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模式

2024-09-30

预习模式(通用12篇)

预习模式 篇1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预习模式”学习方法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涉猎范围和学习视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爱好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想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吸引和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兴趣。小学高年级教师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知识的传播媒介和直接来源,小学高年级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兴趣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应当加强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聆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声和意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预习的氛围,从而达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的真谛》这一篇文章:“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想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又是什么?”之前,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和比赛的方式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在家预习,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当中,不论是语文、社会、科学,还是数学、英语,这些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观察、研究、总结而得来,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想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应当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让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要多看一些课外书籍,走出课本,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观看学术辩论和讲解的视频和从实际生活中感悟知识等方法。如小学高年级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秋蝉》:“小时候最喜欢去乡下的奶奶家了,尤其是秋天,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乡下秋天的秋蝉,秋天的蝉不像夏天那么繁多、嘈杂,淅淅沥沥的少数秋蝉声更像是宣告秋天的丰收。”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先预习课文,查阅相关文章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基本信息,文章的创作背景等,然后让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一些作者课外书籍,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加强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会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

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想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方法非常重要。预习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开放式预习方法。自主开放式预习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充分尊重和给予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预习的主动权,解放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想禁锢,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发散思维,预习更多的知识。比如说可以放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的范围规定,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己自由预习,从而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同时还给予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第二,引导式预习方法。小学高年级教师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直接来源和传播媒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疑问、瓶颈或者绕弯路等问题,这时,小学高年级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给予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的预习引导,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教师应用“预习模式”教学方法辅助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模式 篇2

陈俊红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 271100

“预习——交流——展示” 模式的课堂教学,一改原来单一的满堂灌课型为灵活、高效并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型。预习课、讨论交流课和展示课三种课型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和服务者,坚信“学生人人都有能动性,人人都能学好”;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心灵,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

一、“预习课”在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

人们对新生事物,一开始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学习英语也是这样,了解是熟知的第一步,是学习的第一要素,预习能使学生获得“我能学会”的成功体验,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学期,为了适应三种课型的教学,打破以往的“第一课时学习1a到2c,第二课时学习3a到4;第三课时学习Section B的2a到2c;第四课时学习Section B的3a到4以及Self check”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单元分为四课时完成,按课本的页码来划分课时。如鲁教版初一英语下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交际用语课,这一单元的四课时是这样划分的:第一课时,学习课本七到九页单词和习惯用语;第二课时,学习课本七到九页句子结构和交际用语;第三课时,学习课本十二页单词和习惯用语;第四课时,学习课本十到十二页的句型和交际用语部分。这样划分课时,目的是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和应用教材。

指导学生预习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交际用语课七到九页句型和交际用语,设计好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编写了预习学案,包括预习目标、预习过程、预习检测题。检测题目降低难度,面向全班同学。预习案的编写力求便于学生在预习时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有的放矢地预习好有关的内容。

本堂课的预习目标: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通过预习这三页(P7-P9)的内容,熟练掌握有关电影方面的词汇,即action movie、comedy、documentary、thriller、Beijing Opera,以及习惯表达go to a movie、see an action movie、like Beijing Opera。

2.会运用句型:Do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Yes,I do.No,I don’t.自编简短对话。

3.了解and、but的含义和用法,并能试着完成本单元第九页3a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目标进行预习。

学生带着目标自主预习,通过预习能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在这种预习课上,老师要做好跟踪、检查,做好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评价。评价尤其重要,只有给学生一个严格、中肯的评价,才能真正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二、“交流课”在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支配着课堂,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教师泛泛地讲,生怕学生听不明白或记不下来;而后,组织繁多的机械操练,学生没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交流课这一课型,正好克服了这种弊端。

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语言交际实践的机会,并且每一个个体均为一个独立角色,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答什么就答什么。另外,小组交流活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空间,学生能互相启发、相互纠正,如单词的发音、句子的语调、语气等等。同伴之间也有一种安全感,还可能从小组中得到安慰、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下面就鲁教版初一英语下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交际用语课七到九页句型和交际用语为例,谈谈上反馈交流课的情况。

首先制定交流目标,告诉学生,通过本堂课交流:一能熟练地说出本单元(P7-P9)中的有关习惯用语(这一环节主要是由小组长来组织完成):want to do something,go to a movie,see a comedy/movie/an action movie/thriller/documentary/Beijing Opera,like thrillers……。二是学会用句型: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Yes,I do.No,I don’t.进行各人称之间的替换练习。三是会用and 和but 组织句子,并讨论and和but的用法。四是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有关本单元的对话。

三、“展示课”在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

人人都有获得别人关注和尊重的内在需求,人人都有愿意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本能。展示过程是理解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再学习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的最佳途径。在这一课型中,教室才真正成了学生表现才智、张扬个性的大舞台。

课前教师可将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做到分配任务组与组之间要难易适中、分量均等。各小组接到任务后,组员浏览任务,组长迅速将任务板书在各自的黑板上,然后各组自行组织讨论,每个组员在组内口头展示。这一环节一般需要五到十分钟。

接下来分组展示,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这种激励性的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无人甘心落后,就连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也能在组员的鼓励带动下积极展示。这种课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书写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班里出现了不少演说家、表演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要想在展示课中展示自己的风采,首先得学会预习,并且要认真预习,还要注重交流,交流是给自己查缺补漏的最佳时机。因此“预习——交流——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感知——理解——升华”的过程,三者缺一不可。

如何有效搭建课前预习模式 篇3

一、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爱好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想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吸引和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兴趣。小学高年级教师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知识的传播媒介和直接来源,小学高年级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兴趣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应当加强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聆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声和意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预习的氛围,从而达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的真谛》这一篇文章:“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想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又是什么?”之前,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和比赛的方式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在家预习,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当中,不论是语文、社会、科学,还是数学、英语,这些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观察、研究、总结而得来,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想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应当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让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要多看一些课外书籍,走出课本,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观看学术辩论和讲解的视频和从实际生活中感悟知识等方法。如小学高年级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秋蝉》:“小时候最喜欢去乡下的奶奶家了,尤其是秋天,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乡下秋天的秋蝉,秋天的蝉不像夏天那么繁多、嘈杂,淅淅沥沥的少数秋蝉声更像是宣告秋天的丰收。”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先预习课文,查阅相关文章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基本信息,文章的创作背景等,然后让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一些作者课外书籍,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加强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会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

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想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方法非常重要。预习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开放式预习方法。自主开放式预习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充分尊重和给予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预习的主动权,解放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想禁锢,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发散思维,预习更多的知识。比如说可以放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的范围规定,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己自由预习,从而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同时还给予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第二,引导式预习方法。小学高年级教师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直接来源和传播媒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疑问、瓶颈或者绕弯路等问题,这时,小学高年级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给予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的预习引导,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教师应用“预习模式”教学方法辅助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模式 篇4

一、强化预习意识, 激发求知欲

活动单导学使得有些学生认为有了老师设计的活动单, 按部就班地学习, 好像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就是有不懂的, 在小组讨论中也学会了, 预习不预习无所谓。这其实是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误解, 不是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 这样发展下去还是由等、靠老师变成等、靠学习优秀的学生, 不能培养自主意识, 更不能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 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贯彻执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有了课前的预习, 课上就忙而不乱;有了课前的预习, 对学习目标的确立就不盲目;有了课前的预习, 合作探究就不盲从;有了课前的预习, 当堂巩固就得心应手。

强调课前预习还可以防止以教代学, 防止将活动单作为习题训练, 将知识的新授课变成单一的习题课, 对活动单导学模式不重视、走过场的现象。预习工作做到位就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 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引领合作探究

如何将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冲动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行为,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精心设计好预习提纲, 引导学生预习。预习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体现课程标准, 反映三维目标的要求。不能把预习提纲看成单一的课前练习或者对课本的机械熟悉, 要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课题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懂得什么, 为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的生成做好课前准备, 也为导学模式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学生围绕预习提纲既熟悉了教材又初步掌握课本知识, 到课堂上也就“有话”可说, 而不会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看客。

三、加强预习全程监控, 夯实合作、探究基础

预习既然不是可有可无, 也不是放手不管, 那么我们就要加强对预习的监控。当然这种监控不是变相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也不与“江苏省教育新政”相违背, 它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以拓宽自主学习课堂内容为宗旨, 以外在的形式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预习过程的监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其一, 借助于家校通以短信互动的形式和家长取得联系, 求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当然信息互动不是学生认为的“打小报告”, 而是以友情提醒的方式将预习任务、目标以短信的形式告诉家长, 将预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醒家长, 实现家校联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二, 借助于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督促。利用小组实行具体分工, 达到相互促进, 相互监督,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三, 借助于班级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预习任务的布置、完成离不开有效的激励, “渴望积极肯定的评价而获得自尊是普遍的心理需要”, 要通过激励使学生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自觉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巧设预习评价体系, 激发合作、探究、提升的活力与动力

给予学生预习确当的评价, 能量化学生的学习状况,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当然评价体系的设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地去构建。就预习而言, 既要看预习的态度, 还要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而且应该达到的层面;既要看学生课前的表现, 还要看到课上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既要考察预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 还要看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 学生自评, 一般由学生在学习笔记上给自己当天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 达到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第二, 组内互评, 小组对于预习情况由组长展开互评, 在实际操作上可以用等级和分值, 形成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的氛围。第三, 班级评定或教师评价, 利用小组间进行预习评价或者由教师根据各小组课堂表现情况, 进行评价, 以激发更进一步的活力与动力。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仅是活动的导学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而且对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预习方法和学期预习方法 篇5

阶段预习方法和学期预习方法是中学生常用的预习方法。

阶段预习方法

阶段预习法是学习者以概要了解为目的,对近期将要讲授的功课内容从整体上进行粗线条式的浏览,以求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阶段预习法一般以章或单元为整体单位;而像历史、地理等科目的预习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阶段预习的单元。

阶段预习主要可以采取看标题、读目录、读概述、读提示语、读结语等办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重点,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章节的中心思想,比标题具体得多。进行阶段预习有助于学习做好心理与物质方面的准备:

经过这样的预习,对某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量、难度、编排方式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

据此而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品,包括图表及参考资料等。

便于制订出科学的(短期)学习计划,协调各科的学习时间,提高对学习活动的预见性。

2.学期预习方法

学期预习法是指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一本教材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独立驾驭教材的能力,即学习者学会自己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自己运用基础知识解答习题,从中培养自学能力。运用学期预习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粗读一遍教材,结合目录,自拟课程大纲

根据课程的要求及自己的学习经验明确学习对象

结合练习题细读教材,确定每章每节的重点

将每章每节的重点知识依据一定的原则归纳在一起

记忆那些理解准确的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进行学期预习,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初三及高中的学生可以尝试。

最好先选择一科进行,一是弱科,一是拿手科。初步摸索出一定的经验,再将此法推广到其他学科。

谈高中物理预习后教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预习;物理;预习提纲;问题提纲;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97-01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是值得老师探讨的课题。为此,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着运用“预习先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面就粗浅的谈谈“预习先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物理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开展预习的策略

预习是高效课堂中的基础教育环节,以前我们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但是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具体落实,学生做的也是表面工作,没有具体效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不懂得预习的方法;二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没有明确预习目标,上课前也没有客观的评价预习效果。这些都是预习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可从以下两种手段着手解决问题。

1、注重科学的预习过程指导

针对学生不懂得预习的方法,我采用“一读”“ 二看”“ 三想”“ 四议”。“一读”:指的是从头到尾阅读课文,圈出重点、疑点、难点,形成物理知识的初步结构,并且在听课时能有针对性地突出疑点、难点,抓住中心;“ 二看”:课本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某些物理现象,插图形象生动,具有趣味。学生通过看图,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三想”,教材每节后面都有思考题,在看完书后可以尝试看能否解决,增强听讲的目的性,抓住重点。“四议”:讨论的议题是学生预习中感觉模糊、疑难的问题,讨论有助于学生重读教材,深入思考,掌握物理概念的含义、规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2、以预习提纲引发学生的思考

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所以物理课堂要达到高效,预习要体现“三化”,即“问题化、具体化、练习化”。问题化,即预习内容问题化,是指在布置学生预习时,通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增强预习的目标性;“具体化”是指课本的重点内容,通过设计具体问题、相应习题,具体讲解,使学生对关键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体验;“练习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看课本内容后,能够完成课后练习和部分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教师要把预习提纲的内容作为课堂的问题去提问学生,从而不仅促进学生进行课堂思考,还可以推进学生预习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二、预习之后如何教学

学生预习后,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课堂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的讲解,力求精讲多练。

因此,后教的关键是准确把握预习效果、集中讨论重难点、更有针对性地练习巩固。后教的重心在教师,我认为做法可以进行适当细分,但操作性和实用性一定要强,在此我谈谈我在学生预习之后的一点做法。

1、设计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这种方式运用得当可以有灵活实效的效果。上课前5分钟,是我抽查提问学生知识巩固和新课预习情况的时间,针对绝大多数同学存在的理解难点,知识盲点,我会面对优秀同学提问。一般性基础的、能力要求低的,就会抽查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

出示问题,创设情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十分典型的物理情景,使学生产生疑惑,激起冲突。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同时能够培养创新意识。

2、生成问题提纲

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些问题的提出恰好正是要上新课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启发。把他们的问题引导到本节新课的内容上来,最后我再把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总结归纳出来,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脉络和主体思路。“问题提纲”的列出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结构的再次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听课过程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到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上《摩擦力》这一节课时,在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问题之后,列出以下的问题提纲。

⑴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是什么?接触并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为什么有可能没有摩擦力?

⑵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其中的“相对运动的方向”如何理解?如拉着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向右运动,你们认为桌子有相对运动吗?如果有相对运动,那么是相对谁向什么方向运动?

⑶滑动摩擦力计算式中的正压力如何理解?物体正压力一定等于物体重力吗?

⑷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运动中的物体存在静摩擦力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如何判断“相对运动的趋势”?

这样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结合老师列出的问题提纲从而掌握了课堂听课学习的主动性,减小了听课的难度,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3、设计变式问题

对于大家普遍存在的困惑,重点克服。对部分学生的或者难度不大的困惑,如果继续纠缠,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能会不感兴趣,这样教学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因此我有针对性的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变式问题供学生集体解答。既可以帮助中等偏下的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又以变式的方法让中等偏上的学生得到训练与提高。使全班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去通过自主学习克服普遍性的难点,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扫清障碍。

预习模式 篇7

一、互助预习模式的优势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将真实的物质加以交换,双方并不会得到更多物品,但交换两个人的思想却可以多收获一种思想,这也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互动式学习模式要求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在该集体中参与讨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组员共同思考后找到正确的想法,对错漏或不足之处加以修正,集思广益。这样在解答该问题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善于思考,并在问题中探索和创新。

(2)差生与优生都得到发展。应用互助式学习模式可以提高组内所有成员的能力,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使自身学习成绩提高;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数学思想,使自己的数学思维得到拓宽。

(3)在沟通交流中使学生的友谊增强。开展互助式学习模式后,几个同学可以在一个小组中学习、交流和讨论,这种和谐的氛围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提高,也会促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深厚友谊。

二、开展互助式预习模式的方法

(1)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分组,分组时不能使用传统的就近原则,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教师也可以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为依据,使不同小组中都均匀地分布着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兴趣等加以考虑,使组内成员互补不足、相辅相成,在和谐的氛围中取得进步。

(2)引导学生参与组内讨论,共同进行探索。教师在课堂上对性质定理进行讲解,并设计问题,要求组员首先独自进行分析和思考,接着进行组内讨论,为验证这些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性质定理,可提出与之相贴切的例子。之后,定出时间让组内成员再次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接着在交流讨论中找出每种解答方式的错漏和不足,进而得出正确答案。每组选出代表成员在班内介绍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对比这些答案的优缺点,进行解析、评价和鼓励。

(3)及时总结课堂内容和测试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讨论之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知识脉络。如在讲解简单的三角形到复杂的多面体、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时,应及时归纳、总结并反思其特点、解题方法与运算技巧。在月底进行小测验,观察组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有进步等,参加成员不必包括所有学生,而是各小组中上一次测验成绩最低的成员,小组整体成绩就以每次测验的成绩为准,并计入总分,从而保证每位小组成员都会努力学习,为了小组的整体得分和荣誉而奋斗,其他组内成员也会团结协作,帮助差生学习并使其成绩提高。建立这种模式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可以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成绩。

三、互助式预习的开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持课堂秩序良好。在互助式学习模式下,组成课堂的重要内容就是共同分析、讨论与解题指导。然而,初中生通常还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一些学生难免会在组内讨论中思想散漫,与小组的中心讨论话题相偏离,说许多与学习没联系的内容,使教学秩序受到破坏,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师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加强巡视,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提醒,使其讨论问题,并了解其讨论方向,使学习效果得到保证。

(2)及时解决组内成员的矛盾。所有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其个性也不一样,因此建立小组时不能保证所有成员都能相处和谐,小组成员偶尔会因性格不合等原因出现一些小矛盾。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了解情况,进行沟通和协调,若无法解决矛盾就需要尽快调换组员,防止整个小组的和谐氛围因成员之间的小矛盾而受到影响,从而有效开展互助式学习模式。

(3)对互助式预习模式进行创新。不断进步的动力就是创新,唯有发挥创新精神,才可以始终保持活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互助式学习模式时应不断进行总结,并积极融入创新因素,对教学策略与方式进行调整,使其与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加适应。例如将游戏环节适当地引入互助式教学中,使小组学习的乐趣与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唯有不断加以创新,才可以有效实施并逐渐完善互助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合作和思考中享受学习,进而使数学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预习模式 篇8

一、预习要求要明确化

对于刚接触化学的九年学生而言,他们大多还不会预习化学.学生不知道要预习些什么.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将学生的预习要求明确化.在具体实践中,作为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以下两个阶段采取不同方法予以指导.

第一阶段:由教师编制预习学案,将预习目标具体化.下面是一篇预习的学案:课题3金刚石、石墨和C60.

[预习目标]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其性质开发其不同的用途.

[预习重(难)点]

1. 碳的化学性质(重点)

2. 碳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表明碳具有还原性(难点)

[预习提纲]

阅读教材107-108页,思考下列问题: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

(2)碳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有几种?在何种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在何种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

(3)碳能与氧气反应,但是碳能与氧化铜反应吗?这体现了碳的什么性质?

(4)什么叫氧化反应?什么叫还原反应?解释说明

(5)归纳总结:碳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值得注意的是预习提纲的编写要注意有梯度、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照顾全体学生.因为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方向盘”.这个“方向盘”要有可操作性.学生把握住它才能到达目的地,即实现预习目标.所以我们一般以“问题”为线索,教师把学生学习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都编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去获得新知识.

第二阶段:教师提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编制预习提纲.

大约一个学期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已编制预习提纲.但是,编制预习提纲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具体指导如下:(1)教师提出预习要求.预习要求包括学生对新知识、技能要求和对完成任务所用时间的要求.(2)教师提出并明确预习目标.针对预习目标让学生初拟预习提纲.学生提出的预习提纲不完善,教师要给予补充、修正.

学生在教师科学方法的训练下,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预习.他们在预习目标的指引下,预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取得实效.

二、预习方法可以多样化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科学有效的预习的方法通常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做批注、查资料等.科学的预习方法因人因科而异,不能搞“一刀切”.但是无论哪种方式,我认为都应该做到以下点.

1. 读:

先粗读一遍以领会教材的大意,然后细读,边读边思.对读不懂和思不透之处,要能提出疑问.

2. 划:

通过第一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进行划层次,划重点.

3. 写:

即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书旁,并把自己不懂的地方简单整理出来.然后,在听课中检验和解决.

4. 做:

如果时间可许,你不妨做一做几道习题,以检测一下预习的效果.

三、预习时间的安排要灵活化

根据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灵活确定预习时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估计学生预习的时间.如果内容较多,我们可以将一节课时间给学生预习,如果内容较少,我们可以只花半节课的时间预习.当然,预习也并是一定要放在课堂上,也可以放在课外.不过,放在课外预习内容要相对较为简单,如果过于复杂,学生花了大量时间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要在预习方法上多下功夫、多作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怎样去预习.只有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预习,才能真正把预习做好.也只有预习做好了,学生在展示环节中才有事可做.这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导”者.

参考文献

[1]崔其升.杜郎口课堂风暴.数学论坛.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1,第1版.

[2]李炳亭.杜郎口“旋风”.山东文艺出版社会,2006, 7,第1版.

[3]李保国.自主求真.浅谈“三三六”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2007(1).

[4]刘凤英.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模式 篇9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不断地摸索与调查中, 我发现预习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预习方法及学案预习环节的设计好坏, 预习氛围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校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课堂内容的预习主要在晚自习时独立解决, 如何解决预习效果不好这一问题呢?于是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预习, 我提出如下要求: (1) 读:按要求阅读课本哪一页的内容; (2) 做:在读的过程中完成某些探究、实验等; (3) 想:在读与做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 去发现规律; (4) 画: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课本上给出的归纳画上着重号, 再认真体会; (5) 练:根据发现的规律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自习课上, 按照事先设计的学案预习环节和预习的相关要求, 由课代表的引领指导, 班长负责纪律的维护, 这样形成了一定的预习氛围, 再加上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及学案预习环节的指导, 预习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充分预习做保障, 课堂上的发言自然而然变得有的放矢, 言之有物了。

二、对预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

学生完成预习后, 教师及时对学生预习进行评价和反馈。根据时间关系, 我尽量对学案全批全改, 给出合理的评价和鼓励。即使没有时间, 我也会坚持课前抽查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 及时评价和鼓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用不同的要求来衡量预习效果, 即使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得到鼓励和表扬, 这样就增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对于提高预习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尽心设计学案, 使学案有较高的指导预习实用性

基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引导构建形成新知识, 学案预习环节可分成三个板块:

(1) 温故 (学习准备) 。主要是对上一节课的重难点加以回顾与复习。一般是对概念、规律、性质、定理等的回顾, 适当地安排一到两道练习题, 难度适中, 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知新 (解读教材) 。在探究新知时, 学案预习环节上要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即“任务驱动式”阅读。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最终发现了规律时, 那种成功的喜悦感自不待言。这样去阅读数学书本, 就再也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从而寻求预习效果的最大化。

(3) 实践 (挖掘教材)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学生发现了规律, 但是能否应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呢?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练习题, 这样既让他们检验自己理解新知识的情况, 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效率, 可谓一举多得。

四、加强预习、学习之间的衔接

预习的效果直接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课堂上主要针对学生交流反馈出来的困惑及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演练,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 主要是学生展示、互动和老师点拨, 是对预习的验收和评价, 同时对在预习中反馈出来的核心问题进行重点突破。采用“0+45”的模式, 把过去教学模式中的新知的探究与形成这一过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真正实施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实现了课上课后一体化, 学生老师一体化。

几年的实践证明, 通过采用“0+45”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我们的课堂变活跃了,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 学生既能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 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 又培养了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优解, 同时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摘要:本文在分析目前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 就影响课堂效率提高的预习质量等因素进行了思考、摸索和实践。从课前预习、学习习惯、学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预习模式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校护理专业324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137名实习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15人、女生122人,年龄16~18岁,平均年龄(17.5±0.2)岁。将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187名实习生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生15人、女生172人,年龄16~18岁,平均年龄(17.2±0.4)岁。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方法,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讲解儿科护理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护理项目流程等护理规范,以及主要病症的临床表现、护理方法,带教时间为8周。

1.2.2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主题案例预习,具体方法如下:(1)明确教学主题。带教教师事先统计实习生对于儿科护理的关注热点,结合自身特长确定主题,如护士基本礼仪、相关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等入科基本常识,以及如何评估患者病情,使用药物的方法、注意事项,心肺复苏、除颤等急救抢救技术,呼吸机、血压监测仪、心电监测仪、雾化吸入器等常用仪器使用方法。(2)提前预习。带教教师与实习生之间建立微信群或QQ群,提前一周将其所讲主题相关知识、操作视频、注意事项、问题等发给学生,并告知事先应特别注意的知识点,实习生提前熟悉并查阅相关文献。(3)病例讨论。带教教师将所讲案例资料整理归纳,以PPT方式呈现,重点提出相应疾病护理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由学生讨论提问,带教教师重点强化与主题相关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解答实习生提出的问题,分享自身见解与经验,最后总结。

1.3评价方法

(1)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包括自身素质(20分)、护理教学活动(30分)、业务教学能力(30分)、教学态度(20分)。调查表在教学结束后当场发放,问卷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为100%。

(2)学生成绩:包括技能考核、理论考核、平时成绩,各占40%、40%、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劳动纪律、学习积极性、职业道德、工作主动性,每项占25分,共100分。在教学结束后于第九周进行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包括呼吸囊、吸痰、插胃管等操作,由实习生随机抽一题完成,带教教师评分,单项技能最高100分,根据违反操作关键点的数量扣分。理论考核,试卷包括填空题、是非题、选择题及简答题,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工作满意度评价

两组学生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自身素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在护理教学活动、业务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方面,实验组较对照组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学生成绩比较

表2显示,实验组学生各项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总成绩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主题案例预习带教模式在教学大纲指导下,征集实习生建议,既符合学校教学要求,又结合学生所关注的儿科护理知识开展教学[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自身素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护理教学活动、业务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方面,实验组评分较高。实验组总成绩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主题案例预习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预习即将学习的相关内容,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带着疑问上课,能主动与带教教师沟通并获得相应指导,进而提高平时成绩、技能考核及理论考核成绩,最终提高总成绩[5]。主题案例预习还促使带教教师提升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能力[6]。综上所述,主题案例预习带教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可以提高实习生的总成绩,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艾方,张会敏.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2.

[2]林春秋,刘学春,黎瑞兰,等.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应用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447-449.

[3]冯洁惠,徐建宁,徐林霞,等.预习—主题—案例教学法在ICU本科护生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4,13(2):103-105.

[4]靳静.两种不同带教方法在儿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2):200-201.

[5]王甜,隋一玲,邱菡.预习主题案例教学方案在儿科实习生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6):3203-3205.

预习模式 篇11

一、“预习”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预习,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它的成败不在学生而在教师,要想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的前置工作至关重要。

(一)常态化预习

1.三读。一读:每篇文章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默读一遍,画出里面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并且把他们摘抄整理到自己的课堂笔记上。二读:大声读课文至少一遍,要求做到准确,有感情。三读:仔细阅读课文一遍,标记段落符号,勾画出每段给自己触动较深的句子,力求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理解。

2.三看。一看:看字典。把找出来的生字词通过查阅独立解决并识记。二看:看资料。通过参考书籍,查找作家作品相关知识,主要是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三看:看同学。即查看同学的笔记,补充自己在工具书上和资料上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

3.三备。一备:备笔记。把用来交流的问题准备好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二备:备学具。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尽量用图画、图表、道具等直观简洁地展现出来。三备:备教师。把教师做了特定要求的东西准备好。

(二)临时性预习

这类预习主要以课外实践和调查工作为主,随教学内容而定。

二、“交流”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一)学生方面,教师应该多给予方法的指导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材料并不仅限于课本,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的相关学具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既给学生的学习扩展了一个自然、亲切而有价值的空间,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主要强调学生用语的规范性,譬如,文本精彩语句的赏析,我都要求他们按照“修辞(手法)——内容——情感”的思路去组织语言,尽量做到让自己的发言精辟。

(二)教师方面,应该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譬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时,我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伟大”和“悲剧”本来是相矛盾的,为什么在这里可以整合到一起?文中是怎样表述的?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伟大”与“悲剧”不同的内涵。

再如,在学习《丑小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绘出了小鸭成长的经历图,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然后把它们张贴到黑板上,复述故事,最终把问题落到对小鸭、母鸡、公猫等形象的理解上,把故事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学生看待生活的角度,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有了新的体会。

2.交流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交流不仅限于回答问题,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作品的展示都是交流。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让学生自扮导游,想尽办法,综合声像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为“游客”讲述自己所负责的景点特色,中间及时给予说明文观察顺序,说明方法的指导,学生参与的相当不错。

三、“品评”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品”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关注和评价对方的发言。通过参与交流中的表现和收获,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交流思想给予肯定,对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疏导、鼓励,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一)评价首要是教师的评价

1.用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优秀学生,要通过激励,引导他们向着新的目标努力。对于一般学生要通过激励,引导他们步入先进的行列,可以这样进行评价:“回答得不错,如果能考虑得再全面些,就更令人佩服了!”对于后进生,在教学中更要处处关心、信任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希望。在提问后可以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正确回答!”

2.用率真的语言让评价回归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不过,语文课堂上一片“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的现象,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真诚地评价学生,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

3.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课堂上,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那些学困生。遇到他们举手要求发言,要优先给他们机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自己就会越来越棒。”“每天进步一点,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这理应成为我们表扬学困生说的话。

(二)学生互评

同学间是相互平等友好的,彼此间以赏识的眼光给予对方认可,是一种积极的评价。开始时,需要教师“扶着学生走”,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得到鼓励,喜欢赞美是人人都需要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评优点,再评缺点,说缺点时,鼓励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其乐于接受意见并改正。例如,对朗读声音小的学生,可以说:“希望你以后朗读时声音再响亮点。”或假设性说:“如果你朗读的声音再大点,会让我们听得更清楚,效果会更好”。

语文的教学内容更多涉及的是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这些领域的课程内容各有其特殊的性质,所需的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必然有所不同。因而要落实“预习—交流—品评”模式的实践,教师要在对文本经过深思熟虑后进行加工、取舍、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形成口头或书面的预习指导,供学生在既定的范围内进行预习,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运行过程中,交流必须是全方位的,要“设计”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不论展示的是哪一种才能,都要让他们在某个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这种交流不是预习结果的简单呈现。品评不是一个固定的环节,而是融于前两个环节,尤其是在“交流”的环节中,让学生始终出于兴奋中,处于爱学习的激情中。

预习日记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 篇12

对于具体的一节教学内容的预习, 应做到品、读、划、记 (或做) 四个步骤, 并在此基础上写出预习日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 预习认真与否, 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仔细品味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 从标题可以大致明白文章的内容。预习时仔细品味标题, 可以让学生领悟出许多东西。如“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看后心中有解决如下问题的欲望: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等。这为下一步阅读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预习之后, 教师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①预习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②预习重点:比例基本性质的意义, 想一想分数基本性质与比例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③疑难点;④尝试解答:第34页做一做。这种日记式预习作业, 可以让学生自主钻研教材,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教师也可从中窥探学生的学习情况, 利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二、通读教材, 带着问题有目的预习

低段的预习是要让学生通读教材, 理解材料内容中所涉及的图、文的意思。通过预习, 学生要能从中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 并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编成一道完整的题目, 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分别是什么, 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中高段的预习, 则需要学生在获取信息、编题的基础上, 借助线段图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如果是一题多解的题目要鼓励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预习过程以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记录下来。

三、边读边划, 写预习日记

为使课前预习不流于形式, 预习中要做好预习笔记, 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预习日记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看书的过程中已懂和不懂的内容, 不需要写得太复杂, 对有疑问的内容应边读边画, 边读边写, 边读边记。为保证思维的连续性, 可以在重要的概念、公式、运算定律下面画线圈点, 在边页空白上把自己的体会、看法记录下来, 把已懂的问题简单整理出来, 加以梳理, 加深记忆, 克服放羊式预习。

例如, 一位学生在预习了《圆的认识与画法》后, 写的预习日记是:经过了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 我们认识了许多图形, 现在让我们再去探索另一种美丽的图形——圆。大家都知道圆是一种平面图形, 对于平面图形我们可熟悉了, 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记得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有角有边, 可是现在这个可奇怪了, 既没有角, 也没有线段, 而是由曲线围成的。在生活中, 这种图形见得多了, 如车轮、硬币、钟面等。现在我们把一个圆对折若干次后会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 我们通常把这个点叫作圆心。通过实验, 我们还发现把圆对折时, 每条折痕都会经过圆心, 所以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而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 半径处处相等。可圆怎么画呢?这时我们要请一个特殊的朋友——圆规来帮忙, 它可神奇了, 你只要把圆规先生的两脚分开, 定好半径, 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就画出了一个标准的圆, 圆规可真厉害!想学习圆的更多知识吗?想的话就与我一起投入课堂, 多与老师交流, 多与同学讨论, 相信自己, 那就是最棒的!老师批改:从这篇日记可以看出你课前认真预习了, 基本掌握了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相信通过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对圆的知识你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联系旧知“记一记”或完成例题后的“做一做”

在预习新课前, 应让学生尽量将新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 也就是说在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 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新旧知识, 譬如学习比例的基本意义之前, 首先要复习比的意义, 比各部分的名称, 等等, 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 加深对比和比例意义的区别与联系。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之中又生长于旧知识之外的预习方法, 会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更深刻, 然后借助预习后的初步理解, 尝试着去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第二天进行小组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同伴交流。在相互交流中不断修正, 最终获得更加准确完善的知识,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上一篇:办公空间设计下一篇:体育公共休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