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导语个性化

2024-09-29

电视新闻的导语个性化(通用8篇)

电视新闻的导语个性化 篇1

“立片言以居要”, 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的导语是位于新闻正文的开头, 用简捷的语言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兴趣的效果。

电视新闻导语表现在荧屏上, 多为口播形式, 它集中体现为一种听觉张力, 尽管它还包含有播音员非语言情态, 播音室背景气氛, 相关主题抠像画面等多种辅助因素, 但就其新闻主题、新闻价值而言, 语言文字的阐述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

目前, 虽然对电视新闻导语作为一个科学、全面的定义还很难,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粗线条的勾勒它的轮廓:一、电视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第一部分;二、它是由画面、音响和文字解说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整体;三、它的作用是高度概括新闻要素和吸引观众。

一、新闻导语应以凝练的形式, 表述电视新闻的核心和精华。

电视新闻记者写导语时经常犯的毛病是内容庞杂, 中心不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闻主题缺乏提炼, 没有抓住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 所以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 要善于提炼, 切忌冗长。

下面是某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的导语:

我市是全国农村资金比较雄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 随着全市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与此同时, 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较突出的是群众对村级集体经济老一套的管理方式不满。从去年开始, 市委、市政府体察民情, 积极推行以“理财民主化、管理规范化、监督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会计代理制。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项制度有效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 大大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群众说, 这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

撇开其它不说, 这条导语光字数就达230个, 如果以播音员的正常语速播音, 念完提示也需近45秒钟, 试想一条不到三分钟的新闻片, 让播音员念45秒钟的提示, 观众会有何反应?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 用最短的文字, 一语破的, 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 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 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 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 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导语只要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 把新闻事件中最引人的部分, 也就是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提炼在新闻导语中即可, 这样才能写出短小精悍的电视新闻导语来。

二、电视新闻导语要从“视”觉方面强调个性特征

电视新闻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 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每个观众所需要的。传播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文字可以记住10%, 听可以记住20%, 看画面可以记住30%, 边听边看可以记住50%”, 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就是充分利用电视传播得天独厚的优势, 吸引人的注意, 主导人的选择, 让人记住更多的有效信息。

一般导语中会把新闻中的“5W”交待清楚, 新闻导语或写得生动活泼, 或写得简明扼要, 也会体现导语的个性特色, 但在目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合理运用特技手段可以强化新闻导语中的电视个性特征。

比如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 3月20日, CCTV4《中国新闻》节目组的主持人就向电视观众口播了战争已经打响的消息:10时41分40秒切出巴格达遭受空袭的现场画面, 并同步打出“伊拉克战争打响巴格达发出爆炸声”的字幕;同时同声传译员开始直转CNN报道;44分35秒, 正式推出《关注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在主持人口播新闻时, 画面右侧用特技制作出一幅导弹轰炸的图片, 随后主持人在播报战争新闻时都会用特技抠像, 或用战火纷飞的画面, 或用伊拉克人遭受苦难的脸部特写, 既表明中国的立场, 又能对观众起到强化提示新闻的作用, 这时的抠像画面也具有新闻导语的作用。

新闻播报时利用特技强化画面, 使之成为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之一, 这在中央媒体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 也有用大屏幕电视、电脑显示屏代替特技抠像的, 这些画面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 免去了繁琐的说明, 观众能通过画面直接看懂新闻要点, 起到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

三、让“听”彰显电视新闻导语个性

电视新闻导语的内容必须依靠主持人的播报得以体现, 画面可以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但内容必定是以听的方式传播给观众, 从“听”的角度出发, 表现自身的个性特征。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 导语不但口语化, 还极具地方特色, 主持人不再用以前那种“硬面孔”来播新闻, 而是采用讲述的方式软化导语, 使新闻导语更贴近生活。

从受众方来说, 电视是他们一种精神食粮, 他们紧张工作一天之后, 总喜欢看着电视, 放松自己, 电视新闻娱乐化适应了观众的这一需要。电视新闻娱乐化引起电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 有肯定的, 也有否定的, 但从一些新闻栏目的实践来看, 在电视新闻中, 特别是新闻导语引入音乐、特效音效等形式, 强化新闻特色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总之, 电视新闻导语虽短, 却是“寸金之地”, 要以精心设计, 精心修改, 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发掘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 多一分耕耘, 便多一分收获。电视新闻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 认识和适应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构筑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电视新闻才能唤起观众的注意, 从而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

电视新闻的导语个性化 篇2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化特征 篇3

目前, 虽然对电视新闻导语作为一个科学、全面的定义还很难,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粗线条地勾勒它的轮廓:一、电视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第一部分;二、它是由画面、音响和文字解说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整体;三、它的作用是高度概括新闻要素和吸引观众。

一、新闻导语应以凝练的形式, 表述电视新闻的核心和精华

电视新闻记者写导语时经常犯的毛病是内容庞杂, 中心不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闻主题缺乏提炼, 没有抓住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 所以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 要善于提炼, 切忌冗长。

下面是某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的导语:

我市是全国农村资金比较雄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 随着全市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与此同时, 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较突出的是群众对村级集体经济老一套的管理方式不满。从去年开始, 市委、市政府体察民情, 积极推行以“理财民主化、管理规范化、监督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会计代理制。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项制度有效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 大大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群众说, 这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

撇开其它不说, 这条导语光字数就达230个, 如果以播音员的正常语速播音, 念完提示也需近45秒钟, 试想一条不到三分钟的新闻片, 让播音员念45秒钟的提示, 观众会有何反应?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 用最短的文字, 一语破的, 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电视新闻导语要从“视”觉方面强调个性特征

电视新闻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 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每个观众所需要的。传播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文字可以记住10%, 听可以记住20%, 看画面可以记住30%, 边听边看可以记住50%”, 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就是充分利用电视传播得天独厚的优势, 吸引人的注意, 主导人的选择, 让人记住更多的有效信息。

一般导语中会把新闻中的5“W”交待清楚, 新闻导语或写得生动活泼, 或写得简明扼要, 也会体现导语的个性特色, 但在目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合理运用特技手段可以强化新闻导语中的电视个性特征。

比如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 这是一次全球关注的战争, 外国媒体几乎是同步直播这场战争的爆发, 3月20日, CCTV4《中国新闻》节目组的主持人就向电视观众口播了战争已经打响的消息:10时41分40秒切出巴格达遭受空袭的现场画面, 并同步打出“伊拉克战争打响巴格达发出爆炸声”的字幕;同时, 同声传译员开始直转CNN报道;44分35秒, 正式推出《关注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 由此, 该频道拉开了全程跟进、连续报道的序幕。“美国东部时间19日晚9时35分, 巴格达时间20日凌晨5时35分、北京时间20日10时35分, 随着美军战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投下的第一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战争终于爆发了!”在主持人口播新闻时, 画面右侧用特技制作出一幅导弹轰炸的图片, 随后主持人在播报战争新闻时都会用特技抠像, 或用战火纷飞的画面, 或用伊拉克人遭受苦难的脸部特写, 既表明了中国的立场, 又能对观众起到强化提示新闻的作用, 这时的抠像画面也具有新闻导语的作用。

新闻播报时利用特技强化画面, 使之成为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之一, 这在中央媒体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 也有用大屏幕电视、电脑显示屏代替特技抠像的, 这些画面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 免去了繁琐的说明, 观众能通过画面直接看懂新闻要点, 起到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

三、让“听”彰显电视新闻导语个性

电视新闻导语的内容必须依靠主持人的播报得以体现, 画面可以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但内容必定是以听的方式传播给观众, 从“听”的角度出发, 表现自身的个性特征。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 导语不但口语化, 还极具地方特色, 主持人不再用以前那种“硬面孔”来播新闻, 而是采用讲述的方式软化导语, 使新闻导语更贴近生活。

从受众方来说, 电视是他们一种精神食粮, 他们紧张工作一天之后, 总喜欢看着电视, 放松自己, 电视新闻娱乐化适应了观众的这一需要。电视新闻娱乐化引起电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 有肯定的, 也有否定的, 但从一些新闻栏目的实践来看, 在电视新闻中, 特别是新闻导语引入音乐、特效音效等形式, 强化新闻特色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总之, 电视新闻导语虽短, 却是“寸金之地”, 要精心设计, 精心修改, 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发掘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 多一分耕耘, 便多一分收获。电视新闻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 认识和适应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构筑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电视新闻才能唤起观众的注意, 从而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

摘要:电视新闻导语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 它要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内容表达出来。实践证明, 传统新闻写作理论, 已越来越难以支撑受众对导语的个性化需求, 电视新闻需要不断开掘导语写作的空间, 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化

参考文献

[1]《电视新闻采写》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消息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浅析电视新闻的导语写作技巧 篇4

电视新闻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导语, 导语的关键之处是能够深刻地反映电视新闻的内容所要暗示的主题, 它确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感情色彩, 对于电视新闻导语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它包括两个子系统, 第一, 电视新闻导语的文字部分, 第二, 电视新闻导语的画面部分, 新闻的主旨和内容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新闻导语的产生, 新闻导语不具备全面阐述新闻内容的实际效果, 但它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条好的新闻导语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效果, 从内容方面来说, 第一, 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新闻内容, 第二, 最生动的说话方式表达最强烈的感情色彩, 从格式方面来说, 它处于消息的开头部分, 即最显眼的位置。

二、电视新闻导语的类型

电视新闻导语具体包含以下类型:第一, 以记叙为主的导语, 即依据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全过程地记叙一件事情, 用讲故事或者其他记叙方法, 来说明一件事情, 达到吸引受众眼球, 唤起社会注意的效果。第二, 提问式导语, 即首先向受众提出一个问题, 该问题必须具备引起受众关心与共鸣作用, 并且与新闻主题内容紧紧呼应。第三, 参与型导语, 即记者必须置身其中, 参与程度高, 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现场感, 使新闻更具真实性与可靠性。第四, 混合式导语, 即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导语类型的一种导语, 即导语的融合。

三、电视新闻导语的要求与限制性条件

目前, 国内外许多专家对于电视新闻导语的要求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但基本上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新闻导语对于新闻主题与内容的重要性, 即消息在重要程度上有主次之分, 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在时效上有新旧之分, 所以, 好的新闻导语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性和概括性, 应该很大程度上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二, 新闻导语必须通俗, 生动, 即应该选择与受众之间关系最密切, 最关心, 与受众之间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角度, 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可以是比喻, 拟人或者一句通俗的谚语、歌词、广告语等等, 应该是受众喜闻乐见的, 为受众所熟知的, 第三, 文字与画面之间的双向互动, 文字内容必须有一些亲切的画面予以配合, 好的画面应该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带给受众强烈的画面感和色彩感。

四、电视新闻导语和其他传播媒介导语的区别与联系

电视新闻导语类型和其他传播媒介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即是个性和共性的同一体, 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来说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 在这里不一一叙述, 选择报纸的导语, 着重与电视新闻导语进行一个比较, 首先, 我们应该知道它们各自的定义, 电视新闻导语有以下几个要素:电视新闻文字;电视新闻画面;电视新闻声音。报纸的导语相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只有文字, 最多有一些插图和漫画, 没有画面这种传播途径, 也就缺少了视听性和可感性。

五、电视新闻导语写作面临的挑战

电视新闻导语的挑战是相对于目前的问题而言的, 那么, 电视新闻导语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呢?第一, 不具备电视新闻的电视性质的特点,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将电视新闻和其他传播媒介很好地区分开来, 具体表现为, 新闻文字与新闻画面存在两面性, 即是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过我的独木桥, 没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二, 新闻语言显得过于书面化, 晦涩难懂, 受众不能很好地理解记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影响了传播效果, 造成效果的大打折扣。第三, 导语的内容过于麻烦, 在篇幅上显得极其的不合理, 在开头段落上显得本末倒置。第四, 导语类型的重叠性, 即多种导语类型混合使用, 使文章显得不知所措, 字数过长, 能够吸引受众的开头部分很少见, 不能够给予受众很强的引导, 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被受众。

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改变与进步

电视新闻导语的未来将有着三个基本不变的使命与任务:第一, 它是电视新闻内容的关键所在, 它所呈现出来的应该是新闻内容的主旨与最为核心的概念, 它是了解电视新闻内容的一个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 一个丰富的、全面的、精彩的电视新闻展示在你的面前。第二, 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能够调度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 电视新闻导语应该越来越多样化, 这样可以避免电视新闻导语走入死胡同, 这样就需要更多地对于新闻导语的尝试与探索。总而言之, 电视新闻导语应该是更全面, 更有趣, 有更多的变化。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 电视节目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就需要对电视新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导语的切实把握, 一条好的新闻导语应该有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内容, 应该有一个不言而喻, 记者与受众之间心领神会的画面内容, 二者相得益彰, 从这两方面把握电视新闻导语, 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质量, 才能使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一个强有力的体现。

摘要:社会信息纷繁的今天, 大众对于通过电视节目获知信息的欲望并没有因互联网兴起受到很大的冲击, 相反, 受众与日俱增, 所以,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节目的质量显得特别重要。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途径有很多, 但是首先要抓导语, 换句话说, 电视节目导语是重中之重。基于此, 就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以阐述, 以期促进电视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导语类型

参考文献

[1]唐德君.因事而异, 因时而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色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 2007, (27) .

电视新闻导语写作 篇5

导语作为新闻的开头,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观众最感兴趣的内容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抛出, 这样, 导语就能起到“吸铁石”的功效, 牢牢的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使之不得不看下去。因此评判一个导语的好坏, 首要标准就是是否具有吸引力。

新闻导语要想更好地发挥它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社会效果, 就必须遵循受众的心理要求。据有关调查显示, 多数电视受众表示对国内新闻报道不满意, 其原因从高频到低频排序依次为报道面窄、信息量小、表现形式呆板等等。而在电视新闻导语上进行创新, 则是弥补这些不足的最佳手段之一。如果导语能突出新闻新颖、独特、形式多样的特点, 定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

1导语要提供最新信息

电视新闻导语是一个信号, 提醒人们开始注意一则信息。只有那些新的内容才能唤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说来, 观众会对新的内容比较敏感, 因此一旦侦查到了, 便会马上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待命状态。

这一则消息是1998年中国广电新闻奖的一等奖得主, 《巴格达遭空袭纪实》, 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巴格达当地时间19号凌晨1点30分,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遭到美英第三轮大规模的巡航导弹的袭击, 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了整个城市, 这是三天以来美英对伊拉克进行的最为猛烈的一次空袭。请看本台从巴格达发来的报道。

这则导语的主要特点是用语精炼, 用简短的语言精确地概述了整个事件, 包含了最新发展动态, 把最新的消息最及时地传达给了观众。

2导语要突出观众关心的内容

突出观众关心的内容, 就是要把和观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或者他们最为关心与感兴趣的事表现出来。要能抓得住观众, 这是导语需要具备的一个特点。

厨师挂牌制度是南京市的老正兴菜馆开创的一项新制度。这种改革之后, 菜馆的生意变得十分红火, 每天都供不应求。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消息的导语。但是一开始, 消息的导语写得却并不如人意。起初这条新闻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南京的老字号, 老正兴菜馆最近出了个新招, 让厨师也实行挂牌制度。这个制度吸引了很多顾客, 菜馆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从18号这个制度开始执行以来, 才五天, 营业额就超过了6000元, 据说是创了菜馆营业额的新高。

这则导语中重点突出的是菜馆的营业额创新高, 表现挂牌制度实施后, 给菜馆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像营业额上升这样的事情, 因为和观众的关系并不紧密, 所以不太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后来, 导语改成了如下的形式, 由于导语内容符合民众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 而且是从观众的角度写的, 所以观众有读下去的欲望, 有了去现场一探究竟的冲动。

坐在老字号的旧楼里, 边品茶, 边欣赏大厨们出神入化的技艺, 然后再根据喜好选择名厨为其烹饪, 这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啊。南京的老正兴菜馆, 满足您的私人定制, 赶快来品尝吧。

3导语要揭示新闻的主旨

一则新闻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记者对于新闻主题的掌控能力。正确、深刻、的主题能揭示出问题的根源与本质, 如何在短小的新闻中体现好这一点又显得尤为困难, 需要记者具有深厚的功底。导语的责任是要揭示新闻的主题主旨, 让人一目了然, 因此要简明扼要, 同时又得直击要害。

《中山舰打捞今天开工》一则讯息的导语如下:

湖北省政府今天下午3点30分在武汉金口正式动工, 开始打捞中山舰。这艘舰是以中山先生命名的, 而且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息息相关。

这则导语用很明了的方式点名了时间、地点、事件。对于事件的不同寻常性, 则是用了该舰艇和一个耳熟能详的名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来体现的。

4导语要考虑听觉效果

同普通新闻的区别在于它的传播形式。电视新闻节目是画面同声音的结合, 所以在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时, 要注意听觉效果, 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说”新闻。如何在这方面凸显优势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化

央视于2000年元月二十八日在《晚间新闻报道》中报道过一条新闻, 名字叫《上海商家备好年夜饭》。这则新闻让很多观众感到十分亲切, 社会反响很好。它的导语如下:

大年三十的晚上, 每家每户都得忙活一顿年夜饭。今年, 上海的精明商家说, 被张罗了, 来店里我替你们做!

导语用朴实的语言打动了观众, 用真情感染了观众。平实的语言是普通民众司空见惯的大白话, 但是就是这样的语言, 给人一种真实、可信赖的感觉。和那些空化套话相比, 这条导语更能打动观众。

2) 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就是要用易于大众理解的语言, 将复杂的事件简单化, 让普通百姓也能理解问题的核心, 了解本质。

2000年1月27日晚间新闻报道《北京放宽大学生留京限制》的导语:北京市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一直嚷嚷说自己求贤若渴。可是论行动力上, 却远不如上海, 深圳等城市来得积极。北京的人事局最近表示, 说今年将对大学生留京的限制放宽。不但研究生能留在北京就业, 各种优惠政策也会陆续对优异的本科生开放。

该导语中, 不但包括了重点, “放宽就业政策”, 同时还对此做出了评价。报纸用“一直嚷嚷”, “求贤若渴”这样的词汇来表现自己的立场, 对北京市政府这几年关于人才政策方面的空喊口号, 只说不做的批评。语言通俗, 内容明确, 符合普通民众的要求。

3) 朴实自然

用耳朵接受信息时, 往往无法做到全神贯注。因此信息必须直接而顺畅地传递到受众耳朵里, 而不能拐弯抹角。玩文字游戏, 卖弄文采是新闻撰写中的大忌。

4) 形象生动

汉语中的词汇非常丰富, 因此选择余地非常大。选择那些琅琅上口的词语, 例如, 用“比方”代替“例如”, 将“不安”换成“忐忑”等等, 效果则会大不一样。多用两个音节的词汇。由于两个音节的词汇发音的持续时间较单音节词汇来说要长一倍, 因此在听觉上会给人更深的印象。新闻播报的过程中, 会把“即”改为“就是”, “但”改为“但是”, “否”改为“不是”等等。

此外, 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导语要想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观众, 就必须简洁明快, 绝不能拖泥带水。妄图在十几个字的内容里包含全部细节的结果只能是失败。罗列数字也是一大忌。新闻要学会用文字去感染观众, 而不是用数字堆砌去震撼观众。

浅论电视新闻导语 篇6

当前, 我们有些电视记者, 存在着淡化文字、忽视新闻导语写作的倾向, 认为只有画面才是第一的、主要的, 从而放松文字功底的磨炼, 常常草草挥就导语, 久而久之, 镜头下的导语变得千篇一律, 个性模糊, 缺乏吸引力。

与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相比, 电视新闻虽然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独特传播优势, 在新闻媒体之林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 电视新闻的王牌地位也在其他新兴媒体的不断冲击下, 其作用和地位日渐被侵蚀削弱。另外, 由于电视受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随意性强、换台特别方便。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 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心态, 变无意注意为有意关注, 饱含信息要旨的新闻导语, 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把新闻中最新、最吸引人的部分提炼成导语

一条成功的新闻导语, 要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 把新闻事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也就是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提炼成导语。使新闻导语中有能抓住观众视线的东西, 形成“导语一启动, 观众就盯住”这样呼之有应的互动关系。

且看2008年9月20日宁波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座“碳零排放”大楼在宁波落成》 (2008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的导语:

[导语]:不用电网一度电, 不要水厂一滴水, 还不向大自然排放一点废气——今天, 第一座按照“碳零排放”标准建造的大楼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启用, 这也是全球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国际合作成果。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 立即引发观众关注。

一般来说, 电视新闻观众心理有三个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电视新闻在导语里就要把最具新闻性的要素“显摆”出来, 把观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凸显出来,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安徽电视台2008年1月7日“安徽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安徽沿江“屠龙记”》 (该作品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就形象地把各地冒着黄烟、白烟、黑烟、喷出火舌的烟囱比喻为“黄龙”“白龙”“乌龙”和“火龙”, 并在导语中借用了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提法。

[导语]: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安徽人, 形象地把当地的工业废气比作盘在头顶的“污染龙”, 为了使“沿江经济带”不成为“沿江污染带”, 安徽正进行着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屠龙记”。

该导语巧妙借用“屠龙记”, 让人耳目一新, 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立即就吸引了观众的眼光。

二、在导语中设置悬念, 吸引观众

导语要学会吸引人, 吸引人就要设置悬念。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 主持人可以用神态语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使受众产生好奇心, 以探究“水落石出”的心态收看之后的新闻。

再看一条《贼大胆, 偷来货品开商店》的新闻。

[导语]:在深圳龙华镇, 有一间杂货店, 这里卖的东西从外表看没什么特别, 但是仔细看看外包装你会发现, 上面竟还粘着别家商场的价格标签, 原来这里卖的东西都是偷来的。

这个导语的悬念是, 这个杂货店的老板是什么人, 这些货是从哪里来的?

比较播出前的原导语:深圳警方近日抓获一个家族盗窃团伙, 从其住处搜出被盗商品2000多件, 价值6万多元。

这个导语也没错, 只是平淡无奇, 吸引不了受众的注意力。

设问也是悬念的一种, 用设问引出新闻事实, 使新闻导语变得鲜明、生动, 引人入彀。比如上海卫视2006年3月播出的《生宝宝, 动动嘴就行》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导语]:谁说小宝宝都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最近, 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珍贵鱼类“紫红火口”, 就从嘴巴里“分娩”出了近百条鱼宝宝。

这则新闻导语的开头以一个常理设问, 引出“紫红火口”用嘴“分娩”鱼宝宝这一不寻常的新闻事实, 听来趣味盎然。

三、以现场报道的形式播报导语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 面对摄像机 (观众) , 以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作口头报道。”它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报道方式。

比如, 2003年8月1日, 海南广播电视台《海南新闻》播出《海口世纪大桥今天正式通车》的新闻导语:“各位观众, 在历经了5年零3个月的建设后, 连通海口龙昆北路以及海甸岛五西路的海口世纪大桥今天正式通车, 世纪大桥全长2681.9米。它的建成使龙昆北路到海甸岛的行车时间缩短为3分钟, 大大地带动了海甸岛片区的开发建设。”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 背后是雄伟壮观的海口世纪大桥全景, 记者犹如一个向导, 在事件发生地向观众描述事态, 带领观众了解新闻事件。以现场报道出现的新闻导语, 观众既能看、又能听, 使观众更强烈地感觉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从而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和信息含量, 充分发挥了电视的传播优势。

四、电视新闻导语要通俗化、口语化

就新闻传播而言, 电视新闻的传播对大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不高, 加上是“一听而过”, 不能像报纸那样可以重新再听一次, 所以新闻导语部分要用大白话一样的浅显明白、一听就懂的语言。

(1) 口语化。

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 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而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 重要的问题, 层出不穷的事物。

下面请看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则报道“防盗座位”的导语:

“千不该, 万不该, 走歪门邪道最不该, 闲着没事搞搞发明嘛!火车上的小偷喜欢偷客人的行李, 他们看了下面这个发明的话肯定是郁闷得要死!‘天啊!我要下岗了!’”

(3) 朴实自然。

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 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 卖弄文字游戏, 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 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4) 简短明晰。

要在三言两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 要简洁明快, 不能拖泥带水。

(5) 形象生动。

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多用双音词。比如, 将“气候”改成“天气”, 将“立即”改成“马上”, “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 “乃”换成“就是”等。

(6) 慎用简称。

不能随意进行不规范的简化。现在我们不时可以听到电视上有“争号创手 (实为争创青年文明号及青年岗位能手) ”“打传 (打击传销) ”“清无 (清理无证照经营) ”等, 听起来令人费解。电视新闻中应尽量少用简化, 如用也应先用全称, 后用简化。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导语中, 不要包含全部细节, 不要罗列数字, 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总之, 电视新闻导语的创作既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更需要迭出新意, 关键在于记者编辑的业务积累和对新闻本身的感悟, 形象和逻辑思维的灵活、缜密程度;除此以外, 还要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技巧, 使新闻导语建立在起点高, 立意新, 构思奇的基础上, 使新闻导语为整条新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菁.电视新闻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沈爱国.消息写作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电视民生新闻导语要“接地气” 篇7

1 导语的含义及其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特殊作用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 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1]。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甚至强调:“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2]。一则电视新闻能否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并引起他继续观看的兴趣, 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犹如歌曲的前奏, 音乐一起, 听众就被旋律吸引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是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 导语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肩负着引起受众兴趣并产生观看欲望的任务, 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样式、内容花样繁多的环境下, 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

而在电视新闻中, 贴近百姓生活、充满各种新鲜趣事的民生新闻满足了受众对传统新闻内容之外的各类信息的获取需求。这是电视民生新闻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因此, 上到中央电视台, 下到各县级电视台纷纷重视对民生新闻的报道, 甚至开设专门的民生新闻栏目, 这样一来, 受众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也使得在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报过程中, 导语出不出彩, 决定着我们的新闻能不能抓住受众的瞬间注意力, 使他放下遥控器来观看我们的新闻,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收视率。

2 电视民生新闻导语的特点

1) 用新闻事实中带有新奇和独特的内容来抓受众眼球。受众拿着遥控器进行选择观看节目的时候, 停留在每个频道上的时间相当的短暂, 与所有新闻一样, 用好的导语引起受众对该新闻的注意是民生新闻的常用做法。与其他类型新闻不同, 民生新闻的内容大多是与受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有的甚至是带有非常强烈的趣味性的。因此, 民生新闻的导语经常将新闻事实中奇特或有趣的部分提炼出来, 引起受众的注意。

2) 电视民生新闻的导语通俗易懂, 口语化程度比较高。电视民生新闻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为受众提供日常的生产、生活常识的, 或者将专业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电视机前的普通受众。因此作为整个民生新闻的一部分, 导语也大多是生动形象并且通俗易懂的语言, 经常伴以口语化的叙述方式, 通过这种方法来达到拉近和受众距离的目的, 使受众在收看的过程中倍感亲切。

3) 电视民生新闻的导语经常是以设置悬念的方式提出问题, 吸引受众继续观看。与一般的政治性新闻导语准确的交代新闻发生的六大要素不同, 民生新闻的导语常常设置一个个悬念, 吊足受众的胃口, 引导受众不自觉的就想接着看, 知道结果, 解答心中的疑惑。民生新闻的播报方式也大多是主持人用口语化的方式将新闻“讲”给受众听, 这就需要注意枯燥的平铺直叙会大大降低听故事的人的兴趣。因此, 在导语部分设置悬念激发受众的兴趣, 通过主持人的巧妙设问, 达到欲知后事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的目的, 以此吸引住受众的注意。

3 电视民生新闻导语的创新

当前民生新闻在很多地方电视台开播, 但各个电视台的新闻导语从内容到形式雷同的多, 几乎形成一种模式。这种千篇一律模式化的导语, 很难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相比之下, 富有个性化的民生新闻导语就很受欢迎。创新电视民生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则是保持这种个性化的重要途径。

1) 打破常规, 从与百姓联系密切的点入手。与时政新闻不同, 电视民生新闻避开时政新闻的大视角, 从咱们老百姓的身边事入手, 报道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小”新闻。因此, 电视民生新闻的导语在写作上更应该注重从微观的小角度入手, 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和方式来吸引受众。从这样一个百姓熟知的角度切入, 就将老百姓比较陌生的事物通俗化, 这样, 老百姓也比较容易接受。

2) “大”、“小”变换自如。电视民生新闻不仅包含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繁杂琐事, 也包括对政府的一些方针政策的解读。如何在解读政策的同时, 又能避开枯燥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关注, 电视民生新闻的导语就需要将大题化小, 将百姓所不熟悉的活动和事件渗透在通俗易懂的小事例当中, 从百姓的层次出发, 来剖析大新闻。

3) 从新闻事件中选取一个小点, 运用散文的写作手法将其感受具体化。在导语部分可以通过散文化的描写来调动受众的全部感官进行感知, 将新闻信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散文式的描写, 使得受众在导语中就能感知新闻的特定立场或情趣, 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认识到该则新闻的价值所在。这种做法是利用优美的言辞为桥梁, 在不经意间走进受众的心里, 获得受众的关注。

4) 增加导语信息量。如今,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人们观看新闻的习惯也从原来坐下来慢慢看发展到如今的一眼看新闻的状态, 大家更偏向于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因此, 电视民生新闻的导语在设置悬念的同时, 又要注意信息的传递, 像浓缩标题那样重视导语的措辞和简练, 尽可能的将重点信息在导语中准确的传递出来, 这是对当今记者编辑业务能力的新挑战。但是, 现在将导语写的千奇百怪, 甚至惊悚, 利用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的目的, 这种做法是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

4 结论

电视民生新闻导语的写作千变万化, 作为新闻工作者, 我们应该在电视民生新闻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重视突破现有的固定模式, 将民生新闻民生化, 用老百姓的语言播报老百姓关心的事情, 让电视民生新闻的导语“接地气”, 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化创新, 使导语的形式呈现出“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局面, 充分挖掘导语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作用和魅力。

摘要:在电视新闻中, 民生新闻以其新闻事件的平民化、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以及新闻播报方式的灵活性深得受众喜爱。而一则电视民生新闻能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 吸引受众的观看兴趣, 新闻的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电视民生新闻的导语更要从贴近生活的优势出发, 走民生化路线, 用“接地气”的气质来吸引受众锁住频道。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导语,特点,突破,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浅谈新闻导语中的动词巧用[J].应用写作, 2006 (6) .

[3]刘明华, 徐泓, 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薄浣培、赵景云.新闻导语探胜[M].新华出版社, 1993.

电视新闻也要重视导语设计 篇8

关键词: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化

当今时代,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大媒体, 无时无刻地不在为人们传送着五光十色、包罗万象的新闻信息。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 使得现在的电视观众更加挑剔, 也更加没有耐心。如何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饱含信息要旨的导语, 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电视新闻进入新闻大家族后, 以其特有的先进手段为世人所瞩目, 又以其特有的形式为新闻工作者探索。电视在诸多新闻媒介中是个晚生子, 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不能完全照搬报纸新闻的写作方法, 而应在遵循共同规律的前提下, 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传播方式去影响观众。因此, 电视的特点也就决定了电视的创作方法, 导语也是如此。

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对它的导语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 在某种程度上讲, 写作电视新闻导语并不是侧重于写出什么花样来, 而是侧重于判断、分析导语到底应该包含什么东西。在传统的五个W和一个H这六个新闻要素中, 电视新闻导语最有可能提供的是What。一条导语中的What可以成为许多内容, 一般情况下, 它是新闻中主要事件的交待。较好的导语交待“什么事”的时候, 应该考虑观众的因素。例如“猪肉价格继续上涨”, 这是一条简洁具体的导语;“人们要花更多的钱买猪肉”, 这是一条生动、清楚的导语;“我们要花更多的钱买猪肉”, 这是一条包含了观众因素的更为亲近的导语。相比之下, 最后一条导语更为可取。

第二, 从电视的传播形式看, 它的传播过程是以时间顺序进行的, 观众处于被动地位。你如果想让观众能够全神贯注地接受信息, 不要因为一时分神而不知所云, 那么新闻导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导语必须先声夺人, 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望, 唤起观众的注意力, 吸引观众看下去, 这些就是电视新闻导语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报纸相比较, 电视的新闻导语目的比较单一, 它不需要为了吸引受众接受信息而要求新闻事实要素完整。但是, 电视的新闻导语却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 对观众的注意力“常抓不懈”, 因为它不能给予观众随意选择信息的余地。我们知道, 注意是记忆信息的前提, 唤起注意就需要刺激观众求听求看的欲望, 这是媒介传播中所要重视的问题。在电视新闻中有不少精彩的导语值得借鉴。晚间新闻《谁给白鳍豚找个伴儿?》的导语是:“二十来岁如果还没有个异性朋友, 其实也不算什么, 不过对于琪琪来说这可是件大事, 再不给它找个伴儿, 恐怕就没有机会了。”这个导语有两个方面值得一说:一、有趣, 二、有悬念, 会让人琢磨, 琪琪是谁, 二十来岁没有伴儿怎么就没机会了?看了正文恍然大悟, 原来它是白鳍豚, 让人会心一笑。导语用大白话“讲”, 也要学会吸引人, 吸引人就要设置悬念, 吊起受众的胃口, 使人欲罢不能。

第三, 与报纸、广播相比, 电视传播信息手段更加丰富。它能听又能看, 画面直接作用于观众耳目两个通道。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仅能使信息传播的效果增强, 而且还赋予了记者一个广阔的新闻创作空间。聪明的记者往往能够利用这种综合优势, 创作出引人入胜的电视新闻导语。以下几例就是电视新闻的导语形式。

1.把新闻事件的画面、实况音响与解说词混合, 用真实的场面、精彩的语言解说唤起观众对新闻的注意。这是电视新闻中常见的方法。

2.仅以画面和实况音响开头, 这种做法较为少见。

3.利用字幕与画面、实况音响的结合开头。

4.以口播形式出现的导语。

5.以现场报道形式出现的导语。

第四, 电视以形象表达事物, 观众对事物的认识是直接的, 这种表现方式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面对面传播, 因此, 这种传播就要求画面语言丰富真实, 文字语言直白通俗。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曾播出一条新闻《上海商家备好年夜饭》, 导语是:“除夕之夜, 谁家不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呢?精明的上海商家说, 别在家里忙活了, 年夜饭, 我做给你吃。”这个导语朴实无华, 是百姓的大白话, 听来亲切可信, 比起“为让市民欢欢喜喜过大年, 上海商家除夕之夜推出年夜饭套菜”之类不知强上多少倍。

近年来, 电视新闻导语出现通俗化的倾向,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 引导观众往下看, 属于叙述式。《晚间新闻报道》的《手术钳腹中“停留18年”》的导语:浙江一名妇女自从18年前做了个剖腹产后, 肚子一直不舒服, 吃药打针都没用, 如果不是她摔伤脚到医院拍了个片子, 恐怕还不知道她肚子里居然有把血管钳。这条新闻的精彩之处是什么呢?是肚子里有把血管钳, 这个导语的前部分是“讲”事件, 后部分是“讲”结果, 触目惊心, 让人想探个究竟。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强化新闻的效果, 三言两语点评几句, 属于评论式。《晚间新闻报道》的《北京放宽大学生留京限制》的导语:北京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两年一直在嚷嚷一个词:求贤若渴。可要说到实际行动, 比起上海、深圳等城市, 并没什么特色。据北京人事局透露, 今年北京将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放宽了一大步, 除研究生外, 成绩优秀的本科生也能享受到各种优惠。这个导语在叙述过程中, 做了评论:北京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两年一直在嚷嚷一个词:求贤若渴。这实际上是批评北京市这几年的人才政策说到没做到, 语言平实、通俗。

上一篇:骨折髓内固定技术下一篇:模拟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