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2024-08-16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共10篇)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1

腹部外伤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意外伤害, 患者受伤后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术中患者需要开放腹腔, 且操作过程中伴有麻醉、牵拉等刺激, 会致使患者术后热量散发, 胃肠功能受到影响, 出现肠胃蠕动消失、腹胀腹痛、排气排便障碍等问题, 引发肠胃功能紊乱等并发症, 造成患者预后不良, 这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非常不利。因此, 在腹部外伤后通过积极治疗、护理, 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早日恢复, 是缩短肛门排气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环节, 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腹部外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腹部外伤术后患者, 纳入研究患者均为腹部外伤且在本院进行了开腹手术治疗, 均同意参与研究。患者腹部外伤致伤原因为高空坠落伤、交通伤、撞击伤及其他等。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前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19~42岁, 平均 (27.8±2.6) 岁;研究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0~42岁, 平均 (26.9±2.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实施综合治疗。常规治疗: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分别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 1次/d, 并配合艾灸, 每2 d一次, 15~20 min/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胃复安注射液10 mg, 1次/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48 h之内腹部听诊显示肠鸣音恢复正常, 肛门排气功能恢复;有效:48 h内有肠鸣音但肛门排气功能未恢复;无效:48 h内既没有肠鸣音, 肛门排气功能也未恢复正常[2]。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和表2。

例 (%)

3 讨论

腹部外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 诸如手术中的麻醉、胃肠的显露、术中操作质量以及腹腔感染等, 都会对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正常康复带来消极影响。临床治疗中,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正常恢复主要以三大指标为主要评判标准, 分别是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 对于患者来说, 术后如果伴有肠胃功能抑制情况, 则主要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肛门停止排气为表现, 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抓紧时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否则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干扰进食, 引发严重腹胀现象, 甚至还会影响肠道血循环, 对于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情况带来消极影响[3]。对于腹部外伤经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 肠胃蠕动功能较差的情况下肠胃自身分泌的消化液会加重患者身体不适, 致使疼痛加剧而不自觉的吞咽大量空气, 使肠腔内压力升高, 最终甚至由生理性肠胃麻痹发展为病理性肠胃麻痹, 加重病情, 还会引发诸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并发症,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无法尽早恢复会致使手术切口愈合变缓, 出现伤口破裂、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 因此, 做好术后治疗护理确保患者肠胃功能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认为, 经络是连接人体器官与组织的重要通道, 能够通过气血的交换使各脏器与组织器官保持平衡、协调。足三里穴位是人体中能够调节脾胃的重要穴位, 对其施加刺激能够起到疏风化湿、通络气血、扶正培元的作用, 配合维生素B1、B12与艾灸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5]。此次研究中研究组在应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胃复安, 以其受体激动效应促进胃肠道的运动, 协调胃窦、胃体和小肠功能, 治疗效果更胜一筹。从结果来看, 加用胃复安的综合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反应胃肠功能的三大指标恢复时间也远远短于对照组, 说明治疗效果好, 且患者无不良反应, 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 患者痛苦少, 可以说是临床中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首选。

综上所述, 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积极的临床综合治疗, 治疗安全性高、痛苦少, 是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首选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外伤术后100例患者, 根据入院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实施综合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积极的临床综合治疗, 治疗安全性高、痛苦少, 是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首选治疗方式。

关键词:胃肠功能,综合治疗,肠鸣音,胃肠蠕动

参考文献

[1]赵丽萍, 罗涛, 何自力.经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8 (18) :2698-2699.

[2]高巍, 黄裕新, 陈洪, 等.电针足三里对火鼠瘫体和外周血中脑肠肽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1, 22 (22) :2023-2025.

[3]梅治明, 刘杏仙.按摩足三里促进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4 (5) :294.

[4]张亚范, 崔桂香.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术后腹胀的体会[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3 (12) :1551-1552.

[5]郑兴, 纪东梅.维生素B1、B6、B12穴位注射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65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9, 13 (1) :37-38.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2

【关键词】 腹部手术 开塞露 按摩 胃肠蠕动

【中图分类号】 R47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24-01

腹部手术患者因各方面的因素,会导致肚子不舒服,如腹胀、排气及排便不顺等功能性障碍,肠蠕动功能消失等胃肠功能不正常现象,此些现象直接影响到病人康复,缩短手术后肠第一次蠕动时间及排气时间,让患者尽早饮食,可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促进患者恢复的重要一步。为探讨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证明腹部按摩和肛注开塞露,在腹部手术后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本院我科将2011年度1月份至6月份入院的90例腹部手术患者使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份至6月份来我院住院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与对照治疗组各45例,对照治疗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平均分布在30岁-45岁之间,肝胆疾病患者25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外胆管结石14例;胃肠道患者15例,其间胃溃疡并穿孔患者8例,胃癌患者2例,肠梗阻患者2例,肠肿瘤患者3例;脾破裂5例。常规治疗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平均分布在32岁-47岁之间,肝胆疾病患者24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9例,肝外胆管结石15例;胃肠道患者19例,其间胃溃疡且穿孔患者10例,胃癌患者1例,肠梗阻疾病患者4例,肠肿瘤患者4例;脾破裂2例。2组患者,在病种类、年龄、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本组患者具体护理方法:手术后6小时,医护人员经常帮助患者变换体位,手术后第1天要让患者深呼吸、翻身、拍背促进排痰;第2天鼓励患者多活动四肢;第3天开始鼓励患者及协助患者下床适当活动活动。

1.2.2 对照治疗组 采用腹部按摩及肛注开塞露的方法。对照治疗组的患者,手术后6小时,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腹部按摩,具体方法是:患者平躺,医护人员四指并拢,以脐为中心,进行按摩,顺时针移动(避开伤口),然后沿伤口两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按摩,力度由轻而重,具体的力度要以患者的能耐度为准,速度适当,同时从心理上来护理患者,让患者注意保暖,及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让其心理得到安慰,身体舒适、无不安心理。每次按摩时间为5min左右,每天2次,若患者有腹胀等现象,可适当的延长按摩时间至15min左右,堅持3d至6d。手术后的次日,按照医生的要求肛注开塞露40ml。注开塞露方法,让患者侧躺,露出其臀部,将开露顶端修光滑,因开口边缘能起润滑作用,所以先挤出一点,然后再插入肛门,挤入40ml后抽出,为防止药被排出,让患者夹紧肛门,保持20min,每天1次,一般坚持2d至3d,就会排气。

1.2.3 观察指标 首先让患者了解什么是排气,然后记录2组患者第一次的排气时间,并区分是否有腹胀、腹痛、肠蠕动减弱或者消失者。

1.2.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对照治疗组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8.2±14.5;常规治疗组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为69.3±18.4。

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对照组比常规治疗组明显较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对照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即腹部按摩及肛注开塞露具有一定的治疗疗效。

两组实验对象并发腹胀情况比较,对照组45例患者中出现2例腹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4%;常规组45例患者中出现12例腹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

由此可知,对照治疗组,即腹部按摩及肛注开塞露的治疗方法,并发腹胀的比率远远低于常规治疗组,并发腹胀比率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对腹部进行按摩,对胃肠功能恢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报到,行腹部手术后患者,1d至2d内,肠胃会被麻痹,称为麻痹期,2d至3d内,肠蠕动减弱或者消失,称为肠不规律蠕动期,3d至4d内,为肠恢复正常蠕动期[1]。所以腹部手术后12h至24h内肠蠕动会完全消失。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因手术后肠胃处在一个麻痹状态,导致肠蠕动减弱或者消失,所以非常容易导致腹胀[2]。腹胀会让患者有非常不舒服的感觉,严重者会导致呼吸困难,下腔静脉流动受阻,同时腹胀也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因此,腹部手术后患者,渡过手术后的恢复期关键是让患者肠道蠕动,顺利排气,同时也有效的预防了粘连性肠梗阻的并发。据有关报道,行腹部手术后的患者,90%患者有粘连性疾病,40%以上的患者会引起粘连性肠梗阻。而本次本院我科采用的腹部按摩及肛注开塞露方法帮助排气,结果,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疾病。

开塞露对促进胃肠功能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开塞露中含有甘油55%,含有山梨醇50%左右,硫酸镁10%,开塞露中所含的成份,其药理作用,用利于刺激肠壁,它不仅具有润滑作用,也是一种轻度刺激性泻药,能促进肠蠕动。

本次研究资料显示,腹部手术后患者,采用腹部按摩方法,结合肛注开塞露的方法,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具有非常明显的疗效。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腹部手术后采用腹部按摩及肛注开塞露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常规治疗方法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方法组,且2组数据对比有较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腹部按摩及肛注开塞露对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具有非常重要及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一霓,黄华兰,邱惠玉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4-5.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为59.7岁。经过初步分析,患者中有29例胃大部份切除手术,9例脾切除术,12例结肠癌切除术,25例肠梗阻手术,24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为胃癌根治术,10例腹部损伤手术。将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其中,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手术种类对于研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之前留置管,在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禁食,且在4 d之内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电解质变化。在4 d之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治疗通过注射器从患者鼻空腔注射全营养膳食纤维整蛋白液[1]。

药物组:给予患者肌内注射维生素,且在患者手术之后1d口服四磨汤;具体情况遵医嘱。

针灸组:中医选取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相关的穴道,例如足三里、天枢、阴陵泉等穴位,实施针灸治疗,帮助改善患者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2]。

复合组:联合上述两组的治疗方法同时实施治疗。

1.3 诊断方法

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之后,临床观察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患者恢复良好。观察对比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发现,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P<0.05),且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的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其中药物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46.42±5.78)h、针灸组患者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21.98±6.12)h、复合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19.69±6.02)h。

3 讨论

在临床上,腹部手术属于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外科手术,所有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都会出现暂时性的肠道功能障碍。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腹部手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尽早恢复患者的进食功能、提前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在本次的观察中发现,患者在手术之后,常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医生在处理时,主要是维持患者的水以及电解质平衡,同时也通过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的血清状况[3]。有研究表明,在腹部外科手术之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且患者在被给予肠胃外营养时,也要适当给予谷氨酰胺双肽等辅助治疗,这样可以强化患者的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本研究中,对比三组不同的治疗结果发现,针灸组和复合组的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药物组的疗效却明显高于针灸组患者,表明药物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肠道负担[4]。因此,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临床上要尽可能少地使用单纯药物治疗。

腹部手术容易导致胃和肠管出现损伤,刺激腹腔干神经丛,引起患者交感神经元兴奋。本研究发现,医生为了促进患者肠蠕动,无论是采用针灸方法还是药物治疗,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患者的肠壁神经丛,迫使患者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乙酰胆碱,强化了患者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的收缩能力,一方面能够增加肠蠕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患者小肠运转能力,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nbsp;探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正确方法。方法&nbsp;回顾性分析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分为三组:药物组、针灸组以及复合组,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nbsp;三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肠梗阻以及缺血坏死等症状,恢复良好;药物组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明显长于针灸组患者(P<0.05),针灸组和复合组患者的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nbsp;针灸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方法&nbsp;,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得推广利用。

关键词: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玉勤,刘辉,杨东鹰.神厥穴经皮给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9):18-20.

[2]刘春香,韦涌初.护理干预促进腹部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09,7(10):111-112.

[3]孙建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医药,2011,33(2):103-104.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4

关键词 腹部术后 穴位注射 足三里 肠功能恢复 护理

腹部手术大多数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由于麻醉药物使肠蠕动减慢,所以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术后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引起腹胀,常影响进食、睡眠、切口愈合及机体恢复。目前,临床采用促进腹部手术胃肠功能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和静脉用药、术后早期锻炼等[2]。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和预防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但易受时间及患者配合程度的限制。为了减轻腹胀患者的痛苦,有效地缓解术后腹胀。2010年9月~2011年8月运用足三里注射治疗术后腹胀,促进肛门排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9月~2011年8月收治行腹部手术患者100例,其中肠道手术36例,胃手术8例,阑尾手术24例,胆道手术3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4~76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66岁。两组均为腹部手术后,均采用随机选择。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以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下床活动总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分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已麻醉复苏返回病房的治疗组进行干预,即治疗组于术后6小时进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方法为右腿用左手,左腿用右手,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在胫骨前肌上找准足三里穴,用2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吸维生素B1针100mg或胃复安针10mg(如果药物容量<2ml的可用注射用水稀释至2m1)。根据患者胖瘦选用5~7号针头,常规消毒皮肤,左手固定皮肤,右手以执笔式持针刺入穴位15寸,上下提插,待患者有麻、沉感时且回抽,未见回血时将1/2量药物快速推入,完毕拔针,按压注射部位,顺时针轻揉片刻。换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将余药同法对另一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根据医嘱于术后6小时拔除导尿管,协助患者坐起,30分钟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以个体差异适量运动,坚决杜绝强行锻炼。②护理人员对患者胃肠功能的评估:护理人员连续3天评估患者的术后情况,手术结束回病房后即开始评估,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首次肛门主动排气时间(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每隔2小时由专人听诊患者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左下腹4个区,每个区每次听诊1~2分钟,如在2个区听诊发现肠鸣音,在每1分钟4次或4次以上则为肠鸣音恢复,并记录其最早时间)。③护理要点:针刺足三里时,进针要快,上下提插后,有酸、麻、胀感时缓慢注入维生素B1针100mg或胃复安针10mg,拔针后要继续压穴位,以加强疗效。④注意事项:所取穴位要准确;穴位注射的深度要掌握;如患肢严重血液循环障碍,或肢体有肿胀时,不适宜在患肢穴位注射,以免发生感染和出现坏疽;对维生素B1针或胃复安针敏感的禁用;嗜铬细胞瘤、癫痫、进行放疗或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禁用;对肠道活动增强可导致危险的患者,如机械性肠梗阻、胃出血等也禁用。

结 果

穴位注射组术后18~70小时排气,肠功能恢复,平均为46小时;对照组术后24~96小时排气,肠功能恢复,平均78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讨 论

注意用药前的情志调护:情志调护是根据护理心理学的理论,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互动过程,帮助患者获得最佳身心状态的一项带有科学性和技术性的措施。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抑制是机体对创伤刺激的全身反应之一,术后腹胀和肠麻痹、肠粘连或肠梗阻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常因这些并发症遭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而且增加经济上的负担。因此,腹部手术后加强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与护理,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的重要措施。目前常规方法主要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但往往是患者出现了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后才对症用药,是被动的。穴位注射注重给药前的情志调护,并通过给药途径主动干预,预防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护理特点:中医认为,胃肠功能紊乱与麻醉和手术的创伤有关,导致脏腑生理机能失调,阴阳平衡和气化机制破坏而阻滞不通、气血不畅、脾胃不和或内伤、气血瘀滞、气机升降失宜。因此,化湿醒脾、行气散滞、疏通气机是本病治疗的关键。穴位注射是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经穴的综合作用,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阳明多气多血,又为强壮保健要穴,针刺该穴具有和肠消滞、补中益气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人体有多种调节作用,可提高白细胞总数,使白细胞释放溶菌酶增多;对胃肠蠕动和多种消化酶分泌有调节作用,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胃复安针或维生素B1针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因针的机械刺激加上药物本身的作用,能提高穴位的兴奋传导,激发经络与药物的协同作用,通过药物刺激穴位,增强药物的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使麻醉的胃肠恢复蠕动,促进肠腔内积气的排出,使胃肠功能及早恢复正常。故足三里穴位注射药物的方法既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又配合西药对胃肠功能的兴奋作用,促使胃肠功能恢复迅速,使患者尽早进食饮食,减少许多并发症的发生,有益于病体恢复。

参考文献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期间, 来我院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共90例, 其中男48例, 女42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 (50.6±5.6) 岁。在这90例接受过腹部手术患者中, 25例患者胃大部分切除, 22例肠梗阻手术、8例腹部损伤手术, 12例胃癌根治术、10例直肠癌根治术、13例结肠癌切除术。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置管。术后均接受常规禁食, 4 d内90例患者行肠外营养治疗, 对患者电解质变化进行检测。在对患者给予肠内治疗时, 以全营养膳食纤维蛋白液为主, 使用50 m L注射器经鼻空肠营养注入,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逐日增加进食剂量。

1.2 评判标准:

以资料诊断标准为主, 其中包括: (1) 患者进食后耐受差超过5 d, 肠呜弱, 进行性肠胀气; (2) 胃肠蠕动消失; (3) 肠鸣音逐渐消弱或完全消失, 少部分患者出现高度腹胀、中毒性肠麻痹等情况; (4) 患者出现胃溃疡。

1.3 方法。

常规治疗组:对患者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 mg, 1次/天, 手术后24 h内口服四磨汤20 m L, 3次/天。针灸治疗组:由中医医师行针灸治疗, 选取患者中脘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 帮助患者改善传导功能以及胃肠运化。患者穴位选定后捻转强裁激, 2次/天, 留针时间为30 min。复合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针灸治疗。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 病情有明显好转, 尚未出现缺血坏死、肠梗阻等多种并发症。在肛门排气恢复上, 常规治疗组与针灸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0.05) , 复合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

注:经过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年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 ;常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具有显著差异 (P<0.05) ;针灸组和复合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患者胃肠道功能会受到腹部外科手术的影响。对于开腹手术而言, 尤其是大型的开腹手术, 因为麻醉时间较长、暴露时间也相对较久, 再加上手术操作对胃以及肠道损伤等各种因素[4], 腹腔干神经丛难免受到干扰, 使交感神经元异常兴奋。肠胃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节律也会出现异常, 特别是对于某些患者而言, 抑制性激素会起到类似于鸦片的作用, 使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生理性肠蠕动造成麻痹, 属于对患者的保护性机制, 患者在术后会出现肠道功能异常、肠空积气等症状[5]。该研究表明, 当患者接受开腹探查术之后, 立即进行核素扫描, 会发现核素会在胃内停留后进入小肠内, 在小肠内会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到达结肠。

根据上述机制与各种因素, 本研究总结以下几点经验:医护人员应当采取正规的外科操作技巧以及基本观念, 从根本上树立一个保护组织减少创伤的微创理念。在对患者进行腹腔探查过程中, 动作要轻, 避免消化道肠管和系膜遭到用力牵拉, 在对肠管以及胃进行牵拉以及握持时, 需要用湿纱布做衬垫, 尚未使用的肠管和胃需要放回腹腔内, 裸露在外的肠管、胃需要用湿纱布将其覆盖;当患者胃肠道被切开之后, 要对周围的脏器官进行保护, 避免出现感染;在止血时, 过程要彻底。所以, 并不是只有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时才能使用微创理念, 按照上述原则对患者实施胃肠道手术, 可以从根本上提升胃肠道恢复功能, 促进胃肠道恢复。

在本研究中, 针灸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进行比较P<0.05, 针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复合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复合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的效果相当, 针灸治疗与复合治疗均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肠道负担, 帮助患者缩短肛门排气时间, 其疗效均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 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与术中操作有着直接关系。若患者胃肠道功能出现异常, 则需要及时采取针灸治疗, 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因此复合治疗与针灸治疗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艾晓辉, 黎孝坚, 莫军, 等.内外合治促进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6) :464-465.

[2]蒋芝英.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中旬版) , 2013, 30 (29) :2635-2637.

[3]汪中举.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3, 26 (8) :115-118

[4]郑少孟.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2) :129-130.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胃肠手术病人45例, 均符合相应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肠梗阻病人16例, 幽门梗阻10例, 结肠癌4例, 直结肠癌5例, 胃肠穿孔修补6例, 急性阑尾炎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的胃肠手术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后护理干预。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病人胃肠功恢复情况及术后胃肠并发症发生情况。 (1) 体位干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 (通常为术后6h~8h) 可由病人取自觉舒适的体位进行休息和活动, 术后注意减少病人躯体移动以避免对伤口造成牵拉, 有利体位可促进病人局部血液循环通畅, 使病人腹部张力得到释放, 减少手术切口的牵拉痛[4]。 (2) 早期活动干预。术后早期锻炼分3个阶段:第1阶段 (术后6h~24h) 行呼吸、上肢、下肢运动;第2阶段 (术后24h~72h) 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加大病人活动量和增加脐周自我按摩、腰背自我叩击活动;第3阶段 (术后72h) 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病人运动强度, 以病人能够完成各项运动并逐步提高为主要目标[5]。根据病人康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难度及活动量。研究表明, 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进行活动可刺激胃肠道蠕动, 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更通畅, 胃肠道分泌功能更加活跃, 使病人胃肠内容物能够顺利排出, 同时增强了病人食物消化及吸收功能[6]。 (3) 腹部护理干预:温热能够较好地刺激病人胃肠神经, 使其神经反射更加明显, 引起肠蠕动, 更好地促进气体的排出。腹部按摩对胃肠道是一种机械刺激, 可加速血液循环, 加快胃肠血运, 刺激胃肠神经, 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强, 促进排气排便[5]。术后6h开始给予病人进行腹部按摩、热敷, 嘱病人取仰卧、屈髋、屈膝体位, 护士四指并拢, 按摩时以脐为中心避开切口, 顺时针运动, 同时沿切口两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按摩。操作由轻到重,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速度适中, 用力时切忌增加切口垂直方向张力,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注意保暖, 使病人感觉温暖舒适, 无痛苦。每次按摩10min, 如病人腹胀, 按摩时间可延长15min, 每日2次。 (4) 早期饮食干预:对于腹部手术, 传统的进食标准是待病人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 而快速康复外科认为早期进食或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加速伤口愈合, 促进肠道蠕动, 降低分解代谢及保护肠黏膜屏障[5]。病人术后6h即可进少量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肛门排气后且无腹胀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因为食物对咽、食管、胃的机械刺激兴奋迷走神经, 反射性引起胃肠运动加强, 刺激胃肠激素释放,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7]。 (5) 咀嚼口香糖:术后早期咀嚼口香糖利用假饲的原理[8], 通过神经体液反射, 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使胃肠功能蠕动增加, 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病人术后回到病房后2h~4h开始咀嚼木糖醇口香糖, 2h1次, 每次2片或3片, 直至肛门排气。相对于使用胃肠动力药等辅助治疗措施, 咀嚼口香糖更安全、经济, 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口腔的舒适度[9]。

1.2.2 观察指标

术后6h开始检测并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情况 (2h1次) , 记录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每日早、中、晚观察并记录病人术后肛门第1次排气的时间;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观察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病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术后均有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肠粘连、尿潴留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症出现, 其中观察组4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对照组10例病人出现上述并发症中1种或多种, 并发症发生率为45.4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32, P<0.05) 。

3 讨论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7

关键词:音频理疗,胃肠功能,胃癌

研究表明,术后胃肠功能的抑制状态与手术操作的刺激、腹腔内感染等因素有关,而胃肠功能的抑制状态又容易诱发或加重腹膜炎,导致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或肠粘连的发生[1,2],因此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能早期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无创干预措施很少,仅有一些中药服用或灌肠的处理报告,但临床疗效不太满意。目前已知,音频理疗具有消炎、镇痛、增加局部组织血流量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3],广泛应用于骨折、关节炎、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等方面,但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尚无应用疗效报道。本课题组自2006年起,对198例胃癌术后患者除采用输液、预防感染等传统治疗措施外,加用音频理疗,记录其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并与只采用输液、预防感染等传统治疗措施组进行比较,来判断音频理疗在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一些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我院普外科2006年到2010年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396例,均无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按住院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9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t检验,P>0.05)(表1);手术均采用开腹胃癌根治术(根治性全胃切除+P襻吻合术),麻醉均采用气管内全麻,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术后除采用输液、预防感染等传统治疗措施外,加用音频理疗,音频电流理疗仪器的频率为2000Hz,将电极放置于腹部切口旁边脐水平线上。治疗时间每次15min,每日2次,每次间隔时间约10h。记录手术结束到出现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2)对照组:术后只采用输液、预防感染等传统治疗措施,不采用音频理疗。记录两组从手术结束到出现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音频理疗前对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其治疗作用、意义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能紧密配合。

2 结果

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治疗组为46.5 5.47)h,对照组为(58.26.29)h,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t检验,P<0.05)。术后出现肠粘连并发症例数治疗组为11人,对照组为17人。治疗组中少数患者在音频理疗过程中觉腹稍胀,极少数患者音频理疗后因肠蠕动过快而致腹痛,余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腹部术后早期皆会出现胃肠功能受抑制,表现为肠鸣音消失、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重者可持续数天,延长了康复时间并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如胃肠功能迟迟不恢复,胃肠吸收功能也滞后,胃肠淤胀、胃肠液积存,由此继发的水电解质失衡及营养不良,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十分不利,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加重功能障碍[4]。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开腹手术可致局部炎症细胞侵润,激活一氧化氮合成酶和环氧化酶-2,使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分泌释放增加,兴奋抑制性运动神经元,抑制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使胃肠功能恢复延迟[5]。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术后使用音频理疗的治疗组出现肛门第一次排气明显早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音频理疗可以显著促进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因音频理疗具有消炎、增加局部组织血流量等作用[3],局部血流量增加带来丰富营养刺激肠粘膜生长,保护肠粘膜屏障,抑制肠道内细菌繁殖并及时清除产生的内毒素,减少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对胃肠功能的抑制作用[6]。故治疗组胃肠功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该疗效加快了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病人恢复饮食早,缩短了静脉输液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因其使用方便,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实验中发现采用音频理疗的患者术后随访肠粘连例数为1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7例),提示音频理疗在预防术后肠粘连方面可能起一定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靳大勇,吴肇汉.胃肠癌手术前营养支持与肿瘤生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6):336-337.

[2]董谦,费哲伟,陈大伟,等.胃癌根治术后胃乏力症的临床诊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1):898-890.

[3]纪树荣.康复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4]Peeters T,Matthijs G,Depoorterre I,et al.Erythromycin is a motilin receptoragonist.Am J Physiol,1989,257:G470-474.

[5]Bauer AJ,Schwarz NT,Moore BA,et al.Ileusin critical illness:mechanismsand management[J].Curr Opin Crit Care,2002:152-157.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8

关键词:肝胆病,胃肠活动,护理

肝胆疾病在临床外科中较为常见, 外科手术对于疾病的治疗十分有效, 然而现阶段随着肝胆手术过程的全身麻醉以及术后的镇痛泵使用频率增加, 影响肝胆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对手术疗效以及疾病预后十分不利, 所以做好肝胆患者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十分关键[1]。本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肝胆手术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观察肝胆患者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肝胆手术的患者88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9例;年龄29~68岁, 平均 (42.5±10.2) 岁;其中行胆肠吻合26例, 肝叶切除12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4例, 胰体尾切除患者2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18例;年龄30~69岁, 平均 (41.7±10.8) 岁;其中行胆肠吻合25例, 肝叶切除11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5例, 胰体尾切除患者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方面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术前准备、应用抗生素以及肠内营养支持, 具体如下: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在术前检查心、肺、肝、肾功能, 同时检测电解质水平。若患者存在高血压、肺功能不全则需要给予相应的处理符合外科手术要求;术前6例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以及电解质紊乱, 给予及时有效地处理恢复正常;16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 应用100~200ml冰0.9%氯化钠溶液加入去肾上腺素4~8mg胃肠灌注, 在术前留置胃管, 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状况;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则通过补液、扩容、输血等治疗措施, 从而恢复组织灌注、维持内环境稳定。

1.2.2 应用抗生素

在肝胆外科手术中, 对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差异给予不同剂量的抗生素, 抗生素能够通过抑制RNA多聚酶而抑制RNA合成发挥抗菌作用;预防性抗生素以口服为主, 其具有肠道浓度高、吸收率低, 因此起效快, 确保肠道局部的抗菌效果, 对于肠道感染高危患者则能够通过静脉预防性注射抗生素。

1.2.3 肠内营养支持

鼻饲管泵入肠内营养聚合剂, 前3d分别给予500、1000、2000ml, 第4天开始全量给予, 速度控制在30~120ml/h, 为期1周。

1.3 观察指标

于手术前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 常规行血、尿、便常规检查以及电解质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术后观测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等指标评价胃肠功能的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32.5±10.8) h, 首次排气时间为 (43.7±15.6) h;对照组为 (46.4±16.0) h、 (67.3±16.8) h。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5.45%) 高于对照组 (77.27%) , 复发率 (2.27%) 低于对照组 (13.64%)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肝胆手术在临床外科中普及、开展率较高, 该手术创伤性较高, 同时胃肠道受到暴露, 术后患者的蠕动功能受到抑制, 肠腔内气体无法排除, 引起肠腔内积气, 部分患者能够自行缓解,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腹胀[2,3], 造成隔肌上抬, 不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 严重的引起呼吸衰竭,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做好护理工作促进肝胆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大有裨益[4]。随着胃肠道蠕动功能逐步恢复, 肛门排气恢复后腹胀等不适多可自行缓解。但部分患者肠蠕动恢复较慢, 导致肛门排气较晚进而引起严重腹胀者, 可出现隔肌上抬, 甚至导致呼吸运动受限、呼吸困难。腹腔内压力升高亦可使下腔静脉受压, 影响静脉回流进而引起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32.5±10.8) h, 首次排气时间为 (43.7±15.6) h, 显著优于对照组 (46.4±16.0) h与 (67.3±16.8) h, 表明肝胆手术患者围术期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充分营养支持对于促使患者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意义显著[5]。

综上所述, 做好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如术前准备、应用抗生素以及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武鸣, 吴为.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24 (8) :3886-3887.

[2] 曲慧利, 孙彩霞.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疾病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 2008, 23 (2) :137-138.

[3] 黄升.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13) :104-105.

[4] Kmda Y, Tsuyuguchi T.Long-term follow-up evaluation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fter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postoperative bile duct strictures[J].Surg Endosc, 2010, 24 (4) :834-840.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9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股骨头置换;肢功能恢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19-02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渐发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己成为恢复髋关节功能和解除患者疼痛的主要手段[1]。此次研究将70位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手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6个月后髋关节的功能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其中女性40例,男性30例;年龄在50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68.22±11.02岁;病程在2个月至3年之间,平均为1.01±0.55年。假体材料:67例为骨水泥,3例为非骨水泥;其中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股骨胫骨骨折51例;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和假体材料等方面的比较均为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只接受常规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在手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手术后3小时就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相关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1)对比手术2周后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2)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对手术后6个月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随访,其中优为90—100分,良为80—89分,可为70—79分,差为7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3.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S)明显低于对照组(+S),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在恢复髋关节功能和缓解疼痛的各种治疗手段中,人工股骨头置换已经成为最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后增加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2-3]。此次研究将70位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手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体位指导:向患者讲解相关基础知识,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换,手术后要避免伸髋外旋、髋关节>90°、下肢内收超过身体中心线以及屈髋内旋4个体位。(2)肌肉锻炼方法:手术后3小时,患者身体尚未恢复,身体较为虚弱,不宜进行过大的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各关节的稳定性以及肌肉张力得到保持,避免出现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等情况。患者可以进行患足背屈活动或被动跖屈等活动,但不宜进行太久;同时还可以根据护士的指导进行肌四头肌等训练,每组20次,每天2至3组。手术1天后还可以进行抬高患肢、行臀大肌以及臀中肌等训练,以保持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张力,每天2至3次,每次5至10分钟。为了防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还应进行促进患肢的静脉血液回流。为了防止出现压疮,要进行抬臀练习。还应练习膝关节和踝关节,避免出现髋关节脱位。手术后的第2天可以采取半坐位,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患侧关节活动。主动增加屈伸膝关节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注意限度,避免髋内旋内收。手术后的第3天可进行CPM机训练,每天2次,每次1个小时,循序渐進,不断增加训练的时长。手术后2至7天,指导患者进行适应性训练,借助拐杖进行行走、由坐位转至站位,帮助患者在床边站立,不断增加训练重量,有不负重至部分负重在至完全负重,患者通过双手的支撑坐起,伸直患腿直至到床边站立。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股骨头置换患者在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肢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莉莉,冯君. 康复护理在促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244-245.

[2]周柳娇,梅缙瑶,张芳.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促进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4,18:4089.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篇10

1 影响剖宫产术后胃肠蠕动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1.1 电解质紊乱

腹部手术患者由于钾摄入减少和丢失增加, 于术后24h内普遍存在低血钾。在低钾血症时, 肌肉兴奋性降低使胃肠道蠕动减慢, 所以血钾浓度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密切的关系[1]。

1.2 术后镇痛

阿片类药物对肠功能的抑制作用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吗啡可作用于脊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 直接通过外周神经作用于小肠, 抑制肠蠕动[2]。

1.3 宫缩痛及切口疼痛

疼痛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反射性地抑制胃肠功能, 使平滑肌张力降低, 而括约肌张力增高[3], 导致肠麻痹、腹胀, 不利于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2 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的护理干预

2.1 西医药护理

2.1.1 口服给药

(1) 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直接作用于胃肠壁, 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 防止胃食管反流, 增加胃肠蠕动, 促进胃排空, 协调十二指肠运动, 抑制恶心、呕吐。于术后6~12h口服多潘立酮20mL (含多潘立酮20mg) , 每间隔6小时1次, 直至排气后进食为止;如36h未排气, 再每隔4小时服用20mL, 直至排气, 食欲改善为止[4]。 (2) 西沙必利:新型的全胃肠动力药, 通过选择性增加肠肌层神经丛节后处乙酰胆碱的释放而加强胃肠运动[5], 但由于该药的心脏毒性国内外已停止生产, 而使用替代品如莫沙比利等。 (3) 氯化钾:钾能维持骨骼肌正常张力和神经冲动传导, 可使肠道、子宫和支气管平滑肌张力上升, 术后6h口服氯化钾缓释片1g (2片) , 3次/d[6]或氯化钾口服液10mL, 3次/d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4) 缓泻药:氧化镁结合磷酸氢二钠可促进胃肠蠕动[7]。

2.1.2 静脉给药

(1) 红霉素0.3g加入10%GS 500mL静滴, 红霉素是胃动素激动剂, 具有胃动素样作用, 促进小肠动力 [8]。 (2) 维生素B1在术后8h肌注维生素B1 100mg 1次。维生素B1能抑制胆碱酯酶, 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 增加了胃和十二指肠蠕动使腺体分泌增加[9]。 (3) 控制术中补液量, 也可防止术后因液体过剩所导致的胃肠功能恢复延缓[10]。

2.1.3 硬膜外给药

镇痛药0.25%布比卡因20mL, 氟哌利多5mg, 新斯的明1mg, 地塞米松10mg, 吗啡10mg, 加生理盐水配120~150mL从硬膜外持续泵入[11]。应用新斯的明后, 一方面通过镇痛抑制了疼痛诱导的交感神经活动, 恢复胃肠蠕动。另一方面, 新斯的明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促进排气[12], 从而克服了常规术后镇痛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1.4 开塞露纳肛

术后6h予开塞露20mL纳肛, 利用开塞露高渗作用吸收水分, 使肠内压力增高, 刺激直肠壁感受器;镁离子等大部分离子不被重吸收通过激动M胆碱受体, 引起直肠平滑肌收缩加强, 肛门括约肌松弛[13]。

2.2 中医药护理

2.2.1 针灸

针刺合谷、足三里穴, 并穴位贴敷磁疗器。合谷穴属于阳明大肠经, 具有疏风、解表镇痛、通络的功能, 选择此穴可减轻疼痛;足三里系阳明胃经合穴, 能调理脾胃、通经活络、减轻疼痛、促进宫缩的作用。选择此穴, 可达到调理气机、和胃降逆, 减少消化道反应, 促进胃肠道功能, 有利于整体功能恢复[14]。

2.2.2 按摩

术后24h左右施予术足反射疗法:采用全足施术重点加强的方法, 个别患者于术后10h左右施术。重点加强的反射区: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按压30~50次, 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按压10~20次, 胃、胰、十二指肠反射区按压10~30次, 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等反射区按压20~40次 (右足为升结肠、横结肠) 等。在治疗时根据患者身高、体重等条件, 适当地增减反射区及施术的力度, 以患者感觉有痛感但能耐受为度[15]。另外, 术后6h起用大拇指交替按摩产妇双侧合谷穴、足三里各15min, 每日3次可促进肛门排气[16]。

2.2.3 内服中药

(1) 四磨汤口服液:术后6~12h开始口服四磨汤口服液, 每8h口服20mL。有研究表明, 此其组方四味药木香、枳壳、乌药、槟榔等均可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 促进胃肠蠕动, 且作用较温和而持久, 有利于肠蠕动从不规则向规则转变, 从而加速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17] 。 (2) 参朴汤:黄芪15g、厚朴10g、枳壳10g、生甘草10g、益母草30g、蒲公英20g、槟榔8g、陈皮6g、党参15g、桃仁10g、川芎10g、加水600mL, 煎成150mL, 术后8h给中药口服50mL, 4h后重复, 每天1剂。方中诸药相配, 切中病机, 有效调节术后机体的应激状态, 改善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有利于手术后机体的康复[18]。 (3) 行气汤:白萝卜500g洗净切成薄片、陈皮10g, 一同放入锅中, 加水2 000mL先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0min, 弃渣取汁, 放少许食盐以调味即成。产妇术后6h开始服30mL, 无胃脘部不适及腹胀情况, 1h后又服50mL, 再过1h100mL, 继续观察有无腹胀情况, 若无, 以后每2h口服100mL, 至肛门排气。方中陈皮所含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 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 还有活血化瘀、抗菌之功效[19]。与白萝卜合用增强了行气活血, 利肠消滞的功效。

2.2.4 外用中药

茱萸10g研为细末, 取米醋适量调为稀糊, 在术后30min内贴于肚脐处外用敷料遮盖, 每12h换药1次, 连续3次。肚脐为神阙穴, 内联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 药物吸收后输布全身, 使全身经络疏通[20]。

2.3 早期肠内营养

术后6h开始进食, 第1次进清流质300mL, 第2次进稠流质, 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早期进食, 食物进入胃肠道后可以刺激黏膜及平滑肌感受器,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加强胃肠蠕动,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21]。

2.4 早期锻炼

早期术后6h开始活动可增加肠蠕动, 从而加快胃肠功能恢复[22]。国外也提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23]。

2.5 咀嚼口香糖

咀嚼口香糖的作用机制大致就在于兴奋口腔及胃肠道, 引起反射, 从而促进胃肠蠕动及消化液分泌[24], 且用口香糖治疗经济实惠、简单易行。

3 展 望

上一篇:双模式液压机械传动下一篇:场景模拟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