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预习

2024-10-16

加强预习(精选7篇)

加强预习 篇1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 心理准备还不充分, 往往带着成功者的喜悦与自豪, 雄心勃勃地构建高中三年的“宏伟计划”, 争取三年后的高考再创辉煌。但事实上, 由于初中数学的求果不索因、由图得数不讲理等特点, 许多初中时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渐渐地失去往日的辉煌, 甚至成绩一落千丈, 使家长困惑与难堪。更为担忧的是, 部分学生也慢慢地丧失了斗志和信心。其实, 进入高中以后, 由于教学内容的加深, 思维要求的提高, 课堂容量的增加, 教师讲解课时的减少, 学生课后自主时间丰富, 只有科学地进行知识的衔接、合理的心理过渡, 采取有效的方法, 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 取得理想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预习与预习计划

高中数学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应用非常广泛, 它随着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断更新。学好数学与学好其他基础课一样是我们这一代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素质, 所以学会预习是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那么高中数学从哪些方面预习呢?在学习新课之前, 要先对教材进行预习。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 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预习概念。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 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的作用, 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 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地理解。

第二, 预习定理。要找出定理的条件、结论, 分析定理的使用环境及证题的类型, 尤其注意条件的严密性, 若有条件减弱会有什么结果。

第三, 预习公式。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使用条件, 了解公式的求解对象, 思考能否对公式进行变形, 变形后的功能。

第四, 预习例题。思考例题考查哪些知识点, 例题使用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五, 在预习之后, 要列举出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你理解了多少, 哪些知识点是难点, 列举出本节课出现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预习的好处

第一, 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 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 预习可以改变听课的被动局面。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 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这样的学生往往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弥补, 长期下来, 学习就陷入困境。

第三, 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预习有助于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 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所谓的温故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 预习可以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预习, 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 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

三预习的步骤

高中数学的预习应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预习划分为整体预习、阶段预习和及时预习三个层次。

第一, 整体预习。就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把握。一般在开学前或者开学初, 如暑假或者寒假, 集中一定的时间, 通阅新教材, 进行系统的自学, 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有个概括性的印象, 达到心中有数, 学习起来就居高临下, 有条不紊, 并且能够缓解对数学学习的精神压力。由于数学学科是大家普遍觉得难的学科, 所以整体预习就显得更必要了。

第二, 阶段预习。就是对有关知识块或者知识点的内容进行预习。一般以一个章节或者单元为整体, 初步建立这部分的知识结构, 明确知识的重点, 了解学习的难点, 发现一些重要的方法,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从系统的角度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和方法。这种预习方法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但是常常是蜻蜓点水、得过且过, 没有形成知识框架, 应加以纠正。

第三, 及时预习。就是在教师上课前, 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 再次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 把握重要的思想方法。这样的预习时间短, 印象深, 见效快, 上课时就有的放矢, 得心应手, 高质高效。这种方法更为常用, 但是由于每天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不一定都能如愿, 所以要统筹安排, 把三个预习的层次有机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全面兼顾。

四坚持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高中数学的预习主要是为了了解新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关系, 发现需要扫清的障碍;明确重点、难点、疑点, 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所以预习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 读。先粗读一遍, 以领会教材的大意。根据学科特点, 然后细读。数学课本可分为概念、规律 (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 、图形、例题、习题等逐条阅读。

第二, 画。预习时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 应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第三, 批。预习时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与体会, 应不失时机地在旁边写出来。

第四, 写。包含这几方面:写大意, 每个章节或者单元或者某一段的大意可以在书边上写出来;写小结, 写对某一部分预习的感受和体会;写经验、总结和拓展, 对某一部分的学习总会有所收益, 在解题时的感受以及解题的经验, 对知识的认识和拓展都应当写出来, 这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复习和反思。

总之, 预习是学习的一种方法, 有其规律和方法, 学会预习, 对学习数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预习不是放羊式的学习, 教师的指导很有必要。所以, 学生预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加强预习 篇2

《阿长与〈山海经〉》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的文章向来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如下预习内容:

一、本节课需要预习的内容及理由

(一)预习内容

1、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家 _____________ 家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作品: 小说集《 》《 》

散文集 《 》

散文诗集 :《 》 杂文集 《 》《 》等,其中小说《 》是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2、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 )急 ②粗zhuō( ) ③烦suǒ( ) ④惧惮( ) ⑤疮( )疤 ⑥憎( )恶 ⑦孤孀( ) ⑧惊骇( ) ⑨渴慕( ) ⑩针灸( ) ⑾矩( )形 ⑿ 珠玑( ) ⒀ 疏懒( )

⒁震sǒng( )⒂诘( )问 ⒃jí( )贯 ⒄pī 雳( )⒅掳( )掠

(2)、请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恶: 薄: 帖: 空:

(3)、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莫明其妙( ) 渴幕( )

(4)、结合文意,解释下面词语:

疏懒:

磨难:

深不可测:

面如土色:

3、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围绕长妈妈写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重点写了:

4、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她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用文中原句回答)

阿长:

例如:

作者对她的感情变化:( )————( )————( )————( )

5、课后拓展延伸。

(1)、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预习理由: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新课标》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本课预习中,首先我让学生熟悉作者,就是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时(生卒时间、年代、国别),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予的公开评价),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

其次是字词预习,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写错字用错词的现象比较普遍,加强对字的音、形、义的教学力度,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之一。

再次,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部分,我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即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来设计预习题。

“拓展延伸”预习题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二、你用什么样的方式下达预习任务?(例如:口头、题纸、练习册、多媒体等)

一般情况下,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用笔记本抄写的方式下达预习任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得到预习重点,又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积累习惯。

三、对学生的预习质量如何来评价?

如果只是布置预习题,而不实施检查,这样的预习题等于没布置,学生们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教师对预习作业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必不可少。

因为我们郊区中学的学生大多数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因此,一般情况下,我采用课前小测试的方式来考察评价学生的预习质量。

对于学生的预习作业,我也尝试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我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七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六名学生组成,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的好:中:差比例为2:2:2搭配均匀,以优秀生带动中等生,让中等生帮助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先由学生对自己预习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小组成员对本组每位同学的预习作业作出客观的评价.最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自评与小组的评价,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积分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和鼓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可以创造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信心。

四、预习的内容与后续的课堂学习有什么关系?

加强课前预习 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教学质量。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预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预习活动,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显现出预习的效果。

一、拟定预习提纲,提出问题和目标

教学实践发现,课前给学生拟定一个预习提纲,提出新学知识的目标,使学生预习效果增强。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之前,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预习:(1)一次函数的概念。(2)y=kx+b(k≥0)中,b=0时是什么函数?b>0时是什么函数?(3)如何求出y=kx与y=kx+b的解析式。(4)y=kx+b与y=kx的图像有何区别。(5)y=kx+b的图像性质是什么,与y=kx有何关系?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课前探究,按照老师拟定的问题从预习中寻找答案。预习是学生从体验中发现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程度不同,在预习中会有个别学生流于形式,仅仅应付了事,不动手作图实践,不深入思考问题,这样课堂上向他提问时,他就无从谈起。为了避免流于走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前用几分钟时间,采取预习评价机制来发现学生究竟预习了没有,预习效果怎样,要让自觉主动预习新知识的学生获取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在评价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重视方法指导,提高预习效率

要达到预习的目的,就要教给学生一般的预习方法,对概念性知识就要让学生通读所学内容,动手操作、圈出知识要点,从整体上先了解新知识,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对于具有探索性的知识,就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先感知知识存在的必然性和可知性。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条件”时,不妨布置预习:(1)请你按课本中的插图,把三角形ABC的边AC所在的直线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与边BC的延长线相交,你能发现哪些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2)度量∠BAC与∠ACB、∠BAC1与∠AC1B、∠BAC2与∠AC2B、∠BAC3与∠AC3B,并分别求它们的和。你发现了什么?(3)当直线AC绕点A旋转到AC′,使AC′∥BC时,猜想∠BAC的度数,并用量角器量一量,验证你的猜想。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并动手实践,有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通过预习对新知识已有所了解,知道疑难所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在预习中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在预习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也会想到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前就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三个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预习中就已经发现了数方格可以算出正方形面积,并且发现了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两个较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较大的正方形面积。学生知道了计算它们的面积可以通过数方格来完成,还发现了最大的一个正方形面积可以通过割补得以解决。所以,提出一个与割补相关的问题,并提示学生割补是拼图时最常用的方法。那么再提出:如何通过割补把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呢?大部分同学能顺利解决,且方法多种多样。又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三根木棒是否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探究过,多数能回答出来。上课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他们看到不能组成三角形时,就会感到惊奇。这就是少许同学在预习中未能理解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促使学生探究知识,还能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

四、注重检查与反馈,完善预习工作

在预习后要有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够改善预习中的不足,才能够督促学生更加有效地去做好預习工作。反馈一般都以练习的形式出现。要想学好数学,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多做题目是在所难免的。当然,我们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一定的问题。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在作业书写方面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教师在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平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这样才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才能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张华.浅谈初中数学的课前预习[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05).

[2]赵春秋.谈数学课前预习与课堂民主交流[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预习日记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 篇4

对于具体的一节教学内容的预习, 应做到品、读、划、记 (或做) 四个步骤, 并在此基础上写出预习日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 预习认真与否, 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仔细品味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 从标题可以大致明白文章的内容。预习时仔细品味标题, 可以让学生领悟出许多东西。如“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看后心中有解决如下问题的欲望: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等。这为下一步阅读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预习之后, 教师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①预习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②预习重点:比例基本性质的意义, 想一想分数基本性质与比例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③疑难点;④尝试解答:第34页做一做。这种日记式预习作业, 可以让学生自主钻研教材,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教师也可从中窥探学生的学习情况, 利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二、通读教材, 带着问题有目的预习

低段的预习是要让学生通读教材, 理解材料内容中所涉及的图、文的意思。通过预习, 学生要能从中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 并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编成一道完整的题目, 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分别是什么, 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中高段的预习, 则需要学生在获取信息、编题的基础上, 借助线段图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如果是一题多解的题目要鼓励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预习过程以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记录下来。

三、边读边划, 写预习日记

为使课前预习不流于形式, 预习中要做好预习笔记, 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预习日记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看书的过程中已懂和不懂的内容, 不需要写得太复杂, 对有疑问的内容应边读边画, 边读边写, 边读边记。为保证思维的连续性, 可以在重要的概念、公式、运算定律下面画线圈点, 在边页空白上把自己的体会、看法记录下来, 把已懂的问题简单整理出来, 加以梳理, 加深记忆, 克服放羊式预习。

例如, 一位学生在预习了《圆的认识与画法》后, 写的预习日记是:经过了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 我们认识了许多图形, 现在让我们再去探索另一种美丽的图形——圆。大家都知道圆是一种平面图形, 对于平面图形我们可熟悉了, 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记得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有角有边, 可是现在这个可奇怪了, 既没有角, 也没有线段, 而是由曲线围成的。在生活中, 这种图形见得多了, 如车轮、硬币、钟面等。现在我们把一个圆对折若干次后会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 我们通常把这个点叫作圆心。通过实验, 我们还发现把圆对折时, 每条折痕都会经过圆心, 所以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而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 半径处处相等。可圆怎么画呢?这时我们要请一个特殊的朋友——圆规来帮忙, 它可神奇了, 你只要把圆规先生的两脚分开, 定好半径, 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就画出了一个标准的圆, 圆规可真厉害!想学习圆的更多知识吗?想的话就与我一起投入课堂, 多与老师交流, 多与同学讨论, 相信自己, 那就是最棒的!老师批改:从这篇日记可以看出你课前认真预习了, 基本掌握了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相信通过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对圆的知识你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联系旧知“记一记”或完成例题后的“做一做”

在预习新课前, 应让学生尽量将新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 也就是说在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 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新旧知识, 譬如学习比例的基本意义之前, 首先要复习比的意义, 比各部分的名称, 等等, 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 加深对比和比例意义的区别与联系。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之中又生长于旧知识之外的预习方法, 会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更深刻, 然后借助预习后的初步理解, 尝试着去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第二天进行小组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同伴交流。在相互交流中不断修正, 最终获得更加准确完善的知识,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初三化学预习要点以及预习试卷 篇5

元素符号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元素符号,才能为学好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

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多同学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因此,在预习过程中要提前消化,把一些基本概念初步了解,并试着梳理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使下一步的学习降低难度。

三,常见物质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制取装置、原理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中考的重要考点。

四,质量守恒定律

加强预习 篇6

关键词:语文 预习 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语文课预习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基础。然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抓好预习环节则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

一般来说,学生的预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往往是零散的、没有明确目的的、不规范的,所起取得的学习成效也是较低的。因此,我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固然重要,而抓好学生规范性的预习,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是尤为必要和迫切的。所谓规范性预先习,笔者认为,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因为有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的盲目性;因为是有步骤、有章法,避免了学生自学的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达到较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因为有循序渐进的程序,使学生在自学中能积极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自学能力。下面就如何抓好学生规范性预习谈谈一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都感到陌生而好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课外同步训练的练习册大多都介绍得较详细),或者到互联网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预习中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而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之后,对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二、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明确课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预习和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这个内容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对学习文本提出一些要求,注意到了这点,预习起课文就会感到有了努力的方向了。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都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许多同学在预习中,往往对这两个方面熟视无睹,以为是无足轻重的,结果对课文的预习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要很好地重视这两个方面。

三、自学文中生字新词

这是预习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教师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注意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而实际当中,往往就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最容易麻痹大意,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的现象。因此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规范性的指导,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学生字词语的音、形、义,还要学会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深义,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精神。

四、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各部分内容

这是预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自学能力强弱的环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在指导归纳各部分内容时应教给一定的方法,如找中心句,浓缩段落,细分层次,使学生通过思考对文章的内容有确切的理解,或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段落层次的意思,这样让学生真正能够进得去又出得来,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课堂讲课时教师又着重对这一环节加以检查,抓具体,抓落实,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概括能力。

五、思考课后练习题

一般来说,课后练习题都是圍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所得,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些思考题是开放型的,更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如果学生对这类思考题发生了兴趣,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其课外学习的天地,拓展知识面,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六、疑难问题记录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代教育家就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的古训。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辩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不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同样强调,教育学生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自能读书”,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加强预习 篇7

一、同一课文“知识型”与“能力型”预习单比照分析

现以《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五上)为例,对“知识型”与“能力型”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比照,从而发现不同预习单设计的内容、任务、作用的不同。

“知识型”预习单:

一读:朗读,努力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写:把新课的生字词抄写三遍。

三理:课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才能。

四背:结合课后习题2的要求,画出有关词语,并背诵这12个成语。

五思:结合课文,联系课后习题3的句子,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

六问:对不懂的词语提出疑问,尝试解决。

“能力型”预习单:

一读:朗读课文,努力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后习题2,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二写:先比较一下新课生字词的异同,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再抄写一遍。

三理:默读课文,标好小节号,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试着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四思:结合课文,联系课后习题3的句子,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

五问:对课题,课文内容,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

六品:对课文中一些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圈画与批注。

分析:“知识型”预习单的六项任务,除了五、六两项含有能力训练外,其余四项都属于知识内容。“能力型”预习单中的六项任务,每一项都指向能力养成。如“一读”,在自学字词环节,要养成结合具体语境与工具书预习的习惯。又如“五问”,让学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不同学段“能力型”预习单比照分析

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即使是能力培养,各学段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年级段重在以“扶”的形式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预习的重点更加突出,目标指向更加明确。“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或设计填空,或问题引导……高年段,则逐渐由“扶”到“放”,不断地在预习实践中运用中年级学到的各种预习方法预习并逐渐熟练。而这种提纲式、流程式的预习,给予了学生更开放的预习空间,让学生在预习中各显身手。简单地说,中年级段更注重预习活动的“设计”,高年级段更强调预习活动的“自需”,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

三、实现“能力习得”的基础

1. 预习的流程与内容要基于知识,指向能力

要实现学生的预习从“知识学习”走向“能力习得”,必须对预习流程、预习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的预习方法科学指导,预习习惯与品质进行耐心培养。它要求我们通过“备预习”“导预习”“练预习”“查预习”“评预习”,加大预习教学的力度。

比如,预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学生带着“阅读框架”,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写什么”———“滴水穿石奇观的来历”“中外名人靠滴水穿石精神成就事业的事例”“滴水穿石的启示”;“怎么写”———课文先描写滴水穿石奇观的来历,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在阐述事例时,通过具体数字直接说明,最后揭示“启示”;“学什么”———主要学习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学习“滴水穿石”的精神;“怎么学”———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凭借语言材料感悟;“悟什么”———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怎么悟”———抓住重点,认真揣摩,用情朗读,联系生活,仔细分析,用心体验。

2.预习的反馈要偏重能力,注重激励

学生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记录学生预习中的有效收获,有价值的发现,有深度的质疑,共性的困难,以此评估学生的预习质量、预习能力。要对学生的预习态度、预习成果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预习的成就感,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如:学习《船长》(苏教版六上),课前我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在质疑一栏中,有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老师,您在指导我们作文时,不是常说‘写对话时,要注意说话人的语气、动作、神态,要写好提示语,对话的内容要具体,这样才清楚、生动、活泼’,可是,课文中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为什么没写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有的甚至连提示语都没有呢?”于是,我根据“预习单”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放大学生的疑问(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板块来教学。

品读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出示)

师:现在我们把这段对话改一改,(出示改后的对话)读后你有什么感觉?

生(笑):不可以的。因为当时情况已经很危急了,船长不可能这样说话。

生:这样说话,感觉一点都不紧张,就像平常说话一样。

师:那老师再改一下,(出示改后的对话)看这样行不行?

生:这样写对话,不能表现情况的危急。

师:哦,我明白了。看来,写对话,要不要写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要不要写提示语,还要看具体情况,要符合当时的情境。在有的情况下,写上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写上提示语,那是画龙点睛;在有的情况下,写上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写了提示语,反而会画蛇添足。

师:早上,我在阅读你们的“预习单”时,发现不少同学(我适时点出多位同学的名字)在“预习单”中质疑了这方面的问题,甚至对老师过去的指导也产生了怀疑,现在明白了吧?(生纷纷点头)这里,我还要说,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得好,有价值,值得表扬。

上一篇:学习型社会视角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