏实加上“现场”的交流。李老师的生成课堂观,就是这样把“教学”和“现场”完美融合在一起,既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核心和本质),又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基产于教学现场的教学方式、策略以及人际环境),使语文教学在思维、文化、个性的自由交汇、制衡中精彩纷呈。这在当今“花架子”、“填鸭式”两种极端的课堂形式盛行的时代,确实难能可贵。

下面就结合几个案例来说明李老师在其“生成课堂”理论观照下的语文教学特色。

“现场”的际遇

李老师将课堂分为再现的课堂与生成的课堂。所谓再现课堂,就是实现教师目标预设、过程预设的课堂,这种课堂中,学生一般会坐着教师投资建设的地铁或公交穿越语文教学的现场,直接驶向目的地,是无故事少风景的课堂,乏善可陈。生成教学则不同,它强调课堂的即时生成性,是教学现场中的时事新闻和情景剧,是运动中的陌生小宇宙。

下面是李老师在教授食指《相信未来》的一个片断:

(学生自由吟诵)

师:声音渐低,说明同学们差不多已经把诗读顺了。现在我请几个同学单独来读,看看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感情、语气来。

生1:……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生2:……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生3:……(同生1)

师:三位同学读得都不错,但有一处差异较大,大家有没有听出来?

众:第三节(即上面所引用的读法迥异的几个句子)。

师: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比较好呢?

师: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要知道怎么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生1、生3:“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生2:“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师:究竟哪一个说得对?我们先别忙下结论。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生4:“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师:大家看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

(正在这时,教室外面走廊栏杆上晒着的几根拖把突然地进入我的眼帘,于是我灵机一动,指着恰好疏密有致地平放着的拖把)

师:请大家开下小差,朝走廊看,几根拖把像不像“手指”?像不像由几个浪线组成的“排浪”?

众:真像。

……

学生读诗出现了句读错误,课堂因此出现了程式上的异化,教者却从中获得了解决教学难点、生发教学高潮的际遇,通过师生互动,正确而形象地诠释了诗中原本陌生的意象。这就是生成教学的魅力,生成教学是可能的教学,随缘的教学,能从意外过程生成意外的结果,从而曲径通幽,渐入佳境。这一切缘于把教学引擎交给了课堂本身,交给了课堂关系现场演化的过程,师生的个性、文化、思维往往在星际空间般的课堂中碰撞、交汇、衍生,出现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意外与陌生,甚至开发出课堂教学的新功能。

生成教学的随机意识使师生的课堂活动与课堂背景元素出现了许多神奇的即时融合。上面的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对“手指”与“排浪”比况关系无法厘清的时候,李老师巧借室外的“几根拖把”引领学生走出了混沌状态。由此可见,生成教学属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教学,每一个时空节点与教学事件,都可能是师生抵达教学佳境的驿站。

当然,课堂的生成际遇,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佛家有语云:“前世五百年的修行,才赢得今生的一次回眸”。课堂上的有效际遇,同样需要师生的修为。没有厚实的积累与充分的准备,你可能会与课堂精彩擦肩而过,学养广博而精深的李仁甫在《相信未来》教后记中说:“为了上好《相信未来》这两节课,我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累积了很多可变性方案,书页上留下了红、黑、蓝等笔迹和很多圈、点、杠等标记。我感到备课量大得惊人,心力疲惫时我甚至想回到传统,稳当当地写个程序性教案‘万事大吉,但创新欲望一再支持着我”(《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苏派语文名师教学智慧解密》,第17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这些话充分说明成功的生成教学背后,需要知识与精神元素的有力支撑,滚动的是艰辛的汗珠。

生成教学是讲求实效的形而上教学,一个个迂回、嬗变的际遇撬动了知识与思维闸门,使课堂激荡着生机勃勃的源头活水。

“制衡”的演绎

现在很流行狭义的生本教学观,教师的主体位置被削弱或忽略。洋思模式中,就将教师定位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服务者角色,但许多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的课堂,由于失却了相对高端的有效规约与思想导引,课堂常常低效甚至无效。真正的生本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不应该否定教师的课堂地位。李老师提出了师生“双主体”课堂构架策略,虽然不是什么创新,却大胆地悖逆了当下流行的教学观,是对当下课堂建构的科学重置。教师是专业授道者,拥有着一般学生不具备的专业素质,是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同样至关重要。只有打破师生主客体的主从关系,落实二者对等的主体地位,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关系,为教学内容的落实提供动态衍化的基础平台。生成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由学生主体单一的自觉关注,变为师生双主体的交互制衡。我们来看看李老师的《金岳霖先生》教学片断:

师:你不仅欣赏了内容,还总结出了手法——细节描写。像这样的细节描写,本文多不多?

众:多。

师:谁再来举例?

生12:第十段写金岳霖先生养斗鸡,写了两个细节,一是斗鸡“把脖子伸上来”,从侧面写出主人喜欢斗鸡;一是比赛输了后把搜罗来的大梨、大石榴送给孩子,然后再去买,真实地反映出金岳霖先生童心未泯,孩子气十足,是一个有趣的教授。

生13:第十二段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写金岳霖先生每天坐在平板三轮车上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东张西望”,几乎是用漫画的手法,非常逼真地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性格。

师:你们说的几个例子,都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了 “道而弗牵”的基本功,使学生对细节描写有了一个充分的体悟、认识过程。这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的认识过程,这里教者的主动、积极的隐性“规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教者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才能使课堂教学不凌空高蹈,获取动态生成的效能。

我们再来看一个学生引领方向、教师因势利导的《拿来主义》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大家交流的内容很有价值,交流得非常精彩。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了?

生18:关于“大宅子”的来源,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如果“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不是显得太流氓了吗?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

(这个问题我始料未及,也被难住了。)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水平了!这是一个应该赢得掌声的问题!

(一片掌声中,我心理也平衡了一下,决定先让同学们议议再说。)

师:人家问题提得有水平,下面我们不妨来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人把问题解决得同样有水平。

(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有人举手。)

生19:鲁迅先生自己表述得非常清楚,请看原文,“祖上的阴功”后面的括号里不是写着“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在这里,作者提醒我们对“祖上的阴功”这一说法不要当真。

师:你这是替鲁迅先生辩护。那么,他辩护得有没有道理?

生20:我认为没有道理。其实鲁迅先生就是要强调“祖上的阴功”,然后为下文“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的说法作铺垫。

师:请大家看看注释,什么叫“阴功”?所谓阴功,就是“迷信的说法,认为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这位同学提出的“铺垫”说,大家同意吗?

众:同意。

师:问题是,“骗来的,抢来的”跟“阴功”又如何能联系在一起呢?

生21:“骗来”、“抢来”跟骗抢之后被官府发现,不是一回事;甚至骗抢之后被发现,跟发现之后被判刑,也不是一回事。既然骗抢之后没有什么严重后果,这不正证明祖上有“阴功”吗?

(有人鼓掌)

……

文本中的句例采用了让步推理的逻辑,老师没有急于甚至最后也没有说出答案,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跟着学生“规约”的思维方向,激发慧性,烘焙情怀,走进了别样洞天。生成教学的课堂,结论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有一个精彩的绽放过程。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没有获得现成的结论,但是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智性得到了提升,这就不是一般的再现课堂所能达成的目标。适切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差异,生成的课堂突破了完成预设的传统再现模式,允许基于教学内容的课堂裂变、增生甚至错漏的存在,并通过这样的存在,激趣质疑,重构课堂平衡,完成师生的有效接合,实施有效教学。

生成的课堂,是师生相互制衡的课堂,要求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相互制衡、调适的过程中不断演绎精彩,获取真知。生成教学的内容与程式,是孙悟空的形与神,在无穷的变化中,呈现出内涵与底蕴。

自由的飞翔

如果有一个比喻来形容生成的课堂,那么她就是群鱼跃动的大海,雄鹰展翅的天空。生成教学的课堂,给了每一颗星球自主运行、交汇的个性轨道。

行为心理学家反对外在控制的教学,他们认为这种经典行为主义方法下的受教者很少能将学习行为扩展到新的情境中。而李老师的生成教学践行了这种认识,他的教学充满了自主、自由的精神,废除了纪律、条例、惯性的课堂控制,超脱平常教学的窄化倾向,发挥课堂非控制性活跃元素的作用,最大程度地解放课堂。在预备上,生成教学提出了板块式弹性备课,教学的内容不分先后,排列完全是空间性的,哪一种内容在什么时间出现,完全根据教学机缘,而非线性预设。这种无路径或者全路径的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给课堂带来了无限可能。比如,李老师在教授《相信未来》时,碰到了学生读第三节的不同读法,立即从句读的路径切入文本,作了深层次的延拓;当评价江青的话“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时,他又立即利用这一路径切入文本,对一、二节的一系列诗歌意象进行深度解读。这种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随缘教学法,切近了学生个性要求与最近发展区,要比序列化地对文本内涵和诗歌意象作条分缕析来得自然、巧妙、高效。

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断:

师:下面我们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交流自己心中的问号或者惊叹号。谁先交流?

生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这句话,我似懂非懂。

师:似懂非懂?那么,你似乎懂得什么?

生2:这句话好像是说管仲完全有条件勉励齐桓公走上王道,因为齐桓公很贤明,可是管仲没有这样做。那么,作者这样说,到底是褒管仲还是贬管仲?

师:大家认为是褒管仲还是贬管仲?

生3:我认为是贬管仲,因为这句话前面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然后具体说明管仲不助齐王行王道而行霸道。

师:你能否说说“王道”和“霸道”的区别?

生3:王道是以仁德治天下,霸道是以武力征伐天下。

……

这个片断中,教师问得宽泛,学生答得自由,呈现出方向性、意向性学习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课堂潜在的能量,活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内景呈现多样,意外生成无限,突破线性流程,呈现出多维、多层次、多核心的丰富性。这种课堂,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动态性意境课堂,而不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静态性的片断风光。

生成课堂的自由不仅表现在形式的擢拔超脱,还表现在思想与精神的自由翱翔,不拘泥,不落俗,是师生知识、文化、精神、人格共舞的大舞台。这种内在的自由,让形式与内容得到了自然对撞,让师生、生生互动拥有了不期而遇的释放与冲决。在这种理念引导下,李老师的许多教学是自由的教学,形式绰约,内容创新,思想超然,成果丰硕。师生在这种气象万千、温馨可感的交流情境中,如坐春风,宛沐春晖,自然别有一番意趣。

自由泳教学 篇4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 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通过图形和多个例子来证明一个数除以分数就是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在教学时我按照编者意图先复习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然后通过题目中的情境图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新知, 提出问题后, 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 然后归纳得出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 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 教学过程一切自然流畅。突然听到有个学生嘀咕着:“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 只是通过猜想、尝试, 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相等, 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顺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 这条计算法则是否正确。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这样验证的:

师:你们运用了什么性质进行验证的?

生1:我们运用了商不变性质进行验证的。

生2:我们是这样验证的:

(等他说完我大大地表扬了他, 全班小朋友投以赞许的眼光, 他也开心地笑了。)

在计算教学中, 一些教师怕学生思考会出现思维分散, 偏离重点,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 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这实际上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估计、推测的关注, 导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最后只能自己替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有时候在计算法则的教学中, 告诉学生算法, 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 的确可以使学生的运算精确度及熟练程度很高, 但脱离解决问题, 为学数学而教数学, 可能导致学生只知道如何去算, 不知道它的道理及意义, 更不用说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在直接抽象符号运算水平上的操练, 对算法的理解会造成困难, 导致死记硬背的学习。这样学生就无法以发现式的方式来学习和研究探索。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啊, 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数学课堂?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能不加辨别地照搬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 要学会有选择地进行教学,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有效“发现”, 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解题思路, 不同的解答结果, 让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主动地探求获取, 追求思维的个性化、生活化、多元化, 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使学生如珍惜生命般热爱数学, 如品味人生般体验数学的美。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索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 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篇5

为了加强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特点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用纸片和硬币是否同时落地的小实验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同时思考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重量是否有关,其次用牛顿管让学生对比真空下和空气中物体的下落与重量是否有关,由这些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重量无关,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由落体运动。

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我让学生从以上的实验中自己归纳总结出自由落体的定义以及判断的条件,学生在实验和归纳中加深了对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加速度的理解,使教学过程变的不枯燥。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学案着重放在最简单公式应用和基本概念的说法上,从我的批改来看,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如对自由落体运动条件的理解上,所以我把处理导学案基本概念的习题就放在给出基本概念之后,来着重强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教学反思《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学生对简单公式应用掌握还可以,但是个别典型题处理的就很差了,如导学案的例题四,我先纠正学生错误的做法,其次和学生一起观察题目特点,给出解决题目的方法。

课本的做一做小实验,我也利用起来了,和学生共同探讨原理的基础之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计算,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自己感觉这节课还是比较紧凑的,还有时间处理课后习题,找了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规范了一下步骤。

本节课的缺点:1,课本重力加速度的给出应该用实验的方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如果做这个实验的话,会占了这节课一半多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导学案和课后习题。会使这节课的容量打了折扣,所以考虑再三,我还是舍弃了这个实验,虽然我知道这样做不符合大纲,但符合实际,所以导致最后重力加速度的值给出的不够合理,这一块的板书也比较乱。

还数学教学自由的时空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材重组 学习方式 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41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已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导致学生没有个性和自由,更没有了主体意识,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改革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教师要革新思想,解放自己,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还数学教学自由的时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教材重组,走出传统教学禁锢

教材是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用的资料,从狭义上说就是教科书。众所周知,教材编得再好,也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改编,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

1.课时合并,让学生学得欢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编排顺序,把一个个逻辑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用一节一节的课逐个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本无可厚非,因为这确实是按照课时安排实施的。

如“分数乘法”一课,教材编排先学算法,再讨论应用,其中算法又按照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来安排,分课时逐个进行教学。而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这三类算式,意义与算法虽然有点差异,但更多的是联系。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能否将分课时的学合并成整体组块领悟的学呢?可将“分数乘法”分三节课连上:(1)创设情境,以旧引新。课始,教师出示信息“张老师是个打字高手,她打字速度非常快,每小时能打一篇50000字的论文”,让学生根据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2)数形结合,理解意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你是怎么理解■×2和■×■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其实,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时,通过操作既理解了算理,又初步得出了结果,所以当教师问“■小时究竟打了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呢?谁看出来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并且通过举例总结出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分数乘法”,既突出了算理和算法的整体性,使学生理解有分数参与的情况下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原因,又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和分数乘法从数学逻辑上进行了沟通,形成一个体系。这样对教学内容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处理,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又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材是在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后再安排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的,分两课时教学。其实,这两个内容属于同一个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生往往在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时,迫不及待地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大胆尝试,用两节课连上“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高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那些把知识拆分得细细碎碎、一点点地“喂”给学生的教学,虽然学生的“双基”是扎实了,但学生的创新潜能、探究能力等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因此,数学教学中,进行课时合并,既能使分散的知识完整、连贯地呈现,又能让学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内容整合,让学生玩得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教师只注重单课时的核心内容,或一个练习一个练习单独地教,却没有将各个练习内容进行联系,单元整合意识薄弱,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无法及时巩固,使学习负担加重。

如拼角、折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知识点,它们在这一单元教材中似乎无处不在,每个练习都有。正因为这两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编排,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此类问题的解题策略。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利用一节课时间,以拼角和折角两个专题进行教学:(1)拼角专题。教师出示一副三角板,问学生:“用一副三角尺,你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纷纷回答想到的度数,如120°、150°、105°、75°、90°、135°等。接着,教师又问:“你能拼出一个15°的角吗?”这时学生被问住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不同方法拼出了15°的角,并将15°的角画下来,最后发现原来用三角尺拼加可以得到新的角度,重叠两个角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得到新的角度。教师再问:“用这样的方法,你能画出一个165°的角吗?”有了拼15°角的基础,学生很快拼出了165°的角。这一知识整合,既让学生将所有用两个角拼出另一个角的可能性全部找到,使他们进行有序思考,又在突破教学难点“谁能拼出一个15°的角”和“用这样的方法,你能画出一个165°的角吗”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折角专题。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了好多角,其实折纸中也存在着很多角度的学问,你能找出这些角吗?”“45°、90°角很容易找到,而135°角就不那么容易找到了。”“谁找到了135°角?”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正方形的中心,一个直角和一个45°角拼起来就是135°角。“同学们真行!换成长方形纸你还能折出来吗?想象不出来,可以用纸折一折。”学生在折正方形纸中找出了45°、90°和135°的角,那么对于在长方形纸上找同样度数的角就轻而易举了。这样不仅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了135°角,而且使他们明白了折起来和打开来的角是不一样的。紧接着,教师追问:“用圆形纸对折,你能想象吗?”这时,学生更兴奋了,他们在圆形纸上找到了更多的角。这样教学,教师充分挖掘了隐性的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其实,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还有很多主题或单元,它们的内容教材编排往往结构相似。如“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它是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而它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教学这一知识,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其次是计算的正确性。只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也不妨进行板块整合教学。

当然,课时合并、内容整合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对教材有机组合,适时、适度进行取舍,使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二、方式改变,凸显学生学习过程

还教学自由的时空,最关键的就是要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体验权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坐端正,认真听”,一讲到底,把“讲”等同于“教”。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应有的启发性,使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需要更好地转变为学生的学,这种“变教为学”的教学模式(如下图),使教师的“少教”或“不教”能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发展契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预学后教”四步走的教学策略,即自主预学——小组交流——全班展学——巩固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当然,这样教学,教师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在教学中,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

“变教为学”的教学模式

如“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教师就可以采用“预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因为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所以大多数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经验借助具体的素材,通过知识、方法的迁移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自觉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当然,像小数加减法这样的四则计算法则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等有相似结构的内容,都可以采用“预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因为这些内容实质上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生利用自身经验进行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最基本的计算或图形等一个或几个例子的研究,就能迁移学习,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或背诵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如“角的定义”的内容,教材对它的描述侧重于静态表达,对于它的形成过程,教材是没有进行动态直观的描述。假如教师直接将这描述性定义的讲解只停留在表面上,让学生熟读“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那么这样的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真正建立角的表象,导致学生在量角、画角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错误百出,甚至屡纠屡错。教学中我们不是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在量或画60°角时,常常将此角读成或画成120°角吗?殊不知,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有直觉性和概括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应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在点、线、面间的沟通联系中,通过多种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角的表象,唤醒、激活学生的动态意识,从而成功实现由一维空间到二维的飞跃。

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角的定义”时,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刚发下的那张长方形纸,指出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学生很快完成操作。“对折一次,再指出此时角的两条边,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角变小了。”教师接着反复让学生对折再对折(直到折不了为止),每次都问学生“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的次数越多,角变得越小。“将纸打开一次,指出角的两条边。”“再打开一次,指出此时角的两条边,你看到了什么?”“角变大了。”“再打开,角还能变大吗?”……直到还原成长方形纸,学生发现原来打开的次数越多,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再让学生进行两次操作:把两根硬纸板条钉在一起,一根固定不动,慢慢旋转另一根,感知角在转动中的轨迹;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活动角,确定并固定其中一边为始边,缓慢旋转另一条边,感知角在演示课件中的轨迹。这样的操作活动,把线与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由静到动,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角产生的过程,使角的定义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比习得结果更重要。当然,只重学习的过程,则学生印象不深,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只重学习的结果,则学生没有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生活体验,拓宽学习时空界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基于这个理念,数学教学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拓宽学习时空的界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1.将生活引进课堂

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生活常识数学化。如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观察生活的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进行诠释。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等多媒体辅助功能,播放学生春游时在游乐场活动的场景,大胆地将教室变为一个小小“游乐场”,让学生想象着自己在游乐场里玩各种活动项目。随着视频的播放、教师的引导、活动的再现,学生自由地、愉快地参与着,在分享快乐的同时相互交流着……他们认识到各种物体的运动都有自己的方式,其中一种直直的(用手势表示着平移的动作)运动方式称为平移,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的运动称为旋转。

虽然现行的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材中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有些情境与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情境,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删除、补充或调整,把枯燥抽象的知识通过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

2.由课堂延伸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学习“比和比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上一节“如何知道旗杆高度”的数学活动课,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学生借助竹竿与竹竿的影子,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旗杆的高度。当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认识到了“在同一时间内”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限制条件。

诸如此类突破课时和教室时空界限,延伸补充的教学还有很多很多。如学习“元、角、分”时,让学生去超市购物,合理选择商品;学习“利息”后,引导学生将压岁钱、零用钱合理利用,学会理财;学习“密铺”时,让学生观察周边地面的密铺,看看它们有什么规律……数学教学应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让枯燥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同时将数学用于生活,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巨匠康托说过:“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教学呼唤自由,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数学的天地中自由飞翔!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华.一种整体的教学视野——“模块”的意义及其教学要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晓波,刘彩祥,郑国民.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江志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有效整合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0(19).

[4] 郜舒竹.“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6).

[5] 吴诗梅.用“任务导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现代教学,2011(12).

[6] 郜舒竹.“变教为学”说备课[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1).

[7] 朱晓梅.“任务单”导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1).

[8] 王祥.学案教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12).

自由泳教学 篇7

基于此, 职业技术学院的阅读教学至少应服务于发展职院学生的个性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其终身阅读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等教育理念, 而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实效, 并以具体的书面成果 (读书笔记、习作) 作为评判标准。因为, 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本不存在应试压力, 要是我们仍以应试教育为基点必然收获甚微。而事实上,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还是在以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付差事。既然这样, 笔者建议我们不妨以阅读教学为高职语文教学的重点,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推广个性化阅读。每个人都有阅读的自由, 而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无疑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当然这种自由的阅读是有前提的, 也即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时应该予以适当的引导, 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

笔者认为, 教师在学生阅读方面的引导, 应该有如下考虑。

一、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有着自己引导的重心。

在这方面, 笔者首先主张向学生推荐一些具有青春气息的励志类的经典作品, 以此培养学生应对挑战的心态和能力。并不是人人都能提过阅读成为作家, 但却可以通过阅读增强自己的奋斗欲, 在励志中不断成长。这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的那样, 人不是为了被打败而生, 而是应该去战斗。笔者相信不少青春少年看了如此话语会有所醒悟。事实上, 此类经典佳作还是很多的, 关键是教师本人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 进而引导学生去阅读, 去受益。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 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并让学生能够从作品中获得创造力和应对社会挑战的竞争力是理所应当的事。在这方面, 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不妨向学生推荐一下。杰克·伦敦年少成名, 20多岁步入文坛, 创作力极其旺盛, 他的《狼子》《热爱生命》等作品一直是年轻人爱读的佳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奇而陌生的广阔世界:那空旷荒凉又蕴藏奇宝的阿拉斯加、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中的无名岛屿、横贯美洲大陆的漫长铁路线、形形色色的鲜活生命及其与自然的严酷搏斗、或是人与人之间错

在教学中, 除了采用传统的“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方式外, 还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小组课、大班课、研讨课、定期或不定期的声乐集体观摩课、音乐会等, 突出以表演为主线的歌唱表演课, 突出以协调为主线的重唱课等, 使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鼓励学生积极、认真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唱和实践活动, 增加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 通过大量的舞台表演与实践活动巩固他们已学过的技能和技巧, 并获得丰富的演唱实践经验, 从而使歌唱心理更加健康稳定, 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 通过对声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意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和促进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学生们多读读杰克·伦敦的作品, 必会从中学会应对挑战的能力, 能够以较好的心态和实践能力直面社会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二、学习并阅读语言表达十分规范的经典作品。

让学生从经典的佳作中学会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固然重要, 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会学习同样不容忽视。接触过中学以及高职语文教学的人知道, 目前时代中学生触手可及的电脑与网络已使大家对纸本阅读日渐陌生, 而事实却是即便在数字化的今天人们始终没有离开文字经典的阅读。罗琳女士的《哈利波特》系列所创造的财富神话想来大家不会陌生, 莫言的诺贝尔奖效应大家更应有所体会。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阅读, 关键是能否养成阅读的习惯和从阅读学会书写。写作是一种爱好, 更是一种能力。可是语言表达的不规范和句子的不通顺却是当代青少年司空见惯的毛病, 所以说多阅读语言规范的经典作品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然途径。要知道, 所有的作家无一例外都是因阅读而模仿, 因模仿而最终走向写作道路的。在方面, 笔者认为,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文章遣词造句均十分规范得体,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也同样如此。多阅读这些语言规范的文章, 无疑会让学生深入触及语文学习的本义。故而, 如果我们真心地推广阅读, 没准将来的韩寒和郭敬明会诞生于自己的班级。

三、要学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其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喜欢阅读的人会发现,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 阅读会使人变得明智, 提高生活的质量。而能否让学生爱上阅读, 同样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建议, 我们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阅读空间, 老师最应该做的是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故而, 我们引导的方向必须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而让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时候就会自己主动去涉猎感兴趣的阅读范本, 并最终拥有阅读的独立性。在此, 笔者想向同学们推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沈从文的《边城》, 前者是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形象的彰显, 后者则向我们展现了在美好边城发生的有关于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簧、质朴的百姓之间爱与守候的故事。这两部小说均符合青春少年的阅读习惯与品位。不过,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会阅读, 因此不妨让他们大胆地去读, 开心地去读。

如今的网络化社会, 能够阅读的资源更加丰富, 学会阅读必然会受益无穷。

声乐教学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 石准正:《声乐教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放手教学, 让孩子自由飞翔 篇8

一、情境导入时放手, 引导学生步入主题

情境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也是本节课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时候, 通过合理有效的情境导入,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迅速从课间的休息步入到正课学习中去。在情境导入环节中适当放手, 相信学生, 给学生搭好“舞台”, 而我们老师则认真倾听, 在关键处点拨, 为学生鼓劲, 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六根火柴棒, 随意平均分成几堆, 并按各自的情况用加法口述结果, 学生积极思考, 答案也多种多样, 而老师只需从不同学生的结果里板书出:3+3, 2+2, 1+1+1+1+1+1三个式子, 至此如果直接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乘法, 那么学生就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了, 而我决定放手, 让学生自己总结, 思考, 于是我提问:“这几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啊?有哪些共同点?”当然学生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 有些同学说:“每个式子中加数都一样的, 只是加的次数不同!”此时离我们的教学目标又近了一步。继续提问:“像这样相同加数的算式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对这个问题纷纷举手, 所列出的算式也是多种多样, 基本都达到相同加数累加的要求, “谁能写出100个1相加?”此时学生都不举手了, 纷纷表示:“这太累了!”“我不写”……这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怎么才能快速地写出这些式子?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至此引入乘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讲解例题时放手, 发挥学生自主性

课堂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从对身边事的兴趣转而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例题教学时, 我们不能按部就班, 一个模式, 应该提倡有目的地放手教学, 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有极大好处。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简单应用时, 我就把原例题做了改编:我们班的同学, 有20人想买《故事会》, 25人想买《神探柯南》, 并展示:《故事会》每本8元, 《神探柯南》每本6元。

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纷纷回答:1.买这些书一共要多少钱?2.买《故事会》一共花了多少钱?3.买《神探科南》一共要多少钱?4.买《故事会》和《神探科南》比较, 哪样花钱多, 多了多少元?

这个例题是在所需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对题干作了改编, 放手让学生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 和课本中只有待解决的问题相比, 它更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能多维度地从题目给出的条件中提取信息, 并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入手, 利用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无疑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学生认知数学的水平。

三、完成练习时放手,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完成了例题的教学, 我们都会适量地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完成, 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强化重点知识, 突破难点。有的课程里含有公式、法则推导等, 我们教师要在关键处点拨, 有时会有知识的小结及归类, 不给学生太多的思维框架, 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提高本节所学, 这个环节的放手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更多地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创造每一个机会让他们充当“小教师”。

例如在完成除法教学后, 我先布置了三道练习题: (1) 2106÷3; (2) 5004÷9; (3) 8216÷8, 由于学生在运用除法解题时对于被除数中间有零和商的中间需要补零的易出错, 所以以上出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化学生对除法知识的理解和熟练应用。学生还是出错得比较多, 我又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查错, 然后同学间互助查错纠错, 最后把错误的情况进行归类, 并把“错误”展示出来, 给其他同学借鉴, 同时说出如何纠正出现的错误。刚开始学生对于展示自己的错误有点质疑, 有点不情愿, 于是我鼓励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出错, 大错小错都会有, 但只要能纠正错误, 那么就是在进步, 也是掌握知识的一个方法, 只有自己能纠错才能避免以后不出错, 相信自己。”于是同学们讲的讲, 问的问, 把以上三题所有出现的错误都展示并纠正了。接着我并没有按常理再出几道巩固题, 搞什么题海战术, 而是继续放手, 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对于解被除数含有0和商中需要补0的除法已经相当有经验了, 下面给你们当小老师的机会, 每位同学出三道题给老师或同桌做, 尽可能出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哦!”可想而知后面的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多高!

自由泳教学 篇9

一. 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

我曾经听过一节作文课, 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 教师思路很清晰。首先启发学生在脑海中搜索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其次引导学生审题, 强调注意“有意义”一词;再是学生分组谈构思;然后学生快速作文;最后是全班交流。有些同学写的是第一次做家务, 懂得体贴父母了, 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些同学写的是自己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事情, 同样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有一位同学写的是自己童年时候捉谜藏钻到煤灰堆里, 出来吓晕奶奶而挨打的事, 老师的脸色由晴转阴, 低声愠道:“这样的事有意义吗?”学生不约而同地随声应道:“没意义。”这个学生满脸羞愧地坐在那里, 整节课一言不发。

有的人童年是天真的, 是美好的;也有的人童年是辛酸的, 是苦涩的。无论是美好的还是苦涩的, 但我相信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都是最深刻的, 那么最深刻的记忆为什么要堵住学生的嘴巴不让他们说呢?难道硬要教唆学生说假话, 说套话吗?所以要想让学生敢大胆地写真话作文, 老师必须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 鼓励他们说真话, 抒真情, 这样, 学生才会开放思想, 大胆习作。

二. 善于引导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最害怕作文, 他们的作文往往脱离生活, 缺乏属于孩子的鲜活的个性, 由于缺乏实践, 让人明显感觉到他们的作文是闭门造车, 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甚至无话可说, 无情可抒。更有甚者, 被逼无奈, 干脆采用“复制”“克隆”的方法完成任务。许多老师最迷茫的也是作文教学, 他们在狭小的空间里一个劲地想方设法让学生炮制出高分作文。孰不知习作要从广泛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 认识事物, 积累素材, 用各种方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喜、怒、哀、乐等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心灵。也许有人会说:“难道那些消极甚至卑劣的思想, 为了追求真实, 也要尊重吗?”不错, 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情感表达, 作为教师, 都应该尊重, 不过在尊重的基础上要加以引导, 我班曾经有一名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作文中写了因为误会, 班上一名同学对他大打出手的事, 我把他叫到一边, 不住地故意煽风点火, 以激起他心中的愤怒。看着他异常激动我知道火候已到。说:“你能把他打你的经过以及你此时的神情, 动作和心情写出来给我看看吗?”手中的笔成了他发泄的工具, 不一会儿就写出来一篇七八百字的作文, 要知道他的作文, 以前从来没超过二百字呀, 其中有一段最精彩的是这样写的:想起那一次, 我浑身的血液就直冲脑门, 不由自主地便握紧了拳头, 牙齿咬得“咯咯”响, 眼睛里可能已喷射出仇恨的火花……不过里面也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的语言。我没有批评他, 反而找出几个段落,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看着他激动的心情已渐渐平静, 脸上有了笑意。我说:“想报复吗?”他看着我不吭声, 我又笑着说:“你报复他, 然后他不服气又报复你, 你能再想想续写一个结果吗?”他思索了一会, 写出了结果, 这结果便是两败俱伤。我接着说:“两败俱伤, 你赢了吗?为这么一件小事毁掉自己, 划算吗?”他摇了摇头。“那么如果你主动去找他解释清楚, 并告诉他你还把他当朋友, 他会怎样呢?你好好想想吧。”我趁机找到那位打他的同学了解情况, 其实他已经知道自己错了, 并愿意道歉。结果他们当着我的面和好了。于是我再让他读读自己的作文, 觉得不妥的地方, 修改一下, 结果那些不文明的语言被他删掉了或改动了。结尾还引用了一句名言“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这篇作文作为本次最佳习作在全班展示, 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赞扬, 他从此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不难看出这次习作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更重要的是有了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真实、自由的人性作文。

把自由辩论引进英语课文教学 篇10

所谓自由辩论,就是建立在辩论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诸如不限辩论时间,不给辩手固定角色,不限每位成员发言次数和时间,等等。

自由辩论的意义:它是一种交际性活动,学生彼此用一定的理由说明自己对问题或事物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得到正确认识或共同意见。在此过程中,能真正地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使用,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

一、确定辩论的内容

辩论的内容要与教材同步相融。高中英语教材共三册,七八十篇课文。课文题材广泛,包括故事、人物、科普小品、史地、名胜、风土人情、音乐、体育等,符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娱乐。如果择定合适的辩题,就会容易在中学生心里激起共鸣,激发其强烈的辩论欲望。

以下对高中一年级(下)部分课文进行简要的内容分析。教材:Lesson 58“What’s Health Eating?”,内容与宗旨是促使学生注意饮食习惯,保持健康身体。可用辩题“Shall senior students take physical exercise?”;Lesson 62“Sao Paulo Fire”,内容与宗旨:唤醒民众同情心,增强责任感,可用辩题:“Shall teenagers be encouraged to struggle for just a course?”;Lesson 70“The Necklace”,教育人们生活务实,不爱慕虚荣,可用辩题“Are you in sympathy with Mathild”;Lesson 74“The Secret Is Out”,倡导人们关心女性问题,呼吁男女平等,可用辩题“Can women do the same thing as men?”。

二、组织好自由辩论活动

既然是辩论,就要先确定正反方。在起始阶段,可以在排与排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根据各自观点,轮流发言,直至一方无人应言时,宣布比赛结束。第二阶段,先安排好正反方,各自搜集材料,同组会员集合讨论,对材料整理、加工,最后按一定名额推选出代表,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查取信息,又通过小组交流探讨、整理信息,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被推选出来的代表,从心理角度讲,可增加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为其他同学确定了学习榜样。不过,这种阶段的辩论,一定要提早把辩题交给学生。

三、呈现辩论结果方式

不过我们进行自由辩论,最大的成功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的过程。

四、做好指导工作

1. 鼓励学生做好课文阅读工作,充分利用课文中与辩题相关的信息,使学生加强对课文话题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其英语听说能力。

2. 教师根据辩题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词汇、名言警句、谚语等。如高一(下)Lesson 82“How Marx Learn Foreign Language”辩题“Can we learn English well?”可补充discourage, overcome, reach out for, lose heart等词汇,以及“If a man empties his pure into his head, no man can take it away from you.”“An investmen in knowledge always pays the best interest”等名言警句。

3. 临场救急。在学生发言出现卡壳时,及时帮助,使辩论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对于自由辩论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刚开始也可能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畏难情绪。以下几条可改变这种局势。

(1)充分利用语言体态等方式传递教师对学生闪光点的赞赏,让学生在体验被肯定的愉悦心情下,能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促进学习。如鼓励学生敢说、爱说时用“Great!”“Wonderful!”“GoodYou did an excellent job...You can...”“You may have a try.”。

(2)教师应该承认学生自由交谈时是会犯错误的,如果不断纠正他们的错误,可能会给他们造成压力,造成更多的错误。教师可以注意听他们犯的错误,把多数人犯的同样错误和确实影响交际的错误记下来,在下堂课通过有指导的练习处理这些错误。

(3)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自然地过渡到辩题,如Lesson 62“Sao Paulo Fire”,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When did the fire break out?How long did the fire last?What was the result of the terrible fire?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If you were present would you help rescue the trapped people?

然后介绍材料:It is reported in a newspaper that a 12-yearold boy saved a child in the flood.Should his action be encouraged or not?Now let’s hold a free debate on the topic“Should teenagers be encouraged to struggle for a just course?”结果学生兴趣盎然,竞相发言。

《不自由,毋宁死》的体验式教学 篇11

《不自由,毋宁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的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第一篇课文。帕特里克·亨利的这次演讲,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奋,“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本演讲指导课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演讲厅”中“走进语言现场”。本案例着重讨论的话题是“活动体验”有效开展的“本”(文本研习、语言品味)和“末”(活动技巧指导)的关系问题。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指导中,具体表现为“品味演讲辞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和“指导演讲体态表达技巧、口头表达技巧”之间的关系。

“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要求: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前提和重点是“活动实践”,“离开了开口讲,用心听,什么规律和方法都成了纸上谈兵的教条”。(《教参》)因此,在《不自由,毋宁死》教学中,强调“实践性、活动性”,培养学生“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演讲实践中“思考、探究”,在演讲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毫无疑问,学生第一次接受比较正规系统的演讲指导,实践活动之前的指导是必然的。但要追问的是,在一课时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该进行什么方面的指导?该怎样进行指导?是先研习文本,品味语言,认清演讲辞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还是先进行演讲活动技巧的指导,再进行演讲实践活动?还是直接进行演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品味语言和活动技巧的指导?还是像《〈不自由,毋宁死〉演讲指导设计》一文的撰写者相屏屏所说的那样,“教学目标就是演讲训练,不夹杂文本研习”?《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正是讨论“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具体实施而做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案例描述

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品味语言,研习文本,认识所有成功、优秀演讲的演讲辞“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然后再在演讲活动实践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演讲口语表达技巧和态势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学过程设计了六步走:“读精彩文段-讲关键词句-品深层内涵-评语言现象-活动实践”。列举教学过程的一个片断。

[用投影片打出文本的两个片段]

文段一:主席先生,我要向主张和解的先生请教,这些战争部署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其目的不在于迫使我们屈服的话,那么哪位先生能指出其动机所在?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对手值得大不列颠征集如此规模的海陆军队呢?不,先生,没有其他对手了。一切都是针对我们而来,而不是针对别人。

文段二: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师:为达到演讲的目的,亨利使用了大量的反问句。这两段也都是反问句,但为什么片段一的句子长,而片段二的句子短呢?

生:文段一好像是要引发与会者的思考,句子长有助于思考,文段二就不是了。

师:有道理。能不能结合两段文字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来具体说说呢?

生:文段一处于演讲辞的前半部分,目的是要引导与会者思考英政府的实质,希望与会者认清殖民者的叵测居心,句子当然要长一些;而文段二是到了文章结尾,要表达的是对主张妥协、幻想和平的苟且偷生者的愤慨之情,激励美国人民为民主和自由而战,使用短句,是为了突出作者要为自由而战的强烈情感。

师:分析得很到位。同学们觉得演讲这两个片段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我觉得片段一,语速应该放慢一些,这样有助于听众的思考;而片段二读时应该快些,这样有助于感情的抒发。

生2:片段一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长些,片段二应该短促快速,甚至一口气到底。

生3:片段一语气应该平缓低沉,片段二应该慷慨激昂,越来越激烈,这样才能感染听众。

师:那就请你(生3)试着来演讲一下。来,到讲台上来。

(生3上台演讲。演讲完后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告诉我,×××同学的演讲打动了你们。请同学们作点评。

生1:我觉得×××的演讲时很有自信,不点儿都不紧张,举止神态,落落大方,表情与演讲内容配合得很得体。

生2:两段文字的语气、语速、语调、感情区别较大,×××的演讲,处理很到位。

生3:我觉得×××演讲时在演讲时,能根据感情,配合上动作。尤其演讲到最后两句话时,拳头敲打桌子,表达感情特别到位。

生4:×××的演讲确实很好,但有一个缺点,他的两只手老是撑在讲台上,这给人感觉好像是在讲课,而不是在演讲。

师:×××演讲得好,同学们点评也很好,我再补充两点:一是×××同学在演讲时,眼睛始终看着一个方向,这不好,演讲者的眼神要有变化,要让全场的每一个观众都要感受到,你在关注他,这样才能与观众更好地互动;二是手势语太多了,演讲不同于演戏,演讲主要在“讲”而不在“演”,要用语言的魅力去打动人,手势、眼神等都只是辅助语言表达的手段,一定要恰到好处。好了,我们来欣赏《建国大业》中闻一多的扮演者吴刚演讲的《最后一次讲演》的片段,这篇课文初中已经学过。今天我们学了演讲,再来感受一下。

(投影《建国大业》视频片段)

师:很有感染力,很有鼓动性吧!再请同学上台来演讲。

三.案例反思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是抒情语言艺术,小说是叙事的语言艺术,散文是一种个性化语言艺术,戏剧是一种对话的语言艺术,演讲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素养。语文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语言工具来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通过对语言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语文素养。钱梦龙老师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说:“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教学,首先要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给招回来。”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魂”?他又说:“语言教育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因此,研习文本,品味语言,不仅是“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这两大学习方式之根本,也是语文“活动体验”之根本。(“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

任何一次成功的演讲肯定都是语言的精品和思想的精品,这是亨利的演讲有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不仅只是外在的“手舞足蹈”或“抑扬顿挫”。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李卫东老师在《课堂教学“节点”的价值辨析》一文中指出:“朗读主要不在于外显的语气语调之声气,也不在于摇头晃脑之情状,而在于是否依凭朗读触及情感之肌理,文字之堂奥。”朗读如此,演讲当然也是如此。抛弃文本的研习,抛弃语言的品味,不把握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情感肌理”和“文字堂奥”,仅训练演讲“口语表达技巧”和“态势表达技巧”,这种肤浅的、形式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无异于隔靴搔痒。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可以在演讲过程中来品味语言,研习文本。这样做当然可以。但在活动实践过程中,既要关注文本研习、语言品味,又要关注活动方式的指导,是不是让学生不知所措呢?这样的貌似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是不是有效呢?既然还得回过头来做这项工作,不如先把“根”埋实、埋深,让学生知道:演讲辞的情感和思想是第一步的,然后才能考虑口语表达技巧和体态表达技巧。在把演讲辞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品味到位的基础上,再进行演讲实践活动,这样,老师才可能腾出手来,进行活动技巧的指导。这样的演讲实践指导,无疑是有效的。推而广之,“活动体验”语文学习方式,也如此。

但毕竟是“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当然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正如《教参》所言:“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口语交际的实践……而不能将主要精力用于研讨、鉴赏学习材料的人文内涵。”文本的研习、语言的品味,是为“活动体验”开展服务的,是为“活动体验”开展扫清障碍的。因此,在开展文本研习和语言品味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度”把握。只有这样,《不自由,毋宁死》的演讲指导才能真正实现《教参》所要求的“活动体验”要求:“这篇演说词的全部魅力,它作为传世名篇所体现的高超的演说艺术,它的说明力、感染力,一定要在‘演讲中,在仿佛置身当年议会大厅之中的‘演讲中,才能品味得出,品味得透,体验得深刻。”

走向作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篇12

还是看看学生对个性化文集的理解吧:

“包含着自己太多的感情, 标志着成长的足迹。这就是个性化文集。”

“个性化文集收集了我每个时期的性格。人是多变的, 我尤其善变, 有时连自己都难以捕捉自己, 用文集, 就像照相一样, 把我当时的样子, 个性, 思想, 爱好, 大我, 小我, 都照下来了。过后一翻, 仿佛就是昨天的自己。”

一.个性化作文的指导方法与评价

个性化作文为我校作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大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尝到了甜头, 看到了希望, 找到了提高作文教学成绩的捷径。同时在不断的摸索中, 我们进一步转变了教学理念:个性化作文不仅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个性;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化作文的评价必须是多元的且是发展性的。

指导学生作文时, 首先要让学生有创作的自由, 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喜欢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 让学生体会到, 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 我笔记我事, 作文就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 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 充分展现。

其次要培养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能写出真情实感, 文章就有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作文才会有血有肉, 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面对刚踏进初中大门的学生, 初一年级的老师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写起:写军训生活、劳技课中的点点滴滴, 写同桌情深, 写美在梅山, 登莲花山, 爬梅林水库。一篇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就这样从学生笔端流出, 好像涓涓溪流, 从学生的心底流出, 再相互交流, 修改, 装订成册。小学阶段闻作文而头疼的学生, 突然间发现写作文原来并不难, 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二.对学生个性化文集的评价

每逢开学, 文集的交流评比, 足以让同学们兴奋好长一段时间。单从设计来看, 有的活泼新颖, 有的朴素简捷, 有的装祯精致, 有的清新可爱。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无所不包。我们评出拟题、封面设计、选文等各种特色奖项。开家长会的时候, 再加以表扬展示,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学生个性化文集的意义价值

学生个性化文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鞭策了学生的上进心,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和体现个人自身价值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

个性化文集, 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里, 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毫无顾忌、慷慨淋漓地展现出来, 让人们看见一个真实的自我。文集中的每一个字, 每一个标点都是学生在电脑前敲打出来的。从打印、修改到排版, 都注入了同学们的心血, 而文集便是努力后的收获。

蔡明烨同学说:“个性化文集给了我自信, 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每出文集, 总是兴致勃勃, 常常在晚上因为快要完成而兴奋得睡不着, 打印出来后, 装订了, 心里充满了欢喜, 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眼光, 有成就感, 觉得自己就是位‘作家’。”

学生个性化文集记录了同学们青春岁月里的所有欢笑泪水, 燃烧的信念, 飞扬的青春, 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同学们除了修改好习作, 还要给文集命名、设计封面、编目录、加编精美插图, 装订成册, 综合能力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炼成的。

学生个性化文集还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很多家长说, 以前孩子写的作文总是藏藏掖掖, 不给我们看, 也不知他们的脑袋瓜都在想些什么;出了文集后, 孩子迫不及待地要我们分享他们的成果, 还要我们看后写序言, 后记。

上一篇:建筑立面绿化下一篇:重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