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

2024-05-18

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共5篇)

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 篇1

一、当前县级税收征管的现状

(一) 税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县级财政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端, 很多税收计划并没有科学依据, 在预算外还存在很多预算外收费项目, 不存在很强的用税意识。不仅如此, 现有的银行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同时银行与税务部门工作缺乏协调性。与此同时, 县政府还干预地方税收执法, 严重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 严重干扰了税收执法。不仅如此, 国税局和地税局、财政局与国地税缺乏有效的沟通, 导致税务机关执法很难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当前县级税收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公民缺乏较强的纳税意识, 过于注重人治, 而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观念都会影响税务征管目标的实现。

(二) 税收监管乏力

当前县级税源监管弱化, 税收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当前县级税务机构设置与税源状况缺乏适应性, 同时工作流转环节过多, 很多县级税收机关不仅要承担税务登记管理以及发票管理等工作, 而且还要进行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以及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同时还要承担纳税评估、税款催缴等业务职责, 此外, 报送上级下达的数据、报表以及资料, 正是因为这样, 导致县级税收机关监控管理不到位,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税收监管。另外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税源管理方式, 长期实行粗放的税源监控, 长期以来清管理, 轻视责任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 税务代开票制度不完善

首先, 当前的税务代开票的对象、范围以及金额虽然都没有违背税法有关规定, 但是缺乏规范化, 同时基层征管人员对代开票制度有待提高, 使得税收征收

工作容易出现漏洞。其次, 对于开票申请人的证明材料, 审核力度有待加强, 也没有要求申请人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 很多税务机关进行税收代开票并没有进行严格审批, 也没有规定单笔开票金额的最大值。最后, 对于代开发票的所有环节, 缺乏有效的监管, 也没有对代开票对象和范围进行严格复核, 特别是流动性较强的企业, 在对其代开票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监管, 各方责任也不够明确。另外, 对于代开票程序, 也没有进行监督审查, 更没有对代开票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严格限制。

(四) 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在整个税收征管的所有环节中, 征管人员自身素质高低会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整个税收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当前不少税收征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 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时缺乏规范化, 不仅如此, 税务机关也没有定期组织相关教育培训, 导致税收征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 管理水平也一直停滞不前, 因此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时往往很容易出现问题。第二, 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有突出贡献的监管人员未能给予适当奖励, 对于工作不积极的人员, 也没有对其惩罚, 长此以往, 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不利于其工作责任感的提升。第三, 很多税收征管人员忽视了税收征管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 容易出现纳税人与税务代码不相符合的情况, 使得纳税登记、申报、缴纳资料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二、加强县级税收征管的对策

(一) 优化税收征管环境

一方面, 县级税务机关应该建议上级部门加快税收管理体制完善, 避免单纯的数量递增式考核, 逐渐向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考核转变, 实施税收征管综合质量考评模式。在制定税收考核指标时, 应当结合本县经济发展实际状况, 同时还应当合理确定上级及本级税收考核指标, 为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提供制度保障, 避免税收入库进度人为操控以及违规转引税款等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 应当积极拓宽税源。在当下这种税收征管模式下, 我们不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及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上, 同时还应对当地经济水平、政策以及征管对税收收入带来的影响, 为当地政府提供帮助,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避免因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的财税收入不稳定的不利局面, 实现税收收入的持续性增长, 也即达到了优化税收征管环境的目标。

(二) 不断加大对税源的监管力度

一是对纳税人实行“一户式”管理。通过为纳税人建立动态和静态税源分户档案强化户籍管理。首先需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主要调查清楚实有经营户数、应纳税的户数、各户应纳税款以及是否适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同时还要做好税源划分工作, 比如说固定税源和流动性税源等的划分,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进行必要的分析, 以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源为有效监控提供方便。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税源管理责任制。在当前的税收管理模式下, 在进行税源管理时仍然是以税款征收人员和税收管理人员为主要监管力量, 同时负责税收稽查工作的人员为辅助力量, 通过彼此加强合作、密切配合, 在做好“管护”工作的同时做好“管事”工作, 以防止税款征收漏管问题的出现。

三是要加强对税源户的稽查。首先, 应该及时进行观念转变, 增强稽查的意识, 将管税和管票结合到一起, 同时还应对纳税人的发票使用加强监督, 从而为稽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监控依据。其次, 对连续三个月没有进行纳税申报、信誉度不高的纳税人应该进行重点稽查。最后, 对于漏征和漏管户, 应当列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一经查实, 在责令其限期内补足税款的同时还要根据漏税额大小处以适当的罚款, 对于触犯刑法的纳税人, 还要将其移送至司法机关, 追究其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 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做法在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四是建立健全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依托有利的计算机网络优势, 在现有的税收管控体系下, 可以通过与税源管理相关部门联网, 以实现对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 还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工商管理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等的协调与配合, 对监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明确, 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人身上。另外, 还要注意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对于存在偷逃税行为的行为人或者存在无证经营情节的, 应当通过媒体网站进行曝光增加其违规成本, 还要发动广大群众, 对存在以上情节的纳税户进行举报, 以利于税务机关漏征、漏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 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税务机关代开票制度

首先, 在结合县级等基层税收征管的实际, 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 进一步规范代开票的对象、范围以及金额大小, 使基层征管人员对于代开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 这样在代开票实务工作中就可以有效降低征收漏洞的可能性, 其次, 对于开票申请人所提交的证明材料, 应当加强审核, 并要求申请人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保证, 并明确告知对方, 如果证明材料不真实, 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同时对于各级代开票的审批权限, 应当做适当限制, 可以规定一个单笔开票金额的最大值, 以防止职权滥用。最后, 在代开发票的所有环节还要强化监管, 做好代开票对象及范围的复核工作, 尤其是流动性比较强的企业, 在为其代开票时, 更应该加大对其检查和监管的力度, 从而明确各方责任。还要就代开票程序做好监督审查, 对代开票的自由裁量权, 必须加以严格限制。

(四) 不断提高征管人员队伍建设水平

在整个税收征管的所有环节中, 都活跃着征管人员的身影, 因此, 征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税收征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能否顺利完成税款征收目标, 所以就需要提高征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但是有一点, 单靠提高个别征管人员的自身素质还是远远不够, 应该不断提高征管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具体而言, 其一, 应该不断增强征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不断提高其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并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或者邀请专家讲座的形式, 加上网络教育课程等有效措施让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更好的胜任税收征管工作。其二, 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征管工作有突出贡献的监管人员, 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而对于工作不积极的, 缺乏工作责任感的人员, 则应对其进行惩罚, 以促进其工作责任感提升。其三, 要求每一位征管人员必须重视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 一定要按照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 确保纳税人与税务代码相符合, 这样可以确保纳税登记、申报以及缴纳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县级税收征管工作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收入水平的高低, 因此, 必须加强税收征管,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保障国家和地方税款收入及时如数征收完成。所以, 有必要就当前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如优化县级税收征管环境、不断加大对税源的监控力度、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税务机关代开票制度以及提高税收征管人员队伍的建设水平等,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县级税收征管水平提升。

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 篇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税收培育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税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如何深化税源管理,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登记管理不完善 税务登记制度有待于完善。应办理而未办理税务登记的问题比较突出,并存在假停歇业的问题。

(二)税源征纳信息不对称

第一,从纳税人的角度看。受利益的驱使,纳税人不可能将自己掌握的税源信息向税务机关和盘托出。纳税人存在在银行多头开户、建两本账、账外账、大量的现金交易、销售不开票等现象,第二,从税务部门的角度看。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经营情况的判断主要源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会计资料以及对纳税人实施的税务稽查等。而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会计资料本身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因而税务机关获取纳税人的真实涉税信息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三,从社会环境条件的角度看。税务网络未能与纳税人、地税、工商、银行、海关等实施有效联网,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完整地掌握纳税人资金流动等有关信息。特别是纳税评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第三方信息数据,由于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度较低,许多的第三方信息采集不到真实的数据。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

(三)税源管理力量不过硬

一是税源管理力量分布不均。在税源管理过程中,许多地方存在着交通便利单位人员多、地理位置偏僻单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二是税收管理员队伍政治素质有待于提高。个别税收管理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人以税谋私。三是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基层税收管理员中既懂法律、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又熟悉税收业务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型知识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纳税评估的能力相对低下,造成纳税评估结果不理想,弱化了纳税评估的作用,从而影响了税源管理的整体质量。

(四)税源管理手段不科学

首先,税源管理分类不科学。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有些单位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非重点行业、非重点区域或非重点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其次,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还不能结合大量的外部信息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第三,信息数据分析应用不够。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税务机关储存了大量的征管信息数据,但大多数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

一是一些社会公共信息、纳税人涉税在采集时缺乏法律依据,特别是银行结算信息、统计、社会计划等部门信息,想采集到可靠的涉税信息非常困难。二是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国税、地税、工商、公安等部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三是由于国税机关内部分工管理不够规范统一,部门岗位职责交叉,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缺乏有效协调配合的情况仍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源管理效能。

二、对深化税源管理的措施

(一)广泛加强税收宣传,提高涉税遵从水平改革税收宣传办法,各政府网站均要开辟税收宣传主页,公开税收政策,供纳税人免费查阅;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免费向纳税人提供税收宣传资料发放服务;调整税收宣传月活动的内容,避免将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宣传搞成纯粹的税务形象宣传。另一方面,在税收服务上要进一步抓实。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为纳税人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经营核算、申报纳税、政策解读、咨询答疑、电子申报、网上缴税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以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涉税遵从水平。

(二)强化税务团队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对税收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要培养他们全力为国聚财的责任感,提高其执法为民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使他们彻底认识到只有抓好税源控管,才能为国家财政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二是进行管理资源重组。优化税收管理员资源配置,特别是县区级税务机关要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要求,大力充实一线税收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与税源管理的实际相匹配。建立辖区轮换制度,定期对税收管理员分管片区进行轮换,避免因长期管理某些区域而形成“人情网”,在评估检查时抹不开面子,影响管理的力度。同时也防止个别人员将管片当成“自留地”,滋生不廉洁问题等。三是构建科学的税收管理员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推广税控装置,提高以票控税效力

一是加强普通规范化管理,应逐步全面取消手工票、普通电脑票,广泛使用机开增值税普通发票。广泛推广使用税控装置,通过税控收款机开具普通发票,可以准确记录纳税人的经营和销售情况,同时也为税务机关实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税务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

(四)加强源头信息控制,提高纳税评估效果

首先,强化信息采集。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形成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其次,深化税收分析。加强税负分析,揭示地区、行业、企业以及税种税负之间的差异和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加强税收弹性分析,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因素,从中发现纳税申报和征管的异常和漏洞;加强税源分析,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本、物耗、利润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评判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加强税收关联性分析,充分利用征管业务系统数据、税收会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以及经济部门和企业财务数据等有相关关系的各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税款申报征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第四,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五)建立税收工作平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要注意研究使用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税收管理员平台要完善提供任务分配、综合查询、工作记录、分析评估以及数据补充和变更等操作功能,并能与包括“一户式”信息管理系统、邮箱、网络申报系统等在内的各类相关管理系统实现相应对接,做到不同平台之间功能互动、切换便捷和信息共享,便于税收管理员同纳税人实现互动交流。通过工作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要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管与不管怎么样”等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完善协税护税网络,提高综合治税效能

关于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探索 篇3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税收征管工作进行研究与探索, 剖析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加强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目前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职责明确不到位

由于对新的征管模式认识不足, 征管实践中削弱了管理, 淡化了责任,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底数不清, 税源不明, 监控不力, 漏征漏管。造成征管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是少数单位在认识上没有弄清分类管理的含义, 片面理解为对一般纳税人的ABC管理。二是一些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操作办法和措施, 因而职责不明确, 管理程序、方法不规范, 管理效果不好。三是大多数单位职责虽分解到人、落实到户, 但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 没有配套的考核办法和措施, 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四是普遍把分类管理和十率考核、征管软件运用、征管档案管理工作割裂开来, 没有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工作思路, 使该四项工作不能环环相扣顺利开展。这些原因造成征管质量不高, 主要体现在:一是登记率不完全真实。二是申报率不准, 这有计算机软件本身的问题, 也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还有没有按征管规程对非常户进行处理的问题。三是申报准确率难以掌握。由于管理未落实到位, 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 不能对其纳税的准确性作出大致判断, 偷逃税款不同程度存在。另外, 在双定户的定额核定上, 由于管理的问题使核定的定额与实际销售相差甚远, 造成税款流失。在对大中型企业和一般纳税人的征管中, 同样存在监控不力, 税款流失现象。四是在缓交税款审核上存在调查核实不严的情况, 客观上让一些企业感到贷款不还不行, 费不缴不行, 而税款可缓, 能缓就缓。五是依法治税难, 在征管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执法难的问题, 一些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保全措施难以实行, 或是相关部门不配合, 或是存在来自各方的干预。

(二) 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

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管理, 但其监控作用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征管软件本身还不成熟, 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征管要求, 信息传递不通畅, 影响收入的完整性, 加之有少数微机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不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有关信息, 因而计算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纳情况;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征管业务规程, 无法对征管信息进行微机处理。

(三) 管理监督不到位

取消税务专管员后, 由于把实行专管员管户向管事制度转变简单地理解为取消专管员, 形成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 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一是注重了集中征收, 优化服务, 片面强调以查代管, 形成了管不细、查不全、征不足、处罚难、效率低的状况;二是征管格局中的四个系列以及各职能部门间协调不好, 各自为政, 多头指挥, 不通信息, 相互扯皮, 互相推诿, 导致税收征管全过程运转不正常。

二、当前加强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 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纳税人的经济类型、经营方式、组织方式日趋复杂, 能否有效地对纳税户和税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控是税收征管的基础, 只有打牢这个基础, 才能真正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分类管理就是针对纳税人方方面面的复杂性和纳税申报方式多样化实际设立的一种能使税收征管建立在及时掌握纳税人经营情况、经营方式、核算方式和税源变化基础的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分类管理是从管好源头开始, 所以应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 包括将所有纳税户纳入税务登记的范围内, 对纳税户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发票领用存表等相关资料进行案头审计,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日常检查和税源调查工作, 切实掌握纳税户的税务登记增减变化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生产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减免缓退情况、违章处罚等全部纳税事宜的全过程, 并能通过管理及时而准确地收集整理、传递各种涉税信息、资料, 建立健全纳税户档案, 真正做到底数清、税源明, 所以应该把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作为加强征管的突破口。落实分类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和广大税务干部要把推行分类管理看作是加强征管的基础和关键, 是创收的保证。要正确认识分类管理的含义及其内容。二是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管理, 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 把职责明确到人, 落实到户。三是把分类管理、征管质量 (十率) 考核;征管软件的运用、征管档案的管理四项工作有机结合进行, 分类管理中包含了后三项工作的大部分, 只要搞好分类管理, 其他各项基本就能水到渠成。

(二) 完善税收征管的考核

分类管理实行后, 其征管质量和效率能否得到提高, 还要通过考核才能证明。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 奖惩分明, 是推动分类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动力。因此, 各单位应根据《税收征收分类管理办法》和《税收征收分类管理质量考核办法》, 结合本单位实际, 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即建立监督和考核机构,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考核办法、制度及量化标准, 保证管理落到实处, 保证征管质量和效率真正得到提高。

(三) 提高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河沙行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篇4

郭剑 邓劲松

近年来,随着潜江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重点建设工程进度的加快,对河沙需求量的急剧增长,促使河沙开采的数量和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河沙价格节节攀升,许多人纷纷投资河沙产业从事河沙经营,促使此行业在该县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潜江市境内,河沙开采主要分布在老新镇徐李和西大垸,还有泽口码头等乡镇河段,目前有大小开采点32个,有的月销售在50000元以上,有的月销售不足30000元,预计全年可征收增值税30余万元。河沙行业税收已经成为通城当前税收收入整体中一个重要的行业税源。

一、黄沙河沙行业税收征管现状

1、行业管理处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有近半数采沙业主没有办理经营许可证,有的虽然办了证,但是没有得到有效控管;二是目前正在经营的采沙业主都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也没有在国、地税办理税务登记;三是河沙市场价格混乱,各搞各的,物价部分没有实行统一监管,存在着严重的乱抬价乱杀价现象;四是销售环节比较复杂,有的直接由采沙业主送货,有的是用户上堤拉货,有的由中间环节(运营户)贩运,所以掌握其各环节销售情况有很大难度;五是河沙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社会背景复杂、流动性大,管理上阻力较大。

2、准确核定税款难度大。由于取得河沙开采权的河沙经营 者基本上都是兄弟、家人、亲戚、朋友或者其他投资人合伙经营,使用机械设备采选河沙,管理比较原始,没有正确的进行财务核算,对所挖河沙买卖都直接用现金付款,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且河沙经营户都没有建立相应的账册、单证、收付款凭据等资料,使税务机关的核查难以取得直接有效的认定证据。从而使河沙等资源类税收的征管缺乏充分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措施,税源难以控管,成为税收管理的盲点和难点。

3、部门配合监管力度不够。河沙资源相关管理部门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未能协调各方共同加强管理,又未及时将出让开采标的情况反馈给税务机关,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此类行业也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经营者无需办理相关的证照,只向水利部门和村组交纳管理费就从事河沙开采,使税务机关对河沙资源的开发和经营状况及计税依据难以监控和核实。

二、强化黄沙河沙行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1、规范河沙行业户籍管理。要求河沙经营户按规定向生产、经营地国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对已办理营业执照但不办理税务登记的河沙经营户,由主管国税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主管国税机关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未按规定领取营业执照的河沙经营户,由主管国税机关及时纳入无证户管理,照章征税。主管国税机关对辖区内的沙石经营户逐户实地调查摸底,建立健全分户管理台账。

2、规范应纳税营业额的核定。根据开采合同或河沙开采主管部门确定的采沙标段的开采量及开采期限,并结合经营实际核定河沙经营户的月销售量。主要参考其取得标段的合同金额、使用的开采工具(车、船、铲车等)的动力及吨位、能耗情况、开采场地的优劣、规模大小、雇工多少、主要设备情况等,统一计税标准。对采掘设备动力耗能为网电的,须于每月申报纳税期结束之前向主管国税机关报送上月电费发票的复印件。

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 篇5

一、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的概念、表现形式及会计核算方式

所谓建筑工程挂靠经营,是指无资质的单位、个人或低资质等级的单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利用有资质证书或高资质等级的单位名义,承接工程任务并向其缴纳一定管理费用的违法违规行为。

(一)挂靠的双方当事人

一方是被挂靠人,它是出借公司名义上的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办有税务登记证,以查账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另一方则是挂靠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这类企业一般都办理了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另一种是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个体建筑户、个人合伙组织、无证施工队等,一般不办理工商执照,不办理税务登记,这一种因流动性较大,使税务部门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给日常的税款征收和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挂靠经营的表现形式

在对甘肃国有大型企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挂靠经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名为联营承包,实为挂靠经营。

此形式主要表现为,达到相应资质等级要求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中标后,与建设单位(发包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随后又与无资质或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或个人签订”工程项目联营承包合同书。而中标的建筑施工企业退出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关系,约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之后,也不进行实际施工,也不实施管理,或者所谓“管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不承担技术、质量和经济责任,由联营的另一方承建工程。

2. 名为投资开发,实为挂靠经营。

此形式主要表现为,开发商个人为了不失去建筑工程中的利润,增加更多的利润空间,寻找一家有资质的建筑单位作为挂靠单位,自己既是发包方又是承包方,由自己任工程项目负责人,自己聘任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只向挂名的承包单位交纳少量的“管理费”。工程完工后,开发商将建筑物处置后,便退出经营。

3. 名为内部承包,实为挂靠经营。

此形式在建筑领域表现最多,主要指挂靠人与中标的被挂靠人签订内部承包合同,由被挂靠人将挂靠人编成内部的一个项目部或施工队,由挂靠人包工包料,商定交纳一定的“管理费”,赚取的利润由挂靠人获得,并以此来规避法律,逃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

4. 名为分包工程,实为挂靠经营。

此形式主要表现为,中标的被挂靠人与挂靠人签订工程分包合同,并在该合同中约定,由挂靠人分包工程中的基础、主体等所有分项,表面上看是肢解了整个工程,实际上还是挂靠人在管理整个工程,掌握和分配使用工程进度拨付款,技术质量及债权、债务等经济责任由挂靠人来承担,被挂靠人还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此类表现形式在建筑领域也表现甚多。

从以上四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建筑施工企业与挂靠方无论签订什么形式的协议(合同),内容大致都是:挂靠方以被挂靠方的名义进行施工,挂靠方包工包料包安全包质量包工程项目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被挂靠方收取建设单位的工程款后,扣除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税金,其余支付给挂靠方,用以购买材料和工资费用支出。

(三)挂靠经营的会计核算方式

在挂靠经营方式下,建筑公司的会计核算一般采取“倒扒”方式,即以开具建安发票的金额作为工程结算收入,以工程结算收入扣除收取的管理费和公司日常管理支出后的余额作为工程结算成本。这种核算方式,以被挂靠方自营工程的形式进行会计核算,致使挂靠工程利润大量向挂靠人聚集,项目利润转换成工程成本。有的建筑公司的会计核算更为简单,工程资金不在建筑公司账上反映,也不进行工程结算收入及工程结算成本、营业税金的核算,建筑公司账上只直接反映工程管理费收入。这些都给税收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建筑工程挂靠经营存在的税收问题

建筑工程挂靠经营因其项目生产周期长、作业地域流动性强、施工企业多而杂且良莠不齐,内部管理规范程度不一等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税收问题:

(一)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的特殊运作影响税收监控

建筑企业向这些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私营经济建筑企业、个体建筑户、无证包工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就放任自流,一项工程多次分包、转包的情况也不向税务机关报告、备案。在实际中,挂靠双方对外都不会承认挂靠关系,账务上也未反映挂靠方支付给被挂靠方的管理费等项目。税务机关只能通过取得挂靠双方的协议(最有可能是从被挂靠方取得),凭协议内的有关工程造价、结算标准、承包形式、上缴管理费等条款,来确定挂靠方的收入,按有关规定对其所得进行征税。假如挂靠双方没有签订此种协议,或者建筑公司(被挂靠方)拒绝提供这些协议,特别是被挂靠方为持有外出经营管理证明的外来建筑公司,税务机关难以查实工程的成本费用。这些都使地税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给日常的税款征收和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挂靠经营造成建筑安装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流失严重

一般来说,大部分联营企业都是获利的,假如2000万的项目利润50万元,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25%计算,50×25%=12.5万,不按国家规定交所得税,这部分就变成了联营企业的所得了。造成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流失的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只核算管理费收入的建筑公司来说,工程项目的实际损益在建筑公司的账面上不反映,公司收取的管理费收入有限,除掉公司本身的日常费用开支后,账面上就反映亏损或微利,而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大都采用查账征收方式管理,结果必然是企业申报缴纳的所得税很少。

二是对会计核算采取“倒扒”方式的建筑企业,财务核算大多数不规范,企业负责人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公司的钱就是自己的钱,所以在建筑业企业的费用中含有大量为企业负责人开销的与公司经营无关的费用,如向企业负责人支付房贷车贷、子女入学费用,家属的生活费用等,这些费用的列支造成企业所得税严重流失,而企业与项目经理之间领取工程款基本上凭白条或内部工程结算单作为支付凭证,项目经理领款后使用情况没有合法凭证记载反映,税务机关无法实施检查,最终导致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流失。

三是长期以来,建筑业普遍亏损或微利,致使检查人员在对建安企业进行税务检查时,在主观上已形成了一种建筑业无所得税的观念,所以并不把所得税作为检查的重点,通常只对建安营业税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地方税种进行结算,而所得税往往只是就表结表,基本上无所得税款查补入库。

四是建筑工程一般周期较长,许多工程项目长期挂账,有时建筑公司故意剩少量的工程尾款,不进行工程决算,造成税务机关在对其检查时无法结算工程项目利润,也就无法计算征收所得税。更有部分建筑企业,虚开建筑企业发票,虚增建筑成本,虽然多缴了部分营业税,但由于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所得税大量的流失,而这种偷税方式由于要涉及两个或几个单位,税务机关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五是各地的带征率有所不同,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所得税核定征收标准不一致,导致工程承包方在承接工程项目后,挂靠到征收标准较低的建筑企业,或挂靠到外地建筑企业,致使本地企业所得税税源外流,引发了建筑业税源的无序游动。

(三)个人所得无法得到有效控管

由于多数企业采取工程项目挂靠维持运作的形式,导致挂靠人(项目经理)的个人收入无法核实,企业也未按照规定代扣代缴其个人所得税。究其原因:一是个体建筑户、无证包工队的流动性较大,导致企业无法补扣补缴个体建筑户、无证包工队的个人所得税;二是施工工人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漏洞较大,工人工资的领取,大都由项目经理统一签名领取,工人的人数由项目经理提供,无法确认。还有工程项目招投标及工程合同的签订都是由建筑公司出面,包工头在“幕后”,所以对工程是否属个人承包难以界定。总之,挂靠现象掩盖了个体承包商的存在,致使挂靠人(项目经理)的个人所得无法得到有效控管。

(四)挂靠造成营业税征收的减少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凡是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纳税人,建筑企业应该是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但是在挂靠经营下,建筑企业只是表面上的纳税人,工程承包者才是真正的纳税义务人,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工程进展到什么程度,工程款已收多少,收到的款项是否已全部申报纳税以及是否有故意延期结算等工程情况。这种隐蔽性给挂靠人偷逃税款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有些挂靠单位向建筑企业直接领取现金时不入账,致使部分应作工程收入的款项长期收入不入账,造成了营业税的减少。试想,一个1000万的项目,材料成本占到总造价的60%,如果联营单位不开发票,采购材料增值税(或营业税)按3.3%计算,1000×60%×3.3%=19.8万。

三、完善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税收征管的几点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税收征管,有力地进行税源控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行项目跟踪管理

建筑行业税收应实行专人管理,分类别建立建安工程征管台账,所有的建筑安装工程在中标或合同签定后,都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建议对一些大的工程项目施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工程项目的真正承包人。一方面工程立项后,建设单位须向建委报送其最终确定的承接工程的建安企业名称、工程承包总金额、承包方式等资料,由建安企业将资料输入电脑;另一方面建安企业须向税务机关报送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的承包合同、完工进度等资料。税务部门进行归档,并将资料及时输入电脑。这样两份资料的同时存在,给税务机关对项目实际情况及建安企业的完工进度等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提供了方便,将会减少检查中的难度。税收管理员也应对工程多巡查,到实地多了解情况,对挂靠人多作纳税宣传,对不愿提供挂靠资料的建筑施工企业,可采取强制措施或依法进行处罚。

(二)严格被挂靠单位的管理

应加强对市内大中型建筑安装企业的管控,检查是否有挂靠施工的现象,一旦发现,责令挂靠方限期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和临时税务登记。逾期不办理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同时告知被挂靠企业开户银行暂停拨付工程款项,避免一些建安企业随意注册、施工队伍随意挂靠、企业少缴税款等问题。建安企业要规范对承包(挂靠)本企业的建安工程及开发项目的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健全账务,按照承包(挂靠)建安工程项目实际收入,依照税法规定计算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扣缴个人所得税。

(三)加强对个人承包建筑工程的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在目前建筑工程项目普遍采取挂靠、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建筑公司账面基本都反映亏损,无企业所得税,所以税务机关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工程承包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上。要把工程利润的真正所有者:包工头,从幕后推到前台,严格按照个人承包建筑工程的所得税征管规定,加强对工程承包合同的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工程项目的真正承包人,对承包人的所得税征收到位。

建议对下列建筑业工程承包人的个人所得,一律实行定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并由各建筑安装企业代扣代缴:

1. 自行承揽建筑工程并挂靠建筑安装企业的工程承包人,不论其如何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2. 建筑安装企业对工程承包人实行包工包料核算管理方式的。

3. 建筑安装企业对工程承包人实行包工(包括全包和部分承包)或者包料(包括全包和部分承包)核算管理方式的。

4. 建筑安装企业按工程项目取得的收入定额或者定率分得一定的比例,其余均归工程承包人所有的。

5. 建筑安装企业按照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或利润的。

(四)加强发票管理

挂靠单位之所以能够“以料抵工”,开“大头小尾”发票等,归根结底还是监管部门发票把关不严。除了加强税务机关对发票领、购、存、用的管理,还要实行监管代开制度。各建安企业在工程结算、付款时,必须由该企业财务人员到税务部门开具建筑业专用发票,建设单位在结算或支付工程款时,必须以建筑业专用发票作为结算或支付凭证。不定期组织建筑业专用发票使用情况的检查,严厉打击不按规定出具正规税务发票或以非正规发票或白条入帐等行为。

(五)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完善建安市场管理

建立与财政机关的信息交换制度和协作机制,对由财政预算负担的建安工程项目采取由财政部门审核,凭税务部门开具建筑安装发票付款和进行结算,从而保证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税收应收尽收。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联系,联合加强建筑业税收的检查与监督,加大对建筑企业的稽查力度,检查方式不应只停留在对建筑企业凭证、报表、账册的核对上,还要到工地现场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格按《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促使建筑企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规范经营管理。如此以来,既遏制了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纳税人连续欠税的发生,也可以防止小型零散建筑单位钻偷税的行为,从源头管住建筑行业的税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段九利,郭志刚.房地产企业全程纳税筹划(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上一篇:砌体结构的发展方向下一篇:员工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