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精选7篇)
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篇1
摘要:现阶段在不动产统一登记暂行条例刚刚步入实施的背景下, 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也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确立拉开了大幕, 在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推动下, 规范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随着近十几年的社会经济变迁, 在规范房产税征收范围的同时对于房产税中税收优惠机制的构建也就凸显的重要起来, 因为只有严格确立了房产税中的税收优惠机制, 才能更好更完善的建立起规范的房产税征收范围, 真正的做到税收法定。
关键词:房产税立法,房产税改革,房产税税收优惠
一、我国现行房产税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住房商品化改革, 安置房产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之根本, 在将近20年房地产变革中, 房屋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使的整个房地产开发产业站在了老百姓生活成本提高的最大对立面, 而房产税的相关制度的滞后、不配套让房产税的改革在近些年中不断的成为国家和老百姓的争议热点, 不管是从内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外部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都必须依照依法治国的手段合理调整和控制。
2015年不动产统一登记暂行条例正式步入实施,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伴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实施正式拉开了大幕, 在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推动下, 规范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随着近十几年的社会经济变迁, 在规范房产税征收范围的同时对于房产税中税收优惠机制的构建也就凸显的重要起来, 因为只有严格确立了房产税中的税收优惠机制, 才能更好更完善的建立起规范的房产税征收范围, 做到真正的税收法定。
2011年初, 上海和重庆作为试点城市开始了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征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考虑到征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试点初期广大市民的接受程度, 两地作为试点的尝试在房产税征收的范围界定和税率等方面都制定的相对比较温和, 同年1月30日, 重庆首笔个人住房房产税申报入库, 缴纳税款6154.83元, 目前来看, 房产税的试征收取得了试验初期的目的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 全国人大、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开始了新一轮的房产税立法的调研;2013年11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2014年以来, 不动产登记相关工作进展较快, 3月不动产登记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 明确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5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国土部挂牌成立不动产登记局, 8月不动产登记局“三定方案”印发。14年11月28日, 中央编办已批复同意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更名为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 负责不动产登记相关工作;15年3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实行不动产登记制度, 全国性的房产税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二、当前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中税收优惠机制构建的出发点
税收优惠机制是在一定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行业下进行的, 我国现行的房产税征收制度主要还是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 根据此暂行条例, 个人住房、非营业用房是不征收房产税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不断发展, 城镇房价不断上涨, 经济构成比重的改革, 原本房产税征收制度并不符合我国现在的事实国情, 所以全面征收房产税、完善相应的房产税优惠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全面征收房产税的准备阶段, 就上海而言, 主要是针对第二套房和外地居民购房来征收的, 房价低的税率为0.4%, 而房价高的税率为0.6%。其优惠政策是人均住房不满60平方米的房产免征房产税。在重庆, 针对价值较高的独栋别墅以及交易价格是城区均价两倍以上的征收0.5%的房产税, 交易价格是城区均价三倍以上的征收1%的房产税, 交易价格达到城区均价四倍以上的可以适用1.2%的税率, 另外针对“二无”居民的第二套房产也是征收0.5%的房产税。
税收优惠制度不但可以改善房地产供应与需求的恶劣关系, 也是国家控制房地产上虚高售价、调控国家经济优化房地产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税制的设计必然存在很多的关注, 特别是针对税收优惠的目标群体, 不仅是保护社会低收入群体, 保障他们的基本住房生活需要, 避免给他们增加税收负担, 还要增加保有住房的成本, 打击投机炒房, 那么合理的税收优惠机制就成为了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这也是国家实现公共财政职能的一种手段, 之前我国在重庆和上海的试点中都构建相应的税收优惠方案, 除了限制户籍外, 都对一定面积内的住房给予了免税的优惠, 但是设计过于简单, 并没有对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分, 所以在房产税改革全国性趋势的阶段, 简单的税收优惠机制只能相对给低收入人群一定的税收负担减轻, 但是对于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确实没有达到目的, 达不到调解社会公平、缩减贫富差距的作用, 所以税收优惠机制的设计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公平, 调节贫富差距的一种手段, 构建和谐公平的社会税收体系。
三、美国税收优惠制度的借鉴
在美国的税收制度体系中, 房产税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税种, 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也将房产税作为一种主要的财政税收来源。在美国尽管每个州的房产税制度有所区别并不统一, 但是大部分州的税收优惠机制都体现出了税收法定原则, 房产税优惠机制作为房产税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与全体纳税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 美国各州关于房产税优惠制度的内容都是通过各州的相关立法机构以严谨的程序在法律中进行明确的规定。
美国的房产税税收优惠机制对于税收优惠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 并且对于房产税税收优惠方面的管理也是极其严格, 在美国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自住型不动产、公益性质的不动产以及美国各州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的不动产享受房产税税收优惠, 既包括直接减免税收的直接型房产税税收优惠, 也包括设定计税价值增长限额的间接型房产税税收优惠, 为了确保房产税税收管理方面的统一性和合法性, 大部分州将房产税税收优惠的审批工作由各州的专门的税务机构统一负责, 并且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的房产税税收优惠审批权在必要限度内下放到各个镇。
其税收优惠管理机制也相对比较健全, 首先税收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在税收法定原则之上, 所以在美国各州都是由各州的专门的立法部门将房产税税收优惠制度以法律文件的形式颁布出来, 针对房产税税收优惠的范围、要求、内容和房产税税收优惠的管理方式都进行了专门的规定, 这些规定贯穿了整个房产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将房产税税收优惠体制从程序和实体上来分析都是有法可依的。
其次, 美国的房产税税收优惠制度的设定范围是非常明确地, 而且对于税收优惠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 美国各州的房产税税收优惠制度, 美国的房产税税收优惠的范围主要包括三大类, 凡是涉及到公益性质的不动产项目、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不动产以及美国各州根据实际情况应当纳入到房产税税收优惠范围的不动产项目, 都属于房产税税收的优惠范围。
美国的房产税税收优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税收制度的要素来看, 不仅包括税率的税收优惠方式, 而且包括税基型的税收优惠方式, 其中美国的大多数州都设置了“Circuit Breakers”的税收优惠机制, 这一税收优惠机制是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来确定相应税率和最高税负水平的, 因为不管是固定税率还是比例税率都没有考虑到收入的影响, 而“Circuit Breakers”更有针对性的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税收优惠, 它的主要形式由两种, 一种是滑动比例法, 按照家庭总收入额的增加自动减少税收优惠;另外一种是临界值法, 它的方法是先确定财产税税额占了家庭总收入的比例, 然后根据这一比例分出确定的等级, 当超过某一等级时, 证明税负对于这一家庭而言已经达到了某一可接受的临界状态, 这时候对家庭进行税收优惠。这两种税收优惠机制的运用都大大避免了对富裕家庭过多的退税情况, 也确保低收入家庭切实享受到了税收优惠。
四、对我国房产税税收优惠机制构建的设想
参照了美国的税收优惠机制, 下面来谈一谈我国房产税的优惠制度又应该如何构建?
首先,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为什么要构建房产税优惠制度, 房产税优惠制度的构建不只是为了能让全民都可以买的起房, 而是为了优化房地产经济结构, 清理房地产经济中故意哄抢的恶意购买, 因此在设计房产税优惠机制时, 就要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水平、家庭的生活成本、家庭的现有住房情况, 因人而异, 最终达到富人多缴税, 中等阶层符合收支比例交税, 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不下降缴税, 税收收入保证增长的多赢局面。
其次, 因为社会分配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或者矛盾是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过大, 这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差距悬殊, 还体现在财富的保有量上, 因此对于房产税的征收就是对财富保有量的一种调节, 这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实施房产税优惠机制, 调节收入分配, 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针对不同的人群实行不同的征税方式, 这就要求在征收房产税的过程中我们要兼顾纳税义务和纳税能力, 不能只从人均面积来设定税收优惠, 要将税率型的税收优惠的方式和税基型的税收优惠方式科学的结合起来, 对于涉及公益性质的不动产项目采取直接减免房产税的房产税税收优惠方式, 对于一些特定的不动产项目采取税基型或税率型的房产税税收优惠方式。
再者在上海、重庆的试运行过程中, 虽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优惠手段, 增加了延期缴纳和退税两种优惠形式, 可是从目前来看,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比如纳税对象不明确, 相关法律规定不具体, 受益的对象也十分狭窄, 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意义, 还有的是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通过一个固定的立法来统一对待是显失公平的, 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方法:
(一) 是将各地税收起征点和征收对象的规定交于各地政府, 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房产税的征收符合当地事实情况, 但这样一来不但过于加大政府负担, 对外来人口也不尽公平。
(二) 将起征点和征收对象通过立法以数量关系的对等来限制, 这样既可以保证房产税的公平对待也不会加重政府负担, 对于营造公平税负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这样有可能会导致政府权利滥用, 相关法规可能并不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除此之外, 税收优惠的机制制定还需要税收优惠的落实, 不仅需要制度到位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税收优惠的落实, 比如不动产登记中逐步完善全国的个人住房信息统一登记和联网, 同时引入科学健全的房屋评估制度, 这两项关键制度的改革和实施才能最终确保我国房产税的全面开征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准备落实。
参考文献
[1]宋亦淼.我国房产是优惠机制之改革路径—基于中美对比视角[J].财会月刊, 2014 (12) .
[2]栾庆琰.美国房产税的税收优惠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9) .
[3]贾康.房产税改革: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选择[J].人民论坛, 2011 (3) .
[4]张超.美国财产税政策及其优惠机制[J].涉外税务, 2008 (8) .
[5]蒋军成.我国结构性减税探析:税制结构优化及其操作取向[J].学习与实践, 2013 (1) .
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篇2
摘要: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税收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的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存在许多缺陷。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完善现行的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使之在吸引外资、更好地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税收法定主义;中国
一、现行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由于内在的制度缺陷及其所体现的政策导向的偏差,现行的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这些内在缺陷主要体现在:
1.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税制,致使税收优惠内外有别,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目前我国实施的是内外两套税制,对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税收优惠待遇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内资企业,内资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远远重于外资企业。内外资企业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外资企业在国内许多产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地位,这种税收歧视也使得内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导致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严重亏损、被兼并甚至破产倒闭。某些内资企业为获得和三资企业一致的待遇,改头换面钻法律空子,以“三资企业”的名义进行工商登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国家税款流失。
2.税收优惠层次过多,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现行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同时期,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开放地区的先后顺序,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的,缺乏总体的规划设计和宏观控制。税收优惠层次过多、政出多门,导致地方与地方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税收优惠措施相互冲突和效用抵消,不利于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人为地造成了外资在全国各地的不平衡分布。
3.税收优惠方法单一。现行的外资税收优惠主要以直接减免税额、降低税率为主,具体措施有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免二减三”征收所得税,或返还一定比例的已纳税额等。这些税收优惠只能使一部分企业受惠,如“免二减三”的办法对投资小、经营期限短的项目有利,而对于投资期限长、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则难以奏效,甚至与短期项目比还有不利影响。再如,直接减免型税收优惠对于生产型,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有利,而对于无形资产或设备投资比重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不利。由于税收优惠存在时限因素,部分外商还可以采取重新登记或变更登记的办法规避税法,延长享受优惠待遇的时间。因此,单一的税收优惠方法在实践中会因其过于简单而使其作用大打折扣,从而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4.税收优惠以地区性优惠为主,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现行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偏重于地区性(主要是沿海开放地区)优惠,对结构性运用不够。税收优惠制度对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重视不够,产业引导力不够。如设在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不分产业性质都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这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外资不分资本规模、技术层次密集投向沿海地区,在经济特区,不少企业只是普通的制造或服务企业,真正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较少。再如,对投资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其税收优惠待遇只提供给国务院批准的特定地区,弱化了外资税收政策的产业调节效果,导致外资大量涌入规模小、技术质量低的行业,而现阶段面临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换代、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局面,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悖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有悖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二、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逐步取消外资企业在税收优惠方面的超国民待遇,实行内外完全一致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实现内外资企业平等的税收待遇,使内外资企业在平等的起点上公平竞争。
1.坚持税收法定主义,明确税收优惠立法权的主体。税收法定主义是税法的根本原则,是一个国家税收法治程度的衡量标准和前进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WTO原则对税法的最高要求。只有坚持税收法定主义才能保证各种税法措施(包括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具有最大的权威性、确定性、稳定性和普遍性。
税收法定主义要求征税主体、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等税法要素必须由最高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不能在课税要素中留下空白并委托行政机关立法决定,否则就会影响税收法律的效力。因为税收优惠无论形式如何,如税率减免、税额扣除等,都是对原有税法要素的改变,地方各级政府都无权行使税收优惠的立法权,即使是授权税务行政机关立法,授权事项也只能限于个别具体的和辅助性的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税收优惠立法权的主体必须只能是最高立法机关,税收优惠立法权通过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方式行使,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规章及行政机关的内部规范性文件等都无权涉及税收优惠立法权的行使。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税收法定主义所代表的税收法治在我国短期内是不能实现的。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由国务院委托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这些优惠措施的适用进行解释和补充,但不能对课税要素作出变更或修改,除此之外的地方各级政府(包括经济特区政府)和地方税务部门都无权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措施,从而维护和保障税收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2.在统一税法的基础上统一税收优惠,保障内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我国应按照国际惯例,逐步统一税法,对征税对象一致的税种制定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税法,取消境内纳税人在法定适用上的区别待遇。首先,从与企业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所得税人手,制定境内所有企业统一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法。
其次,对征税对象一致的其他税种也要制定统一的税法。如:将适用于内资企业的房产税法和适用于外资企业的城市房地产税法加以调整、合并、完善,制定出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房产税法;制定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车船使用税法等;此外,在城市建设维护税方面,应取消外资企业不用缴纳该税的规定,使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成为同样的纳税人。
在统一税法的目标实现后,应在消除税收优惠差别待遇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一种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无疑仍需坚持,但应在统一税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改革重点应放在取消外资企业不合理的、超国民待遇的税收优惠待遇上,逐步实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内外统一,完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改革必须由国家统一部署,根据国家产业调整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优惠政策,使我国境内的企业,不分其资本来源、产权归属,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符合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就可以享受与之相对应的税收优惠待遇。这一举措也是WTO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3.调整税收优惠的实施范围,使之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惯例。调整税收优惠范围,使其偏重于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好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要改变地区性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适应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地区性税收优惠的结构。在东南沿海地区,税收优惠应偏重于投资规模大、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对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再给与优惠;税收优惠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在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企业要给与大量的税收优惠,只要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市场前景的企业,即使是传统的制造企业也可享受税收优惠。
从整体上看,税收优惠范围也应紧密结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发展的需要,加入产业性、技术性税收优惠的内容,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优惠力度,同时,外资税收优惠不能仅面向外商直接投资,还应给与外商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在境内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形式吸引的外商间接投资也可以享受优惠待遇。为此,应考虑对境外个人从中国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和特许权使用费等降低预提税率,以鼓励间接投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于投资农业、开垦荒山荒地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过批准,可以延长一定年限的免税期。
4.建立多种优惠方式并存的税收优惠模式,丰富税收优惠的形式和内容。我国应将现行的税收优惠调整为“间接减免为主,直接减免为辅;过程优惠为主,结果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模式。优惠模式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由直接减免为主转变为间接减免为主,充分发挥间接减免方式在税收优惠中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产业和地区特点,灵活采用跨期结转、项目扣除、缩短折旧年限、延长减免税期限等办法将税收减免的重点转向间接减免。根据产业调整的需要,对资本投入较大、时间长、短期内经济效果不明显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前期资本投入大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准予加大项目扣除额,对于投资绿色环保型农业的外资企业给与较长的免税减税年限;对前期投资较大、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会短期亏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延长亏损抵补期限;增加关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优惠,用以鼓励外商投资于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好的环保产业和节能产业,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第二,由结果减免为主转变为过程减免为主。首先应改革增值税制,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纳税人扣除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总额,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流转税优惠由结果优惠转向过程优惠,特别是对于投资规模大、短期经济效果不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应采取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允许抵扣资本购进项目的全部增值税税额、允许扣除技术开发费用、允许扣除无形资产投入等过程减免措施,以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对于技术转让和科技成果转让的所得应予以免税或减税。
5.改善投资环境,为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投资环境是指足以影响资本有效运行,发挥资本的基本职能,实现资本增值的一切外部条件和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综合环境。税收优惠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其他条件的成熟。各级政府必须采取综合配套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在完善“软环境”方面,重中之重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改变工作作风,建设“廉洁、务实、勤政、高效”的政府;同时应加强法制建设,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交通方便、通讯畅通、环境舒适的投资环境。总之,要多管齐下,全方位建设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只有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外资税收优惠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篇3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建议
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体系之外,依法成立,具有公共服务宗旨或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不分配盈余,享有免税或减税待遇的组织。非营利组织目前蓬勃发展是社会活力的展现,在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已成为民主与社会价值的守护者。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起步较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非营利组织大多是由事业单位改制转换、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剥离出来或者在改革开放中准不发展起来的,因此非盈利组织"政府"色彩较浓重,民间色彩相对淡薄。而与此相对应的的税收优惠制度并不完善,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征税的历史较短,在制度安排和征收管理层面均缺乏经验,不利于我国非盈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国家职能逐渐转变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的未来也面对极大地挑战,发现现行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中的问题将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非盈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营利和非营利的界限模糊
我国现行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规定相对笼统,对非营利组织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标准没有给予确定,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收入要征税,但是"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这种宽泛的标准造成了非营利组织营利和非营利性的界限模糊的状况。这使得一些符合免税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纳入税收优惠的范围,但一些不具备免税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却实际上享受着免税优惠,在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的同时,也阻碍了真正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二)税收优惠主体的税法地位不突出,立法层次不高
由于我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法律制度比较不完善,对于非营利组织主题的定义,职能从《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找到一些零星的规定,相关规定不准确详实,税法地位不突出。这样就造成了非盈利组织概念上的混淆,增加了我国针对非盈利组织的征管难度。
(三)税收优惠不完善
当前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问题,我国并没有专门为其设立一部税收法律制度。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规范问题,都由各个税种的税法来规定。也就意味着,在每一个税种中,如无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特殊的规定,非营利组织将和其他纳税主体一样,无论其性质如何,从不从事经营活动,都要交纳税收。由于税收优惠散见于各税种、各行业的税收优惠规定中,既不利于管理,影响了税法的等级效力和稳定性,还可能造成执法的随意性,也不利于非营利组织完全享受到税收优惠,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四)对于捐赠的税收鼓励政策力度不够,捐赠减免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针对非盈利组织捐赠问题的规定太笼统,难以落实与体现,捐赠行为受到限制,并且范围也受到限制。针对个人的捐赠行为,国家规定可免除的范围相比外国较低,挫伤了个人捐赠的积极性,同样在企业捐赠方面,减免力度过小,这些都阻碍了非盈利组织的发展。
(五)非营利组织免税认定程序不合理,税收管理制度落后
由于我国针对享受减免税收优惠待遇的非营利组织缺乏统一的认定机构,国家财税部门
以及一些行政部门都参与认定,大大影响了管理效率。同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非营利组织甚至不做登记。而税务部门没有单独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票证管理体系,非营利性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很少使用税务部门发票,不利于税务机关的管理,税收制度亟待完善。
二、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严格区分非营利组织的营利行为
根据非营利组织设立原则,该组织必须具备非营利性,然而由于市场驱动,非营利组织进入营利的领域已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应该严格区分非营利组织的营利行为,从收入的来源以及收入的最终目的两方面来判断。对于非盈利的行为应给与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界定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主体
由于当前非营利组织当前并无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必须从税法的角度界定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确认条件、特征、范围、分类、活动范围、设立程序。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同时审批机关必须对非盈利组织定期检查,监督其行为是否符合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原则,防止营利组织假借非营利组织名义从事营利活动。
(三)构建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法律体系
鉴于我国非盈利组织出现较晚,相关的法律文件人确实准确概念的确定,因此为配合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们需将临时指定的规范文件和相关补充通知整合并且统一。将分散的立法层次低的税收优惠政策整理集中,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利于对非营利组织的征收管理,避免对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滥用的现象发生。
(四)调整捐赠税收制度,鼓励捐赠行为
为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扩大享受捐赠税收扣除优惠的范围,拓宽捐赠渠道,特别鼓励个人参与捐赠,调动个人捐赠的积极性,在企业方面,改革企业的捐赠的税收制度,鼓励其捐赠,促进非盈利组织的成长。
(五)规范税收管理,保证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公平
借鉴国外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应建立免税组织独立认证制度,非营利组织必须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同时非营利组织要严格执行纳税申报制度。而对于免税资格的认定及审查必须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另外税务部门应尽快统一票证管理,建立非营利组织的票证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财政系,厦门市国家税务局.两岸租税问题探究-海峡两岸租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安体富,王海勇.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国际比较与改革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05,(12).
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篇4
慈善事业在国外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 并在许多国家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十分发达, 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我国, 企业的慈善捐赠起步较晚, 发展也不是很快。在最近几年以企业捐赠的形式出现的慈善捐款越来越多, 也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但企业慈善捐赠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仍不是很理想, 我国的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海外捐赠,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企业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企业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税前扣除规定较低, 缺乏激励机制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对企业捐赠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规定有3%、10%和全额三类。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废除这一规定, 调整到12%, 相对之前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但相较于国外有些国家对企业捐赠优惠30%、50%的税前扣除比例, 这一比例还是较低的且是不详尽的。另外, 在企业所得税上, 一般性税收规定是按12%比例税前扣除, 特殊税收规定是允许100%全额扣除, 如企业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支持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等特定事项的捐赠, 但可以全额抵扣的项目是非常有限的, 这么低的减免限额不可给企业太多动力进行慈善捐赠。另外, 企业还得对其超过限额部分的捐赠款项进行缴费, 这无疑挫伤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二) 慈善捐赠减免税程序不规范, 操作性不强
我国关于企业慈善捐赠的有关规定都规定在一些相关法规中,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 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操作性不是很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对公司和其他企业、以及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的捐赠行为作出减免税收的规定, 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各类减免、减免到什么程度等等, 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是进行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在实践中实施起来没有具体的参照标准, 执行力度较小,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税收减免程序复杂, 挫伤企业捐赠积极性
税收的减免程序过于复杂, 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做过一个试验, 他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500元, 并尝试了为个人慈善申请免税的复杂程序。当时, 他经过了十道程序, 历时两个多月才拿到当月免税50元的证明。其间, 他发现各个部门的财务人员对慈善申请免税的程序并不是很清楚。个人捐赠的减免税程序就这么复杂, 对于企业来说, 他们的捐款往往是个人的成倍, 减免税的程序也就相当复杂。
三、完善企业捐赠税收优惠的一些构想
(一) 完善企业慈善税收优惠的法规
虽然, 对于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行为在一些相关法规中多少有些涉及, 但这些规定大多是原则性的, 指导性的, 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法律, 更没有建立起一个激励企业向民间组织捐赠的税收制度。但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的慈善事业基本法已经进入了立法程序, 并已经列入了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计划中, 正按计划开展《慈善事业促进法》的起草工作。这部慈善事业基本法应当就现阶段慈善事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相应的规定。对于企业捐赠的税收优惠比例应相应提高, 同时应出台配套的关于激励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实施细则, 对于企业捐赠如何实施减免, 怎样减免、减免到什么程度都应当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对于企业捐赠的程序要有清楚的流程, 并进行公示, 便于社会大众进行监督。
(二) 提高税收优惠比例, 允许超过扣除限额的款项转到下一年度抵扣
我国现行的法律关于优惠的规定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 税前扣除的比例相对来说还是较低的, 为了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应当提高税收优惠的比例。扩大企业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 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事件的救济捐赠税前全额扣除的范围。同时, 可以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经验, 允许企业当年超过所得税抵扣限额部分的公益捐赠转到下一年度进行抵扣。如德国《会计法则》规定, 个人捐款超过25565欧元的, 从税收角度可以在今后7年内摊销。这种允许超过部分转到下一年度抵扣的做法, 既有助于鼓励捐款人一次性、全额、及时将款项送到慈善组织进行及时、高效运作, 对企业慈善捐助也起到激励作用, 调动它们捐赠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三) 简化程序, 提高效率
简化税收的减免程序, 提高效率, 节约资源, 使得企业的捐款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及时高效的利用。为了更好方便个人及企业捐款, 应做好捐款流程, 减免程序、相关事项的宣传工作。在简化减免税收程序的同时, 应加强慈善组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为企业捐赠做好服务工作, 减少税收减免申报和审批时间, 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我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对于企业捐赠的税收优惠的规定, 相对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还需要完善。捐赠方面的优惠政策, 是国家为了发展慈善事业, 支持慈善组织的发展而给予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的优惠待遇。这涉及国家税收及企业利益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 制定合理的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及相关法规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及企业捐赠的影响是重大的, 还需要各方不懈努力。
摘要: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 捐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慈善捐赠活动, 本文主要就企业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在的税前扣除规定较低、激励机制匮乏、慈善捐赠减免税程序不规范、操作性不强等方面, 从税收角度对企业慈善捐赠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进而提出一些完善意见。
关键词:企业慈善捐赠,企业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篇5
一、国外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一)国外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
(二)国外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二、我国现行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现行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现行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议
1、实现税收法定
2、捐赠税法的系统化
3、改革捐赠人税收扣除制度
4、允许结转或递延抵扣。
5、出台实物捐赠抵扣具体办法。
6、增设向国外捐赠的税收制度
国家关于农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篇6
1 营业税
(1)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摘自国务院令[1993]第136号。
(2)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业土地出租征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82号)精神,对单位或个人将土地、水面等发包(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从事农业生产所收取的承包金(租金),可比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字[94]002号)第三条的规定免征营业税。——摘自苏地税发[2001]72号通知。
(3)单位和个人将其拥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并取得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中“转让土地使用权”项目征收营业税。如果转让的人工用材林是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字[1994]002号)规定,可免征营业税。——摘自国税函[2002]700号批复。
2 企业所得税
(1)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比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49号)规定,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为了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办法,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1996]152号)规定执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所得税抵免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lt;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号)执行。——摘自农经发[2000]008号。
(2)自2001年1月1日起,对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取得的范围,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49号)的规定确定。——摘自财税[2001]171号。
(3)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可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49号)的规定,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一,经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认定为重点龙头企业;第二,生产经营期间符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及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第三,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并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此外,重点龙头企业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其直接控股比例超过50 %(不含50 %)的,且控股子公司符合前三条的规定,可享受重点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摘自国税发[2001]124号。
(4)对渔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第一,对取得农业部颁发的“远洋渔业企业资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远洋渔业企业从事远洋捕捞业务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二,对取得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渔业捕捞许可证”的渔业企业,从事外海、远洋捕捞业务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从事近海及内水捕捞业务取得的所得应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三,国有农口远洋渔业企业和其他国有农口渔业企业从事渔业类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49号)的规定征免所得税。第四,渔业企业兼营免税业务和征税业务的,必须将免税业务和征税业务分别核算。划分不清的,一律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五,从事远洋、外海捕捞业务的内资渔业企业应将“远洋渔业企业资格证书”或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渔业捕捞许可证”等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摘自财税[1997]114号。
(5)对国有农口企业的优惠政策:第一,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农口企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从事上述各业的所得应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二,对边境贫困的国有农场、林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三,除上述政策外,国有农业企事业单位还可享受国家统一规定的其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如遇有优惠政策交叉的情况,在具体执行时,可选择适用其中一项最优惠的政策,不能两项或几项优惠政策累加执行。第四,免税的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必须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否则,应全额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摘自财税[1997]49号。
(6)对家禽行业的优惠政策:第一,对家禽养殖(包括种禽养殖)、加工和冷藏冷冻企业进行家禽养殖(包括种禽养殖)、加工和冷藏冷冻所取得的所得免征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第二,对企业或个人由于禽类扑杀所取得的财政专项补助,免征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摘自财税[2004]45号。
3 个人所得税
(1)关于青苗补偿费暂免征收的规定乡镇企业的职工和农民取得的青苗补偿费,属种植业的收益范围,同时,也属经济损失的补偿性收入,因此,对他们取得的青苗补偿费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摘自国税函发[1995]079号。
(2)个体工商户或个人专营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其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业特产税,下同)、牧业税征税范围并已征收了农业税、牧业税的,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属于农业税、牧业税征税范围的,应对其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兼营上述四业并四业的所得单独核算的,比照上述原则办理,对于属于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应与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合并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于四业的所得不能单独核算的,应就其全部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摘自财税[1994]020号。
(3)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改为征收农业税后,对个体户或个人取得的农业特产所得,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94)财税字020号]的有关规定,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摘自财税[2003]157号。
(4)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期间,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征或免征农业税后,对个人或个体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且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征税范围的,其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摘自财税[2004]30号。
4 车船使用税
(1)拖拉機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免征车船使用税;主要从事运输业务的应征税,具体界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摘自财税[1986]008号。
(2)载重量不超过1 t(1 t或1 t以下)的渔船,可以免征车船使用税;超过1 t而在1.5 t以下的渔船,可按照非机动船1吨税额计算征收车船使用税。为了避免与1 t免税渔船混淆,可在税票上注明实际载重量,以备查考。——摘自财税[1986]008号。
5 印花税
代购、代销“国务院市场调节粮”协议书免征印花税。——摘自国税函发[1990]508号。
6 城镇土地使用税
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缴土地使用税。——摘自国务院令[1988]第17号。
7 地方三税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对家禽养殖(包括种禽养殖)企业、家禽加工企业、冷藏冷冻企业及个人生产经营用的土地、房产和车船,适当减免2004年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
(摘自《豆丁网》,2016-08-21)
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篇7
1 税收优惠制度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1.1 减缓企业创新中的资金瓶颈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财务支持。从当前的经济体系来看, 我国在企业信贷方方面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取得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 特别是一些私企和中小型企业, 几乎不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 规模和行业也限制了这些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资金短缺是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大瓶颈。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的税收支出, 是实现企业资本积累的有效手段, 重要的是, 对企业实现税收优惠政策会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有利于扩宽企业的融资通道, 这也是优化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重要形式。
1.2 有效的避免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情况
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知识和财务资源投入的结果, 在该技术创新以产品或者新工艺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时, 其附带的新技术知识也会流出。新的技术知识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的特性, 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该公共物品的利益, 但该技术的原始开发者不能因为使用者享受该公共物品而要求其支付费用。换句话来说, 当企业通过研发在某项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后, 同行业竞争者会利用模仿该企业进行相应产品的的生产, 这种技术创新很快就会得到传播, 该企业就失去了技术领先的优势。合理的税后制度能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 通过法制化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从而提高研发企业的利润, 为技术创新市场注入新的动力。
2 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立法不完善
从我国目前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来看, 实行的都是一些暂行条例、通知等税收优惠方式, 没有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税收规章制度。
2.2 缺乏总体的系统规划
虽然当前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缺乏总体系统规划, 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的出台过于突然, 自主创新存在什么问题政府研究后就会出台什么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性, 而且不同时期, 不同部门颁布的政策彼此之间的联系较差, 遗漏、重复交叉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降低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2.3 税收优惠的政策导向不合理
当前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不是以产业优惠为主导而是偏重以区域优惠为主导, 主要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技术创新实行优惠, 这种“特惠制”使得即使其属于技术创新企业, 也因区域限制难以享受优惠。此外, 这种政策导向很容易出现企业扎堆、鱼目混珠的情况, 弄虚作假骗取税收优惠资格的例子并不少见, 这严重违背了政府借助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促进整个社会产业升级的初衷, 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
3 完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制度的对策
从上可以看到,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 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从税收优惠制度的设计、执行和监督管理入手, 从根本上消除制度的负面影响。
3.1 规范立法模式
立法的根本是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由于我国在税法建设方面制度还不够完善, 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兼顾税法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例如由国务院单独制定专门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条例, 再把全国各地所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收集起来, 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编制后, 统一颁布, 规范立法模式。
3.2 完善技术创新的税法体系
税法体系的完善主要是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对技术创新每个阶段的税收优惠进行明确的规定。具体做法是技术创新税法体系的完善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税收法定原则,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公平原则, 即保障对所有的技术创新企业一律平等对待, 对创新主体采取统一的税收对策;全面系统原则, 完善的税法体系应该涵盖技术创新的整个阶段包括:投入、研发、推广、运用等。税法体系的完善要结合技术创新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执行。
3.3 明确税收优惠对象
从法律实体方面, 科学界定税收优惠的对象, 增强税收优惠对技术创新产业的支持促进力度, 就要扩大税收优惠对象, 企业技术创新是经济活动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技术创新在每个企业都可能会发生。企业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指企业发展纯高新技术, 也包括企业对传统工艺的技术改造等。因此, 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只要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也同样应该享受同等的税收支持。
3.4 完善所得税法律制度
针对前文谈到的问题作者认为:首先, 要改变现行法的规定即5年的抵免扣除期, 应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创新企业的免税年度从企业的赢利年度开始计算, 免税期限过短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适当延长技术创新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期限, 并采取费用扣除、加速折旧和投资退税等方式降低企业的所得税支出, 以鼓励起步阶段的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其次, 逐步实现由技术创新企业所得税单一优惠方式向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优惠并重的双重方式转变, 着力加强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4 结语
综上所述, 税收优惠制度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完善的税收优惠制度是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对此, 国家政府应该加强税法制度在立法模式、税法体系、制度导向等方面的管理力度, 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税收优惠制度, 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 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普及, 通过科技创新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始终是国家领导人所关注的话题, 国家政府利用合理的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环节。本文探讨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分析了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缺陷, 并对完善该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制度,企业
参考文献
[1]许景婷, 许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财会月刊, 2007 (3) .
[2]刘小川, 王祎瓅.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失衡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推荐阅读:
谈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完善07-24
企业税收优惠合理筹划10-14
企业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汇总09-30
建筑工程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税收优惠政策11-15
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备案类项目11-03
国家关于农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11-12
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办税流程及申报10-19
2019年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调查报告05-22
浅析供热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税务处理12-17
税收优惠制度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