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2024-09-29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共11篇)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篇1

摘要: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我国财政总收入中,税收占很大的比例。税收管理制度是税收征收制度的基础,没有有效的税收管理制度,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税款的征收。因此,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税收,税收征管制度,改革

1 增加纳税人基本权利并完善法律法规

1.1 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应该有所增加

征管法应明确规定,纳税人享有税法的知情权、隐私权、听证权、诚实推定权、税负公平权、禁止不利的溯及适用的权利、税法的确定性及可预测性权利、获得公正救济权等基本权利,全面保护纳税人应享有的权利。

1.2 增加纳税人补偿措施

当纳税人的财产因税务机关、税务人员扩大查封、扣押范围而被非法扣押、占用时,税务机关、纳税人员除应归还纳税人财产,还应根据非法扣押天数,扣押财产价值等因素,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给予纳税人一定合理的经济补偿。

1.3 改变以收定支计划任务制税收分配管理模式,实行考核治权

税收计划的制定应逐步改革“基数法”,把优化配置市场资源作为最终目的,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收入的机制上,把握好税收计划和依法治税的关系,改革对各级税务机关绩效考核办法,把对税收质量的考核重点放在是否做到应收尽收,是否严格执法,而不是单纯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1.4 增加切实有效可行的权利保障条款

征管法对纳税人权利的有关规定应当避免过于原则性,对于各项权利的具体内容、权利的实现步骤和维护程序、税务机关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侵犯纳税人权利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增强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以避免使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流于形式。

2 扩大税务登记范围并加强与其他各类等登记的有效衔接

现行的税务登记制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要解决税务登记制度上的不足,就需要尽快扩大税务登记范围、并实现税务登记与其他行政登记的内容共享。

2.1 扩大税务登记范围

征管法的税务登记制度只针对从事生产经营并领取营业执照的纳税人制定了相关的规定,而其他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和扣缴义务人办理扣缴登记的范围和办法,至今也未做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征管法需制定相应的规定,将非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也纳入法律规定的登记范围。

2.2 建立政府行政登记网络系统平台

网络化管理有助于各个行政部门的资源共享,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节约征税成本的同时,也给纳税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3 建立税务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作机制

税务登记信息要与工商登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制度要进一步的完善落实。为有效减少税收漏征漏管户,要提高税务登记率,这就依赖于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根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征管工作的实际情况,按周、月或季度与工商管理机关相互传递办证信息,及时进行登记核实比对工作,鉴别一些虚假或不全的登记信息,提高税务、工商两证的有机联系,建立它们的协作机制。在交易密集的市场展开联合办公,实施办证联网,使新的工商登记户能同时在税务机关的网络平台上显示出来,提高税务登记率。

2.4 完善领取税务登记执照的相关规定

《税收征管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以下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将其中“纳税人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的“领取”改为“签收”。这样可以由第三方,即邮政等,来明确纳税人应办理税务登记的时限,以便督促纳税人按时办理税务登记。而且,当纳税人发生逾期办理税务登记的行为时,税务机关可以明确的掌握逾期时间,避免因征纳双方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执法摩擦。

3 完善具体各项税款的征收规定

税款征收制度的许多规定,由于在实际的税款征收工作中面对的情况比较多变,往往不能很好地实施。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简化延期纳税申请程序

延期纳税的申请在经过税源管理部门实地调查核实后,根据申请金额,纳税人信用等级,申请情况紧急程度等,进行等级划分,分别划分为绿色申请,橙色申请,红色申请。绿色申请为纳税人信用等级高,申请金额较小,情况较为紧急的申请,可直接由当地税务管理部门直接审批,并备案至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橙色申请为纳税人信用等级一般,申请金额偏大或非紧急情况的申请,这种情况需经由申请人所在地上级税务机关审批,同样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而红色申请则为纳税人信用等级较差、申请金额偏大且无任何紧急事项的申请,该申请则需按照现行税收征管法的纳税申请要求去办理。至于在申请期间内,应纳税额到期的情况,绿色和橙色申请无需缴纳滞纳金,而红色申请则需按要求缴纳滞纳金。

3.2 加强税务机关的应纳税额核定

应明确规定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对于核定的应纳税额是否合理的问题,可借鉴香港评税制:在没有纳税人有效申报资料或认为不能按纳税人申报时,税务局可以做出估算并做出书面的评税通知书,纳税人对估税额有反对意见的可以向税务局长或向上诉委员会提出。

4 扩大税务检查范围

由于我国现在税务检查的范围不够全面,税务稽查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导致其应有的效果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要想改善这种状况,主要着手点为:扩大税务检查的适用范围;同时,增加纳税人在税务检查中的权利。为了保障税务检查的顺利实施,任何掌握被检查人纳税信息的第三人都有义务协助税务检查工作。征管法应对税务检查的范围加以完善,并明确拒绝检查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为了尽量避免税务检查给纳税人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不便和不利的影响,应增加纳税人在税务检查中的权利。例如,纳税人有权要求将税务检查安排在双方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以及有权利申请停止重复检查。

5 提高发票管理制度的法律地位,加强税收监控

发票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及时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促进税收收入方面作用明显。而目前我国的发票管理规范并不健全,且法律效力较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发票管理制度,主要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5.1 提高发票管理制度的法律效力

发票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与其他账簿凭证的管理具有独立性,因此,有必要单独制定发票管理法,增强发票管理制度的法律效力。

5.2 推广税控装置,加强税收监控

使用时控装置可以大幅度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征管效率却远远落后。税控装置的使用有利于监控税源,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成本,打击偷逃税行为。《税收征收管理法》中有必要明确规定,纳税人有义务安装、使用税控装置。

6 完善纳税申报制度,让纳税人自由选择纳税申报方式

针对目前纳税申报暴露出来的问题,借鉴外国纳税申报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我国纳税申报制度应进行如下改革。

6.1 完善纳税申报立法

《税收征管法》中应当制定明确的条款,说明申报主体、申报内容、申报期限、申报方式、申报程序以及惩罚规则,使纳税人能够全面掌握和理解,避免由于对法律规定的不解未申报纳税,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6.2 保障纳税人自由选择纳税申报方式的权利

纳税人应当享有自由选择纳税申报方式的权利。税务机关不应强制纳税人选择某种申报方式。因此,有必要取消纳税申报方式的批准制,让纳税人充分享受自由选择的便利性,以保障纳税人权利得以落实。

7 结语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健全完善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是一个迫切的任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本论文首先介绍的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发展历程,在对现行税收征管制度作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其改革的趋势,更好的去完善和健全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

参考文献

[1]刘纯林.中国房产税改革的法理分析及推进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周艳.分税财政体制下的地方税体系健全探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胡绍雨,申曙光.我国税收制度优化研究——以低碳经济为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篇2

时间:2011-01-11 08:40:36来源:2010年11期社会与法作者:

张晶——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

[摘要]税收流失不但弱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而且直接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机制,破坏了税收公平原则。如何有效地控制我国税收流失的规模己经成为我国财税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我国税收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离不开对我国实践中各种税收流失具体问题的分析,需要对我国现实中具体的税收流失问题进行剖析,分析我国税法对控制税收流失相关规定,并得出有现实针对性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关键词]税收流失 法律控制 税收立法

[中图分类号]DF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 -0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税收”这个名词的份量越来越重,它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密不可分,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作为税收存在与发展的衍生物,自从税收产生之日起,税收流失就与之相伴相随。从我国的税收实践看,违纪大户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违纪面越来越广,涉税违纪案件越来越多,查获的违纪金额也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每年因各种偷税、逃税、骗税、越权减免税等造成的税收流失已经相当严重。

一、法律是控制税收流失的主要手段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消息,2009年全年完成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63104亿元,比上年增加5241亿元,增长9.1%。分税种看,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2009年完成18820亿元,增速只有3.8%;企业所得

税更是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完成12157亿元,下降0.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从往年收入结构来看,增值税占我国税收收入的30%左右,企业所得税占20%左右,而这两大税种去年一个增长乏力,另一个则出现负增长,直接拖累了我国税收收入的整体增幅。” 税法是我国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之间在征收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可以说是国家凭借其权利,利用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参与社会与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和税收密不可分,可以描述为“有税必有法,无法不成税”,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税法和税种是国家征税的依据,同时从法律控制的角度判断是否有税收流失现象,必须明确纳税人是在哪个税种违反了税法规定。为此,研究税收流失的法律控制,必须要了解我国税法对控制税收流失的相关规定。本文将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下面就对这两个与税收流失有关的主要税种作进一步说明。

二、我国税法对控制税收流失的相关规定及其评价

(一)增值税我国征收增值税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1993年第134号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相关的解释、通知、办法、决定等。增值税的法律由行政机关制定,从立法层次上来说属于行政立法,因而会出现制度变动较频繁的现象。增值税的税收流失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造成的应缴税收收入的减少,基本途径是纳税人采取偷税、避税、逃税、骗税等方式。但增值税由于采取

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的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不同于其他税种的征缴机制,因此,增值税税收流失的途径和手段方面又有其特殊性。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出发,第一,要注重增值税制的科学化,进一步规范在征税范围、税率、抵扣范围方面的相关规定。第二,在加强税收征管水平的基础上,以法律规制的方式完善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才能在各个环节预防“假报”,从源头上控制增值税税收流失。第三,增值税优惠政策涉及的范围较广,就会给纳税人更大的偷逃税的空间。用法律进一步规制和完善增值税优惠,是减少增值税税收流失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税收体系的第二大税种,对企业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的改革方向被界定为“两法合并”——将内外资企业分别适用的不同企业所得税制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这项改革几经周折,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终获通过,统一的新企业所得税制在2008年开始实施。由此,实现了“四个统一”的目标:统一税法,统一税率,统一税前扣除和统一税收优惠。相关行政法规及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部门规章及文件主要有《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等30多个。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企业所得税税收流失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偷逃税手段更加隐蔽化、复杂化和欠税规模巨大。因此,不仅要对税收

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加以规定,还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滞纳金,纳税人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5‰的滞纳金,其本质还是责令纳税人解缴税款。督促纳税人自觉缴纳税款,实现控制税收流失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我国税收流失法律控制制度体系

(一)控制税收流失的立法完善当前,我国的税收实体法中除《个人所得税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是由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外,其他的各项税收实体法都属于授权立法,这不仅降低了税法的权威性,更增加了其不稳定性。1.规范我国现行税收立法权限税收立法权限改进和完善,是解决我国税收立法中以及由税收立法所产生的税法体系问题的前提条件,使我国税收流失的法律控制功能和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首先必须依法明确划分税收立法权限,国家税收立法权应集中在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权力机关,即一国的税法体系应以税收法律为主,税收行政法规为辅。其次要提高税收法律的立法层次,减少授权立法,尽快使现行的税收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上升到税收法律的高度。2.相关法律法规要配合税法控制税收流失主要是指《破产法》《刑法》《行政诉讼法》对税法的配合。首先,建议《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债权与有担保债权的受偿顺序规定与《企业破产法》一致。其次,完善涉税犯罪的刑事立法,规范法律用语,强化与税法规范的总体协调,消除法条间的矛盾,注重罪名之间、法条之间的协调统一,从司法解释上增强刑法的可操作性。最后,使行政诉讼的启动程序宽松化,保障多机制解决税务纠

纷。

(二)控制税收流失的司法补缺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税收的流失意味着国家税收债权被侵害。既然司法是权利救济的最终途径,那么,司法介入税收流失的治理,对已受到侵害的税收债权给予救济,保障国家征税权的正常行为同样有其重要的意义。1.明确税务机关的诉讼地位在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下,将税务案件单独分离出来由税务机关行使调查权或起诉权显然并不现实。一种较为现实而可行的办法是,确立税务机关在造成税收流失后果的涉税违法案件中作为被害人参与相应的诉讼程序。由此,税务机关便可以行使被害人的权利和义务,在诉讼过程中证明征税所受到的侵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和范围,以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2.实现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司法机关作为独立的纠纷解决主体能够更为客观和公正地解决征纳双方的纠纷,及时确定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所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保证税务机关征税权行使的权威性,促使双方及时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精通税法的法官具有相应的财税知识和法律常识,审判过程中能够进行独立的法律判断和事实判断,进而根据价值选择做出独立的法律认定,解决涉税争议。

(三)控制税收流失的执法监督保障

1.推行税务代理制度实践证明,税务代理作为一种中介服务体系,可以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申诉、税务纠纷等事宜得到及时、正确处理,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它还增强了监督机制,有利于正确执行税法,减少以权代法等偷逃税现象。随着我国新税制的推行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发展税务代理,科学地规范税务代理行为,进一步扩大税务代理的范围,提高税务代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篇3

【关键词】 税务约谈 意义 完善 建议

一、引言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通过对纳税人所申报缴纳税款等资料进行纳税评估后,发现存在税务问题和疑点的,主动约请相关纳税人到税务机关进行解释和说明,给予其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纳税人自查自纠,依法缴纳税款,并对涉税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处罚的税收征管制度。

税务约谈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其成本从税收征纳双方角度分别来看主要是税务机关通过纳税评估确定约谈对象、约谈过程本身的成本,而纳税人进行约谈的遵从成本包括准备举证资料、约谈花费的时间以及少量费用。与此相比,其收益的改善却是十分显著的。通过税务约谈,征税机关不仅节省了税务稽查所需消耗的大量人力、时间和费用,还收回了欠缴的税款,而纳税人经自查自纠补缴税款,避免和减少了企业由于受处罚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损失。因此,这种改进是一种双赢的促成,应该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推广。

当前,实施税务约谈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香港,而其中香港的税务约谈制度是最完善的。在香港,税务局通过抽查调查对象,与其进行约谈,如发现偷税漏税情况,纳税人就要交出少报的税款,并接受税务局的罚款处理。但是,税法赋予税务局长酌情权。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纳税人实施不同程度的处分,比如提出检控、以罚款代替监控或评定补加税款。香港自从1991年实行以约谈为基础的税务审查以来,税务局追回了大量的透漏税款,成效显著。

二、税务约谈的意义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税收征管制度创新,它通过建立以纳税人自主管理为基础的税收征管服务新体制,推动税收征管效能的大幅提升,从以往“重检查、轻管理”的模式向“以征为主,以查为辅,征、管、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实现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也体现出新型税收制度的价值取向。具体说来,实行税务约谈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税务约谈体现了税收管理从强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成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以及良好税收环境的有效的润滑剂。税务约谈制度在征纳双方之间引入了对话局面,充分尊重和保证了纳税人的税收地位,征税机关对待纳税人的态度也从过去的“事后监督打击型”向“事前管理服务型”转变,这实际上是将以人为本作为税收管理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二,税务约谈有助于实现征、管、查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前税收征管三大环节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弥补了原有体制的不足,为征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分权制衡,有利于提高效能,但在目前情况下,由于三大分工没有完全理顺,存在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约谈制度的引进能够使税务部门在纳税评估和约谈过程中加深对税源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税务约谈向纳税人提供了一个主动解释、说明的机会,帮助纳税人及时纠正违章行为,降低或节约纳税成本,提高了纳税人的经济效益。纳税人因对税法、税收政策缺乏了解或者了解不及时以及理解不全面而出现的非主观故意的漏报、错报、少报在约谈过程中可以及时改正,补缴税款,免除处罚,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豁免,这不仅使纳税人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维护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四,税务约谈推动了纳税人逐步走向自主管理,由过去全面调账检查转为在实施检查前对纳税人进行综合评估,使得税收征收管理的成本和稽查工作的压力大大降低。税务机关也可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有效配置稽查资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税收能最大限度的足额入库。

第五,税务约谈充分体现了税收征管基本原则中的诚信和信赖利益的保护原则,为依法治税、倡导诚信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也折射出一种新的行政执法理念,对提升税收征管工作的整体效能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三、完善税务约谈制度的若干建议

税务约谈是税务机关适应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的内在要求,是在法定的检查方法之外而采取的灵活的行政管理手段,是税务系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但由于税务约谈制度形成的时日不长,加之应用实践的范围有所局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税务约谈制度,结合我国国情,笔者为税务约谈制度的完善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从立法角度出发,给予税务约谈制度明确的法律效力

目前,由于税务约谈工作刚刚起步,有关税务约谈的法律依据很少,仅有四个规范性文件,分别是《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但是这四个文件都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若要以此作为税务约谈制度的立法依据,显然存在法律位阶太低,效力不足的缺陷,一旦发生税务行政争议,在司法审查程序中将会使税务约谈制度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因此,应当制定颁布效力更高的统一立法,使税务约谈制度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在税收实践中,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把握好标准,对那些依法纳税意识差,有明显违法意图或行为的纳税人,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坚持依法征税,维护税法尊严。

2、制定合理的约谈程序,保证税务约谈工作顺利开展

税务约谈工作的参与者包括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约谈程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约谈工作能不能顺利开展以及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有公平、合理的程序才能促成征纳双方进行约谈,积极达成协议,自觉履行义务。

首先,税务约谈的前提条件,即什么情况下能够进行税务约谈,应予以规范化、统一化。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已实行税务约谈的各地方税务机关的规定不尽相同,这实际上也是由于税务约谈制度缺乏法律依据造成的。

其次,税务约谈在实施过程中,税务机关要事先向纳税人发出书面通知,并允许纳税人准备相关材料、凭证等,对于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根据其申请考虑批准延期约谈。

最后,经过约谈,针对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应规定什么情形下税源管理部门有权进行处理;什么情形下直接转入税务行政处罚程序;什么情形转入税务稽查程序。

3、重视日常管理与稽查,提高税务约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我国现行的自行申报、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收征管模式下,以查促管是保证纳税人足额申报的重要手段。目前,税务稽查主要忙于专项检查,日常稽查没有真正发挥以查促管的作用,在对税源的征管上,征管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不佳,从而造成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受到很大限制,而纳税评估恰恰是税务约谈实施的前提,因此,税务机关要重视日常管理与稽查,全面了解纳税人的深层次问题,掌握足够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使税务约谈工作有的放矢,准确有效。

4、明确界定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税务约谈制度应赋予纳税人必要的权利:纳税人在约谈之前的合理时间有权获得通知;确实有特殊情况无法按时接受约谈的可申请延期;纳税人有权就税收专业问题聘请专业会计师作为约谈顾问;约谈过程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和完成,不能变成变相羁押;约谈过程不能采取诱供、逼供等不合理的方式;约谈的笔录应当允许纳税人过目,并进行修正。

当然,明确规定纳税人的相关义务和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对增强约谈制度的潜在威慑力,提高约谈制度的实施效果尤为重要。应当规定纳税人必须承担以下义务:不能无故拒绝或推迟税务机关发出的约谈通知;如实回答税务机关的询问;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问,进行说明并尽量提供证据加以证实;对于关键问题的回答,不得编造虚假事实进行掩饰、搪塞或提供虚假证据,否则,将受到严厉惩处。

5、切实规范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税务约谈凸显了税务机关的管理、服务职责,通过税务约谈,纳税人因对政策误解,对法规认识不正确等犯的错误能被允许及时改正,从而免去受处罚的成本,这也是公法私法化的体现之一。那么,在税务约谈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税务机关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并被授予适当的权力,接受必要的监督。

从程序本位主义的角度来看,程序正义在税收征管程序上的体现为对程序理性和程序自治的要求。在税务约谈制度实现的程序过程中,程序正义要求税务机关应在约谈前向纳税人发出通知,约谈时要听取纳税人的意见,保证纳税人的人格尊严;税务管理和税务稽查相分离;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出示证明,告知身份;对约谈情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须经纳税人确认签字,税务机关对自己所做出的决定必须说明理由,并进行举证等等。

然而,要有效发挥税务稽查约谈制度的功能,还必须应当考虑给予税务机关在税务约谈制度中和纳税人就税款和处罚进行妥协的裁量权。

首先,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导致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过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醒纳税人自行改正,作为自查补税,不作处罚;对于纳税人少缴税款的行为,在税务约谈过程中无法举证说明,但主动承认错误,申请补缴所欠税款可以减轻处罚;发现纳税人有明显偷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立即移交给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其次,在约谈中,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和纳税人达成税收协议。虽然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来看,其合法性还有待商榷,但这一做法无疑是有益于征税成本的减少和征税效率的提高的。所以,如何尽快完善税务约谈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放权”给税务机关是税务约谈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学者已经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包括征纳双方签订延期偿还税收的协议、减免税收的协议以及将纳税人在税务约谈中交待已构成犯罪的行为视为自首情节,在移交给公安机关处理的时候,可以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等等。这些建议对于有效实施税务约谈,构建新型税收征管制度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对于税务机关所拥有的裁量权应当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监督:一方面提高裁量权实施批准权的审查级别,建立完善的备案制度,另一方面,要形成在稽查机关内部同级稽查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实现分工制衡,保证裁量权有效公平合理的运用。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查找证据,同时引入约谈机制,整个检查过程在和风细雨中进行,不仅让纳税人口服心服,而且达到了检查一户规范一户的目的。”一位税务机关的干部这样评价约谈制度给税务检查工作带来的好处。税务约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希望将其制度建设、组织实施、激励约束、效果评价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实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征纳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杨斌:中国税改论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林文生:税务约谈制度的比较研究与思考[J].当代财经,2005(6).

完善我国车船税收制度的法律构想 篇4

一、我国新旧车船税的对比分析

将新旧车船税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 新车船税最大的变化就是将乘用车的计税额度, 参照排气量的大小一共分为七档。新车船税的规定中主要有如下变动。

(一) 征税范围的变化

2006年版的税法规定的征税范围定为依照法律应在车船管理有关部门登记的车船, 单位内部作业的车船, 若无需登记, 则无需缴纳车船税。新车船税出台后将不再以车船登记与否来确定其是否需要征税, 规定有本法所附《车船税税目税额表》所列的车船的单位及个人, 都需缴纳车船税。

(二) 计税依据的变化

新车船税的纳税范围为乘用车、商用车、其他车辆、摩托车和船舶。其中, 汽车按其排气量计征车船税, 相对于之前的车船税, 1.6升及以下的汽车税额幅度降低或保持不变, 1.6—2.5升的税额幅度适当提高, 2.5升以上的税额幅度较大提高, 载客9人以上的商用客车税额幅度略作提高, 货车和船舶的税额幅度基本不变。

新车船税中乘用车的计税依据由统一计征转变为按排量大小分档计征,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节能减排和汽车销售结构的完善。另外, 船舶中, 新增了对奢侈品游艇的计税标准, 按其艇身米数计征, 每米每年征收600—2 000元不等的车船税。在很多西方国家, 游艇的车船税计征也是按照艇身计算。因为一般情况下, 游艇的价值与它的艇身成正比。这也能很好的体现出车船税作为财产税的这一性质。

(三) 税收优惠的变化

新车船税相对于旧车船税, 其税收优惠最大的变化是加入了对节约能源、新能源车船的免税或减税许可。该规定对于促进节能新能源车船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 对于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导致纳税困难的, 可以适当减免车船税, 也很好的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的人文关怀。

二、国外车船税法律制度的分析及经验借鉴

(一) 以美国和法国的车船税为例

1. 美国

美国作为“车轮上的国家”, 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05辆车, 并且依不同环节对汽车征税, 包括购置环节、保有环节和使用环节。使用环节征收的税款占整个税收的份额比重较大, 其余两环节只占到很小的份额。在美国, 汽车使用环节的税收只来自于燃油税的征收, 包含全国统一的联邦税及各州自定的州税, 很好地体现了“多开多交, 少开少交”的原则, 一定程度上来看是公平的。美国汽油燃油税平均约每加仑47美分, 其中联邦税为18.4美分, 其余为州税。

美国依靠燃油税向汽车征税, 虽然很好地体现出公允性, 但是并未体现出车船税作为财产税的特性, 失去了车船税这一财产税的价值。但是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却是特例, 其车船税是以购买价为计税依据, 税率为1.25%, 采取逐年折旧方式, 头2年全数计征, 第3、4年按车价的90%计征, 以此类推, 直到第10年按车价的10%计征, 此后每年仅需缴纳25美分的固定税额。

2. 法国

法国车主的税种主要体现在燃油税内, 按照现行规定, 凡购买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120克的新车, 车主可获得不同额度的环保奖励, 排放量越小, 奖励就越高。相反, 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155克的新车, 车主每年需缴纳环保税。据媒体报道称, 这种递进式多排放多纳税的最高征税额高达2 600元人民币。

法国车船税将燃油税与排放量相结合, 更好地体现出公平原则和“水污染谁埋单”的思想。但却忽视了二氧化碳仅是汽车尾气的一种, 并不是唯一能确定污染程度的指标, 还有一氧化碳、硫化物、碳化物等其他污染物, 未做到足够公平。

(二) 国外车船税的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考察上述国外车船税的立法, 多数发达国家采取的是按油耗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征税, 这也会是车船税的必然发展趋势。按二氧化碳排放量计征的方式, 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体现出“谁污染, 谁埋单”的公平原则, 同时也会促进汽车行业的结构优化, 促进发展低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按二氧化碳排放计征, 必然是需要对不同车型分类统计标明其具体排放量。相比之下, 按油耗计征, 即直接通过燃料税计征, 其征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更少。但是按耗油多少来征收, 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不同汽车对于大气污染的程度的差异。

三、完善我国车船税收制度的法律构想

我国汽车的相关税收负担仅次于日本, 位居世界第二。汽车税费达20多种, 部分地方多达40多种, 而发达国家汽车税收只有5—6种。国内针对汽车征税主要有3种:汽车购置税、燃料附加税和车船税。汽车购置税在购买汽车时一次性计征, 其次还需缴纳其他的购置费。车辆购置阶段所缴纳的税费包含5%汽车消费税、17%的增值税、10%的车辆购置税、牌照费等, 总体比重高达车价的30%—35%。燃油附加税于2009年1月1日起开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燃料附加税”替代养路费, 自此养路费取消。事实上, 燃油附加税征收后, 养路费并未完全废止, 车船税税负增加, 高速过路费、国道仍在继续收费。面对我国汽车征税负担重, 车船税计征方式存在的问题, 完善我国车船税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 立法目的明确化

现行的以保护环境、促进节能减排为目的计征车船税通常有两种方式, 按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以及将车船税合并到燃油消费税中征收。我国现在已经对燃油开征消费税, 但征税标准相对于发达国家略低, 未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伴随经济发展, 大气环境污染严重, 车船税的征收目的会逐渐向节能减排, 保护环境方面转变, 增加财政收入等目的会逐渐削弱。明确保护环境立法目的后, 需要切实以该目的为出发点制定立法。

(二) 计税依据合理化

在车船税改革中, 其节能减排的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国外车船税的征收方式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可按“依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和“按燃油税征收”结合起来, 实行“双轨征收”。按二氧化碳征收作为车船税主要征收方式, 可以参照英国车船税的相关做法:关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标注在购车时候的注册登记证书里, 排放二氧化碳越少, 所需缴纳的车船税就越少;同时建立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库, 方便在线查询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计征的重要指标, 相对于按汽车排气量征收, 其合理性更强, 更切合车船税之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但是此种计征方法, 征收成本有所提高, 这就要求汽车业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 按燃油税征收, 其计税单位额度基本无需大幅改动, 仍可以沿用之前的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为每升1.0元, 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为每升0.8元, 或者在此基础上适度提高。旨在促使民众更多的去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减少私车出行。这两种计税方式的结合是比较合理有效的, 虽然技术上存在难题, 但是并非是不能克服的。

(三) 税收结构的调整

乘用车在购车前要负担的税收过重。其中车辆购置税属于中央税种, 其几年来又有部分税率提高, 车辆购置税的高速增长将更大的增加车主的负担。然而车船税属于地方税收, 收入比重占地方总税收的比重小。就个人而言, 税收负担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合理整合税种,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合理利用税收收入才是根本的改革方向。降低车辆购置税税率, 同时降低保有环节车船税的税额, 相对提高燃油税的税负。如此, 才能推动汽车行业绿色化发展。

(四) 加强对节能车型的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油价的上涨和技术的发展, 新能源混合动力节能型汽车也成为许多消费者考虑购买的对象。但是这种类型的汽车存在先天的不足, 养护成本高。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电池寿命期短, 更换价格过高。政府有必要合理配置汽车资源, 对节能型车型加大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撑, 建立完善的节能车型配套设施, 积极引导汽车行业发展节能型车。

(五) 提高车船税征收和监管效率

现行的车船税征收缴纳方式单一, 应增加征收方式和代缴渠道。可发展网上缴纳、银行转账或自动柜员机等方式。此外, 税务机关应在全国实现税收缴纳情况联网查询, 减少税制漏洞, 规避偷税漏税违法行为的发生。另外, 加大对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宣传教育, 使其能够自觉承担并履行所需的扣缴义务和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蒋莉.环保能正当化车船税调整吗?——兼论车船税调整的法理问题[J].民主与法制, 2011, (4) .

[2]王一棠.新车船税法对汽车行业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3]刘佳.浅析我国车船税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 .

[4]曹静韬.我国车船税改革的最佳取向[J].中国财政, 2010, (17) .

[5]刘源.新旧车船税的对比与合理性分析[J].中国港口, 2012, (1) .

[6]易有禄.关于我国车船税立法目的的思考[J].税务研究, 2011, (1) .

[7]朱志钢.车船税该怎么改革[J].中国税务, 2011, (1) .

浅谈税收征管中的几个法律缺陷 篇5

1992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原《征管法》),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部税收征收管理方面的法律。历时八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税收征管立法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征管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以下简称新《征管法》),并从2001年5月1日起施行。同时,新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也于2002年10月15日实施。新《征管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我国税收法制建设步伐,促进依法治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必将进一步促进依法治税迈上一个新台阶。新法所体现的依法治税的思想和公平效率的原则,对我国的税制建设和税收法制建设乃至经济发展的大局

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新《征管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缺陷,在实际工作中不便操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关于“偷税”

(一)偷税的概念界定不明

新《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和《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对偷税概念都作了同样的规定,即“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根据这一规定,不管纳税人主观上是否故意,只要客观上出现上述情况中一种,发生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结果,就构成偷税,就应当受到处罚。而现实中,有许多所谓的“多列支出”、“虚假纳税申报”等都是因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过失而发生漏缴或少缴应纳税款或已扣、已收税款的行为,如由于不了解、不熟悉税收法规和财务制度或因工作粗心大意而错用税率,漏报应税项目等。另外现行财务制度与税收法律法规本身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就不一样,这也可能造成纳税人漏缴或少缴税款的结果发生。这实际上应该叫“漏税”,它与“偷税”有本质的区别,“漏税”没有主观故意,完全是过失造成,但是在税收法律法规上就没有对漏税现象与概念予以明确。因而,根据偷税概念的规定,一些本该属漏税范围的非主观故意造成的漏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也被视着偷税被处罚,使纳税人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如果在上述偷税概念之前加上“纳税人主观故意”的定语,另外对漏税的概念、现象以及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这样是否更准确完整些呢?

(二)关于偷税的罪与非罪和处罚

新《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什么样的偷税才构成犯罪,新《征管法》上

没有明确。2002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54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应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可见,构成偷税罪的底限是“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这种判定采用绝对指标(偷税数额)和相对指标(百分比)想结合的办法看似科学,其实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例如,某甲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偷税额正好是一万元,也恰好达到当年应纳税总额的百分之十,那么该甲纳税人就已经构成偷税罪,将面临刑事处罚,除被判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外,最高还可能被并处五万元的罚金;某乙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偷税十万元,占年应纳税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九点九,那么该乙纳税人虽然偷税绝对数值已达到十万元,但相对指标未达到百分之三十,乙纳税人就不构成犯罪,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只能给予行政处罚,可能也只要缴纳出五万元罚款就能了事;某丙纳税人在一个年纳税偷税九万九千元,占年应纳税额的百分之百,该丙纳税人虽然在一个年纳税一分都未缴,但他所偷税额的绝对数值未达到十万元,丙纳税人也不构成犯罪;某丁纳税人在一个年纳税偷税二百万元,占年应纳税总额的百分之九,虽然丁纳税人所偷税额绝对指标很大,但相对指标未达到法定限度,同样不构成犯罪。上述四例的处罚公正吗?显然不公正。但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依照法律就只能这样处理,能说这不是法律上的缺憾吗?因此说法律上偷税罪与非罪界定不清。再说,《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的数值标准已是十年前制定的,与目前形势已不能完全适应了,但新《征管法》对此也没有新的规定。

笔者认为,从税收征管实际出发,应对偷税罪与非

罪界限标准重新界定,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现实,将绝对指标给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而相对指标不可定得过死过细。将构成偷税罪的最低底线可采用绝对指标(偷税数额)和相对指标(百分比)想结合的办法判定;当偷税达到一定数额时,就不采用绝对指标(偷税数额)和相对指标(百分比)想结合的办法判定,只要达到该数额时,就判定构成犯罪。

二、《征管法》中一些规定不够明确,缺乏科学性

(一)新《征管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欠缴税款数额较大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之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只对什么是“欠缴税款数额较大”作出说明,却未对“大额资产”作出解释。什么是“大额资产”?对一个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来说,一万元可能就叫大额资产;而对一个富豪来说,十万、几十万恐怕也不算什么。那么作为行政执法的税务机关又如何把握这个“大额资产”的尺度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法律上作一个具体规定,便于执法过程中操作,减少执法的随意性。

(二)《实施细则》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价值超过应

纳税额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扣押、查封、拍卖,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扣押、查封、保管、拍卖等费用。”这里的“不可分割”指的是什么?什么叫“不可分割”?法律上没有作出明确说明。比方说:汽车的方向盘、摩托车的龙头把手等,要说是汽车、摩托车不可分割部分吧,只要一把扳手拧下几颗螺丝就分割了;要说是可以分割,可汽车、摩托车一旦卸下方向盘、龙头把手后还能上路行驶,发挥作用吗?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汽车司机拒不缴纳200元的车船使用税,当地税务机关决定采取强制措施。但该司机除了一辆小汽车外,没有任何可供执行的其他财产,扣押汽车明显价值过大。正进退两难时,一税官灵机一动,拿起扳手卸下方向盘,后拿到修理部变卖三百元抵缴税款及滞纳金。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税法上“不可分割”含义的不确切。

(三)新《征管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等处用了个人所“扶养家属”一词,在《实施细则》

第六十条规定:“„„所称个人扶养家属,是指与纳税人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直系亲属以及无生活来源并由纳税人扶养的其他亲属。”这里“扶养”、“家属”、“其他亲属”属用词不够准确。首先,“扶养”是指夫妻间在物质和生活上的相互帮助;“抚养”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教养;(见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七九版《辞海》缩印本668、669页)。“赡养”是指子女对于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见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七九版《辞海》缩印本1440页)。可见,赡养、扶养、抚养三词是严格区分的。把“扶养”一词用到新《征管法》里,再结合其内容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税务机关不得对夫妻之间财产进行税收保全或采取强制执行,而对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的财产则可以进行税收保全或采取强制执行。但这样符合情理吗?其次,“亲属”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025页)。那么纳税人收养被遗弃孤寡老人或儿童的财产是否就可以进行税收保全或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呢?再次,“无生活来源并由纳税人扶养的其他亲属”又怎么界定,是否纳税人把所偷、逃、骗、抗的税款拿回家,再把生活困难的七

大姑八大姨全都接自家来享轻福,他的财产就不允许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呢?难道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还要对纳税人家庭成员历史进行政审吗?因此,笔者认为若将“扶养家属”改为“家庭”,即“个人及其家庭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范围之内”,可能更便于人们理解。

(四)《实施细则》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税务机关对单价5000元以下的其他生活用品,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这里“单价”如何计算?比方说,一套沙发共五组外加一茶几,售价一万元。有人在购买时要求按组计价,分别开具发票。请问如果税务机关到他家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对这套沙发该如何计价?是按套计价还是按组计价?恐怕什么意见都有。又如,某人购买零部件组装一台电脑(暂不考虑是否家庭生活必需品),试问这台电脑又如何计价?是按整台电脑计价还是按购买的各零部件分别计价。再如,某人购买钢板、零部件组装一辆家用小轿车(暂不考虑该轿车是否能通过交通部门的认可,也不考虑家庭生活必需品),那么这辆轿车又该如何计价?是按整辆轿车计价,还是

按其当初组装时所购买的零部件分别计价?所以说,该条款让人难理解,不便操作。

笔者认为,既然新《征管法》中已经规定了“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之内。”那又有什么必要在《实施细则》中作“税务机关对单价5000元以下的其他生活用品,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的规定呢?不如删除更好。

(五)《实施细则》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税务文书的)“受送达人是公民的,应当由本人直接签收;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请问:与纳税人同住的成年家属是先天痴呆或精神失常的,也可以签收税务文书吗?如果真是这样,还能说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吗?笔者认为,应将本条款改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应当由本人直接签收;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且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家属签收”就完整了,执行起来也就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三、新《征管法》中个别条款的规定,降低了征管效率

新《征管法》第六十九条“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这一规定恐怕只考虑对那些少数大婉明星的税收控管,而对工资薪金所得税的征管恐怕就不适宜。比方说,假如某大公司拥有职工一万名,每人每月约有十元左右的个人所得税,该公司作为职工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人没有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税务机关依法对该公司予以处罚。虽然该公司受到了处罚,但按照新《征管法》规定,这一万名职工每月约十万元的个人所得税还得由税务机关去向每个职工追缴。试想,这笔税款需要税务机关投入多少人力、财力、物力,需要多大的税收成本才能追回。若不去追缴这笔税款,就不说对国家造成损失,单从征管法角度说,税务机关就违法了。依笔者的看法,该条款还要细化,规定个人税款在多少以上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个人税款在多少以下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扣缴义务人向纳税人追缴。这样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操作性,也提高了征管效率,降低了税收成本。

四、少数条款少了必要的约束要素

作为法律条款,若是缺少必要的约束要素(如“法

律责任”),那么他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大意义。新《征管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而通篇没有规定部门和单位不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新《征管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但实践中,工商、税务都是各自为政,信息的通报完全是依靠部门间的人事关系维系着。征管法在这里就显得刚性不足。如果增加“法律责任”的内容,他的刚性就会大大增强。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篇6

随着税收制度的改革和税制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税收征管模式也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发展变化。“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现行模式提高了征管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形成了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了税务机关的廉政建设。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税收管理理念的更新,现行征管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税收风险。

一、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风险

(一)未完全依法治税的风险

税收征管活动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即税务机关征税、纳税人纳税都应以法律规定为准绳和依据。但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是一个以完成“税收收入计划数”为中心的征管模式,从而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使相当一部分税务机关主要以完成税收计划数为考核整体税收工作的重要指标,以完成或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为最终目标。其次,它使“任务治税”凌驾于“依法治税”之上,常常是完成计划指标时少征少查,达不到计划指标时多征多查,从而对纳税人难以实现依法征收、依率计征。

(二)税源管理的风险

现行税源管理采取的是属地管理原则。属地管理中的税源管理没有对税源进行分类管理,也没有对行业实行专业化管理,管而不精造成了税收风险。表现在:第一,容易造成漏征漏管现象。一些地区的税务部门不从实际出发,片面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税源管理,各种性质、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企业一并管理,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管而不精,税源管理出现空档。第二,征管能力不匹配。不管是大企业集团,还是个体工商户,均由属地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尤其表现在对大企业的管理上,不能形成以强对强、以优对优的格局,以致不能做到应收尽收。

(三)信息化的风险

1.信息化水平不高带来的风险。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模式虽然要求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但税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不高,表现在:第一,由于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手段和业务流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经济交易方式作出的,忽视了信息化对税收工作的规范、简化作用,制约了税收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税收征管的软件科技含量不高,兼容性较差,不能满足各个管理层次的需要。第三,数据管理质量不高,忽视原始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缺乏数据及时传递和规范存储的机制,造成数据管理混乱。第四,没有在全面了解各环节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业务软件,致使办事环节多、重复劳动多,信息传输衰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1]。

2.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存在的风险。我国税收“信息割据”现象比较突出,表现在税务机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第一,在税务机构内部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由于纳税人的经营行为可能涉及到中央税、共享税和(或)地方税的缴纳,而国税和地税系统之间尚未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平台。国税、地税部门各自均是从自身的工作出发,采集和使用纳税信息,没有完全形成共享机制,造成税源监控信息分散,执法成本增加,同时也造成纳税人重复报送数据资料,增加纳税成本。第二,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实现。税务机关与财政、海关、工商、银行等部门未建立横向联网的税源监控体系,以致税务机关难以全面掌握纳税人相关信息,容易造成纳税人逃税行为的发生。

(四)纳税申报制度的风险

按时申报、如实申报是纳税人应尽的义务,但现行申报制度暴露出税收流失的风险:第一,一些纳税人不申报或拒不申报。例如,一些地区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率高达46%,小规模纳税人的零申报率近40%,且存在大量低税负申报现象,造成了大量税款的流失[2]。第二,不按期申报。特别是一些新办的小型企业,往往是等到税务机关多次催促申报甚至给予处罚时,才进行申报,导致了税收征管效率的降低。第三,申报数据的真实性难以甄别。税务服务厅窗口人员在受理申报时,只能就申报表中的数据进行逻辑审核,并通过发票验旧模块将申报数据与发票使用情况进行比对,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无法延伸审核,使纳税人利用造假账、账外账等手段进行偷税、逃税有了可乘之机。

(五)纳税服务的风险

在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中将纳税服务放在了基础地位,但在实践中纳税服务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是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不到位,没有真正树立起“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没有将“以纳税人满意为目标”作为征管工作的出发点,在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同时,税务机关“诚信征税”的评价机制也不完善,没有形成和谐的征纳关系[3]。二是纳税服务的形式陈旧。例如,税法“告知”服务的主要途径,依然是通过在服务大厅看公告和询问窗口工作人员,但随着电子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的推行,原有的告知服务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税收征管方式的要求。

(六)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的风险

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征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以下执法风险:第一,由于一些税务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对财税知识掌握不透、业务水平低,造成在纳税检查时难以查深、查透,无法保证税收执法检查的效果,削弱了税务稽查的力度。第二,部分税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无形中增加了税收成本。第三,有些税务人员不严格执法,不能廉洁从政,公正执法。

二、国外防范税收征管风险的经验

(一)美国

美国防范税收征管风险的主要做法:(1)设立纳税人识别号。美国每个纳税人均拥有不同的纳税人识别号码,纳税人识别号码是美国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2)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一方面,征管网络贯穿于纳税申报、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款征收、违法处罚等全过程,比如,计算机征管系统能够及时地自动检索出未按期纳税的纳税人。对于这类人国税局将发出催缴通知,限定纳税人在10日缴清税款和罚款或向国税局陈述理由,否则国税局的“自动征收系统”将把违法信息传递给大区的国税局,随即采取各种法定的强制执行措施。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不仅涵盖了征纳双方的信息,而且还涵盖了工商、海关、财政、金融等政府公共部门的信息,实现了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力地监控了税源[4]。(3)对纳税人按不同类型、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美国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类型,设置了大中型企业局、小型和私营企业局、工资和投资局、免税与政府实体局;其中大中型企业局按照主要行业又划分为通讯技术和媒体分局、金融和财务服务分局、重工业、建筑和交通分局、自然资源分局、零售食品和医药分局,以便根据不同类型和行业的特点负责税款的征收、稽查和审计等。(4)强化纳税评估。美国在加强政府部门信息沟通并获取了可靠信息的基础上,依托计算机系统,利用业务能力特别强的审计力量,评估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分析税收流失的可能性,由此增强了税务机关的税源控管能力[5]。(5)重视税务审计。由于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和现代化征管手段的应用,税务机关得以将主要力量放在了税务审计上,其审计人员占到了全体税务人员的50%。税务审计人员均具有优质的专业化水平,审计过程、事后处理、司法等环节高度专业化协作分工,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税务审计的质量和公正性。对审计发现的逃税处罚非常严厉,起到了极大的震慑力,有效遏制了逃税行为[6]的发生。

(二)加拿大

加拿大防范税收征管风险的主要做法:(1)建立纳税人税务登记号。加拿大为便于对纳税人的税务信息资料进行归类管理,而给每个纳税人都设立了税务登记号。对于个人而言,由联邦政府人力资源部发放的终身号码——社会保险号即为税务登记号。(2)实行“纳税人自我评估,自行缴纳税款”的税收征收形式。加拿大税法要求纳税人主动向税务部门申报收入种类和数目,并自行计算应缴税款。对于不按时报送纳税资料的行为,税务部门有权进行处罚;此外还对纳税资料保留有6年的审查权利,并规定纳税人对税务部门提出的纳税异议负有举证责任。(3)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税务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以及公司之间建立了严密的全国共享的网络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部门间信息交换,加强了对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纳税义务履行情况的管理,提高了纳税评估的准确性,也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4)具有先进的风险评估系统。加拿大案头审计对象的选择主要来源于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计算机可以从成千上万的纳税申报数据中筛选出需要审计的申报表,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完成风险分析,从而确定审计对象的范围和步骤。加拿大税务审计人员占了税务人员总数的30%左右,其审计的重点是公司,尤其是大公司[7]。(5)实施完善的纳税服务。加拿大税务部门非常重视纳税服务建设,设置了以客户满意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先后提出了41项服务标准,且其达标情况每年要在递交给议会的年度报告中逐项汇报,以提高纳税积极性。

(三)日本

日本防范税收征管风险的主要做法:(1)进行分类纳税申报。日本为了贯彻落实自行申报纳税制度,采取了白色申报制度和蓝色申报制度。对一般的纳税人使用白色纳税申报表,并加强对其建账建制的宣传指导和监督;而对纳税意识强、账册健全、无偷逃税等违法行为的纳税人使用蓝色纳税申报表,并给予这类纳税人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以资引导和鼓励。这种申报制度的实施对引导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其法人蓝色申报的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大大提高了纳税人的纳税意愿和税收征管的效率[8]。(2)严密的税务稽查。日本实行严密的税务调查与稽查制度,主要分为任意调查和强制调查。任意调查是对规模较大的纳税人进行的常规性调查,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手段,根据概率和收集的信息,对申报纳税的真实性进行调查,纠正不实申报,实现公平课税。这种调查须征得纳税人的同意,是非强制性的,是税务稽查的主要工作。强制调查是对故意偷逃税的纳税人,并且随机调查不能掌握其真实情况的纳税人采用的方式。这种调查的稽查官虽然占比较小,但其调查效率非常高[9]。(3)高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国税厅,各国税局以及税务署形成了完整、全面的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该系统根据征管工作需要统一开发运行;并且税务署根据工作需要经常对职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的培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适应税收征管现代化的需要。(4)良好的税务协助体系。为了优化对各类纳税人的服务,日本在国税局设立了税务咨询室,由专人负责纳税人的咨询和处理纳税人反映的意见。为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建立纳税人与税务局的信赖关系,税务局在各种宣传媒体上常常播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税收题材短片[10]。

从上述国家的税收征管措施来看,他们都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注重依法治税、自行纳税申报规范、征管手段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强化纳税评估、以查代管和以查促征、具有良好的纳税服务体系等,由此不但降低了税收成本,而且提高了依法纳税率,降低了税收流失的风险。

三、征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坚持依法治税原则

坚持依法治税,第一,要完善税收征管的相关法律制度。国外发达国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为实现应收尽收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国目前的税收法律层次较低,多数税收法律规范是以规范性文件、规章的形式零散出台,不具有统一性,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性。第二,坚持依法治税。即要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税收征收、管理、稽查等工作,正确行使税收执法权。一是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税收征管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开展税收征管活动,规范使用税务执法文书,加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征管工作。二是要坚持依法征税,不以“税收计划数”为考核目标。一方面要做到应收尽收,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现象,杜绝人情税,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将该收的税收上来;另一方面要坚决不收过头税,不该收的税坚决不收。

(二)实行税源分类分级管理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主要是属地化管理,忽略了税源的分类管理,而要想解决税收应收尽收的问题,就必须对税源进行合理分类。我国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对纳税人按不同类型、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在坚持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抓住重点,建立和完善重点税源监控机制,以做到应收尽收。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就是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类型,依据纳税人行业地位、规模、跨域经营、税收贡献等,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实施专业化管理。例如,对企业的税源管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大小、类型将企业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零散税源。大企业具有税源大、管理内容多、适用政策复杂以及对税务人员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要求高等特点,对大企业的管理应当体现出专业化。因此,大企业或跨国企业多、税收规模大的省、市,可以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局或者各市直属分局,专司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大企业局应承担60%以上的税源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应当由区(县)级税务部门承担税收管理工作。在城市市区、县城区设立重点税源税收管理局(分局)对中小企业的税源实行管理。对于个体工商户等零散税源,由于其规模较小、税收贡献少,由基层税务所征收更为方便。总之,对企业的税源管理要做到“抓大、控中、管小”,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实行分级管理。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针对我国征管中的信息化风险,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针对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一是要加大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提高计算机设备和各类网络设备购置完善率,同时效仿日本做法,不断地对税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进行更新式的培训;二是要在全面了解各环节工作内容的前提下,利用计算机,简化、规范业务流程,同时开发适用于征管各环节、各层次的应用软件,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征管各环节,提高征管效率;三是要强化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强对问题的跟踪、分析和处理,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第二,针对信息不共享的问题,可以建设一个国税、地税互相连接的网络,同时该网络又如美国、加拿大一样,能与工商、海关、财政、银行等其他相关部门相互连接,保证各地各级税务机关真实、完整地获取各种征管信息。为此,首先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经验,对纳税人建立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这是依托计算机监控管理的前提,是归集、处理、交换、查询税务信息的先决条件[11]。其次,利用网管业务平台,对纳税人建立信息数据库,及时采集、整理和录入纳税人的数据信息,为纳税人建立档案,实现数据的集中处理、分析和应用。再次,规定第三方纳税协助义务,以便税务机关能够确切掌握纳税人的各类税务信息,提高税务机关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四)强化纳税评估

美国税务机关在获取了纳税人全面、可靠信息的基础上,依托计算机系统,评估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分析税收流失的可能性,由此增强了税务机关的税源控管能力。针对我国纳税申报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我国税务机关应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制度:第一,明确分工。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应主要侧重税源总量和税负变化的宏观分析与监控,分析宏观税负、地区税负、行业税负,定期发布税负情况,为基层税负机关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基层税务机关及其税源管理部门则是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负责对税负异常的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12]。第二,组建专业纳税评估队伍,编写行业纳税评估指引,认真测算行业预警值,科学设置评估指标,建立评估模型,拓展评估方法。第三,根据企业规模和税源的大小,对各类企业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对于评估后的同类企业进行比较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其后借鉴日本的蓝色申报制度,引导纳税人自觉自愿地履行纳税义务。

(五)突出并加强税务稽查

发达国家95%以上的纳税人都能自觉申报纳税,再加之现代化征管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致使诸如美国税务机关将50%的征管力量放在了税务审计上,加拿大税务审计人员占到了税务人员总数的30%,日本也具有高效而严密的税务稽查系统。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不强,税收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在现行征管模式中更需要突出并加强税务稽查,以形成稽查的震慑效应。首先,应明确税务稽查部门的职责,充实税务稽查队伍,提高稽核人员业务素质;其次,在总结经验、研究新的稽查方法的基础上,突出税务审计重点,将稽查力量主要投放在一些大企业和偷漏税较多的行业上;再次,严格处罚措施,改变浅查、轻处的一贯做法,让纳税人感到申报纳税是一种法律义务,草率和侥幸往往会遭受法律的严惩,以保证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运行;最后,加强税务机关内部审计监督,促使税务人员执法守法,使税务稽查健康发展。

(六)优化纳税服务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征纳双方的关系,重视对纳税人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虽然将纳税服务作为基础,但纳税服务意识相比国外还很淡薄。为了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降低税收流失的风险,必须强化纳税服务。第一,树立服务理念。对于促使征纳双方法律关系平等的理念已经不能完全体现服务意识,要想提高服务意识,就必须树立“纳税人至尊”的理念,学习加拿大将纳税人做为“顾客”、称为“客户”的做法,努力打造“服务型税务”,并借鉴加拿大的做法确立一套以客户满意为核心的服务指标体系,以打造税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第二,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手段。一是精简办税程序,实行限时办理,采取方便纳税人的“一站式”服务办税方式;二是推进国税、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方便各类纳税人;三是建立健全上门办税、网上办税等多元化办税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纳税人多样化的办税需求。第三,加强宣传咨询。一方面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拓展税法宣传渠道,按照不同的受众群体,明确不同的宣传重点和宣传策略,通过在线访谈、留言回访、编制手机报等形式提高宣传时效;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税务机关设立专门的税务咨询室,由专人负责纳税人的咨询并处理纳税人反映的意见,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纳税人与税务人员的信赖关系。

[1]刘恩华.进一步强化我国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5):64.

[2]陈红卫.关于税收征管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税务教育,2005,(5):193.

[3]韦宁卫.关于完善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6,(7):122.

[4]孙承.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J].税务研究,2008,(2):89.

[5]李方旺.美国税制和税收征管的特点及启示[J].税务研究,2007,(8):78-80.

[6]孙承.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J].税务研究,2008,(2):89.

[7]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加拿大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4-53.

[8]高庆杰,赵健.日本的税收管理[J].税务,2001,(10):54.

[9]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日本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68.

[10]胡俊坤.日本税收征管制度[J].草原税务,2001,(12):39.

[11]孙万欣,王娟.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9,(2):105.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篇7

一、房地产保有阶段税收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分析

1951年国务院颁布《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 开征城市房地产征税, 此后又开征城市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 使我国房地产税收法律体系不断完善。2003年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 并逐步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 使之成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 我国房地产保有阶段现行税种

目前,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转让及保有为征收环节的税收调控法律制度, 包括耕地占用税、营业税、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其中, 在房地产保有阶段征收的只有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根据我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 按房屋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 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以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内使用的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二) 房地产保有阶段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分析, 该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房地产税费繁多, 而保有税所占比例较低。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多达十余种, 各种行政收费数量繁杂, 但多集中在房地产的开发和流转环节, 在房地产保有阶段只有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 仅占房地产税收总额的一小部分。保有阶段税种少、税额低, 导致了房地产持有成本过低, 无法迫使房产持有人及时转让, 削弱了保有税对房地产供应的调控作用。相反, 房地产开发环节征收的税费过多, 仅土地出让费一项已占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一半左右;同时, 在房地产转让环节, 买卖双方需缴纳营业税、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相关行政费用, 税负沉重, 且交易税属于间接说, 可轻易转嫁给购房者, 反而会抬高二手房价格。

第二, 保有税征收范围狭窄。首先, 我国现行的房产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均避开了农村地区, 基于开征时的国情考虑, 这种做法减轻了农村的税收负担, 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但近年来, 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经营性用地大幅增加,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出现了开发商占用农村土地开发商品房的现象, 使得城乡界线趋于淡化, 如果还将保有税的征收范围局限在城镇地区, 不但会使国家流失相当一部分税收, 而且容易助长小产权房等违规使用农村土地现象的发生。其次, 对于个人非经营性住房免征房产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 这种做法与保有税的性质是相违背的。房产税的主要课税对象应是居民住房, 房产税的征收是为抑制投机性住房消费, 防止囤积炒房, 同时降低买房者在购买时一次性支付的价款。目前我国已在沪、渝两地进行房产税改革, 对个人住房开征房产税, 可见这是今后房地产税收立法的趋势所在。

第三, 房地产保有阶段税率较低, 且未实行差别税率。当前我国房产税税率, 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为1.2%, 依照房产租金收入缴纳的为12%;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上限为每平米30元。与当前高涨的房价相比, 保有阶段的税收对房产持有人产生的影响甚微。同时, 现行房产税税率未综合考虑房地产的用途、价值、以及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等因素, 实行“一刀切”的房产税率, 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对于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 应当适用低于经营性住房的税率;高档住宅的房产税率应高于普通住宅;对中低收入者应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第四, 保有税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房产税计税依据包括房产余值及房产租金收入, 所谓房产余值是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 近年来房价上涨迅猛, 以房产原值的余值作为纳税依据显然不科学。在上海试行的房产税改革中, 将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定为房地产交易价格的70%, 同时实行差别化税率, 这反映了今后房产税改革的立法趋势。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则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 而对于闲置的土地未能起到调控作用, 无法起到增加房地产商持有土地成本的作用, 造成一些开发商囤地炒地从中牟利, 削弱了保有税的调控作用。

二、完善房地产保有阶段税收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 导致保有税在房地产调控中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限制了房地产调控的其他措施发挥作用, 影响了房价税收调控的整体效果, 必须在法律层面上对房地产保有税予以完善。

首先, 完善该制度可促进房价稳定、增强房地产调控效果。当前我国房地产保有阶段的税负较低, 相比于高涨的房价, 无法对房产持有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而国外的房产税对于房产持有人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且持有的房产价值越高, 征收的不动产税越高。这种做法一方面将房地产价格平摊到房地产的使用过程中, 降低了房产购买时一次性支付的价款;另一方面, 保有税作为一种直接税, 不易转嫁, 增加了房地产保有的成本, 除居民首次购房可享受减免政策外, 持有多套房产需缴纳高额的房地产税, 同时在政府大力兴建保障房、减免二手房交易税等措施的配合下, 投机性购房、囤房炒房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可见, 完善的保有税收法律制度是遏制投机性购房、稳定房价的关键一环, 对我国房地产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完善该制度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 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大幅增长, 而地方政府则出现了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状况, 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只能依靠土地出让金来填补财政空缺, 用以进行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虽然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金, 但从根本上增加了房地产开发成本, 助长了房价的上涨,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存量土地逐渐减少, 政府财政收入势必受到影响。在英美等发达国家, 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自于财产税及不动产税, 收入来源十分稳定。因此, 完善房地产保有税收法律制度对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从源头上降低房地产成本的重要措施。

三、完善房地产保有阶段税收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充分发挥房地产保有税的调控作用, 必须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前提和保障。首先应明确保有税在房地产税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厘清各税种的征收范围, 减少不合理行政收费, 改费为税;其次, 明确保有税的法定征收范围、税率以及计税依据等;最后, 通过其他立法措施的配合, 增强保有税的调控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从法律层面厘清房地产税费, 避免重复征税。首先, 立法应明确房地产保有阶段应征收哪些税。有观点认为我国应开征物业税, 实际上我国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已经存在了多年, 而且目前正在进行房产税试点改革, 没有必要开征新的税种, 只需通过立法对现行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加以改革完善即可。同时, 在加大保有阶段税收力度的同时, 应厘清现行各种房地产税费, 明确各税种的征收范围, 做到“欲增先减”, 避免重复征收。如我国实行土地一次出让, 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实质上相当于一次性征收房产税, 不但推高了房地产开发成本, 而且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因此土地出让金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又如我国现行的土地增值税, 对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税, 这实际上具备房产税的性质, 因为房产税实行房产价值定期评估制度, 故可将其整合到房产税中。

第二, 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首先, 农村地区不应继续成为房地产税收的立法空白, 对于农村居民个人自建房, 用于经营的可适当征收房产税, 用于居住的可暂免征收;对于占用集体土地兴建的小产权房, 应与城市土地按同一标准征收房产税。其次, 对个人住房开征房产税, 使房产税“名副其实”。我国房产税改革刚刚展开, 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应当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 对存量房和增量房进行征收, 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及首次购房用于居住的家庭, 可暂免房产税的征收;对于购买第二套以上房产的、持有多套房产及高档住房的, 应当严格执行房产税征收规定, 同时, 建立健全个人房产信息登记制度, 防止偷税逃税现象发生。

第三, 确定合理的计税依据。受物价上涨、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价值不断增长, 仍以房屋原值扣除法定比例后的余值作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无法反应房屋的真实价值, 因此, 应当以房屋现值或交易价格为计税依据。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房地产价值法定评估制度, 对房地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 确定合理的计税依据;同时, 评估应当每5年或10年定期进行, 将房地产的增值部分及时纳入征收范围, 在立法上可将现行土地增值税与房产税进行整合, 以避免重复征收。对于城镇土地使用税, 不应局限与以实际占用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 而应侧重对于闲置土地征收较高的土地使用税;改革我国现行土地闲置费, 改费为税, 将其纳入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范畴。

第四, 实行差别税率。当前收入差距加大, 实行“一刀切”的房产税率缺乏科学性, 必须综合考虑房地产的用途、价值以及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等因素。个人住房的房产税率应当低于非居住性住房, 对于经营性住房实行较高税率;对于中小户型的房屋实行低税率, 对于经济适用房可暂免征收房产税, 对于高档房屋、别墅等应当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对于中低收入者可暂免征收房产税, 发挥房产税的调节作用。总体而言, 我国现行房产税税率较低, 对房地产的调控作用有限, 但是提高房产税率势必引起争议, 民众支付的高额房价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土地出让费用, 再缴纳房产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重复征税, 因此, 应调整土地出让金制度, 改费为税, 逐步从一次出让土地转变为定期征收房产税。

第五, 其他立法措施的配合。房地产保有税发挥调控作用, 必须辅以减少房地产交易税、增加住房供给等立法措施。首先, 应当降低房地产交易税。以韩国为例, 为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 韩国政府自2006年起对二手房转让开征高额交易税, 直接导致了二手房出售数量减少, 供应量的大幅减少引起了房价的上涨。这就说明交易环节的重税政策, 一方面会使二手房转让时的高额交易税转嫁给购房者, 从而提高房价;另一方面, 一部分房屋持有人暂停出售, 从而减少了二手房的供应量, 使得房地产市场更趋向于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下, 对房地产开征高额保有税的调控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甚至作为直接税的房地产保有税也会转嫁给购房者, 成为房价上涨的助推剂。因此, 开征房地产保有税, 必须与降低交易税相配合,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次, 应增加住房供应, 加快保障房建设, 尽快扭转房地产市场卖方市场的局面。2013年国务院出台新国五条, 提出“加快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供地、建设和上市, 尽快形成有效供应”, 并要求“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通过增加住房供应, 以及对房地产征收高额保有税, 可有力遏制囤房炒房的行为,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同时, 新国五条规定出售自有住房按规定应征收个人所得税, 应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有观点认为此举加重了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负, 容易推高房价, 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这种观点有待商榷。个人所得税属于卖方缴纳的税种, 只要加大对“阴阳合同”的监管力度, 个人所得税转嫁给买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征收高额房屋转让个人所得税, 可削减投机炒房的利润所得, 与房地产保有税相配合, 可使基于投机性需求的购房者在买房时谨慎考虑, 在购房后需定期缴纳房地产保有税, 在转让时还需支付高额的个人所得税, 从而起到减少投机性购房、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作用。

综上所述, 我国房地产保有阶段税收法律制度亟须予以完善, 当务之急是以立法明确房地产保有阶段应征收哪些税, 并确定合理的税率、征收范围以及计税依据, 同时, 通过相应的立法措施配合保有税的征收, 重点防止高额的保有税转嫁给购房者, 在减少投机性需求的同时增加房屋的供应量, 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房绍坤.房地产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柳德容.美国住房市场的税收调控及其借鉴意义[J].现代经济探讨.2010, (07)

[3]白云.西方典型发达国家物业税发展情况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6, (5)

[4]刘慧勇, 王平.房产税制立法的几个关键理论问题[J].河北法学.2012, (10)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篇8

税收追征期 (通常称作“税款追溯期”或“税款追征期”) , 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可以征缴入库的期限。其中所说的“未缴税款”, 一般是指纳税人没有履行纳税义务而未缴纳的应纳税款、扣缴义务人未解缴已扣缴的税款;而“少缴税款”, 一般是指纳税人没有全部履行纳税义务只缴纳了部分税款而少缴的应纳税款、扣缴义务人未全部解缴已扣税款而少缴的部分税款。

我国有关税收追征期的规定主要见于《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五十二条) 及其《实施细则》 (第八十三条) 。分析相关法条可知, 税款追征期可分以下三种情形。一是由于税务机关的责任, 具体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因此而致使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 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 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二是因纳税人的责任, 具体是指非主观故意的计算公式运用错误以及明显的笔误。因此种情形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 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同时, 在此种情形下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追征期可以延长到5年。三是对偷税、抗税、骗税的, 税务机关可以无限期予以追征。

二、我国现行税收追征期制度的缺陷

1. 所规范情形不周延。

我国《税收管理法》在对追征期的分类上, 采取了正反共用的列举规范方式。首先, 从正列举来说, 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实现对每一种情形的周延列举,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 更无法谈及涵盖其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其次, 对税款追征期规定的三种情形, 其区分标准也不唯一。即前两种情形“因税务机关的责任, 或者因纳税人的责任”从责任主体出发;而第三种情形则是将行为的违法性质作为先决条件。而这种制度上的跳闪或者断裂已经给执法实践带来许多难题, 税收检查中经常会遇到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 而在现行法律中却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追征期规定的情形。

2. 立法不配套。

面对立法之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众多的规范性文件来支撑。以此来维持着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的运转。有关税款追征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法释[2002]33号、国税函[2005]813号《关于欠税追缴期限有关问题的批复》, 以及国税函[2009]326号《关于未申报税款追缴期限问题的批复》。如无上位法的授权, 国家税务总局的行政回函以至于规范性文件是否对此具有解释权力, 法律效力又如何, 能否在将来的行政诉讼时得到法律维护, 均属未知范畴。

3. 税收追征期的性质不鲜明。

我国现行法律只有一个统一的追征期, 而未明确税收追征期是确立在税收核定期限的基础上, 还是建立于税收征收期限的条件下。从税收程序出发, 税收的最终实现分为两个阶段:税收核定与税收征收, 虽然我国现行税法并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 但实际操作却如此, 此点可从税收保全及强制执行措施中得以体现, 即必须以确定纳税人欠缴税款的事实存在及欠缴税款的具体数额为前提。这一前提的确定过程即可视为税收核定。既然存在这两个程序, 就应当有相应的核定时效与征收时效的限制。《美国联邦所得税法》第六千五百零一条规定, 该法所适用的税收应于申报书提出后3年内课征。如果以印花纳税, 则于纳税期限开始后3年内征收。至于征收时效, 该法第六千五百零二条规定, 在核定期限内课征的税收, 应当在课征之后6年内以扣押或司法程序征收。如果纳税人与稽征机关协议延长征收期限, 则遵循协议。我国台湾地区的税收时效制度也属于这种类型, 其“税捐稽征法”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三条分别规定了核定期间和征收期间。既然我国现行法律只有一个期限的规定, 笔者认为, 视其为税收核定期, 符合税收的本质属性。

4. 税收追征期年限规定不合理。

税收核定期性质前提下的税收追征期, 需要设计、规定一个与之相适合的追征时限。笔者认为现行的“3年”、“5年”之规定, 不够妥当。一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相符, 需要对其适度延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而“3年”、“5年”的规定, 从法律法规设计上, 使得本应属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税收大量流失。就立法的前瞻性而言, 以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立法设置作为参考, 如《德国税收通则》第一百六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 德国核定期间的长度是:关税、消费税、关税退给及消费税退给为1年;其他税收及税收退给为4年。在税收核定期间, 有逃漏税收时为10年, 因重大过失而短漏税收时为5年。

二是不利于体现税收的本质特征。税收追征期限既然是对国家征税权所予以的一种限制, 那么就应当首先考问国家权利能否在此期限内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从全国看, 经过税务稽查通告要求若干重点行业纳税人自查的补税额和税务稽查实施检查的年查补额合计, 目前已达千亿元。总体而言, 现阶段我国纳税人法制观念还不是很强、自觉缴税意识也不高、税制设计复杂而计税更难搞懂, 税员不去征不去查、经营者就不缴。部分纳税人做不到自觉申报、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依法纳税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 其在持续生产经营情况下、发生的存续期间应纳税收, 如果没有在主观上最大限度尽到义务, 国家只法定一个短暂的追征时效, “流失”的、放弃的已不仅仅是些许国家税款与财税部门的部分权利, 而是法律应维护的国家权利。

三是与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不符。经济法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社会本位, 即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追求实质公平。法定的追征期限若短, 则那些不懂得照章纳税和不愿意依法纳税者轻而易举地逃避赋税义务, 会使得相关利益群体间失去平衡, 国家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财力减弱。

四是与我国的税收稽查工作现状不匹配。现实的税收检查工作, 一般围绕案件多发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安排检查计划, 而经常兼顾不到“少数纳税人已有多少年未接受检查”的情形。以目前全国税务机关的检查力量, 每年对纳税人的检查面不到6%, 对重点税源户、纳税大户的平均检查面也只有10%, 理论上一个税务检查轮回需10至12年。况且一次常规税收检查一般只就近3年的纳税事项而实施。因此, 我国有限的稽查资源, 不高的检查频率, 在所管辖的税务稽查区域, 在法定年限内, 有许多纳税人可能在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不会被税务机关抽检。在现实中, 多数税收查补税款, 并非属于纳税人“主观故意”, 也未发现何种违法手段, 是不能够按照定性偷税去处理的。如此局面下, 对于经检查发现的、违法事实已然清楚、调查取证条件具备, 而只是超出了法定追征期限的涉税问题及其应征税收, 只能无奈地依法予以切割, 无疑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法定流失。

三、完善我国税收追征期的立法建议

1. 对于“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 明确其追征期;

对于上文所述的征纳双方都有责任或第三方责任导致未缴或少缴税款之情形, 除明确追征期外, 还存在加收滞纳金的问题, 对此, 可借鉴民法上关于过错责任的分担, 对滞纳金的加收做出区别规定。

2. 从立法上明确我国税收追征期的属性, 这既有利于税法的理论研究, 也对实践有重大意义。

3. 对现行税收追征期加以延长, 参考各国立法例以

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 笔者认为应当将现行《税收征管法》中的“3年”、“5年”, 分别延长至“5年”、“8年”。

摘要:追缴税款是税务稽查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随着纳税人不缴或少缴税款的新情况不断出现, 如何具体执行追征年限等难点问题逐渐增多。对此, 在理论界存在若干的观点, 税务执法实践中也把握不一。本文通过对税收追征期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介绍与剖析, 指出我国现行制度追征在其外延、性质, 尤其是其期限时长本身之不足, 阐述了适当加长税款追征期等完善立法的必要性和些许见解, 以此希望有助于《税收征管法》的修改。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篇9

关键词:房产税立法,房产税改革,房产税税收优惠

一、我国现行房产税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住房商品化改革, 安置房产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之根本, 在将近20年房地产变革中, 房屋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使的整个房地产开发产业站在了老百姓生活成本提高的最大对立面, 而房产税的相关制度的滞后、不配套让房产税的改革在近些年中不断的成为国家和老百姓的争议热点, 不管是从内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外部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都必须依照依法治国的手段合理调整和控制。

2015年不动产统一登记暂行条例正式步入实施,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伴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实施正式拉开了大幕, 在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推动下, 规范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随着近十几年的社会经济变迁, 在规范房产税征收范围的同时对于房产税中税收优惠机制的构建也就凸显的重要起来, 因为只有严格确立了房产税中的税收优惠机制, 才能更好更完善的建立起规范的房产税征收范围, 做到真正的税收法定。

2011年初, 上海和重庆作为试点城市开始了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征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考虑到征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试点初期广大市民的接受程度, 两地作为试点的尝试在房产税征收的范围界定和税率等方面都制定的相对比较温和, 同年1月30日, 重庆首笔个人住房房产税申报入库, 缴纳税款6154.83元, 目前来看, 房产税的试征收取得了试验初期的目的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 全国人大、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开始了新一轮的房产税立法的调研;2013年11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2014年以来, 不动产登记相关工作进展较快, 3月不动产登记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 明确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5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国土部挂牌成立不动产登记局, 8月不动产登记局“三定方案”印发。14年11月28日, 中央编办已批复同意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更名为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 负责不动产登记相关工作;15年3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实行不动产登记制度, 全国性的房产税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二、当前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中税收优惠机制构建的出发点

税收优惠机制是在一定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行业下进行的, 我国现行的房产税征收制度主要还是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 根据此暂行条例, 个人住房、非营业用房是不征收房产税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不断发展, 城镇房价不断上涨, 经济构成比重的改革, 原本房产税征收制度并不符合我国现在的事实国情, 所以全面征收房产税、完善相应的房产税优惠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全面征收房产税的准备阶段, 就上海而言, 主要是针对第二套房和外地居民购房来征收的, 房价低的税率为0.4%, 而房价高的税率为0.6%。其优惠政策是人均住房不满60平方米的房产免征房产税。在重庆, 针对价值较高的独栋别墅以及交易价格是城区均价两倍以上的征收0.5%的房产税, 交易价格是城区均价三倍以上的征收1%的房产税, 交易价格达到城区均价四倍以上的可以适用1.2%的税率, 另外针对“二无”居民的第二套房产也是征收0.5%的房产税。

税收优惠制度不但可以改善房地产供应与需求的恶劣关系, 也是国家控制房地产上虚高售价、调控国家经济优化房地产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税制的设计必然存在很多的关注, 特别是针对税收优惠的目标群体, 不仅是保护社会低收入群体, 保障他们的基本住房生活需要, 避免给他们增加税收负担, 还要增加保有住房的成本, 打击投机炒房, 那么合理的税收优惠机制就成为了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这也是国家实现公共财政职能的一种手段, 之前我国在重庆和上海的试点中都构建相应的税收优惠方案, 除了限制户籍外, 都对一定面积内的住房给予了免税的优惠, 但是设计过于简单, 并没有对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分, 所以在房产税改革全国性趋势的阶段, 简单的税收优惠机制只能相对给低收入人群一定的税收负担减轻, 但是对于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确实没有达到目的, 达不到调解社会公平、缩减贫富差距的作用, 所以税收优惠机制的设计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公平, 调节贫富差距的一种手段, 构建和谐公平的社会税收体系。

三、美国税收优惠制度的借鉴

在美国的税收制度体系中, 房产税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税种, 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也将房产税作为一种主要的财政税收来源。在美国尽管每个州的房产税制度有所区别并不统一, 但是大部分州的税收优惠机制都体现出了税收法定原则, 房产税优惠机制作为房产税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与全体纳税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 美国各州关于房产税优惠制度的内容都是通过各州的相关立法机构以严谨的程序在法律中进行明确的规定。

美国的房产税税收优惠机制对于税收优惠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 并且对于房产税税收优惠方面的管理也是极其严格, 在美国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自住型不动产、公益性质的不动产以及美国各州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的不动产享受房产税税收优惠, 既包括直接减免税收的直接型房产税税收优惠, 也包括设定计税价值增长限额的间接型房产税税收优惠, 为了确保房产税税收管理方面的统一性和合法性, 大部分州将房产税税收优惠的审批工作由各州的专门的税务机构统一负责, 并且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的房产税税收优惠审批权在必要限度内下放到各个镇。

其税收优惠管理机制也相对比较健全, 首先税收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在税收法定原则之上, 所以在美国各州都是由各州的专门的立法部门将房产税税收优惠制度以法律文件的形式颁布出来, 针对房产税税收优惠的范围、要求、内容和房产税税收优惠的管理方式都进行了专门的规定, 这些规定贯穿了整个房产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将房产税税收优惠体制从程序和实体上来分析都是有法可依的。

其次, 美国的房产税税收优惠制度的设定范围是非常明确地, 而且对于税收优惠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 美国各州的房产税税收优惠制度, 美国的房产税税收优惠的范围主要包括三大类, 凡是涉及到公益性质的不动产项目、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不动产以及美国各州根据实际情况应当纳入到房产税税收优惠范围的不动产项目, 都属于房产税税收的优惠范围。

美国的房产税税收优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税收制度的要素来看, 不仅包括税率的税收优惠方式, 而且包括税基型的税收优惠方式, 其中美国的大多数州都设置了“Circuit Breakers”的税收优惠机制, 这一税收优惠机制是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来确定相应税率和最高税负水平的, 因为不管是固定税率还是比例税率都没有考虑到收入的影响, 而“Circuit Breakers”更有针对性的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税收优惠, 它的主要形式由两种, 一种是滑动比例法, 按照家庭总收入额的增加自动减少税收优惠;另外一种是临界值法, 它的方法是先确定财产税税额占了家庭总收入的比例, 然后根据这一比例分出确定的等级, 当超过某一等级时, 证明税负对于这一家庭而言已经达到了某一可接受的临界状态, 这时候对家庭进行税收优惠。这两种税收优惠机制的运用都大大避免了对富裕家庭过多的退税情况, 也确保低收入家庭切实享受到了税收优惠。

四、对我国房产税税收优惠机制构建的设想

参照了美国的税收优惠机制, 下面来谈一谈我国房产税的优惠制度又应该如何构建?

首先,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为什么要构建房产税优惠制度, 房产税优惠制度的构建不只是为了能让全民都可以买的起房, 而是为了优化房地产经济结构, 清理房地产经济中故意哄抢的恶意购买, 因此在设计房产税优惠机制时, 就要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水平、家庭的生活成本、家庭的现有住房情况, 因人而异, 最终达到富人多缴税, 中等阶层符合收支比例交税, 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不下降缴税, 税收收入保证增长的多赢局面。

其次, 因为社会分配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或者矛盾是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过大, 这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差距悬殊, 还体现在财富的保有量上, 因此对于房产税的征收就是对财富保有量的一种调节, 这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实施房产税优惠机制, 调节收入分配, 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针对不同的人群实行不同的征税方式, 这就要求在征收房产税的过程中我们要兼顾纳税义务和纳税能力, 不能只从人均面积来设定税收优惠, 要将税率型的税收优惠的方式和税基型的税收优惠方式科学的结合起来, 对于涉及公益性质的不动产项目采取直接减免房产税的房产税税收优惠方式, 对于一些特定的不动产项目采取税基型或税率型的房产税税收优惠方式。

再者在上海、重庆的试运行过程中, 虽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优惠手段, 增加了延期缴纳和退税两种优惠形式, 可是从目前来看,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比如纳税对象不明确, 相关法律规定不具体, 受益的对象也十分狭窄, 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意义, 还有的是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通过一个固定的立法来统一对待是显失公平的, 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方法:

(一) 是将各地税收起征点和征收对象的规定交于各地政府, 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房产税的征收符合当地事实情况, 但这样一来不但过于加大政府负担, 对外来人口也不尽公平。

(二) 将起征点和征收对象通过立法以数量关系的对等来限制, 这样既可以保证房产税的公平对待也不会加重政府负担, 对于营造公平税负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这样有可能会导致政府权利滥用, 相关法规可能并不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除此之外, 税收优惠的机制制定还需要税收优惠的落实, 不仅需要制度到位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税收优惠的落实, 比如不动产登记中逐步完善全国的个人住房信息统一登记和联网, 同时引入科学健全的房屋评估制度, 这两项关键制度的改革和实施才能最终确保我国房产税的全面开征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准备落实。

参考文献

[1]宋亦淼.我国房产是优惠机制之改革路径—基于中美对比视角[J].财会月刊, 2014 (12) .

[2]栾庆琰.美国房产税的税收优惠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9) .

[3]贾康.房产税改革: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选择[J].人民论坛, 2011 (3) .

[4]张超.美国财产税政策及其优惠机制[J].涉外税务, 2008 (8) .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 000万家, 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它们以不足50%的资产, 安置了75%的职工就业, 其中仅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就容纳了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5%、出口总额的60%以上都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税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和40%左右。这足以说明,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保证国家就业目标的实现, 而且在促进技术创新、维持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也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众多政策措施中, 税收政策有着突出的作用。借鉴发达国家在税收政策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对于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兴起,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小企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 产量低, 但是量大面广, 经营灵活作为一个整体, 中小企业在新经济中展现了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体现在资金, 资源, 人力等生产要素的缺乏。

二、国际上对于中小企业税收立法模式概述

在国外, 各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重视, 多数国家都给予中小企业税收扶持, 在税收立法, 税收优惠措施, 税收征管方面给予中小企业特殊的照顾, 如美国, 日本, 欧盟等国家都在立法的高度给予中小企业税收扶持以促进其发展。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实践经济民主的理念, 从税收立法上对中小企业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扶持是许多国家普遍采取的法律措施, 如美国《中小企业法》日本的《中小企业法》等为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就立法模式来看, 从各国实践可归纳出三种。一是单行立法模式。此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此立法模式主要特点是制定一系列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单行法律。涉及中小企业经济行为的各方各面, 如《美国小企业法》、《准时付款法》、《小企业资助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等。二是系统立法模式。此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该立法模式特点是既有基本法、又有单行法规与之配套;既包括组织法的内容, 又包括促进法和行为法的内容。三是分散立法模式。此模式主要为欧洲各国的立法模式, 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立法的构想

改革开放后, 政府开始颁布一系列法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如2002年6月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致力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法制环境。

1. 税收法定主义是我国税收法律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 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必须由法律给以明确规定;征纳主体的权利义务只以法律规定为依据, 没有法律依据, 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按照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 征税主体, 纳税人, 征税对象, 税率等税收要素必须由最高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 不仅如此, 有关课税的对象的内容还必须明确肯定, 不能含糊不清, 无法适用, 否则就会影响法律的效力。

2.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问题的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法的优化条规定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合并了原企业所得税制度中适用于小型企业的两档低税率即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的企业, 按18%的比例税率征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一10万元的企业, 按27%的比例税率征税, 实现了税制的简化, 但对应纳所得税3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利企业实际上是提高了税率, 根据国外的经验, 如美国, 法国对小企业都是实行15%的税率, 对小企业的税率都比普通企业税率低十个百分点左右, 如英国, 日本, 所以对我国小企业的税率还可以适当的降低, 可以按高新技术企业15%的税率征收小企业的所得税, 体现国家的税收的直接扶持。

3. 现代税制的复杂, 使得纳税人很难凭借自身的能力正确理解税法, 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维护自身权利, 特别是中小企业纳税人由于资金, 人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和完善税收中介组织, 加快推广税务代理, 是帮助中小企业纳税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高效迅速的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手段, 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维权作用, 在以申报为核心的现代税收征管方式下, 纳税人的遵从成本进一步上升, 如果未能正确履行申报义务会依法承担税法责任, 因此, 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以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己经成为大多数纳税人的选择趋势, 税务代理作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在维护纳税人权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专业人士, 他们精通税法, 可以准确地为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避免各种不必要的税收损失;同时, 他们在执业时, 地位比较超脱, 可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从而促使税务人员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能够客观, 公正执法, 确保中小企业纳税人权利不受侵害。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法律的支持.本文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入手, 结合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税收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 对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篇11

【摘 要】由于我国现有物业管理制度设计的缺陷,民众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涉及业主委员会管理税费制度不尽合理,从而滋生出小区业主委员会管理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安居乐业和城市社会的安定稳定,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充分重视。本文突破性地发现目前税收法律和制度关于业主委员会自治的缺陷,并探讨如何确立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和加强业主委员会自治的税收征管,以求对我国业主委员会税收治理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物业管理;税收征管;法律

一、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中国城市社会日益涌现出大量的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区。1991年3月,万科物业借鉴香港物业管理模式,引进业主委员会,在深圳天景花园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是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并经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在物业管理中代表和维护全体业主合法权益的组织,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21世纪初,业主委员会逐渐进入一个较快的成长和发展期,特别是伴随着大量业主维权运动的兴起,业主成立和组建业主委员会,其愿望日益强烈而迫切,其势头日益强劲而迅猛,并在《物权法》颁布前后出现一个明显的高潮期。

二、现状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业主委员会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面对一些无法回避的困境。举例如下:

1.公共收益分配以及其涉及的税收征管问题

小区公共收益是指利用业主共有物权(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性活动获得的收益。常见的小区公共收益包括小区公共区域内的户外广告、停车位、租赁摊位收益等;产权归全体业主的会所、游泳池、幼儿园等经营收入;物业管理用房的收益和部分通信运营管理费等。目前,大部分由业主委员会自治的小区都有业主委员会负责管理这些收入。在一些高档小区,归业主共有的会所、游泳池、幼儿园等建筑物,其本身价值就可能高达上亿元,每年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产生的广告费、租金等各类收入可能高达上百万元。

因为物业管理企业需要相关的资质,其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均需要经过物价部门的批准,而业主委员会没有经营权,又没有物业管理资质,如果收取物业管理费,很可能就违反了价格管理、工商、税务、劳动等法律规定。

2.发票管理问题

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第十九条,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业主委员会收取业主物业费和车位费不开据发票属于违法行为。开具发票则又涉及到经营税收征管。

作为经营单位,物业公司都要按国家税收政策正常纳税。而实行业主自治以后,作为管理主体的业主委员会却不是一个企业法人,工商或税收部门无法根据规定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管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工商税收管理存在空白点。

三、理论分析

业主委员会作为业主自治管理组织,根据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协调业主之间的关系,对物业管理区域内部事务具有一定的决定权,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业主委员会是否有权代表全体业主与其他民事主体签订合同?是否可以从事经营活动?是否需要征税?这就提出了业主委员会的法律主体地位问题。

从我国当初对物业管理的设计模式而言,对物业管理只考虑到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将物业管理权委托给物业服务公司,而没有考虑到存在业主委员会自行行使物业管理权的可能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业主委员会只是业主大会的一个常设执行执行机构,须根据业主大会的授权,对内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外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合同。

2013年5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取消了“业主委员会不得从事经营活动”的禁止性规定。这也就意味着业主委员会可以和物业公司一样从事经营行为。物业公司作为专业的公司,它的成立经过了工商登记,它的经营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它的收入必须按照规定纳税。而对于一个目前没有合理法律地位的组织,税务部门目前尚未出台对业主委员会的合理征税对象的相关征税规定,国家税收也就失去了这部分来源支持。若业主委员会数量继续增加,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调控。

四、对策及建议

1.确立业主委员会合理的法律地位

从法律上来说,我国最新的《物权法》已有规定“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因此不管是自治还是聘请物管职业经理人,这都在物权法规定的范围内,为业主委员会自治的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规范业主委员会的财务管理

业主委员会要建立物业管理的明细台帐,定期向业主公开所有经费的收支情况,如各项收入、发生的费用、人员工资以及各种代收费用的收取与支出等,争取广大业主的理解和支持。有了经费的保障,企业要完善各项财务制度,规范建帐,规范各科目的收入、费用和成本的确认等。

3.税务机关加强征收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做到管理工作精细化

税务机关要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深入开展涉税辅导,向业主委员会财务人员宣传行业最新政策,提升财务人员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准确及时确定收入,诚信纳税,提升业主委员会对税收的遵从度。

目前,大多数业主不知道物业管理费是应税项目,索取发票意识普遍不强。因此,在严格发票管理同时,积极开展税收知识宣传进小区的活动,积极向小区业主宣传国家税收政策,提高小区业主的协税护税和主动索取发票意识。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2009.12

作者信息:

上一篇:英语口语语言意识下一篇:采空区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