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2024-09-29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精选10篇)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1

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下1~2 cm至肱骨髁上2 cm间的骨折。肱骨干骨折在临床非常常见, 约占全身骨折的1.5%[1]。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肱骨干骨折手术内固定患者87例,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肱骨干骨折手术内固定患者87例, 其中钢板组29例, 髓内针组58例。年龄18~71岁, 平均 (35.25±16.85) 岁。钢板组男16例, 女13例;平均年龄 (34.56±16.12) 岁, 骨折AO分型:A型12例, B型16例, C型1例;髓内针组男31例, 女27例;平均年龄 (35.19±16.25) 岁, 骨折AO分型:A型23例, B型31例, C型4例;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钢板组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 髓内针组采用髓内针固定。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和术后结局 (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肩/肘关节评分等) 。

结果

两组术中指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伤口引流量钢板组大于髓内针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并发症比较:钢板组29例患者中有21例行植骨治疗, 髓内针组58例患者中有11例行植骨治疗;钢板组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表现, 髓内针组没有;钢板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长期换药。术后20个月, 骨折愈合后对感染伤口行清创、内固定取出, 感染治愈。髓内针组无感染发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肘/肩关节评分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没有骨折不愈合发生,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MEPI评分、肩关节HSS评分情况, 见表2。

讨论

两种固定法的适应证:临床对于一些简单肱骨干骨折常用加压固定技术, 对于一些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患者常采用钢板固定术。对肱骨外科颈下5 cm-远端髓腔上5 cm的干性骨折一般采用髓内针固定。但目前有观点认为无论从骨折粉碎情况还是解剖分类上看, 髓内针固定和钢板固定的适用范围并没有明显差异[2]。本研究的87例患者在选用固定方法的时候主要是征求患者的同意, 在适应证上并没有过多要求。

手术操作比较:本研究中钢板组与髓内针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明显。也有报道指出钢板组手术时间比髓内针固定时间长[3]。这两种固定方法的手术时间可能由许多因素决定, 比如骨折的复杂程度、手术医生的技术和操作熟练程度、复位的难度等可能都会影响手术的时间。本次研究的87例病例中, 钢板组29例术中出血量平均 (501.19±284.12) m L, 而髓内针组58例术中出血量平均 (204.98±179.45) m L, 髓内针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钢板组, 这可能与钢板固定术暴露范围较大, 软组织剥离较多, 术中失血量也会增加。手术暴露过大、软组织玻璃较多也会导致术后伤口引流增多。

治疗效果比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骨折断端血运遭到破坏, 而闭合复位内固定时骨折周围软组织血运破坏少, 理论上切开内固定的愈合时间要远比闭合复位内固定愈合时间长。但有文献报道, 钢板固定骨折不愈合率4%, 髓内针固定率10%[4]。有学者证实肱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比髓内针固定愈合时间延迟, 但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相近[5]。本研究8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均完全愈合, 愈合时间,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种治疗方法术后肩、肘关节功能的比较:对于术后肩肘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受限, 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有研究认为两组术后出现肩肘关节活动受限差异不明显, 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钢板固定组和髓内钉固定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与否, 与手术医师的操作关系密切;同时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也非常重要, 术后长期关节制动可能会导致关节活动度的下降。

并发症的比较:本研究中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钢板组29例患者中有21例行植骨治疗, 髓内针组58例患者中有11例行植骨治疗;钢板组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表现, 髓内针组没有;钢板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长期换药。术后20个月, 骨折愈后感染伤口行清创、内固定取出, 感染治愈。髓内针组无感染发生。传统认为钢板内固定的术后并发症较髓内针组低。这可能与钢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应用时间比髓内针固定久, 因此钢板固定术技术相对成熟, 手术医生对围术期的准备较为充分,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诸多报道均显示钢板固定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钢板固定术软组织损伤较严重, 术后感染的可能性增加有关。

总之, 钢板和髓内针固定对各种肱骨干骨折均适用。钢板固定术手术失血相对较多,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术中医生精湛的技术和术后专业的康复锻炼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安智全, 何小健, 曾炳芳.闭合复位微创钢板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9, 23 (1) :41-44.

[2]牛小育.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观察[J].骨科, 2012, 3 (1) :41-43.

[3]姜朝来, 安智全.髓内钉和微创钢板在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22) :4119-4122.

[4]An ZQ, He XJ, Jiang CL, et al.Treatment of middle thirdhumeral shaft fractures:minimal invasive plateosteosynthesis versus expandable nailing[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12, 22 (3) :193-199.

[5]李连华, 孙天胜, 刘智, 等.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针固定比较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 (8) :662-667.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2

【关键词】锁骨骨折;双克氏针;交叉

【中图分类号】R2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13-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男52例,女12例;年龄18-77岁,平均37岁;左侧36例,右侧28例;中1/3骨折16例,中外1/3骨折42例,外1/3骨折6例;横形8例,斜形14例,蝶形、粉碎性42例;全部为闭合骨折,其中新鲜骨折62例,陈旧性骨折2例。

1.2手术方法颈丛+针刺或局麻+强化麻醉下,患肩垫高,以骨折处为中心,沿锁骨正中横切口长5-7cm,尽量减少骨膜下剥离,暴露折端,清除骨断端软组织及凝血块。用齿状血管钳提起骨折外端,选择两枚直径1.5-2.0mm的克氏针自外端髓内交叉逆行穿出,直视下骨折复位,成功后将克氏针顺行钻入内端髓内并超骨皮质作骨折固定,蝶形、粉碎性骨折复位后紧缩缝合周围软组织或用可吸收线捆扎固定,可取得满意对位,将克氏针针尾弯曲剪断埋于皮下,术后患侧屈肘90°,三角巾悬挂于胸前3-4周。

1.3疗效随访56例,随访率87.5%,53例外观无畸形,肩关节活动正常,均骨性愈合,已拔除克氏针内固定。最早拔除内固定为10周,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8周,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14周。3例内固定术后6周在外院摄X线片复查仅有少量骨痂生长,拔除内固定后过早负重造成再骨折。

2讨论

2.1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已被大量生物力学试验和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临床疗效较好。其不足是采用传统单克氏针髓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经常出现克氏针松动、滑脱,骨折处再次移位,致使手术失败的病例。而双克氏针交叉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除具有普通克氏针优点外,还克服了单克氏针固定易松动,滑脱等缺点,且具有锁骨骨折内固定更加稳定,从而促进了骨折愈合,缩短了治疗过程。分析原因如下:术后虽然患肢悬吊于胸,但患肢各关节仍有少许活动,致使锁骨产生旋转微动,长期的旋转微动可导致克氏针松动脱出,从而使手术失败。而双克氏针髓内固定恰恰防止了锁骨的这种旋转微动,使骨折固定牢固,既防止了克氏针松动脱出,又加速了骨折的愈合时间。前本组随访56例,均未见因克氏针松动使骨折端分离或不愈合。对于内固定拔除时间,应明确骨折骨性愈合后拔除,过早取内固定,因肩关节活动产生强大剪力或局部负重等易致再骨折。本组有3例术后6周骨折未达骨性愈合,在外院拔除克氏针内固定造成再骨折,经重新手术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教训尤深。

2.2锁骨骨折以骨折中心切口,切口无须过长,能够较好的显露出骨断端即可,手术中注意尽量减少骨膜下剥离,以减少对骨折处的血运破坏,也避免损伤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及胸膜,操作简单,熟练者30分钟即可完成。手术疤痕小,减少因瘢痕而影响外表的美观。骨折愈合后门诊局麻下可拔除克氏针内固定,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2.3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时间长达8~10周,强迫体位外固定,病人难以配合,大部分不能坚持,造成畸形愈合。锁骨位置表浅,又称皮下骨[2],中外1/3骨折、外1/3骨折、移位明显者,手法闭合难以解剖对位,极易畸形愈合而影响外观。笔者认为,除部分骨折无明显移位、难耐受手术者及儿童骨折外,均可切开复位,恢复其正常解剖对位,同时可避免外固定所致皮肤、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实用骨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6.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2000年至2006年2月期间, 我科肱骨干骨折采用髓内钉内固定共54例, 男37例, 女17例;年龄19~27 岁。其中应用远端分叉自锁髓内钉内固定42例, 远近端交锁髓内钉12例。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的部位:我们选择的均为外科颈5 cm以下, 尺骨鹰嘴窝5 cm以上的肱骨干骨折, 其中2例伴桡神经损伤。

1.2 方法

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患肢神经症状的观察, 做好患肢的有效保护, 用软枕垫起。术后将患肢置于外展支架上, 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为早期进行肩和肘关节功能锻炼提供基础。

1.3 结果

54例患者经随访6个月~2年, 根据术后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肩和肘关节功能综合判定疗效。术后约6周骨痂形成, 平均约12周临床愈合。愈合52例, 不愈合2例, 感染1例。治疗期间患者对体位护理均感满意, 疼痛明显减轻, 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 无断钉、退钉。

2 术前护理

2.1 患肢的有效保护

因桡神经在肱骨中段的解剖位置关系, 肱骨骨折有时会造成桡神经损伤, 甚至在搬运过程中引起桡神经的损伤。肱骨干中下1/3骨折处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大多有成角移位, 此处骨折最易导致桡神经损伤, 表现为垂腕畸形, 桡神经损伤大多为挫伤, 一般在3个月内都能恢复正常。为防止桡神经的进一步损伤, 术前患肢应置屈肘位, 可用软枕垫起, 使损伤组织处于无张力状态。搬动伤肢时两手分别托住肩关节和肘关节, 用肩关节外展支架固定, 尽量不在患肢上使用止血带、输液, 以免加重桡神经的缺血、缺氧, 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除2例患者原来就合并有桡神经损伤, 通过对肢体的有效保护, 其他病例没有发生桡神经的损伤。

2.2 合并症的观察

车祸伤常合并其他部位损伤, 因此在观察生命特征的同时, 应加强腹部和胸部情况的观察。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 要注意胸部有无出血。出现腹胀、腹痛及血压下降, 则要考虑肝或脾破裂的可能, 及时通知医生, 先处理胸腔和腹部损伤, 待病情稳定后再进一步治疗肱骨骨折。

2.3 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肱骨骨折疾病的知识, 手术的方法, 同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说明患者保持良好情绪和疾病的关系, 使患者消除对骨折和手术的恐惧, 鼓励病人,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肱骨骨折术后病人返回病房, 测血压、脉搏、呼吸并作好记录。患肢放置在肩关节外展支架上固定。

3.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桡神经损伤:由于桡神经与肱骨中段紧密相连的解剖关系, 手术时可能造成医源性的桡神经损伤。肱骨髓内钉固定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肢的局部肿胀程度, 肢端血运、感觉、活动等情况, 发现有垂腕、垂指、伸腕肌力下降, 手的桡侧的感觉迟钝或消失, 应高度怀疑有桡神经损伤, 积极寻找原因, 作出早期诊断和处理。肱动脉血栓:常发生在术后12~72 h, 表现疼痛, 皮肤苍白,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远端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因此, 术后72 h内密切观察肢体末销血液循环, 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 及时排除引起血管痉挛的各种因素, 如敷料包扎过紧, 疼痛刺激等。若早期桡动脉搏动良好, 而后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 应高度怀疑动脉血栓形成, 及时汇报医生紧急处理。

3.3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

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的患者, 要确保有效负压,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每2~4 h挤压引流管1次, 观察引流量、引流液颜色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查找原因。

3.4 功能锻炼

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 患肢放置在肩外展支架上固定, 第2天疼痛减轻后, 就可以让患者在责任护士的帮助下, 在外展架上进行抬腕和肘关节的屈曲活动, 帮助患肢肌肉的收缩训练, 促进血液循环。1周后, 即开始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患肢肩关节的主动伸屈锻炼, 每天活动时间为1~2 h, 分2次完成, 直到出院。

4 讨 论

肱骨骨折应用髓内钉固定, 有手术相对方便、切口小、桡神经干扰少、固定可靠及拆除方便等优点[3,4]。我科在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 患肢采用肩关节外展支架固定。肩关节外展支架类似以往的肩外展石膏, 但它是采用藤条编织, 有大、中、小不同型号, 具有重量轻巧, 可以自己拆卸的优点, 结合正确的体位护理, 病人易于接受。手术后患肢放置在肩外展支架上, 患肢和心脏基本上在一个水平, 术后静脉回流不受影响, 肢体肿胀大大减轻, 还能克服肢体的重力, 避免骨折端的分离。对有桡神经损伤的患者, 可以避免腕关节的下垂。我们体会到, 肱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 患肢用肩关节外展支架固定, 结合正确的体位, 可以大大减轻手术后切口的疼痛, 消除患者因惧怕疼痛不敢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担心骨折再移位的恐惧心理, 在责任护士的协助指导下, 可以早期进行患肢收缩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术后的肢体肿胀, 有利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罗先正, 丘贵兴.髓内钉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2.

[2]冯德宠, 邓祖根, 王以进.分叉交锁髓内钉和其他三种内固定器材治疗肱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2) :126-129.

[3]张晓冬, 王庆一, 潘江, 等.Russel-Taylor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 14 (6) :411.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4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胫腓骨骨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37-01

胫腓骨骨折为四肢骨折的一种,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胫腓骨骨折如果没有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会使患者的骨折病情加重,造成骨折区域的旋转和重合,最终导致畸形。因此,胫腓骨骨折需使用正确的治疗方式,否则会给患者的预后带来残疾的阴影。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病症一般体现于患者的伤处有剧烈的疼痛感,不能轻易移动、触及伤处骨骼时有摩擦音、伤处皮肤出现肿胀等等,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1]。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慎重选择治疗方法。本文对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和探讨,并得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的于我院进行胫腓骨骨折治疗的患者62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为34例,参照组为28例,其中,排除有重大心血管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以及肿瘤疾病患者。实验组患者34例,平均年龄(38.25±5.76)岁;平均体重(68.56±7.29)kg;性别:男21例,女13例;婚姻状况:未婚11例,已婚23例;教育年限:<9年18例;>9年16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15例;高处坠落致伤7例,摔倒致伤3例,打斗致伤5例,其他4例。参照组28例,平均年龄(40.01±7.28)岁;平均体重(64.35±8.51)kg;性别:男12例,女16例;婚姻状况:未婚14例,已婚14例;教育年限:<9年19例;>9年9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9例;高处坠落致伤8例,摔倒致伤6例,打斗致伤3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行静脉全身麻醉,并对患者取仰卧位。

参照组:对参照组患者行以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实验组:对实验组患者行以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法。于患者的胫骨骨节处至膝前位置行纵式切口,之后利用圆头导针对患者的骨髓腔进行扩髓,然后将髓内钉沿导针植入,再在胫骨结处切口,将锁钉植入,最终将患者的伤口处止血,并缝合[2]。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患者伤口愈合的情况包括:两组患者的而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负重以及骨痂形成的平均时间。

1.4临床观察指标

利用SPSS21.O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并用t检测;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比较( ±s)

组别例数愈合时间

(月)住院时间

(天)术后负重时间

(月)骨痂形成时间

(月)

实验组348.1±3.017.5±3.72.4±1.32.5±0.5

参照组2810.4±3.119.2±3.03.5±0.83.4±0.9

P值 P<0.05

2.2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

n(%)有效

n(%)无效

n(%)总有效率

n(%)

实验组3424(70.59)9(26.47)1(2.94)33(97.06)

参照组2814(50.00)11(39.29)3(10.71)25(89.29)

P值 P<0.05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四肢骨折类型,与其他骨折类型相比,更容易出现畸形的情况,在进行胫腓骨骨折治疗之后,患者的胫腓骨部位通常会出现痛感,膝关节的屈伸受到限制、踝关节行动受到限制、患肢出现缩短情况等等[3]。因此,在对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要选取科学优质的治疗方案,避免给患者留下各种后遗症。而在临床上主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钢板内骨定,另一种为交锁髓内钉固定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点[4]。但是经过研究发现,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法对于胫腓骨骨折的愈合情况和治疗效果都优于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治疗胫腓骨骨折应选用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治愈率,并减少患者术后畸形的发生概率,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生.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03):56-58.

[2]汪正节.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4):3666-3667.

[3]周漪峰.外固定支架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04):44-45.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5

关键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锁骨骨折,小儿

锁骨连接上肢和中轴骨, 内侧连接胸骨, 外侧连接肩峰。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 上面观呈“S”形, 横断面小儿锁骨中部呈圆柱或棱柱状, 而移行到外侧三分之一后变扁。小儿跌倒时双臂着地即可导致移行部位骨折, 现在认为引起骨折最多的受伤机制是患儿跌倒后肩部侧方直接着地, 直接暴力作用于锁骨引起[1]。因此, 锁骨骨折是小儿最常见的外伤。小儿锁骨周围厚而坚韧的骨膜层可以保持骨折的力线, 这样可使各年龄小儿的锁骨提早连接, 多采用保守治疗[2]。少年的骨膜不再是强力的支撑结构, 保守治疗骨不连较为常见[3]。家长及患儿对长时间固定及骨折愈合后遗留的外观畸形并不满意, 选择手术治疗病例逐渐增多, 文献[4-6]报道有多种手术治疗方法。Kubiak等[7]报告了5例使用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自2009年10月开始对学龄儿童锁骨中段骨折选择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 对本组11例病例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例, 均为锁骨中段骨折, 男5例, 女6例;年龄6~14岁, 平均9.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 平均4.8 d, 斜形骨折2例, 粉碎骨折2例, 横行骨折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例, 均无血管、神经及胸膜损伤。无肩锁关节脱位及肩胛骨骨折等。其中车祸伤4例, 跌伤7例。单纯锁骨骨折8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3例, 锁骨骨折手术同时行其他部位手术固定。1例合并颅脑损伤, 颅脑外科观察治疗平稳后转笔者所在科手术治疗。本组病例均通过X线锁骨正位片及轴位片明确诊断及了解移位情况, 见图1。

1.2 方法

颈丛阻滞或全身麻醉, 患儿仰卧位, 肩胛间区垫枕, 患侧肩部垫高约15°, 肩关节放空以利于肩后伸, 方便术中复位。常规3%碘伏消毒皮肤, 患侧上肢同时消毒, 无菌敷料包手固定, 方便术中复位困难时活动和牵引上肢帮助复位。使用钛合金弹性髓内针 (玖合公司生产) 。从骨折近端选取髓内针进钉点, 进钉点位于锁骨前缘, 尖刀切开皮肤约0.5 cm, 用开髓器斜向外侧钻开锁骨前侧皮质, 进入髓腔, 透视证实开髓器尖端在髓腔内, 且开髓器尖端方向朝向锁骨髓腔远端。根据锁骨髓腔直径选取合适直径弹性髓内针从开口处插入髓腔, 透视证实髓内针在髓腔内并且方向顺髓腔方向走行, 将髓内针向远端插入达近侧骨折端。肩关节后伸, 用巾钳提起骨折远近端将骨折复位, 透视下将髓内针插入骨折远端。继续进针达干骺端, 打击髓内钉尾端, 将髓内钉头嵌入干骺端, 注意不能打穿皮质致髓内针穿出。透视了解骨折复位情况, 满意后剪断髓内钉尾端, 将尾端顺骨干方向埋入皮下 (如图1所示) 。手术切口缝合或创可贴拉紧对合皮肤。如骨折端嵌入软组织或碎骨块, 骨折端重叠移位较重, 背伸肩关节复位不能成功, 或髓内针不能顺利进入远折端髓腔, 于骨折端切开约2~3 cm切口, 清理骨折端嵌入软组织及碎骨块, 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将髓内针插人远折端。其余操作同闭合复位固定。缝合切口, 术后10~12 d切口愈合拆线。

术后处理:术后前臂吊带悬吊患肢2周, 骨折端稳定后开始练习肩关节活动, 骨折愈合后, 择期拔出髓内针。

1.3 疗效评价标准

优:骨折解剖对位, 愈合时间小于12周, 肩关节活动无障碍;良:骨折成角小于15°, 愈合时间小于12周, 肩关节活动无障碍;可:骨折成角15°~30°, 愈合时间小于12周, 肩关节活动略有障碍;差:骨折成角大于30°, 愈合时间大于12周, 肩关节活动有明显障碍[8]。

2 结果

术中闭合复位成功7例, 闭合插入髓内针固定, 骨折断端未切开显露。4例闭合复位不能成功, 行小切口切开复位, 骨折部位切口约3~5 cm。手术时间30~60 min, 平均46 min。闭合复位出血量约5 ml。切开复位出血量20~50 ml, 平均35 ml。本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胸膜损伤, 无手术切口口感染及骨折不愈合。随访最短5个月, 最长12个月, 平均8个月, 骨折均愈合。2例活动肩关节时出现针尾处疼痛, 1例针尾穿出皮肤, 与针尾摩擦软组织有关, 取出髓内针后疼痛消失。本组未出现髓内针脱出、折断、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等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后肩关节无明显功能活动受限。疗效评定优7例, 良4例, 可0例, 差0例, 优良率100%。

3 讨论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6

本组男27例, 女9例, 年龄4~16岁, 左侧17例, 右侧19例, 横形骨折21例, 斜形骨折15例, 股骨上段8例, 中段23例, 下段5例, 开放性2例, 闭合性34例, 交通事故3例, 运动跌伤33例, 入院时间1~3d。

1.2治疗方法

手术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取骨折断端股前外侧切口约7~8cm, 逐层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阔筋膜, 在肌间隙处分开肌肉, 显露骨折断端, 锐性剥离骨折断端骨膜, 先提起骨折近端, 清除凝血块及软组织, 选合适髓内针, 逆行打入髓腔, 经股骨粗隆至皮肤外, 再提起骨折远端, 清刮断面, 两断端对位固定后, 将髓内针从近端打入远端, 针尾埋于皮内, 检查骨折对位满意, 固定牢固, 缝合伤口。术后对下段骨折病人给予石膏外固定3周, 拆除石膏后行髋膝关节功能活动, 6个月后拍X片复查, 骨折完全愈合后取除髓内针。

2结果

36例患者, 随访 (6~24) 个月, 骨折愈合良好, 无畸形及骨不愈合和其他并发症, 髋膝关节活动正常, 肌肉无萎缩, 步态正常, 与健侧无明显差异, 临床疗效满意。

3讨论

儿童股骨干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致, 造成股骨干横形或斜形骨折, 多有明显的错位和成角畸形, 甚有肌肉和神经血管的损伤。对骨折的治疗, 一般采取手法复位, 挟板和石膏外固定, 或用牵引复位治疗, 但仍有错位和成角畸形愈合, 临床出现患肢短缩, 畸形和步态异常, 患者家属多有不满意, 要求手术治疗。我们对36例股骨干骨折的儿童采用手术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 效果满意。认为手术简便, 患者卧床时间短, 功能活动早, 并发症少, 骨折复位达到了解剖对位, 骨折断端间隙小, 骨折愈合快, 固定牢固, 无再次移位, 无成角畸形发生。临床上未出现患肢短缩, 畸形, 步态异常及肌肉萎缩的现象, 与健侧无明显差异。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投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文章以2200~27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等要素齐全。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 注明图题图号。

4.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5.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7

巴郎犬, 1岁, 7 kg;车祸致左后肢外伤, 患部肿大, 不能站立, 触摸时痛感强。

2 检查

2.1 心率

140次/min, 呼吸20次/min, 体温39℃。

2.2 X光片

左后肢及腰荐部拍片 (见图一) 。

2.3 血常规

结果正常 (见图二) 。

2.4 生化检查

结果正常 (见图三) 。

3 诊断

左后肢股骨远端骨折, 骨折处距离膝关节1 cm。

4 手术

4.1 术前准备

①常规器械消毒。②骨科器械准备:2 mm髓内针、4×16钢板及螺丝钉、6角螺丝刀、钢针钳、骨钻、钻头、骨折复位钳。③动物准备:患犬后肢大面积剃毛、备皮。

4.2 麻醉

846 0.015 m L/kg, 多咪静加等量的舒泰50混合液0.03 m L/kg。

4.3 手术方法

4.3.1患犬侧卧保定, 患肢朝上。沿着股骨方向切开皮肤, 沿着股二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缝, 切开筋膜, 分离肌肉, 找到并暴露股骨骨折处的近心端, 再找到并暴露股骨骨折处的远心端。用骨折复位钳固定股骨远心端, 将髓内针固定在骨钻上, 由股骨骨折的近心端打入, 髓内针由大转子窝穿出, 在穿出部位的皮肤处做一个0.5 cm的小切口。用另一个骨折复位钳夹住股骨骨折处的远心端使骨折处对齐, 在髓内针穿出皮肤大约1 cm的位置, 用缝合线做一标记。用骨钻将髓内针打入远心端使标记处紧贴皮肤, 用钢针钳剪断皮肤外的髓内针, 髓内针的末端做0.5 cm的折弯。

4.3.2 在骨折的断端处, 将选好的4×16钢板固定在骨折处。

4.3.3 清理渗出液, 用可吸收线缝合肌肉, 常规缝合皮肤。

4.3.4 术后拍X光片 (见图四) 。

4.4 术后

0.9%氯化钠90 m L, 头孢噻呋钠0.1 g静脉注射;5%葡萄糖100 m L, 10%葡萄糖酸钙10 m L×1/2, 维生素C 250 mg×1支静脉注射;0.9%氯化钠60 m L, 氟尼辛葡甲胺0.2 m L静脉注射。术后输液1周, 10 d拆线。

5 小结

5.1犬股骨远端骨折, 不适合做体外复位和夹板固定, 髓内针固定是主要的复位手段。由于该犬骨折部位距离膝关节只有1 cm, 术后犬因活动易使髓内针固定不牢, 导致手术失败, 故须在骨折处另加一钢板进行固定。

5.2髓内针型号的选择, 应根据X光片骨折处骨髓腔的直径来确定。

5.3髓内针穿出皮肤处用缝合线进行标记, 长度的确定要与骨折远心端的长度一致, 以确保髓内针在骨折远心端髓腔内, 不进入膝关节, 不影响膝关节功能。

5.4多咪静和舒泰混合麻醉的使用, 降低了舒泰50的使用剂量, 而且麻醉效果比单用舒泰50的效果好。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9月收治的前臂骨干骨折患儿80例, 其中男56例, 女24例, 患儿年龄3~15岁, 平均年龄为10.3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所有患儿中左前臂13例、右前臂骨折67例, 其中12例为尺桡骨近段骨折, 16例为桡骨近段骨折伴尺骨中段骨折, 13例为尺骨近段骨折伴桡骨中段骨折, 14例为尺桡骨中段骨折, 12例为尺骨中段骨折伴桡骨远段骨折。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全身多器官疾病。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克氏针、钢板和石膏进行固定。观察组患儿使用弹性髓内针进行固定治疗, 采用闭合复位固定。针对尺桡骨双骨折的患儿需要将桡骨复位固定。在操作的过程中选用的弹性髓内针直径约为髓腔直径的1/3。在患儿手术之前需要测量髓腔直径。可以通过X线检查透视时将不同型号的髓内针与骨折部位放置在同一平面上, 选用合适的弹性髓内针。手术操作前医师应将髓内针尖端一侧弯成C形, 促使弹性髓内针与骨折部位保持三点固定。在桡骨远端部位被侧生长板的近端切开约0.5 cm的切口。骨折远端部位开口后, 将弹性髓内针尖刀端自远端开口送进髓腔。在骨折复位后通过骨折线靠近但是不损伤近端骨骺。而尺骨需要通过透视检查固定情况, 同时确认弹性髓内针的具体位置。在手术操作之前和术中X线的检查, 促使内固定的髓内针具有确定的长度。保持每一个骨骺和尺骨只需要一枚弹性髓内针进行固定。患儿在手术后还应进行常规的消毒、止痛等基本治疗措施。手术操作不使用支具、石膏等外固定方法。患儿在手术操作后应当避免负重、承载等。手术后进行常规的复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肢功能受限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手术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儿, 见附表。

注:数据比较具有差异性, P<0.05

3 讨论

在过去临床中采用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效果可靠, 能够预防旋转移位, 是治疗成人前臂骨干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4]。但是该方法治疗中产生较大的损伤, 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这对儿童而言具有极强的副作用。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可以减轻患儿的手术创伤, 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概率, 提高手术的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 临床中, 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干骨折具有操作简单、风险低、效果明确、创伤小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9月收治的前臂骨干骨折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保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儿实行弹性髓内钉进行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手术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只有1例患儿功能受限, 其余患儿并无产生任何并发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有10例患儿存在功能受限的情况, 另外还有13例患儿产生并发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中, 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干骨折具有操作简单、风险低、效果明确、创伤小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弹性髓内钉,儿童前臂,骨干骨折

参考文献

[1]范青, 陈珽.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 2011, 13 (11) :56.

[2]吴连国.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J].中国骨伤, 2013, 10, (13) :23.

[3]温辉林, 王友华, 王洪, 等.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干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1 (1) :6-8.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9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钢板内固定;骨折;胫腓骨

【中图分类号】 R687.3+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59-02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创伤之一。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以及骨折端损伤大,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开放性复位、外固定架及加压钢板,上述方法创伤大,创口易引发感染,骨折愈合周期长。近年来,带锁髓内钉已成为治疗胫腓骨骨折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本文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87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分别行交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87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男62例,女25例,年龄19~47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42例,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21例,扭伤11例。开放性骨折30例,闭合性骨折57例。其中,交锁髓内钉治疗44例,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治疗。

交锁髓内钉组:取纵行切口,尽量后屈膝关节,持续纵向牵引骨折两断端,复位骨折,以骨折端为中心,作切口暴露骨折端,于胫骨结节和胫骨踝间开孔,简单扩髓,选取大小、长度合适的髓内钉,在X线机透视下打入髓内钉,并锁入近远端锁钉,关闭切口。

钢板内固定组:以骨折为中心,行前外侧弧形切口,暴露骨折端,尽量不剥离或尽可能少的剥离骨膜,清除骨折端血块等异物,复位骨折,将加压钢板放置于骨折端的前外侧,钻孔,拧入螺钉,骨折端自动加压,关闭切口。

1.3观察指标临床疗效按照Johner-Wruhs评价方法评价[1]。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本组87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访时间7~26个月,平均12个月。交锁髓内钉组优良率为88.6%,显著高于钢板内固定组74.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情况交锁髓内钉组出现1例畸形愈合,1例骨不连,并发症发生率为4.5%,明显低于钢板内固定组(8例,1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约占全身骨折的13.7%[2]。目前临床常用的的手术方法包括外固定架、加压钢板内固定以及髓内钉[3-4]。若治疗方法选择不当,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加压钢板内固定是临床较为常用的骨折固定方法,操作方便,且牢固可靠,但骨折处骨膜剥离及周围软组织广泛分离,故创伤性大,不利于骨折愈合,钢板内固定产生的应力遮挡,易导致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且早期不能负重及功能性锻炼,影响患肢功能恢复。交锁髓内钉是一种轴向型弹性内固定,对关节功能影响小,有助于早期功能性锻炼,同时该手术方法对骨膜及软组织损伤小,对局部血运破坏减少,此外,负重时应力遮挡作用小,可减少骨不愈合、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有利于骨折愈合[5]。本研究结果显示,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优良率显著高于钢板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钢板内固定组,说明交锁髓内钉优于钢板内固定。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可作为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最佳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Johner R,Wruth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i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l results after rigid fixation[J].Clin Orthop,1999,178(1):7

[2]赵敦旭,朱志红.胫腓骨骨折浅析[J].中外医疗,2009,28(23):25.

[3]卢微波,王自力,郭志敦.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96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1):65-66.

[4]谢学然,张毅,陈春冉.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2):139-140.

骨折髓内固定技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胫骨骨折患者34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2例。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43.5岁。致伤原因为车祸或运动, 按骨折部位分类:上段胫骨骨折6例, 中下段骨折20例, 下段骨折8例。入院后4h~5d内进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采用国内某厂家交锁髓内钉, 于术前拍摄胫骨全长X片。 (1) 麻醉后, 取仰卧位, 于髌骨下缘至胫骨结节直切口, 采用经髌韧带入路暴露出胫骨平台; (2) 胫骨平台前缘钻孔, 扩髓后置入髓内钉, 直径为8~10mm, 所有病例都在体外瞄准器监测下, 由内向外远端锁入2枚锁钉; (3) 23例近端锁入2枚锁钉, 11例近端锁1枚锁钉。全程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2 结果

对34例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1~3.5年, 平均2年。胫骨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 其中30例正常愈合, 4例延迟愈合, 期间患者无膝、踝关节功能障碍, 无骨不愈及髓内断钉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在现代医学中, 胫骨骨折治疗有多种方法, 如石膏外固定、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架及髓内钉等。以钢板和髓内钉技术最为常用, 其二者也成为骨折治疗领域的最重要的技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有其诸多优点: (1) 固定时不需要广泛切开甚至不切开暴露骨折端, 对软组织及骨折端血运伤害小; (2) 交锁髓内钉是通过交锁螺丝钉横穿髓内钉并固定于两侧的骨皮质, 防止骨折移位、旋转、缩短等畸形的发生。 (3) 特别是对那些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多处骨折的治疗,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解决了钢板固定难以固定的问题。

手术时, 选取合适的交锁髓内钉, 术前进行X光片拍摄, 根据X光片比例来选取合适型号的交锁髓内钉, 并应预备与所选型号相邻的交锁髓内钉。在笔者选取的这些病例中, 大部分患者是在透视下闭合复位内固定, 这样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麻醉及创伤愈合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需要外固定, 一般来说术后第2天就可以活动骨折肢体。2周以内患者骨折肢体基本功能恢复正常, 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负重。良好的血液循环和合理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 以上两点,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都做到了, 这为骨折愈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此, 笔者想就现有文献和研究报告对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 感染; (2) 固定不牢靠或固定时间不足; (3) 开放性骨折与多节段骨折, 通常中间节段血供受损; (4) 粉碎性骨折; (5) 不合适的切开复位; (6) 不合适的牵引或螺钉钢板固定, 分离骨折端; (7) 骨折邻近关节时, 锁钉与骨折线太近, 导致固定不牢固, 易发生不愈合。陈芳友等人在研究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时, 发现对复杂骨折施行固定后, 多数是可以愈合的, 但是往往残留一个骨折块无法愈合,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不愈合部位总是发生在机械稳定性欠佳的部位[2]。

对于交锁髓内钉引发的并发症, 笔者在34例病例中比较少见, 但是并发症亦是客观存在的。 (1) 虽然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用于胫骨骨折已经有很多以往技术没有的特点, 但是并发症问题依然不能忽视。 (2) 感染、膝关节疼痛、血管损伤、髓内钉固定不牢固等表现依然有一定的发生率。进而更为严重的如骨折处的周围神经损伤, 继发性骨折, 异位骨化, 创伤性关节炎以及热性坏死[3]等并发症成为了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 不仅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胫骨骨折治疗中, 联合技术治疗已成为骨折治疗领域的趋势, 戴喜安等人在临床治疗中将交锁髓内钉与单侧皮质骨钢板联合应用用于治疗胫骨多段骨折, 这样既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又使两项技术互补有无, 使治疗效果最大化,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段性骨折愈后并发症的问题, 具有重大的意义[4]。

满意的复位, 坚强的内固定, 骨折断端良好的血运, 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上述4条即是AO提出的骨折愈合四大条件。总的来说, 应用效果观察显示,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能较好地满足这4个条件, 可以在临床推广并改进。

参考文献

[1]高家敏, 晏俊.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4例[J].中国水电医学, 2005, 4:222~223.

[2]陈芳有.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粉碎性骨折[J].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1) :57~60.

[3]丁飞.交锁髓内钉在闭合性胫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09, 15 (15) :80.

上一篇:胃肠道术后下一篇:电视新闻的导语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