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品设计

2024-10-06

现代产品设计(精选12篇)

现代产品设计 篇1

现代设计的涵盖面非常之广,但是万事万物总是有迹可循。谈到设计,不得不提到审美。但也有必要将设计和审美分而述之。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理论研究价值及自身内涵。

一、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本质和审美规律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有助于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而是为了实现一个更美的设计[1]。

(一)设计美学与设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对美的追求是高层次精神需要和高质量生活的表现。美的设计是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精神愉悦。设计美学可以提高设计师的审美修养及设计水平,同时也推动现代设计运动的不断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不局限于经验的累积。 只有人们站在审美的角度对设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外在表现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审美的理解与表达。美学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文化的内在支撑。 内在的成长,促进外部的发展;而外部的飞跃, 也更加促使了内部的文化滋生。因此,两者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动力,是相辅相成、互生互长的关系。

(二)设计美学成为现在设计的重要根基

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然而,任何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则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优秀的设计师总有一套完整的审美理论体系,所以密斯的建筑设计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他的名言是:少即是多。这个原则奠定了他的设计方式和形态。

(三)设计美学成为现代设计的指向标

设计美学以研究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为目标。当掌握了审美发展的规律之后,就会清晰地对未来设计走向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探讨出未来观念的演变过程,同样的道理,审美的规律决定了未来设计的走向与发展。

二、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与现代设计

(一)材料要素

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艺术设计, 首先必须思考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如果设计作品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设计师就是赋予这个“人”灵魂的开拓者。

(二)结构之美

结构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原因的因素有很多,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少即是多”成为了现代设计的“玉律”。这个“玉律”在过去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 需要设计师冥思苦想甚至绞尽脑汁,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依靠新的科技,设计师可以省去很多纷繁复杂的试验。

(三)无处不在的形式美

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作品都是用形式说话,仿佛形式是设计作品的开场白,可以生动具体地表达作品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从材料和结构出发设计出的产品未必不美;而从形式入手设计的产品如果背离了技术工艺的合理性,就不可能有美的感觉。

(四)功能之美

设计高于生活,却应当适用于生活。如果设计产品脱离了生活的轨道,变得不具任何功能性, 也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功能美成为了设计美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实践和探索, 我们可以得知形式来自功能;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表现功能。我们应当拓宽对功能的认识领域, 将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统称为功能。 只有“形式依附功能”和“形式表现功能”,才有了理论的宽容度,因而真正成为全面的科学的设计原则。

三、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设计艺术家力图把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 艺术美和功能融为一体,设计出审美与功能兼具的艺术作品。现代设计虽然为人类的行为活动, 但它离不开设计美学的理论支持,设计美学不但可以作为现代设计的标尺,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的灵魂。只有符合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认识,才能真正设计出功能、审美与内涵相结合的作品。

四、结语

现代设计是美学原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将繁琐的美学知识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对于设计品来说,实用与审美同样重要,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需要审美与功能完美结合的产品。因此,设计美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空乏的理论知识,同时它确实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审美向导。

现代产品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秩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设置情境、游戏、角色转换,方法进行学习思考;并通过动手实践深入理解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提高生活审美品位;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功能为前提而设计的。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色彩搭配的各种方法,设计出符合特定目的的现代产品色彩。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现代产品设计的空白线稿。学具:教材、绘画工具一套或拼贴工具一套。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我的女儿上小学了,我想买一个小闹钟送给她,能帮老师挑一个吗?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大家在选择的时候,不但注意到了物品的形状,也注意到了物品的颜色。

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能被消费者瞬间留下印象的产品,其时间是0.7秒,第一印象中60%是由色彩带来的。由此可见,色彩的重要性。

三、游戏和欣赏明确搭配方法

大家还记的我们学过的色彩知识吗?什么是对比色、什么是相邻色、什么是同类色?看这个色环,色环中相对180度的就是对比色,挨着的就是相邻色。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考考同学们的反应能力,每组派两个同学,在老师的色卡中分别找出一组对比色、相邻色、同类色。看哪一组找得最快!最准!

刚才杂乱无章的的色彩被我们巧手总结,变得多么美丽啊!这让我想起了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既然美是有规律的我们欣赏下面这些设计,看能不能找到这些规律。挑你喜欢的设计说说你的的感觉。

归纳: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发现——(小组交流)同类色搭配的特点:和谐、温馨、安逸、平静。邻近色搭配的特点:优雅、含蓄、浪漫。

对比色搭配的特点:热烈、活泼、明快、醒目。

四、角色扮演和讨论明确设计思路

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角色扮演游戏,找同学做椅子销售员,向老师和同学推荐不同用途和色彩的椅子。老师举例:这是一把造型古朴简洁的中式摇椅,采用了深浅不一的原木本色,显得整个椅子含蓄典雅,特别适合老年人,想一想坐在这把椅子上轻摇着,给孩子们讲故事,在午后的阳光下打盹,是多么惬意呢?有同学想买吗?你想送给谁呢?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学生推销:……(引导学生从椅子的造型、用途、材质等方面入手分析色彩搭配带给人的联想)生生互动

在设计现代产品的色彩时首先会考虑哪些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看到的图片、游戏和生活实际,小组进行讨论。归纳: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要考虑的因素:

(成功的色彩设计应把色彩的审美性与产品的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取得高度统一的效果。)明确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设计思路。

作业:为一家三口设计一套出游物品包括鞋、帽、运动水壶、背包、自行车等。

教师: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老师很想和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个设计,所以老师先为你们提供了几份现代产品设计的空白线描图,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为它进行色彩搭配。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系列产品的色彩,也可以自己另外进行设计。

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并有针对性提示、辅导。

四、教学评价设计

以组为单位,选派代表阐述设计构思。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感受,爱护学生的创造精神。评价方式多元化,充分考虑整体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设计

探析现代产品设计当中的设计美 篇3

什么是设计?

设计即是一种将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然而最为基础和主要的创造活动则是造物。小到螺丝钉,大到火车、飞机、宇宙飞船,无不凝集着人类的智慧和才能,无一不能发现设计的痕迹。旧石器时代,人类创造出劳作的工具——石刀、石斧等,用树身来挖空造舟、将土泥制成陶器、把砾石、兽牙等钻洞打磨成饰品,设计便诞生了。

什么是美?什么是设计美?

什么是美?什么又是设计美呢?美是具体的,美的事物总是以千姿百态的具体形式呈现出来,而被人们发现和喜爱。有人说过,设计的意义不仅是改变事物原有的形式,而是使这个事物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如果按照此说法,是不是说美的设计就是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呢?人的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其中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要,在生活水平低下的时代,物质需要表现尤为突出。然而,现如今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满足后,对精神需要的追求就变得非常突出了。人们对现代产品设计中美的追求也是如此产生,而且今后消费者的要求将会变得更高。设计的审美,属于满足使用者精神层面需求的功能,它在适应人的实用功能基础上利用造型、色彩等表现手法创造性的组合构成形式美,以形表意,以色达情,激发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使用者带来美的享受。设计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一件优秀的设计产品,只有同时拥有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时候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得到传播和更为长久的存在于市场中。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

现代科技是在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光电技术、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出现后,不仅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看问题的方法。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不断积累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开拓未知的新领域。现代的科学技术延伸了人们的感官,拓展了人们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能力水平,人们设计出各种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新产品,设计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设计领域都呈现出了一种颠覆与创新的设计新趋势。

首先,现代科技中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为设计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撑,从而打破传统设计的老路子,也大大地拓展了设计的美学内涵。在现当代设计领域,正是由于新型材料的不断出现,设计者不再拘泥于原来的设计思路,充分发掘新材料的特性,取得新的美学与设计效果;其次,现代科技与设计的完美结合,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创造美的机会,还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呈现美的方式;再次,现代技术拓展了设计所涉猎的领域和范围,同时也给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带来巨大的挑战。现代技术的出现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而言,仅仅是沧海一粟,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在现代技术出现后,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具体以设计为例,建立在手工基础上的传统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相较于建立在当代新技术基础之上的设计而言,传统设计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设计工具的落后和设计效率的低下都极大地限制了产品的使用范围,以及较慢的更新速度。但是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设计则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各种专业设计软件的运用,3D打印机的出现等为设计师提供了预见设计成果的可能,极大地缩短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从想法变成现实的时间。

伴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使得工艺制作的难度和精度越来越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消费者不仅对实用性有了新的追求,而且更加注重外观设计。是否实用是一件成功的产品所首先要满足的先决条件,而审美功能则是设计者展示设计构思,赋予产品二次生命,是追求更高的产品需求和情感需求。具体结合人们的实际使用习惯和使用场合,再结合人体工程学和结构原理等准则,结合运用美的形式法则而精心设计出来的产品,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同时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一定的启发,从而引导使用者去思考、去感悟更多超越客观事物本身所带来的精神属性和内涵。下面笔者就以现代生活中和人们息息相关的交通工具——汽车为例,来谈谈现代产品设计当中的设计美。

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品,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它的形态和色彩与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我们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等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汽车的车身造型设计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等,也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整体工业设计水平。对于车身的艺术而言,包括很多个方面,例如:车身的整体感觉、视觉效果、车身比例、色彩等等。下面主要从车身形态、功能与技术、文化特征等方面谈谈笔者对现代车身设计中设计美学的应用体会。

汽车的形态美是指汽车的外观形式以及整体形态上的美学表现,它不仅是产品形体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辆汽车表现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一辆汽车静止的停在路旁,外形上透露出来强劲有力的艺术张力,直接地能够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车身比例是指汽车车身中各部分的长度、面积等比例大小。许多设计者早期在汽车设计时已经十分重视这一比例,但是出发点往往是从车体性能等技术条件考虑,并且受限于所处时代的制造水平。例如:发动机的布置形式、底盘的高低、后备箱的大小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整个车身外形设计的重要因素。此外,在车身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各个细节的设计比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各个部分存在相互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彼此呼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配合从而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汽车作为一种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其不同的设计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视觉符号,它的流动特性也决定了它独具的传播意义。汽车的生产和使用都会因城市、社会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因此设计师往往都会将自己或者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例如,美国车外形通常比较宽大,而且充满肌肉感和力量感;日本车则小巧、精致、做工精致;意人利车充满浪漫与艺术气息;德国车严谨、耐用、品质优良,这就是汽车造型设计中不同文化因素的真实呈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习俗,都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反映在产品之中,因此汽车整体上的和谐之美也成为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美的表现。

结束语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专注于静态的产品,到逐步重视人们行为方式对产品的影响,更加注重产品中所体现出的设计美和功能美的完美结合。例如上述的汽车设计美学就逐渐成为展现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的载体,并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挥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将推进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加科学、健康和文明的崭新高度。我们如今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中,更加要注重一个结合,就是实用性和设计美学的完美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带给人美学的享受,最大化的实现产品的综合价值。

现代产品设计 篇4

一、我国《现代设计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基本是于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 因此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得失就显得尤为必要;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 在政治、道德上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日趋敏感的今天, 设计史对鉴别事物, 以及在地理广阔和历史背景下设计文化价值的形成和持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

但是我国的设计史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我国的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技法、轻理论”的严重弊病。二是在设计史教学过程中没有按照设计自身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阶段性划分。例如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现代设计变革的划分就非常混乱。三是因为对于当前世界设计的新进展缺乏关注和研究, 导致设计史教学中纯粹谈故纸堆, 忘记了历史之用在于以古鉴今。四是轻视讲解纯艺术、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例如纳粹政府的标准化运动使现代主义设计在德国纳粹时期仍然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继续发展, 尤其在很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关键生产部门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二、《现代设计史》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现代设计史教学问题的普遍存在, 导致有些从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 甚至连“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后现代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这些名词都搞不清楚。

现代设计史教学问题的普遍存在,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设计史是一门新兴学科。设计史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 方从属于美术史、建筑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范畴中独立出来。1936年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的《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西方设计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是西方设计史学科发轫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设计史专业进入英美高校教育层面, 英美等国的大学率先成立了设计史专业, 并组织起以“设计史学会”为代表的专业研究组织, 这标志着设计史学科地位的全面确立。虽然近几十年来, 世界各地设计史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 但是我国设计理论研究依然非常薄弱, 远远落后于国外。[2]

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切实把握现代主义设计在现代设计史中的核心地位。这导致现存的有关现代设计史的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信息不准确, 过多从美术史、建筑史中借鉴, 生搬硬套, 没有真正体现设计学科的自身特点, 加上时效性不足, 和研究方法较少发掘社会背景, 从而使设计史教学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此外我国实用主义盛行, 设计理论受到轻视。孰不知, 人类活动区域的历史性研究与单个从业者的技能和认知的发展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尤其是“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 让人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史料开始, 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 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 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 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 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3]

三、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

设计史的教学必须按照设计自身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阶段性划分, 在此基础上把介绍设计史基础知识与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呈现设计发展脉络与揭示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等影响设计的作用因素相结合, 史论结合、寓评于述, 从设计发展脉络的条分缕析及其因果关系的阐述中体现具有一定概括性并密切联系历史实际的理论认识。

从设计本体发展的角度出发, 这需要在现代设计史教学中不仅要分析世界各主要地区设计的基本特点与发展历程, 还应揭示对整个世界设计发生影响的力量或运动。无疑, 20世纪设计的核心是现代主义设计, 它对该世纪的各种设计和艺术都具有决定性的冲击作用。

20世纪初期, 现代主义设计在德意志制造联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等各种设计改革思潮和艺术变革的推动下, 在欧洲建筑领域发展起来, 3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与美国丰裕的市场相结合, 在战后造成空前的国际现代主义设计高潮, 四五十年代以后则完全改变了我们的意识形态, 70年代接近终结。通过这场运动, 设计第一次成为为工业化批量生产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活动。[4]现代主义设计从功能和结构出发追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创立了工业化时代现代设计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标志着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现代设计真正结束了旧有装饰形态存在的历史。[5]

而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 则可以更为清晰地划分现代设计史的演变阶段, 即1、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 2、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3、新艺术运动, 4、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5、早期的现代主义设计, 6、包豪斯, 7、美国现代设计的兴起, 8、二战后各国的现代设计, 9、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设计。这些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如图所示。

具体而言, 工业革命引发了设计的根本性变革, 暴露了欧洲设计领域里技艺分离、复古风与装饰风盲目盛行, 尤其是机械产品的设计滥用手工艺的装饰手法, 形式与内部结构、机械化生产不相适应等设计危机。针对这些危机, 欧洲开始掀起了探索新时代条件下设计发展新道路的运动。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首先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新艺术运动重新以自然主义的风格一开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 装饰艺术运动则设法把豪华的、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 这三者都是侧重现代设计形式的艺术装饰的形态探索。

早期的现代主义设计脱离传统的观念、风格和技术手法, 适应工业化时代特色, 着力解决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设计问题与社会问题, 因而具有民主主义和理想化色彩, 其发展到高潮的集中体现就是融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于一体的包豪斯。美国现代设计的兴起是建立在本土商业性设计的基础之上, 吸收并发展了欧洲的设计思想, 美国的设计追随市场, 工业设计迅速发展, 20世纪30年代流线型设计广泛地流行。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与美国的市场相结合, 现代主义设计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二战后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际现代主义设计, 并逐渐出现了本土化特色, 如德国的理性设计、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设计等。

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后工业社会, 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逐渐走向衰退, 设计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和流派此起彼伏, 既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修正, 如新现代主义设计;亦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反叛, 如波普风格、解构主义设计等。另外, 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 人们重新思考设计与环境、设计与人、设计与技术等的关系, 直接导致了绿色设计、通用设计等新的设计风潮。

四、《现代设计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现代设计史》课程的授课, 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地把握现代设计风格的演变, 方便地讲解纯艺术、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具体的现代设计作品的综合影响, 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文字讲解与图片分析的分离状况。此外还可以辅助下列形式提高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比如辅助讲座、专题讨论等形式,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引导性学习;或者是学生根据专业实践方案的重点, 适宜地获取直接的历史经验并就地展开讨论。

总结

综上所述, 以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线构筑《现代设计史》课程体系, 可以从设计本体的角度清晰地把握现代设计发展的规律。此外, 在教学中如何重点深入地剖析西方政治、艺术、经济等因素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变动社会中的设计演变, 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07年9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 (QAA) 学科基准声明之“艺术史、建筑史和设计史” (HAAD) 草案咨询。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P11.

[3]刘洪彩.《现代设计史》[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4]Jonathan M.Woodham.Twentieth-Century Design[M], Oxford:Oxford Press.1997.P96.

现代教学设计 篇5

安璐(2014级,数学教育专业,14102937001)

【摘要】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以及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教学

运用

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它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及教育模式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一次深刻的大变革,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是一场基于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大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经费投入的增加,在不远的将来,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改善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设备和网络将进入每一间课室。这样,如何适应教育环境的这种深刻变化,如何最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 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再例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的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2)变静为动 突破教学重难点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的联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在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R<d相切<=>R = d相交<=>d<R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我认为 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做到陈重穆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效果。彻底的摆脱了教学中“烧中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还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还可以利用师生界面进行超级连接,达到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动态的,“活”的几何。

二、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数学学科大概是最困难的。不像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因为数学需要进行思维训练,不仅依靠课件表面的生动难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于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研究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考虑在多媒体辅助下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学。(1)启发性原则

数学科学的最大特点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应用性于一身,而这也正是数学被公认为“难”的地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认知。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动、界面的漂亮,而应注重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有些内容过去单凭教师的“说”,学生不好理解,现在多媒体能帮助教师“说话”,抽象和直观有机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前市面上出售的数学教学软件就缺乏启发性。所谓讲解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有关的概念、定理、公式,不谈他们的来源和用场,不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更不谈最值得领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谓练习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答案,有的甚至连必要的过程都没有,对于判断选择题或一类简单的填空题,计算机倒是有些交互功能,但反馈信息却谈不上任何启发性。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灵魂,现在则需要考虑如何在多媒体辅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出比传统教学更富于启发性的教学。(2)针对性原则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用统一的节奏,同样的策略,面对全班学生,更多地只能考虑共性,难于照顾个性。而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经验不同、思维有快有慢,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学生一人一机利用教学软件学习,他们可以利用键盘或鼠标控制学习节奏,还能通过菜单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或帮助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有针对性,就要设想电脑在和学生面对面地交谈,学生看到电脑的每一屏他可能怎么想,下一步屏幕上又该显示怎样的具有启发性的文字或图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传统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而现实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改变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甚至是自做课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认知。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认知数学的工具与环境,应能改善学生的数学活动,给学生的参与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并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同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我认为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使多媒体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学手段全面结合,以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三,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规范、系统性的板书。第四,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最后,加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等的培养。参考文献

[1]袁智强.数学教学学报,2002,11(2):95-97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3]张波.关于数学CAI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1):44。

[4]王鹏远、王选勃、王珏.如何用几何画板教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面向现代产品设计的生活形态研究 篇6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面向现代产品设计的生活形态研究

On lifestyle in modern product design

□吴蓓蓓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为了保证设计能够与目标用户群体的生活形态相契合,应将生活形态研究引入现代产品设计理念中。这就要根据课题确定生活形态的研究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准确划分、界定研究的目标族群,围绕“人”与“产品”两个关键因素展开研究,从而准确把握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并以此为基点进行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生活形态;目标用户群

生活形态研究是获得消费者信息的重要研究方法。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中,产品设计的成败往往在于设计者是否了解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和喜好。

生活形态的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AdlerAlfred于 1927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活形态是个人认知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空间前提下所显现的外在形态。半个世纪后,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lexander Kelly在 1975年提出了生活形态理论,他将生活形态视为认知结构体系,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特定的认知结构体系,有其特定的生活形态,每一群体也有其特定的生活形态。生活形态的研究就是要找出一个群体的共同构面,以了解这个群体,进而尝试预测其可能的行为。[1]

为了保证设计能够与目标用户群体的生活形态相契合,应将生活形态研究引入现代产品设计理念中。面向产品设计的生活形态研究可以分为如下 4个步骤。

一、根据课题确定生活形态的研究内容

生活形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从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和生活轨迹中全面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进而发现其显性甚至是隐性的产品需求,从消费者的需求中确定产品的开发方向。

生活形态研究不仅要关注人们的生活内容本身,更要从人们的生活形态出发研究人,尤其应重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活形态研究,就是要研究消费者与产品相关的生活轨迹和生活主张。通常情况下可从如下 2个方面入手。(1)纯粹以人为中心研究生活形态,其研究内容 (见图 1)包括时间、地点、社会文化等背景信息,人的基本生活与行为模式、生活态度、期望追求,潜在的、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等。(2)从人与产品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活形态,研究内容可以扩展到与产品相关的生活形态细节研究以及对产品的观点、期望等。[2]

图1 生活形态研究内容

二、划分和界定生活形态研究的目标族群

生活形态研究是针对特定的族群展开的。要把研究对象作为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历史背景、有社会关系、有苦恼、有欢乐、有追求、有个性的一个个族群。因而划分和界定目标族群是生活形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如下步骤。

1.将影响生活形态的各种因素作为族群细分的因变量

某一社会族群生活的形成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就构成了对同一时代或同一类产品的使用者进行族群细分的标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影响生活形态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因素、人口统计因素、消费心理、社会文化、产品相关经历五个方面。[3]

2.根据时代特征和研究需要确定族群划分的关键因变量

在不同的时代特征或者不同的研究课题下进行生活形态研究,划分族群的标准即影响生活形态的关键因变量往往不尽相同。

在工业社会中,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物质条件,因而与物质相关的因素对生活形态的影响最大。比如,城乡在公共设施和物质资源上的不均衡使得地理因素对生活形态的影响很大;由于性别和年龄带来体力上的重大差别,人口状况也是造成生活形态差异的重要因素。在后工业社会,知识成为影响生活形态的关键因素,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构成和知识占有量。知识的不同会带来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不同,生活时间构成也不尽相同,从而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的科技和新的观念,有条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

3.对目标族群进行产品风格倾向研究

通常情况下,对于族群的界定仅仅是在人口统计、思想观念等领域内进行。但是在越来越注重情感体验和精神功能的今天,族群的心理因素,特别是与产品相关的心理倾向和期望成为族群特征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族群特征的表征和强化往往通过该族群持有的产品来实现。因而在生活形态研究中,需要更加全面地对族群进行界定,需要对目标族群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进行定义,特别是在目标族群对产品的主观倾向上做进一步研究和界定。比如,在对专业技术阶层进行界定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资料分析获得这一人群的如下特征:具有较高学历,接受过专业化训练,以工资、薪金谋生;以脑力劳动为主;年龄在 30~45岁之间等。在此基础上,还采用问卷与主观倾向测评的方法,了解专业技术阶层的消费倾向和产品偏好等。最终发现专业技术阶层这一群体使用的产品有两大风格倾向:一部分人倾向于稳重、大方、简约、豁达、刚柔并济的产品形象,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喜欢活泼、个性鲜明甚至有些怪异的形象。

三、分类实施生活形态研究

人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与产品接触,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产品,人们就是在与大量产品的接触中构建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一定的生活形态。面向现代产品设计的生活形态研究有两个主要元素:人和产品。这里说的人指的是被研究的人群,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所有因素,即生理的、心理的因素,理性的、感性的因素,行为的、态度的因素等;这里说的产品指的是人造物,包括实体产品、服务提供等。[4]

针对不同课题的生活形态研究,其范围不尽相同,人和产品两元素在其中的权重也不同。产品设计中的生活形态一般分为 4类。

1.以产品为中心的生活形态研究

以产品为中心的生活形态研究,指的是对人们生活中与某种产品相关的显在信息 (直观的、已经存在的)和潜在信息 (未来的、未被发现的)的把握。这里研究的人群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如以手机产品为中心的生活形态研究,就将所有与手机有显在关系或者潜在关系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假如以年龄作为区分人群的参考标准,被研究的人群从儿童、成年人到老年人都可以包括在内。从各类族群的生活形态中发现规律性、差异性等信息,从手机这种产品的衍生性与可创新性的特点出发,除现有的主要面向成年人的手机设计之外,还可以进行儿童手机设计和老年人手机设计。此外,以行为能力作为划分研究对象的标准,通过对不同生活形态人群的研究,可进行面向盲人、聋哑人等特殊人群的手机设计。

2.以产品的某个目标人群为中心的生活形态研究

以产品的某个目标人群为中心的生活形态研究是产品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种生活形态研究,主要用于有确定的目标产品和明确的目标人群的情况。由于设计的对象和目标人群都十分明确,在对目标人群生活形态进行研究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与产品有关的目标人群的生活形态信息。这种研究多用于产品改良设计。例如:为“80后”进行的汽车设计。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80后”与汽车相关的显在的和潜在的习惯、爱好、生活规律等,研究“80后”与汽车的人机关系,研究“80后”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环境以及“80后”的汽车使用环境等。

3.以目标人群的生活形态细节为中心的生活形态研究

这是一种没有确定的产品特性但有明确研究人群的生活形态研究。这类研究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研究,但以目标人群生活中某个细节作为设计的重点。比如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使用的通讯交流工具设计,身体机能衰退并长年卧床的老年人使用的洗发辅助产品设计,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护理产品设计等。在这类产品的设计中,需要对目标人群相关的生活进行细致的记录、研究和分析,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来指导产品设计。比如为老年人设计代步工具时,要观察分析老年人居住的环境,老年人肌体衰老的特点及常见老年疾病,老年人的出行方式、范围、目的、时间,市场上现有老年人用品的特点及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观念和倾向等。这些详细信息能够帮助设计师发现老年人在代步工具方面的真正需要,它可能是成熟的汽车产品,也可能是依附于拐杖的简易轻便的产品。由于研究在展开的时候没有固定的产品类别和具体的产品形态信息,所以研究的结论往往能从代步方式上提出具有较强创新性的设计,因而产品设计的结果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需要,大大提高产品设计的人性化程度。

4.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形态研究

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形态研究是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的,但这类研究并不指向确定的产品类别或者具体的产品特征,因此是一种开放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思路多用于科研机构对新产品或新领域的探索。通过这种研究能够发现尚未被开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市场,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如在对城市中产阶层进行的生活形态研究中,就可以从工作学习、休闲旅游、出行购物、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在该类课题的实际研究中发现,城市中产阶层更关注知识的更新、信息的获取,关注健康和休闲,因此针对城市中产阶层在上述领域的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四、以生活形态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进行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尤其是产品功能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对人类生活需求进行研究,并通过一定的载体和方式去合理地满足这种需求。这个过程从研究人们的生活需求开始,并以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将设计者的认识和判断物化,通过市场途径即商品化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设计者设计产品的时候不仅仅是设计了产品本身,而且是在对用户生活形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设计出合适的人与人、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1.发现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

生活形态包含着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期望和要求,直接构成了他们对产品功能的需要。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产品设计是人的需求的产物,满足人的需求是产品设计的核心。族群不同、生活形态不同,人们对于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就不尽相同。同一时代背景下,青年族群更加注重产品对自身个性的张扬,而中年族群则更加关注产品实际的操作性和宜人性。设计者应当从生活形态研究中准确把握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并以此为立足点进行产品设计。

2.设计出实现功能和满足情感的方式

实现功能和满足情感的方式,指的是产品功能得以实现和人们的情感需求从产品中得以满足所依赖的技术、结构、形态等。即使是在同一时代中,人们所属的族群不同、生活形态不同,生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就不同,因而就需要依据不同生活条件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产品。以洗衣机为例:收入比较低、工作和生活节奏比较慢的族群,倾向于使用半自动洗衣机;而认为“时间就是财富”的人宁可多花费一些金钱,将自己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活形态,才出现了智能全自动洗衣机以及网络远程控制洗衣机。

[1] 夏亚丽.生活形态产品属性之相关性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2] 王增.基于生活形态的家电产品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3] 东美红,林粤湘.生活形态分类研究设计 [J].美术学报,2007(3):21.

[4] 张莉立,徐明亮.生活形态研究与设计艺术关系的辨析[J].艺术与设计,2008(8):5.

TB472

A

1009-3729(2011)02-0019-04

机械设计中现代设计探讨 篇7

1 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现代化新技术和新的发明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 各种电子技术以及机械技术与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正在渐渐融合, 各种机械器材的设计理论以及制作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现代化机械设计过程也利用了计算机技术, 来使得机械设计的过程更加合理, 步骤更为清晰, 同时还能够使设计更加趋向于人性化。规范而有效的机械设计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设计更具有远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首先, 利用现代设计的理论方法来考虑整个产品的细节问题, 可以比传统机械设计方法更在的发现潜在问题, 减少未来出现故障的可能, 同时, 现代化机械设计可以更加充分的考虑到产品的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另外,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可以运用到现代的机械设计方方面面中, 优化现代设计的仿真性。

2 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的应用技术

通过对大量机械产品的研究分析, 现代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分别是能提高产品优良性能的设计技术, 能够满足市场要求的创新设计技术方法, 能够优化产品使用寿命的设计技术以及发展绿色技术的设计技术。

2.1 提高产品性能的设计

机械产品必须具有优良的性能, 只有良好的性能才能够保证机械产品的生命力, 提高产品优良性能的设计方法有很多, 最重要的内容和特点有:

(1) 能够消除并及时的预防产品可能产生的故障, 这种技术特点是围绕产品的可靠性而设计的, 主要是研究产品和系统所产生的故障的原因, 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能够提高材料抵御破坏能力的设计方法技术。当材料和结构在外界因素如高温、电荷强度等的影响作用下, 其性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所以, 其设计的重点是要提高产品的结构承受能力以及抗疲劳强度, 来提高产品在各种工作环境中的使用寿命。

(3) 解决物体表面的摩擦和润滑等问题的设计技术。这种设计技术综合运用了摩擦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基本数据, 将产品的磨损降低到最低的水平, 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原材料的消耗, 节约了部分能源, 同时提高机械装置的可靠性, 有效的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 防腐蚀的设计技术。这种设计技术要科学合理的选择材料并制定出相应的加工工艺, 来提高产品的抗腐蚀能力, 防腐蚀的设计加工方法能够有效的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以及使用效率。

2.2 满足需求的创新产品设计技术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强烈的竞争机制以及供求关系,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 产品的创新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满足顾客的市场需求同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产品创新设计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

(1) 解决发明问题的创新技术。这种创新设计技术包含对新产品的适应性和变参数的设计, 主要是在设计的起初阶段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构建出一个原来并不存在的全新产品技术的过程, 这是解决掉发明问题的非常重要的阶段。适应性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莫忠需要和要求, 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合理的改进, 变参数设计是在原有的设计原理基础上, 对部分零件进行的完善和改进过程。

(2) 复杂产品的创新设计技术。对于复杂的产品设计要利用到信息网络的仿真虚拟技术来只能设计产品,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功能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组织过程与系统的复杂性。这种设计的核心就是概念的设计, 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概念设计建模技术、产品的布局设计、产品的形状设计、多目标协同工作技术以及产品方案的综合评价技术等。当前主要是应用于航空航天事业、汽车制造行业以及数控机床等方面。

(3) 降低设计成本, 优化设计资源的设计技术。为了能够在保证产品的功能与质量的条件下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就必须要优化产品资源, 降低设计的产品的生产成本。这种设计技术是在设计目标产品的时候约束好一个基本的成本, 以成本为前提, 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的分析计算, 对于全过程的连续优化来降低成本, 追求出更高的产品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的综合运用性能。

(4) 缩短产品的研究周期。在对新的机械产品进行研究设计的时候, 可以利用三维的CAD系统来使新的产品继承以往的数据信息, 仅仅对其中的部分构造进行重新的计算和设计, 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效率, 降低研究周期, 尽量缩短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周期时间, 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提高产品寿命的设计

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原材料选取加工制造开始, 知道消费者使用完毕宣布产品报废将其拆卸成原材料的整个过程, 提高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集成特性的并行设计。这种设计技术是在产品的规划和设计阶段, 将所有能够支持产品全寿命使用周期的信息用并行的方式来对工艺规划制造转杯试验、运输、维护以及回收等相关环节综合的整合起来, 集成设计的目标, 处理好各个任务间的耦合关系, 应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来进行评价决策, 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使用寿命的目的。

(2) 面向制造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由面向制造的机械零部件结构模型、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机械部件和整机装配的设计、以及环境模拟装配等, 让设计出的产品综合性能最好, 保证产品的设计制造的成功性。

(3) 全寿命周期设计数据管理。这种设计技术主要是利用跨平台数据集成于共享的PDM系统, 来将网络上不同的东西同系统之间形成一体化, 高效且完整的将产品从规划生产到报废处理整个使用寿命周期内复杂的数字化信息记录下来, 是产品所需的重要数据完整的保留下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2.4 绿色产品的设计

绿色产品要求既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 同时还必须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当前人类正面临资源短缺和人口过生的问题, 设计绿色有效的产品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整体的趋势。绿色的产品设计技术包含以下几点:

(1) 面向环境的技术。在产品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 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的关键技术包括绿色产品集成设计理论、绿色产品建模研究技术、绿色产品的环境指标等等。在保证不会影响到环境质量的情况下, 具有优良的质量保证。

(2) 面向能源的设计。这种设计技术是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资源的浪费, 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的设计即可以优惠能源的供给以及驱动的方式, 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回收并实现能源的重新利用。在产品的功能特点等基本要素已经明确的条件下, 在设计时确定产品的结构制定、材料选择以及加工的工艺方法、可重新利用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装配性, 用最少的能源消耗来设计并生产出新的产品。

(3) 面向材料选择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是绿色产品设计的关键所在, 能够在根本上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降低能源的消耗。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设计方法有新材料实用化设计技术、材料回收以及二次利用的技术、基于材料选择的CAD技术等等。

(4) 人机工程设计技术是以人机工程学理论为研究基础, 面向人的产品设计技术。这种技术是以人的心里特点和生理特征为参考依据, 利用科学的技术成果数据来设计的技术方法。目前所使用的关键技术有心里模型技术、人机界面设计技术、人机工程测量技术以及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

3 结语

现代设计在机械设计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创新性技术在现代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在整个智能化的机械设计中, 基础的设计细节是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精准的计算的, 选择出最好的设计方法并且形成一套独特的智能化设计体系, 不仅仅可以有效的减少机械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机械设计的准确性以及设计的效率, 为机械设计的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摘要: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提高, 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各类设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机械设计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若想让机械产品更具有竞争的优势, 让人们更加的接受它, 就必须要把社会科学技术真正的应用到机械设计中去。本文结合了相关文献理论基础, 对于目前我国机械设计中的现代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机械设计,现代设计,探讨

参考文献

[1]张鉴非.现代设计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 2013 (14) .

[2]李龙, 李国新.机械设计中对现代设计技术应用的分析[J].机电信息, 2012 (21) :103-104.

[3]孟令浩, 秦英杰, 向玉凤, 等.机械设计中现代设计探讨[J].河北农机, 2013 (3) :5 7.

现代产品设计 篇8

中国传统图形历史文化深远,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 我们需要挖掘出其图形运用新可能性, 使传统图形运用步入一个更为成熟阶段, 推进中国当代设计能屹立于世界设计。另外, 传统图形的良好运用, 也能促进其它类型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过传统图形的运用, 并不是拿来即可, 是需要遵循现代产品设计原则, 需要进行融合与创新, 需要在设计理念和产品外观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只有这样, 才能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更好的展现传统文化, 体现其市场价值。

家居产品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 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一些细节上都有所体现。餐具、布艺、家饰、收纳以及各种功能兼具装饰性的生活小用品——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这些生活日用品。作为日常家居消费品, 家居生活用品不仅要满足使用和审美功能, 同时还扮演着一种设计文化载体的角色。在现代家居产品中加入传统图形文化, 不仅有助于美化产品外观, 还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性、历史性。

可以说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与传统图形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因而在设计中我们要努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元素, 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时代审美特点, 创新设计出迎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家居产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想要使中国产品能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把握好设计元素, 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 体现现代设计理念或审美标准。这应该是现代产品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历史文化性与现代市场需求性。

二、传统图形文化的推崇与反思

当前传统图形文化广泛被人们认可和推行, 这体现在许多行业中, 其中在家居的体现上较为明显。这种潮流既是对文化根基被改变的反叛, 更是当前整个设计界回溯传统的一个呈现。当今社会发展迅速, 与生活相关的各类产品中多元化文化也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这样一来我们通常所讲的家居产品的设计就不再是单一的设计工作。产品设计中的很多因素都影响着其最终的审美效果, 包括内在的技术设计, 也包括外在的社会环境、消费文化等。另外, 在人们的审美中, 传统习俗所占据的影响比例也较大, 它深入人心, 形成一种定向的趋势。所以在当代的家居设计中, 中国传统的图形, 就是这种唤起民众历史与文化记忆, 并且能产生亲切感的一个因素。这也是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社会运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崇较为盛行, 传统文化元素也开始广泛的应用与艺术与设计领域。但这种对传统或古典文化的追崇, 并不是完全的复古, 而是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相结合, 使现代产品赋予古典美学特点, 满足人们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另外, 在家居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需要表达出新的文化含义, 要透露出清雅、端庄的东方美感。

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 一些简单的拼贴、堆砌与复制等表现方式不免有点过度, 如果仅仅是照抄照搬, 毫无改进和创新, 势必破坏了原有的传统文化精神。例如我们常见到的所谓的“八仙”茶壶、“龙凤”碗等, 这些家居产品虽也是表达了现代产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但设计过于的简单和粗糙, 无法体现本该有的传统文化特质。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的肆意运用, 可以说是对它的亵渎, 如此长期以往, 让人反感。

传统图形文化的运用较为复杂, 它需要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和领悟, 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灵活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现代家居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图形文化运用, 然而我们的这种运用决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复制、拼贴和堆砌, 需要从文化的内在特质出发, 领会文化的深层次含义, 再应用于家居产品设计中, 从而创造出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家居产品。

三、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运用

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拿来就行, 他需要挖掘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可能。这里所说的创新方式多样, 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细化分解或多样组合, 从而重新的设计样式与风格。不过无论是何种方式的创新, 都是需要做到对传统图形文化正确认识和理解, 消化吸收传统图形的精髓, 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 融合古今获得自己独有的创新成果。针对传统图形文化, 它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随意性, 一个艺术设计师要想真正定位和把控好需要它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其中语意的创新是一个基本问题。这种创新, 主要可以从传统图形的重构、造型简繁的演绎、色彩意蕴的新生、意蕴解读的创造、中西互动的联结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再有, 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运用, 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本土创新, 要具有能够走出去的潜力。也就是说, 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需要发开思想、打开视野, 在国际艺术设计中展现中国创新的传统图形文化的魅力, 超越自身本土化的限制。获得国际的认可, 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图形文化创新的认可, 也是人类优秀文化需要传承的一种需求。总的来说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的关键点在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也就是如何利用一定的手段, 在设计中展现和传递传统精神。因而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其精神进行深入研究, 再结合中西方新的设计思想, 才能传统文化的创新得到较好地实现。

当然, 中国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家居中的应用, 不能盲目的“闭门造车”, 需要考虑诸多现实因素。第一, 要考虑市场因素, 家居产品最终是要卖给顾客获得利润, 而不能是当做艺术收藏品, 他需要调研和定位好市场, 了解客户的需求;第二, 产品的文化内涵, 如何区分一般家居与融合传统文化家居关键在于它是否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 因此家居产品的设计或制作中, 要综合考虑其材质、工艺、使用功能和环境等要素, 发掘和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第三, 使产品具有现代化, 毕竟我们处在的是现代社会, 因此家居产品的设计更需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所以将传统图形元素简化, 保留主要特征, 融入新的现代元素, 才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总之, 中国传统图形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 其内在的精神特质也非常丰富, 不仅可以展现民族的审美观, 也能深深影响当代人的文化趋向和审美意识。而家居产品需要传承和创新这种文化, 将其与现代艺术结合, 创造出能被客户接纳和肯定的创新产品。这类产品要包含传统的文化习俗、审美理念等, 并且需要和国家或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合, 不能出现背离现象。在全球化商业环境下, 民族传统文化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另外, 将家居产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很好地融合, 使其更具文化性和社会性, 也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历史久远, 内容丰富多样, 凝聚了人民的智慧, 体现着民族审美习性, 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文化就是一类典型代表。当前, 传统图形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认可, 并被继承发扬开来, 例如将传统图形文化融入到现代的家居设计中, 更能体现家居产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总的来说现代家居设计与图形文化联系密切, 因而我们要努力挖掘传统图形元素, 创新设计出更多迎合人们审美观的家居产品。

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设计影响研究 篇9

20世纪之前, 美术和艺术设计一直被归于艺术领域之中。传统的雕塑、绘画、建筑等视觉艺术形式与传统工艺美术相互紧密结合并互相影响。直至19世纪末期, “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提出了新的艺术理论就是“艺术应当与技术互相结合”原则, 要求艺术家对工业化产品进行设计, 体现出设计与艺术的必然联系, 又显示出了设计师独立的姿态。受莫里斯影响的包豪斯创建人建筑家格罗佩斯邀请了伊顿、马科斯、穆什、费林格、克利、康定斯基等著名的前卫建筑家、现代艺术家任教, 正是这些现代艺术家开创了包豪斯的设计教学并使设计理论研究大放异彩, 从此符合现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现代设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包豪斯的建立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设计的开端。

二、现代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一) 现代艺术激进的探索推动了现代设计的革命

19世纪后期, 绘画界对现代艺术激进的探索推动了现代设计的革命。在美术界对构成产生明确认识, 是从19世纪的后期印象派塞尚开始的。塞尚的绘画构图及其方法论, 与立体造型的构成是相通的。其后塞尚对构成的认识又影响了特朗、马蒂斯、乌鲁克等, 使他们建立了“野兽派”。继而又建立起了“未来主义”艺术。“未来主义”又发展为革命的“达达主义”。其表现贯穿着 几何的、抽象形态的意识观念。受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影响, 新时代的设计师开始挑战传统艺术形式, 开拓了符合新的、工业化时代的的现代设计艺术风格。立体主义是最早地把时间 - 空间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艺术派别。它利用相对性原理和同时性原理, 把不同时刻观察到的对象同时地表现出来, 在画面中表现出更纯粹的几何形态。受此影响, 设计师里特维尔特设计的“红蓝椅子”和“施罗德”住宅, 把蒙德里安的二维构成延伸到三维空间, 成为“风格派”设计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是现代主义设计在形式探索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强化对秩序的重要性, 设计通过简化体现出秩序感, 传统做法被设计师所淘汰。现代设计受到柯布西耶简洁主义所影响, 把抽象的几何构成形式看作设计终极原则, 反对过度的装饰, 注重体现基本形态和强化功能, 使理性主义成为设计风格的先锋。

(二) 新的艺术和设计形式通过现代艺术和现代设 计相互影响而产生

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是交替转换并和其他派别相互影响的设计风格和现代艺术。其中体现了形式、语言的开拓精神和丰富多彩, 并赋予时空新的概念。波普艺术以有秩序变化的图像重复、视错觉所形成视觉的动感和错觉的一种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动感艺术加上光、影、声、形成一种全方位空间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是依赖于视网膜影像错觉引发心理现象的一种媒体设计。在1960年代, 装置艺术吸收了绘画、设计等因素和语言形式和生活垃圾等, 创建一个新的领域概念, 并对视觉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 艺术设计与商业文化对于绘画艺术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如波普艺术的开山之作——汉密尔顿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又如此吸引人》采用招贴印刷材料、照片、画报所组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而发端于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则是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反叛, 以寻求更有活力的、多元的文化。通过借助过去的维多利亚、新艺术与装饰艺术风格, 激发了许多设计师的怀旧思潮, 将老的艺术形式进行现代化的运用, 使产品具有浓厚的艺术创造意味, 拓展了设计的理念和语汇。

现代艺术激进的探索推动了现代设计的革命, 拓展了设计的理念和语汇。新的艺术和设计形式通过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相互影响而产生。现代艺术所体现特性与机器大规模生产说要求的的机械化, 标准化所吻合, 成为工业化时代生产的必然选择。从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它们在本质上始终相互关联, 彼此互融。

摘要:“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提出了新的艺术理论就是“艺术应当与技术互相结合”原则;包豪斯的设计教学并使设计理论研究大放异彩, 从此符合现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现代设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包豪斯的建立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设计的开端;而发端于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则是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反叛, 以寻求更有活力的、多元的文化。通过借助过去的维多利亚、新艺术与装饰艺术风格, 激发了许多设计师的怀旧思潮, 将老的艺术形式进行现代化的运用, 使产品具有浓厚的艺术创造意味, 拓展了设计的理念和语汇。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影响

参考文献

[1]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j].长沙:装饰杂志2002, (1) :1.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长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

浅谈现代绘画与现代园艺设计关系 篇10

1 现代绘画与现代园艺的各自特点和使命

1.1 现代绘画是个性的表露

现代绘画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标新立异, 以致从根本上否定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 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 以象征、变形或抽象符号来折射、隐喻、暗含外部世界, 表现悲观、扭曲、失落的思想或狂热、烦躁、激动的情绪。这一切都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 是与西方传统美术截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的总称。其中较为显著的有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未来派、抽象派等等。这些流派不断交替更迭, 呈现出种种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 任何画家其作品的生命力都在于极端个性化, 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 以达到创造新的形式美。从这种意义上说, 画家不得不把自己个人主观意志的潜能发挥出来, 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古今中外每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都创作过极为个性化的作品, 展现自己的典型风格和特征。画家们为了表现出作品的生命, 根据自己的愿望, 在技能、材质与工具的应用上随心所欲, 可以完全不考虑其作品被不被人理解、欣赏、接纳或认可。

现代绘画个性化的表露还体现在五花八门的创新观念上。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 如何反映这一时代特征, 是每一个前卫艺术家思考和创新的课题。在西方艺术形式复杂多样的今天, 绘画似乎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艺术家们为了发现具有个性的独创, 往往采用一些不同种类艺术间的结合, 或是运用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以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

1.2 园艺设计体现的是多层次的理性思考

园艺设计是在设计理念和功能体现的前题下, 通过科学技术、材料、工艺、机械加工等工业化的生产综合水平, 生产出各类产品, 最终满足全社会消费者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因此, 设计是物质性、功利性和实用性的, 是不能完全凭感觉去完成的, 而更需要接受和服从广大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文化品位与生活习惯。例如, 各类电器从设计到生产, 再从市场到消费者的使用, 整个过程体现了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设计、策划、市场、消费、生产、成本、企业文化、品牌、设计思潮、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等问题, 寻找最佳的表达方法, 把设计师的构想变成消费者能够接受和采纳的现实。

园艺设计作为作品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具备价值与使用价值, 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满意, 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 它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检验;设计最后的成功与否, 在于它能否达到美化产品最终实现促销的目的。现实中几乎每一位设计师在为客户服务时, 都尽量去迎合和满足客户对设计的需要。

2 绘画与园艺设计的异同

绘画与园艺设计属于美术两大分支, 它们之间有着相同之处, 都是属于创造性活动, 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绘画与园艺设计在工艺制作和实现方式上存在着区别

绘画虽然是一门艺术, 但整个绘画作品的产生和制作过程是属于纯手工艺的, 观者看到画面上的点、线、面、体和真实的肌理或质感, 都是画家手工制作的, 因此, 绘画中手工操作的技术含量占重要比例。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实际上是完成一种思维过程, 即通过某种技法去实现某种意念, 在这里, 技术所包含的材料、技巧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油画是通过以油为结合剂的油性颜料, 用特定的技法, 将构想画在布面或其它材料上;国画是用毛笔蘸上墨等水溶性颜料, 以特有的笔法, 将构想画在宣纸、帛以及其它材料上。但对设计产品来说, 在实现方式上是通过脑力劳动的创造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结合来完成的, 如今科技的进步和电脑的产生, 给设计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 设计作品的产生方式更加体现了机器的智能化、系列化, 机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2.2 绘画与园艺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对于绘画而言, 是非商品化的 (商业绘画除外) , 画家们强调的是自身的感受、意念、风格和精神内涵, 现代绘画更是创新观念独特, 其个性表露和情感发泄更加强烈, 使人惊讶不已, 画家不会考虑其绘画能否让观者接受, 更不去考虑绘画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但园艺设计是一项为他人服务的活动, 具有物质性、功利性和实用性, 并与商界有密切联系。如果说消费者和顾客是上帝的话, 那么设计师就得屈服于他们的“上帝”, 这是应该遵循的原则。园艺设计者必须使他的作品具备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去满足消费者的种种需求, 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满意, 最后通过市场竞争, 使之实现畅销。

2.3 园艺设计不同于绘画还体现在对秩序美的追求上

现代园艺设计对实体的进一步把握是形式法则。形式是实体的具体化、丰富化、精确化。可以看出德漠克得特以原子结构来解释宇宙实体的内在形式, 毕达哥拉斯派则以数理描述宇宙实体的外在形式, 他们从天空星辰的布局中悟出了点、线、面的几何关系, 从而把数推为宇宙的本体。在设计方面, 数对设计的影响, 远的不说, 仅从近代有关设计理论, 对设计的贡献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模数最初对于建筑形式有着重要的贡献, 后来被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模数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对太阳神的肚脐、头顶和伸直手臂的指尖进行分割, 之后勒·科布歇将之变为44个长方形进行空间分割。网格设计体系把几例分析法和数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其特征是重视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总之, 它是以理性的数理为基础的形式法则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园艺设计的美感体现在有秩序数理的韵律上, 这点与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

3 绘画与园艺设计的联系

虽然绘画与园艺设计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但不能否认绘画与园艺设计这两个同属于一根藤的瓜,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早期绘画与设计的起源在艺术规律和基本特征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如, 具备必要的绘画知识及审美能力, 对于园艺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尤为重要。在园艺设计教学中, 学生应具备必要的绘画知识, 才能表达各类形态的造型, 并能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抽象表现能力、对形态的审美能力等。这就意味着素描教学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生的绘画是从基础素描开始的, 随后再通过设计素描、设计草图、设计效果图等课程的学习, 进行绘画的进一步训练。

我国的绘画将继续在国际性的巨大风格差异中摸索和试验, 探索新的道路, 将绘画的时代性、民族性、当代性放在第一位, 开创中国绘画的国际地位与影响, 这对设计领域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在园艺设计教育方面, 我国将实行素质教育, 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方式, 涉及到社会、人文、科技等学科, 使学生能够受到设计方向、设计商务、设计策划等多途径的教育, 这对绘画观念的更新有着巨大影响。

摘要:绘画与现代园艺设计有着巨大的差异, 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 是观赏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是情感宣泄, 表现个性才气与多层次、多社会性的理性思考的关系, 是体现千万艺者技巧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探讨现代设计中的设计美 篇11

在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产品的功能逐渐占领到主导地位,与传统产品设计有很大区别,现代设计更倾向于为大众服务,这种设计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科技的进步极大的影响了现代设计,艺术与技术、形式与功能的巧妙结合使设计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现代设计更需要融合本土文化,使其多样化发展。

现代设计功能与形式的和谐

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矛盾,功能与形式达到和谐的状态是现代设计追求的目标之一,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才能推动设计的向前发展。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功能、造型(形式)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产品设计的三个要素;功能是指产品在人使用的过程中能展示出的某种性能,造型(形式)是指产品外形,物质技术是指在生产产品时所具备的技艺、工艺和设备。功能是产品设计主导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功能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其他因素则影响了产品的附加值。任何设计都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正如黑格尔指出:“功能是在具体感性形式中显现出来的功能,形式又是显现功能的感性形式,功能与形式不可分离,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提出了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名言:“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提出的这种“有无相生”的观点正是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说明器即功能,不在于围成空间的“壳”而在于空间本身,但空间离不开“壳”的依附。

关于形式与功能的探讨,在19世纪末,路易斯·沙利文(1856—1924)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的领军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这种观点解决了设计界关于形式与功能主次问题的探讨,对当时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潮主要是针对欧洲上层贵族设计而言,反对设计中矫揉造作之风,主张用几何形体去表现设计,这一期间简洁明快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在社会中层出不穷。简约洗练的设计风格是现代主义的追求,那么“少即是多”是这种风格的表现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包豪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功能主义者”设计师,他们设计出简洁的作品风格与传统贵族设计风格大相庭径,引领了为大众设计的潮流。

然而“形式追随功能”是强调在设计中功能的重要性,但是过分的强调功能势必造成建筑和产品的千篇一律,缺少地域特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功能仅仅理解为“事物自身的固有性能”,这种机械化单一化的理解,认为功能美即机械美,大机器生产使产品外形相似,缺乏应有的个性。盲目地强调功能的重要性而忽视形式,从而限制了设计师对同种事物多种表现形式,那么设计作品就缺少个性和人文感,无法满足人们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单纯功能主义追求只能反映特殊历史时期的需求,并不能作为衡量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形式追随功能”只是传统设计向大众设计转型的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利弊各有显现,需要辩证地对待。

与“形式追随功能”相对立的观点是“形式至上”,这种设计风格表现出耳目一新的视觉张力,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受到人们的亲睐,但是这种设计风格没有人文情感作为支撑,很快失去了生命力。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这种设计风格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了全世界,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建筑如出一辙,缺乏人文情感。意大利孟菲斯小组倡导一种“舍弃质感,只重形式”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比较重视产品色彩、肌理、透明度等即比较重视产品的表现形式,强调设计中人的主观情趣的表达,反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理性机械的表达方式。由于他们激进的色彩,设计作品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形式美,任何惊世骇俗的设计只会让人感到怪诞,不和谐难以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形式至上”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美是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美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表面,对产品技术的追求同样在变化发展。任何只注重形式或者只注重功能只能将设计推向一条不归路,正如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设计人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两种致命诱惑,即“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和一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形式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两者更好的发展还需要融入民族文化、生活情感、精神追求等,这样的设计能使人-机-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现代设计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

设计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是和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留下了一段哲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理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一个“尺度”即生理尺度,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求,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二个“尺度”,即所谓的心理尺度,在历史上由于对尺度的把握不同设计所呈现的面貌及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会不同。

人机工程学是对比例、尺度最好的说明,这里所讲的“人”指的是生理上的感受,“机”指的是心理上、情感上的感受,设计从功能转变到融入情感情感,这种细节的变化是对“度”的合理把握。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材料、色彩、灯光、技术、传统元素、肌理等等合理有效的搭配同样是对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然而,设计中的美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设计的比例、尺度是变化发展的。罗马著名工程师马可·威特鲁威(Marcus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设计的三原则:“美观、实用、坚固”。这是古老的时期对建筑设计“度”的把握,这种对建筑本质的阐述一直影响着现在。现代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功能至上的审美理念,建筑去除多余的装饰,简洁的结构、均衡的尺度与古典时期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 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将现代建筑风格发展到极致,建筑外表统一规则的表达,地域性元素缺失,各大城市充斥着拔地而起的硕大建筑物,给人带来新奇和陌生的感觉;然而很快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弥补了国际风建筑的弊端,借用各种历史符号表达地域人文色彩,给后人带来的启示是文化元素在建筑中占的比例不能忽视。

黄金分割比(1:0.618)是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法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察觉到它的踪影。在LOGO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苹果标志,图案采用黄金分割,把圆相交叉、分割,图案耐人寻味 。在园林设计中也能看见黄金分割比的踪影,苏州艺圃园林中假山倒影与水域形成了黄金分割的关系,视觉效果很好 ;这种设计手法现代景观设计中经常被采用。

另外,现代设计对比例、尺度的严格把控最终的目的在于适应人的心理发展需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具有人文气息才能够打动人,和谐的设计能达到人-机-环境的有效统一。

现代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设计是人独有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载体,人们的思维是会受地域性文化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设计风格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纵观国内外设计发展历程,由于每个地域的文化风情、生活方式不同、审美不同,思潮的变革会引起设计风格的变化。不同的设计风格相互交融,碰撞,更需要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包容其它优秀文化元素,那么设计不会失去本族文化色彩。

文化是一种“形而上”抽象的表达概念,文化元素是一种“形而下”具体的表现形式。优秀的设计表达文化采用简洁、凝练的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微妙的表达需要考究细节。地域风情的差异对产品细节要求的程度也会有差异,例如日本设计的产品小巧而精致,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透露本国哲学思想“空寂”;德国设计重理性、重功能、重技术,设计的产品同样具有德国人严谨的气息,往往在内在质量上处于不败之地。

设计是设计师思维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地域的设计师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手法不同,影响设计方式的表达诸多方面, 因而设计需要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我国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然而面临着全球化的影响,我们不仅仅需要传承传统经典文化更需要在国际上拥有属于本国话语权,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表达方式,树立本国的文化形象。 同时需要深层次思考我国的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引导下文化元素不仅仅是符号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恰当处理现代设计的功能与形式、合理把握尺度已成为基本的组成部分,人文元素则成为主导因素。在设计中不仅仅需要考虑人的需求,更需要表达地域性文化元素,人和文化的巧妙结合是设计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

日本设计精神与现代西方设计 篇12

1. 注重简约,朴素实用的精神。

日本盛行禅宗的思想观。禅宗追求的是朴素的审美趣味因此日本的设计具有简约朴素的精神。像日本知名品牌“无印良品”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它具有极简的包装,使用环保的白纸,朴素淡雅。像很多日本设计师都具有简约朴素实用的精神。例如:龟仓雄策,就是简约风格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简洁且大气,特别是他的海报设计对现代西方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尊重自然,注重向自然学习。

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影响了日本设计精神。他们尊重自然,注重像自然学习。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长期处于多动不稳定的状态,而日本人因地制宜。根据大自然的环境,他们在房屋的结构采取了轻质的木质结构已达到在地质活跃的地质条件下生存。他们尊重自然,注重向自然学习,根据自然而创作,这正体现出了尊重自然像大自然学习的精神。

3. 注重内化本国文化元素的民族精神。

日本人是一个善于观察运用的国家,善于提炼和转化本国文化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例如日本传统的民族图案浮世绘,就常常被运用到海报、书籍插图等各类设计中。浮世绘是以几何图案为主,采用平面且强烈的装饰性及色彩塑造形体,它是对感受的真实捕捉,是对自然光与影的色彩的深入体会及描画。正是因为它的简约,淡雅,实用,唯美等性情被日本人所喜爱,从而也间接地映射出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4.注重严谨的设计精神。

日本领土狭小,自然资源缺乏,为了在最小的资源下获得最大的回报,日本人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严谨精神。而日本设计精神也因此被这种严谨的态度所影响着。在每一幅设计中,无论是文字的直观性,还是线条的曲美性都必须精益求精。正如福田繁雄所说的:“设计中不能有多余。”日本人严谨的设计精神使日本设计成为了全世界的领先者。

5.日本对集体观念的重视。

日本之所以能在战后快速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刻苦耐劳,更重要的是日本重视集体观念。像日本的工业产品设计,当企业准备着手设计一款新的产品时,往往汇聚各个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的精英以集体的面貌去设计。因而日本的产品是很精致,细腻,符合大众标准的。

二.日本设计精神对现代西方设计的影响:

1.注重理性,简约。

日本通过积极的学习外国经验,再与自身文化的整合,使他们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设计精神,对西方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西方设计由复杂,繁复逐渐变得注重简约与理性。以德国的包豪斯为例不难看出,他的作品体现出了简约、少装饰。德国理性主义作品代表《红黄蓝的构成》,整幅设计仅仅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所构成,色彩单一,将理性与简约发挥到了极致。

2.注重向自然学习。

由于日本设计的好的作品往往都具有自然的味道,这使西方认识到了要认识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家具为例,像模仿蜂窝设计为主的高迪之家和米拉公寓的家具;卢浮宫旁一地铁站入口处,是以植物根茎进行的仿生设计等等。现代西方设计正是看到日本设计善于运用自然而受到了深深的影响,因而西方现代设计越来越与自然贴切。

3. 注重内化吸收文化元素。

现代西方设计深刻地受到了日本的浮世绘艺术的影响。日本设计的成功所蕴含的内化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之一,这种精神成为现代西方设计师必不可少的课程。例如:莫奈与梵高都曾模仿学习过浮世绘艺术而创作。梵高所绘的《唐基老爹》中有许多浮世绘的影子。还有很多前卫画家都从浮世绘中获得各种有意义的启迪,如马奈、莫奈、凡高、毕加索、马蒂斯等人。

4. 具有严谨的设计精神,注重细节。

严谨的日本设计精神给予了现代西方设计很大的帮助。在文章上要求行列精准,在字体上要求符合大小,在许多设计细节上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就拿宜家家居来说,宜家在推出每一种系列的产品时都汇聚公司前列的精英,来讨论产品以达到各个细节都完美。

5. 注重团结合作精神。

日本高效率,高质量的设计产品是团结合作的良好体现,因而很多产业多处于领头羊的位置,这种团结合作的理念对现代西方设计的影响颇大。现代西方设计也注重团结合作精神,由团队提出方案并讨论,修改,最后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将方案具体落实到细节分工合作。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产品的质量也更容易控制。

摘要:日本设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 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己经跻身世界设计大国。“日本制造”甚至作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这些都得益于日本设计的精神。而日本设计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西方的设计。通过对日本设计精神与西方设计的精神的认识与了解, 进一步比较两者的区别与影响, 可以找到日本设计精神对现代西方设计影响的所在。

上一篇:新职教体系下一篇:细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