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共11篇)
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 篇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创设并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语言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提高自身语文素质,而情景教学无疑是一种好的选择。
一、情景教学的含义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创设教学情景,营造“情景即在眼前,我在情景之中”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与作者心灵相通,感知理解课文,达到求知冶情的目的。杜威先生也说过:“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创设情景呢?
二、创设情景,进行情景教学的常用方法
(一)让电教媒体带学生走入文章的境界中
语言文字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学生在理解一些文章特别是不熟悉的情形时往往会遇到困难,而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以及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如在讲解《鸟鸣涧》时,教师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烘托气氛,使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走入闲雅幽静的意境,体会诗人忘情脱俗、淡泊宁静、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愉悦地感知、理解,从形象的感知到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正如有位学生说:“有音乐,我觉得课堂上充满了浪漫的气氛,让我特别专注。”所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
又如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的人生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作者精神境界如何的崇高,学生往往感到空洞,难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博爱的胸襟。笔者在讲这处时展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们认识战争中境遇悲惨的人们和苦难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因饥饿而身体畸形的儿童、因贫困而负重劳作的老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在凄婉哀伤的《二泉映月》乐曲的烘托下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又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那一刻教室里异常安静,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心中涌动着的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时笔者又不失时机地讲解作者是怎样一生都在关注百姓疾苦的,使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作者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是多么高尚、博爱。
(二)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都蕴涵着深意,要让学生体会作品,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皇帝的新装》,人物语言、动作适合表演,故事情节也很有戏剧性,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表演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迅速地理解课文。由于学生站在课文人物的角度思考,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表演之后,学生们结合文本进行点评又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模拟角色情境的心理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整个过程是学生从理解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个人能力得到锤炼,心灵得到震撼,潜能得到开发。
(三)巧设问题,创设思维、探究的情景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也可以通过虚拟一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需要一些灵感的,而灵感则是一种长期积淀、偶然得之的心理现象,它是在某种特殊情境“刺激”下出现的一种“顿悟”。灵感到来时就会产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感觉,思想便突破时空限制,开始自由驰骋。问题情境就是要营造能够使学生产生灵感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鼓励和诱导学生展开超常思维的翅膀,驰骋于心灵世界,引发奇思妙想,大胆假设,大胆提问,大胆推理,大胆突破时空界域和常规思维定势,撞击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在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时,笔者以报纸社会新闻栏目中一则“盲人街头卖艺行乞为妻子治病”的消息引入话题,当学生为盲人那种热爱生命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时,又提出了一个假设:假如有一天我们自己也遭遇到盲人们类似的磨难时,我们会怎么样?这下子,课堂便热闹了起来,说什么的都有,如“那样活着还不如选择死”,“我会痛苦得不敢出门”,“我会变得很颓唐”,“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自生自灭”,“顽强地活下去,至少表面上要装得比别人更开心,让父母少操心”,等等。对此笔者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看保尔·柯察金是怎么想的,怎么活的。经过反复阅读探讨对比之后,学生们不得不承认,保尔·柯察金的生命很有价值,他的精神很健康,甚至比我们这些所谓的健康人更健康,在他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情景的拓展往往意味着学生理解层次的加深,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感情的升华,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再如在分析课外阅读材料《地震中的父与子》(文章梗概: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几万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年幼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笑声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这位父亲孤身一人,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经过几个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两个教学情境:一是续写结局,营造情景气氛;二是改变结局,激化情景矛盾。
第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提出。先让学生结合文本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再续写假如你是14位被救孩子的父亲中的一员,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在文字中。教师还可让学生续写结局,而且是要求以被救孩子家长的“身份”来写,这种“角色替代”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事件情景中,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学生课堂交流续写的结局,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
当大家都沉浸在孩子被救的喜悦中,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时,教师可以随之创设第二个教学情景:改变结局,激化情景矛盾。他挖了几十个小时,到处是血迹,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喃喃地说:“阿曼达,我的孩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你从哪里看出来?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故事中的圆满结局和改写后的悲惨结局形成了一对情景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学生是否还能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接着师生在结合文本进行寻求和论证中,无论结局如何,在极度危险的境遇下依然坚守诺言本身就已经证明了父亲的“了不起”,而这正是需要传递给学生的道德信息,但是教学过程中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直白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制造情景矛盾,让学生在矛盾中自己作出抉择。这样便让学生在情景矛盾中通过思考、抉择和论证的过程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具体的操作方法丰富而复杂,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只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师就能把它派上用场。至于具体使用何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课文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客观条件而异,不必强求一律。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就一定能让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游戏”,而不是负担和艰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景的创设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景;创设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创设情景,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就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常用的几种方法作简单介绍。
一、引用法
教师可以把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用过来。如歌曲(词)、诗歌、史实、新闻……或唱或说或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如,在教学《金色花》一课时,教师借用《世上只有妈妈好》或《小小心愿》等歌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不约而同的哼唱起来,学习课文的兴趣立刻高涨,课文“母爱”这个古老而又深沉的话题也凸显出来了。
二、提问法
这一方法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结果,或文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设成简单的问题,暗示学生可从文中找到答案。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我就问学生:“你们与你们的父母对某些问题认识不一致时,思想上闹过矛盾吗?”“如果遇到过是如何解决的?”学生踊跃发言,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二是一反常态,把意外事件摆到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加思考地答道:“叫孔乙己。”又问:“孔乙己是名字吗?”学生稍一沉思,回答:“是绰号。”我追问:“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对这个“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在此时开始讲课,会营造出较好的教学氛围。
三、故事法
有时,文章本身的吸引力不大,如知识短文和说明文之类。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可用讲故事、说新闻等方式布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师可引借故事:“从前有个财主,十分喜欢收集名画。有一次,他高价买了一幅名家之作——《斗牛图》,视若至宝。一放牛娃从此路过,看了《斗牛图》,不禁哈哈大笑,财主感到疑惑,问放牛娃笑什么?”至此老师挂好《斗牛图》,问学生:“大家猜猜,放牛娃在笑什么?”从而启发:“想一想斗牛时牛的样子?”最后老师告诉学生:“放牛娃对财主说,斗牛时牛尾巴在屁股下面,夹得紧紧的,而画上的牛尾巴却扬得高高的。财主懊丧地收起了这幅画。”通过讲故事会使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四、悬念法
在教学中,要按照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设置悬念,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麦琪的礼物》时,我就用了悬念:(1)德拉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美丽的头发?(2)杰姆为什么要把自己喜爱的金表卖掉?这样,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对学习这篇课文就有兴趣了,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景的创设 篇3
一、引用法
教师可以把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用过来。如歌曲 (词) 、诗歌、史实、新闻……或唱或说或讲给学生听,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如, 在教学《金色花》一课时, 教师借用《世上只有妈妈好》或《小小心愿》等歌曲, 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学生《不约而同的哼唱起来, 学习课文的兴趣立刻高涨, 课文“母爱”这个古老而又深沉的话题也凸显出来了。
二、提问法
这一方法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结果, 或文中的某个突出片段, 设成简单的问题, 暗示学生可从文中找到答案。如, 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 我就问学生:“你们与你们的父母对某些问题认识不一致时, 思想上闹过矛盾吗?”“如果遇到过是如何解决的?”学生踊跃发言,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二是一反常态, 把意外事件摆到学生面前, 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我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加思考地答道:“叫孔乙己。”又问:“孔乙己是名字吗?”学生稍一沉思, 回答:“是绰号。”我追问:“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 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对这个“反常”现象沉思起来, 教师在此时开始讲课, 会营造出较好的教学氛围。
三、故事法
有时, 文章本身的吸引力不大, 如知识短文和说明文之类。教学这些文章时, 教师可用讲故事、说新闻等方式布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 教师可引借故事:“从前有个财主, 十分喜欢收集名画。有一次, 他高价买了一幅名家之作———《斗牛图》, 视若至宝。一放牛娃从此路过, 看了《斗牛图》, 不禁哈哈大笑, 财主感到疑惑, 问放牛娃笑什么?”至此老师挂好《斗牛图》, 问学生:“大家猜猜, 放牛娃在笑什么?”从而启发:“想一想斗牛时牛的样子?”最后老师告诉学生:“放牛娃对财主说, 斗牛时牛尾巴在屁股下面, 夹得紧紧的, 而画上的牛尾巴却扬得高高的。财主懊丧地收起了这幅画。”通过讲故事会使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四、悬念法
在教学中, 要按照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 设置悬念, 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麦琪的礼物》时, 我就用了悬念: (1) 德拉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美丽的头发? (2) 杰姆为什么要把自己喜爱的金表卖掉?这样, 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对学习这篇课文就有兴趣了, 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摘要:创设情景始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主题, 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从引用、提问、故事、悬念等方面阐述创设情景的几种方法。
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 篇4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巩固和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学习到知识会比之前更进一步。但是对很多初中生来说,因为年龄还不够成熟,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还是不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不同的上课形式,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中。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情景教学法,而且在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是很多语文教师都会采用的方式。其中不同的教师会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在不同的方面。本文将在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对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这一部分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
一、通过实地感受为学生营造教学情景
在初中语文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其实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如何让这个情景能够达到一个有效的效果,而这恰恰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通过图片来给学生导入一下,就当作是情景教学法了。其实情景教学法应该是贯穿与一整堂课程当中,而不是仅仅是导入。同时最重要的是情景教学法展开的形式可以是多种的。除了图片之外,还有别的方式,实地感受就是其中的一种。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春》这篇文章的时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体会文章中所描绘的不同层面的春天的美。那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时候,通过文中的语句来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呢?这个时候,老师便要善于营造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其中这种阅读环境就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一般来说,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个情景,会在课前准备一些有关课文内容所描绘的景色相同的图片来给学生观看,其中这些图片多数是来自多媒体网络设备。虽然说这种方式也是可以很直观给学生看到春天的美景,但是图片毕竟有限,不能一直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体会和感受。因此,教师在进行这篇文章内容讲授的时候,要懂得利用起学校的风景。教师可以将学生从课室内带到课室外,通过亲身观看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来为学生营造课文阅读的气氛,这绝对是比图片展示更好的情景教学。而且这一氛围是贯穿整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时候都能找到真实的感受。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情景教学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利用情景教学来营造课堂氛围,用得最多的就是多媒体设备。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上课用得最多的是电脑,只是通过电脑将找到的图片通过PPT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其实教师忽略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除了电脑还包括投影仪,而且很多投影仪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投影的,这样直接就给到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世界百事的感觉。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电脑和投影仪结合起来运用,从而进行课堂的情景教学。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生阅读《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电脑设备,上网给学生寻找与文段相对应的济南冬天的图片,或者是视频。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将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感受。然后在细致文段阅读的时候,就要利用其投影仪,将之前在网上找到的图片,通过投影仪全方位的投影在学生眼前。通过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可以给到学生更加完整的课堂氛围印象,学生也能一直保持在济南冬天盛景的这种情景中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致。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进情景教学,不单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活跃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而且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致,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说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引用情景教学法是非常明智的举措,但是教师在运用的时候还是要适当的对其进行创新,不能永远只是单一的利用图片来进行展开。而且就算是图片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要具体的落到某一段落、某一句子的实处,这样才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作用,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一些更加有效、更加便捷、更加有趣的课堂教学途径,进而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法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高考重点考察的科目,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但是,由于高中语文老师“黑板式”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课堂上主要进行的还是老师的讲解,学生只是默默的做笔记,完全没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时间。老师让学生不断的接触新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如此教学方式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就会丧失掉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学习的无聊和厌烦,最终出现讨厌学习的感觉。因此,应该优化相关的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更好的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
一、情境教学法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将学生带入到有情绪体验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并且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能否设计一个能够抓住学生内心的教学情境。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所设定的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包括教学物理环境,如教学的基础设施;同时还包括满足教学需要的软环境,如教学氛围等。
二、高中語文教学现状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单一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其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学方法很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虽然是关键的技术,但不是万能的,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师在教学中应该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课堂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教学内容以应付考试。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形式,对于比较困难的问题,不能仅仅预留一两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或独立思考,这样往往使学生尚未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思考时间就已经结束,因此在进行思考情况交流和检查时,往往使其难以对教材内容的深层含义进行触及,也难以获得自主感悟,因而对教材难以深刻理解和掌握。所以,语文课堂要对学生的讨论、思考时间进行保障。老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多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观点,这样学生就会慢慢的培养独立的思考的能力,进而在进入社会上会更加的有竞争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讨论,从而总结出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三、情景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氛围烘托,情境创设
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通过良好的学习情景,学生能够在自己兴趣的驱动下学习,这样学生就会记忆的更加牢固和清楚。对于老师而言,老师能够对自己的课程有一个更好的把握,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及时的改进,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源,做好课件的准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高中语文课堂上面,随机性是比较高的,所以一定要求学生的思维敏感,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好及时的应对措施,调节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而且可以作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辅助工具。通过计算机的画面及声音的传输功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用有趣的动画形式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进而可以使得情景式的学习更加有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的方式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讲解,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如《藏羚羊跪拜》一文,几乎没有学生见过藏羚羊,没有对藏羚羊进行详细的了解,因此不会知道藏羚羊是濒危物种。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通过对藏羚羊的描写,表达大力提倡保护濒危动物的情感。在本文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保护藏羚羊的宣传片,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稀有物种的意识。进行文章讲解时,也引发学生对生命敬重的情感。
(二)合理利用音乐,渲染课文情境
音乐最能激起人的听觉感受,温婉的音乐使人陶醉、引发无尽的遐想,凄美的音乐令人哀思,澎湃的音乐让人内心激昂、奋发向上。教师通过选择和文章内容情感等相似的音乐,借助音乐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进入到美的意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文本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或播放钢琴曲,或插入古筝独奏等,虽然在备课中要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却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沉浸于作品当中,真正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三)穿插美语,体验美感
对于我国的一些诗词,大部分人都是口熟能详的。这样的诗词通常是有一定的意境的,而且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是需要仔细的去品味。因此讲课的时候,可以去穿插美语,体验美感。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还是以《故都的秋》为例,在导语中我这样说:“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可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审美效果。在文中,我穿插了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领略了美,而且享受了美、学会了美。
四、结语
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景,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通过音乐,多媒体技术等可以让学生更有身临情景的感觉,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打造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章敏.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86.
[2]胡朗德.建构主义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J].语文建设,2014(23):14-15.
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 篇6
一、在高中语文中应用情景教学模式的意义
由于高中语文在内容选择上多数以人物传记为主, 故在其文学史上享有强大的影响力, 且涵盖了较广的知识面, 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学生很好理解该部分内容。
在教学中, 教师若结合合理化教学模式, 进而以情景形式落实授课教学, 则能够推进学生们提升自身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吸收知识以及扩充脑部想象力, 学生可高效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为大学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功底。
二、高中语文情景教学现状
(一) 情景设置缺乏生动性
多数教师设置了相对简单的语文教学情景, 例如:在讲《故都的秋》的时候, 可运用各地区秋天景色引入至文章情景中, 而后展开文章讲解等。在该情景设置的方式下缺乏一些生动性的色彩, 难以调动其学生对文章学习与理解的积极性, 无法令学生在身临其境下感知与理解文章, 彰显出情景设置的单调性。
(二) 情景教学主线不够突出
部分学校在落实情景教学之时, 由于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 致使学生很难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等, 令高中的语文教学难以突出其教学主线, 故学生只好展开浅层次的语文学习, 令其情景教学仅仅成为学生实现自学的方式之一, 综合来看都是情景教学不能完全突出教学主线所致。
(三) 学生想象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教育体系的目前要求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锻炼他们的表达、 创新以及理解等能力, 但却由于部分高中学校语文课堂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上, 呈现出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状态, 即便应用了情景教学新模式, 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不仅难以提升学生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等, 进一步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及其想象空间, 故其想象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优化高中语文课堂中情景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 明确情景教学目标
教师在落实语文教学时, 把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前提, 设计一些课堂导语营造课堂教学的气氛, 其氛围足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有利于快速抓住学生思维将其引至文章教学中, 且产生学习文章的强烈心理。由于当前高中语文在学习内容上具有复杂性, 其教学内容也是如此, 所以设计情境教学是要明确其教学目标, 尤其是抓住重点和难点, 将情景设计和课外内容进行融合。
(二) 完善情景教学过程
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师深入情景教学的设计时, 其教学过程的优化属于重要步骤。第一, 语文教学要想对教学过程实现优化, 就要重视对文章进行审美探究。由于情景教学本身属于将美作为了基本突破口, 运用情感作为教学手段, 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意识的学生, 该情景教学在重视其探究过程时, 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基础上, 顺利、高效地完成有关教学任务与规划的目标。第二, 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师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去深入教学, 有利于在该教学下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及效果。在语文情景的教学之中, 将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作为目标, 教师可结合其学生的特点以及文章内容, 进而设置出具有适宜性的情景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体的海洋》文章时, 就可以先向学生群体灌输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 令学生能够意识到水在人体生活中的重要性, 且令学生针对该问题展开有深入性的思考等。譬如: 人体为何在运动过后会有口渴的感觉, 人体内的液体其主要来源等具有相关性探讨类问题, 令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语文性的思考、讨论, 进而激发他们在此问题上的求知欲望, 便于主动地融入情景教学中, 达到完善情景教学过程的目的。
(三) 提高学生的认识度
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度, 是当前情景教学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 同时也是教师落实该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师可通过声与情并茂展开文章的解说与朗读, 进而强化学生对某文章难点部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声声慢》时, 教师就可以朗读方式来提升教学课堂的整个氛围, 让学生可以在传统的文化之中展开具有丰富性的想象力, 凭借其对文章展开一系列的猜测, 间接加深了对文章重点部分的理解。
四、结语
通过切实分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用情景模式具有的教学意义, 以及教学目前呈现的现状, 据此提出了有效优化情景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措施, 从而最大化改善高中语文当前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较高语文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杨鹏霄.高中语文课堂情景教学研究[J].亚太教育语文教学, 2015 (35) .
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 篇7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并且相互之间还有差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一刀切,全部采用一种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这对于基础词汇的讲解问题还不是很大,只需要让学生记忆就行,但是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对于文意的讲解就暴露了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教师依赖直接给学生讲文章的中心思想,譬如,对于诗词,一上来就给学生讲某位诗人多美伟大的情怀,多美高尚的情操,可是学生对于这些自己从来没有了解过,根本不知道那个诗人是谁,也不能理解教师说的那个年代该有的境况,更不用说对他思想的理解了,听课就变成了听“天书”,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文意的理解全是教师说的一种答案,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甚至很多学生对于教师讲的理解起来就有难度。这些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就是不好的,对于学生长远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未来的学习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情境化教学的意义及必要性
情境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情境运用某种形式进行再现,让学生身处那个情境去理解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这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了解,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能够在文章涉及的具体场景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排除恐惧感。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只是客观死板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呈现,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就不可能有效的进行知识的掌握学习。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好奇心重,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一点,将对高效教学的实施有重要意义,情境化教学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的呈现会让学生充满好奇地去感受,这对于学生有效理解情境是非常有利的。再就是学生可以在感知的情境中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义,同时结合教师的讲解,在理解上就能有一定的基础了。
三、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探讨
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格外注重实用,是现学现用的东西,因此在理解上就必须很强,再就是语文的学习更不只是一个表达的学习,更多蕴含的是我国的历史文化财富。针对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情况,情境化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进行文意思想的理解,对于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下面对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1. 情境的构建
毋庸置疑,情境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情境的构建。情境的构建可以是多样化的,但这个过程主要是教师进行主导,教师需要对文章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查找,将其进行文字情境的创建或是多媒体资料的创建,譬如,对于“静夜思”这首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对于作者李白进行相关的背景知识准备,可以是多媒体的视频资料,也可以是文字资料,总之,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个了解。再就是构建一个李白当时创作这首诗的场景,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的,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准备,也可以进行动画的制作,场景的制作,总的来说就是情境的构建需要多种多样的形式,内容一定要足够丰富,让学生能从更多的面去理解,能够有效帮助也学生掌握。
2. 情境的呈现
先想后做,但是想了一定要做才有意义,情境构建了,下一步就是情境的呈现,能够对情境进行有效呈现才算是构建的实现。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什么都有求知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情境的呈现的同时考虑呈现方式,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这样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热情,甚至可以提前给学生安排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情境,这样更能让学生有效进行学习。
3. 情境的再现
情境的构建多是教师进行,呈现的方式也是由老师进行选择,学生自己选择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就需要给学生一个自己主导的机会,有主人意识,最好的方式就是情境的再现。情境的构建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但是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经历,因此由教师来进行,经过了情境的呈现后,学生对知识有了理解,对情境有了熟悉,思想也有了感悟,但是最后有效的还是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寻找知识的来源,在知识中发现生活的影子,真正意义上的感悟生活。
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必要的,但无论是构建、呈现还是最后的再现都是需要考量的,现今实施的效果参差不齐,短时间内也不能有很好的教学范本进行参考,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结合不断进步的教学目标进行改进,相信寻找到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切合点的愿望一定可以实现。
摘要:小学语文主要针对于基础的教学,基础的教学要想很好地实施,对于教学形式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于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因此,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情境化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进行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探索,以期寻找到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切合点。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小学语文,实践与应用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 篇8
一、情景教学法在古诗鉴赏中的运用
古诗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板块,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都是将诗句中的字、词进行解释,然后再将全文进行串讲,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该教学方式的弊端是,只能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意思,而无法提高学生的价值审美和鉴赏能力,更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景教学法可将影像、图片与文章相结合,带给学生全方位的感受。
例如,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播放相关视频和音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再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和遭遇,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中心思想,还可让学生将故事进行拓展,这样一来,学生便可透彻理解诗中含义以及在诗句的背后,作者没有言明的深意。最后,可让学生搜集李白的诗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定期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既可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二、情景教学法在文言文鉴赏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文言文的教学流程一般都是教师先给学生解析词语和古今异义、通假字的意思,再解释整个句子乃至全文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的形势中,没有得以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很低,更不愿意去背诵文章。若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文言文鉴赏的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标题中的‘讽’是现如今讽刺的意思吗?”“邹忌对齐王提了什么样的建议?”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借助工具试着把文章读懂,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再用自己的话把文章情节讲给自己的同桌听,最后教师对课文进行串讲和点评,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自己作为主人公时的心境。如此一来,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文言文就会变成生动形象的“现场剧”,学生便可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学生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喜爱程度、提高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三、情景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以机械训练式为主,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学习对优美句子和成语的运用,从而忽视了感情的带入。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表达方法和技巧,灵感和思路也很重要,否则,学生的文章读起来就会显得内容空洞、毫无感情色彩。应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置于某一情景中,激发其写作灵感,才能赢得学生的真情流露。
例如,想让学生写关于感恩与珍惜的文章,若是让学生对于优美的范文和句子生搬硬套,写出来的文章会显得生硬而无法打动读者。若是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写作教学中,比如让学生观看有关感恩与珍惜题材的电影,如《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等经典电影,让学生体会到在大山里的孩子学习环境的艰苦以及学习机会的难得,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有感而发,这种情景之下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流畅、主题鲜明、感人至深,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无形中得以提高。
四、结语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有助于增长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其以师生互动为出发点,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学习,教学效果显著,让课堂更加轻松愉悦。只要教师能够利用好情景教学法,创建对课程合适的情景,并控制好课程教学所用时间,该方法就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重大的意义。情境创设的方法除了用在阅读教学中,还广泛用于习作教学中,特别是生活再现法,观察法,实践法等,都是最常用的方法。小学生的习作必须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做基础,所以,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事物,或者布置学生在家里做一些事,然后写出观察的结果或者做事的经过。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思体验,在此基础上写的习作才言之有物,真实感人。
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 篇9
一、情景再现的概念
情景再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以文本为依托, 根据文本提供的文字, 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积累,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场景, 以丰富的情感进行再创造, 把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的教学方式, 进而引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二、实施情景再现的科学依据
1. 利于扭转当前职校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 造成职校生生源素质差, 学习基础差, 行为习惯差。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学习上得过且过。基于这一状况, 职校的语文课堂基本采用单一的灌输法, 老师讲, 学生听, 学生对语文是越学越枯燥, 越学越乏味, 一门原本生动、活泼的学科失去了生命力。整个教学处于压抑、耗时、低效的尴尬局面。要扭转这一尴尬局面, 必须求助于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
2. 切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是生活的写照, 又是典型化了的生活。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引下, 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感悟等方面充分调动起来, 从文本中获取感性知识, 通过情感交流和深入思考, 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进而升华为自己的东西。
3. 合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情感不丰富, 直接经验缺失, 只是形式性地, 压迫式地掌握知识, 其结果必然造成人的感知萎缩, 学生只能是刻板的、肤浅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就不能转化为真正的知识。然而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发动和促进作用, 这和中国教育理念“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是相一致的。情景再现就是力图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实施情景再现的方法
情境再现就是要充分挖掘教师、教材或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情感, 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
1. 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景元素
文本是我们情景再现的依据, 离开了文本, 我们的课堂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元素。我们语文教材的选文, 都是历经时间检验的珍品。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看重一个“情”字。所谓“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这些都阐述了“情”是“文”的命脉。课堂上我们要紧紧抓住文本中的感人细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生活场景进行精彩再现。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 激活思维,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譬如孙犁《荷花淀》中“夫妻话别”有许多感人的场景: (1)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2) 女人的鼻子有些酸, 但她并没有哭, 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3)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最重要的依据。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课堂上以话剧表演的方式, 将加点的词语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水生嫂识大体, 明事理, 先国后家就不难理解了。
2. 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
成功的语文教学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 相反, 平板枯燥的教学不仅对学生, 对教育本身都是一种折磨。其实语文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 不是“三段论法, 不是教条, 不是格言, 而是活的激情, 是热情。” (别林斯基) 语文教学中教师绝不应该是冷眼旁观, 无动于衷的局外人, 而应该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师真挚、丰富的情感往往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关注, 进而产生共鸣, 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同时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作为人文学科,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成为知性的杂家, 拥有朗诵的功力、表演的才华、感悟的能力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 左右逢源。讲到我们的国粹京剧, 你能够当堂秀一秀京腔京韵;讲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有李白藐视权贵, 卓立世外的“诗仙”遗风;讲到“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就有毛泽东那群热血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可以缩短与学生、教材的心理情感距离, 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 艺术趣味得到最真切的感悟。
3. 利用多媒体、音乐、图画、实物、视频, 构建特殊的情景氛围
以多媒体、音乐、图画、实物、视频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创设情境就是要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 产生强烈求知的欲望。如讲授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荷叶, 袅娜开放的荷花, 如流水静静倾泻的月光, 薄薄浮起的青雾, 教师可借助媒体光声色一体化, 再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荷塘美景, 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神往之情。讲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弦弦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用高亢、激越、深沉、舒缓的音乐强化情境, 可以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
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 篇10
关键词: 情景化教学 快乐课堂 高中语文
一、利用学生角色扮演,构建趣味性课堂
新课改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不注重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出现课堂气氛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吸引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一课,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众多,人物矛盾复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还不能完全抓住课文的精髓,因此在学习《雷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雷雨》中的人物列出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首先,在扮演前学生应该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内心世界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扮演文中人物角色。学生在扮演鲁侍萍、周朴园、周萍等角色时,针对文中情节进行情境再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进而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表演的欲望,都渴望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他们难以理解的文章内容化难为易。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这样就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喜欢上语文,从而更有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中普遍运用,在情景化教学中,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文件都可以运用其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采用课件PPT展示出来,给予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学生可以在课后将教师制作的PPT拷到自己优盘中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对沈从文进行简介,然后可以为同学们展示湘西世界中自然清新、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安静平和的美丽边城的图片,从而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主人公翠翠所处的环境,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了解边城这个世外桃源和翠翠单纯善良的性格就会变得轻松容易,水到渠成。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三、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思维,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情景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引导每个成员进行角色扮演,并且引导各小组之间密切配合,这样可实现知识的共享,最终使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先讲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同时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提出问题,然后每个小组再一起合作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时候,注意实现科学化分组,确保小组内成员语文水平相近,以此提高语文知识学习公平性。
情境化教学方法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课堂形式灵活多变,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应该将创新的、开放的情景化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总之,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情景化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种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语文变得轻松愉快。因此,在高中语文情景化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从而实现快乐、高效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贾鑫.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张丽琴.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D].上海师范大学,2010.
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传统教学中:“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学方式严重存在着消弱“过程”偏向“结果”的现象, 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 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其抽象性知识使很多学生惧而不思, 学而无趣。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挖掘数学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从“厌学”转化为“乐学”。那么就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 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紧紧围绕数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 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怎样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景的关键就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 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使其自然而然的引入新的问题新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做到这一点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设计课堂问题情景:
1. 通过设计概念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半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运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 探究规律, 得出新的数学概念。如我们过去讲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时, 可设计问题提问学生:你能写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吗?生答:像方程2x=3 3a-1=0 y-5=2x+3=6都是的, 师给予评定后并强调:其中的“元”和“次”分别指方程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和最高次数。据此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这样, 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认知一元一次方程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学生在多方面的活动中, 必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数学活动的经验, 同时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 通过设计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虽然抽象, 但多数都有实际原型。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从而获得第一手数学经验, 则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比如我们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便可设计如下的实验:
实验1以硬纸片为材料, 剪出一个任意三角形, 用量角器量它的三个角, 求其和。
实验2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 使顶点落在对边上, 折线与对边平行 (如图1) , 然后把另外两个角相向对折, 使其顶点与折角的顶点相嵌合 (图2后的图3) 所示结果, 观察、猜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
实验3设所剪出的纸片△ABC, 剪下∠A与∠B把它和∠C拼在一起, 这时可发现CD恰为BC的延长线, 如图4。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有理由确信,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从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索、寻求科学的结果, 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通过类比转化创设问题情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 有许多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是我们要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掌握其内在联系, 建构一定的知识网络, 利用我们已掌握或已知道的知识去解决未见过的、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如我们在讲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我们可以利用“代入”或“加减”消元法把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在讲解有理数的减法时, 我们可以利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把它转化成有理数的加法;在讲解二次函数时, 我们可以把它转化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等等。总之, 通过类比转化我们可以把一些未曾见过或不会的问题, 把它转化为见过或会的问题, 从而解决新的问题, 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途径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 可以引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我们课堂教学质量。但是数学不只是以问题情境为依托, 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的活动, 因此情境创设不能只是流于课题教学的一种形式, 而应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载体。一般来说, 好的问题情境能巧妙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我个人认为创设课堂问题情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 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 可以出示一个典型的例题:
在一个长为4米、宽3米的矩形空地上搭造一个花坛, 要求这个花坛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 请展示你的设计。
这个问题提出后, 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他们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按照独立思考后确定的设计原则, 设计出不同的图案, 并尽量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 在一些方案的定量化过程中, 学生可以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在处理几何图形和定量关系上的作用。如有的学生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设计方案。
为了求出方案中x, 须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并须要按照实际情境对进行选择。
设花坛的边与园地的边框相距X米, 那么
X1=3, X2=0.5, 其中X1=3不符合实际情形, 舍去。从现实问题创设数学情境, 构成数学模型, 列出方程求解, 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愿望,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让学生在问题中体验创新, 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2. 设问题情景目标要有明确性。
数学教学的重点一般是本节课主要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那么作为一节课情景创设的设计者, 就应该弄清一节课或一单元的知识体系及其在教材中的位置, 明确教学目标, 把握住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如:在教学“矩形的判定”这一节时, 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当一个建筑工人为一个修理厂建造长方体底座时, 要判断底座表面的形状是否为矩形。你能否为他设计一种判断的方法?如果他只有一圈皮尺, 能否完成这个任务?
当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 他们须要将所学的有关图形性质充分利用起来, 这不仅促进了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并且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探索出不同的方法, 如在只有尺规的情况下, 可以量出底座表面所有边长及对角线的长度, 由此进行判断;也可以量出底座表面的某些长度, 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直角。
这是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用脑思考的过程, 在探索中,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矩形的判定方法, 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思考, 它还有利于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 运用所学的图形性质解决现实的问题,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生领悟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3. 创设问题情景要有层次性。
创设问题情景应定位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有梯度的指点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解单项式乘多项式时,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制作边长分别为a与b, a与c, a与d的长方形, 课堂上要求学生动手拼成一个大长方形, 计算其面积。
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索过程中, 可以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
(1)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用代数式表示。 (2) 试用乘法分配率计算a (b+c+d) 。 (3) 如何进行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4) 如果多项式的项数多于3项, 这一法则是否还可以运用?
经过这一系列的提问有梯度的引导, 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自己的想法, 拼成不同的大长方形, 计算其面积, 当然,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 所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方案虽有层次不同, 但无好坏之分, 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愉悦的情景中体会和感悟知识, 逐步掌握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 充分体现出情景创设的实际作用,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 创设问题情景要有科学性。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支杆, 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话看起来时很狂妄, 但实际上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学习数学知识, 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创设情景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但不能只顾为了提高学习的兴趣, 而一味地追求那脱离实际的情景创设, 这样做只会使学生更加困惑迷茫。
综上所述, 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力求做到创设丰富的现实情景, 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创设情景不能放任随意, 流于一定的形式, 而要以研究数学问题的性质为出发点, 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奠宇,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曹爱东.让数学课堂充满情趣[J].江苏教育研究, 2007, 4.
【语文课堂的情景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中的情景教学07-19
语文课堂中的情景教学让学生12-15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07-18
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07-21
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08-04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08-13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05-17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05-26
语文课堂教学的革新06-13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