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自由

2024-07-26

科学自由(精选9篇)

科学自由 篇1

自由是科学的灵魂,没有自由就没有科学。而科学自由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发展完善的基础,是实现科学繁荣的根本条件,也是被视为科学家们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爱因斯坦认为的科学需要三种自由,首先是言论自由,包括发表论著、表达思想和从事教学活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观点而无不利的后果,必须由法律来保障,同时在全体公民中也要有一种宽容的精神。其次,每个人在必要的劳动之外,还要有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自由。这两种自由,爱因斯坦称之为外在的自由。此外,还需要一种内心的自由。这就是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要有自由地独立思考精神。[1]

当今的科学研究并不是发生在纯粹的象牙塔中。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以及大量的学术造假之风,科学家们是否还能不受利益的影响保持为追求真理、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呢?

如何为科学自由划界限,从而使没有界限的科学自由所带来的危害人类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最小化,从而使科学能够健康发展,进而达到真正的科学自由呢?

从认识论上看,科学是人类思维以其自由发明的概念和观念进行的创造。从主体方面来认识,科学自由的主要涵义是指科学对客观对象的探索与研究,是一种不应有任何人为限制和干扰的活动与权利。从客体方面认识科学自由,它主要是指科学所探究的应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以及主客体的一种对应关系。真理无边界,那么对于这种认识客观世界探索真理的科学自由,我们是应该给予保护而不应该使其受到限制。

在当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像科学一样如此广泛、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时代。科学进步固然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科学不能等同于生产力。在许多人看来,发展科学技术必然是有益无害的事情。然而,自从克隆技术与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的诞生以及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了科学的负面效应。科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发明把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裕。另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的毁灭手段。”[1]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焦虑、惶恐、困惑日渐增温,唯恐无法驾驭科学的强大力量而导致自毁。从科学成果的应用来看,科学是把双刃剑,其两重性更为明显:例如,研究网络技术,既可提供优质网络服务,也可以用黑客技术攻击银行等等。但是,科学研究不同于科学应用,科学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于它的应用上。任何一门新技术都有自己的两面性,大可不必惊慌,更不应恶毒攻击,执意地禁止,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慎重宽容,应该是:“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进行‘好奇心驱使的研究’”。[3]这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科学家在进行自由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必须始终明确科学研究的正确价值目标,使研究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而这不能仅依靠科学家的自身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及良知。对于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可能转变为对人类有害的生产力的科学自由,我们应当以国家、团体力量坚决给予限制。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并有益于人类的科学自由,我们是应该给予有规划、有制度的保护,而不应该使其受到限制。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建制,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既表现为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现象,是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体系,又体现在实践活动领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在社会领域中科学还是社会分工地一个特殊部门,是一种社会实体。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必然进入社会有机体之中,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系统直接发生关联,形成互动机制。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国家政策目标和国际政治斗争的利益取向。而由此制定的科技政策,又必定制约着社会的科技组织与管理,从而规定着科技进步的速度、规模和水平。[4]因此,科学自由必然会受到一定限制。但这种限制是历史的,随着科学组织不断健全,章程以及科学建制合理性的日趋完善,科学自由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

科学自由需要界限,既是基于其自身的特点,也是更好地保障科学自由的需要。自由与限制是可以相容的,也就是说,对自由给予适当限制并不会导致自由的覆灭。人类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有界限的自由而迈上自由之路的。时下有很多人主张用民主、伦理、法制来限制科学自由,我们应如何看待。

民主与科学自由。民主的基本涵义是人民的政权和按照人民意愿进行的治理。关于民主“首先需要剥离意识形态面具,使其脱离神圣光环的笼罩,把这个概念仅仅看成是一种机制、算法、程序,才能有效地掌握其实质内容。如果我们仅仅把民主看成一种决策机制,那么这种机制实际上就是‘群殴的仪式化’”。[5]民主是非理性的,当不同意见的双方相互不能说服时,投票或举手表决,都是压服而不是理性的决策过程。民主本身并不限制自由。顾准在《科学与民主》一文中指出:唯有立足于科学精神之上的民主才是一种牢靠的民主。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而不是依赖于民主才能存在的东西。因为说到底,民主不过是方法,根本的前提是进步。要看到权威主义会扼杀进步,权威主义是和科学精神水火不相容的,民主才是必须采用的方法。[6]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制度下,民主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孕育了现代意义的民主。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致命缺陷:“金钱的选举”,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的狭隘性和虚伪性。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标,从而诱导科学畸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的健康发展。而社会主义民主虽然经历了些许曲折,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就奠定了发展以广泛性和真实性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以广大人民的最基本利益为出发点,正确引导科学发展方向,促进了科学进步。所以,民主所要做的是在如何保护科学自由的前提下,行使公权力使大多数人受益。

伦理与科学自由。伦理学是理性的。伦理学对科学自由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一直受到宗教的干扰,一直没有摆脱神学的羁绊,对超自然的实体或精神境界的敬畏、崇拜与信仰,是宗教的核心特征。而由伦理学孕育的科学规范则从制度上和方法论上维护了科学的自主性。科学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有规范作基础。科学规范是指科学活动中用于指导和调控科学共同体行为,具有普适性的规则、价值观等的总和。科学规范是自由的产物,是外部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科学规范作为规则和框架,是在科学共同体长期的自由探索中逐渐确立的,科学的独立性联系着科学规范的形成。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规范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科学规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方法论,包括经验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与逻辑一致性的认知或技术规范,它对应着科学,是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另一方面是道德论或制度性的,对应着科学研究是一种知识产生制度。制度性规范是随着科学知识产生的专业化发展确立起来的,在科学求真的专业化活动中形成了一套用于约束、协调科学共同体行为的基本规范,即由默顿提出的公有性、普遍主义、无私利性、原创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五条研究规范。从而排除了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干扰,摆脱了功利主义对科学的束缚,进而规定了科学家的基本行为方式。科学规范是维护科学自由性的条件。规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科学规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纠错的功能,因而科学规范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综合体,决定一个科学或一个专业领域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对外部控制来说是主要的抵抗条件和抵抗因素。

伦理学是追求善、建构关于价值的体系。当科学家有了一个新的可能的领域时,总会受到道德的支配,总会产生新的伦理学问题。伦理学的反思却有助于人们避免道德悲剧。

法律与科学自由。科学所涉及的利益巨大,范围广泛。当科学家为名利所强烈诱惑时,科学家的良知也不可能绝对不受任何腐蚀。而民主、伦理道德也并不能彻底禁绝一切违规行为,因此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法律约束就成为必然。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中受到法律保护的基本人权,而且这种自由也是科学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其违背了相关的法律,损害了公众或社会合法利益,就不能因为其科学性而免受法律的限制与制裁。科学自由绝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内在限制。科学自由对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尊重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自由的权利,应是内在而非外部的压迫,因为我们知道:除国家之外,自由的许多敌人,事实上是依靠国家的力量才战胜它们的。[7]法律的目的不是否弃或限制自由,马克思明确肯定真正的法律不但不压制自由,而且保护自由。法律也总是处于不断的修正之中,人类的知识演进当然会影响法律的变化。因此,法律可以通过其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抑制科学的负面效应,保证科学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方向。

给科学自由以限制,是为了保护和扩大科学自由。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科学自身内在的发展,科学自由及其界限也会发生变化。自由与界限对于科学而言,正如鸟之双翼,只有当它们保持平衡的时候,鸟儿才能在蓝天上自由翱翔,科学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2]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江泽民.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N].光明日报, 2000-6-30.

[4]孙慕天.论对前苏联科技政策的研究与前苏联的科技政策[J].函授教育, 1995 (4) .

[5]赵南元.民主、法制、伦理与科学[J].三思科学, 2002 (9) .

[6]顾准.科学与民主 (顾准文集) [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7]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孔兆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科学自由 篇2

1. 陆地模仿练习

(1) 坐姿打水:坐在池边或地上,两手后撑,两腿伸直,腿内旋使脚尖相对,脚跟分开成八字,两腿放松,髋为轴,大腿带动小腿,上下交替打水。

(2) 卧姿打水:俯卧在凳上,做两腿上下交替打水,要求同上。

2. 水中练习

(1) 俯卧打手:手握池槽,或由同伴托其腹部,成水平姿势,两腿伸直,做直腿或屈腿打水。

(2) 仰卧打水:仰卧姿势,手握池槽,或由同伴帮助托其背部,做两腿交替打水,注意膝盖不要露出水面。

(3) 滑行打水:练习时要求闭气,两臂伸直并拢,头夹于两臂之间。

(4) 扶板打水:练习时两臂伸直,放松扶板,肩浸水中,手不要用力压板,呼吸自然。

手臂与呼吸配合练习

1.陆上模仿练习

(1) 地两脚开立,上体前屈,做臂划水的模仿练习。

(2) 同上练习,结合呼吸配合。

2.水中练习

(1) 站立水中,上体前倾,肩浸入水,做臂划水,边做边走,同时转头呼吸。

(2) 蹬边滑行后闭气,做两臂配合动作。

(3) 腿夹打水板,蹬边滑行后,做两臂划水,结合转头呼吸。

手臂、腿和呼吸的配合练习

(1) 站立水中,上体前倾做划臂与呼吸配合的练习,借助用力划水向前移动,然后蹬离池底,两腿打水形成完整配合。

(2) 蹬边滑行打水漂浮5~10米,做自由泳臂划水与呼吸配合练习。

三、 练习提示

科学监测血糖,自由健康生活 篇3

选择一台适合您使用的血糖仪,是科学监测血糖的基础

按照《血糖仪一美国糖尿病协会2005年策略指南》的建议,最好的血糖仪是能适合您的实际需要的血糖仪。应充分考虑价格、便捷性、准确性、清洁和维护的便利性等因素。

当您准备购买血糖仪时,应注意比较各仪器的价格,特别是要重视你挑选的血糖仪的试纸价格。除了仪器花费外,试纸的花费更大,这些花费是你购买血糖仪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目前血糖仪种类较多,有的具有自动开关机和自动虹吸加样功能,易操作、需要血量少、使用简单。您在购买前应尽可能的做些比较,了解各种血糖仪优缺点,选择使用便捷简单的血糖仪。

血糖仪的准确性也是您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检测血糖仪的准确性可以采取用血糖仪测量您的毛细血管血糖(指端血),同时抽取静脉血用生化仪测定静脉血糖,两种方法的血糖结果应该接近,误差应小于15%。血糖试条是影响血糖仪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有的血糖试条采用瓶装,试条瓶打开后试条必须在4个月内使用完;有的血糖试条采用单片铝箔包装,不易受潮,有效期长达1年。

所有的血糖仪均需要适当的保养,有的血糖仪需要更多的清洁和维护,需要更换专用的电池,这也是购买仪器是需要考虑的内容。

购买血糖仪,贵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您使用的,才是您最好的血糖仪。拥有适合您的血糖仪,就为科学监测血糖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监测血糖的基本原则和监测频次及时间

有了属于自己的血糖仪,监测血糖次数过多和过少,血糖控制过低都是不科学的。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是糖尿病病情越不稳定,越需要加强监测。年龄越小,越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在血糖监测基础上的治疗调整,要求空腹和餐后血糖均达到良好水平。一般而言,空腹血糖在4~8mmoI/L,餐后血糖在7~10mmoI/L为好。对于年龄在65岁以上的病友,血糖控制标准可放宽一些,空腹4—10mmoI/L,不出现低血糖,餐后血糖低于13 mmoI/L就可以了。

到底需要检测多少次血糖?不同的病情要求不一样:

1.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以及最近刚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可以每天测定血糖4~8次,分别测定三餐前后、睡前血糖,必要时可加测凌晨1时或3时的血糖。

2.口服降糖药物而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每周不同时间检测空腹、餐后血糖至少4次。

3.血糖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每月监测血糖2~4次。

4.尝试新的饮食、运动前后、旅行、调整胰岛素剂量、出现低血糖症状、怀孕或计划怀孕时,要及时监测。

5.根据病情、医生的建议及自己的需要随时监测。

6.应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灵活掌握监测时间,不要受到过多的约束。

不同时间监测的血糖意义是不一样的。餐前半小时,有利于检出低血糖;餐后2小时,有利于检出高血糖,是糖尿病控制达标的敏感指标,能较好的反映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夜间及空腹血糖,有利于发现夜间和空腹高血糖或低血糖,找到血糖波动的原因。

释放科学的力量让人们自由呼吸 篇4

细数历史, 我们会发现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比战火要来的更为猛烈。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早在古希腊的时候, 在雅典就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然后是六世纪的时候, 东罗马拜占庭发生鼠疫;接下来是十二、十三世纪的时候, 欧洲又兴起一个麻风;到了十四世纪的时候, 欧洲发生了一次非常大的鼠疫, 也称为黑死病, 当时整个欧洲流行鼠疫, 死亡了两千万人, 造成非常恐怖的一种景象。

1918年, 在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美国士兵中, 流感开始肆虐, 而这些士兵又将病毒带到了欧洲战场。随着战时人员的频繁流动, 以及战后士兵们纷纷返乡, 一场可怕的流感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它夺去了2000~4000万人的生命, 远远超过一战和二战中阵亡人数的总和!

当然, 这决不是第一次由战争与人口流动引发的瘟疫爆发。在伤寒疫苗发明之前, 几乎每次战争都会有大量士兵死于伤寒, 而历史上的许多著名战争也都在被征服地留下了致命的病毒。

事实上, 包括战争、贸易、传教活动等造成的人口流动正是促进传染病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六世纪中叶, 天花跟随朝鲜佛教传教活动来到日本, 使日本陷入恐怖的“瘟疫时代”;中世纪的东西方贸易, 把丝绸和鼠疫一起由中国带到了欧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 更将天花、鼠疫、流感、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传播到美洲大陆——消灭掉上千万印第安人的首要元凶正是这些瘟疫, 而不是殖民者的枪炮。

走进20世纪, 疾病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陈出新”, 从“世纪绝症”艾滋病、“非洲魔鬼”埃博拉、疯牛病到2003年的非典, 无不令全世界人心惶惶。

因为科学, 我们连战连捷

建国以来, 我们国家也发生过大的流感, 1957年有一次非常大的流行, 到了1968年又有一次, 到1998年又有一次, 都是大范围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看上去是一种很平常的疾病, 但在流行中夺去人命最多的恰恰正是它。

很多人认为, 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狂妄和贪婪的报复。

的确, 当今的人类居住集中、流动频繁、交往密切, 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不断增多, 这一切都让病毒在传播媒介和速度具备的综合效果下, 具有了迅速变成大规模传染病的可能;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自然法则的藐视, 更使新型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 人类曾一度相信, 人类文明终将彻底战胜瘟疫;但事实是, 我们的确可以用先进的医学技术控制某些瘟疫, 但同时却要面对更多的新威胁, 它们有的是令人束手无策的新型传染病, 有的是旧传染病的新变种。也许,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将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成为一种“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的进化战争, 我们永远也没有高枕无忧的那一天。

当然, 纵观历史, 就单种传染病而言, 人类征服瘟疫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科学家们会找到征服包括非典在内的各种新型传染病的法宝。因为, 当人类文明遭遇瘟疫挑战的时候,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赢得这场战争, 却能够打赢一场又一场的战役, 因为我们拥有科学的力量。

因为科学, 我们从粗暴走向文明

截至7月5日, 我国内地共报告104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已治愈出院756例, 280例在院接受治疗, 3例居家隔离治疗, 1例意外猝死。

不光是在西方, 在我们国家, 也很早就出现利用隔离的办法来阻止传染病的扩散。最早一次是1910年在哈尔滨周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鼠疫, 大批人员死亡, 当时皇帝就发圣旨给一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医学专家伍连德。派他到东北作为医官去消灭鼠疫, 而且授予他非常大的权利, 他可以隔断交通, 可以随便地隔离病人, 还可以焚烧尸体。随即, 他就把装死人的棺材, 约为二十二堆, 长一公里, 全部烧掉。因为当时发生鼠疫时, 如果把感染者的尸体埋在地下, 老鼠就会食尸, 进而传播更厉害。当时用了四个月时间就全部消灭了。

由于隔离, 一些病被治好了, 尽管不知道病源和病因, 但是把病人隔离起来, 不跟别的人接触, 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后来的发展。首先就是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那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他最早研究葡萄酒腐败变酸的问题, 他说葡萄酒可以变酸、腐败, 跟人得传染病死是不是有点关联。正好那时候法国南部蚕大批死亡, 他就去观察, 他把疫区的蚕和蚕叶都拿来看, 在显微镜底下, 他发现很多小的颗粒, 所以他就想这个蚕的病可能跟这个小颗粒有关系, 他就把疫区的蚕连桑叶全部烧掉, 果然传染病就被制止住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 以及关于预防传染病的种种长效机制的制订, 我们现在的隔离更加科学和人性。

先进的隔离服, 以面具为例, 面具的鼻子非常长, 里面放的海绵, 海绵被丁香、肉桂浸的醋所浸透, 那么呼吸的时候, 就能防止不干净的东西吸进去, 从而防止传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提升在预防传染病的实施中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因为我们有了更为科学的判断与精确的测定, 以前那种“宁可错杀一千, 决不放过一个”的血腥隔离场面只能通过历史书让后人了解了。

今天回顾传染病的历史, 特别是人类在跟传染病斗争的过程当中, 我们逐渐取得了胜利, 因为我们拥有科学的力量。

因为科学, 我们可以与时间赛跑

从今年4月27日墨西哥东部韦拉克鲁斯州佩罗特镇一名5岁男孩是墨西哥首例确诊甲型H1N1病例, 到世界卫生组织6月11日宣布, 将全球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级别由5级提升至6级的最高级别。这意味着甲型H1N1流感开始全球大爆发。全球的空气日渐凝结。

但是“全民口罩”的令人窒息的气氛马上就要烟消云散了。

由华兰生物生产的我国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6月22日正式下线, 在经过一系列生物、生化实验和临床实验后, 这批疫苗有望于9月上市。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范蓓表示, 下线后的疫苗仍需经过约14天的生物、生化实验, 在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 于7月进入临床观察。在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药品批准文号后, 这批疫苗有望于9月正式上市。

从6月3日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率先拿得世卫组织认可的毒株, 到6月22日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下线, 仅仅19天时间, 人间地狱至天堂的切换, 19天后我们看到了久违的笑容, 也许是被口罩遮掩了太久, 张张笑脸显得格外灿烂, 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 我们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因为我们拥有科学的力量。

也许你压根儿就想不到, 在流感疫苗的具体研制过程中, 科技成了一大功臣。

首先, 科研人员需要从鸡蛋中提取7日龄的鸡胚, 把毒株种到鸡胚中, 并将鸡胚放入密闭、无菌、恒温35℃的孵化箱中, 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了给毒株提供一个适宜的存活和发育的环境。3天后, 发育好的病毒就可以从鸡胚中抽出来了, 在经过福尔马林的灭活之后, 毒株中的感染性就被去掉了。

然后, 过滤掉毒株中过多的蛋白质, 就可以获得对免疫有用的抗原, 再通过稀释, 添加佐剂, 疫苗就制成了。

科技就是有这种魔力, 平日餐桌上的食品如今竟成为拯救人类的妙药良方。科技就是拥有如此神力, 它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 亦可让高峡之上平湖出。

科学自由 篇5

西方科学哲学的文本研究与思想创新--读《科学、批判与自由-费耶阿本德有限理性论研究》

P.K.费耶阿本德是西方科学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费耶阿本德哲学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哲学界至今发表了近50篇论文.王书明教授的<科学、批判与自由-费耶阿本德有限理性论研究>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费耶阿本德哲学的学术专著.该书注重文本研究与研究框架的`创新,对费耶阿本德哲学做了新的探索.通读全书,可以发现与国内外哲学界的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该书有两个特点:

作 者:王学静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622刊 名:大连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425(5)分类号:关键词:

如何树立大学生科学的自由观 篇6

关键词:自由;法律;校规校纪;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41-02

自由,是比爱情和生命更有意义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类进步过程中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后,远离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束,开始进行自我管理,过上了“自由”的大学生活。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都逐渐增强,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个性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潇洒张扬,崇尚自由,不愿意受到任何束缚,有时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人类的自由必须依附于社会共同体,才能够取得支配自然力的自由。任何社会都是一种秩序,都要接受一定的束缚和限制。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的自由观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树立大学生科学的自由观,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自由的含义,认识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什么是自由?自由在哲学方面的含义是主体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在政治学与社会学方面的含义是以个人为基本主体的按照主体意志行为的权利和情形;在法学和法律上指人的权利,即自由权。自由并不是与社会现实割裂开来的主观任意性,而恰恰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的社会关系。自由对于人的价值来说,是人的潜在能力的外在化,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因此,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马克思说过:“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然而,自由在社会中的实现过程始终离不开规则,无规则则无自由。孔子的儒家学说认为“从心所欲,不逾矩”,但并不是真正的无拘无束、为所欲为,因为孔子内心的欲望不会超出社会规矩的范围,或者说孔子一生早已达到心无杂念、心无恶意的境界,然而我们的内心总是有太多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往往是规矩所不允许的,之所以设定规矩就是预设人心是恶或者至少会被恶所蒙蔽。人会做出各种恶行,必须要用规矩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法是社会主要规矩的现在,自由需要通过法和在法律的范围内来实现。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与之相反,它是保护和扩大自由。一方面,法律是以自由为目的,并确定自由的范围。通过立法方式,禁止人们对他人自由进行侵犯,要求人们为他人或社会自由的实现而做出某种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但是自由不是无限的,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有时会相冲突。英国哲学家穆勒说过:“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没有限制的自由会导致所有人都可以无限制地干预别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每一个人来说,自己的选择往往涉及他人的选择,有些是互助的,有些是互损的。有些互助的选择需要得到保护,有些则必须限制。因此,自由是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并不是任何人的任性所为,它的范围由法律确定,并以法律准则作为准绳。马克思说过:“自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另一方面,法律能够保证自由的实现。它能为解决自由与其他价值的张力和冲突提供法律准则;能解决自由之间的冲突,确保自由的共同实现;能为自由的享有者提供实现自由的法律方式;能以防止自由被滥用的方式来保障自由的存在和实现。

当代大学生应当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深刻认识法律对一个社会的重要作用,把握法律精神,从而树立法律权威意识;传播法律知识从而影响周围群体;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勇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牢牢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观,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只有在法制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而学校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第一课堂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使学生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提高对法律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相关的社团活动、讲座等校内活动,引起学生对法律的关注,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课外组织活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勇于承担责任,明确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大学生的自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的自主权,学习的选择权和思维人格的独立性。大学生的责任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随着多种文化的冲击,一些无限度的独立、自由、个性解放的观念被一些大学生盲目借用,从积极面看,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和个人价值,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责任感;从消极面看,他们过分追求自由,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个人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社会责任感淡薄。因此,明确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包括对个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

萨特认为,“每当个人享有自由的同时,必定承担一定的责任,自由是责任的必要前提,责任是自由的必然结果”。卢梭认为,“自由是责任的基础,没有自由就没有责任,因此,保护人的自由(权利)是现代政治的出发点”。自由不仅仅意味着自我选择,还意味着承担其行动的后果,接受对其行动的评价。在哲学上,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负有责任意味着失去一部分自由。自由更多地表现为权利,责任更多地表现为义务。一定程度上,自由是可以放弃的,比如说大学生可以参与某项活动而放弃另项活动,而责任是不可放弃的,否则就会受到法律或规则的惩罚,比如大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旷课作弊,就会受到学校相应的处分等。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相互统一。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最大限度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了获取这最大的自由就必须让与一定的自由,而这种让与就是一种责任。因此自由和责任密不可分,没有无责任的自由也没有无自由的责任。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而承担责任往往是为了自由,即责任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而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作为人的心理最高追求,人们往往希望自己被需要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自由需要责任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成年人,每个人成年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这也是对成年人的基本要求。他们拥有适度的自由,才能拥有更多的活力和创造精神,拥有超越自身的原动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履行自己的基本责任,进而反过来保障大学生的自由。总之,只有把大学生的自由和责任良性结合,使它们相互统一,且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厘清高校校规校纪与法律的关系,严格遵守校规校纪

有些人存在一些误区,认为约束学生行为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理应由国家法律法规来调节,高校校规校纪不属于法律,学校没有权力和必要来约束学生学习以外的行为,这违背了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观点既不利于高校规范内部管理,不利于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科学的自由观。

实际上,高校校规校纪虽然不是法律法规,也不是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但它是一种准抽象行政行为,是学校内部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制定的,全体师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首先,制定校纪校规是国家法律授予高校的合法权利。《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行使的权利。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8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根据行政法理论和我国《立法法》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制度。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和教育主体,其根据法律授权所制定的校纪校规,是我国高等教育行政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效力受到肯定。当然,高校校规校纪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干预,应控制在法律限度内,其可行性和效果必须接受法律的检验,否则就不合法。

其次,高校校规校纪用以约束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制定和实施校纪校规是学校实施内部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成果,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行政管理是思想教育的必要条件,它将日常思想教育中对人们的种种要求予以条文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严格的管理,使达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界限所在,明白在何种范围内享有自由,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对大学生的管理离不开思想教育,也离不开校规校纪的约束和引导,二者共同发挥着培养学生使其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第三,高校制定和实施校规校纪,是依法治校、实施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当今,依法治校已经成为国家法律对高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学校除了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外,对内的教育管理也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科学合理的校规校纪具有普遍约束力。如果没有校规校纪,就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就会导致宽严失范、标准不一等现象,造成处理不公、管理混乱的局面,甚至发生违法执法的事件,严重损害师生的合法权益。因此,学校必须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约束师生的行为。

四、结语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正如黑格尔说过,一切冲动的行为,只能说是依赖,不能说是自由。只有理性自觉认识必然,并克服自己的激情,才能达到自由。当代大学生应当正确理解自由的含义,树立科学的自由观,在遵守合理的校规校纪的前提下活出自我,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朱承.在规矩中自在——由“从心所欲,不逾距”看儒家自由观念[J].现代哲学,2008,(6).

[2]蒋良才.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制定和实施校纪校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2).

[3]何云峰,胡建.马克思的“个人自由观”探索[J].浙江社会科学,2006,(6).

科学自由 篇7

一、自由观察, 发挥自主性

每一个人都是通过五官才能完完整整地感知这个世界, 缺少了任何一样, 世界就是残缺的。因此, 对于五官感知能力尚为稚嫩的孩子们, 训练他们通过多种感官去体察事物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小小科学”区域里提供了多种素材, 有植物如葱、蒜、姜、青菜, 有动物如乌龟、螺蛳等。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 认识它们的区别, 发现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外形特征的变化;还提供水果、花等有特殊气味的素材, 让他们通过嗅觉来分辨不同的气味, 识别不同的物品;还提供不同温度和介质的素材, 让他们通过触觉认识事物的不同属性;还提供不同味道的调味料 (甜的是糖、酸的是醋……) , 让幼儿通过品尝, 识别各种物体的味道。

儿童最初的自主性的保持和发展取决于成人对他的培养和教育。孩子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者和学习者, 孩子在自立、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 探索的结果虽不都符合成人眼里的标准, 但却是孩子真实体察的成果。对于提供的这些东西, 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 同伴间还会互相讨论, 非常自豪地发表自己的体察见解, 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和神奇。因此, 只有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的潜能才会自由释放和充分开发。

二、注重兴趣, 增强自信心

上学期, 我所在的幼儿园开展了“鸡蛋真有趣”的系列活动。光用道理阐释是很难让孩子真正明白的,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让孩子通过旋转鸡蛋, 发现生、熟鸡蛋有不一样的转速, 转的快的是熟鸡蛋。另外, 还可以通过用力摇晃鸡蛋发现鸡蛋的生熟:生鸡蛋放在耳朵边能够听见声响……一个小小的实验强烈地激发了他们探究自然的兴趣, 也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允许幼儿模仿, 鼓励幼儿创新, 同时更要他们树立“失败并不可怕,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科学信念。教学的工具不在于有多少、有多么先进, 关键是要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自身智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相适应的训练, 得到可预见的提升。教学的过程不是独立的、隔离的, 而是层层递进的、相互融合的。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是目前幼儿教学迫在眉睫的工作。

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 幼儿最初探索世界就是凭着这颗强烈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的导引, 才有可能培养起兴趣。因此, 要培养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 首先在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从而使其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幼儿对于自然界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 但是光靠一股热情远远不够, 教师在其中扮演激发者和引导者, 只有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最后将求知欲落实为实践, 才能真正对他们有益。通过让孩子自己操作实践, 一方面可以激起幼儿的好奇心, 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这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三、动手操作, 培养自觉性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前几天, 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瓶泡泡水, 当我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时, 他们兴奋极了:有的抓泡泡, 有的追泡泡……第二天, 好多幼儿都带来了泡泡水, 他们和泡泡玩得很开心。每天洗手时, 孩子们也喜欢玩肥皂泡泡。我想:在这五彩的泡泡世界里也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道理, 何不让孩子们通过“自制泡泡水”来打开探索泡泡世界的大门呢?因此, 我在科学探索区中提供材料让幼儿进行探索实践活动。第一次活动时, 我在区域中放了一张调制示意图, 孩子们收集好材料, 便争着开始了泡泡水的调制工作。我没有在示意图上把调制比例告诉幼儿, 而是让他们自己不断尝试, 通过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吹不出泡泡?”“泡泡怎么飞起来了?”泡泡怎么飞到半空中就破了?”孩子们唧唧喳喳地讨论着, 在探索中不断寻找着答案。接连几天, 幼儿的兴趣一直很浓, 沉浸在泡泡的世界中。我又在材料中增加了粗细不同的吸管, 各种形状的工具、记录纸, 并且向孩子提问:“是不是只有圆圆的工具才能吹出泡泡?三角形、方形的工具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引发了孩子们新的探索兴趣, 他们纷纷尝试把观察、探索到的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原来所有工具吹出的都是圆的。”当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做找到答案时, 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 特别高兴。幼儿一个个动手动脑, 积极性可高了。

让幼儿自主游戏, 在“玩”中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认为:“让儿童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动脑思考探索的发现学习, 才是最好的学习。”重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才能培养出有探究习惯和创造精神的孩子。幼儿喜欢“试一试”, 幼儿只有动手制作, 才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探索才可能有收获。在这样的活动中, 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和知识, 更加强了其独立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幼儿的科学教育不光要让幼儿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更要让他们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 让其在教师精心编制的活动中动手动脑。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而言, 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 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 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

四、创设氛围, 润养自发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借鉴姐妹幼儿园的经验, 在《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中, 教师充分发挥美术活动对孩子的巨大吸引力, 助推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在活动中,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使用颜色, 并让他们把绘画使用的颜色与人们所穿衣服的颜色和周围环境中的颜色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 幼儿不仅能更细致地分别颜色, 而且学习到了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师还注意引导幼儿注意食物的变化, 如爆炒后的青菜会变小, 煮熟的大米会变大, 螃蟹、河虾煮熟之后会变红等, 这些都是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科学经验。另外, 带领孩子们去郊外散步, 多与大自然接触, 也是让他们学科学的好机会。散步时, 可以让他们注意天气的变化、景色 (特别是绿色植物) 的变化。一路上, 孩子们会问很多问题, 兴趣非常浓厚。

科学自由 篇8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 “物理课程必须倡导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试图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 通过比较、分析推理、归纳与综合等科学方法的渗透, 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彰显科学方法中获取物理知识,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在前面, 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的规律及其应用, 今天, 我们来研究一种特殊的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2. 新课教学。

(1) 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时运动情况的比较。

演习实验粉笔头和大小差不多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粉笔头下落得更快。

师:粉笔头和纸片相比, 哪个重?

生:粉笔头更重。

视频面积差不多的海绵和保龄球同时从8楼自由下落, 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后, 老师总结:通过以上观察, 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它的重力有关, 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23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

(2) 对比实验。

(1) 牛顿管实验。

把铁片和纸片放在牛顿管中, 把牛顿管迅速由水平位置转到竖直位置, 观察现象。

生:铁片下落得更快。

用抽气机给牛顿管抽气后重复上述实验, 观察现象。

生:铁片和纸片几乎同时落到管底。

引导分析得出, 管内空气稀薄, 不同的物体在下落时几乎不受空气阻力, 因而下落快慢几乎相同。

(2) 体积相同的铁球和铝球从同一高处自由下落, 观察现象。

生:两球同时落地。

引导分析得出, 由于两球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 两球同时落地。

师:如果没有空气阻力, 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结果会怎样?

生:物体下落快慢应该完全相同, 同时落地。

师:早在17世纪, 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伽俐略就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伽俐略不迷信权威, 坚持自己的观点:若没有空气阻力, 任何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快慢程度是相同的。

由此可知: (1) 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

(2) 在没有空气阻力时, 从某地任何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情况都相同, 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无关。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在空气阻力远小于物体的重力时, 可忽略空气阻力,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师:由实验可知, 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 那么它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变加速直线运动呢?在伽俐略所处的时代, 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 伽俐略无法直接进行研究, 只能凭借自己超凡的数学能力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而在今天我们可利用频闪照相的技术和打点计时器来进行研究。

多媒体展示频闪照片并作简要的介绍, 提问:我们该如何利用频闪照片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呢?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若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s相等, 便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反之, 则为变加速直线运动。

师:若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话, 能不能据此照片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由。

4. 分组探究活动。

师:咱们学校有没有频闪照相机?

生:没有。

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室中现有的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打点计时器具有频闪照相相似的功能, 可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分组探究: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并求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师:这个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 也叫重力加速度, 用符号g表示。由于一切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情况都相同, 由可知, 在同一地方, 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由以上可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 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的特点:

让学生查看课本上重力加速度的表格后得出:同一地方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不同的地方, 随纬度的增加, 重力加速度逐渐增大。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5.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那么你能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吗?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在此全部适用)

三、案例总结

科学自由 篇9

1.理解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 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应用频闪照片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流程:

(一) 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引入, 引起学生对于物体下落的感知和思考)

1.苹果下落的视频。

2.苹果下落砸中牛顿, 引起他对问题的思考, 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

(二) 小组讨论与探究

1.学生猜想, 并分组讨论:

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物体下落慢吗?

2.小组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备选器材:硬币、小纸条及其他自选器材) 。

目的:验证物体下落快慢与猜想的因素 (如重量、空气阻力等) 有无关系。

方案1: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2: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3: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3.小组总结探究成果, 并进行各小组间的汇报与交流。

方案1实验结果:硬币快, 纸片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

方案2实验结果:纸团快, 纸片慢 (轻重相同的物体下落不一样快) 。

方案3实验结果:一样快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

4.思考与讨论:

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对“物体下落快慢” 的研究。

(1) 亚里士多德提出:

物体越重, 下落越快。

(2) 伽利略提出:

把轻重不同的物体连在一起下落, 与单独一个物体下落比较是快了还是慢了?

(3) 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 则有推论1:重的快, 轻的慢, 相互牵制, 它们只能以某个中间大小的速度下落。推论2:两个连在一起, 比原来重的更重, 下落速度应当比重的物体更大。

这两个推论相互矛盾, 由此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学生初步形成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结果:在没有空气阻力时, 铁片和羽毛下落速度一样快。

师生共同归纳出物体下落快慢的决定因素: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是由于空气阻力导致轻的物体下落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结论1: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

结论2:忽略空气阻力,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

(三)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1) 概念:

只在重力作用下, 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在有空气的空间里, 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 可以忽略不计, 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课堂训练:在此举一个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题目。通过讲与练的结合, 体现新课改理念。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让学生思考与讨论问题: (1) 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征?

最后师生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 加速度恒定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一,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道它的大小方向和特点: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或重力加速度。 (2)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为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 还可以把g取做10 m/s2。 (3) 在同一地点, 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地球表面不同的区域,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略有差别, 纬度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大;海拔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小。

第二,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规律如下:a=gv0=0h=12gt2vt=gtvt2=2gh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医护工作态度的影响力下一篇:艺体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