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作业

2024-10-06

细化作业(共7篇)

细化作业 篇1

挖掘作业是指任何穿透或移动地表土体深度超过0.3m 以上的人工或者机械作业。包括但不限于挖沟作业、挖坑/ 基、打桩、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填土或者平整场地的作业[1]。挖掘作业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其涉及较多风险[1],其中在作业过程中损坏地下设施,比如电力设施或者通讯设施,造成电力或者通讯中断,以及在作业过程中损坏地下危险化学品管道,比如化工厂地下管道、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等(如图1),造成人员中毒、环境污染或者火灾爆炸等事故是最为常见的问题。

造成地下设施被挖断的原因很多,比如没有对挖掘作业区域的地下设施进行调查,没有查看厂区内的图纸,没有与电力、通讯、供水、消防、石油和文物等企业或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确认等。为了防止类似事件事故的发生,近年来,关于挖掘作业安全管理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比如目前广泛使用的作业许可管理[2]。

作业许可管理是一套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能很好的控制高危作业各个环节,但在具体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上仍然较为粗放,笔者所在单位严格执行了作业许可管理,但仍然发生了多起电缆被挖断的事件。所以精细化挖掘作业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对现有作业许可管理系统的很好补充。下面将笔者所在单位总结实施的一系列现场安全管理精细化措施进行介绍。

1实施挖掘作业现场施工精细化管理

1.1精细化管理措施之一:编制挖掘作业JSA模板

JSA(job safety analysis),即工作安全分析,通过将一项作业分解成若干具体步骤,针对每一步骤分析存在的风险,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控制措施失效后的应急处理措施,以此达到最大限度的消除和控制作业风险的方法,是目前运用非常广泛的作业安全管理工具[3]。

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作业人员对JSA掌握不好,不同的人组织JSA得到的结果也参差不齐,所以JSA在某些场合不仅没有成为帮助作业人员提升安全的工具,反而成了工作负担。为此,要切实发挥JSA在挖掘作业等高危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就要组织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做好大量的基础工作,针对挖掘作业的特点,编制JSA模板,如表1所示。模板基本涵盖单位所能涉及的常见类型的挖掘作业,施工人员每次挖掘作业前,可以参考模板,结合具体作业的特点重新做JSA。从而保证了管理者的经验和技术真正为现场施工人员所用,真正给现场施工作业带来技术指导,也提高了作业效率。

1.2精细化管理措施之二:挖掘作业图纸化、数据化

数据化管理越来越被现代企业所认同和采用,在各行各业都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现在数据化管理也慢慢浸入安全领域,例如安全气象指数图、定量的安全风险评价、火灾爆炸技术分析与模拟等[4]。在安全管理方面,充分使用具体的数据和直观的图纸无疑会给现场施工带来极大的便利,这样可以解决由于工人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工作经验不同带来的对作业的理解偏差。所以笔者提出针对作业场所的特点和挖掘作业的性质,以数据化和图形化的方案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如图2所示为需要挖掘的坑道,使用简单的图形及数据将坑道的技术规格予以明确,例如明确图中H、W、θ的数值。施工人员看到图纸及数据就对作业结果一目了然。

只有施工作业结果的技术交底还远远不够,为了确保挖掘作业的施工过程安全,不破坏地下设施,还要将隐蔽工程的图纸等资料进行技术交底。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提供挖掘过程的控制数据,例如在挖掘下方有管线或电缆的土方时,先要人工挖掘探坑,探明一定范围内的土方没有管线或电缆时再使用机械挖掘,人工挖掘探坑时要明确纵向、横向、深度探测多少公分,明确自管线上面多少公分平面以下必须人工开挖等等,以数据为准绳,确保作业无偏差,从而杜绝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破坏地下设施的可能性。

1.3精细化管理措施之三:程式化的现场监督

一个工程项目会配备安全监理,安全监理通过审查施工图纸、审查承包商资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巡视检查,发现严重违规作业和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并要求承包单位立即进行整改,情况严重的下发暂停施工令督促承包单位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等,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5]。

然而,在日常的施工作业中,如何做好现场监督也是一个需要倍加重视的工作。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日常施工现场监督人员主要由企业员工组成,而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远达不到工程监理的要求,所以在日常施工安全管理中,管理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员工现场监督水平,以及创新现场监督辅助工具。笔者结合多年现场安全管理经验,提出“程式化监督”的管理理念。具体是制定一条完整的现场监督流程,并且对流程的每个环节和节点配以必要技术支持文件,如表2所示的《现场监督日志》等,最终形成一个程式化的《施工现场监督手册》,员工在履行现场监督职责时,只需要按照《施工现场监督手册》中的程序执行即可,遇有问题查询手册中的资料性文件。这是企业安全管理经验传承和指导现场的又一典型做法。

2结论

1)挖掘作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固有的风险,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控制和消除风险,确保挖掘作业安全。

2)安全管理既有系统性的一面,又有精细化的必要。特别是在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方法要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对使用方法的人员素质要求不能太高。

3)本文通过介绍三种精细化管理举措,很好的解决了挖掘作业施工现场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对其他高危作业如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摘要:挖掘作业是工程施工现场最常见的作业活动之一,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土方坍塌、地下管线电缆挖破等事故事件较多,特别是油气生产场所,潜在的风险更大。本文针对挖掘作业现场施工造成地下管线、电缆等设施被挖断破坏等这类常见问题,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列精细化的现场管理措施,达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消除地下设施被挖断的风险,为工程施工的挖掘作业管理提供管理借鉴,也对其他高危作业安全管理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关键词:挖掘,精细化管理,JSA,数据化,程式化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树坤,郝明华.挖掘作业安全[J].现代职业安全,2011(5):100-102.

[2]李林平.加强作业许可管理制度[J].劳动保护,2009(1):101-103.

[3]都书海.工作安全分析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204-208.

[4]汤规成.规范、精细、数据-三化融入安全管理中[J].现代职业安全,2008(12):56-57.

[5]沈振岳,脱红勇.施工安全监理的重点和实施[J].建筑技术,2006,37(11):867-870.

细化作业 篇2

指导思想

作业既具有对所学的知识复习巩固的作用,又具有检测学习效果的功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载体。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其学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洞察其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我们传统的统一作业形式的弊端日趋明显:能力强的学生从作业检测中能得到自信,优者更优;能力弱的学生从中得到的更多的是对自我能力的否定,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受到削弱。

因此,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布置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合格率及优良率。操作要求

1、题目设置精细化

根据我校学生的总体水平,结合课程标准要求,首先要精选习题,保证每道题的质量和效益,其次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根据班级的差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尽量考虑到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将总体的作业进行分层,比如可以将题目分成易、中、难三档,让能力较弱的学生从容易的基础题做起,先把基础题目过关;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适当布置些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能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2、作业书写规范

书写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教学案上直接书写,另一类是订正在作业本上的错题。

(1)对于在教学案上直接书写的题目,让学生将订正的文字与答题时的文字在颜色方面有所区分,这样便于复习巩固。

(2)对于在抄写本上书写的题目,具体格式要求为:

(a)将作业本靠左侧1处划线,线用蓝色或黑色水笔划。3

(b)线的左侧配相应的图(如电路图、简单仪器等),并简要分析出题目易错点及出错的原因。图用铅笔划,直线用直尺。错误原因分析用蓝色或黑色水笔。

(c)线的右侧为题目及答题过程,题干与解答过程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对于填空题中的计算题,须在题目左侧线内相应位置写出公式和数据,简要分析出错原因;对于选择题,在题目下方简要写出分析过程;对于计算题,要写出较为详细的解答过程;对于实验题,须在题目左侧线内简要分析出错原因。这样,便于在巩固练习时明确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d)在题干及解答过程中,允许学生用红色的笔,将个人认为的核心词语、重要的分析思路等内容用直线标出。

(e)同一次作业的题目与题目之间,空格一行。

(f)学生在订正错题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师的留言后空两格书写。对于不同题型,要求与前第(3)点同。

(g)每次作业之间空格三行,订正的题目与新的作业之间也空三行。

3、教师批改作业要求

(1)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题目中的错误,用红笔将其标出,根据情况可简要批注在左侧线内。

(2)作业的批改应该及时,教师须要求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对部分同学,根据实际需要应有适当的文字评价。

细化作业 篇3

前 言

宣钢炼铁厂现有2500M3高炉2座,2000M3高炉1座,1800M3高炉1座;360M2烧结机2台,86M2烧结机1台;2座100万吨链篦机-回转窑。针对装备升级、规模扩大,该厂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标准化作业为载体,在生产系统全面、全员、全过程推行,有效提升了该厂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成为该厂实现生产持续进步的重要保障。

一、在生产过程中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是宣钢炼铁操作观念的巨大进步

随着宣钢炼铁生产规模的扩大、装备水平的提升,以及新旧生产系统的双向并行,一阶段时间以来宣钢炼铁生产出现了波动,如何实现炼铁生产长期、持续稳定,是摆在各级领导者面前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标准化作业其本质就是各岗位的操作可以用数字管理,操作可量化,这是提升生产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也是适应装备水平提升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以高炉生产操作实施标准化作业为起点,该厂标准化作业在全厂4座高炉中率先推行。在高炉标准化作业推广近三年的过程中,4座高炉稳定顺行率大大提高,特别是3#2000m3、4#1800m3高炉均保持了长期的稳定顺行。

2009年4月开始,标准化作业在烧区生产系统全线推行,涵盖烧结生产、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生产。随着标准化作业的深入推行烧结矿和球团矿质量明显提升,为高炉实现稳定顺行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生产系统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成效是直接的,而且各岗位人员操作观念的提升尤为值得庆贺。过去各个烧结车间操作观念不统一,甚至同一个烧结车间四个大班的生产也因为操作者个人手法不同、喜好不同,导致操作过程的差异,造成烧结生产的波动。通过从强制推行标准化作业到逐步适应按标准操作,各岗位职工从标准化作业中体会到了操作的简洁和规范,一切操作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岗位职工从‘要我标准’到‘我要标准’,可以说是操作观念的巨大进步,也是我们实现精细化管理在思想上的一种全方位的认同。

二、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确保生产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和规范是标准化作业的根本

标准化作业是对现行操作制度的一种细化、量化,是对现行操作制度深层次的補充与完善。推行标准化作业首要是符合现行的生产实际,每一项可量化的操作标准都必须经得起现行生产实践的检验。在推行标准化作业的过程中,该厂无论是炼铁生产系统,还是烧结球团生产系统,都经历了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使各项生产操作达到用数字量化的标准,使操作规范一目了然。

在制定操作标准中,以精细管理为目标各生产系统开始了自下而上的征集工作,炼铁和原料两大生产系统均以车间为单位,从技术的角度进行操作标准汇集,在汇集过程中,两大系统的技术人员首先对多年来的操作参数进行了广泛的横纵向对比,遴选出本系统的最佳操作值并打印成册下发到各生产岗位,基层则以班组为单位,各岗位职工对汇集的标准参数逐一讨论,广泛征求职工意见进行再完善修改,就是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推敲、修改,再推敲、再修改的过程,最后厂部、部室和车间主管领导以及岗位成员共同研究,最终确定出规范的标准操作参数。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该厂推行标准化作业不仅有了一个丰沛的土壤,更为生产操作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根本条件。炼铁系统根据实际重新制定了炉型控制标准,各部操作制度内容以及主要技术参数的控制范围,做到日常操作规范化。几座高炉的上中下操作制度匹配性明显提高,炉况稳定性增强。据统计,该厂炼铁系统对包括高炉装料、高炉送风、加减风原则等在内的8大项制度进行了标准完善。烧结和球团生产系统总计完善了24大项操作制度,每一个技术参数都有了可量化的标准。

标准化作业根本是实现生产操作的同一性,尽管为适应原料条件的变化操作参数出现阶段性调整,但是,各岗位的生产操作者都必须遵循同一的标准进行统一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决不能体现个人爱好,标准化作业就仿佛是一根针,穿起了炼铁厂各生产工序上的每一条操作之线,成为该厂精细化管理的重头之作。

三、随着标准化作业在生产操作中的深入推行,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实现着从操作到驾驭的飞跃

作为一项生产操作中的根本制度,炼铁厂生产系统的标准化作业深入推进。

1#2500m3高炉在推行标准化作业中,对每一项操作参数都进行了细化和量化,结合多年生产实际制定出各项参数的正常范围和报警范围,如果一旦出现报警参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参数调整,使操作参数始终保持可控状态。正是因为标准化作业在该炉得到全面的严格的执行,2011年四季度,1#高炉利用系数比前三季度提高0.151t/m3.d,综合燃料比降低30kg/t。在原料条件变化频繁的情况下连续实现了长期的稳定顺行。

各烧结车间系统研究各工艺参数间的匹配关系,进一步确立了科学的参数体系和操作标准框架,并在各生产岗位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确保了各个烧结车间产品质量的大幅度改善。为高炉生产顺行夯实了基础。

链篦机—回转窑两条球团生产线,在执行标准化作业中则结合各自生产工艺特点,对供料、干燥、配料、润滑、造球、焙烧等各道工序进行全过程控制,各环节的操作管理细致入微,特别是要求每小时对成品球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重点对球团矿粒级、成品、强度进行严肃考核,标准化作业取得了突破成效。球团生产严抓干燥水份控制,严格润磨、造球、焙烧和冷却管理,实现了操作稳定、设备稳定、生产稳定。利用系数同比提高了0.211t/m2.h,抗压强度、10-16mm合格粒级保持了较好水平。

最严格的管理就是最优质的服务。炼铁厂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要求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宣钢创建“管理一流、队伍一流、产品一流、环境一流”的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全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精品长材基地,实现“钢铁强企、和谐宣钢”奠定坚实基础,为集团实现由大到强新跨越做出新贡献。

细化作业 篇4

1 精细化管理简介

精细化管理是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 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 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 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其本质意义在于它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 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 苏丹修井作业项目为什么要引入精细化管理

2.1 经营规模扩大, 经营难度增大

(1) 队伍数量增大:由1998年的1个队发展到现在的9个队。

(2) 员工人数增大:由1998年的50人发展到如今的中方员工144人, 苏丹雇员129人。

(3) 设备数量增大:由1998年的8台发展到主体设备50台, 交通运输和特种车辆40台。

(4) 产值数量增大:由1998年的0.1亿元发展到2012年1.45亿元。

2.2 服务区域扩大, 保障难度增大

由1998年的为1个区域的油公司服务发展到为4个区域的油公司服务, 油区之间相距200公里到1千多公里, 区块分散、队伍相距遥远。加上苏丹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当地交通、通讯落后, 后勤保障难度大。

2.3 自然条件恶劣

气候炎热多雨, 各种疾病肆虐, 年平均温度在40度左右, 炎热多雨的气候不利于设备安全使用、设备使用寿命和人员身体健康。

2.4 当地雇员管理难度增大

当地政府要求必须大量使用当地员工, 如何恰当、有效而和谐地管理和使用当地雇员, 并处理好多国人员的文化差异, 这是国际项目普遍面临的一个颇为棘手而敏感的问题。

2.5 挖潜增效的难度增大

苏丹作业市场全部实行日费制, 在我方收入已经封顶, 而各种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 如何保持并不断提高项目收益一直是项目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且挖潜增效的难度越来越大。

3 精细化管理的引入

(1) 按照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 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的要求, 完善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基层队实行首席平台经理负责制。

项目设立项目经理1人, 书记1人, 副经理4人, 设备主管3人, 安全主管4人, 材料主管2人。制定了分配、培训、HSE、材料等12个管理制度, 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 工作要日清日结,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部负责市场开发、生产指挥协调、人员及经营管理工作。下属9个基层队在项目部统一领导下, 独立经营, 单独考核。

(2) 按照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占用的资源和降低成本的要求挖潜降本,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推进当地化进程, 降低人工成本:为了推进雇员当地化进程, 项目部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苏丹公司“人力资源科--现场代表/区块人事经理--基层队”三级管理模式, 在劳动合同管理、雇员培训和使用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一是依法管理, 把依照苏丹劳动法实施雇员管理, 避免了因不了解当地法规而出现的劳动纠纷。二是提高雇员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提高雇员管理水平, 减少雇员纠纷和相关的费用。三是亲情管理,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中方员工和当地雇员经常互相学习语言, 使沟通更容易了, 情感上更亲近了。四是强化雇员培训, 使新雇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不懈努力, 苏丹雇员占了员工的60%以上, 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

(2) 合理确定人员倒休周期, 科学安排减少倒班次数, 缩短人员倒班重叠时间, 减少倒休成本。2012年倒休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比2008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

(3) 加强材料管理, 降低材料成本:一是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材料审批制度, 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库存。二是对物资计划进行认真分析, 进行综合价格和质量对比, 确定采购地点。三是加强库存管理, 降低库存以减少资金占用和物资损耗。四是各基层队用料从大局出发, 充分考虑利用现有基地的库存材料。尽量做到“六平一代”即平库存、平期货、平积压、平闲置、平修旧、平自制、千方百计改制代用。五是基层队有兼职的材料负责人, 定期进行分析对比, 做到“四有、三清”, “四有”即计划有依据、核销有定额、定额有对比、费用有指标, “三清”即需用量清、储备量清、节约量清。2012年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比2008年降低了1.3个百分点。

(3) 建立生产保障基地, 提高生产保障能力。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原理, 我们经过分析, 认为服务区域扩大后, 生产保障难度增大, 于是在施工队伍相对集中的1/2/4区和3/7区建立了两个大型生产保障基地。各基地设基地经理 (由项目副经理担任) 、设备、安全和材料管理人员, 对辖区内基层队实施指导、监督、服务和协调管理工作。目前, 已经形成了“项目部---前线基地---基层队”三级生产保障体系, 促进了生产顺利进行。

(4) 项目部将经营目标分解给基层队, 基层队在项目部统一领导下, 独立经营, 单独考核。

经营目标分解给基层队后, 经营压力也传递给了基层队, 使平台经理和工程师们自觉研究合同, 严格执行合同规定, 根据合同规定有理有据地争取项目效益最大化。具体表现如下:

(1) 生产组织做到前瞻性、时效性, 严密协调, 各环环相扣, 确保每个环节不出问题、不出纰漏, 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时效。

(2) 狠抓安全操作规程的落实, 严格违章公司罚。以安全环保为重, 以安全提速度, 以安全保效益, 确保施工一口, 安全一口, 创效一口。

(3) 开拓思路, 创新思维, 提高搬迁时效。目前我们大包搬迁的队伍, 尽量缩短搬迁时间, 也就相应地增加了日费时间。做到完井前一周落实下口井位, 提前勘察井场和道路情况, 不满足搬迁要求的尽早协调甲方解决;二是制定好搬迁计划, 合理统筹调配好运输车辆;三是组织人员认真研究拆装流程, 根据自身设备特点进一步优化搬迁流程, 提高搬迁速度。

(4) 对于大包搬迁的四支队伍, 基层队主动要求项目部与甲方作业部加强沟通, 争取多干一些检泵投产井, 尽量减少试油和大修等作业周期过长的施工井, 以提高单队产值, 增加利润。

4 实行精细化管理取得的经营成果

2 0 1 2年产值1 4 5 6 3万元, 比2 0 0 8年增加了3209万元, 增加9%;2012年考核利润2640万元, 比2008年队平均利润增加了47万元, 增加14%;2012年产值利润率18.7%, 比2008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5 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影响与启示

(1) 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员工要真正领会精细化管理的思想, 特别是各级干部更要真正领会、学习并将其用于工作中。

(2) 有效实行精细化管理能培养人才。

(3) 有效实行精细化管理能转变员工的观点。

细化作业 篇5

一、当前作业布置与批改的现状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流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做作业,主要是为了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布置作业既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同时为了解自己教的情况。在学生作业布置及批改上问题比较多,分歧也较大。具体表现:

(1)反馈时间过长。对作业施行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一般为四五天,长的竟达一个星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反馈信息量过小。由于教师作业批改时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

(3)校正措施不力。因为反馈时间过长,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知识已学过几天,加上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以及校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做新作业,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对于做错题的同学只是泛泛的要求其改正。至于有多少同学做错,错误类型有哪些,出错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不去追究。导致错误的认识得不到及时纠正,变成遗留问题,失去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抄袭作业现象严重。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生的作业质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层次,多本作业千人一面;有的学生是从课外辅导上找的原答案或是抄袭优秀学生的作业。

二、作业批改的功能

作业批改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升华所必须的手段,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作业的对错批改,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有关信息,把握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修正教学行为,确保后续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输出信息后,从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可以使自己刚产生的认识得到确定,从而促进知识的接收和强化,或及时矫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变换思维方式和理解角度,改进自身的学习策略。因此,对错的这种批改方式有助于师生双方了解和分析教学成败的原因。以便于调整教学目标、进度和方法,无疑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老师应侧重“批”,关键在学生自己的“改”。教师不批,学生不知错在何处,也就谈不上改正错误;学生不改,作业有何意义?

三、批改方式

学生作业既是用来对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等情况的信息反馈,也是教师用来自己检验课堂教学情况的手段,批改作业是教师检查教和学的效果,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有效手段。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作业批改采用全批全改、精批细改、面批面改、课堂讲评等形式,要有描述性及鼓励性的评语,要写清批改日期,作业批改后,要求学生改错,并检查核实。

(1)全批全改。对学生上交的作业,教师进行逐一批改,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掌握情况。

(2)精批细改。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5——10本,进行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

(3)面批面改。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作业面批面改进行,方法却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指出其优点,教师应给予表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这样能有效的发挥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弥补了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教材重点内容采用重点突出、适当数量的面批面改)

以上几种批改作业的方法,教师可以交错选用,能够大大提高作业的评改的时效性。起到作业教学应有的作用。

当然,每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方法。

四、学科作业批改设置

1、数学、英语每周至少批改四次。

2、语文每周至少批改三次。(其中作文批改个数必须达到每两周至少一次)

3、物理化学每周至少批改三次。

4、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科学、品社每周至少批改两次。

五、学科作业的具体批改要求

1、作业必须及时全批全改,及时批发下去,反馈最迟在下节课前。对学生作业的重要问题要进行面批面改并在作业批改记录中及时做好详细的摘记,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旦出现要在班上及时讲解并要求学生订正。对所批作业提倡写鼓励性、启发性或提示性批语,要签批改时间。

2、对于解答不完整、推理不严密,或不规范的作业应以“?”示出,并圈出缺漏处;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地打“×”了事,应在错处用“?”指出思维方法的出错处或直接给出错误原因。凡被打“?”的作业要订正,且教师对订正作业也要同样认真批改。疑难问题的详细解答,对普遍问题要集中辅导、答疑。凡发现抄袭的作业,教师必须打回,责令学生重新完成。

3、关于作文批改作如下规定:

①语文作文布置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每学期大作文不应少于8篇,同时也要适量布置随笔、小作文等。每学期大作文全批全改不可少于8篇,至少每位学生要面批一次。小作文批改可采取部分细批、部分粗批、学生互评、教师查阅等方式,好的文章要公布、传阅或在班级诵读,不足方面要查找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功夫花在指导和讲评上,每次作文都要使学生在写作的某个方面有所提高。②英语书面作文要保证数量,每学期不得少于12篇,要全批全改。

4、对每次单元测验、月考的试卷必须评讲,对解题规范,解法灵活有创意的要予以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对错误在指出其原因的同时要求学生“小题大作”详细订正。

5、对实验报告的批改,除按其他作业要求批改外,还应该加评语,并要求针对实验课上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如实验仪器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论是否准确等给出修正性按语,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

6、对历史、政治等六个科目,主要以批改学案为主,教师还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布置一定的抄写作业。

六、学校检查反馈制度

学校建立作业批改的检查、月报抽查和不定期查评制度,检查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1、教务处每学期检查两次,时间为期中和期末统考前。中途将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检查结果纳入教师量化。

2、教务处每月不定期检查一次,并将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对存在问题的教师限期整改。

细化作业 篇6

采油厂作业系统以增油上产活动为契机, 按照“两抢一保”的运行思路, 即:抢投新井、抢扶高产躺井, 保重点措施井施工, 合理调配动力, 集中优势力量, 确保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

在新井投产施工中, 提出了“施工进度精确到时、工序衔接精准到秒”运行思路, 对作业搬迁、射孔、完井等重点工序进行了即时跟踪, 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有力确保了全年新投井的高效施工, 实现了“完钻一口、搬上一口、见效一口”的既定目标。在重点井施工中, 通过“工序全时监控”方法, 上修队伍加密汇报频次, 作业大队调度随时掌握生产进度;在此基础上, 大队生产、技术等部门严格把好施工质量关, 确保增油效果。生产调度及时调配作业动力搬上, 施工人员分秒必争, 保证了重点井、高产躺井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利用等压裂、等防砂、放喷等措施停工间隙抽调动力抢扶躺井, 同时积极与特车大队、采油矿结合做好夜间保泵试压工作, 争取早完井、早交井。通过以上措施13年油水井维护作业48小时内完井的达163口, 油井维护作业占井周期平均4.51天/井, 同比减少0.4天/井。今年4月, 日均交井8口以上, 单月完成交井217井次, 创历史新高。

二、围绕保油上产, 强化后勤保障

针对油管厂修复管杆供应不足的问题, 采油厂协调作业大队与油管厂、采油矿、供应站、油管队采取5级联动制度, 对高产井及时补充新管杆, 同量加强信息沟通, 细化管杆发放、转运、回收各个环节的管理, 确保作业进度;在作业过程中增加软探、抽砂等高效工序。针对回收管杆不足, “等米下锅”的现象, 合理调配人员、灵活机动安排生产, 打破正常作息时间, 做到随回收, 随修复, 同时安排有关人员中午、晚上值班, 保证油管队及时装车卸车。作业用车以作业运行计划为主线, 对作业现场施工、特种车辆服务、准备物料保障全面实行以“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为内容的“四定”管理, 对施工时间、实施地点、施工质量、工作量做出具体规定, 从每一个环节中深挖时效潜力。

三、集中优势力量, 积极抢上注水井施工

按照采油厂要求, 进一步加大了注水井工作力度, 对各施工队伍, 提出了“四清”要求, 即“井场道路清、作业井史清、溢流情况清、施工目的清”, 努力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怠工、误工现象, 大家克服无电源、工农关系复杂、井场条件受限等不利因素, 加大水井作业工作量, 树立“多注一方水多增0.1吨油”的理念, 突击三年未动管柱井、酸化增注井和一体化专项治理井。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出砂、套损等问题, 及时与工艺、地质结合, 优化完井管柱;酸化井则把好试挤关, 及时更换不同压力级别井口, 确保施工安全。

四、高标准、严要求, 抢扶长关井

扶长关井是作业施工的另一重工作, 针对长关井不确定因素多, 风险大, 工序复杂等特点, 采油厂成立了长关井治理项目组, 对地质甩出方案的长关井进行排序, 并对井场道路、井筒状况、井内管柱、地层压力、措施难度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统一部署, 及时安排动力。施工过程中对处理井筒、打捞、钻塞压井等工序及时会诊, 确立最佳施工步骤, 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率。施工过程要求各施工队伍强化24小时干部跟班制度, 严格方案设计, 提高运转效率, 确保安全施工。临7-X21井是一口高压气井, 油套压最高至10.06MPa, 作业大队在接到该井气井转采油的作业施工任务后, 制定了切实周密的应急施工预案、施工中, 他们高标准, 严要求, 抓细节, 安全高效拿下该井。

五、加强大修技术攻关, 提高大修成功率

套损井损坏的主要类型为弯曲、缩颈、破裂、错断, 大修占井周期较长, 并且每年新增套损转大修井数居高不下, 加上治理速度赶不上套损的速度, 严重影响了稳产。套损井的大量存在, 不仅对修井技术提出很高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导致井网的二次不完善, 损失了大量空置的地质储量、水驱储量, 严重影响油田的稳产基础。采油厂大修作业项目组加大技术攻关重质量力度, 在大修选井方面注重井位地质潜力兼顾设备能力、修井难度、井场条件、工农关系等因素, 避免盲目上修;加大了配套工具的引进力度, 完善了小套管井专用的系列打捞、磨铣工具, 为降低打捞补贴管的风险引进了可打捞内径ø101mm的可退式捞矛, 为缩短打捞钢丝绳井的施工时间引进了强化外钩。例如:唐7-斜63井原补贴段套破, 大修打捞补贴管解卡不成功, 大修项目组研究决定采取填砂、注灰、钻塞等施工, 一口复杂大修井仅占井18天, 就成功交井, 大大缩短了占井周期。在LNQIXCP141井大修施工中, 研制加工了专用对扣接头, 实施小套管对接固井治理套破获得成功, 大修占井17天。

六、多措并举、狠抓质量, 减少返工工序促效益

为进一步提高作业现场施工质量, 重新规划和分配了现场考核标准及质量考核方法, 强化了作业工序返工考核, 变直线性检查为拉网式检查, 环环相扣, 点点交接, 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此同时, 加强了重点井、高产井的工序监控, 对于现场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整改。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完井工序把关, 严格落实试抽、憋压、量油措施, 确保交井一次成功。

在对新物资和外修产品 (主要是修复泵、淬火杆、冷拔杆) 的验收方面推行“持表检验”, 规范检验程序、检验内容、检验方式;在对产品质量监督由原来一人把关变为大队、基层队、班组三级层层把关, 由单纯外观观察变为按规定抽检数量、检验项目等检验检测;油管修复线人工检测工序配双岗检测, 加强了工序质量点控制和前后工序点的质量监督考核, 油管试压检测压力由标准20MPa提高到23MPa。为保证现场“每一根油管、每一根抽油杆、每一台泵、每一件下井工具”的修复质量, 采油厂按期对后勤场站进行抽查、考核, 认真执行质量回访, 后勤保障单位每月于作业大队对现场工具、管杆质量及服务态度进行测评, 发现不足及隐患时, 限期拿出整改方案和处理意见, 大大提高了作业后勤保障。

摘要:近几年来, 作业系统持续开展“提质、提速、提效”活动, 以提高作业时效、控制多轮次作业井及大修疑难井治理等为工作重点, 提升作业系统的运行效率, 优化动力调配, 强化沟通协调, 努力做到油水井的随躺随扶和重点措施井的抢上, 作业时效不断提高, 由2009年的48.30%逐步提高到2013年的70%。作业速度与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关键词:作业系统,提质提速提效,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玉明.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 .

[2]王全胜.论井下作业质量的管理与控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7, (11) .

细化作业 篇7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及在成本管理中应用优势

1.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ABC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 ABC成本法 ( Activity - Based Costing) ,即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 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成本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上,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提供的是一种动态信息。 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对象,从一个部门,一批产品,细化到成本的每一具体环节,每一关键作业。而对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改进,使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更加科学,进一步细化。

ABC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ABC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 包括期间费用) 作为产品 ( 服务) 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 ( 服务) 成本更准确真实。

1.2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1.2.1反映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

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是企业最终产品的成本相关信息,由于制造费用计算的笼统性,当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比重较大时,成本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就相对较差; 而作业成本法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不但提供了产品成本,还提供了作业成本、动因成本信息,为成本控制和相关决策提供了价值资料。此外,作业成本法还能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体现成本管理的范畴。

1.2.2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只注重商品投产后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投产前商品开发与设计的成本管理,这已越来越难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地阻碍了企业商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作业成本法则能很好适应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商品设计、研究开发和质量成本管理,力求按照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对有限的企业资源,不断改进商品设计、工艺设计以及企业价值链的构成,从而提高企业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1.2.3便于企业绩效考核

在作业成本观念下,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础,易于区分责任,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 作业成本法将成本控制的焦点更多地集中于作业的发生、 产品的设计,而不是产品的产量。以产品的各项作业作为责任和控制中心,能促进成本分配的精细化,有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各作业层所提供有价值的成本信息, 能明确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与低效作业,评价个人或作业中心的责任履行情况。

1.2.4满足新经济的客观要求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 “商品”转移到了 “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1.2.5对传统责任会计基础予以更新

传统责任会计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制定责任预算,并据此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进行计量和评价。由于受职能和权限所限,传统责任会计忽视了许多可控间接费用的责任归属,突出表现在没有规范分布在不同部门却有同质性费用的管理和控制上。 作业成本法,以同质作业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可按作业将原有责任中心细分为若干个子中心,这些子中心的信息既可与原有责任中心的信息进行汇总,而得到该部门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又可汇总出同质作业的信息,按相同作业标准在不同部门进行考核和评价。

2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精细化公司成本管理水平

2.1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1.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只有企业管理实现现代化,才能有效划分费用产生的环节和区域,才能准确分析费用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只有企业管理实现了现代化,才能对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更具有客观保证。

2.1.2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运用作业成本法加强企业成本控制不是仅靠会计人员即能完成的工作,它的实施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特别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理解和积极参与。这种支持主要指足够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时间,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这种新的成本控制体系的具体核算和管理系统必须同企业的总体管理体系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管理层的支持, 才能发挥足够的效用。

2.1.3对作业成本法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实施

利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建立成本模型分析系统,实现数据分析的智能化。结合企业资源计划 ( ERP) 系统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把以管理决策为目标的ABC和以信息、数据流为目标的ERP相结合。把ABC的概念和方法融入ERP系统中,使公司各有关部门通过ERP系统获得ABC数据。

2.1.4兼顾成本—效益原则,适度实施

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越好,除了考虑其适用范围外,还须考虑其实施的成本和效益。作业成本法需要对大量的作业进行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成本库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等额外工作,其实施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我国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首先应通过 “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从作业成本法在各国企业运用的经验看出,并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运用作业成本法,如果一个企业制造费用只占用一小部分,或者企业只有单一产品,则作业成本法并不比简单的传统成本法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2.1.5提高企业全员的成本意识

作业成本信息的提供需要较高水平的财会人员。同时,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作业成本系统既是一个成本计算系统,也是成本控制系统。要有效地实施它,必须使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改进作业的意识以及参与管理的意识。即作业成本法要与全员成本管理相结合。

2.2ERP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2.2.1作业成本法与ERP的理念相一致

麻省理工学院哈默教授认为,企业流程 ( 即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应为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ERP这种反映现代管理思想的软件系统的实施,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和方法与之相适应, 即要对企业内部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重建,寻求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 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的 “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 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由此可见, “为用户的需求制造的思想”是ERP和作业成本管理追求的共同理念。

2.2.2作业成本法与ERP的核心管理思想相一致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目的是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作业链一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 “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消除作业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即将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看成是供应链上的环节,并将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信息流。ERP系统的最终目标也是通过对企业资源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可见,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都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最终目标都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而两者并无原则上的差异。

2.2.3ERP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

ERP系统中产品成本核算模块要求能对成本结构、 成本要素及运营过程进行监控,并生产单个对象或对整个一段时期的预测,它还要能进行基于价格或数量的成本模拟估算,对企业运营过程进行优化。ERP系统将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从供应商到顾客紧密连接的供应链, 这条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各自独立且相互联系。从作业概念的角度出发,每个环节的功能实现都要耗费一定的作业量。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的业务过程当做是由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作业构成。于是, 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的供应链,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由此及彼、由内到外连接起来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因而,企业又是价值在作业链上各作业之间转移形成的一条价值链。由此,就可以对ERP系统实施作业成本核算制度。

3结论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及管理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制度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建立了一套与成本核算同步进行的更为全面、及时的成本管理体系,形成了成本核算及控制的新观念。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多方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措施外,还要求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管理人员及职工观念的改变等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作业成本法真正为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提供帮助。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逼近成本,产品的获利空间已容不下成本的误差。而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及管理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制度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建立了一套与成本核算同步进行的更为全面、及时的成本管理体系,形成了成本核算及控制的新观念。在企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ERP能够自动快捷方便地获取企业内部生产、销售、财务等集成的数据信息,这为作业成本法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现代产品设计下一篇:小汽轮发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