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术后

2024-09-29

胃肠道术后(共10篇)

胃肠道术后 篇1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肠内营养的优越性越来越为临床工作者所重视。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具有并发症少、对脏器功能影响小、避免肠黏膜绒毛萎缩、降低细菌移位风险等优势,广大学者已达成共识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且有较多优势,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对68例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了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进展期胃癌27例,胃巨大溃疡2例,结肠癌22例,直肠癌17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6±13.7)岁;无肝、肾功能障碍及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均行相应病变部位癌的根治性切除手术或其他病变切除术。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EN组) 35例,胃肠外营养组 (PN组) 33例,两组情况见表1,组间无明显差异。

1.2 营养支持方法

EN组术前或术中放置鼻肠管至空肠上段,术后第1天通过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 (华瑞制药公司) ,营养液温度控制在25~30℃。第1天输注瑞素500 ml,初始速度为20~30 ml/h,第2天输注瑞素1 000 ml,滴速增加至40~50 ml/h,第3~7天输注瑞素1 500 ml,滴速为70~80 ml/h,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滴速,不足液体和热量由葡萄糖盐水补充。PN组术后第1~7天从外周静脉给予卡文1 440 ml或1 920 ml,不足液体和热量由葡萄糖盐水补充。其他治疗,如抗生素、止血药、电解质补充及切口换药和理疗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体重,肝肾功能,平均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指标,分析其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手术后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切口裂开等。肠内营养组在营养液滴入期间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腹部不适、恶心、腹胀,无呕吐、腹泻等严重症状。减缓滴入速度后均好转并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2.2 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

见表2。

与EN组比较, *P<0.05, **P<0.01

2.3 营养指标

两组患者的血清ALB、TFN在营养支持后无明显升高,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A在PN组下降明显。两组患者术后第8天体重较术前有较明显下降,两组间下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与PN组比较, *P<0.01

2.4 对肝功能和血糖的影响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和血糖无明显变化。见表4。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2.5 平均住院费用

肠内营养组平均住院费用较胃肠外营养组有明显降低。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后,机体处于创伤应激状态,常形成负氮平衡。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不仅能维持患者的氮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维持组织器官的代谢,保持其正常功能,有利于创伤组织的修复和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具有重要意义。Nachlas等[1]认为,胃肠道术后短期功能障碍主要局限于胃、结肠麻痹,其中,胃麻痹1~2 d,结肠麻痹3~5 d,而小肠功能术后多保持正常,这给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肠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等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肠外营养有其局限性,机体禁食1周后消化道重量将减轻50%,即使是实施全胃肠外营养 (TPN) 支持也是如此,表现为肠黏膜萎缩,肠绒毛和徽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降低,肠黏膜细胞蛋白质、DNA和RNA含量降低,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害,细菌移位。肠外营养还影响肝功能,使医疗费用增高。

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如下优点: (1) 价廉; (2) 营养物刺激肠黏膜,可以增加肠黏膜绒毛的数量和高度,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 (3) 营养物刺激肠黏膜可以改善其通透性,维持肠道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及其产物的易位; (4) 符合生理,并发症少[2]。田祖豪等[3]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认为添加谷氨酞胺的肠内营养可以使大鼠肠壁肌层增厚明显,皱襞明显增加,肠腺数量增多。近年来肠道病理生理的研究证实,肠道黏膜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营养不仅来自动脉血供,同时也需要从肠腔内摄取营养底物供自身利用 (即“腔内营养”) ,且此营养方式约占总营养底物摄取的70%[4]。研究[5,6]认为在肠内营养液中加入谷氨酰胺、精氨酸、ω-3脂肪酸、核苷酸等营养物质则可显著改善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细胞和体液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更好地为肠黏膜提供营养,改善肠道血流供应,减轻或避免小肠绒毛萎缩,促进肠黏膜SIgA的分泌,预防或减轻肠屏障的损害,避免细菌移位。另外,王旦等[7]研究证实,肠内营养可能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含量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虽然肠内营养是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的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它具有符合生理状态,有助于肠功能和形态的恢复以及实施操作方便等优点,但临床上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通常要待结肠动力恢复,肛门排气后才开始进食,通常要4~7 d。部分临床医生认为胃肠道术后,由于有胃肠道吻合口和胃肠道麻痹的存在,早期肠内营养可能会影响吻合口的愈合,甚至造成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和其他类似研究均发现早期肠内营养在吻合口漏和感染的发生率上与肠外营养没有显著性差异,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价廉,特别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完整,避免或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方面有一定优势。

参考文献

[1]Nachlas MM, Younis MT, Roda CP.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studies as a guide to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J].Ann Surg, 1972, 175:510-522.

[2]秦新裕, 刘寒.肠内营养与胃肠动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2) :81.

[3]田祖豪, 孙欣, 林方才.谷氨酸胺对短肠综合征大鼠模型结肠粘膜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临床医学专业委员会外科专业、护理专业2007年会论文汇编, 2007:24-27.

[4]伍晓汀.老年外科手术患者的营养问题[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4, 11 (2) :182.

[5]黎介寿.危重患者与免疫营养[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1, 8 (3) :127-128.

[6]夏宏伟, 马宪友, 郭德庆.肠内免疫营养对食管癌患者免疫反应及蛋白质代谢作用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 31 (1) :33-34.

[7]王旦, 吴建胜, 黄增相, 等.胃肠激素在早期肠内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表达研究[J].山东医药, 2008, 48 (1) :44-46.

胃肠道术后 篇2

【关键词】肠内营养;肿瘤;胃肠道;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34-01

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状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肿瘤对机体的影响造成,和出现消化及吸收的障碍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肿瘤会使机体组织的造血功能出现感染、出血甚至是恶液质,肿瘤会将毒素释放出来,导致机体代谢出现异常,同时肿瘤还会消耗和夺取营养物质。营养不良会对消化道肿瘤病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延长了患者术进食和恢复的时间,对胃肠功能的恢复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低蛋白患者,也会延迟胃排空时间和肠麻痹时间。在对胃肠道病人实施姑息性治疗、化疗、放疗的过程中,要系统化的实施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采取肠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就是肠内营养支持。

1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性能比较

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全胃肠营养在临床上得到普遍的应用。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营养支持方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相比,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可维持肠道功能和结构稳定性的优点,与生理症状相符合。在20世纪 80年代后,通过相应的实验研究得到证实,利用肠内营养,可促进肠粘膜功能的完整性,保持肠粘膜结构的整体性,将肠粘膜的屏障功能发挥好。目前对于胃肠功能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若肠道存在功能时,可采用肠内营养的方式。通过相关实验证据显示,针对胃肠手术,为了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术后的转归,和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的效果更为显著。

2 术后营养支持对于胃肠道肿瘤病人的康复意义

随着目前临床上技术方法的改进和人们对胃肠道肿瘤的认识程度的提高,对于胃肠道肿瘤病人的术后康复,营养支持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已经被普遍认可和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是过去术后早期治疗时采用的方法,认为可以使胃肠道消化液、胆汁及胰液的分泌减少,使术后消化道瘘的发生率降低。但目前随着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及各种吻合技术和手术技巧的提升,针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符合术后营养支持指征的,提倡在手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措施。

3 胃肠道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实施

3.1 实施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方法

术后和术前的营养方案相比,二者基本上是类似的,针对胃肠道肿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是手术后的首选方法,主要是利用留置的鼻空肠营养管及空肠造口管来实施。目前被普遍应用和广泛采纳的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就是鼻空肠管,既经济、便利又可靠、安全。还有一些医院是采用空肠穿刺造口管来实施,具体选择要根据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时间及术者的习惯来进行。

尽管通过多种研究和对照,结果证明,针对全胃切除术,往往是在术后6小时开始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但多数医师普遍认为在术后1天进行。一些医院往往在术后第一天,对患者给予250~500 ml的5%的葡萄糖。而术后第二天,对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应用,在逐渐将用量增加,直到5-6天时,已经全部达到全量的肠内营养。

3.2 术后营养支持的输注原则

肠内营养输注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由少到多,这样可使肠内营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往往要和肠外营养紧密协作,肠外营养所起到的作用是对肠内营养的缺失部分给予补足,以促进患者正常的新陈代谢。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功能是对细菌移位起到了预防作用,同时对肠内粘膜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并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规避了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发生,还促进了肠道激素的分泌,使医疗费用降低。通过相关研究证实,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使术后胃瘫的发生率降低,促进胆囊收缩素及胃动素的分泌。

3.3 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

为了能够安全输入肠内营养制剂,对肠道营养的浓度和用量,可根据输入途径、配方种类及病情轻重来选择。肠道营养遵循的原则是从等渗浓度20ML/h起步,若机体有一定的耐受力,则可逐渐增加速度。用量的增加是从每8~12h递增20m1/h的速度,之后在逐渐增加浓度,不可同时变动二者的量。针对不耐受者,先将浓度和速度降低到耐受值后,在机体耐受的状态下,在逐步增加,通常采取间歇重力滴注和连续输注两种方式。

结语:在对胃肠道病人实施姑息性治疗、化疗、放疗的过程中,要系统化的实施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采取肠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就是肠内营养支持。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是,如何针对每一个具体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采取合适的肠内营养途径,而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也是临床上的实用问题。如何选择新型的肠内营养制剂,将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外科学会临床营养支持学组.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J]临床营养通讯 ,2008,12(5):272—275.

[2] 唐云,李荣,陈凛,等.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9,6(2):128—131..

[3] 童强,王国斌,卢晓明.胃肠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0,19(6):342.

[4] 唐云,李荣,陈凛,等.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9,6(2):128—131

[5]东平,张劲,罗浩,等.胃肠道术后早期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9(2):65.

[6] lvarez HJ,Pelaez TN,Munoz JA.Clinical use of enteral nutrition[J].Nutr Hosp,2009,(Suppl 2):85.

[7] hneider SM.Enteral nutrition and its therapeutic role[J].Gastroenterol Clin Biol,2008,30:988.

[8] 朱明炜,崔红元.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6):14—15.

[9] 王日.短肠综合征 4例营养支持治疗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6):539—540

[10] MeWhitter JP,Permington CR.The incidence and recognition of malnutrition in hospital[J].BMJ,2010,3(08):945.

[11] 许勤,吴文溪,华一兵,等.肠内营養对结肠黏膜组织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09,7(3):l15-l17.

[12] 朱锦德,方基兴,邵初晓,等.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2010,7(3):135-137.

[13] 袁军,江志伟.肠内营养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错误认识[J].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2010,8(4):253-254.

[14] 朱明炜,崔红元.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6):14—15.

胃肠道术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 我院外科共实施胃肠道手术200例, 其中符合纳入标准者60例, 均为首次接受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排除有腹部体表疾病, 伴腹水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术前长期便秘或伴有严重心、脑、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不接受试验者。

1.2 分组资料

60例按手术时间先后排序, 奇数为择时按摩组, 偶数为常规组, 各30例。择时按摩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 (60.4±10.6) 岁;胃癌16例 (53.3%) , 直肠癌9例 (30.0%) , 其他5例 (16.7%) 。常规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 (58.8±9.6) 岁;胃癌18例 (60.0%) , 直肠癌7例 (23.3%) , 其他5例 (16.7%) 。两组一般情况大体相似。

1.3 方法

科室护士轮流接受1个月理疗按摩培训。常规组按腹部手术常规护理进行胃肠减压、床上锻炼、下床活动、肛管排气、灌肠或药物通便。择时按摩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择时选穴按摩。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关健康宣教, 说明择时选穴按摩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以征得其同意。术后选择卯时 (5∶00~6∶00) 按摩双侧合谷穴, 辰时 (8∶00~9∶00) 和亥时 (21∶00~22∶00) 按摩足三里穴, 每次10~15min。要求取穴正确, 手法由轻到重, 以患者有酸、麻、胀、痛感为度。连续按摩3~5天。

1.4观察指标

术后第1天起听诊肠鸣音, 每日3次, 观察并记录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记录腹胀、应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的发生情况。术后听肠鸣音恢复时间, 以听诊4~5次/分作为肠鸣音恢复指标。观察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 以患者及家属的主诉为准。

1.5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表1)

择时按摩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总体上, 择时按摩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常规组。

2.2 两组术后腹胀、使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情况比较

择时按摩组出现腹胀2例 (6.7%) , 使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3例 (10.0%) ;常规组出现腹胀26例 (86.7%) , 使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24例 (80.0%) 。常规组腹胀、使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发生率高于择时选穴按摩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38.571、29.697, P<0.01) 。

3 讨论

肠功能抑制时间过久, 容易发生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和黏膜屏障受损, 肠麻痹加重, 长时间压力加大, 继续发展可导致菌群移位, 促进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的发生, 且对肠道吻合口及腹壁切口有不利影响[2]。

术后腹胀的主要原因是手术麻醉或术中对腹腔血管的广泛刺激, 术后胃肠蠕动功能受到刺激, 肠腔内大量气体内积所致[3]。中医理论认为, 麻醉和手术创伤可损伤脏腑气血阴阳, 影响脏腑气机传导运化功能, 导致腑气壅滞, 气机运化失常, 多属本虚标实, 且以标实为主。因此, 治疗应以理气通腑、促进胃肠道运化功能为主。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与肺腑气机运化有密切关系。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 是保健强壮的要穴, 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具有调经活血、和胃通腑之功能, 可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李韶山报道[4], 针刺足三里、合谷穴, 可使中毒性肠痉挛、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的患者胃肠中的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有利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

择时选穴依据经络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 (下转54页) (上接47页) 主体, 而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腧穴。即当某经发生疾患时, 就于该经特定腧穴经气最旺时进行治疗, 类似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理节律的研究, 利用机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机能状态, 以及不同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对节律的影响, 择时进行针刺,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大成》曰:“卯时气来注大肠, 此时大肠气方盛;辰时气注于胃, 胃经气血旺盛。”陈晓莉等[5]报道, 卯时正值合谷开时, 针刺该穴治疗实证能取得明显效果。亥时电针足三里对正常小鼠胃排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酉时艾灸足三里后胃电振幅的变化不明显而辰时则明显, 因为辰时正值胃经气血旺盛之时[6]。我们根据子午流注择时取穴的方法, 在卯时气血流注大肠经时按摩合谷穴, 辰时和亥时胃经经气旺盛时按摩足三里穴, 取得较好效果。

综上, 我们采用择时选穴按摩法预防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腹胀, 有效促进了胃肠功能恢复, 缩短了胃肠道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 操作简单, 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周珊, 周志光, 钟新才.四磨汤对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 2005, 21 (4) :46.

[2]刘峰, 高士东.大黄治疗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1) :24.

[3]贾利辉, 葛建李, 刘满军, 等.足三里贴敷治疗术后腹胀12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2, 34 (12) :43.

[4]李韶山.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加减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23 (3) :226-227.

[5]陈晓莉, 宋开源.不同时辰电针软组织损伤家兔合谷穴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5羟色胺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 (3) :25-26.

胃肠道术后 篇4

【关键词】护理干预 肠梗阻 胃肠道减压 粘连性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66-01

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肠内容物不能顺利运行的一种疾病,粘连性肠梗阻值指肠梗阻的因为炎症或切口缝合错位而造成的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肠梗阻可能会造成术后的大出血、肠坏死、休克等严重后果[1] 。临床上需要尽早预防,因此在护理中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本文为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对我院90名胃肠道术后的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详细报告如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男50人,女40人,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5.32±3.72岁,胃癌患者6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39例,消化道潰疡患者34例,结直肠癌患者11例,这些患者均进行胃肠道切除术。对照组45人,男26人,女19人,平均年龄为43.37±4.53岁,胃癌患者3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9例,消化道溃疡患者18例,结直肠癌患者5例,干预组45人,男24人,女21人,平均年龄为46.33±4.45岁,胃癌患者3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16例,结直肠癌患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的护理方法,常规的执行医嘱,按时给药,定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患者术后的心理和情绪更加的焦虑不安和恐惧,这时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要鼓励安慰患者,并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尽量配合治疗,要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让患者家属多陪患者聊天,或让患者多听音乐,看书等转移患者注意力;(2)认知护理:耐心的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告知疾病发生的原因,解说患者不良情绪会对治疗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治疗和护理的方案,让患者及患者家属也加入到治疗和护理中来,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药物治疗的方法,护理干预的作用;(3)胃肠道减压护理:要及时的给予胃肠道减压,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术前要进食6-8个小时,术后管理好患者的胃管插管,保持管道通畅和清洁,注意胃液;(4)饮食护理:患者术后按医嘱进行进食,逐渐进食流质、半流质食物,保持饮食清淡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保证患者高蛋白的摄入,尤其是优质蛋白的摄入,多食蔬菜水果,确保纤维素的摄入,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5)大便护理:在饮食方面保证纤维素的摄入,可适当饮食蜂蜜,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按摩,帮助排便,也使用适当的给患者灌肠,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6)运动指导:患者卧床是要鼓励患者进行翻身、或按摩等帮助促进胃肠道蠕动,在逐渐进行床旁运动,再下床活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2]

1.3评价标准

轻度粘连:单个粘连,分离时不易出血;中度粘连:两个以上的粘连,粘连面积不超过40%,可以分离,易出血,但出血量不超过50ml;重度粘连:大面积粘连,超过50%,和(或)难以分离,分离时大出血。[3]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24.44%,干预组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干预组的护理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详情见下表:两组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情况对比: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胃肠道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造成术后大出血,肠坏死和休克等严重后果,临床上需要积极预防。目前对于方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研究越来越多,现在不仅要从治疗上着手,也要对护理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护理水平。本文对我院90例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护理干预在胃肠道术后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中的应用,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认知护理,胃肠道减压护理、大便护理、饮食和运动指导。这一系列的干预可以有效的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减少炎症发生,从而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贺元菊.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预防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8):104-105.

[2]张霞.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08):41-42.

胃肠道术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 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5~71 (49.3±10.9) 岁。胃癌21例, 结肠癌19例, 直肠癌20例;病理结果示:印戒细胞癌13例, 低分化腺癌22例, 中分化腺癌25例。

2 护理方法

2.1 目的

饮食护理的目的是减少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引起的不适症状, 同时保证患者正常营养。

2.2 方法

2.2.1 化疗前饮食指导

在化疗前应食用高蛋白饮食, 按患者消耗, 选用蛋类、乳类、瘦肉、禽类及豆制品等食物, 在化疗期间多食含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 如西红柿、胡萝卜、香菇、木耳等绿、黄色蔬菜、水果;对呕吐剧烈者, 在化疗前2日内避免进食。

2.2.2 化疗后饮食指导

在治疗后以少食多餐方式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多进食新鲜蔬菜及水果, 以补充维生素, 避免浓厚的调味品及煎炸油腻的食品。避免同时摄食冷、热的食物, 否则易刺激呕吐, 对腹痛、腹泻者, 应食含钠、钾的食物, 如香蕉、去脂肉汤, 少食产气食物。化疗患者, 常食欲下降, 有恶心、呕吐等, 机体呈负氮平衡。嘱患者以少食多餐为饮食原则,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不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及甜食, 可在食物中放少量姜汁调味, 也可口含陈皮, 进食橘子或鼻闻柠檬片等。饭前饭后;少量多餐, 避免饱食感。吃饭和喝水, 喝汤相间隔。饭前饭后1小时尽量少喝水。饭后1小时不能平卧, 可以散步。了解患者平时对食物的喜好, 注意饭菜色、香、味, 食物宜炖蒸为主, 勿食甜、腻、辣、油炸食品;出现恶心时可嚼些姜制品, 可减轻恶心症状, 以提高患者食欲。同时鼓励患者用餐前做适当的活动, 当恶心症状好转, 可逐渐增加补益气血、补肾的食品, 如赤豆、仁米、红枣等。根据患者中医症状而调整食物, 如有腹胀或腹水时, 多食淡渗利尿而忌雍滞产气类食物, 如芋头、番薯、洋葱之类。避免生冷瓜果;热毒较盛者忌食油腻煎炒;均须禁忌咸酸、甜腻之品。鼓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 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2.2.3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肿瘤科护理人员不同于其他科室, 由于其面对的是身患肿瘤疾病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肿瘤患者, 同时护理人员要使患者的心理治疗达到好的效果, 也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尤其服务态度占有很大关系, 服务态度好, 工作认真, 较差的条件也可以带来好的医疗效果;反之, 服务态度不好, 再好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到好的效果。所以, 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及心理状态, 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 经常同他们交流思想, 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生理上的需要,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 安心住院, 主动配合治疗。

2.2.4 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

护理人员面对的是受肿瘤折磨, 同时在心理上表现为心烦意乱、情绪紧张等的患者。因此, 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 包括语言举动、情绪等直接影响患者。人的行为以及仪表、服装都会引起患者的心理效应, 整洁的服装会给人安静及美的感受;反之, 会引起患者心理压力, 出现恐惧心理, 医务人员不良行为和举动都会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和患者谈话要讲文明有礼貌, 语言温和。使患者感到温暖和信任, 医务人员的言谈应以患者利益为准,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及不同病情的患者, 谈话内容和表达方式都应有所区别;反之, 会加剧患者心理和痛苦, 从而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

2.2.5 对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肿瘤患者因病情长, 病情反复, 治疗费用高, 经济负担重, 再加上他们离开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医院治疗, 同时疾病的发展与转归的变化使得不少患者出现焦虑、恐惧、对治愈顾虑重重、缺乏信心。在护理上, 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病情、治疗方法及预后, 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 从而达到最佳化疗效果。做好心理护理和了解社会因素的影响, 消除各种致病因素, 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达到最佳化疗效果,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

3 结果

手术后化疗是肿瘤常用的综合治疗方法, 可弥补手术的不足, 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给患者生理及心理带来许多不良反应, 使不少术后患者不能耐受治疗。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 从而采取化疗药物最大限度的杀伤癌细胞。为了使化疗过程安全顺利, 应对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给予以上心理护理、化疗患者的饮食护理等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 以应对和减轻化疗中出现的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引起的反应。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结论

笔者通过以上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肿瘤术后化疗致胃肠道反应患者的临床护理, 免除了他们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可正常进食, 其它不良反应也相对减轻,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镜人.上海市中医病症护理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9.10.

胃肠道术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4 年10 月-2015年10月140例行胃肠道术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与观察组(常规基础护理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各70例。所有患者均诊断均符合胃肠道疾病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语言或认知功能障碍等。观察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22~72岁,平均为(47.6±5.1)岁;手术类型:肠梗阻手术15例、胃肠穿孔修补术15例、胃肠癌根治术20例、阑尾切除术2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 例、高中及中专36 例、大专及以上9例。对照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21~73岁,平均为(47.4±4.9)岁;手术类型:肠梗阻手术17例、胃肠穿孔修补术15例、胃肠癌根治术22 例、阑尾切除术1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 例、高中及中专33例、大专及以上1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类型和年龄及文化程度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入院宣教和住院讲解及出院指导,同时给予用药护理及症状监测等。

观察组: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如下综合护理干预:

①健康宣传教育: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h重点给患者讲解咳嗽咳痰、呼吸等训练方法,讲解术后基本护理知识及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及训练方式。给患者及家属讲解胃肠道疾病知识,让患者及时了解、掌握病情,给患者发放相关疾病知识手册,详细介绍术后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保持病房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每日可通风2~3次,每次控制在30min作用,保证病房内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音等造成患者不适。

②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24h实施心理疏导,重点评估其心理状态,加强与其交流、沟通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感受,然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详细而耐心介绍术中知识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介绍相关疾病治疗成功案例,也可让其病友现身说法。告知手术必要性及手术安全性,给患者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及功能恢复过程,以减轻其恐惧等情绪。

③体位护理:麻醉未清醒者可先去枕平卧,让患者头偏往一侧,以免因呕吐所致误吸。术后6h,待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处半坐卧位。

④饮食护理:术前根据患者营养状况来指导患者食用一些高蛋白和高热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及刺激性食物。术后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遵医嘱进食,术后第1d可进食流质性食物50~80ml(包括肠内营养输注);第2~3d可进食半流质性食物100~150ml;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来及时调整饮食计划,严禁食用牛奶和豆浆及油腻性食物。

⑤功能锻炼:术后6~24h可进行床上运动,护士可指导患者进行四肢伸展和抬臀运动,协助患者于床上翻身。术后24~72h可下床活动,护士可指导患者首次活动,并给予鼓励;术后72h了逐渐提高活动强度,指导患者逐渐增加活动距离等。

⑥疼痛护理:因患者术后疼痛较为显著,所以可指导患者观看喜剧或通过聊天等来分散注意力,对疼痛厉害者可注射镇痛药物。

⑦出院前指导:指导患者定期复查,并持续进行康复锻炼,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及焦虑心理状态变化,SDS总分为80分,其中SDS标准分分界值为53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2];SAS总分为80分,其中SAS标准分分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焦虑症状越严重[3]。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腹胀程度及睡眠情况;腹胀程度评分满分为5 分,其中0 分为无腹胀,5分为重度腹胀[4]。采用SRSS睡眠评分评价患者睡眠质量[5],以5 分制表示,总分为50 分,其中得分≥23分为失眠,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6],调查内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讲解是否详细、操作是否熟练、是否有耐心等,满分为100分,其中满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率=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情况比较,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干预后比较,②: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

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分别为(28.2±7.7)h、(33.9±10.1)h、(46.5±15.1)h,明显短于对照组(35.2±8.8)h、(44.1±12.6)h、(57.6±16.9)h,t分别为5.01,5.28,4.10;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腹胀程度评分及睡眠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腹胀程度评分及睡眠评分比较,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腹胀程度评分及睡眠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而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干预后比较,②: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胃肠道手术是临床上常见手术,然胃肠道术后常出现胃肠功能短暂性麻痹,从而致患者出现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7]。手术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应激源。其会引起一系列非特异性心理应激反应,从而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最终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给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8]。据相关研究显示[9],胃肠手术患者以往实施的护理措施虽然涵盖面较广,但实施的针对性较差,因此护理效果还有待提升。

从此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腹胀程度评分及睡眠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实施干预后,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由此而说明实施综合性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其胃肠功能康复,从而更好地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其睡眠质量,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10]。本次研究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时先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从而有利于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然后加以干预可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树立其治疗自信心[11]。实施疼痛和体位护理,并加强饮食和功能锻炼等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这样则可改善患者腹胀、便秘等症状,因此观察组患者腹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本次研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重点是改善患者胃肠功能,所以此次干预并不是单独的护理方案,而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护理内容[12]。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护理体验,同时还可拉近护患间距离,并让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护理过程中,从而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总之,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睡眠,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飞燕,许勤,陈丽,等.胃肠术后早期咀嚼口香糖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43-846.

[2]陈丽,许勤,刘林.综合干预促进胃肠道手术病人快速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6A):1595-1596.

[3]龙莹,王永华.8例胃肠道术后肠瘘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0):3658-3660.

[4]罗敏,肖似兰,彭继志.改良判定法在判定非胃肠道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6C):2230-2232.

[5]吴海英,全日红,蔡亚娜.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63-564.

[6]黄文芳.择时穴位按压联合灸疗对胃肠道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4,6(5):374-376.

[7]黎国萍,何宁宁.小剂量地塞米松雾化缓解胃肠道术后咽部不适[J].护理学杂志,2013,28(3):10-11.

[8]刘菁,张芹,汤琼,等.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807-3808.

[9]徐朝霞.胃肠道肿瘤围术期伴发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186-187.

[10]费惠,谢浩芬,徐琴鸿,等.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0):1185-1187.

[11]韦红梅,冉红艳,李兰燕,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大型胃肠手术患者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3,25(12):1899-1900.

胃肠道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8月在本院行胃肠道手术治疗后禁食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多存在嘴唇干裂、口腔异味、舌苔肥厚、牙齿有污迹和碎屑、口腔黏膜受损等临床症状, 采用硬币法评分将74例患者分为两组各37例, 研究组中男17例, 女20例, 年龄14~71岁, 平均 (43.9±1.5) 岁。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8例, 年龄16~68岁, 平均 (44.1±1.4) 岁。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 自愿参与, 且在参与研究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胃肠道术后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护理专案以提升胃肠道手术后禁食患者口腔清洁舒适度。成立专案护理小组, 专案人员由2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组成, 其中1名主管护师为组长。根据禁食患者口腔清洁舒适度低原因分析后, 在科室护士会议中提出讨论, 并由科室14位护理人员对所有原因进行评估。通过研究发现禁食患者口腔清洁舒适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包括:漱口水味道难闻, 患者不愿意漱口;棉球清洁度欠佳;指导资料单一导致患者及家属口腔知识缺乏未重视口腔清洁。针对上述问题实施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

1.2.1改用方纱进行口腔护理

传统的口腔护理采用棉球擦拭, 棉球吸水后表面光滑, 与牙面及舌面接触产生的摩擦力小, 不易擦净牙釉质表面的牙垢及舌垢。方纱的方格线在移动时能刮除牙面及舌面的附着物, 而且方纱中的小孔能吸附牙面及舌面的异物, 清洁效果好, 方纱吸水后柔软, 对牙龈、黏膜无损伤[1]。先使用方纱为7 cm×5 cm行口腔护理擦拭牙齿及舌面, 方纱泡水后用止血钳夹取擦拭, 方纱面积较大, 操作不方便, 因此做口腔护理时改用5 cm×3.5 cm方纱取代棉球擦拭牙齿及舌面[2]。

1.2.2使用黑茶茶水行口腔护理及漱口

口腔护理及漱口所用的绿茶茶水需现配现用, 久放患者口干漱口口感欠佳, 有苦涩感[3]。而黑茶 (六堡茶) 干茶色泽黑褐光润, 内质汤色红浓, 香气醇陈, 感觉爽口回甘, 略感甜滑。黑茶汤色中的茶黄素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和抗氧化剂, 还具有抗菌作用[4]。而且六堡茶泡出的茶水放3天3夜不变色不变味, 方便临床科室应用。使用黑茶 (六堡茶) 茶叶10 g加1000 ml开水泡茶2~3 min, 晾凉至30℃, 取50 ml行口腔护理, 取100~200 ml漱口, 每2小时1次[5]。

1.2.3 采用益达木糖醇无糖口香糖

使用棉签沾水湿润禁食患者的口唇及口腔的作用时间短。木糖醇能够抑制口腔中细菌的生长, 减少细菌产酸的能力[6]。咀嚼木糖醇口香糖, 提高患者咀嚼的乐趣, 改变口腔不良气味, 可以刺激唾液分泌, 同时口香糖在牙齿上摩擦起清洁牙齿作用, 咀嚼口香糖20 min, 唾液分泌较平时增加3倍以上。术后完全清醒配合患者给予益达木糖醇无糖口香糖咀嚼, 每天上下午晚共3次 (口腔护理后2 h) , 每次咀嚼15~20 min[7]。

1.2.4 采用反问式健康卡片

卡片正面为健康知识的问题, 反面为问题的答案。采用先让患者的回答健康知识的问题, 再告知正确答案, 加强患者的互动, 让患者知道自己知识的缺陷, 加深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记忆及了解。术前及术后患者使用反问式卡片进行健康宣教[8]。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口腔舒适度、护理满意度和实施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的获取方式为问卷调查, 为所有研究对象发放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中对本院护理工作共分为3级评价, 分别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量表最高分值为100分, 最低分值为0分, 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优。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采用x2检验, 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口腔舒适度比较

护理专案活动实施后, 研究组的口腔舒适度明显提高, 达标率为94.6% (35/37)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 (26/3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011, P=0.006) 。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1.9%, 与对照组的7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5.232, P=0.022) , 见表1。

例 (%)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护理专案活动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专案活动护理后,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实践发现提高胃肠道术后禁食患者的口腔舒适度, 对于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康复, 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胃肠道手术后禁食患者的口腔舒适度, 本院提出了护理专案活动。自本护理专案提出后, 本院成立专案实施小组, 严密分析了参与本次研究的74例患者的现状, 并确定本专科口腔护理作业标准书及流程, 期间全科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查找解决方法增强科室人员的凝聚力及学术氛围, 增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 找出影响禁食患者口腔清洁舒适度低的因素, 经过讨论分析, 确定最紧迫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 通过改用方纱口腔护理, 黑茶 (六堡茶) 漱口, 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和做好健康宣教来改善胃肠道手术后禁食患者的口腔舒适度[9,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实施护理专案活动后, 口腔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同时研究组患者对本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然而, 有个别农村年老患者不能接受口香糖此类食物对咀嚼口香糖不接受, 这也是本案限制之处。该研究结果表明对肠道术后禁食患者实施护理专案活动, 可大大提高禁食患者口腔的舒适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是一种值得临床深入推广和应用的护理模式。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专案活动对胃肠道术后禁食患者口腔舒适度的影响, 提高胃肠道手术后禁食患者口腔清洁舒适度,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4年1-8月本院普通外科一区胃肠道手术后禁食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硬币法评分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胃肠道术后常规护理, 对研究组患者的口腔清洁舒适度进行评估, 并组成护理专案实施小组对研究组患者的口腔清洁舒适进行改善。对比分析护理专案活动的实施效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专案活动实施后, 研究组口腔舒适度为90.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 护理满意度为91.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实施护理后,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护理专案活动可有效提高胃肠道手术后禁食患者口腔清洁舒适度, 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口腔清洁舒适度,方纱,黑茶 (六堡茶) ,木糖醇,护理

参考文献

[1]龙羽玲.采用纱球进行口腔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05, 18 (10) :1359-1360.

[2]闵小彦, 吴碎秋, 林喜爱, 等.茉莉花茶在ICU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 2009, 21 (2) :105-107.

[3]郝再彬, 吴琼, 蒋泽军, 等.广西六堡黑茶生物学功效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4 (11) :68-72.

[4]司燕, 王伟健, 王文辉, 等.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后牙菌斑p H值的变化趋势[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4) :523-526.

[5]于江丽.不同饮水时间对全麻腰椎手术禁食患者口腔舒适度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4) :48-50.

[6]胡玲.应用口鼻面罩连接人工鼻给氧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术后口腔舒适度的探讨[J].健康导报 (医学版) , 2014, 19 (7) :17-18.

[7]朱丽婵, 谢淑萍, 李卫阳.综合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舒适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7 (1) :44-47.

[8]王亚平.改善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口腔舒适度新进展[J].浙江实用医学, 2012, 17 (6) :447-450.

[9]潘卫红.小剂量温开水持续泵入在改善Bi PAP呼吸机病人口腔舒适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1, 9 (25) :2279-2280.

胃肠道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6例结肠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肠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观察组男23例, 女20例, 年龄38岁~73岁, 平均年龄 (46.8±3.1) 岁;术后TNM分期Ⅰ期9例, Ⅱ期18例, Ⅲ期16例;右半结肠切除12例, 左半结肠切除19例, 横结肠切除12例。对照组男22例, 女21例, 年龄38岁~73岁, 平均年龄 (47.2±3.2) 岁;术后TNM分期Ⅰ期10例, Ⅱ期19例, Ⅲ期14例;右半结肠切除13例, 左半结肠切除18例, 横结肠切除1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和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日早上留置胃管, 深度超过贲门, 抽得胃液后再根据患者的体型、身高继续插入5 cm~10 cm不等。手术后, 观察组患者进行无负压方式引流胃液, 引流袋自然下垂位于胃部水平下15 cm左右;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负压球持续负压引流胃液, 2组均每天更换引流袋及引流球。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液的引流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患者胃液引流量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的胃液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天、第3天的胃液引流量与对照组相比略低, 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结肠癌患者留置胃管常常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和肺部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引流胃液时均出现了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肛门是否排气是衡量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2], 本文记录了入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拔胃管及恢复普食的时间。观察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及恢复普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3 讨论

胃肠减压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传统方法多采用持续性负压吸引, 将积存于胃肠道的气体和内容物吸出, 以减轻胃肠的膨胀和压力, 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 从而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和辅助疾病的诊断。但是该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持续负压会吸出大量液体, 在患者不进食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若负压引力偏大, 容易造成胃黏膜出血甚至坏死。无负压吸引由于不存在负压作用, 胃液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引流, 既可以减少胃黏膜的损伤, 也相对降低因大量体液引流而造成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2]。本文结果显示, 手术当日及术后第1天观察组患者的胃液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而术后第2天和第3天的胃液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当日与术后第1天, 由于麻醉药的作用, 胃肠蠕动受到抑制, 积存于胃内的消化液相对较多, 在负压作用下被引流出体外, 从而导致负压的引流量大于无负压的引流量。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3天, 胃肠功能逐渐恢复, 部分胃液进入小肠, 积存于胃内的消化液相对减少, 从而使负压引流量和无负压引流量的差异不大。

长时间留置胃管除了导致患者的咽喉发炎和溃疡外, 还容易引起恶心和呕吐[3]。本文2组患者的不适症状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是否采用负压吸引的方式对胃肠减压, 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没有直接关系, 此结果与其他报道结果相一致。

肛门是否排气是衡量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本文记录了入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拔胃管及恢复普食的时间。观察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及恢复普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无负压减压方式更利于结肠癌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结肠癌患者术后采用无负压减压的方式可以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从而缩短胃管留置时间, 减少护理工作量, 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减压方式对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6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3例) 和对照组 (43例) , 观察组患者进行无负压方式引流胃液, 对照组患者使用一次性负压球持续负压引流胃液。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的胃液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及恢复普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结肠癌术后无负压引流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缩短胃管留置时间, 减少护理工作量, 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结肠癌术后,减压方式,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帆, 钟陆行.结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50 (9) :99-102.

[2]王会英, 王燕, 邓艳, 等.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对胃癌根治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1) :1012-1013.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浅析 篇9

方法:将64例胃肠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标准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术后各种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平均各种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切实可行。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临床手术后安全、简单、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手术早期肠内营养康复支持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44-02

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但同样也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相关问题。因此,医务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还要具备有关方面的知识,加强管理,提高监护水平,做好早期肠内营养的健康教育,并且让病人及家属真正领悟,积极配合,减少不良反应及相关问题的发生,才能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按计划成功实施,保证病人的营养供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64例胃肠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6.5岁;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标准肠外营养,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4.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本组32例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分别采用两种途径给予百普素,第一种途径由术中放置的空肠造瘘口滴注,第两种途径由术中放置在空肠上段的鼻胃管滴注。

1.2.2对照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本组32例患者按常规采用周围静脉输液,进行标准肠外营养支持。

2结果

表2两种营养支持方式下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情况比较[例,X±S]

组别nNa+(mmol/L)Ca2+(mmol/L)ALB(g/L)K+(mmol/L)

观察组32142±102.1±0.5136±1.44.6±0.74

对照组32141±112.0±0.5935±1.54.5±0.63

从表2情况显示,两种营养支持方式下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对胃肠术后患者较多采用的是肠外营养支持,而单纯使用肠外营养时有较多并发症。文献报道,使用肠外营养2周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黏膜细胞绒毛的高度、蛋白质及DNA含量减少,同时肠内分泌型IgA明显减少。另外肠外营养10d体内非脂肪组织大量丧失,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明显增加。而肠内营养则具有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及营养各指标高于肠外营养的特点。胃肠内营养虽具有符合生理状态、有助于维护胃肠道功能和形态及实施操作方便、节省住院费用等优点,但患者术后早期全身处于应激状态,胃肠道的消化、蠕动功能均弱,完全实行肠内营养患者往往难以忍受,易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此时肠内和肠外营养并举,并逐步向肠内营养过渡,既能维护胃肠道的功能和形态,又能补充充足的能量,抑制胃肠道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

胃肠术后患者胃肠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肿胀和黏膜损伤,即损害了正常的肠黏膜屏障,造成细菌移位,术后使用抗生素也是肠道细菌发生移位的诱发因素。因此,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维持肠道免疫活性,维持肠黏膜的正常结构,如细胞间连接和绒毛的高度等,避免黏膜损害,维持肠道固有菌群的生长,有助于肠上皮细胞正常分泌,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肠道血流,在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同时也改善肠道免疫功能,可进一步防止因细菌移位所引起的内源性感染。

肠内营养物质对肠黏膜起着局部营养作用,可刺激肠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其中含有促肠黏膜细胞生长的激素,肠黏膜具有高代谢与微绒毛、微血管结构的特性,对肠道淤血特别敏感,胃肠术后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明显肿胀,绒毛变短甚至消失,使肠黏膜功能严重受损,肠内营养支持所提供的谷氨酰胺、膳食纤维与生长激素,可加强肠黏膜功能的代偿。谷氨酰胺是肠黏膜细胞的特殊营养素,能促进肠黏膜细胞的生长;膳食纤维在肠内为细胞所酵解成为短链脂肪酸,利于肠黏膜的增长与功能代偿;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细胞的增殖。三者结合在一起,可提供肠黏膜增殖与功能代偿的条件。

胃肠术后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伤,不仅削弱了肠道局部的免疫功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以及由于胃肠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因此,在治疗期间设法改善患者的防御机制甚为重要,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的康复。蛋白质热量的不足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的另一重要因素。肠内营养可通过刺激胃肠道而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引起肠道大量淋巴细胞分泌多细胞因子及炎性递质来刺激和维护肠道免疫功能。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功能的改善不仅有利于肠道免疫功能的维持,而且对全身免疫功能尤其是T淋巴细胞功能的改善亦十分有益。有作者认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自身抗体水平和强化淋巴细胞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应激的耐受力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胃肠术后的营养方式有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有研究表明,胃肠功能术后1~2d即可恢复,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功能在开腹术后12h即可恢复,结肠功能于术后3~5d恢复正常,这就使早期经肠内营养成为可能。有研究证明术后早期管饲“能全力”可提供患者足够的氨基酸和能源物质,在改善氮平衡、营养状况方面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开始越早,合成代谢恢复越早。

综上所述,胃肠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迅速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及各种营养物质,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静脉补给营养,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胃肠道术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本院2008年4月~2011年12月肿瘤外科胃肠道手术患者共180例,其中男114例,女66例,恶性肿瘤患者121例,其中Ⅱ期36例,Ⅲ期72例,Ⅳ期13例,胃肠道良性肿瘤患者59例,胃部肿瘤106例,结直肠肿瘤74例,年龄34~70岁,中位年龄53岁。两组肿瘤侵袭程度及发生部位,机体的免疫状态,病情,体力状况,手术时间,创伤范围等,均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将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多抗®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多抗,成都利尔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80113,20090320,20100405,20110104)术前3天,10mg肌肉注射,术前2天~术后1周改为20mg/d,溶于5%葡萄糖250ml中静滴,同时术后每日给予头孢曲松钠1.0g+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天2次,至术后3天停用;对照组82例仅给予头孢曲松钠滴注。

1.3 观察指标

术后每天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并详细记录切口红肿、压痛或化脓等症状和体征,切口感染按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切口感染诊断标准[5]。患者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1周抽外周静脉血检测内毒素,细胞因子(IL-2,IL-6 IL-10,TNF-a)浓度变化,另于术前、术后1周分别抽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内毒素含量用偶氮显色法测定,购自上海医化所;IL-2、IL-6、IL-10和TNF-α测定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购自晶美公司T淋巴细胞群及NK细胞使用FAcscallbe4流式细胞仪,购自贝克曼库尔特香港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数据包,计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率

两组比较,治疗组胃部肿瘤患者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χ2=4.833,P=0.028),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结直肠肿瘤患者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142,P=0.004),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注:*两组术前和术后自身比较,P<0.05,#两组术后比较,P<0.05

注:*两组术前和术后自身比较,P<0.05,#两组术后比较,P<0.05

注:#治疗组胃部肿瘤患者切口感染与对照组相比,χ2=4.833,P=0.028;*治疗组接种肿瘤患者切口感染与对照组相比χ2=8.142,P=0.004

2.2 T淋巴细胞群及NK细胞水平

治疗组胃部肿瘤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为(69.0±5.4)、(43.5±3.6)、(1.8±0.3),(28.0±2.3)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亦高于对照组胃部肿瘤术后水平分别为(63.2±4.2),(37.2±2.1),(1.4±0.1),(20.9±3.0),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甚至有降低的趋势。治疗组结直肠肿瘤术后CD4+,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为(42.7±2.2),(28.9±3.2),(1.8±0.1),(29.8±2.4),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及对照组术后水平(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则无变化,并有下降的趋势,见表2。

2.3 细胞因子水平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胃部肿瘤及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内毒素、IL-6、TNF-α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治疗组胃肿瘤、结直肠肿瘤患者IL-2、IL-10显著升高,并亦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L-2,IL-10则无显著变化,见表3。

3 讨论

外科切口感染严重威胁着肿瘤外科手术患者的生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外科切口感染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6~8],外科根治性手术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可导致外科切口感染,其机制主要是受抑制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切口处入侵的细菌有关。何国产[9]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术后2~3天,CD4+T细胞下降的感染率为43.5%,CD4+T细胞增高的感染率为13.3%,有统计学差异,即术后2~-3天Th下降的患者易发生感染,Th升高的感染机会少。此外另有研究表明[10],胃肠道肿瘤的发展可产生的大量免疫抑制因子亦会引起免疫功能的抑制,并与肿瘤的发展呈正相关,且肿瘤的发展会间接引起手术时间延长,加重创伤,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恶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本研究显示,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与术前3天~术后1周,切口感染率无论是胃部肿瘤(6.34%)或者是结直肠肿瘤(5.71%)均低于对照组(22.64%、28.2%)并具有统计学差异,通过检测机体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发现治疗组胃肠道肿瘤的T淋巴细胞群(CD3+,CD4+,CD4+/CD8+)、NK细胞、IL-2,IL-10水平术后均有升高,并高于对照组术后水平(P<0.01),而对照组变化则不明显,甚至有降低的趋势,因此提示我们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减少切口感染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通过升高T淋巴细胞水平来增加病原菌的清除,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来实现的。

综上所述,对如何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机体免疫抑制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与肿瘤扩散、复发率开展研究在肿瘤外科手术中非常重要。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认为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进行全面的免疫功能评估,对术前即有免疫下降的患者早期进行免疫支持治疗;术后检测免疫功能指标,并辅以免疫调节个体化治疗,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尽快恢复,减少抗生素得应用可能导致的耐药现象产生。对于完整根治切除肿瘤,应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或进行微创手术同时给予术前应用免疫调节剂,以减小手术对机体免疫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在胃肠术后抗感染中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组98例和对照组82例,均行外科肿瘤根治术,治疗组术前3天至术后1周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10-20)mg/d,对照组不予应用,术后均选用抗生素滴注,观察两组的感染情况、内毒素、细胞因子(IL-2,IL-6,IL-10,TNF-a)水平的变化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部肿瘤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34%、22.64%,结直肠肿瘤患者发生率分别为5.71%、28.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胃部、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NK细胞、IL-2、IL-10水平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内毒素、IL-6、TNF-α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注射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胃肠肿瘤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胃肠道肿瘤,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阮戈.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6):749~752

[2]孙光,彭勃,徐超.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两种早期营养支持的对比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9):1119~1122

[3]王琳,李玉峰.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4):217

[4]李广森,吴俊霞,叶尔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20~5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6]Tashiro T,Yamamori H,Takagi K,et al.Changes in immune function following surgery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J].Nutrition,1999;15(10):760~766

[7]李鹤飞,王海波,李永辉.甘露聚糖肽对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6):29~32

[8]虞先浚,徐近,傅德良.免疫调节剂在外科感染及大手术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10(3):170~172

[9]李俊,梁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4):216~218

上一篇:膝关节前后位下一篇:骨折髓内固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