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2024-08-01

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通用12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篇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 怎样导入、组织教学、如何把握教学的节奏, 来体现教学中的对话、合作,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动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模式和语文教学个性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最早提出教学模式概念的是美国专家乔伊斯, 所谓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 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 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规范, 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 形成了各种风格的教学模式, 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 都是当时教学理念的体现。

从20世纪70年代教学模式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 对我国的教学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2) “指导—发现”教学模式; (3) 五环节教学模式; (4) 发现学习模式; (5)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6)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们进步的一面, 都为特定时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可具参考性的模式, 规范了语文课堂教学, 但同时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不可克服的问题, 比如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 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 不是发现真理, 忽视开发智力, 提高能力。树立教师权威, 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等, 渐渐地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因此, 我们必须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出现了: (1)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2) 宁鸿彬的“启发精讲五步法”; (3)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 以及典型的学校教学模式: (1)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2) 杜郎口教学模式; (3) 昌乐二中教学模式等。

这些语文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语文教学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这些先进教学模式的借鉴, 对我们的课堂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 常言道:“教无定法, 教学有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学生, 同时每一个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领悟也不同, 因此我们僵硬地照搬这些先进模式, 既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更不利于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 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因此, 我认为一线老师在有效地掌握大量优秀教学模式的同时, 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

所谓的教学个性, 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 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个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大胆的摸索、实践, 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学生最欣赏的名人故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名言警句、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 统统被搬进我的课堂, 在演讲中、聆听中, 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敢于亮出自己或许还不太成熟的观点, 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新知。教材是教学的一个蓝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文本, 在对文本的咀嚼中, 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领悟一份高尚的情怀, 但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 我在教学中以教材的课文为基础,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篇文章的同时, 一定要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 我让学生紧扣题目中的飞渡重点研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抓住动作描写的词语“飞奔”“快速起跑”“纵身一跃”“蹿跃出去”“猛蹬一下”, 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同时感受到斑羚群体身上所具有的牺牲精神和群体意识, 让学生反省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错误。但如果到这里就结束课文, 我认为学生的情感是无法点燃的, 于是我再引导:“在大灾难面前, 人类会有怎样的表现, 你们能不能说一下那些曾经感动过你的人和事?”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积累, 积极发言, 被这些伟大的情感所打动。当然课堂内容的丰富, 肯定离不开辅助手段, 我在教学中会适时使用到多媒体, 通过音频、视频的播放, 从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我播放了一段关于黄河的视频, 同时配上黄河颂的音乐, 看到一泻千里的黄河, 听到雄壮的钢琴曲, 同学们热血沸腾, 课堂上洋溢着爱国激情。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

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 我还坚持多听课、听好课, 这是形成个性的基础。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都有所长, 我们在听别人的教学设计时, 会对自己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会激发我们的教学灵感。特别是名师的讲课和各类各级别的赛课, 那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课,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智慧的结晶, 多听这样的课会让你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听了余老师的课后, 我深受启发, 在教学《丑小鸭》时, 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对丑小鸭的故事都已非常熟悉, 于是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丑小鸭的经历, 然后问他们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形象的内涵, 然后再问他们,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像丑小鸭一样的人吗?你有过丑小鸭一样的经历吗?如果你的朋友正在经历痛苦, 我们能用哪一句名言或哪一首诗来劝慰他呢?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既得到了锻炼, 也能从名人的事例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受益匪浅。

坚持反思, 反复反思。在反思中,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更有利于自身的提高。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不管你的设计如何精心, 但是课堂的变化总是出人意料, 总会有一些遗憾留下来, 这就提醒你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经常反思, 教学中的失误就会减少, 课堂的亮点就会越来越多。例如:我在教学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和高风亮节的人品, 我补充了大量的资料, 以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没想到却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这让我很沮丧, 精心的准备却是这样的效果。课后我认真反思,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是在于我一味贪多, 忽略了学生的学情, 造成学生学得很累。在后来的教学中, 我吸取了这个教训, 做到内容的补充要精。

张志公先生讲过, 语文教学应当建立模式, 但是不可模式化。所以, 我们提倡教学个性, 并不是否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 是教学过程成熟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 我们用这些教学模式指导课堂教学,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为我们的语文个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时, 其核心是研究一种教学模式形成的教学个性, 并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经验, 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 不断地创新、突破、超越, 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并促进其发展。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模式时, 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予以消化, 在仿效中不断进行必要的改造, 突破别人, 超越自我, 创造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形成自己的个性。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教学模式的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我国著名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比较典型的学校教学模式的特点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它们的论述, 来说明有个性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则是从教学个性方面进行论述, 列举了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案例, 体会个性教学的感染力, 最后论述了教学个性形成的途径, 并用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证明。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个性

参考文献

[1]宁鸿彬.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之文.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介[J].江苏教育, 1985 (15)

[3]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8.8

[4]刘萍萍.让个性在教学中飞扬[J].语文教学通讯, 2003 (4)

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篇2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谈谈“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一、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

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它一方面表现为对活动、活动过程的支配与控制权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公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同时,自觉地把自己看做是受教育者,积极寻找发展的机会。他们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对每一个体来说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自主学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叶圣陶同志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阅读。能够通过阅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中心、要点。能够理解和辨析重点字、词、句的确切含义,能够把握和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能够学会浏览、速读和精读、细读的本领,但自学又不仅仅是阅读能力,还包括培养主动搜集和选择阅读材料,写阅读札记和笔记的能力,还包括思考、推理、联想、想象、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预习则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或观察)能用来同化新知识。他强调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他提出,要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知识桥梁”,并把它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皮亚杰认为,当一个人对新学习有准备时,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学习成为他前进的下一步骤。这样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根据这两种理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这种预习和准备包括:把与新课相干的旧知识进行回忆和接触,发现和强化;对必备的旧知识缺陷进行补救,以架起“认知桥梁”;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对实验操作进行实践准备,以便从中提供信息和问题,实现“常识反馈”。

二、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问题的提出有两种,一种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抓住带有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也应带有很强的逻辑性、系列型,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要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同食物的色和香,引诱人们去品尝它的味道。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需要不断开掘,并且难易适中,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淡而无味或畏难而退。

例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你知道哪些与生命顽强抗争的故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本文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是什么?阅读本文后,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应该怎样对待生命?

另一种问题则由学生提出,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地指导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三、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

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使学生认识状况充分暴露,教师获得即时信息反馈,就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讨论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活动激烈,产生浓厚兴趣,使课堂教学情绪和形式都十分活跃。奥斯本所创立的一种所谓“智力激励法”,提倡在短时期内激发极大思维能力的集体思考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讨论的方法。讨论能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高度发展,而一个人的智力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语能力。

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讨论形式有小组,有全班,有二者结合,视不同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四、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系统。

皮亚杰认为,人们在学习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原有认知结构变为新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科基础结构是前人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成果,是认知发展规律的结晶。遵循基本结构,有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将“教材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这些心理学家都把结构看成为学习认识的最重要结果。它是发展性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因素,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课堂讨论结束时的即席归纳,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一种是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时将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体系和结构,应由学生自己完成,并采用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再一种是通过在学习基础上解决一个典型问题。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发展探究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布鲁纳曾经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发现法。他解释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正确地说,它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比如学生学习了《胡同文化》,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的地方文化或探究当地的民居文化,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3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教学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成长中进入了青春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的氛围更加敏感。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知识点、能力等因素,还要重视环境氛围的创设,使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有效开展。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首先努力营造平等的氛围,让学生相互之间更加尊重,不以成绩论英雄、不以分数定高低。倡导“只要尽力就是成功”的理念,让全体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特别是中后位置的学生。我要让这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勇往直前。有了这样的思想状态,整个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有效推动。其次,我注重营造民主的氛围。教学中不再以教师的定性进行灌输,而是尊重学生的思维理念,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拓展性。学生的观点要注意保护,即使出现了错误也要和颜悦色指出来。不要粗暴对学生进行否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营造民主的氛围。另外,我在教学工作中还重视了创设友爱的氛围,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帮助,这对提高教学整体成效帮助明显。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

教学改革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互动之中,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相互的探究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我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教学设计中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的问题,我就不进行直接讲解,而是把讲解点拨的重点放在一些疑难问题上,从教学设计的结构优化上体现语文教学的素质化程度。其次,我在教学工作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有些教学内容直接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思维引领。让他们的自主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深入程度的重要抓手。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鼓励学生相互辩论,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当堂检测,让学生的学习状况、目标达成度有效体现出来。这些方面,既为教师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总结学习效果提供参考,让他们学会在每一部分内容教学之后进行自主总结,及时拾遗补缺。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补充拓展信息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较广,但是教材编辑受诸多因素影响,无法展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此,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多渠道补充拓展信息。首先要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自主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种信息,以及作者的生平资料、写作背景等等,并养成习惯坚持下去,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广泛搜集各种教学信息,通过教学刊物、教学网站、教学书籍、文献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信息量。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进行演示,将影音资料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有了这样的新颖演示方式,学生语文学习会更加轻松快乐。无论是补充景观的视频资料,还是补充有关科技内容的拓展信息等等,对提高学生理解效果都具有积极的帮助。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兼顾学生差异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客观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和学生学习基础有关,也与学习能力相关。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教师最为科学的做法是有效兼顾差异,有序推进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就要从教学目标、过程组织以及检测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联动,为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课堂教学。首先,教学体系中的目标设置要分层。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和能力,这就需要设置不同的目标,既不能过度拔高又不能过度降低。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三个层级较为妥当,分别对应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其次,教学组织环节要全面体现教学的差异性要求。课堂提问要有不同难度的内容,当堂检测要兼顾到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评价鼓励门槛也要因人而异等等。另外,在过关考核方面也应当体现差异性。学生的基础能力不一,原则上应当采取分层考核的方式,重点对学困生进行单独考核,进一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兼顾到学生的差异,真正实现量体裁衣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素质化程度,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语文绿色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 篇4

中职语文"绿色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 符合新大纲理念。因此, 实践中, 我们根据教学时间调整教学容量, 整合并构建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演一演”、“练一练”等五大板块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通过不同教学形式在不同语文课堂中的不同运用, 以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一、以“说一说”为基本形式, 开展交际式的“口语之说”教学

“说一说”的目的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使学生能读准、读通、读流利。可采用朗读法训练、速读法训练、复述法训练、背诵法训练、模仿法训练、现场描述法训练和课前3分钟演讲、讲故事训练、课文情景剧表演、职业情景剧表演等等形式。“说一说”既能使学生增强语感, 提升综合能力, 又能促进专业课的教学, 辅助技能考试, 使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如对文秘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 在整个职高阶段, 强化口语训练、礼仪训练, 在此基础上, 介绍口语常识、交际忌讳, 再从接听电话、接待来客、异性交往、坐立行走、说服他人、恭维批评、求职面试、推荐展示、谈判、庆典、剪彩礼仪、即席发言、演讲、朗读、辩论等不同角度开展训练,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为就业成才打好基础。

二、以“读一读”为基本形式, 开展拓展式的“阅读之思”教学

以“读一读”这一基本形式, 其中可以包括朗读、默读、精读、泛读、自由读、选择读等等根据不同内容开展的不同形式的“读”的教学, 目的是让中职学生在不同的阅读中贯穿语文基本文字、词汇的理解掌握等任务, 实现语文工具性的目标;其次, 通过不同环节的设置展开, 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概括信息、分析理解、把握文意的能力;最后则是以语文特有的人文性来熏陶学生的心智, 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以“写一写”为基本形式, 开展务实式的“实用之文”教学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 在“写一写”这一基本形式中, 可以尝试将“情境教学”和“写作教学”融为一体。对于学生切实所需要的“实用之文”, 可创设特定的情境, 利用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实用文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学生写作的例文为基本教学载体, 将必备的实用文知识融进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应用文写作中“合同”的写作训练, 可指导旅游专业的学生拟写旅行社与游客之间的旅游合同;“规章制度”写作训练, 可让学生进行履行社会规章制度、游客须知等为主要内容的写作实践。

四、以“演一演”为基本形式, 开展主题式的“职场之路”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对于今天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中职学生的惰性相对而言比较大, 因此, 在教学安排中, 可尝试让学生来演一演, 开展主题式的“职场之路”教学, 这可有效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与持久性。如对机械专业、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汽修等专业的学生, 在加强科技说明文的教学时, 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 分别开展“如何操作机床”、“怎样修理电视机”、“如何进行网页制作”、“怎样拆装发动机”等“演一演”的课堂教学形式。

五、以“练一练”为基本形式, 开展体验式的“综合实践”教学

“练一练”既能使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立足课堂, 立足教材, 面向课外, 面向生活, 又可拓展语文课堂, 让学生融入社会, 体验感受生活。如, 以“关注环境”为主题的活动, 可“练一练”通过搜集信息、展开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营销策划”为主题的活动, 可“练一练”通过方案策划、广告设计、合同拟写等方式, 提高实用文写作能力, 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以“推销产品”为主题的活动, 可“练一练”通过商品调查、资料整理、讲解介绍等方式,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口语交际能力。这样, 语文教学与环保专业、商业专业、商品推介等便也有机接轨起来了。

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篇5

摘要: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作为一种新模式,在通过提出问题等方面做深入研究探讨。根据学生认知事物和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设计了基本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主体教学 教学研究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人文和基础的综合学科。语文学科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对于老师提问的问题,没有积极回答的主动性。对于课堂习题、课堂问题,以及练习的内容都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脱离学生内心真实感受,使原本应该充满趣味的课堂变动乏味无趣。因此,针对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应该给予摒弃。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用创新的思维教学,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关于研究模式的构想

1.实验的目标

小学语文的主体为小学学生,小学学生大多还不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民主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力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知识,使其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笔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导入新课――预习检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完成新课。

三、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前预习。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新课的好习惯,乐于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提前将不理解的词、句标出,以便在新课讲解的时候更能深入理解!

2.讲解新课。教师在新课讲解的过程应注重多样化,引入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人入胜,让学生能快速接受新课内容。

3.预习检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将学生预习的情况加以了解,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学生识字的效果。

4.学生交流。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学习,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5.教师点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后,作为教师应加以指导,在交流过程中,补长取短,教师加以点播,引导。

6.完成新课。教师对新课内容加以整理,总体讲述,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归纳总结,完成讲解!

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相宜的模式,因各个学生的认知或其他因素的不同,我们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策略,开展更为灵活多彩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语文基本的规律下,设计基本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授课情境遇到问题时调节变通的方法。

1.基本模式里各个年级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随着学生年纪的不同而逐步增加或递减学生自己学习时对疑问的表达等问题。教师可以在教低年级学生时适当增加字符提示与表达指导,选择增加相关的教学操作内容;而中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选择增加较为复杂的如背诵、复述等项目;高年级的学生就该着力于更加复杂的结构段与篇,以及对语句字词的领悟及体会等内容。

2.基本模式里各个教学目的的教学操作及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文章内容等进行调节变通。例如:要想体会文章内的情感思想,就要增加对语句内涵的了解及对文章的朗读欣赏等;若是想提高对文章的认识,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加以理解以及对文章主题集中心的把握等;而如果是想侧重文章结构及联系,就要增加对段落篇幅等层次的关系。

五、研究结论

1.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处理的好坏则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主动进行角色改变,注意交流中的用词,要说“我们”而不是“你我”。另外,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师应尝试担任配角,学生担任主角的教学形式。

2.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他们的主导位置,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潜能的发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发性的目标。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是学习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提出在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调整认知能力,通过读书与学习,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讨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篇6

还课堂与学生,这是很早就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但真正如何做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度如何把握才好,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无为,学生才能有为。具体做法如下:

一、可讲可不讲的的内容,教师不讲

对于诸如文学常识、词语之类的积累性语文知识,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去解决交流。现在的学生手头占有的资料多,加之网络的使用,他们自己通过动手查阅就可以了解积累,用不着教师在课堂上去重复。而且这一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互帮互助作用。比如学习《沁园春·雪》一课时,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就没必要在课堂上再去强调、讲解了。当然对于学生容易弄错的读音,教师完全有必要加以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成吉思汗”的“汗”的读音就需要强调一下。在这一过程里,教师要起指导与督促作用。

二、重视朗读

朗读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过程,是调动眼、口、耳、脑等各种感官同时阅读的过程。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在朗读上。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古人对此最好的诠释。如果学生对文本内容不熟悉,纵然你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此,还是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读,在读的过程里慢慢走近文本,走近作者。读的方式要灵活,比如针对不同的文章,可以采用速读,朗读,齐声读,个体读,分角色读。如《孤独之旅》可采取跳读、齐读的方式,《公输》可采取分角色朗读法。总而言之,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与积极性,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感觉。如果能达到如此地步,教师不讲也罢。学生通过反复的读,熟知了文本内容,那么老师就要有的放矢的设置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巧设题,精点拨

一篇课文的问题设置要巧,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学习一个知识点,可以积少成多,达到近乎完美效果。教师要抓住本文的重点知识加以设置问题,比如:《散步》,掌握“以小见大”的写法;《春》,掌握如何写景;《济南的冬天》,让学生明白如何围绕其特点“温情”组织材料。切忌不可贪多,越多学生越糊涂,越不得要领。知识点繁多而杂乱,会加大学生的压力,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适时的点拨对于思维卡壳的学生可以起到拨云见月、茅塞顿开的效果。

四、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的睿智思想、广博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恰当地使用,可以创造一种轻松、愉快、融洽的课堂氛围,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比如名师钱梦龙上一节观摩课时,感觉课堂气氛很严肃,学生很紧张,于是说:“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这下,学生高兴了,议论纷纷,都在猜着、说着,有同学喊道:“钱梦龙”。教室里一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气氛活跃了,同学们感到跟这样的老师学习很有趣,自然,这堂课获得了成功。因此,要有意识的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五、练习要有的放矢

课堂时间有限,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梯度的作业。尤其是学困生,自信心本就屡遭打击,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因此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他们作业的布置尽量做到少而简单,哪怕是写几个词语也行,写好了要大加赞赏,营造成一种被表扬的轻松氛围,然后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里慢慢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其他学生则可以针对本课学习要点加以练习,尽量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一堂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势必要求教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活力,具备丰盈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如果语文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语文课堂的状况将是干巴巴的、流程式的。可见,这里教师的无为是要以做好充分准备为前提的,不但要学识高,而且要有教学的智慧,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自如的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要做到如此境界,教师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而充电的最佳方式就是读书学习。而学生的有为,就是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课堂学习的主人,能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探究,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这就是“教为了不教”的最终实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7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其分析

(一) 学生知识基础差

随着时代的进步, 对社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但树有良莠, 对于刚完成基础教育但又无法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 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一技之长是他们最佳的选择。因此, 这些学生构成了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 从而造成了中职学生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基础学科不扎实的现状。另一方面,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于于农村家庭, 而且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 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地约束和引导, 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从心理上认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只是学一门技术“混口饭”, 因此在日常学习中, 他们对专业课之外的课程, 都是抱着一种置之不理的态度, 特别是对待语文这一基础课程, 更是无动于衷。在语文课堂上, 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已经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的学习欲望, 常常是一句“不会”便让教师无可奈何。他们一方面认为语文课堂所教授的内容与以后就业毫无关联, 实在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必要;另一方面又对目前的就业前景不看好, 无心学习, 选择随波逐流。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甘愿处于低下水平, 从而教师也失去了教学信心。

(二) 教育内部对语文学科的忽视

在中职教育体系中, 专业教育往往占主体位置, 一般来说, 中职学校都会严抓这一点, 突出学校的专业特色。但在此过程中, 没能掌握好一个度, 造成了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严重失衡, 使得像语文这样的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了专业教育的陪衬, 为了配合专业而存在。在各个中职学校中, 将语文课时缩减, 专业课时增加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然而, 仅仅注重单一的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而忽略了文化基础的提升,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偏科, 不够全面, 学生走上社会后, 会出现抗压能力差和适应能力不强的现象, 这对学生今后就业十分不利, 也大大影响了学校专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步, 学校和师生都不能够进行自我提升, 发展前景受到极大限制。

(三) 教学定位模糊

面对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 基础课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还是以文化基础课的拓展为主, 这是各个中职学校共同面临的选择难题。中职学校的录取要求低, 大多数被录取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较为薄弱, 如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学生在理解和汲取知识上得不到满足, 更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如果不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又达不到教学的目标, 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这使得中职学校文化基础教育处于尴尬境地, 怎样因材施教, 如何给中职文化基础课定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 考核机制不完善

众所周知, 学生在中职学校中学得一技之长是重中之重, 不管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 他们关心的都是专业课的成绩。中职教育发展了这么多年, 对于专业成绩也有了很完善的考核机制, 各种专业等级证书、职业证书使得对专业知识的评价更富有说服力, 所以普遍认为专业证书等级就等于学生优劣等级, 而相对而言, 文化基础课的考核机制并不完善。正所谓“无规矩, 不成方圆”, 考核机制的不完善, 对教师而言, 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授课, 教师只管讲自己的, 学生怎么理解, 对或错都是不重要的。对学生而言, 检测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导致学生敷衍了事。同时, 考核机制的不完善、缺乏分量, 不能够引起教师、学生的重视, 无法形成有效的考核和评价, 便提高不了教师的教学兴趣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应对策略与模式构建

(一)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

语文不仅仅只是一门基础课, 还是一门工具课, 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言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手段, 通过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但事实上, 大多数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连申请书、通知函等都不会书写, 又谈何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又如何能够在应聘中有效地推销自己呢。不可否认的是,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仅仅会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还可以增强自身的信心等。因此,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因需施教,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 突出专业,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中职学生普遍成绩不好, 对学习失去兴趣, 大多学生表达能力欠佳,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常常是词不达意, 不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同时对于别人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能够准确地领会。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 我们可以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增强学生的兴趣, 因为学生选取这个专业肯定会对专业知识有些了解和兴趣, 便可以利用这一点, 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和辩论, 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以专业知识为课题, 让学生进行写作, 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 增强自信心。例如, 在机械专业, 结合学生经常接触的机床、加工中心等内容, 让他们对车床的运行原理、每个零件的作用、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讲解, 也可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对机床在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进行辩论或分析。这样, 语文和专业知识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长此下去,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肯定会得到提升。

2. 不拘泥于形式, 扩大课堂范围

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多是因为课堂的枯燥, 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肯定会让人产生一种“闷”的感觉, 再者, 每一门学科一学期下来都是相同的课本, 日复一日, 肯定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要改善这一现状, 首先是要不拘泥于形式, 学习不仅仅只是从课本上学习知识, 每个人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抱有好奇心,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 给学生分享新鲜的事物、资料或信息, 例如把教材换成报纸杂志等, 让他们对上面的新闻发表自己见解, 与见解不同的学生进行辩论。很多教师是出于保护心理, 将这些心智还未成熟的少年“禁锢”在学校里, 让他们少去和不去接触社会, 怕他们学坏, 其实, 不经历挫折又怎能学到东西, 教师应带领他们去多多接触社会, 接触社会美好的事物, 让他们对美好事物有向往, 例如参加摄影展等, 让学生深切体会不同人眼中的美好社会, 开阔他们的视野, 最后还可以让他们将心中所想写下来, 作为今后生活学习的目标方向。

(二) 找准定位, 分层次教学, 延伸教学

中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 而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主,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 可以说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针对不学生群体, 我们大致可以实行两种教学模式。

1. 分层次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有的学生就算上课不怎么听讲, 但却能够明白教师上课内容并快速回答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 而有的学生刻苦认真, 冥思苦想却还是弄不懂, 这一现象反映出学生在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条件下的差异。针对优秀的学生, 我们的要求可以提高一点, 不仅仅要求他们弄懂提出的问题, 还要要求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自我解决问题, 举一反三;而针对差一点的学生, 我们要做好适当的引导, 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这样便避免了一部分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后无所事事、安于现状, 同时又让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由此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当然, 分层次教学也有不好的影响, 它对优秀的学生是一种肯定, 对有坚强乐观的差生是鞭策, 但对于自卑脆弱的差生则会造成打击, 所以, 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也要掌握好一个限度, 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 区别对待。

2. 拓展延伸,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宗旨是兼顾升学与就业, 所以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与完善, 可以立足某一个知识点, 发散学生的思维, 可以由语文课堂向外延伸, 延伸到学生所学得专业知识, 延伸到学生所感兴趣的新闻实事, 延伸到学生喜爱的明星等, 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 将书本所学延伸到实际当中, 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这也是中职教育的目的所在。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文实践空间和时间, 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运用在实际中所学到的知识去独立地完成课堂目标, 去发现问题、收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 真正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树立目标和开拓创新, 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完善语文教学考核机制

如何让语文这一基础学科更具价值, 从专业课的角度来看, 社会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等级证书, 对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 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专业课的教学评价, 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制度, 就如现在的普通话等级考试, 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相信这对提高中职语文学科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 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能起到很好的检测, 对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

三、结论

语文这一基础学科, 不仅仅具有思想性, 还具有实用工具性,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用到。学习语文不单单是掌握知识, 更多的是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生存能力, 学会用语言推销自己, 学会用文学熏陶自己。中职语文因为其职教性, 就更要考虑全面, 要让学生拥有就业上的优势, 又要为升学打下基础。总而言之, 要打破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制度,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任重而道远, 不能够急功近利, 这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和配合, 为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完善共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候翠芳.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实用性”[J].成才之路, 2009 (15) .

[4]鲁中华.把就业观引入中职语文教学初探[J].职业, 2010 (11) .

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篇8

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算是实现了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呢?我认为构建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依照学科特点, 以语言表述作为模式的承启链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语言的整合, 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师, 有必要预想课文有关内容的表述技巧和遣词, 从而让课文无生气的内容变得灵动飘逸, 让人回味不尽。有这样一个例子, 说两个教士在做礼拜时都想抽烟, 其中一个对主教说:请问我在祈祷的时候能否抽烟?主教拒绝了他。另一个则说:请问我在抽烟时能否祈祷?主教答应了他。同样的要求, 只因表述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如很有争议的“逸马毙犬于道”的古文句的表述就有七八种之多, 这足以说明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述的重要性。

2.坚持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前提, 以书面语言为主流的语言表述模式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接受能力, 作出不同的表述。例如, 为表达“时光白白的流逝”这个意思, 对高中学生我们可以说“蹉跎了许多岁月”, 但在初中生面前这样说就显得不大合适了, 只能说是“浪费了许多时光”, 同时表述时, 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书面语, 追求一种“雅”的语言;方言或口语虽也在“通俗易懂”方面增色不少, 但若用滥了, 也会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语言。

3.依据具体篇目, 优化组合分类构建最佳模式的原则

适应于说明文的教学模式不能用来给学生讲解记叙文;同样, 记叙文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用来讲析说明文。一般说来, 说明文的分析需从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上切入, 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 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认识能力;而记叙文则从事件本身入手, 教给学生事件表述的方法、技巧, 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语言表达。散文重在意境的欣赏体味, 诗歌重在意象的领会和诗意的挖掘;议论文重在逻辑的推理和道理的分析上;小说则重在整体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的欣赏分析上。篇目不同, 其教学重点不同, 在模式设计上就要求教师依据具体篇目, 组合出最佳模式, 从而提高语文课的魅力和质量。

4.留给模式更多的弹性, 在具体施教中注意灵活增删有关内容的原则

这实质上是教法有无灵活性的问题。死的模式教活的课, 势必会有很大的弹性, 加之语文学科从素质教育的面上来看, 授课中的灵活和内容的延伸或压缩日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无魅力的关键所在。但必须注意, 压缩不等于把该讲的不讲, 延伸不是一发不可收拾, 恰到好处的延伸是容量的增加, 反之, 则成了题外话。这个度, 好的语文教师一定能把持。一句话, 课堂教学中, 内容是明线, 模式是暗线。

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 看似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实则是矛盾的统一体。构建是为了总结经验, 发挥经验之长;突破是为了打破传统, 解放思想;构建是为了优化重组, 是获取成果的保证;突破是锦上添花, 且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不是一潭死水, 应该充满激情, 光艳照人, 魅力四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激情澎湃, 对生活、对课文保持激情, 有高度的敏感和兴奋, 用生活和教材的魅力去感染和引领学生, 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营造一种与之相关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融入其中。具体方法:

(1) 立足课本,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以教师吃透教材及大纲为前提, 以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条件, 教师要善于质疑, 善于在不疑之处设疑, 提出问题, 巧设悬念。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 要富有针对性、挑战性, 能拨动学生心弦,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2) 从社会的热点、焦点创设情境

教学前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 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 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3) 利用感官, 形象化地导入, 创设情境

具体有: (1) 由图片导入。 (2) 由音响导入。 (3) 由实物导入。 (4) 由多媒体导入。

2.质疑讨论

由课文内容引发的问题进行议论、讨论, 具体可分为:

(1) 自议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我质疑、解疑。通过查字典、翻资料, 寻找知识答案, 扩展解题思路。

(2) 同桌互议

同桌之间, 根据每位同学自己碰到的问题, 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共同答案。

(3) 小组讨论解疑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预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多少, 确定小组人数。集思广益, 充分讨论, 博采众长。

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 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遇困难, 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 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中。

3.点拨补充

教师可根据“质疑讨论”情况, 稍加点拨, 适当补充一点学生没有想到的, 引导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1) 示范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 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语言对学生“诱”“启”“导”, 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以至终生受用。

(2) 重点性

学生易糊涂和困难的地方各不相同, 但教师如果抓住了大纲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点拨,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归纳性

在学生对当堂课的各个知识点已经掌握的情况下, 需要教师总结概括、深化知识、形成网络, 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归纳总结既要紧密围绕课时教学目标, 又要坚持面向大多数学生。常用的归纳方式有: (1) 提纲式, 即将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展现出来, 简明扼要, 易于掌握; (2) 表格式, 即将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 条理清晰, 对比鲜明; (3) 因果式, 即将彼此有内在联系的诸多知识按其逻辑关系排列组合, 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理清知识脉络。

4.巩固练习

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后,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 对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当堂反馈

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生要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如当堂完成作业本中的几个题目, 也可以用讲议形式完成课文中几个探究练习。采用当堂抽查和课后面批、详批等不同方法进行检查, 从中获得反馈信息, 以矫正和补救学习中的偏失。

(2) 单元练习

每完成一个单元, 指导学生用图表或书面语言列出该单元的知识逻辑结构, 使之系统化, 便于复习和掌握。

(3) 随机互测

课后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互测题和单元复习题, 每人一份, 相互解答, 相互评卷。通过评题, 学生一方面搞清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教材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自练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拓展延伸

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适度开阔学生的眼界, 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完成与课文类似的题目

让学生触类旁通, 以后再碰到同类题目, 就能迎刃而解。

(2) 由实践知识解决课本问题

现在语文教材的安排, 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如缺乏实践知识, 有些内容就不能理解, 这就需要我们多多接触实践, 掌握实践知识, 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

(3) 由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基本原则, 因此, 我们学了课文以后要放到实践中去用, 去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篇9

“感性认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课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 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 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 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就必须“精读”, 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 这样写的好处何在, 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 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 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段———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 使学生领悟到,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的线索, 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 并回答如下问题: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 (2) 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 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二、课文的主题理解模式

“认识的开始———认识入门———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 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 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通过精读, 对文章的局部, 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 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就直接分析文章的各部分, 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 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 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对文章局部的分析, 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长江三峡》首段, 作者对三峡一天的航行描绘为“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就是统摄全文的“神”, 通篇所写的景物, 全在这“雄伟”“瑰丽”四字。抓住这一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讲解, 学生就能很明晰的掌握该游记散文的结构和中心。

其次, 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如《藤野先生》一文重点在第二部分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段, 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 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对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10

一、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受传统应试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以单项灌输为主,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一是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单项灌输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角,学生则成为了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对象,在课堂上参与的机会较少,没有能够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的良好格局,这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理解的深度以及能力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课堂蕴含信息匮乏。在以灌输讲解为模式的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往往也没有得到有效重视,一些教师没有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技巧,在课堂上没有能够演示出生动的信息,这对于高中语文课堂生动性的提高产生了制约。

三是未能兼顾学生差异。在以教师一言堂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求是统一的,这就导致班级优秀生和学困生在同样的目标要求下开展语文学习,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制约了学生学习投入的积极性。

二、对构建生动、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改革,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语文教学深入开展。

一是开展自主探究教学,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是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成效非常显著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当将更多的内容设置为探究引导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相互合作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活动,相互研究学习成果,可以实现答案的互补性,这对于传统的灌输教学是一次创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改进,尽可能将学生设置为合作小组的形式。这样的载体中既能够兼顾不同层面学生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能够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这对于提高思维的深入性和学习成果的全面性、科学性等都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要求进行高度的浓缩,以此提炼出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提出思考探究题。每一个思考探究题都应当是教学目标中重难点的体现,之间还要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循序渐进性,以此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开展学习,提高能力。

二是以信息手段运用为抓手,增加语文课堂信息容量。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仅仅以教师的口头讲解,无法打造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学生受制于自身阅历的限制,在对教材内容理解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感知出现脱节,这对正确理解和有效把握教材内容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在这一方面要增加信息补充,无论是写景的说明文还是科普说明文,教师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相关内容的影音演示,在学生的直观感知中增强印象,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图文合一的状态,这对于正确理解和加深掌握效果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情景的创设、情感的教育等方面,通过音乐渲染、场景演示等方法,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生动化的信息,使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感知震撼,以此提高教学的渗透力。

三是以分层教学要求为抓手,兼顾学生语文学习差异。高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力不一、基础不一,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并不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教师应当正确面对这些客观因素并积极应对,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实施分层教学,对优秀生应当设置更高难度的目标要求,对学困生则应当降低目标要求,有效兼顾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性,为他们打造适合自身学习能力需求的有效教学体系。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思考题的设置分层、课堂提问的难度分层、当堂训练的容量与难度分层等方面入手,有效落实对不同层面学生的差异性目标要求,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能够人尽其才。

如何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培养;自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多是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学生依然是教师的配角,知识的奴隶。这种学生主体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尊重是前提,信任是基础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不要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要善于赏识和激励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教师应通过语言来肯定学生。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不报偏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环境和氛围。教师还应相信学生。师生之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不仅能促进教学相长,而且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创设和谐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句消极的话,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教师一个赞赏的目光或一句积极的话语,又有着使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因此,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学生的“幼稚”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和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的否定,而是通过延迟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2.善于倾听。学会听别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表现,是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提高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会说、正确说的基础。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听每个人的讲话,不但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并且提倡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久而久之,在倾听中思考综合的习惯和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3.激发、鼓励。在教学中,教学应注意激发、鼓励学生。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用目光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对于学生不正确或片面的认识,应鼓励其它同学就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辩论中明白错误所在,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状态。

三、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主动发展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人人为生,个个为师。激励学生除虚心向他人学习外,还明白人人有为师的潜能。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积极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都担任一定地角色。如四人小组分别是: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有着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要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机会;“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理解学习内容。由于四人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由于是组内交流,没有心理障碍,各种答案随口而出。这种教学设计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历的学生,都能自主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减少了不必要的提問,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与其“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应用综合、分析、比较、联想等各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既能对宏观体系了如指掌,又能对微观的知识点无遗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问题到回答学生问题,由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教自己学。就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有利的外因。

五、参与教学评价,凸现主体地位

教学中要给学生以选择、发展、发挥的权利和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促学生,让学生共同提高。小组间参与补充,争辩。以小组为单位,“让一部分学生先优秀起来”,“让一部分小组先优秀起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自己加个问题使其知识更全面更系统。学生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班上的后进生平时课上应付,而在交流、讨论、争辩的参与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互评和自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充分地凸现出来。

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12

一、有效备课

有效的语文课前准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有效备课需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制订适宜的三维目标。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状态,在钻研课标、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联系与融合,精选教学内容,为每一学时制订可行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既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又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二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状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会既要有感性认识,还要有理性认识,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课型的内在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有所提高。

三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素材,确定教学策略。

四是教学设计要真正实现从“教”向“学”的转移,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是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的难度、坡度、角度,加强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

二、有效导课

导课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教师一系列的启发、引导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导课部分虽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往往是一节课精彩的开始。导课既要考虑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要适合不同课型、不同文本的实际需要。

1. 创设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只有要求学生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学生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语文导课设计能选准切入点,入情、入理、入境,导课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创设情境优化学生思维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导入情境,应选择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并挖掘情境的教育价值,从而保证以最佳的方式导入新课。

2. 设置悬疑———提高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3. 巧妙引导———铺垫相关知识

巧妙的铺垫能为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一段新闻、一段录像资料、一份作者的相关材料……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文本所描述的那个时代。

4. 直截了当———省时增效

有时,为了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表现,教师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这种言简意赅、简洁明快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效讲课

教师的讲是语文课必需的,但只有起到点拨、引领、启发、强化作用的讲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就是干扰和阻碍。

1. 讲的时间

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有效讲授必须是“少”而“精”。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留出练的时间,自主提升、自主交流、自主探究。

2. 讲的内容

“精讲”的内涵除了讲的时间少外,还体现在对语文课内容的选择上,即主要讲什么和不讲什么的问题。精讲、细讲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关键点及规律、方法、思路和策略。不讲已会的、能学会的。删除无用的,淡化低效的。

3. 讲的节奏

保持一定的节奏能够使教师的讲变得轻松,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忆和理解,使教师讲得更加有效,而且能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要使教学的节奏与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和思维的流畅性相适应,要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避免离题太远,避免在个别学生身上花的时间太多;不同主题间的过渡不能少,但要有条理,要简洁。

四、有效提问

1. 预设性

教师在语文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课堂即兴提问就会容易离题,过多地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2. 清晰性

如果想让语文课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教师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所需的词汇、术语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不包括无关的词语或附带说明。

3. 启发性

要想使语文课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花哨的问题,避免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五、有效理答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课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语文课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直接与学生的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语文课上教师的有效理答应参考如下做法: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正确时,接受他的回答并共享,然后继续教学,不要过度表扬;当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自己回答是否正确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并且在继续教学之前,保证学生明白为什么正确;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但回答错误时,要强化他最初的努力,然后用一些另外的问答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答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正确答案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你可以对他的参与和努力表示肯定,但必须分清这个事实:你肯定的是他的课堂参与而不是他的回答是否正确;当一个学生因为粗心大意没有回答正确时,给出正确答案并继续教学,不要花过多的时间纠正一个错误的答案。

上一篇:可燃气体探测预警系统下一篇:和谐社会治理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