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2024-09-06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共12篇)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篇1

摘要: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其设计和编写围绕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 体现了新教材特别注重数学与学生实践经验的联系这一新的理念。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本文从利用现实生活, 充分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操作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都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 课堂教学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只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数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数学奥秘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 是指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 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应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新教材特别注重数学与学生实践经验的联系, 并把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提出来, 成为本次教学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其设计和编写也围绕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 体现了这一新的理念, “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猜一猜”———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大胆设想、勇于质疑的精神;“想一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思维的习惯;“议一议“———则营造学生的合作氛围, 发展学生的情感, 问题是学生的心脏, 也是数学思维的起点,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利用现实生活, 充分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源于生活, 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 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 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 我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负数的教学, 我们既可以从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 比如:天气预报、电梯的楼层、银行存折上的支出等等:又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 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 小朋友进站时, 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 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 或者半票线, 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二、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多方面的, 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 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注意到儿童在游戏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们主动参与游戏, 兴致勃勃, 在这个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 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日历中的方程》可以创设如下游戏:请同学准备好一个月的日历, 从某一竖列上任意圈出相邻的三个数, 把它们的总和告诉我, 我可以马上告诉你这三个日期是几号。由实际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 带领学生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能保证课堂教学在热烈而有序的氛围中进行。

四、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基础, 它的许多知识都与上述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教以上知识点时, 可适时创设与相关学科的情境, 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水文知识, 苏科版教材在有理数的乘法学习时, 创设的就是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地理知识, 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 我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社会学知识, 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 我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美学知识, 在学习黄金分割时, 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

五、通过操作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是动手操作, 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已去探索新知识, 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去, 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重要手段之一, 是学生学习数学“启发剂”, 应贯穿于教学始终, 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教师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问题情境设置, 激发思维、引发兴趣, 是实践课程标准的最佳形式之一, 应贯穿于教学始终。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2]《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3]《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篇2

摘要: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方法,一个适宜的情境导入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 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新颖、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巧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增本领。关键字:问题情境 学习兴趣 善于思考 主动探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要发生积极转换。新课程倡导学生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聆听者、接受者,而是由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首先应该把握好课堂的导入这一环节,因为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导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积极性。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缩短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教育,达到“动情中明理”的效果,从而自然而然完成教学目标。那么,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教师

应该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呢?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1.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融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专心致志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

2.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是发展之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时代的要求。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真正实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这一目标。

3.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往往是通过问题情境产生的,所以我们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环节,都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针对教学内容去思考、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方面。

2.适宜性原则。设计的问题情境如果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会开启良好的教学开端。因此,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内容,设计适宜本节课的教学情境。

3.新颖性原则。新颖的导入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导入设计既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强化他们的感知能力,又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4.启发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启发性,以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形象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自然、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例如,我在讲《数轴》这堂课时,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上,请三名同学走上讲台,站成一排。以中间那位同学为中心,分别让其他两位同学以我说的方向进行移动。这样巧妙的导入设计,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对数轴、位移等知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2.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而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满堂灌,都是教师在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是“配合”老师,这样的教学效果意义不大,没有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的辅助教学,能创设有趣的教学图像、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开辟了新颖的认知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来设计一些动画,以此导入新课学习。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教学内容,同学们能直观地看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领略到利用互联网教学的好处,使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如:在《平面图形的展开图》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正方体由立体图形展开成一个个平面图形,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了问题:正方体的平面应如何展开?有几种情况?让开启了学生探索之路。可见,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导入上的重要性。

3.采集生活元素,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

思考,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有一扇门高4米,宽3米,在不允许穿过的情况下平放有一根长4.5米的棍子能否从这扇门通过呢?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由这样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既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又让学生明确了当堂的学习任务。这样,课堂上实现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

4.设置悬疑,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问题情境最终就是让学习者能够积极思考,投入到课堂的氛围中,从而促成自主学习。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设置悬疑来引入。例如:下面请大家看一个问题: 老师手里现在有三根小木棍,分别长5cm,8cm,17cm.我们用它们能否围成直角三角形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呢?如何还有三根分别为5cm,6cm,7cm呢? 是不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大家都知道从角的角度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从边的角度,可不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层层疑问,激发了学习探索的欲望。同时,动手操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利用类比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类比思想就是利

用已学的知识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类比思想教学,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在数学领域内,很多新知识的学习都可以用类比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来展开。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我们学习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类比平行线判定的学习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又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

31与是否相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1.623它的依据是什么呢?a1n2n你认为分式与相等吗?与相等吗?2a2mnm2.设计问题1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分数的基本性质,问题2的出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从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接下来的学习其实就是“模仿”。其实,在数学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用闻一知十的方式解决。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设法创设适宜、新颖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激活思想,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崔黄口初级中学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初中数学课堂 篇3

一、运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因此必须利用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来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更主要的由于数学学习是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我们应当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例如,我在讲“分式的意义”一课时,正好学校开展科技节活动,要求每班制作小制作,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校在下个月举办科技节,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小制作活动,现规定每班要交50件作品,如果甲班有43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如果乙班有a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对解方程∣x-3|=7这道题还有较大的难度,若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小问题,把问题简单化:①∣7∣=7,∣-7∣=7,绝对值都等于7的有哪些数?②∣a∣=7,a=7或a=-7,即绝对值是7的数是什么?③∣x-3∣=7,把x-3看作问题②中的a,于是,x-3=7得x=10或x-3=-7得x=-4,不妨将x=10或x=-4代入原方程检验,可知,x=10或x=-4是原方程的解。这样,阶梯式问题情境的提出,既分散了问题难度,使学生易学、乐学,又消除了学生畏惧数学的情绪,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数学开放题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因其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多样的解答,从而能激起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解答过程,而不管他属于何种程度和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承载了编者、教材、教者对学生的太多梦想。教无定法,更无确定模式,作为新课程教师,不能草率的就问题论问题,或者简单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处理,而是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与数学有关的纷繁现实,研究将问题以何种情境类型呈现给学生最有效。

四、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他们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总之,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篇4

一、创设辨析型问题情景, 培养批判性思维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 它是以辨析思维为基础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善于鉴别问题的可能性, 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思考, 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推测、猜想, 认真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 去伪存真, 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题目的科学性标准, 形成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 还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课例1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0, 底边BC长为y, 腰AB长为x.

求: (1) 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腰长AB=3时, 底边的长.

解 (1) 由三角形的周长为10, 得2x+y=10,

∴y=10-2x.

(2) ∵x、y是三角形的边长,

∴x>0, y>0, 2x>y.

∴10-2x>0,

2x>10-2x.

(3) 当AB=3时, 即x=3时, y=10-2×3=4,

∴当腰长AB=3时, 底边BC为4.

问题:当x=6时, y=10-2x的值是多少?对本例有意义吗?当x=2呢?

略解:当x=6时, y=10-2x=-2.

∵边长不能为负数,

∴对于本例无意义.

当x=2时, y=6, 三线段长为2、2、6不能构成三角形, 对于比例也无意义.想一想, 多辨析, 学生就可从三角形的性质及线段的实际意义来进行判定.

二、创设观察型问题情景, 培养敏捷性思维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数学思维过程的速度, 也是指学生思维的敏锐程度, 它是数学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它表现为在遇到问题时, 善于迅速辨别蛛丝马迹, 敏捷捕捉解题信息, 引起联想;思维过程受阻时善于随机应变, 转换策略, 选择解题方法, 以最快的速度求出正确答案;在思考问题时, 能把握问题的木质, 能对题意作出快速反应.

课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一支, 如图所示.

(1) 判断k是正数还是负数;

(2) 求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 补画这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另一支.

解 (1)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一支在第二象限, 所以图像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异号, 即k=xy<0.

(2) 将图像上点B的横坐标-4, 纵坐标2分别代入解析式, 得, 解得k=-8.

∴所求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

(3) 在已知图像上分别取一些点A, B, C, D, 作出它们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点A′, B′, C′, D′, D′, 然后用光滑曲线把它们依次连接, 这样就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另一个分支.

问题: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一个分支到另一个分支, 可以看作是怎么样的图形变换?

在教学中, 我给予学生自主观察, 并让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很快从图中观察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分支到另一个分支, 可以看作是旋转变换:将一个分支以O为旋转中心, 顺时针 (或逆时针) 旋转180度而成.减少重新列表、描点求解的繁琐.我以为, 只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 多观察、多选择, 自然会找到便捷的解题方法,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三、创设层次型问题情景, 培养灵活性思维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变化及时调整思维角度, 摆脱和克服思维定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善于自我调节, 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解脱出来, 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 随机应变, 触类旁通, 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特性.因此在教学中, 善于运用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多层面想一想, 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课例3已知a<0, 试比较2a与a的大小.

分析比较2a与a的大小, 可以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也可以利用数轴直接得出2a与a的大小.

解法一∵2>1, a<0 (已知) ,

∴2a

解法二在数轴上分别表示2a与a的点, 如图, 2a位于a的左边, ∴2a

问题:还有比较2a与a的大小的其他方法吗?

上述两种解法仅仅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及应用, 但不是最简便的方法, 唯有在设疑中引导学生多层面地思考, 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解法三特殊值法:取a=-2, 则2a=-4,

∴-4<-2, ∴2a

解法四作差法:∵2a-a=a<0,

∴2a

总之, 数学思维品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 彼此联系、彼此渗透、彼此补充, 教师若有效地凭借教材, 并利用素材课例进行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 就能在真正意义上适应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篇5

南庄中学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流行性和维持学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流行性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语重心长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 “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上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和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 “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担出问题: 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例如:在讲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休、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达到高潮。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象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倾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更多地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精心的设计问题,改变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教师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作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全变成红色后,教师可撤掉酒精灯,同时停止通入氢气,主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再提问:直到试管冷却后?通过上述对照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印象特别深刻。在教学中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

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思维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上故事:很久以前,一位探险家带一结锡制器皿到南极去,结果这些器皿在寒冷的南极全部分化灰烬。使其 “弹”尽粮绝、深陷囹圄。这些器皿在南极为何化为灰烬了呢?夏季,农村的坟地里,为什么夜间常会出现“鬼火”现象呢?铁易生锈,但古时的金银保存至今,为什么仍完好无损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奇咸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欲望、求知欲望。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12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贴近生活实际,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展开教学,数学概念大多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为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教师要创设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将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之中,让课堂教学兼具“生活味”与“数学味”.教师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深入挖掘规律、建立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开启思考、获得体验.

一、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问题情境设置的价值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挖掘素材,创设游戏、实验、活动、操作等情境,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领他们参与知识探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2.创设问题情境,能发挥学生的直观经验.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学生却更喜欢认同直观经验.因而教材在创设情境时要分析学生的“新旧知识结合点”,选取学生较为熟悉、较为直观的事物,让学生借助于自己的直观经验,归纳出本质的概念.

3.创设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可先让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借助于自身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操作,挖掘蕴含的规律,积累活动经验,建构知识体系.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从多角度思考,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获得启发.问题情境有与生活相关的应用,有由数学内部构成的问题,也有相关的实验操作活动以及趣味性的故事、史实等.苏科版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以生活情境居多.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数学史、数学小故事将数学文化融于情境之中,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的底蕴.如在“平方根”教学中,教师引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内容创设故事情境:瑛姑将那些算子排成商、实、法、借算四行,暗点算子数目,计算55225的平方根.当她正待算第三位时,黄蓉脱口道“5!235!”此时,大家纷纷产生疑惑,黄蓉是如果算出第三位是5的?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分析(10a+b)2=100a2+20ab+b2=100a2+(20a+b)b,将55225按两位一段分为三段,分别是5、52、25,第一位的平方要小于5,当然取2,余152;2×20=40,试上3,152-43×3=23,余2325;23×20=460,试上5,465×5=2325,正好.当瑛姑算出前两位,黄蓉就会很容易算出第三位是5了.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从黄蓉的计算中获得启发,产生探究平方根知识的欲望.

2.创设游戏情境,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的情境,尝试将教材中一些过于简单的情境改成游戏类情境.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苏科版教材提供了制作拉面的情境,教师进行适当改编,将之改成折纸的情境,教师先让学生做折纸游戏,让学生在折纸中发现乘方蕴含的奥秘.创设问题情境如下:“每层纸厚度為0.1mm,对折20次的厚度是多少?借助计算器求得厚度为104857.6mm,有30层楼那么高,对折多少次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在折纸中了解乘方,并与楼、珠峰的高度进行比较,在经历“不可能”中感受到乘方的魅力.

3.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接收,而是调动自己的感官体验观察、操作、思考,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有教师借助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进行解释.苏科版教材为学生留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从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和9cm的小木棒中任意取3根,看能否搭成一个三角形?从5根中任取3根,一共有10种可能,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搭”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如果最短的两边小于最长的一边,肯定不能搭成三角形,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4.创设求异情境,培养发散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不同途径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意识.如在苏科版数学七上“代数式的值”教学中,教材创设情境如下:用你手中的火柴,能搭出如图所示的图案吗?(1)搭n条“小鱼”需要几根火柴?(2)搭20条这样的“小鱼”需要多少根火柴?100条呢?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搭一搭、想一想.第1条小鱼需8根火柴,第2个需要几根火柴?为什么?有学生认为,接在第1条小鱼后面搭,第2条小鱼不需要搭鱼头,只需8-2=6根,因而共需要8+6(n-1)根火柴;也有学生认为,只需搭1个鱼尾,除鱼尾外需6根柴,共需(6n+2)根火柴.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计初探 篇7

一、问题情境的模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的产生, 既是偶然的, 也是随机的, 但更多是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和创设.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讲, 问题情境的营造, 主要是取决于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及教师的意识.而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及进行自发探究问题的过程, 必须依靠师生的双边活动及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所以在问题情境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既要发挥各自的主导作用, 又要彼此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达到一种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情境的前提是创设数学情境, 核心是提出问题, 目标是解决问题, 归宿是应用数学知识.

二、问题情境的功能

1. 体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数学问题不仅仅蕴含在学科内部, 更是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充分理解和了解,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这既是新课标下的教学任务, 同时也是完成数学情境教学的重要途径.问题源于情境,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学生进行引导, 探索问题的内在规律及解决的措施, 从而形成新的原理和概念, 这是实现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2. 体现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活动作为一项活动, 体现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应用、掌握、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数学化具体是指学生以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切入点, 经过大脑的甄别、思考, 最终得出数学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化一直是一个断层, 而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就是通过数学情境.学习数学的过程, 就是从设计问题情境到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来龙去脉, 并形成新的数学体系.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具体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知识来描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初中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对数学应用重视不够的问题.这和时下人们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 认为数学是一门学术性强的学科, 这样就会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 认为数学不会有很大的应用.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现代数学作为应用性强的工具, 应用价值也越来越广泛, 会遍布各行各业.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数学的形成和应用, 应该尽量地向学生进行展示, 即以建立模型、问题情境、拓展、应用和解释的模型为数学主题展开教学, 使学生学会各种数学符号和语言, 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建立数学关系式, 理解数学知识, 促进在初中学习期间, 形成一种初步的应用数学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 情感性

创设问题情境, 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所以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 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让学生能在心理上接受, 达到学生心理和问题情境融合和共鸣的最佳状态.

2. 构建性

构建主义的观点是, 知识的产生是由认知主体积极构建, 而不是被动去接受的.所以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 就是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以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为立足点, 设立问题情境, 搭建学生认识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脚手架.

3. 探究性

创设问题情境, 要适合初中学生的发展, 真正做到“跳一跳, 能摘桃”, 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的基本方法、思想和理念, 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和活动体验.

四、设计问题情境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设立问题情境,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校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 成立研究小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 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和以往相比有显著提高.

1. 趣味性情境的创立

学习内容生动有趣, 能够刺激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通过设立趣味性情境,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在大脑里储存知识信息.

例如, 在7年级教学有理数加法结合律时, 可以先给学生观看一段篮球比赛录像, 然后让学生看得分统计表, 在整场比赛中姚明得27分, 麦迪得32分, 巴蒂得6分, 然后让学生计算姚明、麦迪、巴蒂三人全场比赛总共得多少分.

学生会列出下列算式:

27+32+6=65

32+6+27=65

然后让学生想:这两个式子计算结果相同说明什么?

这样将问题蕴含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通过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 以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

2. 悬念情境的创立

通过有关的心理学研究, 证明问题情境和学习意向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巧妙设置悬念,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向, 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初中课程中,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时, 教师就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问题1:x为实数, 且x2=4, 求x的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很多同学都知道, x=±2, x是4的平方根.

问题2:x为实数, 且 (x-2) 2=4, 求x的值.

同学们可以仿问题1得到x=0或x=4.

问题3:x为实数, 且x2-2x-3=0, 求x的值.

能不能化为问题2的形式?怎么化?学生心中出现了悬念, 让学生讨论, 就能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的求解方法了.

3. 实验情境的创设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设立现实的实验情境, 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能力.

在教学勾股定理的证明时, 让学生拿出纸和剪刀, 剪出两直角边为a, b, 斜边为c的四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 (图1) ,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剪出来的直角三角形拼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3, 得到式子:

整理就得到:c2=a2+b2, 解决了勾股定理的证明.

4. 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应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会将抽象性看作是脱离实际, 逻辑性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广泛性让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有趣的数学现象, 通过将现实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帮助学生解决畏惧心理, 用心体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

浅谈初中数学的问题情境 篇8

一、问题情境要易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

无论是从教育的基本原理上分析, 还是从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 数学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 如果教学过程脱离了这一点, 那就不是数学课了.而对学生来说, 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应该是明白的, 不能叫他们捉迷藏, 那种高耗低效的情境, 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资源和教学时间.为了响应课改要求, 目前很多课堂中存在“去数学化”现象, 但是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 不能将情境创设等同于直接将情境生活化, 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只会让情境生活化的思想框住自己的手脚, 从而导致数学味淡化.教师们为了迎合学生的胃口而“精心打造”了许多高耗低效的情境, 问题的根源是老师注重了怎么教, 而忽略了教什么!

一节课好比一幅时装设计图, 情境就如同模特身上靓丽的服装.好的设计师知道, 只有对人体的结构准确把握, 才能画出比例优美、符合人体的效果图.类比到数学课, 就如同数学老师只有深刻理解数学问题本质, 才能实现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的和谐统一.

二、问题情境要有新意

问题要新颖, 要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如在学习“从立体图形到视图”这一课时,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庐山, 并配以诗朗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在虚构的情境中感受从三个方向上看的视觉效果, 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极大地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能使学生坐不住, 跃跃欲试, 非解决不可.又如“讲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节时, 授课前,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 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 泰勒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长告诉他:“没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中学二区洛桑曲珍有, 我的孩子, 古代草片文字没有告诉这个, 而我们今天的知识使我们甚至不可能大概地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 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 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 泰勒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 在他的助手帮助下, 测得塔高是131米.故事讲完了, 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 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学生们面面相觑, 回答不出, 我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悬念的设置,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急于释疑, 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中去.

三、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 体现数学的魅力, 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 抓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提出问题.问题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难度适当.问题太容易, 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 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面对问题一筹莫展, 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 教师首先提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 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本定理获证?这样以旧引新设疑, 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了基础, 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积极思考这样本定理证明的主要难点一辅助线就很容易被突破.

四、问题情境要有系统性

要按照教材知识的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互相联系的小问题, 由浅入深, 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 设置问题链,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例如, 在讲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时, 先分别给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条对角线, 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形, 概括出多边形对角线的特征后, 先由他们自己说出多边形对角线的定义, 老师再进行补充、修正, 使叙述更加完美、准确.接着, 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到n边形, 让学生探索以下结论:“从同一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多边形所有对角线的条数”;“多边形内角和的度数”等.当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 得到正确结论时, 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 从而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

五、问题情境技巧性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源于生活, 但要高于生活, 是把“生活数学”课堂化.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往往综合许多因素, 比较复杂, 如果原封不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会受到知识水平、能力、时空的限制, 解决起来难度大, 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因此, 教师要作适当的技术处理, 对现实情境中有些因素要进行提炼, 删去多余的和无关紧要的东西, 增添要表达的内容, 要能突出知识点和教学任务, 使学生在活动中很快进入状态, 直奔主题, 为教学服务.

六、问题情境要便于课堂操作

问题情境要增强有效性也得精打细算, 核算成本, 看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要运用最“经济”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综合目前很多赛课现状, 许多课盲目追求教学的丰富和厚重, 情境结构复杂, 华而不实,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减肥瘦身”, 简单实用, 轻松前进, 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简单情境其实不简单.简单情境具备这样几个特征:目标简明集中、过程简洁流畅、方法简捷朴实.简单, 是一种指导思想, 也是教学的很高的境界.简单的是外显的形式, 极其不简单的是深刻的内涵, 是对数学本质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 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 是对精心预设之后即时生成的正确引导.简单情境所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 紧紧抓住教学的核心目标, 一针见血地深入本质, 精益求精.简单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更扎实, 更快乐, 更深刻.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9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 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 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获取知识.

2. 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 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3.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遵循合理性原则

即情境创设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其数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以具体情境为载体,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 这就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

1. 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

为学习新的课题内容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 以在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 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 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 此种情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

例如, 在学习乘方的时候, 可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理国家有方, 在他退休时国王为表彰他, 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盘格中放稻谷, 第一格放1粒, 第二格放2粒, 第三格放4粒, 第四个放8粒, 然后是16粒, 32粒, 64粒……一直到64格, 他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笑他傻, 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既怀疑, 又不知如何入手, 那么在学习乘方时注意力自然集中.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 尽可能地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注意选取事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的认识经历, 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既可以从已有生活经验正面出发, 也可反其道而行之.

如在抛硬币研究随机现象时, 掷的三次都是正面, 问:第四次是不是一定是反面?许多学生开始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是, 或可能性非常大.经大量实验后, 发现出现正面的机会和反面的机会各占12, 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造成冲突.实际上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 对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正迁移还是有大量实例存在, 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 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 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在教学新的内容时, 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 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 同化新知识, 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 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

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著名的IT巨头中国联想的广告更是说出了联想的重要性:“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 充分进行联想, 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如学习了中点后, 再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时, 学生就可以展开类比和对比, 联想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等.

4、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备性, 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内容时, 不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我们学过减数不能大于被减数, 现有这样一道题:上海某日最高气温为10℃, 夜晚由于寒流入侵, 气温骤降了15℃.请同学们求出寒流入侵后的气温.这样通过实际问题与原有知识引起认知冲突, 使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不完整性, 从而对所学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10

一、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连贯的,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他们思考,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我们可以先复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们在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之后,说一说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学生在回忆中想起:有四种情况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在他们说完之后,我又让他们看书上例题,并与自己的同桌交流,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他们很容易就能总结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用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很轻易地找出规律,并加以应用,对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启发有很大的助益。

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些数学知识,仅靠讲解他们不容易理解,如果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自己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创设操作情境,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数学,学好数学。

例如,在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先让学生们将圆柱形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然后看一看展开是什么图形?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以后,对于所得出的图形印象深刻。接着我又让他们将圆锥形冰淇淋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展平,得到什么图形?在之前也可以让学生们先猜一猜,会变成什么图形?然后再让他们动手操作,当他们的猜测与最后结果相同时,他们会显得更加地兴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他们既开心又能亲身体验图形的变化,对于他们数学的学习无疑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它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直接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热爱数学,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数学活动——算24时,我让学生们带着扑克进教室,让他们玩这个常见的扑克游戏。我们约定一副扑克牌中的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J为11,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0。然后,我将扑克牌平均分给每一个人,每人每次出4张牌,根据牌面所表示的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平方运算(每张牌只能用1次)。若结果恰为24,则可抛出这4张牌,同时记2分;否则不能抛出,也不能记分。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大家都不能出牌为止,积分多者为胜。我边演示边解释,学生们很快明白了规则。他们兴趣盎然,很期待玩游戏。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他们情绪高涨,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们不仅综合运用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更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四、利用学生生活的经验或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这样学生们会备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例如,在电影院入口处和景点入口处,我们会看到墙上标有1.2m、1.4m测量身高的线。在打票时,有一些孩子会走到那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学生们因为经常看到,所以相当熟悉,如果说让他们学会这一节的数学知识,可以提供解决的依据,他们会更觉得学得有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11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在初中數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利用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思维游戏由培养学生直接兴趣,即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一种对数学经久不衰的兴趣。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限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一教师在讲解“旋转”时,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牌是什么,然后笔者把那张扑克牌旋转180°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牌经旋转后与其他扑克牌的方向不一致,教师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经教师边演示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的途径。

二、结合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过程和知识点的本领,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为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数学事实、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讨某种数学事实而进行数学学习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趣味数学史话,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例如,一教师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例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的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精美的蝴蝶、红双喜在艺人的手底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四、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教师创设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甲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甲同学回答完之后,乙同学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教师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丙同学回答说:“一样!”丁同学则回答说:“ 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在同学们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五、在操作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与初中英语教学 篇12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英语,教学

一、导言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 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问题情境对初中英语的教学具有积极意义。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英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对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同时, 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情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 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这确定了学生在英语课堂的中心地位, 从而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可见,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初中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章将探究问题情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以期对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二、问题情境创设形式

(一) 回顾已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回顾已学知识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境。为此, 教师可以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之前, 对以往的知识进行回顾, 并引出同新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一问题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促使其以更强的动机参与到新的英语教学活动之中。同时, 这还能够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例如, 英语教师在教过去完成时之前, 可以先对一般过去时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并引入问题“一般过去时的构词方法是如此, 那么过去完成时的构词方法是如何呢”。这一问题能够将学生引入到过去完成时的学习中, 并对“主语+had+过去分词+其他”、“Had+主语+过去分词+其他”等过去完成时的一般结构进行学习。又如, 教师在教一般疑问句之前, 可以同学生一起回顾陈述句的格式。在回顾完陈述句的相关知识之后, 教师通过问题引出一般疑问句的教学。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是一个香蕉”怎样用英语表达。在学生回答“This is a banana.”之后, 教师可以问“这是一个香蕉吗”如何表达。这问题能够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 引发学生的思考, 并进入到一般疑问句的教学之中。

(二) 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一方面, 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例如, 在“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这一单元的教学之前, 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围绕“如何与他人进行相处”进行英语对话。在学生完成对话之后, 教师可以引出问题“这是一个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例子, 那么还有其他与人相处的方法吗”。教师可以通过这个问题, 让学生对这一单元进行学习, 并了解同他人相处的办法。这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本单元进行学习, 从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后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思考,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情境, 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创设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比方说, 在“Nature and environment”这一单元教学之后, 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知识, 用英语谈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学生通过英语表达, 即能够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印象, 又能够加强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三) 呈现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的呈现可以消除学生对英语的陌生感, 从而拉近了学生与英语的距离。英语是学生的第二语言, 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 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少, 这容易给学生造成对英语的陌生感。通过呈现生活情境来引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拉近英语同生活的距离, 从而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帮助。比方说, 在教复数形式之前, 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上一个苹果和两个梨子。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一个苹果, 并问学生英语怎样表达。在学生回答“an apple”之后, 教师可以拿出两个梨子, 问学生如何回答。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学生过程复数形式, 难以利用自身的英语知识储备对两个梨子进行表达。在此情况下, 教师便可以引出学习的内容, 并让学生带着如何用英语表达“两个梨子”这个问题进入复数形式的学习之中。

(四) 组织课外活动

当前, 单一的课堂传授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感。这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 英语教师可以组织课外活动, 并利用课外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形成多元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境。初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朗诵等形式, 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这些活动之中, 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语法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并将其同当前的教学内容相互结合, 从而让学生产生“我错在哪里”的疑问, 并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 在“A Day Out”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旅游的演讲比赛。这涉及到同“take somebody sometime to do something”、“be interested in”等同旅游相关的语法知识。教师可以在演讲中发现学生语法的错误, 并指出, 让学生通过新单元语法知识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语法错误。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加深他们对所犯语法错误的印象。可见, 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 使其具有较高的英语学习热情。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一) 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应该关注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可以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初中英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 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实现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 教师明确学生的在问题解决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 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这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学生在教授一般现在时的时候, 可以列举单词的一般现在时形式, 并要求学生总结一般现在时的构词方法。这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 教师要对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学生有时候会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 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在这一情况下,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对学生进行引导, 从而帮助他们成功解决问题。

(二) 问题情境创设需要依据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 而是应该紧密的结合教学目标。一切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这也包括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此,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坚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与问题情境有机统一起来, 从而保证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真正为教学目标服务。“Welcome to Sunshine Town”这一单元的重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解说词, 并利用解说词来描述自己的故乡。英语教师应该根据这一教学目标, 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在这一单元教学之前让学生认真学好相关的解说词, 并要求他们在单元学习之后利用相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家乡。在这一问题情境下, 学生可以带着如何描述好自己家乡的问题进行学习。这能够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导向性, 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 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避免难度过高而伤害学生的英语积极性。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并根据这一条件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初中英语英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能够为英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基础与依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测验、单元考试以及课堂提问的形式, 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能够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 教师要控制问题情境的难度。英语教师要把握好问题情境的难度, 避免难度过高而给学生带来挫败感。这容易伤害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问题的难度最好把握在高于学生知识水平, 而学生又能够通过努力给予解决的程度。这种合适的难度水平的问题情境, 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以避免因为难度过大而给学生带来挫败感。为此, 英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做好难度控制工作, 从而使问题情境更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杨雪.灵活运用情境教学, 提高英语学习兴趣[J].新课程 (上) , 2011, 06.

[2]晏文梅.论中学英语课堂与情境教学合理结合[J].成功 (教育) , 2011, 07.

[3]刘洪霞.浅析英语情境教学[J].德州学院学报, 2011, 1.

上一篇:石油化工装置下一篇:腰骶椎椎间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