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导语提高效率论文

2024-11-29

巧设导语提高效率论文(共6篇)

巧设导语提高效率论文 篇1

导语, 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 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在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本人逐步探索出以下几种可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导入方法。

一、设置悬念, 以问题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即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 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 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精心设疑, 制造悬念,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 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 在教学《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一文时, 教师戴一白色大口罩走进教室, 并问:“同学们, 看到老师今天的装扮, 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到很奇怪, 于是教师因势利导:“是啊, 在这温暖的暮春时节, 戴一个大口罩的确让人觉得奇怪。然而在六年前的今天, 也就是2003年的春天, 不管是在北京、上海, 还是在我们的大街小巷, 人人整天都戴着这样一个又大又厚的口罩, 但没有一个人会觉得奇怪, 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来寻找答案吧。”这则导语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 制造悬念,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悬念”贵在一个“悬”字, 所以选择“设置悬念, 以问题导入”的教学策略时, 最好不要鼓励学生预习课文, 倘若学生很好地预习了, 那么你设置的悬念便失去了意义, 甚至是索然无味了。

二、唤醒回忆, 以旧知导入

所谓回忆, 也就是常说的“温故而知新”。这种导入方式是教师依据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 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语文课堂伊始, 如果能借助已经学过的相关课文把旧知识从学生的记忆中唤醒, 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那么就能使学生既巩固了旧知, 又更好地去学习新知。

例如, 于漪老师在教《春》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 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用文字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 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 (生背)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是怎样描绘春的? (生背) 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 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 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这段导语在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 无形之中, 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色彩, 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 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运用“以旧知导入”时, 可以从知识点入手, 也可以从题材、风格、内容着眼。

三、讲述故事, 以兴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跟随教师去探寻知识的奥秘, 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增强导语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 而故事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如, 教《愚公移山》时就可以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教《天上的街市》时可以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教《海底世界》时可以先简述《西游记》中关于“龙宫”的故事。以故事导入,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导入顺利, 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需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所教课文要紧密相联, 要做到贴切、典型。

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导语的设计应灵活多样。但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的设计, 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 与课文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这样, 才可积极发挥导语的作用, 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巧设小组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篇2

一、让学生学会讨论的方法。

在組织学生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应规定讨论的形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并选举小组长。分组要讲究科学性,可采取以4人为单位进行分组,将班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组异质,各组学生的学习程度相当,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带学习一般的同学,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这种分组方法,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对学困生的发展尤其有益。其次,制定好讨论的要求。小组讨论时应遵循一人发言,其他人倾听、思考的原则。当一个人发言时,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若有不同的观点,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应做到通顺、简洁、明了。

二、选好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应放在知识的重、难点之处 ,教材的重、难点是一堂课要抓住或要突破的知识点,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因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教师反复地强调“这是重点,大家一定要好好学”的效果要好得多。例如,绝对值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这方面内容时没有得心应手的感觉,因而对此概念的理解与求解化简感到很困难。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从正数、负数、零三方面分别举例求其绝对值,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其化简法则:当a大于0时,|a|=a;当a等于0时,|a|=0;当a小于0时,|a|=-a。这样学生能深刻理解绝对值的化简法则,真正体会这一法则形成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三、抓好讨论的时机

1、当数学解题方法呈现多样化时,可安排小组讨论 。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由于初中学生思维较单一,往往得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候采用讨论的形式效果比较好.例如:“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D、BC上的点,且AE=CF ,求证BE//DF.”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解题方法,在交流中发现:方法一,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入手,先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再很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得出BE//DF;方法二,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明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方法三,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对三种证法的讨论比较,巩固了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不仅达到了认知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创造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思维的创新美,从而调动学生深钻多思的积极性。

2、教学中开放性的题目可安排讨论。

由于开放性问题产生的是多元解答,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素养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讨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此,开放性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合作讨论的积极性。例如:有一个三角形,要把它的面积四等分,请你给出设计方案。这个问题的条件、解题途径和结论都呈现出很大的开放性,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中,加深对三角形中线和面积等有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3、学生自学后,需要在小组内讨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

学生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搞不懂的知识点,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有疑问的同学可请教小组长或数学学科优秀的学生,优秀生通过给别人讲解,不仅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更透彻,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困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能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很容易把自学中的易混问题解决掉。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说出自己的理由、思路、方法,大家取长补短,问题就会慢慢清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设计精彩导语提高课堂效率 篇3

一、导语设计的基本原则

导语设计首先要求不落俗套, 不故弄玄虚, 同时还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知识性原则。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服务的。导语设计要与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既能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又能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2.趣味性原则。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导语设计必须新奇, 做到引人入胜。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到新奇才会觉得有趣, 只有深感有趣才会主动去学。

3.时间性原则。导入所用时间不宜太长, 语言要简洁明快, 切中要点。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在引导, 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与知识的过程。

二、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

1.温习旧知, 导入新知。这是思想品德课的常用方法, 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找准他们的联结点。既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 又能让学生充满信心, 去学习新知, 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如, 《学会调控情绪》一课的导入, 根据复习上一课的内容这样设置问题:什么是情绪?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和作用?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条主线, 导出“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这样就顺理成章点出新课要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2.巧设疑问, 引导思考。就是要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 制造悬念。课一开讲, 教师提出疑问, 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 启迪他们积极思考, 导入新课。如, 教《隐私和隐私权》一课, 教师问:“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 比如说某同学偷偷去网吧了。像这样的秘密是个人隐私吗?作为个人隐私有条件吗?”这个问题提到学生心里去了, 学生急于知道什么是隐私。设疑导思, 激发学生求知欲, 马上板书课题, 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3.音乐导课, 感性领悟。音乐导入是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音乐作为开场, 这样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渲染气氛, 提高感性认识,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我知我家》一课时, 选择台湾著名歌手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课一开始, 我破天荒地清唱了几句“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歌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优美的歌曲声中, 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体会到家的重要, 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产生了共鸣, 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情感中明理, 在明理中体验情感,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巧设课堂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4

一、联系实际,体验情境

如果能将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转换成生活的方式进行体验,那就等于变语文为生活,让语文更贴近生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就尝试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来为教学服务。如教学《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像,追着告诉老师像骆驼、像手枪、像白兔、像绵羊、像一只公鸡……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二、动手实验,演示情境

有不少课文,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较远的,所以在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我常常亲自动手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就利用实验来创设情境,先找来一个小瓶口的瓶子,里面装一点水,再找一些小石子,用两个手指作乌鸦的嘴。我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从中还理解了“渐渐”、“一个一个”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实验演示,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了教材内容。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是展开想像的重要手段。在苏教版小语课本中的插图不是配角地位,而是与课文并行的主体。教学时只有使图与文两者互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有情境感,快乐感。如教学《蜗牛的奖杯》一文时,我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第一幅图,它是以前的蜗牛,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第二幅图是得奖后的蜗牛,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惟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第三幅图是现在的蜗牛,天长日久,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一对有力的翅膀已经退化了,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简单形象的图画增添了学习的乐趣,也使文本具有画面感和情境感。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配上音乐的朗读更优美,在音乐中的体验更生动,在音乐中的理解更简单、深刻。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月光启

蒙》。第一次是课的开始部分,当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着课文画面的时候,伴随着教师温情讲解,柔美的音乐犹如月光一样轻轻洒满整个会场。子女依偎在母亲身边的画面是美的,可是有多美?无论课文的辞藻是多么华丽,多么有诗意,对孩子们来说,如果没有柔美的音乐做烘托,都是苍白的。接着一首音乐,是回顾童年时母亲为“我”所做的那一切: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学生徜徉在这样的音乐中,回味着母亲的启蒙教育。教学最后,又出示了《月光启蒙》的部分原文,最后一次音乐响起,这是一段与文本丝丝入扣的音乐,是一段触动着人的心弦的音乐。伴随的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刚才对童年无穷回味中时,老师的话锋一转,音乐也随之变得幽怨,孩子们一下从天堂的快乐跌到现实的哀伤中,音乐的反差,体现了情感的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生命激情。此时,学生一片抽噎,听课老师一片唏嘘,有的女教师泪流满面。

五、扮演角色,体验情境

巧设导语提高效率论文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语,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导语虽短小精悍,但在课堂上能起到好的开头作用,让语文教学流程变得更加顺畅。让学生自己设计语文导语,提升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除此之外,语文导语还能为学生的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处于主动地位,整个课堂教学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在一方面阻碍了学生自我学习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担当着导语设计,课程准备等工作。让学生设计语文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从被动转换成主动,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课堂导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这篇课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自己设计导语。在学生设计导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教师要提醒学生导语不宜过于啰嗦,应该简短利落并且需要结合文章。学生设计《春》的导语:“春的到来,使万物复苏,小草、花儿、树木、蝴蝶等世间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教师可以从学生设计的导语中,了解学生采用的是平铺直述的叙述,浓缩全文,开门见山。学生自己设计导语,锻炼了学生提取文章重点的能力,学生对课文学习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生自己设计导语,这就强化了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内容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两则》时,教师让学生需要从新闻中提取关键信息。而第一则新闻的关键信息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冲破敌阵等,学生设计导语时,需要表现出新闻的主体,进而能引起读者关注。而关于第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生设计出了精彩的导语:“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战争,终于换来了革命的胜利。他们百万大军冲破了敌阵,英勇渡江,取得革命的最初胜利。”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导语需要开门见山,它是消息的开头。关于第二则新闻的导语设计,学生可设计为:“人民解放军攻下后汉王朝古都,王凌云弃城逃命至襄阳。”这条导语,“攻下”“弃城逃命”“后汉王朝古都”等极为生动,有吸引力。学生自己设计导语,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字句的推敲,文字的提炼,课文的总结等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拓展课外知识

语文课堂上课前,学生需要对语文课程设计导语。学生们可以小组一起讨论导语设计,在讨论中学生们可以一起分析语文课文中的难点,这样不但分享了知识,又解决了难题。学生们在课前能提前预习,分享多方观点,理解作者感受,体会作者情怀。平时的导语设计,学生设计完毕后,询问其他同学意见,以求导语设计的“新”。例如,学生设计导语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在学习《陈涉世家》这篇古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别出心裁构思导语,采用速写勾画法设计导语。有的学生设计了:烟雨人生竹杖芒鞋,顶风冲雨;素装轻马,笑傲江湖。面对风雨执著前行,他不畏坎坷,历史因他重新书写。运用文字,简单地勾勒了人物的性格,使读者如见其人。学生能从设计导语中感受到寓学于乐的乐趣,为学习增添了趣味性,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联系生活,结合实际

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篇6

【关键词】语文 导语 故事性 激发式 情境式 联想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不仅能够获得宝贵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和良好品质的塑造。良好的导语设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语,注重导语的艺术性、实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无限热情,带领他们畅游在语文的神奇世界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本人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十几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使用导语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故事性导语

青少年学生对于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特点,可选用与教学有关的故事、趣闻,传说等深深的吸引学生。如:在讲授《俗世奇人——泥人张》时,我先给学生讲“泥人张贱卖海张五”的故事。海张五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在酒馆里横冲直撞,满口下流话,大声取乐泥人张。泥人张脸上毫无恼怒之色,左手伸到桌子下边,从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左手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手还灵活。片刻功夫,核桃大小的、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的泥人“啪”的一声,戳在了酒桌上: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这泥人真是捏绝了。海张五看着自己的泥像,大声嚷道:“这破手艺还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第二天街上很多杂货摊上,都摆出了一排排的海张五的泥像,足有一二百个,每个摊上都贴着字条,写着:“贱卖海张五”,逗得众人哈哈大笑。海张五用了整整三天时间,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部买走。因此,贱卖海张五的故事流传至今。同学们想见识一下这位俗世奇人泥人张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泥人张,感受泥人张的奇人奇事(板书课题:《俗世奇人——泥人张》)。这样的导语设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认识泥人张,从而认真的学习课文。

二、激发式导语

《藤野先生》不仅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之一,为了让学生认真而深刻的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藤野先生跨越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学生——鲁迅的深深挚爱与帮助,也为了使学生感受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无限敬爱怀念与感恩,我精心设计了本课导语,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个人,他抱着学医救国的理想去日本求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老师,藤野老师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博爱无私的伟大人格魅力深深的感染了他,两个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但是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转变了他的想法,使他决定弃医从文,于是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献给了新文学事业,他以笔做刀枪,写出了大量的深刻的充满力量的抨击敌对势力的好文章。毛主席高度评价他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他不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他是最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是谁?同学们回答:“鲁迅!”“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章,去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到底给鲁迅哪些方面得帮助?鲁迅为什么决定弃医从文?”这样的岛屿设计,能使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以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去求知、发展。同时这样的导语设计已经粗略介绍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感情基调,为学好课文做好了铺垫。

三、情境式导语

《海燕》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曾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不畏艰险,朝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勇敢前进。这篇课文也是在各种检测中出题率比较高的一篇范文我在讲《海燕》时,先播放有关海燕的视频短片: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顷刻间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在这个背景下海燕出场了,它欢叫着,迎接着暴风雨的到来。雄壮的场面感染了学生,他们仿佛感觉到了暴风雨即将来临,仿佛看到了海燕那战斗的雄姿,听到了海燕欢快的叫声。随着画面,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音与画的结合,让学生感受那震撼人心的场面,给学生创造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情境,海燕面对暴风雨的果敢坚毅,必将深深激励学生的心灵,课还没有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四、联想式导语

联想,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讲《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我们凡人世界的街市是什么景象,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的说店铺林立高楼迭起、有的说物品琳琅满目千奇百怪、有的说行人川流不息车水马龙、有的说叫卖声此起彼伏无限热闹等等。借此,我又问:“人间的街市我们很熟悉,那么你能联想一下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情形吗?”同学们马上兴奋起来,大声讨论,有的说天上的仙境物品一定比我们凡间的更多更美更奇特,有的说仙人的生活一定比我们更幸福更美满,有的说天上流着银河,七彩的鸟儿在空中自由的飞来飞去,街市上摆卖了奇珍异宝,仙果仙菜,凡人若是能吃上一口,定会长生不老……看时机成熟,我归纳说:“同学们想象的非常美妙,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郭沫若老先生是如何描写天上的街市的。”同学们迫不及待的翻开课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

上一篇:模糊因素评价下一篇:跨文化视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