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贸易协定

2024-05-22

优惠贸易协定(精选12篇)

优惠贸易协定 篇1

摘要:本文借助引力模型, 通过分层法, 交互项法研究了贸易伙伴国在具有优惠贸易协定 (PTA) 的情况下伙伴国间的差异性是如何影响贸易流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伙伴国间的相似性越大, 在优惠贸易协定下区域贸易流量的增加就越大。

关键词:优惠贸易协定,引力模型,贸易创造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PTA的数量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迅速增长。但是, 各地区的分布是极度不均匀的。即使世界基于收入水平被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PTA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总而言之, 在经济规模 (GDP) , 收入 (人均GDP) 和地理位置不相似的国家间, 优惠贸易协定的数量会明显变少。

事实上, 关于PTA的一般贸易效应研究已经有很多, 但是很少有研究证实是否PTA的贸易创造效应依赖于伙伴国家的差异性, 如果是这样, 是如何依赖的?本文将介绍两个实证方法来回答所研究的问题。我们首先使用分层法来检验预期伙伴国之间经济规模, 收入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性是否会影响形成PTA之后所获得的收益, 如果影响, 是如何影响的?但是, 这三种指标之间可能是相关的。考虑到这种相关性, 我们的第二种方法是在PTA测度和各种差异性测度之间添加多个交互项来研究伙伴国相似性对PTA效应的影响。

二、模型框架

测+1量) =PTA+效应最+常用+的+实证+框+架是引力方程如下:

其中Tijt是i国家向j国家在时间t时的进口量;PTAijt是一个虚拟变量, 在t时间上, 如果i和j在至少一个PTA中属于共同的成员国时, PTAijt=1, 否则PTAijt=0;X是其他决定因素的一个矢量, 如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距离, 共同语言, 共同殖民历史, 共同边界等。μt代表每年内在贸易和总震荡上任何未被注意到的全球趋势, wij是伙伴国间的固定效应, 其可以捕获到固定时间上伙伴国的异质性, 例如文化, 历史或政治联系等可能影响PTA的各种可能性;uit和vjt分别代表各个时间点上进口国-出口国固定效应 (或个体时间固定效应) , 它捕获任何时间点上不同国家对的异质性, 如多边阻力, 商业周期, 或政策变化。用ln (Tijt+1) 代替ln (Tijt) 被用于调节零观测值。β表示区域内贸易的变化是正的, 在区域内这种正优惠贸易协定的效应在理论文献中通常被认为是贸易创造 (TC) 效应的经验等价物。

同时我们定义, 经济规模差异性测量公式如下:SDijt= (Yit-Yjt) / (Yit+Yjt) , 其中Y是实际GDP。测量值介于-1到+1之间, 且当值为0时表示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经济规模。收入差异性测量方法如下:IDijt≡ (yit-yjt) / (yit+yjt) , 其中y是人均实际GDP。IDijt也介于-1到+1之间。地理距离差异性计算方法如下:LDij≡dij/dmax, 其中dij是人口最密集的i城市和j城市以千米为单位的地理距离, dmax等于地球上任意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LDij介于0和1之间。LDij的最小距离表明两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 这意味着这两个国家不仅运输成本低, 而且有可能具有更紧密的文化联系和更加相似的气候自然禀赋。

三、分层法

分层法可避免TC效果和伙伴国相异性之间所假设的任何特殊形式的关系。根据这种方法, 我们采用一种特定的相异性度量将 (1) 中的PTAijt分为10个PTApijt (p=1, 2, 3..., 9, 10) 变量, 因此每个PTApijt可以有不同的系数。所得引力方程为:

在这里PTApijt=PTAijt∙Dpijt, 其中Dpijt是一个虚拟变量, 如果观察值属于第p个百分位, 则Dpijt的值为1, 否则为0。

这种分层方法的一个优点是, 它允许因变量和分层独立变量之间可以有任何形式的关系, 在这个例子中10个层次都是如此。例如, 如果ln (Tijt+1) 与PTAijt之间是线性, 那么所有的βp (p=1, 2, 3..., 9, 10) 应具有相同的值;如果它们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那么βp的值随着p值得改变而改变。

除了基于相异性的特定测度对PTAijt进行百分位数分层, 我们也考虑到根据实际值的测度将PTAijt分为几区间。二者主要区别在于, 方法一中, 每个百分位数具有相同数目的观测值, 但是从一个区间到另一个区间相异性程度的变化可能不是恒定的;而方法二中, 每区间可以具有不同数量的观测值, 但是从一个区间到另一个区间相异性程度的变化是保持不变的。我们称前者为“百分位分层”, 后者为“数值分层”。我们主要用五种分层指标:SDijt, IDijt, LDij, ASDijt和AIDijt。

基于分层法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经济规模或收入相似性较大的国家, 在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上比相似性小的国家要大, 不管是比例方面还是水平方面都是如此。尽管如此, 即使是最不相似的国家对, TC效应仍然明显大于零。PTA的TC效应会随着伙伴国地理位置的变远而单调递减。当距离足够大时, TC效应就变得难以识别。超出该点, TC效应可能就会保持为零, 但是估计变得不精确所以很难去推断。

四、交互项方法

分层法的缺点是, 如果几个相异性维度之间具有相关性, 而PTA仅按一个因素进行逐次分层时, 它可能会导致有偏估计。所以我们用交互项方法添加交互项, 将对数线性模型扩展为广义的并且包含“自我选择”问题的对数线性模型。

相异性的绝对测度模型为:

其中, 贸易的“自我选择”所引起的偏差被控制为IMRijt, 影响PTA效应和公司异质性因素所引起的偏差被控制为ϕ-1 (PRijt) 。回归包括PTAijt和带有平方项的LDij之间的相互项, 因为分层结果表明, PTA的TC效应可能是位置相异的非线性函数。 (3) 中包含ASDijt和AIDijt这两个单独的回归变量, 可避免它们之间的交互项增大他们的效应。

交互项法的结果表明, 伙伴国家相似性越大, 它们的双边贸易流就越大, 即使没有优惠贸易协定也遵循这样的规律, 但是在优惠贸易协定下它们的贸易收益会更大。

五、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获得与我们估计所一致的结果。PTA合作伙伴的选择在决定PTA贸易收益上极其重要。首先, 如果两个国家在收入、经济规模及地理位置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那么PTA对两国间的贸易所起的作用可能会很小。而即使没有优惠贸易协定, 在经济规模, 收入和地理位置更相似的国家间比相似较小的国家拥有更多的贸易。其次, 尽管PTA对区域贸易流量有着积极效应, 相似性较大的伙伴国其贸易流量正常比例会更大。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比起与其他地区签订PTA, 和他们经济发展相似的同伴形成PTA, 会产生一个更大的溢价效应。这两个现象都表明, 在形成优惠贸易协定的国家中, 相似性较大的伙伴国区域贸易流量水平会更高。

优惠贸易协定 篇2

SAMPLE CERTIFICATE OF ORIGIN

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

a)fall within a description of products eligible for preference in the list of concessions of

an 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 country of destination;

b)comply with 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 rules of origin.Each article in a

consignment must qualify separately in its own right;andc)comply with the consignment conditions specified by the 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 rules of origin.In general, products must be consigned directly within the meaning of Rule 5 hereof from the country of exportation to the country of destination.Type the name, address and country of the exporter.The name must be the same as the exporter described in the invoice.Box 2 Goods Consigned to

Type the name, address and country of the importer.The name must be the same as the importer described in the invoice.For third party trade, the words “To Order” may be typed.Box 3 For Official Use

Reserved for use by certifying authority.Box 4 Means of Transport and Route

State in detail the means of transport and route for the products exported.If the L/C terms etc.do not require such details, type “By Air” or “By Sea”.If the products are transported through a third country this can be indicated as follows:e.g.“By Air”“Laos to India via Bangkok” Box 5 Tariff Item Number

Type the 4-digit HS heading of the individual items.Box 6 Marks and Numbers of Packages

Type the marks and numbers of the packages covered by the Certificate.This information should be identical to the marks and numbers on the packages.Box 7 Number and Kind of Packages;Description of Goods

Type clearly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oducts exported.This should be identical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oducts contained in the invoice.An accurate description will help the Customs Authority of the country of destination to clear the products quickly.Box 8 Origin Criterion

Preference products must be wholly produced or obtained in the exporting Participating State in accordance with Rule 2 of the 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 Rules of Origin, or where not wholly produced or obtained in the exporting Participating State must be eligible under Rule 3 or Rule 4.a)Products wholly produced or obtained: enter the letter “A” in Box 8.b)Products not wholly produced or obtained: the entry in Box 8 should be as follows:

1.Enter letter “B” in Box 8, for products which meet the origin criteria according to Rule 3.Entry of letter “B” would be followed by the sum of the value of materials, parts or produce originating from non-Participating States, or undetermined origin used,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f.o.b.value of the products;(example “B” 50 per cent);

2.Enter letter “C” in Box 8 for products which meet the origin criteria according to Rule 4.Entry of letter “C” would be followed by the sum of the aggregate content originating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exporting Participating State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f.o.b.value of the exported product;(example “C” 60 per cent);

3.Enter letter “D” in Box 8 for products which meet the special origin criteria according to Rule 10.Box 9 Gross Weight or Other Quantity

Type the gross weight or other quantity(such as pieces, kg)of the products covered by the Certificate.Box 10 Number and Date of Invoices

State number and date of the invoice in question.The date of the invoice attached to the Application should not be later than the date of approval on the Certificate.Box 11 Declaration by the Exporter

The term “Exporter” refers to the shipper who can either be a trader or a manufacturer.Type the name of the producing country and the importing country and the place and date when the declaration is made.This box must be signed by the Company’s authorized signatory.Box 12 Certification

The certifying authority will certify in this Box.原产地证书样本亚太贸易协定(中文文本仅供参考)

(申报和证书合一)

背页填制说明

一、总原则:

享受关税减让优惠的货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属于《亚太贸易协定》进口成员国关税减让优惠产品清单的范围。

2.符合《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同批货物中的每项商品均要符合该规则。

3.符合《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中的直接运输条款规定。一般情况下,货物必须按照第五条的规定从出口国直接运输到进口国。

二、表格各栏应填写的内容:

第1栏:货物出口人。注明出口人的全称、地址和国家。须与发票上的出口人名称一致。第2栏:货物收货人。注明收货人的全称、地址和国家。该收货人名称必须与发票上的进口商名称一致。如果属于第三方贸易,应该注明“凭背书”字样。

第3栏:官方使用。由签发证书机构填写。

第4栏:运输工具和线路。详细注明出口货物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如果信用证等单证未详细列明时,应注明“空运”或“海运”字样;如果货物运输途中经过第三国时,应当按照下列方式注明:

例如:“空运” “从老挝至印度途经曼谷” 第5栏:税则号列。注明各项商品的4位HS编码。

第6栏:包装唛头及编号。注明包装上的唛头及编号。应当与货物包装上的唛头及编号相一致。第7栏:包装件数及种类;货物名称。注明出口货物名称。应当与发票上的名称相符。准确的货物名称有助于进口国海关快速清关。

第8栏:原产地标准。享受关税减让优惠的货物必须符合《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第二条规定,是在出口成员国完全获得或者生产的;或者在出口成员国非完全获得或者生产的符合原产地规则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

1.完全获得或者生产的:在第8栏中填写字母“A”

2.非完全获得或者生产的:在第8栏中应当按照下列方式填写:

(1)如果符合第三条规定的原产地标准,则在第8栏中填写字母“B”。在字母“B”的后面填上使用非成员国原产或不明原产地的材料、零件或产物的总价值,以在船上交货价格(FOB价格)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如“B”50%);

(2)如果符合第四条规定的原产地标准,则在第8栏中填写字母“C”。在字母“C”的后面填上在出口成员国原产成分的累计总和,以占出口货物的成本加运费、保险费价格(CIF价格)的百分比表示,(如“C”60%);

(3)如果符合原产地规则第十条规定的特殊比例标准,则第8栏中填写字母“D”; 第9栏:毛重或者其他数量。注明货物毛重或其他数量(如件数、公斤)。

第10栏:发票编号及日期。注明发票编号及日期。随附发票上的日期不应当迟于原产地证书格

式正式启用的日期。

第11栏:出口人声明。“出口人”是指发货人,该发货人可以是贸易商也可以是制造商。声明中应当注明原产国、进口国、地址和日期。且该栏目应当由公司授权人员签名。

优惠贸易协定 篇3

【关键词】自贸协定;原产地证;福建地区

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证,是由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和建立自贸区的国家或地区官方机构签发的享受成员国关税互惠减免待遇的官方凭证。由于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证关税减免幅度较大,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受到外贸企业的青睐,被亲切地称为“纸黄金”。随着中韩、中澳两个自贸协定落地实施,我国的自贸区战略规划越来越清晰,而自贸协定的核心是关税减免,主要实施手段就是原产地签证。因此,指导外贸企业用足用好原产地政策,对促进外贸发展,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福建地区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使用现状

2016年前三季度,福建检验检疫局签发各类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4.27万份、货值16.49亿美元,同比增长64.48%、37.52%,为企业获进口方关税减免约1.6亿美元,企业应用原产地证书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水平有大幅提升。今年前三季度,福建地区自贸区原产地证签证数量增长明显,具体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各行业对自贸区原产地证使用情况不均衡,传统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受益较多。在所有产品中,签证金额前5名是水产品、水果、鞋类、机床、监视器等。体现出福建省推动重点出口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保持良好竞争力,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有所提高。

二是新开签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对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中韩、中澳自贸协定于2015年12月24日正式生效,并开启两轮降税。据统计,前三季度福建检验检疫局共签发中韩原产地证书3567份、1.56亿美元,中澳原产地证书9850份、2.56亿美元。全国最大的出口水产品加工基地东山因自贸协定降税利好,前三季度输韩水产品达2280万美元,同比增长86.05%。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集团前三季度共申请签发中澳自贸区原产地证529份,占该企业签证总量的32.3%。目前相关产品在澳关税已由5%降至1.7%,明年降至零,有利促进了福耀产品对澳出口。

二、闽企运用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证存在的问题

1.企业运用意识不足,推广存在困难

调查显示,部分出口企业对优惠原产地证政策理解不够透彻,片面地认为受益的只有外商,未能在签订合约时把提供优惠原产地证作为谈判的筹码,习惯于客户有要求才申请,缺乏积极性。大部分出口产品未列入法检目录,检验检疫部门缺乏与相关生产企业的沟通联系渠道,虽采取主动送政策上门等方式弥补,但覆盖程度有限,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一,个别地区尚未形成合力。

2.企业不熟悉贸易规则,运用水平不高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越来越多,可使用的原产地证书也不断在增长。部分出口企业不熟悉各自由贸易区下的相关贸易协议,不明确适用国家、原产地规则、HS编码归类方法以及适用商品范围等,导致无法充分运用优惠政策。另外,随着我国自贸协议种类增多,重叠国家不断增多,企业面临着难以判定该申请哪种原产地证的困惑。

3.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部分东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滥用退证查询手段。据统计,越南密集对我国近7000万美元出口钢铁产品所涉第三方发票进行质疑,具有明显的贸易保护特征。印尼发起的退证核查证书中近9成已被标注“该证书不能享受关税减免”字样,明显违反签证操作程序。韩国将部分水产品品种实施实行限额竞标制度,在中标限额内享受零关税待遇,并要求竞标企业缴纳保证金。

三、关于利用好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证的建议

1.加强拓宽优惠原产地证推广渠道

各级政府要将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推广工作列为帮扶外贸发展的重要举措,列入外贸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口岸、商务等部门与检验检疫部门形成推动合力,不断丰富推广渠道和形式。将推广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与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利用示范区行业集中优势提高推广效果。

2.引导企业用好优惠原产地证

各原产地证签发部门共享福建省企业出口产品数据和原产地证签证数据,筛选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指导帮扶。帮助企业了解和利用好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政策,为企业提供相关培训,使其在与外商签订销售合同时可以与客户互相分享关税减免,加强出口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主动性,积极开拓市场。

3.建立健全自贸协定实施体系

构建集政策推进、实施评估、问题反馈于一体的自贸协定实施体系,复制、推广自贸区原产地证管理改革创新经验——借鉴山东省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区经验,与贸易关系紧密的地区建立升级版合作平台,从地方层面试点创新自贸协定实施程序,提高协定实施便利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於杰.对外贸易中提高自贸区原产地证利用率的对策研究——以台州地区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5(4).

[2]吴丽芳,林丽.浅谈我国出口商品应用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规则分析及政策建议——以福州市出口商品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2015(11):62-64.

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述评 篇4

2013年7月6日, 经过历时两年多的九轮谈判, 中瑞两国部长在北京签署中瑞自贸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20强国家达成的首个自贸协定, 也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达成的水平最高、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之一。

中瑞自贸区可行性实证分析

国内学者通过对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经济开放程度、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贸易增长潜力等指标的分析, 得出了两国自贸区建立的经济基础。

(一) 双边经贸关系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除了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和2012年中国经济政策影响, 中瑞两国进出口贸易额在2003年至2012年的其他各年份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 逆差额首次变为140.7亿美元, 发展势头强劲。迄今为止, 瑞士已成为中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也成为中国在欧洲的第六大外资来源国家和第七大贸易伙伴。

(二) 经济开放度分析

经济开放度是市场经济下经济开放的程度, 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国内学者分别使用传统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新的指标来反映经济开放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 (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指一年) 对外贸易总值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之比, 公式如下:

其中, TIC表示对外贸易依存度, TCX/GDP和TCI/GDP分别表示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TIC数值越高表明该国 (或地区) 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越大, 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 (或地区)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本文根据2008~2012《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中瑞两国的外贸依存度非常高。2008年以来的数据表明,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的平均增速为49.75%。2012年, 中国货物贸易额为38667.6亿美元, 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贸易规模第二大国家。瑞士经济数百年来一直高度外向, 其95%原料、全部能源和60%消费品依靠进口, 工业产品70%~90%外销。它的外贸依存度在2008年至2012年间的外贸依存度的平均增速为72.60%, 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强。对外贸易一直在瑞士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内学者毛加强 (2012) 充分意识到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 采用三个指标反映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 分别为商品贸易开放度 (TED) 、服务贸易开放度 (SED) 、直接投资开放度 (CO) , 用公式分别表示为:

根据上述公式, 分别计算了2001年至2009年中国和瑞士的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 从结果可以看出, 尽管中国的三个指标均低于瑞士, 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而瑞士体现出各个指标都较高, 是典型的外向型国家。两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虽然有差异, 但由于相互实施开放的经济政策, 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不断加快。

(三) 贸易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 (Degree of Trade Connection, TCD) 是由经济学家布朗 (1947) 提出, 后经小岛清 (1958) 等人的研究得到了完善, 该指标主要用于分析两国双边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TCDij为i国对j国的贸易结合度, 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额, Xi为i国的总出口额, Mj为j国的总进口额, Mw为世界的总进口额。如果贸易结合度大于1, 表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密切;如果小于1, 表明两国的贸易关系松散。

本文根据2008~2012《中国统计年鉴》和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 计算了近5年中瑞两国的贸易结合度, 结果发现, 无论是瑞士对中国还是中国对瑞士, 其贸易结合度均小于1, 表明两国贸易关系松散, 但是瑞士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一直高于同期中国对瑞士的均值, 达到0.4, 表明瑞士对中国出口的依赖高于中国对瑞士的依赖。中国对瑞士的贸易结合度的均值一直低于0.2, 正好说明瑞士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中瑞两国自由贸易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

(四) 中瑞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为证明中瑞贸易发展的真正原因, 国内学者高金田、马祥芹 (2010) 通过显性比较优势和互补性方面的测度指数值表明, 中瑞两国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1.比较优势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 (1965) 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两位学者利用RCA指数进一步分析中瑞两国在各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和变化趋势。

RCA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 两位学者参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Rev.3) , 按1位数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 动态地考察了2000年至2008年中瑞两国各大类产品的RCA指数, 研究发现, 中瑞两国在5类产品 (SITC0、SITC2、SITC3、SITC4及SITC9) 的RCA指数均小于1, 都不具备比较优势。在4类产品 (SITC1、SITC5、SITC6及SITC7) 上, 两国的RCA指数此起彼伏, 互为交错。如SITC7类的机械和运输设备, 瑞士一直处于比较劣势, 而中国从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又如SITC5类的化工制品及有关产品, 中国一直是比较劣势, 而瑞士一直比较优势。另外, 虽然在SITC8类产品上RCA指数大于1, 但专业分工使两国各自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瑞士的第88章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上的竞争优势显著, 而中国的第84章服装及衣着附件上国际竞争力较强。两国在各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差异, 奠定了双边贸易互补性的基础。

2.贸易互补性分析

于津平 (2003) 提出贸易互补性指数, 两位学者借助这个指标测算互补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Cij表示i国和j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它是所有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值, 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Cij越大, 表明i国和j国的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越大, 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越强。

根据上述公式, 他们分别计算了2000年至2008年瑞士出口/进口与中国进口/出口在各大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及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得出结论:两国的Cij一直大于1, 表明中瑞的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吻合度高, 贸易互补性较强。因此, 加强中瑞自由贸易合作将进一步互利互惠。

(五) 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国内学者利用两种模型测算中瑞贸易增长的潜力。

一种是毛加强 (2012) 用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测算两国贸易的发展潜力。将2010年中国与5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基于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假设影响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的因素包括两国的经济规模、人均收入、空间距离和双边贸易安排, 引力模型公式可表示为:

在回归过程中发现自变量Y/P无法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剔除之后再次回归, 结果为:Logistic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1, 各自变量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并且利用对数变换克服了异方差问题, 模型检验成功。根据这个结论, 发现FTA和GDP对我国双边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Disi则对贸易有抑制作用。将2010年两国的数据代入方程, 计算出两国贸易拟合值为189.37亿美元, 高于实际值171.08亿美元, 可以预期两国的贸易增长潜力将会因FTA的签署和GDP的增长而创新高。

另一种模型是高金田 (2010) 运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瑞双边贸易的增长源泉。公式如下:

式中:x表示出口增长率, m表示市场份额扩大效应, s (1+m) 表示竞争力扩大效应, 可以将其一步分解为s和sm, s表示市场份额的增长, sm表示相互作用效应。

通过对2000年至2009年的中瑞贸易数据定量分析发现:中国对瑞士出口年均增长率19.4%, 市场份额扩大效应为7.74%, 竞争力扩大效应为11.66%。瑞士对中国出口年均增长率19.71%, 市场扩大份额效应为18.97%, 竞争力扩大效应为0.74%。由此可以看出中瑞贸易增长的来源存在以下特性:中国对瑞士的出口贸易增长的竞争力效应高于市场扩大效应, 而瑞士对中国正好相反, 增长源泉几乎来自中国市场扩大效应。可以预见中瑞两国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将是贸易的新增长点, 而且增长潜力巨大。

中瑞自贸协定签署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贸易格局出现竞争性

从出口市场上看, 中瑞两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和主要出口市场都是欧盟和美国, 2007年的数据表明, 中国约26%的货物出口美国, 20%输往欧盟, 而瑞士的出口则以欧盟为主美国为辅, 国际贸易格局存在明显的竞争。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两国也有相似性, 在10大出口产品中均包含了73章钢铁制品, 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85章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部件, 90章光学、照相、医疗设备零附件等产品, 这种竞争性难免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存在利益冲突。

(二) 服务行业受到冲击

随着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提高, 中国某些行业特别是像旅游业、保险业、银行业等服务行业受到一定的冲击,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就业、人口转移等问题。瑞士不仅在总体的金融框架下拥有强劲实力, 而且在贸易金融、私人银行、某些保险等领域拥有特别的专业技能。除了可以给中国提供经验和帮助, 也对中国的这些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中国的这些行业必须做好自己的预警机制, 把冲击力降到最小。

(三) 国际奢侈品影响国内产业

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 中瑞贸易的产品结构不同, 因此中国和瑞士的降税比例有差别。中国向瑞士出口的主要产品附加值较低, 而瑞士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附加值则高很多, 尤其涉及高端手表等奢侈品, 进口不能像必需品那样放开。在贸易协议签订过程中, 瑞士钟表受到区别待遇, 标榜出作为该国的一张“名片”的特殊身份, 并未“享受”零关税对待, 只是部分降税, 即从自贸协定生效之日起第一年降18%, 以后每年大约降5%, 10年内共计降低60%。奢侈品厂商用限量、限价的营销手段来维护高端市场形象, 他们知道如果价格下行将面临高端客户流失的风险。实际上, 就算不征收关税, 奢侈品也不会降价, 毕竟增值税、消费税等税额牵制了价格下跌的空间。要想面对这些问题, 还需通过自身税费体制的改革, 以遵循市场逻辑。

(四) 贸易摩擦开始抬头

尽管迄今为止中瑞双方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贸易纠纷案, 但是任何一国的贸易扩大, 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两国可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把这些负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但是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 不断拓宽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新市场。

(五) 资产管理受到诱惑

瑞士的银行管理着全球1/4至1/3的私人财富, 资产管理产业高度发达。因银行保密法制度和优惠税收制度而著名的瑞士成为“避税天堂”。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人利用这一法律钻空子, 或偷税漏税, 甚至转移藏匿不法资产。中瑞双边自贸协定可能为中国资本外逃创造便利。当然, 金融危机和危机后的金融监管让瑞士在全球资产管理业霸主的地位摇摇欲坠。同时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瑞士不得不做出妥协。瑞士已同意签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金融信息披露规则, 承诺将主动向其他政府提供可能涉及非法逃税的客户信息。并借此从“避税天堂”灰名单成功晋级至白名单, 即已成为实质履行国际税收通行标准的国家。中国可以借用国际社会已取得的这些成果, 同时更需要积极探索提出新的可行的管理方案。

对策与展望

(一) 加强双方金融领域交流与合作

瑞士金融行业相当发达, 号称银行密度最高的国家。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 就必须提高在贸易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在这方面, 瑞士可以提供经验和帮助。中国贸易“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一是我国产业总体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出口附加值较低, 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二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偏低, 企业竞争力较弱。我国在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的竞争力偏低, 规模也小, 然而随着全球贸易量的增加, 国际商品价格同步上涨, 对金融领域的需求相应增加, 尤其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 无疑是进入国际贸易金融领域的大好时机。

(二) 尽快解决中瑞贸易不平衡问题

中国是瑞士的主要逆差来源国, 2013年是全球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之一, 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为了中瑞贸易健康发展, 中国应加快优化出口结构, 改善进口结构, 实现企业市场多元化战略改革, 增加瑞士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我国商品的价格机制。中瑞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 更要建立公平、合理和健全的贸易机制。

(三) 尽快完善争端解决机制

为了防范和降低贸易摩擦, 应尽快完善争端解决机制。目前已经签订的中瑞自贸协定在第三章中特别强调原产地的规则和实施程序, 它要求只有原产于缔约一方 (中国和瑞士) 的产品才能享受本协定项下的优惠关税待遇, 防止其他国家或地区“搭便车”行为, 维护自贸区的正常秩序, 减少摩擦。在第十五章中的争端解决里也特别明确了范围和覆盖面、争端解决手段、仲裁的程序以及相关的机制, 两国须承认该机制的合法性和强制性。

(四) 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瑞经贸关系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企业主体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是把瑞士的企业“请进来”, 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加强沟通与合作, 共同为双方企业牵线搭桥。同时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之间、行会组织之间、政府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瑞经贸合作需要各级政府的关注支持,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与扶助。

(五) 深化自贸区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

优惠贸易协定 篇5

(2006年9月1日起由《曼谷协定》原产地证书改为《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增加孟加拉国、老挝.2007年1月1日起由替代的FORM A证书改为专用的亚太证书)

签发《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证明书的国家和输入代码:410 Korea Rep、144 Sri Lanka、356 India.050 Banglaladesh, Bengal、418 Laos1、证书号:证书标题栏(右上角),填上检验检疫机构编定的证书号。证书号编定规则 B08333333121000

1B-《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08-2008年

333333121-公司注册号0001-企业流水号

2、第一栏货物发运自

注明出口人的名称、地址与国别。名称须与发票上的出口人一致。

3、第二栏货物发运到

注明进口人的名称、地址与国别。名称须与发票上的进口人一致。对于第三方贸易,可以注明“待定”(To Order)。

4、第三栏供官方使用

此栏仅供签证当局使用。

5、第四栏运输方式与路线

详细注明出口货物的运输方式和路线。如信用证条款等无此详细要求,打上“空运”或“海运”。如货物途经第三国,可用如下方式表示:

例如:“空运” “经曼谷从老挝到印度”(By air from Laos to India via Bangkok.)

6、第五栏税则号

注明货物4位数的HS编码。

7、第六栏唛头与包装编号

注明证书所载货物的包装唛头及编号。该信息应与货物包装上的唛头及编号一致。

8、第七栏 包装数量与种类;货物描述

明确注明出口产品的货物描述。货物描述应与发票上对出口产品的描述相一致。确切的描述有助于目的国海关当局对产品的快速清关。

9、第八栏 原产地标准

根据《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第二条的规定,受惠产品必须是完全原产自出口成员国;若非出口成员国完全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第三条或第四条。

1)完全原产品:在第8栏填写字母“A”。

2)含有进口成份的产品:第8栏的填写方法如下:

① 符合第三条规定的原产地标准的产品,第8栏填写字母“B”。字母“B”后应 填写原产于非成员国或原产地不明的原料、部件或产品的总货值占出口产品离岸价的百分比(例如“B”50%)。

② 符合第四条规定的原产地标准的产品,第8栏填写字母“C”。字母“C”后应 填写原产于成员国领土内的累计含量的总值与出口产品离岸价的百分比(例如“C”60%)。

③符合第十条特定原产地标准的产品,第8栏填字母“D”。

10、第九栏毛重或其它数量

注明证书所载产品的毛重或其它数量(如件数、千克)。

11、第十栏发票号码与日期

注明发票的号码与日期。发票日期不得迟于证书的签发日期。

12、第十一栏出口人的声明

“出口人”指发货人,他既可以是贸易商也可以是制造商。注明生产国和进口国的 国别、申报地点和申报日期。该栏必须由公司授权签字人签署。

13、第十二栏签证当局的证明

韩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篇6

韩美于2006年了月初开始了两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自谈判开始以来,韩国政府一直要求将韩国在朝鲜境内设立的开城工业园区作为自由贸易的其中一项正式讨论议题提上谈判日程,但美国对此不予采纳。

韩国政府相关负责人于7月10日表示:鉴于美国的强硬态度,政府已经打算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放弃要求美国承认开城工业园区中出产的产品可以标上“韩国制造”(Made inKorea)产地标识的贸易权利。

该负责人同时谈到:“因为朝鲜导弹事件,近期已经不可能在涉及到朝鲜的贸易商谈中得到美方让步。所以我们决定暂时在此次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放弃开城工业园区议题,但是会考虑将这一问题同今后即将开展的六方会谈以及韩半岛关系正常化等政治性问题挂钩。”该负责人还透露说,韩国政府的策略是“不战”亦“不和”。既不继续坚持最初的主张,也不从谈判中完全撤回工业园问题,而是将其作为针对美国的“谈判筹码”加以利用,从而在农产品等其他领域的谈判过程中从美国方面获得更多让步。

7月10日当天,韩美两国在首尔的新罗饭店开始了第二轮谈判,着重对农产品、工业产品的关税下调幅度和下调时间、服务性双边贸易的开放领域以及开放范围等问题进行磋商。

两国原计划在本轮谈判中交换关税互惠案,但美国在谈判开始后却提出此项议程延期,并由于一些其它问题的出现,整场谈判进行得异常艰难。美国协商团团长温迪·卡特勒在当天举行的记者座谈会上提到:“比起交换关税互惠案,两国应该首先明确和确定下关税互惠案的‘框架。”针对他的此一发言,韩国通商交涉部表示,美国的这一主张很可能是想预先确定开放产品品种的比率,从而阻止韩国制定出在农产品开放品种中特例品种比率较大的关税互惠案。

这其中涉及到的关税两方实际上都很清楚,那就是大米问题。美方要求首先讨论开放农产品市场,并包括大米在内;韩方则坚持不把大米问题列入谈判议程,双方应当进行一揽子的谈判而不是把农产品割裂开来先谈。由于在这一问题上的各执己见,谈判进行得困难重重。

欧洲议长反对《反假冒贸易协定》 篇7

《反假冒贸易协定》 (ACTA) 谈判由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于2007年发起, 旨在WTO框架以外, 另起炉灶, 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执法标准, 其矛头明显指向中国、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欧洲议会同意强化知识产权国际执法, 但亦强调ACTA不能侵犯欧洲公民基本权利。由于ACTA对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作出规定, 欧洲议会内部, 尤其是左翼和绿党党团担心, 这会限制公民自由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权利, 对ACTA的态度趋于反对。《欧盟观察者》报道, 欧洲议会新任议长马丁·舒尔茨1月12日在德国ARD电视台表示, “在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网民基本权利保障的问题上, ACTA协定非常欠缺。”来自德国的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成员BERND LANGE指出, “将假冒商品与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混入同一协定, 显然是一个错误”, 要求欧委会与各方重开谈判, 并提出欧洲议会要全程参与谈判。LANGE威胁说, 欧洲议会刚否决了欧盟与摩洛哥的双边渔业协定, 同样的事也可发生在ACTA上。来自波兰的社会民主党团代表Marek Siwiec则认为, “ACTA协定已经死定, 欧洲议会不会通过”。除欧洲议会左翼和绿党党团反对外, 德国、荷兰、塞浦路斯、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等5个欧盟成员国亦尚未签署ACTA协定。1月12日, 慕尼黑和柏林有1万多人游行反对ACTA协定, 布拉格和伦敦也发生了小规模游行。

贸易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篇8

WTO (世界贸易组织) 鼓励国家之间的沟通, 以及商品与服务的流通。贸易协定是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 因此被认为是有助于发展的。

然而, 当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时, 他们往往没有得到承诺的收益。在世界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 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发展中国家贸易经验缺乏, 他们的产品不太可能构成竞争力。其结果可能就是, 大量从发达国家进口, 却几乎没有出口机会。即使贸易自由化确实形成, 且促进了经济发展, 利益也不总是平等的。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 就有了优惠贸易协定 (PTAS) , 单边降低某些国家的一些产品的关税。不过, 这些协议只是对保证自由贸易进行了广泛支持。对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本报告将比较最重要的论点, 就贸易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 经济发展

有许多优惠措施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并促进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导致经济全球化, 使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收入的比重在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然而, 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贸易壁垒, 来维持其绝对优势。因此, 不同类型的贸易协定可能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相反的影响。

一些区域间贸易协定, 如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协定, 就有双赢的效果。中国擅长制造业, 人口众多。新西兰有很多自然资源, 但很少有劳动力, 所以制造业薄弱。这两个国家之间减少货物关税的合作, 因此中国可以出口瓷器、茶叶、丝绸和电子产品到新西兰。反过来, 新西兰出口商也能获得更多的商机, 因为中国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在区域协议制定以后, 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显著增长。这就像是中国产品的广告, 有助于开拓中国制造的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贸易协定刺激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 劳动权

发展中国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 因为劳工标准相对较低。工人们可能会遭遇打压, 缺乏自由和尊严。世贸组织有严格的协议规定, 来保护这些工人, 减少贫富差距。在现实中, 这些条款可能会改善滥用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 但他们不能保证就业率。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工业上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也没有能力维持这些按照国际平均标准的理想的协议。

改善工作条件, 提高工资水平将增加生产成本。在世界贸易中, 发展中国家的利润份额是有限的, 发达国家赚最大份额。协议所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有时高于生产力水平。所设置的高水平的遣散费导致雇用率的降低, 如在拉丁美洲。没有被解雇的工人必须做更多的工作, 所以事情并没有变得更好。或者是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 许多廉价支付的工人, 或是在令人愉快的环境中, 几个普通支付的工人, 这两种工人的工作量是相同的。

4 教育

根据WTO和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 规则, 教育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商业化的。由于教育系统不是纯粹由政府支持并负责的, 他们应该进入GATS规则。由于其不明确性的长期回报, 教育可能是最复杂的贸易商品。GATS包括许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协议, 减少教育自由贸易的限制, 以使得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教育贸易的积极价值比较明显。

创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能够在发达国家学习更先进的技术。交换学生实际上是交换思想和技术。这是帮助欠发达国家的间接途径。此外, 在结合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技术后, 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

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学生能更好地获得各种知识, 教育者也能在国外学习, 并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和质量。来自不同文化的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会促成互相的改进。

消极点:教育质量的不确定, 贸易提供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以英国教育集团INTO大学为例, 在不同国家的学生和大学之间, 这是一种有利可图的中介。不符合目标大学要求的学生可能有机会进入到INTO大学就读。如果他们通过INTO的某些考试, 他们将能够成为他们梦想中的正式学生。然而, INTO主要是提供基本的语言课程, 这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果学生考试不及格, 他们将被送回祖国。这样的机构确实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但从来没有保证其结果, 而且收费相当高。在论文中, 这些教育贸易增加了海外学生的比例。事实上, 他们中的一些应该被归类为客户。

均质:在满足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后, 从长远来看, 对于不同文化的具体功能将被合并或取消。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多元化。

5 性别不平等

性别不平等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文化偏见, 妇女在就业方面遭遇相对较低的工资以及更为脆弱的合同等待遇不平等问题。世贸组织已达成协议, 来消除歧视。

在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 传统家庭和文化规范随后限制了妇女参与许多混合性的活动。女人比男人差, 即使是她们抗议也不起作用。在孟加拉国, 政府出台的协议主要适用于出口导向的服装生产。这些条款削减了原材料的关税, 刺激了成衣业的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近90%的工人都是女性。在拉丁美洲地区,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高, 但仍无法与男性参与相比。女性就业率的上升也提高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 使妇女经济独立。

6 健康

商品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是国家贸易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涉及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资保护等方面。贸易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复杂的。

6.1 贸易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作用

降价:在发展中国家, 健康成本占医疗费用的一个大比例。这意味着治疗依靠着不一定负担得起的药物。降低关税、促进国际市场竞争能使药品更便宜。比以前更穷的人能得到拯救生命的药物。当关税降低, 商家获得更高的收益, 他们可能会扩大贸易规模, 促成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市场。有更多的途径获得各种商品, 来更好地提高生活和健康水平, 不仅限于发展中国家。

技术和劳动力流动:服务的新协议向外国公司开放了医疗市场, 这可能会带来劳动力和新技术, 并吸引更多的投资 (对外国投资者也有投资保护) 。

6.2 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降低关税:美国和瑞士等国家在药品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进口各种药品, 发展中国家降低税收, 政府收入减少。政府在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支出减少。

知识产权:TRIP对药品标签和专利的严格规定。国家要使用的药品必须取得一定的许可, 这将花费大量的成本。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保持负担得起的价格。例如, 根据巴西的工业产权法强制许可的规定, 美国可以向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 起诉巴西。

7 总结

优惠贸易协定 篇9

从上世纪90年代起, “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6月15日, 共有585项区域贸易协定通知到WTO, 其中379项已经生效。在区域贸易协定中, 缔约方的关税得到了大范围的减免, 以至于关税壁垒在区域贸易协定中逐渐减少。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由于受到区域贸易协定和WTO法律文件的约束, 其活动范围也在逐渐收窄。随之而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频繁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和阻止其他成员方商品和服务的进入, 因此在区域贸易协定调整的贸易秩序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和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贸易协定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中, TBT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重视TBT相关问题。在其签署的自贸协定中对TBT问题大都做出明确规定。在保护其本国国民、动植物安全的同时, 有效控制市场准入, 减少各种貌似公正、实则不平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促进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和发展。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最终于2012年3月15日正式生效。作为第一个美国与亚洲北部地区签订的自贸协定, 为该地区的其他贸易伙伴提供了一个自贸协定谈判的模板, 并突出表现了美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事务合作的意愿。以美韩自贸协定为模板, 可以反映出美国在当前自贸协定谈判中对TBT条款的新诉求, 这对中美之间目前所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为不久的将来中美之间在多边或双边谈判中所涉及的TBT条款提供借鉴。美国在大部分产品的技术优势高于韩国, 在技术标准制定上处于优势地位。韩美之间达成的TBT条款, 也反映出韩国在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中的新发展, 对进行中的中韩自贸协定中TBT条款谈判将会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主要内容评析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第9章为TBT条款章节。该章共有10条另加2条附件。主要内容为:第一, 遵守TBT协定的权利义务;第二, 范围和覆盖领域。第三, 国际标准;第四, 共同合作;第五合格评定程序;第六透明度;第七汽车标准和技术规范;第八技术壁垒委员会贸易;第九信息交流;第十定义。此外该章还有两个附件, 主要是对前述条款进一步明确规定, 附件A—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 明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应配合双方政府间的贸易机构来解决相关争议。附件—B汽车工作小组, 规定了该小组的组成和主要职责以及一些程序性事项。总体而言,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章节内容全面, 在汽车技术标准法规上规定详细, 对主要贸易产品保护标准高。

(一)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适用范围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章节第9.1条明确指出继续履行《TBT协定》所规定权利和义务。依据该协定9.2条本章适用于起草阶段和已经应用的所有标准, 技术法规和中央政府机构制定的合格评定程序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双边货物贸易的标准、法规、程序以及补充协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有很多, 该协定采用的是一种范围较为宽泛的定义方式。该协定并未具体规定贸易壁垒的形式和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程度, 只要对双边贸易构成影响都可以适用本章的相关条款。并且所适用的范围很宽泛, 不论是准备阶段或是已经采用, 更包括已经应用的相关标准。在合格评定程序上仅根据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来实施, 其他机构或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合格评定程序不再适用。另外对于其他达成的补充协议依然可以适用, 除非另有实质性规定。该协定对TBT条款定义和适用范围宽泛的规定, 体现了双方对消除技术贸易壁垒的决心, 扩大了该协定中TBT条款的调整范围, 预示着双方承担更为广泛的保护义务。

(二) 关于共同合作 (Joint Cooperation) 与国际标准

为了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发展, 区域性组织通过共同合作协商等形式制定的区域内统一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 这类区域内相对统一的体系在区域内形成起着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 对区域外又形成了很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韩美自由贸易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章有关共同合作与国际标准的相关规定体现在第9.4、9.5, 其中要求双方应加强在标准, 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合作, 以期提高各自系统的相互了解, 促进各自进入对方的市场。特别是双方应设法建立、发展和推广能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有关标准, 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韩美双方通过自贸协定来制定双边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 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 能有效促进韩美之间的贸易壁垒消除, 但在该体系适用范围和符合国际标准上也要符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相关要求。

《TBT协定》要求在需要制定国际合格评定的法规和标准的领域, 各成员方应尽可能的参与制定和主动采用国际标准, 各成员方所签订的双边或区域体系不得违背相关领域的国际性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规范。如果各方能够采用全球统一的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 无疑能够大量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 美韩均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强国, 其中双方的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都在国际上拥有较强话语权。因此如果双方通过自贸协定贸易壁垒合作协商机制推高在双方共同优势产品和服务的标准, 虽然在形式上属于双边自贸协定安排, 但会间接导致全球相关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提升, 从而导致该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

(三) 关于合格评定程序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章节第9.5条对合格评定程序做出了规定。双方均认识到一套健全机制的存在能有效促进一方接受另一缔约方在其境内进行的合格评定程序结果, 为了提高合格评定结果的接受程度, 各缔约方应加强对这些和其他类似机制的信息交流。每一缔约方许核准或以其他方式认可另一方境内合格评定机构的评估结果, 应不低于其境内合格评定机构的评估标准。如果一缔约方认可了其境内的合格评定机构的评估结果而拒不认可另一缔约方境内评定机构符合该技术法规或标准的评估结果, 应当根据另一方的要求, 对此说明理由。缔约方通过核准或以其他方式认可合格评定机构是否有权接受评定, 批准, 许可, 应当由该方根据已公布基础标准的确定合格评定机构是否有权这样做。

合格评定是技术性法规和标准的实施过程。技术标准实际上是通过强制性的合格评定来实现。标准也是通过合格评定来实现的, 合格评定成为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主要方式。[1]目前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合格评定体系, 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但有些国家和地区加大合格评定程序与其它成员方的差异, 以实施对贸易的技术保护, 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美韩自贸协定》9.5条就是韩美双方基于对上述事实的客观认识, 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列举的方式来确认。所给出的四款基本涵盖了双方在合格评定程序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 符合合格评定程序的三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不能对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相互认可原则。[2]

三、对我国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的启示

(一) 应重视自贸协定中TBT条款的谈判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 以贸易技术壁垒 (TBT) 为主的贸易保护日趋严重。作为我国三大贸易伙伴, 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安全, 发展到生产、包装、标签标志、加工运输等全过程, 技术要求日趋复杂、严苛。通过对2007~2010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壁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呈现增长态势。[3]

近年来, 中国积极开展双边、区域性自贸协定谈判, 已签署多份RTA, 其中大多数协议中都涉及TBT条款。另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出口也受到多边或区域性TBT条款的制约, 成为阻碍我国产品出口壁垒。目前已签署的区域性贸易协定中大都涉及TBT条款。2005年以前中国签署的RTA文件中TBT条款就已经开始显现, 在2005年以后签署的6个RTA中, 有5个把TBT协定作为单独一章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将TBT条款与卫生植物措施共同组成一章。而现在处于谈判中或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自贸协定都涉及TBT条款, 并将此作为重要议题。

(二) 对《中韩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的启示

就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商品构成情况来看, 中国对韩国出口前三位商品大类分别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 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69%。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前三位商品分别为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化工产品, 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9%。就中韩两国各自的出口结构来看, 双方出口的产品以从初级产品转变为各自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品, 其中韩国技术优势更为明显。因此, 像韩国这样技术发达的国家, 在高技术普及的情况下, 韩国肯定不会放弃高技术标准而采用低技术标准, 从而无形中给低技术国家的出口造成一种技术壁垒。因此中韩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一问题会在中韩自贸协定谈判中凸显。

从长期来看, 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在于提升我国出口产品质量,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相关产品科技水平在短期内很难快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当我国自贸协定的谈判对手由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是贸易量较小的国家转变到韩国这样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时, 我们就要采取实际行动来为中韩TBT条款的谈判提供支持。首先, 应加快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应从理论上、技术法规制定上、管理上加速法规工作的进程。其次, 要建立技术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快速有效的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后, 要加强对WTO规则、TBT协定的研究, 在双边贸易协定TBT条款谈判中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避免中国产品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

(三) 对我国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总体评价与启示

通过对《韩美自贸协定》中TBT条款和我国现已签署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大致对比, 可以看出我国TBT条款在逐渐完善, 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从最初的亚太贸易协定到现在的中国—秘鲁自贸协定, 其中TBT条款越来越明确和具体。2005年之前的区域贸易协定几乎没提TBT条款, 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大多是规定在其他内容之中。从《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开始TBT条款才单独成为一章。随着中国自贸协定的谈判对手由发展中国家和贸易量相对较小的国家逐步转为像韩国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 我们对TBT条款研究和谈判应有相应提高。[4]

所有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都重申了在WTO、《TBT协定》指导下的缔约国权利和义务, 一些TBT条款甚至超过了WTO规定来追求更深层次的合作。对TBT条款的研究, 之前更多的是基于我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遭遇贸易壁垒而被动的寻找应对之策。从而研究对象也主要为美国和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 而对自身的法规、标准、评定程序研究较少, 因此, 我们应结合我国各行业新的实际情况, 对现有法规、标准、评定程序作出相应调整。也要学会如何在WTO法律框架下利用TBT款来提升我国进口产品的质量和维护我国相关产业的整体利益。从而在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中清楚自己的利益诉求, 能谈得更具体、更主动又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

参考文献

[1]祁春节.WTO贸易技术壁垒规则详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32.

[2]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231.

[3]李盛仁.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遭受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统计分析[J].金融时报, 2012 (2) :12.

优惠贸易协定 篇10

中韩贸易协定签订之后将会对中韩两国产生静态与动态的经济效应。静态效应主要是对贸易双方出现的直接影响, 动态效应则是对中韩两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间接效果。

1.1 静态效应

中韩贸易协定的签订最显著的效应就是带动了山东半岛与韩国的贸易, 据不完全统计, 实施中韩贸易协定之后, 山东与韩国的贸易将步入零关税时代, 山东半岛与韩国的交易会越来越多, 而且也是大大降低双方贸易的成本, 比如实施中韩自贸协定之后, 我国纺织品进入韩国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进而提高我国纺织品在韩国市场的占有额, 进而缓解我国纺织品在欧美市场需求萎缩的现状。除此之外通过贸易协定可以推动山东半岛与韩国双边贸易的发展。通过协定可以增加山东半岛与韩国贸易的数量, 进而提高山东半岛与韩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1.2 动态效应

中韩贸易协定可以推动山东半岛与韩国的投资。韩国的电子产业比较发达, 而山东半岛的服务也比较发达, 因此韩国依托产业优势, 积极在山东半岛开展电子信箱制造业, 而山东则依托服务业优势积极在韩国投资餐饮服务业。截止2015年6月山东各县市与韩国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了22对友城关系, 是中国与韩国建立友城关系最多的省份。另外中韩贸易协定的签署有助于提升双方的劳动生产率, 促进经济规模化发展。山东半岛与韩国贸易的不断加深, 通过投资调整生产结构, 进而实现了精细化生产, 进而提升了两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终形成了规模化发展。

2 中韩贸易协定对山东半岛与韩国贸易关系的影响

中韩自贸区建成对全国来说当然是利多, 对山东而言, 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如何在新的两国互动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成为山东面临的新挑战。

2.1 中韩贸易协定对山东半岛与韩国贸易关系带来的正面影响

(1)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利于实现山东半岛与韩国的共赢。从近些年的产业产值结构看, 山东半岛的第二产业比较发达, 而韩国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 从产业要素互补条件看, 韩国在资金、移动设备以及高技术等产品上具有出口优势, 但是韩国缺少能源、劳动力等, 因此山东半岛与韩国可以基于共赢的目的实现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2) 有助于扩大山东与韩国的贸易种类。据韩国海关统计:2015年1-3月, 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情况 (如表1所示) 可知:中国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继续保持优势。通过实施中韩贸易协定, 山东与韩国的贸易种类会更加丰富, 比如山东的迪尚集团成功收购韩国著名的上市服装企业Avista公司, 为加强山东与韩国金融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 有助于降低山东与韩国贸易的费用。依托中韩贸易协定, 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 实施双方贸易零关税制度, 这样在具体的贸易过程中可以为双方节省大量的经济费用, 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以韩国对山东出口的化妆品为例, 实施自由贸易协定之后, 韩国化妆品有望变得更便宜, 这无疑会进一步提高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而且国内还可以享受到韩国医疗整形服务。

2.2 中韩贸易协定对山东与韩国贸易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1) 中韩贸易会造成技术差距进一步扩大。基于中韩贸易协定的签订, 韩国高端电子产品进入山东的价格会更低, 尤其是高端电子产品在中国的投资会提高山东高端电子技术的发展, 但是从长期发展看, 如果山东受到中韩贸易协定优惠的影响, 而不思进取长期受经济结构精细化分工的影响, 比如正是基于韩国高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比较低, 因此中国企业就满足于当前的发展, 而不进行技术创新, 其结果是导致国内技术与韩国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最终导致双方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2) 低质量的产业贸易会导致贸易逆差不断加大。中韩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 虽然山东与韩国的贸易比较密切, 但是双方在出口货物的附加值上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山东出口韩国的货物以出口量取胜, 但是其很难弥补价值上的差额。另外韩国在山东投资的企业, 其主要是从韩国进口精密配件, 但是生产的产品却主要在中国市场销售, 因此这些问题造成山东与韩国贸易逆差虽然有所减少, 但是依然存在。

3 提升山东与韩国贸易的措施

3.1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高端产业贸易

首先山东要结合地域产业优势, 选择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培育, 加快山东重点产业的发展。山东要不断调整对韩货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 增强山东在国家贸易中的分工, 以此提高山东对高端产品的研发技术;其次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解决山东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针对山东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点, 山东要加强信息交流与生产的组织协调, 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 并且发挥品牌效应, 提高出口韩国产品的附加值。

3.2 增加对韩国的直接投资金额

在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之中, 中国应当加大对韩国产品的输出总量, 不断地增加中国企业对韩国的投资金额, 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对韩国进行投资, 通过对韩国的投资增加我国产品对韩国的输出量。中国的政府部门也应当调整本国经济发展的结构, 鼓励和支持中国的民营性质企业积极地开拓海外的市场, 与国际之间的经济相互融合, 加入到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之中, 增加我国对韩国的直接投资金额, 这也是减少中韩两国经济贸易逆差的一个有效措施。

3.3 培育规模经济、发展差异化产品

自由贸易协定, 其受益最终还要在企业中体现, 因此促进山东与韩国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提高山东企业在中韩贸易中的盈利空间, 山东企业一定要积极发展差异化产品:首先优化山东现有的规模经济。山东要鼓励与引导山东现有的规模企业要扩大竞争能力, 促进现有企业在贸易中的拉动作用;其次山东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尤其是重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提升与带动山东经济创新技术的发展, 实现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也要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农产品交易为例, 改构建农产品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规避中韩FTA中将出现的限制农产品贸易的非关税措施。

总之, 中韩自贸协定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基于山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 山东借助中韩贸易协定将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将会为山东半岛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深远的意义。因此山东要以中韩贸易协议为发展契机, 积极扩大与韩国的贸易交往层次, 带动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中韩贸易协定的签订将加速韩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尤其是山东半岛与韩国的经贸关系影响最大。以中韩贸易协定的经济效应分析为切入点, 阐述山东半岛应对中韩贸易协定对山东贸易的影响因素, 最后提出提升山东半岛与韩国贸易的对策。

关键词:中韩贸易协定,山东半岛,贸易关系,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春尧, 徐莹, 徐兴权.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9) .

[2]周洁璇.贸易关系视角下的中韩贸易区的建设探讨[J].中国市场, 2014, (09) .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亚洲意义 篇11

经过艰难的谈判,美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在4月2日终于尘埃落定。韩美谈判代表在记者招待会上称,这一协议的达成开辟了美韩贸易的新时代,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美国:挽回影响力

由于韩国国内的一些反对声音,韩国的一些敏感产品,如农产品并没有涵盖在FTA协定内容之内。尽管如此,韩美FTA仍被视为“一笔大交易”。“在韩国之前,与美国签署双边FTA的国家当中,除了澳大利亚以外都是相对比较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以色列、约旦等,正在谈的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规模也不大。它们的块头都无法和韩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地位相比。”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樊莹这样评价。

在卢武铉总统任内,美韩关系趋于冷淡,FTA的签署无疑给两国关系注上一针兴奋剂,两国在朝鲜核问题上“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也得到一定改观。

在美国过去的提案中,要把韩朝开城工业区的产品排除出FTA的清单上,不予以免除关税。但在4月4日举行的听取FTA谈判结果报告会上,韩国统一外交通商委员会官员表示,韩美两国将成立“韩半岛域外加工地区委员会”。虽然没有提到开城工业区,但有关开城工业园区的域外加工概念已经得到了美国的承认。

此外,韩美双方另外制定附录,原则上承认通过指定域外加工地区给予特惠关税待遇。

尽管美韩FTA协定还要得到两国议会的批准,而这一前景不会一帆风顺,但协定的签署本身在亚洲地区具有标志意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指出,当前,中国和东盟10国的FTA谈判基本完成,双方都表示按期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中国的带动下,日本、韩国以及印度都和东盟展开了谈判。亚洲地区双边FTA浪潮已经开始,而美韩的FTA协议对这股风潮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股风潮里,更多的国家加入双边FTA的行列。樊莹举例说,以前日本比较排斥双边FTA,而是更喜欢多边合作,如在WTO框架内的合作,但在大势所趋之下,日本开始更多地去考虑双边FTA问题。

美国在和韩国谈判的同时,还在和马来西亚开展谈判。“通过签署FTA协定,美国希望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以平衡中国增长的影响力。”王勇说,“未来亚洲地区的FTA势头不会停止。包括中韩之间可能签订FTA,也会大大推动美国、日本以及韩国之间的FTA。”

东亚:迎来时机

一些观察家认为,在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贸易谈判止步不前的情况下,FTA将在亚洲区域性经济一体化步伐中扮演重要角色。

“多哈回合确实让人失望,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进展困难,大家只能在区域这个层面搞经济一体化。”樊莹指出,欧盟的经济一体化已经涵盖27个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往南扩大,但在东亚却几乎都是双边协定(东盟只能算是协定的一边),“亚洲急需多边的,也就是三个国家以上的协定,比如中日韩,比如10+3。”

王勇也认为,从理论上说,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累积到一定程度、数量变得越来越多之后,对整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是有帮助的。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困难,比如“美国不希望东亚地区建立一个排斥美国的自由贸易体系。”美国的担心,用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的话说,就是这会“在太平洋中间划下一条分界线。”

在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东亚几国存在分歧。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有政治问题掺杂其中。利用东亚国家的内部矛盾,美国提出了更大范围的、包括美国在内的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对此,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等国都表示了支持。

而樊莹认为,东亚地区存在的问题其实恰恰需要经济一体化这个工具来优化国家间的关系。她指出,欧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欧盟50年一体化的历史中,最大的收获除了是可以量化的经济上的好处以外,更重要的是无法量化、但大家都能看见的政治收获,比如“从来没有这样好过”的法德关系。

“这些国家只要从自由贸易区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只要相互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就等于是捆在一块了,任何一个国家要翻脸或关系破裂,代价都会很大。” 樊莹说。

中国:大有可为

当前,关于亚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有三个方案,分别是中国提出的东盟与日、中、韩13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日本提出东盟与日、中、韩、印、奥、新16国东亚经济合作协定(EPA)构想,此外还有美国提出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设想。

据日本共同社4月4日报道,日本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谈判将于5月达成妥协。在实现贸易自由化后,日本与东盟将形成5.3亿人口的共同市场,规模超过欧盟,为日本主导亚洲的经济整合创造条件。

樊莹认为,现阶段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恐怕都不能独自主导亚洲经济整合。

对于亚洲而言,比较现实的一步是在东盟10+3的框架下实现贸易自由化。但是,要实现这一构想,地区内国家的互信至关重要。“特别是中日之间的互信,还有中国和东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之间的互信。”王勇说。

日本提出的构想计划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都拉进来,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日本认为,自由贸易区的范围越大,中国的分量就越轻。

“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化趋势来追求其自身利益,实际上也从中获益良多。”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问题专家斯瓦兰•辛格说。他认为,中国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带头人,就要做出必要的妥协。“也许,中国得让东盟做领头羊,因为大多数国家如果看到东盟而不是中国手握方向盘的话,似乎会更舒服一些。”

优惠贸易协定 篇12

关键词:中国,新西兰,对外贸易,发展

2008年4月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以下简称《协定》) 在北京正式签署, 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根据《协定》, 在货物贸易方面, 新西兰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我国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绝大部分自新进口产品关税。在服务贸易方面, 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作出了高于WTO的承诺;我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作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在人员流动方面, 双方承诺将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 新西兰将为中医、中餐厨师、中文教师、武术教练、中文导游等5类职业提供800个工作许可, 并允许车工、焊工、计算机应用工程师、审计师等20类职业至少1000名中方人员赴新工作。在投资方面, 《协定》就投资促进和保护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为解决与投资相关的争端建立了有效的机制。此外, 《协定》还针对中新两国在海关、检验检疫、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近年来, 两国经贸关系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双边贸易额近116亿新元。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虽然新西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不是很明显, 但是对于新西兰来说, 与中国的对外贸易直接影响着其经济的发展。而随着《协定》的签署, 两国贸易将如何发展, 对于参与贸易的企业来说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更好利用《协定》提供的优惠条件。本文从新西兰和中国两国2000—2010年的贸易数据入手, 分析目前两国贸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基于“钻石”理论和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理论提出在《协定》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两国贸易的对策。

一、理论基础

对于双边贸易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 从自由竞争到保护再到管理贸易, 经济学家针对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政策。本文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理论作为目前新中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 进而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1、波特“钻石”模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990年, 波特出版了其影响众多国家贸易政策制定的巨著《国家竞争优势》, 并提出了其著名的“钻石”模型 (如图1所示) 。波特认为:如何将一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般来讲, 取决于四个基本决定因素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生产要素) 和两个附加因素 (机会和政府) 。波特指出, 四个基本决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互相作用, 直接影响着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而机会作为附加因素, 它会改变四个基本决定因素进而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对于政府来讲, 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四个基本决定因素进而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产生影响, 反过来, 四个基本决定因素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注:数据来源:新西兰政府统计网各年度数据整理。)

作为一种新贸易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投资和创新对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性。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来讲, 所涉及企业的创造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及意愿非常重要, 这需要企业在研发、学习等方面进行投资。

2、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

牛君、韩民春 (2007, 2008, 2010) 认为, 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是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中引入自主创新后所扩展出来的一个新概念, 是指在寡头市场结构下, 政府通过自主创新政策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干预, 其干预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 进而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战略性”指的是政府和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各自所实施的策略。也就是说, 政府在制定自主创新政策时要考虑本国企业和国外企业以及国外政府的反应, 而国内企业在实施自主创新时也要考虑本国政府的政策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国外企业和国外政府的策略影响。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实施的途径是:国家通过制定自主创新政策, 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进行扶持, 或对一些风险很大的高科技产业和特殊行业进行扶持, 使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腾飞, 使这些被扶持产业或行业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一个经济体的全面发展。

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的重点在于强调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到创新的结果, 进而影响企业或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形成。

无论从波特的“钻石”理论还是从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理论来看, 创新是企业、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的驱动器, 创新作用的发挥在于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和战略的制定。作为企业来讲, 参与国际竞争可以采取的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作为政府来讲, 必须通过创新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 以便参与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战略, 进而强化国家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与新西兰贸易现状

1、从总量来看

从表1可以看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 新中贸易总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从2000年的不足30亿新元增加到2010年的近116亿新元。新中贸易在新西兰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由2000年的4.76%上升到2010年的13.49%, 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尤其是在2008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后, 两国贸易从总量和所占份额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和中国的贸易比重已经超过新西兰贸易总量的10%, 说明中国已经在新西兰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为了能够对新中商品贸易分析更加准确, 本文采取国际贸易商品分类 (HS) 对贸易商品分为21大类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为了简化起见, 采用了序号表示并对第21类商品不做比较) :01活动物;动物产品;02植物产品;03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04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05矿产品;06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07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08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动物肠线 (蚕胶丝除外) 制品;09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10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其制品;11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12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13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14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15贱金属及其制品;16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17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18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19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20杂项制品;21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

从表2新西兰对中国的出口可以看出, 新西兰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动物产品, 从20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01、09和11类三大类产品;而在2000年,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01、11和06类三大类产品, 在2006年,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01、09和10类三大类产品。从表3新西兰从中国进口商品分类可以看出, 2010年新西兰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16、11和20三大类产品, 从各年度的数据也可以看出, 这种进口商品结构的格局多年都没有多大变化。

从进出口商品比较来看, 有意思的是两国贸易中第11类产品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在两国的进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表4、表5可以看出, 新西兰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51类产品, 也就是集中于羊毛的出口, 而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61、62、63类商品, 这些商品主要集中于服装类制成品及其他一些纺织制成品。

从两国进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 这种贸易形态基本符合传统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的解释范围。新西兰属于农牧业发达的国家, 故在农牧业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在服装业、制造加工业等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三、中国与新西兰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虽然中新两国对外贸易随着《协定》的签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对新西兰经济的影响力也日益增长, 但两国贸易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新中贸易多年来逆差不利于两国贸易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 新中贸易多年来一直处于新西兰逆差、中国顺差的状况。自2000年以来, 新中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到2008年达到逆差的最大值, 2009年开始, 逆差开始缩小。从理论上来说, 长期的贸易逆差会影响两国的贸易关系, 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今后两国在贸易中要重视进口,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使两国贸易基本实现平衡, 促进两国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2、新中贸易中工业品贸易层次低

从表6、表7可以看出, 虽然新西兰从中国进口工业品不管从绝对量还是从增长速度来看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是从具体进口的商品来看, 新西兰从中国主要进口的商品是低层次或附加值相对比较低的84、85类工业品, 而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如汽车、航空航天产品等进口量非常低。

3、新中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改善

从表2可以看出, 新西兰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产品较少, 从中国进口的珠宝首饰类产品量也不大;另外, 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12、13类产品的进口量也不是很大。一方面, 新西兰本国由于气候原因, 农产品产量和品种等都满足不了本国市场的需求而需要大量进口;另一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要出口的农产品量也很大。但是, 目前的贸易商品结构还没有真正发挥两国竞争优势, 实现经济互补。

4、新中贸易中各自企业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

通过表2—7贸易数据可以发现, 虽然新西兰和中国近年来贸易发展迅速并遵循传统贸易理论的贸易形态, 但是从贸易量和贸易范围来看, 两国的比较优势都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其主要表现为新西兰作为主要的畜牧产品出口国, 向中国的出口量不是很大, 而中国作为工业品加工大国, 新西兰从中国的进口量也不是很大。

四、进一步发展中新贸易的对策

2008年, 随着《协定》的签订, 新中贸易从量上和所占新西兰贸易的比重方面都产生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 新西兰国内经济的衰退, 如何发展新中贸易, 这将直接影响两国相关企业的发展, 也会直接影响《协定》的实施, 这也是新中贸易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发挥新中两国的比较优势

从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来看, 新中两国的对外贸易基本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优势。但是新西兰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一直不高, 其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从新西兰的国家优势来看, 新西兰政府严格的农产品标准使该国的农产品质量非常好, 这就需要两国政府更进一步加强市场信息建设, 在《协议》的基础上扩大新西兰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满足中国国内市场对更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从中国在新西兰对外贸易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来看, 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在纺织品、小家电等产品方面的市场份额, 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2、中国的中小企业要加强对新西兰市场的开拓

在市场开拓方面, 由于新西兰国内消费市场相对比较小, 所以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市场对外开拓。在《协定》的基础上, 我国相关中小企业应加强对新西兰市场的研究和信息的获取, 掌握新西兰国内的法律法规要求, 通过驻新西兰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华人组织等机构, 扩大对新西兰市场的开拓。

3、构建两国中小企业的企业竞争优势

波特 (1990) 认为,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 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求企业在国家竞争优势背景下通过R&D和创新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作为中小企业来说, 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研究自身的价值链, 找准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一般来讲, 这种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商品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方面。比如在纺织品方面, 中国的中小企业就必须将创新的重点放在品牌的提升、产品品种的开拓, 进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上。故此, 在《协定》的基础上, 通过双方的自由贸易, 实现企业之间的交流和竞争, 进一步促进企业在各自竞争优势上的投入, 进而构建两国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4、在《协定》基础上加强信息的共享

为了进一步促进新中两国贸易的发展, 在《协定》的基础上加强信息的共享是促进两国贸易发展的有效手段。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两国首先在各自政府网站上开辟专门窗口, 用中英文介绍两国贸易政策、产品需求及供给等, 使两国有贸易倾向的企业能够轻松获取贸易信息, 实现两国对外贸易信息的共享。

5、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 实现贸易平衡

新中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协定》的基础上, 两国要进一步合作, 加强高新技术产品、汽车产品等在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扩大两国服务贸易的范围 (比如说旅游业: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自然风光差异巨大, 又地处南北两半球, 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就要求两国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措施来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 , 实现两国贸易的互补, 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尤其中国方面要进一步扩大从新西兰的商品进口, 努力改变新西兰的逆差状况, 逐步实现两国贸易的平衡。

五、结论

综上所述, 自新中两国《协定》签订以来, 新中贸易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 新中两国贸易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 只要两国政府和企业按照《协定》的规定, 相互了解和信任,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指导下, 新中两国的对外贸易将会在各自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各自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牛君、韩民春: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8) .

[2]牛君、韩民春:自主创新与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J].当代经济, 2007 (2) .

[3]Porter, M.E.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

上一篇:中学法制教育下一篇: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