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共8篇)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 篇1
1. 研究目的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本文从体育参与特征的视角,对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提出改进与发展对策,对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体育参与意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居民,中部地区有石家庄、保定;沿海地区有秦皇岛、唐山;西北部山区有张家口、承德;南部地区有邢台、邯郸。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提供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2.2.3 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居民的体育参与状况
农村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以1—2次为主,占总数65.2%;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24.3%,3次及以上的仅占11.1%。(见表1) 57.1%的农民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0—30min之间。72.2%的农民体育锻炼负荷以中等强度以下为主。农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为散步、秧歌、武术、羽毛球。
3.2 河北省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状况
3.2.1 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
体育消费是指一切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家庭的消费行为。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反映人们在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中所能承担的物质与精神的支出能力。在被调查的农民中,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消费的占总数的31.6%。在有体育消费的农民中,年平均消费1—100元的占75.3%,消费100—150元的占19.5%,消费150元以上仅占5.2%。不同地域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无显著差异。
3.2.2 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物性消费,主要指购买体育活动的体育实物,如运动服;第二类是观赏性体育消费,是指购买门票、入场券等,观赏体育比赛与表演的行为;第三类是参与性消费,是指购买体育服务资料的消费行为,如购买体育彩票、参加体育培训等。在有体育消费的农民中,实物性体育消费比例最高,达88.7%;参与性体育消费比例为9.2%;观赏性体育消费仅占2.1%。不同地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无显著差异。
3.3 影响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调查表明,影响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没有余暇时间占73.6%,其他依次为经济收入、生活压力、场地设施、锻炼方法、锻炼意识、缺乏组织。(见表2)
4. 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加强宣传工作,让农村居民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育消费的意识,积极引导他们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
4.2 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兴建体育场地设施。
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的主要场所是在街道广场等一些不收费的活动场所,所以,政府应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发展面向大众的体育运动基础设施,积极为农村居民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多方面的便利条件。以采用省、市、县、乡各出一点资金的办法,共同把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武装起来,以此推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4.3 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
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4.4 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
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43-46.
[2]陈彬.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5) :96-97.
[3]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5) :592-594.
[4]调研组.关于河北省农村体育情况的调研报告.河北政协网, 2008, (6) .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 篇2
关键词:中国;城市;社会阶层;体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45-03
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中,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多样化了, 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显,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为人们生活方式重要内容之一的休闲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的研究早已证明体育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而且随着社会变迁,体育的娱乐功能、社交等功能不断得到拓展和演变,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我国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参与的现状到底如何?于是有了本研究的命题,并把它作为初步探索的开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お1.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天津市、西宁市、济南市、武汉市、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金华市、山西省长治市7个大、中、小城市的9个不同阶层18~60岁的居民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鉴别、整理了有关我国社会分层理论、休闲理论、大众体育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为论文的分析与讨论奠定了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我国城市不同阶层体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6 000份,回收5 516份,剔除无效问卷294份,有效问卷为5 222份;回收率为91.9%,有效回收率为87%。调查对象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整个调查历时两个月(2006年6月~7月),在各个调查地区同时展开。ノ示淼男哦群托Ф取N示砭多位专家审议,87.5%的专家认为比较有效。采用再测法获得信度系数,为0.90。
1.2.3访谈法对部分社会学专家及体育专家就关于阶层划分以及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发展对策进行了访谈,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2.4数理统计法将把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和EXCEL软件。
2我国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体育现状
お2.1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除了“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以外,其它8个阶层的体育意识普遍较高,都有50%以上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或“重要”。只有“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有半数以上(61.7%)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一般“、“无关紧要”、“不重要”。这个阶层的居民谋生的压力较大,还没有更多的精力顾及闲暇生活的安排。可见,对大多数阶层的居民而言,体育意识观念较强。
2.2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虽然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较强,在态度上令人欣喜,但在行动上却并不理想,很多人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大多数阶层居民的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都较低,其中部分阶层居民稍好,“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居民每周锻炼的次数达到1次以上的比例达47.2%,产业工人阶层达到45.1%,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达到39%,办事人员阶层达到38.7%,私营企业主阶层达到33.7%;而其它阶层每周锻炼次数1次以上的居民比例都在30%以下(图1)。
而各阶层居民每周锻炼次数达到“体育人口”标准中规定的3次及以上比例则更低,(具体情况见图)其中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分别列第一位和第二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高不值得惊讶,因为这个阶层的居民相对来说,思想观念比较先进,而在工作时间上,相对于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员来说,又比较宽裕一些,朝八晚六,生活比较规律。而产业工人阶层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却出乎意料,究其原因,工人的收入水平在各个阶层中处于较低水平,而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及很多企业的经营效益不佳,有时有的企业工资的按时发放都成问题,更别提及时报销医疗费了,甚至有的企业甚至连医疗保险都没有,而近些年医疗费用猛涨,虽然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药费,但是收效甚微,到医院看一次感冒都得花上一、二百元,所以这个阶层的居民更加注意平时的身体保健,而体育的健身功能、以及与其它保健措施相比它又具有低成本(甚至不需要任何成本)的特点,这些因素促使体育成为这个阶层居民的首选保健方式。
2.3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煌阶层每周锻炼达到1次以上的居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令人欣喜,各个阶层60%以上的居民能达到30 min以上(包括30 min),这样会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大多数体育项目如果锻炼的时间太短,那效果恐怕会不明显,故体育人口划分标准中有一条规定:每次锻炼的时间长度要在30 min以上(包括30 min)。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居民每次锻炼的时间超过2 h,虽然目前关于不同项目每次锻炼的时间没有硬性的规定,但还是要防止“过犹不及”,避免由于过度运动而引起一些运动损伤。
2.4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坚持体育锻炼的年限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坚持体育锻炼的年限从总体上来看,都比较短,超过50%的以上的不同阶层居民坚持体育锻炼的年限都在5年以下,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在1年以下,这说明要养成我国居民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5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受我国长期提倡的“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还是以“增进健康”的占大多数;占第二位的是“消遣娱乐”,这与我国近些年来提倡“快乐体育”的观念有一定的影响;排第三位的是“减肥、健美”,选择这一目的大多数是一些女性,这与我国近些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形象有关系,尤其是女性更希望青春长驻,美貌永远,所以近些年一些女子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如:“舍宾”、“瑜伽”、SPA水疗馆等。而选择“社交”这一目的多为经理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私营企业主这三个阶层的人员,这主要是出于工作、事业、升迁的需要,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体育正被人们视为一种新的社交手段。可见,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呈现出阶层分化和性别分化。
2.6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促成因素关于“您是在谁的影响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的回答排位依次是:“自己爱好”、“同事朋友”、“家人、亲戚”、“大众传播媒介”、“其他”,巧合的是这个顺序是各个阶层一致的,这也是本次调查中惟一各阶层的回答一致的一道题。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同一社会阶层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东西,如共同的经济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取向或共同的消费品位等。但在现实中,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有时受其生活圈子的影响也很大,而不是单纯受人们为其划定的社会阶层的影响。现实社会的生活网络,除了阶级阶层和地位群体之外,还有各种社会圈子,如血缘圈、亲缘圈、姻缘圈、宗缘圈、地缘圈、族缘圈、义缘圈、语缘圈、单位业缘圈、教缘圈等等。这些社会圈子,互相交叉,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观念取向。例如,尽管一个人内心深处喜欢开赛车,但他的家庭害怕这项活动可能会给他带来危险,因此他也许不开赛车了;此外,如果你喜欢下棋,而你的所有朋友都在玩扑克的话,那么你或许也慢慢地爱上扑克而不是棋了。
2.7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选择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地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住宅小区空地、免费的体育场馆、公园广场、公路街道边等地;涉足收费的体育场馆较多的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这几个阶层居民首选的锻炼地点为“收费的体育场馆”的人数比例都超过了调查总体的5%,私营企业主阶层甚至超过了10%,达到了11.5%,这与这几个阶层的收入较高直接相关。可见,在锻炼地点的选择上,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阶层分化。
2.8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锻炼的内容从各阶层的项目选择上也可以看到阶层之间的差别,像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三个低收入阶层居民选择的多为无需或很少经济投入的体育项目,而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部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居民选择需要一定经济投入、甚至需要大量经济投入的体育项目,如:保龄球、体育旅游、甚至高尔夫(表1)。ニ淙凰邓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没有高低之分。但对在具体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具体人来讲,不同的体育项目服务的对象又是不同的。特别是那些被人为的,包括以金钱、等级、地位、格调等涂抹、包装过的体育运动项目常常被用做区别身份、地位、格调和品位的标志。在美国,体育运动已经是一种用来判断一个人格调和品位的社会文化标准。[2]保罗·福塞尔在《格调》第五章“消费、体闲和摆设”中专门有一节介绍了格调中的“体育运动”。作者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甚至对此感兴趣,也会提高等级。但不是所有的运动,而是某些经过精心选择的项目。”《格调》说,“上等阶层的体育比赛使用的球一般要比其他阶层的小”,“就地位的高下而论,高尔夫球和网球就能压倒足球、篮球、排球和棒球”,“当然,还有保龄球。”作者认为,在美国“拥有最多和最完备的保龄球设施的城镇,一定是等级最低的地方”,而上层社会的人士通常热衷于高尔夫、网球、游艇、赛马。[2]可见,同样也存在着体育项目选择上的分层。
2.9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及知识来源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对体育知识的了解都不尽如人意,各阶层选择“很”和“了解”选项的比例都比较低,只有三个阶层的居民选择这两项的人数比例超过20%,它们分别是:办事人员阶层(28.6%)、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2.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2.3%);“有所了解”和“不了解”的居民占大多数。
而大多数阶层的体育知识来源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其次是上学时学习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身边的人(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等)、社区内的宣传栏、上培训班。大众传播媒介是各国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的体育知识自然而然地大多来源于大众传播媒介。
而来源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很低,除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的居民接近10%(9.7%)以外,其它阶层的比例都相当低,这与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事实极不相称。截止到2004年全国已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3万余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虽然每年都会涌现会一批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是老百姓真正能接触到的还是少之又少,这与我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3]。
2.10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运动损伤情况
各个阶层在体育锻炼中都有不同比例的居民曾遭受过运动损伤,除了经理人员阶层以外,其余的阶层曾有过运动损伤的比例都超过了10%,有的阶层的比例接近20%,如:产业工人阶层是18.7%、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是18.7%,有的阶层甚至超过了20%,办事人员阶层是2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23.6%、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20.9%。这与我国各阶层居民的体育知识了解程度较低直接相关,这个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居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会降低锻炼的效果。
2.11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体育锻炼预期我国城市不同阶层中每周锻炼1次以上的居民大多数都毫不犹豫地认为以后还会持之以恒的坚持体育锻炼,很多阶层回答会坚持下去的人数比例占总数的70%左右,如:个体工商户阶层67.8%、专业技术人员阶层68.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69%;有的阶层甚至超过了70%,如:办事人员阶层73.3%、产业工人阶层71.4%、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71.2%;只有三个阶层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低,分别是经理人员阶层36%、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41.3%、私营企业主阶层46.8%。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居民可能是由于时间上不能够保证,所以预期不明朗,而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主要是生活的压力太大,对未来比较迷惘。
2.12影响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参与的因素影响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参与的主要原因有:没有时间、认为体育锻炼没有意义、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不懂方法不知如何锻炼、身体不好不宜锻炼、没有场地没法锻炼,其中尤以没有时间的比例最高,在偶尔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同阶层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时间,经理人员选择“没有时间”选项的比例达到31.6%,私营企业主占20.1%,其它阶层由于这个原因影响体育参与的人数比例也大都接近或超过10%。因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在职群体,所以由于工作、家务方面占用的时间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体育参与的时间。
3我国城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发展建议
お
针对我国城市各阶层居民的体育意识有待于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体育人口比例太少、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比例较高、锻炼的科学性亟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太低、等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体育科普工作任重道远;2)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树立人们正确的体育观念,并且付诸行动;3) 关注城市弱势体育群体,提高城市中下层居民的体育人口;4) 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5)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发展体育志愿者。
参考文献: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5-123[2] 保罗·福塞尔.格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十五”时期的社会事业发展.http://www.cnfol.com
[4] 张景安,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7.
[5] 张新萍,李大光.中国社会阶层变迁与体育人口结构性增长策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
[6] 张景安,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4.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 篇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是关系国家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之后,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与精神生活,参与体育锻炼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生活中的组成。随着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逐渐增多,大众传媒对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作用逐渐凸显,对大众媒体在此的影响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众传媒对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影响
1.1 大众传媒对农村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及时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多种方式,在众多方式中传媒是获取的最主要途径。农村居民因其生活条件与环境所限,信息的获取更依赖于各种大众传媒,这些信息在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参与体育、看待体育的所有过程。农村居民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村相关政策的倾斜,电视、广播传媒已较为普及,这些传媒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及时性等特点,更易于农村居民对信息的理解与掌握,他们通过传媒会及时了解国内外体坛动态、赛事进程、体育知识等等。这些信息的获取无时不刻的在影响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也影响着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行为。农村居民过去那种只顾种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况已不存在,大众传媒的发展与普及使农村居民从被动获取信息转向主动获取信息,看电视、听广播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事情,也已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
1.2 大众传媒对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观念的影响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少人开始参与体育锻炼,但如何看待体育、体育锻炼应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些意识观念对不少农村居民还没有正确的形成。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很多农村居民还较为陌生,他们没有更多的实践经历,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形成正确对待体育的态度,形成正确的参与体育锻炼价值观,在众多的方式中接受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但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采取专门的教育不现实,而通过大众传媒这一手段向农村居民宣传体育的作用、价值会让他们正确的形成体育锻炼意识与观念,因为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是其所体现的本质功能之一,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从而使农村居民形成正确对待体育锻炼与各种体育现象、态度与意识,并影响他们对体育锻炼参与的行为、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1.3 大众传媒对农村居民掌握体育锻炼知识与技能的影响
获取体育知识与技能一般需要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或专门培训的途径,农村居民受教育的平均水平较低,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至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大概占16.8%[1]。此外,专门针对农民的体育培训、讲座等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宣传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既便有,不少农村居民也会因生产劳动或传统观念影响不能或不愿参加。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传媒向大众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是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不少电视、广播、报刊等传媒专门开辟了体育频道或板块,通过这一途径向普通大众传授体育技能与知识,让他们懂得如何科学的参与体育锻炼。农村居民通过这一途径获取体育知识技能还具有选择的自主性与随意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等方式自主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科学知识与锻炼方法的专题内容,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安排随意选择学习的时间,大众传媒的普及性和对农村居民信息传递的优势,使其成为农村居民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影响途径。
2 大众传媒对农村居民体育锻炼影响存在问题研究
2.1 大众传媒媒介城市与农村的不均衡性
大众传媒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向农村居民传播体育信息,而从现状来看,这些媒介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较严重的不均衡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已走进千家万户,但大多城市的电视都已成为有线网络,收视频道多、信息容量大,体育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在农村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费用较高,农村居民需自己出钱进行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与维护,这使得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仅占30%,而城市高达80%以上[2],农村居民收看电视需自己架设天线收看模拟信号节目,信号质量差、节目数量少,从而影响他们对体育信息的接受。在电视较为普及之后,无线广播在农村的使用率下降,而且农村地区也存在信号差、节目数量少的缺点,不利于农村居民体育信息的了解,有线广播在农村大多地区都有,但节目内容更为单调,每天定时播放,大多是一些农业信息、综合新闻、戏曲节目,几乎没有涉及到体育方面的内容,这也阻碍了农村居民接受体育信息。报刊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并且这种媒介具有携带方便、可保存性等优点,在城市的售卖网点已形成网络覆盖,而在农村地区,报纸刊物的售卖点极少,农村居民想要通过这一方式获取体育信息一般是通过订阅,但订阅报刊的可选择性不大,因为交通等原因送达并不及时,因而,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制约农村居民通过报刊了解体育信息。计算机网络是新兴的一种大众传媒形式,虽然农村居民选择网络获取体育信息的人群并不多,但这一媒介更加便捷、信息量大,更具选择性。农村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远不如城市,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宽带网络无法通入,加之农村电脑普及率低等原因,影响农村居民通过这一途径对体育信息的获取。
2.2 大众传媒对农村居民体育传播内容的缺失性
大众传媒传播的绝大多数体育信息内容更适合于城市居民,更多考虑的是城市居民这一“优势群体”,他们无论从对信息的接受能力、途径都优于农村居民。对农村居民这一“弱势群体”较少考虑,比如在体育健身知识、技能与方法的信息传播中,往往是一些受场地、设施和器材限制的体育健身项目,需要有一定经济基础才能参与这一健身项目,农村居民通过大众传媒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极少。农村居民需要能结合生产劳动特点、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规则简单、趣味性强的,能真正在农村广泛开展的体育健身项目技能与知识。另据调查,《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农民日报》等报纸报道的农民体育的稿件数量看,报道数量不多,对农民体育重视的程度总体偏低[2]。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应享有公平的体育信息接受权利,大众传媒有责任服务于不同人群,让他们通过这一渠道接受体育信息,对他们参与体育的实践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大众传媒适合农村居民体育传播内容的缺失性,影响他们对体育的参与。
2.3 农村居民接受大众传媒的局限性
虽然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体育信息已成为主要渠道,但农村居民因受教育程度低、经济相对落后等原因,接受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还缺乏主动性。一方面,除了一些对体育特别感兴趣的居民能主动去索取体育信息与知识外,大多居民对体育缺乏动机,这主要与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关。另一方面,受文化程度所限,选择报刊媒介的人不多,绝大多数居民选择的是电视、广播媒介接受信息,这些媒介更具直观与生动性。此外,受计算机网络在农村建设的限制,以及经济、知识水平等原因,电脑在农村并不普及,通过计算机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的大多是一些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年轻人或居住在农村的学生人群。这些农村居民的局限性,使他们在接受大众传媒对自身体育影响时形成一定阻碍,制约传媒对农村居民体育的影响。
3 结束语
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对农村居民体育信息接受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他们的体育态度、健身活动参与、形成终身体育观,以及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技能与知识方面形成正确、积极影响。大众传媒对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影响还存在较多问题,实践中,应结合农村居民实际,解决农村媒介建设的不均衡、农村居民体育传播内容的缺失性、提高农村居民接受体育信息能力等方面制约大众传媒对农村居民体育信息的传播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差中国农民素质不容乐观[EB/OL].china.com.cn,2008-04-25.
[2]谢月芹,徐恒勇,王永成.大众传媒对农民体育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3):19-22.
[3]郭讲用,肖焕禹.我国体育大众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弘扬[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30.
[4]肖焕禹,冉强辉.现代体育传播特征、价值与发展取向[J].体育科学,2004,24(9):8-10.
[5]周维华.现代体育与大众传媒的关联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6):95-96.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 篇4
农村居民点整理直接关系到公众自身利益的调整,如与被拆迁公众的拆迁补偿费用、安置费用以及实行整理后公众的居住环境等相关的利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去利益驱动,就会挫伤农民参与、配合和支持的积极性。同时公众又是村庄的主人,村庄发展目标的选择、规划及建设标准的制定,必须让公众广泛参与,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2]。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实行公众参与,就是让广大公众了解、关心和参与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广大公众的规划意识,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发挥公众自身的力量,真正实现基层民主的作用,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做好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
1 涵义及必要性
1.1 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涵义
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是指在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充分调动项目区域内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来,以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配置,维护各个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经营,保证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
1.2 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1.2.1 公众参与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一环。
当前,在农村开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实现保持耕地总量的平衡、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因而在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当地农民参与各项决策对于保障农民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1.2.2 可以协调社会与各群体目标的关系。
农村居民点整理在立项、规划、实施、验收各个过程中都涉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权利和利益的问题,因而农村居民点整理各阶段的工作都需要所有权益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
1.2.3 可以使社会评价效益最大化。
社会评价是识别、监测和评估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促进利益相关者对项目投资活动的有效参与,优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规避投资项目社会风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公众参与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3]。
2 国内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现状
我国引入公众参与的理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在一些国际援助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中应用。目前,我国在水利、民航、铁路、油田开发等项目中部分引入了社会评价体系。然而,现行国家投资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如果地方土地管理部门认为在辖区内有可行的整理区域,便向国土资源部或国土资源厅递交农村居民点整理可行性报告,申请国家或省级投资项目,项目通过审批就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完成规划设计并通过后即由国家或省投资实施整理,全过程基本上完全是政府行为[4]。从多数农地整理项目运作的过程不难看出,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对象的选取不合理,调查内容设置不科学,公众参与时间滞后,因而整个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很差。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现状,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该文选择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作为实证调查的对象。
3 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阶段设计
做好公众参与的活动规划,明确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阶段及其主要内容,是公众参与能有效实施的关键。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阶段及主要目标如表1所示。
4 费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情况实地调查
4.1 调查对象的选择及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咨询式方法,即受调查者选择答案来回答问卷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按类编号,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5,6]。
4.2 受调查人群概况
4.2.1 问卷1。
该调查以胡阳镇的北山阳村、新桥镇的永固庄村2个行政村为调查区域,随机抽样调查84户,受调查农户主要是位于整理区域内拥有耕地的农户。受调查人群基本情况见表2~4。
受调查人群中的其他情况如下:男性占67%,女性占33%;年龄最大的为72岁,最小的为21岁,平均年龄43岁。
4.2.2 问卷2。
该调查以费县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各项目区所涉及行政村的村委领导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调查35名不同层次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受调查人群基本情况见表5~7。
受调查人群中的其他情况如下:男性占73%,女性占27%;年龄最大的为55岁,最小的为26岁,平均年龄38岁。
4.3 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分析
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分析旨在阐明问卷整体是否可靠,其有效程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问卷的有效程度;m—问卷的问题个数;n—受调查总人数;Ai—回答第i个问题的受访人数,i=1,2,……,m。
计算表明,该调查中调查问卷1的有效性为86%,调查问卷2的有效性为89%,调查问卷完全有效。
4.4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对于i问题持相同观点的人数的百分率Pij用下式计算:
式中,Pij—对于i问题持相同观点j的人数百分率;Aij—对i问题持相同观点j的人数;Ai—受调查人数。
4.4.1 问卷1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结合实地调查情况,现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态度和了解程度。对于“农村居民点整理与农户自身切身利益的关系”,81%的农户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与自己的关系密切,16%的农户认为有点关系,仅有3%的农户认为没有什么关系。可见绝大多数的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报有认同感,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对于“农户是否希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这一问题,除2户未作答外,其余农户全部选择希望开展。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点整理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户,自己不需要进行投资就可以改进生产居住条件。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部分农户还将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称赞为政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7]。
对于“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理了解的途径”这一问题,除3户未作答外,其余农户有74%选择通过村干部了解农村居民点整理,22%选择通过报纸广播等途径了解,可见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了解途径较为单一。因此,我国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
(2)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前公众参与情况。对于“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应该由谁提出”这个问题,除3户未作答外,53%的农民认为应该由乡镇以上的土地行政部门提出,35%认为应该由农民与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后提出,3%认为应该由农民自己提出。可见,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农民有参与到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中的意愿,但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采取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目前的机制并不适合农民参与到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中来。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机制,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中来。
对于“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实施前,农村居民点整理组织部门是否征求过农户的意见”这一问题,除2户未作答外,11%的农民选择征求过,87%的农民选择未征求过,大多数农民对没有征求同意持有意见。
在被问及“何时参与到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中”时,除1户未作答外,85%的农民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规划前参与最合适,14%的农民认为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施工过程中参与最合适。由此可见,农民对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积极性非常高,希望从项目规划设计前就参与到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来。
(3)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设计阶段公民参与情况。对于“在规划设计阶段,相关部门有没有将项目概况、施工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公示过”这一问题,除2户未作答外,86%的农民选择未公示过,6%的农民选择公示过部分内容,但不完全。鉴于此,相关部门应将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相关的情况予以公示,既能使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程序化、透明化,也能使农民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使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实施效率更高。
对于“有无必要成立一个农村居民点整理参加者联合会之类的公众参与组织,使农民的意见能够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更好地体现”这一问题,除1户未作答外,89%的农民认为有必要成立,只有9%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成立。而87%的农民认为应该通过村民选举的形式选推选出农村居民点整理参加者联合会的成员,13%的农民认为应该通过竞选的方式选出成员。可见农民更加倾向于推举出有经验、能代表他们利益的农民参与到这个组织中来。
对于“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如果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无及时反映”这一问题,93%的农民选择没有反映过,问及原因主要是不知该向何部门进行反应。因此,土地行政部门应组织召开公众听证会,以听取公众意见,修改和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
(4)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阶段公众参与情况。目前,由于农村居民点整理专业性较强,一般都是采用工程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专业工程队进行具体的整理工作,农民基本上未参与到具体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中[8]。针对目前的情况,可考虑对于一些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适当安排当地的农民以投工的形式参与到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中来,既能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质量。
(5)农村居民点整理竣工完成阶段公众参与情况。对于“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新建的基础设施、道路等的维护和使用应该由谁来负责”这一问题,13%的农民认为应该由村委负责,7%的农民认为应该由乡镇政府等上级管理部门负责,80%的农民认为应该由村民成立专门的小组来负责此项工作。由此可见,农民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有着极高的热情,希望参与到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中来。
对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完成进行权属调整时是否征求过农民的意见”这一问题,43%的农民选择没有征求过,52%的农民选择没有进行权属调整,只有5%的农民选择征求过自己的意见。可见在权属调整时公众参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4.2 问卷2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对问卷2的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并将部分问题的调查结果与问卷1进行对比分析。
(1)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的提出。对于“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应该由谁提出”这一问题,96%的工作人员认为应该由乡镇等上级部门提出,只有4%的人认为应该由农民与相关部门协商后提出,目前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立项过程中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方式使得大部分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人员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所当然应该由上级部门提出来,与农民没有直接的关系。
(2)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组织的成立。对于“有无必要成立一个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组织使大家共同参与到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来”这个问题,87%的人认为应该成立这样的组织,13%的人没有必要成立,可见农村居民点整理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也有让更多农民参与到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意愿,但是目前的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应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
(3)农村居民点整理权属调整情况。对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完成进行权属调整时,是否征求过农民的意见”这一问题,82%的人选择征求过,18%的人选择没有征求过。在这一问题上,农民的回答与农村居民点整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回答出入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工作目前更多地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对于其他一些问题,农民反映的情况与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人员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可见在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这一工作中,政府行政部门与农民的利益取向是基本一致的,这为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奠定了基础。
5 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费县及其他一些地区公众参与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取得了一系列满意的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5.1 公众参与未能在项目全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我国目前进行的农村居民点整理中,许多项目的公众参与只局限于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而在项目实施过程及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中忽略了公众参与的环节,致使在项目中隐含的一些社会、环境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引发了许多问题,也大大削弱了项目实施中的外部监督机制[9]。
5.2 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深度不够
在规划设计阶段,主要是由规划设计单位通过发放调查表或走访的方式接受公众参与,通过这一途径,公众的意见有可能被规划设计单位采纳,因此,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种参与仅仅是被动参与,范围仅仅局限于被调查的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带有规划者的主观愿望,缺乏广泛性。
5.3 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使人的思想僵化,压抑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个性的发扬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要使公众真正参与到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来,尚需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创新。
5.4 整理中监督机制不完善且存在立法空白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很少对整理中的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在整理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公众也就无从了解整理的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因而也就无从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6 解决对策
公众参与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更好发挥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公众参与作用,解决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要采取以下对策:
6.1 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委员会等民间组织
目前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公众参与主要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委员会来实现的,没有民间组织来引导和组织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的活动。民间组织作为一种群众组织,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活动中主要是充当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和规划管理、执行及监督的组织者和代表。通过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委员会、农村居民点整理协进会等民间组织,在某一地区实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可以将这一地区的公众组织起来,提出对当地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执行的意见和想法,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同时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委员会在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的过程中将当地公众组织起来,参与对当地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的决策、管理,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方案、规划草图等进行评议,确保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规划和执行能够真正给广大公众带来利益。而在整理地区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协进会,则可以协助推动整理工作,减少执行阻力。
6.2 健全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
公众参与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公众参与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有法定性的程序、强有力的仲裁机构和干练的组织部门,否则会产生形式主义。要使公众参与能够有效运作,必须从法律、经济、制度上予以保障,这样公众参与才能够深入人心,并得到全面展开。
6.3 培养公众参与能力
要让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必须有能力去参与,这就需要对公众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要培养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公众参与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加强对公众农村居民点整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其次,要提供公众参与的机会和公众投诉的机会。第三,要对公众参与结果进行及时反馈。
6.4 加强公众监督机制的作用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是提高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管理透明度的主要办法。要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强化公众监督意识。农村居民点整理中重大事务的界定及决策程序尽可能规范,并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约束制度。
7 结语
对公众参与的实践与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该文通过对费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情况进行调查,概括出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出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机制。在今后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中,应力求使公众参与机制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摘要: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协调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使社会评价效益最大化,因此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实证调查法和个案分析法,选取费县为调查对象,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现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其他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的情况,根据公众参与的总体框架,总结出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公众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在今后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中,力求使公众参与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使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顺利进行,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十堰市及周边县市旅游景点的部分游客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体育旅游的文献资料, 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以十堰市及周边县市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武当山、太极湖、太极峡、牛头山、四方山、五龙河等) 为主,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这些景点的600名游客发放问卷, 通过问卷了解消费者参与体育旅游的现状, 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550份, 回收率91.67%, 其中有效问卷507份, 男性288份, 女性219份, 有效率92.18%。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十堰市参与体育旅游的人群特点
十堰市参加体育旅游的人群年龄集中在18~45岁之间, 这部分人群所占的比例为68%, 其职业特点是以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和学生为主, 分别占到43.2%和16.6%, 而农民、工人、退休人员以及其他只占到40.2%, 同时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人群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到总数的72.8%, 这说明对于体育旅游这种特殊的活动来说,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参与的积极性最高, 这类人群一般身体状况好、精力充沛,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所以对于这种具有自由奔放、冒险刺激等特点的体育旅游活动更容易接受。此外, 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热情与闲暇时间、经济水平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2.2 十堰市居民对体育旅游的认知情况
人们对体育旅游概念、功能的认知程度, 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热情。从调查结果得知, 十堰市居民对体育旅游概念内涵的认知度较低, 其中只有18.93%的人知道体育旅游的概念, 57.99%的只是听说过体育旅游, 还有23.08%的从没听过体育旅游。究其原因, 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宣传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十堰地处山区, 经济水平较低, 旅游业发展缓慢, 信息闭塞, 人们对体育旅游知识的了解很匮乏, 获取体育旅游知识的途径也比较单一, 从调查中发现, 有51.5%的人只是偶尔通过网络或电视了解一些关于体育旅游的知识, 仅有15.9%的人是通过旅游广告与促销加深对体育旅游的认识的。
2.3 十堰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情况
2.3.1 参与动机
体育旅游动机是指激励人们产生体育旅游活动意向以及到何处去并进行何种体育项目旅游的内部动力。从调查获知, 十堰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比较单纯, 大多数人以娱乐休闲和增强体质为主, 只有少数年轻人选择参与体育旅游是为了增加阅历, 获得独特的旅游经历以及冒险猎奇探险。这说明人们追求健康与休闲生活意识的增强是激励其参与体育旅游的原始动力。
2.3.2 参与方式
十堰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方式多种多样, 包括自助式旅游、随旅行团和单位组织旅游等, 其中选择自助式旅游的人最多, 占到总数的52.6%, 并且不同的人群, 选择自助游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主要集中在自驾游、骑自行车游或徒步旅游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 由于自助式旅游自由、经济、方便, 这种旅游方式最受大学生群体青睐, 他们一般选择与好友或室友一起骑自行车或徒步旅游。而有车一族, 更多的是选择自驾游, 他们利用小长假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自驾车外出参与体育旅游。
2.3.3 参与频率
参与频率主要是指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时间和次数, 从调查结果显示:十堰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时间主要为1~3天, 其中选择利用元旦、五一等小长假参加体育旅游的占总数的38.6%, 选择周末的占31.7%, 寒暑假的仅占29.7%, 这说明十堰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时间主要是短时间的出游, 且主要是以居住地短线周边旅游为主。同时经常参加体育旅游的人很少, 只占到调查总数的11.1%, 有35.4%的人只是偶尔会参加体育旅游, 还有53.5%的人很少参加体育旅游, 这与十堰市居民对体育旅游认知度的情况基本相吻合, 同时也反映出十堰市的体育旅游业发展十分落后。
2.3.4 参与项目
兴趣是个人参加体育旅游的原动力, 是激励人们产生体育旅游活动的意向。在对十堰市居民最感兴趣的体育旅游项目进行调查发现:观光赏景、登山、徒步、游泳是最受居民欢迎的体育旅游项目, 这可能与本地区的地形地貌有一定的关系, 十堰山多水多, 自然环境优美, 人们进行登山、徒步等较少受气候环境影响, 参与非常方便。而选择森林探险、水上快艇、攀岩等新兴体育旅游项目的人很少, 这可能与参加这些项目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术技能, 还需要一定的费用有关。
2.3.5 影响因素
在影响十堰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因素中, 对体育旅游不了解、没有时间、经济条件限制分别排在前三位, 无专业指导、无兴趣排在最后, 这说明十堰市居民对参与体育旅游主观上有需求, 但因自身对体育旅游不了解, 限制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这与前文所调查到居民对体育旅游认知度偏低以及参与体育旅游的频率不高是相一致的, 此外, 时间和经济条件也是人们参加体育旅游活动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同时在对人们进行体育旅游消费主要考虑因素进行调查时发现, 价格因素排在第一位, 体育旅游活动内容排在第二位, 自然地理风光占据第三, 这说明人们在进行体育旅游消费时比较理性, 同时也折射出十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4 十堰市居民对体育旅游项目的满意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十堰市居民对本地区现有体育旅游项目的综合评价不高, 其中有53.5%的人认为本地的现有体育旅游项目一般, 他们认为体育旅游的项目内容及配套设施还过得去, 基本能满足需要, 有8.1%的人认为不好, 还有1%的人认为很差。而当问及“您对参加的体育旅游相关活动的满意程度”时, 有18.2%的人选择很有兴趣, 有53.5%的人选择有兴趣, 感觉“一般”、“不感兴趣”的分别占到26.3%和2%。由此可以看出, 十堰市现有的体育旅游项目基本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人们对体育旅游活动比较感兴趣, 但因大众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低, 认识上存在偏差, 实际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人少, 所以加强对体育旅游知识的宣传, 不断丰富体育旅游活动内容, 提高体育旅游地的配套设施建设是促进十堰市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3 促进十堰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 提高重视
首先政府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重视, 加强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支持建设, 全力打造良好的体育旅游环境。一方面, 不断强化政府在整体形象包装与旅游宣传方面的主导作用, 积极加强对体育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 做好组织策划和协调调动工作;另一方面, 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与经费支持, 调动相关部门及企业的积极性, 通过政企联手、部门联合, 努力打造良好的体育旅游环境。其次体育旅游经营者应转变经营观念, 要以人为本、随需应变、不断创新、积极加强体育旅游市场的调研、把握市场发展导向、有针对性的拓展体育旅游市场, 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 可开发出不同消费档次及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 扩大体育旅游的消费群体, 增加体育旅游人数。
3.2 加大体育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 营造良好的体育旅游氛围
体育旅游相关部门可通过在市区的主要街道设立旅游灯箱、广告, 在各旅游景区设置体育旅游知识专栏、发放宣传册等, 向市民宣传体育旅游相关知识, 推介体育旅游产品。通过各种优惠促销活动培养市民的体育旅游消费兴趣, 例如利用旅游淡季免费向市民开放部分体育旅游项目, 通过体育旅游活动体验, 提高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 调动其消费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利用节庆活动营造声势、加大宣传, 例如通过举办体育旅游文化节、武当武术健身大赛等一系列节庆活动, 宣传体育旅游的生活意义, 积极引导市民接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消费理念的形成, 逐步形成全市人民支持、发展、参与、宣传体育旅游的良好氛围。
3.3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提高服务质量
体育旅游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特色旅游项目, 旅游者的参与程度是体育旅游的最大特点,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仅可以给予体育旅游参与者一定的体育知识, 以增强他们体验的乐趣, 而且还可以给予他们必要的安全保障。因此加快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体育旅游人才的素质及服务质量, 是促进体育旅游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 通过对十堰市居民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及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方式、频率、需求、影响因素以及参与的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分析, 了解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现状及需求, 并探讨促进居民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对策, 以期为十堰市的体育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十堰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伟.影响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因素的调查与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5 (3) :55-57.
[2]林宏, 徐徐.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现状及对策——以四川丘陵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 (12) :113-116.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鲁西南城市济宁、曲阜、兖州、邹城、枣庄、滕州、泰安、菏泽八市城市2946名居民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搜集并查阅到有关体育参与研究的文章45篇。
1.2.2 问卷调查法
对鲁西南八城市的居委会、小区、社区管理点、辅导站、学校的城市居民发放问卷调查表,并与之交谈,共发放问卷2946份,有效回收2750份,有效率93.3%。
1.2.3 数据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11.0进行分析、归纳、统计。
2 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城市居民体育参与状况分析
2.1 体育参与的总体水平
体育人口参照“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含3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强度以上。”在2750名有效调查者中,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体育活动者约占28.94%;其中体育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10.11%,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约占总人口数的18.83%,未参加体育锻炼的占71.06%;在体育活动参加者中,其中男性约占49.8%,女性约占51.2%;体育参与者女性略高于男性。根据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体育人口总数为18.3%,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体育活动者的城乡居民约为35%,根据这一标准,该地区城市居民体育人口比全国体育人口低7.19个百分点,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体育活动者比全国的标准低6.06个百分点。
2.1.1 体育参与者的年龄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在16-61岁以上10个年龄段中,16-20岁、21-25岁、55-60岁年龄段参与率最高。分别占15.02%、17.87%和12.23%;其次为51-55年龄段参与率为10.64%;36-40岁年龄段参与率最低,仅占4.26%。(见表1)青少年明显高于中、老年人,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又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与体育参与活动的场所、内容以及参加人员的空闲时间、健康状况有关。
2.1.2 体育参与者的职业结构
在调查中,农民占28.51%,采用几乎不固定时间的锻炼方式,但是其他职业的,多采用每周固定几天或利用周末与节假日时间的方式进行锻炼。按照各职业人群的结构排序为:农民占28.71%,学生占17.7%,教科文人员占17.35%,工人占16.52%,管理人员占14.54%,服务人员占12.30%,其他占4.89%。(见表2)
2.1.3 体育参与的受教育程度
调查显示:该地区体育参与人群的教育结构,以中等学历(包括中专和高中)为主,占总数的41.08%,大学学历占19.20%,小学占12.98%,文盲或识字不多达到8.71%,(见表3)说明从文盲到中等教育参与率逐渐升高,而受过大学教育则呈下降趋势。
2.2 体育参与活动的内容
2.2.1 体育参与活动的场所
调查表明(见表4):该地区对体育活动的场所的选择方面偏重于公众性,如公共活动场所,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空地的选择序位较靠前。但是收费体育场馆选择的较少,这也是地区居民收入不高问题所致。
2.2.2 体育参与者对体育项目的选择
调查表明,该地区城市居民对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中表现出明显不同,最喜欢的前三位为:散步跑步、扑克、棋牌类、球类游戏。(见表5)由于受生存环境、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鲁西南地区而言,这些项目不受场地条件,生活环境的限制,最普及、最宜开展。
2.2.3 体育参与者的组织形式
该地区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朋友同事居第1位,占60.64%;个人锻炼居第2位,占56.92%;参加社区的体育活动居第3位,占34.75%。形成了以群体为主,个体为辅,兼顾社交的亲缘性体育活动方式。反映出居民体育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体育活动属自发性,需个体的兼顾来弥补群体力量的集体行动。(见表6)
2.2.4 体育参与者的活动的频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庭和个人利用双休日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多地集中在每周1至2次,每月1-3此的区间内。近1/5的人对自己参加锻炼的次数无从表述,说明没有规律,没有进入既定的生活方式,随意性、无固定时间较多。(见表7)
2.3 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动因出现多元化趋势,其中“为了增强体力和健康 ”等生理原因是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首位动因(占参加锻炼者的24.68%),“为了散心解闷、消遣娱乐”与“为了精神情绪的修养和改善”等心理原因占较大的比重(分别为18.75%和11.13%),有相当多的人视体育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他们为了“和朋友、同伴的交流”、“ 与家人接触”来参加体育活动(分别为12.94%和2.14%)。(见表8)
3 非体育参与人口的情况
此次调查中有71.06%的城市居民未参加过体育活动,调查显示她们中有39.66%的居民已打算今后参加体育活动,还有31.4%的居民未做决定,打算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目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是要有时间,第二是需要场地,第三是经济条件。
4 结论
1.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城市居民体育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10.11%,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约占总人口数的18.83%,未参加体育锻炼的占71.06%;在体育活动参加者中,其中男性约占49.8%,女性约占51.2%;体育参与者女性略高于男性;不同年龄人群活动参加者的比例,有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又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按各职业人群的体育参与结构比从大到小为:农民、学生、 教科文人员、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体育参与者的文化水平为中等学历。
2.城市居民体育参与者表现的随意性比较强,受心情、气候、余暇时间的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也不相同;参加的活动场所在公园、公共场所、住宅小区空地等非正式体育场所;象收费体育场馆正式体育场所仅占8.23%。
3.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动因出现多元化趋势,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占较大比例,还有相当多人视体育为社交活动,可以看出参加体育活动受各方面社会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版社,1998.
[2]孟文娣,郭永波,等.现阶段中国妇女大众体育参与总体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 篇7
关键词: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现状,贵阳市花溪区
1、不同性别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情况
所谓体育人口, 卢元镇认为在一定时期, 一定地域里, 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 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 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体育人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践可知, 贵阳市花溪区城市居民参与者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1.8%, 男性参与比例为35.4%, 参与水平明显高出女性参与水平。从客观上分析, 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为基本条件的, 虽然笔者没有对人们所拥有的休闲时间从整体上进行调查, 但通过对职业情况的了解, 现在工作压力大, 工作效率高, 使得很多从业人员拥有的休息时间相对较少, 而且大多女性处于有家庭的年龄, 既要工作, 又要承担着家里的劳动和负责照看孩子或老人, 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如男性。
2、不同年龄段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来看, 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的分布总体成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高的趋势, 但是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18-28 岁居民中, 女性居民高于男性居民; (2) 41-48 岁居民中男女比例相差悬殊, 男性多于女性近一倍。 形成这种现状的第一方面原因主要是18-28 岁阶段的女性生活中个人休闲时间相对多于男性, 是因为体育意识薄弱, 没有意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原因主要是参与者中男性与女性本身就存在着比例失衡, 这一年龄段的女性是承担家务重要角色, 该年龄段女性处于工作、家庭共同“爬坡”阶段, 个人的时间及经历相对较少, 加之在一般家庭中, 此阶段人群的经济消费能力有限。因此, 城市居民不同性别各年龄段体育活动参与存在的差异相对明显。
3、城市居民体育项目的选择及活动场所
3.1、不同性别对体育项目的选择
体育项目是每个人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项目的调查中发现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散步跑步、 羽毛球、足球、广场舞蹈、瑜伽;在不同性别的项目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项目相同, 都是以散步、跑步作为自身的体育活动项目;男性把羽毛球和足球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女性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广场舞蹈和瑜伽, 这样的选择与城市的体育环境、体育氛围有着密切关系, 比如男性和女性选择的运动项目排在首位的都是散步跑步, 根据贵阳市花溪区的地理环境分析, 依山傍水, 空气清新, 散步跑步都是很好的选择, 对场地的要求不高, 男性选择的运动项目排在第二位的是羽毛球, 贵阳市花溪区羽毛球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大大增加了羽毛球爱好者, 排在第三位的是足球, 从男性这三个项目选择来看, 有一定的运动强度以及技术难度, 而且对场地要求比较高;从女性这三个选择来看, 所需费用小, 参与者投入的健身设备价格低等。运动强度较低, 动作简单易学, 对场地的要求不高, 既经济又实惠, 时间容易掌握。
3.2、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活动场所
目前我国形成了发展群众体育的浪潮, 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备受关注, 据调查显示: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选择的活动场所排在前三位的是小区广场、公园、附近学校, 说明人们在选择活动场所时会选择一些就近的公众性质的地点; 排在第四位的是单位的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 排在第五位的是收费体育场馆, 说明参加体育锻炼的一部分居民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发展公共体育场所的体育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城市居民享受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同时也是增加体育人口的有效途径。
4、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
城市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因为性别、年龄、性格、爱好等而选择不同的体育参与形式, 从调查结果显示, 男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同伴形式、个人形式、说不定;而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前三位是同伴形式、家庭形式、竞赛形式, 由此可以说明, 男性独立性比较强,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都可以保证正常的体育活动, 而女性选择的体育活动方式都是集体活动的方式, 表现多属被动参与, 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选择参与体育活动, 说明女性独立性较差于男性, 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因此街道社区及各工作单位积极组织集体体育活动, 可以调动女性的体育兴趣。
5、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频数、持续时间、时间安排及指导员情况
根据中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 胡科参考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 (1998 年提出) , 即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可以算作体育人口: (1)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 次以上; (2)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为30 分钟以上; (3)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调查数据显示, 在61.8%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中有156 人能够坚持每周锻炼三次, 从每次体育活动的时间上来看, 达到30 分钟以上1 小时以下的仅有59 人, 大多数参与体育活动的居民主要是在30-60 分钟内, 男性、女性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在60 分钟以上的居民中,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如下: 没有规律34.9%, 每周固定几天 (包括平时和节假日) 11.8%, 根据时间练11.9%, 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10.5%, 根据心情练7.7%, 根据季节练5.6%, 其他3.2%。
6、影响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6.1、影响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城市居民不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中发现, 不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众有277 人, 女性多于男性, 其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可见, 男性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工作负担重, 身心已经很疲惫”、“没时间”、“场地不方便”, 女性把“没时间”放在第一位, “工作负担重, 身心已经很疲惫”放在第二位, 第三位是“无人指导, 不知道如何锻炼”。总体讲, 工作的劳累, 生活压力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 尤其是很多女性除了工作以外, 还要承担家务, 照顾小孩和老人, 没有经历参与体育活动, 因此, 男性参与者和女性参与者在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排序上有所差别。 男性居民因为工作负担重, 身心已经很疲惫、没有场地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是男性多选择羽毛球、足球运动等需要体育场馆的配合进行体育活动有关。 城市居民对无人指导, 不知道如何锻炼、懒惰不能持之以恒占有一定的比例, 说明有一部分城市居民渴望体育锻炼, 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去练, 这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发挥的不够有关系, 还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6.2、城市居民的余暇时间分配情况
余暇时间指为一天24 小时扣除睡眠、做家务、吃饭、洗浴、为上班做准备工作、上下班路途、上班等必要时间以外的时间。在对贵阳市花溪区城市居民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调查显示, 男性在余暇时间里的时间安排, 排在前三位的是上网、辅导子女学习、文化娱乐活动;而女性的主要活动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务劳动、第二位是逛商场、辅导子女学习排在第三位, 由此可见, 男性的余暇时间多余女性, 而女性的余暇时间多半利用在了家务劳动, 所以她们的闲暇时间相对的较少, 可是有余暇时间不一定去参加体育活动, 有人认为是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场地器材关系、没有人陪伴和指导等等, 影响了其参与体育活动, 但主观的因素是余暇观念问题, 时间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余暇观念, 促使居民从室内走向户外, 没有场地, 依然可以参与体育活动。在调查的不参与体育活动的38.2%中, 有20.6%人在闲暇时间观看体育比赛、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看有关体育的报纸杂志等, 间接的参与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冯瑞.山西省小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01) .
[2]张世威, 张伟, 陈邦权.我国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动力环境及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2) .
[3]郭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人口研究述评[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03) .
[4]李有香, 金卫东, 王智慧.中国北部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现状调查分析——以辽宁省中部村镇为调查个案[J].体育与科学, 2006, (01) .
农村居民消费心理的社会学探析 篇8
居民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 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居民的消费心理是他们内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 消费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与传统观念相联系, 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居民在长期的消费行为中逐渐积累演化出来的。消费心理一旦形成将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决定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因素主要为:自发性消费心理、消费传统及社会消费环境。由于受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变, 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1、自发性消费心理。自发性消费心理是人作为一个自然人为了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所进行的消费, 它是建立在人的生理需求基础上了。需求在整个消费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可以说消费者作出的任何消费动机都是介于一定的消费需求基础上的, 但是对社会上层和高收入人群来说消费往往并不局限于需求层面。我国现阶段虽然基本实现小康, 但是小康水平还不高, 还不全面, 特别是转型期整个社会两极分化明显增大, 社会断层逐渐凸显。农村作为两极分化的另一极, 处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 经济水平普遍不高, 就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来说, 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数据生活必须品等基本生活需求及家电、农业书籍等发展性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家庭消费最杰出最有特色的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发性消费心理正是人们为了生理和安全需求而有目的、有安排的一种消费状态。
2、消费传统。消费传统是一个地区或国家长期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消费习惯, 不同地区或国家由于社会发展历史不同, 习俗各异,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消费传统也多种多样。消费传统在促成消费心理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传统有时能够内化成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起到指引作用。在中国特别是农村, 人们对传统风俗习惯非常重视, 如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十一黄金周和春节等都会形成巨大的消费高潮, 这些传统节日的消费不仅对农村而且对整个中国来说都形成一股巨大的内在支配作用。除了这些用于节日消费外, 红白喜事大件物品的购买, 如购买耕牛, 拖拉机等都会请朋友来欢庆。除此之外, 农村居民消费还与农耕生产活动有紧密联系。在播种季节买化肥, 在防虫季节买农药等都带有很浓的季节性。
3、社会消费环境。社会消费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另一方面是整个消费品的空间布局对居民消费带来的便利程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他们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经济原则。这种制度的实施就使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中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得消费品。正是在这种制度的保障下, 农村居民才能抛弃几千年来卑微的消费心态, 以一种和平, 自由, 乐观的心态去消费, 这是当前中国农民整个大的一个消费心态环境。
其次, 由于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再加上中央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样就逐渐改变了农村居民有钱不愿花, 不敢花的心态, 农村居民的存款率和贷款率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村居民贷款率的提高说明居民的消费方式有传统的保守逐渐向积极开发的方式发展。农民愿意拿更多的钱用于消费, 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由于我国始终强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在转型期很好的处理好稳定、发展的关系, 政治发展稳定, 政治制度不断健全, 人们群众都政府政府有信心, 社会凝聚力空前高涨, 这都对居民的社会消费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 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小城镇的建设, 农村居民逐渐向城镇集中, 城镇不断沿着道路向外扩大。原本无人居住的道路边逐渐形成居民点, 这种点与点的窜连逐渐现场片, 而这些地方往往会形成一些小型的集市, 由于地缘优势这些小型集市则会成为农村居民消费购物的首选。这些市场新兴商品的引进、推销和出售, 往往能在这些市场的覆盖范围内及周边地区产生一种购物流行。某种商品的价值一旦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 人们便会争相购买, 群体模仿心理在农村居民消费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如今城镇地区逐渐建立了一些中小型超市, 甚至一些大型超市的分店也在此安家落户。加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扶持, 家电下乡实行的补贴优惠, 可以说在农村正形成一股新的消费热潮。
消费需求、消费传统和社会消费环境这三个要素在农村居民长期的生活中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居民的消费心理。从上面对农村居民消费心理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转型期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特征是:在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中,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带动, 收入增加的刺激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 农民兄弟正摆脱传统的落后消费心理, 在日常的消费中正以积极健康, 敢为人先的新面貌出现。这种消费心理的逐渐改变势必将为我国扩大内需, 打开农村市场带来非常有利的形式。
摘要:本文从自发性消费需求、消费传统以及消费环境三个方面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进行了阐述, 说明了转型期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特征。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传统,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华民, 消费社会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尼古拉·埃尔潘, 消费社会学, 孙沛东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2月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研究10-16
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仪式致辞05-18
农村居民如何城镇居民05-28
农村居民11-07
西部农村居民06-29
农村老年居民06-30
新农村居民09-05
农村居民理财10-02
农村居民收入10-28
农村居民消费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