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

2024-10-01

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精选10篇)

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 篇1

梅花没有选择季节的自由,面对风雪,她毅然地选择了“凌寒独自开”,于是便有了冰天雪地间那遗世独立的傲然倩影。于梅花而言,寒冷的选择是不自由的,而开花是自由的,它没有因为天气寒冷而放弃绽放生命。人同样有着选择的自由与不自由。无法选择一个怎样的出身,但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无选择过去的生活,但可以选择一个想要的未来。

每一个选择都有自己的自由与不自由,我们能够做的,是把握自由并用它来创造美好的人生。生命的历程大抵相似,无非是繁华与荒芜的交替。我们的路,要自己选择。

人生是一道选择题,它能够提供的选项很少。想要更多的选择就需去努力,去拼搏,来为自己的人生增添选项,而不是抱怨命运残酷。夏达不曾抱怨一分,七年的北漂生活让她尝遍生活艰辛苦涩,而她选择了坚持画画。生活的困境是她所不能选择的,但她用多年的坚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个选项——画画。她终因画画成功,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漫画公主”。所以,面对困境时,不应只去抱怨,那是没有意义的。做出努力去改变它,方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流金岁月。

梦想是生活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拥有选择梦想的自由,也拥有是否为之奋斗的自由。纵然在现实之上悬挂着现实这把剑,我们也要握紧梦想。如七堇年言:“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周洪滨有梦,从默默无闻到如日中天,终于成为知名漫画家;朱丹有梦,学会在最低处创造奇迹,成就闪亮舞台人生;刘伟有梦,用一双脚弹出世间绝唱,感动中国。梦想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贵贱,不论平凡伟大。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是一个自由的选择,关于内心,无关于环境。著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干过面包伙计,当过学徒,厨工,甚至在码头做过苦力,但他终成为了一个作家。成为一名作家是他的选择。生活重担迫使他不得不去做苦工,而他将这些苦难化为了珍贵的铅字,作为成功路上的铺路砖。正像梅花,不会因为天气恶劣而放弃绽放生命,我们也应在困境中勇敢拼搏,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未来。

选择是自由的,但需要在一个不自由的大前提之下。岁月就在那里,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还是好好地生活,是你选择的自由;梦想就在那里,是追逐还是空想,是你选择的自由;未来就在那里,是做一个平凡人还是一个绽放生命光华的人,是你选择的自由。

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 篇2

按照人类文化学观点, 人等于动物加文化。服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据人类学、考古学和地质学的研究。约200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人类;约5—10万年前, 人类开始用树皮树叶等蔽体, 着装行为由此产生。

再经过了漫长时间与动物无议的裸态生活之后, 人类发明了衣服, 始用原始饰品。关于服装起源的动因众说纷纭, 大体有:出于遮羞, 为御寒保暖, 借以表现自我或吸引异性等等。我们现在也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可以确信, 在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变之后, 服装已经不是当初着风挡雨的东西了。也许服装还保留了初始状态时的功能, 但是更多的意义已被赋予在了它的身上。服装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人们对衣裙精心植入更多看不见的东西, 地位的象征、性别的差异等等。

服装的自由与尊严都是要給人产生一种美感来。让人们去鉴赏他和评价他。所以就从来没敢来说, 美感是什么,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 怡情说性的心理状态, 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 美感又成为审美鉴赏或审美判断, 它包含着判断的过程, 但是美感不是一种概念的逻辑判断, 而是由强烈的情感作为中介, 是一种具有审美情趣的判断, 而是由强烈的情感作为中介, 是一种具有审美情趣的判断, 在这种特殊的判断中人的情感占着主导地位, 同时始终离不开感性的审美对象, 蕴含和渗透着知觉、想象、理解等心理学因素, 在审美过程中使人达到怡然自然和超越脱俗的自由境界。简单地说就是由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造成的。个性特征通过人的爱好和兴趣表现出来。同时又要受特定的审美趣味的制约, 这些制约因素又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阶级各不相同。从微观上讲, 审美主体的境遇性格、职业、修养和实践活动等是千差万别的, 这就造成了美感多样性的差异。

服装的自由主要体现在着装方面, 着装自由的概念就是穿自己的服装, 体现着装者的个性。服装的自由三个特点:1.它是以个人或主观定义的心理状态;2.在整个过程中涉及了各种不同的阶段;3.服装的限定条件可能有经济的、社会的或感觉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 服装也具有自己的个性, 二者是有联系的,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比翼双飞, 当代服装的总趋势是日益艺术化, 服装的装饰功能亦即美学功能已超过护体功能而居于首位。所以说, 服装所赋予人的美感享受已成为其主要价值。从服装的最广义的界定来看, 对于服装的艺术构思也就是对于自身的形象设计, 于是, 服装就自然体现出着装者的个性。这里的个性主要是只着装者在穿用服装时所表现得气质、能力、爱好和文化涵养。

当一个人有意识地想通过服装强调表现自己的个性, 此时服装以从展示上升为体现着装者的穿着个性化。这样的着装者经常通过着装来显示自己对色彩的鉴赏能力或者表现自己的某种风度, 甚至将形象设计作为获得事业成功的敲门砖。为此, 他在着装时, 不能停留在自然流露的个性阶段, 必须可了解并把握自己的个性, 以利于步上成功的阶梯。

服装的尊严也可以理解为服装的象征, 有的人在穿衣服时压抑自己的喜好, 也可以换句话说压抑了服装的自由, 他们往往注重一些地位和所处的位置, 更注重一些衣服象征着什么。例如一些白领人士, 每天都必须西装革履, 他们心里往往这样认为, 我如果不这样穿, 他们是不是瞧不起我等等, 这就由人的追求目标向往目标不同而不同了, 有的人认为穿出尊严是最好的, 有的人认为穿出自由是最好的, 这可能与自己的职业有关, 如果你作为一名时装模特, 你可能在某一次宴会上穿一件T恤和牛仔裤, 也会光彩照人, 而且这样的穿法也不失个性和尊严, 如果换成一位政治工作人员, 穿着这样一身衣服可能就会失去尊严和地位, 服装的象征性很重要, 在古代也是如此。

那么谈服装的自由和尊严为什么要说服装的民族性呢?我觉得这是必须的, 每个民族的审美观点都不同, 所以所崇尚的服装的装束也不同。他的审美思想确定了设计者的思想, 根据自己民族的特点来设计本民族的服饰, 从服装体现本民族的尊严和地位来, 民族性的服装具有独立性和所属性, 拿其它服饰和民族服装是无法替代的——旗袍, 我非常喜欢, 他把当时中国妇女的含蓄、保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很多设计大师把他作为自己的灵感来源, 创造更美丽的服装, 很多民族性的服装都给本民族带来了尊严, 也带来了服装的尊严。具体地就可以这样的理解, 欣赏者有什么样的审美思想, 就会相应的产生什么样的美的创造, 审美理想是人类对美的未来的具体想象, 就会相应的产生什么样的创造, 审美情感和审美价值等总和构成的。在服装美作为审美对象时, 主体的审美理想。则决定着服装美的创造和欣赏。

自由与尊严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相反, 他们应该是相互交融的。可以这样理解以下:服装是兼具形式与实质的, 形式是指外表的造型、色彩、图案, 实质则是指内涵的文化意识, 也就是服装的思想, 也就是说在穿出自由的同时也穿出了服装的尊严。近代之前, 在有等级阶级的社会里, 自由式一个相当迷糊的概念, 那时的人们远不如今天的人们那样渴望自由的拥有。所以, 当人们没有自由选择服装的权利时, 服装就不能表现一个人的尊严, 它仅仅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一个人的人格或生活品位, 通过服装是很难全面发掘的。近代以来, 崇尚自由之风日益高涨,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一切皆可抛。当人们拥有了自由, 可以自由地选择服装, 自由自在地穿着, 服装才是真正的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语言、一种隐喻、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 (美) 卢里 (Lulie, A) 李长青译.解读服装[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2]. (澳) 鲁滨逊胡月、袁泉、苏步译袁审校.人体包装艺术一服装的性展示研究.[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

[3].中国服装大典编著委员会, 上海市服装行业协分.中国服装大全.[M]文汇出版社.1999年.

[4]. (美) 凯瑟 (kai ser) 李宏伟译.服装社会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博弈 篇3

你还在按时上班每天为了既不迟到又能睡饱而与闹钟大战300回合吗?你还以每天走进格子间打开电脑为一天工作的起点吗?你还被迫活在Boss的淫威之下却无处伸张的悲惨当中吗?你是否曾羡慕过这样一类人,他们在你紧张工作的8小时之内,坐在你办公室外的阳光里喝咖啡,或者在逛街,甚至在非节假日里旅行。你曾纳闷过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可以如此自由。他们这一类人叫自由撰稿人,光是听上去,就已经很自由了吧?

自由相对论

甭管你是朝九晚五还是晚六,自由撰稿人就是要和这种一成不变的沉闷生活彻底决裂!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再不用和闹钟斗气又无可奈何了。足不出户,照样养家糊口。一枝钢笔,一台电脑,是他们全部的武器。听,“终于不用每天在打卡机上按手指;终于不用绞尽脑汁地找借口、找理由去请假;终于离开了公司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了;终于不用再看领导的脸色了!”这,就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最直接的快乐!

隐伏在各种媒体背后的自由撰稿人,被理所当然地贴上了时尚的标签,归入了SOHO一族,与弹性工作制、无纸化办公、休闲私生活和高薪酬阶层放在一起等同齐观。这个看上去呼风唤雨的厉害角色,可远远不如看上去那般时尚和光鲜亮丽。

的确,他们很自由,他们能选择在别人工作的时候处理日常事务,而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开始工作。但同时他们很无奈,所有与工作有关的设备都得自己配置,维护与修理也只能自己张罗。他们不用忍受领导的颐指气使,却仍要与不同的编辑多方面沟通;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却不得不花费时间精力从千万媒体中筛选出合适的报刊将稿件投递出去……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撰稿人也不例外。

他们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将一天的新闻浏览个遍,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社会动态和时事热点。只要电脑还在运行,他们就永远在线,阅读纷至沓来的电子邮件,与小报大杂志的各类编辑的即时聊天窗口几乎将屏幕铺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南征北战,纵横捭阖,才有机会频频向记者和作家的专利问鼎。

听上去,自由撰稿人像是驰骋于文字领域的威武将军,但看上去,有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副情形:裹着还冒热气儿的被子蹲坐在电脑前,头发蓬乱,面泛油光,手边可能还放着一个堆满了烟头的烟灰缸,或者一只用到一半的牙刷。

来看看一位普通自由撰稿人的一天吧:早上8点起床,上午,把前一天写好的稿件及附图,用电子邮件、传真等通讯方式发出去;随后进行收集、整理、研究资讯,或者写稿;下午则会有各种采访与应酬;倘若白天效率不高,晚上的写稿工作也避免不了。拥有极佳的文笔或许可以成为一名好的写手,但单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容易使人陷入无规律的生活和强烈的孤独感中。没有健全的人格、过人的毅力和超强的生存和社交能力,自由撰稿人的自由只会苦涩大于甘甜。

撰稿人的犀利和温柔

据称,仅在北京,目前的流浪文人就有10万。尽管这个数字无从查考,但这的确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不乏有人一朝成名,成为各大媒体、出版社争相签约的作家,像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但更多人数年如一日地默默码字,除了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坚持,他们还是一群追逐自由表达的理想主义者。

美国《时代》杂志评论说:“现在被束缚在办公桌上的记者,梦想砸碎套在身上的镣铐、摆脱上司,根据自己的意愿计划写什么和怎么写。他们将充分发挥作为一个长期有组织的人被压抑了的创造性。”这不正是对自由撰稿人的高度认可吗?在发达国家,作家、记者、学者中自由撰稿人占相当的比例。

正是有了他们天马行空的奇妙构思,我们才有机会进入J.K.罗琳创造的魔法世界;正是有了他们不畏强权毫不功利的勇气,我们才能一睹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痛快淋漓的批评;正是有了他们独具匠心的思想意识,我们对世界有了更加丰富的想像。古今中外,一批又一批自由撰稿人向我们诠释和证明着,他们的自由并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更是一种使命。

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富于自由精神和天才的人,他们显然生来就宜于研究学问,而且是为着学术本身而爱好学术;他们不为金钱和其他的目的,而只为上帝和真理服务;他们追求一种流芳百世的声名和永垂不朽的赞誉。”

这样的知识分子型自由撰稿人,可以排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何祚庥、司马南、陈丹青,以及台湾的李宗吾、柏杨、李敖等等。他们常常以“唱反调”的姿态出现,文字充满战斗力,向社会发问,向民族质疑,成为自由撰稿人中重要的骨干力量的同时,也开启了无数人的自由撰稿人之梦。众多文学爱好者不再把当作家作为自己的追求,而把能成为“自由撰稿人”作为一种荣耀。要知道,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马克·吐温,无一不是自由撰稿人出身。

自由撰稿人的魅力,在于他们中既不乏暴风骤雨般的犀利锋芒,也不缺少潺潺流水般的柔和做派。他们对生活有着丰富的感悟,一部电影,一次奇遇,一场旅行,都能在他们的笔触下幻化成花。人生有太多酸甜苦辣以外的味道,你有时完全不知该怎么用言语形容,却被他们猜了个正着。或幽默,或细腻,或调侃,或严肃,文字风格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写不出。可能你在两个完全不同定位的杂志上看到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其实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五味自由

然而,这些才华横溢、别具文风的撰稿人在成为专业且有名气的作家之前,始终面临着一个窘境,即如何在凸显自我表达与遵循媒体要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开始会有些艰难:也许他们写作时最得意的几句神来之笔被斥为“与杂志定位不符”而直接删掉,也许他苦熬几个日夜出来的几千文字被编辑硬生生压缩到了几百。他想写的据说没人愿意看,而读者愿意看的他又不乐意写。这可真是一个无比纠结的过程,但好在纠结过后,有自由在等,便也是值了的!

“自由撰稿人是一份充满挑战的职业,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人为他们承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位美国知名的自由撰稿人略带忧愁地说。在这个规章制度重重的社会里,自由的确充满了浪漫色彩,但不受约束的同时也意味着不稳定的生活。

在那些新闻事业更发达的国家,出色的专栏作家都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收入也自然不菲,比如曾3次获得普利策最佳专栏奖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曼每篇稿费高达几千美元。美国报刊的稿费比较丰厚,但高低相差比较悬殊。如《哈泼氏》按字数计算,每个字0.5~1美元。妇女类杂志《好管家》,1000~2000字文章的稿酬为1500美元。《读者文摘》的一篇稿件,从3000美元起,按质和量计酬。但稿酬较低的杂志也不少,有些5000~6000字的小说只付给500美元;按字数计酬的,一个字5~20美分,而且常常好几个月才能拿到手。

如果是一名女自由撰稿人,还会有一个不解的心结:养颜。写字是容易耗心血伤肝脾的苦事,电脑辐射更是美容大敌。咖啡、烟、酒、熬夜、穷思极虑、多坐少动都有些瓜葛。现在更有无数美眉为了写字花容失色、身材走形、两眼一抹黑。在时尚的盖头下,每个撰稿人都有一段甘苦自知的心灵体验。

他们看起来像是神仙,逍遥自在无人拘束,但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酸甜苦乐。面对数封退稿,他们是何等悲壮;看到被改得面目全非的选题,他们心里又是怎样不甘;收到自己的稿费后,他们是多么雀跃;看到读者来信,他们又是何等激动!他们可能文笔太嫩,缺乏必要的社会历练,尚不具备撰稿的“自由”,但仍旧顽强奋斗。也许这种不怕千万阻挡的坚持精神,才是自由之精髓吧。

一个堆满了文集的书架,一台几乎24小时开机的电脑,再加上几张四散的稿纸、一把舒服的转椅,就是自由撰稿人的“全年战场”。

他们常常以“唱反调”的姿态出现,文字充满战斗力,向社会发问,向民族质疑,成为自由撰稿人中重要的骨干力量的同时,也开启了无数人的自由撰稿人之梦。

尽管自由撰稿人之间有着很多共性,但杂乱无章与干净整齐,桌面上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一部风靡全球的《欲望都市》,让人们对女主角凯莉,一个颇具独立精神的自由专栏作家有了具象的感性认识。她热爱生活,思想活跃,文笔犀利,对于两性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事实上,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分布着无数个像她这样的自由撰稿人,他们都是城市里狡猾又淘气的观察家。

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 篇4

自由享受与自由选择--试析庄子自由与萨特自由的异同

庄子的“逍遥游”是乘物游心,天人合一,达到“物化”时获得的审美愉悦和自由享受的人生境界.萨特的自由是要使自己的生存从万物中分离出来的那股力量,是试图从固有的奴役中摆脱出来,为了自由而斗争的自由选择行动.两人自由观的内容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主张在摆脱欲望支配,超越世俗礼法的.基础上,以艺术创造和欣赏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和独立自存.这就把美的活动由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与人生境界紧密结合,从而开拓了美学的新境界.此外,庄子的“逍遥游”强调回归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今天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 者:伏爱华 FU Ai-hua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3)分类号:B565.52 B223.5关键词:逍遥游 自由选择 技 艺术

2014上海高考作文自由不自由 篇5

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卢梭有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生就是在自由与不自由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可以选择道路和方式,所以我们是自由的,因为必须穿越沙漠,受到外在条件和目标、任务的制约所以人又是不自由的。正如律诗有格律、字数的限制,却因而更加凝练且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舞台剧有“三一律”的限制,因而剧情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选择的权利,然而这样的选择绝不是为所欲为。自由往往是不自由限制之下的自由。正如揠苗助长的那个人,为了让自己的秧苗长得快一点,就把它拔高,结果秧苗全部枯槁了。为所欲为而不遵循秧苗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能像郭橐驼那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最终必然是因为所谓的自由而造成恶果。现在的家长培养孩子也有这样的现象,不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恶补,这样为所欲为的自由,其结果是让孩子早早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可见选择的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自由总是受到不自由的制约。

而不自由,也是相对的,不自由之中总有选择的空间留下,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穿越沙漠,可以选择骑骆驼,也可以是开吉普车,总归我们要想一想哪种方式最安全、最便捷。那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培养成才的目标限制之下,家长是用虎妈、狼爸的方式还是传统的谆谆教导的方式,这都可以因孩子的个性和自身的条件来选取。不自由之中有可选择的自由。正因为有了不自由的限制,就更加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限制和约束中翩翩起舞。

由此可见,自由和不自由就是人生的常态,需要我们在不自由的制约下通过智慧的思考来实现自由的选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没有了交通规则的制约,那么交通就会瘫痪;没有了法律法规的限制,社会会失去正常的秩序。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在遵循交通规则的基础上,我是大步走还是小步走,是跳着走还是跑起来那就是我的自由。

反观当下,我们似乎误解了自由,一些人认为自由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就是随心所欲。如此,则有了黑心商人为了赚钱就添加各种有毒的物质而无视法规的制约,有人为了情欲抛弃妻子无视道德的制约„„这些似乎都误解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人都是在不自由制约下生活的,因为有了制约才有了和谐、有序,甚至才有了各种创新。

浅议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篇6

一、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现状

当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行政权渗透的领域也越来越多, 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也在各个领域凸现出来。生活中的一些腐败行为多与行政自由裁量的滥用有关, 如土地批租、工程发包承包、某些带有专营性质的特许经营、财政资金的投资补助奖励、金融资金贷款的审批, 以至人事的安排、干部的使用等等。

(一) 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表现

1. 行政自由裁量权公权私用现象

一些行政执法者在执法时偏离立法目的, 没有考虑相关的因素, 或者对不相关的因素进行裁量做出决定。一是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公报私仇、以权谋私, 以实现种种不廉洁的动机。二是一些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如行政执法不是出于维护市场秩序的目的, 而是为了给自己的部门创收, 结果行政执法演变成“为罚款而罚款, 为收费而罚款”或变成自身情绪的发泄途径。三是一些行政机关拖延履行法定职责。行政管理的一个很重要原则就是效率原则, 如果违反这一原则, 或者出于某种不廉洁动机而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也是不正确地行使了自由裁量权, 人民法院可依法判决行政机关限期履行法定职责。

2. 行使过程中对各方利益协调的失衡

某些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违反了行政自由裁量权在处理事件时要遵循比例性和必要性的要求, 使当事人各方的利益的损害和补偿不成比例或出现明显偏颇, 导致协调结果不能充分保证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和权利均衡。如实施裁量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个人的损害超过了对社会的利益, 使得个人损害与社会获利显失均衡, 相同情况不平等对待、责罚不相当、不遵循惯例、前后不一致, 对两个在主要方面相同的案件作出违反公平、公正原则的截然不同的裁决。

3. 程序实施和方法不当

当前我国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有些人员是从附近乡村中招募的“协管人”。大部分协管人员不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 只是凭借资深工作人员的指点而行使部分行政行为。这就为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不合法, 不合理, 实施方法不统一、不规范埋下了隐忧。如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故意拖延结案时间以获得利益寻租、降低处罚额度以规避适用一般程序等。或者采用的方法措施失度而与应该实现的目的相抵触。有时候行政机关受利益驱使故意不启动程序, 而是故意拖延和设置障碍。对应适用简易程序的用一般程序, 该适用一般程序的而用简易程序,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小案大办”或“大案小办”。

(二) 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原因分析

1. 个人的私欲是形成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根本原因

形成行政自由裁量权腐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个人的私欲。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权赋予行政人员在事实认定、情节轻重、处罚种类等裁量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利, 就使得行政权力的主体把公共权力当作是自己个人的权利提供了可乘之机。腐败的产生主要是个人私欲膨胀的结果, 而私欲的膨胀必然导致权力的个体在名利问题的价值取向上发生错位和扭曲。行政权力腐败大都是围绕名利问题展开的。个人私欲的膨胀导致权力个体对金钱、物质、地位等的无限追求。如何能快速、有效地满足个人的私欲, 在当今社会环境里, 权力就成为满足私欲的最佳工具了。可见, 行政权腐败是行政权力和个人私欲相结合的产物。

2. 行政权力本身有被腐败的可能

行政自由裁量权作为行政权力的种类之一, 和行政权力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支配他人的力量, 从主观形式上讲, 行政权力是公共意志的反映。但行政权力必须由具体的个人来行使, 这就使行政权力有了内在的矛盾。它一方面需要体现公共意志, 与社会公共利益相联系, 另一方面又同行政关系的主体个人利益相联系。在行政权力的运作中, 行政权力能给行政权力的主体带来金钱、地位、名誉等各种既得利益, 这些本身就对行政权力的主体具有极大的腐蚀性, 对满足其个人的私欲有很大的诱惑性。行政权力的主体与行政相对方地位是不平等的, 行政权力的主体可以通过行政权力的行使使行政相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 这样容易使行政权力的主体产生一种特权思想。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在现代法治国家, 权力的行使与控制总是相伴而行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授予, 绝不是允许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把它作为独断专横的保护伞, 相反, 应当实行有效地控制。

(一)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 大致可以理解为行政机关内部自觉地为自己执行公务制定一定的行为模式并自觉遵守这一行为模式, 以及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进行有效监督的控制模式。

1. 通过内部行政程序进行控制

行政机关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通过内部行政程序来实现。制定与完善内部行政程序的意义在于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但是, 这样的内部行政程序本身也起到了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进行控制的效果。在实践中一些行政部门往往制定一些自己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规定与程序并公之于众, 或者向公众承诺自己部门在处理相关的事务中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做事情, 并要通过某些方式得到公众监督。这些也起到了对行政机关拥有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的作用。自由裁量权的内部制约机制最为重要的环节, 就是要加强行政机关做到自身监督。通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监督, 当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及时予以纠正,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 通过法律条文的规定对其加以监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复议机关的权限和职责。但由于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有些上级行政机关存在偏袒下级机关的倾向, 使复议机关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基于此,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切实将《行政复议法》贯彻实施。我国《行政监察法》虽也以法律的形式对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限作了规定, 但是要提高监察机关的监察力度, 还应当健全行政监察的法律责任制度, 比如《行政监察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 给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应当依法赔偿。”但此规定未明确赔偿的额度。所以对类似问题有关机关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外部控制

所谓外部控制, 可以理解为凭借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约束以外的一切因素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外部控制从其性质上分可以分为权力制约程序化、立法控制、司法控制以及社会舆论监督 (控制) , 从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予以更好地适用。

1. 完善权力制约程序

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 要想使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合法、合理, 并且要实现管理国家的目的, 又不损害行政相对方的利益, 就必须使该权力建立在程序化的基础上。首先要求权力授予程序化, 所有自由裁量权的取得和享有应以法律的规定为唯一前提, 由国家法律授予和确认, 排除一切非法治权力取得的方式和途径。当然, 权力制约必须程序化, 它可以通过立法明示、司法矫正、宪法审查等几个制约机制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价值。

2. 加强立法控制

我国现行的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有关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很多, 但是许多规范过于宽泛。有的只是规定了处罚种类而并无量罚幅度;有的虽规定了量罚的幅度, 但是所做范围太大。同时, 有些概括性的用语如“情节严重”、“情节较轻”等等, 没有明确的标准, 给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在立法实践中, 首先要把握的是立法机关在授予自由裁量权时要适当, 应清楚在哪些情况下应当授予自由裁量权, 哪些情况下应当授予羁束裁量权。要通过立法程序的完善, 增加立法中行政机关裁量权的可行性论证, 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 不要轻易地赋予自由裁量权。现在立法中有一种现象, 在一些把握不大或者立法条件不太成熟或各方面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 往往通过赋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形式处理。这种办法对控制自由裁量行为是不利的。赋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 必须要清楚为什么要授予自由裁量权, 要明确行使这些自由裁量权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而不能利用这种方法回避立法中的矛盾, 掩盖立法中的问题。其次, 立法中必须明确授予自由裁量权的目的, 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原则, 对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提出原则性要求, 为司法审查提供依据, 还可以通过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加以具体化。

3. 加强司法控制

司法控制在这里是指司法审查。在行政法较为发达的美国, “司法审查是指法院审查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 以及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与法律”。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审查一般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审判过程中依行政相对人的起诉, 对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是否合法和是否显失公正进行审查裁判。司法审查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事后控制, 这是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司法审查对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有无法律依据进行审查, 即合法性审查。首先要看有关行政机关是否是享有对某案件进行处理权的主体, 只有在他是合法的主体这一前提下, 他才有可能获得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否则他对该案件本身进行处理就是错误的, 更无从谈起自由裁量权的合法性。其次要看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时运用自由裁量权是否超出了相关法律的授权, 如果超出法律所授权的范围, 则属于滥用自由裁量权。二是对运用自由裁量权作出决定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定程序进行审查。依照《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 如果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判的, 法院可以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因此, 如果运用自由裁量作出的决定是违反法定程序的, 则有可能导致上面的结果。三是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是否显失公正进行审查。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对自由裁量的合理性进行审查的体现。因为显失公正本身是一个需要人综合主客观因素进行认定的东西。

4.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随着社会公开透明程度的不断加大, 来自于多方面的监督也孕育而生。舆论监督就是通过各种社会团体、传播媒体以及人民群众对行政过程中的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进行监督, 通过媒体的曝光等形成的某种社会效应, 促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纠正错误, 促使行政机关工作程序的公正化、公开化, 增加其透明度;促使行政机关转变官僚主义作风, 也有效地遏制不正之风的衍生。

行政自由裁量权, 给现代行政管理带来了便利, 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 要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对于裁量权要进行合理的使用, 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 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来约束它, 使其在法治的轨道内良好地运转。要加强对这项“权力”的控制, 通过内外部的综合作用来使它以一种良好的方式运转, 从而更加有效地防止裁量权的滥用。

参考文献

[1].朱新力.行政法学原理.ISBN:7-80076-446-X,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5:258、264.

[2].汤孝锦.浅析中国行政裁量权问题.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 .

[3].陈光中.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卷.ISBN:7-80086-281-X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5.

[4].刘作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自由与不自由议论文 篇7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广为流传。为了自由,人们甚至可以舍弃最宝贵的生命和最美好的爱情,可见,自由在人们心中是多么重要。但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正如我们有选择以何种方式穿过沙漠的自由,但却不得不穿过沙漠;我们有选择吃什么的自由,但却不能不吃东西;我们有选择文科还是理科的自由,但不能不读书。自由,从来都应该是在某一个“框”里进行的。

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规范。有些人犯罪被抓之后,振振有词地说:“我想挣钱,过上好日子,有什么错?”可他们挣钱的方式是偷窃、抢劫、贪污。如果可以不择手段地挣钱,那这个世界岂不是要变成“地狱”吗?前段时间,东莞刮起了扫黄风暴,而不少人竟然以“自由”之名为色情业摇旗呐喊。他们完全忘记了自由也是有底线的。事实上,色情业早已超出了个人自由选择的道德范畴,用法律的武器去打击这种违法犯罪的行为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因为色情业肯定会跟社会腐败、人口贩卖、黑社会组织等联系起来。难怪有国外媒体评价:“用帮助所谓弱势群体说话的姿态为嫖娼公开站台,鼓吹嫖娼自由者本质上和贩奴者一样,却以自由主义者的面目示人。”法律是维护一个社会文明的底线,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自由,只有在法律的限制之下,才能为每个人所享有。

自由必须受到道德的制约。做不违法的事不代表就一定是对的,因为人类社会还有道德规范。某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在面对别人的指责时常常会说:“我们有在公共场所锻炼身体的自由。”是的,既然是公共场所,就应该为大家所共同享有。但是,如果你的行为给他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虽然可能没有违法,但却违背了“尊重他人”的道德规范。再比如,在餐厅大声讲话、插队、满嘴脏话等等,都是违背道德的行为。虽然说法律是维护文明的底线,但作为社会人,不能只是按照最低的要求来彰显自己所谓的自由。

自由还要受到真情的祝福。金钱与情义相比,孰轻孰重,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可是,就算你没有违法,也没有违背道德规范去追求金钱,那也不一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兄弟之间为了父母的遗产闹上了法庭。虽然他们有争取合法权益的自由,他们有上法庭告状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注定得不到真情的祝福,也不值得肯定。

自由的作文:给我一片自由的天空 篇8

时间过得真快,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事了。可是,在我妈眼里,我永远都是天真的小孩,她还是管着我的一切,我没有自己的.空间,真的很羡慕,羡慕有自己空间的朋友,能够自由自在的做事情。

某天,我在家上网“你在干嘛?”妈又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我身后。“聊天。”“在和谁聊天?”我有点不想回答了,因为,我料到,这回,她一定又会说一大堆废话吧!但还是应了她:“子慧。”“子慧?她是谁?”我有点不耐烦了“网友啊!你不要问了!”“把她删了。”“为什么?”我很不情愿的问。“不可以和陌生人聊天!”陌生人?我有点想笑,我和她聊了那么久,从来不把她当陌生人!一场唇枪舌剑的战斗开始了!

“现在网上什么都有,你就的不可以和陌生人聊天。”“可是我认识她,她不是陌生人。”我和妈都有点生气了“我不管,她就是陌生人!”“你你太不可理喻了!”“我这是爱你,网络上骗子很多,我不希望你被骗啊!”我何尝不明白?但是,网上不一定就是骗子啊!也有好人的!如果,交的人好的话,还是可以做朋友的啊,不能因为有的是骗子,就把所以人都否认,把所有人都和骗子混为一谈。心是那么想,可是就是不敢和妈说,于是,怀着满不情愿的心情删了子慧。

浅议民事诉讼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 篇9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含义

《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条件是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具有适用力的法律规定, 法院可以根据其中任何一种规定行事。”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法学院教授、最高法院法官A·巴拉克指出:“自由裁量权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可选择项之间作出选择的权力, 其中每一个可选择项皆是合法的。”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特征

(一)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司法权的具体运用

“法官的司法裁量行为是一个法的吸呐过程, 是一个事实识别的过程, 更是一个法律规定与案件事实融合的过程。因此, 司法裁量在本质上是法律适用的过程。”自由裁量权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即法院与法官拥有, 它的主体是特定的, 这种权利是法官基于其职业在司法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权利, 是司法权的具体运用。

(二) 法官地位的独立性是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前提

如果法官地位不独立, 而听命于外界的指令, 法官的责任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自由裁量的诸多原则将对其失去意义。只有赋予法官独立的地位, 才有独立的人格, 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也就意味着法官在司法实践的意志与理性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法官认识案件事实的活动和适用法律的创造活动是客观的, 具体的。因此, 只有法官意志自由, 才能在司法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果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那么, 其所谓的自由裁量权也只是徒具虚名。

(三) 公平合理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价值取向

美国学者沃克在《牛津法律大词典》中表述:“自由裁量权, 指酌情作出决定的权利, 并且这种规定在当时情况下应该是正义、公正、正确、公平和合理的”。在西方, 法官的宗旨是为正义服务, 不是为当事人服务, 法官服从的是法律, 而不受任何私人的利益及政治偏见的影响。法官在司法活动中行使自由裁量权是把抽象的法律价值观念运用到具体的案件事实中, 来实现公平而合理的解决。因此,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目的是为实现公平、合理。

三、民事诉讼中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作用范围

民事诉讼中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是指法官行使民事审判权时权力所指向的对象。

(一) 在民事法律选择方面的自由裁量权

在民事诉讼中法官选择裁判规范的自由裁量。成文法的适用过程是一个三段论的过程。如果逻辑的小前提是一个事实认定的问题, 法官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 那么逻辑大前提就是寻求可适用的法律规范, 并且对法律规范进行正确的解释。而逻辑大前提与民事案件所给定的事实是否一致, 亦需法官的确认。而确认的过程本身是司法主体主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自然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也是法官自由裁量的结果。

(二) 在证据审核认定方面

1、对证据的证据能力的自由裁量。

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证据材料, 法律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证据是否有证据能力, 主要取决于法律上的排除规定。民事审判中法官对证据的证据能力的自由裁量权主要表现在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自由裁量。《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确定了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和排除规则。这一判断标准的确立就赋予了法官关于特定取证手段是否“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自由裁量权。

2、对证据证明力的自由裁量。

证据证明力, 也称证据力或证据价值。法官对证据证明力的自由裁量主要指的是对证据的证明标准的自由裁量。证明标准即对案件事实证明的程度, 即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在法律上认定该事实为真。《证据规定》第七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确立了民事诉讼“高度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所谓盖然性即是可能性, 在证据对某一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 法官对盖然性较高的事实予以确认。如果通过对证明力的比较, 仍然无法对待证事实作出认定的话, 待证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 双方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不明显或无法判断, 即双方证据支持的事实均不能达到高度盖然性程度, 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作出裁判, 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在这一认定过程中, 不仅所谓的“明显大于”要靠法官自己去判断, 而且这种“高度盖然性优势”还会因案而异。

(三) 在事实认定方面的自由裁量

“以事实为根据”是案件审理的终极目标, 体现了人们对真理的渴求。但是由于案情暴露的不充分性、调查的事后性、认识主体自身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 人定的证据规则取代了客观事实的发现过程, 客观必然性的寻求最终让位于“高度盖然性”理论的推导结果。同时, 一般情况下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是不可分的, 事实的发现过程常常同时又是法律的定性问题。而案件事实只是一种“法律真实”而非客观事实, 案件事实的形成过程尽管有一套详尽的程序性规则的约束, 并且贯穿于复杂而又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中, 但无论是证据材料的发现与采信, 还是案件“法律真实”的最终确认, 实质上均是经由法官自由心证而成, 于是法官断案和法院裁判就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法官自由裁量的成分和因素。

四、完善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建议

1、制定细密、严谨的实体法, 加强并规范对立法的解释。

2、规范司法解释, 制定具体的裁量幅度和范围。

3、规范法律原则, 避免裁量的盲目性。

4、建立健全完善的诉讼保障制度, 从程序上保证法官自由裁量的内容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5、制定科学严密的证据规则, 合理控制法官在审查判断证据和认定案件事实上的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

6、确保法官具有独立的人格。

7、加强法官队伍的建设。

8、完善司法监督机制。

摘要:对法官自由裁量权, 无论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从概念上来看,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酌情作出决定的权力, 这种权力在案件处理时是符合正义、公正、正确的要求的, 它是法官职业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要求, 正确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 对于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规范并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由心证与法官自由裁量权论文 篇10

[内容提要]:

自由心证制度因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的诉讼证据制度必须导入自由心证制度,与法定证据制度相辅相成,从而建立起一种法定证据为主、自由心证为辅的诉讼法律机制。自由心证的确立必须赋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权,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又必须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前提。

[关键词]:程序公正 自由心证 自由裁量权

“自由心证一词最初出现在1791年法国发布的训令中,1792年被写入《法兰西刑事诉讼法典》。作为法律概念,自由心证已不是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专有名词,它是法治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法律规范。自由心证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权、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思想形成巨大冲击,导致资本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发展到今天,自由心证制度因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的诉讼制度设计不能忽视自由心证,尤其是在大力培植法官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和审视自由心证的内在要求,实现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恰到好处。

一、自由心证对实现程序公正的科学合理性及其诉讼价值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过分强调当事人利益和实体正义而导致司法活动无法完成的情况,突出表现在:有一些案件,法 官根据在案的证据,明明已经能够对事实作出认定,但为了“保险”,仍不惜做大量的“取证工作,对一些当事人都已不争的证据,法官还要作调查;稍微复杂一点的案件总希望技术鉴定部门来代替自己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或者不敢判决而空耗时日进行调解,如此等等。这种带有法定证据制度色彩的诉讼与我们司法制度的内在价值要求是相背驰的。由此可见,单一的法定证据制度不适合现代诉讼发展的需要,故法治国家在诉讼制度中均引入了自由心证制度,作为法定证据制度不足之弥补。

所谓自由心证,就是对证据的证明力及其取舍法律不预先设定机械的规则加以指示或约束,由法官针对具体案情,根据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关联性,以自己的良知和法律信仰,运用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来自由判断,取舍证据和认定事实。从法官自由心证的动态过程看,自由心证表现为法官对案件争讼中的一切证据证明力的主观认证活动,完成自由心证之后,便是裁判。自由心证要求法官对证据证明力及其取舍的自由判断须达到内心确信,然后方能认定案件事实。因此,自由心证的过程实质就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

根据诉讼证明标准的二元制理论,“内心确信”,是指法官内心对于案件事实形成确信,即法官心证程度应当达到“不允许相反事实可能存在(刑事诉讼)或者”真实的可能性大于虚伪的可能性,即高度盖然性‘’(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考察自由心证制度的立法本意及对其的实证分析,不难发现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心证不是法官的自由擅断,而是一种辩证的“自由”,法官在自由 心证过程中,必须遵循辩证的认识论规律,同时,必须执行与自由心证相配套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尤其是不能逾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规定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心证中的“自由”是一种相对自由。同时,由于自由心证是法官在确定讼争中所涉及的证据与讼争事实之间的关联性的认证活动,它又具有纯主观的特性,而对这种主观特性的认证活动本身,法律赋予它是绝对自由的。相对于静态的其他法律制度而言,自由心证特性在于它的动态性,它是一种重要的执法手段,其价值在于用这种手段去补救和完善法律制度的“完备性”,故有人认为“自由心证是程序公正的终点站”。

从以上自由心证的内涵不难看出,自由心证是让法官放飞自己的思想,扩张自己的思维,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在法律匡定的制度下,展现证据的证明力。再完备的诉讼证据制度,只有通过法官的自由心证这种动态的执法活动,才能将其转化成维系社会秩序的活性力量;再完备的法律制度,它都不能穷尽社会事物,只能靠法官依其良知和法律意识并用自由心证的手段去补救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心证与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维护社会秩序和诉讼秩序的作用,

二、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移植自由心证的现实意义

从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进而推动我国司法改革的长远考量,对自由心证制度的移植与利用,完全适应我国的法制环境,而且,为革除我国诉讼法律制度中现存的证据制度的某些弊端,我国诉讼法律制度更需迫切建立自由心证制度。

1、自由心证是任何诉讼终结的必经程序。追问我国过去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不难发现,实行的是一种以“客观真实为证明标准的一元制证据制度,但不能否认其中同样也存在一个自由心证的过程。因为客观事实的再现只能是一种可能性或偶然性,难于复原是必然的,所谓的‘’查清案件事实‘’也是通过自由心证来完成的,无论采取何种诉讼模式,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靠法官的最后认证来完成的。因此,无论采用何种诉讼模式,都不能排除自由心证。

2、我国法律制度客观上已造就了自由心证存在的空间。放眼法的渊源和框架,我国各部门法的法条中,大量的弹性条款赋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自由裁量权的正确恰当运用与自由心证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大量的弹性条款需要法官在执法中运用良知与法律意识去把握,我国诉讼法上的“认证‘’就是法官将认证范围内的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主观分析的过程,是法官的自由。心证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 4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由此,我国的法律制度已经承认了自由心证的存在。

3、自由心证是弥补法律制度滞后性的重要手段。相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法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未来科技突飞猛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相对稳定性的法律制度必然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在新的法律法规未出台前,法官又不得拒绝裁判,要解决那些法律尚未来得及规范的`社会现象,只能依靠法官运用自己固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自由心证。

考量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只能说是承认自由心证的合理存在(提法上尚未正名,实践中采用的是“认证”),尚未将其上升到与证据制度相辅相成的地位。但随着我国当事入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诉讼模式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必须对自由心证加以大力的移植与利用,从而建立起一种法定证据为主、自由心证为辅的诉讼法律机制。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对自由心证的呼应

所谓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根据每一案。件的具体情况,有依据地自主作出裁判的权力。法官裁判案件首先必须依法,而后方能“自由”。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所指之自由,是指法官要独立自主地作出裁判,而不受外界的非法干扰。它既包括法官个体之间之自由,也包括法官整体对外之自由。但同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又具有相对性和限制性,不得任意滥用。这种自由,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裁判案件的绝对自由,而是强调要充分发挥法官主观能动性的相对自由。自由裁量权是法官的权力,它不同于可以放弃的权利。法官如果把自由裁量权视作权利而不行使,那他就是渎职。法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就是正确把握自由心证。

1、根据法律真实裁量。法律真实是相对于客观真实而言的。所谓客观真实,是指导司法活动中人们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即符合客观标准的真实。所谓法律真实,是指司法活动中人们对案件的认识符合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真实,是法律意义上的真实,是在具体案件中达到法律标准的真实。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原因,人们不可能完全认明客观事实,而审判又是一种有时间和资源限制的工作,因此,在“公正与效率‘’被确立为人民法院永恒工作主题的新形势下,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一方面要努力追求客观真实,尽量使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相一致,另一方面要注意遵循审判活动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法律真实作为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标准和依据。只有这样,审判工作才能保持主动,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取得新成就。

2、严格依法裁量。即行使自由裁量权要体现法的公正价值,切实做到有法必依。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说具体法律规范在执行时可以根据情况加以改变的话,那么法律的精神、法律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改变的,都必须加以遵守和执行。”在实践中,由于法官的学历、经历和年龄等的不同,导致法官的司法理念不尽相同,体现在对同一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裁决都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把严格依法作为最基本的标准。严格依法,要求法官准确、全面地理解和适用法律,以作出公正、公平的裁判,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必须克服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法官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必然全面充分,即要根据立法原意、立法精神等来理解法律,并高水平地运用法律。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说得好:“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处理具体的案件,并不是一个死板、机械的过程,而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法官未能从法律精神的基本要求出发,片面地、机械地适用法律,必然导致裁判的错误。

3、以有利于实现“两个效果”相统一裁量。“两个效果‘’是指导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是审判工作的立足点,是社会效果的前提条件。只讲社会效果,而不依法公正裁判,不但没有社会效果,反而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社会效果则是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法律效果的集中体现。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既应追求法律效果,又应追求社会效果。社会效果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六点:一是要有利于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三是要有利于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德的进步;四是要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五是要有利于审判结果的实现;六是对审判结果有较高的认度。司法实践中,不少法官往往只注意法律效果而忽视社会效果,这是应当避免的。但另一方面,也决不能将社会效果庸俗化,以追求社会效果为名行践踏法律之实。

4、以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统一裁量。法律程序是人们按法律规定的时序、方法设定,调整、实现权利义务的步骤和过程。在我国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常常是“重实体、轻程序‘’。其实,程序是实现正义的必由之路。程序公正不应简单地被理解为对程序法的严格遵守,它更包括法官公平地对待各方当事人的言行方式,甚至还包括法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严谨的行为方式。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同样重要,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忽视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单纯地追求实体公正,将难以保证实体公正;反之,如果只注重程序公正,忽视实体公正,将会导致更大更多的不公正,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辛普森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5、依据公开原则裁量。“公开原则是制止裁量权专横行使最有效的武器。”通过审判规则的制订,将审判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方法、时限等公之于众,既可以使当事人知悉法律内容,也可以保证公民对审判自由裁量权的监督。一旦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自由裁量行为的侵害,公民可以很快知晓并及时采取措施。“没有公开,很难实现公正和无偏私。”因此,公开原则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上一篇:初二数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因素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