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建议(共5篇)
细化建议 篇1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工程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证明, 施工企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取决于管理, 管理水平的高低集中体现在企业成本的高低, 可以说抓住成本管理的“牛鼻子”也就掌握了取胜之道。因此, 推行成本精细化管理, 降低经营成本,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构筑行业竞争优势, 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
作为山西省交通系统内惟一从事智能交通建设的高科技企业, 在多年的持续发展中, 公司紧紧围绕“立足高速、面向交通、走向全国”的思路, 狠抓成本管理, 扎实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公司财务部、市场部、经营部、技术部、工程部紧密配合, 结合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 抓住影响成本费用发生的各个环节, 采取责任分解、预算控制、核算考核等一系列措施, 对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把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使公司上下对推广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从思想上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和提升。
一、建立、完善项目管理新体制
调整、完善现行项目管理体制, 使其逐步适应市场经济核算管理的要求是公司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举措。制度是行动的先导, 公司先后出台、完善了《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办法》、《项目部经费资产管理办法》、《项目考核办法》、《岗位责任制核算制度》、《项目采购与付款审批程序制度》等30余项成本管理的规定制度, 覆盖了项目管理的进度、质量、现场管理、成本等各个环节。为真实、准确反映公司各项成本, 有效控制各项费用支出, 深化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控制制度。
二、全面、有效实施成本预算管理
成本预算是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起点, 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起点。科学合理、简单易行是对编制成本预算的基本要求。公司为此颁布了《项目预算管理办法》, 包括设备、材料、机械、人工、间接费用、资金等一个整体的全面预算。公司全员配合, 由总经理领导, 财务负责人牵头, 各部门负责人参与。总经理负责组织沟通、确定方向;财务部门负责收集信息、汇总数据、监督执行、发现偏差;各部门负责提供信息、上报计划、解释偏差和纠偏。
1. 资金预算。
近年来, 由于项目中标价低;投标、中标需缴纳的保证金种类多、金额大以及应收工程款、工程质保金拖欠现象比较严重等诸多原因导致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为避免此现象, 公司各部门按照公司统一要求, 以《货币资金管理办法》为依据, 定期按月、季逐月编制资金预算。公司财务部根据各部门的资金计划汇总生成公司总的资金计划, 按照总计划对资金进行宏观控制。对各部门预算资金的来源和支付进行分类审定, 将开支分别划分为工资、社保、设备主材、税金、办公、零星费用、专项资金等, 针对不同性质的开支采取不同的限额、定额拨付方法, 既能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 又能监控其合理、有效使用。
2. 项目预算。
项目是指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投入大、范围广、涉及多项成本要素的施工活动。公司各业务部门根据年度内未完项目, 新建项目及可预见项目的合同、协议、可行性报告等任务书编制出各业务部门经营收入预算指标;依据年度内未完工项目所需耗费的人、财、物的支付量, 再结合上年度实际支付水平, 分析预测新年度的市场环境, 编制出年度经营成本预算指标。包括:设备、材料、技术、人力资源等直接成本费和经营管理等间接费用。其中仅设备一项就占机电施工成本的70%左右, 是机电施工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因此加强设备采购预算成为项目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公司上下层层把关, 严格遵照制度规定, 组织项目责任人和项目总工, 在认真理解项目中标合同后, 依据该合同要求, 提出为完成该合同任务需采购的设备、材料或技术协作计划的申请 (含产品名称、质量要求、数量、价格、用途等内容) , 报公司总工、项目分管经理、总经理等公司领导审定。在申购计划得到公司领导审批同意后, 依据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价格等综合因素共同商定采购商家, 依据经济合同法和批准的采购计划与确定的商家等因素起草采购合同条款, 并上报公司总工、项目分管经理等公司领导审定, 最后由总经理签字确认。公司对于重大和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 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 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各业务部门在确定项目承担任务后, 将项目合同、项目工程进度表及相应的项目费用总计划与月计划支出表一并报财务部, 作为财务部控制、核算各项目费用的基本依据。项目预算编制要切实可行, 要考虑各项目收入的资金到位情况, 不得超计划使用, 更不得超收入地支出, 并要求月计划与工程进度、项目承包费的总计划相符。同时, 各项目费用计划额不能调剂使用, 只能专款专用, 否则财务部不予核算。
3. 管理费用预算。
包括综合办公室、财务部、市场部、经营部等各职能部门依据新年度各工作任务要求, 并结合上年的支出水平、合理地分析编制出新年度的费用预算指标。
三、定期进行成本核算, 加强成本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
公司财务部采用各部门分项目明细核算的方法, 对已经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正确进行归集、汇总和分配,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办法进行成本分析。通过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分析比较, 发现偏差, 找出原因, 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为公司领导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公司与各部门签订成本目标责任合同, 将成本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每个责任者身上, 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格局。公司对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每年进行半年和年终两次分析考核, 比较差异, 采取措施, 奖惩兑现。
1. 资金情况。
公司财务部合理筹集资金, 优化资金结构, 合理分配资金,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1) 内部借款。由于公司项目部遍布各地, 为确保项目成本的真实准确, 避免内部借款拖欠情况的发生, 公司财务部特规定项目部必须在月底前将本月发生的项目费用进行报账, 对项目部较远的, 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将票据寄回公司, 由部门内勤办理报销审批手续。 (2) 保证金。财务部会同经营部、业务部积极与业主、银行联系, 及时清退各种银行保函, 释放银行保函保证金, 减少资金占用。 (3) 应收款项。公司财务部对内部和外部拖欠的各种款项逐项逐笔进行详细记载。公司责成财务部、市场部、业务部负责相应欠款的清理和催收工作, 各部门按期催收拖欠款, 避免了坏账的发生, 盘活了企业资金。公司对催收拖欠款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对未履行职责的进行相应处罚。
2. 项目费用情况。
公司财务部按月为业务部门和公司领导提供各项目费用支出情况 (各项目费用支出按如下内容设置:交通费、差旅费、通信费、办公费 (合同管理费、资料费) 、招投标费、会务费、招待费、人工费、租赁费、折旧费、技术协作费、设备材料费、分摊数、其它等) , 并会同业务部门依据项目预算利润, 共同监督各项目费用支出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1) 公司加强设备、材料的管理力度。对设备、材料是否按计划统一采购, 出入库手续是否健全、库存与实物是否一致, 设备是否及时入账, 设备发票是否收到等进行逐一考核, 确保项目成本真实、准确,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 对未签订合同的项目前期费用, 由公司列专项支出;对已签订合同所发生的项目前期费, 与按规定比例提取的前期费比较, 若节余, 公司将余额作为项目承担者的劳动报酬和奖励;若超支, 由项目承包费支出。 (3) 各项目完工验收后, 业务部将项目完工决算报告报财务备案, 并将该项目的全部费用支出在一月内向财务报账。财务部对照项目预算、合同, 认真审核项目结算情况, 分析比较项目进度和成本的变化情况, 整理、归纳成本资料, 做出项目总决算报送公司领导。 (4) 对业务部的管理费用 (即部门间接费, 包括:分管领导及部门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等;折旧、办公费等) 按各项目的月实际完工量, 每月摊销一次, 计入项目成本。
3. 管理费用情况。
公司管理费中开支大的主要是人工费、办公费、通行费和业务招待费, 这4项开支占管理费用开支总额的60%以上。公司财务部以成本预算为依据,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核算、考核, 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的方法实施成本控制。 (1) 参照各业务、职能部门年初制订的开支计划, 按费用实际开支项目逐一核定指标。 (2) 精简管理人员和行政用车, 制定汽车维修及油料消耗定额, 按月进行考核。 (3) 控制招待费用开支, 严格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审批制度。 (4) 对特殊性开支和较大数额开支, 应会议研究并附会议纪要, 财务主管、分管领导、总经理审批。
四、确立公平、公正的激励考核机制
成本考核兑现要体现成本、责任、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要妥善解决各层次经济效益的分配。公司项目管理考核上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部门、项目、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客观评价项目业绩即贡献大小, 制定公司项目上交资金指标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办法, 达到项目利益分配有章可循。在分配上绝不能搞一刀切, 要倾斜作业层, 兼顾管理层。只有上述利益都兼顾, 职工核算的积极性才能高涨, 成本精细化管理就可以深入持久。
总之, 成本精细化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永恒主题, 是企业不断前行的源头。成本核算也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它需要公司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 离开任何一个部门, 核算都不会成功。因此, 公司上下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依靠先进的体制和机制, 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 共同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加强和提高, 真正抓好成本控制, 全面推进公司管理和效益的双丰收, 全力打造出属于山西的交通智能企业。
摘要:文章结合山西省交通信息通信公司的实际, 详细阐述了机电施工企业在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机电施工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杨秀英.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部的成本控制.交通财会, 2009 (6)
[2].李国彬.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浅析.交通财会, 2009 (12)
细化建议 篇2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模式,也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后的一次升级。由于其管理的先进性、实用性等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所认可,但在实际的矿山企业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和推行,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给这种管理模式的推广设置了障碍。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情况浅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本矿山持续开采20多年,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和开采环境的逐步恶化,加之以前矿山企业管理沿用粗放式管理模式;工作标准不高、过程控制不细、制度执行不严等消极影响。即使引进了精细化管理模式,也是敷衍了事,应付交差。从而不能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优越性,主要原因在一下: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企业在开展精细化管理时,起始阶段要花费一定的功夫、人力和精力去搜集基础数据、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标准,与以往的粗放式管理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于是有人就认为开展精细化管理多此一举,没有认识到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合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理解不够、贯彻不利。由于企业管理需要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制度、规范等,由于员工学习贯彻落实不到位,以至于员工在执行工作时标准不高,对工作不善于总结,对制度、考核流于形式,导致精细化管理成了一句口号、空话。
三、控制不严、执行不细。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系形成后,运行质量不高,一些设备台账没有认真核对,检修记录没有及时上账,对一些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不够,在执行时将制度和标准抛在脑后,工作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在量化考核中出现了应付凑合现象,以至于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导致运行不利,考核过程和程序控制不严。
精细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优胜劣汰、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在考核制度中综合考虑不同岗位工作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来确定岗位系数,制度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办法,实现考核结果和收入分配挂钩,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实行走动式管理。管理者按照定标准,定区域,定时间的原则,实行现场巡查纠错,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班员工与管理者要进行互签确认,达到相互监督,双向控制,双向考核的目的。
3.加强学习,确保精细化管理机制执行到位,努力让员工熟悉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考核办法,增强全员工执行岗位考核标准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员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成为自觉行为。
细化建议 篇3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成本精细化
一、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一)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指的是医院谨遵精细化、细微化、定量化的成本细分理念,科学合理地运用财务管理技术进行资源配置活动,以达到实现成本最低化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可以从横向、纵向、内容、过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横向精细化指的是各个科室的成本精细化;纵向精细化则指的是以医院、科室、项目以及病种依次精细化;内容精细化指的是医院所有成本项目精细化;过程精细化指的是医院在进行财务活动过程中核算、分析、预算、控制循环等全过程的精细化。
(二)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第一,全员化。成本指标不仅需要管理层了解,还应当下达给医院各个科室。因为医院中的每名成员都有成本管理控制责任,只有完善医院成本管理责任体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医院的成本精细化管理。
第二,职能化。从医院陈本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医院要想更好地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对于医院的一些项目应当进行分解由职能部门进一步控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职能部门成本管理上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第三,过程化。不同时期的成本应当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措施进行控制。成本精细化管理不是发生在某一时期的,而是贯穿成本发生的整个过程,医院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不仅包含了精细化预算、精细化分析,而且还包含了精细化核算和精细化的控制。
第四,标准化。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对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成本预测、成本分解、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信息反馈以及成本考核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需要一套管理标准。
二、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我国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各个省市社会保障局逐渐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失业保险覆盖率重视起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镇居民的医疗压力,对医疗费用过速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受医保筹资总量的影响公立医院的医疗收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医疗行业之间的竞争就会日益激烈,实现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医院的成本实现开源节流,提高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二)更好地适应医院运行机制
一些公立医院进行了清产核资,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医院不仅保证了自身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而且还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医院缺乏竞争力的管理模式,深入改革医院运行机制,促进公立医院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三)更好地适应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新《医院财务制度》是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医院财务制度》在医院成本算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程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医院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成本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对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的加强提高成本运行效率。公立医院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促进医院由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向着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转变,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三、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还较为薄弱,对于人、财、物的管理还较为混乱。医院的一些诸如房屋、车辆、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一些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不到位,遺失、漏管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公立医院没有积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也没用安排专职的成本管理人员来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各个部门由于机构条块化使得权责不明,这样一来就导致成本管理工作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成本精细化管理无法顺利开展。
(二)成本核算网络管理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合适的通用型成本核算软件
多家软件公司的产品在一个医院共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且大部分软件未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导致不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的传递和共享。成本核算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量大,单靠手工操作很难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但目前尚无与财务核算软件相配套的成本核算软件,导致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低,制约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信息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一些公立医院还没有完善自身信息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对于前台应用也较为单一没有进行定期全面升级,只有诸如有挂号、收费和医护工作站等服务。同时,一些医院还没有意识到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陈旧的绩效考核系统不利于对医院职工全面客观地管理,难以激发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医院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起到阻碍作用。
四、对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一些完善措施
(一)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
首先,医院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谨遵全过程原则,对于人、财、物的运行可以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建立各类资产明细账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查明损失原因。其次,积极建立健全诸如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核算方法完善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使医院各科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成本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最后,医院应当安排专职人员来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实现权责明确,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能够促进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
(二)实现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提高医疗成本核算效率
开发功能先进科学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软件系统,软件要与医院财务核算系统很好地衔接,要保证医疗成本核算标准化和规范化,符合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的要求,使软件适合成本核算的需要。同时软件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能方便接收和输出相关财务数据,根据系统和用户设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步骤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各种成本信息,从而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效率和水平。
(三)完善信息平台
公立医院应当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不能仅仅局限于挂号、收费和医护工作站等服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升级物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科级成本核算等多个系统,同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而且还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成本精细化管理顺利开展。
(四)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
做好成本管理监督工作对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医院常委会应当对医院各个部门所提出的书面申请进行讨论,加强对预算外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同时,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考核、报告制度,重点对各项成本资金的使用情况有财务部门按期考核,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当期的资金使用情况,并对一些风险事项以及不确定因素进行预警,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磊,郝自立,葛长青等.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6):114-116.
[2]邢明,易利华.走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误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12)20-21.
[3]陈园,熊锋宝,李玉珠.创新医院运营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
细化建议 篇4
一、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 其本质是对既定目标的分解、细化、落实、考评的全过程。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乡镇政府对辖区范围内的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和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投入不断加大。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承担综合事务管理职能的部门, 其占有和管理的固定资产存量逐年增加, 承担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与此同时, 社会各界对加强基层政府资产配置和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加强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提升资产管理工作的精度和细度, 有利于正确评估乡镇资产的整体情况, 对于盘活存量资产,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增强乡镇执政能力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资金轻资产, 对资产管理重视度不够
目前乡镇都已成立集中收付中心, 乡镇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和资金均已纳入中心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但随着财务管理的深入和完善, 发现相当一部分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常见的有几种错误观念:一是认为固定资产是用单位预算资金购买的, 单位就有处置权, 忽视了资产国家所有性质;二是认为只要固定资产没占为私有, 就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没有意识到超配或闲置资产也是一种损失和浪费;三是认为资产管理是财务人员和财政部门的事, 与已无关, 忽视了资产使用者的管理责任;四是认为只要资产购建符合规定、手续齐全, 账面登记即可, 忽视了资产本身的时间价值和盘活的潜在价值。
2. 管理制度不健全, 职责分工不明
部分乡镇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购建, 核销审批, 出租、处置流程和手续不完备、不齐全。有的虽有文件但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明确固定资产到底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 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突出表现为资产所有部门和使用部门职责分工不清, 条线主管部门和乡镇资产管理部门管理权限不清, 资产财务管理和实物管理脱节等等。
3. 资产配置不均, 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部分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除了本级财政拨款外, 还有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补助, 有的单位为了次年争取更多份额, 从各自利益出发, 盲目上项目, 扩规模。个别单位办公区域超标, 追求办公设备、办公家具上档次;有的单位宁愿多花钱买新设备, 对正在使用的设备却不愿进行常规保养和维修, 人为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有的一味求新求洋, 资产尚能使用就提前更新, 造成了设施和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4. 资产疏于管理, 内控制度不健全
由于乡镇财政部门人手紧张和经办人员相关业务知识不足, 对预算单位资产管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还较为欠缺, 特别是对乡镇经营性资产还没有形成有效方法参与实质性监管, 仅能通过职能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实行间接管理。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普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明细台账, 资产购领没有系统记录, 也没有进行日常定期清查盘点。资产非正常损毁、盘亏后, 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有的单位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 资产管理责任未分解落实到人, 部分资产处于失管状态, 甚至有被外来人员私自占用的现象发生。
5. 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脱节
随着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统管和部门预算编制的推开, 财政部门对单位经费支出和开支标准的控制进一步增强。但由于财务支付存在滞后性, 往往到集中支付审核环节才能发现部分单位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行购买办公设备问题。固定资产管理主要还是依靠账簿和报表管理, 资产占有单位即使自行处置资产, 管理部门也无法即使发现。在部门预算编制时, 乡镇往往仅侧重审核本级预算资金, 对单位的上级补助资金不能或无法统筹兼顾, 造成单位与单位之间固定资产配备的数量标准和金额标准不统一、不平衡, 有上级补助资金的单位在资产购置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6. 账实不符, 不能真实反映单位资产全貌
单位财务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 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为普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调拨、接受捐赠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缺少相关手续, 或虽有手续但业务经办人员没有将资料传递给财务人员及时登记入账;二是在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没有及时进行财务竣工结算转增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部分拆除原值没有及时核销, 改扩建增值部分也未按规定补充登记入账;三是移交不清, 有些单位在领导变更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 固定资产管理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四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 批量购置的物资部分损失后未按规定冲销财务账。
三、加强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要求, 必须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要建立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 建议如下。
1. 理顺体制, 健全机制
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起“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管理体系。财政部门要强化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力度, 配备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资产价值核算和组织协调本乡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为提高监管效率, 乡镇实物资产管理部门也可根据资产性质分别指定专人负责各类实物资产的日常监管。各行政事业单位也要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通过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 逐步建立健全“财政部门综合管理——资产管理部门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三级联管机制,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强化管理意识, 增强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树立“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固定资产”的新理念。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既是财政管理改革的新要求, 也是各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共同的责任。要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作为考核管理人员业绩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将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纳入领导任中和任期审计范围, 督促其进一步重视资产管理工作,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 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预算管理的延伸和财务管理的扩展。有针对性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开展包括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基础、财务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学习, 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要,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2. 建章立制, 规范程序
制定完善的资产配置审批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拟配置资产, 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报经乡镇财政部门审核、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 才能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采购计划。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需求进行审核时, 严格按“三不予”原则予以执行:即现有资产能够继续使用的不予安排, 不符合资产配置标准的不予安排, 未落实经费来源的不予安排。
制定完善资产管理使用制度, 规范资产使用程序。一是明确资产使用期限、报废标准规定;二是制定和完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制度;三是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审核报批制度, 强化对固定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收益的监管;四是制定闲置资产申报、登记、调剂使用制度, 充分发挥乡镇财政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权, 积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有效整合,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五是制定和完善资产管理评价制度。
制定完善资产公开处置制度, 规范资产处置程序。资产处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对外出售、出租 (出借) 固定资产, 应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提供固定资产处置申请表或固定资产出租 (出借) 审批表, 报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现场审核。财政部门按照从严控制、从严审批的原则, 根据申请单位提供的材料和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意见进行最终批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出售、出租 (出借) 收入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的净收益部分, 属于国有资产收益, 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 及时上缴财政部门。
3. 摸清家底, 规范管理
核实现有固定资产底数, 对固定资产存量实行价值控制。一是定期组织资产清查, 全面、细致、准确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品种、数量、价值、分布和使用管理状况。对房屋、土地等权属有交叉的重大资产可区乡联动组织专项清查;二是在清产盘点的基础上, 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起资产备查登记簿固定资产实物台账, 定期进行核对。土地、房屋等政府重大资产可归口资产办统一管理;三是对账实不符的要及时查找原因;对未登记入账、报废、报损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进行账务处理。
结合现有配备情况, 对固定资产新购和更新实行标准控制。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参照区本级办法制定资产配置的价值标准、数量标准和金额标准。对房屋、家俱、电子办公设备等按照“合理、必须节约”的原则, 结合各单位履行职能任务的基本需要和乡镇财力可能等因素综合确定, 从严控制, 未到使用年限或能通过调剂解决的不得重新购置。通过对资产配置实行标准控制, 为各行政事业单位确定实物资产购置、调剂、转让和安排部门预算提供基本依据, 从源头上解决固定资产占有苦乐不均的问题。
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预算管理是规范资产管理, 调节、控制存量的最有效手段;预算安排是否合理, 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公平与否, 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资源能否有效利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以资产存量制约增量, 通过资产配置手段, 达到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和预算编制水平的双重目标。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应结合单位现有存量资产对照资产配置标准从严控制。
4. 建立系统, 动态监管
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全面、准确、动态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总量、构成、分布、变动等信息。乡镇事业单位性质具备条件的乡镇可自行开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软件, 从资产录入到资产处置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管理软件给每一项资产赋予单独的条型身份码平时单位的日常盘点工作只要通过数据扫描就能完成, 避免人工统计造成漏记或重记。系统基础数据以单位财务数据和实际盘点数据相结合, 同时根据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实时更新。
确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程, 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化。进一步细化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操作流程, 包括固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等内容, 要求对资产从“进”到“出”每个环节履行的手续和审批程序统一规范, 做到“该谁管理, 怎么管理”一目了然, 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向程序化、规范化发展。
建立财政部门、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数据畅通渠道, 建立固定资产变动交接传递程序, 一项资产只有在上个环节的手续办理完毕, 取得相应的文书后, 才能进入下个环节, 下个环节的管理者只有见到手续齐全的文书资料后, 才能对资产在本环节作出处理, 让资产在环环相扣的管理链中运行, 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5. 创新模式, 盘活资产
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途径购买服务。按照“凡是社会能办的, 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的原则, 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政府履行职能所需辅助性和技术性服务项目和设施, 都可以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担, 彻底解决政府自建自营资金压力大、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
办公用房、车辆和闲置资产实行统一调配。在盘活家底的基础上, 对闲置资产分类登记造册, 由政府统一调配, 按照“调剂一承租一购建”的顺序为有需求的单位配置资产, 推进乡镇行政事业资产的整合和共享共用。
经营性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闲置的公房和土地可由乡镇政府授权实物资产管理部门统一接收, 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拥有不动产。其中手续完备、独立产权的资产可以进一步剥离到平台公司, 作为乡镇政府融资的工具和资源。非独立产权的经营性资产要规范其出租出借行为, 一律通过公共交易平台进行公开招租, 租金收入纳入财政综合管理。
规范资产收益管理, 建立合理激励机制。经营性资产的处置收入、出租出借收入、对外投资收益等一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为调动资产占有单位积极性, 鼓励单位盘活存量资产, 利用闲置资产组织收入, 可以根据单位经费性质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加强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篇5
加强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与建议2007-02-10 16:47:50
一、影响税源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因素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同税收科学化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影响精细化管理的因素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1.税源基础管理不够扎实。税源管理在办税服务厅、稽查等环节存在管理缺位和税源监控力度不够等问题。如管户与管事相脱节,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不及时,对自行上门申报以及税收实行委托代征等情况的真伪、虚实难以核查,零、负申报率上升,零散税源、流动税源、隐蔽税源及非正常户的管理出现了真空地带,造成税源底数不
清和漏征漏管的现象增多。
2.信息渠道不畅,信息化建设缓慢。目前,我省税源管理仍处在征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计算机信息处理分散,税收资料信息库尚未健全,征管信息来源渠道少,无法准确、广泛、及时地取得纳税人的全部信息。与其他部门的信息联网、数据共享的步伐滞后,体现不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3.监控措施不够得力。实行新的征管模式后,税收专管员大部分时间在单位集中办公,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调查实际情况的时间大大减少。在对纳税人的检查上过分依赖税务稽查,忽视了管理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分析纳税人的申报表和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上,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税负变化等情况掌握很少。从我省目前税源管理的现状分析,税源监控多侧重于事后静态信息的分析和评价,对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全部信息监督不力,监控方法比较单一。
4.税务机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税务机构内部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在税源管理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措施依然制约着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税务人员对税源管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采集的基本数据缺乏组织保证,造成大量的垃圾数据,导致会计部门税源监控乏力,监控数据失真。各征管环节与各业务科室也缺乏密切的沟通和配合,其间接影响着税源管理的效果。
5.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实行新的征管模式后,税务机关只注重征、管、查职能的分离和制约,而忽视了征、管、查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相互脱节,以及国、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而导致税源失控。最突出的就是随同增值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费流失严重。
二、强化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1.加强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岗责体系,明确
征收管理与稽查之间的工作职责,建立联系制约、执法规范统一的工作机制。结合我省地税系统开展的“两制”工作,制定一套以事定岗、以岗定人、以人定责、以劳定酬的工作考核制度。
2.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对传统的税收专管员制度的扬弃,它的特点是把税源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这一措施的落实是彻底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的前提。
3.加强税源管理基础工作。从户籍管理入手,利用工商、国税等部门的社会信息资源,全面掌握纳税人底数,提高税源管理针对性、实效性。根据税源管理的需要和纳税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分类管理的方法和标准。按纳税人所在区域实行分片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强化纳税服务。建立行业分类管理资料,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加强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管理,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分析。做好零散税源和个体户税收管理工作,对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调高后未达到
起征点的业户实施动态管理。
4.建立纳税评估体系。一是要把影响纳税能力的诸多因素搞准确。二是要针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发现共性问题。三是对于财务不健全,核算不统一的企业,评估的范围要逐步扩大,主要在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印花税等税种寻求突破。四是要逐步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5.加速征管信息化进程。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整合统一税收软件,实现税收信息的计算机存储与共享,全面掌握分行业和分户税源信息,实现信息的高度集中化。建立税务机关与纳税户,税务机关与金融、财政、工商、公安、城建、土地、房管等有关政府部门的网络互通,努力使税收征管向信息一体化迈进。
6.拓展税源监控深度。建立税源信息资料库,从纳税户税务登记开始,全过程进行监控,把以税收征管为主的静态监控与以税务人员为主的动态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