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精选9篇)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 篇1
非居民股东因经营决策或其他原因转让其持有的境内居民企业的股权时, 即产生了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为防范税收流失, 维护国家税收主权, 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 (国税函[2009]698号) 。
一、非居民企业转让居民企业股权的内涵及适用税率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 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 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 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 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确定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来确定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国税函[2009]698号文明确规定, 本通知所称股权转让所得是指非居民企业转让中国居民企业的股权 (不包括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买入并卖出中国居民企业的股票) 所取得的所得。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非居民企业取得所得适用税率为20%。实施细则第九十一条则明确, 非居民企业取得的所得, 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即一般境外企业转让我国企业股权或者取得我国企业的股息分配, 均需要缴纳10%的企业所得税。但如果该非居民企业是属于与我国签订了税收协定或安排的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企业, 则可享受税收协定优惠规定。如香港的居民企业转让其拥有的内地居民企业的股权, 按照内地与香港签订的税收安排, 如果该香港居民企业所持的内地居民企业的股权比例低于25%的, 在内地无需缴纳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如果想享受上述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 需先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协定待遇, 经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方可享受, 否则必须严格按照国内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股权转让所得的确定
股权转让所得是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之间的差额。股权转让价是指股权转让人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性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如被投资企业有未能分配的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 股权转让人随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 不得从股权转让价中扣除。股权成本价是指股权转让人投资入股时向中国居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 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计算股权转让价时, 如被持股企业有未分配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 股权转让人随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 自2008年1月1日起不得从股权转让价中扣除。
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 如非居民向境内投资或转让股权时以人民币以外的币种计价的, 应以非居民企业向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投资时或向原投资方购买该股权时的币种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如果同一非居民企业存在多次投资的, 以首次投入资本时的币种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 以加权平均法计算股权成本价;多次投资时币种不一致的, 则应按照每次投入资本当日的汇率换算成首次投资时的币种。
三、股权转让所得税的缴纳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对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取得股权转让所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实行源泉扣缴, 以依照有关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非居民企业直接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时, 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 并于代扣之日起7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 将税款缴入国库。
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 如股权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企业, 且在境内交易的, 非居民企业直接在证券交易市场转让境内上市公司股权等, 由非居民企业自合同、协议约定的股权转让之日起7日内, 到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如果被转让的境外控股公司所在国 (地区) 实际税负低于12.5%或者对其居民境外所得不征收所得税的, 境外投资方 (实际控制方) 设立境外控股公司不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仅仅通过滥用组织形式等安排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的, 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 可按照经济实质对该股权转让交易重新定性, 否定被用作税收安排的境外控股公司的存在, 即认定该境外投资方 (实际控制方) 取得了转让中国居民企业的股权所得, 应按我国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698号文件还规定, 非居民企业向其关联方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 其转让价格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 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 698号文件规定该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生效, 发生在2008年以后所得的符合本通知规定的非居民股权转让所得都要追溯调整。
四、所得税扣缴管理及风险防范
国税函[2009]698号文明确要求, 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 非居民企业应自合同、协议约定的股权转让之日 (如果转让方提前取得股权转让收入的, 应自实际取得股权转让收入之日) 起7日内, 到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负责该居民企业所得税征管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未按期如实申报的, 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 (国税发[2009]3号) 规定, 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四十六条的规定处理。即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的, 税务机关应当自发现之日起3日内责令其限期改正, 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 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 税务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此外,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 (国税发[2009]3号) 还规定, 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的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合同备案登记表》、合同复印件及相关资料的, 未按规定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表的, 未履行扣缴义务不缴或者少缴已扣税款的、或者应扣未扣税款的, 非居民企业未按规定期限申报纳税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对于扣缴义务人未履行扣缴义务不缴或者少缴已扣税款的、或者应扣未扣税款的, 《税收征管法》规定,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 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 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例]境外投资者A为非居民企业, 于2008年1月投入中国居民企业B公司美元现汇210万美元, 投入当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7.8087, 同年6月投入B公司欧元现汇50万欧元, 投入当期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10.4999;2008年10月投入港币现汇250万元, 投入当期港币对人民币汇率为1:0.9683。该公司经审验后的注册资本折合人民币金额是210×7.8087+50×10.4999×250×0.9683, 即2406.90万元。2010年1月投资者A公司将该股权转让给境内投资者C, 其转让价款为人民币6000万元, 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6.285。
由于投资者A首次投入资本时的币种为美元, 则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以美元计算, 首先考虑将不同期间的欧元、港币外汇折算为美元的汇率。
2008年6月欧元兑美元汇率=770.55/1049.99≈0.7339
2008年10月美元兑港币汇率=751.08/96.83≈7.7567
2009年12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8285
计算股权转让价=6000万人民币/6.8285=878.67 (万美元)
股权转让成本:第一次为210万美元, 第二次为68.13万美元 (50万欧元/0.7339) , 第三次为32.23万美元 (250万欧元/7.7567) , 合计为310.36万美元。
股权转让所得=878.67-310.36=568.31 (万美元)
股权转让应纳所得税=568.31万美元×10%×6.8285
=388.07 (万元) 人民币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 国税函[2009]698号。
[2]国家税务总局:《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 国税发[2009]3号。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 篇2
什么是中国税收居民及《税收居民证明》?什么是非居民?
一、中国税收居民是指中国税法规定的居民企业或者居民个人。根据我国税法,中国税收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中国税收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包括其他组织)。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对于以中国居民身份证为有效身份证明的个人,其纳税人识别号为其居民身份证号码。
企业或者个人(以下统称申请人)为享受中国政府对外签署的税收协定(含与香港、澳门和台湾签署的税收安排或者协议)、航空协定税收条款、海运协定税收条款、汽车运输协定税收条款、互免国际运输收入税收协议或者换函(以下统称税收协定)待遇,可以向主管其所得税的县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以下统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税收居民证明》。
申请人可以就其构成中国税收居民的任一公历申请开具《税收居民证明》。申请人申请开具《税收居民证明》应当提交以下申请表和资料:
(一)《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申请表;
(二)与拟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收入有关的合同、协议、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支付凭证等证明资料;
(三)申请人为个人且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提供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申请人身份信息、说明材料或者其他材料;
(四)申请人为个人且无住所、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提供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时间的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护照信息、说明材料或者其他材料;
(五)境内、外分支机构通过其总机构提出申请时,还需提供总分机构的登记注册情况;
(六)以合伙企业的中国居民合伙人提出申请时,还需提供合伙企业登记注册情况。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规定,结合纳税人登记注册、在中国境内住所及居住时间等情况对居民身份进行判定。
主管税务机关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由负责人签发《税收居民证明》并加盖公章或者将不予开具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二、非居民是指中国税收居民以外的个人和企业(包括其他组织),但不包括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中央银行、金融机构或者在证券市场上市交易的公司及其关联机构。前述证券市场是指被所在地政府认可和监管的证券市场。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 篇3
目前, 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问题的研究, 是国内理论界广泛关注的重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张林海 (2009) 指出, 非居民个人一般具有高素质、高职务、高收入, 在境内停留时间短、出入境比较频繁, 且经济活动隐蔽、收入难以确认、核定程序复杂, 因此非居民涉税信息不易掌握。黄鹤 (2005) 、梁译丹 (2011) 认为, 电子商务的兴起大大增加了对非居民税收征管的难度。唐迎霞 (2010) 则指出, 税收政策的缺失使非居民纳税义务判定难。徐长英等 (2007) 从跨国公司税收筹划的角度进行分析, 并指出跨国公司利用劳务形式分摊费用从而规避税收, 这种做法会损害中国的税收权益, 而且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何健 (2008) 指出了国际税收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并认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的效用未充分发挥, 国际税收协调尚需改进。吴淑生等 (2009) 研究了对非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他们认为, 当前对非居民企业的税收征管中存在对离岸银行业务支付的利息未扣缴预提所得税的监管难度较大, 重组行为中非居民企业低价转让股权造成税款严重流失, 比重越来越大的境外劳务费日渐侵蚀着工程劳务所得税基等问题。
综上所述, 国内理论界已经提出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然而在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实践中仍然存在其他的问题, 如税源信息的获得和利用、跨国税源监控的能力和方法、针对跨国公司跨国税收筹划的反避税等方面均存在问题。目前, 中国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有些甚至没有涉及, 这些问题值得中国各级税务机关和其他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重视。
一、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 中国对非居民税收管理的成效
1994年以来, 经过理论界的研究探索和税务机关的不断努力, 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非居民税收法规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2008年开始执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非居民税收作出了具体规范;二是与此同时,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规范非居民税收征管行为, 并建立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制度;三是颁布了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办法, 出台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办法、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及工作规程;四是围绕税源培育与管理, 实施了“金税工程”、推广税控设备、推行CTAIS (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 税务信息化、电子化发挥了长效机制, 扩展了税源监控手段;五是非居民税收征管实现了制度与机制创新。许多省市税务机关制定了非居民税收管理操作规程并采取了卓有特色与成效的非居民税收管理措施, 如:开展纳税提醒服务, 强化宣传辅导, 提高扣缴义务人、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六是理顺对外支付业务税务证明管理业务流程, 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强化日常管理;建立市、县二级税务机关国际税务专业化管理机制等。上述征管措施的运行, 使许多省市非居民税收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有效的维护了国家税收权益, 增加了税收收入, 促进了国际税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8年中国非居民企业税收收入为384.02亿元, 2009年实现560.1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5.9%, 2010年为778.56亿元, 增长39%, 2011年已突破千亿元, 达到1 025.89亿元, 较上年增长了31.8%。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税源信息不对称, 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不够。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性差, 税务机关与外部横向衔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还没有建立起与工商、银行、财政、海关、统计等政府其他部门的横向网络, 难以有效地对征管数据进行综合利用, 形成许多信息孤岛, 数据监控不能实时在线发挥作用, 数据资源潜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2. 对跨国税源的监控不够有力。
目前, 税务机关所获得的涉税信息大多来自统计部门定期公布的静态信息以及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中获取的静态资料, 动态信息的获取相对较少, 税源监管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难以及时掌握。基层征管部门没有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调查, 所进行的大多是根据上级布置的“临时性”、“一次性”工作, 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 影响了跨国税源监控效能的发挥。
3. 对非居民税源的监控方法和内容单一。
目前, 中国对非居民税源的监控工作主要是通过企业打电话咨询相关政策、对外支付开具税务证明、与外管咨询了解情况等方式获取信息, 即一般是在事后才能介入税收管理, 且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所了解到的情况基本停留在对非居民涉税事项表面和肤浅的了解上, 缺乏对税源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动态监管。
4. 中国征管水平不高, 反避税能力不强。
近几年来, 中国反避税工作在各省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稳步发展并且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 中国反避税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目前跨国企业避税的严峻状况相比仅仅是冰山一角,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
二、完善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的路径选择
1.建立渠道广、信息共享程度高的跨国税源信息采集制度。首先, 要多渠道获取跨国税源信息。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建立国际税源日常申报制度, 重点完善居民企业跨国交易申报、非居民税收和扣缴企业所得税申报报告制度。二是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跨国税源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性, 善于从报纸媒介网络上发现找出可以利用的蛛丝马迹。三是加强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换力度, 建立规范的交换工作体制, 对于利用的信息要给予情况反馈, 同时可以提高对方的交换积极性。四是加强市场价格资料信息的网络建设。五是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丰富税收情报案源, 将税收情报的来源从目前的售付汇税务凭证逐步拓展到税收管理的各环节。其次, 提高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地税与国税两局应加强协作, 两局应将与重点税源相关的纳税申报和征收资料实现采集型管理, 达到信息资料共享。然而, 单纯依靠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往往无法满足税收征管的需要, 税务部门应拓展信息渠道, 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 实现多渠道监控, 与工商、银行、外管、公安等部门进行定期的资料交换和信息沟通, 明确各部门的协税护税义务及法律责任,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逐步建立起稳定、严密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
2.构建层次合理、简洁明了、操作性强的非居民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非居民税收征管模式, 不仅可以帮助税务机关更好的为纳税人提供服务, 而且可以提高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的积极性, 降低税收遵从成本, 从而提升非居民税收征管的效率。在实践中, 应创新工作方法, 加大政策学习力度和宣传力度, 提升各级税务人员对国际税收政策的掌握程度和业务水平, 努力拓宽政策宣传面, 提高各类企业非居民税收政策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 完善制度, 规范工作流程, 建立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等特征的新型税收征管方式。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涉税事务合作与协调。非居民税收管理涉及面广, 关联交易众多, 不仅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合作, 借鉴先进税源控管经验, 积极构建部门协作交流机制, 而且要加强同外管局、工商局、银行、海关等部门的协作交流,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首先, 要加强不同地区税务机关相互对异地关联企业、关联交易情况的协助调查, 运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各地区税务机关的信息共享, 及时进行财务、税收等数据的情报交换, 不定期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降低执法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其次, 建立税源信息报告制度, 当企业对外支付超过一定限额时, 即由银行、外管局向税务机关进行报告, 促使税务机关及时全面掌握跨国交易信息;涉及跨国交易对外支付的, 如由总机构或销售公司集中付汇、数额巨大、情况不清的, 支付地税务机关可要求该支付所涉及的各生产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对相关情况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调查, 并函复支付地税务机关, 从而避免不真实、不合理的支付。最后, 对一些关联交易程度高、境外支付名目多并且销售量巨大、亏损严重的特大型跨国公司, 其子公司或分公司所在地税务机关认为确有必要的, 可以启动涉外联合审计程序, 逐级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全国性联合审计申请, 通过联合审计堵塞跨国公司税收征管的漏洞。
4.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与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通过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 既可避免国际税收磨擦, 又能有效地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防止税收流失或双重征税。截至2010年, 中国已与90余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 为保证在国际税收协定背景下转让定价调整的顺利实施, 保护中国的税收权益, 应及时与其他有关国家签署国际税收协定。于此同时, 应开展反滥用协定的调查, 与部分国家换函和谈判, 修订原有协定, 堵塞漏洞。
5.培养高素质的非居民税收管理人员队伍。非居民税收的管理, 最终还是得依赖人员来落实。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日益紧密, 跨国资本的流动更加频繁, 对非居民的税收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建设一支管理水平高、税收业务精、财会知识丰富、英语过硬、计算机运用熟练的专业人员队伍十分紧迫和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三号.
[2]徐金强.中国非居民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J].涉外税务, 2006, (9) .
[3]张林海.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难点及建议[J].涉外税务, 2009, (12) .
[4]吴淑生, 丘勤, 钟志深.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涉外税务, 2009, (1) .
[5]徐长英, 张红东.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涉外税务, 2007, (3) .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 篇4
时间:2010-8-18 [ 大中小 ] 浏览次数:[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非居民申请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审批申请资料:
1、《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审批申请表》;
2、《非居民享受协定待遇身份信息报告表》(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和财产转让所得等需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提供);
3、缔约国对方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居民身份证明(其中:如果属于享受《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待遇的,还须提供香港税务局商业登记署出具的商业登记册摘录的核证本以及周年申报表);
4、相关合同或协议复印件;
5、非居民企业出具的代理事项委托书(非居民企业委托代理人办理申请手续的提供);
6、缔约国对方税务主管当局出具的其属于政府拥有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证明(凡协定利息条款中规定缔约国对方中央银行、政府拥有的金融机构或其他组织从我国取得的利息应在我国免予征税的,纳税人申请免征利息所得税的提供,但协定有关条文、议定书、会谈纪要或换函等已列名缔约国对方在我国免征利息所得税具体银行、金融机构的无需提供);
7、境内机构外债签约情况表(申请执行税收协定利息条款的提供);
8、非居民企业取得所得的上一审计报告
9、对于执行税收协定股息条款的,还须提交以下信息资料或情况说明:(1)支持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的税收协定缔约对方国内法律依据和相关事实证据;
(2)非居民企业在税收协定缔约对方的纳税情况,特别是与取得由中国居民公司支付股息有关的纳税情况;(3)非居民企业是否构成任一第三方(国家或地区)税收居民;(4)非居民企业是否构成中国税收居民;
(5)非居民企业据以取得中国居民公司所支付股息的相关投资(转让)合同、产权凭证、利润分配决议、支付凭证等权属证明;
(6)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居民公司的持股情况;
10、非居民企业取得该笔收入的使用用途
11、税务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资料。
以上资料由非居民企业(或其代理人)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一式两份。资料必须提交完整,表格中项目必须填列齐全。主管税务机关在初审后将一份提交市局大企业和国际处,一份留档。
《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审批申请表》、《非居民享受协定待遇身份信息报告表》的格式和填报口径请根据国税函(2010)290号文件进行更正。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 篇5
一、我国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内容
新企税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 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 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 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直接联系的, 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营所得的管理
经营所得主要包括构成常设机构的外国企业以及在我国设立的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从事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咨询、设计、文体演出等劳务取得劳务所得和销售货物所得等。非居民企业设立机构场所取得的经营利润与居民企业的征税原则基本一致, 其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和主要内容上规定相同, 并统一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二) 投资所得的管理
投资所得包括权益性投资所得和债权性投资所得, 前者主要为股息、红利所得, 后者主要为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该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适用1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以支付所得税单位为扣缴义务人, 从每次支付的款项中代扣代缴应纳税额。
(三) 财产所得的管理
财产所得主要包括有形资产转让收益如建筑物、机器设备、车船等, 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如股权、有价证券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所得应纳企业所得税额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计算, 其适用税率与扣缴方法与投资所得相同。
(四) 经济活动涉及的其他税种的管理
除企业所得税外,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需要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或者营业税, 投资所得、财产所得大多应缴纳营业税, 若同时订立的合同协议还应当缴纳印花税;而来华施工人员还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据报道, 2008年非居民企业缴纳各项税收384多亿元, 其中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纳税70多亿元;外国企业在我国境内提供劳务、承包工程作业纳税7.4亿元;境内支付单位扣缴股息、红利、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的企业所得税约为174亿元。
二、我国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税源监控存在盲区
1、非居民企业避逃税现象突出, 税收流失严重。
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省国税局2009年历时3个月进行全省 (不含青岛)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和抽查, 共计查补非居民企业所得税1.03亿元。其中, 自查阶段补缴非居民企业所得税1 741万元;检查阶段, 全省共检查企业983户 (笔) , 有问题的552户 (笔) , 共计查补非居民企业所得税8 544万元。检查中主要涉及非居民企业的境内银行海外代付利息所得、股权转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从山东省的稽查数据可推断出全国非居民企业避逃税数额较大, 造成了税收流失, 损害了国家利益。非居民企业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避逃税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跨国联属企业转移定价和不合理分摊成本费用;二是通过滥用我国和其他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实现课税主体变相转移;三是利用国际税收屏蔽。
2、所得税扣缴义务难以全部落实到位。
新企税规定了指定扣缴义务人应当在申报期限内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及其他有关资料。但大部分情况下, 我国居民企业对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不甚了解, 对非居民企业对华提供的劳务服务、特许权使用费等情况是否需要履行纳税义务不熟悉, 把源泉扣缴协管错误地当成“份外事”, 或是对代扣代缴义务有所了解, 但怕影响对外经营合作和交流, 而不按规定履行扣缴义务, 从而使得国家税收受损。而有的非居民企业跨境劳务时间短, 还未等税务机关实施管理, 可能工程已结束或人员已离境, 来华人员又多为技术人员, 流动性强, 平时基本游离于税务机关监控范围之外, 税务机关履行事前指定程序较难, 因此也可能造成扣缴义务履行不到位。
(二) 信息获取与共享有障碍
1、税务机关信息掌握不及时、取证困难。
目前, 相当数量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项目的非居民企业不办理税务登记和申报纳税, 税务机关难以及时掌握承包工程和劳务项目有关的信息, 代扣代缴税款难以落实, 导致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所涉及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等各税流失较为严重。对于非居民税源, 即使税务机关在检查中发现漏洞, 纳税人也可能已经离境, 税款难以追缴。同时, 也存在由于税务机关对非居民企业信息掌握不及时, 造成证据收集困难, 难以界定是否征税的情况。例如, 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劳务, 由于一般协定中规定构成常设机构条件为外国企业在华提供劳务时间短于183天, 长于此期限则构成常设机构, 需要纳税。大陆税务机关难以完全掌握外国企业在华服务的具体情况, 不能得到由谁来实施服务, 第一个人员来华服务时间, 最后一个服务人员离华时间, 服务人员肩负哪些服务等信息, 则该外国企业在华服务期间是否构成常设机构, 税务机构难以知晓。
2、各政府职能部门间沟通渠道不顺畅。
从外部而言, 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涉及商务、外汇管理、发改委、公安、地税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目前税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作沟通机制, 各涉外政府部门向税务机关提供信息的法定义务不明确, 征管法关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与税务部门实现相关信息共享的规定不够明确, 税法中模糊性的规定对各政府部门难以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 不能督促他们自觉地向税务机关提供信息, 造成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外部信息沟通不畅, 使得税务部门难以实现对非居民企业的全方位管理。从内部而言, 税政、税源、稽查等部门各司其职, 信息沟通不足, 缺乏有效互动。在各自的实际工作中, 会或多或少接触非居民企业的信息, 但由于此项工作在新税法实施前主要有各国税局负责管理, 其他主管税务机关基本接触少, 对非居民企业的管理内容和主要特点缺少了解, 掌握信息不充分, 从而易造成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非居民税收业务的敏感性, 不可避免地造成漏征漏管现象的发生。
3、现行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的效用未充分发挥。
当前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税收情报交换程序繁琐, 时间跨度较长, 不适应人员频繁流动和交易瞬间即逝等特点;二是税收情报交换对象仅限于税收协定缔约国及税收协定适用税种;三是税收情报交换技术手段尚需完善;四是税收情报交换方式有限, 实践中真正应用并取得实效的是专项情报交换和自动情报交换, 行业范围情报交换和同期税务检查等方式尚未付诸实践。
(三) 电子商务的兴起冲击了非居民企业税收征管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远程办公和在线交易成为可能, 物理空间上的集中不再成为公司经营管理上的必然要求, 通讯手段的发展使现行税收政策下的劳务发生地难以确定。如委托管理、设计劳务等, 互联网连接两头, 业务同时展开, 合作完成, 跨国公司可以比以往更容易地改变居民身份, 以便利用国际避税港或者通过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因此, 很难界定某项服务是在华完成抑或在境外完成, 我国的属地管辖权难以得到实现。电子商务的高效性、匿名性和无纸化的特点使得外国公司可以轻易地选择交易中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地和劳务活动的提供地, 将交易转移到税率较低的收入来源国进行, 获得本不应拥有的居民身份, 从而享受某些税收协定中的税收优惠。
(四) 法规制定尚有漏洞
我国目前的税收法规、税收协定尚存在漏洞, 为非居民企业避、逃税款提供了空间。在非居民企业以投资收益最大化、税负最小化为目标, 会进行特定的经济安排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而国家税收法规和各国双边税收协定的漏洞, 则加剧了非居民企业避税行为的发生。例如, 我国新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于防范资本弱化避税采取固定比例法, 但是固定比例的额度以及相关的计算对象等至今仍未出台配套政策, 为非居民企业避税提供了空间, 也给反避税执行造成了极大困难。
(五) 专业人才缺乏
总体来说, 我国国际税收专业人员较为缺乏, 税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要求税务人员既要懂得专业性很强的国际税收业务知识、熟悉外语、掌握国内外财务会计, 又要懂合同、外汇、贸易和法律知识。税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不高, 达不到对非居民企业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对非居民企业管理工作停留在有税就征的层面上, 并没有深入开展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 致使对非居民企业监控不到位。目前, 由于业务复杂、专业性强而征管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一般仅在税政管理部门设置一名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国际税收工作, 难以满足开展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完善我国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 提高纳税主体纳税遵从度, 减少税款的流失
1、增强非居民自行申报的意识。
税法规定,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作业或提供劳务项目的, 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分季预缴, 年终汇算清缴, 并在工程项目完工或劳务合同履行完毕后结清税款。目前在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纳税人主动申报的情形仍不够理想, 税务部门应该强化政策宣传, 提高非居民的税法遵从度, 保护税收收入。
2、提高居民企业扣缴义务人的责任意识。
居民企业同时应该关注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的变化, 因为居民企业有代扣代缴责任, 同时非居民企业有可能会将增加的税赋转嫁给国内子公司或者国内客户。税务部门一方面可以组织专门的非居民企业税收宣传和培训辅导活动, 增强境内企业对非居民信息的敏感性;对非居民业务较多的重点企业, 税务机关要主动与其业务人员、财务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非居民企业税收知识、资料提供、扣缴流程等系统培训, 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另一方面, 税务部门可以加大对不扣缴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 督促非居民扣缴义务责任的责任企业按税法规定及时履行扣缴义务。
3、加大对非居民企业避税行为的惩处力度。
虽然我国目前的反避税视角逐渐由货物购销转向劳务提供, 但对非居民企业避税行为仍然关注不够, 手段有限。而近年来非居民企业利用税收政策漏洞或征管手段滞后规避劳务税收的现象越来越多, 各级税务部门应加强调研, 拓展非居民企业税收的反避税工作思路, 探索非居民企业税收反避税的手段和方法。
(二) 严控源头, 确保非居民税收管理到位
1、加强源泉控管, 关注源泉扣缴大户。
对源泉的控管可以实行非居民企业专项所得备案制、严格落实税收管理员责任制, 及时了解和掌握所属企业 (包括内资企业) 涉外经济外来情况, 保证源泉扣缴的有效实施。实行源泉扣缴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加强对非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防止国际偷漏税, 简化纳税手续。关注源泉扣缴大户, 顺藤摸瓜, 掌握对外支付项目汇款金额和涉及企业名单, 逆流而上, 核查企业的合同、协议、票据, 分清境、内外收入归属等过程, 判定相关事项是否符合法定征、免税或不予征税条件, 查核是否存在偷税、避税事实, 是否有跨国税源漏征漏管情况, 有效控管税源。
2、强化税源监控, 减少税收流失。
强化税源监控, 一是规范管理常设机构, 积极督促对个别构成常设机构但登记手续不全的项目单位补齐手续;二是及早入手, 摸清外方分利征收所得税的调查和征管工作, 建立制度, 确保应征税款足额入库;三是加强情报核查与提供工作;四是注意对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项目涉税情况的调查。
(三) 加强信息交流, 实现信息共享
1、加强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作。
从外部而言, 需要提升信息共享和传递的法律层面, 需要根据税收征管法修改实施细则, 明确制定涉税信息共享管理办法, 从立法层面保证包括非居民企业信息在内的部门间的有效传递。明确外贸、外汇、公安、证券、金融等部门向税务机关提供非居民信息的具体内容、方式及法律责任, 在机制上国务院应当牵头建立国家部委间涉税信息共享机制, 国家税务总局应当将国家部委权限的相关信息下发省一级税务部门, 省一级税务部门和市级税务部门依次类推, 把相关涉税信息下发给区县基层税务机关, 从而打破因审批权限造成的信息沟通的阻隔, 让信息共享落实到基层。从内部而言, 目前, 非居民企业税收属于国际税收部门的管理范围, 企业所得税属于所得税管理部门的业务范畴, 因此, 两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此外, 还应加强国际税务管理部门与流转税、征管、计统、稽查等部门的信息沟通, 建立机关内部信息采集传递制度、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确保非居民企业相关信息资料传递畅通, 形成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局面, 就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实现信息、人员的充分交流, 尤其是在制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政策时, 各个部门要加强协商, 避免政出多门。
2、引入事实推定规则。
鉴于税务机关的举证存在多方困难, 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的嵇峰认为, 在事实推定规则缺失的情况下非居民税收管理会面临执法窘境, 将民事诉讼中的事实推定规则引入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将有助于税务机关获取非居民企业违法证据, 事实推定原则, 即根据某一事实成立的基础而推定成立另一事实的举证方式。通过此举措利于更加全面获取非居民企业相关信息, 但也需注意此规则实施时的限制性规定, 以防止基层税务机关滥用本规则侵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3、充分发挥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的效用。
在实际工作中, 应把握好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与国际税收工作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抓好各环节的相互融合渗透, 形成整体合力, 不要总停留在表面, 要更深入细致的工作, 监控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全过程, 促进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新发展。适当调整税收协定中的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内容, 使其朝着更科学、简化、明确、有利于推动经贸往来和人才流动的方面发展。同时, 开展反滥用协定调查, 与部分国家换函或谈判, 修订原有协定, 堵塞漏洞, 防止协定的滥用。应拓展国际税收信息交换与分享, 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和税收协定网络, 定期与缔约国互相提供及核实税收情报, 防止非居民企业进行国际避税。
(四) 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对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能力
培养专业人才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扩大非居民企业税收业务培训对象, 除少数主管非居民企业税收的税务人员外, 还应包括其他各类税务管理岗位的人员。二是扩大培训的范围, 改变过去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税收业务割裂培训的状况, 把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纳入到企业所得税的全面培训范围之内, 同时还要加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外语等跨学科知识的培训, 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更新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应包括企业财务数据中涉及的应付利润、利息费用等以及财务数据不能涉及的股权结构、融资资本、负债结构、董事会决议信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 同时应更新谈判要领、调查程序、取证方式等培训内容, 进一步提高开展工作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吴淑生, 丘勤, 钟志深.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涉外税务, 2009 (1) .
[2]徐长英, 张红东.非居民税收管理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涉外税务, 2007 (3) .
[3]张林海.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难点及建议.涉外税务, 2009 (12) .
[4]罗晶晶.非居民企业或将成为税收监管重点对象.中国会计报, 2010-01-2.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 篇6
1.外国企业所得税时期(1991年7月1日前)
1987年发布的《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征收所得税若干政策业务问题的通知》(财税外字[1987]033号)第一次对外国投资者股权转让所得课征所得税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文件第九条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国合营者,外资企业的出资者转让股权所得的征税问题规定为,股权转让所得是指合营企业的外国合营者、外资企业的出资者转让其在企业所有的股权而获取的超出其出资额部分的转让收益,应按规定征收20%预提所得税。这段时期,我国对涉外企业开征的分别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预提所得税属于外国企业所得税的范畴。在操作中,股权转让所得是转让价格与出资额之间的差额。转让价格一般理解为收购双方确定的转让价格,出资额一般理解为原始投资金额转换为等值人民币的金额。财税外字[1987]033号文件早在1997年9月8日被财政部宣告废止。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时期(1991年7月1日~2007年12月31日)
199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简称“《外税法》”)对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课税的规定包含在有关预提所得税的条款中。按照《外税法》规定,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上述所得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都应当缴纳20%的所得税。”从法理上讲,其中的“其他所得”应该包括外国法人投资者的股权转让所得。需要说明的是,200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外国企业来源于我国境内的利息等所得减征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发[2000]37号)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对在我国境内没有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其从我国取得的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或者虽设有机构、场所,但上述各项所得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减按1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也就是说,进入2000年度后即使对股权转让所得课征所得税,其适用的预提所得税税率也仅为10%。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等业务所得税处理的暂行规定》(国税发[1997]71号)对股权转让收益的课税重新作了规定,股权转让收益或损失是指股权转让价减除成本价后的差额。股权转让价是指股权转让人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如被持股企业有未分配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东留存收益的,股权转让人随转让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以不超过被持股企业账面的分属为股权转让人的实有金额为限),属于该股权转让人的投资收益额,不计为股权转让价。股权成本是指股东(投资者)投资入股时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收购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按照71号文规定,转让股权方在确定转让价格计算股权转让收入是可以直接扣除所拥有的被持股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及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东留存收益。这部分留存收益其实被视作股息红利所得获得了免税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不少外国投资者都在中国境内设立专门从事投资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称”境内投资公司”)及其他形式的公司集团重组,将其或其集团内企业持有的中国境内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至境内投资公司,这就出现了是否可以按股权成本价进行转让的税务处理问题。对此类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转让股权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发[1997]207号)又做出了重大补充规定,在以合理经营为目的进行的公司集团重组中,外国企业将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以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非居民企业直接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第五条第二款规定,股权转让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企业且在境外交易的,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在依法变更税务登记时,应将股权转让合同复印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股权转让交易双方为非居民企业且在境外交易的,由取得所得的非居民企业自行或委托代理人向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应协助税务机关向非居民企业征缴税款。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也对股权收购有关重组业务的课税作出了规定。该文件第七条规定,企业发生涉及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股权和资产收购交易,除应符合财税[2009]59号第五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同时符合下其持有的中国境内企业股权,或者外商投资企业将其持有的中国境内、境外企业的股权,转让给与其有直接拥有或者间接拥有或被同一人拥有100%股权关系的公司,包括转让给具有上述股权关系的境内投资公司的,可按股权成本价转让,由于不产生股权转让收益或损失,不计征企业所得税。
◎2008年以后对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课税概况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该法第十九条第(二)项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与上位法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按照以下原则确定:……(三)转让财产所得,不动产转让所得按照不动产所在地确定,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确定;……。该条例第一百零三条同时规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对非居民企业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的,应当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所称收入全额,是指非居民企业向支付人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30号)再次重申,在对非居民企业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时,不得扣除上述条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税费支出。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9]3号)第三条规定,对非居民企列条件,才可选择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1.非居民企业向其100%直接控股的另一非居民企业转让其拥有的居民企业股权,没有因此造成以后该项股权转让所得预提税负担变化,且转让方非居民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承诺在3年(含)内不转让其拥有受让方非居民企业的股权;2.非居民企业向与其具有100%直接控股关系的居民企业转让其拥有的另一居民企业股权;3.居民企业以其拥有的资产或股权向其100%直接控股的非居民企业进行投资;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核准的其他情形。这里的1和2都和非居民企业转让境内企业股权课税密切相关。
◎是否认可将股息所得从转让所得中剥离并予以免税成为焦点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明确了对非居民企业转让所持有的境内企业股权需要课税,但是并未明确有关股权转让所得计算的具体细节。实际工作中,不少税务机关是这样操作的。股权转让所得是指股权转让价减除股权成本价的差额。股权转让价是指,股权转让人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如被持股企业有未分配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权转让人随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不得在股权转让价中扣除。股权成本价是指,股东(投资者)投资入股时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会的股权转让金额。
举例来说,2006年7月1日年境外非居民豪斯环球公司在中国境内出资600万(以人民币元为单位,下同)设立淮安公司,豪斯环球公司占淮安公司100%股权;2007年12月31日,淮安公司未分配利润1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淮安公司未分配利润300万元;2006年7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淮安公司一直未向股东豪斯环球公司分配利润;2009年1月2日,豪斯环球公司将淮安公司100%的股权以1200万元转让价转给境外非居民美亚世界公司,则非居民企业豪斯环球公司股权转让所得为股权转让价1200-股权成本价600=600(万元)。由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已经明确,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六条所称资产的净值和第十九条所称财产净值,是指有关资产、财产的计税基础减除已经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等后的余额。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这样的财产来说,根本不存在已经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等扣除项目,因此其净值就是其初始计税基础,即原始投资成本。因此,税务机关普遍不认可将包含在此股权转让所得中的留存收益部分转让作为股息所得单独对待,也就不涉及任何对该部分所得的免税问题。
另外,依据财税[2009]59号文第五条和第七条的规定,如果不符合使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基本条件,税务机关也不会认可依据原71号文按照成本价转让的特殊处理方式。如果实际转让价高于成本价就自然会产生股权转让所得。如果实际转让价低于其成本价,一旦涉及关联交易,税务机关可能会对该转让价进行核查并要求当事人举证证明其转让价格的合理性,否则可能会导致价格调整或者核定征收。
事实上,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操作有可能造成重复征税。承前例,如果假设2009年1月31日,淮安公司向美亚世界公司将2006年6月30日至2008年12月31日形成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支付股利300万元(假定法律许可对该部分利润全部进行分配),按财税[2008]1号文件的规定,对于外国投资者自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2008年以前形成的利润分配予以免税。美亚世界公司应纳税税额为(300—100)×10%=20 (万元)。这样对于淮安公司2008年形成的未分配利润200万元就在豪斯环球公司与美亚世界公司二者之间重复征收企业所得税了。
问题如何解决呢?一个值得期待的方法就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进一步发文明确对2009年1月2日豪斯环球公司转让股权所得中转让股权方在确定转让价格计算股权转让收入时可以直接扣除所拥有的被持股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及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东留存收益,当然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立法风险。还有一个办法,就是2009年1月2日豪斯环球公司转让股权前现对淮安公司进行利润分配,假定法律允许将全部留存收益予以分配,豪斯环球公司获得股息红利所得300万元,该部分所得依据财税[2008]1号文件规定属于免税收入。股利分配后,豪斯环球公司将股权转让价降低为900 (1200-300)万元,获得股权转让所得900-600=300 (万元),税务机关仅对该300万元股权转让所得课征预提所得税。对购买方美亚世界公司而言,股权购置成本顺应降低为900万元,不存在取得股权所得后,分配取得股权前被投资企业利润而被重复课税的问题。第二种方法实质上属于一种“先分配利润,后转让股权”的纳税筹划方式,不过这种筹划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是无法完全避免重复课税的,因为任何一个持续存在的公司都要按照公司法等法律规定提取足量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其他法定基金,不可能将利润全部予以分配。
SUMMARY/概要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 篇7
一、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从事船舶、航空等国际运输业务的, 以其在中国境内起运客货收入总额的5%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纳税人的应纳税额, 按照每次从中国境内起运旅客、货物出境取得的收入总额, 依照1.25%的计征率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调整后的综合计征率为4.25%, 其中营业税为3%, 企业所得税为1.25%。
三、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 篇8
一、非居民企业 (以下统称“派遣企业”) 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 如果派遣企业对被派遣人员工作结果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和风险, 通常考核评估被派遣人员的工作业绩, 应视为派遣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提供劳务;如果派遣企业属于税收协定缔约对方企业, 且提供劳务的机构、场所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持久性, 该机构、场所构成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常设机构。
在做出上述判断时, 应结合下列因素予以确定:
(一) 接收劳务的境内企业 (以下统称“接收企业”) 向派遣企业支付管理费、服务费性质的款项;
(二) 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的款项金额超出派遣企业代垫、代付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及其他费用;
(三) 派遣企业并未将接收企业支付的相关费用全部发放给被派遣人员, 而是保留了一定数额的款项;
(四) 派遣企业负担的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未全额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 派遣企业确定被派遣人员的数量、任职资格、薪酬标准及其在中国境内的工作地点。
二、如果派遣企业仅为在接收企业行使股东权利、保障其合法股东权益而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的, 包括被派遣人员为派遣企业提供对接收企业投资的有关建议、代表派遣企业参加接收企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议等活动, 均不因该活动在接收企业营业场所进行而认定为派遣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或常设机构。
三、符合第一条规定的派遣企业和接收企业应按照《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9号) 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和备案、税款申报及其他涉税事宜。
四、符合第一条规定的派遣企业应依法准确计算其取得的所得并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不能如实申报的, 税务机关有权按照相关规定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五、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派遣行为的税收管理, 重点审核下列与派遣行为有关的资料, 以及派遣安排的经济实质和执行情况, 确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
(一) 派遣企业、接收企业和被派遣人员之间的合同协议或约定;
(二) 派遣企业或接收企业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规定, 包括被派遣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考核、风险承担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三) 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款项及相关账务处理情况, 被派遣人员个人所得税申报缴纳资料;
(四) 接收企业是否存在通过抵消交易、放弃债权、关联交易或其他形式隐蔽性支付与派遣行为相关费用的情形。
六、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本公告规定确定派遣企业纳税义务时, 应与被派遣人员提供劳务涉及的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加强协调沟通, 交换被派遣人员提供劳务的相关信息, 确保税收政策的准确执行。
七、各地在执行本公告规定对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提供劳务进行税务处理时, 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为派遣企业或接收企业及时办理对外支付相关手续。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 篇9
一、居民企业境外投资收益可抵免税额的范围
居民企业境外投资收益可抵免税额是指投资方企业从境外获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来源地所负担的所得税性质的税额, 一般包括两部分:
1. 境外直接缴纳税额。
境外直接缴纳税额是指投资方居民企业直接作为纳税人就其境外所得在境外收益来源地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额, 主要包括居民企业就来源于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在境外被源泉扣缴的预提所得税, 这部分税额是由投资方企业直接负担的, 但是在收益分配时由被投资单位代扣代缴。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可以在我国应纳税额中抵免。
2. 境外间接负担税额。
境外间接负担税额是指境外被投资单位就分配股息前的利润缴纳的外国所得税额中, 由我国居民企业就该项分得的股息性质的所得间接负担的部分。由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被投资单位税后利润的分配, 其已在被投资单位缴过外国所得税, 所以当投资方居民企业分得该类投资收益时, 就间接负担了相应的所得税额, 这部分税额不是由投资方居民企业直接缴纳的, 属于其间接负担税额。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 居民企业的境外投资收益在境外无论是直接缴纳的税额还是间接负担的税额, 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从我国应纳税额中加以抵免。
二、居民企业境外投资收益税收抵免的条件
1. 持股比例条件。
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当居民企业直接或间接持有外国企业的股份达到20%及以上时, 从该外国企业分得的投资收益在境外直接缴纳和间接负担的税额均可在我国应纳税额中抵免;当持股比例未达到20%时, 仅能就其境外直接缴纳的税额进行抵免。
2. 抵免限额条件。
抵免限额是指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 依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当居民企业境外投资收益的可抵免税额小于抵免限额时, 其在境外负担的税额可以全额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其可抵免税额大于抵免限额时, 以抵免限额作为当期抵免税额, 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 可以在以后5个年度内的抵免限额盈余中抵补。
三、居民企业境外投资收益税收抵免的计算方法
根据前述抵免条件, 居民企业在确定境外投资收益税收抵免额时主要涉及分国 (地区) 别的可抵免所得税税额、分国 (地区) 别的抵免限额和境外投资收益实际抵免额三个项目, 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1. 计算分国 (地区) 别境外投资收益可抵免所得税额。
境外投资收益可抵免所得税额按照分国不分项的原则, 以境外投资持股比例大小分别计算某国的可直接抵免税额和可间接抵免税额。
(1) 计算可直接抵免税额。可直接抵免税额是指居民企业直接作为纳税人在境外就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缴纳的预提所得税。可直接抵免税额的计算方法为, 将从某国分得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直接乘以来源国预提所得税率, 可以得到:可直接抵免税额=分得的股息等投资收益×来源地预提所得税率。
(2) 计算可间接抵免税额。可间接抵免税额是指居民企业分得的投资收益在境外间接负担的税额, 根据直接或者间接持股比例合计达到20%以上 (含20%) 的规定层级 (三层) 的外国企业股份, 由此应分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中, 从最低一层外国企业起逐层计算的属于由上一层企业负担的税额, 具体计算公式为:本层企业所纳税额属于由一家上一层企业负担的税额= (本层企业投资收益所实际缴纳的税额+符合本通知规定的由本层企业间接负担的税额) ×本层企业向一家上一层企业分配的股息 (红利) ÷本层企业所得税后利润额。
例:甲公司2010年度境内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 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该企业境外投资情况具体如下所示:持有A国乙公司的股份为50%;持有B国丙公司的股份为10%。
2010年度, 乙公司应纳税所得额为100万元, 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20%, 需在A国缴纳所得税20万元, 假定税后利润按持股比例进行分配, 则甲公司从乙公司分得股息40万元, 并在A国缴纳预提所得税4万元 (A国预提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0%) 。
2010年度, 丙公司应纳税所得额为500万元, 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30%, 需在B国缴纳所得税150万元, 若税后利润按持股比例进行分配, 则甲公司从丙公司分回股息35万元, 并在B国缴纳预提所得税3.5万元 (B国预提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0%) 。
根据抵免条件, 甲公司对A国乙公司的持股比例超过20%, 其境外可抵免税额包括可直接抵免税额和可间接抵免税额两部分:
可直接抵免税额=预提所得税额=4 (万元)
可间接抵免税额=20× (40÷80) =10 (万元)
甲公司来源于A国投资收益的可抵免税额=可直接抵免税额+可间接抵免税额=4+10=14 (万元)
甲公司对B国丙公司的持股比例低于20%, 所以其境外可抵免税额仅包括可直接抵免税额:
甲公司来源于B国投资收益的可抵免税额=可直接抵免税额=3.5 (万元)
2. 计算分国 (地区) 别境外投资收益抵免限额。
抵免限额是指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依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抵免限额应当分国 (地区) 别不分项进行计算, 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某国 (地区) 所得税抵免限额=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 (地区) 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
对于境外取得股息等投资收益的居民企业而言, 股息是被投资单位缴纳境外企业所得税后利润的分配所得, 所以公式中的“来源于某国 (地区) 的应纳税所得额”应为来源于该国 (地区) 的股息所得加上其可间接抵免的所得税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应为境内应纳税所得、境外股息所得及可间接抵免的所得税额之和。
承前例: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境内应纳税所得额+境外股息所得+境外股息可抵免间接税额=200+40+35+10=285 (万元)
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居民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285×25%=71.25 (万元)
来源于A国的应纳税所得额=来源于A国股息所得+A国可间接抵免所得税额=40+10=50 (万元)
来源于B国的应纳税所得额=来源于B国股息所得+B国可间接抵免所得税额=35+0=35 (万元)
A国抵免限额=71.25×50÷285=12.5 (万元)
B国抵免限额=71.25×35÷285=8.75 (万元)
3. 确定境外投资收益实际抵免税额。
根据抵免限额条件, 居民企业在境外实际负担的所得税额不一定能够全部在当期抵免, 实际抵免税额要视各国可抵免所得税额与该国的抵免限额的对比来定:
(1) 若居民企业在境外一国 (地区) 可抵免的所得税额低于所计算的该国 (地区) 抵免限额的, 应以该项税额作为该国实际抵免税额, 从企业应纳税总额中据实抵免。
(2) 若居民企业在境外一国 (地区) 可抵免的所得税额超过所计算的该国 (地区) 抵免限额的, 当年应以抵免限额作为该国实际抵免税额进行抵免, 超过抵免限额的余额可以从次年起在连续五个纳税年度内, 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承前例:由于甲公司在A国的可抵免所得税额 (14万元) 大于A国抵免限额 (12.5万元) , 所以2010年度其在A国的实际抵免税额为12.5万元, 可抵免所得税额超出抵免限额的部分 (1.5万元) 递延到以后年度进行抵补。
由于甲公司在B国的可抵免所得税额 (3.5万元) 小于B国抵免限额 (8.75万元) , 所以2010年度其在B国的实际抵免税额为3.5万元。
综上, 2010年度甲公司境外投资收益实际抵免所得税额=12.5+3.5=16 (万元) 。
4. 计算当期居民企业应纳所得税额。
当期居民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根据境内、境外应纳所得税总额扣除前述确定的境外收益实际抵免所得税额来确定。
在上例中, 甲公司2010年度应纳所得税额=境内、境外应纳所得税总额-境外投资收益实际抵免税额=285×25%-16=55.25 (万元) 。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11C790001) 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居民企业在确定境外投资收益税收抵免额时主要涉及分国 (地区) 别的可抵免所得税税额、分国 (地区) 别的抵免限额和境外投资收益实际抵免额三个项目, 本文在阐述居民企业境外投资收益税收抵免范围与条件的基础上就其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居民企业,境外投资收益,税收抵免,抵免限额
参考文献
[1].企业所得税法.主席令[2007]63号, 2007-03-16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 2007-12-06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 2009-12-25
【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推荐阅读:
非居民税收06-05
非居民用电申请06-20
上海市居民医保政策10-29
石阡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宣传资料09-07
农村居民如何城镇居民05-28
关于做好广州市农民工及非本市十城区居民户口的城镇户籍人员申请积分制入户计划生育情况审核的通知07-07
老年居民10-16
居民体检10-17
居民环境10-18
居民体育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