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经济

2024-07-28

自由经济(精选12篇)

自由经济 篇1

一、虚拟经济的定义

在学术界, 虚拟经济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比较完整的介绍虚拟经济概念的是李全多博士, 在他的论文中他将虚拟经济概念分析概括为三类①:

第一类是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着手界定虚拟经济。在国外, 以法国的弗朗索瓦·沙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 虚拟经济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具有虚拟资本特点的信用货币通过银行不断创造新的货币及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市场的经营活动以扩张虚拟资本, 使其日益膨胀, 发展而成的。在国内, 具有代表性有以下几种:一是刘俊民对虚拟经济所下的定义。他认为:广义的虚拟经济是除物质生产活动及与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 包括体育、文艺、银行、保险、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 (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 、教育、广告业等;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业。二是由成思危提出的定义: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三是李晓西所下的定义: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

第二类是从凯恩斯的关于信用货币理论出发来研究虚拟经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覆盖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而凯恩斯则认为具有价值符号功能的货币、股票等对实体经济中的消费、投资、就业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市场经济由符号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符号经济主要是指在实体经济基础上, 以货币虚拟化、信用化为主要内容, 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价格符号运动形式, 且符号经济已取代实体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在国内, 张晓晶在其博士论文《符号经济论》中专门探讨符号经济的问题。他认为, 符号经济是指以纸币、股票、债券为代表的价值符号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动形成的经济形式。虽然其没有明确提出“虚拟经济”, 但是符号经济的实质也就是虚拟经济。

第三类是从生产力和技术的角度来研究虚拟经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企业生产的商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 且由于其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降低了经济中的交易成本, 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这种虚拟经济实质是“网络经济”。

而林雅军在《虚拟经济的衍化及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中就虚拟经济的定义指出:从物质技术手段来看, 一是以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即Virtual Economy;二是以计算机模拟可视化的经济活动, 即Visual Economy。从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引伸出来的, 据价值与剩余价值创造与否的角度分析、归纳出虚拟经济有虚拟资本观、权益经济观、独立价值观、信用膨胀观、符号经济观、广义狭义观六种。这与李多全归纳的基本一致。

综合上述对虚拟经济概念的分类研究, 本文中虚拟经济可以被定义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现代信用制度的平台下, 虚拟经济主体利用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 (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为主要依托的, 独立完成虚拟资本循环运动而形成经济交易活动。从定义中及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出, 虚拟经济是高流动性, 强波动性, 高风险性, 更根本的是虚拟经济是自由的。

二、虚拟经济的自由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虚拟经济是独立自由运作的, 其对时间、空间的要求达到经济活动的最低状态;虚拟经济主体 (这里指虚拟经济中的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 主观动机和预期是自由多变, 而决定他们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及诸多的虚拟经济主体的个体因素和技术条件加剧了虚拟经济的投机和风险。所以, 虚拟经济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它的自由性。

尽管虚拟经济的自由性抽象, 但是却是可以被认识的。众所周知, 自由是市场经济是重要的特征, 自由是经济主体所追求的目的, 亦是经济包括虚拟经济发展的手段。具体的, 虚拟经济的自由, 即虚拟经济主体在现有历史的条件下自由地利用信用关系完成虚拟资本循环和经济交易活动以追逐价值,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虚拟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来看, 那些尤其拥有资本和财产的人, 凭借个体意志进入虚拟经济生活领域, 从而获得了相对独立自由的地位, 成为这一领域的实际主体。作为虚拟经济的主体, 他们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方向, 自主选择投资经营方式, 在经济生活中充分运用本身的知识和能力, 实现其经济或其他社会价值追求, 这是独立的虚拟经济主体的人格形成标志。二是从经济活动存在和发展的特定社会环境来说, 虚拟经济的自由必须肯定经济生活规则的统一性, 在此约束下, 虚拟经济主体与各个经济主体 (这里是指虚拟经济主体和实体经济主体之间, 及虚拟经济主体之间) 在统一平等的规则约束下进行自由竞争, 以追求其经济利益或社会价值最大化。这种自由竞争在于各种经济主体自由行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限定。一方面, 统一的规则把在市场中所有经济主体的自由经济行为联系为一个相互竞争的整体, 形成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巨大的相互推动;另一方面, 相互竞争本身又意味着各种经济主体的自由行为之间的相互限定和相互碰撞, 因而, 使得对这种自由进行有效调节成为必然。其结果或是各经济主体间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或是进行自由博弈, 优胜劣汰。

三、虚拟经济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 作为现代经济实践应运而生的虚拟经济, 在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历史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虚拟经济从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的历史演进, 其自由度不断深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虚拟经济主体的地位, 亦从依附于实体经济到独立自由的过程, 从仅仅是服务于实际经济循环到自由决定和选择投资经营的方向和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自由的与其他主体竞争, 完成虚拟经济的循环, 其间对实体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整体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自由博弈的现阶段, 虚拟经济的“任性”自由已经导致了其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 进而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在经济生活中这种自由导致两个方面的严重差别, 一是竞争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实力差别;二是其财富分配差别。用和谐发展理论讲, 虚拟经济中的自由由于不能够自动实现各个分立的经济利益的和谐共存, 特别是不能够自动实现个体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和谐一致, 因而虚拟经济中的自由的过程体现出自由存在着一个基本限度。

虚拟经济的最大成就是高效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的观念智慧和实践力量,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物质财富, 把个体的自由推进到一个极端。然而, 虚拟经济也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了无限变化、永无止境的贪婪需求和欲望, 空前地把人们的主要力量聚集在对虚拟财富的极端创造和追求上, 因此也造成了自由与正义、自由与公平、自由与责任的尖锐对立, 使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正如著名的经济学家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的自由限度应该在不损害实体经济的条件下的自由。如果只维持虚拟经济的自由, 那么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历史困境。”因此, 虚拟经济的自由不是无限的, 是有条件的, 虚拟经济需要用“责任”来约束“自由”。

参考文献

[1]刘敬鲁.经济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 1998.

[3]王国刚.虚拟经济并非虚假经济[M].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 2001-01-05.

自由经济 篇2

10级国贸四班 39 贝定镒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及亚洲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愈益受到各国的关注。自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于 1990 年倡议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其成员包括东盟国家和中日韩),东亚逐步向一体化迈进。中国与东盟 2002 年 11 月 4 日在金边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它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时间表,它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计了基本架构。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将面临来自区域内外的一系列挑战,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对中国、东盟、亚太乃至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 方式、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的比较,另一方面是根据收集的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等的数据的比较。实证分析法主要是基于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对相关理论和结论进行分析论证,比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就是采用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主要是依据有关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框架协议》,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的经济影响。均衡分析法贯穿全文,如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中的理论解释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证研究,还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影响等。本文运用大量的经贸历史数据,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力求收集最新数据以展示中国与东盟发展的最新状况,从而更加详细的分析其成立后的影响。

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一体化(RegionalIniegratinnArrangements:RIAs)的基础上优先实现小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Lipscy根据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和成员之间相互让渡权利的多少从形式上把区域贸易合作划分为六个阶段:特惠关税区:是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实施特别的关税优惠。自由贸易区:指在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与地区组成的贸易区内部成员之间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仍保持各自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壁垒。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建立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共同关税税率。

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生产要素也可自由流动。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要求各成员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上完全统一化,在各成员国内完全消除商品、资金、劳动力和服务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分析了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动态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益、竞争效应及其他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理论主要是从欧盟这个发达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得出结论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以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化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以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和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从发展中国家利益出发,根据市场原理,提出“建立在供应决定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一体化”理论。另外,拉美地区

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化、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拉美地区工业化相地区合作的发展,其在实践中形成—套具有拉美特色的发展思想和理论,理论代表者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他是从一系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思想中,提出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张的。然后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目的是用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这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全新尝试。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已有基础,而且它们的市场规模相近,因此把东盟视为一个整体和中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另外还有被排斥在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整个世界就分为三个部分,从而建立了三国理论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规模效应及动态效应。

本文选择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原产地规则、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这些规则关系到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区内成员的经济增长潜力。全文在系统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的经验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建立自由贸易区应遵照由易到难的方式,从双边谈判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和多个国家组成的地区整体进行谈判。同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应遵循先建立主体框架,再逐步充实合作内容的方式。

第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设置一套高效组织机构,以协调员

国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机构应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中得到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尽可能采取税目改变标准作为实质性改变标准,这样,可以为区内贸易提供更大的便利。

第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该在一般磋商制度、实施跨协议的“交

叉报复”的明确界定、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立等方面作具体改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与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由于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不足,对其法律制度和规则还比较陌生,我国学界至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不多,研究这一问题,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待学者们继续进行这一领域的探索。

东盟这个区域一体化组织要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要想在将来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

一、进一步加强内部合作;

二、走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道路。因为东盟合作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些是自身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作才能使东盟更具生命力,比如,东盟与中国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模式);积极发挥东盟的作用,倡导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0+3”模式)。本章主要分析如何加强内部合作和开展“10+3”合作,下一章再详细研究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另一条重要道路: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

一、加强内部团结,恢复昔日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组织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东盟的扩大以及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成员国的团结有所削弱,凝聚力下降,影响了东盟的合作发展。所以东盟各成员必须消除分歧,努力协调各 国之间的关系,紧密团结在“东盟”旗帜下,这样才能恢复惜日凝聚

力,推动东盟合作的发展。

二、努力促进经济复苏,保持政局稳定东盟 10 国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的稳定程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区域内其他国家,也会影响到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比如,东南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然后影响到其他国家;马来西亚的安瓦尔事件不仅影响到马来西亚的稳定,而且在本地区引起不同反响,进而影响到马来西亚同其它成员国的稳定关系。金融危机使得东盟各国的经济出现衰退,从而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所以东盟各成员国必须采取一切办法努力促进经济复苏,只有经济复苏了,政局才会稳定,政局稳定了就会促进合作地不断发展。

三、努力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协助新成员国解决实际问题,缩小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是今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项重大的任务。东盟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今后还将继续存在,这将是影响未来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东盟正是考虑到新老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的建设上采取了不同的时间表,允许新老成员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确定实施计划的日期。东盟还通过东盟秘书处实施培训计划,对新成员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发展计划、投资项目评估、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新成员加速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从而缩小各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不过这项工作是长期和艰巨的,也是东盟未来合作发展必须努力解决的。

四、应将金融领域的合作作为今后东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各国已经认识到开展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一是建立了东盟金融预警机制。1998年 10 月,东盟各国财长举行会议时就对区域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签订了协议,要求东盟各国向东盟秘书处提供包括贸易、国际收支、财政收支、利率、汇率以及资金流向等经济数据,每年由有关专家共同分析研究这些资料,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形势,防范再次出现金融动荡。二是共同培训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东盟国家希望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培训合作,提高区域内金融管理的整体水平。三是扩大货币领域的合作。1998 年 10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同意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并计划制定出一套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的方法,推动早日建成区内共同货币。所以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已日趋重要,东盟应将其作为今后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这样,才能使东盟合作发展具有新的生命力。

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前面也分析了东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看,东盟的产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其主要是围绕出口加工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因而竞争能力差。东盟国家要想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选择有优势、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以适应全球化新技术革命新形势的变化。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经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将使他们在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处于

较主动的地位。所以,东盟国家今后应加强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区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东盟的技术水平,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成为东盟今后合作发展的又一重点。通过前面对东盟合作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国都不能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只有把本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才符合历史潮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第二,经验表明,参加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员能够获得比一国时更大的利益。正如彼得 罗布森所说:“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并非取得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虽说这并 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那些未参与一体化而取得成功的国家,如果 成为一个合适集团的成员,可能会更加成功”。第三,从东盟合作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再到东亚合作,可以得出,任何一个区域一体 化组织都不是完全排他性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外溢出、扩张,欧盟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南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说明了区域一 体化并不是与全球一体化相对立的,而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是在全 球化短期内难以实现下的一种次优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 程度必然向全球化发展。

同样,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经济 已开始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圈中,在区域化、集团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 键性的一步。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了坚实的合作基

础,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双方应积极努力,共同推进合作步伐,以 取得“双赢”的结果。

等我经济自由了 篇3

这是2007级雕塑系公共艺术方向曾锦深的作品,这位来自汕头农村的小伙子出生于1988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开幕当天,“亲民院长”黎明骑摩托车并留下了“倩影”。相较于雕塑的固有概念,这件作品更像产品设计。曾锦深表示,“其实我们都是从事审美工作的人,对造型的了解必须要有一定高度。很多东西都要靠我们去创造,做设计也一样。我虽然是读造型艺术的,但我也可以做设计。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做这些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东西要经过很多磨难。”

《2012》创作动机非常单纯,他从个人爱好出发,主要参考了《恶灵骑士》那部电影,将自己对公路赛摩托车的喜好通过科幻片中的造型进一步激发与塑化。他花了两个月时间思考造型,经过多次修改和不断推敲才最后定下来用仿生学的造型方式,以最大程度地融合蝎子和摩托车形态。“我小时候比较喜欢公路赛摩托车,因为读书的原因一直没有买。刚好现在做毕业创作,我就想做一辆仿生学的摩托车。我选择蝎子做仿生造型,因为它看上去漂亮而且神秘。”

这件作品耗时近3个月,需要材料调研、工程学、力学测试等工作,那时他还是一个大画室的助教,就边上课边画设计稿。草稿通过后,他就着手制作。“我是行动派。一开始老师都在问我能做出来吗,过两天我就一个人去珠海,买了辆本田玛格纳摩托车,就开始动手了。不锈钢的零件有去五金店买,有去废品站买的,有从家里找的。整车除了轮胎之外,其他的非不锈钢部件,如油箱、挡雨板、车架,都是送到东莞进行纳米喷镀后做成的不锈钢效果。”单单找零件就花了他1个月左右的时间。老师带他去工厂,并支持他跟工人一起做。“工厂在番禺区南村,要坐船过去,每天早上7点去,晚上7点回,中午在那里跟工人一起吃饭。牛仔裤都弄破了不知多少条,甚至两个膝盖都流血了,手不知道烫了多少个泡。”但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他努力把毕业最后一件作品做到最好。

大四第二学期分专业后,安排的都是雕塑课程,主要训练造型能力。大学期间的课程曾锦深都会去上,文化课虽去得少一点,但专业课都有去。直到大五,他才觉得从老师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其他时候都是自己的想法。“以前我想的事没那么系统,听了张建老师的课,我才明白什么叫系统和一整条思路。还有很和蔼的段起来老师,他在我们学校级别很高,但是没有架子,我们都叫他段爷。”虽然课程名称在曾锦深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了,但这些多为实验性质的课程,让他尝试了不同材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做毕业创作,还要挤出时间筹办画室。

这件毕业作品的最大看点是摩托车后的尾巴是电动装置,尾翼的每一个鳞片都是塑形焊接打磨而成,能自动升降。这也是曾锦深创作时遇到的瓶颈,他做了十几次试验才成功。他建议,“要多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作品会在做的过程中发生微妙变化,跟自己最初的设想不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被太多条框限制,只要是好的作品就会被人认可,尽量用全部精力去做,不要被钱所困。也许你花了很多钱,但会得到更多回报。”

整件作品大约花了4万块钱,是曾锦深自己打工赚来的。“大一,真的不想说,过得有点失败,很平淡,最后只剩下几张画。大二开始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去做了助教,生活开始充实起来,自己也更有自信了,起码不用向家里拿钱了,就证明给家里人看了。以前在亲戚眼里我是一个不会读书的孩子,的确,我不喜欢那些文化课。我现在不过是个大学生,可是我几乎所有不上课的时间都用来做兼职,这样可以保证我的物质生活。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难以抵挡金钱的诱惑,我也不例外。我知道现在这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这是向我想过的生活的过渡,所以再不愿意也要做。”

他对毕业展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还不是很满意,“因为时间都挤在一起了,做的肯定不是我认为最好的,但我已经尽了最大的能力了。现在就挤点时间弄毕业展,大部分时间在搞画室。考美院那时什么多余的都没有想,我以很高的美术分考进来,只是文化分差了一点。”毕业后,“我觉得我剩下的,除了处事的能力,钱一分都没有剩下。”

说到以后的发展方向,曾锦深说他打算卖掉这件作品,因为作品有3米多长,他没有地方放。“这几年实现经济自由后继续做创作。我这几年会做的就是美术培训,还有艺术家具,这是我这几年的规划。我现在已经开始奋斗了,希望5年后能不再为钱发愁,因为我出生在农村,穷怕了。我们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有钱的爹,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有些人毕生追求的,却是有些人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要靠自己去努力。至于构想,因为我执着于艺术,但我不把它当成一种职业去赚钱。我还是会先选择赚钱,有时间就做创作,等我经济自由了再继续做雕塑,因为做雕塑是很花钱的。”

世行:自由贸易是刺激经济良方 篇4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2011年7月在世界贸易组织总部日内瓦敦促美国带头推动停滞的多哈回合自由贸易会谈。他认为,实际上全世界所有人都处在窘迫的经济困境里,欧洲在与欧元区奋战;美国陷在债务和赤字的泥淖,急需一个增长策略;日本才要从核灾走出来,正在和低增长率搏斗,而开放贸易是拯救陷入困境的全球经济的最佳办法。

不过,农业仍旧是达成协议最大的绊脚石。因为发展中国家要求美国和欧盟削减农业补助,但美国和欧盟要求发展中国家以及印度和巴西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将市场开放给外国的进口工业产品和投资服务业。由于这些要求互相冲突,无法解决,多哈谈判人员在讨论一组可能的较小的贸易让步交易,但这组交易里究竟应该包括什么还没达成共识。这种“迷你交易”会使大的协议难以达成。

佐利克警告,主要贸易国家如果不能降低全球贸易壁垒,将使经济增长陷入危机,尤其是最贫穷的国家。在这个世界急需增长策略的时刻,关闭市场、而非开放市场将会是最坏的行动。

自由经济 篇5

近年来,零工经济这个名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书籍或文章里。简言之,它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份职业。

比如,一个人既是设计师、摄影师,也是讲师,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短平快,支付报酬越来越跟结果挂钩,也就是技能经济。也因为相对更加自由,人们生活休闲和工作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本书是一位美国作者写的当下美国的一种社会工作及生活的状态,其零工经济比较明显。对于目前迅速崛起的中国来说,我们的零工经济也在发展中,本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之所以说这本书是为我而写,是因为我是一枚自由职业者,5月开始,集旅行、写作、事业于一身。结合自己4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我认为,要做好一枚自由职业者或多份零工,去过一种更好的生活,至少要学会一下4点。

1.要学会定义自己的成功

我们最早的成功观念来自他人。可能是家人,后续又有朋友、同学、老师、同事等的影响。如果我们不主动思考,就很容易将别人对成功的定义,内化为自己的版本,从而过上千篇 一律或看似美好但内心并不快乐的生活。

要想真正地快乐自在,就要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所期待的成功是怎样的,生活中的价值观是什么。

于我而言,在这个互联网社会,我所期待的成功是,可以相对自由且主动地安排并均衡自己的工作生活,前两小时在电脑或手机前认真工作,后三小时跟朋友喝下午茶谈心。

总之,可以较自由地去思考学习、旅行写文、聚会聊天,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个人技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以达到更好更自由的状态。

虽然已经是自由职业者,但现在的自己离理想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过已经体验到了它给我带来的成就、快乐和收入。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在网上卖娜味食品是我的主业。在很好地养活自己、获得认可之余,喜欢自由的我,也喜欢尝试更多不同的事物。

喜欢旅行,去感受那未知的人事物,用自由行和义工旅行的方式尝试着。提前做计划,就可以开始一段一周到一两个月时间不等的旅行,边走边记录,竟意外地成为了乐途专栏作者,又可以写写游记,参加一些线下旅行活动。

喜欢写文章,用公众号去记录自己当下的生活或工作感悟,我结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有趣的人儿。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因为我的正能量而被鼓励着。能够鼓励并影响他人,是我从未想过的。他们的回应,也同样鼓励着我,让我知道,原来自己也是一个很有能量的人。

这些不同的经历,都丰富了我的人生,让我更加有方向地思考,新的机会也藏在其中。

在这个温饱早已不是问题的时代,在领略了更多不同活法的社会,我们更多想要追求的目标是个人的成就感,而不是积累物质财富。

就如书中所说,现代人的追求,更多的是个人自由、安全、实现个人潜能、有空闲时间享受生活。在零工经济中,你可以更好地定义自己的成功,并实现它。

2.如何降低没有或过少收入的风险

我们都知道,企业通过多条业务线来降低风险,投资者则利用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而如果你只做一份工作,只会一种技能,则只有一份收入。如此一来,没有或过少收入的风险将会很大,你也不敢轻易作出什么改变或尝试,也会变得更焦虑。

不管是看起来稳定的全职工作,还是在自由不稳定的零工经济中,单一收入肯定是不行的。零工经济中多样化的工作,就可以很好地降低这种风险,促进我们开拓新的机会,扩大社交圈,开发新技能,增加机遇,也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很多不同且有意义的体验。

这时,我们要学会打造适合自己的零工组合。首先,每一份好的零工,都能帮我们发展和提升技能,扩大圈子,并为未来的机会做好准备。

如果只是什么打字员刷单员,技能得不到提升,这样的零工没什么意义。组合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份有报酬的零工,全职工作或合同任务,要保障生存;

其次,尝试那些能同时实现工作、生活或兴趣的一系列潜在机会。比如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做一些入门的兼职或实习,由浅入深。

当然,组合里的每一份零工不必都是为了赚钱,它可能是一些项目或志愿者岗位,也能让我们探索兴趣、学习技能、重燃激情,或者它仅仅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身兼两职或多职,也是现在流行的称呼——斜杠青年。像有些全职妈妈或美食爱好者,喜欢美食或烘焙,就开始做手工食品,因为喜欢,因为做的好,销量也不差。

还有现在很流行的微商,我指的是实实在在卖产品的,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分享自己认可的产品,赚取合理的利润。这样的组合,照顾好家庭之余,有了一份收入,也实现了个人的成就感。

像一些设计师,也是作家,摄影技术也很好,写作之余,接单摄影写真,也是很不错的组合,而且写作可能会认识需要拍写真的人,摄影又能提升设计美感,设计也可以提供写作素材,这些都是相互促进的。

还有那些专业技能的人才,可以在分答、在行、知乎等各大平台免费或有偿的地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需要的人提供价值。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伟大之处,只要你有料,你去做,坚持去做,你就会有收获。因此,学会打造适合自己的零工组合,降低风险,越快越好。

3.如何构建既有深度又有宽度的关系网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人。在多样化、以人为本的零工经济中,人是更重要的枢纽。这时,构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宽度的关系网,尤为重要。如何构建呢?有这三个方法。

一是内导联系,即通过我们展示的内容把人们“吸引”过来。

内导联系的方法很多:在公众号、简书等各大自媒体平台写作,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在会议上发言或主持活动,在微信群多发表有见解的言语,在社群担任职务等。也可以说是通过写作、演讲或担任组织角色等方式,别人会因为我们表达的思想观点内容而想认识我们。

这时,我想起了在书友会活动中,每次一发言,就有人加我微信。每次推送新文章,就有人在后台留言。要知道,通过内容而认识的关系网,都比较有深度。

二是外推联系,就是向市场推送它的消息。传统的方式可能是网络广告,现在的方式可能有:建立主题群,参加有门槛的活动等。

三是给予和求助,它是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基本方式。好的给予具体、周到,满足了某种需求,就像一个人推荐了一本好书给我,我就会记住她。

好的求助具体、贴心、有针对性,有礼貌地提出你对利用别人时间、资源的程度。比如,我会问宁夏的朋友,7月去宁夏玩一周,怕晒黑,需要带什么,怎么着装最佳。

4.如何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

今年常常有人跟我聊天说到,自己现在努力赚钱理财,打算50岁就退休,完全不工作了,去做自己想的事。这样的想法确实很好,其中有一些人或许真的有这么早就退休的能力。

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快速赚很多钱的能力,他们或许只能60岁或70岁才能真正地退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谁都不知道。意外的健康或残疾问题,可能会使之根本无法工作或享受生活。

这时,不妨换一种思维,何必等到赚了足够的钱,才开始享受生活。在相对自由的零工经济中,我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也完全可以在当下就去享受休闲的生活。

在这里,退休并不是我们工作的结束和休闲的开始,而是一种工作和休闲混合的延续。我们可以在零工与零工的空档中,与家人来一次一周的远途旅行,或进修自己想学习的知识,而不必等到完全退休了再去。

换了一种思维,你会发现,生活会更有趣。

今年我才听说了零工经济这个名词,但其实我自己一路工作是我方向都是这么规划的——做自己想做又能做的事,做一枚更好的自由职业者。我本身的很多观点与书中不谋而合,不过没有本书作者整理得这么系统、全面。做好以上4点,你的自由职业之路一定会更顺畅。

同时,尤其在今年,参加了一些课程,认识了一些人,我发现自由职业者或斜杠青年越来越多了。私人健身教练、外贸高手、律师、自媒体人等,他们都有自己过硬的技能,有的能写能说,有的能说能教,生活工作可以轻松切换,每一面的他们,都自带光源,独具魅力。

看完这本书,对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思路更加清晰,对走自由职业者的脚步更坚定。

毕业1年多,开始自由职业,全职做娜味食品,同时去旅行、写文、读书、做义工等;2年后,收入过万且稳定,同时我仍然坚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时我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这也是我前面说到的,在不同的经历中发现新的机会;

,准备考心理咨询师,也成功通过了考试。未来,心理咨询师又是我的一个新方向,提升自己内在与修行的同时,又可以帮到他人,不亦乐乎。

当然,我并不是倡导大家都去这么做,只是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利用自己的特长、资源或兴趣,去实现自己的更高价值,而不是单纯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现在,悉心回想所知晓人群的工作模式,你觉得,零工经济离你还远吗?零工经济中多彩自由、实现自我的人生,你期待吗?

最后,用汽车共享公司Zipcar创始人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他说:“我父亲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我的一生将做六份工作,而我的孩子们将同时做六份工作。”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 篇6

关键词:集体主义;民主法治;计划经济;自由主义

一、哈耶克所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以及本书出版的背景

哈耶克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杰出知识份子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当过兵,退役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期间师从维塞尔和米塞斯,也正是米塞斯将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授给哈耶克,后者则一生奉行了这个思想,并被视为30年代新近崛起的凯恩斯学派终身的对手。

以哈耶克和米塞斯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继承了奥地利学派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经济行为理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及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而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此外,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还包括行为理论,效用理论,货币经纪周期理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反对社会主义等。

1944年《通往奴役之路》出版时,作者所在的英国正饱受经济恐惧症之苦——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已经摇摇欲坠,经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的哈耶克,很清醒的认识到干预主义理论的谬误,对于“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的现状和前景深感忧虑。正是基于这种紧迫的情况下,哈耶克奋笔疾书,写下了后来成为阐述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理论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如哈耶克在该书自序中所言,《通往奴役之路》的大部分核心思想都来自他1938年一篇论文题为《自由与经济制度》。

二、哈耶克眼中的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的经济思想

如果说自发秩序是哈耶克的社会理论的基础,那么经济适度便是这种社会理论的最好应用了。哈耶克以为,人类社会自动产生的文明结果就是市场经济,在原始社会中也就是私有制出现之前,其他的交换形式依然存在,但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最后形式的现在是自由市场,这非常有力地说明了如今的市场制度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对来说最为合理的而且完善经济制度了吧。因此在哈耶克的眼中,自发形成和演化的秩序是一对孪生理念。我们社会之所以从野蛮进入至文明,市场机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学派的回归,哈耶克运用自生自发的市场秩序重新把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给解释了。

该书第二章的开篇引用了艾利·阿列维的名言:“社会主义者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甚至也许是相互矛盾的东西:自由和组织。”哈耶克直截了当的揭示了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内在矛盾。某种意义上,实行社会主义必然意味着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创造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决策者的计划指令取代了市场配置,中央的计划机构取代了为利润而工作的企业家。哈耶克进而论证了经济计划的“不可能”,以及集体主义几乎必然导致的独裁统治。计划经济下,由于缺少市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很难确定每一单位的资源在各个部门的边际产出,也就没有了分配资源的标准。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中央集权的计划机关通过把新古典经济学为证明市场的有效性而做出的假设当做现实本身进而模拟出的竞争市场能够告诉全社会应该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为谁生产,定多少价格。既然没有了市场“无形的手”的引导,那么该怎样分配,或者,计划经济该怎样计划,这就给“社会的代表”们留下了操作的空间。进一步的,原本出于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的初衷而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完全落入了社会上一少部分的当权者手中,其后果显而易见,各种有关系的社会群体能够轻易得到“计划”,而更多的平民只能是等待被计划。

2.计划经济之于法治

法治的意义就是说政府在全部行动中都受到事前承诺规定并宣布的所有规则的约束,然而这种规则会让一个人很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测到当局者在某一种情况中会如何来使用它的这种强制性权力,以及根据对这些的了解来规划它自己个人的事务。与此同时,哈耶克说道,并不是仅仅是政府的所有行动都通过立法机关的正式授权后,法治就会继续被保持下去。他认为法治以及政府的所有行动与是否在法律的层面上合法这一问题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机关授权政府享有无限的权力,这样一来政府的任何所作所为都能很合法,但仍可能不符合法治。事实上,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希特勒是以严格的合乎宪法的方式获得无限权力的,但是谁会认为德国实行的是法治呢?

三、反思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驱使他反对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存在。在本书中,哈耶克先是通过无知的知识论否定了经济计划的可行性;接着哈耶克又通过人造秩序和自生自发秩序的对比,说明在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是有效的。但是,哈耶克显然对于大众的理性以及自发秩序表现得过分自信了。在人类的知识无法设计出计划经济所需要的各种计划时,人类同样也无法自发形成有效市场。诚然,在今天看来,兰格提出的“计算机社会主义”理论是幼稚的,但是,在没有政府引导的市场中,仅仅依靠理性人假设避免系统性风险是不太可能的。作为一部政治性的书,该书中的部分观点带有作者的价值判断,在此,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正如哈耶克本人所言:“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我们作为中国当代的青年,更应该从书中的观点汲取经验,清醒的认清现实,避免重新走上计划经济的老路。(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哈耶克. 王明毅,冯兴元译.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赵恩朋,朱军.自由至上主义:哈耶克的自由政治观梗概.法制与社会.2009(06)

[3]肖炳兰,黄礼娥.评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批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04)

[4]高国顺.经济自由与资源配置效率——兼评冯·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1(2)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分析 篇7

一、《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历程

2005年11月18日, 中智两国政府在韩国釜山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包括:序言、初始条款、货物的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原产地规则、与原产地规则相关的程序、贸易救济、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透明度、争端解决、管理、例外、合作、最终条款、进口海关关税消除的附件。

2008年4月13日, 中智两国政府在海南三亚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 内容包括:市场准入、原产地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植物检疫条例、贸易补救措施、争端解决机制及与此相关的法律和技术性等问题。

2012年9月9日, 经过六次的投资谈判, 中智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关于投资的补充协定》。标志着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全面的建成。协定内容包括:适用范围、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例外规定、投资的公平公正原则、征收, 以及争端解决方法。

根据《中智自由贸易协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关税减让, 到2015年之前, 中国将先后取消4753种智利产品关税, 智利也将我国5891种产品关税降为零, 主要涉及化工品、纺织品和服装、农产品、机电产品、车辆及零件、水产品、金属制品和矿产品等。

二、《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八年之际的成果

1. 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变化

自贸区成立之后, 中智双方的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都呈现了持续的增长趋势。其中, 2007年的中智双方贸易总额、进口总额的增长率达到最大, 相比2006年, 分别增长了约66%、79%, 数额分别为1467334.9万美元, 1025749.4万美元。这说明自贸区确实进一步拉动了中国和智利的贸易额的增长。然而, 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 中智两国的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不过, 随着危机的解除, 中智两国的贸易总额又开始回升, 从2011年起, 中智双边贸易总额突破了300万美元, 到2013年两国的贸易总额为3380588.2万美元, 中国自智利的进口额为2069288.3万美元, 中国向智利的出口额为1311299.9万美元。

2. 中国和智利的贸易结构的变化

根据海关月度表, 进出口商品按HS分类, 共有二十二类商品。每类商品按章节区分, 共98章。表1以章节进行排名。各章节名称详请查阅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表1的左半边是中国从智利的进口产品的排名表。从表中可知, 2013年, 从智利进口最多的产品是铜及其制品, 所占份额高达49.08%。其次, 是矿砂、矿渣及矿灰, 占比为36%。再次是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 占比为5.49%。排名表中的其他产品虽然也占一定的份额, 但比例很小。因此, 中国从智利进口的产品中主要是铜及其制品和矿砂、矿渣及矿灰。即:中国从智利进口的产品呈现很高的集中度的特点。

表1的右半边是中国向智利的出口产品的排名表。也就是智利从中国的进口产品的排名表。从表中可得, 在2013年, 排名第一的是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所占份额为13.79%。排名第二的是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占比为11.3%。排名第三的是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所占份额为9.98%。排名前十的各个产品的所占份额相差都不大。即:智利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种类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单位:千美元, %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三、中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1. 模型说明

测算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广泛使用的是巴拉萨模型。巴拉萨 (1967) 用该模型分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国内学者陈雯 (2002) 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东盟区域合作对成员国的贸易效应, 姬艳洁和董秘刚 (2012) 对中国新西兰FTA贸易效应进行了探讨。

巴拉萨模型是通过自由贸易区组建前后, 一国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来说明自由贸易区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它的基本假设是:在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 一国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不发生改变, 而衡量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与进口额关系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是由自由贸易区引起的。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 区内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增大表示总贸易创造, 区外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减小表示总贸易转移。本模型主要是计算自贸区成立前后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 这样就可以解释自贸区成立之后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基本方程为:Mi=aYibV Mi:i国的进口总值Yi: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V:误差

a:常数b: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为了方便线性回归运算, 将基本方程取对数形式, 得到的方程如下:

根据模型的要求, Mi包括两部分:其中之一是中智自贸区内的进口值MN, 另外一个是中智自贸区外的进口值MW。Mi=MN+MW

于是, 得到了另外两个方程。

通常, 第一个方程叫做总进口需求方程, 第二个方程叫做区域内进口需求方程, 第三个方程叫做区域外进口需求方程。

为了比较自贸区协定签署前后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量, 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表示自贸区成立与否的虚拟变量D, 而中国和智利双方自贸区协定生效的时间是2006年10月, 则D在2006年以前, 都设为0, 在2006年以后, 都设为1。

加入虚拟变量之后, 原先的方程变为如下形式:

很显然, 当D=0时, [4][5][6]三个方程就变成了前面的[1][2][3]方程。签署自贸区协定之前的总进口需求弹性为b, 签署自贸区协定之前的进口需求弹性为b1, 签署自贸区协定之前的区域外的进口需求弹性为b2。当D=1时, 签署自贸区协定之后总进口需求弹性为b+c;签署自贸区协定之后的进口需求弹性为b1+c1;签署自贸区协定之后区域外的进口需求弹性为b2+c2。

2. 样本数据来源

在本文中, 所选取的数据都是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这些数据包括:中国历年总的进口额、中国对智利的总进口额、中国对智利的铜制品进口额、中国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历年的铜制品的进口总值、智利对中国的进口额、智利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时间跨度为1999年~2013年。运用Eviews 6计量软件, 可以计算中智自贸区成立之后给两国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3. 模型结果

四、数据分析和结论

1. 智利的经济效应

从表2可知, 自贸区成立之后, 智利的区域外迸口需求弹性下降了, 而区域内的进口需求弹性上升了。区域外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从0.97175变为0.93291, 下降了0.03884。区域内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从741581变为2.10216, 增加了0.360579, 即区域内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量比区域内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量更大。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智利对中国商品的进口既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又存在贸易创造效应, 但贸易创造效应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智利从中智自贸区得到较大的经济利益。

2. 中国的经济效应

从表2还看出, 中国的区域外的进口需求弹性和区域内的进口需求弹性都下降了。区域外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从1.767927降为0, 733893, 下降了1.034034.区域内的进口需求收人弹性从2.290233变为0.848153, 下降了1.44208。因此中国对智利的商品的进口不存在贸易创造效应, Iflj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中国从_贸区得到的利益并不是很大。

3. 中国贸易转移效应来源的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从智利进口的第一大产品——铜及其制品为例.对中国和各个国家铜及其制品的历年贸易量进行统计, 从1999年到2013年, 除了2006年之外, 中国的铜及其制品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都是智利, 第二是欧盟, 第三是日本, 第四是美国。

经过对中国主要的铜进口国占比的数据统计, 本文发现, 中国对智利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量占中国总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量的占比一直是上升的, 从2006年的13.17%增至2009年的26.46%, 是2006年的一倍多。而后一直保持在20%的份额以上, 比如2010年为23.84%, 2011年为23.25%。而中国对日本的铜制品进口量在2006年还是第一, 但是从200 9年开始中国对日本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量占中国总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量就一直在下降, 2009年、2010年、2011年的份额分别为10.96%、8.52%、7.44%。这意味着从2009年幵始, 中国对铜及其制品的进口就从日本转向了智利。而中国对美国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量占中国总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量的占比从2006年开始, 就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2006年为4.81%、2007年为4.61%、2008年为4%、2009年为3.40%。这也充分说明2006年开始, 中国对美国的铜制品进口也渐渐转向了智利。

对中国的铜制品进口用巴拉萨模型再做一次线性回归, 算得如下结果:

由表3可得, 自贸区成立之后, 铜及其制品的区域外进口需求弹性和区域内进口需求弹性的确下降了。它的区域外的进口需求弹性从1.753397降为0.888447, 下降了0.86495这说明自贸区成立之后中国铜及其制品的进口确实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即:中国对区域外的铜产品的进口增速下降了, 中国增加了智利的铜制品的进口, 减少了区域外的铜制品的进口。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贸易转移效应主要来源于中国对智利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 而且是原先的日本和美国的铜制品转向了智利的铜制品。

五、对中智自贸区的评价和建议

1. 中智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中国和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这无疑可以进一步增进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的关系。它更是为中国和拉丁美洲之外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 从表1可知, 中国和智利的合作领域相对单一。对中国方面来说, 可以增加对智利纸质业和水果业的进口, 使它们在中国从智利产品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更多。从智利方面来说, 可以大量增加中国机电产品和钢铁产品的进口, 使资本密集性产品的比重占比更大, 以便达到贸易结构的多样化的目的。

3. 由于中国和智利在2008年和2010年才分别签订了服务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 所以, 自贸区对服务贸易额及投资额的影响的显现相对滞后。本人推测它只能在若干年之后, 才能进一步研究中智自贸区对服务贸易额和两国相互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岳云霞.《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评价[J].拉丁美洲研究, 2006, 28 (1) :64~68.

[2]姬艳洁, 董秘刚.基于巴拉萨模型的中国新西兰FTA贸易效应研究[J].亚太经济, 2012, (6) :42~46.

[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年鉴~2012/2013) [M].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经济科学出版社发行部, 2013.358~36 3.

[4]吴向阳.中国一智利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和前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8) :86~89.

[5]吴白乙.刘维广.拉美黄皮书: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发展报告 (2013—2014) [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6]贺双荣.中国和智利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J].拉丁羑洲研究, 1997, (2) :40~61.

[7]陈雯.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2,

自由经济 篇8

一、财产权与经济自由的概念和含义

(一) 财产权的宪法概念

其财产权, 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 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 一般具有可让与性, 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 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实质是基于财产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 。财产权既具有自由权的性质, 也属于经济权利之最重要内容:一方面, 财产权是确保相当的生活水准的权利的基础, 另一方面, 财产又是独立和自由的基础。

根据相关的规定, 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 不管是物权、债权、还是著作权, 都将受到法律的保障:

第一, 人民有权力自由使用、收益或处分其有财产, 并排除他人的干涉。

第二, 国家征收或征用公民私人财产需为了公益利益, 并且给予合理补偿。

第三, 如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侵犯公民财产权的, 应负赔偿责任。

第四, 私人在没有取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 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 否则应负相应的民事或刑事责任。

(二) 经济活动自由的含义与保障

作为自由权之一的经济自由通常包括居住和迁移的自由、移居国外和选择国籍的自由、职业选择的自由以及财产等内容。不仅意味着经济人的偏好自由、价值自由、使用自已的资源自由, 而且包括自由交易自由定价等。较广义的经济自由权包括职业选择自由、契约自由、经济体结成协会的自由、竞争自由及兼职自由等。宪法确认的经济活动自由产生两种效果:

A、要求政府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能对生产者 (包括劳动者) 、消费者以及他们间的交易实施任何强制或变相的强制。

B、政府必须保护公民的经济自由免受社会势力的强制。

二、保障财产权与经济自由的重要性

A、保障财产权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中国既存的话语里, 把私有制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表述, 意味着承认其合法性与持久性 (2) 。在市场商品经济的条件下, 如果不保障私人财产权, 经济就不可能出现繁荣。财产权没有保障, 就等于不承认个人利益, 那么对个人追求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所获得的利益因为没有保障也就等于没有利益。这样, 个人就不愿意辛苦地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没有了求富的欲望, 社会经济也就不可能出现繁荣。

B、财产权是公民生命权、自由权的基础和保障 (3) , 保障公民财产权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财产权与其他基本权利的关系来看, 财产权是保障生命权、自由权的基础权利。财产权与生命权、自由权一同, 构成公民最基本的三项权利。私人财产权意味着私人在社会合法范围内自治的正当性, 也意味着私人有权控制在私人领域内属于个人的物品, 意味着个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成果来维持个人的生存, 意味着个人不必强迫于为他人提供生活必需品。没有财产权的生存权, 只意味着做奴隶的权利, 因为人对物的依赖必然转化为对控制该物的人的依赖。没有财产权作为保障基础的其他权利和自由, 只是空泛的权利和自由, 个人的生存将失去动力和条件。所以, 在宪法里明确个人财产权是对我国公民生存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

C、财产权有助于实现个人人格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是促使个人进取和实现社会公益的巨大力量, 财产权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财产权受平等保护是近代现代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志。财产权是道德与善行的催化剂, 是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 是人类文明的推进器和标志。如果财产权没有保障, 那么人民的生产创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不愿意努力勤奋进取, 有钱人也会因为朝不保夕的财产而肆意挥霍, 人民也不愿意通过正当手段来获得财富, 社会就会陷入盗窃、抢劫、强权、人治的斗争中, 文明将不复存在。哪里没有财产权, 哪里强权就压倒正义, 哪里野蛮就压倒文明。

既然财产权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价值, 财产权自然应当由宪法加以确认并宪法的保障。

三、西方大陆法系国家保障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的有关规定

(一) 法国《人权与民权宣言》第17条规定: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示必须时, 且在公平而预先补偿的条件下, 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4)

(二) 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22条规定:

在不违反公共福利的范围内, 任何人有居住、迁移以及选择职业的自由。不得限制任何人移居国外或脱离国籍的自由。第29条规定不得侵犯财产权。财产权的内容应适应于公共福利, 由法律规定之。私有财产在正当补偿下方可。 (5)

(三) 1947年《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16条规定:

除非根据保健和安全方面的理由法律可按一般程序某些限制外, 公民均可在国内任何地区自由迁移和居住。不得以政治理由规定任何限制。每个公民, 除非附有法律义务, 均可自由离开与返回共和国土。第23条规定:不根据法律, 不得征收任何个人税和财产税。第42条规定:财产为公有或私有。经济财产属国家、团体、个人。私有财产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但为了保证私人财产能履行其社会职能并使其能人人均能享有, 法律规定获得和享有私有财产的办法和范围。为了公共利益, 私有财产可以在法定场合被有偿征收。依法继承和依遗嘱继承的规则和范围以及国家在遗产方面的权利, 皆由法律规定之。 (6)

(四)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11条规定:

所有德国人在联邦领土内均享有迁移之自由。第14条:一、财产权及继承权应予以保障, 其内容与限制由法律限定之。二、财产权负有义务。财产权之行使应同时有益于公共福利。三、财产之征收, 必须为公共福利始得为之。其执行, 必须根据法律始得为之, 此项法律应规定补偿之性质与范围。补偿之决定应公平衡量公共利益与关系人利益。补偿金额如有争执, 得向普通法院提起诉讼。 (7)

(五) 1987年《大韩民国宪法》第14条规定:

全体国民有居住、迁移自由。第15条规定:全体国民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第23条规定:a、全体国民财产权应予以保障。其财产内容范围由法律规定。b、行使财产权时应尽力照顾公共福利。c、因公需要, 对财产权需征收、使用或限制及由此付的补偿, 均由法律规定, 并应支付正当的补偿。 (8)

(六) 《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规定: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移和居住。

四、我国现行宪法的不完善方面

A、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第33条虽然笼统地提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但没有任何其他关于经济自由的规定。

B、宪法第13条中, 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不过, 没有关于财产权的补充条款的详细规定, 且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还不够完善, 征用补偿在没有详细的规定下的实际运用中有许多困难。根据《国家赔偿法》, 国家只赔偿直接损失, 不赔偿间接损失, 且有关征收补偿的标准很低, 因此, 包括《国家赔偿法》在内的保障公民财产权的法律还有待完善。

C、我国现行宪法没有居住与迁移自由、移居国外和选择国籍的自由以及职业选择自由等相关规定, 然而, 香港和澳门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确明确规定了迁移自由, 这是对大陆公民的不公正。

D、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财产权与所有制的关系。

E、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部分没有“财产权”的相关规定。

F、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相比, 在司法程序上可能出现错误。在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国家, 不论财产是否是非法的, 个人、组织、国家都不得侵犯, 一切非法财产的处罚都要在司法判决后才能够执行。而如果只保护合法财产, 但没有对非法财产的限时保护, 就会出现以非法财产为名的肆意侵犯, 结果在之后经过司法检查发现此“非法财产”为合法财产, 这样就会造成公民合法财产的无辜侵犯现象。可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财产保护的司法程序上更加成熟, 不会出现错误侵犯行为。

五、具体条款的修改意见

A、在宪法第13条后作为第14条, 规定:a、凡是以公共权益为目的的财富都属于公共财产, 其具体范围另行明确规定:此外的权益, 皆可成为私有财产的保障对象。 (人民财产所有权之行使, 在不妨碍公共利益植范围内, 受法律保障 (9) ) 。b、政府对公有财产需严格依法进行保护, 并不得违反, 这样就可以保障公民的财产不会被未经过司法程序而以非法财产为由而侵犯。

B、在宪法13条中增加内容, 规定:国家可以依照法律对私有财产予以征用或征收, 但是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a、国家征用或征收私有财产时, 需依照征收或征用实施前已有法律确定的标准进行适当补偿:如果之前没有相关法律补偿标准, 需要按照同期市场价格进行完全补偿。 (人民之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 但因公益上之必要, 得以相当价格征收之 (10) ) 。b、国家征用或征收的私有财产如果是生活必需品, 应当给予被征收者能继续保持其原有正常生活水平的完全的补偿。其具体标准法律另行规定。c、如果被征用或征收的私有财产在完成其特殊目的后能够恢复原状, 可以由该财产所有者依照物的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是否收回, 但收回行为不影响其获得相应补偿的权利。

这是对目前宪法中欠缺的补偿条款的修补, 并且能够做到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相同情况相同处理, 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最终能够比较充分地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

六、结语

完善社会主义宪法的财产权保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但这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先进的社会要有先进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而只有建立完善的私人财产的保障,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权法治”。宪政事业, 宪法的修正不会停止。

摘要:对个人财产权的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宪法体系和宪政制度的完善。在当代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完善过程中, 对个人财产权的保障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自由与财产权的保障二者密不可分, 共同推动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的发展。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如今, 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则没有“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的相关规定, 这是极不利于现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所以修宪是必要的。

关键词:财产权,经济自由,保障,修改宪法

注释

11郑贤君主编.宪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98.

22 季卫东.宪政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30.

33 夏泽祥主编.宪法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121.

44 法国<人权与民权宣言>.

551946年<日本国宪法>.

661947年<意大利共和国宪法>.

77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881987年<大韩民国宪法>.

99 张知本.宪法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120.

掠夺性制度、自由与经济发展 篇9

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潜在的存在着两种掠夺, 一种是私人掠夺, 包括私人掠夺私人和私人掠夺国家。第二种掠夺是政府掠夺。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政府作为一种组织, 如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或政府整体的掠夺, 比如乱摊派、超过公共服务需要的费和税、通货膨胀等;二是政府的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各种审批权力把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的腐败行为;三是私人通过政府权力的掠夺, 比如一些行业的行政垄断, 游说政府对潜在对手设定市场准入的限制。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看到制度的力量是巨大的, 诺斯甚至认为那些被主流经济学家视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因素, 如教育、创新、资本积累等并非经济增长的原因, 制度才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因为有效率的组织会要求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 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而在一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在性质上制度是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制度, 一种是有效的支持市场发展的制度, 如各种产权制度, 而另一种则是掠夺性制度, 该制度导致社会非生产性再分配, 财富分配不公及非和谐式增长。Aron认为制度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评价:对产权和契约的尊重、信任以及公民自由。在我们这里所讲的掠夺性制度通过对比上面的标准显然它们是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 这种掠夺性制度的形成完全有利于少数人或者既得利益集团, 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公民的参与度低, 政府的权力没有得到制约。政治家或利益集团追求的个人利益可以通过社会产出的最大化来实现, 这一般会形成一种发展型制度;也可以通过租金最大化来实现, 这一般就会形成一种掠夺性制度, 掠夺性制度不仅带来再分配, 而且会造成较大的效率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是把精力用在生产性活动上, 而是用于非生产性活动上, 也就是会出现哈伯格三角和塔洛克方块的现象。在掠夺性制度下社会各阶层实际经济增长的差异可能削弱甚至抵消社会总体经济的增长对社会贫困状况所带来的改善, 有利于贫困人口的经济增长要有制度性的渠道把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要求反应出来, 要有政治性激励机制促使政府去关怀、解决民生, 而在掠夺性制度下的增长则是不平衡的增长。

这种制度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体来说制度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科斯、诺斯等人的交易成本方法, 二是布坎南图洛克等人提出的寻租方法, 三是奥尔森的利益集团方法。在文中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利益集团的寻租之手与政府的掠夺之手“相握”现象, 为此我们从利益集团的理论出发寻其原因。在奥尔森的《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中,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 即一般来讲, 没有一个国家内全社会所有具有共同利益的人都能组成平等的集团, 有了这个前提后, 他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集体行动的形成取决于两个重要的条件: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 并且存在这某种迫使或诱使个人努力谋取集体利益的“选择性刺激”。拉詹认为人们在初期得到的人力和物质资本禀赋的数量有差异, 这种初始资源和机遇的差异决定了人们有不同的偏好, 并结成了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 它的最大化的选择是寻租。利益集团的寻租追求与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利益集团的利益往往通过政治家转变为政策和制度, 从而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体制性的影响。

二、自由的损失和正义的破坏

在上面论述掠夺性制度的形成、特点时我们已经涉及到了这种制度的形成对人们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这里之所以提出自由的损失这一概念是因为本文认为上面所论及的破坏性影响是笼统的, 缺乏细致的信息基础或者说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为此, 补充这一部分内容, 为的是加深我们对这种破坏的理解。

在被索罗称之为“经济学的良心”的印度裔经济学家森那本《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发展观, 即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 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其全书的中心概念自由是在实质意义上定义的, 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地说, 实质性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而在论及自由作为发展手段的论题时森分析了五种工具性的自由, 即政治自由、社会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担保、防护性保障等。掠夺性制度恰恰损害了人们的这种自由, 被一种“权威主义”压制, 我们应清醒的是“李光耀命题”、并不是到处有其合理性的。

除了对自由的损害外, 这也是一种社会不正义的表现。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阐述的一般的正义观可以理解为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或者说基本善———自由和机会, 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 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体现这一正义观有两个原则:第一个正义原则是每个人对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 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即平等自由原则;第二个正义原则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是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差别原则) ;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 , 而要实现这种正义, 罗尔斯在书中论述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提出了原初状态的概念。而反观现实, 在矿山的产权、开发等等一些列的处置过程中都严重存在着程序不正义的情况, 且结果上的自由安排不平等并没有带来村民们自由和谐的发展, 或者说虽有收入上的增长, 但这是一种不自由的增长, 非共享式的增长。

三、一些措施的提出

基于对上述一些问题的提出和阐述, 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产权制度的实施要循序渐进, 要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产权

产权的转换谁应有最后的决定权?保护产权的概念是保护全社会而不是仅仅保护部分人的产权, 不是仅仅保护那些强势利益集团的产权。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产权和法律体系源于对强势集团权利的界定, 而弱势利益集团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要比其权利能得到可靠保障时愿意做出的投资小得多, 也就是说, 如果社会对产权的保护即维护主要限于强势利益集团这是不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 所以从保护强势利益集团的产权到保护全社会的产权是社会制度发展的关键。

2. 建立开放的准入秩序

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沃利斯、温加斯特等在其《诠释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一文中认为, 在历史上, 人类先后出现和形成三种不同的社会秩序:第一种社会秩序主宰了有文字记载前的人类历史, 这种原始社会秩序是狩猎采集社会的秩序。第二种社会秩序统治了过去的一万年, 这差不多也就是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 这种有限准入秩序通过对经济体系实行政治掌控来解决如何约束暴力的问题, 也就是通过限制进入来产生租金, 以此来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第三种社会秩序是最近300年来发展起来的, 这种开放准入秩序通过政治和经济上的相互竞争而非创设租金来维持社会秩序, 开放的准入秩序支持组织的自由进入, 这就促进了经济竞争和政治竞争, 从而造就了大批复杂的经济和政治组织。为此, 从中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在利益集团的各种博弈中如果允许一些健康合法的不同的经济组织准入, 那么就会加强竞争性, 激发民主的活力, 从而限制一些租金的寻求, 改善经济利益的分配。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Douglass North.“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March1971.

[3]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自由经济 篇10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概述

从以往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设立的经验来看, 中国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突显本国制造业领域的优势, 积极发展本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 全面部署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而且, 更需要借助有利时机扩大国内的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尽管中国在酝酿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做出了较为全面的部署, 但在当前, 仍需积极探索对外投资服务项目的发展路径, 努力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进度, 适度调整现阶段国内区域性的贸易发展格局。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响了中国自贸区战略推进的第一炮, 后续发展潜力巨大。

1. 浅析自由贸易区。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 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各地区针对建立自由贸易区议题的讨论声就不绝于耳, 自贸区是以促进地区经济以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独立区域。通常情况下, 自由贸易区建立在一个港口的港区或是临近港口的地区, 自贸区的本质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目前, 全球范围内所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多达一千多个, 自贸区以其独有的贸易优惠条件, 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形式。

2.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于2013年8月, 中国政府酝酿已久的“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设立, 这意味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当中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又提升了一大截。在这项有着特殊意义的举措之下, 构建出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化经济格局, 将“长三角”的贸易活动与世界各地区大面积对接。中国在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后, 国内的很多发展势头良好的大中城市也相继将自由贸易区纳入到未来发展规划当中。

二、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

中国在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 采取了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发展形式。简单来说, 中国自贸区战略的部署围绕着地区经济当中的核心产品、服务内容展开, 其特征便是遵循产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采用的原则, 强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性, 与此同时, 形成标准控制体系下的产品模块化生产及其组合。实质上, 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提出蕴含着国家政治格局的全面铺开, 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 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提出蕴含着国家政治格局的全面铺开。

纵观自贸区的运作历程, 很多时候, 在当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在开展跨国贸易时, 往往会因为两国政治因素、信誉问题、利益分配等实际状况的发生, 导致国际自由贸易出现严重的阻碍, 甚至会引发一场波及广泛的经济危机或是贸易摩擦等等, 这是各国间政治基础不牢固以及不正当竞争所带来的恶果。实质上, 自由贸易区战略所引起的世界范围的贸易波动, 绝不仅仅局限在贸易领域, 往往涉及到各国的政治因素, 同时, 这也可能是一个国家缺乏核心竞争力或是内部调节机制滞后等原因所造成的。自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以后, 国家政治格局也随之全面铺开, 并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关系的建立, 渗透中国所推崇的核心政治理念, 并取得了贸易各国的支持与鼓励。这对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格局的显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

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而言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不仅仅由于中国是贸易出口大国, 而且也因为中国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经济地位上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 将会对世界范围内的各项资源的配置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中国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已不同以往。实质上, 中国对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构想十分支持, 而且, 付诸了具体的行动, 除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成功建立以外, 天津、大连等地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也一直在酝酿。

(1)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成果分析。

中国与其它国家所签署成立的自由贸易区有很多, 诸如“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等等, 自从签署自贸协定以来, 贸易合作双方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 且为本国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源与动力。从本质上来看,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目标十分明晰, 旨在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来增加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战略资源, 同时, 还能够规避我国多边框架协议的困难属性, 进而夯实国内的新型产品、服务市场, 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竞争力。

(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的现实基础及其影响力。

现阶段, 中国已经与世界绝大多数成员国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的关系, 中国于世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实际上, 中国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后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再加上,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挂牌成立, 令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崛起, 以及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以及政治态度。这些都是作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的现实基础而存在的, 在目前, 提升的中国社会的生产力乃是当务之急, 只有将本国多元化的产业项目顺利铺开, 强化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等项目的快速发展, 令更多的国家开展国际自由贸易活动, 为中共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得更好的福祉, 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格局之上。这才是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全球一体化经济的趋势下, 自贸区这种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世界经济结构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同时, 我国也面临着可能来自世界任何领域的挑战。所以, 若想更好地发展中国自贸区, 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乃是核心, 需要进一步明确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发展目标, 逐步加大自贸区的开放程度, 加强内部机制的系统化管理, 保证我国自由贸易区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本文就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治经济发展规划进行阐述, 以期为我国当前自贸区管理带来启示。

关键词: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政治,经济

参考文献

[1]姜鸿, 张相文.自由贸易区下产业安全模型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 2010, 10 (10) :46-48.

完全自由市场经济行不通 篇11

在中国经济界,斯蒂格利茨甚至成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楷模。不仅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更是因为他能够游走在学界和政界之间,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转化为政府政策。

在学界,他在宏观和微观各个领域建树颇多。他编写的《经济学》,被称为继穆勒、马歇尔和萨缪尔森之后,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在中国,这本书还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畅销书,销量超过10万册。

在政界,他于1992年便进入美国总统克林顿政府,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此后更是升为顾问委员会主席;1997年,斯蒂格利茨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而那时,现任的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才刚刚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

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斯蒂格利茨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亚当•斯密是错的。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双“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经济。在此基础上,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要求发展中国家遵照新自由主义条款,完全开放本国市场,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斯蒂格利茨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种国际经济秩序,是站在发达国家立场上制订的,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是不合理的秩序,发展中国家不必随发达国家起舞。

敢于直接挑战以亚当•斯密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是基于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领域的广泛研究。据称,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的时候,与会经济学家都要在某一栏中填写“擅长领域”,有人竟自信地填写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此君便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自1962年转系成为经济系学生开始,斯蒂格利茨之后的经济学生涯,研究范围涵盖了宏微观在内的西方经济学分支:新古典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正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斯蒂格利茨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亚当•斯密是错的。

“我的研究表明,完全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应该让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斯蒂格利茨在中国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全球化在东亚取得了成功,但在拉美及其他地方失败了。主要原因,就是东亚国家没有实行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条款,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进行了适当的管制。

斯蒂格利茨在白宫的工作经历也为这个观点提供了实证检验的机会。其实,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采取经济政策的时候,实行的对内对外两套标准是不同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例,IMF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公共社会保障时,对养老系统进行私有化。美国的情况,则是公有和私有并存,而且公有部分占大多数,由此有效避免国内股市的波动,同时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

以实际行动反对华盛顿共识及其所代表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也成为斯蒂格利茨在1997年同意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主要原因。

危机也由此埋下。

公开批评世行及IMF政策

在2000年任期尚未满,同时美国财政部对世行施压的情况下,斯蒂格利茨辞职回到了校园。

因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很快转化为政府政策,斯蒂格利茨在白宫的5年岁月里如鱼得水。他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世界银行任期内。

但是,世行岁月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进入世行的斯蒂格利茨,想要做的是改变既有的不合理制度和政策,但控制世界银行的发达国家显然有意维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当斯蒂格利茨公开批评世行及IMF政策的时候,结果可想而知。不仅IMF不悦,世行行长也承受了巨大压力颇不高兴。终于,在2000年任期尚未满,同时美国财政部对世行施压的情况下,斯蒂格利茨辞职回到了校园。

就在斯蒂格利茨辞去世行副行长的次年,他与信息经济学的倡导者阿克尔洛夫、史宾塞一起,分享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学会称,斯蒂格利茨的贡献,在于他对信息不对称市场的研究。通俗地讲,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不具备信息的一方如何调整合同形式,从而来筛选有信息的一方。典型的例子,是在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通过划分不同等级的费率,来区分不同类别的投保人。这个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保险市场、期权市场等领域。

回到校园的斯蒂格利茨,继续他对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的研究,他更多地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工具,分析如何能够更好地推进政治进程。

显然,七年的华盛顿岁月对斯蒂格利茨影响甚深。他在自己的自传中称,正是华盛顿生涯,让他后来在福特基金、洛克菲勒基金等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政策对话平台。

这个平台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通过对话对相应的国家政策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中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斯蒂格利茨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赞赏,认为正是因为市场与政府的结合,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斯蒂格利茨发现,现实情况总不是那么完美。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却似乎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他相继出了几本书,批判旧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其中包括《全球化及其不满》、《喧嚣的九十年代》等。斯蒂格利茨为什么会这么做?

追溯斯蒂格利茨的成长背景,答案也许就在其中——从小生活在印第安纳州的钢铁小城里,人们会周期性地失业;种族混居的小城里,少数民族明显受到歧视;老师和父母反复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根本不体现在钱上,而是来自公共服务和思想带来的社会改变。

而早年的大学教育,让斯蒂格利茨从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中获益匪浅。“回答问题很容易,提出问题才是关键。”老师经常让学生问问题,而不是强调学习某些具体的知识。

这种思想到了斯蒂格利茨去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的时候,充分显现了它的威力。传统经济学总是有一个完美的模型,比如充分就业。斯蒂格利茨发现,现实情况总不是那么完美,就像小时候经历的经济周期一样,周围一半的人都在失业,这怎么解释呢?

斯蒂格利茨决定花时间来创建模型,创立信息经济学的诺奖大师斯蒂格利茨出现了。

斯蒂格利茨小传

1943年生于美国,1970年担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1979年获得克拉克奖;1992年进入白宫,先后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主席;1997年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2000年至今,任职哥伦比亚大学。

中国学者眼中的斯蒂格利茨

张五常:斯蒂格利茨与蒙代尔一样,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钱颖一:斯蒂格利茨的中国情结很深,他盛赞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并为改革开放献计献策。

合同自由与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篇12

合同自由又称契约自由, 它强调合同约束力的根源在于当事人双方的意思或意愿, 而不是外部力量的干预。《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这是合同自由在我国合同法中的体现。从经济学上来分析, 合同自由可以使资源在一个有效竞争机制中被配置到它最有使用价值的地方中去。也就是说合同自由是直接为市场服务的, 合同自由能够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好的生产方法, 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 从而增加了社会的总财富。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而增加双方的收益, 合同的存在不是一方以对方亏损为前提而使自己收益。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游戏。尽管双方都期望在合同行为中获利, 但是这并不能避免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出现不利于一方或不利于双方的情况出现。并不是所有给合同双方带来利益的显现都可成为帕累托改进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增加。这只包括了对第三方没有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合同的订立在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有对第三人造成利益损害的可能性。

二、在合同关系中合同风险和机会主义

尽管合同的自由和公平增加了当事人的利益, 但是在合同的成立和履行中也同时会伴随着各种风险和问题。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 风险

由于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知道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问题, 或者交易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难免会伴随着风险的出现。当风险出现自然需要由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来承担。而法律规定的这些规则当然是为了处理这些风险的承担问题。

(二) 隐藏信息

在订立合同时一方当事人可能有意或者无意隐藏一些真实信息, 使得合同签订后不能达到当事人的预期目的, 或者使其处于弱势地位, 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合同法规制了在合同因隐藏信息造成对方不利时的处理办法。

(三) 隐藏行为

在合同订立之前一方当事人可能实施一定行为使合同的相对人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并没有在订立合同时明确告知对方。造成一方损失, 合同法就在此时为维护受损失方的利益而制定相应的规则。

(四) 合同特性投资

即一方当事人作出一项特殊的投资, 该投资对于特殊合同关系的外部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这便使投资如果不能达到期望的目的时, 对其是非常不利的。

由于隐藏信息、隐藏行为和合同特性投资可以导致不公平的出现, 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投机行为, 也即机会主义。而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关于违约和履约成本计算的问题。当合同是延时性的时候, 从立约到履约期间的不确定性可能使得原来看来对双方是有利的交易在履约时对立约人是不利的, 此时就不满足帕累托改善。假定了合同当事人是经济人时, 立约人对违约的关注就不会超出他或她的责任范围。如果立约人对违约的关注只是责任, 那么当履约成本低于违约责任时, 立约人就会履约;而当履约成本高于违约责任, 立约人就会违约。关注自身利益的立约人的实际履约和违约是:

立约人的履约成本>立约人的违约责任=违约;

立约人的履约成本<立约人的违约责任=履约。

三、合同法的经济功能

合同法的产生在市场经济的制度下, 使得合同法成为了经济的“润滑剂”。它更有效地增加了交易的数量和范围, 给那些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带来利益的收获, 并且提高了劳动分工和效率。它减少了交易成本, 也即减少了利用市场的成本。它分配了这一方面或另一方面的风险, 并通过法律规定信息和行为义务减少了合同签订前和签订后的投机行为。因此合同法从功能上来说是可以和金钱相比较的:没有金钱和没有合同法的情况下交易也是可以进行的, 但只是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从另一个角度说, 在合同自由的体系中, 合同法的任意性规范的是当事人没有明确约定的合同内容。任意性规范的存在使合同成立变得容易, 因为他们提供了磋商的起点。这些规范越接近当事人的意愿, 当事人就越不需要作出特殊约定, 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

同时合同法的成立给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途径。存在很多的交易都不是即刻进行的, 这意味着交易行为需要依靠将来履行的承诺。但是, 在没有外来强制的情况下这种承诺通常是不能够自我实现的。而声誉机制等非法律措施的作用在很多场合的应用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导致交易萎缩。因此合同法在应用过程中保障了交易的安全。由于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在现实中, 合同内容从来都是不充分的,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能够覆盖每一种可能性的合同规则, 因此合同法又起到了弥补合同漏洞的作用。

摘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合同法的制定和应用越来越凸显其在经济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合同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为线索, 深入探讨了合同自由的精神, 合同法应用时处理的不同问题, 违约成本与履约成本的比较问题。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合同法的重要性。最后列举了合同法的经济功能, 强调了合同法重要的经济作用。

关键词:合同自由,合同法,经济分析

参考文献

[1]苏浩鹏.合同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37页.

[2]崔健远.合同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28页.

上一篇:语篇运用下一篇:打开另一扇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