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效率论文

2024-09-04

预习效率论文(精选12篇)

预习效率论文 篇1

现代小学生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 有基础知识方面的, 比如:语文, 数学, 科学等;还有社会学方面的, 譬如: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生活, 综合实践等;还有英语, 美术, 体育等等科目。这么多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去学习, 去掌握。要想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 就需要学生更有效率的方法去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才能培养出学生将来能独立的索取新的知识, 研究新的科学领域。

以学习语文为例, 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就要注重课前预习这个重要的环节。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自己摸索, 理解的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课前的预习, 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更轻松更有目的的去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 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因此, 预习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 也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课前预习的作用

1. 及早的发现所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 教与学有针对性

学生在预习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预习提示, 避免一些学生没有目的的盲目预习。预习结束后, 教师要对学生预习的效果进行抽查。这样, 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 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

课堂上, 教师就可以对一些重点, 难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避免了对授课内容使用平均化的教学时间, 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2. 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学习效率提高

通过预习, 初步了解了哪些地方已经学懂了, 哪些地方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就加强了听课的针对性, 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 听得更专心。带着问题听课, 更有目的性, 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强。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效果会更好。

3. 人人都能获得练习机会

学生不进行预习, 直接上课讲读分析, 讲课中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在老师按部就班的授课中听课, 学习效果一般。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还没有理解清楚呢, 优等生就已经举手发言, 告诉大家答案了。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现象, 优等生有更多的机会变得更优秀, 差等生由于没有机会, 变得越来越懒惰, 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进行了预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单元学习目标, 自己动脑理解, 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学生的总体能力就会提高了。

4. 培养了读书的兴趣, 丰富了课外知识

在预习课文中会发现一些疑问, 通过听课有的可能解决了, 有的可能没有解决。小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 如果教师就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 加以启发和指点, 学生就会产生多读书的兴趣, 把课外的精力投入到科普读物中去, 这样, 预习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预习”工作做的好, 就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预习的规划

1. 安排预习内容, 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

(1) 众多学生中, 就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也有共同的弱点。学生理解事物往往是片面的, 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阅读上抓不住重点, 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针对学生的这些弱点, 要有规划的安排预习, 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文章中的一些能突出中心内容的词语, 句, 段要让学生花时间提前预习, 深刻领悟其中的奥妙。

(2)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要很重视。阅读能力好的学生能按照学习目标去预习,

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读起文章来很吃力, 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搞不清, 主要内容也概括不上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别, 预习规划可以制定不同的。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不仅要课前预习, 课后还要复习, 对一些重点的内容还要定期温习。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2. 预习要围绕重点, 循序渐进

教材中有议论文, 散文, 古文等, 体裁也不尽相同, 设计预习时要依据教材特点出发, 侧重于重点, 难点。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三十二个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制订的预习规划当然也不例外。给学生提示一些问题, 让他们更有针对性的去理解重点和中心, 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 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思考, 去阅读, 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如《难忘的一课》重点训练要求“真情实感, 恰如其分”。根据重点训练, 给学生设计了下列的预习: (1) 下课了, 作者听老师讲了什么? (2) 课堂上, 作者在教室看到了什么情景? (3) 作者在小礼堂里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在布置预习时, 要善于围绕重点, 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三、合理安排预习

如何安排语文课的预习呢?一般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先通读一遍, 了解概况。通读一遍后, 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 能说出文章写了什么事, 主要人物和事件, 时间都有个了解。对于出现的生字和生词要记录下来, 利用工具书了解生词的含义, 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一遍, 加深理解。弄清楚文章结构层次, 中心内容, 作者的写作思路, 找出一些与中心内容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精读三遍, 深究重点。围绕重点精读课文, 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 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预习效率论文 篇2

阅读

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而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作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线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查阅

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例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话,“似乎”与“确凿”两个词意思相反,用在一起看似矛盾,而在这里,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线划出来,再打上问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你就可带着问题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些。再比如“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行道树》张晓风)这个句子,句中的“堕落”一词如果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就应该通过工具书去理解它的原义及引申义等,阅读时可结合上下语境进行理解,再不能理解的话上课时就应有所侧重地听老师讲解。

思考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以《最后一课》为例:可以把描写韩麦尔老师的语句、表情、动作、服饰的句子,和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划出来,有的可以打上重点符号,并在书旁注上自己的评点。再如《金黄的大斗笠》一文中的拟人化的描绘语句十分有特色,预习时就可以将其划出来,特别是一些关键的、生动的词语。这样,在自己的赏析下,再经老师课上的点拨,领会就更快了,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应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在进行预习思考时定要结合文章体裁的特点。如在预习说明文时,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出作者是抓住事物(事理)的哪个主要特征进行细致说明的,在这说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的表述中起到个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课前预习相关推荐:

在学习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采用快速阅读的预习方法。阅读时对课本不全读,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摘要的阅读,掌握新课知识结构、条理基本内容、建立结构框架,以便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这里介绍两种快速阅读的预习方法:跳读法和由果及因法。

跳读法

预习课文、历史、政治等文科科目可以采用跳读法。跳读法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一个基础

在开始读一篇课文之前,先花几分钟思考一下它的题目,并看一看课前的提示,小标题黑体字等重点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先有个总体的认识。

2.跳跃式的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要以理解为前提,抓住关键句子,迅速进行分析综合,理解文章的内容。要保持灵活的节奏,遇到思想丰富的段落要放慢速度;遇到可以加快阅读的内容,则要不失时机的加快速度。

3.把握中心思想

在跳跃式的阅读中对文章有了概括性的认识,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

4.尝试列出提纲

最后,简要思索一下,这篇课文大致的线索,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抓住每个层次的关键点,列出读书提纲。

由果及因法

在预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时,可以采用由果及因的方法进行快速阅读。

增强预习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 篇3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尝试。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获得学习上的胜利。然而在实际中我发现,许多同学不会预习,甚至有的同学在学习中没有预习这一环节,还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浪费时间,在脑子里根本没有“预习就是学习的抢跑”这一概念。

通过学生课上以及课下的预习,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从而致使学生预习的效果不明显,反而浪费了许多时间。具体问题如下:一是不会将阅读过的文本进行总结,只是走马观花地看完书上的文字,并没有用心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含义;二是不知道数学书上各段文字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更不会去总结归纳。例如,数学书中“一般地,…”字眼基本都是概念定义等等;三是很多学生只看数学书中的定理性质等内容,而不去关注这些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推理过程。

由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知识都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在预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现对已学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等情况,这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通过预习新知识,要掌握新课的基本内容,要知道教师在本节课中主要讲什么,自己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知道问题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所以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到“四勤”:1. 勤动脑。预习中要独立思考,只有主动、独立、有效的思考,才能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财富。2. 勤动笔。在新课教材上圈点勾画,做简要批注。3. 勤动手。多做练习、多操作,按新课要求及教师的课前提示多做一些自选练习题,实际操作,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课的理解。4. 勤动口。将自己预习的心得与他人交流,从而得到有益的启发。在预习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预习能开拓听课者的思路;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讲课效率将会提升,课堂气氛会逐渐活跃,学习积极性会明显提高。会学习成绩差的同学,针对某一数学问题也会提出独到的见解、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才能更高效、更有质量地进行各项学习活动,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优化预习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篇4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个全体是有差异的每个个体) .在大教学班教学的条件下, 要在课堂教学中, 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方面受时间的限制, 另一方面受学生个体差异悬殊的影响, 特别是中下层生的影响, 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优化预习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预习设计的练习既要紧紧扣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又要注意练习的坡度.不能只是同一题型的堆砌, 要扣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 有层次、有思考性地设计练习题, 还要防止把预习设计得太难, 以预习代替新课.导致学生旧知识还没掌握好, 就过早进入新课, 影响教学新课的效果.预习的关键是依据所授新知的重点, 找出新知需知什么?需知的知识属于已知知识的哪一属类, 怎样设计复习题最易找到已知与新知的联系.预习的设计, 要求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 仔细分析编写意图和教材前后联系, 进行新旧知识对比, 找出异同, 提示矛盾, 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求欲望.预习的方法要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 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结方式, 合理设计.通常采用下述方法进行;一、直接用学过的概念 (定义、性质、法则) 作预习如教授“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时, 就要以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作为预习, 抓住两位数加法和三、四位数加法的相同点进行复习, 以第四册求809与3764的和为例.先复习两位数加法38+25, 26+18, 演算后, 复习法则, 试题和法则对照: (1) 相同数位对齐. (2) 从个位加起. (3) 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一.引入新课时, 与复习题比较, 相同的数位对齐, 和从个位加起完全相同, 不同的是得数是两位数的两个数相加, 只出现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1”, 而三、四位数的加法可能是个位满十, 也可能是十位满十, 或百位满十, 或者是个位、十位、百位都满十.矛盾摆出来了, 通过前面的预习, 理解掌握三、四位数的法则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二、用实际操作预习有些概念的形成、理解需要掌握特殊的方法技巧, 实际操作形成的表象最深刻, 因而新课预习常采用操作活动进行, 如学圆的面积时, 教学伊始, 教师就提出: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 今天我们先来进行一项剪圆的手工劳作, 看通过剪圆能发现什么奥秘.然后让同学拿出事先准备的圆纸片和剪刀, 按下述过程操作. (1) 沿一条直径对折, 再对折, 共折4次. (2) 数数折痕, 看把圆分成了几等份 (16等份) . (3) 沿一条直径把圆分成两个半圆.再沿每一个半圆每一条折痕剪开 (圆周处不剪断) .操作完后设问:把剪开的半圆展开, 像一个什么图形, 把两个展开的半圆交错拼在一起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长方形) , 想想圆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这样的预习,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了圆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 再推导公式, 学生容易理解.又如教授梯形的面积计算, 分析教材可知,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由拼图法推算出来的, 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梯形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要发现理解这个推导过程, 难点就在发现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拼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这种技巧.为突破这一难点, 以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作复习, 每名同学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图.强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因为拼图操作这一技巧抓住了两个公式推导的共同点,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操作拼图, 联系梯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特征, 就可以使课堂教学化难为易.三、复习与新知有某种共同特征的旧知对于延伸型教材, 新知往往只是旧知某方面特征的发展变化.只要把新知的单独特征纳入原有认知结构, 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即可, 而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接纳新知的过程中仍起主导作用.例如, 教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这种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形式相同, 只是程度上有所加深.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得数要化成百分数.教学时, 先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明确谁跟谁比, 谁做单位“1”, 教学新课时只要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换成百分之几就自然发展成新课, 使学生觉得轻松易学.四、把新知分解成几个单一知识点综合性教材往往是由几个原来学过的知识点复合而成的, 学生的难点在于不会把新学的综合性问题分解成单一的简单问题, 找不到简单问题之间的联系, 不会由单一问题过渡到综合性问题, 不会由简单问题过渡到复杂的问题.这类教材的预习要引导学生掌握由综合型到单一型的知识点分解方法, 通过铺垫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新知综合的关键步骤.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 学生原来只学过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要求直接计算.产生这种方法障碍, 是因为学生暂时还没有理解两步应用题实际上是由两个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 它隐藏了第一个简单应用题要解答的问题 (中间问题) , 而解答的关键在于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中间问题, 因此预习要从此处着手.例1:“同学们做黄花25朵, 做紫花18朵, 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 问:做了多少朵红花?”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尽快发现, 要求出几朵红花必须知道黄花和紫花的总数.设计复习题:1.同学们做黄花25朵, 做紫花18朵, 两种花一共做了多少朵?2.同学们一共做黄花和紫花43朵, 红花比这两种花的总数少了3朵, 做了多少朵红花?预习了上述问题, 学生会立刻明白新课中的例题不能一步作出, 但可以分解成两道一步应用题, 两步计算实质上就是把一道应用题分做两道一步应用题来做, 用第一道题来求出题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第二步再求出题中所问的问题.优化预习设计, 对广大中下层生而言, 能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使他们从怕学数学到爱学数学.那么课堂效率一定能提高.

预习效率论文 篇5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 缪金龙

【摘 要】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要从预习开始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知识探究,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在让学生预习时,教师要从预习的重难点和预习方法上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快速对新知识进行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预习任务;预习梯度;反馈信息;指导方法

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要使课堂教学实现较高的效率,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掌握要学习的内容,并探究简单的知识。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逐渐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预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预习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够促使他们对这一部分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难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预习问题指导学生高效预习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提高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通过学生的深入探究和有效预习,使他们对教材内容初步了解,并把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做上标记,在课堂学习时重点进行谈及,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让学生进行预习时,不是让他们对教材内容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师要使学生的预习取得实效,需要从预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布置预习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预习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设计预习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设计,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使预习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对于给学生布置的预习问题,教师在教学新课之间要进行检查,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了解学生没有的部分,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并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把握预习难易梯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展优等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重视班级中其他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问题,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问题,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通过预习掌握教材内容之后,拓展知识面,深入理解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在激发学生探知欲的同时,促使他们全面、综合地发展。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要让他们独立预习教材内容,并解决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预习,让学生清楚的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主动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学困生,在设计预习问题时,不仅要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还要让他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通过预习问题来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他们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学困生在探究新知识的效率,使他们更多的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预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什么是小数?请你举几个小数的例子。

2.小数的加减法如何计算?请你自己出几道题,并算一算。

3.小数和整数的加法如何计算?请你自己出几道题,并算一算。

4.5.0是小数还是整数?

针对预习作业,学生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完成不同的题目,使预习方式更灵活,效率更高。对于学困生来说,只要回答前两道问题即可。而对于中等生,在解决了基础问题之后,还要试着计算第三个题目。第四题是给优等生设计的开放性问题,主要目的是扩展他们的视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来探究课外的数学知识,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设计出有梯度的预习问题,能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促进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课前预习取得实效。

三、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预习效率

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在预习过程中要取得较高的效率,光靠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很好的实现。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需要进行关注和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预习方法,并在日常预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加强学生对数学教学的阅读,通过多次重复阅读,让学生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认真分析例题,体会知识的运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运用。

3.自己动手做一做,让学生自己出几个和例题形式相似的题目进行解决,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作为指导,让学生的预习不再是进行表面地阅读,而是深入到知识的内部,从对知识的理解到对知识的运用,不断提高预习效率。由于掌握了教材中的一些简单内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顺利探究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成就感,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四、收集预习反馈信息,强化预习效果

在预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对预习不重视,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还要学习的知识没有必要在课前预习,只要在课堂学习时专心认真就行了。造成这种思想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预习反馈信息不重视,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后,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关注,不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的信息反馈。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还要对他们的预习情况及时了解,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使预习真正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了要学习的新内容,同时又能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梳理,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理解不完善的地方,利于学生及时更正。通过收集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教师结合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环节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给予他们不同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预习,并在课堂学习中展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上课时,先出了几道笔算题:250×30,108×40,330×2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检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330×24时数位对错了,而笔者本来是设想学生会把积末尾的0漏掉,但是这个错误反而出现得比较少,因此马上调整教学设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上。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要从预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预习效果,做到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同时要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有效的预习和高效的教学课堂相结合,使数学课堂顺利进行。

总之,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他们了解到预习的重要作用,积极地进行预习。同时,教师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指导,提高预习效率,了解知识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预习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宪英。重视预习指导引导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之管见[J].宁夏教育,,(6)。

[2]王振梅。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调查与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设计预习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篇6

关键词: 预习问题 学习效率 设计 提高

一个好的预习设计必有一个好的问题。如果把一编好的预习设计比喻成一条龙,那么设计中的好问题就是龙的眼睛。一个好学的学生必然在课前苦下一番力气,努力做到在预习设计中提出对自己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问题提法不好,很有可能造成画蛇添足的错误。问题意识是课堂学习的灵魂,是贯穿一堂课的主要脉络。没有问题就无法实现思维训练,更无法有创新性的理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无疑世人对问题的设置都给予充分足够的高度评价。

怎么认识一个问题的好与不好呢?只有把握了“好”问题的标准,才有可能创造出好的问题。我的数学老师阐述了一个好问题的六个特征,我听后很有感想。

一、好问题的标准

好问题要始终围绕新时代对学生要求的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切中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及要害,是否有助于三个目标的完美实现,是所提问题之所以为“好”的理由的关键所在。当然问题的提出常常伴有创设的问题情境。

二、设计问题的策略

新时代要求高中数学课程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发展。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知识很多,特别是数学方面。因此,我们设计问题时要颇具策略,先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几个小问题,这几个小问题须呈阶梯上升趋势即问题梯度,把小问题由前往后地解决好了,这个大问题就彻底弄清了。正如高考试卷,一道难度较大的大题中常含有几个小题,小题也不尽是难题,只要把前面的小题解答好了,后面的难题就容易多了,基本上也有解题思路了。因此,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应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注意问题设置的策略,先大后小、由小及大,循序渐进、逐步展开,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问题的价值。

三、丰富问题的内涵

一个好问题不能只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或方法技能问题,而应该是具有前联后贯,具有很好的变通拓展性。

如预习到求y=单调区间的问题。本题意义有:可以采用分离常数法变形成y=1+(分离常数法,是局部约分的一个特殊,是通分的逆向使用,是分式的常见变形之一。由于很多学生对此变形掌握不牢,很多学生对这种方法陌生,甚至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丰富问题的内涵,从而提高预习质量。

首先,借助反比例函数y=的单调区间,借助平移的变换规律,得到原题的单调区间,能得到图像上下平移不影响函数的单调区间、定义域,而左右平移不影响值域。本题的单调区间是减区间(-∞,0)和(0,+∞),这样的单调区间有两个,为什么不能并成一个形式。学生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到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解析,从而加深对单调性减函数概念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再者,反比例函数是重要的初等函数之一,在初中学习,到高中再次使用,从整体上对反比例函数起到复习加深的再认识作用。也可以对本题稍加拓展为求y=,或y=的单调区间。这样的拓展方式能引导我们更深入地思索单调性知识,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一个问题的丰富内涵的有无要看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到底有多强,有很强的求知欲就能通过设计自己的预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概念或方法创设预习问题时,尽量找到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数学里。这里就对自己学《二分法》时,设计的预习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给同桌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家住在一个六层楼房的五层。前几天,我家的太阳能水管被冻裂。当我往上加水时,水从水管进屋处往下滴水。请你想一下,怎样判断水管的冻裂处?同桌的兴致马上来了!

同桌:把水管外面的隔热海绵撕掉,就能看到漏水的地方!

我又问:问题是怎样撕?从何处撕?我不想把整个水管弄坏!

同桌陷入了沉思。

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我的同桌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这种对生活中的数学融合在学习中应多多使用,可有效提高预习效率。

五、问题设计入手要宽

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尽量做到入手要宽,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方法。方便其他同学加入探讨,并从不同地方下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争取一题多解。专家在分析高考试题的设计上认为题目解决的入手点要宽,事实也是这样的。入手宽的问题能体现思维的灵活性,能让学生相互借鉴,谈自己的思维体会,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这样能活跃气氛,刺激调动行动迟缓的同学加入主动学习行列。

六、加强团队合作探索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勤奋好学,不耻于向周边的同学学习或共同学习一起提高。如求函数y=的值域,我第一次遇到这个题目时,思路就不是很明确,不知从何入手,后来跟同桌及前后桌组成学习兴趣小组,各自提出方法,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共同预习,发挥大家的集体智慧,最后顺藤摸瓜解决问题,并带着一系列一起探讨出来的问题到课堂上,认真听取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到了老师的极大表扬和肯定。从此更喜欢学习新的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总之,高中学习生活既高度紧张又充满激情与活力。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各科(特别是数学)学习任务,同时促进自身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课前有准备有计划有方向地预习学科,并在预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所思、所惑进行精心组织,拟设好预习问题,以便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获取老师和同学的“点睛之笔”。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预习效率 篇7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较差,他们没有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甚至错误地认为预习是普通中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所以在数学的学习中,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着轻视预习,或者根本没有预习的习惯。事实上,相比初中数学而言,中职数学课的容量更大,内容更难,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是很难消化和掌握课堂内容的。所以更应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每节课前都要进行课前预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问题入手,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积极探索,查找资料,对于预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或者就自己存在的问题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从而解决问题。

二、帮助和指导学生知道如何预习以及预习什么

(一)指导学生从大的方面着手,搞清楚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地位和作用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指导学生从大处着手,了解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等比数列的预习中,要提示学生了解等比数列产生的背景,国王和象棋的发明者之间的关于麦粒放满棋盘的赌注,最后象棋的发明者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获胜,从而了解等比数列的魅力,在核裂变等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还有在分段函数的预习中,要让学生实际了解出租车的收费问题,以及自家水电费的缴费问题,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分段函数,体会分段函数如何极大地方便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生活的快捷度和速度。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了解,增加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减少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有在概率的预习中,要指导学生了解概率对于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解释,如,彩票中奖是小概率事件,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事实上好多数学问题都是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对知识产生背景的预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变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应用型数学。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的预习方法包括“粗读,细划,多写,重查”。即粗读一遍教材,领会大意,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读教材的同时要关注定理、公理、公式、例题,以及例题的解题过程。“细化”即指在读完教材的基础上划层次,对划出的层次用序号注明,详细地划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用特殊符号标注,这样会加深记忆,同时在听课的时候也能提高注意力,对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也要标记出来,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带着问题听课。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多写”。(1)写出每一段的段意。(2)写小结,一要概括本节内容,二要反映本节各内容之间的并列和从属关系。(3)写例题,在例题的旁边写出各步骤的主要依据,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写出本例的特点,体现编者选例题的意图。(4)写概念、定理、公理以及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重查”是指在预习的过程中要重视自我检查和反思的环节。合上书本,对自己预习的内容重新在脑子里过一遍,看哪些内容自己完全掌握了,哪些内容自己还弄不明白,哪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照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和提纲,揭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知识的本质,建立知识网络体系,能用数学语言简要的表达,最后再做一些课后练习题,检查预习效果,巩固预习结果。

(三)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预习

如,在绝对值不等式的预习中,让学生预习“换元”“还原”的重要方法,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预习中,布置学生预习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还有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预习中,让学生体会用中间值进行指数式和对数式大小的比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预习,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预习效率论文 篇8

一、预习与预习计划

高中数学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应用非常广泛, 它随着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断更新, 学好数学与学好其他基础课一样是我们这一代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素质, 所以学会预习是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那么高中数学从哪些方面预习数学呢?在学习新课之前, 要先对教材进行预习.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 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概念.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 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 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 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

2.预习定理.要找出定理的条件、结论, 分析定理的使用环境及证题的类型, 尤其注意条件的严密性, 若有条件减弱会有什么结果.

3.预习公式.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使用条件, 了解公式的求解对象, .思考能否对公式进行变形, 变形后有什么新的功能.

4.预习例题.思考例题考查哪些知识点, 例题使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5.在预习之后, 要列举出本节课有几个值得掌握的知识点, 你理解了多少, 哪些知识点是难点, 列举出本节课出现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预习的好处

1.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 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预习可以改变听课的被动局面.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 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这样的学生往往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弥补, 长期下来, 便只有招架之功, 学习就陷入困境.

3.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预习有助于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 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所谓的温故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4.预习可以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预习, 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 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

三、预习的步骤

高中数学的预习应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预习划分为整体预习、阶段预习和及时预习三个层次.

1.整体预习就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把握, 一般在开学前或者开学初, 比如说暑假或者寒假, 集中一定的时间, 通阅新教材, 进行系统的自学, 了解数学科的知识体系, 有个概括性的印象, 达到心中有数, 学习起来就居高临下, 有条不紊, 并且能够缓解对数学学习的精神压力.由于数学学科是大家普遍觉得困难的学科, 所以整体预习就更显得必要.

2.阶段预习就是对有关知识块或者知识点的内容进行预习, 一般以一个章节或者单元为整体, 初步建立这部分的知识结构, 明确知识的重点, 了解学习的难点, 发现一些重要的方法,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从系统的角度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和方法.这种预习方法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但是常常是蜻蜓点水, 得过且过, 没有形成知识框架, 应该加以纠正.

3.及时预习就是在教师上课前, 把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 再次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 把握重要的思想方法.这样的预习时间短, 印象深, 见效快, 上课的时候就有的放矢, 得心应手, 高质高效.这种方法更为常用, 但是由于每天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 不一定都能如愿, 所以要统筹安排, 把三个预习的层次有机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全面兼顾.

四、坚持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高中数学的预习主要是为了了解新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得以全面入手;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关系, 发现需要扫清的障碍;明确重点、难点、疑点, 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所以预习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读.先粗读一遍, 以领会教材的大意.根据学科特点, 然后细读.数学课本可分为概念、规律 (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 、图形、例题、习题等逐条阅读.

2.画.预习时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 应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3.批.预习时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与体会, 应该不失时机地在旁边写出来.

4.写.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写大意, 每个章节或者单元或者某一段的大意可以在书边上写出来.写小结, 写对某一部分预习的感受和体会;写经验、总结和拓展, 对某一部分的学习总会有所收益, 在解题时的感受以及解题的经验, 对知识的认识和拓展都应当写出来, 这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复习和反思.

总之, 预习是学习的一种方法, 它有它的规律和方法, 学会预习, 学习数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预习不是放羊式的学习, 教师指导很有必要.所以, 学生预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摘要:高中数学预习相当重要, 笔者就怎样教会学生明确预习目的, 学会预习方法、步骤, 懂得怎样把握高一入门关、知识点转折关等一些科学的知识过渡和心理过渡, 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谈谈个人的观点.

浅谈提高中学数学预习效率的方法 篇9

一、明确预习的要求———三会、三明、三想

预习概念要“三会”———会叙述、会举例、会判断.即会用正确的语言叙述概念,会举符合定义的例子,对别人举出的例子会根据定义判断正误.

预习定理、公式要“三明”———明白条件和结论,明白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明白论证和推导公式的过程.预习定理、公式,不仅仅是掌握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

预习例题要“三想”———想解题思路、想其他解法、想解题规律.预习例题时,在审题意后,先不看解答方法,自己寻求解答思路,把自己的解法同教材中的解法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解答错了,找出错误的原因;如果解答对了,要看看自己的解答与课本的解答有何异同;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另外的解答方法?如果还有别的解法,则应分析、比较,找出最佳的解答方法,最后再想一想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什么规律可循.

二、学会预习的方法———三读:粗读、细读、精读

粗读,就是浏览全部预习内容,大致了解基本概况.能说出主要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对不理解、看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

细读,就是逐句逐层阅读.进一步理解概念、法则、定律,明确算理,掌握解答方法,在例题的启发下,能解答课本上的大部分习题,对于一些重要概念能深刻理解.如“函数的奇偶性”中虽然给出了奇、偶函数定义,但以往很多学生不去深刻理解定义的内涵,常常把函数y=x2,x∈[-2,4]说成是偶函数.因此,在细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定义的本质,深刻理解奇、偶函数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从而避免认识上的错误.

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读重点、攻难点,学会分析的方法,能对某些内容展开深入的探讨.如“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中有这样的叙述:“两角和的正弦sin(α+β),一般的,并不等于两角的正弦的和sinα+sinβ.”如何理解这里的“一般的”?sin(α+β)=sinα+sinβ究竟何时能成立?在精读教材的过程中,就可以认真地探讨、研究,最后归纳得出只有当:(1)a或β等于2kπ(k为整数);(2)a+β=2kπ(k为整数)时,才能使sin(α+β)=sinα+sinβ.因此,这里的“一般的”是指a和β都不等于2kπ,且a+β≠2kπ(k为整数)的情况.

三、抓实预习的过程———三分:分解预习目标、分化预习重点、分析预习提纲

为了充分发挥预习目标的导向作用,必须结合预习实际进行分解,逐步在预习过程中兑现.如,高二必修的“复数的概念与运算”这一内容,教师给出的预习目标是: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及复数的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了解从自然数系到复数系的关系及扩充的基本思想.在实际预习时,会归纳知识点:

1.虚数单位.(1)它的平方等于-1,即i2=-1;(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2.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3.周期性.i 4n+1=i,i 4n+2=-1,i 4n+3=-i,i 4n=1.(n∈Z)

4.复数的定义.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5.复数的代数形式.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把复数表示成z=a+bi的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

6.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对于复数,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7.复数集与其他数集之间的关系:.

8.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即如果a,b,c,d∈R,a+bi=c+di,那么a=c,b=d.

9.掌握运算方法.

(1)复数的加法运算

例如:(1-2i)+(-2+3i)+(3-4i)+(-4+5i)+…+(-2002+2003i)+(2003-2004i).

解法一:原式=(1-2+3-4+…-2002+2003)+(-2+3-4+5+…+2003-2004)i=(2003-1001)+(1001-2004)i=1002-1003i.

解法二:∵(1-2i)+(-2+3i)=-1+i,(3-4i)+(-4+5i)=-1+i,…,(2001-2002i)+(-2002+2003)i=-1+i.

相加得(共有1001个式子)

(2)复数乘法运算

设z1=a+bi,z2=c+di(a、b、c、d∈R)是任意两个复数,那么它们的积(a+bi)(c+di)=(ac-bd)+(bc+ad)i.

这样的预习既是原目标的体现,又和实际预习过程贴近了,效果也就明显了.

预习重点是由预习目标责任制所确定的.实现预习任务是预习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预习质量、节省预习时间、提高预习效率的前提条件.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预习重点的内容分化在预习的各个阶段.如“复数的概念与运算”一节的预习重点是:复数的有关概念及复数的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了解从自然数系到复数系的关系及扩充的基本思想.这样就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预习提纲实际是预习目标和预习重点的具体化,它对整个预习过程起着控制作用.分析预习提纲是为了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问题的解法,理清知识的思路.从而保证预习的科学化、规范化,如“复数的概念与运算”一节的预习提纲中有一条是:什么是虚数?什么是纯虚数?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应认真分析虚数的定义,深刻领会定义的内涵,这样才能知道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这样认识就升华了.

四、注重预习的效果———三查:查笔记、查复述、查解题

每个学生对预习内容的领会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学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

1.检查是不是记好了预习笔记.预习笔记是预习的笔录,也是思维的轨迹,学生应把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障碍、独到的见解详细真实地记录下来.

2.检查能不能复述预习内容.预习内容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内容,通过复述可以进一步明确主要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并通过复述知道自己的缺点和没有掌握的问题,了解自己学习的障碍点,从而明确听课的方向,便于向教师质疑,提高听课的质量,达到学习的目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预习效率论文 篇10

一、充分的预习可以方便进入新课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原因是上课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等不会或遗忘,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而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储备,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从而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二、预习方便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找出新课的重点,及时地发现疑难问题,还可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避免了听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自然就更容易集中了。

三、预习可以使学生交流前有一个准备

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内容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哪些知识自己已了解,哪些知识自己还不知道,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思考,小组交流也就做到了有准备的交流,从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预习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只在自学活动中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先独立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检验等,这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当然,所有的说理,不如实践重要,真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树立预习观念,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让学生们有预习的习惯,主要是学习观念上的养成。

首先,依据同学们的实际水平,确立预习的目标。有了目标才可以谈到方式方法。目标是不确定的,在预习的处理上,一般的学生对于熟悉课文,消除阅读障碍,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说要深入理解句子,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要分课分阶段进行。

其次,需要占有一定的资料。我们提倡在预习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参考书。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学生除了《课外补充阅读》外,还依据自身条件的不同占有了不同的资料。有的老师有这样的体验:我自己讲,如果学生事先知道了,那么我讲的时候学生就不会听了。这样的观念在资料占有上,就造成一种只可教师有,而学生就不可以占有相关资料的现象,这是极端错误的。

最后,对学生们的预习方法给予指导。根据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预习五步法:

一读:就是读《课外补充阅读》中的课文助读,读课文,读相关的注释,读课本的“思考与练习”。对于每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还要看“单元练习”。读完后,我们就会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二查,就是查工具书。要求弄清生字的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这“读”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助读提示、课文练习题进行思考,如助读提示的内容是否弄懂了,文章内容的概括、段落的归纳、句子的理解方法和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了,课后习题能否问答———对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学生在“思考”方面可适当要求高一些。

四批,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徐特立老先生曾有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圈、点、画、批、问”缺一不可。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里要提醒的是学生在课前预习批注时最好用铅笔,听课后的批注则用钢笔,以免时间一长,将自己的见解与教师的观点搞混了。

五记,就是记笔记。在读、查、思、批的则环节中做好笔记。如预习《早》,可以把与主人公相关的内容按名(主人公姓名)、时(出生的时间)、地(出生地点),评(对主人公的评价),作(有哪些成就)归纳如下:

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大名樟寿

时: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地:浙江省绍兴

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作: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篇11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渴求,有渴求才会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因为目的是与兴趣相互贯通、相互迁移的,兴趣孕育出目的,目的能够激发起兴趣。其次,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师对学生预习作业中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要给予赞许,把学生预习语文的兴趣在成功的愉悦中激发出来。例如在学习《恐龙的灭绝》这一课之前,我播放了有关恐龙的影片,引起了学生对学习课文浓厚兴趣,通过课前的预习,课上大部分同学很容易就回答出“恐龍是怎样灭绝的”问题,更有一位同学不仅讲述了恐龙灭绝的各种说法的理由,还讲到了恐龙的种类及其演化等,对于一个二年级学生能知道这么多,课下所做的预习工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他怎么会做如此繁琐的预习工作呢?又哪来课堂上不同凡响的发言?

二、授之以渔

低年级学生在预习的方法上仍停留在读一读的形式上,方式显得单调且效果不明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将事半功倍。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反思总结方法,并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一标段,二画圈(标出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三质疑(不认识的生字或者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四赏句(把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找出来做上记号感情朗读),这个口诀被我们称为“四步预习法”。其含义如下:

“一标段”即让学生预习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这种认识对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便于师生操作,如学生在课堂上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地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

“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标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 €L?”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会写”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 €L?”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

“三质疑”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之后,再读课文,对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画“?”。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四赏句”就是指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好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人启迪;有的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地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学生把这些优美的句子做上波浪线记号,这样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好词佳句。在日常的交流中也会自然而然地用上,往往就会出现“一鸣惊人”的效果。

三、课堂检查

我们都知道预习的程度是第一课时教学的起点,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第一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字词的听写检查,一般可采取教师报、学生写、集体评。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这样的教学,课前就会认真预习字词。这样既可让学生充分巩固字词,又可以节约时间,有的放矢地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字词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接着检查课文内容。语文教学重在语言教学,所以,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课上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文中哪个片段,或者是句子,并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让大家分享自己的体验。这项活动能促使学生带着美好的心情和欣赏的眼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有学生自觉赏读课文,才能积极发挥课文语言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预习效率论文 篇12

一、抓好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可缺少的环节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师生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总希望能做到面面俱到,通过一节课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学到并能运用新知识。但是要在课堂45分钟内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学会分析课文及其写作方法来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向课堂要教学质量,我认为抓好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搞好课前预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还有不少教师对课前预习工作仍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不少学生不太重视课前预习,认为反正课堂上老师会详细地讲解,预习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也有的同学曾经做过预习,但不得要领,没有什么效果,因而不能坚持。因此,从教师自身先要树立起“先布置课前预习,再教好每一节课”的思想,其次,要告知学生“预习好每一节课,听好每一节课”的重要性。只有师生结合双管齐下,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好效果。

二、教师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关键环节

指导学生预习,刚开始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学生一般都不会预习,这时我们应给学生划定预习的范围,如我们可以从自然段入手,阅读后,看你从这一段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每一段都预习完后,再看这一节课你还能学到哪些知识。这些基础预习完,然后再让学生找到本节重点、难点,以及不懂的问题和还想知道的问题,有的问题还可以写出感想,并把这些内容记在预习笔记本上。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一定的模式了,预习上了轨道之后学生学习也轻松了。总的提纲是:(1)你学到了什么;(2)你还有什么疑问;(3)你还想知道什么;(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课前何时预习、预习什么、预习多少,哪些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每一节课前一天,我都会安排预习,一开始是把应该预习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后来就通过印预习纸稿,把每节课需要预习的问题以提纲式发给学生,学生拿到预习纸稿后本课内容一目了然,只要完成预习纸稿上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课文要点。再加上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就可以取得很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教师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使用合理的预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1. 仔细阅读相关的语言材料。

通读有关的语言材料,基本了解语言材料的中心内容,体会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汇和短语,先做个记号,然后联系其所处的语言环境,猜测词义,作出判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词的意思也各异。如果每篇课文我们都能如此学习,那么,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结合语言环境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2. 做好预习笔记。

做好预习笔记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摘抄新旧短语和表达法。旧的短语和表达法一段时间不用,很快就会生疏,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次有效的复习;二是摘抄典型句型,这样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三要注意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记录下来,以便听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四是预习笔记可以同课堂笔记合一,使课堂笔记成为预习笔记的补充和延伸。

3. 教师在课前预习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疑,查阅多种资料。

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学生按参考资料预习答案自然有了,其实不然,我觉得学生有资料可查就像老师备课,并不能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博采众长,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过程中要做到敢疑、多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渗透了哪些语言现象?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课文是否有其他结尾或标题?这样的发散思维一定会加深对语言材料内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在课堂上他们就一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结合老师的讲解去获取答案,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所关注的课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掌握语文知识同等重要。所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终身受益。

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我们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一些做法,但我坚持到现在觉得效果还不错。我想如果大家能做到持之以恒的话,每个学生的语文成绩都会有所提高的。

摘要: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在课前预习中,一定要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视,二是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预习中如何有效地把握语文,课前预习做好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就有了基础。

上一篇:电价改革的机制下一篇:地理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