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2024-08-14

创设情景激活课堂(精选12篇)

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篇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出现学生厌学、教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与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观念保守, 以架空分析替代披文入情, 以循规蹈矩排斥创新探索不无关系, 其责任应该在教师身上, 可教师和家长往往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其实,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如果忽视了任何一方, 就会破坏教学环境, 也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 尤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怎样将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者, 教师既要创设情境,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又要激活课堂, 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 感动不了学生的心, 学生打不起精神来, 便会出现厌学现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 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 从而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越学兴趣越浓, 收获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1.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 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 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 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创设形象意境, 引导学生体悟文章意蕴。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游子身上衣”既表现的是一件普通的衣服, 又表现的是慈母的关爱。在意境中, 情是被物化了的情, 景是被情化了的景,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时, 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 在教学中, 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 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 让文本生动起来, 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 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

3.创设想象情境, 激发学生体悟的灵感。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 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 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 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 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 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 补充“空白”, 激活文本的灵性, 激发体悟的灵感。

二、激活课堂, 引得活水浇绿洲

1.把课本作为活的教学材料。叶圣陶说教材只是例子.语文课堂必须充分体现开放性, 无论是内容形式, 还是教师的思想和学生的思维, 都要激活。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以语言教育为基础, 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应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 永远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 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 不断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把学生当作活的教学对象。教师要杜绝无效劳动, 尽量减少低效行为, 设法鼓励学生发展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致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开发.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的玩味到挖掘文章的内涵, 到深入理解课文, 进行丰富而又独特的审美联想和想象, 才能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去感受理解欣赏作品中的形象美语言美色彩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等等。

3.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生活无处不语文, 生活是语文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体味生活发现问题, 并注意运用在课本里学到的规律和方法, 去思考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应尽力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 真正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

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篇2

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凌碧环

目前,大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孩子怕吃药,因为很苦,聪明的商家就在药的表面裹上一层各种味道的“糖衣”,从此吃药不再是家长和孩子的负担。巧妙创设情境,激活中职语文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是我们中职学校语文课的“糖衣”,是每位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遵循一定的规则展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只有站在角色立场上,才能贴心着意,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人物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这样就可以消除文章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亲切和深刻。如在教学《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中国留学生“我”的情感并不怎么深刻理解和体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酝酿文中的`人物情感,然后小组派代表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与同学们的愉快讨论中,在角色扮演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扮演角色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又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借助绘画再现情境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练习,巩固课文知识。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后,针对广告专业的学生,我说:“文中的小屋描述的是那么的美,真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你能根据文中的内容,加上你的想象和创造,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吗?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好!”因为融合了一些专业的兴趣,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他们大显身手,把他们的专业水平全都发挥出来。通过这次的绘画,学生在愉快的绘画中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韵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能制造气氛,渲染情境,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那将是另一番天地。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借用音乐中的歌词、节奏等直接地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新课当中。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是比较吃力的,这时就可以播放一些腰鼓表演的视频,通过视频里的画面、音乐,加深学生对腰鼓队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的理解,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创设情境,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立意,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十分感人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一家三口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最终时来运转的故事。读来令人深受感动、鼓舞。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困境中逆流而上的精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食物说起,并分析印象深刻的原因。接下来我跟学生一起举例老一辈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下求生存的故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到课文中去。

五、游戏教学引入情境

中专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若能将语文知识与游戏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在游戏中,教师也要一起参与游戏,语气和态度要亲和,这样才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在《说话训练》这一课,可以设计一句话接龙游戏,如果谁卡了壳,就罚他说个绕口令。这样的游戏能使全班学生一起参与,学生感到新奇刺激,那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被广大教师所采纳和应用,因为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它能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如在教学《洛阳诗韵》时,课文从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选取了典型材料,由于学生不能亲临其境,学起来觉得抽象、枯燥。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文中所提到的白马寺、牡丹、唐三彩、龙门石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学习的情绪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知对称,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能寓教于乐,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甚至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创设有效情景激活课堂活力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景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46-01

一、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时政播报(学生主讲)

视频: “河南省开展15000名干部下乡帮扶农村发展”

资料:“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滥用职权、收受贿赂,接受组织调查。” (材料略)

①为什么河南省要开展大规模的干部下乡活动?

②为什么党和政府中会存在像季建业这样的“寄生虫”?

③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通过三个问题,一可以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点“政府的性质、职能、原则”等,二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课“权力是把双刃剑,需要监督的”课题主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一正一反时事实例,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在情感上树立正确的趋向,在理智判断上辨清是与非。

2. 预设情景,引人入胜

(1)资料背景:

背景一: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段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背景二:中共十八大后,新领导层祭出反腐大旗,地方官员尤其是广东部分官员应声落马。新君反腐已初见成效。其中包含: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深圳原副市长、深圳大运会执行局局长梁道行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山东省农业副厅长单增德等。同时据不完全统计,自中央颁布“八项规定”的半年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2665个,给予组织处理和党政纪处分2290人次。充分体现了“八项规定”对于改进作风,提高群众满意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这里的“苍蝇”和“老虎”各指什么?两个背景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针对类似季建业的腐败行为,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有效做到防止官员手中权利滥用导致危害党和国家、危害人民群众利益?

这是小组探究讨论题,因此必须对学生讨论制定相应的规则,分配相应的任务,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任务安排,各小组按照分工要求进行交流讨论、展示、点评。

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讨论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本上的民主与法制角度,还可以要求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探究,拓宽思维面,挖深思维度。点评归纳总结时,应充分肯定学生探究过程中所生成的亮点和正确措施,有效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成功感。

(3)汇总梳理、展示成果。为了规范操作,对于学生展示时我要求以模式化的形式来回答。具体模式如下:“我是XXX小组中心发言人” “请问其他小组有没有需要补充的”“请老师点评”。

(4)教师点评、总结归纳。在学生对我所设计的问题展示和补充完整之后,我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点评,点评其存在的亮点,不足和所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进行补充拓展。同时通过学生的预习、思考、讨论和展示这些环节,对本课内容基本上已由学生找出,但比较零散。此时必须我进行最后的归纳总结,构建框架,梳理体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明确问题与内容。

3. 回归现实,理论升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呢?那么哪些主体单位部门可以监督政府权力呢?——监督政府权力的内部外部体系

4. 当堂训练、巩固提升。最后一环节做到有讲必练。我利用精心设计的题目,主要是一些基础和一些易错易混的题目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完成达到当堂巩固消化。

二、教学反思

1. 设计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序幕。情境式教学的导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课型和具体内容而定,一般说来可采用以下形式:过渡式导入、事例式导入、漫画式导入,以及诗词式导入,歌曲、音乐式导入等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 以情境为载体,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使学生都主动自觉地学起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3. 合理引导学生讨论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情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归纳分类,发表对不同观点的看法,阐述其合理性,进行主流价值的引导,升华学生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情景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情景的真实性与材料的完整性相结合;②情景的针对性和教学的目的性相结合 ③量的适度性和质的深刻性相结合④呈现的多样性与感官的刺激性相结合

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 篇4

一、利用生活经验, 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时, 教师在课的伊始出示了三张自己以长城为背景的照片 (一张人像过大, 背景过小;一张人像过小, 背景过大;一张人像适中)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去判断这三张照片中最美的一张, 并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及审美能力, 激起了学生的思维,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敢说、敢想, 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浓浓的亲切感。

二、联系生活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把学习过程营造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设计情境如下:

师:同学们, 有两位老朋友隐藏在这画面中, 看谁最先发现它们! (播放课件:由长方形、正方形等组合而成的房院画面) 。

生 (抢答) :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好!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生活中你们发现过它们吗?

生1:我发现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2:铅笔盒和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我家地板砖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师:同学们想先研究哪个图形?生齐答:长方形。 (根据学生的意见, 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 。

生3:我想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

师:提得好, 谁还有不同的问题?

生4:我想知道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边怎样, 角怎样。

师:真棒!这个问题很有探究性。

……

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 认识自观察而起。现实的背景常常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教师以亲切的引导语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他们熟悉好奇的、蕴含着知识的生活画面, 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发现了小房子上蕴含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培养了学生从现实图形中直接抽取出数学对象的能力, 获得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数学就在生活中的体验。“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是学生会从思考数学的需要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教学中, 教师激发学生提出对长方形感兴趣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中,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入了数学思考的状态, 促使其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学习欲望。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在教师的及时调控和指导下, 学生会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为学生学会思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合生活实践, 创设参与情境

众所周知, 人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等, 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材料, 不但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经验, 使它成为构建新知的事实材料, 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亲切、真实, 研究的就是身边的事, 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例如, 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 我放了一段关于附近超市的录像, 让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观察:光明牛奶、酸牛奶等都属于牛奶类, 放在一起;“面霸120”、“福临门”方便面、“小浣熊”干脆面等都是属于方便面, 归在一起;休闲零食类、滋补品类、饮料类、服装类、文具类, 每一类都有那么多, 一类一类放得井然有序, 方便顾客选购。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 观察得细致入微, 并不时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创设情景,丰富生物课堂教学 篇5

【摘要】在生物学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提高。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情境教学是课改所指,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 情景创设 探索

引言: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多样教学活动形式,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理念,在生物教学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被动学习的教学弊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学情境作用

有位学者曾作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自身特点,创设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情景的创设

2.1联系实际,融入自然社会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如现在社会中的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与生物学联系密切。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学生肯定会耳濡目染甚至亲身经历过很多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列举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实例,不仅能让学生觉得生物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那么抽象,消除心里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印象。此外,还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大有所用,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

如介绍光合作用时,利用现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为话题,考虑如何利用光合作用提高粮食产量,化解粮食危机问题;介绍细胞的癌变和衰老时,利用如何攻克癌症及如何延长人的寿命等热点话题为素材,先让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法律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学习伴性遗传时,例举自己高中时的一个女同学,其父亲为红绿色盲患者,她本人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儿子,请学生帮忙分析,她再生一个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机率等。真实的自然社会情境通常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掌握,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学有所悟,从而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2.2借助实验,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生物科学以实验为基础,观察、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及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技能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观察、动手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能力;验证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倡导探究性实验活动,力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新课教学中引入探究实验,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必修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教学中,生长素对植物促进生长的作用与生长素浓度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先安排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探究“促进扶桑枝条生根的最适 NAA 浓度”的预实验,课堂上通过学生汇报实验的过程、展示不同浓度扶桑生根情况,让学生体验生长素浓度与其促进生长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为进一步探究 NAA 促进扶桑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器具设计实验,写出方法步骤。(器材: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扶桑枝条若干,蒸馏水,烧杯,萘乙酸(NAA)粉末、量筒等。)从而在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体验探究实验的步骤,将课堂教学引入高潮。

2.3模拟情境,利用模型丰富教学

生物科学神秘深奥,所涉及的内容往往由于太过抽象、复杂,离学生实际生活太远而使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动植物标本、展示挂图或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形象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如细胞知识对刚开始接触生物课程的高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利用细胞的模型、挂图、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创设模拟情境,化繁为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介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时,同样可以利用模型、挂图等手段辅助教学;介绍DNA的分子结构特点时,利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加深印象;又如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微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动画演示,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创设模拟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形成正确的概念。同时借助直观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观察和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认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结语: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对症下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进行情境创设。情境的利用要灵活多变,灵活应用,不能为了刻意追求新课程理念,盲目的使用。教师具备良好师德,在情境教学的实施中,关心、鼓励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肯定多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生物的奥秘,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篇6

1“挖掘方法”培养探究思维品质

良好思维品质是探究思维的核心,除了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之外,还需要有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策略上以情景为诱导,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结论、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精髓,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激活探究过程中的互动因子,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科学交流,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创设新课程理念情景,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协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学生潜能、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潜能。

2“贴切生活”使探究回归自然

关注学生生活实践,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让教育回归自然,让物理走进生活。具有吸引力的真实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学生的疑惑、矛盾感、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动机。学生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合理的猜想,必须要有一定的感兴认识,这些认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就会激活思维。只有教育回归自然才能激起学生的真实探究活动,才能撩拨学生的探究思维。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展示三双鞋,防滑鞋、普通鞋、溜冰鞋,问学生“如果同学们下雨或下雪天上学,你会选择哪双鞋?如果你们想去溜冰,你会选择哪双?”说出你选择的理由。在学生回答之后,再通过一些小活动打通学生生活世界和的书本世界界限。如“请同学们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橡皮在纸上涂擦时手的感觉;推桌上的书时,手的感觉”等。学生能感觉到这些滑动过程都受到到摩擦阻力的作用,且摩擦阻力的有大有小。通过探究的前奏撩拨铺垫,激起了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学生能正确“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假设”就水到渠成了。

3“关切意外”激起探究思维的浪花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

如学生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就出现了“在实验过程中很难保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这样摩擦力大小就不等于弹簧秤的示数,同时在拉动过程中弹簧秤也在移动,读数也不方便”等意外情况。“能克服吗?你们是怎样克服的?”“意外”激起探究思维的浪花,在学生经过一翻交流、实践之后,发现“把物体和弹簧秤保持静止,拉动下面的长木板,能同时克服以上两个困难。”

在正常的情况下测量滑动磨擦力的大小时,都是用弹簧秤拉着物体匀速直线运动,这导致用人工的方法很难保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不一定等于弹簧秤的示数,同时在拉动过程中弹簧秤也在移动,读数也不方便。学生能想到把物体和弹簧秤保持静止,拉动下面的长木板来克服这两个问题。

这一思维创新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并主动探究的必然结果。在物理新课程中,科学探究是核心内容,而面对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意外”使探究思维浪花的闪耀。

4“巧用生成”使探究思维高潮迭起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质疑会使思维创新高潮迭起。没有疑问,不善思考,就谈不上求知,也就无法做到思维创新。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非预设性地生成了教学资源,这是创设物理生态情景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只要捕捉、放大这一动态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就会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人。

如学生“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学生提出疑问:水沸腾时的温度不是100℃,而是103℃,水温达到100℃沸腾时,对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又上升了,一直升到103℃,水温才停止上升。

这一疑问,教师不是直接告知原因,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酒精灯火焰太旺了!”

“酒精灯的火焰旺与弱,只能影响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会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

“可能水有问题。”

“不可能,因为还有其它五组的水都是从同一个热水瓶中倒出来的。”

“会不会是温度计的问题?”

“将这支温度计和别的温度计一起来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看看读数是否一致?”

学生的讨论一个接着一个……学生试着从酒精灯火焰、水、温度计等各个环节和各个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最终在互相讨论、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和答案,使得本课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求异思变”寻求探究思维的创新

异是探究思维的必然结果,变是探究思维的进一步升华。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如在物理启蒙活动课上,我们做了一小实验“怎样把鸡蛋竖立在桌子上?”

“哥伦布的鸡蛋”这个经典历史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了。怎样把一只鸡蛋竖立在桌面上呢?大部分学生的方法是,把鸡蛋一端的蛋壳碰破一点,形成一个平面,从而使鸡蛋稳稳地立于桌面上,个别学生无法完成。

看了学生的做法,我才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头脑中原先有一个框框,就是“不许打破鸡蛋皮”或是“哥伦布的做法”。这一条束缚是谁强加给学生的呢?是他们自己!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让学生克服这一点,为此再次创设了如下问题情景,让我们沿着哥伦布的思路再构想一些新创意。除了“磕破鸡蛋皮”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把一只鸡虽竖立在桌面上?

学生眉头一皱,方法多得很:在桌面上挖一个小坑;使用“万能胶”;在天花板上拴一根绳,吊着鸡蛋;让桌子躺倒,鸡蛋放在地板上贴着桌面;桌子放在水里,鸡蛋因一端有气室而浮在桌面上;使鸡蛋高速旋转而立在桌面上;把桌子倒吊起来,鸡蛋竖着塞在桌面与地板之间;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扶着……

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篇7

一、情景教学法的重要性

情景教学法, 关键在于找到情景知识、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既切合知识内容, 又激发乐学情绪, 还要留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它既可由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灌输式”转变为开放式;还可使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存储器”变为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研究的创新性的学习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创造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由“传道, 授业, 解惑”的教书匠,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成为导演、主持人。

二、情景教学法的基本途径

1. 创设问题式情景。

思维从疑问开始,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动态过程。教学的艺术就是要“无中生有”, “投石问路”, 精心设疑, 巧布疑阵,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启迪学生去探索兴趣和潜能。俗语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入艺术,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欲望。如:讲“从众”这课时, 设问:“峨眉山为了评AAA旅游景点, 为了增加客流量, 选中我们班免费参加峨眉山旅游。同意的举手。”结果多数兴奋地举起手来。有一部分将信将疑的, 我又在旁边鼓动, 看到其他同学举手, 结果全部举起来了。我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我为最后举手的同学惋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从众”。学生一节课都在兴奋中了。

2. 创设语言情景。

在导入新课时根据教材特点, 或用满怀激情的朗诵开头, 去点拨学生心灵的琴弦;或用优美的歌曲、迷人的美景去感染学生, 渲染课堂氛围, 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风趣的语言, 是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武器。可以采用教材中、艺术作品、小品中的幽默, 还可是生活中的幽默, 如轶闻趣事、形象的比喻、俏皮话、顺口溜、打油诗、谐音等。如:讲改革开放时, 反映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大锅饭”的弊端:“国外有个加拿大, 中国有个大家拿”;反映农村生产力落后:比喻“农民是1007部队”。一根扁担, 两只水桶, 一把锄头从事农业生产;……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领悟道理, 有些甚至终身难忘。

3. 创设动态情景。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仅是“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学说”理论的有机结合, 也是开放性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让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真正创造性地围绕学习目标运动起来, 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学生激情的触发, 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可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播放录像、纪录片、音乐、图片等。如在学习“要依法保护环境”这一框题时, 首先给学生放了一首《神奇的九寨》, 学生们被九寨沟的美景和容中尔甲美妙的歌声迷住了, 接着我引导学生:只要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落实环保行为, 依法保护环境, 我们周围的环境也会越来越美好, 从而导入要“依法保护环境”, 学生们整节课兴趣盎然。

我使用最多的是让学生把教材内容改编成小品和情景剧, 憨态可掬或栩栩如生的表演, 会让学生在直观、形象、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会道理, 明辨是非善恶,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索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对空洞理论的感悟。

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本地区环境状况、人口调查、收入调查、少年模拟法庭等等,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让学生接近生活, 锻炼了各种能力。

还可以分组讨论;辩论赛;记者招待会;故事会等……学生都争奇好胜, 为参加这些活动, 都争先恐后的自己查阅书本、资料、网络, 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从而达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 (脑、眼、耳、口、手、腿) , 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 情景教学法的合理使用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法制观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能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 在体验中培养情感, 在探究中学会思考, 在交流中展开个性的空间。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乐园。

创设情境, 激活音乐课堂 篇8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得到师生的认可。音乐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只有鲜明地展示出音乐作品蕴含的形象,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中音乐教学要多采用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 动静结合, 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这种优势是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 学生通过欣赏、观看、思考等,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能体验音乐美。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如教学《蒙古人》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画面: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 大家愉快地劳作着, 马儿奔腾着;蒙古包中升起袅袅的炊烟, 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这种画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其充分感受乐曲的意境, 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多媒体是创设音乐情境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直观的画面能弥补传统讲解的不足, 从而为高中音乐课堂增色, 提高教学效果。

二、通过活动创设情境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而情感体验大多数都是通过活动获得的。其中角色扮演是最为直观的, 表演中学生集表演者、鉴赏者、学习者于一体,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认为音乐教学只要进行鉴赏、歌唱就行了, 其实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学生好动、爱玩, 好奇心、表现欲强,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如歌唱比赛、音乐游戏活动等,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平时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动手、动脑, 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如鉴赏《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时,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首歌曲编一些短剧, 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鉴赏这首歌曲, 能大大改善学习效果。

三、布置环境创设情境

音乐教学环境也是课堂生活的组成部分, 教学中如果渲染音乐环境, 会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教学环境有物态环境, 也有心理环境, 一般我们关注师生心理环境的营造, 而忽视物态环境的布置。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布置音乐教室, 使周围的物态环境与音乐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 使其在逼真的环境中理解音乐。如教学《十面埋伏》时, 教师可以用《垓下歌》来装饰教室, 使教室成为楚汉之争的古战场。同时课堂上变换学生的座位, 充分利用道具, 逼真地表现出项羽的焦虑。为了加深学生对乐曲中“乌江自刎”、“项王败阵”等段落体现出来的苍凉情绪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入词人李清照的著名《绝句》, 并展示相应的挂图, 在图文并茂中引导学生理解乐曲蕴含的情感。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在相应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 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师生互动环境的营造, 还要注重音乐教室环境的布置。

四、结合背景创设情境

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的背景,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背景来创设情境。如教学《松花江上》时,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地鉴赏这首歌, 教师可以问学生:以前有没有听过这首歌?因为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 很多学生没有听过这首歌。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背景情境:这首歌创 作于1936年, 作者是张 寒晖。1931年时, 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 他们有家不能回, 有仇不能报, 被迫流亡在街头, 还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 心里的郁闷之气无法倾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张寒晖谱写了这首独唱曲, 抒发了悲苦怨愤之情。学生了解了这首歌的背景后, 教师再播放这首歌,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想。这样创设情境, 能加深学生对这首歌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运用对比创设情境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 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似的音乐进行对比, 让学生在对比的音乐情境中学习, 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当我作曲时, 心里总是描绘着衣服的图画, 顺着那个轮廓前行。”由此可见, 音乐创作是与作曲家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作曲家, 在不同的时期因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也会创作出不同情感色彩的音乐来。如欣赏《月光奏鸣曲》与《欢乐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鉴赏。《月光奏鸣曲》表现的是贝多芬爱恋他的学生茱丽叶塔, 但由于社会地位、阶级的不同, 这段爱恋无法实现。因此贝多芬感到苦闷、忧郁,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这首歌曲。在欣赏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然后教师再加以补充, 从而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欢乐颂》是贝多芬历尽沧桑后才创作出来的, 两者对比鉴赏能加深学生对贝多芬不同时期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六、通过语言创设情境

不管创设任何情境, 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情境的推动者, 教师的语言是推动教学的必要因素, 教师可以用简洁的讲解、生动的比喻、幽默的笑话等创设语言情景, 营造相应的氛围。教师的语言起引导作用, 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生动的引导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恰当的语言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如教学《乌苏里船歌》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引导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赫哲族人的生活, 一起去感受渔猎生产与生活吧。学生的兴致很高, 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引入《乌苏里船歌》这首歌曲,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生动的语言能提高教学效果, 且在运用语言时要注意把握表情, 因为表情是无声的语言, 表情控制得好, 能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音乐的情感, 从而提高效果。

七、借助生活创设情境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学中单纯地灌输音乐知识, 是不利于学生的情感表达的, 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大自然里, 在生活中感受音乐, 如听微风下树叶沙沙地作响声、小鸟清脆的叫声等, 学生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 会感受到自然界最朴素最动人的声响,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数学课堂 篇9

疑是学的需要, 疑是思的源泉, 是创的基石。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生虽然想象丰富, 但知识经验缺乏,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提出的问题较难抓住事物的本质,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 创设问题情境。只要平时多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就会有“问”的愿望和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老师准备了一只左右不对称的风筝问:“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老师这里有一只风筝, 我们大家一起来评价—下, 怎么样?”

生:不平衡, 不好看, 不对称……

师:什么叫对称?

生: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老师展示对称的风筝。那这个风筝呢? (展示对称的风筝)

师:同学们都从对称、从美的角度来欣赏风筝。正因为这些风筝的造型是对称的, 左右才会平衡, 才会在天空中平稳地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

在这里, 通过问题的形象化、开放化、探索化引发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善思、深思、多思, 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 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 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在教学时, 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演示等途径, 利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探索知识规律, 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如在教学中,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提问:“图上关于蝴蝶, 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 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了。这样的探究, 旨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个问题, 促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并让学生体验和探究知识的应用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激起学生主动讨论的欲望

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 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等等,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大胆质疑, 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激活物理课堂 篇10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产生学习动机

例如,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不妨巧妙创设一教学情境: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气球、吸管、瓶子和橡皮泥, 要求学生想办法将气球紧贴在瓶子内壁上。通过思考, 学生大多选择了将气球绑在吸管上置入瓶内, 再用力吹气, 气球就很自然地贴在瓶壁上了。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瓶口密封 (吸管除外) 后用力吹气, 观察能否将气球紧贴在内壁上。这一情境的创设,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其形成了一种迫切探究的心理, 最终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优化情境,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后, 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优化情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的乐趣, 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

例如, 在讲授“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认识电路”及“组装电路”等知识时, 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废弃不用的音乐贺卡, 再用这些贺卡中的电子元件来做电学小实验。当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成功地探究出电路的连接方式, 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辨别方法时会兴奋不已, 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进, 优化了教学情境, 使原先的纯演示实验转变为台上教师演示台下学生实验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让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 使其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并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探求未知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三、联系情境, 让学生在积极创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优化情境, 更要帮助他们联系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以有效地训练感觉, 培养直觉, 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 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节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两手空空地进入实验室 (不带课本) , 一开始就给他们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氛围, 让其摆脱书本的束缚, 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究性实验, 探求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可能方法, 并找出不同方法中包含的共同特征。实验过程中, 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 难免会面临失败。这时我再进行必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 鼓励他们重新探索。经过这样的体验, 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还提高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四、拓宽情境, 在认识自然的乐趣中巩固知识

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和美妙声响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不应把教学局限在教室里、校园内, 而应拓宽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进周围精彩的世界中, 使学生在认识自然中获得乐趣, 巩固知识。

例如, 在“物体的颜色”一课的教学中, 课堂上只能进行棱镜色散的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水珠的色散并能解释彩虹的形成原因, 教师可将学生带出课堂, 在阳光下观赏喷泉。当学生发现高高的水柱中出现“人造彩虹”时, 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此时教师再抓住时机, 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认真思考, 可以让他们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奥妙的同时, 还能巩固“光的色散”的知识。

情境的灵活运用, 为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气, 也带来了欢乐。它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 以“行”为手段, 以“情”为纽带, 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 促使学生合理使用大脑,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精心创设,激活课堂 篇11

一、平等真诚,构建情感的背景层面

现代教育正在从“知识中心”向“人本中心”转化,它使教育更关注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自主、全面的发展。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的是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已经成为比讲课本身更重要的学习因素。

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这迫使教师必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它要求老师把学生作为一个丰富的个体去研究并予以重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创造性,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共同完成任务。教学方式也要随之转变,需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由老师从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起去完成,并从中总结出学习的规律,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构建情感的驱动层面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涵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八戒想表现自己,争着去化缘,好客的村民送给八戒一个大西瓜,可把八戒乐坏了,馋得口水直流。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些,每个人都吃吧。”八戒听了直摇脑袋:“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的肚子又大,俺要吃,至少要吃……”悟空听了暗笑,立即切了给八戒,正当大家高兴地吃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直摇脑袋。学生带着这个欲解不能的问题进行学习,兴趣盎然。

2.巧设疑点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有疑开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巧设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教學“体积的概念”一节,教材上有一些实验,如把石头放进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而“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所以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先让学生欣赏“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后水面升高了。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呢?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意义。

3.联系实际,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的教材观认为:数学绝不等于教科书。教学中,我们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设计富于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外语分校一年级有5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员组织,学校需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个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强烈,认真实验、积极讨论……在下课前两分钟,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各位“采购员”,现在你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采购任务呢?学生计算出了做50条红领巾所需的红绸。有的说采购员还要比较一下红绸的质量和价格,“货比三家”,然后再决定买哪一种;有的说裁剪过程中有损耗,所以答案应该是“至少买这么多红绸”,实际要多买一些。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到此,本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篇12

随着新的课堂教学观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逐渐运用,在互动过程中不注意进行问题“再启发”,漠视学生的富有个性的问题和回答,在看似高潮迭起的师生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教师诱导的“计划”中靠近,处处都烙上了教师问题教学程序化的轨迹。问题近百,杂问碎答,学生心神紧张,只有少数学生呼应教师,忽略生情的差异,创新思维没有从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实现。

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拓展,新课堂教学中问题应如何运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践行。

一、要把握好问题的设置关

把问题设在课程目标和教学的“重点”上。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目标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课程资源,把问题设在教学的关键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把问题设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热点”上。兴趣和爱好犹如催化剂,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和特点设计一些情趣性问题。

把问题设在学生的疑惑和探究的“焦点”上。教师在课前应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哪些会做了,哪些还不会做,哪里出现了差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设疑点拔,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要把握好问题的传授关

首先,着眼新课导问,使之成为一碟润肺生津的“开胃菜”。其形式多样,可以通过讲故事、演示小品、组织竞赛、媒体运用等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眼球,借此设问导学。如在教学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沙漠风光图,在不作任何提示下抛出问题:看到沙漠,你想到了什么?此问一出,绝大部分学生面带喜色,眼睛发亮,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有的想到了骆驼,有的想到了沙尘暴,有的想到了绿洲,有的想到了海市蜃楼,有的想到了丝绸之路……牵出了一个又一个教学的知识点。

其次,着眼问题形成,使之成为一碟师生互动的“开心菜”。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提出问题。“新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开展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创造学生与文本直接接触,自主发现问题的条件。如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我在同学们阅读完教材的基础上征求“探究问题”:你自己认为想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有的同学提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影响?”、有的同学提出:“什么时候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那时侯以什么发明成就最突出?”通过学生问学生、学生问教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培养了学生的提问意识。

最后,着眼问题延伸,使之成为一碟师生共揽的“桌菜”。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要求过低,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易使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深入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理清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所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性、有梯度、有探究价值。如在讲“戊戌变法”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发生?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哪些?戊戌变法有哪些进步意义?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将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又利于激励学生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下去。

三、要保护好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民主、活泼、平等、尊重的教学环境,是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的前提。有一次讲到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时,有一位学生却提出:我认为大气中的C02增多,全球变暖并不可怕,因为原始大气中充斥着C02,可是照样诞生了生命,并演化出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你们认为呢?当时我严厉反驳了这个学生的观点。可在课后反思中我发觉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精神,在下一堂课时我及时作了自我批评,发觉同学们对我更加尊重了,更喜欢探究问题了,更喜欢上历史课了。

如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的关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更应及时与学生一起探讨、解答。对于学生所提课本上不懂或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密切的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师与学生探讨的重点,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无法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和教师已有的知识来解答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课后查阅工具书或上网查资料来解决。

上一篇:设备研究进展下一篇: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