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体育(精选12篇)
居民体育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闭暇时间的增多,致使人民群众的体育参与需求日趋强烈,体育锻炼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同时国家在宏观层面也出台了许多法规与文件,鼓励人民群众积极进行健身与体育锻炼,各级政府每年也不断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全国上下已进入体育锻炼发展的旺盛阶段。但体育锻炼在井喷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我国的群众的体育锻炼形成制约与阻碍,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科学与不合理发展的客观现状。根据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遵义市两城区居民体肓锻炼调查为基础结合相应文献资料展开研究,暂以群众体育锻炼发展相对完善的城市居民群体进行研究,就以下问题分析不合理现状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注:n 1组为全部受调查这,n2组为6 0岁以上受调查者。
1 研究方法与途径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遵义市两城区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群体与个人,所以本次调查不涉及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范畴。
1.2 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分发调查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问卷,然后整理调查问卷得出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3 8 3份,有效问卷3 5 9份,回收率9 1.1 9%,有效率9 3.7 3%。
1.3 数据统计法
把整理好的调查问卷进行编号,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再通过对数据分析,就遵义市两城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些不合埋现状进行相应分析与总结,通过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下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得出结论。
注:该调查选项为多项选择故以人次计算。
注:该调查选项为多项选择故以人次计算。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参与情况的不合理现象
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能有效反映体育锻炼者的基本选择偏好,能反映其参与方式与途径。统计问卷数据发现遵义市两城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有许多不合理、不够科学的地方,以体育参与的计划性而言,所有调查对象中55.99%的被受调查者有体育锻炼计划,而44.01%的人未设定体育锻炼计划,这部分人处于或盲目跟从别人或随机而为,这对锻炼的效果与有效性有很大的阻碍,以此推断,普通民众的体育锻炼的可持续性与效果水平将难以提高。
而从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上看(表1)只有17.55%的参与者有正规运动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经历,12.53%的参与者有在健身俱乐部一类的有专业指导人员指导场所接受有指导的锻炼的经历,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处于较简单、原始的无人引导的状态。这势必会影响大众体育锻炼的合理化发展,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容易使普通大众的体育锻炼出现偏差、错误,甚至是走向歧途,这种不合理情况应该引起重视。
而从器材类型的选择来看(表2),3 0.6 4%的体育锻炼者选择或经常选择球类器材进行健身锻炼,而29.53%的锻炼者不使用任何器材,这些情况说明遵义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项目选择过于集中于球类项目,更有近三成锻炼者没有具体的运动项目为依托,只是随便动动进行简单基础的身体活动,其锻炼负荷、强度、效果难以保证,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许多被调查者仅以散步的形式开展身体活动,可见体育锻炼的规模扩大的同时锻炼的层次并未有效提高。
2.2 锻炼频次的不合理现象
在体育锻炼或健身活动中,参与的频率次数等将会对参与者的锻炼健身效果会有直接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就该方面而言城市居民的参与频次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体育参与计划性来看有27.02%的被调查者只是临时起意而参与其中,而22.01%的参与者只有中期计划,推断可能是因为减肥或病后康复等原因迫使其进行体育锻炼,而只有50.97%的被调查者有长期体育锻炼计划,也既是说还有近一半的锻炼者或随时终止锻炼或者达到一定目的后就终止锻炼,这充分证明遵义市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群体的稳定性还较差。
而从微观来看,每周的体育锻炼次数将直接影响锻炼者的健康状况,较低的密度达不到锻炼效果,而过高的密度有可能有损身体技能。而就调查情况而言,总体情况比较正常(如表3)但把年龄在6 0岁以上(含6 0岁)的调查者数据单独列为一组进行研究会发现,60岁以上121名调查者中每天都进行体育锻炼者高达53.72%,再加上每周少于2次体育锻炼者5.79%,共计59.51%的年龄为6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的频次较不合理,因为从体育保健学的角度来看,中老年人的锻炼时间“一般每周安排3~5次,每次20~45min”[1]。科学的来说若每周锻炼少于两次其锻炼量与效果将会不足以促进健康,而考虑到人体恢复的情况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每天都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特别是中老年人。所以就该方面来说大多数老年人存在锻炼频次不合理的现象。
注:n1组为全部受调查者,n2组为45~59岁受调查者,n3组为60岁以上受调查者。
2.3 运动强度选择的不合理现象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强度的选择是影响体育锻炼者身体健康的又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运动强度的选择上以受试者主观意愿出发,调查其对运动强度的主观选择。在研究时发现(表4)总体水平虽呈现正常,但细分45~49岁为一组的被调查者发现选择强度强与强度较强两个选项的分别为14.75%与45.90%。合计达到60.65%,而60岁以上组有选择强度较强以上选项的分别为3.31%与33.88%合计37.19%。“运动中要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1]“4 0~4 9岁为123~140次/min;50~59岁为118~139次/min”“老年人运动后即刻的脉率以不超过110次/min为宜。”[1]也就是说根据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大部分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在中等偏下的运动强度,但现实情况是多数中老年人的强度选择与科学原理不相符,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应引起注意与重视。
2.4 在消费投入方面的不合理现象
体育锻炼中的消费投入情况可以反映出体育锻炼者的参与重视程度、参与层次与深度。调查体育锻炼者的体育消费投入情况可揭示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发展现状。
就体育锻炼过程中是否有过体育消费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30.64%的受调查者没有体育消费的经历。在剩余249名有体育消费经历的受调查者中80.72%的人有购买运动服装,运动鞋的经历;64.66%的人有购买体育器材或体育场地付费的经历;而为运动指导、服务、咨询的较少(表5)。说明在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人们更多的进行的是简单基本的消费,而在专业体育场馆中由体育专业指导人员指导或服务的经历较少,城市居民的针对个人自身特点的专业化锻炼较少,普遍而言遵义市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还处于初级阶段,受正确引导与帮助较少。
以上问题与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消费观念有联系。在调查锻炼者每个月的理想消费为多少时,5 0元以下的为68.10%;51~100元的为20.11%;100元以上的11.78%。而根据贵州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来看,贵州省城镇居民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5.01元,也既意味着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为1374.58元,而结合调查数据来说约有68.10%的受调查者在体育上的消费投入只占其每月可支配收入的3.54%。可见体育锻炼在遵义市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些问题不应该出现在现今这种体育锻炼受热捧的环境中,这充分证明了其具有发展不合理的地方。
3 结论
3.1 锻炼群体在扩大但锻炼质量未有效提高
今年来随着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不断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与发展,但通过该次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的质量依然不高,城市居民的体育参与情况,参与途径,参与项目种类等方面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还比较原始与简单,与规模的快速扩展比较起来,其锻炼的效果与质量具有不协调的发展现状,这是群众体育锻炼中的不合理发展现象,应该引起相关研究、管理与参与者的重视。
注:该调查选项为多项选择故以人次计算。
3.2 体育锻炼的理念引导不够
现当今如火如荼的群众体育锻炼的热潮除去与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有关外,也与近年来不断的舆论宣传与锻炼意识的推广有直接关系。但随着体育锻炼者的规模的扩大,对体育锻炼者的科学锻炼理念的引导与推广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通过该次调查可以发现,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时连最基本科学方法都不具备就进行体育锻炼,通过锻炼频次、强度、消费等基本环节调查发现,在体育锻炼的人群中这些不合理现象发生的比例还不小,其它诸如穿皮鞋或拖鞋进行体育锻炼,锻炼中的吸烟等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从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不断的进行医疗保健与食物保健等方面相关知识的传播相比较,体育保健或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的相关知识几乎没有介入过,民众无法快捷有效的获取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故造成现阶段群众体育开展过程中的许多不合理现象。综上建议我国群众体育锻炼的发展在现阶段不应只注重硬件与设施的投入,也应把部分资金与资源用于相关科学理念与知识的宣传与推广,而且在各种媒体中应进行积极引导性的宣传与介入。
3.3 体育专业人员介入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阶段的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中的群体化与团体化比较明显,而且发展迅速,但可惜的是在走访调查中,多数的团体领导者或发起者并非体育专业人士,个别团体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但这些人多为退休体育教师一类的退休体育从业人员且为数不多,而专业体育服务的相关人员多数只在营利性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一类的场所进行服务,涉及面不够广。因此绝大多数的体育锻炼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都是在没有科学引导与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连一些基本的体育参与原则与规律都不知道,通过体育锻炼强度与每周参与次数的调查就可见其情况的严重性。建议国家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训与推广制度与群众体育的发展挂钩,多开展结合群众体育的指导性培训与活动,多开展实践性的专题活动与指导,组织派遣专人下社区进团体,主动介入群众体育锻炼之中,从而在增大宣传的同时有效引导群众体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0:389~400,401~402.
[2]李金龙,王超英.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丛湖平.体育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李莉,黄振辉.实用社会调查方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居民体育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规范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工作,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社区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本社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区民主自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策、议事和监督的作用,社区居民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对本社区内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社区议事会对社区的日常事务进行协商监督。
第三条 社区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社区党员的分布情况建立,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在区(镇)、办事处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四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政府及其派出机构指导下实行社区民主自治,是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第五条 社区居民是指在本社区常住人员,包括户籍在本社区定的居民及户籍不在本社区的但在本社区购买住房并居住满一年以上人员。租住在本社区的暂住人员除无选举权和无被选举权及另有规定外,同等适用。
第六条 本章程一经通过,本社区范围内的社区居民、社区内各类组织及驻社区单位均应自觉遵守。
第二章 社区自治组织
第一节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
第七条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全体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体现自治权的基本形式。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
第八条 社区居民代表由本社区年满18周岁以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社区居民选举组成。社区居民代表原则上由每个居民小组推选2—3名代表组成。社区居民代表任期与社区居委会任期一致,每届为3年,可连选连任。
第九条 社区居民代表在任期内因特殊原因出现缺额或有其它正当理由提出撤换申请的,应当予以撤换,从居民小组中补选产生。
第十条 居民代表拥有以下权利:
1.表决权。在居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参加会议的代表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二,可对某项议题进行表决,到会代表赞同票超过二分之一,可视此项议题形成决议。
2.罢免权。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对不称职和因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的社区居委会成员有权实行罢免。罢免事项必须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并由到会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3.审议权。审议和通过本社区发展规划、公共事务以及跟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事工程改造等。
4.监督权。社区居民代表对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并有权提出质疑和批评意见,社区居委会应对其予以说明或解答。
5.调查权。经代表大会的授权和委托,社区居民代表有权对社区居委会的.某项工作进行调查,调查时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社区单位、团体等,都应为其调查提供条件,并自觉接受调查。
6.提出议题权。可以单独或由几名代表联名提出议题并报送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应给予妥善处理和反馈。
第十一条 社区居民代表的义务
1.联系社区居民的义务。社区居民代表应经常联系社区居民,征求意见,并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维护社区居民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
2.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教育所代表的社区居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3.带头执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定、决议的义务。宣传贯彻落实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决定、决议,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并积极与驻区单位、其它社会团体沟通协调,自觉维护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权威。
4.按时参加会议的义务。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应按时到会,无正当理由不得缺席。
5.协助社区居委会做好工作的义务。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应积极协助社区居委会做好各项工作,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第十二条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职责
1.听取并审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资金筹集的收支情况报告。
★ 徐村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全文
★ 社区居民活动方案
★ 社区居民春节活动方案
★ 给社区居民的建议书作文
★ 社区换届选举致居民的公开信
★ 社区揭牌仪式居民代表讲话稿
★ 一封给社区居民的建议书
★ 致社区居民的一封建议书
★ 致社区居民的春节慰问信
居民体育 篇3
关键词: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73-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经济社会已经由小康社会进入相对富裕社会。人们的需求也由原来的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变。享受型和娱乐型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迎合了现阶段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正在成为新时期国民消费的热点和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城镇居民作为我国体育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消费未来的走向。
一、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一)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大幅上升趋势,从1979年的4 062.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1 564亿元,增加了116倍。人均总收入为23 979元,比1979年增长了57倍。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810元。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加上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实施,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国民特别是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热情也空前高涨。预计2010年我国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40%[1]。体育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体育消费。
2004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产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 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 902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 527.2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 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与同时期意大利每万人拥有场地21.2个、芬兰45.7个、德国24个、日本26个、韩国10个等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场地数量不仅少,而且开放率也较低。
(二)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
2007年,《我国第三次全国体育现状调查》显示,体育消费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体育消费人群已经占到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72.7%,全年人均体育消费达到593元,城镇居民全年人均体育消费达到718元。从消费人数上看,仅中国高尔夫的消费人群就达到100万人,年增长比例达到30%[2]。同时,大量的调查数据还显示,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他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并且这种趋势在21世纪表现得更加明显。另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1992—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从84元增加到211元,年平均增长20.2%,居民的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如果以我国2009年体育产业总产值3 000亿为标准,以3亿城乡居民家庭为基数,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年均体育消费约为1 000元。
(三)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
居民的体育消费包括实物型体育消费与非实物型体育消费。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又可以分为观赏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占整个体育消费比重的大小可以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比重大说明消费水平高,比重小说明尚处在初级阶段[3]。
调查显示,广东省部分中等城市居民在体育用品方面的消费占到体育消费的50.79%,健身娱乐占25.72%[4];山西晋城城市居民体育实物型的消费比例占到59.9%,体育服务业的消费占22.3%[5];辽宁沿海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6];陈志萍对我国中部省份居民的体育健身调查中也显示居民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的消费上,而体育服务消费的额度相对较小。由此可见,现阶段实物型体育消费仍是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体的前提下,参与型体育消费占整个体育消费的比重虽然有了显著的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現阶段我国的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四)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地区差异
魏农建课题组依据中国传统地理划分,结合中国经济带的划分标志,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渤海带、东北区域以及中西部区域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述五地区消费者每月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分别为410.11元、463.41元、439.19元、426.88元、358.13元。其中在健身方面消费居于前列的珠三角、渤海带消费者每月的支出分别为147.97元和145.82元;购买运动服饰方面居于前列的东北和长三角消费者每月的支出分别为157.59元和153.29元;渤海带与珠三角消费者购买体育报刊的欲望较强分别为每月40.80元和39.19元;观看比赛方面的支出渤海带和珠三角消费者居前,每月分别为86.95元和85.14元;购买彩票方面珠三角与中西部消费者居前,每月分别为41.11元和27.92元[7]。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渤海带地区的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明显优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二、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收入水平不高,贫富差距较大
在我国,对消费真正起作用的是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意味着居民购买力的大小,进而影响消费结构。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低的,加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同一地区贫富差距较大等原因,使得大多数国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体育消费水平在现阶段很难有较大的提升。
(二)城市化水平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激励体育消费都需要城市化提供人口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来支持。早在1970年美国城市化率已达到73.6%,日本城市化率也超过70%,韩国城市化率在1990年达到了74%,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我国到2011年才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过低的城市化水平,抑制了我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体育服务业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在体育领域的投入是巨大的,但这些投入基本为创造金牌服务,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上,而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急需的场馆、设施以及相关服务都还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全国的体育设施97%为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系统所有,其中21%的学校人口占用了67.7%的体育场地,从而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开展,抑制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
(三)居民的体育消费认知度不高
我国的许多学者进行的大量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在从事体育活动的时候,主要是利用免费的公共体育设施,活动的内容多以跑步、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活动地点基本上以社区健身场地和开放场地为主。说明了当代我国城镇居民对体育消费的认知度不够,体育消费的意识较弱。
(四)体育产业规范化程度低
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质次价高的体育用品、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服务充斥在体育消费市场。特别是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国内的经营实体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品牌和营销意识薄弱,这些都会直接到影响国民参与体育消费的热情。
三、改善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对策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更多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同时,国家应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加速中原崛起的步伐,探索适合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模式,促进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整体、快速发展,以此提高中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中西部地区居民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国民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
(二)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改善居民体育消费观念
以“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大力的宣传体育的健身功能,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国民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的观念的转变,使“花钱买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国民的体育消费技能水平,增加国民参与体育消费所必需的技能储备,使体育消费真正成为大众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开辟大众体育消费市场
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非国有投资人兴办各类体育经营实体,积极加大对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以使体育经营实体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加大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前提下,对于国家投资新建的体育场馆设施,可以采取转让、共同经营和委托专业化公司经营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盘活有限的体育资源。同时根据国民的实际情况,保质保量的开发多类型和多层次的体育消费品市场,建立现阶段体育产业生产和经营的补偿机制,现阶段应立足在保本基础上低利润运作,满足不同层次人群体育消费的需求,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推动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完善体育服务质量
我国的体育产业尚属于“幼稚产业”,国家在出台相关保护政策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稳步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体育产品(服务)生产企业要充分吸取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向着科技含量高、有市场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牢固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完善的体育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培养一批即懂体育又熟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专门人才,积极加强自身管理、改善服务质量,以专业技术指导消费者,促进体育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余保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7).
[3] 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8-79.
[4] 许实德.广东部分中等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3).
[5] 林杨.晋城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6] 刘春燕,富学新,李冬.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
[7] 魏农建.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构成实证[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36-138.
镇江居民体育旅游现状调查与研究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镇江市居民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有关体育旅游方面的文章106篇,查阅体育旅游方面的书籍4本,网上了解有关镇江体育与旅游的相关进展情况。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和处理。
2 镇江居民体育旅游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镇江市体育旅游资源调查
由表1可以看出,镇江既有娱乐健身类的体育旅游,又有刺激竞技类的体育旅游,镇江四面环山,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非常有利于体育旅游的开展。
2.2 镇江居民体育旅游了解状况调查
由表2可以看出,在当今信息流通如此快的城市,仅有36.1%的男性和33.4%的女性知道体育旅游,并且仔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女性不如男性更加了解有关体育旅游。也能够得出,镇江在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上还不够,应该加强有关体育旅游知识的宣传。
2.3 参与体育旅游文化程度调查
由表3可以看出,镇江参与体育旅游者的文化程度与参与比例是成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文化知识越丰富,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意义更加地深刻,越是愿意参与体育旅游。因而镇江不仅要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养,更需要对一部分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的人们进行大力宣传,宣传体育旅游,宣传健康理念。
2.4 参与体育旅游者年龄结构调查
由表4可以看出,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时尚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喜爱,它的参与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但是数据也显示,25-45岁为镇江体育旅游者参与的重要年龄段,分析原因,24岁之前为学生时代,学习负担重,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是主要原因;45岁之后,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上正值孩子努力学习阶段,精力被大大分散,以致于参与性都相对偏低。针对这种情况,镇江在开发体育休闲健身旅游时应该能够有所侧重,对镇江体育旅游的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5 体育旅游消费者职业分布调查
由表5可以看出,镇江居民参与体育旅游要是公务员和各事业单位人员。分析原因,这些职业首先是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其次是有相对充裕的休闲时间,再次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健康理念,因而参与比例较高。
2.6 体育旅游类型调查
由表6可以看出,在体育旅游类型上男性偏爱与带有刺激性的、竞技性的以及观战类的项目,而女性则偏爱于安全性比较高、运动强度比较小的休闲健身类项目。由此,这对针对男性和女性在开发镇江体育旅游的项目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方向。
2.7 体育旅游目的调查
由表7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镇江人参加体育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和休闲娱乐。此外,男性还倾向于社会交往,女性则倾向于锻炼减肥,并且大家也都把回归自然和调节心理作为重要内容,以上可以得出,大家对体育旅游的目的明确,完全符合当代对健康的广义的理解。
2.8 喜爱的体育旅游项目调查
由表8可以看出,镇江居民最喜爱的项目分别是登山、拓展、篮球和羽毛球,这和镇江的自然资源以及场地设施有着很大的关系,镇江以四山著名: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自然资源决定了镇江人喜爱登山和拓展。镇江虽处于江南的一个小城市,可市区多所高校,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镇江船艇学校等,校内篮球、羽毛球场地设施资源齐全并且基本对外开放,因而镇江很多球类项目在大众体育中都开展的不错。
2.9 体育旅游外出方式调查
由表9可以看出镇江居民喜欢以小家庭的方式外出旅游,其次是单位组织,再次是与朋友一起。而愿意跟随旅行团的人并不是很多,只占12%,因此,镇江可以积极宣传旅行社旅游的优点,把与家庭成员一起的,或与朋友一起的,或自驾游的等都加入到跟旅行社一起参加体育旅游,使大家的体育旅游更加有规划有组织。
2.1 0 闲暇时间调查
由表10可以看出,镇江居民的闲暇实践还是比较充裕的,有80.5%的居民能够保证双休日甚至于两天以上的休息实践,这为镇江更好地开展体育旅游提供了保障。
2.1 1 体育旅游喜欢程度调查
由表11可以看出,镇江居民不喜欢体育旅游的只占5.2%,其余都是喜欢、很喜欢、非常喜欢,由此说明,镇江居民对体育旅游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不管他们有没有付诸于行动去参与,因而更加应该积极地去组织,使他们更加融入到这一项积极的活动中来,真正从精神到实践到更加健康。
2.1 2 对体育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由表12可以看出,觉得镇江的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不好的总共只占7.7%,觉得好的占41.6%,但绝大部分觉得只是一般,要占总人数的50.7%。分析原因,或许是体育旅游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或不够专业,或者缺乏经验等,总之,顾客的满意度非常之重要,镇江的体育旅游必须在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这样才不会失去整个体育旅游市场。
3 建议
通过对镇江市体育旅游资源的详细调查,对镇江居民参与体育旅游者的文化、年龄、职业的详细调查,对镇江居民喜爱参与哪些体育旅游项目以及参与的目的的详细调查,以及镇江居民是否有时间、是否喜爱等详细调查,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身处苏南的镇江体育旅游的发展更加全面、合理、科学,紧跟苏州、无锡、常州的发展步伐。
通过调查显示,镇江市的体育旅游要更快更好地发展,离不开政府以及相关旅游单位的共同努力,一是宣传力度上要狠下功夫,可以通过镇江电视台以及网络等,二是组织上要加强,虽然居民有时间又喜欢,可是他们想和家人或者朋友自发组织能力上稍差,因而经常是有想法没行动,同时政府应该大力在政策上倾斜优先发展体育旅游,例如:可以建造免费开放的体育公园,建造高尔夫球场,建造综合的体育娱乐场所等,这些是目前镇江市都还没有的。同时,镇江旅游部门应该积极地去培养一部分体育旅游的专门人才,努力提高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体育旅游主管部门还可以在镇江市区经常举办一些大型的体育旅游赛事,既能宣传体育旅游又能让居民们更好地融入进去。调查显示,男性对刺激健身类项目喜爱有加,因此在支持的同时,又要加强监督,保障体育旅游参加者的安全,从事危险性、刺激性项目的导游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取得资格,危险项目必须严格审批,规范管理,因为镇江四面环山,很多项目存在一定的危险。镇江也是江南佳丽之地,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可以依托镇江有名的四山:金山、南山、焦山、北固山,大力开展登山、高山探险、漂流、蹦极、拓展、CS、采摘、攀岩、垂钓等体育旅游。旅游项目虽然众多,但是在价格上,一定要满足不同居民的消费水平。当然,我们在积极发展镇江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一定要朝着生态体育旅游的方向去发展,加大体育旅游资源的生态配套保护措施,不能只见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资源被破坏所造成的隐形的损失,这样,镇江的体育旅游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志学等.安徽省大学生体育旅游状况的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8(12):17-18,21.
[2]张庆新.北京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及营销策略[J].体育科技,2008(1):5-8.
[3]陈永英.构建“环京津体育旅游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J].管理研究,2009(1):25.
[4]阎晓军等.北京山区体育旅游的必要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10):50-52.
[5]符亮.对张家界体育旅游发展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1):199,210.
[6]常德胜.杭州地区体育旅游整合系统开发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5):24-25.
[7]骆高远,陈冠霖.体育旅游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8(9):91-93.
[8]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9]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居民体育 篇5
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据四川省市省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302元 [1]。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有力地保证了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得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消费目标向娱乐、精神消费转移,体育消费也逐年增长。伴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众多城镇居民特别是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者的一种共识。
1.2 体育消费动机
消费动机是诱发和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以达到个人对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体育消费行为则是这种内在动力的结果[2]。通过对四川省各年龄组城镇居民进行体育消费动机调查结果统计发现,四川省城镇居民进行体育消费动机的排序依次为:身心健康动机;休闲娱乐动机;调整心情动机;健美体形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体验乐趣动机。其中,前四项平均选择率达到86。92% 。这一点充分说明城镇居民的思想进步,思维活跃,体育消费动机和态度是积极的,这种积极态度将为全面健身计划实施、参与体育的人口增加及诱发体育消费和促进体育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1.3 体育健身消费动机水平的比较
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篇6
关键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76-01
一、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一)成都市居民锻炼情况总体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居民总体锻炼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4.%,这一比例相对理想,但是符合国家锻炼标准的锻炼人数只占锻炼人数的24.%,大部分的锻炼者没有达到预定的锻炼效果;每周锻炼在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只占锻炼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出现严重的锻炼不足,锻炼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成都市社区体育开展效果不明显,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相当缺乏和专业素质不突出等等问题。
(二)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分析。成都市居民参加锻炼的目的与动机中“增强体力和健康”占所调查人数的80%,这也是其他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二位的“养成锻炼习惯”其次是“结交朋友”等。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社区建设带来挑战和压力。如体育设施的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社区经费的增加以及社区体育管理的进一步完善等等。
(三)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分析。成都市城市居民参与锻炼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以上分析中显示44%的调查者参加了体育锻炼。通过调查对象调查,其中22%的人群锻炼后精力充沛;15%的锻炼后身体得到明显改善。有41%的锻炼后没有明显变化;22%的人锻炼后没有任何变化。大部分对他们没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接近总调查锻炼人数的63%的居民,体育锻炼效果不显著。再加上调查中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就可以知道成都市社区体育在社区开展得不是很理想。
(四)成都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通过对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分析,其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下:调查中40%的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消费很少;而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者中不到1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40%;100-2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6%;300-4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19%;400-5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8%;500元/年以上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5%。这种体育消费呈“金字塔”式的结构图可以看出,由于受经济发展和居民收支情况的影响较大,体育消费的能力不足。
(五)城市社区居民选择场所情况分析。通过调查显示成都市社区中参加体育锻炼者选择社区进行锻炼的人数占总锻炼人数的21.%。还有79%的人没有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有的选择学校进行锻炼,有的选择健身房;还有选择其他场所进行锻炼的。主要原因为社区的场地太拥挤、体育设施不够、社区环境太差、没有专人指导等等导致锻炼效果不明显。
二、影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基层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在体育社会化的作用应该是倡导、动员和政策支持,以及监督评价。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平台,鼓励社区体育指导员参与社区体育的工作中,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
(二)成都市居民的文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在调查的成都市社区居民中,参加体育互动的主要人群是在校学生,其次是老年人,社区居民和中年人锻炼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组织必须加大宣传,使人们对体育能有个正确而又清晰的认识。
(三)管理职责不明确。成都市现行的行政职能当中,基本的行政单位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在理论上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应当是社区的居民自治组织。但是现有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真正代替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模湖,工作方式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繁多、事务繁重弱化了居民自治的管理职能,同时也会削弱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很难为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且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这是不容事实。
(四)體育活动的需求不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并不高,这对社区体育的发展势必会起到阻碍作用。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体育的需求,但是,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参加的活动很多,并不一定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怎样去引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刺激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这也是一种现实因素。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这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对体育本身价值的认识,使他们自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五)成都市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社区体育资源的匮乏,在西部地区特别突出。突出的表现在:体育设施的匮乏、经费的短缺以及场地设施的兴建、添置、维修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人力资源的匮乏也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为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社区体育管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只有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这种因素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和选择场所情况分析,认为: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职责不明确、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足、体育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建议应在:提高社会体育化、提高居民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丰富体育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改善,以形成成都市居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排球教研室
参考文献:
大连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现状研究 篇7
在现代社会, 休闲体育作为主体性休闲方式, 迅速发展, 日益繁盛。人们不断增长的休闲体育需求与目前我国休闲体育的体制、机制和科学引导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影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大连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从而丰富休闲体育理论研究, 促进居民休闲体育的开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大连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休闲体育的理论书籍及代表性文献,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阅读有关休闲体育的有关文章, 寻求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制作了调查问卷, 采用邮寄和亲自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1 000份, 回收问卷967份, 其中, 合格问卷900份, 不合格29份;回收率96.7%, 有效率90%。经效度和信度检验, 均符合研究要求。
3. 访谈法
通过有关休闲体育的专家老师、群众体育管理人员、部分休闲体育被调查者进行访谈, 从而为本课题研究获取充实的材料。
4.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 15.0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 为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指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大连市城市居民休闲时间
调查显示 (表1) 27%的城市居民每天有1—3小时的余暇时间, 37%的城市居民每天有3—5小时的余暇时间, 还有23.4的城市居民每天有5小时以上的余暇时间, 只有少数城市居民 (12.6%) 的余暇时间不到l小时。我国采取双休日, 增加带薪休假, 使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
(二) 大连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
调查显示, 大连城市居民选择的休闲体育项目有:散步跑步、棋牌活动、各种体操 (广播操、徒手操、艺术体操、健美操) 、羽毛球、乒乓球、篮排足球、游泳、等。选择散步跑步, 为54%。选择棋牌也较高为42%。总体上, 大连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项目选择上具有以下特点:以简便易行, 场地设施要求不高, 运动方式灵活, 运动量易于控制, 锻炼效果较好的项目为主;经济投入较少;运动性休闲体育项目居多, 非运动性项目较少;
(三) 大连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时间与频次
调查统计显示, 每次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以1—2小时居多 (51%) , 活动时间超过2小时的有22%, 0.5—1小时的有23%, 每天不到半小时的最少, 仅4%。大连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多超过半小时, 活动时间较为充分, 基本符合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需要。这与休闲体育设施较少和较简陋有直接关系。
城市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以每周3次以上的居多, 为36.2%, 其次是1—3次为27.9%, 不到3次的为23.8%, 不定期、非常少的为12.1%。有36.2%的人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 反映了城市居民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体育人群, 能够主动并且规律性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而选择每周1—3次和不定期、非常少的总比重为40.0%, 说明相当一部分的市民不经常甚至是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究其原因, 有余暇时间、经济收入、价值观念、场地设施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 也说明了休闲体育的普及工作需要重点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四) 大连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场所
大连城市居民对具有公益性、公共性特点的“公园、广场”、“公共体育场馆”、“单位的体育设施"、“住宅小区空地”的选择表现了一定的集中趋势, 在访谈中, 大部分居民在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时候都喜欢选择就近、免费的地点, 而且在一个街道或者一个小区的人们喜欢在一起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在某些没有活动场地的街道和社区中人们大都选择在家中或者是道边路旁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
(五) 大连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情况
1. 大连市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水平
大连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每月不足50元的占总数的57%;51到100元之间占总人数的28%;400元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5%。说明城市居民的整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从不同性别的居民来看, 男性居民的消费额要稍高于女性居民, 但差异不是很明显。
2. 大连市居民消费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 56.2%居民的休闲消费用于订阅书刊、报纸, 51.9%的用于购买衣服、鞋子等基本的体育活动必需品, 以上两项均为实物型消费。用于劳务的消费:观看体育比赛门票23.2%、场馆收费19.7%、看电影20.0%。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大连市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 表现在实物型消费多而非实物的观赏型与参与型支出较少。
三、结论与建议
1.大连城市居民的休闲时间显著增多, 人们对于通过参加休闲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较清楚的认识。
2.大连市民选择的休闲体育项目以慢跑和散步、羽毛球、乒乓球等为主, 而一些的新兴的体育项目还没能进入人们的休闲生活。因此, 在形式多样性和内容多样性上还需要对休闲体育加以引导。
3.大连市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多数在免费的场所, 如公园, 广场等, 并且大多数喜欢和同伴一起, 去收费场所参与休闲运动的人数比较少。由于体育设施的缺乏制约了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发展。
4.目前大连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型体育消费所占比重最大, 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比较少。
5.尽快完善政府职能, 促进休闲体育发展;加强城市休闲体育的理论方面的研究, 加快休闲体育研究、指导、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发休闲体育产业,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采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11—12.
[2]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30.
扬中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与对策 篇8
体育消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 是当前生活小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是人们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费之后追求精神、文化等方面, 从而做出来个人及家庭的消费行为, 也是工作和家务之后, 一些空余时间里的个人消费行为, 因此, 利用个人空余时间进行消费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样是整个社会消费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扬中市范围内抽取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按照社会学和体育统计的原理, 设计出“扬中市居民体育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其信度和效度都经过有关专家的检验。共发放调查表100份, 回收90份, 回收率为90%。其中, 有效问卷80份, 有效率88.89%。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年来国内有关城市居民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进行查阅。
1.2.3 调查访问法
实地了解扬中市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状况, 共计走访调查20多人次, 获得了丰富的市场前沿材料。
2 扬中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居民的收入增加同时可支配的也随之增加, 在工作、家务等之余, 空余的时间也增多, 居民的精神要求越来越高, 精神需求也丰富多彩。居民的消费领域也从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向精神领域转移。体育消费正因为能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而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随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体育消费的比重也成上升趋势。
2.1 扬中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的发展与消费人群的经济收入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 经济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才会更舍得在体育方面的投入。
由表1可看出, 经济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18.75%;1501~2000元的占47.5%;2001~3000元的占23.75%, 扬中市居民的经济收入目前正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 而3000元以上的仅占10%, 则说明扬中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2.2 扬中市体育消费主体的差异性
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居民的体育消费选择。表2表明, 有42.5%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是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有26.25%的居民具有高中/职高/中专的文化;有27.5%的居民拥有专科/本科学历;有3.75%的人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总体可以看出扬中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导致进行体育消费的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 消费的主体在文化、年龄、职业上存在差异。
2.3 扬中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
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对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表3指出, 扬中市居民中有37.5%的人会认为发展体育消费市场是非常有必要的;有35%的人认为还是有点必要的;有13.75%的人认为体育消费市场是可有可无的;有13.75%的人认为发展体育消费市场是没有必要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淮安的整体发展水平较落后, 没有很好的进行体育健身娱乐的宣传, 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步, 对体育的理解程度不高, 没有很好的认识到体育消费发展的重要性。
2.4 扬中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
扬中市体育消费结构是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劳务型消费并重。居民的体育消费内容选择具有多样性。由表4可以看出, 有46.25%的人体育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体育服装、器材、报刊、运动饮料食品、体育彩票等实物消费;38.75%的人用于参加体育培训活动;13.75%的用来观看体育比赛;1.25%的人用于其它体育活动消费, 这种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的消费是目前扬中市体育消费的主要结构, 居民对于体育消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实物消费的表层。
3 对策与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 价值追求也必然呈现出多样化,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消费引导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促进扬中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经过调查与分析扬中市体育消费市场在发展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 细分扬中市的体育消费市场, 开发不同层次所需求的体育消费
针对扬中市的实际情况根据体育消费人群的年龄、职业、经济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出现的消费需求的不同, 进行开发出多样的体育消费品, 从而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消费者的需求。例如现在青少年喜欢游泳、轮滑、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中青年则喜欢网球、篮球和户外运动等;中老年更注重的是养生的太极拳、广场舞、气功等活动, 这些都能成为目前中国特色的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
3.2 提高体育劳务生产者的素质
扬中市目前存在较多的体育竞技水平不高的运动队和技能不突出的运动员, 还有一些质次价高的体育场馆设施服务组织, 这是很难获得消费者和企业的青睐。因此, 扬中市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则需要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生产者, 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竞赛水平、增强其竞争性和观赏性、加强自身科学技术和文化素养等。
3.3 加强舆论导向, 转变扬中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 引导合理消费
充分利用大众媒介, 加强对非体育人口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 加大扬中市政府对体育方面的投入力度, 加强体育场馆开放的灵活性, 提高人均体育面积, 倡导居民合理利用余暇时间。
参考文献
[1]邵淑月, 陈梦周, 张智会.我国体育消费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6, 11 (4) :43-46.
[2]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99, 19 (4) :57-60.
连云港市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研究 篇9
“休闲”指的是除了工作以及生理需要, 人们在其他空闲时间内的各种活动, 并从其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如休闲、娱乐、学习和交往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益智、消遣等众多优点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文化, 逐渐的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内容。对于“leisure sports”, 我国体育界的学者所翻译的“余暇体育”、“闲暇体育”等概念即为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是在休闲时间内, 以一定的体育活动为依托, 以追求积极良好的身心体验为目标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把休闲体育界定为“在余暇时间里, 以健身、娱乐身心、发展自我为目的, 以体育项目为手段进行的身体和心理的活动”。
2 休闲体育在连云港市区推广概况
连云港市区居民的界定, 市区居民指的是连云港下辖的:海州区、连云区、赣榆区、灌南县、东海县、灌云县的城市居民, 这些居民一般具有固定的工作时间, 以及重合的余暇时间 (不包括学生) , 具有一定的经济消费能力。年龄上, 最低为18岁, 最高为80岁的城市居民。
本文通过调查连云港市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情况, 总结当地居民的休闲体育活动具体以下特点:
2.1 总体消费水平低,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 连云港市区居民每年用于休闲体育活动的开支情况:接受调查者中, 有超过60%的居民每年平均休闲体育消费50-200元左右, 还有20%居民在休闲体育尚有接近两成的被调查者每年消费上低于50元。只有4%的居民在消闲体育开支上超过200元。同时, 连云港居民的休闲体育开支, 主要是用于购买运动产品如运动鞋、运动服装以及羽毛球、网球等。分析居民休闲体育消费开支可以发现:本地区居民在休闲体育开支上主体是50-200元, 消费超过200元的和消费低于50元的所占比例都较小, 各消费区间整体较为稳定, 比例变动较小。这与我国休闲体育消费较高的大城市相比, 连云港市区居民休闲体育的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 都处于就较低阶段的购买实物产品, 在到收费运动场地参与型和服务型休闲体育消费上较为落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连云港居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已经满足了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 其消费必然会随着生活需要的转变, 走向更高层次。因此, 连云港地区休闲体育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均
通过对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居民的活动时间调查,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结果。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时间区间较为分散。调查表明, 每周进行休闲体育的时间低于小时的约为22%, 1小时到2小时的比例为24%, 运动时间2小时到4小时的, 比例为30%, 而运动时间超过4个小时的, 也有24%。连云港居民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热情还不高, 还处于自发阶段。如图所示:
性别间的差异, 在休闲体育运动时间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在23-28岁年龄段居民中, 男性的总体平均用于休闲体育的时间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女性。而在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调查时, 各个年龄段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的有着明显不同。在18-22岁年龄段居民中, 有86%的接受调查者的平均活动时间为3-4小时。而在28-45年龄段和22-28年龄段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时间调查, 发现这两个年龄段的时间分别是低于3小时和高于4小时。
连云港市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分布状况图
通过调查清晰的显示, 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时间分布上, 基本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到达一定长度后下降, 然后再上升, 呈现波浪形。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主体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和23-28岁的青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活动时间越来越高, 将从现在的每周19小时, 变为每周30小时。这说明连云港市区居民未来的休闲体育时间潜力将会很大。
2.3 兴趣高, 但消费热情不高
目前连云港市区的休闲体育经营机构大多为健身俱乐部。调查表明:有超过72%的连云港市民愿意到俱乐部进行休闲体育锻炼, 有18%的居民表示参加休闲体育在哪都行, 只有4%的居民拒绝去健身俱乐部参加休闲体育, 还有6%的居民选择弃权。但是, 85%居民认为, 去俱乐部参加休闲体育花销过高。调查表明, 市民现在对休闲体育这种全民健身运动是比较认可的, 但当前的价格因素是影响全民休闲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
3 影响连云港市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因素的分析
3.1 基础设施落后, 对休闲体育运动发展重视不够
近年来, 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但在城市配套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 城市中用于全民健身的公共体育场馆较少。城市人均体育运动场地不足1平米, 而发达国家的人均体育运动场地高达2平米以上。已有的运动场所主要是国营性质的运动场馆, 经营思想落后, 场馆利用率较低。对居民的开放程度不足, 如羽毛球、网球场平时很少对普通居民开放, 而高尔夫球场则从未向普通市民开放过。同时, 连云港市各级政府对休闲体育发展重视不足, 政府体育部门把精力都集中在了竞技体育上面, 忙于实现竞技体育的超前发展, 忽视了休闲体育运动的发展, 休闲体育发展缺少资金支持。
3.2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滞后, 经营水平较低
近年来, 虽然连云港市休闲体育发展较快, 但整体水平较低, 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产业经营具有投资大, 周期长的特点, 民间企业在休闲体育产业上投资热情不高, 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经营平民休闲体育产业。大多数商家经营休闲体育主要围绕高档休闲体育上面, 收费较高:如高尔夫球场, 网球场、极限运动观等。在连云港平时打一场高尔夫球 (9洞) , 要400元左右, 节假日则需要600元, 与普通人的消费水平相差很远。可以说, 休闲体育运动完全是“贵族化”运动, 不符合连云港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
同时, 商家也很少在休闲体育项目上进行促销和宣传, 很多居民对于本市的休闲体育场所所知甚少, 降低了休闲体育项目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了居民参与休闲体育调动参与热情, 限制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3.3 体育社会化程度低, 休闲体育价值观念淡薄
大部分市民参加健身意识淡薄, 业余时间很少主动用于体育锻炼, 空闲时间主要用于上网、看电视和打牌等娱乐活动。很多社区都有健身器材和一定空间的公共场地, 但居民对这些场所和设施的利用较低, 只有小部分居民在此运动健身。
几千年儒家文化熏染, 市民心理普遍重文轻武, 在大多数人眼里, 体育就是玩乐。居民的思想观念还十分保守。新型时尚的休闲体育在近几年刚刚兴起, 对于休闲体育价值的认识, 居民还比较模糊,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意识了休闲体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
3.4 居民的消费观念落后, 生活方式没有转变
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与收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 连云港市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增长。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人们的消费观念还十分落后, 生活方式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还十分的保守。消费还停留在吃好、穿好阶段。而在体育运动消费上, 一直坚持着耐用和实用原则。主要以简易运动器械和运动服装等为主。大多数居民不愿意在休闲体育上消费过多。
在居民的日常生活安排中, 没有专门的休闲体育运动内容, 参加体育锻炼往往是临时起意。可支配的余暇时间都用于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运动服装, 简易运动器械等消费资料为主。
4 改善连云港市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对策分析
基于连云港市区体育消费状况, 结合其他地区休闲体育发展情况, 就连云港地区当前和未来休闲体育发展和经营提出几点建议, 使休闲体育在连云港市区健康发展。
1.加强宣传教育, 倡导休闲体育活动的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休闲体育具有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健身娱乐功能, 有改善心理环境、缓解精神疲劳和增强体质等众多优点, 是人们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针对连云港居民对休闲体育认知程度不高的问题, 加强宣传教育, 借助媒体推广, 课堂让连云港休闲体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因此, 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 应该加强对休闲体育价值的宣传, 让广大居民了解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众多好处, 调动普通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来。
此外, 相关部门还应该结合各社区特点, 组织专门的休闲体育指导人员。在平时向居民教授休闲体育运动知识, 帮助居民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 形成全民参与的热潮。
2.创造条件, 转变居民休闲体育消费观念。
作为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最成功的国家美国:能够获得成功依靠着公民的广泛参与、齐备的硬件设施以及强大的媒体效应。走在美国的城市中, 公共运动设施、活动广场以及健身俱乐部到处都是, 让广大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有了便利条件。休闲体育的众多优点, 充分吸引着信仰自由理念的美国民众。上至美国总统下至普通家庭主妇, 都积极参加各类休闲体育活动, 运动成为了美国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连云港作为旅游休闲城市, 发展休闲旅游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宣传上, 应该切实采取行动。结合连云港市民休闲体育发展特点, 引导居民正确的认识休闲体育文化和价值, 提升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的认识程度, 逐步转变消费观念。体育管理部门可以定期的组织一些免费的休闲体育运动场馆开放活动, 调动市城区居民尽量的到消费性的体育场馆参加各种体育娱乐活动, 有目的的锻炼身体。让市民先体验一下休闲体育魅力, 如免费开放门球场、高尔夫球场、攀岩管、健身馆等, 并在这些场馆组织一些体育赛事和运动知识科普活动。美国经营和组织体育活动思想就是尽量让体育活动变成一个愉悦的大派对。我们要借鉴美国经营体育的经验, 让普通居民参加休闲体育公共活动的日子, 就像享受节日的快乐一样, 借此可以很好的推销休闲体育的消费理念。
3.加强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 科学布局休闲体育活动场所。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休闲体育建设的投入, 多渠道筹集经费大力兴建体育场馆以及配套设施。同时, 政府还应该把休闲体育场馆以及运动场地的建设, 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之中, 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
还应该加强对已有场馆和设施的利用。如在新建和已有的社区以及公园、广场等地, 安放简易的运动健身器材, 满足广大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的需求。对于已有的政府投资的运动场馆, 必须实行市场化经营, 从事业型向市场型过渡。对于已经具备市场化经营条件的场馆, 可以转变自主经营或者企业化经营。同时还应该对休闲体育运动场馆加大宣传力度, 让居民知道场馆内的运动设施以及开放时间等, 为居民参加休闲体育锻炼提供便利。体育场馆还应该提高服务水平, 为居民提供满意的休闲体育服务。
4. 发展多元化、娱乐化的休闲体育项目, 吸引群众参加休闲体育运动。
连云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依山傍海, 山海相拥, 港城一体。拥有6个国家4A级景区、14个风景区和近210个风景点, 包括孕育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花果山、浪漫神奇的连岛海滨浴场等等。因此, 应该充分的挖掘连云港的人文文化和自然资源, 休闲体育发展坚持多元化、娱乐化的思想, 这样就能把不同需求、不同爱好居民参加休闲体育运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连云港市民的业余生活, 还能更好的促进连云港休闲体育产业成长。
当前的休闲体育运动市场消费, 主要依靠公款消费和商业交往。不正当的公款消费以及涉及政府官员的商业交往, 必然会日益减少。未来休闲体育消费的主体应该是普通居民, 发展休闲体育应该坚持大众化路线。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经营理念一定要与当地的休闲消费习惯保持一致。连云港市, 可依托云台山与大海的天然资源, 开展登山、高尔夫及水上项目等休闲体育活动。如可以利用已经建成的453条行政村健身路径, 2条登山健身步道组织开展万人长跑、自行车赛等休闲运动赛事。
5. 加强政策扶持, 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结合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 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 满足人民全面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和个人,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因此, 发展休闲体育产业过程中, 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全面落实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建立适应市场改革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产业”。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 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休闲体育产业。提高休闲体育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摘要:运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方法, 阐述连云港市区居民休闲体育现状:1.总体消费水平低;2.时间不均;3.消费热情不高。分析了影响连云港市区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1.缺少场地设施;2.项目策划水平低;3.社会化程度低;4.价值观念差;5.消费结构没有根本转化;6.生活方式变革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1.采用不同经营策略;2.发展体育爱好者俱乐部;3.发展大型体育康乐中心;4.结合传统文化与地理特点;5.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关键词:连云港市区,休闲体育,消费状况,经营对策
参考文献
[1]鲍明晓.小康体育[J].中国体育, 2003, (1) :29-31.
[2]俞继英.休闲与健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3]苏志平, 张克昕.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
[4]孔莉.服装市场营销中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特点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32-34.
[5]李东进.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6]王玉娟, 张星.服装市场中消费审美心理趋势解析及应用[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11, (4) :445-448.
[7]黄武胜, 刘静, 赵向晴.中小学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模式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11) :42-44.
[8]王琪延.北京居民体育活动变化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4) :124-125.
居民体育 篇10
一、体育消费的概念、地位与功能
1. 体育消费的概念
体育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体育消费概念尚未形成具有共识的定义, 国内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现有文献对体育消费的界定基本上从消费者与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及消费者消耗与体育有关的物质等方面展开的。综合起来, 所谓体育消费就是体育消费者对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费过程。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意思: (1) 体育消费的主体是具有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的消费者; (2) 体育消费具有满足某种需求的功能性; (3) 体育消费是体育消费者 (主体) 对体育消费资料 (客体) 的行为依赖关系。即体育消费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居民体育消费的主体则是具有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的个人或家庭。
2. 体育消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地位
满足个人生活消费的层次和序列依次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生存消费是通过对各种生存资料、包括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费而获得实现的, 它是恢复体力和脑力,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属于低层次的消费。发展消费是通过对各种发展资料消费来实现的, 它是开发人的体力和智力资源的必要条件, 属于中高层次的消费;享受消费则是通过对各种享受资料的消费来实现, 它是保证人们生活消费更加舒适、愉快、增进身心健身获取美的享受的必要条件, 属于高层次的消费。体育消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因为体育消费是个人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等方面需要的个人消费行为, 也是个人在完成正常的人工作和必要的家务劳动等时间之外的闲暇时间里的个人消费行为。体育消费作为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个人闲暇消费 (休闲消费)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也是社会大消费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分支。因此体育消费是居民生活消费中属于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尽管正在快速发展, 但是, 成长过程中也有诸多不利因素, 主要体现在:
1. 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消费能力不足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研究的是不同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理论认为, 消费者的消费是由他们的现期收入决定的, 收入增加, 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
从我国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增长统计资料来看, 城镇居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 城镇消费品市场销售额大体增长1.0 5个个百分点;这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理论是相吻合的。但是,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 最终导致消费增长滞后。2005年, 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18.23万亿元人民币, 按照官方汇率折算有2.3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1600美元多一点, 仍然是一个中等收入偏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收入水平的偏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消费需求规模, 体育消费需求自然也受到制约
2. 二元经济结构在相当时间内继续存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尤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居民收入不均等化和增长不快。二元经济结构及其产生的后果, 反映在居民体育消费领域, 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1) 制约体育消费规模增长。城市居民由于收入水平高, 可用的体育资源多, 其体育消费规模大于农村居民, 但是, 依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城市居民尽管收入越来越高, 体育资源越来越多, 但其体育边际倾向是递减的, 农村居民人数众多, 但是收入水平低, 体育资源少, 这样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没有被激发, 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的增长。 (2) 导致体育消费结构滞后。二元经济结构下,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 体育资源少, 体育消费结构偏重实物消费, 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偏重实物消费的局面, 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 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滞后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 这个时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化。只有到后工业化时代, 它的经济增长主要源泉才可能来自于第三产业。同时,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战略造成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 导致服务业发展滞后, 这两项指标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薄弱, 这一庞大的人口群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十分有限, 第三产业离他们还甚远。因此, 作为第三产业中后兴起的体育产业, 目前还局限于我国的大中小城市。这样, 在城市化进程较缓慢的情况下, 脱离实际去发展体育产业, 一方面会增加体育产业的服务成本, 使其超出公众的承受能力, 现在许多健身娱乐场所的价格还是很高的, 很多健身器械的零售价一般在几百元至几千元;另一方面, 会降低体育投资的运行效率。
4. 闲暇时间总量不足, 利用不合理
闲暇时间是社会、家庭生活中极重要的时间, 闲暇时间的多少, 以及如何利用, 既反映居民的物质条件, 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在我国, 虽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居民生活方式也在向高层次跃进, 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文化观念, 已潜移默化地进入居民生活。但由于目前我国居民收入较低, 居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不充分, 与发达国家闲暇消费方式相比, 尚存差距。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一般男性公民每天可有4小时以上的余暇时间、女性公民也有2小时左右的余暇时间。而我国城市居民一般平均每天拥有余暇时间不到2小时。同时, 与发达国家居民比较, 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的使用不太合理。
三、促进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对策
1. 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是提高体育消费能力
随着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有力地推动了包括体育消费在内的消费需求的增长。但是, 我国居民收入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 还存在分配严重不均和社会保障不足的缺陷, 二者均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贫富差距过大会造成体育消费规模不足和结构滞后;而社会保障的缺失将使得居民消费信心不足, 不敢消费, 不利于体育消费的发展。因此, 在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总量的同时, 还必须调整收入结构, 把缩小城乡二元收入差距、增加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放在重要位置, 这样才能培育出具备体育消费能力的消费者。
2. 引导居民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观念是影响体育消费需求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引导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发展是扩大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重点。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利用广告宣传 (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消费评论) , 体育产品包装, 提供高水平竞技比赛等方式大力宣传体育的社会价值, 以促进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 使人们转变观念, 积极参与体育消费。另外, 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体育消费水平比较高, 呈现出体育消费生活化的特征, 有力的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家庭体育消费规模还很有限, 体育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较小比例, 但是家庭体育消费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因此, 顺应和引导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潮流应是体育消费市场开发的重点。
3. 增加体育消费的时间保障
余暇时间和场馆设施是体育消费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保障, 是体育消费过程的必要条件。在居民具备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的前提下, 这种时空保障变得不可或缺。2001年的调查显示, 余暇时间和体育设施不足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客观原因, 分别占53.8%和3 4.9%。我国居民的余暇时间虽然比较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 但是仍显总量不足, 而且余暇时间的结构也不合理, 如假期过于集中等。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 有必要适当增加余暇时间总量, 并错开假期;同时, 在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 可在我国逐步试行职工休假制度, 并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程度, 这样有利于从时间上为人们从事体育消费提供保证。
4. 完善发展体育产业
要满足我国人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 就必须重视对我国体育产业及和体育有关的产业的开发和利用。要发展体育产业, 关键的措施就是制定和调整体育产业政策。一是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 (包括国外资本) 进入体育产业领域, 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格局。二是根据我国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情况,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 特别是体育服务产品, 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 逐步提高体育消费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三是兼顾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四是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从实际出发, 发展各具特色的项目, 让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众共享体育产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吴超林 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2—73
[2]张保华:现代体育经济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27
[3]王 璟:体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 2001, 5:28
居民体育 篇11
一、河南省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中体育方面的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人均(或产均)费用支出。它说明一定时期内个人或家庭体育消费需求满足程度,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和家庭体育消费在某一时期的水平。我省属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人口第一大省,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在国内相对较低。近些年来我省体育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低级阶段。
1.对于体育消费的价格承受力较低。体育消费的价格承受力受收入水平、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环境的制约。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消费,抛开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不谈,在具有消费意愿的基础上还必须考虑人们的实际消费能力和平均水平。“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是将其消费需求转化为消费行为的基本影响因素,同时也是行业发展和企业市场定位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家庭体育消费年支付能力看,在50元左右,低于全国水平。对居民“能承受的门票价格”的调查结果看,2元以内的价格获得48.36%认可率,11元以上的认可率只达到7.38%。另外,从“一年中到收费体育场馆去锻炼和娱乐的次数”的调查看,只去过一次的,我省就占51.64%,而全国仅占6.42%;去过16~20次的,我省仅占6.56%,而全国则占27.29%。因此,从现阶段看河南省居民的消费承受能力较低。
2.缺乏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的意识。通过对居民“今后是否打算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看,选择肯定的为35.95%,选择否定的为27.57%,不能确定的为36.49%。对“业余时间用途”的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居民体育活动的选择率排在9项活动的第6位,而全国1996年的调查结果,该项指标排在第3位,反映出我省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还不强。而家务劳动的选择率在全国和全省均排在第1位,选择率都在70%以上,繁重的家务劳动是影响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日常生活消费之外的主要消费”的调查显示,选择排序为:①子女教育56.48%,②买房子54.48%,③家用电器35.83%,④书籍报刊14.17%,⑤高档服装11.54%,⑥高档用品9.72%,⑦旅游6.88%,⑧体育器材5.87%,⑨其它5.08%,⑩服务性消费3.24%,以下依次为买汽车2.23%,体育门票1.24%。体育器材和体育门票消费排序靠后。以上都说明我省群众尚未把体育看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要素,参与体育的意识不强,“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尚未形成。
3.愿意选择经济实惠、简单的活动项目和场地。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散步跑步是我省群众首选的体育活动方式,这与我国人民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羽毛球、乒乓球参与者较多,这与中国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也与我省当前体育活动场地较少,人们容易在较小的空间开展这两项活动;篮排足球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受到场馆的限制,这些活动已不能很好地开展;交谊舞和体育舞蹈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拥有较大的群体;气功、太极拳、武术等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较为稳定,是体育活动的首选项目。整体看,我省群众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开始向健身化、娱乐化、生活化、有氧化方向转移。同时,我省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共活动场所、单位体育设施、住宅小区、公路街道边、公园广场等地方,而去收费体育场馆锻炼的较少,这与收入水平、锻炼场所与居住地距离远近等因素有关。
4.高等院校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低。调查显示:“我省居民的体育活动点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而作为体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是体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利用率十分低下,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特别是节假日和三个月左右的寒暑假,几乎是闲置浪费,这与大多数地区群众体育活动没有场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
当前我省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既受经济发展整体环境、个人收入、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也受居民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文化背景、余暇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1.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恩格斯曾在1891年第一次从物质资料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人的需要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人的需要层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由低向高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倾向,当收入水平有限而不能满足所有层次需要时,人们自然倾向把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生存必须品,隨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需求的中心会逐渐向更高层次转移。《河南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我省人均GDP为5923.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27.42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省居民的体育消费。
2.居民的消费意识和观念。体育消费行为是人们享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活动。体育消费行为除了受经济因素制约以外,还受消费价值观、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调查表明,我省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转化,表现为重实用和耐用,还没有把体育当成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来看待,还没有深刻全面地认识到体育消费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体育对人类全面发展的潜在影响。在大多数人眼里,体育就是玩乐,没有把体育与商务活动、精神作用等联系起来,更何况深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熏染的中国,历来就有重文轻武的传统,许多人宁愿把金钱和时间花在赌博或炫耀性的消费上,也不愿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影响到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也与我省人民的教育水平偏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3.余暇时间的使用。人们的时间可分为劳动时间、休息时间和余暇时间三部分。其中余暇时间是指在劳动和休息之外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余暇时间的多少以及如何利用,既反映一个国家和个人的经济物质条件,也反映精神文明程度。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居民余暇时间较少,家务劳动占去了大部分业余时间,真正空闲的时间如双休、长假等,许多人又会选择走亲访友,看电视和逛商场。可见,居民余暇时间使用的不合理对体育消费有很大影响。
4.体育消费环境与质量。体育消费环境对体育消费的效果和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体育消费的环境包括,场地器材设备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服务环境。资料显示:我省每万人拥有3.5个体育场,人均运动面积0.4平方米,两项指标在全国30省中排名第24位。这严重制约着居民的体育锻炼,进而影响人们体育消费。我省体育产业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意识,很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无形体育劳务服务。前几年,郑州保龄球馆、健身房迅速崛起和很快倒闭就反映出我省体育消费市场的不成熟。另外,我省竞技运动水平不高,缺乏高水平比赛,媒体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宣传引导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
三、体育消费的发展对策
1.制定消费战略。要依据消费者的体育消费需求来制定我省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及体育市场的开发战略。因此,我们在制定体育发展战略,促进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增长时,必须注意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开发战略。结合我省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及体育市场的开发战略重点应放在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品市场的开发方面,特别是要加大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的开发力度,并以此带动整个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2.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学校和个人力量,努力培育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积极提倡和鼓励居民从事体育消费。体育人口、体育消费欲望和体育消费水平是决定体育市场大小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般来说,体育人口越多,体育消费欲望越强,体育消费水平越高,那么这个体育市场的容量就越大。因此,要努力培育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积极提倡和鼓励居民从事体育消费,特别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力宣传报道体育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确引导广大居民体育消费日趋科学化、合理化。
3.制定消费价格。要制定合理的体育消费品价格,特别是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产品和运动竞赛产品的价格,要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也要遵循供求关系规律的基本要求。我省居民体育消费尚处在初级阶段,正从实物性向劳务性过渡,体育消费品价格应确定在中低档,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众多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者。同时,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加强体育劳务的管理和服务意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4.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体育市场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是进一步培育和拓展我国体育市场、不断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体育市场专门人才可自己培养,如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进修提高,也可以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也可以与体育院校联合培养,以满足体育经营市场的需求。
居民体育 篇12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消费结果、消费意识和习惯的显著变化, 以及我国体育产业的兴旺发达, 体育消费领域正在不断地得到开拓和发展。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 直接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目前, 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 绵阳市的城乡差距仍比较大, “二元”结构层次仍很明显。城镇居民中, 因经济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距以及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消费趋向多元化层次结构, 体育实物性消费仍占较大比重, 而当前针对绵阳市这方面的调查与研究较少, 因此有必要对绵阳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居住在绵阳市各区的居民进行调查研究。重点选取了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
2.2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对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居民发, 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20份, 回收率为93.3%。 (2) 文献资料法:查阅2005~2011年国内13类体育期刊、主要学术期刊中体育消费领域的研究成果, 以及相关政府调查报告等信息资料。 (3) 数理统计法:本研究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运用SPSS13.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体育消费概况
“十一五”期间, 绵阳市体育产业坚持“一核两翼”的产业发展思路, 实现了“彩票做强、本体做大、基地做实、政策做活”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了以体育彩票销售业为核心, 以城西体育休闲园区 (九洲体育馆) 、城南体育休闲街区 (南河体育中心) 为两翼, 以体育培训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销售业等为支撑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达1000天以上, 到馆人数达200多万人次, 市本级体育产业参与单位的产业收入由“十一五”初期的320万元上升到750万元, 增幅为134%。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布局达345个, 彩票销售额稳步增长, 2010年底达1.49亿元, 比2005年增长3 0 0%, 名列全省第二, 体育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3.2 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
3.2.1 不同性别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由表1得出, 女性居民在100元以下体育消费要远远多于男性, 在100~400元之间的消费男女比例是相等, 体育消费在400~700元的是男性高于女性, 700~1000元之间和1000元以上的是女性低于男性。可见, 男性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女性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
3.2.2 不同年龄体育消费状况分析
在年龄划分上, 根据需要将年龄分为18岁以下、18~28岁、29~45岁、46~60岁以及60岁以上6个阶段。 (如表2)
由表2, 年龄在18岁的居民体育消费多集中在100元以下, 18~28岁的体育消费100元以下的占82人, 29~45岁的多集中的700~1000元之间, 46~60岁的体育消费集中于100-700元。60岁以上的体育消费多集中在100~400元。由此可见, 不同年龄段居民体育消费大多数都集中于400~700元之间, 在700~1000元和1000元以上的人数很少。调研中我们发现, 受2008年汶川地震影响, 绵阳灾区居民家庭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及就业情况均发生显著变化。震前37.6%的被访者依靠个体经商等多途径方式获取收入, 而震后比例下降为27.6%, 国家财政拨款成为居民收入的首要来源, 比例高达35.3%。绵阳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偏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消费需求规模, 体育消费自然也受到制约。
3.3 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3.3.1 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
从表3可以看出, 绵阳市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选择上与朋友、同事 (同学) 一起进行消费为首选, 占总人数的55.7%, 排在第一位。说明绵阳市居民喜欢集体性质的运动形式, 玩伴对他们有显著的影响。与家人一起进行消费的, 其比例占21.2%, 排在第二位, 可以看出居民的家庭观念比较强, 喜欢比较封闭的“小范围”的形式;个人单独进行体育消费的占1 6%, 排在第三位, 这部分人主要以学生为主。参加单位或俱乐部组织的体育消费活动的占4.5%, 排在第四位, 参与的居民较少, 可能是这些场所的活动时间相对固定, 与很多居民的活动时间不符合或者是场所离居民住宅区较远等, 以其它方式参与体育消费活动的仅占2.6%.由此可以看出;朋友、同事 (同学) 的友情消费和家庭亲情的消费所占比重较大。
3.3.2 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选择
从表4可以看出, 绵阳市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选择公园、广场的占39.5%, 其次是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单位体育活动场所。原因是这些场地不收费, 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体育锻炼。
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的场馆都是为满足高水平竞赛而建的, 各地都对兴建可以作为城市地标的大型场馆趋之若鹜。绵阳市九洲体育馆自建成共举办了四次大型赛之后就闲置了, 汶川地震的时候安置灾民才派上了用场。“我们现在不缺大型体育场馆, 真正缺乏的是生活体育设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研究中心的林显鹏认为, 老百姓现在只能享受低端的体育锻炼, 能够提供高级运动方式的资源比较匮乏。
3.3.3 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 绵阳市居民的体育消费重点放在体育参与型消费上, 说明绵阳市居民认为体育消费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居民有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 居民现在很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随着绵阳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 以及居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 参与型体育消费将迅速增长。有一大部分居民是属于实物型消费, 这些居民体育消费观念, 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总的来说, 观赏型体育消费所占的比例较低, 在绵阳市可供人们观赏的体育消费市场还不够完善和成熟。
4 对策与建议
4.1 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体育消费能力
体育消费在本质上已经属于居民发展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收入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要不断的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才可以保证居民拥有体育消费的能力, 从而带动体育消费的快速发展。震后, 绵阳应积极运用国家“输血型”政策扶持, 着重建立“造血型”长效帮扶机制, 提高居民的就业水平, 增加居民的总体的经济收入, 同时还应适当调整居民的收入结构。绵阳市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才会进行体育消费, 从而带动体育消费的发展。
4.2 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共健身场所
绵阳市公共体育场所设施应该合理的利用, 应该做到有偿使用,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体育消费中。绵阳市应利用灾后重建契机, 争取财政投入, 加强对体育基础设施、场馆的建设力度, 多修建一些面向广大居民的体育娱乐场馆和休闲健身场所。政府要扶持体育俱乐部, 体育健身所的发展。在公园以及住宅区附近修建体育场馆, 从而有利于绵阳居民更好的参与到体育消费中。
4.3 转变居民体育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观念影响着居民的体育消费能力和水平。人们的观念就是体育应该由政府或者国家投资的一种福利性的事业。因此, 要把体育作为一种“商品”推上市场, 在人的思想中必须经过一个适应到转变的过程。要改变居民的观念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居民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利用广告宣传 (包括报刊、广播、电视) 体育的社会价值, 以促进绵阳市居民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 使人们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 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消费中。
4.4 增加专业人士的培养和引进
培养和造就一批体育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对居民体育进行指导。体育部门组织并鼓励体育经营单位的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培训, 从而提高指导水平。招聘或引进一些非体育部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到体育经营单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工作。居民区周边的健身场所也要有一定的专业人士对居民健身进行指导, 以保证居民科学合理的健身。
4.5 壮大体育消费人口, 培养竞赛表演市场
2000年以来, 绵阳承办了一些具有影响的大型体育赛事, 如2000年10月的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 2002年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 2006年的国际职业体育舞蹈公开赛, 2005年世界拳击锦标赛、第六届亚洲龙舟锦标赛等。近几年, 绵阳也成功举办了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 让更多的人看到绵阳, 了解绵阳。绵阳市应该积极举办大的群众参与性强的体育赛事, 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促进居民体育消费。
绵阳市应以扩大体育人口为突破口,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 做到了经常化、多样化、科学化, 形式上以健身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为载体, 充分调动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六个绵阳”, 把社区体育与农村体育, 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把体育产业与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行政职能与行业协会俱乐部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把绵阳的体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 还要动员全民以实际行动打造“绵阳健身之城”, 让“体育锻炼经常化、个人健身生活化”, 从而推动我市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体育消费。
4.6 开拓绵阳户外运动市场
绵阳市户外运动资源十分丰富。其拥有其独特的王朗大熊猫保护区等自然生态景观和能充分展现古老的巴蜀文化的6条旅游线路探源王朗·生态之旅;文昌出巡·朝圣之旅;西羌猿王洞·风情之旅;华夏诗城·浪漫之旅;三国遗踪·探访之旅;温泉之都·休闲之旅。同时, 绵阳市户外帐篷节、环仙海湖自行车公路公开赛、梓潼登山节等活动蓬勃开展, 充分展现震后绵阳依然美丽的形象。积极推动绵阳户外运动市场的开展, 促进了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曹艳杰.南京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30 (5) :5-6.
[3]绵阳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Z].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1-07-21.
【居民体育】推荐阅读:
社区居民体育08-04
居民体育休闲09-11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07-19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05-17
农村居民如何城镇居民05-28
老年居民10-16
居民体检10-17
居民环境10-18
居民自治05-12
居民变化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