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2024-10-22

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精选12篇)

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1

副校长张瑜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多向的, 互动的, 互为依存的。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而且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之中, 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朗读者通过自己的声音形式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的音韵美。同时融入自己的分析、理解, 感受作品时所产生的真实感情、鲜明态度。朱自清先生曾说:“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 变成活的语气。”经过这种转化, 一个书面形式存在的艺术品, 便成为口头形式存在的新的艺术品。如何让学生读好课文, 让学生读出情、品出味;与文本、作者对话, 再现琅琅读书声, 使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策略, 自己进行了反复的探究。

激发兴趣, 挖掘情感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 激发想象。”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上, 多为韵文, 读起来朗朗上口, 图文并茂, 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 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 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海德格尔说过:“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 是感情的结晶。”因此, 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 能使学生陶醉其中, 感受文章的情感信息, 触发情感, 引起共鸣。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同样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事实证明, 兴趣欲、求知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使孩子们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整体从而提高阅读活动的质量。因此, 我抓住孩子们接触文本的第一步“预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我从课前的预习教学开始, 挖掘文本背后的背景、人物、故事等等, 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奠定读书的情感基调。并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 回避了呆板的齐读等方式, 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 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 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 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 引起了他们对文本的兴趣, 因为他们可以以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了一次对话, 佐以教师的引导, 就确定了课文的一个感情基调。

创设情境, 挖掘情感底蕴

所谓情境教学, 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创造出师生感情、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 并设置特定具体的环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 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阅读教学关键是要领孩子们“入境”。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 知识储备有限, 往往难以“入境”。然而,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愚蠢的。”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又要调节师生间情感距离, 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最佳融合境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氛围中, 仿佛身临其境,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甚至不知不觉进入到文本角色之中, 让孩子们从中受到感染, 并有所感悟。

听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深》一文, 王老师紧紧抓住“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一遍遍低沉研读, 由此一句话营造出了母亲工作的恶劣环境。在这种情境下, 孩子们通过王老师的引导朗读, 从母亲的动作、外貌中, 读出了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对“我”的爱……孩子们的鼻子酸了, 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母爱”, 随后直奔主题“慈母情深”。

当然,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 使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的空间, 在特有的氛围下, 学生的联想想象活跃, 美读的兴趣更浓, 情味也就出来了。如我在山西平遥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活动中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 学生对于地震没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我通过汶川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 让孩子们对地震带来的灾难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创设的这一情境下, 配上歌曲《生死不离》低低的曲调, 去朗读父亲不顾一切的挖掘, 儿子坚强的等待, 孩子们的感情融入到了情境中。对文本的一次次朗读, 将文本的情感意境底蕴挖掘出来, 达到了让孩子们与作者的“对话”。

范读指导, 引发情感共鸣

叶圣陶老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曾说:“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美读得其法,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所以, 我们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的适时地范读指导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 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心的生活体验有着直接作用。

朗读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有了师生的共同参与, 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细心地倾听, 巧妙地抓住“动情点”再结合自身的感受, 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示范和点拨, 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在理解中实践, 逐步把学到的读书方法内化为朗读能力。

当然, 就体裁而言, 小学课文中有诗歌、散文、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有意识地依据教材加以范读指导, 就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 感受文本的精神内涵, 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评价调动, 提高朗读能力

“评价”是所有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们不应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 他们不再是被评价的对象, 而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而评价也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评语, 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是否成功, 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自己朗读能力的再认识。

(一) 肢体语言评价

孩子在完成朗读后, 教师一个微笑点头或是一个温情眼神也或是一个抚摸, 就是对孩子的认可。当然, 这样略显干瘪。不过, 如果教师的要求到位, 孩子朗读投入, 就没有必要给出“好!读出……”反而不如肢体的一个动作更能激励孩子们。

(二) 形象语言评价

不采用直接的干瘪的评价词句, 而是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语言对学生朗读做出反馈, 这就强调了读时的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我在教读《桥》一文时, 学生第一次读完后, 我问:“某某读出山洪的肆虐吗?”学生都说:“没有。”追问:“谁说应该怎样读?”学生给出评价, 示范。过后我又让那个孩子再读, 果然读出山洪咆哮肆虐的感觉。这样的评价简单直切重点, 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情境氛围中, 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这样既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 又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 鼓励语言评价

有的孩子在课堂之上, 会一时语噎。例如:我听到王崧舟老师在教授《慈母情深》一课, 面对这样的孩子时, 王老师非常机智地用文中的感情基调评价了孩子, “老师看到你很激动, 有千言万语要说……我们期待你整理好自己的情绪, 再给大家读!”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又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还节省了时间并且为文章的感情又定下了一个基调。

形式多样, 面向全体学生

朗读只是阅读方法中的一种, 但却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文本体裁、题材等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如自读、齐读、领读、接读、赛读、小声吟读、分角包读、配乐读等等。

还课堂以琅琅书声, 让学生眼、口、耳、心融合一起与作者、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在朗读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内化和体验,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情感得以释放, 心灵得以净化, 人格得以完善;让语言文字的训练融入我们语文教学的环节中,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2

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表达能力的表演情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演出表演出来。学生情境表演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上课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在满足学生的好奇欲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进教材,了解掌握文本人物的内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笔者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分别扮演文中孔乙己、掌柜、丁举人、“我”、路人,通过“我”的描述、掌柜与孔乙己的交流、旁观者对孔乙己的讽刺、孔乙己自己的心理活动等情节将孔乙己的形象生动的表演出来。学生们对于参加表演《孔乙己》非常感兴趣,课堂上非常积极踊跃的回答我的问题,并且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我的一堂课上的非常轻松。

二、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演示

现实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心思放在课堂上,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练习时,要让学生写一篇《简单描述小制作》的作文,那么我就在自己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物件,然后自己再在上课的时候将自己制作这件物件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积极制作属于自己的小物件,每个人都兴趣高昂,东西做完之后,肚子里装满了自己想要说的话,急切的想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写作就成了他们倾吐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这些作文中有关于制作昆虫标本的、有关于制作书签的、有关于制作泥画的,各式各样的制作,每个同学都写出了非常精彩的制作过程和感悟。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对语文有着更深的感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问教学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情境的创设可以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认真学习。比如在上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时,我会以游览动物园为情境设立问题,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自己去过动物园。接下来我就会对同学说“既然大家都去过动物园,那么大家发现没有,有些动物是大家在动物园里经常能看到的,但是有些动物却不是在每个动物园都能看到的。比如上节课我们讲的《松鼠》,大家是不是已经在动物园看到了?”全班学生都齐刷刷的点头示意,然后我在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大家在动物园不常见的动物——大熊猫,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大熊吗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它与别的动物有着怎样的区别,大家觉得好不好啊?”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异口同声的说“好”,然后我就很顺利的带着同学一起去学习这篇问篇文章。我通过提问同学们去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身临其境,仔细回忆自己在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思维得到引导。接下来又通过学生已经熟悉的松鼠来引出学生不熟悉的大熊猫,让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抓住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提升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四、多媒体情境教学的运用

警惕语文课堂探究教学的误区 篇3

探究的范畴不明确

许多语文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误解成为“任意的延伸和拓展”,让大量非语文的内容涌进课堂,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出现了“荒了自己的地,抢种别人的田”的现象,忘记了语文是姓“语”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文化素养,不能将语文课程的任务外延到无限扩大的大文化范畴。语文学科虽然有“综合性”、“社会性”特征,值得探讨研究的内容很多,但语文学习应是从语言出发理解主题领悟精神,然后进一步学习语言的一个基本过程。无论怎样探究,语文教师都要注意准确的界定学科知识范畴,仔细研究探究学习的方向,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搭建一方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并使他们找到爱上语文的理由。

探究的要义不理解

有的语文老师狭义理解探究的要义,总是把探究和讨论划等号。实际上,探究活动包含了个体思考、师生和生生研讨,这种综合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及时而广泛地联系交汇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网。它使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实现相互启迪、相互助力,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并且,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因此,“探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相互研讨活动,表演作秀的“花架子”教学,故设圈套问题引导不是探究。

探究的内容不实用

许多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内容过于唯美或高深,探究的结论从理论上和现实生活脱节严重,让只有中学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的学生无从把握。长此以往,学生找不到探究的快乐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有学、有思、有用。学语文有学、有思的过程就叫语文探究。而探究的内容和目的则应该“有用”,能让学生觉得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帮助作用。科学探究及探究对应用于生活的科学性应该是探究教学的“神”。所以探究语文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服务民生,不能空谈,要活学活用。

探究的途径不丰富

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探究教学浅尝辄止,不讲究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创新,不研究教材特点,不讲究教学策略,导致了课堂探究教学的途径落入肤浅与俗套。教材不是一本“死书”,对于教师而言需要的不是去教教材,而是运用智慧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方法努力吸引学生探究出“活”的教材资源,使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语文教学就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该表演的表演,该辩论的辩论。易中天说:“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要有‘包袱。”探究教材不仅不限制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而且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出特色,智慧的预约一些精彩,想方设法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探究途径和方法。

探究的过程不实在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然而,老师为了赶进度,或担心学生的探究“天马行空”,难以驾驭,往往在短短的几分钟“合作探究”后,便开始越俎代庖,导致探究不能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基础之上。另外,“交流少”的现象也制约着课堂探究教学的效率提高。有的老师缺乏对所有成员的关注,让交流活动成了少部分优秀同学的独角戏,而更多的同学沦落为观众。表面上看,探究的环节有了,可事实上探究仅是象征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也努力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敏锐地捕捉学生探究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本能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探究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探究的结论不个性

鼓励创新,关注学生个性,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有些老师往往是“统一多,个性少”,在探究活动中不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强行将学生的思维和自己的思维“并轨”。这不仅妨碍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甚至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注入”。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展示学生个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每个教师都该明确: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规划”出来的。当然,“个性”探究并不是主张老师对探究活动不加以引导,完全任其自为。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但不排斥教师的学习指导。在语文初学阶段,教师不仅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更要教授探究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探究学习方法。

※(注:本栏目三篇论文均为全国中语会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课型研究”论文。)

警惕语文课堂探究教学的误区 篇4

探究的范畴不明确

许多语文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误解成为“任意的延伸和拓展”, 让大量非语文的内容涌进课堂, 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 出现了“荒了自己的地, 抢种别人的田”的现象, 忘记了语文是姓“语”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文化素养, 不能将语文课程的任务外延到无限扩大的大文化范畴。语文学科虽然有“综合性”、“社会性”特征, 值得探讨研究的内容很多, 但语文学习应是从语言出发理解主题领悟精神, 然后进一步学习语言的一个基本过程。无论怎样探究, 语文教师都要注意准确的界定学科知识范畴, 仔细研究探究学习的方向, 为语文教学服务, 为学生搭建一方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并使他们找到爱上语文的理由。

探究的要义不理解

有的语文老师狭义理解探究的要义, 总是把探究和讨论划等号。实际上, 探究活动包含了个体思考、师生和生生研讨, 这种综合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 及时而广泛地联系交汇起来, 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网。它使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实现相互启迪、相互助力, 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并且, 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因此, “探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相互研讨活动, 表演作秀的“花架子”教学, 故设圈套问题引导不是探究。

探究的内容不实用

许多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内容过于唯美或高深, 探究的结论从理论上和现实生活脱节严重, 让只有中学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的学生无从把握。长此以往, 学生找不到探究的快乐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要真正的学好语文, 必须有学、有思、有用。学语文有学、有思的过程就叫语文探究。而探究的内容和目的则应该“有用”, 能让学生觉得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帮助作用。科学探究及探究对应用于生活的科学性应该是探究教学的“神”。所以探究语文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 要理论联系实际, 服务民生, 不能空谈, 要活学活用。

探究的途径不丰富

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探究教学浅尝辄止, 不讲究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创新, 不研究教材特点, 不讲究教学策略, 导致了课堂探究教学的途径落入肤浅与俗套。教材不是一本“死书”,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的不是去教教材, 而是运用智慧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方法努力吸引学生探究出“活”的教材资源, 使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语文教学就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该表演的表演, 该辩论的辩论。易中天说:“为了避免收视疲劳, 在必要时设置悬念, 抛出问题, 还要有出彩的语言, 或者要有‘包袱’。”探究教材不仅不限制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而且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教出特色, 智慧的预约一些精彩, 想方设法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探究途径和方法。

探究的过程不实在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学习, 是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然而, 老师为了赶进度, 或担心学生的探究“天马行空”, 难以驾驭, 往往在短短的几分钟“合作探究”后, 便开始越俎代庖, 导致探究不能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基础之上。另外, “交流少”的现象也制约着课堂探究教学的效率提高。有的老师缺乏对所有成员的关注, 让交流活动成了少部分优秀同学的独角戏, 而更多的同学沦落为观众。表面上看, 探究的环节有了, 可事实上探究仅是象征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 也努力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 敏锐地捕捉学生探究学习中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激发学生本能的探究欲望, 让他们在探究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探究的结论不个性

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5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双边互动性的过程,在当前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学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基于这种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探究式教学就是其中一种。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勇于实践,从而才能在课堂中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呢?

1、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氛围

优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亲近学生、热爱学生,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强化“师爱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用热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轻松愉快地参与探究学习,营造民主氛围,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营造民主性环境至关重要,只有在民主教育环境中,师生才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辨认,显示才能不惟师命是听、惟教材是从,才能各抒己见而不担心挨棍子、戴帽子,敢于进行非逻辑性的“异想天开”、求异性的“见异思迁”、发散性的“举一反三”。

2、对习题和课堂中出现的疑题、难题进行引导、分析、创设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活动中,对于课文中的某些知识点可能不会一步到位,有的甚至出现“卡壳”的现象,其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一方面汇报自学收获,以及自学探究中遇到的难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组织学生针对两三个疑难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种: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集体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合作探究的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正确的剖析。学生确实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彻底的,或争论不休的问题,教师要适时而又巧妙地给予诱导、点拨,帮助他们突破难点,以求新的发展,获得成功的喜悦。

3、在教学时对同一知识点举一反三,实践探究

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学习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还要在学习中获取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的方法,也就是学会“点石成金”。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设计问题,让学生回顾探究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及学习方法。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把所学的知识深化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去,经过不断的、有意识的训练,使新旧知识得到有机整合、触类旁通、形成统一的知识网络;二是可以使学生能不停的调换、修正方法去探究新知。然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自学或探究中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如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运用了“由词入境,依境索意”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进而延伸到课外诗阅读中去,从而达到举一反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究 篇6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无私的爱,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其次,教师要重视对自身个人魅力的铸造。只有博学多才的教师,才能从灵魂上征服学生,被他们接纳。作为语文教师,丰厚渊博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特别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积极阅读古今书籍,不断尝试练笔,本着“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思想,力求实现教学相长。

二、精于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简而言之,要以最少的时间求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一方面又要注意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层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入手,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就是好方法。

教师只有充分阅读教材,吃透文本,才能走进作者的思想,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来理解文章,对文章的重点及难点的把握才能准确,对主题的理解才能够上升一个层次。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有的放矢,让学生少走弯路。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

生活即语文。语文学科是一门贴近生活、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学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创造,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学《泉城》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中的比喻句构成的相似点是什么?你还能把济南的泉水比喻成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发挥想象力,勇于表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不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更是一项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搜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能力的内容,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教完《秋天》后,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学生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有的用巧手画出了眼中绚丽多彩的秋天;有的用音乐唱出了脑海中柔和美丽的秋天;有的用作文、诗词等写下了诗情画意的秋天。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的学习由课上延伸到了生活实际当中。

四、恰当的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他的观点使我们认识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对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演练习题的情况实行积分制,并且和平时的考试测评进行联合评价,定期评选出优胜者,同时赋予他们相应的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

在课堂上,学法指导无处不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第一步。良好的预习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是非常关键和有效的。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抓住预习的内容,把握预习的重点,从而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快地进入听课状态。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以学习练习中的名言警句为例,其中有不少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做人准则的名句。讲到这类内容时,我们不妨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这样既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又可让他们学到更多的好方法,并受到思想教育。

叶圣陶曾经说过:“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让我们积极地去探索新的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们更快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 篇7

与有效教学相对应的是低效或无效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有没有效率, 并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态度是否认真, 而应该以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的怎么样为衡量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得很辛苦, 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 也是一种无效教学。事实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如今, 如何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值得深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经过对职高语文教学的反思和实践, 我认为要想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应该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为了实践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课程设计理念, 矫正普通文化课在中职课程中的单一功能, 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应用性差的现实问题, 以达到科学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这一目的。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转变教学观念, 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面向全体学生, 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教学成效如何, 学习效果如何, 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能让他们发现自己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参与思考、讨论, 从中自行获取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使学生学有动力, 学有方向, 学有热情, 学而有思, 如此, 学生从中自行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此外,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实际, 设置的问题要层层深入, 提供的材料要有科学性、结构性, 在教学中扫除一切影响学生顺畅参与活动的障碍,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探索研究过程中, 应让学生多想、多说, 教师也应适时予以点拨, 使学生豁然贯通, 从而获取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创设氛围,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动力量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 营造崇尚新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说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构建必须在相对平等、宽容、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想的无谓限制, 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敢于参与, 乐于参与, 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为此, 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 使学生解除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意多发现学生的闪观点;面对学生的质疑, 要鼓励其“张扬个性”, 适时合理加以引导。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的教师在知识的垄断上已经不占优势, 学生掌握知识的类别甚至多于教师, 因此,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不仅可以弥补教师因自身知识不足给学生带来的缺憾,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开启思维,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突破方式

开启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启学生思维,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最终是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 使其纠正以往那种受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影响和自身思维惰性的制约而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开口说话的弊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望, 利用创造思维的策略, 配合教学内容, 使学生有应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 把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不急于下判断;多作积极的、发展的、鼓励性的评价, 从而保证学生能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素材, 开启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垓下之战》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当时项羽乘船过江东, 那么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历史又将如何改写?”学生会针对问题去寻找独特的见解, 对此, 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样往往能再次激励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四、巧用方法,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 语文教师不

小班化语文课堂互动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胡志梅

(南京市第四中学分校, 江苏南京

摘要: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 本文作者认为, 教师应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明确课堂互动的目的为前提, 采用培养学生的互动习惯、设计课堂互动的情境、指导互动的方法、把握互动的过程、建立互动的机制等具体措施, 以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班化语文课堂互动教学前提尝试

一、我对小班化课堂“互动”的理解

互动, 原意指相互间的交流和影响。互动在教学活动之中是指主体双方在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为探究共同的学习目的而展开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以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为互动主体, 以共同探究的目标和平等、合作的活动氛围为互动基础, 是主体双方在各自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等方面产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

小班化课堂中的互动更强调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应该更着力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 设置互动的环节应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应从每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参与效果进行考核和教学的调整。

二、小班化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前提

1. 教师在互动中转变角色,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小班化课堂里要学会改变角色。教师要由传能仅满足于传授具体的知识, 而应该尽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点、方法、精神, 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新精神。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师会教, 而是学生会学。为此,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巧用教学方法。我在语文课教学中适时使用朗读法、启发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 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促使学生乐学、会学,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辅助教学, 例如, 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问题式情景, 使学生积极思考;推迟判断, 让课堂留有余地,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不墨守成规;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兴趣,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各种现代化语文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提高专业素养, 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机智、敬业精神与创造能力等方面。准确且优美清晰的语言, 精彩绝妙的知识讲解, 亲切、自然的教态, 工整、美观的板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熟练运用, 对学生会有强烈的吸引力, 这也是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要素之一。教师

统意义上的管理者、传授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 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 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引导学生转变角色, 培养学生学习主人的意识。

在小班化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是重点, 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需求, 并把这种需求表达出来。比如:在我组的教学中, 我们曾经尝试用预习引领教学内容。让学生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师收集这些问题, 归纳整理, 最后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想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明确互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理科学科, 文本内容学生大致都能理解, “知”与“未知”的矛盾并不突出, 只是知道得多与少、深与浅的矛盾。

在小班化课堂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学要自如地驾驭课堂, 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必须掌握教学机智。只要我们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 利用科学的方法, 沿着有效的途径, 就不难处理好课堂生成问题。处理、应对得好课堂上的偶发情况, 对教学能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 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创造力可以确保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的充分发挥, 可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善, 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我国教育正处于国家主义教育向人格主义教育转型期, 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追求不同的效率又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切实加强职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 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心理等。

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课程设计理念, 本文主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巧设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 对如何加强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五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郑丁机, 郑锡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0, (04) .

[2]毛萍钰.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3) .

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8

一、以情激趣, 情境探究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尝试结合不同的情境,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乐在其中, 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 迅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状态,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 从而诱发他们探究的意识, 激活他们的探究思维。

比如, 在课前导入部分, 以情激趣。或给学生一个悬念、一个想象的空间, 带着一份好奇进入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化被动为主动;或讨论式、谈话式的导入, 给学生一个平台去表达对一个人物或事物的看法, 带着多向的思维或疑问进入课堂,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吆喝》为例, 为了缩小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 使其更好地融入文本,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走街串巷捕捉实际生活中的吆喝, 也可以让学生向父辈请教一些已不常见的吆喝, 然后在课前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在组内相互交流各自了解的吆喝, 并由小组长记录和总结, 最后小组再派代表模仿吆喝。

在一声声吆喝声中拉开了课文《吆喝》的序幕, 学生把往日生活中直接或间接了解的吆喝声再现,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吆喝, 告诉他们吆喝其实是一种较早的广告形式。接着, 各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思考文中介绍的吆喝, 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吆喝, 并大声地吆喝、自由地吆喝、示范地吆喝, 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响彻整个课堂。这时, 学生的情感自然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与融汇。

阵阵吆喝声和笑声之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圈画出吆喝的几种艺术形式, 让他们对应示例吆喝, 感受各种吆喝的艺术效果。这样, 学生的情感在反复的吆喝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理解吆喝的艺术形式和效果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以疑促思, 发现探究

“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和奋发学习的动力。以疑促思, 在课堂上, 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 如此反复促进循环, 让学生的思维在“疑”与“思”中相互碰撞, 擦出智慧的火花, 从而拓展课堂的空间。

如《小石潭记》, 这篇课文比较简短, 文意也并不深奥, 在激趣导入后, 我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 了解文意。一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蒙络摇缀”的“缀”能解释为“下垂”吗?这时我要求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发现“缀”解释为“缠合, 连接”之意, 并未提到有“下垂”的意思。但我仍在课堂上称赞了这位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 从而有效激发了更多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可见,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才能使枯燥、沉闷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起来。

当然, 在探究式教学的初级阶段, 学生通过自读感知课文, 往往难以发现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因此, 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并教会他们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上网等方式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 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

三、平等讨论, 合作探究

课堂上平等讨论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是实施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 是深化学生认识、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运用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 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如《雷电颂》, 这篇课文具有独特的抒情方式、象征的表现手法、不凡的语言效果和深沉的思想情感。如果要让初中生领会、掌握其中的诸多妙处的确有不小的困难。因此, 针对学生在自读感知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 让学生分小组加以体验、讨论。情境一:假如你是屈原, 面对奸佞的诬陷迫害, 在这雷电交加的午夜, 将怎样倾吐衷肠?情境二:假如你是作者, 当主人公吟诵这篇独白时, 你会安插哪些舞台提示来表现他的动作和表情?情境三:假如郑袖、楚怀王之流听完屈原这番独白会有什么反应, 请设计他们与屈原的精彩对白。这样不仅充分显示了组员之间合作探究的精神, 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但是, 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讨论无中心主题, 此问题没解决, 彼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层次不同, 这组还未讨论好, 那组已经结束;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参与讨论发言, 其他多数没事可做, 吃“白饭”;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 很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讨论, 学生根本不会讨论;教师不能对讨论结果予以及时点评、总结等。为了避免以上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组织的课堂讨论:第一, 用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努力创设和谐的环境;第二, 精心选择讨论的问题, 恰当把握讨论的时机;第三, 灵活选择讨论的形式, 合理调控讨论的过程;第四, 适时采用中肯和形式多样的评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在学习中交流。

四、课外延伸, 实践探究

课外阅读教学其实就是课堂文本教学, 以往的教学将语文学习局限在狭窄的空间, 缺乏更为广阔的视野, 这无异于折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翅膀。在探究式教学中, 我们应该以语文教材为发端, 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 让学生获得丰富多样的知识, 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 不断通过与生活的对比,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顺利完成对新信息的建构。

如《阿长和山海经》中有关阿长买书一节的教学, 我先让学生联系自己或父母买书的感受, 再让学生尝试着描述不识字的阿长买书的微妙心理变化。其中一位学生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景模仿阿长进书店, 博得了同学的掌声。最后, 我要求每位学生给长妈妈写一段话, 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

总之, 教无常法。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针对不同课文类型探讨出更多、更灵活、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才能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摘要:探究式教学模式, 即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以情激趣, 情境探究;以疑促思, 发现探究;平等讨论, 合作探究;课外延伸, 实践探究。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9

一、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教育者,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然而这种兴趣是由老师创造提供的。尤其是针对于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以做到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使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来接受完成教学目标。比如, 老师可以通过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作为背景, 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实际应用

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老师是关键性因素。只有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才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比如当我讲到苏教版五年级《伊索寓言》的时候, 我就采用了合作探究式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伊索寓言》这篇课文中, 有一个故事是《牧童和狼》, 就是我们小时候熟知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 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闻声赶来, 才知道是牧童的一个闹剧。可后来, 狼真的来了, 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然而, 这次却没有人再信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个爱说谎的人, 即使他说了真话, 也没有人会相信的。但是, 如何把这个道理告诉给学生, 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仅靠传统、生涩的讲解不仅让学生失去听讲的乐趣, 而且还无法加深对这个道理的深刻理解。因此, 我便积极运用教学法创设情境:“假设这个讲台是村边的绿油油的草地, 下面坐着的同学是牧童放牧的小羔羊, 哪位同学愿意做这位牧童呢?”听完我这充满童趣的讲解, 五六个学生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我便选了平时比较淘气的一名男学生, 让他来做牧童, 而其他举手的学生我也纷纷请上讲台, 让他们扮演村民, 而我这个老师便做起了旁白, 为他们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 我们的小故事便就这样上演了, 同学们演得非常好, 底下的坐着学生也被逗得捧腹大笑。当这个小故事演完, 我的问题便又来了:“刚才上台的同学演得非常好, 那么现在同学们就思考一下, 为什么第二次牧童喊‘狼来了’, 村民就没人来了呢?现在给大家五分钟, 前后小组讨论。”我一直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小组中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 可以责任明确地互助学习,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这次的讨论的过程也是非常热烈的, 每个学生都说了自己意见, 而大多数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作为老师, 在学生讨论合作的过程中, 要经常注意身份的转化, 当讨论受阻时, 我是个促进者, 在讨论顺利时, 我是个激励者。在这次讨论中, 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因为牧童不是个诚实的孩子, 村民不喜欢他了。在这个情况下, 学生只说出了故事的现象, 但仍是缺少一种总结性的结论, 我便慢慢提示引导:“为什么说牧童是不诚实的孩子呢, 他第一次是说谎了, 但是第二次他诚实了呀, 的确狼来了, 这是为什么?”经过我适当的提示, 很多同学都说出了, 说过谎再说真话就没人相信了。同时, 我在班上留了课后作业, 这个课后作业我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培养他们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让学生分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探究其中的道理, 并找出实例, 在课上同学们探讨分享。在课下, 课代表和我反映, 许多同学都要求课堂上多设一些这样的“小游戏”, 很多同学都想参与进来, 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这也使我坚定了运用这类教学法的决心, 我觉得,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能力等综合方面受益, 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并且乐于沉浸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去, 这才是先进教学法的优胜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鼓励学生进行超越课堂的探究与创新, 并且懂得合作与共享,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只有这样, 先进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代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1 (03) .

[2]梁承晖.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3) .

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篇10

总觉得作为语文老师, 可以缺少很多, 唯独不能缺少的是智慧。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智慧的人, 才是真正一个无量无边的人。”我希望我能成为那无边无量的人, 来激发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上得有趣, 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那么, 只要用我们的智慧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起他们的兴趣, 语文教学又何愁不在新课标的园圃里开出芬芳的花来?有句话叫“勇者相逢智者胜”, 相信, 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就会是那个智者。我也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探讨语文激趣的方法。

一.守住我们的灵魂———语文

中国, 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名字!说起它就不由会想起四大发明、长城古迹, 悠久的历史, 璀璨的文化, 而里面又融入了多少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和意识形态?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就有必要极尽己能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更科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

眼下, 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当, “地球村”这一概念也早己提出, 发展到今天, 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了, 文化也不能例外。想要守住我们的灵魂, 必须得靠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 不能再让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就停留在了《红高梁》里, 我们需要告知世界今天的中国, 让他们客观而合理地看到中国今天的飞跃。

当今世界兴起了学汉语热, 汉语在许多东西方国家, 成了除英语之外最受欢迎的外语, 外国人尚且如此热衷学习中文,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难道忍心让它“沦落”?

用现代的形势和学生将来要面对的人生来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那么激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第一步就能走稳走好了。在走好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慢慢领会“古代诗文中文化名人的情怀与抱负:孔子的仁爱、屈原的忠贞、陶渊明的洒脱、魏征的正直、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雄……现当代诗文的丰富多彩:朱自清的清雅、郁达夫的忧郁、徐志摩的浪漫、钱钟书的深邃、舒婷的热情、海子的孤傲……”也许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揭开语文神秘的面纱———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想让学生不再对语文敬而远之, 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 就绝不容虚度。

(一) 拉开诱人的帷幕———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才能让开端良好起来呢?方法有很多。

比如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课前, 我突然想起曾经在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于是第二天 (时值隆冬) , 我先是叫几个男同学上台, 让他们用双手解开衣扣后还原, 学生有些莫名其妙, 但照办了, 顺利迅速地完成了任务, 然后用目光探寻我的意图。我含笑道, 第二个任务是用一只手重复刚才的动作, 学生有些笨拙, 但仍能完成任务。完成后我叫他们回到座位, 然后叫全班同学试着不用手完成刚才几个同学的任务, 结果自然是没有人能完成。但学生的情绪高涨, 要求再来几个“任务”, 我笑笑, 道:“时间宝贵, 不容浪费。大家想想我刚才要你们这样做的意图何在?”自有口齿伶俐的同学大声道:我知道, 就是让我们理解残疾人的不容易, 关爱他们。我说很好, 下面, 就让我们来学习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节课效果出奇的好。这是表演导入法。

同时, 也可以用音乐导入法。像上《黄河颂》这样的课文前, 就可以先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 让学生在雄浑激昂的歌声中融入课堂;教学《乡愁》时, 可以播放一曲《故乡的云》, 回肠荡气的旋律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天地中。音乐, 这全世界共同的语言, 能够让心与心相连, 爱与爱交融。学生, 这些可爱的精灵, 又怎能不被音乐融化?

还有诸如活动导入法, 析题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等,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以期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 快乐课堂快乐学

要想把学生的兴趣激起, 光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远远不够, 顶多也只是成功的一半, 后一半还需要努力寻找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 有人说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得设法让这一因素活起来, 从而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1. 让讨论成为讨论

虚心观摩过很多语文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的讨论, 那热烈的气氛着实让我羡慕。所以一开始的尝试教学中, 我尽量腾出时间给学生讨论, 结果是一节课下来, 讨论的时间很多, 很热闹, 但收效更微, 甚至我也理不清讨论了什么。经反省, 觉得是讨论的问题没有切合课文实际, 大问题也讨论, 小问题也讨论, 自然是无法切入重点。于是我在备课时精挑细选, 力求要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值得讨论, 并且能让学生有所发挥有所收获的问题, 如在教学《故乡》一文时, 我就让学生重点讨论了故乡的变化, 结果学生通过讨论, 竟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故乡的景在变, 人在变, 情也在变……而作者就是想通过这些变来反应多方面的社会现象。我不得不佩服我们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真的, 给学生天空的一角, 他们能还给你整个天空, 合适的讨论有助于师生共同把握文章的重点。

2.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适合教师传授知识点较多的文章, 但它的单一性, 难以适应当代语文教学任务的多多样性和综合性。因此, 必须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等等, 都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上一堂课, 我们不只可以运用讲授法, 串讲法, 也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 互动提问法, 活动启示法等, 让我们的课堂也随之丰富多彩起来。

3.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推移, 科技的发展, 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幻影灯、录音、录像、影视、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等) 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得以更新, 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革命。像教学《看云识天气》时, 就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云投到屏幕上, 既可以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的云, 欣赏到它们的美, 更可以让学生对各种云有一种形象的感观认识;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根据它改编的《城南旧事》的精彩片断, 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可以出示它的漫画版, 让学生在笑声中明了作者的意图……这应该远比教师抽象的说教要有用得多。能靠它们寓教于乐,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总之, 我们必须得向45分钟要质量, 避开学生的“视觉疲劳”、“思考疲劳”, 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自主地去探索知识———这是我们要奋斗的目标。

三.充满希望的课外延伸

1.引领学生走向生活, 开阔视野, 走进“大语文”的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个大舞台, 语文则是这个舞台的顶梁柱, 不管走到哪里, 我们都可以找到语文的踪迹。地名, 人名, 店名, 各种名称自有其不同的学问, 影视, 小说, 漫画也少不了语文的功劳。刘彩荣老师说得好:“我们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放开眼界, 拓宽视野, 超越课堂45分钟, 走出书本, 走出教室, 走出校门, 投身于广阔丰富的生活天地中学语文练本领。”作为教师, 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舞台上找到我们中国的灵魂———语文, 并且喜欢它, 爱护它, 学好它。

2.展开丰富的阅读, 让学生找到润泽自己的沃土

没有阅读, 学习语文就是无根之木。语文学习, 归根结底, 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书, 古今中外, 有着不少激励人心的名著, 也有各种吸引读者兴趣的野史, 小说, 散文。现在有不少老师包括我总不免要抱怨学生写的作文空洞无味, 面目可憎, 其实也难怪学生, 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大量的阅读, 学生又怎么能厚积而薄发, 写出动人的文章来?学生喜欢武侠就让他去认识金庸吧;若是喜欢科幻, 看看《哈里波特》又何妨。只要, 我们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在课外自发地去阅读, 在阅读中感受, 在阅读中升华, 该多好啊。而我们, 只要采取相应措施, 适当引导学生, 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信, 学生也能领略的智慧之美的。

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加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加强课堂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才有激情,才能在自主、自觉中自悟、自得。激发兴趣,实现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收器”“熟读深思子自明”的主动地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是“输出设备”,学生是“接受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造成了“教师教的累,学生活受罪”的恶性循环。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来实现,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思考。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去发现、尝试、探究、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叶澜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生字时,围绕学生提出自己想学的,或者自己学不了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的生字进行教学,教师再适当地进行调节,那样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对于那些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一节课教完了,所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也可由他们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

三、创新激励评价机制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创新精神。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独有的一面,我绝不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

有一句话说得好: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并肯定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相互指导性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更新教学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不再做“一言堂”的堂主,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东西直接告诉学生。例如,对于一篇文章,教师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但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这些观点收起来,而只给一些方法的指导,或者把它当作资料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航者,学生是船员,是游客,是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进行的。 教师在语文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探究 篇12

一、目前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变化,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①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学、书本为中心,教师独裁式教学;②轻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教师讲,而没考虑学生的学及运用;③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片面追求标准,教学不能有的放矢;④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以“填鸭式”教学为主。

以上存在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优质的语文课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地达到与学生的互动?什么样的授课形式才能让学生欢迎?

二、互动教学的理解

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对话、探讨、观摩以及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同于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也不同于没目标性的“放羊式”教学,更不是“美国式”的散漫性教学。它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一定的目标性,通过问题的设定,学生利用身边工具,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系统地学习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互动教学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探究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去解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保持对人性的关怀,换位思考,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问题。

我教巴金的作品《繁星》这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出示《星星的思念》、《摘星星》、《紫色的星月》三幅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欣赏,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说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星星是怎么样的以及原因。通过这样的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中体会作者感受,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是互动教学课堂成功的关键

互动教学课堂成功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所以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时,在问题的设定与提问方面,教师要考虑全面,不同的题目针对不同的群体,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在教鲁迅的作品《社戏》时,根据学生的智力层面进行小组分类,并设计不同的训练题型:基础知识、生字词、作者背景、写作目的这一类型的题目,让基础一般的学生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则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这样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训练,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成就感。

3.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教学课堂成功的保证

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有良好的亲和力,学生就能处于轻松的学习状态之中,克服心理障碍去学习。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在课外,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思想变化,让学生喜欢上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成为你忠实的“粉丝”。这样的师生关系,一定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一定会是互动教学课堂成功的保证。

2009年,我在刚接手学校一个差班的时候极为难过,因为班上的学生一点都不配合我的工作。班上的学生普遍厌学,而且对教师有抵触情绪。我通过晚上找学生谈心聊天的方式,与他们交上了朋友。渐渐的,课堂有了变化,他们喜欢上了我,进而也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

4. 灵活的问题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根本

为什么说灵活的问题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根本?因为只有教学得法,学生才能发挥长处,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不断地唤醒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包容他们质疑问题的想法。

我在上朱自清《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讲述春花图时,遇到了这样一个句子——“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是对春天桃花、李花、杏花的描写。我向学生问道:这三个句子可不可以调换位置?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马上兴奋起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我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肯定了他们,从而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培养。

上一篇:青年患者下一篇:微信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