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协定(精选12篇)
自由贸易协定 篇1
当前形势下, 互惠互利的自由贸易协定通过自由贸易区形式, 成为一种有助于改善区域内国家间经济政治关系的手段。目前国内对中瑞自贸区的研究涉及了中瑞自贸区建立的意义、可行性研究、带来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中瑞自贸协定的签订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达成的水平最高、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之一, 不仅将合作提高一个层次, 使国际区域合作成为一个新增长点, 同时也会给双边贸易带来一定的问题, 仍需人们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
2013年7月6日, 经过历时两年多的九轮谈判, 中瑞两国部长在北京签署中瑞自贸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20强国家达成的首个自贸协定, 也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达成的水平最高、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之一。
中瑞自贸区可行性实证分析
国内学者通过对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经济开放程度、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贸易增长潜力等指标的分析, 得出了两国自贸区建立的经济基础。
(一) 双边经贸关系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除了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和2012年中国经济政策影响, 中瑞两国进出口贸易额在2003年至2012年的其他各年份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 逆差额首次变为140.7亿美元, 发展势头强劲。迄今为止, 瑞士已成为中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也成为中国在欧洲的第六大外资来源国家和第七大贸易伙伴。
(二) 经济开放度分析
经济开放度是市场经济下经济开放的程度, 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国内学者分别使用传统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新的指标来反映经济开放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 (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指一年) 对外贸易总值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之比, 公式如下:
其中, TIC表示对外贸易依存度, TCX/GDP和TCI/GDP分别表示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TIC数值越高表明该国 (或地区) 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越大, 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 (或地区)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本文根据2008~2012《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中瑞两国的外贸依存度非常高。2008年以来的数据表明,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的平均增速为49.75%。2012年, 中国货物贸易额为38667.6亿美元, 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贸易规模第二大国家。瑞士经济数百年来一直高度外向, 其95%原料、全部能源和60%消费品依靠进口, 工业产品70%~90%外销。它的外贸依存度在2008年至2012年间的外贸依存度的平均增速为72.60%, 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强。对外贸易一直在瑞士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内学者毛加强 (2012) 充分意识到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 采用三个指标反映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 分别为商品贸易开放度 (TED) 、服务贸易开放度 (SED) 、直接投资开放度 (CO) , 用公式分别表示为:
根据上述公式, 分别计算了2001年至2009年中国和瑞士的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 从结果可以看出, 尽管中国的三个指标均低于瑞士, 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而瑞士体现出各个指标都较高, 是典型的外向型国家。两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虽然有差异, 但由于相互实施开放的经济政策, 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不断加快。
(三) 贸易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 (Degree of Trade Connection, TCD) 是由经济学家布朗 (1947) 提出, 后经小岛清 (1958) 等人的研究得到了完善, 该指标主要用于分析两国双边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TCDij为i国对j国的贸易结合度, 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额, Xi为i国的总出口额, Mj为j国的总进口额, Mw为世界的总进口额。如果贸易结合度大于1, 表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密切;如果小于1, 表明两国的贸易关系松散。
本文根据2008~2012《中国统计年鉴》和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 计算了近5年中瑞两国的贸易结合度, 结果发现, 无论是瑞士对中国还是中国对瑞士, 其贸易结合度均小于1, 表明两国贸易关系松散, 但是瑞士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一直高于同期中国对瑞士的均值, 达到0.4, 表明瑞士对中国出口的依赖高于中国对瑞士的依赖。中国对瑞士的贸易结合度的均值一直低于0.2, 正好说明瑞士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中瑞两国自由贸易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
(四) 中瑞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为证明中瑞贸易发展的真正原因, 国内学者高金田、马祥芹 (2010) 通过显性比较优势和互补性方面的测度指数值表明, 中瑞两国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1.比较优势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 (1965) 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两位学者利用RCA指数进一步分析中瑞两国在各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和变化趋势。
RCA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 两位学者参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Rev.3) , 按1位数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 动态地考察了2000年至2008年中瑞两国各大类产品的RCA指数, 研究发现, 中瑞两国在5类产品 (SITC0、SITC2、SITC3、SITC4及SITC9) 的RCA指数均小于1, 都不具备比较优势。在4类产品 (SITC1、SITC5、SITC6及SITC7) 上, 两国的RCA指数此起彼伏, 互为交错。如SITC7类的机械和运输设备, 瑞士一直处于比较劣势, 而中国从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又如SITC5类的化工制品及有关产品, 中国一直是比较劣势, 而瑞士一直比较优势。另外, 虽然在SITC8类产品上RCA指数大于1, 但专业分工使两国各自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瑞士的第88章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上的竞争优势显著, 而中国的第84章服装及衣着附件上国际竞争力较强。两国在各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差异, 奠定了双边贸易互补性的基础。
2.贸易互补性分析
于津平 (2003) 提出贸易互补性指数, 两位学者借助这个指标测算互补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Cij表示i国和j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它是所有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值, 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Cij越大, 表明i国和j国的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越大, 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越强。
根据上述公式, 他们分别计算了2000年至2008年瑞士出口/进口与中国进口/出口在各大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及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得出结论:两国的Cij一直大于1, 表明中瑞的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吻合度高, 贸易互补性较强。因此, 加强中瑞自由贸易合作将进一步互利互惠。
(五) 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国内学者利用两种模型测算中瑞贸易增长的潜力。
一种是毛加强 (2012) 用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测算两国贸易的发展潜力。将2010年中国与5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基于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假设影响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的因素包括两国的经济规模、人均收入、空间距离和双边贸易安排, 引力模型公式可表示为:
在回归过程中发现自变量Y/P无法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剔除之后再次回归, 结果为:Logistic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1, 各自变量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并且利用对数变换克服了异方差问题, 模型检验成功。根据这个结论, 发现FTA和GDP对我国双边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Disi则对贸易有抑制作用。将2010年两国的数据代入方程, 计算出两国贸易拟合值为189.37亿美元, 高于实际值171.08亿美元, 可以预期两国的贸易增长潜力将会因FTA的签署和GDP的增长而创新高。
另一种模型是高金田 (2010) 运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瑞双边贸易的增长源泉。公式如下:
式中:x表示出口增长率, m表示市场份额扩大效应, s (1+m) 表示竞争力扩大效应, 可以将其一步分解为s和sm, s表示市场份额的增长, sm表示相互作用效应。
通过对2000年至2009年的中瑞贸易数据定量分析发现:中国对瑞士出口年均增长率19.4%, 市场份额扩大效应为7.74%, 竞争力扩大效应为11.66%。瑞士对中国出口年均增长率19.71%, 市场扩大份额效应为18.97%, 竞争力扩大效应为0.74%。由此可以看出中瑞贸易增长的来源存在以下特性:中国对瑞士的出口贸易增长的竞争力效应高于市场扩大效应, 而瑞士对中国正好相反, 增长源泉几乎来自中国市场扩大效应。可以预见中瑞两国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将是贸易的新增长点, 而且增长潜力巨大。
中瑞自贸协定签署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贸易格局出现竞争性
从出口市场上看, 中瑞两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和主要出口市场都是欧盟和美国, 2007年的数据表明, 中国约26%的货物出口美国, 20%输往欧盟, 而瑞士的出口则以欧盟为主美国为辅, 国际贸易格局存在明显的竞争。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两国也有相似性, 在10大出口产品中均包含了73章钢铁制品, 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85章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部件, 90章光学、照相、医疗设备零附件等产品, 这种竞争性难免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存在利益冲突。
(二) 服务行业受到冲击
随着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提高, 中国某些行业特别是像旅游业、保险业、银行业等服务行业受到一定的冲击,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就业、人口转移等问题。瑞士不仅在总体的金融框架下拥有强劲实力, 而且在贸易金融、私人银行、某些保险等领域拥有特别的专业技能。除了可以给中国提供经验和帮助, 也对中国的这些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中国的这些行业必须做好自己的预警机制, 把冲击力降到最小。
(三) 国际奢侈品影响国内产业
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 中瑞贸易的产品结构不同, 因此中国和瑞士的降税比例有差别。中国向瑞士出口的主要产品附加值较低, 而瑞士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附加值则高很多, 尤其涉及高端手表等奢侈品, 进口不能像必需品那样放开。在贸易协议签订过程中, 瑞士钟表受到区别待遇, 标榜出作为该国的一张“名片”的特殊身份, 并未“享受”零关税对待, 只是部分降税, 即从自贸协定生效之日起第一年降18%, 以后每年大约降5%, 10年内共计降低60%。奢侈品厂商用限量、限价的营销手段来维护高端市场形象, 他们知道如果价格下行将面临高端客户流失的风险。实际上, 就算不征收关税, 奢侈品也不会降价, 毕竟增值税、消费税等税额牵制了价格下跌的空间。要想面对这些问题, 还需通过自身税费体制的改革, 以遵循市场逻辑。
(四) 贸易摩擦开始抬头
尽管迄今为止中瑞双方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贸易纠纷案, 但是任何一国的贸易扩大, 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两国可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把这些负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但是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 不断拓宽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新市场。
(五) 资产管理受到诱惑
瑞士的银行管理着全球1/4至1/3的私人财富, 资产管理产业高度发达。因银行保密法制度和优惠税收制度而著名的瑞士成为“避税天堂”。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人利用这一法律钻空子, 或偷税漏税, 甚至转移藏匿不法资产。中瑞双边自贸协定可能为中国资本外逃创造便利。当然, 金融危机和危机后的金融监管让瑞士在全球资产管理业霸主的地位摇摇欲坠。同时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瑞士不得不做出妥协。瑞士已同意签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金融信息披露规则, 承诺将主动向其他政府提供可能涉及非法逃税的客户信息。并借此从“避税天堂”灰名单成功晋级至白名单, 即已成为实质履行国际税收通行标准的国家。中国可以借用国际社会已取得的这些成果, 同时更需要积极探索提出新的可行的管理方案。
对策与展望
(一) 加强双方金融领域交流与合作
瑞士金融行业相当发达, 号称银行密度最高的国家。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 就必须提高在贸易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在这方面, 瑞士可以提供经验和帮助。中国贸易“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一是我国产业总体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出口附加值较低, 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二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偏低, 企业竞争力较弱。我国在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的竞争力偏低, 规模也小, 然而随着全球贸易量的增加, 国际商品价格同步上涨, 对金融领域的需求相应增加, 尤其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 无疑是进入国际贸易金融领域的大好时机。
(二) 尽快解决中瑞贸易不平衡问题
中国是瑞士的主要逆差来源国, 2013年是全球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之一, 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为了中瑞贸易健康发展, 中国应加快优化出口结构, 改善进口结构, 实现企业市场多元化战略改革, 增加瑞士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我国商品的价格机制。中瑞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 更要建立公平、合理和健全的贸易机制。
(三) 尽快完善争端解决机制
为了防范和降低贸易摩擦, 应尽快完善争端解决机制。目前已经签订的中瑞自贸协定在第三章中特别强调原产地的规则和实施程序, 它要求只有原产于缔约一方 (中国和瑞士) 的产品才能享受本协定项下的优惠关税待遇, 防止其他国家或地区“搭便车”行为, 维护自贸区的正常秩序, 减少摩擦。在第十五章中的争端解决里也特别明确了范围和覆盖面、争端解决手段、仲裁的程序以及相关的机制, 两国须承认该机制的合法性和强制性。
(四) 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瑞经贸关系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企业主体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是把瑞士的企业“请进来”, 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加强沟通与合作, 共同为双方企业牵线搭桥。同时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之间、行会组织之间、政府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瑞经贸合作需要各级政府的关注支持,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与扶助。
(五) 深化自贸区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
中瑞自贸协定除了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 也包括环境保护、劳工就业、知识产权等新议题, 是一个高水平、内容广泛的协议。另外一大亮点即第一个设立单独环境章节并有丰富环境内容的自贸协定。中瑞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 设立环境条款是一种政治宣示, 将保护环境作为贸易和投资原则不能碰及的红线, 同时也是建立相关制度, 促进环境保护合作。这个章节对我国将是历史性重大突破, 通过系统开展自贸区关于环境与贸易的深化研究, 提出预防自贸区环境风险对策, 使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国家战略, 不仅更好地优化贸易行为和质量, 也对其他即将签署的自贸协定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自由贸易协定 篇2
(一)签证国家
新西兰
(二)证书名称
证书英文名称:《CERTIFICATE OF ORIGIN FORM FOR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THE GOVERNMENT OF NEW ZEALAND》,简称《中国—新西兰证书》。
(三)签证产品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关税优惠原产地证明书》的签发,限于已公布的《协定》项下新西兰给予关税优惠的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列入产品特定原产地标准清单的,必须符合相应的特定原产地标准。
(四)证书文字
证书内容以英文填写。
二、申请书
书面申办中国—新西兰证书时采用FORM A申请书。申请书的项目应如实填写,与证书相同的栏目应与证书内容一致。申请书由产地证申报员署名并加盖申办单位中英文印章。
电子办证系统申请书应按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三、证书编号
证书编号填写在证书的右上角。
中国—新西兰证书编号须填写证书种类识别字母“N”,其余部分可参考Form A证书号的编排方式。例如:N08470ZC20390039。
四、证书填制
第一栏:
填写出口人合法的全称、地址和国名。
该出口人必须是在我局登记的公司。出口人代理其它公司申报可在其名称、地址后加打“ON BEHALF OF(O/B)”,“CARE OF(C/O)”
或“VIA”然后打上被代理公司的名称(或地址)。被代理公司含境外名称、地址的不得申报。
第二栏:
填写生产商合法的全称、地址和国名。
如证书产品包含一个以上的生产商,应全部列出。如出口人希望对该信息保密,可填写“应要求提供给主管政府机构(AVAILABLE TO THE COMPETENT GOVERNMENT AUTHORITY UPON REQUEST)”。如生产商与出口人相同,应填写“同上(SAME)”。
如生产商与出口人不同,且所填生产商内容不能确定企业性质的,须提供生产商营业执照备查。
第三栏:
填写收货人合法的全称、地址和国名。
最终受货人不明确时该栏可以填写“TO ORDER”。
第四栏:
填写离港日期、运输工具号、装货港和卸货港。
离港日期前可加打“ON”或“ON/AFTER”表示确切的出货日期或随后几天可能的出货日期。
运输工具号不祥可简单打运输方式,如:“BY SEA”或“BY AIR”。装货港必须是国内港口,经香港转口的可打“SHENZHEN VIA HONGKONG”。
卸货港必须是新西兰的港口。
第五栏:
进口国海关在该栏注明根据协定是否给予优惠。
第六栏:
该栏可留空或注明客户定单编号、信用证编号等。
第七栏:
按顺序填写货号编号,最多不得超过20项。如多于20项应另申请一份证书。
第八栏:
填写包装上的运输唛头及编号。唛头上不得有境外制造的字样。不得填写“见提单”或“见发票”等。
唛头是图案形式的可采取贴唛。将唛头复印粘贴到证书的第七到十三栏空白处,不能出边框,不能覆盖。一页贴不完可贴在第二页,依此类推。
第九栏:
填写每种货物的详细名称,并使其能与发票上的货名及H.S.编码上的货名相对应。
注明包装数量及包装方式。货物无包装,应注明“散装(IN BULK)”或“裸装(IN NUDE)”。唛头上注明是挂装的衣物,可打总“件数(PCS)”。
第十栏:
对应第九栏的货物名称注明六位数的协调制度编码(H.S.编码)。第十一栏:
注明申报货物享受优惠待遇所依据的原产地标准。
(一)如货物为完全原产,填写“WO”。
(二)货物含有进口成份,但完全由已经取得原产资格的材料或部件生产,填写“WP”。
(三)产品符合特定原产地标准,填写“PSR”,有区域价值成分要求的,应注明百分比。例如“PSR”60%。
附《中国—新西兰特定产品原产地标准表》(附件)。
第十二栏:
注明货物数量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应依据发票所列的销售单位为准。如:“公斤”、“台”、“件”、“双”、“套”等。
第七栏的货号、第九栏的品名、第十栏的H.S.编码、第十一栏的原产地标准及第十二栏的计量单位要一一对应。
第十三栏:
注明发票号、发票日期及货物的价值。
第十四栏:
填制申报日期,申报员签名,加盖公章。
申报日期应为实际申报日期。
第十五栏:填制签署日期,由经授权的签证人员签名,签证机构加盖“FORM A”字样的签证机构备案印章。
审证日期应为证书录入日期或实际签发日期。
五、证书申办时间
应在货物出口前或当天申请办理,中国—新西兰证书不办理后发,不倒签。
六、证书更改
证书签发后出口人发现证书错误可对证书进行更改申请。更改证书须提供原签发证书的正本,新旧证书应为同一批货物。新证的申报日期和审证日期可与原证书一致。旧证作废归档。
七、证书遗失
如原产地证书被盗、遗失或损毁,在出口商或制造商确信此前签发的原产地证书正本未被使用的情况下,可签发经核准的原产地证书副本,并在重发证书上注明 “CERTIFIED TRUE COPY of the original Certificate of Origin number ___ dated ___”。签证时需提供原证书正本复印件及相关的提单、报关单正本复印件。
八、证书有效期
自证书签发之日起一年内有效。
九、直运规则
产品的运输必须符合《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直运规则》。经香港、澳门转口至智利的货物,在获得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证明书》后,出口人可持上述证书及有关单证,向香港、澳门中国检验有限公司申请办理“未再加工证明”。
十、出口商声明
货物完税价格总值不超过一千美元或进口方币值等额的,无需办理产地证,出口商书面声明即可。
十一、其它签证要求
其它签证要求按普惠制证书的签证要求执行。
附件: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特定产品原产地规则
说明
一、适用于某一特定品目(四位税目)或子目(六位税目)的特定规则或特定的系列规则紧接于该品目或子目之后。
二、下列定义适用于本附件:
(一)本附件所列产品特定规则以协调制度为基础制定,包括其总规则、类注和章注;
(二)类是指协调制度的类;
(三)章是指协调制度的章;
(四)品目是指协调制度中税则分类号的前四位码;
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影响 篇3
一波三折,冲突不断
“谈判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宋泓指出,早在2007年7月,韩国和美国就签署该项协议,但后来又出现两次状况导致协议的签订往后推延,“主要都是美国方面的原因,美国政府想通过自身的影响力迫使韩国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
2007年6月,在签订协议的当口,美国国会戛然而止,美国想在劳工标准和农产品方面迫使韩国作出让步。经过长时间协商和韩国的让步后,到2010年第二次要签订协议的时候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次主要是美国汽车集团不满意,进而导致第二轮谈判重启,最终使韩国在汽车领域让步。宋泓指出,两次谈判都是快谈完的时候,美国又迫使韩国做出让步,这样的做法在以前的自贸谈判很少见,“与外界经济环境影响关系不大,主要还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导致的”。2008年谈判期间,美国国会面临换届,共和党前任总统布什当政时希望尽快签署协定,但是换成民主党执政后,意见又出现变化,导致时间延后。但,美国最终还是希望通过这个协议,共和党更在努力推进,直到去年10月,美国国会正式批准条约,韩国国会则于当年11月通过该协定。
除此之外,协议谈判过程中,韩国国内此起彼伏的抗议声音也一直不断。韩国民众认为,这是帮助美国失业者而伤害本国劳工的可耻协议,他们表示强烈反对。2008年,曾有10万韩国民众通宵示威反对进口美国牛肉。2011年,韩国首都首尔发生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2000多名民众与警方发生暴力冲突。最终的协定中,双方都作出了让步,美国允许韩国保留了对大米、肉类等敏感农产品的贸易壁垒,而韩国则向美国的汽车等制造业、服务业打开了大门,这样对国内民众都算有了个交待。但是,韩民众对韩美FTA的抗议情绪,也将为协定生效后韩国内部自身的调整埋下伏笔。
经济互惠有限,政治考量更多
韩美FTA自生效之日起,两国间80%左右的进出口产品立即互免关税。根据协定,韩国立刻停止征收7218种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美国也会立即停止征收6178种韩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在汽车方面,美国对韩国产汽车现行的关税将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4年后废除,而韩国对美国产汽车现行的8%关税将降至4%,4年后完全废除。在农业方面,韩国对55.8%从美进口的农产品取消关税,但大米及相关产品不在韩美FTA范围内。
协议生效,必然给韩美双方带来不小的经济惠利。但是,宋泓指出,美国本身的对外贸易已经很开放了,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再开放一个韩国市场对其影响不多,对韩国而言也如此,两国之间的贸易占比都不大,协定签署后增加的经济优惠也有限。宋泓认为,全球范围都不是特别鼓励双边谈判,双方花费很大精力和大量时间去谈,但是效果有限,因为协定签署并不能达成“一揽子协议”这种全球性的影响,即并非世贸组织的150个成员国都能享受优惠。
既然经济效益有限,为何韩国在国内重重反对声中花费如此多精力去促成谈判呢?“除了经济外,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安全因素的考量。”宋泓指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的形式,更甚签订协议时间的先后都能表明两国间的亲近远疏关系,所以韩国尤其希望尽早达成协议,李明博政府上台后就一直通过各种形式试图与美国拉近关系,这也是他努力的一部分。
美国曾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但2003年以来,降至中国、日本和欧盟之后的第四位,过去十年内,美国在韩进口市场份额中,从21%下降到9%,美韩同盟的经济基础遭到削弱。美韩FTA的生效,将加强这一基础,这也是美国“重返”亚洲的题中之义。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并以贸易工具实现政治控制,一向是美国外交策略,这次也不例外。
而亲美的李明博政府早就放出口风,该协定不仅有利于韩国企业抢占美国市场,更有助于进一步强化韩美“军事同盟和经济同盟”。自贸协定超过了经济因素本身,成为一项重要政治考量。因此,即使韩国民众为抗议进口美国牛肉举行了大规模示威,众多农民团体多次抗议,反对党甚至在国会使出了催泪弹“攻势”,都没能改变执政党强行通过该协定的决心。李明博政府“铁了心”要通过自贸协定,把自己绑在美国这棵“大树”上。可以预见,威胁韩国安全的因素势必将通过韩美FTA得到缓和。
韩国占先机,中日有压力
与世界上近年来签署的其他自贸协定一样,韩美FTA的生效将不可避免地给与美韩有密切经贸关系的第三方带来一系列或大或小的影响。对韩国对外经贸的最大竞争者——台湾而言,无论是从政治或经济来看,都是一个颇大的震撼弹。有数据统计,这个协定对台湾的电子、纺织、机械、塑胶等产业造成冲击,估计直接影响的出口值在120亿美元以上。另外,当韩系车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进入美国抢占市场的时候,有媒体指出,日系车将很“受伤”。
从表面上看,韩美FTA的生效似乎确实让亚洲其他地区和国家感受到了危机,但是,宋泓指出,这种经济冲击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宋泓介绍,当一个国家跟另一个国家签订自贸协定后,原本同时从别的几个国家进口商品,如今就只通过签订协议的这方进口了,以此当然会对竞争性国家和地区之间带来影响。“韩国与日本在汽车和家电方面有竞争,与台湾在电子产品上有竞争,所以这些领域中的贸易转移影响就大,美国本来是通过三方进口的,目前更多转移到韩国进口,对韩国有利,对另两方就有影响。”宋泓指出,对台湾的影响,其实就如大陆与台湾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韩国带来的影响一样,ECFA的签订同样对韩国有冲击。
“对中国同样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不严重。”宋泓表示,我国跟韩国的贸易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性不强,只有少数如化工、钢铁领域有影响。但是签订以后,优惠关税更大一些,韩国受利更多。“对于中韩贸易影响也不大”,美国跟我国在韩国市场的竞争性产品也不多,尤其在农产品领域的互补性较强,就不会带来太大的竞争性影响。
但是,美韩FTA生效后对中日韩区域合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中日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显得更迫切。宋泓指出,更重要的是美国推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对中日韩经贸合作压力更大。2011年11月,日本正式决定加入TPP谈判,其经贸竞争对手韩国首先与美国签订FTA,此举可能促使日本加快向美国靠拢,这也是美国的战略意图之一。而中国没有被邀请参与TPP谈判,当下韩美FTA已生效,对中国则产生了不小的压力。“所以韩美FTA签订,特别是TPP的推进对中日韩尽早签署自贸协定有外在的压力,但也是动力。”宋泓说。
实际上,韩美自贸协定对亚洲的最主要影响并不在于贸易或投资规模“量变”,而在于它为亚洲建立了一套美国标准的自贸协定“范本”,其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新的环境保护标准等,为美国日后在亚洲推行其对外经贸准则、规则或标准创造了机会。虽然美国早在几年前就与新加坡签署了一个多领域、高标准的自贸协定,但是该协定对亚洲的影响却远不如韩美自贸协定,韩美协议在亚洲具有更强的“示范”效应。
新合作竞争时代,农业调整受关注
随着韩美FTA的生效,两国也将进入新合作竞争时代。但是对于被美国步步逼退、对外依存较高的韩国而言,韩美FTA能加速其成为贸易强国、有效缓解因地缘因素导致的不稳定性的同时,也会带来产业结构调整、贫富差距扩大等副作用。
宋泓指出,韩国农业领域受到的影响将更值得关注。韩农林水产食品部预测,韩美FTA生效的第五年,农渔业生产规模将减少7026亿韩元(约6.3亿美元),而到第十年和第15年将平均每年减少8445亿韩元(约7.6亿美元)。为此,韩国政府从今年年初开始树立了补救措施,通过减税和财政支援,向农渔业产业提供54万亿(约48.6亿美元)韩元的支援。韩国农业受到的影响除了财政支援外,韩国还将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调整,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韩国对其农业的保护向来严格,进一步开放韩国农产品市场的压力,使农民们的境遇愈发窘迫。在韩国世贸谈判过程中,一名韩国农民抗议者在墨西哥的坎昆自杀。韩国农民担心,如果政府继续开放农产品市场,他们的农业将遭受灭顶之灾。以此就不难理解,2008年4月,李明博与美国就牛肉问题签署协议试图在短期内向美国完全打开牛肉市场时,这一做法引起了韩国民众的强烈不满,爆发了民众集体游行的牛肉风波事件。但是,宋泓认为,这样放开农产品市场实际上对韩国是有好处的。因为韩国对农业补贴很高,但是有些产品没必要自己生产,可以通过进口实现,政府则可以逐渐把农业补贴降下来。宋泓认为,韩国如果对农业调整得好,未来跟别的国家达成类似农业协定,就会便利很多,也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如果调整不好,将会受到更大冲击,韩国的压力也将很大。
自由贸易协定 篇4
从上世纪90年代起, “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6月15日, 共有585项区域贸易协定通知到WTO, 其中379项已经生效。在区域贸易协定中, 缔约方的关税得到了大范围的减免, 以至于关税壁垒在区域贸易协定中逐渐减少。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由于受到区域贸易协定和WTO法律文件的约束, 其活动范围也在逐渐收窄。随之而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频繁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和阻止其他成员方商品和服务的进入, 因此在区域贸易协定调整的贸易秩序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和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贸易协定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中, TBT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重视TBT相关问题。在其签署的自贸协定中对TBT问题大都做出明确规定。在保护其本国国民、动植物安全的同时, 有效控制市场准入, 减少各种貌似公正、实则不平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促进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和发展。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最终于2012年3月15日正式生效。作为第一个美国与亚洲北部地区签订的自贸协定, 为该地区的其他贸易伙伴提供了一个自贸协定谈判的模板, 并突出表现了美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事务合作的意愿。以美韩自贸协定为模板, 可以反映出美国在当前自贸协定谈判中对TBT条款的新诉求, 这对中美之间目前所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为不久的将来中美之间在多边或双边谈判中所涉及的TBT条款提供借鉴。美国在大部分产品的技术优势高于韩国, 在技术标准制定上处于优势地位。韩美之间达成的TBT条款, 也反映出韩国在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中的新发展, 对进行中的中韩自贸协定中TBT条款谈判将会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主要内容评析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第9章为TBT条款章节。该章共有10条另加2条附件。主要内容为:第一, 遵守TBT协定的权利义务;第二, 范围和覆盖领域。第三, 国际标准;第四, 共同合作;第五合格评定程序;第六透明度;第七汽车标准和技术规范;第八技术壁垒委员会贸易;第九信息交流;第十定义。此外该章还有两个附件, 主要是对前述条款进一步明确规定, 附件A—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 明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应配合双方政府间的贸易机构来解决相关争议。附件—B汽车工作小组, 规定了该小组的组成和主要职责以及一些程序性事项。总体而言,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章节内容全面, 在汽车技术标准法规上规定详细, 对主要贸易产品保护标准高。
(一)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适用范围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章节第9.1条明确指出继续履行《TBT协定》所规定权利和义务。依据该协定9.2条本章适用于起草阶段和已经应用的所有标准, 技术法规和中央政府机构制定的合格评定程序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双边货物贸易的标准、法规、程序以及补充协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有很多, 该协定采用的是一种范围较为宽泛的定义方式。该协定并未具体规定贸易壁垒的形式和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程度, 只要对双边贸易构成影响都可以适用本章的相关条款。并且所适用的范围很宽泛, 不论是准备阶段或是已经采用, 更包括已经应用的相关标准。在合格评定程序上仅根据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来实施, 其他机构或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合格评定程序不再适用。另外对于其他达成的补充协议依然可以适用, 除非另有实质性规定。该协定对TBT条款定义和适用范围宽泛的规定, 体现了双方对消除技术贸易壁垒的决心, 扩大了该协定中TBT条款的调整范围, 预示着双方承担更为广泛的保护义务。
(二) 关于共同合作 (Joint Cooperation) 与国际标准
为了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发展, 区域性组织通过共同合作协商等形式制定的区域内统一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 这类区域内相对统一的体系在区域内形成起着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 对区域外又形成了很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韩美自由贸易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章有关共同合作与国际标准的相关规定体现在第9.4、9.5, 其中要求双方应加强在标准, 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合作, 以期提高各自系统的相互了解, 促进各自进入对方的市场。特别是双方应设法建立、发展和推广能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有关标准, 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韩美双方通过自贸协定来制定双边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 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 能有效促进韩美之间的贸易壁垒消除, 但在该体系适用范围和符合国际标准上也要符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相关要求。
《TBT协定》要求在需要制定国际合格评定的法规和标准的领域, 各成员方应尽可能的参与制定和主动采用国际标准, 各成员方所签订的双边或区域体系不得违背相关领域的国际性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规范。如果各方能够采用全球统一的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 无疑能够大量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 美韩均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强国, 其中双方的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都在国际上拥有较强话语权。因此如果双方通过自贸协定贸易壁垒合作协商机制推高在双方共同优势产品和服务的标准, 虽然在形式上属于双边自贸协定安排, 但会间接导致全球相关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提升, 从而导致该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
(三) 关于合格评定程序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章节第9.5条对合格评定程序做出了规定。双方均认识到一套健全机制的存在能有效促进一方接受另一缔约方在其境内进行的合格评定程序结果, 为了提高合格评定结果的接受程度, 各缔约方应加强对这些和其他类似机制的信息交流。每一缔约方许核准或以其他方式认可另一方境内合格评定机构的评估结果, 应不低于其境内合格评定机构的评估标准。如果一缔约方认可了其境内的合格评定机构的评估结果而拒不认可另一缔约方境内评定机构符合该技术法规或标准的评估结果, 应当根据另一方的要求, 对此说明理由。缔约方通过核准或以其他方式认可合格评定机构是否有权接受评定, 批准, 许可, 应当由该方根据已公布基础标准的确定合格评定机构是否有权这样做。
合格评定是技术性法规和标准的实施过程。技术标准实际上是通过强制性的合格评定来实现。标准也是通过合格评定来实现的, 合格评定成为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主要方式。[1]目前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合格评定体系, 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但有些国家和地区加大合格评定程序与其它成员方的差异, 以实施对贸易的技术保护, 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美韩自贸协定》9.5条就是韩美双方基于对上述事实的客观认识, 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列举的方式来确认。所给出的四款基本涵盖了双方在合格评定程序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 符合合格评定程序的三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不能对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相互认可原则。[2]
三、对我国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的启示
(一) 应重视自贸协定中TBT条款的谈判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 以贸易技术壁垒 (TBT) 为主的贸易保护日趋严重。作为我国三大贸易伙伴, 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安全, 发展到生产、包装、标签标志、加工运输等全过程, 技术要求日趋复杂、严苛。通过对2007~2010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壁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呈现增长态势。[3]
近年来, 中国积极开展双边、区域性自贸协定谈判, 已签署多份RTA, 其中大多数协议中都涉及TBT条款。另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出口也受到多边或区域性TBT条款的制约, 成为阻碍我国产品出口壁垒。目前已签署的区域性贸易协定中大都涉及TBT条款。2005年以前中国签署的RTA文件中TBT条款就已经开始显现, 在2005年以后签署的6个RTA中, 有5个把TBT协定作为单独一章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将TBT条款与卫生植物措施共同组成一章。而现在处于谈判中或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自贸协定都涉及TBT条款, 并将此作为重要议题。
(二) 对《中韩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的启示
就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商品构成情况来看, 中国对韩国出口前三位商品大类分别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 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69%。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前三位商品分别为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化工产品, 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9%。就中韩两国各自的出口结构来看, 双方出口的产品以从初级产品转变为各自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品, 其中韩国技术优势更为明显。因此, 像韩国这样技术发达的国家, 在高技术普及的情况下, 韩国肯定不会放弃高技术标准而采用低技术标准, 从而无形中给低技术国家的出口造成一种技术壁垒。因此中韩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一问题会在中韩自贸协定谈判中凸显。
从长期来看, 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在于提升我国出口产品质量,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相关产品科技水平在短期内很难快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当我国自贸协定的谈判对手由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是贸易量较小的国家转变到韩国这样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时, 我们就要采取实际行动来为中韩TBT条款的谈判提供支持。首先, 应加快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应从理论上、技术法规制定上、管理上加速法规工作的进程。其次, 要建立技术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快速有效的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后, 要加强对WTO规则、TBT协定的研究, 在双边贸易协定TBT条款谈判中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避免中国产品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
(三) 对我国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总体评价与启示
通过对《韩美自贸协定》中TBT条款和我国现已签署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大致对比, 可以看出我国TBT条款在逐渐完善, 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从最初的亚太贸易协定到现在的中国—秘鲁自贸协定, 其中TBT条款越来越明确和具体。2005年之前的区域贸易协定几乎没提TBT条款, 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大多是规定在其他内容之中。从《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开始TBT条款才单独成为一章。随着中国自贸协定的谈判对手由发展中国家和贸易量相对较小的国家逐步转为像韩国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 我们对TBT条款研究和谈判应有相应提高。[4]
所有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都重申了在WTO、《TBT协定》指导下的缔约国权利和义务, 一些TBT条款甚至超过了WTO规定来追求更深层次的合作。对TBT条款的研究, 之前更多的是基于我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遭遇贸易壁垒而被动的寻找应对之策。从而研究对象也主要为美国和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 而对自身的法规、标准、评定程序研究较少, 因此, 我们应结合我国各行业新的实际情况, 对现有法规、标准、评定程序作出相应调整。也要学会如何在WTO法律框架下利用TBT款来提升我国进口产品的质量和维护我国相关产业的整体利益。从而在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中清楚自己的利益诉求, 能谈得更具体、更主动又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
参考文献
[1]祁春节.WTO贸易技术壁垒规则详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32.
[2]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231.
[3]李盛仁.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遭受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统计分析[J].金融时报, 2012 (2) :12.
自由贸易协定 篇5
一、总原则:
享受关税减让优惠的货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属于《亚太贸易协定》进口成员国关税减让优惠产品描述范围内;
2、符合《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一批货物中的每项商品本身必须分别符合该规则;
3、符合《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规定的发运条件。总体而言,货物须按照第五条的规定从出口国直 接发运到目的地国。
二、栏目填制:
第一栏货物发运自
注明出口人的名称、地址与国别。名称须与发票上的出口人一致。
第二栏货物发运到
注明进口人的名称、地址与国别。名称须与发票上的进口人一致。对于第三方贸易,可以注明“待定”(To Order)。
第三栏供官方使用
此栏仅供签证当局使用。
第四栏运输方式与路线
详细注明出口货物的运输方式和路线。如信用证条款等无此详细要求,打上“空运”或“海运”。如货物途经第三国,可用如下方式表示:
例如:“空运” “经曼谷从老挝到印度”(By air from Laos to India via Bangkok.)第五栏税则号
注明货物4位数的HS编码。
第六栏 唛头与包装编号
注明证书所载货物的包装唛头及编号。该信息应与货物包装上的唛头及编号一致。
第七栏 包装数量与种类;货物描述
明确注明出口产品的货物描述。货物描述应与发票上对出口产品的描述相一致。确切的描述有助于目的国海关当局对产品的快速清关。
第八栏 原产地标准
根据《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第二条的规定,受惠产品必须是完全原产自出口成员国;若非出口成员国完全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第三条或第四条。
1、完全原产品:在第8栏填写字母“A”。
2、含有进口成份的产品:第8栏的填写方法如下:
(1)符合第三条规定的原产地标准的产品,第8栏填写字母“B”。字母“B”后应填写原产于非成员国或原产地不明的原料、部件或产品的总货值占出口产品离岸价的百分比(例如“B”50%)。
(2)符合第四条规定的原产地标准的产品,第8栏填写字母“C”。字母“C”后应填写原产于成 员国领土内的累计含量的总值与出口产品离岸价的百分比(例如“C”60%)。
(3)符合第十条特定原产地标准的产品,第8栏填字母“D”。
第九栏 毛重或其它数量
注明证书所载产品的毛重或其它数量(如件数、千克)。
第十栏 发票号码与日期
注明发票的号码与日期。发票日期不得迟于证书的签发日期。
第十一栏 出口人的声明
“出口人”指发货人,他既可以是贸易商也可以是制造商。注明生产国和进口国的国别、申报地点和申报日期。该栏必须由公司授权签字人签署。
第十二栏 签证当局的证明
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商签趋势与对策 篇6
记者: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猛。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时代,为生产、销售的国际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商务、无纸贸易等新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在这种条件下,WTO成员的关注焦点转向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FTA)。汪先生,请您给我们简略地谈谈双边FTA的特点。
汪巍:双边FTA的特点是两个经济体商签双边FTA,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层面自由化的区域贸易协定。从经济效应看,双边FTA通过相互间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特殊优惠安排,促进了成员方有利自身的贸易转移,使成员方货物进入彼此市场的机会大为增加,从而促进成员方的贸易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双边FTA推行的贸易和投资优惠措施,减少了相互间的投资障碍,降低了投资成本,有利于提高彼此的工业化程度与水平,发挥一体化市场的规模效益;双边FTA促进了成员方技术和人才流动,弥补了各自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不足,提高了彼此的科学技术水平,推动了成员方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记者:自由贸易协定可以采取那些形式呢?
汪巍:自由贸易协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特惠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它们依次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同阶段。在特惠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实行部分特惠关税减让。在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有权对非成员设定各自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也是自由贸易区,但成员对所有非成员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共同市场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除拆除成员之间所有贸易和投资障碍外,还允许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经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它包括各成员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体化。包括双边FTA在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并非新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已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记者:请您谈谈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双边FTA的发展趋势。
汪巍:从FTA的进展看,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最早的双边FTA是1983年签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紧密经济关系协定,据APEC统计,目前为止,APEC成员间已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7项,成员与非成员之间达成的FTA有33项,正在谈判的有42项,正在构想中的有6项。
2.美洲地区。近年来,加拿大与智利达成了双边FTA,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双边FTA谈判已经接近尾声,与南锥体共同市场的谈判正在进行中;2000年7月墨西哥与欧盟达成了双边FTA;美国在2000年与约旦达成了双边FTA。在加勒比地区,有13个成员的加勒比共同体与多米尼加和古巴达成了双边FTA。
3.欧洲地区。中欧自由贸易协定成员为: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波罗地海自由贸易区成员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随着欧盟东扩进程的加快,欧洲地区的双边FTA将逐步向外伸展。
4.非洲地区。非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将以自由贸易区为主,非盟委员会与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非洲开发银行等合作伙伴近来提出了建设非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并制定“四步走”时间表:2014年完成东非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三方自由贸易区计划;与三方自贸区平行,2012年至2014年完成非三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15年至2016年巩固三方自由贸易和域内其它地区自由贸易区,并逐步对非洲各次区域自贸区进行整合;2017年建成非洲自贸区。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全球贸易自由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尽管各国由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差异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国家贸易利益,但在WTO的积极推动和各成员的努力配合下,从双边FTA走向多边贸易体制的道路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记者:当前,通过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推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增长,已成为国际贸发展的重要趋势。双边FTA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汪巍:双边FTA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双边”易于推进。两个国家(如日本—新加坡)或地区(如欧盟—墨西哥)的经济联系相对较为紧密,易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协作体系,贸易自由化范围相对较小并易于推进,所以一些经济体转向双边FTA。
2.对外经济战略调整。在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下,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利益的驱动,一些国家进行新的战略调整,以拓展发展空间,获取更大的利益。
3.产生了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随着双边FTA的签署,内部贸易壁垒逐步消除,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记者: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双边FTA的商签呈现出那些特点呢?
汪巍:从双边FTA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双边FTA签署的步伐加快。在传统自由贸易区谈判中,由于各方都很谨慎,所以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在商签双边FTA方面,只要缔约国愿意,随时都可以签署协定。
2.双边FTA涉及的内容大大增加。WTO拥有强有力的解决纠纷的手段,因此在贯彻方面具有强制力,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WTO的约束范围扩大持慎重态度。双边FTA虽然以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中心,但只要双边FTA缔约方达成协议,它还可以加进除此之外的各种内容。1994年前的双边FTA绝大多数仅涉及货物贸易。近年来,双边FTA内容不仅包括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而且还包括了环境标准、投资、农业、竞争政策等等敏感领域的各种内容,已经成为WTO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场。
3.双边FTA不再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早期的双边FTA主要在毗邻或地理距离较近的国家间缔结。近年来,有的双边FTA跨洋过海。再者,经济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签署双边FTA正逐步增多。
4.双边FTA的签署遵循了“先易后难”原则。日本在与新加坡的农产品谈判中一度处于被动不利地位,双方绕过农业及农产品问题顺利签署了协定。
5.双边FTA为处理与多边主义的关系积累了新的经验。双边FTA双方一再强调必须在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内逐步签署和实施,并促使双方以WTO成员的特殊身份签署协定。不仅如此,有些双边FTA承诺开放的程度还超越了WTO成员国之间的协议范围。
记者:您以上的谈话,比较详尽地说明了双边FTA具有方便、灵活、快捷,并可以同时与不同对象国签署的优势,这也成为在多边贸易谈判屡遭挫折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热衷的选择。汪先生,请您谈谈我国参与双边FTA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情况。
汪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发展。除了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机制等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进程,开展“10+3”和中日韩合作对话之外,近些年,又在参与双边FTA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签署了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加入了曼谷协定,当前,自贸区已经成为中方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实现互利共赢的新渠道、新平台。中方大力推进并参与的双边FTA主要有:(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签署协议;2004年实施早期收获计划;2005年实施《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2010年基本建成。(2)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10月23日签署。(3)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12月签署《早期收获协议》,2006年1月1日实施该协议;2006年11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2月21日签署《服务贸易协定》。(4)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11月签署,2006年10月实施;2008年4月签署《服务贸易协定》。(5)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4月28日签署。(6)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协定,2010年4月8日签署;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4月7日签署。
我国正在谈判的自贸区(自由贸易协定)包括:(1)中国—海合会自贸区;(2)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3)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协定;(4)中国—挪威自由贸易协定;(5)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自贸区。
2012年4月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外长会议上,外交部部长杨洁篪表示,中日韩应推进更深层次务实合作,要尽快签署三国投资协定,尽早启动自贸区谈判,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额仅占三国对外贸易的11%左右,相互间投资额也仅是三国对外投资的10%,这对于三个经济互补性极强的国家而言,说明蕴藏着无限商机。中日韩三国经济加起来占全球经济近20%份额,有1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还有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成熟经贸关系。这一切都意味着三国自贸区是一个可以迅速整合且开发成本低、收益预期高的共同经济空间。
记者: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是WTO认可的。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和推进双边FTA,是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途径。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在参与双边FTA进程中,应该采取那些策略呢?
汪巍:我国的策略可以用32个字来概括。
1.顺应潮流,积极参与。从理论上讲,参与双边FTA可以获得扩大市场规模、增强经济竞争力、吸引国外投资、改善贸易条件等收益。从实践来讲,通过参与双边FTA,尤其是自由贸易安排,一方面可以使我国的产品以更加优惠的贸易条件进入对方市场,从而拓宽出口渠道,分散市场风险,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需要相互开放更多的领域,深化科技、金融服务、旅游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参与双边FTA还可以使我国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自己产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2.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我国应积极探讨参与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研究商签双边FTA带来的影响,权衡利弊,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有步骤、有层次逐步推进双边FTA,尽可能避免国外商品冲击市场带来的损失,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其它国家或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
3.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根据双边FTA发展的实践以及我国的国情,我国参与双边FTA的形式应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主,以减轻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并以较低成本拓展市场空间;谈判签约对象应重点选择相互经贸关系密切、贸易保护程度较高、市场规模大、竞争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以最大限度获得双边FTA的利益。
4.巩固基础、提高效益。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驾驭经济的能力。不仅要求政府制订出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经济政策,而且还要注意防范区域经济一体化甚至全球化的经济风险,并且要提高监管能力。其次,我国也可以主动出击,将优势产品投资到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内生产,绕开贸易壁垒,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减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记者:根据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度,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我国参与双边FTA的总体布局具体措施是什么呢?
汪巍:总体布局是“依托周边,拓展亚洲,面向全球”。具体措施有3点。
1.制定推进我国参与双边FTA的总体战略规划。为了更主动有效地参与地区经济事务,在这些事务中争得更多的发言权,提高我国参与地区和国际合作的地位,必须要有一整套战略规划。
2.加强双边FTA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应加强组织与协调工作,使各方面有序有效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整体效应。
3.确定商签双边FTA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首先,应评估与友好国家或有战略利益的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其次,要以下列因素为标准来选择我国洽签自由贸易协议的目标签约国:在签约前,目标签约国的贸易保护程度高,显示我国出口至该国越少。在签约后,能为我国带来较大利益。
自由贸易协定 篇7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影响分析
根据当前情况来看, 越来越多国家之间乐于进行经济往来、区域贸易安排, 但是与这种自由贸易协定相对应的法律体系却不健全, 其与多边法律体系相互共同存在, 起到不同程度补充的作用, 但是区域贸易数量逐渐增多, 自由贸易协定法律体系逐渐占主导地位, 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影响日趋明显。深入研究, 积极促进正面影响、降低负面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1 自由贸易协定基本概述及特征
1.1 自由贸易协定的基本含义
所谓自由贸易协定主要是指各国进行经济往来、自由贸易安排过程中, 为了改变现有的两者之间的贸易阻碍或贸易壁垒等, 为了促进两国或者多国之间的商品流通、经济自由、贸易往来等而签订的协定。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被定义为法律的一种, 其与自由贸易安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一般国家之间经济往来密切、自由贸易安排数量较多与之相应的协定自然增加, 久而久之形成了自由贸易安排法律, 同时形成的法律又反作用于自由贸易安排情况, 对各国经济利益予以维护、对各国自由贸易安排予以约束, 合理安排不同国家在协定中应遵守的义务及获得的经济利益。从分类方面来讲, 自由贸易协定方式主要包括经济、关税同盟;优惠贸易安排;共同市场和自由贸易区等。
1.2 自由贸易协定的特征
自由贸易协定特征表现在不同方面: (1) 自由贸易协定主体定位。从上述含义阐述中能够明确自由贸易安排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就于此自由贸易协定签订的主体必定是国际认可的、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即可, 必须要具备国际法律效益。各国家的个体领导者并不能够作为自由贸易协定签订的主体。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一般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经济全球化不断凸显,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安排也逐渐增多, 贸易往来更全面、更多样。 (2) 自由贸易协定可以促成统一行动。通常情况下两国之间或者多国之间可以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协定内容明确标注各国之间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及获得的经济利益等, 其具有比较明显的约束性。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国家保留好协议法律文本文件, 在自由贸易安排过程中双方出现分歧或一方违反协定内容等行为均要受到检查, 不能够按照自由贸易协定法律文件固定履行自身义务的国家必定受到协定签订成员的制裁。 (3) 内容丰富。从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情况来看, 同发展程度国家及地理位置临近国家之间自由贸易协定签订的比较频繁, 为了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签订协议以此改变贸易壁垒。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各国之间为了谋求发展及经济利益, 开始跨地区、跨发展程度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同时自由贸易协定内容也日渐丰富起来, 其涉及的范围扩展至国家的知识产权协定、环境标准协定、基础的货物贸易协定、竞争政策协定和服务贸易协定等多方面。全球各国经济往来更加密切, 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2 自由贸易协定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影响
2.1 自由贸易协定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 对第三国的负面影响。一般情况而言, 自由贸易协定能够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自由贸易协定最常见的即为区域自由贸易安排, 通常相邻地区的两个国家或者该地区的多个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不属于地区范围内的国家想要参与其中, 共同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是不可以的, 如东盟成员拒绝印度的加入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与此同时, 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之间为了谋求共同发展机会多会制定优惠政策条件放宽与其他成员国, 这些优惠政策仅对内不对外, 即协议成员国以外的国家不能够享受到成员国出台的优惠政策。以上两方面内容为排他性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会实行机体贸易保护, 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关税税率, 反倾销对策明显或者对于服务或者货物的配额上予以限制, 影响其他国与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可以被定义为贸易政策趋严, 对WTO组织的大部分第三国造成贸易出口困境、贸易经济利益降低, 协定外其他第三国的经济发展及国际地位的竞争力。
其次, 发达国家权力扩张。目前, 自由贸易协定基础越来越多, 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均参与到自由贸易协定签订活动中, 已经从传统同发展程度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发展成多元化、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但是这一转变进一步增加了发达国家权力扩张情况, 一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甚至落后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签订过程中, 其更具发言权及解释权, 在条例主张上会更加苛刻。自由贸易协定缔结的各成员国均会首先从自身的经济利益、未来发展趋势、发展动向及实际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出发, 均希望在自由贸易协定缔结中为自身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 更具有发言权的发达国家更能够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 实现经济利益最大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自己国家的产品利益。发达国家权力扩张会严重影响WTO经济组织的平衡, 不能够保证国际上各国之间公平进行经济贸易往来, 破坏世界多边自由贸易。与此同时, 由于发达国家权力扩张明显, 其所掌握的发言权更多, 自由贸易协定对其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如果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缔结, 发达国家仅从自身发展水平及经济需求方面考虑出发, 提过过于严苛、不公的条例要求, 极有可能导致落后国家承受较大经济压力, 以导致其经济崩溃甚至出现国内政权动荡等, 这种情况不但不能够促进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国家经济纠纷、影响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阻碍发展。
最后, 违背WTO法律制度。WTO属于多边贸易体制, 与自由贸易协定的区域贸易体制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前者涉及的缔结成员国较多, 不同区域国家均可以参加到WTO组织中, 同时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 主要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 在进行多边贸易安排过程中不同国家均需要在谈判中谋求更大的发言权及经济利益, 协调起来难度较大, 要想顾及到每一成员国的经济利益情况需要协调谈判很久, 同时谈判结果还不一定能够达到每一成员国的满意。但是自由贸易协定区域贸易体制的建立, 逐渐受到不同国家的追捧, 主要是这一经济体制下的成员国大多数地区临近、经济文化比较相近, 同时普遍缔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力相当, 同时自由贸易协定缔结最少可以两个国家即可, 这就奠定了成员方数量少的基础, 在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过程中更易于调节, 更有利于保证不同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 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 良好的区域经济活动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为国家谋求跟大的国际发言权及解释权, 同时还能提升国家在国际经济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地位, 就于此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参与到自由贸易协定区域贸易活动中, 与之相对应的WTO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一定冷落, 容易影响其法律制度的建立及组织贸易经济的活力。另外, 在近年来自由贸易协定缔结中发现有很多签订的协议条例完全违背了WTO组织相关规定内容, 其协定要求权力及义务远远超过了多边主义, 这是严重违背WTO法律的表现。
2.2 自由贸易协定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正面影响
首先, 促进多边体制成员结构的改变。从上述阐述内容中能够明确, 自由贸易协定具有比较明显的排他性和地域性, 这些特征可以看做是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合理把握运用将其作为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正面影响。自由贸易协定多为同一地区的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地区的同类经济发展水平国家, 这类国家通常具有统一的经济利益追求及市场发展背景, 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将其设定为一个团体, 在WTO世贸组织的谈判中作为团体单位成员的身份争取相应的发言权及解释权, 这能够有效改变多边体制成员结构, 自由贸易协定多国成员作为团体与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共同抗衡, 能够对其以往一国独大的局面予以控制和调整, 从而最大程度保证多变贸易谈判结果的公平性, 也能够为自己未来经济发展谋求更多有利条件。另外, 目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地区国家之前也可以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缔结, 在缔结和谈判过程中维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 这就出现世界各国之间错中复杂的经济贸易关系, 多种多样的自由贸易安排, 保证自由贸易协定的任何权利及义务的制定均符合WTO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范围内,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自由贸易协定就能够从不同方面制衡多边体制成员结构, 促进WTO组织结构中的不同成员国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
目前, 自由贸易协定中最突出、普遍的缔结关系即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这一类的自由贸易协定缔结能够有效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实现共赢的局面。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能够以更低门槛的形式进入到发展中国家, 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获取到相应的市场份额及经济利益, 但是相反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鼓励自己本国内比较有竞争实力的产业投身于发达国家中, 能够为自己谋求跟广阔的发展机遇及市场空间, 能够保证本国资源配置更优化、更科学, 同时还有可能实现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从而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升级, 提高竞争实力。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比较还有很大差距, 但是我国最突出竞争优势即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与发达国家性自由贸易协定中发挥自身优势, 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有效提升。
其次, 弥补WTO体制法律不足。虽然国际经济WTO世贸组织已经建立有不同类型、地区国家参与到其中, 但是其相关内容法律仍存自一定缺失情况, 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这也是由于WTO组织中国家数量众多、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背景文化差异较大造成的, 对各国的经济往来及自由贸易安排仅应用WTO体制的贸易法律予以约束和维持, 其困难性较大。难以满足各地区、各国的经济需求, 同时也不能够保证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合理有效经济合作往来。就于此, 自由贸易协定的出现应成为必然趋势, 从而形成了两种贸易合作形式, 其一是传统的全球经济贸易合作, 与之相对应的第二中即为地区经济贸易合作。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较少, 其在沟通、谈判过程中相对比较容易, 能够针对新议题的不同方面问题达成统一意见, 这是WTO体制法律所不具备的, 自由贸易协定可以作为WTO体制法律空白的弥补突破口, 保证WTO体制法律的全面系统性, 促进其更加完善。
最后, 加快WTO有关贸易自由化的谈判进程。上述阐述内容不止一次的提到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少, 谈判条件更容易突破, 谈判共容易达成统一共识, 从另一层面来讲这也是加快WTO有关贸易自由化谈判进程的关键点。另外, 从自由贸易协定中能够看出其设定的相关规定条例和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 更能够合理量化不同成员国之间的责任义务及经济利益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WTO体系的构成提供了经验, 有利于WTO多边贸易关系的完整性。WTO可以参考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有利信息, 在自身体制建设中未涉及到领域适当提出新课题, 有利于WTO贸易自由化谈判相关规则的设定, 能够促进谈判进程加快。虽然自由贸易协定中更多的是相邻地区国家之间的缔结或者是同一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缔结, 但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落后国家要想在国际经济中进一步长久发展均不能够仅仅依赖自由贸易协定, 仅可以将其作为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 保证自身是在自由贸易协定中发展的同时低能够逐渐向多边贸易体制靠拢, 真正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体制中, 以提高自身国际地位。
3 结束语
国际经济体制的改变必然导致自由贸易协定出现, 其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 要合理调整负面影响、发挥正面影响的作用有利于完善国际经济法律体制, 促进国际经济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娟, 穆月英.中美农产品在韩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分析——基于韩美自由贸易协定[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4) :167-172.
[2]李顺德.自由贸易协定 (FTA) 与知识产权国际环境[J].知识产权, 2013, (10) :13-26.
[3]杨静, 朱雪忠.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范本建设研究——以应对TRIPS-plus扩张为视角[J].现代法学, 2013, (2) :149-160.
[4]刘彬.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文本的体系化构建[J].环球法律评论, 2016, (4) :179-192.
[5]潘伟光, 杨祺, Hsiang-Tai Cheng等.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能否促进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3, (6) :37-40.
[6]李丹萍, 杨静.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商标权TRIPS-plus条款研究——基于美国、欧盟、日本的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 2013, (2) :77-83.
[7]王琳.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经济效应的再分析——基于GTAP模型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 2013, (5) :68-77.
[8]殷敏.新区域主义时代下美式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选择——兼论对中国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96-101.
[9]郭文杰.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劳工标准:基本模式与发展趋势[J].山东社会科学, 2016, (6) :157-162.
[10]林珏.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负面清单”的国际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5) :120-129.
自由贸易协定 篇8
关键词:中国,新西兰,对外贸易,发展
2008年4月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以下简称《协定》) 在北京正式签署, 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根据《协定》, 在货物贸易方面, 新西兰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我国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绝大部分自新进口产品关税。在服务贸易方面, 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作出了高于WTO的承诺;我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作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在人员流动方面, 双方承诺将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 新西兰将为中医、中餐厨师、中文教师、武术教练、中文导游等5类职业提供800个工作许可, 并允许车工、焊工、计算机应用工程师、审计师等20类职业至少1000名中方人员赴新工作。在投资方面, 《协定》就投资促进和保护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为解决与投资相关的争端建立了有效的机制。此外, 《协定》还针对中新两国在海关、检验检疫、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近年来, 两国经贸关系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双边贸易额近116亿新元。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虽然新西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不是很明显, 但是对于新西兰来说, 与中国的对外贸易直接影响着其经济的发展。而随着《协定》的签署, 两国贸易将如何发展, 对于参与贸易的企业来说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更好利用《协定》提供的优惠条件。本文从新西兰和中国两国2000—2010年的贸易数据入手, 分析目前两国贸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基于“钻石”理论和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理论提出在《协定》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两国贸易的对策。
一、理论基础
对于双边贸易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 从自由竞争到保护再到管理贸易, 经济学家针对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政策。本文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理论作为目前新中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 进而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1、波特“钻石”模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990年, 波特出版了其影响众多国家贸易政策制定的巨著《国家竞争优势》, 并提出了其著名的“钻石”模型 (如图1所示) 。波特认为:如何将一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般来讲, 取决于四个基本决定因素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生产要素) 和两个附加因素 (机会和政府) 。波特指出, 四个基本决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互相作用, 直接影响着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而机会作为附加因素, 它会改变四个基本决定因素进而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对于政府来讲, 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四个基本决定因素进而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产生影响, 反过来, 四个基本决定因素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注:数据来源:新西兰政府统计网各年度数据整理。)
作为一种新贸易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投资和创新对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性。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来讲, 所涉及企业的创造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及意愿非常重要, 这需要企业在研发、学习等方面进行投资。
2、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
牛君、韩民春 (2007, 2008, 2010) 认为, 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是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中引入自主创新后所扩展出来的一个新概念, 是指在寡头市场结构下, 政府通过自主创新政策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干预, 其干预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 进而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战略性”指的是政府和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各自所实施的策略。也就是说, 政府在制定自主创新政策时要考虑本国企业和国外企业以及国外政府的反应, 而国内企业在实施自主创新时也要考虑本国政府的政策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国外企业和国外政府的策略影响。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实施的途径是:国家通过制定自主创新政策, 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进行扶持, 或对一些风险很大的高科技产业和特殊行业进行扶持, 使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腾飞, 使这些被扶持产业或行业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一个经济体的全面发展。
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的重点在于强调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到创新的结果, 进而影响企业或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形成。
无论从波特的“钻石”理论还是从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理论来看, 创新是企业、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的驱动器, 创新作用的发挥在于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和战略的制定。作为企业来讲, 参与国际竞争可以采取的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作为政府来讲, 必须通过创新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 以便参与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战略, 进而强化国家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与新西兰贸易现状
1、从总量来看
从表1可以看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 新中贸易总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从2000年的不足30亿新元增加到2010年的近116亿新元。新中贸易在新西兰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由2000年的4.76%上升到2010年的13.49%, 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尤其是在2008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后, 两国贸易从总量和所占份额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和中国的贸易比重已经超过新西兰贸易总量的10%, 说明中国已经在新西兰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为了能够对新中商品贸易分析更加准确, 本文采取国际贸易商品分类 (HS) 对贸易商品分为21大类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为了简化起见, 采用了序号表示并对第21类商品不做比较) :01活动物;动物产品;02植物产品;03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04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05矿产品;06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07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08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动物肠线 (蚕胶丝除外) 制品;09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10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其制品;11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12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13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14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15贱金属及其制品;16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17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18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19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20杂项制品;21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
从表2新西兰对中国的出口可以看出, 新西兰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动物产品, 从20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01、09和11类三大类产品;而在2000年,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01、11和06类三大类产品, 在2006年,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01、09和10类三大类产品。从表3新西兰从中国进口商品分类可以看出, 2010年新西兰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16、11和20三大类产品, 从各年度的数据也可以看出, 这种进口商品结构的格局多年都没有多大变化。
从进出口商品比较来看, 有意思的是两国贸易中第11类产品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在两国的进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表4、表5可以看出, 新西兰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51类产品, 也就是集中于羊毛的出口, 而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61、62、63类商品, 这些商品主要集中于服装类制成品及其他一些纺织制成品。
从两国进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 这种贸易形态基本符合传统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的解释范围。新西兰属于农牧业发达的国家, 故在农牧业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在服装业、制造加工业等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三、中国与新西兰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虽然中新两国对外贸易随着《协定》的签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对新西兰经济的影响力也日益增长, 但两国贸易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新中贸易多年来逆差不利于两国贸易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 新中贸易多年来一直处于新西兰逆差、中国顺差的状况。自2000年以来, 新中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到2008年达到逆差的最大值, 2009年开始, 逆差开始缩小。从理论上来说, 长期的贸易逆差会影响两国的贸易关系, 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今后两国在贸易中要重视进口,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使两国贸易基本实现平衡, 促进两国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2、新中贸易中工业品贸易层次低
从表6、表7可以看出, 虽然新西兰从中国进口工业品不管从绝对量还是从增长速度来看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是从具体进口的商品来看, 新西兰从中国主要进口的商品是低层次或附加值相对比较低的84、85类工业品, 而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如汽车、航空航天产品等进口量非常低。
3、新中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改善
从表2可以看出, 新西兰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产品较少, 从中国进口的珠宝首饰类产品量也不大;另外, 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12、13类产品的进口量也不是很大。一方面, 新西兰本国由于气候原因, 农产品产量和品种等都满足不了本国市场的需求而需要大量进口;另一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要出口的农产品量也很大。但是, 目前的贸易商品结构还没有真正发挥两国竞争优势, 实现经济互补。
4、新中贸易中各自企业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
通过表2—7贸易数据可以发现, 虽然新西兰和中国近年来贸易发展迅速并遵循传统贸易理论的贸易形态, 但是从贸易量和贸易范围来看, 两国的比较优势都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其主要表现为新西兰作为主要的畜牧产品出口国, 向中国的出口量不是很大, 而中国作为工业品加工大国, 新西兰从中国的进口量也不是很大。
四、进一步发展中新贸易的对策
2008年, 随着《协定》的签订, 新中贸易从量上和所占新西兰贸易的比重方面都产生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 新西兰国内经济的衰退, 如何发展新中贸易, 这将直接影响两国相关企业的发展, 也会直接影响《协定》的实施, 这也是新中贸易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发挥新中两国的比较优势
从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来看, 新中两国的对外贸易基本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优势。但是新西兰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一直不高, 其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从新西兰的国家优势来看, 新西兰政府严格的农产品标准使该国的农产品质量非常好, 这就需要两国政府更进一步加强市场信息建设, 在《协议》的基础上扩大新西兰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满足中国国内市场对更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从中国在新西兰对外贸易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来看, 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在纺织品、小家电等产品方面的市场份额, 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2、中国的中小企业要加强对新西兰市场的开拓
在市场开拓方面, 由于新西兰国内消费市场相对比较小, 所以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市场对外开拓。在《协定》的基础上, 我国相关中小企业应加强对新西兰市场的研究和信息的获取, 掌握新西兰国内的法律法规要求, 通过驻新西兰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华人组织等机构, 扩大对新西兰市场的开拓。
3、构建两国中小企业的企业竞争优势
波特 (1990) 认为,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 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求企业在国家竞争优势背景下通过R&D和创新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作为中小企业来说, 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研究自身的价值链, 找准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一般来讲, 这种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商品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方面。比如在纺织品方面, 中国的中小企业就必须将创新的重点放在品牌的提升、产品品种的开拓, 进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上。故此, 在《协定》的基础上, 通过双方的自由贸易, 实现企业之间的交流和竞争, 进一步促进企业在各自竞争优势上的投入, 进而构建两国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4、在《协定》基础上加强信息的共享
为了进一步促进新中两国贸易的发展, 在《协定》的基础上加强信息的共享是促进两国贸易发展的有效手段。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两国首先在各自政府网站上开辟专门窗口, 用中英文介绍两国贸易政策、产品需求及供给等, 使两国有贸易倾向的企业能够轻松获取贸易信息, 实现两国对外贸易信息的共享。
5、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 实现贸易平衡
新中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协定》的基础上, 两国要进一步合作, 加强高新技术产品、汽车产品等在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扩大两国服务贸易的范围 (比如说旅游业: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自然风光差异巨大, 又地处南北两半球, 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就要求两国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措施来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 , 实现两国贸易的互补, 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尤其中国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从新西兰的商品进口, 努力改变新西兰的逆差状况, 逐步实现两国贸易的平衡。
五、结论
综上所述, 自新中两国《协定》签订以来, 新中贸易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 新中两国贸易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 只要两国政府和企业按照《协定》的规定, 相互了解和信任,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指导下, 新中两国的对外贸易将会在各自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各自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牛君、韩民春: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8) .
[2]牛君、韩民春:自主创新与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J].当代经济, 2007 (2) .
[3]Porter, M.E.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
自由贸易协定 篇9
WTO (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于1995年, 作为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 目前有174个成员, 其成员国在国际贸易规则, 停止自私保护主义的, 它也担任场地讨论国际贸易规则的多边谈判。在加入WTO之前, 跨国公司的贸易关系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约束。
二、区域贸易协定
虽然世贸组织的目标是使国际贸易更加自由, 有时是不能奏效的。正如我们都知道多哈会谈是成功的, 主要的问题是农产品。由于这样的问题不能在多国谈判中得到解决, 因此区域和双边的贸易协定应运而生。区域贸易组织在世界各地有许多种, 例如欧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域贸易措施对美国是非常重要的, 它通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布什政府时期已经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 另外11个还在谈判中。以多哈会谈为例, 即使它失败, 美国损失也很小, 有一部分原因是它加入区域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承诺和福利,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小WTO的RTA, 他们都对国际贸易, 其规模是不是一样大, 基本上, 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所以他们也有类似的承诺和成员的权利方面。然后, 让我们看到RTA与WTO的一些细节。
三、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协定的比较
区域交易和多边交易都需要谈判达成协议贸易的某些方面, 如降低关税和补贴。但为什么如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贸易协定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个突出的热点。世贸组织是全球化的象征, 而区域贸易协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迅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甚至世贸组织的成立都没有影响到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多哈会谈开始后,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出现了33个区域贸易协定, 其中21个是关于货物贸易, 其余13个是对服务贸易。除蒙古外, 所有的世贸组织成员都至少是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员, 区域贸易协定中成员国的交易量是整个世界贸易量的一半。区域贸易协定不仅源于欧洲, 而且也是在欧洲得以固定。现在, 亚太地区对签订区域贸易协定也变得非常活跃。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 内容也不断充实。传统贸易协议的目标是把重点放在减少和消除货物贸易税和非关税障碍。现在的协议, 不仅扩大到服务贸易, 而且还制定关于投资、竞争政策、环境政策和劳动条款的规则。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也成倍增加。一些国家已经有很多的经验, 它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首先, 它们不只是致力于与周边国家签订区域贸易协定, 而且还发展隔海相望国家的贸易协定。例如, 美国和新加坡。并且他们也想打造一个超级的大自由贸易区, 例如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
与多边交易相比, 区域交易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为它很容易在少数几个国家当中达成共识。这就是为什么贸易外交官喜欢区域协定的原因之一。在这里, 我想谈谈多哈谈判, 这是一次多边的谈判, 即世贸组织活动。是什么导致了通话的失败呢?
要谈多哈会谈失败的原因, 我们可以分析世贸组织 (多边谈判) 的缺点。首先,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多哈会谈?它于2001年在多哈 (卡塔尔首都) 举行。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 特别是农产品的贸易壁垒, 消除贫困, 扩大国际贸易。自2001年以来, 谈判时间表已经一推再推。主要的问题是,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补贴无法得到共识。
对于多哈会谈的失败, 很多的参与者都是有责任的。对于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的关税已经很低, 它要求欧盟削减农产品关税和大型新兴经济体, 以减少对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障碍, 但是美国自身只是提供了很少农业补贴改革。而美国宁愿选择达不成共识, 也不想自己受到协定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印度希望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和降低关税, 但自身并不想降低其对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贸易障碍。
很多国家宁愿区域贸易协定的另一个原因是, 多哈 (WTO) 的承诺是不可撤销的, 而双边交易则是灵活的, 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承诺。
无论区域交易或多边交易, 如果他们成功了, 他们都可以有利于国际贸易。但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很明显, 区域性协定只是影响少数几个国家, 而多边协定影响所有成员。在多哈谈判中, 任何一个贸易伙伴让步自动延伸到所有成员, 这意味着一个成员国对另一个成员国作出了承诺, 那么这个承诺对所有其他成员都是有效的。但在双边交易, 这样的承诺仅仅是在这两个国家之间是有效的。
地域性协定可以成为重新启动多哈会谈的催化剂, 因为很多国家都意识到自己在多哈会议上没有做出的让步在区域性的谈判当中都做了。区域协定数量的不断增加, 使得整个世界也能得到应该在多哈会谈中得到的结果。以美国为例, 布什政府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许多人认为多哈会谈的失败造成美国的损失非常小, 部分的原因就是它从众多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同样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 区域贸易协定的不断增多同样会加速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摘要:当前各种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正在迅猛发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 既有法律方面的漏洞, 又有外交策略和经贸利益等因素的考虑。过多的区域贸易协定势必会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和前景。本文从对区域贸易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的比较, 分析各自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贸易协定,多边贸易,世贸组织,多哈会谈
参考文献
[1]王培志, 马兆庆.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山东财政学院报, 2007 (2)
自由贸易协定 篇10
国内外学者对自由贸易协定 (以下简称FTA) 影响研究涉及产业领域广泛, 但未出现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影响及制约因素研究及建设路径研究等, 但针对FTA对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应研究较少。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普遍认为中国该产业发展态势为进出口贸易量快速增长, 该产业的发展将充分带动区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尚未出现针对自由贸易协定对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的影响研究。
本文将以新FTA对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的经济效应为研究主线, 将新FTA的经济影响落实到温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发展态势, 把握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推动温州乃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 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型自由贸易协定特征
超越WTO规则的区域内经济整合正成为近年各国争相寻求的处理贸易问题的新形式, 新型FTA打破了传统FTA着重考虑双方经济互补及促进经济整合消除贸易壁垒等内容模式, 且FTA对成员产业经济的影响双效应正不断强化。
(一) 新型自由贸易协定不断增加
近年来, 各国之间对于自由贸易协定的探索与商榷不再单一地局限于地理意义上的相邻或相近的国家与地区, 而是将协定区域扩展。如中国与法国、德国、瑞士、冰岛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等。此类贸易协定的签订给原属于不同贸易区的国家间带来了新的贸易契机。
(二) 新型自由贸易协定对成员国经济影响进一步扩大
区别于传统自贸协定对成员国经济影响以静态为主, 新型自贸协定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出了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市场扩张与竞争效应等动态效果。如自贸协定将为区域内国家产业带来集聚效应, 并且将打破区域内成员国部分行业的垄断格局, 促产业发展。
(三) 日渐重视非关税贸易合作措施
各WTO成员国根据 (TBT) 相关协定, 基于国家安全、人民健康、环境保护等需要, 可制定相关贸易管制措施。而事实上,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可避免地成为部分国家或地区基于关税壁垒之后的另一项贸易保护制度。诚然, 这些贸易管制制度给开放性的跨国贸易带来的并非全部是正面影响。新型自由贸易协定则力求在保障成员国原有原则性条款之外, 进一步规范了成员国在相关产业或行业内的具体合作事宜,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TBT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新FTA项下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
当前中国与之签订并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中, 涉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自贸区成员国共有五个, 2013年, 彼此之间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 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形势喜人, 仅2014年1-6月产值即达709.72亿元。相关数据显示, 从2009年年产值1000.2亿到2014年仅上半年年产值即达700余亿元, 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5.6年百分点, 整体产业规模日渐扩大。
区别于温州地区传统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品往往伴随着高研发投入及高产出、高效益等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 有一定程度上必然带动区域工业整体增长。且温州市近年来虽大力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但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均, 在技术领域依赖外资, 在资本流动中处于低端附加值环节, 较多产品遭遇贸易壁垒困境等问题。
(一) 行业集聚, 产业结构待优化
温州地区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分布于医药、化工、电气等产业, 且在各县域的分布非常集中, 比如生产电气产品企业主要分布于乐清, 且2014年上半年产值超250亿元, 制阀业主要分布在龙湾区, 半年产值达107亿元, 而温州地区高新技术产值2014年上半年达415亿元。而电气及设备制造产值占总产值的86.02%, 可见温州地区高新技术行业县域集聚性强。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及电子技术两大类产品为主, 这两类产品进出口总值占自贸区成员进口产品总额近四分之三。温州地区以制造业见长,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发展还有待提高, 2014年, 温州市致力于进行投资中的技术改造, 以助推温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 整体发展层次待提高
尽管根据上文显示, 2014年上半年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值达700多亿元, 其中超半数是温州三大传统制造业领域低压电器、紧固件、阀门等, 而概念性高新技术产品及更高技术含量的新兴行业产品贸易量仍然徘徊于较低数值, 此数据与当前高新技术产业中新兴行业的占比相差甚远, 尤其是航空、航天等技术的设备制造在温州市内尚无企业涉猎。因此, 温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层次仍有待提高。
(三) 亟需扩充行业专业人才队伍
众所周知, 温州地区传统优势产业一向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如传统皮鞋、革包、笔、打火机、眼镜等。而按上文所说, 占全市工业产业比重达33%的高新技术产业, 也带上了浓浓的温州特色, 被打上了劳动密集型烙印。借用政府部分公布的数据, 在温州, 人均产值低于15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了248家, 占全市高技企业总数的25%。
劳动密集型企业中, 生产线工人数量占大多数, 高级知识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的欠缺, 必然成为企业在生产力提高及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方面的掣肘。企业要摆脱传统低技术含量、低知识层次的人才队伍素质现状, 亟需引进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四) 优惠政策利用率低
这里所谓的优惠政策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各新型自由贸易协定中区别于原WTO成员国之间的各项针对部分产品的相关规定的优惠政策;一个是地区政府给予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温州地区企业近年来尽管发展迅速, 但毕竟从地域上尚未划入我国核心经济圈, 且不少企业决策团仍带有温州家族企业管理弊端的影子, 对政策敏感度不强, 或许知识自贸协定这回事, 却未必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协定中的各项有利政策尤其是正常产品与敏感产品涉及到的零产税政策的差异化执行规定。而且温州部分企业未积极开拓获取信息及研究政策的渠道, 而是依赖于官方与媒体的政策解读。我国当前关于自贸协定政策分解的相关资源库与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进度滞后, 也使不少企业对政策的了解不够通达。
温州市政府响应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号召, 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但与企业对自贸协定的反应类似, 企业对于政策的敏感度有限, 仅少部分企业主动申请并享受到了政策中的税费减免优惠, 政府期盼以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及新兴产品研发井喷式发展的愿景未实现。
(五) 非关税贸易壁垒仍未消逝
非关税贸易壁垒, 可以说是不少温州企业的噩梦, 改革开放以来, 温州企业从最初的造假、到模仿、到贴牌生产直至今日自有品牌的出口, 经历了不可言说之殇。作为加工制造业集聚地, 温州几大优势产品在雪片式订单纷至踏来的鼎盛时期, 也遭遇了部分为保护本国产业的国家给予的各式各样非关税壁垒的劫杀, 欧盟CR法规的执行更是直接导致打火机产业的没落。而今,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各个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 竞争更为激烈, 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 东盟中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减少自贸协定对自己本国产业带来的影响, 将全面开放市场的时间放到了2015年, 部分政策更提出延迟若干年后才允许实施。以上种种, 均表示, 温州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之路并非一道坦途。
四、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发展建议
(一) 巩固优势领域, 开拓高新技术行业新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有九大类产品, 数据显示, 我国当前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及电子技术两大领域见长, 而温州地区则以电气行业领先。温州地区高新技术行业县域集聚性强, 且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品类别有限, 产业集聚且出口国市场集中。我们应在巩固电气设备制造业贸易强市的基础上, 致力于计算机电子技术、医药、生物材料等领域产品的开拓, 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 以充分利用各自贸协定项下提供的各国在资源及技术上的共融共通政策, 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扩充产品组合。
(二) 提升产业整体发展层次
几年前, 信贷危机使温州不少企业陷入寒冬, 但接踵而至的温州金改则给予许多行业大洗牌的机会。经历了洗礼的温企, 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如前文提到的乐清电气设备产品、瑞安汽摩配件产品、龙湾泵阀产品等都巩固了在温州高新技术行业中的支柱地位, 其中也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 接下来, 我们应加强标杆建设, 支持行业领先企业求新求变, 如将传统手工或半自动化装配逐步过渡到高端全自动化制造, 塑造高技术、优品牌的示范型企业。同时, 加强对更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如光电企业、新型材料企业的扶持, 尤其是引入本市尚无涉足的航空、航天等设备制造企业, 以提升温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层次。
(三) 引进高端人才, 优化技术团队
要解决目前低技术含量、低知识层次的人才队伍素质现状, 企业必然需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除了对高端人才进行引进外, 还应对现有员工进行提升与培养。当前探索的人才不入温, “知识与技术项目引入”的形式, 可很好解决高层次人才不愿扎根二线城市的尴尬局面。
目前部分企业正逐步探索机器人代替人工管理生产线的可行性, 一旦技术成熟, 条件许可, 将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这也是高新技术产业解决当前用工荒难题, 脱离对劳动密集的依赖, 真正名符其实地实现自动化的一项可行性措施。
(四) 提供信息支持, 落实优惠政策
中小企业的问题是信息滞后, 政策敏感度不高, 常常与优惠政策失之交臂。针对这一现象, 相关部门可通过开辟专用平台, 对各级各项优惠政策进行广泛宣传, 尤其是一些减免税相关规定, 更要对相关企业进行针对性宣传, 以税收优惠降研发及生产成本, 激发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热情。对于自贸协定项下的各项规则, 可借助行业企业的技术、法律等优惠人才, 以团队形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加强与海关、商检等相关部门合作, 及时获取相关政策信息。同时, 政府主管部门可支持与鼓励标杆企业对自贸区成员国进行参观考察, 以获取第一手信息。
(五) 政府层面积极进行新FTA探讨, 消除贸易壁垒
区域内经济整合主要目的即超越WTO规则, 新型FTA虽然打破了传统FTA固有的内容模式, 但依然致力于对成员国之间经济互补及促进经济整合消除贸易壁垒等内容模式的探索。对于各自贸协定项下的政策进行有效地落实与执行, 是最直接地消除贸易壁垒影响的措施。而加强同各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交流与协调, 尤其是技术互补与经济整合等方式, 更有利于促进新FTA关于各项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消除。
当然, 作为政策受益方的企业, 也应通过提升产业层次,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打造优质品牌等提升产品乃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提高自身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新超.新型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因应策略[J].国际贸易.2014.1
[2]孙芳.自由贸易协定的机遇和挑战[J].特区经济.2013.11
自由贸易协定 篇11
此前,有相关贸易管理的调查显示,全球只有大约30%的贸易商能充分利用好相关自由贸易协定。比如,虽然美国贸易商对自由贸易协定的利用率最高,但充分度也只有41%,而印度企业对自由贸易协定的利用率只为19%。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虽然提振了贸易商的出口,但其复杂性又难以使他们获益更多。
最大程度利用自由贸易协定成首选策略
普华永道这份报告全名为《中国海关与国际贸易事务筹划——2016年最佳实践操作调研》,所用数据取自2016年第一季度对超过400家在中国注册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其中40%参与受访的企业为贸易分销型企业,30%为生产型企业,另有30%兼具两种业务。受访企业遍及工业、汽车、化工、科技通信、零售和快速消费品、生命科学等行业。
此项调查显示,85%受访企业已利用自由贸易协定享受优惠税率,2014年与2015年这一比例分别为52%与67%。对于已经达成的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25%的企业正在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22%的企业正在或将要利用中国—韩国自贸协定。在利用自由贸易协定进口产品时,出口国与进口国对商品海关归类存在不一致(36%)、无法满足直接运输条件(19%)等原因,会对企业利用自由贸易协定享受优惠税率方面产生影响。
普华永道中国国际贸易服务总监吴俊杰在接受《中国对外贸易》采访时表示:“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在建立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随着中韩和中澳自贸协定的生效,该自贸协定网络预计将在中短期内迅速扩张。企业在利用自贸协定节省关税成本的同时,应通过评估原产地规则和进口交易的成交条件,与海关一起寻求长期有效的自贸协定解决方案。”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数项改革措施实现跨境贸易领域的简政放权。汇总征税业务在全国海关的推广提高了企业的通关效率及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了物流仓储成本。去年正式启动的企业信用认证体系转换,以及全国海关重点推进的区域通关一体化项目,都为企业通过提升自身贸易合规水平优化通关效率奠定了基础。约有56%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参加了或计划参加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
此次调查还显示,在2015年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检验检疫贸易便利化政策中,44%的企业认为“检验检疫通关无纸化”最为重要。另外,中转货物产地来源证管理和商检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也获得企业重视。
普华永道中国国际贸易服务合伙人鞠淑真表示:“去年对于中国进出口贸易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形式严峻复杂,下行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国海关和商检继续深化各项贸易便利化试点措施,使进出口企业能从中获益。随着天津、福建和广东三个新设自贸试验区的正式挂牌,更多贸易便利化措施正在更大地域范围中复制推广。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以期通过提高贸易合规水平来优化物流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
自由贸易协定未能被好好利用
自由贸易协定会给贸易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借助自由贸易协定,贸易商经营成本可相对降低,出口额也会有所增加,现实并非如此。那么,为何自由贸易协定未能被好好利用?有相关贸易管理的调查显示,全球70%的企业并未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FTA),这意味着它们很可能将支付更高的关税。调查对象认为,企业贸易活动面临的最大挑战包括手工处理流程、系统种类繁多、需要管理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等。
贸易商没有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便利条件,最大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报告收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巴西等11个国家的446位全球贸易从业者的反馈,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受访企业认为,确定适用条款或准备相关文件的程序繁琐,特别是当交易发生在与不同自由贸易协定关联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时,确定适用条款更加困难。自由贸易协定的条款复杂,这一点不应否定,但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没有通晓自由贸易协定的专业人士,部分企业为减少成本,甚至不愿咨询相关专家。可见,本质上看,自由贸易协定没能刺激贸易量,不是因为自由贸易协定本身,而在于一些贸易商的错误认识。贸易商应将辨识自由贸易协定条款作为一种投资看待,而不应将其视为成本消耗。
报告指出,亚洲采用自由贸易协定的情况尤其复杂,这是因为该地区存在许多相互交叠的协定。6个亚洲国家是10个以上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方,12个国家是至少5个协定的签订方。此外,亚洲各国与中国之间有大量的区域内贸易,同时另有战略性协定在其它更多国家生效。从一个亚洲国家向另一个亚洲国家发货,例如将中国制造的车载电池运往印度,则可能涉及到不止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企业一般会使用可能带来最高回报的自由贸易协定,但是如果放弃其余的,也会造成利润损失。
相关条款可以化繁为简
接受访谈的贸易商表示,企业耗费在拟定合同和确认合同条款上的时间与精力过多。
比如在亚洲,相关的自由贸易协定虽然提振了亚洲贸易商的出口,但其复杂性又难以使企业获益更多。当货物从一个国家转运至另一个国家时,贸易壁垒也会随之转移。44%的亚洲受访企业对相关自由贸易协定知之甚少,其中,有近一半的受访对象表示愿意更多地了解相关知识,但苦于所处环境相对复杂。
自由贸易协定 篇12
2010年3月,美国、智利、秘鲁、越南、新加坡、新西兰、文莱、澳大利亚参与“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首轮谈判,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宣布拟加入谈判,中国未宣布参与谈判。在TPP谈判之际,2011年东盟推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应邀参与,美国排除在RCEP初期成员范围之外。TPP与RCEP是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新进展,当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
Urata等[1]研究东亚FTA的经济效应,总体上FTA对成员国福利与GDP存在正向效应,而对非成员国存在负向效应。黄凌云等[2]模拟东亚区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情形,研究表明东亚各国具有经济互补性,建立自由贸易区将改善东亚地区社会福利。曹亮等[3]运用GTAP模型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对成员国贸易流量与结构的影响。李红等[4]研究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东盟的贸易关联效应。万璐[5]研究了美国加入TPP对其他成员国的影响。Petri等[6]模拟了TPP与“东盟+3”路径对各国的经济效应。杨立强等[7]运用GTAP模型,模拟中日韩FTA谈判的两种可能结果与TPP三种可能结果的组合情形。彭支伟等[8]运用CGE模型比较了TPP和FTAAP对APEC成员造成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不包含中国与韩国的TPP将使两国经济受到冲击,TPP情形下其成员将获益,但在FTAAP下获益更高。本文将从贸易商品、方式、区域结构角度,比较分析区域自由贸易协定(TPP、RCEP、及两者共存)的经济影响。
1模型设定
1.1 模型与数据来源
GTAP是由Purdue大学全球贸易分析中心开发的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型设定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国内生产商品与进口商品之间设定为Armington替代。模型为每个区域设置区域账户,该账户支出用于满足家庭消费、政府购买以及储蓄支出,这有利于衡量区域福利变化。GTAP模型引入全球银行与全球运输部门。全球银行根据各区域净投资,构建一个全球总投资品,再向各区域供给该投资品以满足各区域储蓄需求。全球运输部门提供运输服务,其价值为贸易品离岸价值与到岸价值之差[9]。本文数据来源于GTAP 8数据库,其包含57个产品部门134个国家或地区[10]。
1.2 区域部门划分
根据研究需要,将GTAP 8的57个产品部门汇总为18个:农林牧渔、矿产资源、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制品、木材与纸制品、化工制品、钢铁冶炼、其他金属冶炼、金属制品、汽车及零部件、其他运输设备、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其他制成品、公用设施与建筑、交通运输、其他服务业。为比较TPP与RCEP谈判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形,将129个区域汇总为如下25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老挝、柬埔寨、东南亚其他区域、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秘鲁、俄罗斯、欧盟25国、世界其他区域。
1.3 情景设定
为简化分析,不区分自由贸易区所处阶段,设定外生冲击为消除所有贸易品价格扭曲,假设不存在技术壁垒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成员仍然保有对非成员的贸易壁垒。模拟情景设定为:1TPP情形,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文莱、智利、秘鲁、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加拿大,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2RCEP情形,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3T_R情形,表示TPP与RCEP并存。进口商品价格扭曲用于衡量一国对区域外商品的贸易壁垒,方程如下:
VIMS (i, r, s)———表示从r地区进口到s地区的i商品价值量,以进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衡量。
VIWS (i, r, s)——表示从r地区进口到s地区的i商品价值量,以到岸价格衡量。
如果TMS>1,表明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如果TMS<1,表明对进口商品存在补贴;如果TMS=1,表明无任何扭曲。
2模拟结果分析
贸易结构主要包括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模式结构与贸易区域结构等。主要从贸易商品、方式、区域结构三方面分析区域贸易协定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2.1 贸易商品结构
将不同情形与基准比较,可得出以下结果:1TPP、RCEP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影响相反,例如,在TPP情形下,我国农产品、加工食品、服装纺织、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比重分别下降5%、12%、2%、2%,而在RCEP情形下,这些商品出口比重呈一定幅度上升,加工食品增幅最大,达到17%。2TPP对我国进口结构影响有限,而RCEP对进口结构的影响程度较大,TPP对各类商品进口比重的影响幅度在-2%至1%之间,而RCEP的影响幅度在-5%至16%之间。
为反映TPP、RCEP对我国各产品部门比较优势的影响,引入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RCA指数为一国某产业部门出口占该国总出口比重,与世界该产业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之比。RCA值越大反映该国的这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TPP情形中,加工食品、农林牧渔业竞争优势下降较为明显,纺织服装、皮革制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有2%~4%的下降,而矿产资源、木材与纸制品、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等产业竞争优势呈1%~3%的上升。然而,在RCEP情形中,我国加工食品、农林牧渔业竞争优势分别增加14%和2%,纺织服装、皮革制品、木材与纸制品竞争优势呈1%~3%的下降,公用设施与建筑、交通运输、其他服务业竞争优势下降3%~4%。
2.2 贸易方式结构
我国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其他制成品等产业体现了加工贸易特征。以电子设备产业为例,在基准期,我国电子设备中间投入约有34.13%来自于进口,产出商品中约有54.67%用于出口。TPP情形下,我国电子设备产业总中间投入中进口品比例以及产出出口比例分别降低至33.98%和54.59%,而RCEP所起的效应正好相反,总中间投入中进口品比例以及产出出口比例分别增加至34.62%和55.40%。这表明TPP将导致我国电子设备产业对外依存度降低,而RCEP将导致其对外依存度增加。我国纺织服装、皮革制品业产出用于出口比重分别约为29.56%、40.38%,具有外向型产业特征,该类产业易受国外贸易政策影响。TPP对纺织服装业出口产生负向冲击,而RCEP将产生正向效应,刺激该行业出口。为了反映TPP、RCEP对我国各产业生产加工的影响,测度了我国各产业附加值的变化情况。总体而言,除了矿产资源、电子设备等产业外,TPP对其余产业附加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冲击,如果将总体效应分解为价格效应与数量效应,TPP、RCEP的冲击效应主要来自于价格效应。
2.3 贸易区域结构
在TPP情形中,中国对欧盟25国的出口比重由23.74%增加至23.81%,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比重由24.85%减少至24.67%,对日本、韩国的出口比重出现下降。这表明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比重下降,而中国对未加入TPP的国家出口比重上升,体现了TPP作为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排斥它国的特征。
RCEP情形中,中国对欧盟、美国的出口比重都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对东盟10国的出口比重由6.8%上升至8.08%,中国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出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这表明中国加入RCEP,能够增加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减少中国对RCEP以外地区的出口。对于同时加入TPP与RCEP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比重总体上呈增加,RCEP所起的正向效应大于TPP的负向效应。从分来源地进口比重数据看,TPP减少了中国对TPP成员国的进口比重。RCEP增加了中国从RCEP成员国的进口比重。对于试图加入TPP与RCEP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进口比重总效应是增加的,RCEP所起的正向效应大于TPP的负向效应。
3结 论
本文从贸易商品、方式、区域结构角度,分析比较区域贸易协定(TPP、RCEP、以及两者共存情形)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TPP与RCEP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不同影响。TPP情形下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而电子设备、其他机械设备等出口比重上升。RCEP情形下,皮革制品、木材与纸制品、电子设备、其他制成品出口比重下降,其余产业出口比重上升。2在贸易方式结构方面,以电子设备产业为例,TPP将导致我国电子设备产业中间投入中进口品比例以及产出出口比例降低,而RCEP导致电子设备业中间投入中进口品比例以及产出出口比例增加。这表明TPP将导致我国电子设备产业对外依存度降低,而RCEP将导致其对外依存度增加。3在贸易区域结构方面,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比重下降,而中国对非TPP成员出口比重上升。中国加入RCEP,能够增加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比重,降低中国对RCEP以外地区的出口比重。
摘要:运用GTAP模型研究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以及两者共存情形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贸易商品结构方面,TPP情形下我国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其余产业出口比重不变或上升。RCEP情形下,皮革制品、木材与纸制品、电子设备、其他制成品出口比重下降,其余产业出口比重不变或上升。在贸易方式结构方面,TPP将导致我国电子设备产业对外依存度降低,而RCEP情形下,其对外依存度增加。在贸易区域结构方面,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比重下降,而中国对非TPP成员的出口比重上升。
【自由贸易协定】推荐阅读: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07-25
东盟自由贸易07-06
贸易自由化06-28
货物贸易自由化05-25
自由贸易改革开放06-10
自由贸易园区建设08-08
自由贸易热点问题研究08-16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06-08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06-18
优惠贸易协定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