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写作(共10篇)
导语写作 篇1
都说“万事开头难”, 的确, 好的导语具有牢牢吸引观众目光的能力, 可以给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的感觉, 会让人忍不住想把新闻一口气读完;当然, 冗长乏味的导语则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电视新闻如果想要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优胜, 成为一篇佳作, 它的首先要素就是导语要会“讲”故事, 能引人入胜, 让人有先睹为快的冲动。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导语写作技巧要求颇高, 不但要短小精炼, 而且还要具有趣味性。导语通常会是新闻的开头, 即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话。一条电视新闻是否能激起观众的兴趣, 关键就在这个开头上。要瞬间用新鲜的、强烈的、丰富内涵的语言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力, 使之变被动关注为主动关注, 饱含信息要旨的导语, 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俗话说“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 在电视新闻中, 导语就扮演着着“皮”和“题”的作用。所以新闻工作者在编写新闻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下面就介绍一下导语写作的具体注意要求。
导语作为新闻的开头,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观众最感兴趣的内容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抛出, 这样, 导语就能起到“吸铁石”的功效, 牢牢的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使之不得不看下去。因此评判一个导语的好坏, 首要标准就是是否具有吸引力。
新闻导语要想更好地发挥它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社会效果, 就必须遵循受众的心理要求。据有关调查显示, 多数电视受众表示对国内新闻报道不满意, 其原因从高频到低频排序依次为报道面窄、信息量小、表现形式呆板等等。而在电视新闻导语上进行创新, 则是弥补这些不足的最佳手段之一。如果导语能突出新闻新颖、独特、形式多样的特点, 定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
1导语要提供最新信息
电视新闻导语是一个信号, 提醒人们开始注意一则信息。只有那些新的内容才能唤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说来, 观众会对新的内容比较敏感, 因此一旦侦查到了, 便会马上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待命状态。
这一则消息是1998年中国广电新闻奖的一等奖得主, 《巴格达遭空袭纪实》, 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巴格达当地时间19号凌晨1点30分,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遭到美英第三轮大规模的巡航导弹的袭击, 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了整个城市, 这是三天以来美英对伊拉克进行的最为猛烈的一次空袭。请看本台从巴格达发来的报道。
这则导语的主要特点是用语精炼, 用简短的语言精确地概述了整个事件, 包含了最新发展动态, 把最新的消息最及时地传达给了观众。
2导语要突出观众关心的内容
突出观众关心的内容, 就是要把和观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或者他们最为关心与感兴趣的事表现出来。要能抓得住观众, 这是导语需要具备的一个特点。
厨师挂牌制度是南京市的老正兴菜馆开创的一项新制度。这种改革之后, 菜馆的生意变得十分红火, 每天都供不应求。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消息的导语。但是一开始, 消息的导语写得却并不如人意。起初这条新闻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南京的老字号, 老正兴菜馆最近出了个新招, 让厨师也实行挂牌制度。这个制度吸引了很多顾客, 菜馆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从18号这个制度开始执行以来, 才五天, 营业额就超过了6000元, 据说是创了菜馆营业额的新高。
这则导语中重点突出的是菜馆的营业额创新高, 表现挂牌制度实施后, 给菜馆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像营业额上升这样的事情, 因为和观众的关系并不紧密, 所以不太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后来, 导语改成了如下的形式, 由于导语内容符合民众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 而且是从观众的角度写的, 所以观众有读下去的欲望, 有了去现场一探究竟的冲动。
坐在老字号的旧楼里, 边品茶, 边欣赏大厨们出神入化的技艺, 然后再根据喜好选择名厨为其烹饪, 这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啊。南京的老正兴菜馆, 满足您的私人定制, 赶快来品尝吧。
3导语要揭示新闻的主旨
一则新闻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记者对于新闻主题的掌控能力。正确、深刻、的主题能揭示出问题的根源与本质, 如何在短小的新闻中体现好这一点又显得尤为困难, 需要记者具有深厚的功底。导语的责任是要揭示新闻的主题主旨, 让人一目了然, 因此要简明扼要, 同时又得直击要害。
《中山舰打捞今天开工》一则讯息的导语如下:
湖北省政府今天下午3点30分在武汉金口正式动工, 开始打捞中山舰。这艘舰是以中山先生命名的, 而且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息息相关。
这则导语用很明了的方式点名了时间、地点、事件。对于事件的不同寻常性, 则是用了该舰艇和一个耳熟能详的名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来体现的。
4导语要考虑听觉效果
同普通新闻的区别在于它的传播形式。电视新闻节目是画面同声音的结合, 所以在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时, 要注意听觉效果, 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说”新闻。如何在这方面凸显优势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化
央视于2000年元月二十八日在《晚间新闻报道》中报道过一条新闻, 名字叫《上海商家备好年夜饭》。这则新闻让很多观众感到十分亲切, 社会反响很好。它的导语如下:
大年三十的晚上, 每家每户都得忙活一顿年夜饭。今年, 上海的精明商家说, 被张罗了, 来店里我替你们做!
导语用朴实的语言打动了观众, 用真情感染了观众。平实的语言是普通民众司空见惯的大白话, 但是就是这样的语言, 给人一种真实、可信赖的感觉。和那些空化套话相比, 这条导语更能打动观众。
2) 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就是要用易于大众理解的语言, 将复杂的事件简单化, 让普通百姓也能理解问题的核心, 了解本质。
2000年1月27日晚间新闻报道《北京放宽大学生留京限制》的导语:北京市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一直嚷嚷说自己求贤若渴。可是论行动力上, 却远不如上海, 深圳等城市来得积极。北京的人事局最近表示, 说今年将对大学生留京的限制放宽。不但研究生能留在北京就业, 各种优惠政策也会陆续对优异的本科生开放。
该导语中, 不但包括了重点, “放宽就业政策”, 同时还对此做出了评价。报纸用“一直嚷嚷”, “求贤若渴”这样的词汇来表现自己的立场, 对北京市政府这几年关于人才政策方面的空喊口号, 只说不做的批评。语言通俗, 内容明确, 符合普通民众的要求。
3) 朴实自然
用耳朵接受信息时, 往往无法做到全神贯注。因此信息必须直接而顺畅地传递到受众耳朵里, 而不能拐弯抹角。玩文字游戏, 卖弄文采是新闻撰写中的大忌。
4) 形象生动
汉语中的词汇非常丰富, 因此选择余地非常大。选择那些琅琅上口的词语, 例如, 用“比方”代替“例如”, 将“不安”换成“忐忑”等等, 效果则会大不一样。多用两个音节的词汇。由于两个音节的词汇发音的持续时间较单音节词汇来说要长一倍, 因此在听觉上会给人更深的印象。新闻播报的过程中, 会把“即”改为“就是”, “但”改为“但是”, “否”改为“不是”等等。
此外, 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导语要想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观众, 就必须简洁明快, 绝不能拖泥带水。妄图在十几个字的内容里包含全部细节的结果只能是失败。罗列数字也是一大忌。新闻要学会用文字去感染观众, 而不是用数字堆砌去震撼观众。
短短的导语是“寸金之地”, 只有精心设计, 精心修改, 不厌其烦地精益求精, 才有可能用自己的一分耕耘去换得那来之不易的一分收获。
导语写作 篇2
消息是各类媒体采用最多、影响最大的、规范性很强的一种新闻文体。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形式,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篇新闻。我们逐一介绍消息的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以及消息的结构和类型。
1、导语的含义
导语是一篇消息在开头位置用以引导读者的那段文字,也就是说导语用最精粹的文字简明扼要地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和意义表达出来,是消息中最有价值部分。
从以下几个方法理解:
(1)导语是位于消息头之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消息头,指每篇消息正文前面都有本报讯,**电,交代新闻由何时何地传来,由哪个新闻机构提供,作为消息的标志);
(2)导语是消息的精华,表达的是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的内容;
(3)导语短小精悍,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如果消息很短,只有一个自然段,则通常第一句话就是导语,如果消息有好几个自然段,一般第一个自然段是它的导语。
2、导语的诞生
导语的雏形诞生于1865年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了迅速向人们报道非常关心的战争情况,记者都采用刚发明的电报技术来传送新闻稿。但当时技术不很完善,一篇新闻往往传了一半甚至刚开了一个头,就因技术原因中断了,于是记者采取这样的对策: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在前头,略显次要的随后再介绍,这样即使电报中断,也有可能将新闻的核心内容传递出去。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遇刺,美联社驻华盛顿一名记者迅速发了一条只有12个字的单词“美国总统在剧院遇刺重伤”,简明快捷。很多记者如法炮制,导语就产生了。
3、导语的发展
19世纪末,美联社总经理梅尔维尔要求美联社记者所写的每条消息导语中都要新闻六要素俱全,这样的导语被称作为第一代导语,第一代导语强调整体性、完整性,字数多,段落长。第二代导语只选择最重要、最能激起读者兴趣的两三个要素写进导语,其余要素放在主语中再作表述。第三代导语更强调精短,号称“一句话导语”,而目前流行的“第四代导语”,强调自由化、吸引力,写得流
畅、生动,但不注意对新闻事实的完整概括,不讲究精炼扼要,还没得到普遍承认。
4、导语的意义和作用
导语很重要,成为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写的不好,编辑没看完就会把它扔进废纸篓,读者一看没兴趣就会放在一边关注其他新闻。导语的作用有两点,一是要抓住事物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5、导语的类型
(1)直接导语
直接叙述新闻事实的导语,简洁明了,直接导语叙述的事实,一般是非常单纯的,只包含一个明确具体的新闻事件。举一个例子:“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毛泽东亲自写的消息的导语)
直接导语也可以将两个新闻事实合并在一起叙述出来,但这两个事实必须有紧密的关联,举例:准备出国访问的我省两个外访代表团日前被省政府取消,元月6日,程安东省长在总结前不久政府代表团访欧工作时,说明取消两团的根本原因是其不符合“高效率、快节奏、办实事”原则。(导语中叙述的不止一件事情,具有符合性。)
(2)延缓性导语(又称为间接导语)
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通过描绘场面,渲染气氛、解释概念、介绍背景、引用典故等方法先做一个铺垫然后说出新闻事实,这样可以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比如驻联合国大使丹尼尔·莫伊尼汉向总统辞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美国很多媒体对此做出了报道,有的采用直接导语,有的采用延缓性导语,我们举几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到这两种导语的区别。
a.华盛顿消息昨天行政当局有关人士说,引起争议的驻联合国大使丹尼尔·莫伊尼汉已向福特总统递交了辞呈,他可能寻求在纽约担任民主党参议员的候选人。——合众国际社
b.华盛顿2月2日讯丹尼尔·莫伊尼汉今天辞去了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纽约时报》
再看几则延缓性导语
直到最后一刻,丹尼尔·莫伊尼汉还在说,他不知道是否应该辞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职务。他说:“我下了30次决心”,“就像马克·吐温讲的戒烟容
易得很,我已经戒了一千次”,上周,莫伊尼汉最后下了决心:辞职。(时代杂志利用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写的风趣诙谐)
c.当丹尼尔·莫伊尼汉向联合国道别的时候,他很显然是在走进另一扇敞开的大门——美国参议院。(《基督教科学报》使用“道别”、“走进”、“一扇敞开的大门”等比喻性词语,虽不知说但意思很明白)
d.空军一号欢快地飞越中西部,午餐在途中进行。总统刚刚在他的座位上坐稳,他的麻烦事来了。“总统先生,有个不好的消息报告称,”白宫办公室主任理查德·查理报告说,“帕特·莫伊尼汉辞职了。”福特抬起头来吃惊地问:“为什么?”(《新闻周刊》居然来了一个电影镜头式的场景刻画,最后来一个总统的表情大特写)从这些中,我们可以看出直接导语和延缓性导语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直接导语开门见山,直奔要害,延缓性导语则要么兜一个圈子,引起读者兴趣;要么采用比喻、暗示方法间接揭示新闻事实,比直接导语来得更为生动。应用时要注意两者适用不同范围,首先直接导语适用于时效性强的新闻和硬新闻,快新闻和硬新闻无暇迂回,最好直截了当。延缓性导语适用于时效性弱的新闻和软新闻,可以从容地曲径通幽。其次,直接导语适用于广播、日报等快速媒体,延缓性导语适用于周刊、杂志等出版周期较长的刊物。因为这些出版周期长的刊物报道的新闻时效性比不上,就必须靠加强趣味性来赢取读者。
6、导语写作手法
(1)叙述情节,简练生动
把导语情节化,也就是把新闻事件浓缩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短小故事写出来作为导语。
例:“一个名叫品托的小男孩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城公共汽车上打了一个喷嚏,三天之后,坐在他旁边座位上的健壮的劳动者厄瓜多病倒了——他患的是可怕的曼谷型流行感冒”。
美联社电当达雷尔看到一个老年妇女的房子摇摇欲坠时,他吃了一惊。于是,他发动大伙儿前去修房子。(这两则导语不长但情节相对完整,像一个微型小故事、生动有魅力。)
(2)略作描写,有形有神
消息是一种多用叙述、少有描写的文体,在导语中不能展开精雕细刻的描写,但用三言两语或者一两个生动传神的词汇略作勾勒,可以达到生动传神的目的的。
例如:
新华社西安电西北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将军20日赐见放下武器的蒋军76军中将师长廖昂。会见时,廖垂手鞠躬,局促不安,贺龙将军与之握手。(略作描写,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国民党降将廖昂在强大的解放军的威慑下内心惊恐,被贺龙将军接见时又有些受宠若惊的姿态、神情,有声有色,形神兼备,但描写亦不夸张。)
新华社电9月28日,在张剑桥头,公安局审查扣留了一个穿着黑色旧棉袄,用毛巾蒙着脸,躺在一辆大车上呻吟的商人,这就是从济南逃出来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这段活捉王耀武的导语有对王耀武的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但只用了20余字。
(3)提出问题,启发引导
在导语中提出问题,一可以对新闻事实起强调作用,二可以启发读者思考,但问题必须和新闻事件结合起来。可以先用问题引起读者兴趣,接着叙述新闻事实,也可以先叙述新闻事实,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读者思考新闻事实的根源、意义。看两个例子:
美联社纽约电假如你经营一家旅馆,你怎样使房客把房间里的电灯自动关掉同时并不少收他的钱?常驻新加坡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奥芬发明了一种节省能源的装置,让乘客把钥匙放在一个特殊的锁孔里,这个锁孔实际是与房间里的电气系统联结在一起的一个小盒子,能达到节省电的目的。(首先提出问题,再由问题引出新闻事实)
据哈尔滨市石油公司反映:目前全市有私人轻便摩托车5300多辆,而上半年到石油公司来买汽油的还不到70户,那么天天在街上跑的5000多辆轻骑都烧谁的油呢?(先说出事实再提出问题引发人们思考)
(4)运用对比,突出价值
把有鲜明差异的事物、行为、评价组织在一个导语中,彼此之间形成鲜明对照。
35岁的回族中医马牧西在兰州可算一个新闻人物,有人说他胆大胡整,给病人下的药量之大像是治牲口,可更多的病人又是那么信服他,整夜排队挂他的号。(肯定与否定态度对比,写出对新闻主体人物不同的评价和态度)
鲁山县辛集乡由于盖房材料匮乏,多数农户不得不用土坯和麦秸垛成简陋的草房,然而在16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新型轻质建筑材料。(现实与前景对比,说明现代科学帮助人们从简陋土坯房搬进新型住房。)
合众国际社电阿瑟·弗洛莫过去以“5美元一天”的价格组织游客游览欧洲发了大财。而今天,一般游客在欧洲每天至少花费10倍的钱。弗洛奥公司现在组织欧洲旅游,每天收费130美元。(今昔对比通过巨大反差来调动读者兴
趣。这些对比都有效地强化了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比单从一个方面落笔效果更好。)
(5)引用原话,真实可信
加引号把对方的话原原本本地重述一遍,所引的原话可以是对事件的描述、介绍,或者对事件的认识、态度,或者是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有个性的情感流露。
市委书记***今天在视察**村时,“一个一千多人的大村子,十几年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应把这里普法教育的经验推广出去。”(既有对事实的介绍又有对事实的评价)
6个月前到朝鲜的俄亥俄洲人,美国一等兵杰弗里说,“呆在这里保护仇恨我们的人,真没意思。”(借一个与事实密切相关的人物之口用富于个性的语言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新闻事实)
(3)巧用典故,引出事实
巧借一段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历史典故或传说故事可以增强读者的兴趣。比如下面两则导语则很有可读性:
《历史·项羽本纪》对鸿门宴有一段精彩描写,其中那位无畏的勇士樊哙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史记》说樊哙在发迹前“以屠狗为业”,现在他的77代孙樊宪涛凭借祖上传下的精湛技术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人称“中国狗王”。
山西古典蒲剧《蝴蝶杯》中描写男主角有传家之宝蝴蝶杯,非常神奇,只要斟酒入杯就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杯中翩翩起舞,杯中酒干,蝴蝶也隐去。这种蝴蝶杯最近由山马市陶瓷厂试验成功,第一批近二千只已销售一空。(由历史人物、典故、民间故事引出新闻、饶有趣味)
7、比喻起兴富有文采
在导语中用一点文学手法,不违背简洁清楚的原则,不故弄玄虚,因文害意也是提倡的,但很难写,比如一则写森林公园的消息:
听说上海一东一西镶有两块玉,左边是块“汉白玉”,即波光粼粼的淀出湖,右边是块“祖母绿”,那就是满园覆翠的“森林公园”„„(这个导语采用既比且兴的写法,把淀出湖比作汉白玉,把森林公园比作祖母绿,这是比;用淀出湖引出真正要写的森林公园,这种先言他物引出所咏之辞的写法就是兴。
8、略加评议,点示主旨
适当时候做些议论来点示主旨,比如:
新闻审美视角下的导语写作 篇3
【关键词】新闻审美 导语 写作
有人把新闻导语比作敲门砖,没有得力的敲门砖,是不可能敲开读者的大门的。也有人把新闻写作比作“凤头”,比作吸铁石或钓饵,它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或钓住,使读者愿意看下去。导语的成败决定整篇新闻的成败,这已是新闻学者和记者们公认的。目前新闻学界关于新闻导语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然而纵观此类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新闻导语如何选择事实,选择的事实如何加以表现。本文则从新闻审美视角探讨新闻导语的写作。
一、真——新闻审美的生命
1、作为新闻审美特征的“真”
真一般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笔者认为,这里的真是从存在论角度来说的,真就是指客观的世界自身,以及这个客观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发展规律。真理则是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的,是对真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在主观中的反映,并且这个反映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反映。
“真”是新信息、新情况的基础,也是新信息、新情况传递的基础。只有在“真”的基础上,新闻报道才能带来实际效用,也只有在真的基础上,新闻事业才能立足于社会总系统之中,完成其职能,实现其价值。
新闻报道的“真”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做到两点,一是事实之真,“即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事实的信息”,这是从真的存在论角度讲的,一篇报道要做到真,其基础是内容之真。一篇新闻报道必须包含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信息。二是反映之真,“也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不应比事实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这里是从真的认识论层面,即真理的角度来谈,新闻报道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之真就是要求新闻报道以一种尽可能客观的语言、表达方式反映本来世界的面貌,传达值得传达的信息。
2、抓住新闻的本质和精华——导语写作中 “真”的审美要求
新闻报道的审美生命是“真”,即报道要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并揭示其中规律性东西,才能称之为“美”。导语是选择事实的艺术,新闻报道审美的这一特征对导语的写作要求主要体现在选择事实方面,就是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揭示新闻本质特征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是整篇新闻报道的精华之处。
二、新——新闻报道审美的特性
1、作为新闻审美特性的“新”
我们说“新”是新闻报道审美的特性,是指报道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与历史文献等相比所呈现出的与众不同之处。其实,新闻报道和历史文献一样都存在一个现实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传播时间的距离问题,所不同的是新闻报道是对当下发生的事件的反映,而历史文献则是对过去的历史进程的记录。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可以说,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新闻报道的“新”的特性同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新闻报道所包含的事实要新鲜。“事实之新,既包括事实的新近发生,新近变动,也包括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之新近进展、新近结果。”其二,新闻报道要迅速,也就是要求新闻报道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递新鲜的事实,如果传播不及时,即使事实最新,最终也会变“新闻”为“旧闻”。新闻报道如何才能迅速传播呢?笔者认为,第一,对于新近发生的新闻,需要从业人员迅速发现,迅速写作成篇;第二,对于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因种种缘由一直没有机会发布,或者是未及时发现的新闻事实,只要有个好的新闻由头,同样也能给人以“新”的感觉。
2、传递最新事实,降低阅读费力程度——新闻报道“新”的审美要求
“新”是新闻报道审美的特性,是新闻报道审美区别于其他精神产品的独特属性。作为新闻报道的导语,理所应当符合新闻报道审美“新”的需要。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导语中应包含最新鲜的事实、最新鲜的材料。最新鲜的事实就是指刚刚发生、新近出现的,新闻报道“新”的审美要求我们将最新的事实和材料在导语中展示出来,不要将其淹没于一般性的事实之中,这不仅是新闻审美的需要,也是降低受众费力程度的需要。其二,如果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并不是最新鲜的,而是因种种缘由一直没有机会发布、或者是未及时发现的新闻事实,此时关于该篇新闻报道的新闻由头就十分重要,要注意在导语中呈现最新的新闻由头。
三、活——新闻报道审美的感性形式
1、作为新闻审美特征的“活”
“活”,是就新闻报道的外在表现层面上说的,是新闻报道的感性形式,指新闻报道表现的生动、活泼、新颖、独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美也是如此,它都有一定的形式、外壳必须以人在感觉方面的可接受性为前提”。事物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又相互之间存在着区别;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对内容有着反作用。新闻报道的审美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新闻报道的内容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报道的美与不美是由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的,但是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对内容有着反作用。
2、大胆创新,注重修辞和语言表达——新闻报道“活”的审美要求
如上所述,新闻报道审美的“活”就是新闻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化、生动化、个性化,具体到导语写作当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勇于创新,避免导语写作僵化、模式化。我们知道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才华的“橱窗”,是新闻报道吸引读者阅读的“诱饵”,因此注重其表达形式的创新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导语内容,增强其表现力,修辞技巧的运用必不可少,导语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
(1)比喻。恰当的比喻手法运用,能够加强导语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感。(2)拟人。此种修辞手法可使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使之“活”起来。(3)借用。借用就是指用古典诗词、典故、名言、谚语等来揭示新闻内涵。(4)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要求在导语中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事实,从而产生的强烈反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当然导语中可运用的修辞手法远不止这些,本文只列举了其中四种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法。
2、锤炼语言,注意语言表达的精确、生动、具体。
新闻导语讲究出语不凡,尤其是导语开头的部分,对于整个导语,乃至整篇新闻都有重大影响,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导语在锤炼字词时应当掌握哪些基本原则呢?
其一,简练直接,注意语言表达的精确和意蕴。新闻导语必须开门见山的将最重要事实展现出来,因此导语用语须直接而又简洁,不能拖泥带水,影响阅读效率。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语言文字的精确表达还能显示出作者对该新闻事件的认知和态度,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可令读者“一唱三叹”。
其二,多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少用概括抽象的语言。新闻导语中呈现的是事实,事实应该是具体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死板的、没有生命的,因此导语语言的运用应尤其注意少用那些没有实际意义,引发不了读者联想的抽象词语。
结语
新闻导语写作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新闻审美视角审视新闻导语写作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新闻审美的“真”要求导语能够展示新闻本质内涵的事实;新闻审美的“新”要求记者在导语中展现新闻事实的最近点和最新点,降低读者阅读的费力程度;新闻审美的“善”要求记者时时将读者放在心上,选择新闻事实中具体的内容并用通俗的方式表达;新闻审美的“活”则是在导语表现形式对记者更高的要求,根据具体新闻事实的内涵确定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其实,这四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新闻审美的“真”、“新”、“善”基本上是从内容层面上对导语写作的要求,而“活”则是在表达形式层面上的要求。一条优秀的导语应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
参考文献
①邓利平:《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②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③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④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刘永忠,淮北日报社;张朋,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消息导语的创新写作 篇4
(1) 妙用设问:发人深省
导语里只提出问题, 往往也能造成悬念, 牢牢地把读者抓住。在消息导语里使用设问, 其好处就是能集中读者的注意力, 引起他的关注和深思, 使他开动脑筋跟着记者去追根寻源, 把这篇新闻看完。由于设问的内容已凝聚新闻的核心, 这也便于读者掌握新闻的中心内容, 领会其精神实质。
例如:2007年5月24日《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篇消息《寻找“血肉”钢板的下落》的导语:“4月18日, 清河特殊钢公司。32名工人的生命在瞬间被钢水吞噬, 酿成中国钢铁史上最惨痛的事故。在事情尘埃落定后, 这块特殊的钢板去向了何方?”
当读者看到这样一条导语怎能不想去探究事实的真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写作方法非常合乎读者的好奇心理和求知心理。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好奇, 并受这种心理的驱使, 急切地对事物进行刨根问底的探究, 这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现象。记者应该将新闻事实中新奇的东西作为问题提出来放在导语中, 这样就可以诱发读者的这种好奇心理, 吸引读者去寻根溯源。
(2) 俗语引语:轻松幽默
一个赋有创新性的导语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因此能够吸引读者的第一要件是新闻事实和信息的重要性、影响性;其次便是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新奇的、故事性的和人情味的事实。
例如:2009年3月4日《牡丹江晨报》刊登的一篇消息《别拿芦柑不当橘子》中的导语:“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话您一定不陌生。如今, 市农委有关专家也提醒您“别拿芦柑不当橘子”。
2009年3月7日《中国食品质量报》刊登的一篇消息《苏格兰打卤面现身郑州》中的导语:苏格兰打卤面现身郑州, 一开业就受热捧, 不少市民跑去尝鲜先问“卤要不要钱”。
这两条导语分别以俗语和引语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向其传达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只要作者多留意新闻事件中具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或者在群众中普遍流传的话语加以灵活运用, 便可以在消息导语的写作中获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3) 开门见山:明白如话
开门见山也可以成为导语创新的一种方法, 导语通过开门见山概括地阐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
例如:2007年5月《环球时报》刊登的一篇消息《印度媒体感叹:中国赢得非洲的心》, 其导语是:“《印度时报》5月10日文章, 原题:是中国而不是印度赢得了非洲人的心。”
2007年5月17日《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篇消息《首位当选美国院士的中国女科学家》, 其导语是:“迄今共11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爱珍的研究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平。”
由此可见, 作者在写这类导语时应活中有变, 既有侧面的, 又有正面的。导语中看到的是整体面, 然后待读者所要思考的新闻事实或事迹或事件, 是特殊点。通过这两面, 使读者对所阅读的新闻在一个整体的、集中的、全面的、概括的、一般的认识前提之下, 急不可耐地去阅读这条消息。
(4) 引旧显新:妙趣横生
《羊城晚报》有这样一则消息, 其导语这样开头。本报长沙专电:七月上旬, 湖南益阳市传来一桩与追韩信媲美的佳话。消息的主体内容是一位老干部上书五千言, 力排左的偏见, 保荐贤才, 使一位依法办事, 遭到非难, 因而被迫要求调离的律师, 在临走时得到了挽留, 并被任命为益阳市司法局副局长兼市法律顾问处主任的事。导语使用了人们所熟悉的古代萧何追韩信的典故, 从而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希望了解现代“萧何”如何“追”现代“韩信”的来龙去脉。
我们再来看消息《山西制成蝴蝶杯》的导语:
山西古典蒲剧《蝴蝶杯》中, 描写男主角田玉川有传家之宝“蝴蝶杯”非常神奇, 只要斟酒入杯, 就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杯里翩翩起舞。杯中酒干, 蝴蝶也就隐去。这种蝴蝶杯最近已由山西侯马市陶瓷厂试制成功。第一批近二千只已销售一空。
这条新闻的导语挺别致, 劈头就是一段背景材料, 但由于它给主要新闻事实———成功试制蝴蝶杯, 增添了具体形象的内容, 把蝴蝶杯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 奇妙无比, 从而使这篇新闻大为生色, 让人看了觉得新鲜有趣, 饶有兴味。要是平铺直叙, 把这个背景材料放到后面去的话, 恐怕就难以收到这种奇峰突起, 妙趣横生的效果了。
(5) 侧面烘托:先声夺人
导语的中心突出, 主题的明确无误, 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法来达到的。古人说:“善露者未始不藏, 善藏者未始不露。”导语写作中要是能有露有藏, 该露则露, 该藏则藏, 藏露结合, 不是也可以取得加强主题的表现力而又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吗?在导语一开头恰当地引用诗句, 往往能很好地烘托新闻主题, 使新闻更为惹人注目, 招人喜欢。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数梨花开。”今晨, 北京城变成了一个银堆玉砌的世界。到今晨九时为止, 全市降雪量已普遍达二至三毫米, 北部山区达到四毫米。
这是新闻《今天好大雪》的导语。开头引用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数梨花开。”是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咏雪名句, 可谓流传千古。诗人以浪漫主义笔调把北风比作春风, 把雪花比作梨花,
消息导语写作还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我们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传统的导语写作模式上, 按部就班地搞新闻报道, 而应把眼光投向未来, 把笔端指向创新, 去撰写多姿多彩的新时代的导语。■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篇5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人民日报》曾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当《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时,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 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光明日报》曾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篇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湖南日报》曾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0.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曾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1.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 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曾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2.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3.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 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4.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当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时,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5.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6.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 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8.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19.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 篇6
新闻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 与一般的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的开头是不同的。文艺作品的开头往往讲究“弯弓盘马, 引而不发”, 若是一开头就把人物的底细、故事的结局都抖搂出来给读者, 那或许反而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失去了一种艺术享受, 而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刚好与之相反, 人们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与进行艺术欣赏时的心理是不同的。如今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的工作、学习都很忙, 面对新闻媒介所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 读者势必要求有选择地快速阅读, 新闻导语一开始就向读者提供新闻事实, 就是为了顺应读者的这一阅读心理, 为读者提供方便。
一、新闻导语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堆砌概念, 罗列数字。概念、数字虽能说明新闻事实, 但过分地堆砌概念、罗列数字却违背了消息导语“简练”的特性, 必会适得其反。
二是穿靴戴帽, 拖沓冗长。
三是总结材料, 多多宜善。此类问题多出现于总结性会议的报道中, 是一种典型的总结式报道, 导语只怕别人不知道成绩与荣誉, 把新闻点淹没在大段文字材料中。
四是把计划当行动, 把认识当事实。
五是空洞无物, 滥下结论。
六是重复标题, 无计可施。有的消息导语没有几句却把标题、引题翻过来倒过去, 说一遍车轱辘话, 毫无新意, 让人感到不是“理屈词穷”, 就是“江郎才尽”。
七是生拉硬扯, 不分主次。有的导语中貌似追求创新, 运用技巧, 实则牵强附会, 生硬拔高, 很不自然。
二、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导语的“导”字, 含有“开始、启发、引导”等多层含义。记者在写导语的时候, 面临着如何把主要事实及意义表达出来, 以及如何吸引、诱导读者阅读整篇新闻报道的双重任务。虽然导语写作在写法上有千变万化, 但在导语写作上也必须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一)
突出精华, 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导语要对新闻事实中最新鲜、最重要、最独特、最有接近性的要素加以强调、突出, 以引起关注, 激发好奇心, 求知欲。
(二) 具体实在, 无论记事写人, 都应做到即物明理,
即事寓情, 见人见事清晰简明、干净利落。制作导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 为了加快传播节奏, 这就要求导语必须开门见山, 落笔入题, 具体实在地明示信息精华。
(三) 新颖生动, 巧于开篇, 讲究表达方法, 力求构思新奇, 文笔生动。导语最忌因袭依傍, 平淡无奇。
(四) 导语内容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
导语要调动读者的情绪, 记者选择新观点新言论的时候, 要适当地跟着读者走, 一定程度上要适合读者的情绪, 这样才能赢得受众的心。
三、新闻导语写作的主要方法技巧
导语从一创立到现在, 已经经历了“六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导语, 只提炼部分新闻要素的第二代导语和打破常规、多样化发展的第三代导语三个阶段, 无论记者用哪种形式构思新闻的导语, 总离不开以下几种方法技巧:
(一) 运用“浓缩概括法”写导语, 即以事件的核心事实概括整篇报道的主题和轮廓, 给受众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二) 运用
“设置悬念法”写导语, 即用带有悬念的新闻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抓住读者的胃口。
(三) 运用
“特写镜头法”写导语, 即抓住人物或事物的局部特征细加描写, 给人留下电影镜头般的印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四) 运用
“现场观察法”写导语, 即把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的材料作为带动其他材料的由头, 引出其它事实, 从个别到一般, 从点到面, 从具体到抽象。
(五) 运用
“夹叙夹议法”写导语, 即在导语中夹叙夹议, 进行议论点拨, 以揭示信息的性质、价值和意义, 但其中的议论必须贴切、与事实相符, 或褒或贬必须符合事实, 不能“贴金”, 也不能“抹黑”。
(六) 运用
“由近及远法”写导语, 即在写作时要尽量找一件最新的时间要素、最明确的事情作为新闻导语, 由近及远, 以新带旧。
综上所述, 消息导语的写法虽然有很多种, 但记者在写作导语时切莫循规蹈矩, 对号入座, 而是要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性质和意义, 从实际出发, 来决定导语的形式和内容。同时, 千万不要为了吸引观众, 而去刻意求新, 以免给人造成一种不伦不类, 哗众取宠之感, 既白费了心思, 又影响了消息的传播效果。
四、新闻导语写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如今, 消息导语经历了“全型导语”、“部分要素导语”、“丰富型导语”三代发展之后, 已经随着互联网新闻时代的到来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领域固步自封, 那么写出的导语就会落伍, 所以, 导语的写作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些优秀的导语以新颖独特的角度、灵活巧妙的手法诠释了新一代导语的发展方向———即更简洁、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发展方向。新闻导语写作要追求最佳, 就必须走出套路, 不拘一格, 新一代导语正向着更精粹简短、更灵活多样、更真切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发向发展。
正像新闻报道一样, 消息导语写作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正进入信息社会, 通讯卫星、电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实现, 预示着多媒体时代已大踏步走来, 新闻报道的传播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导语的写作也不例外,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我们应当把眼光投向未来, 把笔端指向创新, 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法, 写出更精炼、更切实、更吸引人的消息导语。■
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写作浅析 篇7
1 电视新闻导语的形式与作用
1.1 电视新闻导语的常见形式
电视新闻导语的形式的第一种也是最被人熟知的一种是, 主持人、播音员在演播室里的新闻导语。这也是综合性的电视新闻栏目制作时常见的手段, 是由播音员于演播室播报, 从新闻的要点、看点进行概括, 描述新闻主题及其有价值内容, 或是一些能够起到串联、过渡等的结构性话语。第二种:解说与新闻画面紧密联系的电视新闻导语。此种情况播音员、主持人并不出镜, 声音伴随新闻标题出现, 播音员幕后播送新闻稿的内容, 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最后一种: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等三种类型。这三种形式是较为常见, 还有一些形式应用较少, 所以笔者在此不做介绍。
1.2 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介绍新闻事件的事实核心, 以达到让观众一目了然的效果;二、揭示新闻的主题, 使观众充分了解此新闻事件的主旨;三、激发起观众兴趣, 吸引观众的眼球。
2. 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写作具体方法
2.1 多角度选择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的角度较多,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 选择新闻导语的角度很重要, 它决定了新闻导语的内容及思想, 要想写出惊人的导语, 就必须多角度看待问题, 选择最适合的角度展开写作。对于不同类型的事件也有不同的角度, 比如对于严重刑事案件新闻就不可采用搞笑恶搞等方法创作导语。
在新闻导语角度选择中, 应采用多角度的写作方法, 从不同方面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的始末。在写作新闻导语时作者要善于将具强烈反差的事实、背景以及原因、结果等矛盾对立面相统一为一体来进行思考表达, 原因在于此角度为矛盾最集中突出之地, 这也是最能引导读者了解事件的本质的关键点。从此种角度报道, 将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与冲击力效果。抓住重点才能赢得人们的关注力。
进行导语角度选择时, 应选择具新意之角度, 新事物会更好地引起读者好奇心, 因此新闻导语应有新意。这种新意, 不仅体现在时间的概念上, 更多还体现于新闻内容上, 记者所报道的内容, 应该是许多读者并不知晓, 甚或是想象不到的情况才具新意;另外一些新闻信息, 尽管已被人知晓且极容易被人预料, 但如若能从中筛选出不为人知且出人意料之处, 同样也具有新意。这里说的新意不仅是指新闻事件具有强烈吸引力, 还是最具诱惑力、最能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而且具有新意的导语还会增加新闻的价值。
2.2 写得要有人情味, 融入真情实感
新闻报道的事件大多是家长里短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 这样不可将新闻导语表述得过于生硬, 应在语言中体现出人情味。导语不但反映新闻事实, 而且应表达出真实的思想情感, 使作品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人们的心理, 用这个社会渐渐流逝的人情味来温暖观众。要达到这一点, 不仅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还需怀有同情心, 新闻采写过程中能全心投入, 用心感受新闻事实。第二, 还需注意抓住冲突的关键点, 以一个不同于百姓的身份去看待事件, 将感情倾注笔端。第三, 还需注意研究群众的阅读心理, 在写作时尽量达到故事情节表述奇峰突起才能吸引观众。
2.3 语言表达上的突破
很多新闻导语语言选择不合理, 导致整个导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语语言尤为重要, 现今很多新闻导语太过生硬, 用了许多标准化语言, 使得很多老百姓难以理解, 觉得导语写得晦涩难懂, 其实新闻的观众都是普通老百姓, 不是专业的新闻撰稿人员, 要把导语写的“大众化”一些, 这个大众化不是要求导语千篇一律, 而是要求导语可以让大部分人都能看懂看明白, 不可加入过多的专业名词与过于华丽的辞藻, 让观众读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新闻语言决定了新闻导语的成败。”这句话恰如其分。要努力将新闻语言表述得具有美感, 不是将华丽辞藻表现在字面上, 同时也不是每句话都用名言警句, 确切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能动表达, 达到读者在何种阅读环境下都能通过新闻语言, 而联想出一幅幅形、色、声、味皆生动的画面这才是最重要的。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新闻语言的功夫不仅体现于文字表达上, 而且体现在笔者观察客观事物是否仔细和认识是否深刻。特别是多年从事新闻写作者, 习惯于新闻语言现话套话, 语言模式僵化。如若使用群众语言, 它的反叛性、鲜活性, 极易激活从前固有的语言模式, 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导语的写作要求常写常新, 因此想要写出一篇好新闻稿, 应返朴归真, 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 为了防止自己的语言出现过于模式化僵化等问题, 就要多走近群众, 汲取大众语言中的营养, 以人民大众的新鲜、活泼、有生命力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
参考文献
浅析电视新闻的导语写作技巧 篇8
电视新闻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导语, 导语的关键之处是能够深刻地反映电视新闻的内容所要暗示的主题, 它确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感情色彩, 对于电视新闻导语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它包括两个子系统, 第一, 电视新闻导语的文字部分, 第二, 电视新闻导语的画面部分, 新闻的主旨和内容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新闻导语的产生, 新闻导语不具备全面阐述新闻内容的实际效果, 但它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条好的新闻导语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效果, 从内容方面来说, 第一, 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新闻内容, 第二, 最生动的说话方式表达最强烈的感情色彩, 从格式方面来说, 它处于消息的开头部分, 即最显眼的位置。
二、电视新闻导语的类型
电视新闻导语具体包含以下类型:第一, 以记叙为主的导语, 即依据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全过程地记叙一件事情, 用讲故事或者其他记叙方法, 来说明一件事情, 达到吸引受众眼球, 唤起社会注意的效果。第二, 提问式导语, 即首先向受众提出一个问题, 该问题必须具备引起受众关心与共鸣作用, 并且与新闻主题内容紧紧呼应。第三, 参与型导语, 即记者必须置身其中, 参与程度高, 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现场感, 使新闻更具真实性与可靠性。第四, 混合式导语, 即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导语类型的一种导语, 即导语的融合。
三、电视新闻导语的要求与限制性条件
目前, 国内外许多专家对于电视新闻导语的要求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但基本上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新闻导语对于新闻主题与内容的重要性, 即消息在重要程度上有主次之分, 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在时效上有新旧之分, 所以, 好的新闻导语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性和概括性, 应该很大程度上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二, 新闻导语必须通俗, 生动, 即应该选择与受众之间关系最密切, 最关心, 与受众之间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角度, 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可以是比喻, 拟人或者一句通俗的谚语、歌词、广告语等等, 应该是受众喜闻乐见的, 为受众所熟知的, 第三, 文字与画面之间的双向互动, 文字内容必须有一些亲切的画面予以配合, 好的画面应该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带给受众强烈的画面感和色彩感。
四、电视新闻导语和其他传播媒介导语的区别与联系
电视新闻导语类型和其他传播媒介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即是个性和共性的同一体, 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来说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 在这里不一一叙述, 选择报纸的导语, 着重与电视新闻导语进行一个比较, 首先, 我们应该知道它们各自的定义, 电视新闻导语有以下几个要素:电视新闻文字;电视新闻画面;电视新闻声音。报纸的导语相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只有文字, 最多有一些插图和漫画, 没有画面这种传播途径, 也就缺少了视听性和可感性。
五、电视新闻导语写作面临的挑战
电视新闻导语的挑战是相对于目前的问题而言的, 那么, 电视新闻导语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呢?第一, 不具备电视新闻的电视性质的特点,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将电视新闻和其他传播媒介很好地区分开来, 具体表现为, 新闻文字与新闻画面存在两面性, 即是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过我的独木桥, 没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二, 新闻语言显得过于书面化, 晦涩难懂, 受众不能很好地理解记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影响了传播效果, 造成效果的大打折扣。第三, 导语的内容过于麻烦, 在篇幅上显得极其的不合理, 在开头段落上显得本末倒置。第四, 导语类型的重叠性, 即多种导语类型混合使用, 使文章显得不知所措, 字数过长, 能够吸引受众的开头部分很少见, 不能够给予受众很强的引导, 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被受众。
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改变与进步
电视新闻导语的未来将有着三个基本不变的使命与任务:第一, 它是电视新闻内容的关键所在, 它所呈现出来的应该是新闻内容的主旨与最为核心的概念, 它是了解电视新闻内容的一个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 一个丰富的、全面的、精彩的电视新闻展示在你的面前。第二, 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能够调度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 电视新闻导语应该越来越多样化, 这样可以避免电视新闻导语走入死胡同, 这样就需要更多地对于新闻导语的尝试与探索。总而言之, 电视新闻导语应该是更全面, 更有趣, 有更多的变化。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 电视节目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就需要对电视新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导语的切实把握, 一条好的新闻导语应该有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内容, 应该有一个不言而喻, 记者与受众之间心领神会的画面内容, 二者相得益彰, 从这两方面把握电视新闻导语, 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质量, 才能使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一个强有力的体现。
摘要:社会信息纷繁的今天, 大众对于通过电视节目获知信息的欲望并没有因互联网兴起受到很大的冲击, 相反, 受众与日俱增, 所以,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节目的质量显得特别重要。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途径有很多, 但是首先要抓导语, 换句话说, 电视节目导语是重中之重。基于此, 就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以阐述, 以期促进电视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导语类型
参考文献
[1]唐德君.因事而异, 因时而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色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 2007, (27) .
试论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 篇9
一、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 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 揭示消息的主题, 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 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1. 导语有高度的概括性
导语就是对新闻主要事实的最简单的概括。通常情况下, 人们在看报纸和阅读新闻的时候大多是先进行筛选, 选择自己最喜爱或需要的内容去看, 可以说, 导语就是为读者设置的一个快速解读新闻内容的平台, 为此, 新闻导语必须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美国小学枪击案至少28死嫌犯母亲在该小学任教”中的“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14日发生枪击案, 造成至少28名人员丧生的重大伤亡, 其中大多数是5到10岁的儿童。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整个新闻导语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2. 导语要突出新闻真实性
在构思导语的过程中, 需要专业人员培养训练新闻敏感性, 除了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要懂得新闻价值、勤于思考之外, 还有增强社会责任感,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接触实际, 注重实际, 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除了要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外, 还要坚持深入实际, 坚持从实际出发, 尊重事实, 遵纪守法, 坚持原则。
3. 注重新闻的核心和内容
以政治新闻为例, 新闻导语必须要突出其政治因素, 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正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强化群众观点, 贯彻群众路线, 与此同时, 还要新闻记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新闻敏感度和新闻功底, 明确新闻的思路, 做好新闻的准备工作, 了解新闻对象, 从而构思出有意义的新闻导语。如“中方:抗议日本出动军机侵犯钓鱼岛中国领空”中的“中新网12月14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消息,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4日就日本军机侵犯中国领空答记者问时表示, 中国外交部已就日方出动军机侵犯钓鱼岛中国领空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这个导语揭示了中日之间的问题, 表述了整个事件的核心内容。
4. 突出新闻的最新内容与时间性
正如我们所知, 新闻导语, 就是新闻的开头, 但是, 与普通文章开头相比, 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新闻导语中, 包含着新闻事实中最精彩以及最为重要的内容。比如林肯总统遇刺时, 美国报纸刊发的报道的导语是“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其干净利索、简洁明快, 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观众在阅读时, 可以感受到新闻的时间性以及新闻的最新内容, 从而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如中新社洛杉矶12月14日电 (记者毛建军) 据美国地质勘查局报告, 当地时间12月14日凌晨2点36分, 美国南加州海域发生里氏6.3级地震, 地震没有给沿岸居民带来明显感觉, 亦无伤亡报告。
5. 要引导观众阅读新闻其他部分
在构思新闻导语时, 不仅要找准关键点, 而且还要引导和吸引观众去阅读新闻的其他部分, 为此, 需要在构思导语时, 还要兼顾到新闻后面的内容。因此, 需要抓住新闻的主题, 问题的报道指导性要强、社会影响大;导语要有利于上下结合, 运用正确的新闻导语构思与写作处理好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另外, 在新闻作品中导语起主导作用, 贯穿全文、支配写作, 并成为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需要在构思导语的过程中, 融合多种语言成分, 形成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 把所写人物、事件或问题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展示和描绘, 提高新闻的思想深度。如“湖北荆门一所小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39人住院”中的“中新网荆门12月15日电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数十名学生住院治疗。14日晚间, 记者从东宝区委宣传部获悉, 食物中毒原因为青椒豆皮炒肉片中的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所致。”, 读者在阅读导语时, 就一定会想要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身。
二、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注意事项
1. 明确新闻视角
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 对新闻角度的定位也不相同。在实际的工作中, 要根据现场, 从政治需要、主观意图、历史精神、社会事实等各个方面入手, 增强新闻导语的主题性, 做到据事析理, 讲求客观, 在叙事表意上, 正确处理消息主体与导语的关系。
2. 创新导语构思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强调。要突出新闻的新意, 就必须要把握导语的新颖性, 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为此, 要知道“新”在哪里, 简单来讲, 就是事件能吸引人的地方, 对事件有个大致了解, 用一半甚至更多时间琢磨导语, 先声夺人, 抢占先声, 抓住人的眼球, 促使读者读下去, 尽量给读者呈现事件的全貌和特点撰稿, 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有一个全面的阐述。
3. 明确事件背景
要把握新闻的背景, 把最新最能吸引读者的内容放在导语里面, 这也是当下电视新闻特有的撰稿方式, 不仅要有主体性, 把事件的主要内容记录清楚, 同时, 还要带有个人色彩, 用公正的语言描绘出事件的真实性。第三, 需要对新闻事件发生后的影响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进一步提升新闻的深度。此外, 要保证新闻稿的生动性, 记者还可以提出问题, 设置疑点, 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同时, 导语也可以通过制造悬疑来吸引读者。
总结:
总而言之, 在新闻写作中, 要想将新闻事实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 导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因此, 必须要掌握新闻导语构思的技巧和方法, 提升新闻的新意和价值, 激发起读者读完整个新闻事件的兴趣。■
摘要:在新闻写作中, 导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此, 本文主要针对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闻导语,构思,写作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改革之我见 篇10
毛泽东曾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 均应开门见山, 首先提出要点, 即于开端处, 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甚至强调:“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导语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一般而言, 以简练的文字提示咨询、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文无定法”, 但电视新闻导语写作还是有规律可循。
先看下面两条新闻的导语:
2013年9月26日娄底电视台一条电视新闻《娄底严厉打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的导语共有183个字:记者今天从全市交通系统打击非法营运专项行动会上了解到, 9月20号—明年1月20号, 娄底将开展为期四个月的打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专项行动, 重点查处非法营运两轮摩托车、面的车、私家小车等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客运的行为, 重点打击火车站、汽车站和商业区等客源集散地的非法营运行为;查处出租车异地驻点经营、异地候客从事班线营运行为;查处交通系统公职人员参与非法营运、提供保护、打招呼说情的行为。
按照播音员的正常语速, 需要28秒钟。而此条新闻总共时长为1分30秒, 等待观看新闻的观众的热情已经消退。再看, 2011年05月17日东莞电视台同样题材的另一则新闻《重拳打击非法营运》, 其导语为:近日, 东莞电视台接到市民爆料, 虎门部分地段存在非法营运现象, 破坏了正常的市场运营秩序。非法营运都有哪些表现, 为何屡禁不止?市民能做什么?东莞电视台《直播现场》栏目带您直击现场整治情况。这条新闻的导语是92个字, 是前者的一半, 却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 让观众急切想知道下面的内容。
在英语消息中, 一般要求导语不超过25个单词。同样, 电视新闻导语要保持精悍, 也不失去重大事实和生动细节。
2 导语要注重形式创新
电视新闻导语应大胆创新, 努力扫除导语写作公式化、概念化。这方面, 央视新闻联播有其特点。比如, 每年元旦《新闻联播》都有一则迎新年的报道。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2012年:告别2011, 拥抱2012, 各地的人们用多姿多彩的方式辞旧迎新。
2013年:在期待和祝福中, 全国各地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2014年:告别2013, 启航2014!人们用璀璨的烟火和悠扬的钟声度过2013年最后一个不眠夜, 迎来充满希望的2014。
同样是三则题材类似的新闻, 导语却令人倍感新意。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 切入每年都相同的主题, 再通过抓拍细节画面、特色镜头, 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每年的新年真不一样, 极大地调动了观众情绪。
中外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理论研究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研讨和传授。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过去, 电视新闻导语写法莫衷一是, 众说纷纭;如今, 电视新闻导语正以日渐明晰的结构形式和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 具体写作起来也有规律可循。业界比较流行和同行普遍认可的实用写作技法就, 一语破的、设置悬念、欲擒故纵、化静为动等等。但是, 这些形式上的变化要为新闻内容服务, 导语应客观描绘避免主观评论。既要突出新闻事实, 又让观众决定不落俗套, 做到这一点需要记者苦下功夫才行。
3 导语写作的若干应用
一般情况下, 观众对开头6秒印象较深。电视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 写导语也有所区别。
1) 硬新闻导语。硬新闻要回答:人物, 时间, 地点, 事情, 怎么发生的, 为什么发生, 这六大问题。写这类新闻的导语, 必须开门见山。这几个要素不一定全部包含在导语里, 只要有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素就可以了。
例如:昨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率全国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调研组来到二道区东盛街道亚泰社区, 调研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第16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赛今天到24号将在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今天18:50分, 本台奥运频道将直播男子双人3米板决赛的比赛。
为期六天的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昨晚在上海落幕。闭幕式采取具有上海特色的浦江夜游方式进行。
2) 软新闻导语。软新闻不仅要告诉观众事实, 而且要有启迪、引导的功能。这种新闻的导语形式多样, 但是要吸引观众观看下面的内容, 是其区别去硬新闻导语的地方。
例如:顺其自然, 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 在浙江宁波却成为了“爱心”的代名词。15年来, 化名为“顺其自然”的好心人, 累计向慈善组织、困难群众等捐款一千多万元。而她的真实身份, 人们至今都不清楚。
这条导语用人物故事来引导全文, 牵引观众的情感, 让观众对这个好心人产生极大地兴趣, 迫切想知道她的真实面目。
再如:6年前, 因为父母病重, 父母投资的养老院只能交给当时只有19岁的闫帅管理。现在, 闫帅已经把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一个故事打动人心, 一句话语给人力量。越来越多制作精良、创意鲜活的公益广告, 在倡导文明、弘扬美德、服务社会等方面, 向社会积极传递着向上的正能量。
其实, 写这类新闻导语的方法就是以点带面, 导语从具体问题切入, 然后再正文开展话题。导语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 不可以把小细节当成诱饵, 开头之后, 再联系上与导语无关的话题, 这会让观众兴趣顿失, 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3) 复合式新闻导语。这种新闻导语结合了前两者的特点, 既有客观性, 也有感染性的特点。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 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 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在导语中, 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可以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 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 使之更加引人注目, 发人深思。
综上所述, 写好电视新闻导语, 要做到因事而导, 因时而语。只有这样, 才能创新形式的同时又打造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摘要:一条电视新闻, 导语写不好, 思维是混乱的, 所以也就谈不上写出好新闻。当前, 有些电视新闻记者忽视新闻导语写作, 侧重画面, 放松文字写作, 导致新闻稿件导语千篇一律、缺乏生气。为此, 本文从创新、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关键词:新闻,导语,文字,改革
参考文献
[1]汤世英.新闻通讯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
[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3]朱菁.电视新闻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沈爱国.消息写作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