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2024-08-07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共12篇)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篇1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生相依的活动,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共同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教 学活动更 多地强调 教师的“教”,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从而导致重“教”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把目光投向情境教学,这是一种把知识融于情境,利用情境对学生的感染性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作为高中 生物教师,我们应当结合新理念,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融 入各种内 容和形式 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培养学习主人的意识,更好地实现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以问题创设课堂情境

思维始于疑问,在创设课堂情境的 途径中,提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不仅如此,问题式情境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在讲“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根据相应的教学进度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什么每个人都会逐渐老去并最终死亡?人体衰老的标志有哪些?在年轻人的体内是否有衰老的细胞,在老年人的体内能不能产生新的细胞?人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就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在活跃的思考氛围中,很多有关衰老的现象和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迸发出来,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也逐渐深入。

二、以实验创设课堂情境

在生物课堂中,以实验的方式来呈 现生物现 象,阐述生物概念,理解生物规律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与文字形式相比,生物实验能够更加强化和突出各种生物现象,使得学习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创设课堂情境的活动中,实验情境也是一个很常见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在讲到“酶在细胞中的代谢作用”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情境: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2毫升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将2毫升的FeCl3和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待三分钟以后,再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液面的上方,并仔细观察两支试管中卫生香的燃烧状况。笔者在进行以上一系列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都异常集 中。经过观察,学生很快 发现,加入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中,卫生香燃烧得更加猛烈。这时候,学生自然会在心中产生疑问,从而自觉地开始探究酶的性质。这种通过实验手段创设的课堂情境既可以给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能力。

三、以故事创设课堂情境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把知识融于有趣的故事之中,以讲故事作为创设情境的途径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伴性遗传”一课时,笔者在导入新课前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圣诞节来临,道尔顿决定买一双圣诞袜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然而,当妈妈拿到了袜子以后却说:“红色的袜子颜色太过鲜艳,不适合妈妈穿!”听到妈妈这么说,道尔顿觉得非常 奇怪,自己明明买的是灰色的袜子呀?带着疑问,道尔顿拿着袜子问自己的弟弟 和周围的 邻居,结果令道 尔顿吃惊 的是,除了自己的弟弟,所有的人都说这是一双红色的袜子。经过这次事件,道尔顿开始了认真的调查 和分析,最终发现了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的事实,而他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故事讲完以后,学生的好奇心也被激发出来,大家纷纷想要知道其中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这时,笔者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关于色盲的有关知识,然后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父亲或者母亲是色盲,子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色盲血缘的后代近亲结婚,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色盲的遗传是否与性别有关系?这样,在故事情境和相关问题的引导下,师生开启了探求“伴性遗传”知识的征程。

四、以生活实例创设课堂情境

生物是一门复杂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衣食住行都密不可分的学科,以生活实例创设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豆腐、牛奶、猪肉、牛肉等一系列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通过这样一种直观展示的方式把生物科学知识同生活实 例联系起 来,当学生看 到各种各 样味道、外形完全不同的食物却含有同一种基本单位———蛋白质时,很容易就对蛋白质产生浓厚的兴趣。接 下来,关于蛋白质的用途、结构、功能等一系列的知识讲解就可以顺利地展开。

总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 秉持着简 洁性、趣味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一旦情境创设得合理、有效,会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这对推动生物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摘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融于情境之中,以渗透引导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把握,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教学手段。基于此,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篇2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四川省剑阁县龙源中学校 陈国清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如创设的教学情境科学、适度、恰当,则在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情境 创设探究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服务于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情境中构建出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自由、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情境教学来说相当重要。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要对学生抱有信心,相信学生的潜力无穷。与学生交朋友,经常与学生谈心,发现与学生交流的乐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讨论、实践。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与教师认同的一致性。

二、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互动

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主要围绕具体语文教学活动展开,要通过充分开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互动。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主要有课堂问答、课堂朗读、课堂辩论几种教学活动。课堂问答。课堂问答是主要类型,教与学,都借助于课堂问答来完成,教学中应多采用以下几种问答:

1.开放性问题。答案是开放性,学生可根据理解,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也没有预设答案,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最佳回答。这类问题能够使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问题也个性化。学生需要进行创意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比较好的回答,显然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推理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回答前有个分析和综合的思维加工过程,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问时会考虑不让学生找到现成答案,要求回答时进行一番思考。不同的是,推理性问题都有客观答案。教师希望学生经历思考问题的过程,(教学论文 )问答互动中,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评论性问题。教师要求回答这类问题的学生,能够对其他朗读或回答做出一定的评价。其目的不仅要学生知道自己怎么做,还要分辨出别人做得如何,由此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也可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维持课堂纪律。如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就无法回答。

4.课堂朗读。课堂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发展和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如果要学生自己朗读,就要体会和理解课文意思,就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读。朗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学生如能有较多机会在课堂上朗读,能够评价别人的朗读,对语文学习有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朗读可以概括为“评读鉴赏”,是说课堂朗读不单“读”,还要学会“评读”,要从艺术的高度去欣赏朗读。理解课文也需朗读,不断朗读中,相互评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引入,创造出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调动我们自己的热情,从而为成功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导入时一般都不超过五分钟,受时间的限制,最简洁的引入可以尝试图片、音乐、故事、实验等情境。

四、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

此法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用主题讨论法创设情境,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

六、利用教辅媒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问题情境 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79-01

生物新课标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师生间的协问答、讨论、探究等互动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是生物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打造生物高效课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直接法

直接法是笔者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即教师开门见山直接进入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快速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1. 描述法:此方法就是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叙述,在课堂教学中此方法最方便及时,又十分灵活,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十分适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例如:可以用谚语“万物生长靠太阳”“朵朵葵花向太阳”作为植物向光性的内容创设情境,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环境影响生物的问题情境。

2.观察法: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圈中各色各样的生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或模型、视频材料、动画来观察,解剖是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用实物创设问题情境既方便、直观、真实感强,容易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经济不受太多条件限制。例如,我们学习花的结构时,直接让学生到学校植物园观察植物物;又如学习蕨类植物生殖时,让学生直接观察蕨叶片后面的黄褐色突起,探究问题情境自然形成。

3.调查法:在学习《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节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同学们,把我们的视线转向窗外,外面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调查校园的生物,共同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又如,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可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设置情境:刚买回的蔬菜一会儿就变蔫了,为什么?园林工人在移栽植物时,几乎把叶子全部去掉有什么作用?新鲜的水果袋上出现小水珠,这是怎么回事?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直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氛围中学习。

二、问题法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只能是表面化和形式化。教师可先提出富有启发性问题的方式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或者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课前布置学生各自带上少许谷物类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小食品。学生预习本节内容,课中分组提出问题、讨论、归纳、总结,代表发言,说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完善,突破重难点。通过创设疑问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诗歌、谚语、成语法

初中生注意力有时不集中、易疲劳,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过程中, 恰当地运用诗歌、谚语、成语等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学习“家蚕的变态发育”时,运用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你认为诗句中“到死”二字用得恰当吗?你能否用其他词替换,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吗?再是从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看,诗中蚕的“死”是指家蚕那个发育时期的结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说明了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各说明什么生物现象等。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四、演示实验法

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上的许多原理,机制来源于许多代科学家长期实验,实践归纳总结的结果(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原理),同时我们的许多原理、结论需要在实验实践中得以验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利用教材上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仔细认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探究草履虫应激性时,可以先做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如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挑选50粒大小一致、饱满的绿豆种子,分成二等份,一份放在黑暗处,另一份放在有光的地方,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培养成豆芽进行比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多媒体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一条便捷途径,尤其是现在已基本普及的电子白板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特点,而且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易操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是目前教学中十分流行的方法。

2. 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人脑思维活动的认知规律。

3. 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在生物课堂教学上的适用范围:① 可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为多媒体信息容量大,有潜移默化之功效。如生物的多样性、欣赏各种环境下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美等。② 可以展示生物的微观世界。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③ 通过一些精心剪辑的视频、动画材料可以用于反映生物的动态变化,生命活动过程。如食物通过消化道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被子植物的开花、传粉和双受精过程等。

六、错误法

在学生的平时作业、测试卷和课堂回答及诸多讨论中,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或不规范的表述,教师以这些错误观点或不规范表述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问题情境创设后,再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效果良好。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故意设计一些学生易出错的观点或不规范的表述,供学生讨论、评判。

小议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4

【关键词】问题情境;生物课堂;创新能力

生问文/单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们的学生往往最缺乏的就是问题意识, 而问题意识缺乏一物题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龙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利于学。而我生创

情提出问们知道, 题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何的创新活动都是在

境对学生问以实现的。因此题意识, 的培养我们一。在教学定要重视

的生问题活动中,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意识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

创生处于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境中当学,

设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会自然地受到情境。因此的感染, 在生物而使得

教学中,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

和教学内容的需求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在生物课堂上能够通过问题情境的感染而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

一、利用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讲求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 很多时候,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都要以之前的旧知识作为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相当一部分的生物学科知识, 因此,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之前学习过的知识,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能够从旧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中得出新知识。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基因工程》这章的内容时, 就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忆了一下基因的结构、基因的表达等知识, 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提出更深一步的问题:为什么大自然中所存在的各种生物性状会产生如此大的区别呢?利用现代化的技术, 能不能改变生物本身的一些性状呢?由于有了之前的已有知识作为基础, 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思路会更加清晰。不仅如此, 通过这种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体系化,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全局意识将大有裨益。

二、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学科,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一方面可以使得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内容来自于生活, 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因而容易激发学习者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 这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相较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 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来创设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例如, 在讲到《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时, 我就在上课之前拿出三个分别装有白醋、白酒和纯净水的瓶子, 然后找一个学生上来辨认一下, 这三个外观上没有什么区别的瓶子中分别装的是什么。一个学生上来以后分别拿起三个瓶子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 然后很快就判断出三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接着我问道:“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判断出来每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呢?”“用鼻子闻一下, 根据他们的气味来判断。”学生轻松地就回答了出来, 于是我再继续追问:“你们知道酒和醋的气味是怎样跑到鼻子里去的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 把班级里的学生都难住了, 大家纷纷在思考, 酒的气味和醋的气味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到鼻子里去。就这样, 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顺利地进入今天的课题。

三、利用有趣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相较于知识的教学, 学生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兴趣更加浓厚。因此, 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可以经常利用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故事的引导, 使得学生产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时, 就在上课之前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进行开篇:一个漂亮的女演员在读了英国大文豪肖伯纳的作品以后被他的才华所吸引, 于是给肖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在信中, 女演员说道:“您是如此的聪明, 而我又很漂亮, 如果我们结婚以后, 生下的孩子一定既聪明又漂亮!”收到信以后, 肖伯纳立刻给这个女演员回了一封幽默的信:“倘若我们结婚以后生下的孩子样子长得像我, 而头脑却像您会怎样呢?”故事听到这里, 很多学生都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接着学生就故事中肖伯纳和女演员的两个观点进行了讨论, 并且依据这些内容提出了很多有趣而新颖的问题。就这样,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开始进入到一个思考和探究的状态, 并自然地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大有帮助。

总之, 在生物课堂上, 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单向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 同时, 学生还能够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探究知识, 提出问题, 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实现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这种教学效果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杏灵.浅谈中专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21期

[2]丁文奎.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年01期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篇5

李春龙

(万年县齐埠中学 江西万年 335508)

摘要:问题情境创设是推进物理探究教学的关键。本文基于问题情境的含义剖析,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提出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的情境创设策略。关键词:农村中学;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思维则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以提高中学物理教师问题情境创设水平,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我国学者冯忠良指出:“所谓问题情境,是一种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它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学习者部分了解,但又不能完全了解。学习者感到要完成这样的学会任务既不会轻而易举,也不是毫无可能。”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是当学生学习新的物理学习内容时,用已有的知识已不能解释, 这时会出现一定的认知不平衡,继而产生了急需解决的心向,于是“问题”就产生了。

问题本身包含三个要素: 未知事物, 对研究未知事物的需要, 研究的可能性。物理教学中创设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未知事物, 这是问题情境的核心内容;学生对未知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向, 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心理动机因素;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能够觉察到, 但是仅仅凭经验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 也是养成物理思维的起点, 是有效物理问题情境的前提与保障。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策略 1.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 才是有活力的知识, 有用的知识, 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的价值。由生活引发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从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开始, 自上而下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物理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以提出“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更快”。学生根据日常观念会认为重物下落得更快。这时,在通过演示细管实验来引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再比如,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中,可以提出“鸡蛋砸在石头上,是石头砸蛋,还是鸡蛋砸石头,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更大吗?”由此,学生则会对日常观念产生困惑,于是产生了认知冲突,有了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关系的学习欲望。

2.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物理学科中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可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现象的观察和亲身体验, 发现实验事实与已有知识之间的不可解释的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 激发其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探索心理。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老师开始拿着一个空玻璃杯,盖上纸片,再使其倒置过来,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轻松地预测出纸片会掉。接着,换上一杯灌满水的玻璃杯,重复上述操作,也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放手,当学生看到纸片没掉时,通常会感觉到诧异,这与原有认知上认为纸片会掉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时,认知冲突就这样产生了。于是,学生有了继续探索的心向,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起点。3.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ASS)主席在1851 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 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 更不如说是科学史”,“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实, 可以追溯的知识来源及其动态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继承、融合科学家的科学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 形成重要的科学思想观。另外,物理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由科学家的疑问驱动的,而这些疑问也往往与学生的物理问题演变过程是较为一致的。例如,在上“光的散射”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印度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在1921年,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上。他站在加班上,眺望着深蓝色的海面。这地中海的深蓝色深深吸引着他,拉曼油然产生了疑问:海水为什么呈现深蓝色?它的颜色来源于哪里?是不是真的像以往科学家说的,深海的颜色并不是海水的蓝色,而是是天空的蓝色由海水的反射造成的?这时,把这个问题同时抛给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学生,学生很容易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要,关于“光的散射”的问题情境就这样铺垫开来。

总之,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具备真实性与趣味性,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物理实验、从物理史实中寻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认知冲同,甚至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心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参考文献:

创设生活情境,活化高中生物课堂 篇6

关键词:生活情境;高中生物;灵活;活跃;课堂氛围

生物从广义上来看,和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在生活中也能发现生物的影子。正是这种潜在的关联,给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提供了可能。创设生活情境,巧妙利用师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生活的联系,实践生物知识,就能够让生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有更多学习之法可以实践。如何创设好的生活情境,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如何让情境不落俗套,又能够贴近教材,具有创新精神,而又代表实践意义,在接下来的介绍中,会提出具有这几项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改变教学陋习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老师会根据教材的重点内容来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课堂上学生也多是埋头记笔记,或者是不知所云地听老师讲课。这样的课堂看似在安静的氛围中进行,但实际上学生“思绪万千”,教学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只有老师心中有一个正确的尺度,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无效或者是出现偏差。同时,教学陋习在生物课堂中有很多的表现,无论是大量笔记,还是缺乏乐趣的知识讲解,都降低了生物学习本身的乐趣。而创设生活情境的根本就是将生物有趣的一面展示出来,老师就要转正自己对生物的理解,将它和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两者是相互融合的进行,而不会一方硬塞到另一方里面,这种生硬的组合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教学缺点。

二、联系影视资料,发现其中生物知识

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书籍等,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平台和学习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创设生活情境的生物教学法更容易开展,学生的思路更容易被打开,思维的灵活性也更容易被调动起来。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喜欢电影或电视剧,而在众多题材当中,有不少包含着生物知识。老师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选出学生喜欢的或者是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例如,在讲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可以展示《侏罗纪公园》电影的图片,利用恐龙的DNA复制出恐龙。现实生活中,利用恐龙的DNA复制出恐龙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老师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生物的热情,然后再有针对地讲授,使学生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有关知识,另外这样的教学还能养成学生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以后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地思考这一现象的生物原理,进而发现更多有趣的生物现象。

三、建立生物实践小组,课堂上分析讨论

创设生活情境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创造力和发现的视觉角度也是有限的。因此,要让学生参与到生活情境的创设中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材料和实践资料。先按照学生的意愿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給每个小组布置一定的任务,可以几个小组完成同一项,也可以是每个小组有不同的任务,这个要根据任务量来看。然后让学生根据组内的讨论情况去实践方案,对给出的生物知识点进行合理的观察和记录。比如,在学习“基因”这一章节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调查发现单眼皮和双眼皮的遗传特点来分析为显性还是隐形。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调查结果,以及自己的分析结果。这样在每节课上都会有不一样的生活情境,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记忆和理解生物知识。而且小组合作的形式为生物课堂提供了更多和生活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参与到生活情境的创设中来,更好地丰富了生物理论体系的形成,锻炼了生物学习和实践能力。

四、在自然环境下学习生物,学习环境影响心境

创设生活情境不如真的在生活情境当中,这样的真实体验会让知识也变得可以触碰,学生的陌生感会大大降低。而且在自然环境当中,学生的身心也得以放松,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特别是选择在森林或者是草坪这样的地点教学,能够开放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可能这样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调查发现自然环境的确能够诱导学生的学习精神,使人的学习能力提高。在自然环境下学习生物,让学生走向生活,让创设的生活情境更加真实有效。

总之,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从形式到内容,从室内到室外,要建立一个立体全方位的生物学习习惯,学生更加主动求知,实践能力提高,让生物的神奇与存在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参考文献:

[1]任翔宇.基于科学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河南大学,2009.

[2]吴柳.素质教育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生物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篇7

一、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周围自然现象,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 形成问题情境

生物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在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已非常贴近生活,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 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周围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联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的学习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例如, 在进行生物必修1《细胞呼吸》教学时, 教师导入:大家知道, 荔枝储存太久后为什么果皮就会变黑?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 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 会有烫手的感觉, 这又是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为什么四肢骨胳肌往往会产生酸胀的感觉?学生凭着自身的生活常识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反应, 在此基础上, 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导到本节的教学内容上。这种由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周围自然现象,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来创设的问题情境,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便会容易掌握。

二、通过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演示实验是生物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演示实验可以设置不少生动、形象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 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 教师准备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在坐骨神经上给予适当的刺激, 可以观察到腓肠肌收缩。再将连接着电流计的两个微电极放置在坐骨神经上, 对坐骨神经给予适当的刺激, 观察并比较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与之前有何异同?学生很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刺激坐骨神经时, 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会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呢?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三、通过生物学科学史趣味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热衷于听故事, 不少生物学科学史也是妙趣横生、含义深远的故事,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 在学习“食物的腐败原因”时, 教师:“人们发现, 夏天食物很容易腐败变质。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1864年7月14日进行了以下的实验:他把新鲜、清澈的肉汤装入一个玻璃瓶里, 然后把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的形状, 使肉汤通过弯曲的瓶颈与外界相通。随后, 他再次煮沸瓶里的肉汤, 并静置存放。4年以后, 鹅颈瓶里的肉汤依然新鲜如初。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巴斯德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为了证实之, 巴斯德轻轻地摇动静置了4年的鹅颈瓶。不久, 发现瓶内的肉汤腐败了。”然后播放相关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巴斯德认为导致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上述实验中, 巴斯德的实验假设是什么?他的实验设计有何巧妙之处?实验设计是如何支持他的假设的?

四、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 设置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上, 也体现在对问题探究方法的选择上。例如, 在七年级生物学中“练习使用显微镜”时, 每2个学生1组, 1台显微镜, 各分发1片“倒置e的玻片”。要求每组先做好显微镜的对光 (物镜10×, 目镜5×) , 并让隔壁组间相互检查;然后要求观察所发的玻片。教师逐组检查, 最后问学生。

教师: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个“e”字。

教师:这个“e”字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还是倒立的?

学生:放大的, 正立的。

(但有两组学生看到倒立的“e”字。)

教师:为什么他们看到倒立的“e”字呢?

其他同学都回答:怎么可能呢?

突然一个学生回答:是不是他们把玻片放反了?

结果这两组同学一看果然是把玻片放反了。正由于这两组同学无意识的错误, 使得同学们更明白了显微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接下来要求每组把目镜换为10×的, 再做同上的实验, 你所看到的像由什么变化?

学生:比目镜为5×的物像大得多 (物像占视野百分八十左右) 。

教师:那么如果把物镜换为16×, 再做同上的实验, 你所看到的像由什么变化?

学生:物像比目镜为10×的物像还大呢 (满视野) 。

教师:如果把目镜换为5×, 物镜40×, 再做同上的实验, 你所看到的像由什么变化?

学生:满视野中只看到“e”字的一小部分。

教师:可见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 物像越怎么样?

学生: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 物像越大。

接下来让每组学生把显微镜换为物镜10×, 目镜5×, 并把物像调节清晰。然后移动玻片让“e”字偏视野左下方, 问学生该怎样移动玻片, 才能把“e”字调到视野中央?学生通过反复移动玻片, 有少数同学回答是把玻片向左下方移动。其他同学把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果然就把“e”字调到视野中央了。

教师:那如果“e”字偏视野右上方呢?

有了以上经验, 部分学生把玻片向右下方移动, 便把“e”字调到视野中央。

教师:那如果“e”字偏视野右下方或左上方呢?

学生通过动手移动玻片, 几乎能把“e”字调到视野中央。

教师:可见, 像偏视野哪个方向, 玻片也是向相同方向移动。

五、追踪社会热点, 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自然学科, 它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如“食品安全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芯片”“生物与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例如, 奶粉事件:号称产地是“新西兰”的纽贝贝奶粉送检结果显示, 硒含量仅0.38微克每千焦, 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值0.48微克。专家称, 长期服用该奶粉, 会造成身长、体重发育不足, 认知能力不足, 动作发育迟缓等。那么, 为什么儿童长期缺硒会对人体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呢?必修1第2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的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 其中就包含硒 (Se) 元素。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 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一旦缺乏了相关的微量元素, 人体就将会出现疾病, 甚至危及生命。

六、拓展探究渠道, 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使学生学习生物学时, 乐此不疲、热情高涨, 应在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 善于发现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例如, 布置和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查找、课后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例如, 在学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 让学生第二天吃早餐时, 有意识地结合所学的知识, 将熟鸡蛋从中间剖开, 认识鸡卵的各部分结果。在学习必修2《人类的遗传病》时, 让学生家族中调查有酒窝和无酒窝的遗传现象或高度近视的遗传现象, 分析其遗传规律?

总之, 通过上述途径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质疑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生物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2004年初中毕业生生物学业考试命题指导意见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篇8

一、通过演示实物, 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用看得见, 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 使生物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这一内容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非常熟悉的现象:教师手里拿着两盘黄瓜, 一盘是糖拌黄瓜, 另一盘中糖盐什么都没加, 请问为什么糖拌黄瓜会出现大量的水?学生各抒己见, 争执不休。教师明确指出, 要知结果如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通过谈话或语言描述, 创设生活情境

这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 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 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内环境与稳态》时, 教师是这样导入教学主题的。

情境描述:前不久, 学校刚开完运动会, 某班的一位男生在快要到3000米终点线的时候, 脸色苍白, 直冒冷汗, 晕倒在地。老师便赶紧把他送往医院, 医生经过诊断后, 给他静脉注射了葡萄糖液。请问:“为什么要注射葡萄糖液?”继续追问:“静脉注射的葡萄糖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到达体内细胞?”这样的方式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围绕虚拟情境中的问题积极展开探究,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不断遭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产生要努力的冲动, 希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教师在学生学完内环境各成分后, 需要学习其理化性质时, 可通过出示该学生血检指标, 让学生针对血浆化学成分指标进行分析:第一, 如果医生想给这位同学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其浓度是多少?这一浓度与表中钠离子, 氯离子的浓度符合吗?第二, 该学生刚刚跑完3000米, 为什么他的血浆中乳酸的量却不是很高?这两个问题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此时, 再向学生讲解溶液渗透压和溶液PH等知识,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暗设认知冲突的做法,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学生的认知又螺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认知结构又趋于新的平衡。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虚拟生活情境

多媒体技术既能跨越时空的限制, 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 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 并且能动态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生物学之美, 从而引发学生用生物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生物学问题, 分析思考生物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在教学《能量流动》时, 笔者是这么创设生活情境的:同学们, 你们去菜市场买过菜吗?有一位名叫小冰的同学第一次去菜市场买菜, 产生了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知在座的同学们是否也曾遇到过?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该录像播放的是小冰去菜市场买菜的场景, 她走遍各个摊位, 问遍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的倾向, 具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 此录像正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难道买菜也跟我们今天学习的生物学内容有关。教师再通过幻灯展示刚才学生买菜时问到的各商品的价格, 提出问题:为什么1Kg大米 (蔬菜) 的价格要比1Kg鸡 (猪肉) 便宜?学生讨论, 各抒己见。在此, 教师暂不下定论。老师指导:我们来听听这位卖米阿姨是如何解释?解释:水稻种下就能长, 而鸡还要买饲料喂。继续提问:你认为卖米阿姨的话有道理吗?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指导:我们再来看看小冰同学明白了没有。此时小冰同学产生了一个赚钱的点子。 (点子:用种出来的大米去喂鸡, 再拿鸡到市场上卖, 可以多赚点。) 请同学继续分析, 为什么1Kg稻谷喂鸡, 不能使鸡长1Kg肉?由此揭示课题。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 就能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此外, 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形, 特别是动画, 结合多媒体优势, 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生物学过程,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 创设生活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科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借助实验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 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 在这种的情境中, 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设, 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展示两个挖了洞并插上玻璃管的新鲜马铃薯, 一边玻璃管内加清水, 另一边加浓盐水直至液面齐平, 让学生观察液面的升降情况。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产生疑问便提出问题:水哪儿去了?增加的水哪里来?然后作出假设:是细胞内的水出来使玻璃管液面上升, 还是水分到细胞内而使液面下降。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 以支持形成的假设。若假设是对的, 学生又会提出新的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何种情况下吸水、何种情况下失水呢?然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组织探究———提出新的问题———实验验证这样的科学研究过程, 既掌握了生物学概念或规律, 又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索的精髓, 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摘要: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 生物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去体会到生物学离不开生活, 从而增强对生物学实用性的形象理解。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顾梅.角色扮演法在生物教学中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学, 2007, (11) .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教学

1. 运用生活的事例和经验创设情 境,激发求知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挖掘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生物学知识,创设情境引入授课内容,犹如盐溶入汤中,方显汤的鲜美;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具有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物课是贴近生活的课堂。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设问“菜场叔叔阿姨们通常用什么方法让自己青菜水灵起来?”“用盐拌黄瓜时盘子里会多出好多水,这些水哪里来的呢 ?”通过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白原来这些现象是由于植物的吸水和失水引起的,借此时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从现象上升到理论的教学。

2. 设计趣味化的游戏来创设教学 情境,让抽象知识活起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育要“做、学、教合一”。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例如:在蛋白质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入学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对蛋白质基本单位—氨基酸的学习有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站起来伸开双手,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氨基酸:心脏比喻为中心C原子;与心脏相连四个化学基团分别为:左手为氨基、右手为羧基、两条腿为氢原子;人的面部为R基团;让学生注意“一人一个样,识人看头像”,通过这样类比,学生也就理解了识别氨基酸落在R基上;通过两位学生做手拉手游戏完成2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形成二肽教学过程:一个学生的左手和另一学生的右手拉起来,让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发生在氨基和羧基之间,拉手的位置为新形成的化学键“肽键”。通过手拉手游戏就轻松化解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教学难点,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3. 选择动画片片段创设情境,让 枯燥知识灵动起来

动画片伴随每个孩子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合适动画片段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勾起学生儿时记忆,而且激起强烈解惑的欲望。例如:播放动画小哪吒刚出生时候是个肉球的片段,引入生物的个体发育离不开细胞分化,利用这一片段进行“细胞分化”的概念的教学;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段: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吹出猴万个。然后设问“在生物学上这样的事情可不可能实现?”然后引出细胞全能性概念的教学。这种方式避免了干瘪、枯燥的说教,使教材知识灵动起来。

4. 用诗词创设教学情境,让生物 课堂充满文学气息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史的瑰宝,如诗如画意境,让人沉醉。有些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因此适当地引用会使生物课堂充满诗意。例如: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多了一份诗意;用“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自由扩散”,“逆水行舟”形容“主动运输”,让学生体会总结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因此巧妙引用古诗词不但能使教学语言形象简练,而且还赋予生物课堂文学气息,为生物课堂教学增彩不少。

5. 选用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让生 物课堂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教师多方面收集生物科学方面的热点信息和新闻,将这些信息整合到课堂中,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时效性强,又切中了热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利用日本地震引起核泄漏事件,造成国内出现“抢盐事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如碘与甲状腺激素关系;从辐射的角度说说引起癌变的因素及细胞癌变根本原因 ; 基因突变的特点等。从而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社会事件。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灵魂在于情感,专业知识是客观的,需要教师赋予色彩、注入情感,将其“生命化”,学生、教师、知识三者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与统一。学生高效地学、教师高效地教、知识高效地被内化和吸收,这就是生态课堂的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核心体现。

我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创设“趣、异、问、情、思、练”等教学情境的形式,将知识赋予色彩、注入情感,将其“生命化”,将生、师、知三者有机结合,构建高效的生态课堂,使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以趣创境,激化思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化学生的思维,而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可以化枯燥为生动。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让学生在因异议而发的讨论中产生顿悟和灵感。

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知识情境:北美喀巴高原原来水草丰美,有许多鹿和狼在其间生活。后来为了保护鹿群,上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雇佣了许多许多猎手把狼全部杀死,鹿群的数量大量上升。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喀巴高原的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变成一片不毛之地,受人保护的鹿也消失了。有鉴于此,2004年6月27日《新民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其标题是《为保护大自然,欧美竞相“引狼入室”》。文章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内务部野生动物保护局不惜花费700多万美元的巨资从加拿大“引狼入室”,近来又有25头在加拿大捕获的灰狼被送到了美国爱达荷州自然保护区。在怀俄明州的黄石国家森林公园,被圈养在铁笼内的灰狼也已放归大自然。目前在美国洛基山脉北部,时隔60多年,现又有了阵阵狼嚎声。德国已着手从波兰引入野狼,还努力创造一个让野狼“流连往返”的自然环境。据说,我国的内蒙古等地也正在考虑“引狼入室”。讲到这里,顺势抛出一个问题:长期以来,狼被视为人类和牲畜的敌人,我们为什么不将其消灭,反而要“引狼入室”?学生怀揣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进行学习,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自然可以悟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水到渠成。

知识应当是相对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内在于该系统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创设一定的知识情境,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创新学习,这无疑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通过一些小事例来创设激趣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化学生的思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像这样与教学有关的事例还有很多。

二、以思创境,深化思维

新课程倡导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思考性,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学生由奇激趣,由趣激思,才能主动去探究和学习,才有饱满的动力和热情参与学习。

如在讲《人类遗传病》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知识情境———《月亮儿女之谜》: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林索伊斯岛。岛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这样的怪癖:喜欢月亮,害怕阳光。一到皎洁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在沙滩上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居民皮肤雪白,头发白色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粉红色,怕阳光,视力也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月亮儿女”之谜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搞清楚,原来岛上的居民都是白化病患者。讲到此时嘎然而止,引发学生思考:皮肤和毛发白色的原因是什么?怕光的原因是什么?眼睛红色的原因是什么?用遗传学方面的知识怎样进行解释呢?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从中心法则的原理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思考解决之后继续创思:我们的生活中所见的病例并不是很多,为什么该岛上会有如此多的病例呢?从而引发出对近亲结婚的危害这一问题的思考。

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以问创境,活化思维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思维以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给思维以动力和内驱力。

如在讲到《细胞呼吸》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知识情境:2005年3月12日安徽省某县农民李某家10岁的孙子在玩耍时不慎掉进地窖里,其12岁的姐姐为了救弟弟也掉入地窖,奶奶在外面喊,见没有回应也下入地窖。后来爷爷从田间回来四处寻找没见三个人踪迹,后来发现落在地窖外面的玩具,他也想去地窖看看究竟,被闻讯赶来的村民制止了,村民把地窖打开一段时间后,可以点燃蜡烛了才下入地窖,由于时间过长,三人均已死亡。讲到这里学生疑云四起:地窖怎么能杀人呢?村民为什么还要挖地窖?如果早一点救他们,他们会不会死呢?地窖中有什么玄机吗?带着这些疑问,师生共同探索呼吸作用的原理,学习完以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地窖中因为储存一些蔬菜、果实等,氧气极少,而二氧化碳浓度却很高,容易使人窒息而死;打开地窖使得空气流通一段时间,用点燃的蜡烛测试氧气的浓度。我适时进行总结,如果我们的周围发生这样的事例,在医疗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受害方现进行人工呼吸或放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学习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制造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学生在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困惑,以惑激思,活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活学活用生物知识的热情,从而深化学习来源于生活,学习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四、以情创境,润化思维

学生如果体验到一种掌握知识的情感,就会唤醒对知识的兴趣。教学情境中溢满感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如在讲到《基因型和表现型》时我以“狼孩”为知识情境:美国一孤儿院里收容了两个“狼孩”,婴儿时被狼叼走,被狼喂养,与狼共同生活,回到人类环境时,小的不久就死亡了,大的存活了几年,其生活习惯和狼几乎一样,白天睡觉,夜间嚎叫,爬着走路,用手抓食,在此期间牧师悉心照料,才学会直立行走、几个简单词语、用杯子喝水等,16岁的年龄只有3岁儿童的发展水平。“狼孩”具备人类的全部遗传潜能,只是早期的生活环境有别于人类,以致他们不能形成人类正常的智慧和行为。有了这个实例,学生很快以自己身边的双胞胎为例扩展知识,从而明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道理,学习也是如此,天生的聪明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执着和努力,同样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枯燥的知识中构筑情感交流的平台,会呈现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五、以练创境,催化思维

学习新知的同时必须有练习的巩固和辅充,创设合理的知识情境助于实现高效、高质的练习效果,可以将内容和情境进行有机的串联和融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细胞代谢》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练习情境:《西游记》描写海底有虾兵蟹将,真的如此吗?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来到昏暗漆黑、压力巨大的海底,看到并非一片死寂,在人们所想象的生命禁区中,依旧有千姿百态的生物栖息繁衍。在海底火山口附近,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高达300摄氏度,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有大量的硫细菌生存。描述到此顺势提出练习问题:上述硫细菌是什么代谢类型?海底有植物吗,为什么?同普通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哪些特殊之处?该生态系统的存在有何意义?由此推测,其他星球有无生命呢?这些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这无疑点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科学研究的的情境之中,亲历分析、联想、猜测、推理、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思维过程,这种探索无疑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创设良好的知识情境可以适时使学生激趣、催思、挑疑、生情。巧妙创设情境,使“境”、“问”、“思”、“知”“学”五者交融、和谐统一,将课堂生命化、高效化、生态化,令其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生物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

[3]教师的职业生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境的方法探讨 篇11

一、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创建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将所要教授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情境,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在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事物发展规律相结合,从而使学到的生物知识在脑海中记忆更加深刻,而生物知识对于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解释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譬如,在讲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自然界中,哪种动物跟我们人类有相似之处,为什么有的动物是胎生而有的是蛋生,为什么有的生物构造十分复杂而有的却很简单。通过学生的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将生命的起源知识引入,讲解最初的生物体是单细胞生物,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和进化从而形成现在的自然局面,而由于基因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猿类动物是与人类最为相似的,进化为远古人类再到现在。这种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仅拉近了生物知识与学生问的距离,也用生物知识解释了学生的困惑,使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更加充满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物学习的热情,同时在生物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好发挥主导作用,适时适度地进行指导,把握好问题的实用性。所提的问题要切合课堂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如果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会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办,从而挫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直接就知道答案,这就没有了可探究的空间,难于激发兴趣。因此,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我在初中生物“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进行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导入阶段,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吗?它们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气体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问题提出之后,我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讨、交流。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清楚地理解。由此可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求知欲望的激发下,与老师一起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更有效地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教学加强师生交流

作为生物教师来说,除了有较强的挖掘情境素材的能力外,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充分发挥有效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进入十分活跃的状态,学生在老师的情境因素诱导下,所产生的心理要素十分重要。生物老师作为传播者与培养者,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进行交流和沟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美地将情境结合到一起,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

老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例如:生物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练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加深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技巧使用等,彻底改变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习生物课程的目的。学生通常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满足感,进而主动进行相关的学习。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篇12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物, 按理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可是, 许多学生却在为学习生物而苦恼。究其原因, 发现这与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生物教师应该让课堂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 多关注学生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教学应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课堂生活丰满, 学生的生活经历得到充盈, 学生情感体验得以丰富, 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现实的班级教学中, 由于人数众多, 要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不容易, 相比之下, 看看课本, 看看教参就设计一堂课要容易得多。正因为如此, 许多老师选择了后者, 这就导致他们对教研的态度是能略则略。教师的这种态度如果不改变, 那么生物课堂教学那种冷清、沉闷的气氛就不会改变。课堂氛围不好, 学生提不起兴趣, 生物基础知识就很难学得扎实。笔者在自己几年的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生物教学必须植根于日常生活, 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知识的价值, 才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教学的主线是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 整体性情境是让学生从总体上来考虑问题, 从现实生活的已有经验开始构建生物知识体系。生物知识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城乡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大。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生物现象, 但城镇的学生对生物现象所见甚少, 有的学生甚至连一棵小草的地下部分是什么样子、树根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因此, 在植物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植物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即为学生创设整体性情境, 然后再在这个情境下细化, 具体到每一个内容的教学。在动物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如母鸡下蛋、母鸡孵小鸡、猪马牛羊交配、分娩等就可以用来创设生殖教学的整体性情境。

二、整体性情境的作用

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整体性情境是将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教学置于一个母系情景背景下展开。整体性情境应该具备电子地图能大能小的功能, 比如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之后, 看到满园春色, 看到烈日下生机盎然的绿叶, 就能够联系到叶绿体、氧气的产生、有机物的合成、呼吸耗氧等知识。而不是在学习了课本上的生物知识后, 学生还不知道尿液与血液有何关联;不会从人和汽车的关系上理解米饭和汽油的关系;不明白穿衣与保暖的关系, 更不会将保暖与多吃饭相关联;肥胖的学生还是坚信自己喝白开水也会胖了。

三、如何评价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节课怎样才算有效?是按预设顺利地把课上完, 还是教师本人精彩的表演吗?当然都不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动, 其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素养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说到底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标准, 只有有利于学生的当前和终身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高中生物有自身的学科特点。首先,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是自然科学, 属于理科范畴;其次, 生物科学覆盖的知识面广, 学科交叉性强, 识记内容多。因此, 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 在理论课堂上就应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其次, 在生物实验课堂上, 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 让学生多实践, 以规范学生行动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但这些具体的教学情境都需要一个整体性情境, 让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高效的作用。

四、在整体性情境中进行知识教育

知识教育对于学科教学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知识教育作为基础,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就都没有依附, 也无从谈起,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教育要有所倾斜。但是, 传授怎样的知识是值得讲究的。应试教育注重考试的知识点, 割裂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获得零碎的生命现象及解释的知识层次, 使学生走入死记硬背、单纯机械记忆的死胡同。素质教育崇尚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生物课堂教学需要在生物学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指导下传授知识, 在培养学科思维方式上下功夫。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依靠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的。学习者既要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能理解, 又要以一种思辨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检验甚至批判, 从而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之中, 让学生在整体性情境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 在这种亲身的活动体验中, 最终获得对知识精髓的深切领会与感悟。但是, 现实的课堂不可能都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教师应该构建知觉的整体性。所谓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既有多种属性又具整体性的事物, 人对对象并不是感觉为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 而总是知觉为一个整体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注意系统性与整体性, 教学中既要注意抓住特征又要注意全面综合, 课内外教学相辅相成, 以达到整体地知觉事物深入认识的规律。要实现这些目标, 就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和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成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它是系统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社会情境、动机情境、认知情境, 还是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 它们的设计都不能与其它环节脱离。因此, 课堂的情境创设要考虑到与其它三个环节的衔接, 要有整体性, 要有利于其它要素的展开, 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堂时间短, 加之学生心理、能力层次不同, 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有效的认识一个问题很重要。把问题孤立起来研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习惯, 也是教学上的一个缺陷。在生物课堂教学上就非常明显, 学生总感觉生物知识多而杂, 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高中生物学的各章节所阐明的不外乎就是生物六大基本特征, 如果课堂教学上根据六大基本特征将知识联系起来, 那么不仅能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而且具体的内容学起来也会更轻松。课堂上, 教与学都需要教师来主导, 学生上课认不认真, 有没有兴趣,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 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完成整体性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 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教学活动中, 不必非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 因为知识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网络结构的, 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学生可以从知识网络结构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 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 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在教学中, 首先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 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然后, 让学生独自或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以植物细胞教学作为例子:教师先给学生呈现整株小草的形态, 然后再进入到植物细胞教学, 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根细胞、叶片细胞、维管束细胞等的特征。一边观察整株小草, 一边阐述根尖是如何生长的, 学生对分生区细胞、伸长区细胞、根毛细胞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观察小草各部分的颜色, 阐述不同器官的功能, 学生就自然理解了叶绿体的分布与功能。再用多媒体展示红白萝卜、洋葱、西瓜等颜色丰富的植物, 可以让学生了解理解液泡。至于动物细胞教学, 以人体为例, 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粗略了解人体的基本构造, 不同器官的基本组成, 让学生将细胞与整个人体相结合,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能加深他们对细胞多样性的理解。这样, 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标准化的动植物细胞模式图, 而且是思维的活跃、延伸、发散和丰富。

一直以来,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 不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 只作冷静客观的知性分析, 肆意肢解教科书, 不能形成知觉的整体性。这样的模式千篇一律, 把学生的悟性与情感都淹没在冷冰冰的教学分析之中。这种分析只见部分, 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的拼凑, 不见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而在分析中, 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 力求精确性, 实则是越教越模糊, 越教越零碎, 越学越乏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 即从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现开始 (感性) ——分析的理智所作的一些简单的规定 (知性) ——经过许多规定的综合而达到多样性的统一 (理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把握人的认识的这种统一性过程, 而是斩头去尾忽视两端的知性分析方法, 它的特点是强调部分间的区别而忽视联系, 强调理智而忽视感情, 强调事物的普遍、同一而忽视特殊、多样。黑格尔说:知性不能掌握美。所以, 一定要注意知觉的整体性, 否则, 教学的主旨、情感内涵等就不能够获得。

由此可以看出,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深入认识, 就应该全面完整地打开认识的大门, 特别强调重视心理经验上的整体知觉。所谓教学的整体性, 不单是单纯地尊重客观系统的整体性, 而更为重要的是主观心理的整体性, 首先就是这种知觉的整体性。

五、结论

生物学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而不是机械的灌输。由于生物知识的运动性、多样性、周期性汇成的整体性在课堂上未得到应有的突显, 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 感觉知识杂乱是造成兴趣下降的主要因素。把握住整体性观念, 就把握住了生物学的灵魂和主线, 使学习做到深入浅出, 避免了把生物学“死”。学生的主体性需要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开始, 需要从熟悉的生活中开始。创设整体性情境是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始、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始。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2]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蒋荣治.高中生物实验复习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6. (9) .

上一篇:广西昭平县下一篇:政策和机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