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2024-05-15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共9篇)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篇1

腹部手术在患者受到外伤或自然疾病时是一种必要有效的手术方式, 包括三种基本类型的腹部手术:阑尾切除术、剖腹探查术和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由于术后需卧床休息, 胃肠蠕动减少导致胃肠功能得不到及时恢复, 容易使毒素被吸收, 易产生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 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产生了不利影响[1,2]。因此对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工作提出了要求。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在许多临床疾病的临床治疗和恢复中起到显著的疗效, 能缓解患者对于手术的焦虑心理, 且在腹部手术中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传统上肠胃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为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3]。本研究旨在观察并评价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08年3月~2013年2月行腹部手术患者160例, 无心血管及肺部疾病。其中男92例, 女68例;年龄27~63岁, 平均 (38.2±10.7) 岁;胃大部切除67例, 胃肠修补38例, 右半结肠切除29例, 左半结肠切除6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硬膜外局部麻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男47例, 女33例, 年龄29~61岁, 平均 (37.6±12.2) 岁;对照组男45例, 女35例, 年龄27~63岁, 平均 (38.3±10.8)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实验组术后均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1.2.1 常规护理

采用常规护理法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术前及术后均没有对早期活动进行讲解及指导, 没有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 但同样在手术24 h后对患者进行擦浴, 并用热水每晚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 配合远红外线理疗法和腹部按摩法进行腹部理疗, 以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4]。

1.2.2 系统化护理

1.2.2. 1 健康教育

为患者讲解腹部手术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其在各种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所具有的优势、手术预期达到的疗效和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将腹部手术知识做成精美的小册子发放给每位患者, 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和医护人员的介绍, 真正在心理上接受腹部手术, 减少其因不了解手术方式而引起的焦虑和担忧。通过认真仔细的健康教育, 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和医疗花费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研究显示在一些疾病的术后护理中对患者的疗效有推进作用。

1.2.2. 2 舒适护理

腹部手术虽然具有创伤小的特点, 但由于仍然是一种应激性的手术, 也会在手术部位形成创伤, 因此难免给患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小的负担, 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所以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显得尤其重要。一切护理工作的开展都应该以患者的舒适为宗旨。从手术疗效上开导患者, 使其心情顺畅, 放下心理压力。病房要注意清洁, 物品摆放和谐有序, 使人心情愉悦。与患者交流时注意语气温和、表情丰富和态度谦恭, 让患者随时得到护士的真诚帮助和呵护。

1.2.2. 3 腹部按摩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术后第1天护士开始为其行背部穴位按摩。操作方法:患者侧卧, 操作者双手张开以双拇指为重心从患者第1胸椎开始, 按摩由棘突向外旁开5 cm依次向下直到第4骶椎旁开5 cm止[5]。自上而下反复按摩10次, 然后揉摩腰背至双肩5次。术后第2天早上和晚间据此各护理1次。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再做相应调整。

1.2.2. 4 术后早期活动及饮食指导

腹部手术后适当的活动对患者的恢复意义重大, 如果术后身体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极易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因此, 应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有效的术后活动。当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 主管护士对患者术后活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指导和示范, 先进行床上翻身活动, 术后第1天床上坐起, 后腹腔镜手术未完全破坏肾周的支持组织, 一般术后第2天可下床活动[6]。第1次下床活动都由主管护士指导陪同, 解除患者对活动的焦虑、紧张情绪[7]。饮食方面, 术后6 h给予流食, 如米汤、藕汤等低能、低糖同时不产气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后对比分析;并根据患者的上述指标对其肠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护理工作完成后,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让患者对接受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统计结果用来评价两组护理方式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1.4 疗效评价标准

以肠鸣音恢复时间的早晚作为评价标准, 24 h内为恢复好, 24~48 h为恢复良好, 48 h以上为恢复差。恢复率= (好+良好)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 结果显示, 实验组首次排气时间为 (23.7±2.1) h, 而对照组用时 (32.4±4.7) h;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15.4±2.7) h, 对照组为 (23.7±6.9) h;实验组首次排便时间为 (36.1±5.7) h, 对照组为 (47.4±6.3) h;上述比较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显示, 系统护理干预能使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得到更快速的恢复。统计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综合评价比较

实验组患者综合评价, 好59例, 良好18例, 差3例, 恢复率为96.3%, 对照组患者综合评价, 好28例, 良好36例, 差16例, 恢复率为80.0%。两组患者恢复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统计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满意度调查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对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分析, 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45例, 比较满意30例, 不满意5例, 总体满意度93.8%;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32例, 比较满意31例, 不满意17例, 总体满意度7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患者对系统护理干预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更高。统计结果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是腹部手术术后的一个重要过程, 术后早期活动能增强体内脏器代谢能力, 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对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起重要促进作用[8]。同样对腹部按摩可加速胃肠血运, 刺激胃肠神经使胃肠蠕动反射性增强, 使气体早日排出[9]。术后腹部红外线理疗通过对皮肤感受器的刺激, 起到调节腰骶部神经和促使腹部毛细血管扩张的作用, 加速血液循环, 增强新陈代谢, 从而达到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作用[10,11]。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在许多临床疾病的临床治疗和恢复中起到显著的疗效, 能缓解患者对于手术的焦虑心理, 且在腹部手术中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本研究旨在观察并评价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效果。本研究抽取行腹部手术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实验组术后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 结果显示, 实验组首次排气时间为 (23.7±2.1) h, 而对照组用时 (32.4±4.7) h;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15.4±2.7) h, 对照组为 (23.7±6.9) h;实验组首次排便时间为 (36.1±5.7) h, 对照组为 (47.4±6.3) h;实验组患者综合评价, 好59例, 良好18例, 差3例, 恢复率为96.3%, 对照组患者综合评价, 好28例, 良好36例, 差16例, 恢复率为80.0%;且实验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3.8% (75/80) , 对照组的患者满意率为78.8% (63/80) ;上述比较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本研究结果提示, 系统护理干预能更快地使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且患者满意度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腹部手术越来越普遍, 相应的有效护理是患者术后恢复的保障。系统化的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对新型手术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通过护理人员的详细介绍, 患者能很好地配合医生的工作, 提高疾病治疗的效率, 迅速恢复身体功能。腹部手术后, 采取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 是患者肠胃功能和其他功能恢复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 随着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种便利高效的医疗技术的使用再配合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使腹部手术患者在身心和经济负担方面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

摘要:目的 观察并评价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抽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行腹部手术患者160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80例术后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80例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如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并根据患者的上述指标对其肠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评价两组护理方式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首次排气时间为 (23.7±2.1) h, 而对照组用时 (32.4±4.7) h;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15.4±2.7) h, 对照组为 (23.7±6.9) h;实验组首次排便时间为 (36.1±5.7) h, 对照组为 (47.4±6.3) h;实验组患者综合评价, 好59例, 良好18例, 差3例, 恢复率为96.3%, 对照组患者综合评价, 好28例, 良好36例, 差16例, 恢复率为80.0%;且实验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3.8% (75/80) , 对照组的患者满意率为78.8% (63/80) ;上述比较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能更快地使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且患者满意度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系统护理干预,腹部手术,肠胃功能恢复,效果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篇2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肠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47-01

近年来,很多产妇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采取剖宫产的生产方式,剖宫产相对于顺产,具有手术创伤大、产后恢复慢等特点。又因为手术要采用麻醉的方式,剖开腹腔,从而导致术后肠蠕动的短暂消失,而且术后必须卧床,活动量小,从而导致肠功能迟迟不能恢复[1]。本文探讨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措施来加快产妇肠功能的恢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产科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180例。手术方式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8小时禁止进食。麻醉方式都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产妇年龄分布在22-36岁,其中初产妇148例,经产妇32例。孕32-42周。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上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产后的首次通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两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在体质量、消化系统疾病、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术后6h内禁止进食,待首次通气后进流食,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腹部按摩:在患者手术6h后,采用腹部按摩的方式。护理人员保持双手干净,然后涂上专用按摩油,对产妇腹部进行大面积按摩,每次保持5分钟,每隔6小时按摩一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妇肠功能尽早的恢复[2]。

1.2.2 饮食护理:在患者手术6h后可以进流质饮食,此时还只能喝点汤水,我们可以给患者饮用一些白萝卜水或者橘子水等促进排气的汤,在手术24h后,可以多饮用温水,待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半流质食物,比如稀粥、蔬菜粥、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术后1周以后恢复正常饮食,可以给产妇多喝有营养的汤,比如猪脚黄豆汤、乌鸡汤等,既要尽快补充产妇的身体能量又要尽快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

1.2.3 运动护理:运动对产妇的产后各方面恢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剖宫产后患者即刻进行简单运动,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因为麻醉的作用,这段时间患者本身不能运动,所以我们要协助患者进行腿部按摩和腿部屈膝运动,6小时后可以开始引导患者开始翻身,同时进行抬臀和缩肛锻炼,12小時后鼓励患者自行排尿,24小时后开始下床沿床边慢行,之后在房间慢走,并逐渐恢复主观运动能力[3]。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首次通气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和x检验,p<0.05表明此次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肛门排气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我们分别记录了每一个患者的肛门通气时间,并进行了数据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肛门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小于等于12小时的有36例,占总数的40%,对照组小于等于12小时的有25例,占总数的27.78%,观察组12小时内的肛门通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产妇在择期行剖宫产后,手术创伤较大,这种手术方式一般是切开腹腔及子宫,行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后患者的肠蠕动会完全消失。在这段时间内,肠管的大量纤维会黏结在肠壁,从而严重影响产妇的肠蠕动功能恢复,整个恢复过程需要48至72个小时[4]。如果肠功能长时间不能恢复,则会影响患者的排气和排便,让患者感到不适。还有一些产妇因为产后虚弱,加上心理原因、麻醉原因导致产后畏动,长时间躺着不愿更换体位,更不愿下床运动,从而更加延长了肠蠕动恢复的时间[5]。

肠蠕动的恢复时间延长,不仅不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也影响产妇的乳汁分泌。因为肠功能如果消失,就会影响产妇的进食时间,不利于产妇的营养吸取和身体机能恢复,也会影响乳汁的分泌从而影响母乳喂养。本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从腹部按摩、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等方面来促进产妇的肠蠕动功能恢复,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护理可以加快肛门通气,运动护理可以促进产妇的身体素质康复,这些护理措施都有利于产妇的肠蠕动功能恢复,促使产妇尽早康复。

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术后的首次通气时间早于观察组,肠蠕动恢复时间也早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说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患者肛门尽早通气,肠蠕动功能尽早恢复,从而使产妇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娟. 浅析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0:152.

[2]江燕飞,丁海燕. 腹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03:328-329.

[3]张彩霞. 系统护理干预对提高剖宫产术后泌乳量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2012,11:163-164.

[4]罗菊周. 饮食护理干预对48例剖宫产术后泌乳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01:77-78.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篇3

关键词:肝胆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临床分析

肝胆疾病在我国外科疾病中属于比较常见和高发的类型, 对于肝胆疾病患者如何进行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处理工作一直使我们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1]。目前对于肝胆疾病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 该种麻醉方法对于患者进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经调查研究发现提高患者的胃泌素水平有助于缩短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发现围手术期处理会影响肝胆疾病患者外科手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如果采用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2]。根据以上情况, 我院对于收治肝胆疾病患者进行常规围手术期处理,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肝胆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处理促进肠胃功能恢复的概念

肝胆疾病患者在围手术期期间所进行的相关处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应进行手术所造成的心理和身体的创伤, 同时也促进肝胆疾病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早日恢复。对于肝胆疾病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处理的成功不是单指某项处理措施成功, 而是指整个综合处理措施使得肝胆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肠呜音恢复时间得到了缩短[3]。对于肝胆患者进行相关处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术前的准备, 二是手术过程中的处理, 三是术后的护理工作。

2 肝胆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处理促进肠胃功能恢复的具体内容

2.1 术前准备

在手术之前要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帮助患者克服焦虑不安的心理。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 对于患者进行肠道准备是术前准备的重点工作, 有效的肠道准备能够有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和减少患者术后感染的概率。同时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禁食、禁饮的处理, 防止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误吸的情况。

2.2 手术过程中的处理

(1) 对于患者在进行麻醉前让其服用抗焦虑药, 要助于降低患者在手术后所出现的疼痛情况。 (2) 在手术中对于患者进行使用低分子肝胆素, 防止患者出现血栓情况[4]。 (3)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患者使用不同等级的抗生素, 防止患者出现术后感染。 (4) 要保证手术室的温度在合理范围内, 如果手术期间温度较低的话会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并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

2.3 术后的护理工作

(1) 术后12h后给患者的胃管注入依托必利10mg生理盐水溶解液, 然后夹闭胃管30min, 此后每8h重复注入一次, 以达到提高患者胃泌素水平和促进患者肠胃功能的目的[5]。 (2) 对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处理,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伤口感染率和术后病死率。 (3)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一些早期的床下活动, 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促进伤口的愈合[6]。

3 肝胆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处理对于促进肠胃功能恢复所起到的作用

经调查研究发现对于肝胆疾病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处理有助于缩短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肠呜音恢复时间, 促进肠道功能的早日恢复, 极大地缩短患者术后进行住院治疗的时间, 减少患者进行住院治疗费用, 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负担[7]。但在缩短患者术后进行住院治疗的时间并不是刻意这样做, 缩短的住院时间是建立在合格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已经完全康复刻意进行出院的基础上的, 使肝胆患者疾病得到治愈并且康复出院, 肠胃功能得到完全恢复是我们医护人员对于肝胆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所在。

4 小结

一般在进行肝胆手术时因手术操作等原因要将胃肠道裸露在外面, 这就会导致患者胃肠道出现一段时间的麻痹期, 一般要让患者恢复胃肠道蠕动需要等待1~3d左右的时间, 当患者出现肛门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时即为胃肠蠕动功能恢复[8]。患者在胃肠蠕动功能没有恢复时, 一些病情不是太严重的患者不会有明显不适感觉, 少量患者会出现不适感觉。一旦患者恢复胃肠蠕动功能时间较晚, 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腹胀反应, 甚至有些特别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而且肠腔内的胀气也会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所以尽快恢复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也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9]。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篇4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股骨头置换;肢功能恢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19-02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渐发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己成为恢复髋关节功能和解除患者疼痛的主要手段[1]。此次研究将70位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手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6个月后髋关节的功能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其中女性40例,男性30例;年龄在50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68.22±11.02岁;病程在2个月至3年之间,平均为1.01±0.55年。假体材料:67例为骨水泥,3例为非骨水泥;其中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股骨胫骨骨折51例;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和假体材料等方面的比较均为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只接受常规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在手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手术后3小时就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相关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1)对比手术2周后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2)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对手术后6个月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随访,其中优为90—100分,良为80—89分,可为70—79分,差为7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3.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S)明显低于对照组(+S),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在恢复髋关节功能和缓解疼痛的各种治疗手段中,人工股骨头置换已经成为最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后增加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2-3]。此次研究将70位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手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体位指导:向患者讲解相关基础知识,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换,手术后要避免伸髋外旋、髋关节>90°、下肢内收超过身体中心线以及屈髋内旋4个体位。(2)肌肉锻炼方法:手术后3小时,患者身体尚未恢复,身体较为虚弱,不宜进行过大的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各关节的稳定性以及肌肉张力得到保持,避免出现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等情况。患者可以进行患足背屈活动或被动跖屈等活动,但不宜进行太久;同时还可以根据护士的指导进行肌四头肌等训练,每组20次,每天2至3组。手术1天后还可以进行抬高患肢、行臀大肌以及臀中肌等训练,以保持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张力,每天2至3次,每次5至10分钟。为了防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还应进行促进患肢的静脉血液回流。为了防止出现压疮,要进行抬臀练习。还应练习膝关节和踝关节,避免出现髋关节脱位。手术后的第2天可以采取半坐位,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患侧关节活动。主动增加屈伸膝关节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注意限度,避免髋内旋内收。手术后的第3天可进行CPM机训练,每天2次,每次1个小时,循序渐進,不断增加训练的时长。手术后2至7天,指导患者进行适应性训练,借助拐杖进行行走、由坐位转至站位,帮助患者在床边站立,不断增加训练重量,有不负重至部分负重在至完全负重,患者通过双手的支撑坐起,伸直患腿直至到床边站立。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股骨头置换患者在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肢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莉莉,冯君. 康复护理在促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244-245.

[2]周柳娇,梅缙瑶,张芳.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促进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4,18:4089.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篇5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肠胃功能,并发症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引起的严重腹腔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部压痛以及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症状, 严重时可致全身中毒性反应, 治疗不及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再加上疼痛易使患者焦躁不安, 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需给予专业护理, 以减轻患者病痛[1]。本文针对已选定的130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30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 均于气管插管全麻后行手术治疗,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65例。研究组男46例, 女19例, 年龄21~72岁, 平均 (47.35±5.32) 岁;对照组男47例, 女18例, 年龄22~73岁, 平均 (48.68±5.27) 岁。两组原发性腹膜炎17例、继发性腹膜炎11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因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 积极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 以增强患者手术治愈信心和治疗配合度。②早期活动干预, 讲解早期活动重要性, 指导并教会患者正确活动形式;麻醉清醒后6 h改为半卧位, 进行缓慢深呼吸;术后24 h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先于床边缘活动, 适应后于病房内活动, 以促进肠胃反射运动。③术后腹部按摩:术后6 h行腹部按摩, 以肚脐为中心沿切口两侧顺时针按摩, 10~14分/次, 2~3次/天。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观察两组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 (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肛门排便时间) 和住院时间, 并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腹腔残余脓肿、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改良Bathe L指数评分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能力, ≤20分完全依赖他人, 21~40分重度功能障碍, 依赖明显, 41~59分中度功能障碍, 需要帮助, ≥60分生活基本自理[2]。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 一般资料以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以%表示, 当P<0.05时,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研究组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4.62%低于对照组7.69%,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2。

2.3 两组手术前后Bathe L评分:术后研究组Bathe L评分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术后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属于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临床常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但由于受麻醉、牵拉操作等影响, 患者肠胃功能容易紊乱, 表现为肛门排气、排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并出现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术后并发症, 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需在手术全程加以科学护理干预, 以改善患者肠胃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30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 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以期为最佳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常规护理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调节患者肠胃功能, 但该方法未从患者实际出发, 只采用适用于大部分腹部疾病的固定护理模式, 因此难以短时间内取得理想护理效果。而综合护理干预从患者实际病情、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等实际出发, 根据其手术各阶段出现的生理、心理问题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因此可有效增强患者治疗配合度, 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经研究可得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Bathe L评分情况, 分析表1可知, 研究组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肛门排便时间, 促进肠胃功能恢复, 与林希等研究结果相类似[4]。综合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一方面通过与患者进行细致沟通, 了解其生理、心理状况, 并针对患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采用详细告知病情、手术方法, 家属劝解等多种方法进行心理疏导, 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术后运动辅导, 增强患者体质, 避免肠胃反射运动, 从而有效调节患者肠胃功能紊乱[5]。

同时分析表2可知,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4.62%低于对照组7.69%,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术后切口开裂、切口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术后护理人员实施的腹部按摩可放松患者腹部肌肉, 使其处于较好恢复状态, 从而加速切口愈合, 减少细菌对切口的侵害, 并降低早期肠梗阻等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6,7]。分析表3可知, 术后研究组Bathe L评分高于对照组,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其生存质量。本研究由于受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 未就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 对术后肠胃功能的恢复和并发症的减少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小娟, 甘慧玲, 童巧薇.护理干预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6) :114-116.

[2]李茂娟.护理干预在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31 (19) :41.

[3]傅志萍, 王杉.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9) :124-127.

[4]林希, 周喜洋, 周荣湖.奥曲肽联合预置切口引流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预后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6) :08-10.

[5]王宏, 张增峰.针刺合并芒硝外敷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疗效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7 (7) :891-893.

[6]詹渭鹏, 吴焘, 李渊, 等.复方大承气汤灌肠联合针刺足三里穴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25) :2758-2760.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腹部外伤术后患者, 纳入研究患者均为腹部外伤且在本院进行了开腹手术治疗, 均同意参与研究。患者腹部外伤致伤原因为高空坠落伤、交通伤、撞击伤及其他等。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前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19~42岁, 平均 (27.8±2.6) 岁;研究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0~42岁, 平均 (26.9±2.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实施综合治疗。常规治疗: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分别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 1次/d, 并配合艾灸, 每2 d一次, 15~20 min/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胃复安注射液10 mg, 1次/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48 h之内腹部听诊显示肠鸣音恢复正常, 肛门排气功能恢复;有效:48 h内有肠鸣音但肛门排气功能未恢复;无效:48 h内既没有肠鸣音, 肛门排气功能也未恢复正常[2]。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和表2。

例 (%)

3 讨论

腹部外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 诸如手术中的麻醉、胃肠的显露、术中操作质量以及腹腔感染等, 都会对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正常康复带来消极影响。临床治疗中,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正常恢复主要以三大指标为主要评判标准, 分别是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 对于患者来说, 术后如果伴有肠胃功能抑制情况, 则主要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肛门停止排气为表现, 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抓紧时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否则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干扰进食, 引发严重腹胀现象, 甚至还会影响肠道血循环, 对于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情况带来消极影响[3]。对于腹部外伤经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 肠胃蠕动功能较差的情况下肠胃自身分泌的消化液会加重患者身体不适, 致使疼痛加剧而不自觉的吞咽大量空气, 使肠腔内压力升高, 最终甚至由生理性肠胃麻痹发展为病理性肠胃麻痹, 加重病情, 还会引发诸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并发症,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无法尽早恢复会致使手术切口愈合变缓, 出现伤口破裂、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 因此, 做好术后治疗护理确保患者肠胃功能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认为, 经络是连接人体器官与组织的重要通道, 能够通过气血的交换使各脏器与组织器官保持平衡、协调。足三里穴位是人体中能够调节脾胃的重要穴位, 对其施加刺激能够起到疏风化湿、通络气血、扶正培元的作用, 配合维生素B1、B12与艾灸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5]。此次研究中研究组在应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胃复安, 以其受体激动效应促进胃肠道的运动, 协调胃窦、胃体和小肠功能, 治疗效果更胜一筹。从结果来看, 加用胃复安的综合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反应胃肠功能的三大指标恢复时间也远远短于对照组, 说明治疗效果好, 且患者无不良反应, 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 患者痛苦少, 可以说是临床中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首选。

综上所述, 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积极的临床综合治疗, 治疗安全性高、痛苦少, 是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首选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外伤术后100例患者, 根据入院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实施综合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肠鸣音首次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部外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积极的临床综合治疗, 治疗安全性高、痛苦少, 是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首选治疗方式。

关键词:胃肠功能,综合治疗,肠鸣音,胃肠蠕动

参考文献

[1]赵丽萍, 罗涛, 何自力.经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8 (18) :2698-2699.

[2]高巍, 黄裕新, 陈洪, 等.电针足三里对火鼠瘫体和外周血中脑肠肽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1, 22 (22) :2023-2025.

[3]梅治明, 刘杏仙.按摩足三里促进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4 (5) :294.

[4]张亚范, 崔桂香.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术后腹胀的体会[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3 (12) :1551-1552.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6例,男性57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9岁(44-73岁)。在疾病及手术分布中,胃大部分切26例,肠梗阻手术23例,腹部损伤手术18例,胃癌根治术12例,直肠癌根治术7例,结肠癌切除术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均于术前留置管。术后常规禁食,4天内行肠外营养治疗,检测电解质变化。第4d后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治疗,选用全营养膳食纤维整蛋白液(能全力),采用50ml注射器经鼻空肠营养管分次注入,逐日增加进食次数及量。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报道诊断标准[1],其要点概括为:(1)进行性肠胀气,肠呜弱,进食后耐受差超过5d;(2)胃肠蠕动极度减弱甚至消失;(3)肠鸣音逐日减少,甚至近于消失,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有高度腹胀;(4)出现应激性溃疡,但未合并结石性胆囊炎。

1.3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组: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l 200mg,1次/d,并于术后24h开始服用四磨汤口服液20ml,3次/d。针灸治疗组:由中医科行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中脘、阴陵泉、脾俞及天枢,以改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取穴定位后捻转强裁激,留针约20至30min,2次/d,持续3d。复合治疗组:采用药物和针灸治疗联合治疗的方法。

2 结果

三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能够恢复正常,无出现肠梗阻、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三组患者年龄无明显异质性。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长于针灸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三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见附表。

注: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年龄比较P>0.05,均无显著差异。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3 讨论

3.1 手术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开腹手术尤其是大型的胃肠道术后,由于麻醉、暴露时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手术操作对胃和肠管及其系膜的牵拉甚至损伤等,难免刺激腹腔干神经丛,刺激交感神经元异常兴奋[2]。另外胃肠内分泌细胞等激素释放的节律的异常,尤其是部分患者抑制性激素的鸦片样功能,可在术后一定时间内产生生理性肠蠕动麻痹,在生理条件下属于保护性机制,但术后患者常表现为肠腔积气、肠道功能异常。有研究表明[3,4],开腹探查术后即刻经口给予核素扫描发现核素在胃内停留后吸收进入小肠,留滞一定的时间才到达结肠。

3.2 胃肠道功能的保护及其功能障碍的预防

针对上述论述的机制与因素,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与体会:树立爱护组织减少创伤的微创理念,防止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在多数手术中并无特殊的技巧,采取正规的外科基本观念和操作技巧。探查腹腔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术中用力牵拉消化道肠管和系膜,握持和牵拉胃和肠管时需用湿纱布做衬垫,不作操作的胃和肠管需放回腹腔,裸露在腹腔外的部分需用湿纱布覆盖,并轮换置入腹腔内;切开胃肠道空腔时须保护周围好周围脏器以免被污染;止血过程应完善彻底。因此,微创理念的应用并非在于腹腔镜手术和介入技术时才能应用,按上述原则进行胃肠道手术,有利于减少胃肠道功能的保护与恢复。

3.3 本研究中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探讨

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一般处理包括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改善低钾、低蛋白血症等血清学状况。糖尿病患者控制良好的血糖水平。如果估计胃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过长者,可适时添加谷氨酰胺双肽等辅助治疗,以增强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最好及时改为经口进食或改肠内营养支持。另外,本研究中,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且药物治疗组患者较针灸治疗肛门排气时间长,即其在治疗术后胃肠道腹胀效果较差。另外,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即采用药物联合针灸治疗其疗效无明显改善,且增加患者肠道负担。因此,在临床中,我们对术后未恢复肠道功能者常规行针刺足三里,而不联合应用药物口服治疗,以免增加患者肠道负担。

综上所述,注意术中操作在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出现胃肠功能异常患者采取及时的针灸穴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索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与措施。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即药物治疗组: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l 200mg,并于术后24h开始服用四磨汤口服液20ml;针灸治疗组:由中医科行针灸治疗,取与胃肠道功能相关穴道,针刺以改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复合治疗组:采用药物和针灸治疗联合治疗的方法。结果 三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能够恢复正常,无出现肠梗阻、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比较各组间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表明,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针灸治疗和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庭.胃肠手术应注意保护胃肠功能[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1,6(4):69-71.

[2]徐其良.30例综合治疗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J].史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3):154-155.

[3]叶蓓.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河北中医,2004,26(12):23-24.

[4]丁红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外科胃肠功能障碍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38-39.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期间, 来我院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共90例, 其中男48例, 女42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 (50.6±5.6) 岁。在这90例接受过腹部手术患者中, 25例患者胃大部分切除, 22例肠梗阻手术、8例腹部损伤手术, 12例胃癌根治术、10例直肠癌根治术、13例结肠癌切除术。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置管。术后均接受常规禁食, 4 d内90例患者行肠外营养治疗, 对患者电解质变化进行检测。在对患者给予肠内治疗时, 以全营养膳食纤维蛋白液为主, 使用50 m L注射器经鼻空肠营养注入,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逐日增加进食剂量。

1.2 评判标准:

以资料诊断标准为主, 其中包括: (1) 患者进食后耐受差超过5 d, 肠呜弱, 进行性肠胀气; (2) 胃肠蠕动消失; (3) 肠鸣音逐渐消弱或完全消失, 少部分患者出现高度腹胀、中毒性肠麻痹等情况; (4) 患者出现胃溃疡。

1.3 方法。

常规治疗组:对患者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 mg, 1次/天, 手术后24 h内口服四磨汤20 m L, 3次/天。针灸治疗组:由中医医师行针灸治疗, 选取患者中脘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 帮助患者改善传导功能以及胃肠运化。患者穴位选定后捻转强裁激, 2次/天, 留针时间为30 min。复合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针灸治疗。

2 结果

三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 病情有明显好转, 尚未出现缺血坏死、肠梗阻等多种并发症。在肛门排气恢复上, 常规治疗组与针灸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0.05) , 复合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

注:经过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年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 ;常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具有显著差异 (P<0.05) ;针灸组和复合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患者胃肠道功能会受到腹部外科手术的影响。对于开腹手术而言, 尤其是大型的开腹手术, 因为麻醉时间较长、暴露时间也相对较久, 再加上手术操作对胃以及肠道损伤等各种因素[4], 腹腔干神经丛难免受到干扰, 使交感神经元异常兴奋。肠胃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节律也会出现异常, 特别是对于某些患者而言, 抑制性激素会起到类似于鸦片的作用, 使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生理性肠蠕动造成麻痹, 属于对患者的保护性机制, 患者在术后会出现肠道功能异常、肠空积气等症状[5]。该研究表明, 当患者接受开腹探查术之后, 立即进行核素扫描, 会发现核素会在胃内停留后进入小肠内, 在小肠内会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到达结肠。

根据上述机制与各种因素, 本研究总结以下几点经验:医护人员应当采取正规的外科操作技巧以及基本观念, 从根本上树立一个保护组织减少创伤的微创理念。在对患者进行腹腔探查过程中, 动作要轻, 避免消化道肠管和系膜遭到用力牵拉, 在对肠管以及胃进行牵拉以及握持时, 需要用湿纱布做衬垫, 尚未使用的肠管和胃需要放回腹腔内, 裸露在外的肠管、胃需要用湿纱布将其覆盖;当患者胃肠道被切开之后, 要对周围的脏器官进行保护, 避免出现感染;在止血时, 过程要彻底。所以, 并不是只有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时才能使用微创理念, 按照上述原则对患者实施胃肠道手术, 可以从根本上提升胃肠道恢复功能, 促进胃肠道恢复。

在本研究中, 针灸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进行比较P<0.05, 针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复合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复合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的效果相当, 针灸治疗与复合治疗均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肠道负担, 帮助患者缩短肛门排气时间, 其疗效均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 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与术中操作有着直接关系。若患者胃肠道功能出现异常, 则需要及时采取针灸治疗, 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因此复合治疗与针灸治疗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艾晓辉, 黎孝坚, 莫军, 等.内外合治促进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6) :464-465.

[2]蒋芝英.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中旬版) , 2013, 30 (29) :2635-2637.

[3]汪中举.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3, 26 (8) :115-118

[4]郑少孟.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2) :129-130.

术后肠胃功能恢复 篇9

关键词:音频理疗,胃肠功能,胃癌

研究表明,术后胃肠功能的抑制状态与手术操作的刺激、腹腔内感染等因素有关,而胃肠功能的抑制状态又容易诱发或加重腹膜炎,导致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或肠粘连的发生[1,2],因此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能早期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无创干预措施很少,仅有一些中药服用或灌肠的处理报告,但临床疗效不太满意。目前已知,音频理疗具有消炎、镇痛、增加局部组织血流量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3],广泛应用于骨折、关节炎、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等方面,但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尚无应用疗效报道。本课题组自2006年起,对198例胃癌术后患者除采用输液、预防感染等传统治疗措施外,加用音频理疗,记录其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并与只采用输液、预防感染等传统治疗措施组进行比较,来判断音频理疗在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一些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我院普外科2006年到2010年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396例,均无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按住院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9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t检验,P>0.05)(表1);手术均采用开腹胃癌根治术(根治性全胃切除+P襻吻合术),麻醉均采用气管内全麻,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术后除采用输液、预防感染等传统治疗措施外,加用音频理疗,音频电流理疗仪器的频率为2000Hz,将电极放置于腹部切口旁边脐水平线上。治疗时间每次15min,每日2次,每次间隔时间约10h。记录手术结束到出现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2)对照组:术后只采用输液、预防感染等传统治疗措施,不采用音频理疗。记录两组从手术结束到出现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音频理疗前对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其治疗作用、意义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能紧密配合。

2 结果

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治疗组为46.5 5.47)h,对照组为(58.26.29)h,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t检验,P<0.05)。术后出现肠粘连并发症例数治疗组为11人,对照组为17人。治疗组中少数患者在音频理疗过程中觉腹稍胀,极少数患者音频理疗后因肠蠕动过快而致腹痛,余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腹部术后早期皆会出现胃肠功能受抑制,表现为肠鸣音消失、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重者可持续数天,延长了康复时间并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如胃肠功能迟迟不恢复,胃肠吸收功能也滞后,胃肠淤胀、胃肠液积存,由此继发的水电解质失衡及营养不良,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十分不利,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加重功能障碍[4]。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开腹手术可致局部炎症细胞侵润,激活一氧化氮合成酶和环氧化酶-2,使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分泌释放增加,兴奋抑制性运动神经元,抑制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使胃肠功能恢复延迟[5]。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术后使用音频理疗的治疗组出现肛门第一次排气明显早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音频理疗可以显著促进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因音频理疗具有消炎、增加局部组织血流量等作用[3],局部血流量增加带来丰富营养刺激肠粘膜生长,保护肠粘膜屏障,抑制肠道内细菌繁殖并及时清除产生的内毒素,减少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对胃肠功能的抑制作用[6]。故治疗组胃肠功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该疗效加快了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病人恢复饮食早,缩短了静脉输液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因其使用方便,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实验中发现采用音频理疗的患者术后随访肠粘连例数为1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7例),提示音频理疗在预防术后肠粘连方面可能起一定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靳大勇,吴肇汉.胃肠癌手术前营养支持与肿瘤生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6):336-337.

[2]董谦,费哲伟,陈大伟,等.胃癌根治术后胃乏力症的临床诊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1):898-890.

[3]纪树荣.康复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4]Peeters T,Matthijs G,Depoorterre I,et al.Erythromycin is a motilin receptoragonist.Am J Physiol,1989,257:G470-474.

[5]Bauer AJ,Schwarz NT,Moore BA,et al.Ileusin critical illness:mechanismsand management[J].Curr Opin Crit Care,2002:152-157.

上一篇:激活学生下一篇:概念飞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