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024-06-1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精选9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各有特色。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构建的教学模式上都体现了“启发式”这一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教学模式探索者的共识,反映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1.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组运动着的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去掉教的“包办”,学的“放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儿童的语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围绕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法和指导学法。教法设计要体现一个“诱”字,学法指导要体现一个“主”字。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五导式”教学模式)。

(1)教法——“诱导”。导标——导引——导拨——导练——导形。导标,定向、导出学习目标;导引,启发、引导、激趣;导拨,辅导、点拨;导练,指导听、说、读、写训练;导能,激励、培养、形成能力。

(2)学法——“自主”。读——析——议——评——读。读,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识字、释词;析,细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结构;议,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议其意(词义、句意、段意),理解全文;评,评价听、说、读、写能力,自我评价,完善学习,促进知识深化;读,熟读课文,知识内化,促进知识迁移。

(3)能力——“形成”。感知——理解——推理——深化——迁移。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科学的教法与科学的学法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即能力=教法×学法。

三、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因为主体性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所具有的根本特征,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办事不灵活,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呢?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调动、发掘、激发学生个性需要与参与乐趣。那么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如何具体实施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就是为了知识学习作准备,同时养成一种习惯。

1、激疑求知

教学新课时,教师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通过潜心阅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可贵之处在于探理求源,继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要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仔细揣摩文章的内涵。

2、激趣求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抓住文章趣处,进行巧妙点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激情求知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同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使他们感同身受,带着愉悦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12册第1课《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调,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同学们,我们所生活的国度,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淳朴的人民,富饶美丽的土地,我们可以观赏景色秀丽的祖国山河,可以倾听万马奔腾的前进号角。祖国啊,你如此伟大,请允许我们唱出心中的歌——我们爱你啊,中国!”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进而与文章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合作学习既能照顾个别差异,发挥个体特长,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不能体现团结、互相协作的精神。小组合作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在自己质疑的同时,小组共同解疑,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1、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后台担起了导演和策化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学习,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学习的分工,这就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与互帮互助的局面。在教学时,教师把学习的任务一布置,各小组长就带领大家共同学习、讨论,然后各组代表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介绍得最生动,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这样的合作,就把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还有助于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遇到障碍时,同小组的伙伴都焦急万分,生怕他的掉队会影响了本小组的竞争。于是,大家纷纷不厌其烦地耐心相帮。当看到伙伴进步,同小组人都会露出开心的笑脸。

2、汇报质疑,求异解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促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抓住他们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创设问题的情境,适当地激疑,使学生在“疑”中生奇,在“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己心中有了疑问,就可以马上进入紧张主动的学习状态,在阅读中感悟理解,寻求答案。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回顾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归纳学习内容,梳理思维流程,提炼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使之成为自己的能力。再发展延伸,发散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反馈练习,巩固发展

我们原先都是通过“封闭模仿式”进行大量的强化复制练习来解决问题,导致解决问题时学生总要去寻找相似的经历。如果你总是按以前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是以往的学习方法。我们要进行主体性的训练,就要运用“开放实践式”。适度开放题型加上学生探究实践式的解题,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又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由于题型的非常规性,有利于学习探索技巧而不仅仅是事实技巧;其次、由于其所包含的事件是学生熟悉的,内容是有趣的,是所有学生参与的,学生可以获得各种水平的解答,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体验到智力的欢乐和学科的美感;第三、重要的还在于题目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识结构的重建,收集信息并加以处理,寻找恰当的解题模式,追求文化及方法的迁移等。

2、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完学习的内容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总结文章内容,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更应该注重课内外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的聪慧与灵感在课余天地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教学人教版第四册《村居》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诗句、记叙、绘画、口述等形式描绘春天的景色,学生不仅能学会一些描述方法,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以便对大自然产生爱慕之情。

四、“随文识字、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随文识字、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与文本“对话”是阅读课上学生个体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头戏。综观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教师的讲书活动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活动。为此,要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就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再看《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为本,寓识于读,使识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此我们构建了“随文识字、自主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它能给学生自己思维、活动的空间,给学生认知、发展的机会,给学生搭建了展现个性、能力及成果的平台。

(二)“随文识字、自主阅读”具体内容。

1、激情导课,揭示课题。

激情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时间一般要求控制在开始上课的2分钟左右完成。在操作内容上要做到两点:一是组织教学,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二是引出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围绕课题自行设问,依据教师提出的读的要求、目标,进行自主性的初步感知和初步探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动迈向最近发展区。形式主要采用自由轻声读,保证全员参与,力争全体学生都有自读自悟的时间。

3、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随课文识字。根据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依据《课标》中“寓识于读--寓识于境--描仿入体”的教学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初读课文,在读书中识字,巩固字音;熟读阶段,巩固字音,理解字义,描仿入体;精读阶段,继续巩固字音,学习运用词语,默写字词。单就“描仿入体”可细分为三步:一看,看清字形(结构、笔顺),熟记关键;二写,先描线,再仿影,最后临写;三对照,对照范字,找出不足,再练提高

4、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

5、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学生在细读之后,可能留下了语言文字背后不好理解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精当地点拨、讲解,使学生能体验到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感悟到文中语言、句子的生动之处,从精读活动中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6、美读课文,品味积累。

学生通过前面的读书活动,深受文中内容的感染。对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就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美读,大都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对读书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吸引力,当然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很乐意去品读、熟读,自然达到积累的目标。

以上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识字,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在揭示学法、解难答疑上发挥作用。这个模式体现了形式上的生动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在操作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是基础;培养质疑品质是关键;更新教学手段是有力保证;及时反馈鼓励是有力措施。

再补充一点就是“课堂可充分、科学地利用电化教学”

如上《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可以找了一碟关于《赏桂林山与水》的光盘,然后叫学生到电化教室去上课,播放《赏桂林山与水》的片子,屏幕上出现的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山水画,桂林形态万千的山和清澈见底的水全在学生眼前出现,再加上优美、舒畅的音乐和讲解员富有感情、热情洋溢的讲解,学生全都被吸引到桂林如诗如画的奇山秀水中去了。几分钟的放映过后,学生发出了桂林山和水真美、真漂亮、真神奇的感叹。本来很多学生都没见过桂林山水,而要上这一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神奇和美丽,通过电化教学,让学生未见过的、需要想象的景物直观化了、亲临化了,再来学习课文内容,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2

一、本色课堂的构建

小学本色课堂注重儿童本身的天性, 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可以将“ 本色”理解为尊重教师的付出、尊重学生的本性,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引导,使其掌握知识,感受探索的喜悦。 下面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阐述本色课堂的内涵。

在教师方面, 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一方面应向学生有效传递知识,另一方面则应陪伴学生成长。 一名受过专业训练,拥有扎实教育学和心理学功底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语文课堂上使自己化身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设计者。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不受“ 教参”以及“ 权威”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融入学生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是稚嫩的,也是个性鲜明的。 每一名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需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的种种表现给予理解。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个体差异,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变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思考和探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审美的乐趣。

二、教学案例

这里以笔者对于古诗《 画》 的教学( 片段) 为例。 课堂上,笔者首先展示一幅画,请学生说出画的内容。 学生回答说:有山、有水、有花、有鸟。

笔者继续发问:假若让你把画的内容“ 说”给另外一个人,该如何说呢? 有学生举手说:巍峨的山,茫茫的水,魅力的花,调皮的鸟。 师:假若规定不许说具体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画的内容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此时教师展示《 画》 这首诗,学生纷纷说,画里的内容很逼真, 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啊! 笔者继续引导,《 还珠格格》 形容香妃很香,没有提过“ 香”字,只说“ 蝴蝶围着她飞”。 有学生举手说,如果一个人很臭,可以说“ 有苍蝇围着它”。 此时的学生自主精神已被唤醒,教师可以将课程中的内容逐步展示出来,引导大家思考和记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3

一、模式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沉寂的语言成为鲜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最初教师的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经验来记忆字,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3.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写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二、模式的教学策略

1.氛围和谐的策略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应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与学生互动,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要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获取成就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采取:①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3.交流合作策略

首先,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出讨论、交流的内容和要求并加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中逐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再去纠正错误。

其次,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加强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可扩大参与面,组织组间交流、互查、竞赛讨论等。

三、教学模式的评价

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模式,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闪现学生个性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闪现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3.凸现学生创新性

在学习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4.体现合作成功

这一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评价、吸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5.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多向的思维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实现了五个转变:①变仅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②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式学习;③改变追求唯一结论的封闭式教学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究,进行多向思维,鼓励标新立异的开放式教学;④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动态教学;⑤变教法的单一性为多种方法结合,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篇4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订本教学模式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构建和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改革目标

1、目标多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品德、审美情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过程方法目标;(3)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

2、多元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益。

3、以学定教

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4、方法优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把握好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主旨。

三、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

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全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挑战性原则。教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质疑权威的结论等。——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

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

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

(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篇5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顺学而导)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 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6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双边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参与程度高、专注度高、知识迁移能力强,过去小学语文课堂上,一味要求学生安静、被动地听说已不适应现在的生本教学模式了。若要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首先是要建立一个有序的课堂秩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中,我们通常通过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一整节课四十分钟里,若要学生能持续关注课堂活动并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要在备课和课堂组织中,时刻注意有利的活动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有事做、有话讲、高度参与到师生活动中来。下面就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总结提升、情感的培养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小学语文中“有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一、创设情境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重视良好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顶碗少年》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杂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先感受杂技的负责和难度。接着,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要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文中的顶碗少年是如何从失败中走向成功的。

二、活动的开展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重视师生的互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般都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没有重视活动的互动性,这样的课堂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像一盘散沙,不利于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听取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安排提问环节,提问的重要内容就是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拓展的知识点,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重要内容上去。例如,在《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可在初读课文后,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

除了课堂提问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手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观点:既然每根手指都有那么大的能耐,那我只留下自己最喜欢的那根,其他的不要。然后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当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参与讨论,但可以引导他们。经过一定时间的讨论后,让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汇总和总结,让学生对“团结力量才会更大”这个观点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三、总结提升

每一节语文课都要重视归纳总结,这样学生才会达到质的提升。比如,在下课前,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对着小组成员,彼此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再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挑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达到知识面或者能力的提升。

四、情感的培养

情感以认识为基础,只有晓之以理才能动之以情,也才能使学生的行为有正确的方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从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情感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使情感不断升华,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以理激情”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就可以在激起学生对小女孩惨死的深切同情后,引导他们探讨小女孩惨死的原因,更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7

一、构建自主学习课堂的必要性

1. 革新教育模式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展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是不利的。因为现代知识更新速度逐渐加快,科技发展也越加迅猛,单纯靠老师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如果继续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未来的竞争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对于课堂模式进行改革。

2. 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随着新课改力度的加大,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要求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改政策的基础上必须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起来,这样看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则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3. 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而在这个时代单纯靠老师来传授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个时代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自主能力。小学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学习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

1. 把握教学的主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功,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应有整体把握,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掌握教材所讲授内容的要点。这样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课堂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会更有侧重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高效提升,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四季》一课时,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并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了很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卡片,在教学的时候适当通过教学的小卡片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身去探索教学内容,从而完成自主学习过程。

2. 尊重学生的需求

在构建自主学习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正确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正确引导,还应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通过教学设计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独立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多起到的是指导作用,而不能过多干涉学生。

例如,笔者在讲授二年级上册《小马过河》这一课时,在让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以后,在课堂上自主讨论,让他们评判各个动物的做法,然后以小组形式让其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把难以解决的问题放到班级里解决,然后我再就他们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他们可能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样整个课程的连贯性就得以达成,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3. 平等的交流

在构建小学自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授课时,在维持教学主线的情况下要更多让学生为学习做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学生平等交流。教师在交流时不要总想着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哪怕在教师听来再不成熟都应该耐心细致地听完,并和他们耐心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时,很多孩子在讨论的时候各自侧重点不同:有的认为哪吒太可怜了,有的认为小白龙太可怜了,这样在学习时就会出现分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讨论。

小学是学生开始正式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习行为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因此,教师要想办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从自身做起,提升能力,尊重学生的需求,努力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模式,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如何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毅.在语言的丛林中穿行: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的实施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8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加大了教学投入,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课堂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改革的步伐也一直没有停止,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到“减负”,再到“新课程改革”。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能力的问题上一直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下面,我就新课程改革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谈一点我的看法和理解。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或是“满堂练”。那么在教育改革面前,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教师,能否驾驭开放的课堂?广泛认可旧的教学模式的教师,是否认可新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隐忧。解决这种隐忧,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首先从自身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即从一个“主讲者”转变为一个“主导者”,从一个“舞台的演员”转变为“舞台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愉悦感。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在的部分孩子很自私。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都是“单枪匹马”,同伴之间相互封闭,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教育改革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要进行改革。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情景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体现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课堂可以通过分组竞争的方式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模式

1.构建自主的课堂。新课程教改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老师一直讲,学生被动听”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新的课堂上,学生也可以是老师,老师的角色只是课堂的一个引导者,而不是表演者。例如我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进行小组讨论,读了本课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通过讨论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我发现在研读的同时,学生不但了解本文的内容,而且还懂得了本课告诉大家要珍惜时间的道理。显然,教师不必多“讲”,不必过多地分析、说明。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创设互动、互学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才是新课程体系下的师生关系。

2.构建实践的课堂。对于基础教育来说,重点培养的是孩子的基础能力,其中“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我们构建实践的课堂就是要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生活,而不是知识和应用相分离。因为,最终我们教育的孩子应该是“既高分,又高能”的实践型人才。如教学《口语交际》“保护环境”这一环节,我有意带孩子们走进公园和社区,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对人们的重大作用,然后,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公园和社区的人们,看看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意识,培养学生主动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构建兴趣的课堂。“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最好途径。前面我提到过,我们不是把课堂变成游乐场,但是我们的课堂应该不能缺少游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会学”和“学会”,首先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愿学”,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加入适当的情景和游戏,无疑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这种效果是兴趣课堂最大的收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篇9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开展农村小学区域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我有幸参与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语文精读课“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读”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核心,注重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品味。构建小学生自主阅读体系,扩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达到提升习作技能的本质和意义,使学生真正品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实施“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意义。

1、通过“诵读——品味——积累”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教师诱导、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目的,力求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进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过程

第一步: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问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学生对课文题目产生疑问,就是对题目的揣摩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我最常用的方法。

如讲授《鸟的天堂》,我引导学生提问:看见这个题目,你头脑中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提出:‚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都有什么?这些问题也正是文本内容的重点,我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顺学而导,由学定教‛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这种方式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一个平台。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特强的年龄,他们不仅小脑袋中充满问号,而且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我们正好可以运用这一点引导他们“扣题”进而“探读”。

如教学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题,看看我们能在课题中发现哪些‚送‛的内容?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回答:黄鹤楼是送的地点,孟浩然是被送的人,广陵是孟浩然要去的地方。这些发现正是文本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在课题中发现,为深入理解文本起到了‚催化剂‛作用。读书学习,发现问题,再继续探究,这样就成了‚源头活水‛,学生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以上两种“扣题探读”形式,是我在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这种形式的引导,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步:初读感知,提炼主旨。

初读感知:就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疑问和看法。阅读是基础,而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之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储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由此看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以阅读材料为基础,把阅读材料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无论是对材料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还是部分的分析或是总体把握,都离不开材料整体。

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让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在什么地方?具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完全文,基本理清内容后,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达到掌握课文框架和大意的目的。接着欣赏一段白杨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白杨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引导学生用他们读写白杨的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为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但是初读感知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只有让每个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学生才能在读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2、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采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并注意采用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那么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第三步:研读文本,深情感悟。

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初读情况进行梳理,找到研读的“支架”。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

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密码,和关键所在。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深情感悟”。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扣住‚还‛字导读全诗,‚靠家近——应该还‛。一‚还‛而动全文,整体的功效让人颇感痛快淋漓。

再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4个方面:出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齐读

你们小组最想研读哪一方面的美?

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①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②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③小组交流补充。

④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练读。

3、汇报交流。

第四步:精读理解,品味感悟

所谓精读即是选取课文中有代表性的精华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品味情感,揣摩写法等。而精读的主线应以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为主,所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质疑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很有必要:

1、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

鉴于对探究问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探究问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是设定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学生质疑提炼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问题,实为最佳策略。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重点精读四、五自然段,是这样教学的:

(1)提出自读要求。

自学第四自然段,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如抓词语谈体会、朗读、画图表等,展示你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学习体会。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相机指导。

①朗读展示方式。主要以读代讲,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评读中,学生将词句的理解也融于其中了。读中想象,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②图表展示方式。有选择地展示图表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设计与思考,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

(3)播放船夫驾驶小艇在水上穿梭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感受读书所得。

(4)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填写表格,并思考: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感受小艇维系着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可以两个人分读,在对比中感受。)

(6)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第五步: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好词佳句、重点语段及精美篇章,背诵积累,并从中领略体味作者谋篇布局,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第六步: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有读到写的迁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而写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1、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指导写“感悟”类课堂随笔,主要针对情感比较浓厚的课文。

如指导学生阅读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后,我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写一则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出了‚文中的母亲对儿子小事的关爱不正是伟大的母爱的体现吗?读完课文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在他母亲去世时的心情,因为我也知道‘没妈的孩子是根草’作者的母亲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作者和我们大家分享——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感人文字。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仿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是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延伸。仿写的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如针对《第一场雪》的随文练笔,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同学们读了,也欣赏了这篇课文,有什么特殊的感受需要表达吗?当然也包括你的疑问,请同学们都提出来。(这样在交流中升华,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吸取更多营养。)

②同学们,你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吗?怎样背?

③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练笔‛训练,既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观,也可以描述一处景物。要真心体会、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去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

第七步: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能只注重教材本身,应该深化文本,跳出文本,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语文营养。所以在语文课

堂上,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课文进行恰当而适时的拓展延伸,并推荐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阅读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加强课外阅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由课内向课外有机渗透,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拓展,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获得的感悟也更深刻。

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有许多其他的途径和方式,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比如拓展延伸的时机,我们要认识到,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要适时拓展.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的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向名师学习,博览群书,认真思索,总结积累,才能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拓展延伸。当然,语文教师要防止自己陷入拓展延伸的误区,一味的拓展站而脱离了文本,淡化了语言,刻意追求拓展的形式,为拓展而拓展,最终却达不到拓展的效果,在运用中要注意植根于文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联系生活经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符合课堂实际。

总之,“拓展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者如果能够把握好课文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相应的“拓展延伸”策略,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三、研究的效果

上一篇:烘培店员工管理制度下一篇:天仓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方案