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共12篇)
激活学生 篇1
艺术家陈丹青有一次讲到青少年感知能力时说:“一个少年看世界,那简直浑身都是摄像头。”我看到这句话,立马被震惊了,为他过人的语言表现力,更为他对青少年、对“人”的认识与尊重。
教书育人,这是句老话。重要的是育人者对“人”的学习能力真正认识到位了吗,真正给予尊重了吗。“浑身都是摄像头”,意思是说,青少年——我们的学生,从头到脚、从眼到手,都是可以获取信息的器官,随时期待着获取知识的营养。好的教育就是要激活这些摄像头,再推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主动汲取,自己成长。反之,如果只允许打开几个摄像头,只是把学生困在教材里,束缚在课堂上,那样的教育,是在育人还是毁人呢?
说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有两点是共识:一是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靠语文书、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二是语文是一门能力素养课,只靠老师讲不行,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读写实践。随着对语文教育认识的深入,志在前行的语文老师们为了激活学生、拓展空间,进行了多种探索,其中“专题教学”就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实践模型。而互联网的普及,更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专题教学以一个单元主题或一篇课文为契机,组织起系列的读写过程。如以教材中的课文《合欢树》为起点,某位老师设计了“苦难与命运——史铁生作品解读”专题学习,安排学生自选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看电影》《命若琴弦》《原罪》等作品,并以陈村的《去找史铁生》为范例,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小论文的选题,自己上网查找其他史铁生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借助网络,师生间、生生间随时交流、互相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空前高涨,阅读量、书写量、视野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大幅提升,对人生的认识与语文能力获得了同步成长。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阅读量一定是呈正相关的。这一点,只要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或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就可得到验证。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成长需求,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提出合理的学习任务,通过示范、引领、激发,把学生带到阅读、思考、表达的学习过程里去。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宽广了,成为了知识的占有者,才可能真正突破教师的一言堂、突破“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原水平重复的无收获学习、突破形式主义的表面热闹,才可能出现学习中的有意义讨论,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语文学科应有的做贡献。
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为人文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老师们,为打开学生身上的“摄像头”、激活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啊!
激活学生 篇2
激活学生“三动”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摘要
引活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促进智力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什么,问什么,都表明他们在独立思考。因此,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环境气氛。放下教师的威严,平等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动口,积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正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活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让学生动脑,活跃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促进智力的发展。
1、巧设疑难。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能促进思维的“想象点”,巧设疑难,引导学生用脑去探个究竟,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小珊迪》这课时,当学习到“我”给了小珊迪一先令,小珊迪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小珊迪回来这一内容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小珊迪拿一先令钱很久不见回来,能给“我”送回零钱来吗?
学生①: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肯定先去买食物。
师:为什么?
学生②:因为天气很冷,小珊迪饿极了。
学生③: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可能丢失了,不敢回来了。
师:为什么你想到钱可能丢了?
学生④:因为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他转身就跑了,跑得快钱很容易丢失。
学生⑤: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去换零钱时,可能被人抢去了。没有钱了,他不敢回来,所以很久不见他回来。
师:为什么你想到钱会被抢去了?
学生⑥:因为在那个社会是万恶的社会,是富人的社会,穷人的孩子受人欺负。
我对学生种种大胆的设想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因势引导,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通过设题,跃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产生联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巧用插图。课文插图大多数是与文章重点内容相配合的。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配合课文内容,充分利用插图,积极引导学生去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准确表达,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使思维更活跃。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五壮士巍然屹立,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画面情景,想象五壮士的内心世界――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我们胜利完成了任务;体会五壮士悲壮动人、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样借助插图让学生懂得怎样透过外表去想象人物的内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联系实际。小学语文课文不少蕴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人生经历,给读者提供了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因此,我在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如《小珊迪》这篇课文,所描写的人和事与学生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因而,我引导学生读后留下思维空间;所如小珊迪生活在我们现在的中国就不会这样了,因此,我就出了“与小珊迪比童年”的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自然会调集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联想,学生的思维就得到发展。
二、让学生动口,训练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什么,问什么,都表明他们在独立思考。因此,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环境气氛。放下教师的威严,平等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动口,积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1、调动学生读的欲望。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在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因此,我始终把读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去读,并人人参与读,做到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参与读的过程中,我有目的,有要求,有引导地精心指导学生读,既重视量的要求,又重视质的提高。如《狼牙山五壮士》,在讲读到五壮士“壮烈跳崖”时,我先是在激昴壮烈的《英雄赞歌》乐曲中进行范读,调动学生读的欲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多次朗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体会悲壮动人的情境,再现五壮士项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2、满足学生说的愿望。动口说话训练,既是日常学生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说话的愿望。从而使学生说话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①在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我都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图意。③充分利用概述,进行复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④看老师或学生的表演,讲述表演的经过,总之只要有学生说的机会,我就让学生说,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动手,培养自学能力。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把思维跟双手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大脑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好让学生自学的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动手划一划,圈一圈,运用“点、划、查、注”等方法,在课文中圈圈、点点、划划等手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我先拟好自学提纲。
(1)用“――”划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读读,想想这个句子描写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用“△△△△△”划出来。
(3)爸爸从第一次沉思到第二次沉思,他脸上的表情变化的词语用“===”线划出来。
问题出来了,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边划。手脑运用,促进思维。这些自学提纲不但把课文内在的知识挖掘出来,而且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定向,手脑并用,易于操作,日积月累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引得适当,探得适当对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就高了,从而使学生学得有趣,思维活跃,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就相应地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兴趣 激活学生 篇3
一、用三位一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好奇心,从而激活学生
26个英语字母是英语大厦中的最小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初学英语的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字母单个是一种音,在单词中又是一种音。他们常常看到单词不会拼读,而养成依赖用汉语注音的坏习惯。如把“yes”注读“爷死”,把“book”注读“不渴”把“What's.this?”注读“我吃人屎”等。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过字母之后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法,即掐头法,去尾法,英汉对比法,把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教给了学生,又学了5个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重读闭音节、r重读音节中的读音,并边学边呈现单词,引导他们自己去拼读。如学生看到单词:bag,.name,.pen.,he,.five,.six,.mom,.no,.bus,.use,.car,.girl等立刻就能辩认出它们是重读开音节、重读闭音节,还是r重读音节,并能根据其发音规则准确地把它们读出来。
通过学三位一体教学法,学生看到单词就能拼读,听到其音就能拼写。充分培养了学生初步学习英语的能力,很好地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激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扫除了学生记单词难的障碍,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为日后学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歌诀帮助记忆,增加了学英语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英语语法经常让学生迷惑不解,很难掌握。而歌诀是人人都喜爱的,把一些令人迷惑的语法规则编成歌诀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am,.is,.are的用法时,我采用歌诀:
“我”用am,“你”用are;is连着“他”、“她”、“它”;
单数名(词)、代(词)用is,复数名(词)、代(词)都用are;
变疑问be提前,句末问号记心间;
变否定更简单,not加在be后边。
在教单数名词变复数的时候,我让学生记住歌诀:
名词变复数有变化,词尾常把s加;
结尾s,x,sh,ch,加上es要记下;
若遇f,fe更要弄清其变化:先将它们变成v,然后再把es加;
y结尾,要分清,两种情况必须明;
不规则名词要注意,它们的词形要牢记。
(注:以元音字母加y结尾的名词,直接加s,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名词,要变y为i再加es。)
在学习基数词变序数词时,告诉学生:
基变序,有规律,词尾加上th,
一二三,特珠记,词尾字母t和d,
八减t。九减e,f来把ve替,
单词ty作结尾,一定将y变ie,
若是碰到几十几,只变个位就可以。
在教感官动词make,see,.watch,.hear等,在主动语态中后接不带to的不定式,但在被动语态中to必须再加上时,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会它的用法,我编了这样的顺口留:
感官动词真奇怪,
to来to去记心怀;
主动语态to离去,
被动语态to回来。
采用这种方法,可使知识浅显易懂,学生很快就能记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热情
用游戏的方式呈现语言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得以掌握。这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原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例如,当讲授人体各部位名称时,我先把各器官名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指着自己的五官介绍新词。接着让学生做“摸五官”的游戏,叫几个学生上台来表演。当我说“ouch.your.nose”时,他们应马上作出判断,用手摸鼻子;我再說“ouch.your.eye”,他们应迅速作出反应,用手摸眼睛,反复几次,有人可能做错了,下面便会有学生喊“XXX.is.wrong.”。然后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这样课堂上既紧张又活泼,学生既练习了口语表达,又很快掌握了这些新词。
四、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英语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激起英语学习兴趣。直观教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刺激物。一是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把词汇的音、形、义三者直接联系起来,减少了母语这一中间环节,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英语的能力。利用实物还可以模拟交际情景,如教学购物这一交际情景中,可利用学习用品等实物,创设买卖东西的情景。实物使情景更加生动逼真,学生学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兴趣盎然。二是运用简笔画。简笔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灵活运用简笔画教学,能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增添课堂情趣,使学生愉悦于轻松有趣的环境中,轻松掌握英语知识。可见,使用各种直观教具,使教学情景交融,有静有动,课堂上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激活学生 有效生成 篇4
一、“生成”的决定因素
(一) 课堂教学的不稳定性
任何一节课, 即使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 估计课堂中会产生的种种现象, 也无法给课堂教学铺设一成不变的“轨道”。课堂是一个多元化的操作系统, 它不是一台规范操作的机器,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其间必然存在许多非预期性的因素。
教师只能做一个“领航员”, 尽管熟悉这一段航程, 他还是不能完全控制各种因素, 只能随机应变, 带领学生在课堂发展的波峰浪谷里“浮沉”, 巧妙地绕过一个又一个礁石, 从而到达终点。
(二) 学生个体的发展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师、课堂都像是陪跑员, 随着学生的发展而活动和运行。随着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在课堂中越来越充分地体现,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复杂起来。他们既是师生关系, 又是合作关系, 同时还是“对手”关系。教师设定的环节, 往往由于学生真实的表现、智慧的体现, 而使“轨道”发生了扭曲或过于狭窄而限制了前进。为了促使学生个性更好地发展, 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采取相应的措施, 让课堂“生成”的价值得到实现。
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 大胆地自主探究。在师生的“对话”过程中, 学生思维活跃, 投入真情, 教师悉心倾听, 循循善诱;在师生的信息交流中, 智慧在碰撞, 心灵在交融, 语言和精神在生成。
二、“生成”的对象
(一) 生成“面”———阅读专题
“动态生成”的理念强调开放性, 这就强调教师不能主观、单向性地设定教学过程。在课堂中,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让他们经历从无疑到有疑的过程。再根据实际情况, 对学生众多的“疑点”进行排队、筛选, 从而“生成”阅读专题。
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 学生充分读书后自由提问, 教师根据学情确定阅读专题:作者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到这样丰富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 走进文本深处, 走进教师、学生心灵的深处, 在读书中、在各抒己见中, 获得知识的不断生成。
(二) 生成“点”———精彩瞬间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 学生兴趣盎然, 全身心投入到对文本的研读之中, 积极参与到对文本的探索和创造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善于倾听, 就会发现, 不少语言训练点、学生独特的情感和思想随机生成, 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瞬间”不期而至。
在《囚绿记》的教学中, 一位学生对“植物是多固执啊!”中“固执”一词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应该用“顽强”“坚持”“有个性”等, 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导致了“语言”的生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巧妙地启发,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恰当。
(三) 生成“线”———课外延伸
动态生成的课堂, 是情感涌动的课堂, 是一个情感有序流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生成”, 进一步开放课堂, 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引向课外。
在《都市精灵》的教学中, 在学生感悟到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后, 我让他们联系周围生活现状时, 学生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忧心忡忡。有的学生说:“我们也要为家乡的保环事业出一份力。”教师说:“是呀!你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教师趁机鼓励学生建立环保小组, 开展“我为家乡环保出份力”的活动, 把读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生成”的操作程序
(一) 激活学生, 充分开放
既然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可变性, 教师不妨主动出击, 打破以前固定的程式, 用探究、自主的学习理念激活学生。教师可改变阅读的立足点, 让学生从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角度和文本“对话”。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执教《孔乙己》时, 让学生从崭新的角度去探索:“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学生潜心体会之后, 从文本中读出了新意, 产生了带有个体色彩的感悟和结论。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 学习主体的发展就运行起来了。教师从一开始就让课堂活起来, 这是课堂教学“生成”的第一步。
(二) 抓住“火花”, 设计“燃点”
学生在用心灵和文本进行交流之后, 得到了个体独特的体验。教师则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小合作 (小组讨论) 、大合作 (全班讨论) 的方式参与“动态的教学生成”, 形成一个个“教学契机”。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 让他们的智慧和情感互相碰撞, 产生灿烂的“火花”。此时, 教师“顺水推舟”, 设计“燃点”即“生成点”, 给予学生表扬, 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促进学生的发展取得良性循环。
如教学《三个太阳》,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太阳”的含义时, 学生畅所欲言, 提出许多不同的见解。教师先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 然后广开言路,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课堂气氛在“争鸣”中达到了高潮。
(三) 挖掘潜力, 促进发展
在一个又一个“生成点”的铺展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是能动的个体, 他们有自我的思维和认知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和创新, 阐述自己的观点, 让他们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充分地释放出来。在“生成”的教学环节里, 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创新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四、“生成”的处理技巧
(一) 冷静关注, 细心倾听
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调动全部的精神力量, 尽可能地关注整个课堂中的发展趋势。在学生展示自我的时候, 教师要做一个细心的倾听者, 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聚焦点”及认识等, 再经过快速、正确的分析, 及时地作出调整。
(二) 正确引导, 活而不偏
在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生成的“点、线、面”时, 教师要正确地引导, 既不能硬往预先设定的程式上拉, 又不能“随波逐流”;而要像球队教练一样, 学生的观念、思维出现了偏差时, 教师要巧妙地指给学生正确的方向。
“生成”, 就意味着变化, 意味着学生在不断地发展。教师在课堂中, 要想达成“有效的生成”, 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就要“放开”学生, 随机应变, 活而不乱, 这是基本原则。
重视课堂提问 激活学生思维 篇5
昆山市第二中学
凌敏
[摘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过程及方法,重视课堂提问首先要了解提问的要求,其次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掌握一些提问的策略和技
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激活学生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并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设计的问题要科学,结构要合理,设问要巧妙,问题要衔接,逻辑要严密,重点要突出,解决问题要彻底。
一、提问的要求:
1、提问要事先做好精心的准备。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水平。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同,因此提问要兼顾各类学生,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安排优秀的学生来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安排困难学生回答。对于比较害羞或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事先通知他们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或者适当延长他们回答问题的时间,不要只让少数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回答所有问题。
2、避免机械的提问方式。如按照座位顺序,学号顺序逐一进行提问。那样,学生会很快熟悉这种提问顺序,很可能只有在轮到自己回答问题时才集中注意力。
3、不要一次性提出多个问题。问题过多会使学生应接不暇,也无法使学生认真思考所有问题的答案。同时,提出问题以后,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准备时间,因为准备的时间长短可能直接影响到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在学生给出错误的答案或不能给出答案时,教师应该给予某种提示或者变换提问的方式。一旦答案正确,教师应该马上给予肯定,并及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
5、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或者鼓励学生互相提问。这将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使更多的学生从消极地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提问的技巧: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1.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人们希望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到其趣味性,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例如教学《幼时记趣》时,因课文是学生上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学生感到非常难学,特别是一些学生不爱听也难记就易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我就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童年时,发生过什么趣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后深入课文,展开讨论学习,最终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也掌握一些文言虚词、实词。可见,激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问”。
2.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即抓住学生的心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同时还要抓住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启发学生思考,一步一步地深入,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切忌提问过大过空的问题,因为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例如教学《变色龙》时,先提问:“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回答:“善变。”)再提问:“他‘善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变得多”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呢?”(有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学生很快悟出答案是:“见风使舵的本性。”)最后,教师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逐层设问,先易后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也更好地把握了本文的重难点,正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木。”
3.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还要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并且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的同时,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又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黑暗社会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题后,教师继续提问引导,“如果当时社会上都是陶渊明这样的人,社会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很多学生经此一问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思想中消极的一面。接着再问:“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他会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议论起来,争着说出自己合理而大胆的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4.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语文老师对于课堂提问的设计,其关键在于设疑的时机,提问要随机而设,灵活应变。只要抓住时机,找出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就能积极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引领学生理解课文。一般教师应该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提出问题:
(1)牵涉全文的线索处,抓住“文眼”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背影》教学中,“背影”二字既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全文的“文眼”。因此,教师的提问,就应该抓住文眼,如:“文中几次出现背影?各是什么情况?”以此引导学生思考,理清思路,从而把握主旨。
(2)蕴含较为丰富、深刻的主题处。在这些关键的地方,设问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推敲、发掘,使学生的思考达到较高的层次。例如《白杨礼赞》教学中,最后的一组排比句气势磅礴,蕴含深刻,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义,教师提问就应加以体现,“反问句式能否改为陈述句,为什么?四个难道之间有什么关系?”以此让学生理解了反问句所起到的强调作用,领悟了文章主旨。
(3)引起不同意见处。如郦道元的《三峡》在写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时,为什么没有按着四季的顺序来写呢?以此提问加深对三峡地貌的理解,水借山险、山借水威而形成四季不同的景观。
(4)课内外知识衔接处。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上哪些人也具有“莲”的精神品质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
总之,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当然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是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
(1)孟献华《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7期
(2)陈运永《语文课堂提问的三个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7年第5期)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篇6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生成丰富多样,教师要有生成意识,关注学生的解读生成、互动生成以及训练生成,并快速做出课堂教学调整,以实现课堂多种因素的有效融合,激活学生认知库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成 认知 解读 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37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理念,课堂教学生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关注教材文本解读生成、师生和生生互动生成、课堂训练生成,有效接轨学生认知思维,激活学生认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解读生成,接轨生本认知思维
教材文本解读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实现自主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这样才能形成多种认知观点的激烈碰撞,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特征。学生认知基础较低,出现一些认知偏差在所难免,但引导学生参与文本解读,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认知对接,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燕子》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总结燕子的形象特征。有的学生说:小燕子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还有剪刀似的尾巴,显得非常灵活精巧;有的学生说:这小燕子哪有这样美丽,到处乱飞,有一次居然将粪便拉到我头上,我感觉燕子挺讨厌的。其他学生都笑了。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小燕子好坏知多少。学生快速进入到讨论之中。最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厘清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难免会出现认知矛盾。教师及时抓住教学生成,展开课堂讨论,促使多种认知的激烈交锋,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使他们逐渐形成共识,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二、关注互动生成,激活生本认知库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生本、生生多元对话,形成重要的学习力量,能促进课堂教学品质的大幅度提升。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课堂生成随处可见,这为课堂教学带来重要的契机。教师要注意洞悉课堂诸多因素的激烈交锋,捕捉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打开认知库存,产生学习动力,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互动大多围绕问题展开,因此教师要对互动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学习《天鹅的故事》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如果你是其中一只天鹅,看到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甚至是生命去撞击冰面,你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有一个学生经过思考后,说:“这老天鹅是不是太笨了,冰面这样坚硬,用身体去撞击,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为什么不想想其他办法呢?”教师立即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老天鹅为什么不用别的方法偏偏要用身体去撞击呢?”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开始纷纷议论。教师抓住个性回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给他们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契机。学生多种思维的激烈碰撞,逐渐达成共识,这正是教师希望看到的结果。课堂互动频繁,教学生成比比皆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信息捕捉,抓住典型生成进行教学调整,自然形成重要的教学成长力量。
三、关注训练生成,提升生本认知品质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要从不同视角进行设计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教学训练中的生成资源,教师很容易忽视,只关注训练结果,对学生的思维冲突缺少分析和总结。学生在课堂训练中,需要调动不同领域的认知参与训练学习,自然会产生更多认知、学法的交叉融合等问题。如果教师有意识介入训练生成并挖掘,自然可以形成系统高效的学法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
课堂训练任务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观照多种因素。《云雀的心愿》学习时,教师设计课堂训练:
1.词语填空:( )枝( )叶 泛滥( )( )
( )( )的森林 ( )( )的野马
2.结合课文写法,以《我的心愿》为题展开习作练习。
在成果展示时,有的学生填“恐怖的森林”;也有学生写出自己的心愿:“人类会很快找到新能源,消除环境污染指日可待。说不定什么时候,人类会发现另一地球,我们会顺利实现迁移。”教师将这些个性答案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课堂探究的气氛渐浓。教师展示学生课堂训练的个性答案,不是要树立反面教材,而是引发学生对个性观点的探讨,这是典型的训练拓展行为。其实,讨论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学习热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成长力量。
课堂生成具有动态性特征,学生学习思维具有活跃性,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多种因素的融合和衔接,在抓住教学生成的同时,启迪学生学习思维,激活学生认知,使课堂产生成长的力量。
用故事激活学生的神经 篇7
一. 用故事开启学生的心智。
对古诗, 一二年级小学生背诵易, 但理解诗意,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却相当的难。因为古诗的语言概括力极强, 内容深奥, 与小学生的生活很远。所以给一二年级学生教学古诗, 采用编讲故事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通俗地理解诗意, 还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 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天, 一个小孩和他娘去舅舅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路。路上遇到一个小村庄, 只有四五户人家, 正好都在做午饭, 家家户户冒着炊烟。娘儿俩刚好走累了, 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 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息。亭子外面, 枝繁叶茂, 鲜花盛开。小孩越看越喜爱, 情不自禁地伸出指头数花儿:“一朵、两朵……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 戴在耳丫上, 把自己打扮得像个春娃娃。他刚要动手, 妈妈拦住了他, 说:“你摘一枝, 他摘一枝, 后面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后来, 这儿花越来越多, 数也数不过来了, 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故事讲完了, 可学生们仍沉浸在故事里。一个个入了迷。因为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学生很乐意回到文本的对话当中, 充满激情地全身心投入到古诗的朗读中, 很快就能背诵。课堂效果无疑是很好的。这也符合我们教学的初衷, 对小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对古诗的兴趣也就足够了。
二. 用故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讲故事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能为师生之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这既是师生、文本之间一种平等交往关系, 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方法策略。在上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一课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引入话题:“大家喜欢月亮姐姐吗?”孩子们齐声回答:“喜欢!”“那我们今天也做一回月亮姐姐好吗?”孩子们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 争先恐后要讲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发生的小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渲染了“老鹰抓小鸡”的热烈气氛, 有的眉飞色舞地讲述“打沙包”的激烈场面, 有的滔滔不绝描绘“编花篮”的有趣情景, 还有的充满自豪地叙述了自己在“跳绳比赛”中荣获冠军的过程……而且大部分孩子讲故事都能做到顺序清楚,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对那些胆小、“嘴紧”的孩子, 我便深入小组鼓励, 与他们进行“零距离”对话, 教给他们讲故事的方法, 并渗透讲故事的要求 (声音要响亮, 注意表情、动作等, 故事要短小、有趣味, 还要讲得生动) 。这样给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开拓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孩子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情之所至, 人人畅所欲言, 真正实现了“听与说”的双向互动, 也为一些不敢发言的孩子消除了恐惧心理, 使大家都敢说、愿说、乐说。
三. 用故事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文以载道”, 语文老师承担着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教会孩子怎样做人的双重任务。当面对一些学习兴趣不浓, 作业拖欠, 书写不认真, 撒谎等诸多不良现象时, 我给他们讲了少年梁颢的故事:梁颢父母早逝, 由叔父收养。她自幼喜好读书, 可惜叔父家境贫寒, 买不起书, 梁颢只好借别人的书, 连夜抄出来, 然后再仔细钻研。他不但对借来的书倍加爱护, 而且向来是说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 很守信用。寒冷的冬夜, 他为了将借来的书按期交还主人, 他的手脚冻肿了, 接着抄, 砚台结冰了, 仍继续抄。后来, 梁颢考上了状元, 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故事虽小, 但却反应了很重要的道理:一个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的人, 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树立了诚实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尺。这个故事不但能使学生受到刻苦学习的教育, 同时也能使学生从小养成言而有信的优秀品质。
激活学生探究语文的欲望 篇8
一、在深情处点拨
文章总会留有些许空白,给读者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空白处,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如教学《一件运动衫》一课时,结尾我分“染情———感悟———升华”三步进行教学。
二、在求异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学习《万能胶水发明记》一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后记:“小发明家聪聪成功地发明了万能胶水,但是,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同学们个个聪明好学,请你们帮助聪聪想出使用万能胶水的办法。”这个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在重复处诱导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教师可让学生在这些反复点上思考,对其进行品评,从中领悟作者的“用心良苦”。
引导学生在反复中体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雷锋日记二则》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我是‘傻子’,这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激活学生的思考,领会“傻子”前后的不同含义,引导感悟雷锋所说的“傻子”的不同用意,学习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雷锋全心全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四、在矛盾处启发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巧妙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激起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这样的疑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为什么脸色反而变得严肃起来?”在深入课文时,我是这样启发的: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再在矛盾处设问:“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动作?”(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无能……)学生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推理得入情入理。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人民着想。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最后结合课文,深入思考:“鲁迅先生的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激活学生潜力,促进知能转换 篇9
一、以课本为线索,归纳《考试说明》中的词汇和相关的搭配、句型,归纳课文类别,跨册复习。
1. 语言结构对比归类。用讲义的形式练习,梳理知识,加以归纳。
2. 语义场小结。如要求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What wordsoften go with“eye”?
(2)When and where do people use the verbs“inspect”,“examine”and“check”?
3. 句型小结。笔者在高三上学期按句型结构引导学生归纳从初一到高三所学的典型句型;在高三下学期按句型功能归纳了65组句型,并以此为内容进行听写、翻译和造句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句型的能力。
4. 在指导学生阅读和表达初期,笔者按课文文体把高中课文分类。复习时,引导学生逐类掌握文章的特点,培养深层理解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二、以教学大纲为线索复习高考的语法要点,提高学生语境分析能力和理解长句、难句的能力。
复习的方法是:自学—练习—讨论—再练习—建立错误档案。这个过程的关键有二:(1)精选练习。把语法项目在课本中表现的灵活性较强的句子、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典型题目、各地高考资料中质量较高的习题,挑选并打印出来让学生练习、分析、小结,做要点记录。(2)建立错误档案。经过精练精讲以后,教师应根据遗忘规律,先密后疏、层层加深地给学生提供多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学生有错误而又不能理解的,请教同学或教师之后抄写在卡片上或专用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回头再阅读、思考、练习,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错过的以后不再错或少出错。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反复有效实践的必要性,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和从最基础的地方讲起。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精心备课,有重点地讲深讲透,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和非谓语形式是语法复习的核心,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体会才能掌握相应的时间概念、结构形式和适用范围。笔者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复习,效果比较明显:(1)指导学生连续分析几篇课文中动词的用法;(2)归纳、小结并做练习;(3)讲练历年高考题中的动词小题;(4)分析几篇书面表达中所用的动词及其形式并做口头、笔头练习。
三、以高考题型为线索进行专项强化训练。
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要让他们领会高考要求和英语试卷的特点,掌握解题思路,熟练运用答题技巧。对于水平相同的学生,会不会答题,会不会抓住关键的解题信息,会不会加快速度争取时间上的主动,其结果是有差异的。专项强化训练的目的就是巧学、巧练、巧解,形成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
鉴于听力提高得比较慢,需要有量的积累过程,听力教学既要长期坚持又要阶段强化。教师指导复习应做到课内、课外结合,精听、泛听结合。高三第二学期,除坚持每天至少半小时的课外听力训练外,还应保证每周不少于一节的课堂听力训练,但不宜集中全部课时进行阶段突击性的听力教学。听力训练材料应精心挑选,所选材料应有梯度、难度、长度、趣味性和多样性。朗读者应口齿清晰,发音标准,朗读速度不低于高考。可通过听大意、听细节、听后回答问题、总结复述,以及填空、记笔记、判断对错、选择正确答案等课堂活动,把听力课上得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听力课的效率。
而且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量和要求有所增长,因此阅读训练的力度和量要加大。集中的阶段性的课堂限时阅读训练是短时间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速度的有效方法,时间以不超过两个月为宜,也可以长期开设每周不少于两节的阅读课。阅读训练必须做到课内、课外结合,精读、泛读结合。学生课外应保持每天不少于5篇短文的阅读量。阅读材料的难度可等于或略大于高考,但不宜太难,体裁、题材、长度、生词量应接近高考。
此外,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还应做到:(1)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心里翻译、手指点读、复读、句下划线等。(2)培养学生的速度意识,严格限制阅读时间,提高略读和寻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不允许查字典,学生要尽可能利用上下文猜生词。(4)通过提问、解析文章结构、评阅读理解题等课堂活动,学生学会总结文章中心大意,把握行文逻辑,体会深层结构、隐含意义及作者意图,把握解题思路。
完形填空不是单纯测试考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而是综合考查学生的词汇知识、阅读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常识、情理、上下文等进行灵活推断的能力,一直被认为是高考英语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语言素质要求最高的题型。用大量做完形填空题的方法备考效果并不明显。考生要加强词汇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应想办法提高推测能力。
短文填空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教师可选一些较容易但有完整情节的故事性文章,挖掉一些根据线索可以推测出来的词让学生填,也可以用完形填空练习让学生不看选项先填词。开始阶段学生往往只能填对少数空,但能填出同类或比较接近的词就行。实践表明,有效的短文填空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又能提高学生推测的准确率。当然,必要的完形填空练习仍然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做题熟练程度的有效途径。
做完形填空题时,应首先看懂文章的第一句,接下来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然后边研读边根据上下文、逻辑、常识、词法知识等进行初步推测。有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后,再对照所给选项,找出其中与自己预测完全一致或相近的选项。若四个选项均与所预测答案相差甚远,则应调整思路,再从新的角度进行推测。在这个过程中,应瞻前顾后,适时调整。最后应通读全文,再从阅读的角度看文章是否通顺、是否合逻辑。
至于书面表达,平时要强化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多读、多背、多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最好能坚持写英语日记。集中训练阶段,可先练习用5种基本句型翻译简单句,然后练习翻译复合句,最后练习各种文体的审题、提炼要点、语篇表达。
四、精练与泛练相结合,促进知能转化,提高答题速度。
课堂上的精练是师生共同具体分析某一大题的答题思路,讨论相关的知识点和语境;课堂上的泛练是给学生提供约三倍于精练的练习,让学生限时完成或自行完成自对答案,教师随堂答疑。
课外的精练是完成20到30分钟的高考某一大题型的练习,交教师批改,为课外辅导和下一节课的课堂讲评做准备。课外泛练包括学生自觉完成新练习,准备问题争取教师辅导,学生翻阅订正过的旧练习、笔记和反复背诵、默写、归纳、运用考纲词汇等。精练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答题技巧;泛练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广度和快捷的反应能力。
五、专题训练与综合练习相结合,对学生的思维潜力进行有重点而又全面的开发利用。
综合运用训练一般安排在高考冲刺阶段,即四五月份,是单项运用的延伸,也可以和单项运用交叉进行,如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一模、二模等。综合运用训练并不是简单地做几套综合题,应该精选高质量的模拟试题,进行强化模拟,实战演练,认真评讲,不断总结,使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产生质的飞跃。训练材料一般选近几年的完整高考题、各地市及名校的模考题。学生可以课外自测,做后立刻核对答案;也可以定期搞课堂测试,还可安排学生课后做、课堂评。评卷时,对共性的错误要重点分析。
学生通过评卷要及时找到失误的原因,但不要过分计较考试成绩,不能让考试成绩左右学习情绪,更不要急于求成。对训练中发现的知识漏洞应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思路性错误应及时总结纠正。到了五月下旬,应适当调低练习题的难度,放慢做题的节奏,逐步回归课本和考纲中的基础知识。经过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做题熟练程度会明显提高,特别是经过多次的考试锻炼,学生的临场经验越来越丰富,自信心越来越强,应试能力也必然会有较大提高。
在追问中激活学生思维 篇10
一在学生疏忽处追问
《白莽作<孩儿塔>序》,相对而言文字比较简单,篇幅也不长,学生自读后似乎都能读懂,但是否真读懂了呢?于是,我提了一个问题,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如何?学生很容易找出文中词语“惆怅”,也有学生找出了“凄凉”,我肯定学生找得很准,然后让学生归纳第一段的段意,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交代了作序的缘由以及惆怅之情”。我又追问:“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凄凉和惆怅?这凄凉和惆怅在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时学生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被这样一个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吸引住了,他们开始思考,答案很快就找到了,“春夜,整天的下雨,于是感到凄凉。”“收到远方来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序,所以感到惆怅。”这个答案貌似找到了,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浅层次的,我决定再次追问。“春天过去一大半了,还是冷,按说春去夏来,根据自然常识,春天过去一大半,天气应该暖和起来了,为什么还是冷呢?”有一个学生说:“倒春寒不可以啊?”另一个学生说:“春寒料峭,春天本来就是冷的。”有点意思了,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结论,然后提示学生关注本文的写作日期,“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这个时间让你想到些什么呢?”这个时候学生迅速翻书看向文末,开始陷入思考,我又适时提示“请联系鲁迅生平”。终于有学生说道:“这是鲁迅先生去世的一年。”我追问:“你知道鲁迅先生去世的具体时间吗?”学生都摇头,我告诉学生,本文写作距离鲁迅先生去世仅仅半年时间,再读一下这段开头的文字,大家有没有新的想法呢?有学生回答,“也许鲁迅先生已经病了,病人自然会感觉冷,感觉凄凉。”这个答案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这是鲁迅在《续记》中提到的有关本文写作的文字。
大病初愈,才能起坐,夜雨淅沥,怆然有怀,便力疾写了一点短文,到第二天付邮寄去,因为恐怕连累付印者,所以不题他的姓名;过了几天,才又投给《文学丛报》,因为恐怕妨碍发行,所以又隐下了诗的名目。
“这段话可以作为我们刚才对冷和凄凉的证明。”我又追问,“鲁迅在病后身体虚弱的时候,一收到远方来信就开始写序文,第二天就寄去,这是为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鲁迅跟白莽是朋友,所以他觉得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鲁迅爱护青年,扶持青年,这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就可以看出来。”我于是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须多说,学生的思维已经激活了。
二、在学生无疑处追问
学生读书,往往走马观花,粗粗一看,似乎了然于胸,仔细一想,却又不知其意。故教师应于那些学生没有疑问、自以为读懂处加以追问,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的追问要体现出层次性和坡度性。
我前一回的文章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如文中这句话,粗看起来是一个闲笔,似乎删去也无不可。我问学生“为什么一定要纠正白莽的名字呢?”学生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把他的名字搞错了,现在给他的诗集作序,就顺便纠正一下。”另一个学生说:“盖棺定论,人死正名,对于一个死者,名字是不能错的。”我充分肯定他们的见解符合常理,然后又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深意呢?”学生开始反复咀嚼这句话,不少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了“殊途同归”这个词,于是理解到“强调了白莽与他哥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个答案比先前已是进了一步,然而我还不满意,于是又追问道:“白莽与他哥哥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他是他家族的逆子,是他所处的阶级的叛徒,你们觉得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很快有学生反应过来:“说明白莽反抗统治阶级的勇敢。”也有学生说:“表明白莽革命的坚定。”白莽的哥哥是国民党的航空署长,白莽是他哥哥抚养长大的,哥哥对于他就像父亲一样。白莽要背叛自己的阵营,反抗的还有难以割舍的手足深情。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与哥哥彻底地决裂了,彻底地与哥哥所代表的阶级分道扬镳。学生想到这里,思维更进一步了。
三、在学生迷茫处追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这一方面是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开始学生提不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还没有真正启动起来,坚持这么做,成为习惯,学生是可以提并且能提出好问题来的。
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这句话很奇怪,序言不应该介绍诗歌的内容,或者对诗歌进行评价的吗?为什么“我”一句也不说呢?这的确是个好问题,我顺着这个问题反问:“我一句也不说真的是因为我不能吗?”学生开始思考,有学生说:“鲁迅想要表达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白色恐怖笼罩,不能乱说。”我充分肯定这个答案,又追问:“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这就有难度了,需要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我于是又追问:“关于白莽的诗,鲁迅先生真的一句也没说吗?”学生开始看书,思考,也有轻声讨论。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这句句子很快进入了学生的视线。鲁迅先生用这样一个排比句,高度评价了白莽诗歌的价值,评价了白莽诗歌对于革命的巨大意义,它是催人警醒的,予人希望的,促人奋进的,更是爱憎分明的,它是属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世界。也正因此,“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如此转过来理解“我一句也不说”,实在是因为环境导致不能说,更因为白莽诗歌高度的革命性,它的光芒是掩盖不了的,是无须说的。
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学习兴趣;优化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进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导人、再现课文情境,能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拓宽视听范围、训练记忆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搭建对话平台,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地发展。可以说,多媒体介入教学领域,特别是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什么是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可以运用power point、flash、authware等制作),并与教学方法相组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对自然景物的优美描写,但是很多美景不可能让学生亲睹。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优美的风景,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抒情朗诵声中,欣赏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穿着艳丽的服饰在流水淙淙、树木茂盛、彩蝶飞舞的美景中载歌载舞的盛景。他们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那仙境一般的美妙世界里。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美,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发自内心地赞叹祖国河山美,赞叹少数民族人民的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三、启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能为学生提供知识达标的多种路径;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生学得的知识更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
例如:在《口技》这篇文章的教学中,首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生词,教师可以再把学生找到的生词呈现在屏幕上,再由小组交流读准,并对这些词进行分类(如文中用法特别的词、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这样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满足各层次学生需求
适时运用多媒体的信息,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帮助。教师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传递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
在制作《生物入侵者》的课件时,对于课文中的文字,如果仅加以简要表述,不直观,不形象,学生的已有经验是空白。多媒体的优势此时得以充分的显现。这远胜于教师声嘶力竭的讲解。我从网上截取大量有关外来生物的图片来充实课文的不足,以求更大空间地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我选择了“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相关生物入侵者的图片,及受灾地区的灾情画面,让学生们能更直观地感受生物入侵给该地区带来的后患,着实给学生上了一堂绿色环保课,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五、创设情境,优化教学导入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以学科知识为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人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六、再现课文情境,突破知识重难点
如何巧妙突地破文章的重难点,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再现课文中的情境。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
七、注重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群体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个别化,它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环境,提供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思想驰骋的天地。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借助教学软件和联网系统获取有关信息,按照反馈提示进行自我协商,自由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突破”,从而促进学生加深对自我情绪的理解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目的。
总之,教师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死板方式,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整合,让多媒体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永前,《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与作用》
3、张敬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造力》[C]北京:现代语文教育出版社,2003
4、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
彰显学生主体 激活阅读教学 篇12
一、抓目标, 有效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较之旧大纲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特别强调:“三个方面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这十二个字, 可见教学目标必须是一个立体、网状的整体。可现在的课堂, 我们常常发现如下几个不良现象:割裂目标使目标分散;不顾学生的学情, 任意拔高目标;落实情感目标时游离知识目标等。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 为了强调三维目标的制定, 往往把目标分成三个方面进行描述。不如《番茄太阳》一文, 有的教师确立的目标是:1.知识和能力:学会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和方法:通过多元的、有感情的朗读,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感悟“明明”的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这个目标虽然是多元的, 但它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 就显得分散, 我们不妨把如上目标描述做这样的修改:1.自学生字词, 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会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2.通过多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3.通过配乐朗读、想象说话等方法, 感受“明明”美好的童心, 懂得所以心中有爱、无私奉献的人都是“番茄太阳”。这样的整合描述, 才能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同时笔者认为, 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可以同时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二、抓引导, 以学定教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通道教学模式, 无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让学生自由探索, 任其发言, 结果孩子往往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性, 对所谓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往往只是被形式的外部功能所吸引, 无法较快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教师恰当地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 围绕课题中的一个“拜”字, 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莫泊桑向谁拜师的?莫泊桑拜师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第一、二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来理解, 并体会莫泊桑虚心好学、要求上进的学习精神;第三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二至第九段自然段阅读探究, 通过感受莫泊桑三次拜师的经过, 一方面体会莫泊桑和福楼拜两个人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感悟学习、写作的方法;第四个问题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来理解, 并引导学生探讨莫泊桑成功的原因, 从而获得一定的启迪。教学《三打白骨精》可以围绕“实验”来设计等等。总之, 课题是文章的核心, 是文章内容、主旨的高度凝练, 抓住课题, 好好揣摩时, 时不时就会闪现出一条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教学主线来。
三、抓情感, 自主感悟
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是教师把文本中情感浓烈或意蕴丰厚的句段呈现出来, 一遍一遍地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感悟、诵读, 其目的在于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而对情感表达的语言形式则不去过问, 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的联系不去探究, 对语言表达的规律不去领悟, 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不够重视。这样, 学生的语言智慧就得不到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就难以得到真正提高。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领悟、运用作者以“言”尽“意”的种种方式方法, 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抓语感, 注意训练
【激活学生】推荐阅读: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08-01
培养兴趣 激活学生09-25
围绕学生激活历史课堂06-07
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08-31
旭东数学力荐激活学生的思维10-28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08-25
互动激活07-21
激活体验05-23
激活模式06-16
灵动激活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