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收服务(共8篇)
企业税收服务 篇1
国税总局于日前印发《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对各级税务机关针对定点联系的大型企业进一步开展税务服务和管理,提供原则性规范。
《规程》组建了税务机关对于大型企业提供税收服务的完整框架,除了常规的政策服务、涉税诉求的受理回复外,在引导企业自己建立完善税务风险内控系统、大型企业的税收遵从管控、应对和保障等方面都划定了税务机关的职责权限。
一位税务部门人士对此表示,过去税务机关在工作安排和组织机构设置上一般都按照税种划分,而近年来,按照纳税人的类型不同来组织开展税务工作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发展的趋势之一。
“税务机关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税务工作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上述相关人士对此表示,“对中小企业我们主要是检查发票,但对大型企业则主要是检查其税务筹划是否有问题,其内部税务风险控制系统是否完善等。”
据记者了解,未来税务机关希望能够尽早地参与大型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交易过程,以帮助企业将税务风险尽早扼杀在摇篮中。但对此亦有企业代表表示了担忧,认为税务部门介入企业决策过程和企业进行正常的税收筹划以及商业机密保密之间仍有较多现实矛盾,如何把握个中平衡还需探索。
国内企业普遍缺乏税务内控机制
策层和执行层的距离太远,因为造成了大量的解释不一。
种种原因共同造成了当下大型企业隐含了大量的税收遵从风险,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企业的税收遵从度中,70%已算是较高的水平。
对此《规程》中具体进行了规定,要求各级税务机关需定期调查评估大型企业税务风险内控体系情况,并定期按照行业、区域等进行风险识别,并按照企业风险类别实行针对式管理,通过税务部门的介入,以帮助企业改善自身风险控制系统。
“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税收遵从意识和统一的内部控制程序,”国税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司长张志勇表示,“这就为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展开更为紧密的合作提供了进一步否认空间。”
此前国税总局曾发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针对大型企业在税务风险控制的操作上提供一系列建议,主要旨在加强税务控制在企业运作中的地位,其中包括企业董事会直接负责督导税务风险控制并参与决策,企业税务管理机构要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等建议。
但据国税总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这些建议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的普及效果并不理想,“当初在第一批大企业中开展税务管理试点的时候,大型跨国公司还是给予了较好回应,如通用在亚太区专门设立一个税务总监,专门负责税务合规等问题。
“相比较而言,国内一些企业在观念上还有待改善,”上述人士举例,在税务问题上企业往往倾向于寻求外部资源,而缺乏一个自身的内部税务控制管理体系。此外在企业内部的税务部,部门最高人员往往是主管税收筹划,即降低企业合法税务成本的工作,而不是做税收合规,反之从事税收合规工作的往往是层级较低的工作,“组织架构上就隐含了税收风险。”此外,目前税法透明度不高、税务机关各层级解释混乱也是造成税务风险的原因之一。上述人士表示,目前税务机关各层级中面对纳税人最基本的层级是基层,但最终解释权在国税总局。多层级中税务管理决
税企能否互信?
“对税务机关工作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过去我们经常强调一个词,叫重点稽查。”上述税务部门人士表示。
而上述人士介绍,过去这种工作方式的效果并不好,造成对抗性太强以及成本太高。因此现在税务机关已经尽量把重点放在合作和引导上,能用这种方式就尽量不要用惩罚。张志勇亦表示,过去总是把税务机关和企业对立起来,而没有意识到两者在税务风险控
制上是有共同的诉求的,“因此我们现在更强调与企业合作,除了税务管理外,希望能通过对企业提供及时的税务服务来共同规避税务风险,我们希望这种理念的推进能从大型企业开始。”
据记者了解,目前企业大量的税务风险都是由于企业自身风控意识较差,以及对税法规定的解读上存在随意性等,因此税务部门未来的构想之一是希望大型企业在进行重大交易决策、重大项目开展时,税务机关能够尽早参与和企业展开合作,全程服务以降低税务风险。但对此设想并不乏企业提出质疑。“不用说,税务机关肯定是希望多收税,如果税务机关在项目早期就参与进公司决策中,公司正常合法的税务筹划肯定会受到影响,”一位大型企业的税务代表即如此认为,“除此之外,商业机密也是考量之一。”
对此张志勇承认,此前“派任务、分指标”式的工作方式,的确导致地方税务机关以追求多收税为目标,因此造成了税务机关和企业间的互不信任。未来要进一步推进合作,则需对这种工作方式进行改革。
“我们过去在税务工作中提的表扬、打击,或是帮助企业发展,其实都不应该是税务机关的工作,”张志勇表示,“理想的情况就是税法规定交多少税,就交多少税,税务机关只是帮助企业依法纳税,只有建立这种互信,才能让税务机关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企业税收服务 篇2
(1) 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 暂免征收营业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将项目中的增值税应税货物转让给用能企业, 暂免征收增值税。
(2) 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符合企业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的, 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六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税收服务 篇3
本文以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用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进行了剖析,指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类型、影响因素和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构建系统的金融服务外包的税收政策体系,并得出本文的结论,即在我国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之际,要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两大方面加强对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防范,以促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服务外包;税收政策
一、服务外包的含义及我国当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现状
服务外包其实质是指企业利用外部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非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源管理先后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税收专管员专责管户的模式和八九十年代的征、管、查三(两)分离的模式。从而使企业能专注核心业务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服务外包是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服务外包业按提供的服务内容,可分为商业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按发包、接包方的地理位置,可分为在岸外包与离岸外包。随着各个时期税制结构、征管手段、管理理念等不断更新,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税源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现行税源管理模式的确立也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现行税源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初步实现了信息管税
200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各级税务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信息化建设已与日常税源管理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科技手段、信息技术提高税源管理的质效,已经成为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普遍共识。
(二)以管户制为主要特征
为了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各级税务机关普遍实行了责任区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通过加强责任区管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各级税务机关不断加强税源的日常管理。但无论是责任区管理,还是税收管理员制度都是以管户制为核心,其工作的思路是通过税务管理员来加强某一地理区域内纳税人的日常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与责任区管理相比,更加細致、更加科学,但仍没有突破管户制的管理思想。
(三)更加突出了纳税服务
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纳税服务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近年来,税务机关的征收部门除了履行传统的税款征收职能外,已把纳税服务工作放到了突出位置。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咨询活动,提供了点面结合的各类特色服务,纳税服务工作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纳税人的遵从度和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现行服务外包业的税收政策及不足
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当前针对服务外包的税收规定来自于财政部《关于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财企[2008]32号)(财税[2009]63号,以下简称63号文)和(财税[2010]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等文件。现行的税源管理模式逐步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和不足。简要分析如下:
(一)税源管理导向不够明确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纳税人的数量急剧增加,税务机关管理和服务的纳税人越来越多。而税务机关由于受机构、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每年新招录的公务员极为有限。税务人员少,纳税人众多,已经成为当前税源管理的一大背景。在这种情况下,以管户制为特征的责任区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上级机关的各个部门都强调自己的工作重要,导致基层工作没了重点,什么事都在做,什么事都做不深、做不透。如何将有限的征管资源配置好,将其用在刀刃上,工作中的针对性不强,管理的成效不明显。
(二)分类分级管理不够深入
因为各级税务机关基本上都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所有现行的税源管理模式还是以属地管理为主。目前分类管理的基本做法是在基层税务机关所在的行政区域内,这种分类管理很不彻底,难以显现出这些行业或类型纳税人的整体特点和管理规律。 在重点税源管理方面,根据纳税规模的大小对基层工作的具体业务指导少,对重点税源的实际监控管理不到位。重点税源的管理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市、县两级税务机关。
(三)综合治税网络不够完善
目前,税务机关已可以从若干政府综合治税成员单位获取涉税信息,但由于是跨部门获取信息,在工作的衔接、配合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由于信息获取面不够开阔,获取渠道不顺畅,涉税信息对税源管理工作的支撑力度还不够。同时,基层综合治税机构的建立和运作都存在不少问题,其未能将有关职能部门无法掌握而就发生在基层的涉税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给税务机关。畅通信息采集渠道,明确综合治税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健全、完善综合治税网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四)信息管税还有较大潜力
然而,在日常工作由于纳税人主动提供的信息可靠度不高,数据质量是信息管税工作的生命线,导致税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事倍功半。为了开发而开发,为了评比而开发,为了考核而开发,开发、建设过后没人维护、没人使用、没人完善,创新而不务实,创新而不创优,创新而不坚持,最终之前的努力成为一场空,留下的只有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人心涣散。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上级税务机关的业务部门往往习惯于定期以某一个或几个工作主题进行数据分析和任务推送,但由于事项较为单一,不综合,未进行系统分析,这不但加重了基层税务干部的工作负担,干扰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而且造成了管理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影响到了工作质效的提升。
(五)纳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有较大改进,办税服务大厅的环境更整洁了、设备更先进了,服务态度更热情了,一些税务机关对纳税服务的理解过于肤浅,喜欢做表面文章,习惯于等着服务、被动服务。一些税务机关出台的措施不是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是从如何方便自己为纳税人服务出发。工作中往往是给纳税大户带红花,此外,税务代理业发展不快,虽然其业务量增加了,收费提高了,但是整个行业职业道德水准不高,未能真正成为税务机关的好帮手,一部分中介机构甚至出现了唯利是图的情况。
三、发展服务外包业的税收对策
目前,要完善高新技术(服务)和软件企业的认定办法。对从事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的企业,暂不区分是技术性外包还是劳务性外包,统一划入技术性外包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立法层次,在所得税方面均考虑按高新技术产业统一的税收政策,参照其中的技术服务类行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建议放宽对服务外包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或者软件企业认定方面的限,提高认定依据的立法级次,尽快将现行的部门规章上升为系统性、规范性和统一性的法律条文。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建立和完善新型税源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实施分类分级管理,科学精细管理税源
1.打破地域限制,实施分类管理。在对纳税人类型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扩大分类管理的地域范围,实施的是专业化的税源管理,而不是对什么类型的纳税人都要进行管理。即使条件不具备,各级税务机关也要在其内设部门中体现分类管理,将具有同一特点或者符合某些规律的纳税人集中到一个部门进行管理。
2.突出管理重点,实施分级管理。进一步明确各层级税务机关在管理税源中各自的重点和工作职责。对重点税源的风险事项、全局性的重要复杂事项、典型性的风险事项、重大疑点的风险事项要直接负责应对和管理,不断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支撑。对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数据模式建设以及推广应用,要由省、市以上税务机关牵头组织,负责实施。
(二)完善综合治税网络,提升数据采集效能
建立、完善综合治税单位的考核機制。目前,税务机关从综合治税成员单位获取信息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困难。实践证明,仅靠税务部门内部信息的应用是很难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综合治税是税务机关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税源管理手段。对积极配合,认真履行职责,为组织税收收入做出重要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一方面要积极与有关单位沟通、联系,积极拓展涉税信息来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工作交流等有关制度,细化落实具体工作内容,提升涉税信息质量。另方面要主动联合各街办加强基层协税护税网络建设,建立社区税源监控工作站。
(三)依托信息管税平台,提高信息利用水平
近来年,各地税务机关开发了许多应用软件,也建立了许多数据模型。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再不能盲目的发展,我们要留下经过实践检验有实际效用的软件和模型,否则我们就要毫不吝惜地将其清理掉,实现去“伪”存“真”。我们才能真正通过应用软件和数据模型来发现税源,管理税源,产出税收,提高效率。一是对数据的分析一定是综合分析,即是税务机关要对所掌握的、纳税人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二是要将分析出的一个个疑点信息都归集到一个个纳税人身上,一次性的将风险应对任务分配到各职能机构。
(四)强化纳税服务举措,大力引导纳税遵从
目前,虽然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有较大提升,但还没有达到完全自觉申报纳税的程度。.转变服务理念,营造良好氛围。税务机关要树立“真诚服务”的理念,坚持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为导向,努力构建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新型征纳关系。细化服务举措,提供贴心服务。积极探索征纳互动管理模式,经常开展纳税人之家活动,真正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真正做到想纳税人所想,急纳税人所急,实行准入制管理,加强过程管理,引入淘汰机制,不断规范中介机构的代理行为。.执法服务并重,提高纳税遵从。严密监控纳纳税人的涉税风险,建立、健全纳税信用体系,针对不同的等级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使纳税人从遵从税法中得到实惠,从而促使其保持较高的纳税遵从度。
总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积极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斌彬.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EJ].南方金融
2、姚勇,董利.国内外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
3、魏秀敏.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
企业税收服务 篇4
湘地税发„2011‟44号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 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市、州地方税务局,省地税稽查局、省局直属局:
根据总局新时期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省局制定的《全省地税系统“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精神,经省局研究,现就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现代大企业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广度、强度和速度跨地区、跨国境扩张转移,企业核算和税务处理日趋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税收筹划、避税手段日趋隐蔽,具有国际化、集团化、多元化及组织庞大复杂、机构点多面广等特点,使得大企业的税收服务和管理在税收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日显突
出。因此,抓好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既是提升税源服务和管理水平,完成地税收入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各级地税机关在新形势下,强化税收征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是省局党组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税制改革的具体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弥补现行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推行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应对大企业集团化内部管理决策集中、信息化程度提高、税收博弈能力增强的必然选择;是有效降低税收征纳成本、优化整合征管资源、及时处理复杂涉税事项、密切税企关系、防控税收风险的重大举措。全省各级地税机关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省局党组的决策上来,站在讲政治、顾大局、支持改革的高度,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增强做好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牢固确立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地税系统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主题,以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定点(重点)联系企业为对象,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优化纳税服务和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科学配置征管资源,努力构建我省更加紧密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
—2—
理一体化联动体系,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二)基本原则
各级地税机关,尤其是从事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部门,在开展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必须确定具体工作事项,明确各层级在实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中的工作任务,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也是体现税务机关执法能力和税法权威的重点。各级地税机关和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在为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专业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税法,特别要注意政策执行的规范和统一,确保执法过程和结果的公正、透明,既要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又要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第二,专业管理。对大企业涉税事项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大企业的纳税服务、税源监控、纳税评估、风险防控、反避税调查、日常征收、日常检查,以及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安排的有关检查、调查等事项,均由大企业管理部门实行专业管理。各地在开展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中,要按照总局和省局制定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统一执行。
第三,统筹协调。建立地税机关上下层级之间、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国地税局之间以及全省各市州地税之间更紧密的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在涉税信息传递,回应企业诉求,实施税务风险防控等方面,加强大企业管理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沟通和配合。依托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平台和全省地税系统信息大集中平
—3—
台,加强信息沟通,形成全省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一体化工作格局。
第四,优化服务。以大企业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个性化服务建立在对企业深入了解和深度参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纳税服务的内容和方法,为其提供针对性强、更高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及时受理和解决企业涉税诉求,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税企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和谐征纳关系。
第五,开拓创新。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市(州)要针对本地征管现状和能力,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科学细致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抓紧完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机构体系
(一)完善机构体系
省局直属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按照总局的部署和省局党组的要求,履行全省大企业税收的管理职能;各市州局直属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按省局党组和省局直属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以及市州局的工作安排,履行大企业税收管理职能;各县(市、区)局由征管和科技发展科牵头负责大企业税收管理职能,各单位均应按照统一部署,各司其责,建立健全我省自上而下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体系。
省、市(州)地税局直属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内设机构
—4— 的名称和数量按照湘地税发[2011]29号文件和省局直属局、市(州)局机构改革“三定”规定执行。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基本职能按照信息采集、日常管理、审核评析、日常检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分类要求,在相关内设机构间进行合理配置:办公室负责日常政务,工、青、团、妇等工作,为大企业税收进行宣传报道;综合业务科负责税政、法规、征管等工作,为风险防范工作提供方法、依据和指导;系统管理科负责全系统工作安排、部署、统筹、协调、督促、考核等工作;计划征收科负责计会统、纳税服务中心、票证管理,信息采集、信息技术平台等工作,为税收征管提供技术支持;税源管理科负责税源分析、纳税评估、风险防控等工作;检查科负责日常检查、风险排查、反避税调查、核实等工作。内设机构规范配置后,各单位应对各个岗位进行合理分工,科学配置征管资源,理顺岗责流程;各部门之间应加强纵向配合和横向联动,以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将大税源分散性的属地管理,逐步转变为立体运行、整体协调、公正透明的一体化征收管理体系,提高我省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
(二)充实和培养专业化人才
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不仅要建立健全机构,更重要的还有人才的配备和培养,要按照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的目标要求,选拔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来。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针对岗位需要,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和
—5—
培训;要建立健全专业化人才激励机制,尽快实施大企业税收专业人才能级管理;要保持专业化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确保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顺利展开。
四、明确划分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一)省局直属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的工作职责 负责落实总局和省局党组关于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履行省局赋予的对全省大企业税收管理职能,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考核全省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负责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在长沙城区范围内的部分成员单位和部分省局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的地方各税的直接征收和管理。
(二)各市州直属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的工作职责 负责落实省局直属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的各项工作要求;履行市州局赋予的对本辖区范围内大企业税收管理职能;接受省局直属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业务指导,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考核本地区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负责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和省局直属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直接征收管理企业,在本市城区范围内成员单位以及市州局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的地方各税的直接征收和管理。
(三)各县(市、区)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各县(市、区)局征管和科技发展科负责落实上级局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考核本局辖区内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局应指定征收分局或税源管理科,负责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和省局直属局(大
—6—
企业税收管理局)直接征收管理企业和市、州局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在本区域成员单位的地方各税的直接征收和管理。
各市、州直属局的具体工作职责,由各市州地方税务局按省局湘地税发„2011‟29号文件精神予以明确。
全省《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及管理办法》、《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大企业税收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和办法由省局另行制定。
各级地税部门在确定大企业税收征收管理范围时,可以参考下列条件:一是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在本地区处于前列,对当地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企业;二是跨地域生产经营的企业,主要是指跨境、跨省、市(州)、跨县市等跨地域的纳税企业,以及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大企业集团和湖南省交通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五、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完善机构、明确职责、确定各级征收管理的大企业的同时,各地要以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为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对企业税务风险内控体系进行全面调查评价,积极构建各级联动、高效的税源监控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大企业涉税信息收集、整理、发布机制,提高大企业涉税信息管理水平,并逐步建立风险特征库和税务遵从评价体系;完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机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具体的工作任务将在每年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要点》中予以明确。
—7—
六、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各市、州局要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大企业税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内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人、财、物的保障,强化人才选拔和充实,将优秀人才选调到大企业税收管理团队中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
(二)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各市(州)局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大胆创新,明确工作事项的分工和推送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12月底前上报省局,并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务求收到实效。省局将适时进行督促检查。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主题词:大企业税收 专业化管理 意见 抄送:国家税务总局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2011年12月15日印发
校对:省局直属局 李勇
税收服务经济征文 篇5
—— 税收服务经济征文
税收制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夏朝贡,商的助,春秋的初税亩……而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是赋税思想中“民本”理念的启蒙。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提法,则表明了民为治政之本的思想。一直到经济腾飞,信息膨涨的今天,我国税收思想实现了从“民本”到“人本”的嬗变:“展开为了群众、展开依托群众、展开成效由群众共享”、“片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程度的小康社会”、“让群众共享文明展开成效”、“放慢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立”等,为展开税收权利提出了更高的请求。这种思想,她像是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渗透到我们经济生活的各个脉络。
这样坚持不懈地走到今天,税收已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她已经像酒文化,茶文化那样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吗?无论你是躬耕的农民还是风情的小资;在田间歇息,抽根纸烟时,您纳了消费税。购买一身可意的衣服,您承担了增值税。无论您生活富裕还是奔波糊口;您日子红火了换了大房子了,新房子过户到您名下,您缴纳了营业税、契税、印花税。就连您退休了发挥余热再打一份工,老板代扣代缴了您的个人所得税。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同税收打交道。
“你是光荣的共和国纳税人!”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因为纳税倍感光荣。缴纳的税款多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当然多。“税后所得,心安理得。”许多企业纳税人因为捧回信用等级A级企业而倍觉荣耀。财为国之本,税乃政之要。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税收既是民生问题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解决教育平等、就业公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税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按不下激动的心要摘录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5955亿元。实施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8.14亿,参合率91.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总计达到
1.17亿„„
税收优惠政策是党和政府亲民、爱民、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具体明确国家鼓励什么、扶植什么、限制什么。比如1998年开始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新法,为企业减轻负担创造了更好的税收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高新技术、软件产业、研发费用、创业投资、残疾人就业、资源综合利用等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个人所得税采取分类税制,多项扣除。从1998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2000元,这将进一步减轻公民个人负担,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些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精神实质。
更好地服务于税收工作(精选) 篇6
一是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变“虚监督”为“实监督”。解决监督什么的问题是实施有效监督的前提条件。为此,健全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各级国税机关必须要理顺程序、界定权责,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征、管、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级(职)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体系。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切实改变税务人员职责划分不清,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制度体系的建立,保障了执法有依据、操作有规程、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督、责任有追究,能较好解决以往在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重权力、轻责任,重实体、轻程序,重群众、轻领导,重纳税人、轻征税人等问题,达到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将“两权”监督寓于日常的税收工作之中的目的。
二是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变“泛泛监督”为“业务监督”。要注重研究掌握税务机关这一“高危性”职业的特点和“两权”运行中的规律,监督工作要渗入税收业务之中,找准切入点,对税收征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如查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环节,看户籍、专项管理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干部失职、失责问题;查行政处罚环节,看有没有滥用职权随意处罚和以税谋私等问题;查征收环节,看是否存在擅自越权减税、免税、转引买卖税款和混淆入库级次问题;查纳税定额环节,看有没有“暗箱操作”、“吃拿卡要”等违纪问题;查发票、票证环节,看有没有虚开、丢失等严重失职问题;查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环节,看有没有执行不到位问题,从中发现违纪问题。并与税务稽查有机结合,建立纪检监察与税务稽查联系制度,税务稽查在查办涉税案件中掌握的税务干部违纪线索及时移交给纪检监察部门,形成既查外又查内的整体合力。
三是坚持严格的责任追究,变“软监督”为“硬监督”。追究能否到位是决定“两权”监督能否落实到位的关键,也是解决监督中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问题的有效措施。税务机关既在追究过程中注意区别工作不到位与越位、无意过错与主观故意、一般工作过失与严重失职渎职等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内容,严格做到“三坚持、三反对”和“三个不放过”,即坚持追究的严肃性,反对随意性;坚持追究的公正性,反对徇私情;坚持追究的合理性,反对片面性;对易犯的过错不放过、重复的过错不放过、原则的过错不放过。在追究过程中,要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责任追究一个样,领导干部如果违反了责任制规定,同样要受到严格追究。确保责任追究的真实性,追究结果的客观公正,维护“两权”监督的权威性。
四是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变“滞后监督”为“科学监督”。随着税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对“两权”的监督绝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方式和人盯人的滞后监督上,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改进和完善,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对于纪检监察工作来说,全面推广税收执法监察软件,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高度重视和发挥现代科技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作用,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内容。
四、增强自身建设,是有效发挥纪检监察作用的保证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挥纪检监察为税收服务的最大效能,纪检干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做复合型干部。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增强理论功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协调、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要主动介入机关的各项税收业务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使自己成为既是纪检监察业务的专家,又是熟悉税收业务的能手,只有充分熟悉税收业务才能使监督工作有针对性,而不盲目。
二是求真务实,做有工作实绩的干部。纪检监察不能被动完成上级交办任务,而应结合全局中心工作主动出击,做出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使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和地位不能代替、不可缺少,切实做到“有为、有位、有威”,用有“为”来达到有“位”和有“威”。
三是严于律己,做廉政勤政的干部。纪检监察工作由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注意维护和塑造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展示纪检监察干部风采。
四是注重调研,做研究型的干部。要做到“三勤”:脑勤、腿勤、手勤。“脑勤”即勤于思考,善于从平时的工作中总结、发现和提炼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腿勤”即勤下基层,潜下心多作调查研究,不做蜻蜓点水式的干部:“手勤”即结合实际尽可能多地作一些理论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注意捕捉有特色、有价值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在全系统推广、交流。
县国税局近几年的税收执法监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达到了促进税务干部廉洁自律和税收工作的目的,该局主要抓了以下四点。
防范教育,积极开展事前监督
监察部门如何为税收服务,全面发挥监督职能,变被动为主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自觉克服重查处、轻预防,重处理、轻教育的观念,坚持关口前移,即变事后监督为超前防范。为此,县国税局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开展经常性的法纪教育,组织开展和完成上级部署的廉政专题教育活动,近几年中,开展了党风廉政教育,三个代表教育,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警示教育,“牢记两个务必,做好廉勤好公仆”教育,违纪成本分析教育,廉政典型教育,党纪政纪和廉政法律等多种内容、形式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较好地起到事前预防和监督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该局党组积极支持监察部门的工作,并让监察部门介入重要的税收征管中,行政管理中,如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税务稽查案件的审理,个体税收的双定,个体户的停、歇业,大宗物品采购、基建经费财务、离任审计等重要工作中,实现关口前移,起到良好的控制、警示、预防作用。
重视监察选项,确保监督到位
根据年初立又不限于立项,根据上级的安排和本局的实际,适时调整执法监察项目,并确保监察到位。如2006年,根据省局关于执法监察的总体要求,该局及时调整了执法监察项目,完成对一般纳税人认定和年审的执法监察,2008年对2006年至2007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和年审执法监察中,对全县62户一般纳税人通过查阅资料、案卷及相关文件,并与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进行了相关核对调查,值得肯定方面:一是认定资料齐全规范;二是认定程序快捷。同时监察出该县个别企业销售收入与利润表所反映的收入不符,全县5户企业的年审表未签注发票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意见;全县加油站等10户企业无稽查结论;个别公司存在价外收入未计算销项税金等问题,未有税款查补入库情况记录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4条监察建议,在对这一项目监察的同时,对这次没有作为监察对象的发票管理部门、稽查部门都起到了监督作用。
立项监察与日常监督相结合该局重点加强各个环节执法监察,征管上如个体户双定税款环节、停歇业的审核环节,发票领购环节、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环节,部分税收委托代征环节,如征管中引起的举报,我们对有关人员处以纪律处分,经济处罚,诫免谈话,提醒谈话及系统通报。行管上如财务收支上,经费拨付、报销、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基建工程的招标、材料的采购、大宗物品的采购公示、选购等环节进行日常监督,提前介入。由于注重了日常监督,使税务执法监察向深度和广度迈入了一大步,有效地弥补了立项监察的不足。
严格网上监察,均解决税收征管凝点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对税收各项执法业务连续、全面自动监控,考核的操作系统,于2007年11月正式上线运行。在系统运行至今,较好地对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进行了实时监控,并就税收征管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调查核实,及时纠正错误。修水
国税对上级发现下派和自行发现税收征管凝点共12个,12个凝点通过网上系统执法监察流程,使存在的征管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机器管人”,“人机结合”的管理理念及执法监察工作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达到了提升税收执法质量和运用水平,提升税收执法监察管理和决策的目的,受到了监管部门和干部的一致好评。
(二)制定了一套科学严密、实用实效的十二项效能监察制度
效能监察制度的建立是效能监察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和根本性工作。领导小组和效能办全体人员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和资料借鉴的情况下,拓展思路、刻画新意、谋求创新,民主座谈、民意测试、基层走访、资料档案查询等多管齐下。尤其是认真分析和解剖税务行政管理的各个层面,全面细化人员岗位职能职责,从中有针对性地找出效能监察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和“难点或热点”。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经全局人员多次讨论和修改,制定了《征收管理效能监察制度》、《税收管理效能监察制度》、《税务稽查效能监察制度》、《基层分局效能监察制度》、《计划征收效能监察制度》、《效能监察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公开实施办法》、《文明优质服务效能监察制度》、《文秘宣传效能监察制度》、《财务经费管理效能监察制度》、《工作纪律效能监察制度》、《投诉、举报受理调查处理办法》等项制度。每项效能监察制度均采取岗位设置、职能职责要求、质化量化标准、责任追究等“四合院式”面面相见,方方把关,以增强制度执行的保障功能。如在对税源管理科进行专项效能监察中,按照《税收管理效能监察制度》的规定,查处虚假停歇业(其是包含管理人员的“关系和人情”因素)6起,追补税款1130元。又如近年来,在实施对税务稽查效能监察中,在获取群众举报后,效能办人员提前向稽查人员发出效能监察“预警信号”,并突出重点、把握时机,协助稽查人员果断出击,及时查结偷税案三起,补税罚款达316万元。
(三)探索和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效能监察管理体系
在严格区分专项检查、目标管理考核、税收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按照效能监察“能力、效率、效果、效益”四条主线的要求,突出主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选择、针对性强地展开工作。通过以上从点到面,又从面到点的多次反复探索,在认真分析各项信息资料和严格区分目标管理考核与税收质量管理,又不完全脱离二者的前提下,初步搭建了一个比较规范的效能监察管理体系,即:主要是以十四种效能监察文书进行规范。
企业税收服务 篇7
关键词:税收管理,纳税服务
一、纳税服务的提出
纳税服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 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里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省费”的原则提出政府为人民服务, 更确切的说是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最先明确提出纳税服务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处于对纳税人权益的保护, 纳税服务的理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并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纳税服务的实质就是税务机关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经济权益而进行的一系列服务行为, 具体来说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依据行政法规和税法等相关规定, 满足纳税人的合法需求以及衍生的合理需求, 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行使权力的过程中, 采取规范、便捷、全面的方法, 帮助纳税人实现自行依法纳税并实现合法权利的行政管理行为。
目前理论界对纳税服务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利义务说, 该学说认为一方行使权利需要以另一方履行义务为前提, 纳税人有申请减免税和对了解相关税收法律的权利, 税务机关也因此有给纳税人办理减免税申请和提供税务宣传的义务, 即具有纳税服务的义务:二是税收文明说, 该学说主张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理解纳税服务, 认为纳税服务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门;三是市场管理说, 它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企业同顾客之间的关系, 因此, 税务机关应服务于纳税人。
二、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传统意识中, 政府及税务部门习惯于将税收活动看作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强制向纳税人征收税款的活动。由于政的征税活动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纳税因此只能是配角, 是政府强制力的服从者。然而从公共财政大的角度看, 税收的实质其实是公民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通过支付给政府税款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进行补偿。从这个意义上说, 税收也可看作是纳税人实现公共需求的经济途径, 是纳税人的一种自发课税, 以此换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 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反映了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理解方式。
首先, 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的两个方便面。税收管理是税务部门工作的内化表现, 是税务部门对税收活动进行计划、调控、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纳税服务是是税务部门工作的外化表现, 税务部门对纳税人提供帮助使纳税人的纳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税收管理活最终要落脚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帮助和服务, 因此管理是寓于服务之中的, 两者密不可分, 因此很难区别一项工作是管理还是服务, 它仅是同一事情两个方面而已。但是反过来, 认为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则显然颠倒了服务和管理的关系。
其次, 税收管理最终目标是实现满意的纳税服务, 税收管理的过程受到纳税服务目标的约束, 因此可以说纳税服务是税收管理的价值取向、最终目标和结果, 是管理成果在外部环节的主要体现, 税收管理的目标服务于纳税服务的目标。
三、我国纳税服务现状
就我国来说, 税务机关的很多工作都属于纳税服务的范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电视、网络、报纸等为手段的收税信息服务;二是通过提高对纳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能;三是通过设立办税服务厅和网络办税平台构建良好的纳税服务环境:四是通过税务行政复议等手段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五是, 通过建立问责机制、政务公开机制实现内部管理规范化;六是通过多元化的纳税申报模式实现纳税征管的人性化和效率化。
但是目前我国的纳税服务仍然不健全。首先, 纳税人权利体现不充分, 虽然我国已经以法律形式明确了部分纳税人的权利, 但是相对有欧美等发达国家, 对纳税人的权利规定不够明确和规范, 而且在执行上也存在难度;其次, 纳税人权利缺乏保护, 我国目前缺乏足够的纳税人组织, 通过纳税人自身争取应有的权利因此变得非常困难, 同时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相对较差, 虽然我国建立了大量税务中介, 但是它们作为税务机关的附庸并不能完全取得纳税人的信任;最后, 我国的纳税服务方式还相当单一, 税务在执法服务中做的纳税工作严重不足, 通过网站、电视媒体等进行的税务宣传也很不到位。
四.纳税服务改革初探
纳税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构建良好的纳税服务体系是我国税务部分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优化税收征管流程。
建立完善的纳税服务体系是一个长期过程, 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纳税服务观念, 各地税务机关应加强对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其次, 要建立多元化的纳税服务体系, 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简化审批程序, 清理整顿项目;其次要努力建设集网上申报与审批、政策咨询、法规公告、办税指南、投诉举报、税收论坛等为一体的信息平台, 确保各个工作环节都能公开、高效地完成;再次, 建立税务机关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纳税人满意评价器等方式加强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评价;最后, 要推行多元化申报缴库方式, 可采用支票、银行卡、电子银行等多种途径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申报方式,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社会资源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
2、加强对纳税人的权利保护。
首先, 应该加强立对纳税人的立法保护, 国外主要通过以法律形式明确纳税人的权利为手段进行保护, 过去我国宪法只是明确了我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2001年修订通过的《税收征管法》首次明确了纳税人具有的基本权利, 我国关于纳税人权利的立法还很很不完善, 应该在宪法、预算法、社会保障法等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纳税人的权利;其次, 应该加强对纳税人的行政保护, 纳税人所拥有的应该受到税务人员尊重等一系列权利不宜通过法律形式规范, 因此应该通过行政手段约束税收服务人员的行为;最后, 应该加强对纳税人的司法保护, 使纳税人具有依法维权的能力。
3、建立服务监督、服务管理、服务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服务问责机制, 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现祥.税收起源与税收功能新论[J].经济学情报.1997, 04[1]卢现祥.税收起源与税收功能新论[J].经济学情报.1997, 04
[2]杨元伟.电子商务时代税收制度及政策选择的理论分析[J].税务研究.2002, 07[2]杨元伟.电子商务时代税收制度及政策选择的理论分析[J].税务研究.2002, 07
[3]唐平舟, 刘吉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应对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 05[3]唐平舟, 刘吉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应对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 05
[4]张峰.论税收管理、纳税服务、税收执法之关系[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02[4]张峰.论税收管理、纳税服务、税收执法之关系[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02
发挥税收职能服务和谐社会探析 篇8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用更宽阔的视野考察税收制度及税收改革。构建和谐税收需要从税制层面、征管层面寻找改革的思路。通过税收对和谐社会构建作用的分析,提出应该依照和谐社会的理念把握税制改革及税收管理,充分发挥税收在保障公共需要、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融洽的征纳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税收;途径
1税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1税收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因此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比其他经济杠杆更有力,税收入库更加及时、足额和稳定,无论对于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稳步上升,较好的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对于资金的需求。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工具,保证了国家的财力,确保了社会收入再分配的实现,提高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因此,税收是确保和谐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1.2税收所体现的公平原则,是和谐社会必须的
公平原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宗旨。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在和谐社会中,税收公平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税收的覆盖面要广,即对税收管辖权范围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对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该征税;其二是税收的负担要公平,即根据纳税人的经济状况、纳税能力确定合理的负担水平,并使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水平比较均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人的要素禀赋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现了贫富悬殊加大、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社会问题。如果税收调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矛盾会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尽快调整政策和制度安排,综合运用税收、财政等手段,以追求公平为要旨,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就显得极为紧迫和必要。
1.3处理好税收征纳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
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涉及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征纳双方历来都是矛盾的焦点。在税收征纳活动中国家、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形成一种以税款征收、纳税为基础的税收征纳关系。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就是指征纳双方配合适当、协调一致,形成良好的互动,以法治原则为基础,形成一种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保障体系。如果税收政策不合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过重、税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都会激化征纳双方的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负面影响。而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形成既有利于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保障国家财政收入,降低税收征收成本,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又能方便纳税人纳税,提高税法遵从度,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降低纳税成本,是征纳双方双赢的举措,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所要求的。
2我国目前税收中的不和谐现象
2.1税收制度上的不和谐
1994年的税制改革后,我国税制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已变得不太合理、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1)从《个人所得税法》看,虽然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2000元,但大多数工薪族都成为纳税对象,这不仅扩大了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加重了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也使个人所得税固有的收入调节功能无从体现。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这说明国内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扩大,个人收入的分配并不公平。如果这样的收入悬殊继续扩大,会引发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政治动荡,社会和谐更无从谈起
(2)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体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我国一直以收费的方式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但是收费缺乏刚性、征缴体制也不健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背离的。目前我国正在创造条件,探索开征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将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稳定的来源,也是维护安定团结,创造稳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基础条件。
2.2税收征管中的不和谐
税收征纳关系作为市场经济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征管中的一种重要关系。当前,我国征纳关系存在扭曲、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从征税方来看,税务机关诚信征税不到位,在税收执法上,税务机关管理缺位,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权力滥用,不能秉公执法、严格执法,这成为国家税款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工作方法上,税法宣传不深入,征税环节繁琐,给纳税人带来很多不便。很多情况下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监督打击偷逃税方面,而没有在为纳税人提供方便,积极组织税收收入中多下功夫。
从纳税方来看,由于受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纳税人纳税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缺乏依法诚信纳税的观念,纳税人有意向税务机关提供虚假的纳税信息资料,或逃避税务机关的检查,或骗取税收优惠政策,偷税、逃税、欠税、抗税等行为屡禁不止,纳税遵从度有待提高。
3构建和谐税收的主要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到税收部门,就是要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1继续深化税制改革。构建和谐税收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尽快推行税制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通过税制改革,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税收负担,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要进一步做到公平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一个规范、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减少低收入人群的后顾之忧。从而通过税制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和较快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基础。随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两税合并的日益临近,我国税制改革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
(1)消费税的改革与完善已经在逐步进行。下一步改革要为适应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改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降低大众化的消费品价格,降低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并体现消费公平。应重点考虑一些税基广、财政意义不
大、不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水平的非必需品,对于需要限制的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及一些高消费行为,可通过增加消费税税目和提高税率,加大调节力度。
(2)开征遗产与赠与税,调节存量财产的公平。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雄厚的现实经济基础来开征遗产税,逐渐加大的贫富差距也对遗产税的开征提出了迫切要求。遗产税不仅有利于规范财产关系行为,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谐公平的社会关系。通过征收遗产税,既可保护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又可缩小收入差距。根据中国当前的情况,遗产税征收的起点应当高一点,把一般中低收入者排除在外,有助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3)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从法律上、制度上规范和保障资金来源,保证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需要,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关系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可以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中央设统一税率,各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地方附加。比较灵活的税制设计,可以改善纳税人对社会保障税的消极看法,减少不遵从现象的发生。
(4)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个人费用扣除标准,调整工资适用税率。
3.2强化税收征管,为和谐社会提供财力支撑
税务机关必须积极转变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才能赢得社会和广大纳税人的满意。税务部门必须以收入为中心,大力组织收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源。要搞好精细化管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从抓税源人手,摸清底数,打好收入的基础。要坚持应收尽收的原则,保证税收足额及时入库,防止税收的流失。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有作用,克服随意性,堵塞漏洞。要依法做好减免税审批管理工作,防止越权减免税。
3.3加强税法宣传,增强纳税人意识
税务机关必须加强税法宣传,帮助纳税人降低遵从成本,增强纳税意识。一方面,税务机关要积极普及税收法律知识,在纳税人中真正形成学税法、懂税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纳税人也要提高自身法律保护的能力,税收是广大纳税人缴纳的,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当然要得到尊重。依法纳税是每一个纳税人应尽的职责,纳税人学税法、懂税法的目的就是要守税法。只有积极主动地向税务机关纳税,只有纳税人依法纳税、诚实纳税了,税务机关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广大纳税人服务,征纳双方的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3.4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服务功能
税务机关在税收工作中,必须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主动为纳税人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将管理理念从传统的“监督打击型”转变到“管理服务型”中来,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以税收执法的实际行动支持构建和谐社会。
3.5依法治税,抓住和谐税收的灵魂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税收环境的具体体现。税收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大力加强税收法治建设,构建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
【企业税收服务】推荐阅读:
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局05-20
企业税收分析09-29
企业税收筹划09-14
企业税收策划策略10-29
企业税收筹划刍议07-20
企业税收优惠合理筹划10-14
中小企业财政税收10-18
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06-05
企业并购税收问题分析06-26
企业投资税收筹划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